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及内在机制

合集下载

雁行理论——精选推荐

雁行理论——精选推荐

雁⾏理论⼀、“雁⾏模式”理论形成发展,为战后⽇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理论依据“雁⾏模式”(Flying Geese Paradigm)理论是⽇本经济学家⾚松要(Kaname Akamatsu)在1932年提出来的。

主要⽤来说明⽇本的⼯业成长模式。

⾚松要先⽣认为,⽇本的产业通常经历了进⼝→当地⽣产+开拓出⼝→出⼝增长四个阶段并呈周期循环。

某⼀产业随着进⼝的不断增加,国内⽣产和出⼝的形成,其图形就如三只⼤雁展翅翱翔。

⼈们常以此表述后进国家⼯业化、重⼯业化和⾼加⼯度发展过程,并称之为“雁⾏产业发展形态”。

在⼀国范围内,“雁⾏产业发展形态”先是在低附加值的消费品产业中出现,然后才在⽣产资料产业中出现,继⽽在整个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中都会出现雁形变化格局。

见图(1)。

⽇本学者⼭泽逸平先⽣将⾚松要先⽣的“雁⾏产业发展形态”理论进⾏了扩展,提出了引进→进⼝替代→出⼝成长→成熟→逆进⼝五个阶段。

从⽽更加详尽地展⽰出后进国家如何通过进⼝先进国家产品和引进技术,建⽴⾃⼰的⼯⼚进⾏⽣产以满⾜国内需求,不仅可供出⼝,⽽且后来居上取代“领头雁”地位并最终实现经济起飞。

见图(2)。

在引进阶段,随着国外商品进⼊国内市场,该商品的国内需求也随之增加,同时,开始进⾏技术引进和模仿并实施国产化试验。

由于进⼝商品在质量和成本上占绝对优势,因⽽该商品的国内市场被进⼝商品所垄断。

在进⼝替代阶段,随着国内需求的不断增加,该类商品利⽤引进技术及设备⽣产的国产货以更快的速度扩⼤。

并由于⽣产规模的扩⼤和成本的降低⽽实现国内替代⽣产,于是进⼝商品逐步被国产商品所代替。

以后随着商品的国内需求增长速度的趋缓,使国产商品⽣产的继续扩⼤必须由出⼝的增加来维持,进⼊了出⼝成长阶段。

在成熟阶段中,国内需求下降,出⼝由减速增长逐渐转化为负增长,这⼜导致国内⽣产出现同样结果,出⼝的减速增长和负增长,是其他更后进国家“追赶”战略的结果。

随着这⼀过程的进⼀步发展,更后进国家的廉价进⼝商品将逐渐占领国内市场,从⽽导致国产商品⽣产的加速缩⼩,这就形成了最后的逆进⼝阶段。

日本的经济外交政策

日本的经济外交政策

日本的经济外交政策一、经济外交政策的提出1957年,日本政府发表了第一份《外交蓝皮书》,明确提出包括“经济外交”的三项“重要课题”,从而揭开了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序幕。

1958年通商产业省发表的《通商白皮书》命名为《经济合作的现状与问题》,其“前言”指出“经济合作的基点是立足于国际协调的精神,在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还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为扩大输出市场和确保重要资源输入市场做贡献”,不仅强调对外经济合作与国内经济发展的关系,并认为“我国对外经济合作,以国内经济的发展、对东南亚赔偿问题的解决和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为背景,渐渐进入一个新阶段”。

因而可以将这2个文件视为日本政府开始积极推进经济外交的“宣言书”。

ODA作为日本经济外交的主要方式、重要手段与组成部分,其形成、发展和演变与经济外交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并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点。

对于“经济外交”这一概念,日本学者有表述方式和基本内容不尽相同的各种界定。

有的认为:经济外交是“在对外政策方面,为实现国家的诸多经济利益,而由该国政府尽量动员本国资源来推行的对外关系的一种方式”,突出了经济外交的动因、目的和行为主体。

1也有认为:经济外交是“有关贸易、资本、金融、服务等各方面的市场开放,和随着经济摩擦而导致的进出口限制,以及经济制裁、经济援助等日本政府的各种政策”,强调了经济外交的内涵、外延和结构性的内容。

2中国学者认为:对日本的经济外交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解读,只有从这两个方面全面理解经济外交,才能更深刻地把握其不同时期的特点及演变的实质。

在狭义上,经济外交“就是指以实现各种经济利益为目的,借助经济手段进行的外交活动。

是相对于政治外交、军事外交而言的。

”在广义上,经济外交“不仅被日本政府当作追求经济利益的手段,而且被用来弥补其政治、军事外交手段之欠缺,即被用以追求政治、安全上的目的,以至于使整个战后日本外交带上了经济外交的特征。

[整理]战后日本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区域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整理]战后日本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区域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战后日本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区域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1.简述战后日本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1、①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特别是美国对日本的扶植政策,是日本经贸崛起的重要原因,而20世纪50年代爆发的朝鲜战争,美国对日本出口贸易的扩大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刺激。

②长期被低估的汇率制度。

长达20年之久的被低估的固定汇率制度是促进日本战后出口贸易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

③ 国际竞争能力的强化。

为了提高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能力,日本企业在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还强化了对经营成本的控制。

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④政府的支持。

战后,日本政府为贯彻实施“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对本国的贸易活动进行了全面的干预。

⑤贸易政策的选择。

战后,日本政府为恢复本国经济,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对进口贸易实施了严格的限制。

