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真的吗?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媒体聚焦】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新东方优能)眼下,中高考的热度正一点点退去。
各家教育辅导机构又开始拉开新一轮的“抢生大战”,媒体宣传力度明显增强。
业内人士称,除品牌因素外,老师依然唱主角,有没有好的老师,成为能否在这场争夺中占据主动的关键因素。
会教课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新东方优能的国家玮老师表示,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目前不少老师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并不是学生,自己的科目留一堆作业,挤占过多时间,学生拆东墙补西墙,总分数提不上去。
他介绍说,老师最需要做的是对技巧与规律的把握,然后传授给学生。
学生每天都要看语数外背文综等等,很辛苦,而老师只研究一科,在优能,每位老师都有责任为学生节省下99%的汗水,启发1%的灵感,以达到快速提分的效果。
据笔者了解,当下的教辅行业,不少已崭露头角的办学机构因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办学规模扩大,在教师方面往往出现捉襟见肘的局面。
或招聘一批无教学经验的在校大学生,或去公办学校抢教师资源,有时候这些老师因为连轴转,迟到、拖堂的现象经常出现。
对此,优能一位负责人说,在教师方面,通过多层次多级别的新教师培训,新教师相对迅速地了解新东方文化、融入团队已形成稳固体系。
另外,优能与新东方是一脉相承的,新东方原汁原味的励志教育、课堂幽默在优能课堂上依旧能感觉的到。
这也是优能区隔于其他机构的教学特色。
通过老师激情四溢的讲授,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唤醒,个人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
此外,针对当下只注重考试分数、学生能力欠缺等屡被诟病的现实,不少教辅机构也在悄悄发生变革。
据语文老师国家玮称,优能近期筹划开设的国学类课程也是在这方面的一个探索。
能学好的学生笔者了解到,在今年高考中湖南省出现了一位考出604分的脑瘫考生。
这位数学121分、英语144分的学生将更多的感谢送给了班主任及数学老师。
付出的艰辛自不必说,除了被当作励志的典范,这个现象也让更多人相信“没有学不好的学生”。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个骗人的逻辑悖论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个骗人的逻辑悖论鲁名峰有句曾经很时髦的话让所有的家长听了都感激流涕,这句话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初听起来还蛮振振有词的,但经不起认真推敲,便觉得漏洞百出。
到底什么才叫做“教好了”还是“没教好”?这本身就是个难于界定的非常含糊的词语。
教好了是指学业成绩优秀,考上了大学?没教好就是指学业一塌糊涂,高考名落松山了?如果是,则老师们都是些曾经的好学生,因为目下的状况,只有考上师范院校的学生毕业了才可当老师,那老师就是老师的教师教好了的学生,但他没有把他的学生全教好,他又是个不好的老师。
一个人既好又不好,这不矛盾吗?如果有人说,这样的老师当学生是个好学生,但当老师是个坏老师。
这样说似乎也有点道理,但是这个没有把所有学生教好的老师到底是他的老师教好了的学生还是教坏了的学生呢?教好了,为什么他不会教好他的学生?教坏了,为什么还能考上师范类大学?所以,绕来绕去,总说不明白,最终陷入自相矛盾的逻辑悖论。
我不想追究这句话是谁的发明,据说是老一代爱国主义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的,陈先生最大的学术成就在于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我想针对幼儿教育,这句话有其科学性,但离开特定的对象和环境,就不再是科学了,本来真理就具有绝对和相对两重属性。
这句话,我听得最多的是在那些三教九流的、没有一定规模和成就的学校。
一番如簧巧舌之后,直说得那些中考成绩不好上不了重点中学但仍固执地认为自已的孩子绝顶聪明都是小学和初中的教师把孩子给教傻了的家长们心花怒放,把一叠一叠的百元大钞堆在财务处的柜台上,仿佛这用钱堆起来的象牙塔,就是把猪牙放进去也会变成象牙一样。
等到三年过后,才明白,又碰上了一群不会教的老师,仍然是误人子弟,把本是天才的上课只知看镜子、下课了忙里偷闲地偷鸡摸狗的千金和少爷们都教成了仲永。
不仅如此,还带着满肚子的遗恨和愤懑让身体和心灵也陪着去吃苦。
我从来就没信过这是一句真理,我还不信“学生就是上帝”这句话,我觉得这是对上帝的亵渎。
如何理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如何理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上世纪二十年代陈鹤年老先生提出的。
当年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有特定背景的,仅仅只是针对当时的幼儿教师,目的是强化幼儿教师的责任感而发出的感慨。
也许是对她们的支持与鼓励而说的。
这是在特定时间、针对特定事情、在特定环境下,说出这句话,本身没毛病。
