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辨治咳嗽经验探析

合集下载

《临证指南医案》中咳嗽医案的统计分析

《临证指南医案》中咳嗽医案的统计分析
核 心 方 :小 建 中 汤 、四 君 子 汤

肾虚不纳 :共计 17案 17方 ,其 中丸方 14首 ,共 选药 42
味 ,162药次 ,补肾方 中用血 肉有情之 品 10味 12药次 ,前 1O 位 药 为 :熟 地 黄 17、茯 苓 (茯 神 )16、山 药 13、山 茱 萸 11、五 味
六经病 是各种 外感病综 合反 应的总体概 括 。所 以 ,六病 中包含 各种病邪 。如太 阳病有六气病 邪 以及痰 饮结胸 、 宿水宿 血等病理 产物 ;在 阳明少 阳及 至三阴病 中 ,仍 有多种病 邪可辨 。治疗 上必须 分析正邪 双方 的形势 ,辨别病 邪 的性质 ,才能作 出正确 的治疗 。因此 ,一病 中有多 种治法和 方药 。如 果病机 相 同,各病 中也 可 以用 同一方 剂 充分显 示了同病 异治和 异病 同治的辨证 论治精神
187条 “伤寒 .脉浮 而缓 ,手 足 自温者 ,是 为系在太 阴 太 阴者 身当发黄 ,若小便 自利 者 ,不能发 黄 ,至七八 日 ,大便 硬 者 ,为 阳明病也 。”
六经虽有 病变范 畴和病 理层次 的意义 ,却决 不是某一 种伤 寒 的传 变规律 ,凡 各种外 感初起 ,一般先 出现太 阳 病 ,却 不能把 握其传 变与否 ,如 4条谓 :“伤寒 一 日.太 阳受 之 ,脉若静 者 ,为 不传 ;颇 欲吐 ,若烦躁 ,脉数 急者 ,为传 也 ”所 以 ,必须根据 人体 的表现 ,辩 其证候 ,才能 作 出客 观的诊 断和采取相 应 的治疗措施 。即使 同一个证候 ,如果兼 证不 同,治法亦异 。如 56条 :“伤 寒 ,不大 便六七 日,头痛有热 者 ,与承气 汤 ;其小便 清者 ,知 不在里 .仍 在表也 ,当须 发 汗 。”381条 :“伤 寒 哕而腹满 ,视 其前后 ,知何 部不利 ,利之则愈 。”均 体现 了整 体观 和辨证论 治 。

《临证指南医案》中咳嗽医案的统计分析

《临证指南医案》中咳嗽医案的统计分析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2月第26卷第1期J O U R N A L O F Z H E J I A N G C O L L E G E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基础研究与方法187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六经虽有病变范畴和病理层次的意义,却决不是某一种伤寒的传变规律,凡各种外感初起,一般先出现太阳病,却不能把握其传变与否,如4条谓:“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烦躁,脉数急者,为传也。

”所以,必须根据人体的表现,辨其证候,才能作出客观的诊断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即使同一个证候,如果兼证不同,治法亦异。

如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

”381条:“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均体现了整体观和辨证论治。

六经病是各种外感病综合反应的总体概括。

所以,六病中包含各种病邪。

如太阳病有六气病邪以及痰饮结胸、宿水宿血等病理产物;在阳明少阳及至三阴病中,仍有多种病邪可辨。

治疗上必须分析正邪双方的形势,辨别病邪的性质,才能作出正确的治疗。

因此,一病中有多种治法和方药。

如果病机相同,各病中也可以用同一方剂。

充分显示了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辨证论治精神。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看出《伤寒论》的六病,是以人体正气为本,综合反映各种外感病的发展变化过程。

除了具有病变范畴和病理层次的意义外,更重要的是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为中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收稿日期2001-05-18)程文江指导:姚真敏浙江中医学院2000级研究生杭州310053关键词临证指南医案咳嗽统计分析1统计叶天士治疗咳嗽病,虽遵前人之法而分内伤外感,其遣方用药却有许多独具的特点,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试从统计学角度予以分析。

叶天士治疗咳嗽经验探微

叶天士治疗咳嗽经验探微

叶天士治疗咳嗽经验探微咳嗽是肺系疾病是一个常见症状,外感和内伤的多种病因,均可导致肺气失于宣发、肃降失常时,都能导致肺气上逆而引起咳嗽。

经云:肺为咳;说咳的病因时指出:“皮毛先受邪气”,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指出咳嗽有外感和内伤不同病因。

《医学入门》首先出现外感、内伤咳嗽的分类,对后世治疗咳嗽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至于咳嗽的治疗,王纶《明医杂著·论咳嗽证治》指出:“治法须分新久虚实,新病风寒则散之,火热则清之,湿热则泻之;久病便属虚、属郁,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兼郁则开郁;滋之,润之,敛之则治虚之法也”。

强调治咳须分六淫七情及五脏相连,脾肺虚实。

《医宗必读》申明咳嗽:“总其纲领,不外内伤外感而已”。

进而指出,“大抵治表者,药不宜静,静则留连不藏,变生他病,故忌寒凉收敛,如《五脏生成篇》所谓肺欲辛是也;治内伤者,药不易动,动则虚火不宁,燥痒愈甚,故忌辛香燥热,如《宣明五气论》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是也”。

然不可胶执。

叶氏治咳嗽用药经验提要:叶氏治咳宗《内经》之理论,众采诸家所长,承仲景、河间、东垣、丹溪等学术经验,用方不拘一家之说,加上自己的创新,建立了一套十分完整的治疗方法。

对于外感咳嗽,主张祛邪利肺,指出“但以搜逐上焦,勿令邪结”;治内伤咳嗽者,强调调整脏腑功能,从调护卫气入眼,十分注重脾胃状况和肺肾金水相生之理,对于肾胃阴虚者,叶氏创用“摄纳下焦早服,而纯甘清燥暮进,填实在下,清肃在上”,早服补肾丸药直大下焦,晚服补脾胃药,为咳嗽的治疗又开新法门。

大凡风寒犯肺,“治以辛温以疏散风寒.宣通肺气”,喜用张仲景之桂枝汤加减。

凡风热犯肺,治宜“开其上焦”,用药“辛凉泄之,以肃其肺卫”,药用桑叶、薄荷、连翘、杏仁、浙贝母、通草、芦根、桔梗、甘草等味。

凡热邪壅肺,治“宜先清化上气.有取微辛微苦之属”。

常用桑叶、连翘、石膏、杏仁,郁金、栀子、瓜萎皮、炙甘草等为主治疗。

凡风温化燥,治“以辛甘凉理上燥,清络热”,常用桑叶、玉竹、沙参、杏仁、川贝、生甘草为主治疗。

叶天士从脾胃论治咳嗽的学术思想探讨

叶天士从脾胃论治咳嗽的学术思想探讨

叶天士从脾胃论治咳嗽的学术思想探讨【摘要】《临证指南医案》共记载“久咳”、“久嗽”医案32例,从脾胃论治者12例,集中体现了叶氏从脾胃治疗“久咳”、“久嗽”的学术思想,叶氏选方用药强调治本,并善于化裁运用古方,是对经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进一步发扬,对后世临床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咳嗽;中医药疗法;叶天士清代名医叶天士,学识广博,治病多奇中,后人评价其“有汉唐宋元诸大家之长而无其短,实汉唐宋元后一人也。

”[1],对于咳嗽的治疗,叶氏指出:“从来久病,后天脾胃为要,咳嗽久,非客证。

治脾胃者,土旺以生金,不必穷究其嗽。

”,而在《临证指南医案》[2]中,共记载咳嗽医案145例(不计复诊),从脾胃论治者就有49例,其立法精当,用药独特,于后世临床颇有启发,现总结如下,以读者。

1 肺胃阴虚叶天士在李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创造性的提出了胃阴学说[3],在咳嗽的治疗中,滋养胃阴的方法,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对于肺胃阴伤所致的咳嗽,叶氏常予《金匮要略》麦门冬汤加减。

