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歌教学与审美

合集下载

诗歌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诗歌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3《 天净沙秋思》的前两句,只用六个词,
却 组 合 出两 种 截 然 不 同 的 意 象 :第 一 句 “ 藤 老树 昏鸦 ”意象 苍 凉 、雄 阔 ,第 二句 “ 枯 小桥 流水人家 ”意象 温馨 、幽美 。这 两句 不 同意 象对 比
衬托 ,便 牛成 了远离 家乡 的游子 , 内心孤独 悲凉和 对 家乡更加 思念 的深远 意境 。学 习李 白 《 黄鹤 楼送 孟 浩然之广 陵》 一诗 ,使 同学们感 受 画面 :远 处 的 孤 帆 ,空 阔的江陋 ,岸边 伫 立的送 行人 。不单 是船
感到 王维 “ 中有 画 ”的创 作特 色 。笔者对 该诗还 诗 设计 了拓展练 习 :假使 你足 导演 ,你将 如何运 用摄 像 机和调 配任 务 ,反映 出此诗 的精髓 ?学生们 交 出 的方案各 种各样 ,其 中不 乏新 颖 的。方案 一 :近 最 拍摄 一双双 飞快 奔走 的奇脚 ,背 景是 滴着水 珠 的青
_
语文 教学 是一种 再创 造 ,建立文 字与 画面 的联 系不 仅培养 了他 们思 维 的能动性 ,激 发 了学 习的兴 趣 ,调动 了思维 的积 极性 ,更有 利于激 发他 们对美
的感受 。
3 想 象 美 的 培 养 了一扇 新 的窗户 ,对 宇宙 和人 生产
没 有血 肉的身躯 。在 文学 史 上流 传 下来 的闪耀着 艺
“ 中有画 , 画中 有诗 ” 诗 ,是 艺术 品的 一 大境
术光 辉 的 一些优 秀诗 篇 ,都是表 达 了一定 的真 实深 刻 的情感 、引起 了较 为广泛 共 鸣的作 品 。诗人 的 艺 术个 性 、美学观 点 、生活环 境 、艺术 修养 、气 质性 格 和 个 人 爱 好不 同 ,使 诗 歌 呈 现 出 不 同盼 艺术 个 性 ,这 为培 养诗 歌 的情 感 提供 了厂 阔 的空 问 。例 :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那 么 , 行 诗歌 教 学 时 , 如 何 人 手 进 行 诗 歌 鉴 赏 , 过 在进 要 通
教学 培 养 和提 高学 生 的 审美 鉴 赏能 力 呢? 这就 需 要从 诗 歌 的意
的生活 、 验 深刻 的生 活 或 者是 刻骨 铭 心 的生 活 , 可 能创 作 体 才有 出能让 人喜 欢 的激 动人 心 的作 品 。靖 康 之 难 后 , 清 照 在 经 历 李 了家破 夫亡 , 尽 无穷 的劫 难 和折 磨 后 。人 生 命 运 的戏 剧 性 变 受 化 , 引起 了她 的心境 和 词 的意 境 的变 化 。在 没 有 经 历 刻 骨 铭 也
在诗歌鉴赏中, 抓住意象就抓住 打开鉴赏之门的钥 匙。所
谓意 象 , 客 观 物象 经 过 创 作 主 体 独 特 的情 感 活 动而 创 造 出 就是
来 的一种 艺 术形 象 。所 以 , 进行 解 读 诗歌 时 , 引导 学生 展 开 在 应
上 兰舟 。云 中谁寄 锦 书来 , 字 回时 , 满西 楼 。花 自飘 零 水 自 雁 月 流 。一 种相 思 , 两处 闲愁 。此 情 无 计 可 消 除 , 下 眉 头 , 上 心 才 又
心 的生 离死 别 及 国破 家 亡 的磨 难 前 , 用 甜蜜 宁静 的心 弦弹 奏 她
着 略带 相思 之 苦和 幽怨 的词 : 红 藕 香 残 玉 簟秋 。轻 解 罗 裳 , “ 独
象人 手 , 系作 家 生平 和创 作 背 景 , 入 作 家 构 筑 的意 境 , 能 联 进 才 对作 品进行 合 理 “ 误读 ” 和解 构 。
动着 和酝 酿 着 的东 西表 现 出来 。 所 以 , 家 创 作 的 前 提 基 础 就 ” 作
是 要 了解 纷 繁 复 杂 的 生 活 形 态 , 中 提 炼 和获 取创 作 的 素 材 。 从 作 家 在创 作 时 , 主客 观世 界 之 间是相 互 影 响和 促 进 的 , 因为 任何 审美 活动 都是 一 个 主客 观双 向碰撞 和建 构 的 活动 。一 个 作 家 只 有 积 累 了大量 的 生 活材 料 以后 , 能不 断 丰 富审 美心 理结 构 , 才 激

开诗性智慧 塑审美品格——初中诗歌教学中学生审美品格的塑造

开诗性智慧 塑审美品格——初中诗歌教学中学生审美品格的塑造
晏殊 也 遇 到 和 大 家 一 样 的情 况 ,
他在 听 曲品酒 的 时候 ,想起 了去 年 同一 时 候 亦 是 在 这 里 相 聚 饮 酒, 与今 相 较 , 大不相 同, 大 家想 知 道 晏 殊 怎 样 形 容 自己 的 心 情 吗 ?接着 笔者 带领学 生 走进 晏 殊 的诗 中,去感受晏殊对于美好事 物消逝 不在 的缅怀和忧伤之情 , 以及 对 于宇 宙人 生循环 往 复却 各 不相 同的充满 哲 理性 的思 考 。学 生 因有 之前 类 似 情 境 的还 原 , 感 同身受 ,对于诗人表达的意境便


