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全套含同步练习答案解析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全册教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全册教案第一章:力学一、教学目标1. 回顾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力、质量、重力、摩擦力等。
2. 掌握力学中的基本公式和计算方法,如牛顿第二定律、功和能的计算等。
3. 分析力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回顾。
2. 力学基本公式的复习和应用。
3. 力学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1. 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记忆和理解。
2. 力学基本公式的应用和计算。
3. 力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难点1. 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混淆和误解。
2. 力学基本公式的混淆和错误应用。
3. 力学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缺乏。
五、教学方法1. 讲解和演示: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回顾和理解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练习和解答:通过练习和解答,让学生掌握力学基本公式的应用和计算。
3. 案例分析和讨论: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培养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热学一、教学目标1. 回顾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温度、热量、比热容等。
2. 掌握热学中的基本公式和计算方法,如热量传递的计算、热能的转换等。
3. 分析热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热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回顾。
2. 热学基本公式的复习和应用。
3. 热学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1. 热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记忆和理解。
2. 热学基本公式的应用和计算。
3. 热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难点1. 热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混淆和误解。
2. 热学基本公式的混淆和错误应用。
3. 热学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缺乏。
五、教学方法1. 讲解和演示: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回顾和理解热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练习和解答:通过练习和解答,让学生掌握热学基本公式的应用和计算。
3. 案例分析和讨论: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培养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三章:电学一、教学目标1. 回顾电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电流、电压、电阻等。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完整版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能量转换、电磁现象。
教学重点: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磁学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滑轮组、温度计、音叉、凸透镜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复习状态。
2. 复习基础知识:(1)回顾第一章至第六章的主要知识点。
(2)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结合例题进行解析。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2)展示能量转换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例题讲解:(1)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1)布置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及时反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2)强调易错点,提醒学生注意。
7.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知识结构图:展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2. 例题解析:板书典型例题及解题过程。
3. 重点、难点提示:列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其中一个力向右,另一个力向左,小车最终会向哪个方向运动?b. 一个人提着一桶水,当他的速度加快时,他对桶的提力会变大吗?a. 电风扇工作时,电能是如何转换成风能的?b. 热水器为什么能将冷水加热?2. 答案:(1)a. 小车最终会向右运动。
b. 不会,提力与速度无关。
(2)a. 电风扇工作时,电能转换成风能。
b. 热水器通过电能加热,将冷水加热。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及练习(含答案):第七章《电功率》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第七章电功率一、单元复习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标:(1)更好地掌握电功和电功率概念、单位、公式及意义(2)能灵活运用知识解有关问题,特别是电功率公式的正确选用;(3)理解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区别;(4)测定电功率的方法——P=UI2、过程与方法目标:观察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通过科学探究电功率与用电器两端电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使学生懂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通过有关社会实践活动,渗透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及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
(3)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电功率的计算;深刻理解电功率的定义,学习用探究实验研究电功率问题。
区分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
三、知识梳理⎪⎪⎪⎪⎪⎪⎪⎪⎪⎪⎪⎪⎪⎩⎪⎪⎪⎪⎪⎪⎪⎪⎪⎪⎪⎪⎪⎨⎧⎪⎪⎪⎪⎪⎪⎩⎪⎪⎪⎪⎪⎪⎨⎧⎪⎩⎪⎨⎧<<>>======⎪⎪⎪⎪⎪⎪⎩⎪⎪⎪⎪⎪⎪⎨⎧⨯=⋅⋅====,用电器不能发挥正常,当,用电器易被烧坏,当,用电器正常工作,当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单位:公式:做功的多少定义:单位时间内电流功的快慢物理意义:表示电流做)电功率(测量仪表:电能表或单位:公式:形式能的过程实质:电能转化为其它定义:电流所做的功发光、发声等现象动、发热、种用电器使之产生的转表现形式:电流通过各)电功(额实额实额实额实额实额实P P U U P P U U P P U U kW W R U R I UI t W P P J h kW h kW J t RU Rt I Pt UIt W W 22622)106.31(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二、复习内容及过程(一)、电功:1、定义:电流通过某段电路所做的功叫电功。
