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思政课微课教学设计的误区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误区分析和对策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误区分析和对策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提出,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向与教学思路。
同时,在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当中依然存在不少的误区需要我们去分析,寻找解决对策。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误区分析;对策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觉到,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了教师某些认识误区的严重制约。
本文对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当中存在的误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变教学目标设计的“片面性”为“全面性”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当中存在的第一个误区在于在教学目标的“片面性”,政治教师过于追求单一的知识传输,学生也只注重自己成绩的高低。
其主要表现在:在教学指导上,很多教师认为,当一名好教师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拥有一个理想的成绩,并以学生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师好坏的标准;在教学环节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讲解;在教学的组织当中,只在乎学生是否理解了知识;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学生的作业与学生的成绩就成为了一个“好学生”的最终评价标准。
而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当中提出了多方向、整体性、深层次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从教学过程的本身来说,它是师生最为玄妙的心理活动过程,也是师生智力最为复杂的一个活动过程。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才是课堂教学整体最完美的目标体现。
所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当注意到“高要求”“全面性”的目标。
在每一堂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当中,教师都应该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觉悟以及知识能力,“高要求”“全面性”目标的提出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要走向新的境界。
二、变教学心理氛围的“逆反性”为“相容性”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当中存在的第二个误区在于“逆反心理”。
这里所说的“逆反心理”不仅是针对学生,也是针对教师的。
教师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专业的不顺心、职业的不顺心,对于多变的教材产生的反感,对教材的理论知识与现实“差距”的茫然,对于教学的难易程度表现出或多或少的困惑。
关于警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误区的几点意见
关于警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误区的几点意见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作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课程,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势必是一个重大的改革。
随着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一些走向误区的现象也逐渐显现出来。
为了更好地警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误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意见:要警惕思政课教学过度功利化的倾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政课教学也面临来自社会的巨大压力,诸如就业率、社会需求等。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高校可能会倾向于将思政课教学过度功利化,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忽视了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警惕高校思政课教学变成为了一种“应试”培训课程,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教育。
要警惕思政课教学内容浅薄化的趋势。
一些高校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时,可能倾向于追求教学内容的广度和多样性,而忽视了内容的深度和思想性。
警惕高校思政课教学变成了一种“泛泛之谈”,只是大而全,而缺乏深度和思想性。
要警惕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下降的风险。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教师队伍素质下降的现象。
一方面,原本负责思政课教学的专职教师数量不足,而一些其他学科的教师被要求兼任思政课教学,导致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素质下降;在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思想政治素养可能也存在欠缺的情况。
这将直接影响到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甚至可能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要警惕思政课教学评价机制的变形。
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高校可能对思政课教学的评价机制进行了调整,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评价机制的变形。
一些高校可能会过分注重学生的表面表现,如成绩、奖学金等,而忽视了思政课教学的实质效果。
警惕高校思政课教学变成了为了追求“好成绩”而进行的教学。
为了警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误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高校应加强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指导和监督。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思政课教学改革进行科学的指导和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一些走向误区的现象,确保思政课教学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实质效果。
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误区
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误区摘要:思想政治课教学以教学过程“五要素说”分析而论,包括“政治教师”——“学生”——“政治教材”——“教学手段”——“师生的道德心理氛围”五大要素。
教学过程的“五要素说”虽然不是最为科学的教学论观点,但它所揭示的教学同师生的道德心理相关理论是难能可贵的。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过程心理纵观当今思想政治课教学,不难发现这样一条“规律”,即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成败、效益高低、价值的大小虽受制于各种原因,但它同教学师生的心理状态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师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益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成功,获得高效益,索得最大价值。
相反,师生存在不良的心理状态常常导致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失败,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然而,令人忧思的是在政治教师队伍中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未认识这一“规律”,或不重视这一问题,不少政治课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心理误区。
本文试就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主要心理误区作一剖析并就其跨越走向谈些粗浅之见,以达抛砖引玉之目的。
首先,要变教学目标设计的“片面性”为“全面性”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心理误区之一,就是做为施教主体的政治教师在教学目标追求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考分”,反映出教学目标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又表现为: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同化于社会上的错误认识——感到只要认真完成课堂45分钟,只要让学生的考试成绩理想就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好教师”,就是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备课上只注重于构思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在组织教学上仅敏感于学生知识理解掌握和成绩的差异;在对学生的评价观念上认为成绩优秀的就是“好学生”,平时关心学生大多是作业与成绩等等。
