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一)
浅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论文(1)
浅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论文(1)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这是毫无争议的。
在当今世界,科技越发达,经济越发展,教育的重要性越发凸显。
教育不仅能够传授知识,更能够培养人的素质,提升人的内涵,提高人的能力。
只有通过优质的教育,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竞争环境,更好地参与到国家的建设中来。
一、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民族振兴是广大爱国人士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
民族振兴,必须要有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后盾。
这个基础和后盾就是教育。
只有通过推进综合素质教育和大众教育,我们才能够真正达到民族振兴的目的。
二、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与其说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不如说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最重要的财富,而教育就是人才的孵化器。
只有通过优质的教育,才能够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人才是民族发展的重要条件,有了人才的支撑,我们才有足够的力量推动民族振兴的进程。
三、教育质量是民族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当今世界,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国在人才方面的竞争亦越发剧烈。
只有通过提高教育质量,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教育质量的高低是一个国家民族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只有通过加强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的质量,我们才能够在国际竞争中更具有竞争优势。
四、教育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教育是民族文化的传承。
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传承。
只有通过传承文化,我们才能够继承祖先的精神财富,发掘民族文化瑰宝,弘扬民族精神文明。
只有做到文化的传承,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作为民族的滋养剂的作用,推动民族文化的蓬勃发展。
总而言之,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只有通过加强教育的力量,我们才能够在人才培养、竞争力提升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更好地推动民族的发展进程。
我们需要关注教育的各个环节,才能够夯实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作为基础性
教育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的事业,肩负着人才培养、智力支持的重任,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教育是当下的事业,更是未来的资源。
教育是百年大计,关乎未来。
成思危有句话说得好,“经济只能保证我们的今天,科技可以保证我们的明天,只有教育才能保证我们的后天”,世界上经济强国、强区,大多是教育强国、强区。
美国3亿人口,有3600多所本科院校,还拥有由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8所首屈一指的大学组成的常青藤联盟。
英国6000多万人口,拥有180多所大学和500多所继续教育学院,剑桥、牛津更是全球学子向往的圣堂。
台湾2300多万人口,拥有170多所大专院校,其中不乏国际知名大学。
反观第三世界国家、落后地区,大多教育不兴。
可见,教育与经济相连,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未来相连。
温家宝总理也曾说: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要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舍得加大投入,而且更富前瞻和远见。
(二)教育是遂昌的骄傲,更是遂昌的民意。
遂昌历来有“树惠滋兰、重教兴学”的传统和“兴教、劝农、安民”的政声,发展教育事业有着良好的社会基础。
汤显祖到遂昌第三天便去拜谒孔庙,下决心从办学入手,在振兴遂昌教育方面,他实施了修葺尊经阁、建设相圃书院等一系列教育基建项目,并每年举行班春劝农来教化百姓。
他认为,“兴国之本,莫过于教育。
文教兴,礼乐行,礼乐行而天下平”。
民国初年,遂昌涌现了一批留洋学子,据不完全统计,从清末年间到民国时期,遂昌有9位才俊留学日本,这在那个时代是极不简单的,小山村飞出金凤凰,凸显了遂昌前辈们的眼界和胸怀。
教育世家杨天汉一家,五代从教,一共培养了44位老师,1990年,杨家还被评为浙江省唯一的“全国优秀教育世家”。
1991年,遂昌中学不到200个毕业生中就有3人被北大录取。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更是民心所盼,遂昌群众对此有足够的共识,农村每一个家庭都懂得,物质上的贫穷只是暂时的,只要孩子有文化、有知识,生活就会有奔头。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综合性学习活动试题及答案-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综合性学习活动试题及答案|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教育改革,那怕是极其微小的一步,也必将牵动亿万学子、老师、和家长的敏感神经。
2013年10月21日,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向社会公布,从22日起至10月28日公开征求意见。
由于改革内容丰富力度很大,立刻引起各界关注。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0分)1下面是“北京市2016年高考改革方案各科分值变化一览表”,请仔细阅读并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此改革方案的主要信息。
(3分)各科分值高考年份语文数学英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总分2013年150 150 150 300 750 2016年180 150 100 320 750注:高考分文科、理科,文理科生除参加语文、数学、外语科目的考试外,还要分别参加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的考试主要信息:210月21日,新浪网发起网络调查“你是否支持高考英语降低分值”。
截至10月23日10时34分,共有34619人参与投票。
结果显示:72.5%的网民对此表示支持,22.6%的网民表示不支持。
这并非空穴来风,阅读下列材料,请概括出目前我国英语教育存在的一些误区。
(4分)【材料1】“英语学习应从娃娃抓起”似乎成了社会大众的共识。
许多幼儿园也纷纷开展英语教学,并把双语教学(主要是英语教学)当作办学的特色和法宝来吸引生源。
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唯恐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孩子学英语投入了大量的热情和精力,各种儿童英语培训机构应运而生。
学英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并且以不可阻挡之势向低龄化发展。
【材料2】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从小学一路拼杀到大学,十几年的英语学习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是为了通过几个考试;绝大部分人到了国外不会用英语问路、购物,更别说看报和自由的写作表达。
【材料3】英语在大学中被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过不了四级就休想拿到学位。
基础教育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和教育公平
基础教育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和教育公平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而基础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在推动乡村振兴和促进教育公平的进程中,基础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乡村地区往往面临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等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乡村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也制约着乡村振兴的步伐。
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根基,应当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
首先,基础教育能够提高乡村人口的素质。
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让乡村的孩子们接受基本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和生活技能的教育,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孩子们在学校里不仅学习课本知识,还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素养,他们在未来无论是选择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就业,都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为乡村的发展贡献力量。
