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扩散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1.再社会化是指有意改变原有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建立新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的过程。

它是青少年与成人都有可能经历的一种过程。

2.所谓挫折,是指当一个人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努力时遭受干扰或破坏,致使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3. 社会知觉( Social Perception )也称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

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4.集群行为是一种在人们激烈互动中自发发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狂热行为。

具有自发性、狂热、非常规、短暂的特征。

1. 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2. 内在动机是指人们对某些活动感兴趣,从活动中得到满足,活动本身成为人们从事该活动的推动力3.去个性化是在群体的保护下,个体违反在正常社会情境下的社会准则,作出事后感到惭愧和后怕的事情来,这种现象被社会心理学称作去个性化。

4. 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提供帮助的责任就会减小、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1.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2.集群行为是一种在人们激烈互动中自发发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狂热行为。

具有自发性、狂热、非常规、短暂的特征。

3.旁观者效应是指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亲社会行为的产生。

4.模仿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效仿他人行为举止而引起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其目的是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似。

1.自尊是个体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并要求受到他人、群体和社会尊重的情绪体验。

难咎其责的责任扩散

难咎其责的责任扩散

难咎其责的责任扩散摘要:在一般世人眼里,围观者如果对一个遇到危险或威胁需要救助的人“无动于衷”(不是真的‘无动于衷’,其实每一个在场的人多少都有一种前去救助的冲动,只因有其他人在场或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无动于衷’罢了)或袖手旁观的时候,那些围观者是就会被世人送一顶“麻木、冷漠、于心何忍甚至残忍”的帽子戴上。

新闻媒体也是大肆冷嘲热讽围观者的麻木,从而一些社会上的所谓评论人士报上网上撰文宣称社会“道德的滑坡”。

凡此种种又有谁考虑到旁观者的心理因素,从人的心理角度来考虑,这是一种责任扩散现象,如果将社会道德的规范不加考虑,责任扩散的现象是很难给那些围观的人贴一张“麻木、冷漠、残忍”的标签。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不可以追究他们的责任的。

关键词:责任扩散责任扩散效应旁观者效应从众心理一、责任扩散的意义的界定责任扩散,又称旁观者效应。

它原指当一个与周围谁都不认识的人遇到危难需要有人立即救助时,在其周围的每个人都迟疑不前,原因是每个人都觉得有别人在场,自己不必担负救助的责任。

例如,一少女落水或受到流氓的要挟时,如现场只有一个人,此人可能见义勇为,立即实施救助。

如现场有数人、数十人甚至数百人,则有可能彼此袖手,无人向前。

像此种有旁观者在场而抑制了人的助人或负责行为的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这就是责任扩散。

近年来,新闻媒介对围观那些落难者而无救助行为等这方面情况的报道已是铺天盖地,唾沫星子大有淹死这些“麻木、冷漠、无情”的旁观者之势。

人们在感到震惊与愤怒的同时无不痛心疾首大喊“道德的滑坡”,而很少有人考虑这类事件的心理上的原因——责任扩散。

多人在场分散了个人的责任心与义务感,随之产生了等待、观望的心理和互相推诿的倾向,弱化了人的责任动机。

还有在刑事犯罪中,特别是团伙犯罪中,责任扩散的现象更为突出。

这也就是为什么团伙犯罪比个体犯罪具有更大的危险性的原因。

在团伙犯罪中,由于暗示与模仿的诱发以及团伙情感的催化作用,个体“负责任”的意识会迅速弱化,产生一种罪责扩散的心理,即一种“自己不需要负全部责任”的感觉,从而感到“安全”而胆大妄为。

