02国际政治体系格局
第二章国际政治体系格局与秩序.ppt
二、国际政治体系的发展演变及原因
1.国际政治体系的发展演变
国际体系自形成之后,迄今为止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单一的资本主义国际体系时期,从19世纪末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 命。
第二,两种政治经济体系并存、斗争的时期,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胜利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三,两大社会体系、多种类型的经济制度在一个统一的国际体系中并存、竞争、 共处的时期,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 第四,冷战后时期。
一、国际政治体系及其形成
国际政治体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产物。它开始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最终形成于帝国主义 列强把世界瓜分完毕之时。其中,世界政治体系与世界经济体系基本上 是同步形成的,但以世界经济体系为基础和条件。 国际政治体系的形成绝非偶然,而是具有一定的客观历史条件:首先 是两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其次,垄断的产生和发展是又一重要因素。 再次,殖民政策的出现是国际体系形成的决定性条件。
3、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
1.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的,与时代发 展密切相关 2.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世界经济格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3.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形式的国际秩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的
4.国际政治格局在其演进过程中,总是新旧交迭,呈现出过渡性 特征
本章重点问题
国际政治体系形成的客观历史条件 国际政治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 国际政治体系发展演变各阶段的基本特点 国际政治体系的基本特征 国际政治格局的主要形式 国际政治格局与世界经济格局之间的关系 国际政治格局与国际政治秩序之间的关系
3.不平等性
国际政治学概论最新版课件第2章
2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四版) 政治学系列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编21世纪
目录
第一节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第二节 征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
第三节 单元
国际政治系统与互动
3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四版) 政治学系列教材
01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编21世纪
二是两种政治经济体系并存、斗争的时期——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到1945年第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三是两大社会体系、多种类型的经济制度在一个统一的国际体系中并存、竞争、共处
的时期——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
四是多极化与多元化发展时期。
2.国际体系发展变化的原因
国际体系自形成之日起就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但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演变速度更
7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四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编21世纪
政治学系列教材 国际体系产生的历史条件与形成
1.国际体系产生的的历标史志条件
国际体系的形成绝非偶然,而是具有一定的客观历史条件。 首先是两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
其次,垄断的产生和发展是又一重要因素。
最后,殖民政策的出现是国际体系形成的决定性条件。
1.国际政治系统是单元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国的政治发展对国际社会的依赖日益加重,国际政治系统就成为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
环境因 素,制约着国家政治的发展方向、方式和水平。不仅如此,国际政治系统的结构发生 变化,国家的发展战略、目标和进程也会发生变化。
2.国际政治系统的结构决定着单元的地位 在一定格局中国家的排位和次序是由结构所确定的,在单极格局中,处于霸权地位的大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四、国际政治格局转换的主导因素 1.外部动因:战争的催化作用 2.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与国家实力的消长 3.直接原因:主角国家对外战略的调整与国家定位
的变化 4.推动原因:个人因素对国家决策的影响
by Pu Chuanguo
2.中国:依据格局的内部结构和外在形态 (1)单极格局:即一国独霸世界的局面(过渡性)
18-19世纪的“不列颠治下的和平”,特定产物 二战后到70年代“美利坚治下的和平”(资本主义);冷 战后,并非单极 (2)两极格局:即两个大国或两个国家集团相互对立、制约, 对国际事务起决定性作用的态势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反法联盟与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协约国与同盟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法西斯轴心国与反法西斯联盟 战后至60年代的两大阵营
政治联系 2.不同国家的政治系统是国际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 国家的对外政策或行为(本质上属于国内政治)扮演了原动
力的角色 3.国内政治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国际政治体系的性质特征和发
展方向 问题:回顾国际政治体系的发展阶段 4.国家政治力量的发展推动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问题:回顾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强权政治、主要内容为战争与革命 二战后,完整型结构: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立体网状结构、