此 ,教师在教学 中要善于发掘诗
歌 中的美 ,擅 于将 这些美 展 示 给 学生 , 让学生走进诗歌 、 感受诗歌 的魅力,获得较浅层次的审美体 的生 态道 德价 值 观 。 三 、在 社会 实践 中掌 握 生态 保护 技 能 。 养成 生态 道 德行 为 。 对于学生们来说 ,保护生态 环境 ,要 紧密 联 系实 际 ,大处 着 眼 ,小处 人手 ,利 用 大语 文 学 习 观 ,将 文 本学 习 和社会 实 践结 合 起来 ,在 平常 熟 悉 的生活 中 挖掘 教育 契机 , 培养 生态 道 德 习惯 。 1 . 利 用节 日纪 念 活 动进 行 渗 透。教学《 走, 我们去植树》 , 学生 们在 优美 的诗歌 诵读 中感 受 到植 树造 林 对 人 类 环境 的重 要 意 义 。 为 了将 意 识 转 化 为 道德 行 为 , 在 恰逢植树节前,倡导学生行动起 来, 每个 人 栽种 一棵 树 , 并 认 真看 护 管 理小 树 直 到 它生 根 长 大 , 以 此激发学生的劳动荣誉感 ,形成
作者的创作情感 ,加深对诗歌意 象 的理解 ,进 而才 能更 好地 品味 诗人蕴含在意象中深刻的美学内 涵, 提高审美品格 。 教师在引导学 生理解 诗 歌 的教学 过程 中 ,应 紧 抓情 境 和意境 两个 关键 。 1 . 情境还原, 设身处地感其思。 笔者在教授晏殊的《 浣溪沙》 时, 便 创设 了 这样 的情 境 : 今天 , 大家都坐在教室里,听着老师讲 课, 旁边坐着你最要好的朋友 ; 明 年 的今 天 , 大家 可能 还 在上 课 , 仍 在 熟悉 的教 室里 ,可 老师 不一 样 了, 最 好 的朋友 转校 了 , 你 的感 受 是 什么 呢 ? 面对这 样 的问题 , 学 生 的回答各不相同,却一样表现出 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 。学生的情 绪被情境所感染 ,已经与晏殊创 作《 浣溪沙》 时的情景相似。笔者 便 紧接 着告 诉学 生 :北宋 的词人

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体 的 综 合 艺 术 ” 虽 然 后 来 诗 歌 逐 渐 独 是 以 学 生 对 审 美 对 象 的 直 接 感 知 开 始 的 , 。
立 , 诗与音 乐仍 有着米 密切 的联 系 。 但 因 并 在 全过 程 中不 断 地 丰 富 和 深 化 。 因此 , 我 体 现 语 文 教 学 中 艺 术 审 美 之 一 的 诗 歌 教 就 发 此 , 曾给 诗 下 定 义 说 : 诗 是具 有 音 律 的 们 不 仅要 探寻 提 供 有 丰 富 审 美 价 值 的 审 美 学 , 应更 加 重 视 学 生 的 情 感愉 悦 , 挥学 他 “ 纯 文 学 。 诗 的 这 种 特 点 使 它 必 须 讲 究 节 对 象 , 要 运 用 一 切 可行 手 段 , 设 转 化 审 生 的 能 动 作 用 , 学 生 在 观 察 中 质疑 , 质 ” 更 建 使 在 在 学 奏 、 律 的 流 动 , 究 音 乐 的 美 感 , 这 种 美 对 象 , 而 丰 富 学 生 的 审 美 感知 , 学 生 疑 中欣 赏 , 欣 赏 中体 验 ; 会 用 自己 的观 韵 讲 而 从 使
中 的 审 美 对 象 具 有 丰 富 的 审 美价 值 。 人 本 生 的 审 美 注 意 力集 中 凝 聚 到 审 美 对 象 上 ,
的 初级 审 美 体 验 。 1 1景物 美 .
我 国诗 歌 的 现 实 主 义 源 头 —_ 诗 经 ・ 《
2 5借助 移情 .
我们常说“ 云飞 泉跃 ” “ 、 山鸣 谷 应 ” 云 ,
朱光 潜在Ⅸ 的起源》 诗 中指 出 “ 歌 与 诗
审 美 感知 在 整 个 审 美 过 程 中 发 挥 着 重 的 逻 辑 生 活 , 而 全 面 关 心学 生 的 情 感 、 进 心 势 , 是 美 育 的 发 展 历 程 。 么 , 为 最能 也 那 作

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

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

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语文课本作为一种载体,不仅承载着语文知识内容和结构,而且蕴含着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

审美教育能够促进智育和德育的发展,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众多伟大的诗人光照千古,他们的美诗佳词就像天空中的明星,璀璨夺目。

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一、反复吟咏,感知诗歌美审美的对象都是一种客观的存在,都是可以感知的。

”读”可以把视觉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营造较好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想象力。

很早以前就有人这样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由此可见,古人教书时为何总要教学生朗读的原因了。

”读”的确有它的独到之处。

针对它的种种好处,我在课堂教学时,重点放在组织学生反复朗读,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

如:独自默读,酝酿情感。

学生朗读,体会情感,然在学生朗读中又分集体朗读和个别朗读,气势委婉纤柔的诗词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则让全班女生朗读,同时指她们读出柔和舒缓、轻松的情感;气势雄壮,充满激情的诗词如《观沧海》等,让男生们朗读,同时指导他们读出激昂的情感。

二、深入理解,挖掘思想美“诗言志”“诗缘情”,喜怒哀乐,诗之情也。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思想美。

学习《钱塘湖春行》《江南春》《使至塞上》等诗篇,就该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思想美。

让如诗如画的祖国壮丽山川,在学生的胸中激荡。

让学生对祖国的山山水水充满激情,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学习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

