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关注3.1 欧美社会转型———17、18世纪西欧封建社会解体与代议制确立
2019-2020版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关注1.1 时代呼唤——从春秋战国社会转型到秦汉走向大一统
三、“汉承秦制” 1.汉朝对秦朝制度的沿袭 (1)承袭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比 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 (2)汉初沿袭三公九卿制,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时,改为“中 朝”和“外朝”,削弱相权;东汉光武帝时扩大尚书台权力,使三 公无实权。 (3)承袭秦朝的监察制,为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汉武帝将 秦朝的御史台发展为刺史制度;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 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 (4)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
⑤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秦朝统治者还制定了 细密严苛的法律作为工具。
(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 (3)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加强北方防御;南平越族, 设郡加强管辖。 (4)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4.积极影响 (1)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 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 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梳理 关注话题·深化认知 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 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 (1)“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随着地方诸侯势力的逐渐强大, 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为诸侯的附庸。诸侯不再听从天 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聘和述职,西周时期“礼乐 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至此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诸侯国内部势力的变化: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 君公室的衰微,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 政”。春秋初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至此再变为“礼乐征伐自 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1.经济基础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 力的显著提高。生产力的飞跃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 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 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的需要。(
)
7 .不结盟运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冷战格局导致国际关系趋于恶 化。( )
8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体制上、政策上的弊端和错
误的积累。( )
9 .东欧剧变最主要的教训是社会主义道路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
)
10.世界由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
) 11.新中国提出“一边倒”外交方针,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捍卫新
5.主要成就
(1)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参加日内瓦、万隆会议。 (2)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正误判断:关于下面的知识要点表述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 .二战后美苏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是苏联和各国革命力量的壮 大妨碍了美国称霸。( )
(4)不结盟运动兴起 ①原因:二战后,诞生了许多民族独立国家,为摆脱美苏控制和 维护民族独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国家主张团结合作。 ②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 德举行。 ③意义: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高考专题复习 · 历史
晨 记 知 识 主 干 午 清 知 识 误 区 晚 练 预 测 押 题
关键在态度
菜
单
隐 藏
考前第5天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
中国的外交关系
一、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原因: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扩张产 生矛盾;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2) 过程:雅尔塔体系确立 —— 奠定基础;两大阵营出现 —— 初步形 成;“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北约、华约两大组织 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 联的局面;造成部分国家分裂(德国、朝鲜);导致国际局势紧张 (越南 战争、古巴导弹危机)。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先秦)ppt课件
▪ 1.(2015·湖南衡阳三模·24)先秦盛行“天子建国,
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 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政权借助族权
B.封建等级森严
C.中央集权确立 D.社会分工明确
▪ 2.西周时期的学校实行“六艺”教育,所谓六艺是 礼(礼仪规范)、乐(举行各种仪式时的音乐舞蹈)、 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计算), 其中礼、乐是核心,而教师则由政府中的礼官和乐官 及军队中的高级军官担任。关于上述西周时期的教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史料价值高低排列:实物、官方文献资料、第三方民间日 记、当事人口述历史、文艺作品、传说)
29
▪ 2009山西12.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 “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 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 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 A.官名 B.爵位 C.谥号 D.行业
▪ 答案:A
▪ 如题干所示:以国名为氏,如春秋战国时 期的诸侯国:齐、鲁、吴、秦等,皆成为 今天常见姓;以居住地为姓,如东门、北 郭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而对 于司马、司徒等字词则属于古代的官职, 所以这些姓氏是以官职为氏。
权利:如设置官员、建立军队、收税等。
5、分封制的结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6、作用:积极:巩固统治(加强了,开发了,扩大了)
消极:诸侯享有较大独立性,导致春秋
战国的割据混战。
19
西周分封
根据教材第5页及上图,将封国归类。
王室贵族: 燕、鲁、卫、晋、吴
对
象
先代贵族: 杞、宋、许、陈、楚
功 臣: 齐