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用麦门冬汤医案有7例,其临床表现为“喉间燥痒,呛咳”,“萎黄食少”,“体瘦咳嗽,两寸促数”,“久嗽食减,形寒畏风冷”,遵循“用药莫偏治寒热,以甘药调之”的原则,虚则补母,调养胃阴,予麦门冬汤原方治疗;若临床表现为:“入夏咳缓,神倦食减,渴饮,筋骨不束,两足酸痛”,此温邪延久,津液受伤,夏令暴暖泄气,胃汁暗亏也,法以甘缓,益胃中之阴,予麦门冬汤去半夏、粳米,加北沙参、生扁豆熬膏治疗;若兼疲乏,胃脘灼热者予麦门冬汤去半夏、人参,加北沙参、黄芪皮;若“脉右数,咽中干,鼻气热,早暮甚,此右降不及,胃津虚,厥阳来扰”,予麦门冬汤去半夏,加北沙参治疗。

以上数案例中叶氏用《金匮》麦门冬汤多去苦温之半夏,而加北沙参养阴生津,加生扁豆甘淡健脾和胃,加黄芪益气健脾以恢复脾土健运之职。

叶氏治疗肺胃阴虚,除了用麦门冬汤加减外,还善于自组新方,其常用的药物有沙参、麦冬、玉竹、花粉、扁豆、桑叶、甘草、石斛、白芍、粳米、南枣等,其中就包含了我们已经熟知的沙参麦冬汤。

叶天士经方咳嗽案初探

叶天士经方咳嗽案初探

叶天士经方咳嗽案初探温病学家经常被人喷。

叶天士后人称之温病大师,经常喷他,破坏仲景伤寒治法,跳出伤寒六经治法等等。

这种观点皆是坐井观天,平庸之辈可以探得其中奥秘吗?!甚至有人喷吴鞠通拉低现代人中医水平。

我也服了,你尊崇古方研究也没有什么可炫耀,攻击吴鞠通就不对了。

那么叶吴派真的不用经方,不尊仲景吗?非也。

真抡起经方叶吴手笔你还真不如。

看医案就知道,今闲来无事随手选出《临证指南医案》咳嗽篇经方案,大家自己评论吧。

上焦治法某(五三)寒伤卫阳。

咳痰。

(寒)川桂枝(五分)杏仁(三钱)苡仁(三钱)炙草(四分)生姜(一钱)大枣(二枚)某(三九)劳伤阳气。

形寒咳嗽。

桂枝汤加杏仁。

某(四四)寒热咳嗽。

当以辛温治之。

桂枝汤去芍加杏仁。

某(五十)形寒。

咳嗽。

头痛。

口渴。

桂枝汤去芍加杏仁花粉。

王(三一)脉沉细。

形寒咳。

桂枝(一钱)杏仁(三钱)苡仁(三钱)炙草(五分)生姜(一钱)大枣(二枚)以上六案叶氏皆以桂枝汤加减,案一寒伤卫阳,桂枝去芍通卫阳,案六型寒脉沉细桂枝汤去芍药之阴柔有扶阳之意,夹湿加薏米杏仁宣肺止咳祛湿,薏米尚有健脾补土生金之意。

中风夹湿不易法门,临床可以参考叶氏手法。

定为叶氏加减桂枝汤方。

案二桂枝汤原方加杏仁,不用厚朴之燥。

用桂枝汤治疗劳伤阳气,因此不去芍药。

案三去芍不加薏米,可以知不兼湿邪。

案五有除型寒怕冷,另有口渴,桂枝去芍加杏仁解肌祛风止咳,加天花粉清热生津。

吴(四一)咳嗽。

声音渐窒。

诊脉右寸独坚。

此寒热客气。

包裹肺俞。

郁则热。

先以麻杏石甘汤。

(寒包热)又苇茎汤。

按:本案寒包火,先于麻杏甘石原方散寒宣肺清热止咳。

表解再用千金苇茎汤清肺排脓,可谓丝丝入扣。

某寒热。

右胁痛。

咳嗽。

芦根(一两)杏仁(三钱)冬瓜子(三钱)苡仁(三钱)枇杷叶(三钱)白蔻仁(三分)按:本案虽然肋痛疑似少阳,反而用千金苇茎汤去桃仁,加枇杷叶白寇止咳温化之意。

考虑类似现代悬饮咳嗽,因而不用十枣汤等逐饮,只用和平之品宣肺止咳祛痰利湿。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运用经方论治咳嗽探析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运用经方论治咳嗽探析