其次,基础教育有助于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知识就是力量,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乡村人口,能够更好地运用现代科技和经营理念,发展农业生产、乡村旅游等产业。
例如,一些接受过基础教育的乡村青年,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电商业务,将家乡的特色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而且,基础教育能够培养乡村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鼓励他们在乡村创业,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再者,加强基础教育能够吸引人才回流乡村。
当乡村的教育水平提高,教学环境改善,能够吸引更多从乡村走出去的优秀人才回到家乡,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或者参与乡村建设。
这些人才带回了先进的理念、技术和经验,能够推动乡村的各项事业发展。
为了让基础教育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和教育公平,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加大对乡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是关键。
政府应当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如修建教学楼、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建设图书馆和实验室等。
同时,要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
为乡村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晋升机会,让他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也至关重要。
如何理解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如何理解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这句话是正确的。
1.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通过教育向人们传授科学文化及生产知识,培养具有各种技能的专门人才和技术劳动者,从而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建设小康社会,首先必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通过教育,培养和造就一批批适应现代化生产水平和技术管理水平,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方法,在科学研究上有新发现发明、在生产技术上有创新与变革的高素质人才,是提高国际竞争力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教育发展是国家发达之本,未来世界,谁掌握了教育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
4.通过科学技术、生产技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知识的教育,使一个国家的公民不仅具备智慧素质,而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国家与社会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育与整个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
教育是民族振兴与发展的基石。
教育是 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臵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 这些精辟论断既是教育梦也是教师梦。
它全面阐述了发展教育在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目的、发展教育在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大作用、发展教育在建成小康社会中的方针、发展教育在建成小康社会中的根本任务、发展教育在建成小康社会中的方法、发展教育在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关键环节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那么,针对报告回答的上述问题,我认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师数量虽然是关键因素,教师素质高低却是决定因素,教师职业道德是根本保证。
为此,对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我们应履行好如下职责。
(一)、师德上要保持高度的纯洁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要把师德建设放在队伍建设的首位。
是否具有高尚的师德,是教师队伍建设成败与否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应把崇高师德内化为自觉价值追求和行为取向,自尊自励、自警自省,以自身的模范行为成为学生的表率,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我们的教师对待学生一定要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不应该冷落、挖苦学生。
即使学生成绩不好,或是行为失当,我们也要毫无保留地爱护他们、关心他们。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考
教育的回报
美国在教育上的巨大投入促进了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美国在科技领域 称霸世界,拥有一大批高科技巨头,如苹果、微软、Facebook、谷歌等 。这些高科技企业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
日本制造业水平和科技水平享誉全球,涌现了大量科技巨头,如索尼、 松下、丰田等。而且截止目前,日本共有26人获得诺贝尔奖,为全球科 技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 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敢于质疑,善于观察,提高观察能 力和培养创造性思维;
• ⑤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做到有所发明创 造;等
课堂小结
1、教育的重要性? 2、我国教育事业的现状? 3、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拓展) 4、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拓展)
谢谢观赏
中国
北京大学
高等教育的 质量与发达 国家相比, 还有比较大 的差距。
我国教育现状
成就 局限
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穷国办大教育的奇迹,成为了世 界教育大国。 ②我国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③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培养 人数雄踞世界第一。
①我国的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②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仍然突 出,城乡、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发展的差距仍然很大。 ③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还不 பைடு நூலகம்完全承担起科技发展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作用。
各国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排名
1
美国 324人 1
2
英国 108人 2
3
德国
73人
3
4
法国
49人
4
5
日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课件
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从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崛起 之路来看,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依靠了教育和科技的发展而实现国家的崛起
2017年,我国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
2631所,比上年增加35所,增长1.3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成为 世界教育大国,在教育方面 取得了重大突破,但……
全国211、985学校分布如下:北 京26所;江苏11所;上海9所; 陕西、湖北各7所;四川5所;辽 宁、天津、广东、黑龙江各4所; 吉林、安徽、山东、湖南各3所; 福建、新疆、重庆各2所;内蒙古 、河北、山西、浙江、江西、河 南、广西、云南、贵州、甘肃、 海南、宁夏、青海、西藏各1所。
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
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
1.城乡办学条件不均衡:农村地区中小学校舍和教辅 用房面积和质量远低于城市,一些贫困农村小学校 舍破旧不堪,硬件设施落后,电脑、实验室、语音 教室、、图书数量等明显落后于城市。 2.城乡教室资源不均衡:教师在专业结构、年龄结构 、学历结构、教学水平等方面存在明显城乡差距。 农村小学教师紧缺、专业不对口、跨年级教学等情 况大量存在。 3.生源数量不均衡:生源向城镇的流动导致了农村出 现“超小班”和“超大班”的情况。 4.生源质量不均衡:城区优中选优,农村劣中汰劣。