竞争共处、民主政治趋势、主要内容为和平与发展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一节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4. 以国际关系行为体的排列组合为标准 莫顿·卡普兰的六模式:
均势体系:18—20世纪初的均势格局 松散的两极体系:战后初期的两极格局 牢固的两极体系: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冷战对峙 全球体系: 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的多极趋势 等级统治体系:大国称霸的局势 单位否决体系:出现一国的威慑力量足以影响和阻止别
二次世界大战后所产生的国际政治新结构雅尔塔体系
二次世界大战后所产生的国际政治新结构雅尔塔体系一、雅尔塔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战略格局是英、美、德、法、日五强并列,英国居首,意大利还不能真正算作一强,苏联虽然渐渐赶上来,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但终究是被西方视为异端而大受排斥。
嗣后,德、意、日结为轴心,发动了大战;战争中敌对和联盟关系重组,英、美、法、苏、中等国终于结成反法西斯侵略的同盟。
1940年法国战败投降,退出了世界舞台中心;英国国力衰竭,不得不仰仗美国;美国逐步取代了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领袖地位,就像美国人说的那样,它们“换岗”了。
苏联在战争初期虽然遭到严重损失,但却越战越强;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扭转了大战的全局,苏联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已凌驾于英国之上。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世界上最早的法西斯头目墨索里尼虽在被捕后被德国突击队所营救,但已成为希特勒手上的一个玩偶。
1944年6月,英、美终于在诺曼底登陆,苏联在东线发起强大攻势并迅速打出国境。
虽然战争尚在进行,但轴心国败局已定,同盟国的胜利已是时间问题。
胜利以后的世界如何安排?由谁来安排?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质并没有摆脱掉强权政治的定律。
美、苏、英三大国,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三巨头,竟对偌大个战后世界“指点江山”了。
1945年2月初,罗斯福、丘吉尔先后来到苏联克里米亚半岛南岸的雅尔塔。
这里刚刚解放不久,虽是战争残迹随处可见,但它背山面海,风光独到;2月4日下午,由罗斯福主持的第一次会议召开,尔后经多次商谈,取得了两项结果。
二、雅尔塔协定的产生过程第一项是建立“联合国组织”。
这是根据罗斯福的倡议和他的“四个警察”的设想,经过争论取得的协议。
他们协议:“联合国组织”的安全理事会由大国任常任理事国,并选举若干非常任理事国,负有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的主要责任;常任理事国在实质问题上拥有否决权。
在这次会议后的《雅尔塔会议公报》中邀请法国、中国同美、苏、英共同作为“联合国组织的发起国”,实际上确定了以后《联合国宪章》中规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名单,“四个警察”变成“五个警察”了。
二战后形成的体系
二战后形成的体系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全球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都形
成了一系列体系,这些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际事务的走向和发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阐述二战后形成的体系。
1.国际政治体系
二战后,世界上的大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地缘政治平衡的格局,这
个格局是以美国、苏联、中国和欧洲的大国为核心形成的。
其中,美
国和苏联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体系,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在这个平衡格局中,各国不断进行着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斗争。
2.国际经济体系
在战后形成的国际经济体系中,美国的崛起以及其经济体系的发
展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1944年,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
世界银行开始运营,这是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
同时,美国和西
欧的经济合作和互惠贸易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3.国际合作机制
联合国是二战后最具代表性的国际组织之一,旨在维护世界和平
和国际合作,在人权、发展、科技等多个领域推动合作。
同时,各种
国际合作机制应运而生,如G20、亚洲合作对话会等,有效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4.战略军事体系
核武器、导弹技术等武器的发明和大规模降低了战争成本,世界
国家之间的军事力量竞赛也越发剧烈。
在此背景下,北约、华约、东
南亚条约组织等军事同盟成立,促进了相互合作与军事共识,形成了
更加紧密的军事战略体系。
总之,二战后形成的体系是全球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的
重要标志,影响了世界的进展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这些体系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
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
而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
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了。
20世纪20年代后期是繁荣,稳定,与和解的几年,20世纪30年代则是萧条,危机,和战争的十年,30年代上台的德国和日本的新领导人决议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合约,并且有办法也有决心这样做,他们大规模重整军备的计划和惊人的侵略行径急剧的改变了世界的均衡,较弱的意大利不再是徒劳无益的企图向现实挑战的唯一的修正主义国家,第三帝国和日本帝国也给修正主义运动增加了力量,导致了一个全新的势力均衡。
由于英法及其他大陆欧洲盟国坚持维护现状,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努力要求改变现状!因五年计划而强大的苏联也在国际关系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美国受传统政策思想的影响,积极经营美洲,很少涉足美洲之外的国际事务,因而对欧亚的一系列变化并不是表现得很积极。