但是,后来却被人误读了这句话,甚至把这句话用于整个教育界,并且多用来对教师的指责,显然贻笑大方了。
其错误之处主要有以下两点:一、忽视了教育本身的规律,夸大了教师的作用教育自有其规律性,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方面是对老师的指责,是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表现,另外也片面夸大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小孩自身的情况以及所处的环境对他的影响,显然是不正确的。
任何违反教育规律的言行,最终都会被历史淘汰。
这种说法从辩证的角度看,太唯心主义,一味放大主覌意识的作用,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
只要是当过老师的的知道,即便在同一班级,同一教师的教授下,优秀学生可能考入重点大学,毕业后成长为社会栋梁之材,品学差的学生依然存在。
我们说,教育本身有一定的规律,脱离了教育本身,没有经历教育实践的、不尊重教育规律的的教育,注定都是失败的。
可以想象,一个班级一所学校总会有一群爱读书学习,拼搏奋进的学生,同时也总会有一些不喜欢读书的学生,无论你讲述多少遍怎么教,他们都听不进去,人的逻辑思维、推理运算能力也是有差别的,天才只是少数,中等是多数,差等也是少数。
指望老师把所有的学生都教好,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
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可以推理出很多: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的医生,没有破不了的案子,只有不会破的警察,没有打不赢的战争,只有不会打的军队,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不会做的人……二、这句话神话了老师,同时也忽视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不管是孩子的道德品质的教育还是文化知识的教育,我们说老师都只局限于学校,有限的时空。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说出自著名教育家——我国职业教育创始人陈鹤琴老先生,他提出这种观点的时间也在解放之前。
这应该是他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经常被某些校长或教育行政官员用来要求或批评教师,而引起了不少教师的强烈反感。
怎样理解这句话?下面谈谈个人浅见。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反映的是学生观——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
任何学生作为教育对象,首先要承认他是可以教育的,是可以通过教育使他成长进步的,不是“朽木不可雕”的。
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教好”又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不同的学生千差万别,让他们思想学习各个方面都齐步走,达到同样的水平要求,则肯定是不可能的。
所谓“教好”,就短期说,只要每个学生都在他们原来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
就长期说,教的学生一部分成为优秀人才,大多数成为合格公民,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
有人把“教好”理解为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考上大学、甚至都考上重点名牌,不过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形成的片面认识,犯了思想上绝对化的错误。
同时,还要认识到,“教好”是一个过程。
一方面,昨天没有“教好”,不等于今天不能“教好”;今天没能“教好”,不等于明天不能“教好”。
另一方面,昨天有进步,还没达到“好”的标准;今天有进步,还是没达到“好”的标准;但坚持下去,不断进步,就能达到“好”的标准。
这个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既是学生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老师不断提高的过程。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对教师的激励——教师要不断提高教育水平。
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做教师。
但目前做教师的人中,不会教的老师、教不好的老师,肯定也是有的。
话说回来,那些“会教”的、“教好”的老师,也不是一上讲台时就“会教”、就能“教好”的,更不是天生的。
他们也是逐步成长起来的。
如果在教育教学中遇到了困难,学生没有取得自己期望的进步,教师应反思自己还有哪些做得不够好,及时总结提高,选择更合适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果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吗?