1098 环球中医药2020年6月第13卷第6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ne 2020,Vol.13,No.6㊃学术论坛㊃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LPGZS 2012⁃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74122)作者单位:102488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李振汉(硕士研究生)㊁王雪茜㊁连雅君(博士研究生)㊁邓楠(硕士研究生)㊁徐甜(硕士研究生)㊁孙璐(硕士研究生)㊁程发峰]作者简介:李振汉(1992-),201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经方治疗常见病㊁疑难病;经方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㊂E⁃mail:lizhenhan94@通信作者:程发峰(1982-),博士,副研究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理事㊂研究方向:经方配伍规律与作用机制研究,经方防治常见病㊁疑难病研究㊂E⁃mail:fafengcheng@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运用经方论治咳嗽探析李振汉 王雪茜 连雅君 邓楠 徐甜 孙璐 程发峰【摘要】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医家,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体系㊂‘临证指南医案“不仅反映了叶天士在温病方面建树颇高,而且体现了他精通伤寒㊁擅用经方㊁活用经方的特点㊂本文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㊃咳嗽“的梳理,总结了叶天士运用经方论治咳嗽的学术特点:理论方面,不拘泥于‘伤寒杂病论“条文且多有发挥;临证方面,擅于运用经方同时兼蓄时方;辨证方面,将六经辨证体系与脏腑辨证体系进行融合,拓展运用经方的范围;用药方面,熟谙药物性味,喜用对药;论治方面,重视天人相应,注重时令节气,善于辨体论治㊂【关键词】 叶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经方; 咳嗽; 理论探讨【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0.06.044 叶天士是清代杰出医家,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体系㊂虽然被后世尊为温病大家但对经方却有独到见解㊂研究叶天士的经方医案,对挖掘张仲景的学术内涵及拓展经方的临床应用范围,具有指导意义㊂‘临证指南医案“中对于咳嗽的论述与治法颇具特色,咳嗽是指肺失宣降㊁肺气上逆㊁咳吐痰液的一种病症,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1]㊂本文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采纳了张蕾[2]的选案标准,将符合条件的定为经方医案,选定‘临证指南医案㊃咳嗽“[3]中用经方治疗咳嗽的医案共42则㊂本文归纳所选医案,浅析叶天士运用经方论治咳嗽的特点,期望对理论探讨与临证运用有所裨益㊂1 尊崇经典,师古不泥叶天士熟谙‘伤寒杂病论“,深得仲景学术精髓,不仅在理论上继承了仲景的辨证体系,还能够灵活运用经方而不拘泥于条文之下,同时又无后世伤寒注家强解条文而脱离临床的弊病㊂如陆案 脉右大,瘅热无寒,暑郁在肺”,他认为秋暑燥邪伤肺,导致肺热内郁,治法应当 清气热,佐以宣通营卫”,方用白虎汤清上焦气分热,加桂枝宣通营卫㊁麦冬润肺生津㊂又如范案 久咳涎沫,欲呕㊂长夏反加寒热,不思食㊂病起嗔怒,气塞上冲,不能着枕”,他认为肝失疏泄上逆,故犯胃冲肺,方用小青龙汤加石膏以清解里热,去辛温发散之麻黄㊁细辛,甘壅之甘草,全方体现了叶天士从外有邪束,内有痰饮化热论治,并非简单套用疏肝和胃清肺之剂㊂叶天士认为胃属戊土㊁脾属己土,脾脏宜藏而胃腑宜通,他不仅指出了脾与胃的不同特性,而且弥补了东垣温补脾阳学说之不足㊂他认为如果脾阳不足而胃有寒湿,应当遵从李东垣温燥升运之法,常用四君子汤㊁异功散㊁补中益气汤㊂此外叶天士还创制养胃阴之法,他认为如果 脾阳不亏而胃有燥火者”,宜养胃阴㊂如张案 入夏嗽缓,神倦食减,渴饮 筋骨不束,两足酸痛”,他认为温邪耗津伤液引发咳嗽,胃阴已伤,应用甘缓之剂麦门冬汤以益胃阴生津液,并采用膏方制剂,缓服调养㊂2 活用经方,兼蓄时方对于经方的解读,历代医家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如孙思邈提出 方证同条,比类相对”的研究思路;刘渡舟教授认为 证”的精微之处,古人称之为 机”[4]㊂可见,方证与病机之间有密切联系㊂方证之 证”的鉴别常使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从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上进行辨认识别;二是从病变机制上进行辨认识别[5]㊂胡希恕提出 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6]㊂贾春华等[7]认为方证既包含疾病表现出的临床证候,也包含方剂及方剂的主治证候㊂方证理论虽然有一定的优势,却难免有其弊端㊂如大半夏汤,后世医家大多遵仲景治呕之宗旨,很少有新的发挥㊂尤怡‘金匮要略心典“论大半夏汤时引用李东垣云 若胃虚谷气不行,胸中闭塞而呕者,惟宜益胃推扬谷气而已”,叶天士则活用大半夏汤治疗咳嗽,不失为创新之法㊂如徐案 色萎脉濡,心悸,呛痰咳逆 务以加谷为安,缕治非宜”,叶环球中医药2020年6月第13卷第6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ne2020,Vol.13,No.61099天士认为中年体质渐衰,用药不宜损其胃气,应当使其饮食增加为主,方用大半夏汤和胃化饮㊂自从张元素提出 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的观点,于是后世医家对经方与时方的优劣争论不休㊂徐大椿十分推崇经方,在‘医贯砭“中谓 仲景‘伤寒论“中诸方字字金科玉律,不可增减一字㊂犹之录六经四子语,岂可擅自删改,将杜撰之语乱入耶”㊂而朱丹溪主张应当灵活化裁古方,在‘格致余论“中云 是时罗(指罗知悌)又言,用古方治今病,正如拆旧屋,揍新屋,其材木非一,不再经匠氏之手,其可用乎”㊂刘渡舟认为医者应当具有兼收并蓄的胸怀,使古今相互补充,互相借鉴,并提出 古今接轨论”[8]㊂王庆国等[9]认为经方是有限的,而时方是无限的,将经方与时方相合,其治疗的范畴会有更进一步的拓展㊂叶天士活用经方,兼蓄时方㊂如吴案 劳力神疲,遇风则咳”,叶天士认为久劳伤神导致的咳嗽,不宜用逐瘀攻伤之药,方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当归通血络以降逆止咳㊂玉屏风散出自‘丹溪心法“,由元代医家危亦林创制,是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时方㊂叶天士并未划定经方与时方的界限,而是将两者结合,以求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㊂3 融会贯通,辨证典范六经辨证体系为‘伤寒论“的独特辨证模式,它与脏腑辨证体系截然不同㊂‘素问㊃咳论篇“云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叶天士尊崇经典,将历代医家理论进行融会贯通,他在治疗咳嗽方面将经方与脏腑辨证进行结合,运用娴熟,堪为典范㊂3.1 异病同治,妙手化裁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理论的基本法则,张云鹏教授认为,异病同治要抓住证同治亦同这一关键㊂在两种或多种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如果出现类似的证候或相同病机,即可以用相同的治疗方法和手段[10]㊂某案 伏邪久咳,胃虚呕食,殆内经所谓胃咳之状耶”,叶天士认为此为胃咳,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半夏燥湿止呕㊁薏苡仁健脾化痰㊂又某案 嗽已百日,脉右数大”,叶天士认为百日咳为伏邪内郁,方用麻杏石甘汤,去辛温之麻黄,易辛凉之桑叶㊂两案虽同用麻杏石甘汤,然而叶天士能够异病同治,妙手化裁,一则为胃咳,一则为百日咳,前者偏于健脾以杜生痰之源,后者偏于凉肺以复肃降之职㊂3.2 古方新用,创见新知古方新用其中一种思路和方法是临床通过辨证,当病机与原古方相同时,则不拘何病皆可用该方治疗[11]㊂叶天士擅于古方新用,如旋覆花汤原本治疗肝脏气滞血瘀之肝着病或妇人虚寒之半产漏下,曹颖甫认为 此肝乘肺之证”㊂叶天士将此方加以运用来治疗肝咳,扩大了运用范围㊂如姚案 胁痛久嗽”,方用旋覆花汤[2]㊂久病入络,气血不和,血络痹阻而影响气分,使气机失调,肺气不利而发生咳嗽[13]㊂旋覆花汤化瘀通络,具咸降之性,可使肝木上逆之气得以下行,加桃仁活血化瘀㊁柏子仁濡润肝脏阴血㊂3.3 生克承制,治病求本赵进喜等[14]认为就中医治疗学思想而言,首先强调治病求本,重视从整体观念出发㊂许案 久嗽不已,则三焦受之㊂一年来病,咳而气急,脉得虚数”,久咳多虚,病非外感寒邪束肺所致,方用黄芪建中汤,补益脾土以实肺金㊂赤石脂禹余粮汤历来治疗下焦泄利㊂叶天士从脏腑相表里来论治,如某案 脉弦右甚,嗽,午潮热,便溏畏风,以大肠嗽治之”,肺与大肠相表里,咳嗽兼便溏畏风者,叶天士认为此为大肠嗽,方用赤石脂禹余粮汤以涩肠止泻,加生白术㊁茯苓健脾,姜汁㊁大枣顾护中焦㊂若腹中痛者,加芍药甘草汤以缓急止痛㊂上二案虽同为咳嗽,叶天士一则从调理脾胃入手,一则从脏腑表里论治,切入点虽有不同之处,却反映了他治病求本的诊疗思想㊂4 化裁经方,神识默运尤在泾‘静香楼医案“云: 其实古方今病,往往枘凿不相入,执而用之,偾事者多矣㊂”可见临证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经方进行化裁㊂王庆国等[9]认为‘伤寒论“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经方加减化裁的方法,使经方的应用成为一个完善的系统㊂总结㊁归纳㊁掌握这些化裁规律,对于指导经方的现代应用至关重要㊂叶天士擅于化裁经方,在‘临证指南医案㊃咳嗽“首载的医案中即以桂枝汤为主方,或去酸寒之芍药,或加辛温之杏仁,或口渴加天花粉,或和经脉之气加当归,或固护卫气合方玉屏风散㊂脾胃为中气升降之枢,治咳往往不离脾胃,若中气虚损,久嗽不已,病及三焦,伤损及胃,叶天士主张虚则补其母,方用黄芪建中汤以缓急㊂某案 内损虚症,经年不复,色消夺,畏风怯冷,营卫二气已乏,纳谷不肯充长肌肉”,叶天士认为久病虚损,应培补中气,不宜用苦寒沉降㊁清寒理肺之品㊂郑案 脉来虚弱,久嗽,形瘦食减,汗出吸短”,久虚不复谓之损,叶天士宗‘黄帝内经“ 形不足者,补之以气”,方用黄芪建中汤,去辛散耗气之生姜,加人参㊁五味子益气补阴㊂又如李案 久嗽经年,背寒足跗常冷,汗多,色白,嗽甚不得卧”,内有痰饮伏肺,卫外之阳失于温煦,外邪易袭,则致浊阴上犯,方用黄芪建中汤去滋腻之饴糖以和营卫,加附子温阳通经㊁茯苓健脾化饮㊂上三案主方虽同为黄芪建中汤,然而一则专培补中气,一则兼益气养阴,一则兼通阳化饮,都体现了叶天士化裁经方的特色㊂5 熟谙药性,喜用对药叶天士熟谙药性,用药精炼,药方精简㊂如论当归, 柔而通者,如苁蓉柏子当归之剂”,‘神农本草经“谓当归 主咳逆上气”,因而叶天士认为当归和经脉之气以降逆止咳㊂叶天士喜用对药干姜㊁五味子,‘神农本草经“谓干姜 主胸满咳逆上气”,五味子 益气,咳嗽上气”,干姜能温脾肺之寒,使脾能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不致停蓄为患;五味子酸温收敛,止咳平喘,以防干姜耗散肺气,二者相配,一散一收,一开一阖,收中有散,散中有收,收散相伍,相反相成,邪去而正不伤,最为合拍[15]㊂1100 环球中医药2020年6月第13卷第6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ne2020,Vol.13,No.6久热伤阴液致咳,叶天士亦喜用咸补对药阿胶㊁鸡子黄㊂肾水亏虚,温邪潜伏,处方应当顾及阴液,叶天士喜用甘寒之品青蔗浆以滋润胃阴㊂生姜味辛,辛则易泄肺气,故叶天士治咳处方多弃之不用,且戒人不宜食姜㊂6 法参时令,不离体质‘黄帝内经“强调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意为取法自然的阴阳变化规律来调节自身,治病用药,其理则同㊂叶天士用思精巧,能够结合节气时令的不同来遣方用药㊂如张案 入夏嗽缓,神倦食减,渴饮 筋骨不束,两足酸痛”,暑邪易泄气伤津,叶天士忌用苦寒之品,提倡用甘缓之品以益胃阴㊂麻黄辛温泄表,夏季用之不妥,叶天士多选用桑叶辛凉解表㊂又如陈案 秋燥,痰嗽气促”,秋燥之邪犯肺,治法宜辛凉清润,切不可解表发汗,免伤津液,叶天士用桑叶辛凉润肺,沙参㊁玉竹滋养胃阴㊂冬不藏精,肾水亏虚,阳不潜藏致温邪潜伏,肝阳泄越,此时尤忌发散,亦不可用清寒消痰降气之品,叶天士多用甘寒之品青蔗浆,以滋胃阴㊂国医大师王琦[16]认为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㊁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㊁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㊂老年体质渐衰,若有咳喘宿疾,遇冬季感风寒则易犯,如某案六十二岁 冬季咳嗽吐痰,渐至卧则气冲,喘急起坐,今三载矣”,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证属肾不纳气,叶天士加沉香于肾气丸中,以增强纳肾气之功㊂又如某案 色白肌柔,气分不足”,体质柔弱,不宜过用辛温苦寒,以免药过病所,故用小建中汤培补中土,因此肺金得生㊂7 结语‘临证指南医案㊃凡例“中说: 然此案虽非完璧,实具种种良法,已足启发愚蒙,嘉惠来兹 其于医学有功不小㊂”叶天士虽然是温病大家,其实他对张仲景伤寒之学颇具造诣㊂咳嗽医案翔实,治法颇多,或详或略,有其独到之处㊂本文从理论源流㊁辨证论治㊁方药特色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对叶天士运用经方治疗咳嗽做了概述,以期拓展经方的临证应用范围㊂参考文献[1] 张伯礼,薛博瑜.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9.[2] 张蕾.经方医案研究 经方医案的沿革[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1⁃2.[3]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3⁃61,25.[4] 王庆国.刘渡舟医话医论100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 付桥桥,王希胜,谷浩荣.关于‘伤寒杂病论“ 方证论治”内涵的认识[J].中医杂志,2019,60(10):894.[6] 柴剑波,李冀,李胜志,等. 方证相应”理论在 病证结合”研究中的运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8):711⁃713.[7] 贾春华,王永炎. 方证论治系统”理论框架[N].中国中医药报,2006⁃09⁃04(5).[8] 刘渡舟.古今接轨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3):8⁃10.[9] 王庆国,王雪茜,刘敏.经方现代拓展应用的原则与方法[J].中医杂志,2017,58(5):382.[10] 余恒先.异病同治在内科疾病的运用[J].江西中医药,2014,45(6):16.[11] 周训伦,罗学琴.论古方新用的思路与方法[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3):6.[12] 曹家达.金匮发微[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22.[13] 黄飞霞,陆怡衡,劳力行,等.翁庚民辨治慢性咳嗽经验[J].环球中医药,2018,11(10):1558.[14] 赵进喜,贾海忠,庞博,等.辨病辨证,唯象为据,司外揣内,治病求本[J].环球中医药,2019,12(1):46.[15] 李新.干姜㊁细辛㊁五味子治咳小议[J].江西中医药,1999,30(1):40.[16] 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收稿日期:2019⁃07⁃12)(本文编辑:王馨瑶)。