因而出现了一种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三方面力量的相互影响,解释了20世纪30年代的一系列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股票价格雪崩似地跌落,人们歇斯底里地甩卖股票,整个交易所大厅里回荡着绝望的叫喊声,经济危机爆发!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到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40%,各国工业产量倒退到19世纪末的水平,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减少2\3,美、德、法、英共有29万家企业破产。
资本主义世界失业工人达到3000多万,美国失业人口1700多万,几百万小农破产,无业人口颠沛流离。
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引起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局动荡。
经济危机也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引出一连串的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
各国矛盾日益尖锐,这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诱因!战争还是由好战的的意志日耳曼人挑起,1939年9月31日德国闪击波兰,9月3日英法对的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而美国国会则在9月5日通过了《中立宣言》宣布对战争双方采取中立态度!还是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一样,美国在战争初期并不想介入!一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人偷袭了珍珠港,美国才对德日宣战,正式参加战争!战争一直到1945年4月16日,苏联人在他们伟大的元帅朱可夫的指挥下从遥远的东欧平原的斯大林格勒城下打到了第三帝国首都,并且攻破的这座欧洲名称~~~~柏林!第三帝国元首希特勒自杀身亡!第三帝国灭亡!5月2日,德国人向苏联人投降!1945年8月6日,美国人对负隅顽抗的日本人使用了自己的新式武器~~~~原子弹,3/5的广岛被毁,14万平民丧生,两天后,苏联人在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率领下越过中苏边境如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8月9日,美国人又对长崎放下了一颗原子弹,7万多平民丧生,至此,日本迫于各国的压力,已无力继续战争与8月中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结束!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
国际政治知识点总结
国际政治知识点总结国际政治是指在国际社会中,各国之间的政治关系、政策和行动的相互作用。
国际政治的发展影响着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格局,是世界各国之间相互合作、竞争和冲突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通过总结国际政治的重要知识点,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和演变。
一、国际政治的理论基础国际政治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构建主义等不同派别。
现实主义强调国家间的权力和利益竞争,认为强国会压制弱国,国际体系是由权力关系构成的。
自由主义则关注国际体系中的规范、价值和合作,认为国际关系可以通过合作和对话来解决问题。
构建主义强调国际政治中的观念、身份和认同的影响,认为国际关系是由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构成的复杂网络。
二、国际体系的演变国际体系的演变经历了多种形式,主要包括19世纪的欧洲体系、20世纪的两极格局和冷战体系,以及21世纪的多极格局。
欧洲体系是以大国联盟和均势政策为特征,二战后,国际体系呈现出美国和苏联两极格局,冷战期间的国际体系是以冷战为主要特征的国际政治体系,而在21世纪,国际体系呈现出多极格局,中国、俄罗斯、欧盟等国际力量崛起,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国际政治的核心议题国际政治的核心议题包括国家主权、国际安全、发展合作、全球治理等方面。
国家主权是国际政治的核心概念,是国际社会中各国平等地位和自主权利的体现。
国际安全是国际政治的主要关切,包括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环境安全等多方面内容。
发展合作是国际政治的发展方向,包括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发展援助等领域。
全球治理是国际政治的重要议题,包括国际组织、国际法律、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等问题。
四、国际政治的主要参与者国际政治的主要参与者包括国家、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等多方面力量。
国家是国际政治的核心参与者,通过外交和军事手段参与国际政治的争夺和合作。
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等,它们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战期间的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成立, 旨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促进国 际贸易和投资。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美元与黄金挂钩:布雷顿森林体 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 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形成了以美 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二战期间, 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汇率波 动频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 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1945年成立, 旨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
世界银行:1945年成立, 旨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
关贸总协定(GAT T): 1947年成立,旨在促进 国际贸易自由化