同样,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必须让学生理解作者渴望杀敌建功,报效国家的豪壮胆气、雄伟气魄,体味作者虽壮志未酬,仍心系祖国命运的拳拳之心;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就应让学生学习诗人不屈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就该让学生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和高尚的气节......三、炼字品句,欣赏图画美我国古代许多诗词都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意味隽永的画幅。

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全 诗 洋 溢 的沉 郁 悲 凉 之 气 。戴 望
舒 的 《 巷 》 可 以 让 学 生 配 乐 朗 雨 诵 , 乐应 该舒缓缠绵而又 浪漫 , 音
反复 吟诵 , 味 语 言 美 。 体
诗 歌 尤 其 是 古 体 诗 ,讲 究 对 仗 工 整 , 仄 押 韵 , 以读 起 来 抑 平 所 扬 顿 挫 、 琅上 口 , 有 一 种 音 乐 琅 具
旨。

曾记 载 一 个故 事 : 东 坡 在 玉 堂 “ 日, 幕 士 善 歌 , 问 :我 词 何 如 有 因 ‘
柳 七 ? ’ 目 :柳 郎 中词 , 合 十 对 ‘ 只 七八女郎 , 红牙板 , ‘ 柳岸 , 执 歌 杨 晓风 残 月 。 ’ 士 词 , 学 须关 西 大汉 , 铜 琵 琶 , 绰板 , ‘ 江 东去 ’ 铁 唱 大 。 东 坡 为 之 绝 倒 。” 说 明 了吟诵 不 这 同 风 格 的 诗 需 要 不 同 的 诵 读 方 式 。在 教 学 中 , 师 应 引 导 学生 把 教 握 诗 歌 的感 情 基 调 ,提 示 学 生 注 意轻重缓急 、 扬顿挫 , 抑 采用 多 种 吟诵 方 式 : 读 、 读 、 读 、 齐 合 领 散 读 、 乐读 … … 配
体 味语 言 美 ; . 论 世 , 握 诗 歌 主 旨; 分 析 意 象 , 会 诗 歌 内涵 ; 运 用 多媒 体 , 化 学 生 的 审 美 感 受 ; 二 知人 把 三. 体 四. 强 五. 挥 想 象 , 动创 造 美 。 发 主 关键词 : 诗歌 审 美 能 力 审美 情 趣 想 象 意象
精 神 世 界 ,学 生 通 过 对 诗 歌 的学 习 能 够 达 到 “ 人 论 世 ” 目的 , 知 的 可 以不 断 地 提 高 自 己的 精 神 境 界 和文 化 内涵 。 要 做 到 在 诗 歌 教 学 中全 面提 高 学 生 的 审 美 境 界 ,笔 者 结 合 教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通过诗歌的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审美和思维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

一、诗歌教学的重要性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华,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表达方式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诗歌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时,诗歌中丰富多样的形象和意象,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此外,诗歌中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诗歌教学的教学目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于诗歌的教学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使他们能够真正感受到诗歌的美。

其次,要提高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让他们能够理解诗歌中的含义和情感。

再次,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最后,要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三、诗歌教学的教学内容诗歌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诗歌的鉴赏、理解和创作三个方面。

在诗歌的鉴赏中,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优秀诗歌,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体裁特点、语言特点和意义特点。

在诗歌的理解中,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形象和主题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在诗歌的创作中,可以鼓励学生模仿和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四、诗歌教学的教学方法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首先,要注重情感引导,通过朗诵、演唱和表演等形式,让学生深入感受诗歌的情感和美。

其次,要注重启发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义和形象,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再次,要注重互动交流,鼓励学生与他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诗歌教学中的评价方式在诗歌教学中,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要注重对学生诗歌欣赏、理解和创作能力的评价,既要注重形式,又要注重内涵。

诗歌教学与审美教育

诗歌教学与审美教育
认 为 。 注意把 握好 以下 几个方 面 : 应

涛, 把学 生带 入诗 的境 界 中 , 感受诗情 的美 。 去
三、 陶醉 美 于音 乐之 中 由于 古诗能 吟 、 唱 , 音乐 的关 系特 别 密切 , 能 与 它

体 验 美于 形象 之 中
美具 有 形 象性 ,美 育 的过程 就 是 受教 育者 从 感 受 、 赏 感性 形 象 人 手进 而 把握 隐 藏 、 溶在 其 中 的 对 偶 工 整 , 奏 鲜 明 , 欣 消 节 韵律 和 谐 , 扬顿 挫 , 抑 读起 来 上 真 善 美的过程 。 文学形 象 几乎永 远大于 思想 ”而 “ “ , 诗 口 , 锵 有力 , 起 来 悦耳 ; 人心 弦 , 而 产 生 了音 铿 听 扣 从
宽 厚 的思想 感情 。 画 是有形 的诗 , “ 诗是 无形 的画 ” 诗 组叠 字 的含 义 , , 只是 从 它们 语音 的组 合 中就 能感 受到
情与画 意是 融 为一体 的 。在 教 学 中 , 师应该 抓 住作 教
种 孤苦 悲凉 的情 味 ,实在 有 压抑 不住 的哽 咽抽 泣 , 又如 茫然 无依 的低 回叹 息 。吟诵 之 下 , 不知 不觉 间便 品描 绘 的形 象作 为美 育 的突破 口。 要让 诗 的意境 在 学 怎 的凄苦 、 寞 的情境 落 生脑海中形成一幅完整鲜明的图画 , 就要根据诗词内 会被 带入 那种 “ 一个 愁字 了得 ” 《 开头 :唧唧 复唧 唧 , “ 木兰 当户织 。 不 容, 沿着其感情发展的线索 , 从想像 的生动画面中感 氛 围 中。 木兰 诗》
歌 的本 质就 在 于给 不具 形 的思 想 以 生动 的感性 的 美 乐美 。 比如李清 照 那首 著名 的《 声慢 》 开 首 “ 声 , 寻寻 觅 丽 的形 象” 诗人 总是通 过 “ 。 美丽 的形象 ” 表达 其深 刻 、 觅 , 冷清 清 , 凄惨 惨 戚戚 … … ” 冷 凄 无需仔 细 琢磨这 七