《临证指南医案》读书笔记一

《临证指南医案》读书笔记一

《临证指南医案》读书笔记一
叶天士,清代江苏吴县人,师从17人,取诸家之长,融会古今,变通成法,自出机杼。

1.咳嗽:湿聚气阻选用三仁汤加减。

脾肾两虚咳:异功散合熟地、五味子、枸杞、都气丸等,久病虚人慎用清降消痰。

久嗽忌生姜。

再次提醒,肾虚咳嗽切忌消痰清燥。

2.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外饮治脾(桂苓甘味汤),内饮治肾(都气丸)
3.胃热易灼肺,治肺贵乎理燥,理燥在乎气轻。

(枇杷叶、苏子、薏苡仁、桑叶、茯苓、降香)
4.男,24岁,脉左搏尺动,肝肾阴伤。

------脉理深微。

5.劳嗽大忌香燥,诸香泄气,沉香入少阴肾,为劳怯忌用。

6.凡治劳伤,须先查有无外邪。

7.两寸脉大,木火犯肺,连翘、栀子、薄荷、苦丁茶、杏仁、瓜蒌皮、菊花。

8.气顺则治,气逆则病,无论内伤外感皆适用。

9.咽喉不适引起的咳嗽:马勃、射干、蝉蜕、葶苈子、麻黄。

燥咳:桑叶、玉竹、沙参、杏仁、薏苡仁、甘草。

10.诸药皮皆凉,子皆降。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辨治咳嗽经验探析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辨治咳嗽经验探析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辨治咳嗽经验探析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辨治咳嗽经验探析
张建华
【期刊名称】《山西中医》
【年(卷),期】2010(026)003
【摘要】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中汇集了有关诊治咳嗽的医案142例,归纳为风寒袭肺、风热犯肺、肺燥津伤、肝火灼肺、脾虚肺弱和肺肾虚衰6型.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叶天士治疗咳嗽,并非见咳治咳,而是善于掌握病因病机.邪在表者予轻荆宣解,邪在里者或不治肺而治脾肾,注重顾护胃气和津液.充分体现了叶天士辨治咳嗽精深的学术见解与博通丰富的临证经验.
【总页数】3页(1-3)
【关键词】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治法
【作者】张建华
【作者单位】陕西省大荔县医院,大荔 715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2;R256.11
【相关文献】
1.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辨治咳嗽探析 [J], 杨帮; 李映霞
2.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辨治思路及特色探析[J], 李佩佩; 庄美佳; 杨葛巍
3.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医案分析 [J], 张庆丽
4.《临证指南医案》中咳嗽医案的统计分析 [J], 程文江; 姚真敏
5.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论治耳聋医案探析 [J], 姚鹏宇; 赵家有。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辨治咳嗽探析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辨治咳嗽探析