欧洲经济共同体 (EEC):1957年成 立,旨在促进欧洲经济 一体化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 N A F TA ) : 1 9 9 4 年 成 立,旨在促进北美地区经 济一体化
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
联合国的成立:1945年,联合国 成立,成为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 重要支柱
北约和华约的成立:1949年,北 约和华约相继成立,标志着两大 阵营的对峙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冷战的开始:1947年,美国提出 “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 开始
核武器的出现:1945年,美国在 日本投下原子弹,标志着核武器 的出现,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 深远影响
影响:推动了殖 民体系的瓦解, 加速了民族独立 进程
结果:许多国家 获得独立,建Fra bibliotek 了新的政治格局
当前国际政治格局
与贫穷国家的人均收入差距1960年为30:1,
1997年扩大到74:1,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
已经增长到发展中国家数目的1/3。
(4)未来大国关系,竞争与合作将是主旋律。
(5)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
共三十九页
胡锦涛指出,世界要和平(hépíng),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
共三十九页
1.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在一段 时间 内,国 (shíjiān) 际社会中的主权国家或国家集团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
力量(lì liɑng)结构表现形式.
国际政治格局包括两个基本要素,
一是实力分布, 二是国家间的关系结构。
共三十九页
2. 20世纪国际政治(zhèngzhì)格局的三次大变动:
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 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并且促进对 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作为协调各国行 动的中心,以达到上述(shàngshù )共同目的。
共三十九页
共三十九页
2005年2月,安南谈到伊拉克战争时表示,这场战争减损了 人们对联合国的信心,但是,当美国及其盟国打算帮助伊拉 克在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下重建时,它们又重新(chóngxīn)寻求联合国 的合作。安南说,联合国已经并正在发挥作用,包括帮助伊
拉克成立临时政府、举行大选以及制宪。安南强调,唯有联
合国才能为伊拉克的新政权带来合法性,联合国的作用正在 于它的独立性和公正无私,如果联合国被作为美国外交政策 的工具或是外延,它将失去意义。像美国和其他民主国家一样, 联合国也是处在不断发展中的,它一直在努力实现最初成立时 宣扬的理想,当然,理想与现实之间总存在差距,但他希望国
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
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冷战是二战结束后全球范围内爆发的一场持续数十年的冲突,主要由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所主导。
这段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关系纷繁复杂。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研究和分析冷战时期国际政治格局及其影响。
1.冷战格局的形成冷战的起因是二战后美苏两个国家的巨大矛盾。
苏联试图在二战后通过建立社会主义阵营来推动世界革命,并试图扩张自己的影响力。
美国则试图通过保持自由经济体系和资本主义价值观来对抗苏联的威胁。
双方在军事、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形成了对抗的局面。
2.两极争霸的格局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是以美国和苏联为主导的两极争霸模式。
美苏两国分别带领西方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争夺全球经济和政治的控制权。
两极之间存在强烈的敌对关系和意识形态对立,导致了许多地区局势的紧张和冲突。
3.冷战格局的地区扩展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不仅仅局限于美苏两国之间的对抗,还扩展到了许多地区。
东欧剧变使得苏联在该地区的控制力大大减弱,而美国则积极支持西方盟友,推动民主制度的发展。
南亚、中东、东南亚等地区也成为了冷战的重要战略地域,美苏两国通过在这些地区的利益争夺和干预局势来支持各自的势力范围。
4.冷战格局的核心武器竞赛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之间进行了一场规模庞大的核武器和军事装备的竞赛。
核武器的威胁和恐怖为整个国际社会带来了一种不确定性和紧张氛围。
两国发展出众多的导弹、轰炸机和其他军事装备,试图通过军事实力的展示来集中政治影响力。
5.冷战期间的地缘政治争夺冷战时期,地缘政治争夺成为国际政治格局中重要的方面。
例如,柏林墙的建立和拆除,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都是由于两个超级大国在地缘政治上的对抗。
这些事件引发了一系列的危机和紧张局势,对全球和平稳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6.冷战格局的解体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维持了几十年,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冷战格局逐渐崩溃。
苏联的崩溃使得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大大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格局。
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与历程
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与历程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一场战争,给世界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战争结束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别从国际政治格局和历程两方面来探讨二战后的国际政治。
一、国际政治格局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分为两极和多极。
1、两极格局在战争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了全世界最为强大的两个国家。