果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吗?
上个星期五,班级接二连三地出了几件大事:学生A为了“好玩”把同学上烹饪课带来的食用油洒在地上,并四处滑行,最终的结果就是那一罐油在操场上肆无忌惮地留下了惨不忍睹的印痕;隔天下午,还是他,把蝙蝠形的类似鼻涕泥的玩具往天花板上扔,随即附在了上面,任凭你怎样抠,它稳如泰山,不愿落地;学生B 为了圆自己的腰鼓梦,竟然在星期四行动未遂后,星期五“带”了两个腰鼓回家。
正如同事所言:祸不单行。
我当时直接崩溃,反思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平时没少教育,发现问题也及时反馈,及时处理,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
带着自己的困惑,我拜读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我发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被我们奉为座右铭并为之奋斗终生的话语,原来也只是一句豪言壮语。
只要学生教育不见成效,我们就自认为是自身的问题,就陷入焦虑,就挣扎着用仅有的几招加大力度和学生较劲,这往往就使我们的工作失去了边界,也就更不可能有科学化的工作方法了。
教师是学生一生的指导者,但绝不是学生一生的承包者,我们不过是他一生中众多帮助者中的一个而已,对许多孩子来说,我们或许只是一个过客。
作为一个班主任,我希望自己别在“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和“太不把自己当回事了”两个极端中摇摆,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的犯错。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可真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句现在被不少教育者广泛引用,包括很多领导及报刊等也这样讲。
因它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洋思中学,他们以此为口号,高举新课程改革的大旗,成为了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弄潮儿”。
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片面的。
也是“教育万能论”的另类说法,试问,是不是可以说:没有不好的老师,只有不会管的校长;没有不好的国民,只有不好的官员;没有不好的官员,只有不好的管不好所有官员的人;没有打不赢的官司,只有不会打的律师;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的医生;没有感化不了的敌人,只有不会感化的军官……结论不言而喻。
中国古代的大圣人孔子,是我辈景仰的大教育家。
“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等都是他的所作所为。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教的三千弟子中,贤人也只有七十二;也曾屡屡发出“朽木不可雕”的感慨。
不是贤人的人呢,他有没有教得好的学生呢?圣人都如此,何况吾辈凡夫俗子乎?再看洋思中学,对于该校这种说法的赞赏者也仅仅约占20%,持否定态度却达40%以上。
有人认为,洋思是全封闭学校,生源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区,其间极少数顽劣生背井离乡,离开了执横抖狠的环境,加上教师“人盯人”战术,这些孩子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进步,都是可能的,但要人人都“学好”也很难。
倘学校能将极少数顽劣的“害群之马”教好,那还用得着我们为青少年犯罪低龄化忧心如焚么?还需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三番五次地呼吁:办工读学校与加强少管所么?理念片面,模式机械!依靠对教师采用“非人本管理”和金钱重奖,可能收到立竿见影之效,然而持久很难!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另外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学生所受到的非学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自己的自我教育。
我们不能做超出我们能力和责任的事,我们只能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把我们的工作做好――这样,即使个别学生最终也没有被“教好”,我们也问心无愧!所以,一味说“只有教不好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些话的主观愿望是好的,无非是要激励教师们努力把学生教育好,事实上,事物总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我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样绝对的说法是错误的。
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接受的能力并不完全取决于老师的教导。
这还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习的态度、自身遗传等特性有着一定的关系。
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的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努力程度。
只有老师与学生默契的配合才能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在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班级里面有一位全校老师公认的差生。
上课经常是干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或者是睡觉,下课在校园里也是一名破坏分子。
班主任老师隔三差五地会把他叫到办公室进行思想教育,教导他要遵守课堂和校园纪律,多花心思在自己的学业上。
课堂上,任课老师也会时不时地让上课非常不专心的他来回答问题,但是他站起来后便是一言不发,让课堂气氛一度陷入沉寂之中。
老师们从来没有放弃过他,他们只是认为他不爱学习,对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但还是具备有学习和进步的潜力的。