汤加减 。应以郁热在里为重点 , 治以开郁清热 。 1 1 3 劳伤 阳气复 感寒 叶 氏治疗 此 证 以桂枝 汤 .. 加杏仁 。《 伤寒论》 “ 阳病 , 日: 太 下之微 喘者 , 表未
解 故也 , 枝 加 厚 朴 杏 子 汤 主 之 。 桂 ”由此 当知 , 伤 劳 阳气之 后 , 当气 逆 而 喘感 寒 者 即 表未 解 也 。 因其证 尚轻 , 故去 厚朴 以防 引邪入 里 。表 邪解 除之 后 , 要 又 看劳 伤轻 重 , 否损伤 正气 而调理 善后 , 氏虽未 明 是 叶 确指 出此 理 , 为 医者 不可 不知 。 但 1 14 感 寒 伤 阴 寒 虽 为 阴 邪 , “ 则 涩 而 不 .. 但 寒
品。
12 风 邪 .
旺生金” 。叶氏常选《 金匮要略》 麦门冬汤治之。喻 嘉 言 日 :此 胃中津 液 干枯 , 火 上 炎 之 证 , 寒 凉 “ 虚 用 药 而火 反开 , 徒知 与火 相争 , 知母 、 贝母屡 施不 应 , 不 知胃者肺之母气也 。但是 , ” 叶氏又提醒我们 ,诸 呕 “ 喘满 , 皆属 于肺 ” 要 明确 “口鼻 受 侵 阻 气 之理 ” 不 , ,
可见 到呕 咳脘 痞 就治 以 “ 中疏 导 ” 这 样 就 会 “ 清 , 过
12 1 风袭肺 卫 ..
风初伤 于人 , 当辨 在卫 在肺 之不
同, 在卫 者辛 凉解散 , 以杏仁 、 白皮 、 梗 、 治 桑 桔 苏叶 ;
在肺者 当开肺气 以解郁 闭。《 五脏用药 法要》 日: “ 肺苦气上逆, 急食辛以散之 , 开腠理以通气也 。 ” 12 2 风痰阻窍 烦劳卫疏 , .. 风邪上受 , 痰气交阻,
中图分类号 :2 9 2 1 4 . 1
文献标识码 : A

『名医经验』叶天士治咳经验管窥

『名医经验』叶天士治咳经验管窥

『名医经验』叶天士治咳经验管窥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

天士“贯彻古今医术”,后人称其为“仲景、元化一流人也”。

其对整个中国的医学史,贡献巨大。

笔者就叶天士治疗咳嗽一病,略作管窥。

治则治法咳嗽一症,古代认为有所区别,近代则合为一症。

《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陈修园更明确地指出:“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乎肺也。

”《活法机要》日:“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不清也。

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生痰也。

咳嗽是有声有痰,因伤肺气,复动脾湿也。

”咳嗽是肺病之证,然而他脏之病皆能涉肺而致咳嗽。

但是,咳嗽一症总的说来不出外感与内伤二大类。

外感之邪多有余,内伤之病多不足;外感易治,内伤难愈;外感仅祛邪之数法而已,内伤分五脏六腑之异,治法众而复杂。

1治疗外感咳嗽风寒咳嗽,法宜和之,治以辛温。

叶氏常用桂枝汤加减来治疗外感寒邪所致的咳嗽。

如《临证指南医案》中“寒伤卫阳,咳痰。

桂枝、杏仁、薏苡仁、炙草、生姜、大枣”;“寒热咳嗽,当以辛温治之,桂枝汤去芍,加杏仁”。

二者兼是由于外感寒邪所致的咳嗽,治疗时用桂枝汤辛温解表散寒,加用杏仁肃肺降气止咳;所以去芍药,可能是嫌其阴柔恋邪之故,加用薏苡仁,当是兼夹湿邪之因。

其次,对于“寒包火”之证,则用麻杏石甘汤治之,麻黄、杏仁宣肃肺气,石膏辛寒清散肺热,共奏奇效。

风温咳嗽,开其上焦,肃其肺卫。

叶氏认为:“风温肺病,治在上焦。

”风温之邪上侵,最常见的症状是咳嗽,痰黄,或兼头胀,发热,咽喉不利,甚者失音,咽痛,舌红,脉数。

皆因“温邪上侵肺气不清故耳”。

叶氏清上焦用“辛甘凉润剂”,选用杏仁、川贝母、马兜铃、鲜枇杷叶、沙参、薄荷、连翘、桑叶等。

叶氏治上焦常用所谓“微苦微辛”之法。

盖大苦则伤肺而走下,故取微苦,以其味轻上行而不伤肺气;大辛则过于香散耗气,不利于“扶体”祛邪,故取微辛为宜。

总结叶氏治疗特点是:若以下焦为出路者,则用药宜重;以上焦为出路者,则用药宜轻;三焦均理者,则用分消法。

中医高手临床证治咳、喘、泻经验

中医高手临床证治咳、喘、泻经验

中医高手临床证治咳、喘、泻经验证治经验一咳嗽黄氏治疗咳嗽,用药主张轻灵为贵,不主张药量过大,妄投辛散、酸敛或重浊之剂。

因肺在上焦,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轻清灵动之品可以开达上焦。

黄氏还强调祛邪的重要性,认为治疗咳嗽不能留有一分邪气,若邪气未清,即投以大剂养阴润肺或止咳之品,则邪气必然恋肺,滋生他变。

黄氏治疗咳嗽的常用方法有:1、宣肺宣通肺中痰滞,发散外邪。

黄氏认为,不管咳嗽新久,有邪即要“宣”,使肺络宣通,外邪得去,咳嗽始能平息。

如但见咳嗽,不辨有邪无邪,只用止咳化痰之品,则风邪恋肺,咳嗽亦不能止。

宣肺的代表方为三拗汤。

黄氏常用的宣通药有桔梗、甘草等(偏热者还可用射干)。

咳嗽音哑者,可加胖大海、玉蝴蝶、凤凰衣等,以宣肺开音,发散药轻者有荆芥、防风、前胡等(偏热者还可用蝉衣、牛蒡子);重者有麻黄、桂枝。

同样是发散药,又有表实、表虚之不同。

表实无汗者用麻黄;表虚汗出者用桂枝,两者当有所区别。

2、温肺治疗风寒咳嗽,温肺药每与宣肺同用,使风寒之邪外达,则咳嗽可止。

温肺的代表方为杏苏散。

常用药有金沸草(旋覆梗)、紫菀、款冬花等。

如咳嗽气急不平者,用麻黄、桂枝,以温肺平喘;如痰多白沫,舌苔白腻者,用细辛、生姜或干姜,以温肺化饮。

3、清肺寒包火、风热及燥热咳嗽均要用清肺药。

黄氏认为寒包火之咳嗽,一是风寒束肺,肺热内蕴所引起;一是风寒化热,寒热夹杂所致。

其主症为阵咳,咳而不爽,咯痰不畅,口干,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

治疗当宣肺与清肺同用,即《内经》所谓“火郁发之”之意。

常用的清肺药有桑叶、桑白皮、地骨皮、炙马兜铃、枇杷叶、茅根、芦根、黄芩、生石膏等。

因肺为清虚之脏,故清肺药亦宜轻清为佳。

石膏质地虽重,但生者有清透之性,既能清胃热,也有清肺热的作用,在肺热较重时也可选用。

如麻杏石甘汤中的石膏主要就是用来清肺热的。

清肺的代表方为泻白散。

4、润肺肺热不清,则进一步为灼伤津液,而见口干咽燥、咳嗽少痰、不易咯出、舌红等症。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辨治外感咳嗽特色分析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辨治外感咳嗽特色分析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辨治外感咳嗽特色分析李柏颖【摘要】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中汇集了有关诊治咳嗽的医案142例,其中外感咳嗽医案共49例,其对外感咳嗽病因病机、治疗法则及遣方用药的论述,多有创见及独到经验。