让课堂奏响美的旋律——以诗歌教学为例谈文学作品教学的审美意蕴

让课堂奏响美的旋律——以诗歌教学为例谈文学作品教学的审美意蕴

歌教学 的主要 目标 , 不在“ 传道” , 不在教给学生多少文学
知识 , 也 不 在 给学 生 道德 感 化 , 而在 于培 养 学 生 的审 美 趣 味、 审美 习惯 、 审美 能力 . 最 终铸 就 学 生 的审 美 素质 。 诵 读— — 体 验诗 歌 音律 关 。 诗歌是贵在“ 歌” 的 。涵
过反 复诵读 , 我 们仿佛看 到了黄河 的激越飞腾 、 气势磅
礴. 感 受 到 了 中华 民族 顽 强 的 奋 斗 精 神 与 不 屈 不 挠 的坚
相融合 . 整首诗的诗意含蓄朦胧 , 意境 优美 。 又如 阅读 《 安塞腰鼓 》 , 总给人别 样的感受 , 那是 一 种勃 发的生命激情 , 是一种 昂扬的奋发精 神 , 是一 种力
【 关锚 词】 审美意蕴 音律美 语言美 意境美
语文是“ 美育” 的土壤 , 语文的“ 美育” 往 往 离 不 开 诗
盈眶 。
歌。 孔子 日: 不学《 诗》 , 无以言。 诗 能为僵硬的世界留下柔
情, 也 能为 苍 白的心 灵 注 入 暖意 。 诗 歌 是 最能 表 现一 个 人
定意志 ! 学生深情 的朗读总是让听者动情动容 。 诗 歌的
扬 顿 挫 的声 调 读 出文 中轻重 缓 急 的 语 言 变 化 . 如 果 有 音
音从 远 方飘 来 ” , “ 风 吹 落一 颗 又一 颗瘦 小 的星 ” …… 细 细 揣摩 : 怪词不怪 , 入 情 人 理 。星 星 怎 么 能游 动 呢?因
为 星 星倒 映在 水 面 。 在 水 波 的晃 动 下 , 星 光 一 闪一 闪 的 ,
泳玩味 , 余味无极。苏轼也有 “ 三分 诗 , 七 分读” 的说法 。
诗歌 在形式上 的特点——分行 、 押韵 、 平仄、 节奏 、 韵 律

重视诗歌教学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重视诗歌教学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20 0 8年 1 月 0
( 总第 9 期 ) 2
SU ZH I J A 0 U LU N T N I Y A
荔 坛 论
NO. 0, 0 1 2 08
( u ua vtN .2 C m lt e O 9 ) i y
重视诗歌教学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杨 以霞
连 云港 市职教 中心 , 江苏 连 云 港 2 2 0 203
顿挫 , 都要通过 诗意的语文来表达 。诗意语文能震撼心灵 , 抚 安 慰藉人 的灵魂 , 滋养润泽人 的心 田。 他不仅有助 于提高人们的道 德修养 , 助于提高人们 的艺术鉴赏力 , 而深受 人们 的喜爱 还有 故 和重视 。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 中多关注诗歌教学 , 以提高学生对 可
诗歌 的阅读 、 分析、 理解 、 鉴赏水平 。

以文引诗 , 宽视 野 拓
中学语文课本 中许多文 章都有诗句的引用 , 以描绘事物 , 借 说明观点 , 拓展内容 , 增添情趣 , 还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 如教 学 《 中登泰山》 雨 一文时 , 中引用杜甫《 文 望岳》 一诗 中的四句 , 以 借 说明泰山之高 , 云海变 化之莫测 。 我把这首诗补充完整 ,岱宗夫 “ 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 , 阴阳割 昏晓 。 荡胸生层云 , 决眦 人归鸟。 当凌绝顶 , 会 一览众山小。” 通过对整首诗的学习 , 以 可 使学生得到 比较 , 比较中促进对诗文 的理解 , 在 进一步领略泰 山
情天亦老 , 间正道是苍桑 。这 三首诗各有各 的意 旨, 人 ” 学生可以
的神奇壮观 , 增强学生对祖 国大好河 山的热爱 。在教学 《 南州六 月荔 枝丹 》 一文时 , 引用苏轼 的《 岭南一绝 》罗浮 山下四时春 , “ 卢

《桂花雨》语文教案:拓展教学思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桂花雨》语文教案:拓展教学思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桂花雨》是一篇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代表着唐代诗歌的巅峰。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怎样拓展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对这篇诗歌有深刻的理解?在本文中,我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向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教学案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一开始让学生感受这个诗歌中的含义,可以通过寻找桂花雨的图片、播放轻柔的音乐等多种方式。

这样可以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方面逐渐进入作品的意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启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在学习《桂花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进行想象推理,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走在桂花树下,桂花雨飘落在身上,感受桂花的清香、淅沥的细雨,看看周围的环境,进一步理解这首诗歌中的意境,从而对诗歌有更深层次的感悟和理解。

三、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美妙之处欣赏古诗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方式,比如欣赏诗歌朗诵视频,听优美的诵读声,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音律以及情感。

还可以挑选适合的绘本或者作品解读,呈现诗歌的意境与神韵,让学生更加了解这首诗的背景和出处,从而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四、通过发问激发学生的思考读完古诗后,我们要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式授课,问学生问题,让他们进行深度思考。

比如我们可以问学生下雨天的感受,问他们当听到雨声时会想起什么,从而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诗歌进行联系,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