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都非常强大,而苏联则在军事和政治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
因此,美国和苏联分别带领着西方和东方两个阵营,构成了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
2、多极格局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
欧盟、中国和日本等强国崛起,使得国际政治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各个国家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依存程度不断提高。
二、历程二战结束后,历经了很长时间的恢复和重建。
1、战后恢复和重建二战后的欧洲已经成为一片废墟。
为了重建战争中受到了极大创伤的国家,各国采用了大规模的重建计划。
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为欧洲提供了巨额的经济援助,帮助欧洲国家重建国家基础设施和经济体系。
2、冷战的爆发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矛盾就开始加剧。
美国走向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而苏联则坚定地实行共产主义制度。
在这种情况下,两国之间的分歧逐渐变得难以调和。
1947年,美国的杜鲁门总统发表了“杜鲁门主义”,明确表示要对抗苏联的扩张,推动西方阵营的统一,这种状况持续了整整四十年,称为冷战时期。
3、全球化与多极化二战后的国际政治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化成为了一个趋势。
逐渐形成了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经济体系,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程度不断提高,国际政治格局也因此变得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
经济和紧密联系,出现了一个不同于冷战时期的多极格局。
4、后冷战时期1989年苏联解体,这标志着冷战结束了。
多极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各国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更加深入。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与影响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与影响随着时代的演变和全球化的加速,国际政治格局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对国际社会各国产生影响,也对全球经济、安全和协作等领域带来深远影响。
一、多极化格局的崛起随着新兴国家的快速崛起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政治格局正在由过去的单极争霸向多极化发展。
中国的崛起、俄罗斯的复苏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都在极大地改变着全球的力量平衡。
多极化的格局使得国际社会的权力分布更加均衡,各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合作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合作成为应对全球性问题的重要途径。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和其他国际经济组织的兴起,为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提供了有力的平台。
国际合作的加强不仅促进了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也有助于各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地缘政治的调整和重构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也导致了地缘政治的调整和重构。
一方面,一些地区的紧张局势和地缘冲突进一步加剧,许多国家在争夺资源、领土和影响力方面呈现出更加强硬的态势。
另一方面,地缘政治的调整也提供了解决冲突和促进地区稳定的机会,例如一带一路倡议为亚洲和欧洲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
四、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全球治理体系也在经历着调整和变革。
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正在寻求改革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格局。
一些新兴国家也在争取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争夺对国际规则制定的话语权。
这种变革不仅挑战着全球治理体系的稳定性,也为国际社会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动力。
总之,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不仅仅是单一领域的调整,而是影响着各个方面的国际关系。
多极化格局的崛起、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合作、地缘政治的调整和重构,以及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都在不同程度上塑造着当今世界。
面对这些变化,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共赢和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加强对话和协作,才能更好地应对国际政治格局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当今国际格局(政治结构)变迁
当今国际格局(政治结构)变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国际格局正在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这些变革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
国际格局的变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美国曾经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现在除了美国以外,还有德国、法国、日本、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其他国家也开始逐渐崛起。
这些国家与美国一起构成了多极化的国际体系。
这种多极化趋势将为国际合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二、以国际组织为核心的全球治理机制逐渐建立。