分析《临证指南医案·咳嗽》中外感咳嗽医案的辨证遣方用药特色,总结叶氏治疗外感咳嗽经验,有利于指导临床诊疗工作。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4(000)007【总页数】3页(P7-9)【关键词】临证指南医案;外感咳嗽;辨证论治【作者】李柏颖【作者单位】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浙江杭州31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11叶天士是清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学家,他提出了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纲领,对温病的治疗有独特的贡献。

叶氏一生诊务繁忙,几乎从未亲笔撰著,现今,叶天士医案成为研究叶氏医学思想的主要途径。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中汇集了有关诊治咳嗽的医案142例,其中外感咳嗽医案共49例,其对外感咳嗽病因病机、治疗法则及遣方用药的论述,多有创见及独到经验。

徐灵胎评叶氏医案时说:“凡述医案,必择大症及疑症人所不能治者数则,以立法度,以启心思,为后学之所法,今载百余方,重复者八九,此非医案,乃逐日之总簿耳。

”徐氏的评论有失偏颇,其一医案数量大,证明叶氏治疗咳嗽患者较多,经验丰富;其次,叶氏乃一代名医,善治疑难杂症,正如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凡例》中说:“先生当年名重一时,延请非易,故病家初起,必先请他医诊视,迨至罔效,始再请先生耳”;再者,虽然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大量病情类似的医案,但这些医案中也有或细微、或明显的差别,这正是我们需要潜心研究叶氏医案的精华部分。

本文试图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咳嗽》中外感咳嗽医案进行分类归纳分析,探讨叶氏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的特点。

本组医案共计7则。

外感风寒咳嗽的主要病机为风寒袭于肺卫,故出现畏寒发热、头痛等外感风寒之表证;同时,肺失宣降,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

叶天士治疗慢性咳嗽的学术思想探讨

叶天士治疗慢性咳嗽的学术思想探讨
关键 词 慢性 咳嗽 中医 药疗 法 叶 天 士
中 图分 类 号
R2 61 5 .1
文 献标 识 码

文 章编 号 1 7 — 9 X( 0 0 0 — 0 2 0 6 2 3 7 2 1 )4 0 1 — 2
临证 指南 医案》 中有 2案 : 为“ 一 伏邪 久 咳 , 叶天士是清代名 医 . 学识广博 . 治病 多奇中 ,有汉 清里 热 《 “ 即 内 所 , 唐宋元诸大家之长而无其短 . 实汉唐宋元后一人也 ”。 胃 虚 呕 食 , 《 经 》 谓 胃 咳 之 状 者 ” 予 麻 杏 石 甘 Ⅲ 薏苡 仁治疗 。加 用半 夏意在 燥湿 化痰 , 和 《 临证指南 医案》 记载 了叶天士治疗 慢性 咳嗽 ( 咳 、 汤加 半夏 、 翻 久
予千金苇茎汤去冬 瓜仁 、 桃仁 , 加马勃 、 浙茯苓 、 川斛 、 布 . 留于胸 中” 叶 氏在 医案 中将其 简 要概括 为 “ . 阴盛 通草 治疗 。对于湿热久 咳,叶氏分析其病 因病 机为 : 阳衰 ” 而且 指 出“ . 真元 充足 , 胃强脾健 . 则饮食 不失其 运行不停其 机” 就不会发生痰饮 。 , 寒饮 留于胸 中, “ 乃水 谷气蕴 之湿 , 此 再加 时序之 湿热 , 壅阻 气分 , 咳 度 . 不能 已 . 久成 老年痰火之 咳嗽也 ” 首 当祛其湿 ,热 白 。 “ 上凌 于 肺所 致 的久 咳表 现 为 : 久 咳涎 沫 ” “ 呕” “ ,欲 , 湿 中而出 . 以湿 为本 治 ”“ 当 ,徒清热 不应 ”“ ,湿不 去则 “ 长夏反加寒 热 ” “ .不思 食” . 等 叶氏师法仲景 “ 痰饮 病 热不除也 ” 《 氏医案存 真 ・ (叶 孤邪 十一 法》 , )强调 给邪 者 . 以温药 和之 ”予小青 龙加石膏 汤治疗 。叶氏应 当 . 以出路 . 使湿热 之邪 由里外 达或 由二便 而 出 正 如华 用 小青 龙汤 时多去 麻黄 、 细辛 两味 药 . 以防其 发散太 岫云在 《 临证 指南 医案 ・ 后所 评论 的 “ 观 先生治 过 : 一方面 , 湿》 今 另 小青 龙汤去麻 黄 、 细辛后 的药物组成为 法 . 湿阻上焦 者 . 若 用开肺气 , 作淡渗 , 膀胱 . 即启 桂枝 、 通 是 白芍 、 草 、 夏 、 甘 半 干姜 、 五味 子 , 即桂 枝 汤加干 上 闸 , 支河 . 开 导水 热下行 之理也 ” 。案 中薏 苡 仁 、 通 姜 、 味子 、 五 半夏 , 以看 出叶氏是将小青龙 汤归为桂 可 草、 茯苓 、 芦根等通利 小便而渗 湿于热下 , 为祛除湿 枝汤 的加 减方 , 专 对照 《 伤寒论 》 文也 可 以发 现 , 原 小青 邪 而设 : 马勃清 热利 咽 。 上焦之 湿热 闭塞 诸 药相 龙汤诸多加减 法 中多为去麻 黄 . 开 即如叶氏之化裁

《临证指南医案》从肝肺论治咳血探析

《临证指南医案》从肝肺论治咳血探析

咳血是血由肺及气管外溢,经口而咳出的症状,表现为痰中带血,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亦称为嗽血或咯血[1]365。

现代医学认为,多种疾病都会出现咳血的症状,特别是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结核、肺炎等等。

《临证指南医案》是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的门人弟子依据其平时诊疗经验编写而成的,此书较为详细和准确地反映了叶氏医学的辨证诊疗精髓。

叶氏认为,咳血的病因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病因多侵袭于肺脏,引起咳血的病因病机大多为寒邪袭肺、温邪克肺、热邪伤肺等;而内伤病因大多责于肝脏,引发咳血的病机大多为肝气上逆、肝络瘀痹、肝气郁逆等。