思 考
为何当今世界各国都如此重视教育?
粤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4.1.2《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学设计
粤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4.1.2《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粤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4.1.2《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剖析,使学生明白教育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对教育的尊重。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接受了多年的教育,对教育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由于年龄和经历的限制,他们对教育的重要性可能没有深刻的体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剖析,让学生明白教育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2.提高学生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3.培养学生尊重教育、尊重教师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育的重要性2.教育与民族振兴的关系3.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五、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教育的重要性。
2.讨论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享彼此对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加深对教育重要性的理解。
六、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课堂分析。
2.设计好讨论题目,引导学生展开深入讨论。
3.准备一些关于教育的重要性的名言警句,用于激发学生的思考。
七、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教育的重要性的名言警句,引导学生思考教育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
2.呈现(15分钟)呈现一些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从中得出教育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于教育的认识和体会,从而加深对教育重要性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再次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写下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体会,加深记忆。
民族振兴
民族振兴经济系金融1班郭杰斌学号:241095118【摘要】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所做的报告(以下简称十七大报告或报告)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这一论述意义深远。
民族振兴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实现民族振兴,要求并且体现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以其价值为民族的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民族振兴何以实现在取得国家主权独立和基本统一的前提下, 实现民族振兴,首要的任务是极大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即加快发展经济,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其次,实现民族振兴,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实现政治文明。
社会主义民主是劳动者利益和意志的集中体现。
再者,实现民族振兴,要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也只有产生了影响力,国家和民族才能真正强大,走向世界。
最后,实现民族振兴,要充分认识和发挥教育的作用。
民族振兴不能只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单方面的、各自的、分别的发展和振兴,而应该是人与社会(广义的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狭义的社会等,与人和自然相对举,而非仅指“十七大”报告中的“以民生为核心和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内容)的共同发展和振兴。
振兴民族的民众,已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领域内的活动主体,还是自我实现意义上的人之为人,即全面发展的人。
在社会和人的发展的进程中,教育以其质的规定性,全面地促进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因此,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应该大力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与教育为首要和重要内容的社会建设。
二、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就在于教育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奠基,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基,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互为因果、互为基础,教育是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统一,教育通过培养人,来为人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从而也为民族的振兴奠基。
振兴的民族既是一个社会全面进步、个人全面发展的民族,更是一个教育兴旺发达的民族。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甘肃省榆中县萃英学校 甘肃榆中 730104 韦鸿军【摘要】教育是国家富强的根本也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所在。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教育事业是民生之基,是党和政府一直倾心关注的关键领域。
长期以来,我们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所在,教育是真正实现民族振兴的基石。
【关键词】教育;民族;振兴;基石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写道:“因为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1]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要深刻认识到教育在民族振兴和国家繁荣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教育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基石般的作用。
下面通过具体阐述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对政治的反作用和对文化的反作用来论述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一、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1、当代的许多经济学家和科学家、教育家都强调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和教育发展的水平,取决于劳动力的教育和熟练等方面的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知识进步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尤其现在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极为显而易见的,教育意义就更重大。
教育对经济增长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双重效应。
知识效应和非知识效应。
知识效应是指人们受教育后,获得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增加了对工作的适应性,能够在工作中发挥专门才能。
非知识效应是指人们在受教育后,可以改变不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纪律性,增强对工作的责任感,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工作积极性,能够以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要求从事经济与社会活动并更好地工作。
2、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经济的发展依赖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振兴发展的最根本的事业
申知非大使在萨格勒布大学教育展开幕式上的讲话(2011年10月13日)尊敬的萨格勒布大学校长别利什先生,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非常荣幸受邀参加2011年萨格勒布大学展的中国上海教育展的开幕式,请允许我借此机会衷心感谢萨格勒布大学多年来为推动中克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教育是一个国家立国之本和民族振兴的前提。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