显然,教师如果只倾注实现这一目标,存在上述教学心态,势必同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相悖,同教育心理学相违,也会同自身教学企盼相反。
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是多方向的、深层次的,整体性的。
如果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说教”“检查与考试”是非常片面的,显而易见,这是“折扣”的执行《大纲》,不利于《大纲》的真正落实。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两个误区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两个误区[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课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规律出发,在“理论联系实际”问题上,既要处理好“现时、现实生活的实际”同“理论发生的实际”的关系,又要理清“大的实际”与“小的实际”的关系;在“学以致用”问题上,既要区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用”的区别,又要辨别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几个用处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目的在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奠定他们科学认识的基础,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区别于资本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在于,其培养的是具有社会主义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些人才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制度所培养人才的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既不同于专业课和工具性课程,也不同于文、史、哲等一般的人文课程。
它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掌握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更要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规律。
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不免受到一般课程的影响。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注意两个方面问题。
一、关于“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所有课程最根本的学习方法。
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显得更为突出。
理论一旦离开了实际,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生机自然就会衰竭。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在处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上,常常会陷入误区:1.“现时、现实生活的实际”与“理论发生的实际”相等同。
我们往往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些具体论述对当前现实生活进行生搬硬套,其结果常常对不上号,以至产生“那些思想已经过时”“与现实没有什么用处”之类的观点。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原因在于今天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不再直接与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的历史批判的语境保持一致,而是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保持高度的统一性。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四大误区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四大误区作者:董金柱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年第04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由国家教育部明文规定我国所有高等院校所有专业都必须开设的重要课程。
因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历来备受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所有高等院校的课程中显得格外醒目突出。
党中央和国务院等有关部门近年来也为此专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指示,并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如: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1年教育部又推出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等。
党和国家近年来接踵出台了如此多的系列政策措施,一方面自然显现了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课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高校思政课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一些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学生对学校的思政课却并不满意甚至是反感,以至于思政课堂上提不起精神、思想走神、打瞌睡、私下聊天、玩手机、看课外书、摆弄其他东西甚至压根就不进课堂逃课,等等。
据黄石理工学院的肖凌调查显示:“在回答‘与专业课相比,你是否喜欢上‘思政课’时,明确表示喜欢的学生只有12.5%;回答不喜欢的人占34.7%;其余的52.8%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喜欢不喜欢。
关于警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误区的几点意见
关于警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误区的几点意见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各种新理念、新方法不断涌现。
也不可否认的是,一些高校在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甚至走入了岐途。
为了引起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让更多人关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本文将就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误区提出一些个人意见。
高校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存在的第一个误区是功利性。
一些高校在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时,将目光过于集中在教学效果上,追求所谓的成绩、排名和评价。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一些表面功夫,才能让学生在思政课上取得好成绩,而忽略了课程的深度和广度。
这种功利主义的思想导致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功利化倾向,使得教学内容和方法过分注重于传授知识和技能,忽视了思想教育的本质,降低了思政课的教育价值。
高校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存在的第二个误区是机械性。
在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些高校存在着将一切都机械化、标准化的倾向,将教学活动变成了一种机械的过程。
他们认为只要按照一定的模式和程序来操作,就能够得到满意的结果。
这种机械性导致了思政课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教学活动过于呆板,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从而损害了思政课教学的生命力和活力。
第四,高校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存在的第四个误区是偏执性。
一些高校在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时,一味地追求创新和变革,而忽视了教学改革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他们不顾教学实际,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新鲜和激进,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盲目性和偏执性的表现。
这种偏执性导致了教学改革的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给教学带来了一些不良后果。
在这样的情况下,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走向,我们有以下几点意见。
应当解放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想,打破功利性的思维定势。
高校在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时,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不以功利为导向,而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为目标。
只有把思政课教学改革放在正确的教育目标下来考虑和实践,才能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和动力。
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实践误区及教育评估