还可以问学生这首诗歌中最有感触的一句话是什么,为什么这句话让你有感触,让学生慢慢地发挥自己的天马行空思维,去理解和诠释这首诗歌。

五、组织阅读社区或诗歌展览,增强学生的诗歌交流合作意识在学习古诗歌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组织阅读社区或者诗歌展览,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通过展览,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篇诗歌的意境和背景,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从而提升他们的人际沟通以及组织协作的能力。

《使至塞上》教案:领略诗歌中的审美与韵律

《使至塞上》教案:领略诗歌中的审美与韵律

《使至塞上》教案:领略诗歌中的审美与韵律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之一,《使至塞上》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被誉为史诗中的极品之作。

它不仅是一篇关于塞外边疆的游记,更是一首充满哲理、格调高超的诗歌。

因此,在对《使至塞上》进行教学时,我们需要领略它所凸显出的审美和韵律的魅力,进而更好地感悟其深邃的内涵。

一、欣赏诗歌的审美1.突破感官世界的束缚《使至塞上》以一种空灵唯美的方式向人们展现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神秘世界。

在王之涣的笔下,无际的黄沙、碧草如茵的草原、纯净的湖水、蓝天白云以及奔逐的狩猎人们,似乎都能随时跃然纸上,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宏伟壮丽和狂野气息。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不仅是自然界的美,也存在了一种意蕴的纯美。

这是人们经过对自然界的深情体验,拨动了心灵最深层次的共鸣,可能一生只有一次的那种感觉。

2.用诗歌表达共情情感《使至塞上》在探寻自然界的美和神秘的同时,还深入到了王之涣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在这首诗歌中,王之涣表达了对逝去的岁月以及远离亲人的思念和忧虑。

这部史诗描绘了一个孤独而拥有远大理想的人,他要离家远行,担负使命,去拓宽边疆,这种情感上的矛盾和冲突既真实又动人,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王之涣的人生观和情感世界。

3.表达深刻的哲理思想王之涣表现了对深奥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意义的体悟。

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一句话不仅自成一格,而且还历经千年传颂,展示了古代诗人的卓越才华和卓越思想。

二、领略诗歌的韵律1.领略诗歌结构的魅力《使至塞上》的诗句结构简单优美,每句都有五个音节,富有节奏性,而这种五言绝句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使用非常广泛。

并且,此诗的每一行都是用韵字相对呼应,简介而清晰地表述了整首诗歌的内涵。

2.发掘韵律的音韵美音韵是诗歌的灵魂,也是它的生命和韵味所在。

《使至塞上》采用的音韵形式是平仄平仄仄,这种有规律的押韵形式,更能激发语言美感的感染力和感染消受者的接受力。

韵律美是诗歌的特有美,在有效地传达诗人的思想和感受的同时,还会在接受者心中产生一种音韵美好的感觉。

浅谈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方法

浅谈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方法

知、 想象 、 情感 和理解这些心理要 素结 合起 来 , 并达 到 自由协调
的状态时 , 一个审美感受 、 领悟 、 体验系统 , 即审美 心理结构也就
图。在赏析时 , 我们可 引导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徜徉 , 去领略画面 组合而成 了。 这时 , 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 , 在这种状 态下 , 带给我们的审美享受 , 藉此 , 再 去领会诗人于诗 中寄托的高洁情 不仅学生 的认知和审美能力 能够得到发展 ,其人格修养也能得
美趣 。 例如崔护的《 题都城南庄》 : “ 去年今 日此 门中, 人面桃花相
映红 。 人面不知何处去 , 桃花依 旧笑春风 。 ” 去年今 日、 今年今 日, 两相 比较 , 桃 花依 旧, 人面难 寻, 物是人非 。短短 四句 , 把读者带 入无 限凄美 的意境之 中。 再如戴叔伦的《 三闾庙》 : “ 沅湘流不尽 , 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 风起 , 萧萧枫树林 。” 屈原 的怨恨有多深呢?
艺术认识的初步形式 , 是感性 的。要对古诗词 进行 赏析 , 首先要
把握住它所描绘的艺术形象。如王维的《 山居秋暝》 : “ 空 山新雨
后, 天气 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 学生 的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 ,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
渔舟 。 随意春芳歇 , 王孙 自可 留。 ” 首联写秋 日薄暮之景 , 山雨初 去进行联想和想象 , 以丰富审美对象所包含 的情感因素 , 使学生
的文学作品往往能极大程度地调动读者 的阅读兴趣 ,而使读者 在教学诗词 时 , 我们要 注意引导学生捕捉意象 , 体会意境 , 借助
从多方面获益。因此 ,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文学作 品的教学 , 不仅
联想和想象 ,进入到诗人 所创造 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 阔的艺术 空间 , 聆 听诗人对 自然 、 社会 、 生命 的真切诉说 , 体 悟诗人 最丰