可是由于他本事对于学习的随便、不端正的态度,致使了老师们对他的良苦用心也是白费的。
老师这样坚持不懈并且用心地去教导学生,但是由于学生的自身问题还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并不能断定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但是同样存在着由于老师的不敬业而导致班级内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下降的现象。
有些老师会因为自身事务的繁忙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正常教学辅导,没有把过多的心思放在对学生的只是传授与指导上,这样就会减退学生们对于这门课程的兴趣,产生对该课程不重视的心理,自然而然的成绩也会下降了。
这是大部分的原因就存在于老师了。
另外,还有学习的环境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在我国,有些地区的教学设施十分齐全,老师们借助这些教学设施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的质量,这样就能够给学校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教学设施,学生能够接受到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些为学生的深入发展提供了设备保障。
但在一些相对不发达的地区,连一些学生的基本学习所需都不能够满足,比如课本、课桌、多媒体等设施,教学的实施也就面临了相应的困难。
辨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辨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辨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关键字:教育学生教师教育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教育界最流行的名句,还有等同的一句是“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
教师们对此并不一致地赞同。
反对者认为,如果学生都能教好,那为什么国家要设这么多的监狱?人根本不会犯罪;即使有人犯罪,还不把罪犯送到学校里,交给教师?如果学生都能教好,那如果给你一批白痴,你能把他们培养成才吗?赞同者认为,这句话找不到任何差错,教育经验告诉人们,一些被人认为教不好的学生,经过好教师的精心教育,真的教好了,还成了著名人才。
这句名言究竟是对还是错?1. 永不放弃是教育的真谛任何教师的教育能力、教育时限、教育资源都是有限的。
学生进入某一学段学习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一定的行为习惯。
他可能基础差,行为习惯差。
教师接收到这样的学生,往往是起初想尽办法转变他,让他从基础抓起,从行为习惯抓起。
如果教师的努力能够使学生转变,学习和行为习惯有明显进步,教师就继续努力,使学生不断进步,直到使学生成为好学生。
如果教师的努力使学生没有取得明显进步,学生依然很差甚至更差,教师就会泄气,并认为,此学生是教不好的,最终,教师不得不放弃努力。
教师放弃努力后,教师给了学生以消极暗示,学生自认为自己很笨,天生不是读书的料,学生自己也放弃努力,从而成为真正的教不好的学生。
一个学生,在某个教师看来是教不好的,另一个教师却把他教好了,这种现象是司空见惯的。
因此,学生是否教得好,跟教师的教育能力、努力、条件有关。
对于智力正常,身体健康的学生,确实不存在教不好的道理。
但是,如果智力、身体、心理存在问题,应另当别论。
教师不能用残疾人难以培养为天才来证明世界上确实存在教不好的学生。
如果把一个恶贯满盈的犯罪学生,在三年初中阶段,把他培养为一个被公认的人才也是不切实际的,尽管可能性是存在的。
但是,经过教师的精心培养,使他改掉坏习惯、不再犯法犯罪,在三学年里学完规定的课程,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培养目标不要过高,一般还是做得到的。
简议“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简议“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作者:李雅琼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第3期李雅琼(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自陈鹤琴先生提出后被广泛引用并引起激烈争论。
追捧者将之视为真理,而抨击者将之视为谬论。
然而,以上两种评论皆有失偏颇,实乃误读。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一句值得所有教师激励自己的名言,是整个教育界共勉的理念,但决不是外界或外行人士用以评价和苛责教师的圭臬。
关键词:学生;老师;误读;正解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5)03-0098-03收稿日期:20141105作者简介:李雅琼(1990-),女,内蒙古乌兰察布人,硕士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生物)研究。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教育名言出自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之口,它也是我国首批特级教师霍懋征的座右铭,还是江苏省泰兴市名校洋思中学几十年来的办学理念。
该名言至今被广泛引用并引起激烈争论,有歌功颂德式的热烈追捧,也有恶语中伤式的猛烈抨击。
理性看待这些争论以及正确理解这句话具有重要意义。
1流行之广“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早已耳熟能详。
教育实践中,不少热爱教育、关爱学生的一线教师将它奉为自己的座右铭。
比如霍懋征老师,她于1921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教师之家,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
毕业后留任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工作(即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担任语文、数学教学兼班主任工作。