2、实质: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消耗电能)的过程;电流做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就消耗了多少电能。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完整版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形成系统的物理知识体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分析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电路分析、能量守恒的应用。
教学重点:牛顿运动定律、电磁感应现象、能量转换与守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滑轮组、电路图、磁铁等)。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实验报告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回顾:(1)力的合成与分解:引导学生复习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通过例题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牛顿运动定律:回顾牛顿三定律,分析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解释背后的物理原理。
(3)能量:讲解能量守恒定律,举例说明各种能量转换现象。
(4)电学基础:分析简单电路,引导学生理解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5)磁现象:介绍磁铁的性质,解释磁现象背后的原理。
3. 实践情景引入:(1)利用滑轮组进行力的合成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合成过程。
(2)设计电路图,让学生动手连接电路,观察电路中电流的变化。
4. 例题讲解:(1)力的合成与分解例题:给出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解决问题。
(2)牛顿运动定律例题:分析物体运动过程,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现象。
(3)能量例题:计算能量转换过程,验证能量守恒定律。
(4)电学例题:分析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1)力的合成与分解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点。
(2)牛顿运动定律练习:设计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能量练习:计算能量转换过程,验证能量守恒定律。
(4)电学练习:分析电路图,计算电流、电压、电阻。
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教学案(全部)答案
声 现 象(参考答案)1.振动 2.高低 大小 音色 3.强 4.A 5.B 6.B 和D A 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C 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 7. 将不锈钢尺压在桌边沿,变换振动部分的长度,可体验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将不锈钢尺压在桌边沿,用不同的力拨动不锈钢尺,可体验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可由拨动不锈钢尺和塑料尺发出的声音不同体验物体的音色不同。
8. 3000m 原因是月亮与地球的距离有真空的 9.略 10. 实验一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物态变化(参考答案)1.雾云露 云雪霜 雹冰 2.吹气使水蒸发加快,蒸发吸热 液化,液化放热 3.D4.C5.略6. (1)A ;(2)取两只相同的杯子,分别装上等量和酒精和煤油;(注意液体的挥发性相同)放在相同的温度环境下,一段时间后,用天平分别称出它们的质量,若相等,则与液体的种类无关,不相等,与液体的种类有关7.D8.提示:同样多的水倒在碟子里干得快,装在瓶子里干的慢光的反射(参考答案)1.C 2.A 3. 0°90°60° 4. 3.8×105 5.D 6.略 7.略 8. 10:51 9.略光的折射(参考答案)1.53度 37度 2. 折射 反射 3. 凸透镜:b d 凹透镜:a c 4. 前伸 远 调焦环 5.小于 正立、放大的虚像6.凸,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7..B 8.D 9.提示:u<f ,物距越大,像越大;实验时,改变物距,虚像可以用眼睛观察其大小变化并得到结论10.在成实像的情况下,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相同时,焦距越大,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越长。
11.可将眼镜稍靠近物体(如报纸上的字),看物体的像如果是正立的、放大的,则该镜为老花镜,因老花镜是凸透镜,当物体(或字)放在它的焦距以内时会出现正立放大的虚像。
而凹透镜对物体只能形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测量的初步知识(参考答案)1.850 3.6×10-8 1.5×10-5 2.B 3.35 3.A 4.A V3-V2 15 5.C6.1mm 14.757.a .用卷尺测出自行车前轮的周长L ;b .推车从家到学校,数出自行车前轮转动的圈数n ;c .路程s =nL物质的物理属性(参考答案)1. 7.9 103 10-6 2. 1:1:1 3. 铝 铜 铂 4.9:5 9:5 5.(1)m 1=m 2 ρ1<ρ2(2)m 1>m 2 ;ρ1<ρ2 (3)m 1>m 2 ;1ρ=2ρ6.B 7. A 8. C 9. C 10. B 11.(1)估计被测物的质量;(2)① D ② B (3) 0.2 210 12.(1)①天平、小刀、干净的马铃薯、量筒、水、细线;②马铃薯的质量m ;量筒中水的体积V 1;放入马铃薯后总体积V 2;③ρ=m /(V 2-V 1)(2)马铃薯密度越大,含淀粉的质量分数越大收购价格越高。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及练习(含答案):第六章《欧姆定律》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第六章欧姆定律二、复习的要点和难点19 世纪的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得出了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头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I=U/R伏安法: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定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串连电阻:串连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连电阻之和。
并联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电路中串连的电器越多,电流越小每个电器的电压越小串连分压限流并联的电器越多,总电流越大,各电器的电压不变。
、要点是欧姆定律的应用和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三、知识梳理作用电压单位欧丈量仪器:电压表姆串连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定电阻单位律应用:滑动变阻器内容欧姆定律表达式应用: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安全用电五、教课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内容1、电阻(一)定义及符号:1、定义: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挡作用的大小。
2、符号: R(二)、单位:1、国际单位:欧姆。
规定:假如导体两头的电压是1V,经过导体的电流是1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1Ω。
2、常用单位:千欧、兆欧。
3、换算: 1MΩ =1000KΩ 1 K Ω =1000Ω4、认识一些电阻值:手电筒的小灯泡,灯丝的电阻为几欧到十几欧。
平时用的白炽灯,灯丝的电阻为几百欧到几千欧。
实验室用的铜线,电阻小于百分之几欧。
电流表的内阻为零点几欧。