浅谈新课标下诗歌教学和审美教育的整合

浅谈新课标下诗歌教学和审美教育的整合
实有 了更深切 的感受 。 不过这里需 特别指 出的是 , 对诗 歌画面美 的再 现 , 应 当基于
学 生 自我 的理解 和感悟 。现在很多老师提倡 在教学 时应 用多媒 体 技术去帮 助学生认识把握 诗歌 的画 面美 。窃 以为不妥 。诗歌 是审美 的艺 术 , 其魅力之所在正是其含而不露 的艺术境界 。学生 学诗时 , 可 以调动 多种感官 , 在头脑 中再 现诗歌 的艺术 画面 。而 多媒体教学 的直观性 , 会硬生生 地将 诗人从生 活中选择 、 提炼 出 来 的客 观物象清晰地展示 在学生面前 。这种教学方 式也许更加 直观 , 更 加醒 目, 便 于理解 , 但 却会 破坏诗 歌 固有 的含蓄 蕴藉 之
学诗离不 开诵读 。宋代教 育家家陆 九渊就提倡 : “ 读 书切戒 在慌忙 , 涵 咏功 夫兴 味长 。 ” 这 里的涵பைடு நூலகம் , 其实就是诵读 。诗歌可
以说是一 种音乐性非 常强 的文体 。这种 音乐性主要表 现在其语 言 的叠字 、 节奏 和韵 律等几个方 面。在诗歌教学 中 , 教 师就是要 充分利用诗歌 的节奏音韵 ,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 的诵读去感受诗歌 抑扬顿挫 的韵律美 , 在这种极 富声调变化 的朗读 中 , 使 得学生人 情入 景 , 获得 审美体验 。如教读 李清照那首著 名的《 声 声慢》 , 开 头七个叠字 : “ 寻寻觅觅 、 冷冷 清清 、 凄凄惨惨戚戚” , 句式齐整 , 声 韵极 富节奏上 的起伏 变化 。教学 时根本无需去仔 细琢磨这七组 字 的字面语义 , 单从 其文字的音韵 组合 中就能感 受到一股哀婉凄 凉的情 味 , “ 实 在有如 压抑不住 的 哽咽 , 又如茫然 无依 的低 回叹 息” , - 与诗人 当时复杂苦闷 的心情极 为切 合 。教学 中 , 教师 只需 引导学生对其进行 反复朗读 吟诵 , 正确处 理诗 中轻重缓 疾 、 高 低 长短 的音韵变 化 , 就会不知不觉被带入那种“ 怎一个愁字 了得 ” 的 凄苦 悲凉情境 氛围里 , 在切实感受到声情并茂的韵律美中深刻理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审美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审美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审美教学策略◎罗建鸿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文学教育的不断升温,初中语文课本编选了不少诗歌作品。

但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诗歌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

语文教师应以美学的艺术的眼光去发现它,将之作为审美化教学的“切入点”,通过对话、感悟、体验等方式进行教学。

一、挖掘现代诗歌的语言美明代文学家苏伯衡说:“言之精者谓之文,诗又文之精者也。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诗歌首先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现代诗歌的语言常常会突破现有的语法规范,创设出新颖别致的表达方式。

要挖掘现代诗歌的语言美,就必须引导学生领悟诗歌语言的深层含义,理解语言背后融入的的情怀和观念。

此外,现代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理性美、新奇美都会带给学生审美愉悦和深刻的感悟。

现代诗歌的语言的跳跃性大大拓展了诗歌想象空间,有利于师生多元化的解读。

例如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可以让学生捕捉诗歌中色彩艳丽的形容词,如“青荇”、“金柳”、“青草”等,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色彩美,而且创造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使人读来温婉,想来唯美。

又如诗歌中“康河的柔波”、“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隐喻的使用,使得这首诗意味深长,教学中,充分挖掘这些语言因素,不仅能增添诗歌语言本身的美感,而且使学生的审美目光被吸引到诗歌自身语言之上,获得真正的审美意义。

总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对现代诗歌语言内涵的挖掘与领略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和满足。

有些诗句,单靠学生的体验是达不到理解的层面的,这时,就需要老师的“讲析”,对某些诗句的深层含义,须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复体味、诵读才行。

如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

这首诗中,“月光”、“阳光”、“深夜”、“黎明的音响”、“星“等意象,字面意思很好懂,诗人塑造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意境,但在“深夜”的背后,更深沉的意境,就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体会、掂量、品味,从而感受更深一层的含意:“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这里的诗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仅是指他自己。

浅析中学诗歌教学审美教育的现状和改进策略

浅析中学诗歌教学审美教育的现状和改进策略

浅析 巾学i 言 歌教学 审美教 胄的坝状和 改进策略
山 东凯文科 技职 业 学 院 王 兴珂 张 军芳
[ 摘 要] 诗歌 审美教育是 中学诗 歌教 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 目前 中学诗歌 审 美教育 中存在教 师 自身审 美素养 不高、 教学方 法 陈旧、 学生 自我主动性意识较 差等 几个 方 面的问题。本文着重从 以上 几个 方面入 手论述 中学诗 歌审美教育的现状 , 并提 出了提 高教

以是 自身示范 , 可 以是谈心教育 , 可 以是榜 样学 习 , 总之要 以鼓励 为主 , 激发学生 的信 心 。如 : 学 生刚开始做值 日时 , 地总 扫不干净 , 桌椅 总排 不整齐。只要学生做 了, 我就表扬他们 , 毫 不吝啬。即使是很不满意的
地方 , 也用委婉 的话语 , 希望 的语言 提出 , 保 护学生对劳动的热情 , 在不 断的激励中学生劳动越来 越积极 , 打扫的情 况也就越来越 如意 了。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 中, 诗歌犹如一颗耀 眼的明珠 , 散发着其独有 的 光芒 , 照亮 了一 代代人 的前 程 。诗歌 是中学语 文教 学 中的一 个重要 的 组成 部分 , 诗 歌音韵和谐 , 内容 丰富, 感情真挚 而又细腻 , 如杜 甫的 “ 两 只黄 鹂呜翠柳 , 一行 白鹭 上青天” , 曾参的“ 忽如 一夜春风来 , 千树万树 梨花 开. , 等。这一首首饱含美意 的诗歌数 不胜数 , 美的情感洋溢于诗歌

六、 评 价 要 贴切 。 力所做 的事会 得到人们怎样 的评 价, 一年级 的学生更是如此 。为 了迎合学生 的这 种心理 , 在训练检查过 程 中做到真 实 , 并细心 观察 、 记 录典 型情况 , 好 的进步及时表 扬。表扬 方式 多样 , 可以是一种赞许 的微笑 , 一次 亲昵的抚摸 , 一句 由衷 的赞扬 ; 或奖励 一个表扬章 , 送一颗小红 星 , 贴 一张小照片等 ; 可 以是 当众表扬 , 也 可以是单 独表扬 ; 不 好的 、 退步 的要及时提 醒。提醒方式也 很多 : 可