霍老师秉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信念,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前进,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由于工作努力,成绩突出,1956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
洋思中学位于江苏省泰兴市,办学初期,不过是一所不起眼的农村薄弱学校。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之我见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之我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提出的。
时下被不少教育者广泛引用,而且引起了强烈的争论。
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
本人不揣浅陋,姑且发表下个观点: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老教育家陈鹤琴说这句话无疑是中肯的。
语文上在理解上的要求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
意思无非是说,一句话的理解要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
老教育家陈鹤琴作为我国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的奠基人,建立并完善了中国化﹑科学化的现代儿童教育理论体系,构建了完整的中国儿童教育结构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福禄培尔”和“中国幼教之父”,研究、关注的领域自然是儿童教育。
对于儿童,只要没有智力障碍,估计一般人,尤其是其父母,一定是满怀期待的。
一个智力正常的儿童,从托儿所到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谁敢断言他“教育不好”?估计没有哪一个人敢下这样的结论。
究其原因,当然很明了: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充满着无限希望。
究其深层原因,作为一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更有他的道理。
作为我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三字经》开篇是这样说的:“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孟母三迁”、“燕山教子”在我国应该是家喻户晓的两则历史故事吧,从中不难看出:在提到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时,这部传统的启蒙教材首先提到的“老师”是父母。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
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环境。
父母的个性特点、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生活中常常有朋友讲述这样的故事,讲自己总希望能够摆脱家庭的影响,却在成长的过程中,越长大越发现自己的行为和父母很相似,我们不仅长的像父母,连性格、行为和习惯,都和他们紧密相连,恰恰说明父母是我们生命的第一任老师。
《师经》一定有教不好的学生,但不应该有不会教的老师
一定有教不好的学生,但不应该有不会教的老师(威海三中xxx)假话说多遍,也会变成真理。
如果假话出自名人之口,假话就更容易被相信。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自从这句话出自某位教育家之口之后,就被别有用心的领导和无知的老师的认可,甚至作为办学理念或者个人奋斗的座右铭。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两句话都是错误的。
同时说错了两句话,而被多数老师认可,我们的教育理念得落后到什么样子呢?尽管近几年这两句话在被人不断的质疑,可是这两句话对老师的影响从没有消除过。
只有剔除旧的、落后的、错误的观念,素质教育改革才会取得进步,新课改才能向前推进。
消除“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错误思想已时不我待了。
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完全错误的。
首先我们先来讨论一下“教好”和“教不好”的标准。
“教好”和“教不好”的主体是学生,怎么才算把学生“教好”呢?是会考及格,还是考上大学?是学习成绩优异,还是只要健康快乐,就是把学生“教好”了呢?那位始作俑者的教育“大佬”并没有给出“教好”的标准,所以不同的老师心目中对于“教好”有着不同的标准。
为了需要,不同的学校对于“教好”有着不同的解读,有的学校认为“教好”的标准是会考及格率,有的则认为是高考升学率,有的认为是学生品德的提升,有的认为是知识的掌握。
既然“教好”的标准不能统一,那么这句话就没有意义。
其实,正是因为那位“大佬”没有给出“教好”的标准,那句话才能存在这么久。
因为“教好”的标准,怎么说都不对,都不能为所有人认可。
一名学生,如果每天犯10个错误,经过老师的努力,每天不犯错误了或者只犯1、2个错误,这样可以算是“教好”了。
但肯定有这样的学生,原来每天犯10个错误,通过我们长期的努力,现在每天只犯9个错误,甚至是8个、7个错误,这是学生的进步,也是努力的结果,但这不能算是“教好”了。
有的学生在百分制的考试中,只考了10分,经过我们的努力,学生及格了,又或者考了80、90分,这算是“教好”了;但不可否认,原先考10分的学生,无论我们怎么努力,也只能考20、30分,学生进步了,但不能说是“教好”了。
再议“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再议“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现在的教育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句话传播得很广,也引起了很多争议。
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拍老师马屁”的说法,而有些人则认为这句话是在提醒教育工作者们需要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不管怎样,这句话都激起了很多教育工作者们的思考。