(3)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 神权色彩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关注2.1近代向西方学习潮流——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课件
2.中国近代完整、科学的教育观的形成 戊戌变法关于教育改革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 废八股、 变科举; 创办近代学堂;制定《京师大学堂章程》 ,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大学的模式,开办京师大学堂。这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 (1)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影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①戊戌变法中的废八股、变科举,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封建制度 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道德支柱以及理论依据的四书五经的否定。 ②戊戌变法时期奠定了民主和科学作为中国近代教育的新内 容,为以后新文化运动的产生准备了前提条件。
从 “ 西学东渐 ”“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 师夷长技以自强 ” 到维新变法,近代中国人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 近代西方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灾 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战争的推动下,晚清统治者 发动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三次变革,三次变革都 是在反侵略战争失败后进行的,每一次变革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 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化起步。
(3)戊戌变法时期形成比较完整的西学观 ①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 传播开辟了道路。于是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如雨后春笋般 地被介绍到中国,人们都以西学为荣,当时一些报刊都以宣传西学 为主要内容,西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 ②戊戌变法成为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转折点,戊戌变法时期 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主导了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不断 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1.中国近代较完整西学观的形成 戊戌变法是 19 世纪末中国仿效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全方位向 西方学习的一次改革运动。西学的内容和态度都发生质的变化。 (1)戊戌变法西学内容的变化 ①洋务运动时期是船坚炮利的西学观,只有少数有识之士和洋 务派参与。 ②戊戌变法时期的西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 会各个领域。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10讲 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两次世
苏俄(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农业举措的评价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后期引起农民的不满。
(2)新经济政策:固定粮食税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
(3)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基本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过度牺牲农民利益以支援重工业发展,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生产总值下滑。
答案B
考法2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影响及评价
[典例3] (2016·全国Ⅱ,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来自②所有制结构:实行单一公有制。
③管理体制:实行计划经济。
(3)评价
①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考法1苏俄(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
[典例1] (2014·全国Ⅰ,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③调整农业: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增加了就业,缓和社会矛盾。
(3)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4)影响
①直接影响: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了生产力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②间接影响: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民主政治的统治。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配套练习:27题研究——明清社会转型与迟滞
27题研究——明清社会转型与迟滞1.(2015·全国Ⅱ卷,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2.(2017·全国Ⅱ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3.(2016·全国Ⅰ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4.(2014·全国Ⅱ卷,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5.(2016·全国Ⅲ卷,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6.(2017·全国Ⅰ卷,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7.(2018·全国Ⅲ卷,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2019届高三二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第11讲 二战后的世界文明演变与拓展(共45张PPT)
认知深化:两极格局背景下美国不同的对外政策
(1)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 (2)对中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对新中国进行封 锁孤立;20世纪70年代,开始调整与中国的关系, 并与中国建交。 (3)对西欧:政治上扶植反共力量,经济上利用马歇 尔计划控制西欧。随着西欧的崛起和联合,美国调 整战略,逐渐走向平等的政治同盟关系。 (4)对日本:美日关系经历了美国独占日本、扶植日 本,日本从追随美国到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走 向平等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
2015
1、新兴独 立国家的增 加(1) 2、两极格 局的确立与 发展(2)
经 济
1、二战后苏联 经济建设的背 1、欧洲一体化 景(1) 1、新兴独立国 (2) 2、世界格局演 家经济发展(1) 2、赫鲁晓夫改 变对经济秩序 2、人口迁移(2) 革 未摆脱斯大 的冲击(1) 3、福利制度(3) 林模式(3) 3、美国调整干 预经济政策(3)
认知深化: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理解
(1)出现根源: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2)两层内涵: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 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 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 合国力的两大方面。因而,对多极化趋势可以从 经济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 个方面去理解。 (3)“多极化”在当今还只是一种趋势,没有形 成真正的世界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还在不断加 强。