姹紫嫣红总是春——浅谈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意味

姹紫嫣红总是春——浅谈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意味

姹紫嫣红总是春——浅谈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意味诗歌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

它诞生得最早,普及面广,成就也最高,对整个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强大的影响和渗透力。

因此,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诗歌阅读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任务之一。

作为中学阶段的诗歌教学,应该兼顾诗歌中的多种审美意味,全面提升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

一、分析意境,追求情感美所谓诗的意境,就是诗的艺术境界,是诗歌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是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

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

既然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的统一体,那么,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创造了什么意境,是如何创造的,近而深入的体味意境,再现意境,进而感悟、体味诗歌的情感。

诗歌意境的分析,首先要求教师把原诗意境和再造意境,用准确而又有启发性的语言描述给学生,使之受到感染、熏陶,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以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在他们心中呈现出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图画来。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思维;分析诗歌的意境,还要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

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

九年级诗歌创作教学设计

九年级诗歌创作教学设计

九年级诗歌创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评价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创作水平。

2. 激发学生诗歌创作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3. 通过诗歌创作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创作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 讲解诗歌基础知识(15分钟)讲解诗歌的定义、分类、特点、要素等基础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创作技巧。

3. 欣赏诗歌作品(20分钟)展示一些优秀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欣赏品味,了解诗歌的美感和艺术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 诗歌创作指导(30分钟)(1)创作主题的确定: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主题进行创作,如自然风光、人生感悟、情感表达等。

(2)创作技巧的运用:讲解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如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帮助学生掌握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3)诗歌语言的锤炼:强调诗歌语言的精炼、优美、富有表现力,引导学生锤炼自己的语言,提高诗歌的表达效果。

(4)小组合作创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创作,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提高诗歌创作的质量。

5. 优秀作品展示与评价(25分钟)(1)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展示本组的优秀作品,并做简要介绍和解释。

(2)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可从主题、技巧、语言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3)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对优秀的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诗歌创作水平。

6. 课后作业与延伸(5分钟)(1)课后继续完成未完成的诗歌创作,巩固和提高自己的诗歌创作水平。

(2)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如写日记、写信、写朋友圈等,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堂氛围的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诗歌教学与审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安排了100多首古代诗歌,近30首现代诗。

其目的是要通过诗歌教学,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韵律、形象、情感,指导学生欣赏其作品,辨别真假、善恶、美丑,在体味诗歌艺术美的同时,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从诗歌艺术美的角度,引导学生欣赏美、理解美、感受美、追求美,从而提高其艺术素质呢?一、创设美的情境在教学中,结合诗歌内容创设一个美的情境来使学生受到感染,自然巧妙地引导学生心神“入境”,从而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情感、意象,领会诗歌艺术的魅力。

正如叶圣陶所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1.直观入境法。

创设一个诗歌所描绘之境,不仅使学生对美的事物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稳定的情感、意志、性格,并使他们所获得的审美经验转化为理念、信仰和技能、技巧。

正如朱光潜所言,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如在教学郭沫若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教师可在课前选择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把学生带到高高的屋顶上,极目远眺,从街上的万家灯火,到空中的满天繁星,让学生尽情想象,寻找天上的“街市——物品;天河——牛郎织女”。

体会到诗人以繁星和街灯互喻,回环往复,相映成趣,创造出一个充满幻想和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

真正地领悟到诗人独自仰望苍穹,从那闪闪的幽光中寻觅、追蹑令他醉心的理想的情怀,从而产生执着追求理想的巨大动力和信心。

2.精美导入法。

课堂教学一开始,学生往往处在平静状态,这时,教师应激“活”学生,把学生的情“吊”起来,让学生从一个平静状态进入一个情感涌动的境界中。

例如俄国抒情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师可这样导入:“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坎坷的,人的一生难免要经历许许多多挫折。

生命是条河,在这条人生长河中常常布满了暗礁、漩涡。

人生一次次不断摔倒,又一次次爬起来。

于是,很多时候,人们不得不唱“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当你徘徊时,当你迷惘时,请听俄罗斯抒情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这样的导入,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他们联想到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挫折。

于是,随着诗歌得到了释放、喧泄:“不要悲伤,不要心急!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这正如列宁所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

”由于导入的精致、自然,创设的气氛和环境感染了学生,能动地诱发学生的情感思维,情景交融,师生都能共享那“无穷的欢乐”。

二、阅读审美,体味诗意阅读是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前提,是感受世界、丰富情感、提高审美及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

朗读诗文,是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夫缀文者情动而僻友,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刘勰《文心雕龙》)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课文中关键的词、句,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味”,寻找作品的思想感情,使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

诗歌有“诗眼”、散文有“文眼”。

朗读时,就要把那些“诗眼”、“文眼”的词语读“活”,使内蕴的情感和形象通通展现出来,以此为基础分析、对比、提炼、体味诗意。

1.美读——倾听美。

美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进入作品的桥梁。

它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然纸上,使学生进入角色,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直接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

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写道:“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音调教我们读诗。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她对我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多么有益的影响啊!”美读的作用,可见一斑。

例如:我国著名作家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这首诗借一张小小的纸船,表达了诗人在漫漫的旅途中,面对茫茫的大海,倍感孤独,日夜思念远方的母亲之情。

教师可指导学生从声音的速度、轻重、停顿、韵律、节奏等方面掌握诵读技巧,使诗歌内容在音韵美的感受中注入学生心田,让他们自由读,前后左右互相听读,不断体会。

然后,教师让个别学生大声朗读、比较、体味。

最后,教师放着舒缓的乐曲,饱含深情地给学生范读。

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然地进入角色,深刻地体会到了诗歌的情感,仿佛自己就是那个无限思念母亲的小女孩,正含着泪用心地“叠着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2.赏析——剖析美。