社会责任扩散

社会责任扩散
当今社会责任扩散现象的 研究分析
1.项目撰写的目的和基本思路 2.项目的研究内容 3.项目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思想 4.研究方法
5.研究阶段及内容
1、项目撰写的目的和基本思路
对当今社会中社会资源浪费、社会懈怠、责任推脱等现象的研 究。分析产生此些现象的原因以及如何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或减小
现象发生的概率。
2、项目的研究内容
(主要是以群体影响因素为主要研究方向) 1、对社会中出现的不道德现象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如:旁观 者效应)
2、对以往责任扩散效应案例的分析研究(如:合作学习、工 作)
3、对经历突发状况后的群体进行心理研究 4、探索从众心理、人际关系、社会动机与责任扩散间的关系
3、研究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网上资料收集以往对此现象有过研讨的书籍、 实例等 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针对不同群体制 定问卷,随机抽样调查 专家访谈法:对心理、社会、人文方面的专家进行访谈,
实验法:设计实验、控制变量、研究分析
可能参阅的书籍及文献
《社会心理学》美]戴维· 迈尔斯 《竞争战略》是迈克尔.波特 《教育心理学》(美)莉萨.博林 《责任分散效应——审视行政权力运行的新视角》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期刊) 《从责任分散效应的角度审视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中国商界(期刊) 《三种心理效应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研究》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期刊)等
合作学习工3对经历突发状况后的群体进行心理研究4探索从众心理人际关系社会动机与责任扩散间的关系2项目的研究内容3研究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该项目的研究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产生责任扩散现象原因而且有利于人们在生活中更好地安排工作分配任务如领导者对下层人员数量的控制教学中教育者该如何合理地安排教学任务对社会懈怠现象该如何处理怎样做才会有效地减少社会资源浪费等

责任扩散名词解释(一)

责任扩散名词解释(一)

责任扩散名词解释(一)
责任扩散名词解释
1. 责任
责任是指个体或组织对其行为、决策或承诺所产生的后果负有的义务或责怪。

它是指对自己或他人的行动或任务承担的义务和责备。

在生活中,责任意味着承担后果和承担义务。

2. 扩散
扩散是指某一事物的范围、影响力或参与范围逐渐扩大的过程。

在这里,责任扩散指的是责任范围或责任影响逐渐扩大。

3. 名词解释
下面列举了与责任扩散相关的一些名词及其解释。

•群体责任:指一个群体或团队共同承担的责任。

例如,工作团队共同负责一个项目的成功或失败。

•管理责任:指由领导或管理者承担的责任。

他们负责指导和监督团队成员,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个人责任:指由个人承担的责任。

个人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承担相应的后果。

•分享责任:指将责任分担给其他人或团队。

例如,一个团队成员将自己的任务分配给其他团队成员。

•合作责任:指合作团体之间互相承担的责任。

合作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有责任确保合作关系的顺利进行。

•社会责任:指个人或组织对社会和公众应尽的责任。

例如,企业应承担环保责任,个人应尽力帮助弱势群体。

总结
责任扩散是指责任的范围或影响力逐渐扩大的过程。

不同类型的责任包括群体责任、管理责任、个人责任、分享责任、合作责任和社会责任。

理解这些名词的定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责任扩散的含义及其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一、名词解释1.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2.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3.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4.群体思维:也叫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护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且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的现象。

5.偏见:是指人们基于非客观、非真实的认识而对他人或他群体产生的消极态度和情绪指向。

6.归因: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7.社会认知: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8.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实现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9.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

10.去个性化: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11.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12.社会态度: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为什么频频出现围观者袖手旁观的现象心理学“旁观者效应”解释这种现象

为什么频频出现围观者袖手旁观的现象心理学“旁观者效应”解释这种现象

为什么频频出现围观者袖手旁观的现象心理学“旁观者
效应”解释这种现象
在遇到困境时,围观者数量多时会得到的帮助更多是吗?
我想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回答“是的”!
其实结果并非大家所料,心理学家们经过实验显示,无论是提供帮助
的可能性,还是提供帮助的及时性,都随着“在场”人数的增多而迅速递减。

这就是我今天想要分享的“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其中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
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但如
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
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
多承担点儿责任。

“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那么这里解释一下“责任扩散”,就是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如果只有
自己一个人在场,我们就会感到自己有帮助受害者的责任;而如果还有其
他人在场,这种帮助受害者的责任就会扩散出去,觉得帮助受害者不是自
己一个人的责任。

在场的人越多,这种责任扩散就越厉害;在场的人越多,在场的每个人就觉得自己出手帮助的责任越小。

下面划重点:
1、如果你是受害者。

当紧急事件发生,你急需帮助时,而周围的旁观者并没有要伸出援手
的时候,你要将责任指向个体,也就是从围观者中指定一个人来帮助你!
并且明确告诉他应该做什么;如果可以,你要尽量降低他帮助你的成本和风险,消除他的顾虑!
2、如果你是旁观者。

当你觉得有人需要帮助时,你要想到“责任扩散”的情形,你要像只有你一个人在场一样去伸出援手!当然,前提是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智慧地去帮助别人!。