时空坐标★知识结构
总特征: 二战结束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和相 互竞争时期,也是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推动着整 体世界迅速发展。 1、政治上: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美苏 两极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时间的“冷战”; 20世纪60~70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两极格局 瓦解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当今世界格局 的基本特点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世界史板块总结(共76张PPT)
(三)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1.文艺复兴(14—17 世纪) (1)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天主教会神学世界观对人们思想的 垄断和束缚。 (2)成就:代表人物有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3)历史影响: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2.宗教改革(16 世纪) (1)原因:中世纪教权主义对社会发展的阻碍。 (2)成就:马丁·路德等。主要观点: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信仰即可得救。 (3)影响: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 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 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②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 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1921 年 3 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决定实 行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 1936 年苏联宪法 的颁布为标志,“斯大林模式”确立,高度集中、集权是其基本特征。
2.成就:1687 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物体运动 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3.影响 (1)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概括和综合。 (2)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促进了两次科技革命的出 现。 (3)为法国启蒙思想奠定了科学基础。
三、工业革命时代的西方文明:文明多样性、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3.启蒙运动(17、18 世纪) (1)背景 ①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 ②近代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2)核心:理性主义。 (3)成就 ①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百科全书派等。 ②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权分立、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 论等。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共56张ppt)
的人跳楼自杀。
美国华尔街证券市场
1930年美国银行前的挤兑人群
有13万家以上的工厂倒
闭,工193业2年危美机国工—业—生产 指数企比1业92破9年产下降了46.2%,
钢铁工业下降了近80%,汽
车工业下降了95%。
农产品批发价格下跌了
561农品410%亿0,多业价美农万危格元民家降机暴的农到农场跌—2业破0—亿净产美农收。元入产,从
第19课
【课程标准】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 发生的各种新变化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政 策
创 新
模 式
回顾: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50 70
全 球 航 路 的 开 辟
第 一 次 工 业 革 命
第 二 次 工 业 革
一 战
经 济 大 危 机
命
二 战
开始
经
-
济
黄 金 二 十
危 机 : 滞 胀
低 速 增 长
补充: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四、应对危机的措施
(一)胡佛政府的应对(1928—1932)
1928年当选为美国总统的胡佛 是一位“自由放任”政策的坚定支 持者,他在竞选时的口号十分鼓舞 人心。他说:“如果我当选,将使 美国人家家里有一只鸡,家家有一 辆汽车”。
补充: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四、应对危机的措施
注:胡佛政府并非一直采用“自由放
(一)胡佛政府的应对(1928—1932)任”政策,后期也采取了一些有限的
1.对策
干预措施,扶持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
(1)前期(1932年以前)
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①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否决国会救济方案。
2019版高考历史复习整体世界大竞争——19世纪末欧美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创新课件
(3)主要表现 ①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 的再生产。 ②国家财政开支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升高;政府慷慨补 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 ③加强中央银行对国家金融的干预和调节作用;加强国家对 社会经济的管理和调节作用。 ④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国家”政策。
(4)主要特点 政府干预经济不是实行工业国有化,而是依靠增加政府开支 和大量军事订货,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与社会固定资本投 资,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其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 国家机器来为其利益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 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 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 垄断资产阶级总体利益并凌驾于个人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 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发现问题 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经济飞速发 展;经济的大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趋势,资本主义列强纷纷 加紧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命题角度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肆进行殖民争夺。主要资本 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剧。