诗歌的含蓄性、多义性,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深层次的挖掘、探索,并艺术地再现出来,使学生步入美境之中,尽情地投入,全身心去领会,达到文情融汇、物我合一的境界,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美的升华。

塑造学生心灵,不能停留在对文章所写的人、事、物的表面理解上,而要由表及里,深入到事物的本质,进行分析、解剖、比较、辨别,在理性认识上达到一定的深度。

唯其知之深,心灵上才会刻上永不磨灭的印痕,久而久之,会收到豁然贯通的效果。

例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当时北宋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严峻现实,触发了诗人对现实的思索,对未来的追求。

首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写了飞来峰的高峻,属于实写。

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虚写。

第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则是一种“理”的阐释,“望眼”喻指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浮云”比喻前进路上遇到的奸邪。

纵观全诗,可以看出,诗的重心不在写景,而是借景说理,即以塔峰的高峻,鸡鸣之时,沧海日升的宏阔,引出诗人身在高层,不惧“浮云”,大胆追求“理”。

体现了宋诗尚“理”的审美趣味,王安石的诗,对于初中生而言是较难理解的,但通过教师的审美剖析,学生从不知所云到理解感悟,最后上升到赞赏。

3.比较——对比美。

许多诗歌在题材、意境等方面均有明显的相同或相异之处,无论是古诗或现代诗,都可以运用比较法。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通过诗歌之间的比较,使学生感知诗歌所揭示的美育内容。

例如: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和席慕蓉的著名诗篇《乡愁》,可以把两首诗歌合在一起对比阅读。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永恒主题。

余光中的怀乡佳作《乡愁》,有如音乐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丽的恋歌。

诗人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单纯而又内涵丰富的形象来比喻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和现在的乡愁。

巧妙地化虚为实,将乡愁具体化,赋予独特性。

一方面浓缩和凝聚了广大的时空,另一方面又延绵了无尽的乡思。

尤其是最后一节的比喻,把这种乡愁推向极致。

暗示只有祖国统一,才能了结个人的思念。

按时空的变化,将个人的悲欢与祖国的统一,民族之情交融一体,寄寓了绵绵悠长的乡思和对祖国统一的美好期望。

席慕蓉的《乡愁》中具有“美好的温柔”与情感上的细腻,一二句诗通过写在月亮下听到清远的笛声,引起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感情,故乡情景却因分离太久而模糊。

诗人倍觉怅惘,“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表现作者与故乡离别后,对故乡深深思念,诗中虽无“泪”、“悲”等字,却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悲哀与思念,表达了“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

通过对比,学生对于两篇《乡愁》不同的美了然于心。

三、创造、审美,文道统一“诗言志”、“文以载道”。

诗文是学生心灵倾诉和交流的载体,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具体化,让学生遇悲喜而生情,触美景而感兴,自由地表达思想,关注自我,关注人生。

通过学习、审美、创造,自觉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1.绘画——展现美。

“诗是有声的画”。

很多诗歌,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秀美的景色,创设了一个个幽远的意境,但是,这些描绘还只是文字的符号,如果我们通过绘画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对学生的理解、欣赏作用更大。

人们常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文学与绘画是可以相融互补的。

因此,完全可以用绘画来表现诗歌的优美意境。

由诗而画、由画而诗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感知、理解、欣赏课文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的美的教育过程。

例如:《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散曲中的绝唱。

这首题为“秋思”的小令,描画了秋天黄昏的景色,烘托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

富于特征的四组自然景物意象,添上一个浪迹天涯的断肠人,组成一幅弥漫着苍凉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照图,整幅画面便获得了通体和谐的生命,从而把游子那种孤独惆怅的情怀显示出来。

学生稍加酝酿,用素描的方法,仅仅几笔就勾勒出了远山、枯藤、乌鸦、夕阳、流水、瘦马,更有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无限的悲伤,无限的苍凉与无奈,尽现笔下,尽留心底。

2.唱——歌唱美。

“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是心灵的直接语言”。

诗歌教学中以优美的音乐来渲染情境,通过音乐、图画的组合重构来沟通古今,创设出一个崭新的教学审美时空,以音乐语言来尽情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使学生能深深体味诗歌的情感美。

“一首诗本身就是一支动听的歌。

”用婉转、动听的音乐唱出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无限魅力,往往比吟诵效果更佳。

例如,宋朝文学家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古筝、古琴、二胡等中国传统的古典乐器演奏出优美的乐曲,苏东坡对弟弟的无限思念,对天下所有骨肉分离的人们的美好祝愿,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如涓涓春水,流进学生的心田,潜入他们的记忆深处……3.“烛光诗会”——创造美。

美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但不是通过强制性的灌输,而是通过感染和熏陶才能达到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师就是这种感染和熏陶的媒介者。

这种教育方式,如春风化雨,使学生受教育于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正如杜甫在《春夜喜雨》中所描写的那样:“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诗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感受到这种艺术美,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愉快的感动,增添无限的勇气。

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创设丰富多采的情境,利用诗歌教学的情感因素,激起学生共鸣,唤起学生真情,并创造条件,营造情感倾吐氛围。

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或模拟的“情场”之中。

通过自身体验,让学生产生想倾吐心里话的冲动,大胆表露真情。

面对实情实景,师生共同在创设的特定范围内朗读或创作诗歌。

例如,上完诗、词单元后,可利用一个晚自习,在教室中或操场上,随意地撒上一些鲜花,点燃红蜡烛,同学们团团围坐,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深情地朗诵名家的名诗或自创的诗篇,让他们真正地发现、感知、欣赏到诗歌的美,并沉浸在诗歌纯洁、高尚的意境之中。

“没有美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教师要充分发挥诗歌的审美陶冶功能,通过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引导他们去发现美、感知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美学素养,以造就具有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个性,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的一代新人,谱写出最精彩、最具诗意的乐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