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职业理念
中学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
中学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职业观念是指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
在中学综合素质教育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念,即认识到职业是人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的途径之一。
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价值观,并结合社会需求和个人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职业规划是指个人根据自身条件和目标,制定并实施未来职业发展的计划。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需要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要求和发展前景,引导他们进行职业规划。
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并制定长期和短期的职业发展目标,积极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实现职业目标做好准备。
职业道德是指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要求。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引导他们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价值观。
学生应该具备职业操守、诚信守法、尊重他人、团队合作等职业道德素养,注重职业道德的实践和提升。
在培养中学生的职业理念方面,教育机构和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引导和教育。
首先,可以通过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向学生介绍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并进行职业规划。
其次,可以组织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职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增强他们对职业的认知。
此外,还可以邀请职业人士来校进行职业讲座,分享他们的职业经验和成功之道,激发学生的职业热情和追求。
总之,中学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涉及职业观念、职业规划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念、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培养职业道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规划未来,并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教师职业理念重点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教师职业理念重点第一章职业理念素质教育教育观,以人为本学生观,终身学习教师观第一节教育观考察重点: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实施的途径一( 素质教育观的内涵1.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2.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美国哈弗教授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应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尤其应该注意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不能仅关注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
二( 素质教育观的发展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产生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
三( 中学素质教育中学素质教育应当对中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和面向全体中学生的教育。
包括初中阶段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阶段,是个性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初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在全面教育的过程中,帮助初中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全面、健康的自我认知,促进中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也进入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的关键阶段,高中阶段的素质教育,必须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特别注重高中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帮助高中生形成终身学习的动力,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四(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 面向全体。
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教师职业理念
04 教师观
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而是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并关注他们的 全面发展。
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师需要具备课程意识,参与课程建设和开发,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
从教育的权威者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材施教观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 得最佳发展。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 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 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 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编写教学方案
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案,包括教 学步骤、时间安排、教学资源 等,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
教学实施能力
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活 跃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 作。
有效讲解与演示
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增进学生 之间的了解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和集体荣誉感。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与家长保持沟通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解 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 展。
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的表现和进步情况, 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06 职业道德与素养
职业道德规范与要求
教师《综合素质》考点:职业理念之三观
教师《综合素质》考点:职业理念之三观的更新。
一:教育观1、素质教育观内涵(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公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
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二:教学观(口诀:学习过人)(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第一,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第二,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第三,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第一,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第二,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第一,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第二,提倡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意义。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第一,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第二,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口诀:两独一发)(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考点总结
职业理念在教师资格综合素质考试中占22%的比例,会考察一道材料分析题和4到选择题,因此考试比重较大,在考试中会涉及到考察教育学生观和教师观其中之一的知识点,本文针对学生观的知识进行梳理回顾。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看法与认识,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主要包涵以下内容:一、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吧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
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将学生的完全否定,要看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发展。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正在成长的人,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生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
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它也是学生自身发展落脚点和最终体现。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照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成为不同领域内各有所长、有所成就的人。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知识点总结
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一、学生观1.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①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②学生是有着身心等方面需求的完整的人③学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④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⑤学生是具有差异、个性的人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①学生在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具有主体的需求和责权②学生是发展的人,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③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个体性。