论心理学中的责任扩散

论心理学中的责任扩散

中, 没有 一个人 向基蒂? 吉诺 维斯伸 出援手? 皇后大街 的居 民们难遭真 的毫无 同 情 心吗? 难道只是 因为公 众道德 的丧失吗 ? 也许这 是发生 在夜 晚, 从而 没有人去 救 援。 然而, 白天发生 的争 睛照样 很少人 愿意去 帮助 。 有一名妇 女购物 时摔断 了 腿, 她 忍着 疼痛 恳请别 人帮 助 , 整整4 o 分钟 , 购 物者和 其他 人在 身边川 流不息 ,
( 一) 去帮助求助者 吧, 切 勿 让 良 心 尴 尬
是指没有任 何一个 人会感到 自己应对 一起事件 负唯一 的责任 , 都在观察 他人 的 举动, 希 望是别人 首先站 出来 。 如 果这件 事是属 于某一个 人 自己的 , 他 会尽他所 能去完成 , 做不好 他会 自责。 一旦 有别 的人来插 手这件事 , 他就 不再觉得 是他个 人的事 , 如果事 隋没做好 , 他会认 为这不 是他一 个人的错 。 这种 责任扩散 效应是 普 遍存 在的 心理 现象 。 ( 三) 美 国社 会 学 家 拉特 纳 的实 验 研 究 与解 释

代 了截 止 时间 。 结果 , 当截 止 时间临 近的 时候 , 发现 没有一 个人 去做这 件事 情 , 因为所 有人 都 以为 这项 工作应 该是 由别 人来完 成 , 而不 是 自己( 即便这 件事情 非常重要 ) 所以, 在 一个 团队中 , 如果一件 事情真 的很 重要 , 需要完 成 , 就 不仅要
(二 ) 启 示
在 当代 , “ 责任扩 散” 一词经 常 出现在人们 的 口中 , 那 么什 么叫做 责任 扩散 呢, 怎样 的事件 才被称 为 “ 责任 扩散 ” 呢? 此 篇文章 将为你 揭开 “ 责任 扩散 ” 的神 秘面 纱 , 并且通 过学 习心理 学家 的实验研 究 , 更加 加深人 们对 于“ 责任扩散 ” 的 了解 , 进一 步指 出生活 中 的责任扩 散及其 影响 , 最 后指 出应该如 何规避 责任 扩

责任扩散的例子 -回复

责任扩散的例子 -回复

责任扩散的例子-回复责任扩散的例子主题是什么?责任扩散是指在一个问题出现时,参与者通过推卸责任、逃避责任或者将责任转嫁给他人,使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或者变得更加严重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各个领域都存在,包括政治、经济、环境等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一个地方政府处理环境问题的案例为例,深入探讨责任扩散的原因和后果,并提出解决责任扩散的方法。

一、背景介绍某地方政府近期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该地方政府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然而,政府部门正在推卸责任,并试图将责任转嫁给企业和居民。

在媒体曝光后,责任扩散的情况变得更加明显。

现在我们来分析导致责任扩散的原因和后果。

二、原因分析1. 各方利益冲突: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存在利益关系。

政府可能因为某些政策的推动或者私利得失而不愿意承认责任。

企业可能因为利润问题或者法规的空白而推卸责任。

居民可能因为担心经济损失和无法获得补偿而避免承担责任。

2. 规章制度不完善:在处理环境污染问题时,政府可能没有明确的法规和流程。

这种模糊性容易导致责任扩散,各方都可以以此为理由逃避责任。

3. 信息不对称: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等,行为者之间很难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这种情况下,任何一方都有可能推卸责任或者将责任转嫁给其他方。

三、后果分析1. 环境问题无法解决:因为责任扩散,环境污染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

问题会持续存在,对居民和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危害。

2. 社会信任缺失:当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存在责任推卸的情况时,信任就会受到破坏。

这将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稳定,阻碍各方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3. 舆论压力加大:媒体和公众对责任扩散现象通常持批评和质疑态度。

政府和企业在舆论的压力下,可能会面临声誉受损、信任破裂等风险。

四、解决责任扩散的方法1. 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政府需要建立符合现实需求的法规和流程,明确政府、企业和居民在环境问题中的责任和义务。

2. 信息公开和沟通: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需要加强沟通和信息共享,建立透明的机制,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合作学习中_责任扩散_效应的分析及教学对策