国际组织在国际治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成为全球治理的主要承办者。
国家的人权保护、环境保护和反恐等问题也越来越需要以国际合作的方式来解决。
三、国际经济格局正经历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服务化等新变革。
随着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和服务经济的兴起,国际经济格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全球数字化产业链不断扩大,网络经济和在线服务产业蓬勃发展,为国际经贸合作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四、未来战争形态出现转型。
当前,国际安全格局面临着多种挑战。
传统安全挑战问题依然存在,如恐怖主义、核扩散和地缘政治风险等,但未来的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信息化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加剧了国际社会对网络空间安全的关注,而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的发展也为未来的战争形态带来了新的挑战。
综上所述,当前,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和转型,国际格局变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在这个变革和转型的大背景下,各国需要共同应对挑战,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多边主义进程,构建更加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国争霸的产物,在雅 尔塔会议上,作为战胜国的几大国就世界 利益重新进行了划分。在这次会议上,以 美苏两强将天下可以说是一分为二,在全 球,划分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在这可 以举个例子,最为典型的是德国的一分为 二(东德和西德),中国的外蒙古被苏联 通过不合法手段划了出去。可见中国作为 社会主义阵营的主要国家,也被苏联在背 后捅了一刀。所以,这次会议,说句实话, 还是列强的会议,分赃会议。
体系解体
20世纪60年代,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20 世纪70年代,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崛起,要求 在经济政治上独立自主、不愿唯美国马首 是瞻,资本主义阵营分裂。世界由两极格 局演变为多极化趋势。而20世纪80年代末到 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 塔体系完全瓦解。
体系评价
正面评价 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 平的转变,对抗双方彼此势均力敌,避免 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雅尔塔体系促进了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 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 3.雅尔塔体系推动了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
负面评价 1.在世界两极格局下,局部战争不断,世界 长期不得安宁。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 阿富汗战争。 2.雅尔塔体系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如外蒙 古的独立。 3.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了人口大迁移, 世界局势的稳定性减弱。 4.雅尔塔体系形成了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 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造 成了不利的影响。 Nhomakorabea
1.打败德国、日本法西斯,并在两国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 和军国主义,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 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 边界。 3.建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 机构。联合国的核心机构安理会的表决程序实行“雅尔塔 公式”,即“大国一致原则”。 以美、苏、中、英、法五 大国为核心,以联合国为主导,保护中小国家的安全,维 护世界和平。 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实行 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以上的首脑会议形成一系列影响战后世界秩序的公报、议 定书、协定、声明和备忘录,特别是以《雅尔塔协定》为 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即雅尔塔体系。
当今国际格局(政治结构)变迁
当今国际格局(政治结构)变迁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推进,当今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
这些变化涉及政治结构的转变、国际关系的调整和全球力量平衡的重新配置等方面。
首先,世界政治结构正在发生巨变。
二战后,国际体系主要由美国、苏联和欧盟三大势力组成。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体系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日益崛起,它们正在成为世界政治地图上越来越重要的力量。
同时,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使得欧盟脆弱不堪,美国扮演的世界警察角色受到质疑。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世界政治结构正在朝着多极化、去美国化的方向转变。
其次,国际关系也正在调整中。
传统上,国际关系主要通过国家之间的军事、经贸合作等方式展现。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到来,国际关系也逐步向着非国家层面展开。
各种全球性组织和多边机构,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此外,人权、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也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议题。
因此,国际关系的调整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趋势。