本文收集整理《临证指南医案》中诊治咳血的医案,发现叶氏多从肝肺论治咳血,现介绍如下。

1 从肺论治1.1 寒邪袭肺朱某,形寒暮热,咳嗽震动,头中,脘中,胁骨皆痛。

先经嗽红,体气先虚。

此时序冷热不匀,夹带寒邪致病。

脉得寸口独大。

当清解上焦,大忌温散之剂。

予桑叶、苏梗、杏仁、象贝、玉竹、大沙参。

[2]72此病案为《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咳血的第一案。

叶氏认为本案患者咳血的病因为寒邪侵袭,颠覆了以往对于血证大多为火热熏蒸、迫血妄行或气虚不摄、血溢脉外[1]359的认知。

患者先有咳嗽、咳血鲜红、经期先行的热象症状,此时又有寒邪侵袭,寒邪凝滞致患者头中、脘中、胁骨皆痛,最终导致患者寒热错杂为病。

叶氏认为此时虽有寒邪袭肺,但热象也比较明显,不宜大用温散之品,以免耗气伤阴,更助热行,当用清凉解表之法,徐徐散邪。

方中桑叶、苏梗清热解表宣肺,杏仁、象贝肃肺降逆止咳,玉竹、大沙参滋阴生津润肺。

3组药物合用,共奏肃肺止咳、降逆止血之效。

1.2 温邪克肺顾(四十),寸口脉搏指而劲,痰血能食。

初因风温咳嗽,震动络血。

以清心营肺卫之热。

予小生地、黑山栀、地骨皮、天花粉、丹参、连翘、竹叶心。

[2]73此案患者因感受风温之邪而发病。

风邪为六淫之首,《素问·骨空论》云“风为百病之始”,温邪燥烈伤肺,致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咳而嗽血,但脉象浮而有力,饮食无常,说明病位尚浅,未伤及脾胃。

论熟地止咳的效用

论熟地止咳的效用

感悟
我使用熟地止咳以来,每遇顽固
性、重证咳喘,颇觉得心应手。案1治
疗燥咳之法是效仿叶天士,叶师治疗燥
咳每每使用熟地,确实为止咳良药。当
然,叶师治疗肾虚咳喘也常用熟地,这
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大量的案例。
至于茯神,叶师对于亢奋性的症状每多
用之,当为取其镇静之效,故亦效仿
之。案2使用的贞元饮是明朝名医张景岳
E-mail:wuwangqun@ 责编/吴王群
论熟地止咳的效用
中医 药
文/ 刘鹏轩(郑州市金水区同心堂门诊部)
我初读先贤叶天士先生《临证指南 医案》时,见其常使用熟地止咳,后效仿 之果然获得良效,本以为此乃叶师独得之 妙,后见傅青主也用重剂熟地治咳喘,又 见《景岳全书》有贞元饮一方治虚证咳 嗽,由熟地、当归、甘草组成,方知叶师 学有所源。再后来读朱丹溪的《格致余 论》,见其常用四物汤止咳,更思仲景治 疗咳喘有肾气丸一方,其主药便是熟地,自 此脉络始明,对熟地止咳更是深信不疑。
其实,《神农本草经》上未有熟地一 药,只有生地,其性味功效为:“味甘, 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 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 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但未言及 止咳一说。
熟地为生地九蒸九晒而成,功效上与 生地有所不同,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 上说其:“ 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 补益真阴,聪耳明目,黑发乌须。又能补脾 阴,止久泻。治劳伤风痹,阴亏发热,干咳 痰嗽,气短喘促,胃中空虚觉馁,痘证血虚 无脓,病后胫股酸痛,产后脐腹急疼,感证 阴亏,无汗便闭,诸种动血,一切肝肾阴 亏,虚损百病,为壮水之主药。”其中,明 确提出熟地有止咳定喘的功效。
中医治病主要针对病机,并不以症状 为主,故熟地止咳,无论痰多、痰少者均 可使用。很多医生甚至名医大家均怕熟地 有腻胃之嫌,我曾读清太医院一书中却云 “熟地开胃”,腻胃与开胃仅差一字却有 天壤之别,但其实两者并不矛盾。若患者 属阴虚,必然开胃;若属湿浊蕴脾而用熟 地,必然腻胃。痰多、痰少的道理也是一 样,只要对证,不用拘于痰量多少,故傅 青主用于肾阴虚痰液壅盛者,而叶天士多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咳嗽的临床应用分析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咳嗽的临床应用分析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咳嗽的临床应用分析摘要:“诸病易治,咳嗽难医。

”咳嗽是临床上常见的肺系疾患, 成因复杂,治法繁杂。

历代医家治疗咳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许多方剂。

清代医家叶天士在治疗外感、内伤多种咳嗽方面尤其有独到之处, 颇值效法,今析《临证指南医案·咳嗽》其奥,以供临证借鉴。

关键词:咳嗽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1666年—1745年),清代著名医学家,“温病四大家”之一。

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

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大纲,主要著作有《临症指南医案》、《温热论》、《未刻本叶氏医案》等。

在《临证指南医案·咳嗽》一章中,记载百余治咳良方,外感者多,内因繁杂,临证权衡,以启心思,为后学之所法[1]。

1外感咳嗽1.1外感寒邪叶氏对于外感寒邪所致的咳嗽,常用桂枝汤加减来治疗。

常用药为:桂枝、生姜、甘草、大枣、杏仁。

对于“寒热客气”,徐灵胎评“寒包热”之证,叶氏则以仲景之法,用麻杏石甘汤以治之,用麻黄辛温宣肺,杏仁苦辛肃肺,石膏辛寒清散肺热,共奏宣肺泄热,止咳平喘之功。

1.2外感风热对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咳嗽,常用杏苏散或桑杏汤。

多用杏仁、紫苏、桑叶、桔梗、贝母。

取“辛以散邪,佐微苦以降气”之意。

风阻肺卫,当辛散之,沉降清散,以辛甘凉理上燥,清络热。

紫苏辛温不燥,发表散邪,宣发肺气,使凉燥之邪从外而散;杏仁苦温而润,降利肺气,润燥止咳,桑叶清宣燥热,透风温之邪外出。

肺失清肃,宣降失常,在辛散祛邪外,加入肃降肺气之品,宣肃并用。

叶氏常以开宜肺气之桔梗与肃降肺气之杏仁一升一降共用。

1.3暑热入肺对于伤暑之咳,叶氏认为:“当以辛凉清润之品清气热,不可表汗,恐伤津液”。

多于辛凉、甘凉药中伍以淡渗利湿,引邪从下行,常用清暑汤,主要用药为:竹叶、天花粉、杏仁、滑石等。

暑湿过盛,阴津必伤,治以竹叶之甘寒直清邪热兼顾其阴,用滑石者,盖取其滑利通泄之性,给热邪以出路,为阴津导通路,邪得出路而不再伤肺,津得通路而敷布脏腑,则病自向愈。

基于数据挖掘的《临证指南医案》治疗咳嗽用药规律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临证指南医案》治疗咳嗽用药规律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临证指南医案》治疗咳嗽用药规律研究思想。

肺虚及母,一在阳气,一在阴津,阳气不足责之于脾,阴津不足责之于胃,脾虚者甘温益气为主,胃虚者甘凉养阴为要,总不失“培土生金”之旨[9]。

运用滋养肺胃之品可润肺下气止咳,运用健脾益气之品,恢复脾气散津之功能,则痰液得化,咳嗽自止。

常用角药主要为黄芪建中汤配伍,可治肺虚及脾、中阳不足所致的久咳难愈。

脾阳虚,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干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之咳嗽,日久可造成肺脾两虚,易感外邪,咳嗽迁延难愈。

黄芪补肺脾之气效宏,益卫固表;桂枝、白芍调和营卫;大枣、甘草益补脾和中。

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补中之功,治疗肺脾两虚治咳嗽效如桴鼓,堪称“虚则补其母”与培土生金法则之典范。

苦杏仁、南沙参、桑叶配伍可益气解表、清肺润燥、化痰止咳平喘,与肺喜润恶燥生理特性相适应。

叶氏采用润药治疗咳嗽病因类型可分为肺胃阴伤、劳热伤阴、热伤胃阴、药伤胃阴。

系统聚类结果表明,C1大枣、甘草配伍,补中益气、祛痰止咳,脾运健旺则痰湿得化,主要用于脾胃亏虚所致咳嗽。

C2桑叶、南沙参、玉竹皆入肺经,诸药合用共奏疏散表邪、益气养阴清肺、润燥止咳之功,主要适用于燥邪犯肺证或肺阴亏虚证。

C3石斛、北沙参、白扁豆共奏益胃生津、健脾化湿清热、润肺、补脾、和中之效,合汪机“甘温培土兼益肺金”之学术,诸药配伍适用于胃阴亏耗,津液不足,肺失濡润之久咳难愈。