3.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史学新论] 掠夺殖民地是近代战争的主要起因,战争被视为 国家的正当权利。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这些战争的继续……现代通 讯和交通工具的发明缩短了世界各地间的距离,战争才能够在全 球范围内展开。同时,科技的进步带动了武器的发明,坦克、飞 机、远程大炮等大大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使得战争更加残酷, 毁灭性更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仍然沿用近代争夺殖民 地的方式,企图用战争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战争一爆发,就 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远远超出了发动者短期内结束战争的预 想……虽然英、法等国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可是战争给自身带 来的打击和损失巨大到难以承受的地步。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9长路漫漫——世界经济模式的不断探索课件
一
二
三
四
欧美国家 19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 20 世纪 20 世纪 30 至 70 年代 30 年代后 年代 以西欧为 中心,资本 国际 主义世界 经济 市场基本 格局 形成,英国 成为“世 界工厂” 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最终 形成,美、德 两国经济发 展迅速,但英 国仍为世界 经济大国 美国掌握世界 经济霸权;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 确立以美国为 主导的资本主 义世界经济体 系
解析
关闭
答案
-18-
1 2 3 4 5
3.(2018四川全国Ⅲ卷冲刺演练一,35)下表为英国1951年和1982年 政府福利支出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单位:亿英镑)由此可 见英国( )
福利支出 1951 年 20.74
国民生产总值 145.08
关闭
685.10 3 166.98 1982 年 “货币扩张 材料中未涉及 ”,故A项错误;福利支出增大不一定导致各阶层贫
-13-
一
二
三
四
(3)性质及目的不同:苏俄(联)是在无产阶级掌握经济命脉条件下, 通过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国家资本主义的办法发展生产;美国罗斯福 新政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前提下,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达 到解决经济危机的目的,最终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在坚 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改革生产关系 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14-
一
二
三Leabharlann 四(4)结果和影响:苏俄(联)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有利于经济 恢复,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但到后来,新经济政策被废除,斯大林 模式建立。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 破坏,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并促成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 展趋势的出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 实际相结合、依照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举,使中国取得 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课件
四、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实践 1.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条件 ①经济条件:工业革命后, 各种弊病日益暴露。 ②思想来源:英国的 空想社会主义、德国的
资本主义制度
的
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哲学
、英法的 。
③阶级基础: 欧洲的 三大工人运动 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
(2)标志 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意义 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促进了社会主义运 动的发展。
2.巴黎公社运动 (1)背景
普法战争 失败,法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屈膝求和,人
民强烈不满。 (2)经过 ①1871 年 3 月 18 日,巴黎人民推翻了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的统治。
②3 月 28 日,巴黎公社建立。 ③5 月下旬,巴黎公社被镇压。 (3)意义 ①是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
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德国的容克贵族 德国有谚语称:“普鲁士统治德国,容克统治普鲁士。” 容克贵族在德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德国历史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1)历史上,容克贵族是职业军人,是部落领袖的后裔,是 普鲁士国王忠实的臣民,日耳曼人征服易北河以东地区的主 力,后来成为当地的大地主和统治者。
(2)经济上,1848 年德国革命后,容克的庄园经济逐渐转 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大部分容克开始资产阶级化,但仍 保留许多封建残余。 (3)政治上,容克地主阶级在政治方面属于极端的保守主 义,主张君主专制,崇尚武力,赞成对农业采取保护主义,其 代表人物是俾斯麦。 (4)文化上, 由于优越的政治经济特权, 很多容克贵族成为 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马克思就拥有容克贵族血统。
共和政体 。
3.内容 (1)立法权属于 院组成。 (2)行政权由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共46张ppt)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2.过程
阵营 领域
政治
经济 军事
以美国为首的 资本主义阵营
杜鲁门主义 (1947.3) 马歇尔计划 (1948.2-1952)
北约(1949.4)
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主义阵营
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9)
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1)
华约(1955.5)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2.过程:杜鲁门主义(1947.3)
美国提出遏制战略,美苏从合作转向了对抗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背景
(1)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2)两国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 (3)雅尔塔体系形成(美苏划分势力范围),两国国家战略、 国家利益严重冲突。 (4)美国提出遏制战略,美苏从合作转向了对抗。 (5)二战后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美苏都拥有强大 的军事力量,双方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诉诸战争。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背景
材料四:美国黄金储备几乎占世界的2/3,生产的各种产品占世界总量的1/3 ;武装部队高达1200万人,国防预算达到800亿美元,在海外56个国家驻军 并建立了484个军事基地,在战后初期垄断了核武器;操纵联合国。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 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 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 畏缩战。后”美—国—实《力罗强斯福大在,美制国外定交全政策球协扩会张发表大关战于美略国外交政策的演说》(1944年10月21日)
“格局”: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建立在世界主要大国实力对比 的基础上的。
“极”:在国际关系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中心,影响、制约着国际关 系中的其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