电压表的内阻为几千欧左右。
(三)影响要素:1、实验原理:在电压不变的状况下,经过电流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
(也能够用串连在电路中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因此定论“电阻的大小与哪一个要素的关系”时一定指明“同样条件”3、实验剖析:①实验结论:同样条件下导体的电阻大小跟导体的资料有关。
②实验结论:同样条件下导体越长,电阻越大。
③实验结论:同样条件下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④实验结论:同样条件下导体的电阻跟温度有关。
对大部分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少量导体,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熟练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如力、能量、电流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与力学和电学相关的问题。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理解和操作能力,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与摩擦力、重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力学基础知识,能量与能源的转换,电学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实验器材(如弹簧秤、滑轮、电池、灯泡等)。
2. 学具:练习册、草稿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如运动员推铅球、电路的点亮等。
2. 例题讲解(10分钟):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3.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5. 实验演示与操作(15分钟):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
6. 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关键点。
六、板书设计1. 章节及重点内容。
2. 例题及解答步骤。
3. 实验原理和结果记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力的测量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简述动能和势能的转换原理。
描述电路中的电流是如何形成的。
2. 答案:力的测量方法有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如使用弹簧秤直接测量重力,使用滑轮和绳索间接测量力的大小。
加速度a = F/m = 20N / 5kg = 4m/s²。
动能和势能的转换原理:物体在高度变化过程中,势能转换为动能;在弹性形变过程中,弹性势能转换为动能。
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闭合回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提高复习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物理科普书籍,参加科学活动,提高物理素养。
2024年中考物理总复习课全册教案完整版
2024年中考物理总复习课全册教案完整版教材章节与内容】1. 第一章:力学基础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重力、弹力、摩擦力简单机械、功与能2. 第二章:光学基础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凸透镜、凹透镜、光学仪器3. 第三章:电学基础静电现象、电流、电阻电路分析、电功与电功率电磁感应、电热器4. 第四章:热学基础温度、热量、热力学定律热传递、物态变化、热量计算【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定律、公式,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及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学中力的合成与分解、光学中光学仪器的应用、电学中电路分析、热学中热量计算。
2. 教学重点:力学中重力与摩擦力、光学中光的传播与反射、电学中电流与电阻、热学中热力学定律。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物理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凸透镜、电路元件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习资料、练习册、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典型题目,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 知识拓展:介绍物理学科前沿动态,激发学生兴趣。
5. 小组讨论:针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板书设计】1. 教学内容:以提纲形式呈现,突出重点、难点。
2. 例题解析:详细展示解题过程,强调关键步骤。
【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力学:计算重力、摩擦力;分析简单机械的优缺点。
(2)光学:解释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设计光学仪器。
(3)电学:分析电路图;计算电流、电阻、电功率。
(4)热学:计算热量、物态变化;解释热力学定律。
2. 答案:作业答案将针对每个题目给出详细解答,包括解题思路、关键步骤和最终答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同步练习册含答案(可编辑)名师优秀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同步练习册含答案(可编辑)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同步练习册含答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多彩的物质世界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新课导学]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从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太阳系,再到银河系,河外星系及整个宇宙,有着无数天体,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发展中。
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物质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叫做分子,分子极小,只有百亿分之几米,用肉眼不能看到,只能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
1纳米=10-9米 ,一般分子直径0.3nm-0.4nm,纳米尺度是指0.1nm-100nm3、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微观模型固态:分子的间距极小,排列十分紧密,粒子间有较大的作用力。
因而固体具有一定体积和形状。
液态:分子的间距较小,分子没有固定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作用比固体小,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且具有流动性。
气态:分子间距较大,分子极度散乱,运动绝对自由,可以高速向各个方向运动,粒子间作用力极小、几乎没有,因而气体具有流动性。
4、原子结构: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夸克的知识只要提及一下即可。
原子非常小,研究表明:原子的半径大约为10-10m,人类用肉眼可以看见的最小灰尘,其中也包含了大约1015个原子!5、1光年9.4608×1015m6、当物质被细分到纳米尺度,即物质小颗粒的尺度小到1~100nm时,物质原有的属性一般会发生比较显著的变化。
这是由于每一颗粒内只包含几十或几百个原子、分子,所以使得纳米材料在许多物理、化学性质上既不同于日常的大块的固体,也不同于单个的原子、分子。
例如,大块金子是黄色的,10nm的金颗粒是绿色的,而1nm的金颗粒是红色的。