要求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3.教育公正与学生的共同发展①教育机会均等②由差异的学生共同发展二、教师观1.新课改下的教师观①角色转变a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进步的促进者b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c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d社区型的开发的教师②行为转变a强调尊重、赞赏、帮助、引导。
强调反思。
强调合作2.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a职前培训++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3.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①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微格教学②进行专门的训练+反思教学经验4.教师职业的责任和价值①职业责任(教师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②职业价值(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三、教育观1.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a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b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个体发展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2.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①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向学习者转变、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向重结论更重过程转变、由关注学科向关注人转变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关和人才观,由扎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
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③不仅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态度的端正④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⑤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文体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⑥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提高教师待遇。
综合素质考核知识点梳理(中学)职业理念
四、因材施教与学生的个性发展
以人为本,面向所有学生,同时也注重不同的发展差异,挖掘不同学生个性发展潜能,要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即依据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潜能,采用适宜的教育方法。
二、“以人为本”与“以学生为本”
1.“以学生为本”的科学内涵
“以学生为本”就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于目的地位;他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综合素质考核知识点梳理(中学)职业理念
学生观 Βιβλιοθήκη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全面而充分发展,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有均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处于教育活法主体地位,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其次,学生是发展的人,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激发学生巨大的发展潜能;最后,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要尊重学生个性与差异的不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健康成长。
三、教育公正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教育公正,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或者说教育机会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是均等的。
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提出,是因为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包括: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发展状况等。教育机会均等等,就是要求公正地对待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发展状况而受到不同的对待。
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之职业理念
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之(一)职业理念一.教育观:1、教育素质的含义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根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为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教育素质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2、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智体美有机的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3、在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2)德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时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3)健康体魄是轻烧你拿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4)美誉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二、学生观解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实现智力与体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把学生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教师资格笔试《综合素质》(中学)考点串讲之职业理念
教师资格笔试《综合素质》(中学)考点串讲第一章职业理念考察范围: 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教师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考情分析:题型及题量:4个单选题+1个材料分析题分值: 22分第一节教育观一、素质教育的概念、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三、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1.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是中小学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特征);2.教育内容的基础性;3.教育空间的开放性;4.教育目标的全面性;5.教育价值的多元化;6.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7.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8.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四、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发展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五、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教师招考综合素质——职业理念
(一)职业理念⒈教育观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坚持德育为先2)坚持能力为重3)坚持全面发展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素质教育目的融入各教育环节;(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2)构建对接社会现实的课程体系;(与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学科内容)3)启迪学生自主学习;(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充分发挥教师的正能量;5)创新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2、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3、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4、“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是完整的个体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组要尊重4)学生都有潜能⒊教师观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1、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1)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学生成才是教师之福2)拓展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3)提高专业能力教师专业能力是指课堂教学和反思能力教学改革、教学研究2、终身学习的意识1)为什么要终身学习A、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B、教师自我实现必须终身学习C、提升教学水平须坚持终身学习D、提高教育创新精神须终身学习E、终身学习是教师的职业责任F、教材改革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3、教师自身专业发展1)培养学习能力,做学习型教师2)培养反思能力,做反思型教师3)培育创新精神,做创新型教师4)培育合作能力,做伙伴型教师5)培育科研能力,做研究型教师4、全面提高教学质量1)抓常规教育,培养良好习惯2)重情感教育,培养健全人格3)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4)多联系实际,培养动手能力5)多样化教学,强化主动学习6)重因材施教,强化学困帮扶5、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责任:1)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2)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3)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4)学生信息的开发应用者5)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者价值:1)教师是文化传递者2)教师是文明促进者3)教师是智慧开启者4)教师是道德塑造者。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1、定义: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2、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创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3、外延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存疑、求疑,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