这篇文章就来再议一下这句话,看看到底有没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样一件事情。
我们来看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含义。
其实,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并不是说每个学生都是天才,只是被老师教不好而已。
而是指教师应该有能力去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潜力,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去引导他们学习。
也就是说,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而好的教师应该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真正的帮助和发展。
这也与许多家长的经验吻合。
很多家长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会表达出这样的心情:“我家孩子就是不爱学习,老师你看看能不能想想方法让他对学习更感兴趣。
”或者是:“我家孩子数学一直不好,能不能有什么办法让他更容易理解?”在这里,家长其实表达的是对老师的期望,希望老师能够根据个别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案,以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
我们来讨论一下“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说法。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育者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更应该是引导者和启蒙者。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懂得如何教育和培养学生。
我们可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老师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去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要因为自己的局限而给学生造成了孱弱。
确实,有些老师可能并不是因为不想教好学生,而是因为缺乏相应的教育技能和经验。
只有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才能够更好地服务学生。
这句话也并不是说所有的责任都在老师身上,而是在提醒老师们应该主动地去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现实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表现往往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不仅仅包括老师的教学水平,也还有学生的家庭环境、兴趣爱好、潜能等等。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是真命题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是真命题听了专家、教授的几次讲座,都在说“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这是真的吗?结合自己的教学生涯,对“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纠结过,也提出了一些质疑:如果说这句话是真的,就说明我们的教学方法、理念及手段有问题。
现如今又确实存在在我们的课堂里,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被教会,成为了学困生,问题出在哪里?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如果说这句话是假命题,试想弱智儿童又可以培养,脑瘫儿童还可以培养,这又是为什么呢?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是评价标准的问题吗?有一真实的案例:我接一年级时,有一女生,被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测定为弱智儿童,放在启智班就读。
当时,家长就不接受,因为他们家就一女孩,又居住在农村。
家长说了一句话,对大家就是一个震撼:“今后,她还要过二家门呀!在憨包班就读,还不如不读!” 为此,该生就来到了我这个班。
在学习过程中,她实在是吃力,认数、识数要通过实物,如小棒、卡片等来记数和计算,后来我班为珠心算实验班引进了算盘。
用算盘帮她记数和计算,她艰难地度过了六年,但她也学会了“加、减、乘、除” 四则运算,并以合格的成绩进入了初中阶段的学习。
这个案例启发了我,每个人都是有潜力的,只不过是看我们用了什么方法和手段去关注他、帮助他,慢不要紧,只要有进步。
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有所改变,尽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设计更适合孩子们的课堂教学。
而如今,我们的大班化教学,少则八、九十人,多则上百人,由于教学策略、方法有问题,关注不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有少数学生成为了我们的学困生,成了家长、学校、社会最头疼的事了。
家长找人补课、老师有怨言,甚至有的学校管理中将学生成绩与教师的绩效挂钩,这群学生就成了老师的负担,由于学习不好,有的学生行为习惯也差,这给老师、学校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老师就会将这些学生顺其自然的放弃了,这就成为社会的负担。
现在青少年犯罪率高,虽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与他受过教育的多少有关,为此,有人提出,教育应该是终身负责制,值得大家思考。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有明显的逻辑性错误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有明显的逻辑性错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说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