合作学习中_责任扩散_效应的分析及教学对策
’() 于操纵整个小组。 ” 所 以 积 极 的 情 感 和 态 度 、较 强 的
动机是防止合作学习中“责任扩散”现象的前提条 件 。 (!) 合 作 参 与 意 识 。 “ 教 育 心 理 学 中 , 认 知 运 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认识到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 作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出现。 ” ’*) 合 作 参 与 意 识 越 高 , 合 作 学 习 的 效 果 就 越 好 。 (#) 社 会 性 交 往 , 集 中 表 现在学习者的社会交往技能上。合作学习提倡交互 式教与学,既包括师生交往也重视生生交流,总之 研究发现,合作学习中学习者需具备四种基本的交 往技能:倾听(尊重与信任) 、交流(理解与沟通) 、 协作(互助与竞争)和分享(体验与反思) 。否则, 学习者就不能在小组学习中进行适宜的合作与交流。
%"
动的,没有表现的机会,好学生则在小组中包揽一 切,使“两极化”现象加剧。在这种形式的小组里, 学生之间没有真正的合作,这不仅不利于差生的发 展 ,对 好 的 学 生 也 不 利 。
%& 学 习 环 境 。主 要 指 合 作 学 习 开 展 的 外 部 环 境 是
在课堂还是在课堂外、合作学习的主题性质是语文 学习或是数学解题还是英语阅读等等、合作小组的 构成方式以及小组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等观念营造的 心理环境。“责任扩散”效应是否产生以及产生的 程度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学习的外部环境。
234
我 国 自 3661 年 代 初 期 起 , 在 课 堂 教 学 中 开 始 引 入小组活动,由此引发了对合作学习的许多探讨和 实验研究。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合作学习理论指导, 缺乏切合教学实际需要的合作教学策略,在合作学 习蓬勃发展的背后也有隐忧:一方面,广大教师在 采取合作学习组织课堂教学时还存在大量误区;另 一方面,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性和交互作用还 未发挥到应有的水平。后者与合作学习中学习者的 “责任扩散”效应有关。本文专门就课堂合作学习中 的“责任扩散”效应进行分析,以期对教师的教学 操 作 有 所 裨 益 ,对 学 生 的 学 习 有 所 启 迪 和 帮 助 。

社会心理学形考作业123

社会心理学形考作业123

社会心理学形考作业作业一请举出一些你所了解的攻击行为的例子,并尝试用本能论、挫折——攻击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来分析这些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课堂讨论后形成书面作业,字数不少于400字)答: 1、攻击本能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为争夺食物、配偶、抢占巢区、领域而发生的相互攻击或战斗;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是由于动物在其长期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维持生存和种族的繁衍而形成的自然本能,这种自然本能表现在人类身上,就是人类为了维护和拥有更多的财富、权力、技能等等而相互攻击;2、挫折攻击理论—某人因工作失误,在单位受到严厉处罚,回到家中又因家务琐事,被家人抱怨,于是对其家人做出了不该做的事情;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人的攻击行为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而引起的,挫折是加强个人对暴力的关联事件的攻击性反应,是引起人类攻击行为的一个条件3、社会学习理论—弟弟看到哥哥经常欺负别的小孩,风光无比,在父母知道这种事情后,如果父母严厉处罚了哥哥,则弟弟就不会出现与哥哥相同的行为,反之,如果父母对哥哥的行为大加赞赏,则弟弟以后就必然会出现与哥哥相同的行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人的攻击行为是学习的结果,是一种后天习得行为,其攻击行为是否表现出来,在于他所观察的榜样行为是受奖赏还是受处罚作业二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1.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2.社会认知具有的特点包括:选择性、双向性、整体性和易出偏差性。

3.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把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种,即行动者、行动者知觉的对象和行动产生的环境。

4.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服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5.个体通过学习形成态度的方法主要有:联想学习、强化学习和观察学习。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1.城市移民群体为适应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而主动进行的社会化过程属于(C)。

论述题简答题

论述题简答题

四、论述题(22分)试论述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有:接近性--你的朋友就在你身边。

空间上距离越小,双方越接近,则往往容易引以为知己,尤其在交往早期。

因为在地理上的接近使相互接触机会更多更容易熟悉对方。

相似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在相似性原则中,态度是最重要的,例如政治主张,信仰,对社会重大事件看法一致的人,在感情上更为融洽,即所谓志同道合。