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
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1.更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师教育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模块一职业理念
为人师表,求实创造
(三)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全面发展教育并不排斥素 质教育,素质教育也不能取代全面发展教育。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即彼此相应,相互补充。 彼此相应是指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是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合起来就是通过全面发展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 的素质。 相互补充是指在学校中实施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把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统一起来,即用“全面”补充素质教育,用 “素质”补充全面发展教育。
5.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 以超前的意识,确立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教育指导思想。 以开放的意识,创造新型的办学模式,抛弃传统的封闭型教学模式,实行 开放型的教学模式。 正确认识教育与科技,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增强教育为本的意识。 增强改革意识,加速教育自身现代化建设,其中包括办学体制的改革,学 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更新
为人师表,求实创造
3.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
14—16世纪,欧洲爆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强调人自身的存在,充分 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地位。这种新的人生观沉重打击了中世纪教会所谓 的“原罪说”儿童观,人们开始关注儿童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发现了儿童 区别于成人的地方。认为儿童是自由的,有发展的可能性,人们应该热爱 儿童,尊重儿童。 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伊拉斯谟认为要研究孩子的自然能力和才智,不要想 象他们的兴趣与成人是一样的,不要指望他们像小大人一样的举止,他明 确指出,对待儿童,首先是爱,然后渐渐随之以某种自然和温柔的尊严, 而不是畏惧,前者比后者更有价值,用恐怖的手段来使儿童弃恶,乃是一 种奴性的做法。因此,自由的教育是符合儿童的。 同时,在这一时期捷克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著名的 “种子论”,认为在人的身上自然地播有知识、道德和虔诚的种子,通过 教育便可以把它们发展出来。他还相信一切儿童都可以造就成人。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 【第一章:职业理念】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第一章:职业理念】一、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两全两发展、创新和实践(1)面向全体学生(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平均,并不是全面)(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5)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是为了可持续发展)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途径有:(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2)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和班主任工作(3)举行德智体美并进的教育活动方法有:(1)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导性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素养)(2)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3)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根据要求和素质教育观念进行分析(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①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②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二、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1.“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关联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2.教育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起点,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之职业理念共57页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之 职业理念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之职业理念
◆(1)一视同仁,正视差异 作为教师,要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持民主与尊重的态度,对不同出 身、性别、智力、相貌、年龄、个性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 做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对每一位学生都要关心、爱护、无偏见、不 偏袒、不以个人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师爱是“泛爱”,而不是“偏 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是职业的、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 生的爱。教师要爱全体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学生。教师无论教哪个班级, 无论所教的学生是优是劣,都应一视同仁,待之以爱,不能随教师个人 兴趣、利益来选择,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师爱”。 ◆(2)体谅和宽容 师生平等并不是要时时处处把学生看做像教师一样的成人,学生作 为未成年人,正处于成长时期,许多方面和成年人是不一样的。教师需 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 于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予以宽容。亚里士多德曾 说:“在有些情况下,公平对待也就是体谅和宽容。宽容就是体谅,是 对公平事物做出正确判定,正确判定就是对真理的判定。” ◆(3)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 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 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 有其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承认其差异.适应差异、追求 多样性,尽可能地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 其特点的教育。
10
D.教育方法:素质教育注意在一定共同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因 材施教;应试教育则只是对少数学生提出“升学”的统一要 求,并没有实现因材施教。 E.教育评价:素质教育要求从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 来评价学生的素质水平;应试教育则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 方法,将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F.教育结果:素质教育“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或 者每个学生“及格+特长”模式;应试教育则只有少数人升 学,获得成功,而大多数学生的才能被忽略,以失败者的心 态走向社会。 从上述两种教育的“对立”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由于应试 教育存在着如此众多的负面消极因素,所以才激发、推动了 素质教育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素质教育概述1.素质教育的内涵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同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点(1)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以每一个受教育者为对象的教育,它面向每一个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素质教育既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是精品教育,它是大众化的教育。
它要面向每一位适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学校及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能因种族、家庭、经济、智力及教育者主观好恶等因素的影响,将一部分学生排除在素质教育之外。
坚持素质教育的“全体性”的主要意义在于:第一,保证使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接受教育是每一个儿童最重要、最根本的权利。
第二,保证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在最低可接受水平之上,杜绝新文盲的产生,中小学教育应为提高全体人民的基本素质服务,推进国家经济发展与民主建设。
第三,为贯彻社会主义“机会均等”原则,为每个人的继续发展提供最公平的前提条件。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未来的合格公民奠定素养基础。
(2)基础性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打基础的教育。
正因为素质是反映人的身心发展水平最基本的特征和品质,并制约着人的意识、态度和行为,所以素质培养必须从最基本的基础方面做起。
应当指出,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从本质的方面去影响人、培养人,注重引起人的深层变化、基本特征和品质的形成,而不是追求那些表面的、形式的变化。
例如,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的道德认识,而要引导学生完成从知、情、意到信、行的转化,并将其逐渐固定下来,形成品质,成为学生个人的信念和个性特征。
素质教育特别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一般能力的掌握与培养,为受教育者素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坚持素质教育的“基础性”的主要意义在于:第一,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基本素质,才有可能实现向较高层次的素质或专业素质的迁移。
第二,人类蕴含着极大的发展自由度,这就是人的可塑性。
自由度越高,可塑性越强;反之亦然。
第三,从教育控制论的意义上讲,教育是一种人为的、优化的控制过程,以便受教育者能按照预定目标持续发展。