自从教育步上人类历史的舞台,它就通过传递人类文化活动积极地影响着社会和人的发展。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提出“苟不教,性乃迁”,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完善人性。
他还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主张通过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栋梁之材。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2010年7月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中国的教育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辉煌成就,中国已跻身世界教育大国的行列。
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支撑,邓小平先生确定了中国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总方针。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把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三大国家级战略,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中国建成了拥有 2.6亿学生的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实行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教育投入近十多年来年均增长近20%。
高等教育总规模从1998年的786万增加到2009年的2979万,毛入学率也从不到10%增加到24.2%。
每年高校毕业生从1999年不到百万,到2009年已经突破六百万。
在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国与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人材的竞争,人材的竞争的基础是教育的发展水平。
未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提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离不开根植于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
当好人民教师做民族振兴的奠基石
当好人民教师做民族振兴的奠基石【摘要】作者抒发自己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做一个令人民满意的好教师的憧憬!首先,进一步明确了教师职责的神圣;其次,明确教育时代性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要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实践之中去;再次,竭尽全力学习本领,加强理论研究,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第四,提高认知能力,投身社会实践,在把握规律中提高自己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而努力。
【关键词】十八大;教师;体会党的十八大把一个充满自信的中国共产党人展现在世人面前,也把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展示在世人面前。
十八大响亮提出,办好令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个现代社会追求进步的青年,一个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作者将力求以十八大精神为进步动力,为将来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教师夯实基础。
一、学习十八大精神,明确职责的神圣十八大报告在谈到教育部署时,开宗明义: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作为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未来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明确教育工作的职责?教育是什么?学校应该干什么?教育事关社会风尚、社会稳定及民族未来。
所谓教育,不过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交流活动,包括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培养品德、领悟生命内涵、规范意志行动等内容。
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应该干什么?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平说: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更是培养人的思想、情感、品质之所在,是铸造灵魂的地方。
学校的教育作用是靠教学活动得以实施的。
那么什么是教学?《现代教学论纲要》认为,现代教学本质上是师生之间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知识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
[1]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主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即助推学生学习、点燃智慧、守护成长。
帮其立人、立身、立命、立业。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教育的社会作用,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师强则民族强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师强则民族强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是实现国家繁荣和强盛的关键之一。
而在教育事业中,教师则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和国家的未来。
因此,教育兴则国家兴,教师强则民族强。
首先,教育兴则国家兴,这是因为教育培养着国家未来的人才。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优质的教育能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具有高尚品德、宽广视野和创造力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力量。
其次,教育兴则国家兴,也是因为教育能够提高国民素质。
教育能够传承和弘扬国家的文化传统,培养国民的优良品质和道德素养。
只有有素质、有修养的人才能够推动国家的改革和进步,使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更加崭露头角。
然而,教育兴则国家兴的前提是教师强。
教师作为教育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培养学生的重任。
只有教师具备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才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指导。
因此,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实现教育兴的关键。
教师强则民族强,这是因为教师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至关重要。
教师是国家文化的守护者,他们通过课堂教学和教育活动,传承和弘扬着民族的文化传统。
只有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文化自信,才能够将这种文化传统代代相传下去,使民族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发光发热。
同时,教师强则民族强,还因为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
优秀的教师不仅仅在教学上有卓越的成就,更在品德上具备崇高的追求。
教师的高尚品质和道德风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成长的方向和态度,使他们成为有思想、有素质的民族栋梁。
因此,我们要重视教育,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
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支持,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福利,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兴旺发达,国家才能兴盛强大,民族才能走向繁荣富强的未来。
总而言之,教育兴则国家兴,教师强则民族强,这是一条历久弥新的真理。
我们应该重视教育事业,关心教师队伍的建设,使教育成为国家繁荣和富强的重要支撑。
乡村振兴与农村教育发展关系研究
乡村振兴与农村教育发展关系研究乡村振兴是近年来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而农村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乡村振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十个角度分析乡村振兴与农村教育发展的关系,并探讨其中的关联:一、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教育是国家的基础和未来,所以农村教育的发展对乡村振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它能够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培养更多的知识型人才,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二、义务教育的普及乡村教育的发展需要保证农村儿童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确保义务教育的普及,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三、素质教育的改革乡村教育发展需要进行素质教育的改革。