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实践误区及教育评估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正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时存在“思政元素实践误区”,这不仅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效果,也制约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实践误区”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评估策略。
文章首先界定了“课程思政”和“思政元素”的基本概念,明确了研究范围和对象;接着分析了当前高校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的误区,包括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脱节、形式化倾向明显、缺乏有效评估机制等;文章提出了完善“课程思政”教育评估的建议,包括建立科学评估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设置等,以期为高校“课程思政”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高校“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实践误区在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实践误区,这些误区影响了思政元素在课程中的有效融入和教育效果的提升。
形式主义倾向:部分高校在实施“课程思政”时,过于追求形式上的“思政化”,而忽略了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
这种形式主义倾向导致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脱节,无法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思政元素生搬硬套:有些教师在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时,缺乏深入思考和精心设计,简单地将思政元素生搬硬套到课程内容中。
这种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传达思政精神,反而可能让学生感到困惑和反感。
忽视学科特点:每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和知识体系,但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忽视了这一点,没有根据学科特点来合理设计和安排思政元素。
这种做法无法充分发挥思政元素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也无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思政知识。
缺乏有效评估机制:目前,对于“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评估机制还不够完善,缺乏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估标准和方法。
这导致无法准确衡量思政元素在课程中的实际效果,也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警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误区的几点意见
关于警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误区的几点意见
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也有一些偏差和误区,需要我们提高警惕,避免走向错误的方向。
其次,警惕思政课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陈旧思维。
当前,一些高校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课本教学,注重纸上谈兵,忽视实践环节。
而实际上,我们需要的是开放式的、互动式的、实践性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贴近学生的需求,使其真正实现思想教育的目的。
第三,警惕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名目化”现象。
近年来,一些高校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把“校史、国情、德育等”作为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师为王”,“学生被动”的模式,无法真正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
因此,在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时,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营造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最后,警惕教师“一切为了考试”的思想。
当前,由于社会竞争激烈,教师们也面临着许多竞争和压力,一些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往往会强调考试内容,而忽略思想教育的作用。
因此,在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时,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重构,走向更加关注素质教育和人文关怀的思政课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性、多层次、开放性的过程,在改革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警惕走向误区,注重质量和性质的提高,加强对思政课教学本质和特点的认识与理解,推进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方法的优化,让思政课教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
关于警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误区的几点意见
关于警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误区的几点意见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成为了热点话题。
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提高警惕,避免走向误区。
本文将针对警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误区提出几点意见。
警惕知识脱离实际的问题。
高校思政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应当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在某些情况下,一些校园思政课教师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只是记住了一些概念和定义,而对于这些概念和定义的实际应用却一无所知。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警惕知识脱离实际的问题,应当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警惕陷入政治化的泥沼。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点和价值观,但同时也必须避免陷入政治化的泥沼。
有时候,一些校园思政课教师会过分强调某种政治观点,将课堂变成了宣传的平台,这样就可能导致教学内容偏颇,剥夺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警惕陷入政治化的泥沼,应当坚持客观公正的教学原则,让学生自主思考,形成独立的观点。
警惕课程内容的碎片化。
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对象众多,并且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说,思政课的重点内容也会不同。
一些校园思政课教师可能会根据学生的需求,将课程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只讲解一些零散的知识点,而缺乏系统的整合和思考。
这样的做法可能导致学生对于思政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并且无法把握整体的思想框架。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警惕课程内容的碎片化,要注重系统性和整合性,让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警惕评价体系的片面性。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评价体系是一个重要的指导和推动因素。
在某些情况下,一些校园思政课教师可能会过分强调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记忆和理解,而忽视了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评价体系可能会导致学生只注重应试,而忽视了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警惕评价体系的片面性,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让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关于警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误区的几点意见
关于警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误区的几点意见随着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了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误区和挑战。
如何避免这些误区,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成为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以下是笔者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误区的几点意见。
要警惕教学内容走向功利化的误区。
在思政课教学改革过程中,有些学校和教师可能会将功利化的目标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一种不可取的做法。
思政课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或者满足某些观念的需要。