(3)发展性素质教育是发展性教育,它不仅注重受教育者现在的一般发展,重视受教育者现在的一般发展对于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重视直接培养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培养受教育者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
从本质上说,“发展性”符合“变化导向教育观”的趋势,即把适应变化、学会变化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从接受教学(教师奉送答案)向“问题解决”(教师引发思考)转变。
教师从鼓励者、促进者、沟通者、帮助者和咨询者等角色中发挥作用。
(4)全面性所谓“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既要实现功能性的目标,又要体现形成性的要求,通过实现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的最优发展。
因为,素质教育应该是完善意义上的教育,它是指向全面基本素质的教育。
素质教育中的“全面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具体规定性。
第一,针对一个个体来说,它是“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统一;第二,针对班级、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群体而言,它是“共同发展”和“差别发展”的协调。
全面发展既要讲共同性,又要讲个别性,它决不排斥有重点地发展个人的特殊方面,允许在一个群体中各个体之间有差别地得到发展。
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最优发展”。
(5)未来性所谓“未来性”是指素质教育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需求。
一般来说,教育具有较强的惰性和保守性,它总是在努力使年轻一代学会老一代的思维、生活和工作方式,因而人们在批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局限性或弊端的时候,往往批评它是根据“昨天”的需要而设计的。
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教育的惰性和保守性,它的目标是使年轻一代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1)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指一种偏重于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水平的教育制度,它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是教育T-作所存弊端的集中表现。
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
其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其评价学生的方式太过单一,限制了很大一部分学生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①从指导思想上看:应试教育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它唯分是举,限制了不擅长考试但有能力的人进一步发展,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现象;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是一种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教育,它为广大学子继续深造提供了广泛平台。
②从教育目的上看:应试教育是为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的教育。
③从教育对象上看:应试教育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是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素质教育则面向全体,是莺在“普及”,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
④从教育内容上看:应试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轻“德”、缺“体”、少“美”、砍“劳”,是一种不完全的畸形教育;素质教育则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多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⑤从课程结构上看:应试教育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且只重视少数所谓的“主科”,轻视所谓的“副科”;而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等几个板块,把它们都纳入课表,作为正式课程平等对待,有的学校还十分注意开发“隐性课程”,如:环境教育、校风建设等。
⑥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应试教育为了应付中高考,作业较繁重,较多采用“题海战术”和机械记忆,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而素质教育则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
仅以作业为例,内容适度,形式灵活,不仅重视巩固性的书面作业,还要设计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业、口头作业、行为作业,并把课外阅读纳入培养健康个性的工作之中,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⑦从师生关系上看:应试教育迫使教师“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是一种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灌与被灌的关系;素质教育则强调尊师爱生,师生民主平等,双向交流。
要求教师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扶植每一个学生,教师选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艺术。
⑧从教育方法上看:应试教育实行的是学生被动学习,死抠书本,脱离实际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重视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
⑨从教学途径上看,应试教育把课堂和书本作为教学的唯一途径,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而素质教育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新型素质,要求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建构学校与社会的“双向参与”机制.使得教学途径增多,教育视野广阔,有利于从狭隘的完全同升学“指挥棒”对口的自我封闭中解脱出来,实行开放式的现代教育。
⑩从评价标准上看,应试教育以“分”为导向,以“率”为标准,以“考”为法宝,并以此来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实行的是僵化、死板的“一刀切”教育;素质教育则确立社会实践的评价权威,淡化分数的警告、惩戒作用,把学生的差异作为资源潜能优势,实行的是使学生个性健康、完善发展的教育。
从以上几方面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应试教育只注重应试的功利,不关心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是塑造适合“教育”的学生。
“应试教育”在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在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广大中小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健康成长影响较大,必须加快落实素质教育的步伐,促进广大学生乃至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
(二)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1.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着眼于民族素质的提高这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
一个民族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其发展的潜力及其所能达到的高度。
素质教育旨在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各方面的教育,从而提高其综合素养和生存技能,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
只有整个民族的综合素养提高了,才能实现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富强。
(2)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学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
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把学生教育好,让他们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才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后续力量,从而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3)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学校必须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把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21世纪新经济时代的需要以及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学生只有德才兼备,综合发展,才能适应这种多元化的需求。
(4)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创新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缺乏创新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创新教育对我国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
素质教育必须把创新教育和基础知识教育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5)着重于在教师引导下,实现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素质教育不但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要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学科专业知识,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实现人人都能尽其才。
第二节学生观(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概述1.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概念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丽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
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主要源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理想,是未来社会的价值目标,也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最高理想境界。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人的劳动活动、劳动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
(1)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类的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正是在劳动中人类的存在才得以体现,人的本质才得以反映,人才成其为人。
人通过劳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本身,在劳动的发展中获得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