最后,全球力量平衡正在重新配置。
随着新兴经济体的不断崛起,已有的国际力量平衡正在被挑战。
例如,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中,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已成为重要的参与者和规则制定者。
同时,在可持续发展、人权保护和地区安全等问题上,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也正在成为更加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这些迹象表明,全球力量平衡正在朝着更加多元化、更加平衡的方向转变。
总之,当今国际格局正在经历显著变化。
多极化、非国家层面的国际关系、重新配置的全球力量平衡等方面的变化,共同决定着未来国际政治的发展方向。
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需要适应这些变化,并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国际政治格局
9
二、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结构和形态
1、“极”的含义: 在国际政治中,所谓“极”指的是力量中心,是 一 个综合国力的概念。它包括: (1)经济上:在世界上占有一定的比重; (2)政治和外交上: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 (3)军事上:有较强大的实力; (4)科技上:有较强大的科技力量; (5)文化上:有较高的国民素质和文化感召力
第一种“多极模式”类型: 第一种“多极模式”类型:
欧洲、俄罗斯、中国、日本、美国。
第二种“多极模式” 类型: 第二种“多极模式” 类型:
美国、德国、俄罗斯、日本、中国
2010-10-4 14
第三种“ 多极模式” 类型: 第三种 “ 多极模式 ” 类型 : 七种文 明
西方文明、拉美文明、 东欧文明、 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 、 日本文明。
(俄罗斯科学院美国和加拿大研究所所长、历史学 博士乌特金教授观点)
第四种“多极模式” 类型: 第四种“多极模式” 类型: 美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和欧洲
2010极模式” 第二,“两极模式”
一是美国、中国与欧洲联合 (乌特金的
预测)
二是美国、俄中联盟(委内瑞拉《宇宙报》
2010-10-4
12
三、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形式及条件
1、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形式:“渐变” 和“突变” 2、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条件 第一,各国之间力量对比关系发生了 根本变化 第二,各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变化
2010-10-4 13
四、国内外关于当代国际关系格 局模式的几种观点 第一, 多极模式” 第一,“多极模式”
2010-10-4
8
3、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
第一,国际政治格局具有相对稳定性 第二,国际政治格局具有客观性 一是国际政治格局的产生和确立具有客观性 二是国际政治格局是由各国力量对比、组合和 配置而形成的 三是各国必须接受和面对一定的国际政治格局 第三,国际政治格局具有历史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m i n g
⊙
P o l i t i c s : z h a o
12
第二节 国际格局(政治) 国际格局(政治)
二、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历程 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历程 1、历程 (1)力量失衡的凡尔赛—华盛顿格局 力量失衡的凡尔赛 华盛顿格局 (2)两极对峙的雅尔塔格局 (3)日趋完善的多极化格局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o l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i t i c s : z h a o
m i n g
4
第一节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一、现代国际体系形成及演变 2、国际体系的形成 基本条件 (1)国际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 国际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 科技革命、资本垄断、 科技革命、资本垄断、殖民扩张 (2)国际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 国际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 国际分工、世界市场、 国际分工、世界市场、殖民体系
国际政治学概论
主讲: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 主讲:赵茗
2
第二章
1 2
国际体系与格局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国际格局及其特征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o l i t i c s : z h a o
m i n g
3
第一节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o l i t i c s : z h a o
m i n g
19
古代的“国际体系”—1 古代的“国际体系”
“罗马帝国”体 罗马帝国” 系 东亚的“天朝礼治” 东亚的“天朝礼治” 体系(华夏体系) 体系(华夏体系)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o l i t i c s : z h a o m i n g
和谐社会 和谐世界
9
学
派
国际体系内涵 国际体系特色 第一节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有秩序的道德体 国际机构或组织建 系 构起秩序与规范 以权力为中心 无政府状态 无政府状态 无政府状态 世界体系理论 国家观念造就无 政府状态
罗马“教皇神权” 罗马“教皇神权”体系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o l i t i c s : z h a o
m i n g
20
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 神圣罗马帝国( - )
既不“神圣” 也不“ 既不“神圣”,也不“罗 马”,亦非“帝国”。 亦非“帝国”
1648年10月24日签订 年 月 日签订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o l i t i c s : z h a o m i n g