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要警惕这种功利化的倾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素质。
要警惕教学内容走向泛泛而谈的误区。
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有些教师和学校可能会走向泛泛而谈的误区,教学内容缺乏深度和具体性,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思政课的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引导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思考和探讨,而不是停留在空洞的理论和口号上。
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要警惕这种泛泛而谈的倾向,注重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具体性。
要警惕教学方法走向机械化的误区。
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有些教师和学校可能会走向机械化的误区,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要警惕这种机械化的倾向,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误区是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我们要警惕教学内容走向功利化、泛泛而谈,教学方法走向机械化,教学评价走向唯分数论的误区,努力提高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希望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一起努力,共同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完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警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误区的几点意见
关于警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误区的几点意见必须警惕思政课“政治化”倾向。
在一些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出现了过分突出政治性的倾向,使得思政课变得过于片面和狭隘,忽略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本质。
思政课应该是一门关于思想与道德的课程,而不应该成为政治灌输的工具。
我们呼吁高校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时,要坚持立德树人的宗旨,保持思政课的思想性与综合性,不要过分强调政治性,避免陷入“政治化”的误区。
应该警惕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
一些高校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时,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的倾向。
他们可能会通过一些教材、课程和讲座等途径,试图强行灌输特定的观念和意识形态,这种做法不仅干扰了思想品德的自由成长,也违背了教育的本质。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应该尊重学生的思想自由,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高校应该警惕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的误区,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也应该警惕思政课教学改革过度商业化的倾向。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也出现了一些过度商业化的倾向。
一些高校可能会将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商业利益联系在一起,搞一些形式主义的活动,以获取名利或者物质回报。
这种做法不仅有悖于思政课的宗旨,也会损害学生的健康成长。
高校应该警惕思政课教学改革过度商业化的倾向,坚持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摆在首位,不要盲目追求形式,不要让商业利益介入到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中。
必须警惕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功利化的倾向。
一些高校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时,可能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
他们可能会追求短期的成果和表面的效果,而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的长期性和根本性。
这种功利化的倾向会使得思政课教学改革变得功利化,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深入和专业性。
高校应该警惕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功利化的倾向,坚持稳扎稳打,注重教学的深入和专业性,不要追求表面的功利效果。
在总结上述几点意见后,我们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警惕走向误区。
高校应该坚持立德树人的宗旨,倡导学术自由,提高教学水平,避免陷入“政治化”、“思想灌输”、“商业化”和“功利化”等误区。
关于警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误区的几点意见
关于警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误区的几点意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了误区,导致了一些不良后果。
我们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警惕,并提出一些意见,以期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我们需要关注思政课的根本宗旨。
思政课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的重要课程。
其教学改革的首要目标应当是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正确的世界观。
一些高校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过分注重知识的传递和考核,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导致了思政课的功利化倾向。
我们建议高校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情感情操的培养,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支撑。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需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现实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也需要与时俱进。
一些高校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却停留在传统模式和内容上,忽视了思政课应当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要求。
在这一点上,我们建议高校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要注重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思政课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更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政课在培养学生成长的作用。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成长。
一些高校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强调教师的灌输和引导,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自主选择。
在这一点上,我们建议高校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力助力。
关于警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误区的几点意见
关于警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误区的几点意见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一些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存在走向误区的问题,我认为需要警惕的几点意见如下:警惕教学内容的功利化倾向。
一些高校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存在着过分追求实用性和应试性的倾向,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
思政课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渠道,而不应仅仅以提高学生应试成绩作为唯一目标。
我们应该警惕教学内容的功利化倾向,从根本上重视思政课的教育功能,打破功利化的思维定势,确保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严肃性和深度性。
警惕教学环境的浮躁化倾向。
一些高校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存在着教学环境的浮躁化倾向,追求新潮和时尚,忽视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思政课的教学环境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营造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而不应仅仅关注表面的热闹和轰动。