相似性通常是有回报的。

与我们相似的人会同意我们的观点,增强我们信心,反之,则另我们感到不愉快。

毕竟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认可和称赞。

互补性--他具有你不具备的品质。

当对方的需要以及对对方的期望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互补因素增进人际吸引,往往发生在感情深厚的朋友之间。

它是驱使长期伴侣发展而密切关系的动力。

熟悉性--形成喜欢的习惯。

熟悉性本身就可以增加一个人对某种对象的喜欢。

多次接触会提高再认知,这对开始喜欢上某人是大有帮助的。

此外,当人们越来越熟悉,就能预测对方的行为,这样就可以很舒服和他们相处。

能力--完美的人会被喜欢吗?实验证明,最有能力的最能出好主意的却往往不是最受欢迎的。

这是因为人们希望自己周围有很好能力的人但是超凡的能力使得人们可望不可即,会产生压力。

如果有才华的人偶尔表现出小缺点会让人更加喜欢接近他。

外貌--我们会以貌取人吗?人们总是对外貌好的人会做出更加积极参与的评价,这叫外貌辐射效应。

各种环境中的美的标准也不经相同。

个性的性格特质--热情的魅力。

开朗的性格也是人际吸引的一个因素,一个带人热情的人比冷淡的人更加有吸引力。

除此之外,相互性原则即喜欢别人的人也会赢得别人的喜欢也是另一种研究人际吸引的角度。

但是他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试论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他的研究范围包括个体社会心理学,群体社会心理学以及应用社会心理学三个层面。

心理学中的责任扩散

心理学中的责任扩散

心理学中的责任扩散作者:刘纯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22期摘要由于美国的“吉诺维斯”事件的发生,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后发现: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扩散,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

人们开始接触“责任扩散”这一个新词!关键词责任扩散效应旁观者效应营造精神家园作者简介:刘纯,包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8-297-01一、什么是责任扩散(一)美国的引发事件1964年美国纽约发生了著名的吉诺维斯案件,一位叫做吉诺维斯的姑娘在回家途中遭歹徒持刀杀害。

案发的三十分钟内有38个邻居听到被害者的呼救声,许多人还走到窗前看了很长时间,但没有一个人去救援,甚至没有人行举手之劳,打电话及时报警,致使一件不该发生的惨剧成为现实。

(二)对责任扩散的理解其实这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责任扩散现象。

运用统计学的一种平均法则,简单的介绍就比如:一个路人遇到了困难,需要人们的帮助,有两种结果:a、当时就你一个人在场,你就会想去救助这个人,因为如果你没有救助他,而他出现任何意外,而自己就要承担100%的责任;b、如果有许多人在场(例如100人在场),人们就会想自己不去救,总有别人会去救的,这样如果出现任何意外,自己承担的责任就是1%。

这就导致了两种不同的行为。

二、什么是旁观者效应旁观者现象指在紧急情况是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

它是由JohnDarley和BibbLatane首先在實验室进行研究的。

在实验中,试验者或是一个人进行实验,或者同多个试验者一起进行。

实验包括从房间的排气口排出烟,一个女人摔倒并受伤,一个女生突然抽搐等。

研究者记录下在这些情况下试验者是否干预,如果干预,要花多长时间才行动。

实验表明在有他人在场时,救助行为都会受到抑制。

这便是所谓的旁观者效应。

责任扩散名词解释

责任扩散名词解释

责任扩散名词解释
责任扩散是指在群体中,个体对于某一任务或事件的责任感逐渐分散到整个群体身上的现象。

例如,在一团队合作中,如果某个成员没有完成任务,其他成员可能会认为这是整个团队的责任,而不是单独某个人的责任。

这种情况下,责任扩散就会发生。

责任扩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社会认同感:人们通常希望被视为群体中的一员,因此会将自己的行为与群体行为相一致,认为群体的责任也是自己的责任。

2. 责任分摊:当一个任务或事件的责任不确定时,人们会倾向于将责任分摊到更多的人身上,以减轻自己的负担。

3. 缺乏明确领导者:在缺乏明确领导者的情况下,人们容易产生责任扩散的现象,因为每个人都可能认为自己应该承担一些责任,但却没有人愿意承担全部责任。

责任扩散会对团队协作和个人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它可以促进团队合作和集体责任感;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导致个人推卸责任,降低工作效率和质量。

为了应对责任扩散所带来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明确责任分配:在团队协作中,应该明确每个成员的责任和任务,并确保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2. 建立领导者:在团队中建立明确的领导者,可以让团队成员清楚地知道谁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从而避免责任扩散。