人们对纳米材料的研究正是利用它在某一特性方面的变化来改变原材料的效能。
[例1] 下列现象中能说明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打扫房间时尘土飞扬B、水从高处流到低处C、放在空气中的铁器过一段时间会生锈D、在一杯白开水中放入盐,这杯水会变咸答案:D。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及练习(含答案):第五章《电路和电流》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第五章 电路和电流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1、电流方向: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电子移动方向与它正好相反。
2、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如金属、石墨、人体、大地及酸碱盐水液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3、电源:能够提供持续电流的装置。
在干电池中电能是以化学能的形式存在4、自由电子:在金属导体中能脱离原子核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的电子5、电路:把用电器、电源、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的电流路径。
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
6、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
开路:某处断开的电路。
短路: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端的电路。
7、串联电路: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点:电流依次通过每个用电器。
并联电路: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点电流在某处分支,再在某处会合。
8、1安培=1000毫安(mA) 1毫安=1000微安(μA) 9、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
符号 A10、使用电流表的注意事项:a 、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b 、电流要从"+"接线柱入,"-"接线柱出。
c 、被测电流不能超出电流表的量程。
d 、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在电源两极上。
11、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征: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的和 三、知识梳理电流方向电流表的使用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组成 串联电路的连接方法并联 家庭电路 组成安全用电五、教学课时:四课时第一课时二、复习内容 (一)、电荷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
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3、两种电荷: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及练习(含答案):第十五章《热和能》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第十五章热和能三、知识梳理四、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基础练习1、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3、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
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4、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大。
5、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6、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7、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温度、②质量8、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二、复习内容1、分子动理论及其应用:(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以10-10m来度量。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
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③课本P120图15、1-3装置下面放二氧化氮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氮扩散被误认为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实验现象: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结论: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④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⑤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①,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斥力起主要作用。
②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分子之间引力起主要作用。
③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计。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2、内能的初步概念:(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既然物体内部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那么内能是无条件的存在着。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全册教案完整版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材为人教版《物理》。
复习范围包括第一章至第十章,具体内容如下:1. 第一章:物理学简介、测量长度和时间、质量与密度;2. 第二章:压力与压强、浮力、液体与气体;3. 第三章:热学基本概念、热量与能量、内能与做功;4. 第四章:力学基本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与惯性;5. 第五章:杠杆与滑轮、简单机械、功与功率;6. 第六章:声学基本概念、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应用;7. 第七章:光学基本概念、光的传播与反射、折射与透镜;8. 第八章:电磁学基本概念、电流与电路、电压与电阻;9. 第九章:磁学基本概念、磁场与磁体、电与磁;10. 第十章:物理学在生活与技术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记忆;2. 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应用;2.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回顾物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2. 知识梳理:分别对第一章至第十章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突出重点知识;3.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4. 随堂练习:针对所学内容,设计随堂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问;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中考物理总复习;2. 板书内容:分别列出第一章至第十章的重点知识,突出关键概念和公式;3. 板书结构:按照章节顺序排列,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查看和记忆。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及练习(含答案):第二单元《光现象》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第二章 光现象四、知识梳理光的传播特点、光速实例及应用规律现象 基本知识 凸透镜 对光的作用成像规律及应用透镜凹透镜 基本知识 对光的作用五、教学课时:四课时第一课时一、 复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光的直线传播的学习,应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还要知道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108米/秒。