我们应该警惕教学环境的浮躁化倾向,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营造良好的思政课教学环境,确保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深度。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存在走向误区的问题,需要我们警惕的几点意见包括警惕教学内容的功利化倾向,警惕教学方法的机械化倾向,和警惕教学环境的浮躁化倾向。
我们应该重视思政课教育的本质和教学的内在意义,注重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营造和谐、积极的思政课教学环境,确保思政课的教育功能和效果。
希望高校能够警惕这些误区,科学合理地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的目标。
关于警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误区的几点意见
关于警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误区的几点意见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涉及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重要内容。
在进行思政课改革时,必须谨慎行事,以防走向误区。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提出警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误区的意见。
警惕思政课教学改革过度商业化的倾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化对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存在变相商业化的倾向,例如让企业出钱请名人来上课,将思政课变成一种商品来进行销售。
这样做会给学生传递错误的价值观,使他们将金钱利益看作是最重要的目标,破坏了思政课教育的初衷。
要警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商业化的误区,将思政课教育回归到普及人文关怀和价值观培养的本质。
警惕思政课教学改革忽视学生关切的倾向。
思政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该忽视学生对于现实问题的关切。
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过程中,容易把思政课从学生的视角剥离出来,忽视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这种忽视容易导致思政课脱离实际,成为一种抽象的课程内容,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
应该警惕忽视学生关切的倾向,将思政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思考和成长。
警惕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纯知识灌输的误区。
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在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种纯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会使思政课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主动思考和创新。
要警惕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纯知识灌输的误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使思政课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的平台。
警惕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政治化的误区。
思政课是一门重要的政治课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政课应该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和舞台。
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存在一种政治化的倾向,将思政课变成灌输特定意识形态的场所,限制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关于警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误区的几点意见
关于警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误区的几点意见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思政课是高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其教学内容和方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一些高校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走向了误区,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品德的培养,也影响了高校教育的整体质量。
我们有必要警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误区,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高校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要坚持正确的办学宗旨。
思政课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宗旨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些高校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导致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与其办学宗旨相背离。
高校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要坚持正确的办学宗旨,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
思政课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其教学内容和方式应当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际能力。
一些高校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过分追求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不佳。
高校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掌握好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水平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际能力。
高校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思政课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一些高校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忽视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导致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不佳。
高校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能力,加强教师的教学培训和管理,优化教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高校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要警惕走向误区,坚持正确的办学宗旨,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管理和监督,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大学政治课程备课的常见误区与解决方法
大学政治课程备课的常见误区与解决方法在大学政治课程备课的过程中,教师们常常会面临一系列挑战。
有时,这些挑战来自于课程内容的复杂性,有时则源自教学方法的选择。
然而,正是这些挑战塑造了备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误区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旨在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准备政治课程,使教学更加有效。
首先,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容易陷入的误区是过于依赖教材和课程大纲。
虽然教材和大纲为教学提供了基本框架,但它们并不能涵盖所有的教学需求。
过分依赖这些材料可能导致课程内容的单一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当在备课时融入更多的实际案例、当前事件以及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还能提高他们对课程的关注度和兴趣。
其次,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教学目标的模糊性。
许多教师在设计课程目标时,往往没有明确界定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应具备的具体能力或知识点。
这种模糊的目标设置可能导致课程内容不够集中,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教师应当在备课过程中明确设定具体、可测量的教学目标。
这些目标不仅应涵盖知识的掌握,还应包括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通过明确的目标,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内容和评估标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忽视学生的多样性也是备课过程中常见的误区。