C4桂枝、饴糖、白芍、黄芪,即黄芪建中汤之意。

肺脾气虚,卫外不固,易感外邪,肺失宣肃,痰湿内蕴,则咳嗽缠绵复作,“苦辛泄肺损胃,进建中得安”,叶氏擅用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调和营卫,治疗久咳。

C5化橘红、桔梗、浙贝母配伍理气化痰止咳,使痰热得清、气机宣畅,适用于风热犯肺挟湿或湿热郁肺之咳嗽。

C6天花粉、栀子具清肺泻火之效,可用于治疗肺热咳嗽,配伍养阴润肺之品可治疗燥邪犯肺之咳嗽。

C7石膏、粳米、桃仁。

叶氏认为治咳“大忌清寒理肺,希冀止嗽,嗽不能止,必致胃败减食致剧。

中医圣手叶天士:总咳嗽,是脾不好!一张方子,健脾、补肺、止咳

中医圣手叶天士:总咳嗽,是脾不好!一张方子,健脾、补肺、止咳

中医圣手叶天士:总咳嗽,是脾不好!一张方子,健脾、补肺、止咳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带大家领略的,是中医圣手叶天士的一张治验心法。

叶天士是谁?他生于1666年,卒于1745年,江苏苏州人士。

他是中医历史上响当当的大家,是温病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我下面说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叶天士身上。

这是《临证指南医案》上记录的。

有一次,叶天士遇到一个患者,年27岁。

什么毛病呢?就是咳嗽,久咳不已。

一年来,患者咳嗽不断,用了很多药,找了很多郎中,都无济于事。

渐渐地,患者整个人十分虚弱,倦怠,食欲不振,眼看起不来床了。

家人见此,伤心无比,觉得可能得张罗后事了。

这时候,家人灵机一动,托人找来了叶天士。

叶天士一看,患者躺在床上,体倦神疲,食欲不振,看脉象,偏虚。

这个和一般的外寒束肺的浮紧脉,以及肺内有热的滑数脉完全不同。

后两者,都是常见的咳嗽病因。

再仔细一看,患者舌淡,右关尤弱。

了解到这些后,叶天士果断给了一个配伍,这就是黄芪建中汤。

什么是黄芪建中汤啊?它其实是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头记载的经方之一,是在小建中汤的基础上,加了一味黄芪。

它的基本结构就是:桂枝,炙甘草,大枣,芍药,生姜,饴糖,黄芪。

这个配伍,最初是用来温补中气的,治疗胃中虚寒而痛,兼脾虚气弱的症候。

叶天士在具体用量上的变化,如今已经不可考。

但是毫无疑问,温补中焦,健脾益气的思路,一定是存在于叶天士当时的脑海中。

而应用的结果,也是不出叶天士所料。

患者在服用之后,咳嗽渐渐消失了。

而且,身体逐渐有力,最后恢复如常人。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用一个小小的,补脾益气的黄芪建中汤,能够改善咳嗽的症状呢?《临证指南医案》里头,用七个字来概括,就是“皆气机不相接续”。

什么意思呢?你看,我们的肺,行呼吸之事。

一呼一吸之间,是不是相互衔接顺畅啊?即便是单个的吸气的过程,或呼吸的过程,也是绵长顺畅的。

对不对?这样的呼吸质量,之所以能维持,有一个基本前提,这就是肺气充足。

肺,司呼吸,主宣降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s o o g o k l o g i fc u h t ilc u h whi e te td i. W h n e i s i he e t ro l h r ae t e e vlwa n t xe r.h u d s lc h r s rp in fr i e wo l e e tt e p e c t o i o e p li g wi d—v lt p n t n i i d l g e e g x eln n e i o o e he i h b t un — n r y. Bu e vlwa n t e i tro ,h u d n tte tl n e twh n e i s i h ne i r e wo l o r a u g
a,wi d- e tp l n r t ni n h a u mo a she a,c n u to fb d u d du o l ng d n s ,l e e ti v d n u g,h p — y o s mp in o o y f i e t u — r e s i r h a n a i g l n l y v y o f cin o p e n la i o we k e s o u g,a d d fce c f l n n i n y. h r s rp in n e e un to fs le e dng t a n s fl n n e i n y o u g a d k d e By t e p e c t s i v r i i o y cs a e,we c n s e t a E i n s idi o i e t i h y t m fc u h,b tg a p d t e c u e a d pah g n - a e h tY T a —h d n tlk o k l t e s mp o o o g l u r s e h a s n t o e e
Ana y i n l ss o Cha a t r sis 0 Ti n-hiTr a i u h i i c lGu d o M e ia - r c e itc f】 E a s e tng Co g n Cl a i e t d c lRe ni
b tte ts le n i n y.f c sn n p o e tn a ti ia d b d u d.Al t o e f l e e tY T a s u r a p e n a d k d e o u i g o r tc i g g src q n o y f i l l h s u l rf c E i n・ y l te t n h r ce it s,me iu o ifr n ito f s mp o n i n n o d a ezn h rn i a y — r a me tc a a t rsi c t lusd fe e tai n o y t msa d sg s a d g o t s ii g te p i cp ls n c
o a iu s a e fi t r a d cn n v ro sdie s so e n lme ii e,g n c lg c la d p d arcdie s s tc n an d a tt lo 4 a e e n y e oo ia n e it s a e .I o ti e oa f1 2 c s s r - i
ltd t i g o i n r a me to o g ae o d a n ss a d te t n fc u h,whc r o g l ii e n o sx t p s ih we e r u hy dv d d i t i y e ,wi d—o d p l o r t e i n c l um nay sh n —
c rs Z ⅣGJa —u ( ai o nyH si l nS a x , ai 7 5 0 ,C ia ad inh a D l C u t o t h n i D l, 1 1 0 hn ) pa i
Absr c : i ialGud o M e ia c r sa c le to fY T a s i u c e n a e n r s rp in t a t Cln c ie t d c l Re odsi olc in o E i n—h ’ s c e dig c s sa d p e c to s S i
轻 剂宣解, 邪在 里 者 或 不 治肺 而 治脾 肾 , 重顾 护 胃气 和 津 液 。 充 分体 现 了叶 天 士辨 治 咳嗽 精 深 的 学 术见 解 与 博 通 丰 富的 临 注
证 经验 。
关键词 : 天士; 叶 I 指 南 医案 R 5 . 1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章 编 号 :0 0— 16 2 1 )3— 0 1— 3 R 4 . 2 6 1 A 10 75 ( 00 0 00 0
山 西 中 医

21 0 0年 3月 第 2 6卷 第 3 期
S A X FT M Ma.2 1 o 2 o3 H N I O C J r 0 0V 1 6N . .
・ 1・
学 术探 讨 ・
叶天 士 《 临证 指 南 医案 》 治 咳嗽 经验探 析 辨
张 建华
摘要 : 叶天士《 临证指 南医案 ・ 咳嗽 》 中汇集 了有关诊 治咳嗽的 医案 12例 , 4 归纳为风寒袭肺 、 风热犯肺 、 肺燥 津伤、 火 肝 灼肺 、 脾虚肺弱和肺 肾虚 衰 6型。通过分析 , 可以看出叶天士治疗咳嗽 , 并非见咳治咳 , 而是善 于掌握病 因病机。邪在表者 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