二、基础练习做下面一组填空题: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太阳、月亮、烛焰、眼睛和钻石等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太阳、烛焰。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在我国古代墨经中记载着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并明确提出了光的直线传播。
3.光在直空中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光在其它介质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三、复习过程(1)、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 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应用:① 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 关。
4、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 ;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 。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第二课时2.入射光线与镜面成30°角,则反射角是60°。
若将镜面转动,使入射角成40°,此时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是80°。
3.平行光射到物体表面,能发生反射现象。
由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不同,我们通常把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024年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优质教案全
2024年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优质教案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复习九年级物理第四章《电与磁》以及第七章《力学现象》。
具体内容将包括:电流形成与作用,磁场性质,电磁感应现象,简单电路计算,力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电流、磁场、电磁感应等基本概念,解决简单电路问题;理解和运用力合成与分解,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物理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磁感应现象理解,力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教学重点:电流、磁场基本性质,简单电路计算,牛顿运动定律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磁铁,导线,滑动变阻器,小车,砝码。
学具:笔记本,铅笔,橡皮,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电路实验,引导学生回顾电流形成和作用。
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第四章和第七章经典例题,如电磁感应现象计算,力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3. 随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完成几道与例题类似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5. 互动环节(10分钟)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力合成与分解实验,增强课堂互动。
6. 答疑解惑(10分钟)解答学生在随堂练习中遇到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7.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电流、磁场、电磁感应基本概念和性质。
2. 简单电路计算方法。
3. 力合成与分解方法。
4. 牛顿运动定律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简单电路电流和电压。
(2)分析一个物体在多个力作用下运动情况。
2. 答案:(1)电流:I = V/R,电压:V = IR。
(2)根据力合成与分解,以及牛顿运动定律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反应,解他们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物理现象,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
2024年中考物理总复习课全册教案完整版(1)
2024年中考物理总复习课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测量;2. 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规律;3. 热现象、热量、比热容、热机;4. 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电功率;5. 光的传播、反射、折射、透镜;6. 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应用;7. 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操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增强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电路分析、光学现象的解释;2. 教学重点:力学基本概念、电磁学基本原理、光学现象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挂图、模型;2. 学具:课本、笔记本、练习册、实验报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讲解:详细讲解各章节知识点,结合例题进行解析;3.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4. 例题讲解:针对重难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7.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中考物理总复习全册教案;2. 知识框架:按照章节顺序,列出知识点、重难点;3. 例题及解答:展示典型例题,给出解题步骤及答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力的合成与分解练习题;(2)电路分析练习题;(3)光学现象解释练习题;(4)物理实验报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不足之处,及时改进;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学习资源,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提高物理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选取与讲解方式;4.