描述: 描述: 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地影响 三次科技革命, 着国际关系的发展, 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其 结果都会引起国际关系 格局的变更。 格局的变更。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o l i t i c s : z h a o m i n g
21
三十年战争
现代国际社会的催生婆 彻底削弱了神 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确认 了主权国家体系的 存在, 存在,有力地促成 了现代国际法体系 的诞生。 的诞生。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o l i t i c s : z h a o m i n g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o l i t i c s : z h a o
m i n g
5
第一节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3、国际体系的演变 世纪末20世纪初 (1)第一时期(19世纪末 世纪初 第一时期( 世纪末 世纪初——俄国 俄国 十月革命前) 十月革命前) 两类国家: 两类国家:帝国主义大国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主题:军事、 主题:军事、统治
t o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理想主义 现实主义 新自由主义 新现实主义 马克思主义 建构主义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互相依存 由大国所建立的权 力结构所主导 呈现中心— 呈现中心—边陲状 态的阶级剥削 社会建构
P o l i t i c s : z h a o m i n g
(伏尔泰语) 伏尔泰语)
右图:1356年颁布的《金 右图:1356年颁布的《 年颁布的 玺诏书》,从此皇帝就 玺诏书》,从此皇帝就 》, 一直由七大选侯遴选, 一直由七大选侯遴选, 而且不许世袭。 而且不许世袭。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o l i t i c s : z h a o m i n g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o l i t i c s : z h a o m i n g
18
专题:当代科技革命对世界格局转 专题: 换的作用 结论: 结论: 由于科学技术的功能机制密切贯穿于 国际社会的每个系统和环节, 国际社会的每个系统和环节,所以科技的 发展不仅对各国综合国力起着根本的支配 性作用, 性作用,也是维系和加强国际关系结构的 动力枢纽。 动力枢纽。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o l i t i c s : z h a o
m i n g
14
第二节 国际格局(政治) 国际格局(政治)
二、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历程 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历程 3、影响未来多极格局的主要因素 (1)经济全球化为格局多极化提供物质基础 (2)大国关系调整变化促进多极格局的发展 (3)国际法规和准则是多极发展的有力保障 (4)多极化格局发展动力中的文化因素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o l i t i c s : z h a o
m i n g
6
第一节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3、国际体系的演变 二战结束) (2)第二时期(1917年—二战结束) 第二时期( 年 二战结束 主题:战争、 主题:战争、革命 (3)第三时期(二战后) 第三时期(二战后) 主题:和平、 主题:和平、发展 三类国家: 三类国家: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民族主义
t o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o l i t i c s : z h a o
m i n g
23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3)承认宗教自由,削弱罗马教皇势力。 承认宗教自由,削弱罗马教皇势力。 (4)建立了国家之间关系的新秩序,标志 建立了国家之间关系的新秩序, 着欧洲经典外交 的开端。 的开端。
22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确定了国家主权原则,进入了近代意义 确定了国家主权原则, 上的绝对主权阶段。 上的绝对主权阶段。 (2)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要求以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要求以和平手段解决争端,规定对违法者 进行惩罚。 进行惩罚。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5、文明的未来
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 障。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塞缪尔 亨廷顿 塞缪尔•亨廷顿 塞缪尔
P o l i t i c s : z h a o m i n g
16
专题: 专题: 当代科技革命对世界格局转换的作用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o l i t i c s : z h a o m i n g
8
第一节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2、国际体系演变的规律 (1)非单线(2)非固定模式 非单线( 三、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 1、国际社会的系统性 2、行为主体的联系性 3、国家地位不平等性 4、体系结构的运动性
10
第二节 国际格局(政治) 国际格局(政治)
一、国际政治基本格局 1、国际格局 2、国际政治力量 3、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 4、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模式 (1)内部结构 (2)外在形态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o l i t i c s : z h a o m i n g
17
专题:当代科技革命对世界格局转 专题: 换的作用 论证: 论证: (1)科学技术作为各国经济社会活动的更为 重要的组成部分, 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多极化趋势提供文化 (广义)交融的背景; 广义)交融的背景; (2)当代科技革命引起国际基本矛盾状况的 根本变化,国家间既合作、竞争又冲突; 根本变化,国家间既合作、竞争又冲突; (3)加剧了国际力量发展的不平衡。 加剧了国际力量发展的不平衡。
11
强 权国家 土耳其 瑞典 荷兰 西班牙 奥(匈帝)国 匈帝) 法国 英国 德国(普鲁士) 德国(普鲁士) 俄国(苏联) 俄国(苏联) 意大利 日本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