虽不知陈老先生是在什么特定条件和环境下说出此语,但近年来围绕此语的争论一直不断。
作为理想教育主义者的陈老先生说此话的初衷是什么,我不得而知,如果将此话理解为强调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与信念,以及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那其真理性是显而易见的。
但如果作为一种教育评价标准,其科学性、合理性就值得商榷了。
1、与教育客观规律不符人所共知,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影响教育效果的负面因素,学校教育的成功依赖于学校、社会、家庭的有机结合。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难理解为何家庭的变异对孩子的成长往往不利;为何社会的黄、赌、毒及其它不良现象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
作为教育工作者,对超出自己能力和责任范围的事往往无能为力,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做好自己的事,履好自己的职。
一句“没有……只有……”把所有的教育责任全推给老师,显然违背教育规律。
2、违背内外因的辩证关系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同一个班的学生,接受的教育信息应该是一样的,但这些信息经过学生自己的诠释和处理,变成他们各自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后,结果就不大相同,得到的情感体验也不尽相同,原因何在?除接受能力、智力水平的客观差异外,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内因,是学生自己,老师的教化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发挥作用。
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过分强调了外因的影响,忽视了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视学生为等待雕塑的作品,只需外部雕琢就能成为艺术品。
不能不说这是对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的理想化3、有明显的逻辑性错误如果不考虑说话背景及特定条件,单就这一句话进行逻辑分析,其逻辑错误也是十分明显的。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李家畔小学教师:刘芳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句话已经成了悬在教师头顶的“尚方宝剑”了。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这话属于宣传语言,文学语言,而不是科学结论。
宣传语言是鼓舞士气的,文学语言可以浪漫,科学语言就必须实报实销。
有的学生是某个老师教不好,换一个老师可以教好的;有的学生是某个学校教不好,换个学校可以教好的;有的学生是学校老师都教不好,长大后社会可以把他教好的,什么情况都有,但总之你得承认,确实有教不好的学生。
所以我们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豪言壮语,作为教师的励志语言是可以的,说一说或有好处,听一听也无妨,只是不可太当真。
就好像我们完全可以说“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没问题,然而事实上无论革命人或者不革命的人,都在“一天天变老”,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再一个突出的表现是有些教师太老实,也不问问这句话是文学语言还是科学语言,人家说什么他信什么。
他们听我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是宣传语言,往往如释重负。
各位同仁!摘掉高帽,浑身轻松。
社会尊重教师,给了我们许多赞誉,这是可以理解的,教师职业本来也很伟大。
但是我们头脑一定要清醒,教师职业伟大不等于我就跟着伟大起来了,虚荣心只能给自己增加烦恼,死要面子活受罪。
了解社会,且有自知之明,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好老师。
2013年12月25日。
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说出自着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
这应该是他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
怎样理解这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反映的是学生观——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
任何学生作为教育对象,首先要承认他是可以教育的,是可以通过教育使他成长进步的,不是“朽木不可雕”的。
这是正确的。
但“教好”又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不同的学生千差万别,让他们思想学习各个方面都齐步走,是不可能的。
就短期说,只要每个学生都在他们原来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
就长期说,教的学生部分成为优秀人才,多数成为合格公民,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
“教好”是一个过程。
一方面,昨天没有“教好”,不等于今天不能“教好”;今天没能“教好”,不等于明天不能“教好”。
另一方面,昨天有进步,还没达到“好”的标准;今天有进步,还是没达到“好”的标准;但坚持下去,不断进步,就能达到“好”的标准。
这个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既是学生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老师不断提高的过程。