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难度和答案的准确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及练习(含答案):第八章《电与磁》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第八章电与磁三、知识梳理磁体的性质磁场电与电磁场磁极间的互相作用规律磁化磁场和磁场的方向电流的磁效应通电螺线管(电磁铁)磁场方向的判断方法磁电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和匝数的关系电磁继电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影响受力方向的原理要素电动机结构能量变换影响感觉电流方向的要素电磁效应现象能量变换与电磁效应现象原理磁发电机结构能量转变四、教课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内容一、磁现象:1、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吸铁性)2、磁体:定义:拥有磁性的物质分类:永磁体分为天然磁体、人造磁体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磁体两头最强中间最弱)种类:水平面自由转动的磁体,指南的磁极叫南极( 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作用规律:同名磁极互相排挤,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说明:最早的指南针叫司南。
一个永磁体分红多部分后,每一部分仍存在两个磁极。
两物体互相吸引要考虑六种情况,两物体互相排挤要考虑四种状况。
4、磁化:①定义:使本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取磁性的过程。
磁铁之因此吸引铁钉是因为铁钉被磁化后,铁钉与磁铁的接触部分间形成异名磁极,异名磁极互相吸引的结果。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简单消逝,称为软磁资料。
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久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
因此制造永磁体使用钢,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使用软铁。
5、物体能否拥有磁性的判断方法:①依据磁体的吸铁性判断。
②依据磁体的指向性判断。
③依据磁体互相作用规律判断。
④依据磁极的磁性最强判断。
二、磁场:1、定义:磁体四周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别物质。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能够依据它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
这里使用的是变换法。
经过电流的效应认识电流也运用了这类方法。
2. 基天性质:磁场对放入此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
磁极间的互相作用是经过磁场而发生的。
3 、方向规定: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北极静止时所指的方向(小磁针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及练习(含答案):第十一章《运动和力》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第十一章运动和力四、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内容及过程1、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2、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Ⅰ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 变形 ,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人步行速度约1.2m/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2m 合4.32km/h 速度图象:Ⅱ A 、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 、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C 、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D 、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1、v 2、v 则 v 2>v>v 1 E 、常识:人步行速度1.2m/s ,自行车速度4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 3、长度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及练习(含答案):第六章《欧姆定律》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第六章 欧姆定律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19世纪的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得出了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I=U/R 伏安法: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定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串联电阻: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并联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电路中串联的电器越多,电流越小每个电器的电压越小串联分压限流并联的电器越多,总电流越大,各电器的电压不变。
、重点是欧姆定律的应用和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三、知识梳理 作用单位 测量仪器:电压表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单位 应用:滑动变阻器内容 表达式应用: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安全用电五、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内容1、电阻(一)定义及符号:1、定义: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符号:R(二)、单位:1、国际单位:欧姆。
规定: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V ,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 ,这段导体的电阻是1Ω。
2、常用单位:千欧、兆欧。
3、换算:1M Ω=1000K Ω 1 K Ω=1000Ω4、了解一些电阻值:手电筒的小灯泡,灯丝的电阻为几欧到十几欧。
日常用的白炽灯,灯丝的电阻为几百欧到几千欧。
实验室用的铜线,电阻小于百分之几欧。
电流表的内阻为零点几欧。
电压表的内阻为几千欧左右。
(三)影响因素:1、实验原理: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电流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
(也可以用串联在电路中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 欧姆定律电压 电阻 欧姆定律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所以定论“电阻的大小与哪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必须指明“相同条件”3、实验分析:①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导体的电阻大小跟导体的材料有关。
②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导体越长,电阻越大。
③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④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导体的电阻跟温度有关。
对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少数导体,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