3. 奖励个人表现:在团队协作中,应该鼓励个人表现,并给予
个人奖励和认可,以增强个人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责任扩散是一个普遍存在于团队合作和个人行为中的现象。

十大的心理学效应

十大的心理学效应

世界上最著名十大的心理学效应一、破窗效应在生活中,你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牛皮癣广告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的各种广告。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有第一个人丢垃圾之后,人们就会毫不犹疑的丢,丝毫不觉羞愧。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破窗效应”。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二、责任扩散效应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

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

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

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

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

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

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

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

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扩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

安全管理中“责任扩散”与“责任上移”

安全管理中“责任扩散”与“责任上移”
的心理 原 因 。
程 中 ,结 果该 公 司 安全 不 好 的形 势 仍在 继 续 , 当年 的事 故发 生率 比多年平 均 值提 高 了 3 0 % 。 这 是一 种 下 级 责任 向上级 推 移 的 结果 。虽然 管 理层 在 客 观 上采 取 了 加强 管 理 的措 施 ,但 在 实 际执
主 动 践行 ,负 责好 今 天 的承 担 的责 任 同时 ,还 要 为 明 天负 责好 ,为他人 投 入工 作创 造 良好 的安全 条件 ,
使 得继 续 工 作 的人 员 不付 出安 全代 价 而 能顺 利 地 开
让 一 名 实验 对 象 单独 呆 在 房 间里 ,一 旦遇 到 相 同 的 事 情 ,几 乎所 有人 都会 报告 紧 急情况 。 这 是 一 项 重要 的发 现 :其 他人 的无 动 于 衷会 让 我 们 低 估 自身 安全 受 到 的 威胁 。即 使 在 自身 处 于危 险 的时 候 ,仍 然 希望 别 人 处理 危 险 ,人们 似 乎 总 是
第 一 是 有担 当意 愿和 担 当能 力 ,第 二 是份 内应 做 好 的事 情 ,第 三 是 行 为取 向应有 利 于 他人 、有利 于社 会 。也 就 是承 担 应 当承 担 的任 务 ,完 成应 当完 成 的 使 命 ,做好 应 当做好 的工作 。可 是每个 人对 “ 应 当” 往 往 把 握 不准 ,或 者缩 小 责任 范 围 ,造成 责 任 “ 死 角” ,影 响 组织 的整 体功 能 的发挥 :或 者私 自扩 大 自
刘 福潮 王 维 洲
甘 肃 省 兰 州市 7 3 0 0 5 0 ) ( 国 网甘 肃省 电力公 司 电力科 学研 究 院
【 摘
要】 安全责任管理是现 实" 3 -中遇到的非常具体 的实践 问题 ,由于人们往往认识不到在 落实责任过程 中

心理学中的责任扩散.doc

心理学中的责任扩散.doc

心理学中的责任扩散摘要:由于美国的“吉诺维斯”事件的发生,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后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

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

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

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扩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

人们开始接触“责任扩散”这一个新词!而后并将责任扩散引入生活中,并结合中国的具体案例和事件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分析和了解。

关键词:责任扩散效应;旁观者效应;营造精神家园一、什么是旁观者效应(一)中国生活中的事件2009年4月27日夜,在平顶山宝丰县建筑公司附近,一歹徒将一名23岁的女青年摁倒在地,实施强奸。

女青年大声呼救,然而令人痛心的是闻声而来的10多名“好事者”竟然没有一人出手制止。

直到从此路过的林先生打电话报警,民警赶到现场后,暴行才被制止……当然,类似的报道如今不少。

显然,受到社会齐声谴责的这10多名强奸案围观者,正是社会心理学“旁观者效应”中的典型表现者。

有一种暴力叫围观发人深省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旁观者效应”的发生呢?就总体而言,实质并不一定就是所有旁观者都存在心理缺陷,鄙人以为,而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正是“三个和尚没水吃”效应的再版!(二)对旁观效应的理解旁观者现象指在紧急情况是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

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与在场旁观人数成反比,即旁观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

它是由John Darley和Bibb Latane首先在实验室进行研究的。

在实验中,试验者或是一个人进行实验,或者同多个试验者一起进行。

实验包括从房间的排气口排出烟,一个女人摔倒并受伤,一个女生突然抽搐等。

研究者记录下在这些情况下试验者是否干预,如果干预,要花多长时间才行动。

实验设计责任扩散现象

实验设计责任扩散现象

实验设计责任扩散现象实验设计--责任扩散现象背景: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该故事说明了什么心理现象?思路:1.查阅文献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和尚挑水"事件进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一重要的研究课题--责任扩散现象。