学生的背景、兴趣和学习方式各不相同,教师如果未能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课程对部分学生而言过于难以理解或缺乏吸引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备课时考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例如,结合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了解学生的背景和需求,并根据这些信息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大大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和参与度。
另一常见的问题是对课堂互动的忽视。
许多教师在备课时过于关注讲授内容,忽略了课堂互动的重要性。
缺乏有效互动的课程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可能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
关于警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误区的几点意见
关于警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误区的几点意见
高校思政课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思政课教学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
然而,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可能会导致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误区。
因此,以下几点建议可以提醒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关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
首先,我们需要保持思政课教学的基本价值观。
高校思政课一直是传授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知识的必须课程。
我们必须坚持这些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思辨能力。
应该避免采用一些新颖的理念和方法,排斥传统的基础知识传授和重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教学方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并为未来的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我们需要注重思政课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许多教授采用了“感性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方法,从而提高了思政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有其缺点,容易陷入“形式主义”,失去教学的实效性。
因此,我们需要注重思政课教学的互动性,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社会问题的解决中。
这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并帮助他们传授实际解决问题的技能和经验。
第三,我们需要注意思政课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思政课的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学习和思考,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度压缩学生的学习和娱乐时间。
在课堂上,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和观点,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分争论和辩论。
教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压力和情感状态,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缓解压力和提高学习积极性。
关于警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误区的几点意见
关于警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误区的几点意见1. 引言1.1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作为大学生涯中必修的一门课程,思政课不仅是学生接受道德、政治、文化等知识的重要渠道,更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高校思政课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修养,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
通过思政课的教育,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为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只有充分认识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推动思政课改革,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
1.2 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存在理念导向的偏差。
有些高校在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时,过分偏重于灌输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
这种单一的思政课教学方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效果不佳。
教学内容的单一化也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之一。
一些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多样性,教学内容雷同,缺乏新颖性和趣味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种单一化的教学内容导致思政课在学生中的吸引力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也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难题。
一些高校缺乏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缺乏素质优秀的师资队伍不仅影响了思政课教学质量,也制约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包括理念导向的偏差、教学内容的单一化、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制约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进程。
需要在改革中认真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迈上新的台阶。
2. 正文2.1 理念导向的偏差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误区中,理念导向的偏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于警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误区的几点意见
关于警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误区的几点意见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也出现了一些走向误区的情况,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
在这个问题上,我有以下几点意见。
需要警惕过于注重“内容”的倾向。
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很多人强调思政课应该注重灌输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等内容,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实际上,现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并不高,如果一味追求传统文化的传授,很可能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排斥和反感。
需要在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现实问题之间取得平衡,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尊重,同时也要关注当代社会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解决现实中的挑战。
需要警惕过于强调“结果”的倾向。
一些高校在思政课教学中,过分追求学生成绩和表现,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思政课的本质是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而不是把思政课当做一门“应试课”。
如果教师只是为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教授思政课内容,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那么思政课的目的就失去了意义。
需要重视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和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而不是单纯追求学生的成绩和表现。
需要警惕过于政治化的倾向。
思政课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应该引导学生对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展开思考和研究。
一些高校在思政课教学中,存在过分强调政治观点和立场,忽视了学术性和客观性的问题。
思政课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要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思想观点和思考空间,而不是一味灌输某种政治观点。
需要警惕思政课教学过于政治化的倾向,要关注学生的思想独立性和多元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误区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