这包括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农村社会的发展需求。
四、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农村振兴需要大量的农村技术人才,因此发展职业教育尤为关键。
农村青年可以通过职业教育获得实用的技能,更好地适应乡村经济的发展需求。
五、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农村教育资源一直相对不足,而城市一方面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甚至出现了过剩的现象。
因此,需要在乡村振兴中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六、建立现代化的农村学校乡村教育应借鉴城市教育的先进经验,将乡村学校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教育机构。
提升教育硬件设施,改善教育环境,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
七、发展农村教育支持体系农村教育发展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家庭应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学校应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八、振兴农村高等教育乡村振兴不能仅仅停留在基础教育阶段,还需要发展农村高等教育。
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留在农村,推动乡村经济的创新发展。
九、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农村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
引进优秀教师,提高农村教师的培训和待遇,建立健全的农村教育师资激励机制。
十、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与新农村建设是相互关联的,农村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
教育百年大计的心得体会(3篇)
第1篇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说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也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
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百年大计的内涵,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关键。
一个国家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
一个民族要想在世界上立足,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教育体系。
回顾我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伟大时代的到来,都伴随着教育的发展。
从古代的“教育兴邦”到现代的“科教兴国”,教育始终是我国发展的核心动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时刻牢记教育的重要性,将民族复兴的责任扛在肩上。
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人才成长的阶梯。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而人才的培养则依赖于教育。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同时,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增长才干。
三、教育是传承文化的桥梁教育是传承文化的桥梁,是民族精神延续的纽带。
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是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则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让他们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也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
我们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深厚文化底蕴的新一代。
四、教育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保障教育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保障,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家庭教育指导心得(十篇)
家庭教育指导心得(十篇)家庭教育指导心得【篇1】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党的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贯彻落实精神,必须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学生锻炼强健的体魄。
素质教育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育。
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
山东省教育厅20__年1号文件《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及20__年20号文件《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吹响了我省实施素质教育新政的号角,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推动人的能力发展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实现“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认真学习,我充分认识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内涵发展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是一个影响深远,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
特别是增强深化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素质教育由外延到核心突破的关键环节。
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是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从多方面强调了以人为本,注重德育,注重健康,充分利用校内外德育资源,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效,克服形式主义。
教育是一岗双责,既教书又育人,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
学校教育的根本,是人的能力培养,既教书又育人。
德育为首:道德思想、民族精神、理想信念、法治观念、心理健康成就一个人的心理素质。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这是我们党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作出的重大部署,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进行了新的谋划,对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综观国际国内大势,立足基本国情,必须深刻认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历史使命感和工作责任感。
(一)准确把握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机遇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愈加激烈,知识创新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许多发达国家都把教育和人才优势作为国家最核心的战略利益。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
在这样的形势下,确保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迫切需要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深度开发人力资源。
强国必先强教。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建设,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使我国人力资源的数量、结构、质量和贡献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这是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现实需要,集中体现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阶段性特征。
党中央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总体部署紧密联系在一起,必将成为我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
(二)主动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特别强调“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一)