确定了研究问题后,就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了解对于这一问题,前人是否有研究,研究到了什么程度,从而更为具体地确定自己的研究切入点。

查询后发现拉坦内和达利曾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情景来验证责任扩散现象(Darley&Latan 1968)他们实验的结果为随着其他旁观者数量的增加,试图帮助陌生人的被试比例下降,即便是对紧急情况作出反应,当想到还有其他人在场时,被试的反应也较慢。

这说明人越多,责任越扩散,个人感到必须干预的压力也就越小。

然而,仔细分析拉坦内和达利的实验,不难发现,他们的研究关注的是利他行为。

而"和尚挑水"这一情景涉及的是和自身利益相关的事件。

继而,问题在于:当情景中涉及的不再是和自身无关的利他行为,而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件,责任扩散现象是否依旧会发生?2.实验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开始设计实验,即采用什么作为自变量,因变量,需要控制哪些额外变量。

根据变量的特点,确定采用什么样的实验设计,即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还是混合设计。

对于"和尚挑水"这一实验情景,其中自变量为情景中被试的人数,分为三个水平:1人,2人,3人。

因变量为是否发生挑水行为和被试第一次发生挑水行为的延时。

由于每个被试只能接受一种实验处理,所以为被试间设计。

其中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是被试的饥渴程度,这可以事先通过测定被试口水的粘稠度和让被试进行饥渴主观评定进行测量。

当然,也可设计另一个涉及自身利益的情景进行实验,如让被试在强噪音的环境中做算数应用题,考察情景中的被试人数对被试主动寻求减低噪音的行为的影响。

3.形成理论根据实验得到的结果,分析是否与预期的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会伸出援助之手吗?

•1964年的一天,美国众多媒体相继报道了这样一件事情,在美国纽约市的一天晚上,凯蒂•热娜娅(Kitty Genovese)在她经验的曼哈顿酒吧营业结束后返回公寓,她的公寓在皇后大街的一个安静的中产阶层居住地区,当她下车朝公寓方向走去的时候,她遭到一个持刀男子的恶意袭击。

那男人刺了她数刀,她大喊救命。

一个邻居在窗口大声警告那男子:“放开这个女孩”。

歹徒正欲逃走,但后来他又返回来将热娜娅击倒在地,再一次刺杀她。

女孩继续呼救直到最后有人报警。

警察接到报警后两分钟便赶到现场,但热娜娅当时已经死了,袭击者也不知去向。

袭击行为持续了35分钟。

警察在调查这件事时发现,公寓周围共有38个人目睹了这一袭击事件,但最终只有一个人报警。

一对夫妇把两把椅子移到窗前,为的就是观看这一暴力事件。

杀人犯也一直没有抓住。

•如果有一个人能早些向热娜娅伸出援助之手的话,她也许就可以幸免于难。

但是此时人们看到的却是对痛苦的冷漠。

难道人们移居到拥挤的大城市里来,就意味着我们失去了爱人之心吗?
•按照我们通常认为的观点,在一件突发事件发生后,旁观者越多,当事人就越可能得到帮助。

但是纽约大学的约翰•达利(John Darly)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比勃•拉特纳(Bibb Latane)认为,在这件事情背后肯定存在着另外的心理因素。

他们提出的理论是:正是由于观看事件的目击证人太多,从而降低了个体提供帮助的意愿。

•他们决定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这一假设。

他们选择了纽约大学选修心理学课程的学生做这个实验。

首先,他们告诉学生想了解学生的一些想法,但是为了让他们坦陈自己的想法,让每一个学生呆在一间房子内,用一种通讯设备来交流。

这种通讯设备只允许每个人谈两分钟,两分钟过后自动切换到另一位同学。

•研究者为了证实自己的假设,将被试分为三组,第一组被告知是在与一个人进行交流,第二组被告知在与两个人进行交流,第三组是五个人。

事实是,每一种情境都只有被试一个人,其他的声音全是录音。

在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被试会突然听到有一个谈话者癫痫病发。

研究者所要记录的就是有百分之多少的被试会冲出去告诉研究者有人癫痫发作。

实验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在多人组的被试较少做出助人行为,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责任扩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