我们应该关注思政课教学中的内容、方法、过程和目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0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8-07-10
基金项目:2015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翻转课堂理念下的微课教学设计研究”(L15CSZ016)阶段成果作者简介:回娜(1981-),女,辽宁锦州人,辽宁何氏医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18年第5期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NO.52018
(总119期) JOURNALOFLIAONING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SEDITION)
GeneralNo.119
浅析高校思政课微课教学设计的误区
回 娜
(辽宁何氏医学院,辽宁沈阳110000)
摘 要: 微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分析了当前在微课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并提出思政课微课设计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微课;思政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98(2018)05—0046—02
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着网络信息化的迅猛推进,以及学生信息获取的碎片化、个性化、多渠道的趋势,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特别是翻转课堂的应用中。
一堂好的微课既可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何设计出一次高效并适合学生学习的思政微课正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思政课微课教学设计中存在的误区(一)对于微课的“微”理解有误
微课的最大特点就是简短精悍,但这并不意味着微课的时长越短越好。
一个微课时长应以8-12分钟为宜,但是有些老师为了能缩短微课的时间,或是加快语速,或是把相关知识点进行分解。
前者会影响学生听课效果,从而削弱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后者会造成学生对于一个知识点的完整性理解有偏差。
这种形式上的“微”并不能达到所需要的教学效果,甚至会起到物极必反的效果。
有些思政教师制作微课就是简单的把原来上课的45分钟内容压缩到规定的时间里,这样很难再将全部内容表述清楚,学生的感觉就是很“赶”。
思政课程具有其特殊性,很多知识点需要讲清讲透,而将传统课堂压缩之后的微课只是时间上“微”了,内容上却没有做到“精”。
(二)对于微课的选题不恰当
在思政课微课教学设计中,有些教师直接把微课界定成名词解释,选择一些小的知识点,如什么是
价值规律,什么是经济危机等。
但是思政课作为知识点之间关联性较大的文科课程,思政微课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生产力,什么是生产关系,更要让同学们了解它们之间关系与规律。
除此之外,微课的选题过大,有的老师直接对一门思政课中的某一节课程进行节选,或者是直接在原有的一节完整的传统课堂式授课内容中裁剪出几个微课。
这样不仅在教学内容方面逻辑性差,而且可能会出现教学主线不清晰,难点、重点不清楚的问题。
(三)对于微课的制作定位错误
有的思政课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就只是简单对PPT进行录屏式的讲解,完全不使用其他多媒体如音频、动画、视频等,教学形式过于单调。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本身理论性就很强,很多知识点又比较抽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效果。
有的老师在整个讲解过程完全就是直接是对着PPT念讲稿,语调甚至都没有高低起伏。
思政微课绝不是单纯的教师对PPT文字和简单图片的讲解,更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通过微课传达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如果说微课过于沉闷单调不行,那么过于追求华丽和动感也是不合适的。
有的老师过于追求微课的视觉效果,认为动画和视频才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把每一帧的微课视频都做成华丽的动态效果。
但是
·6
4·
这样的微课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太过华丽的视频与动态图片可能会过分吸引学生在学习中的注意力,使其忽视本来作为首位的课程内容。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微课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载体,是教学的一种辅助,特别是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是远高于对知识点目标达成的要求的。
微课教学的目标和传统授课的目标一样,都是要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修身和践行的目的。
二、高校思政课微课教学设计的建议
(一)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教材内容具有理论性、科学性和权威性,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缺少生动性、针对性和形象性。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微课教学设计时,要注重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以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第一章中“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这一知识点为例,设计微课时就要从教学体系的内容出发,在案例选取上下功夫,如美国对中国实施贸易战这类等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案例,采用启发式微课模式,启发学生对于对立统一规律为什么会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的思考。
(二)遵循思想政治课程特点
思政微课的教学设计必须要遵循思想政治课程特点,而思想性又是其根本性的特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为核心价值。
在设计思政微课时,一定要要把握好这一特点,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德育功能和人文素养培养功能,为学生做好正确的方向引领。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微课设计时,要体现对人与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认识,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所学专业为出发点,注重理论与社会实践的联系。
(三)选择适合微课的教学内容和素材
利用微课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益补充,选取适合的内容是关键之点。
设计微课是首先就要选取好微课的教学内容,这个内容要紧扣教材内容,充分反映出教材大纲中的任务要求,精选教学价值较高的知识点来制作微课,突出重点和难点,达到解决问题更加快速、讲解问题更加清晰、教学效果更加明显的目的。
确定好内容之后再根据内容选出适合的素材,注意结合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的专业特点,来丰富微课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和讨论的热情。
同时直面现实问题,回应学生内心的困惑,也有利于学生在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使原理和规律入脑入心,并体现出思政微课时效性和针对性。
(四)根据思政课微课的应用模式来设计微课
不同教学功能的微课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学习而言,微课的用途可以分为两种,一类是课前预习或课上自主、个性化学习,如应用于翻转课堂的微课,教师在对这类微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结合重点、难点合理构建教学过程,也要合理使用启发、提问等形式能引起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去学习;另一类是课后复习、巩固和深化,用于自主学习的微课可以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模式,而复习型的微课就要更多的采取总结式讲授型为主的教学模式,再现课堂问题线索和知识点,便于检索和回看。
(五)利用新技术注重微课制作效果
在注重内容的同时,微课的形式也要有所兼顾。
在制作微课时,无论是选取PPT录屏模式还是Vid eoScribe、Focusky等其他软件,都要做到合理搭配字体、颜色、图片、文字、音频、视频和动画,使之协调运用,做到重点突出、逻辑清晰、生动直观。
同时,微课的视频也需要充分借助技术,使视频清晰、声音清楚、剪辑精细、画面精致,更有效地呈现教学内容,提升思政微课的质量和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总之,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微课在思政教学中发挥其作用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思政微课设计中是存在一些误区的,正因如此,在反思自己参与的思政微课改革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改进问题,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利用微课,让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让微课在思政教学中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晓娟.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的教学设计刍议〔J〕.学理论,2016,(11).
〔2〕曲烽,吴一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微课的运用〔J〕.航海教育研究,2018,(01).
·
7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