【摘要】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所做的报告(以下简称十七大报告或报告)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这一论述意义深远。
民族振兴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实现民族振兴,要求并且体现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以其价值为民族的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民族振兴;教育;基石
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这一论述,首先肯定“民族振兴”是我们中华民族子孙的共同愿望,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和崇高责任。
继而指出,为实现民族振兴,教育能够而且也应该大有作为——为民族振兴奠基。
一、民族振兴的时代使命
历史无可否认,中华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
前清以前,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一直代表和保持着世界文明的先进水平,为世界人民所推崇和向往,中国成为世界文明的极其重要的中心和重心。
但由于封建制度的天然缺陷,中华民族之后逐渐落后,随着帝国主义的一步步侵略,中华民族最后沦落到任人宰割,几乎亡国灭种的地步。
因此,振兴中华,一直以来成为中华民族亿万儿女的强烈愿望,成为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努力方向和自觉行动
振兴中华,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中华民族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振兴中华,就是首先要实现国家的独立和统一,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振兴中华,就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目标,实现新目标,做到与时俱进。
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首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然而他并未改变旧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
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人民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和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完成了中华民族振兴的第一步。
中华民族的振兴进入了第二个主题,即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从社会主义改造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难探索。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部曲。
随着改革开放水平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经过又一代人的努力,中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中国人民已基本步入小康社会(虽然还处于低水平阶段)。
当前,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题,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又一重要阶段。
抓住当前机遇,实现这一主题,也就是又一次地实现民族振兴的阶段性目标。
正确地认识中华民族当前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使我们明确前进的方向,为我们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心。
然而,实现民族振兴,道路何在?
二、民族振兴何以实现
在取得国家主权独立和基本统一的前提下,实现民族振兴,首要的、也是极为重要的任务是极大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即加快发展经济,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也不是民族振兴。
即使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继续保持经济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也是实现民族振兴的最为重要的途径和根本保证。
一个兴旺发达的民族,必定是经济发展、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安康。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最为重要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经济发展也是政治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安定祥和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
其次,实现民族振兴,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实现政治文明。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
会主义劳动者的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利益和意志的集中体现。
必须坚持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观点和原则,认真分析中国的现实矛盾,概括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进一步从法律上完善人民民主权的规定,规范民主权所派生的各种公共权利机构的职责及机构中任职人员的行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再者,实现民族振兴,要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也只有产生了影响力,国家和民族才能真正强大,走向世界。
有例为证,历史上曾出现罗马强权、英国强权和美国强权。
它们的强大,无一例外都表现出强大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上的优越感、吸引力,三国凭此推行强权政治。
所以,民族的振兴,不仅需要民族文化的积淀传承,还需要进一步地弘扬和不断创新。
实现民族振兴,还必须有振奋的民族精神作支撑。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能凝聚和团结起整个民族为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
民族精神是标志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程度的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的源动力。
最后,实现民族振兴,要充分认识和发挥教育的作用。
民族振兴不能只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单方面的、各自的、分别的发展和振兴,而应该是人与社会(广义的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狭义的社会等,与人和自然相对举,而非仅指“十七大”报告中的“以民生为核心和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内容)的共同发展和振兴。
振兴民族的民众,已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领域内的活动主体,还是自我实现意义上的人之为人,即全面发展的人。
在社会和人的发展的进程中,教育以其质的规定性,全面地促进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因此,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应该大力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与教育为首要和重要内容的社会(狭义)建设。
然而,在历数通往民族振兴道路的诸多方面中,我们应该把目光更多地关注教育。
十七大报告对此也已有明示,明确地把教育的位置放到了社会建设的领域,而不再是文化建设的从属部分。
社会建设是关注民生、以民生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构,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深远、关系重大。
以此同时,教育的发展亦被摆在了社会建设的首位,可以看出教育对于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以至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意义。
关于十七大报告中对教育的论述,我们不妨先来考察其教育价值观基础。
三、对教育价值的全面审视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教育也是一种转化,解决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促使受教育者从无知转化为有知,从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较多,从不会做转化为会做,从没有一种道德品质转化为有某种道德品质等方面。
一句话,也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和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身心发展,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
上述论述,从本质上概括了什么是教育。
然而,对于教育的价值,却有着不同的取向和持有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
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