稍懂逻辑的人都知道,这句话是不合逻辑的。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都告诉我们,学生的成长是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及传媒和同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的。
如果给我们教育的是一个干净的学生,从理论上讲是可以教好的。
但问题是,我们教育所面对的不是一张干净的白纸,而是已经被家庭、被社会涂过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在这张纸上重新画出美丽的画儿,不是不可能,但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最重要的老师(我们本身均有这样的体会,即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发现我们自己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而不会发现自己像某个教师),是教育这一链条上的第一环,我们面对的学生已经是被加工过的半成品,在此情形下有几个教育者能把这些学生教成所谓的好学生呢?还有,对这个“好”字该如何来理解呢?什么叫“教不好的学生”?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一个好学生的标准就是根据本人资质,在学业上尽自己所能,具有健全人格,将来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真的吗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经常被人拿来为难老师:而老师在面对类似的指责时往往是无言以对,有苦难言。
那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真的吗?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说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
陈鹤琴先生说这句话的初衷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这也是他对教育事业兢兢业业的表现,但大概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从没想过让别人拿来为难老师吧。
那么到底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的回答是,无论是以前、现在还是将来,都没有。
有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
”但同样还有这样一句话:“上帝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你打开一扇窗。
”两句话都说明一个道理,人都是有缺点的,但人也都有自己的特长。
所以如果因材施教、方法得当,确实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似乎是真的。
真的是这样吗?
“好”的标准
请不要忘了,“好”与“不好”是有标准的。
天底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但前提是,给老师充分的时间、充分的权利、充分的教学条件......在老师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教到多好才算好?让学生们全部门门功课100分?让他们每次长跑都一齐到达终点?让他们个个长袖善舞,会弹会唱?这是不可能的。
更别说有一些地方只重成绩,拿成绩来衡量学生好坏的情况了。
所以说,教好的“好”是一个很难量化的标准。
再者,学生交到老师手里之前,成绩是否已经很差?品德是否已经很坏?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老师面对的学生已不再是一张白纸,如果一张白纸已被随手涂鸦你却要非要老师将它改变成精美的油画,是否有点强人所难了?
那我们该如何衡量老师有没有教好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每个班里都有几个后进生,对于老师而言,教好他们就是让他们每天进步一点点,今天考试比上次进步了2分,第二天的的手工课没有和同学抢东西,这就可以说是老师尽到了责任,将学生教“好”
了。
而我们能看到的“好”,也只能是短期内孩子们的这些点滴进步了。
怎样教比教“好”更重要
我们都知道,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而每一位老师,不过是影响这一过程的渺小的一个点,每一位老师与孩子的相遇,多则几年,少则一年半载几个月,在这短暂的时间里,生命与生命的碰触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是不能预测的。
或许老师的一句话就能将一个孩子走出绝望,或许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就能让一个调皮的孩子变成优秀生。
短期来看,很多学生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要毕业了,他仍然是一个后进生,他的脑子怎么也不开窍,他真的太调皮捣蛋了...可是长远来看,好的教育方式,足以伴随人的一生,它会在人生道路上负责指引方向,指导生活,让一个人始终处在进步的状态,在他遇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时,爆发出真正的能量。
这时,或许老师早已不知道,他终于把学生教“好”了。
所以,好的教育方式给予的,绝不是一时的成绩,而是一种习惯,一种修养,一种态度。
所以在老师与学生短短的相处时间里,老师怎样教远比即时的“教好”要重要的多。
当然,老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就像没有人生来是好学生一样,没有人生来就会教学生,不管你适合不适合当老师,既然选择了老师的道路,就要肩负起育人的责任,当你站上讲台面对学生们澄澈好奇的眼睛时,想的不应该是怎么去教他们,而是如何和他们一同成长。
综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果以我们理想中的“好”为标准,那全部是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也不攻自破。
但如果我们尊重客观事实,尊重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规律,尊重老师们付出的辛苦,那么这句话便不用再去辨真假,老师们自然而然的会把它当做至理名言,倾毕生之力研究如何成为一个会教学、能教好的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