⑥充分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加快技术进步。

日本赶上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更抓住了机遇,吸取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选择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合成材料技术的开发。

⑦重视教育,加速人才的培养。

2.简述区域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2、①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经济技术政策等因素的制约。

区域经济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其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

地理因素是区域经济中的基本要素。

区域经济最明显的表现为区域经济集团化。

跨国公司是区域经济中最活跃的要素。

②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

经济全球化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与相互融合。

日本企业财团的组织形态及运作机制之启示

日本企业财团的组织形态及运作机制之启示

一、为什么学习日本?国内学界对于日本企业的大量研究集中于二十世纪90年代。

当时的日本,在战后贫弱不堪的状态下,只经过20多年里的发展,就迅速地成为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让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美国人都惊呼“日本第一”,把日本列入经济上最有威胁的国家。

这种论调也使得中国的学者们掀起了研究日本企业的热潮,90年代中期对于日本企业的研究可以说是硕果累累。

但后来日本不断发表各种经济数据和文章,宣称本国经济危机和衰退,称90年代后的时期为“失去的二十年”,且日本也试着引入西方的经济运行机制来试图振兴经济,自此我国国内学界研究日本企业的热潮也烟消云散,转而将目光投向了西方。

而实际上,很多日本企业家经过实践认为学习西方的弊端是多方面的,欧美模式对于日本并不适合。

甚至有观点认为,当美国将目光聚焦到日本并阻碍日本扩张时,日本十分警觉并害怕再次成为欧美打击的对象,所以用一些掩盖自身实力的经济数据,宣称日本已进入衰退时代,成功地隐藏了自己。

日本企业家私底下对于这些统计数据十分不屑,认为日本经济已经是世界第一。

2009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日本企业有71家,营业额达到29416亿美元,占12.7%,企业数量和营业额都仅次于美国,居世界500强企业第二位。

2009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居全球第二,2010年位居第三(中国当年排名第二,但日本人均GDP 为中国的十倍),2015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仍位居第三(中国位居第二,中国人均GDP 为日本四分之一)。

实际上,这些可见的GDP 统计数据中,不包含日本的海外资产。

有观点认为,如果海外资产计入统计数据,日本整体经济实力不可估量,无人能敌。

在人们以为日本企业在各种打击中已走向衰落的认识误区中,它却以低调和隐秘的姿态迅速在全球进行产业链的扩张和调整以及优质资源的整合、聚敛。

从日本FDI [英文全称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意指对外直接投资。

是一国的投资者跨越国境将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他国,以获取或控制相应的企业经营管理权,从而获得利润或其他利益的投资活动。

日本在二战后迅速崛起的原因

日本在二战后迅速崛起的原因

日本在二战后迅速崛起的原因众所周知,二战期间日本在经济上受到重创。

可是为什么二战后日本可以迅速崛起呢?以下就是整理的二战之后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希望对你有用。

(一)从外部环境方面来看。

一、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经济上、政治上的援助。

由于战败,不能再对侵略国进行各种资源的掠夺了,战后日本的对外贸易几乎完全中断。

这样,战前和战时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资都失去了供应。

这时,为了援助日本的经济,美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性进口物资。

在日本整个进口总额中,1945年9月至1946年占63.2%,1947 年占77.2%,1948 年占了67.4%,1949 年占了58.4%,1950 年则为36.9%。

这些物资主要包括小麦、食物、化肥、棉花等,对当时处于绝境的日本经济渡过难关,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另外,美国对日本的态度,因其全球化战略的需要不断转变。

刚开始,美国对日占领政策为打击日本,使其军国主义永远不能抬头。

但是,后来的朝鲜战争、北约与华约的两极对峙以及越南战争等,日本都成了美国国际战略布局的重要一棋,所以,其对日的政策,也就变为了扶持和利用日本,在经济上、政治上、科技上、军事上等重要方面,都给予了非常重要的支持。

这对于日本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朝鲜战争对日本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

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对于朝鲜和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场沉重的灾难,但是对于日本来说,却因其有利的地理、政治因素,借些大发战争财。

由于朝鲜战争,离战场最近的日本不仅成了美军大量军用物资的生产工基地和供应基地,而且还成了为美军提供各种服务的基地。

为了战争的需要,美国出钱直接向日本订购大量的物资和劳务服务。

据统计,从1950年到1953年战争和停止,美国对日本的特需订货一共为23.9亿美元,占日本总出口额的50.6%;其中1951 年占总出口额的43.7%、1952年则为66.1%、1953年为63.5%。

三、和平而稳定的国际环境。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二战以前,日本即为列强之一。

但在二战后期,日本的国民经济遭到了巨大损失。

一是因为长期的战争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财、物力;二是盟军的原子弹轰炸,破坏了日本一些工厂和生产设施,所以到1945年8月二战结束时,日本国民财富的45%以上都被耗费和破坏掉了。

战后第一年即1946年,日本的主要生产指标均大大低于战前水平,工业技术水平比美国落后了30年,劳动生产率比英、法等国也低得多。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发展速度。

1956-1973年,日本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达13.6%,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6位跃升到第2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因此被西方学者认为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一.日本经济的改组和恢复阶段(1945年-1955年)从1947年开始,在麦克阿瑟的主持和美同政府的扶植下,日本开始进行战后经济的重建工作。

这种经济重建,是从实行“倾斜生产方式”开始的。

所谓“倾斜生产方式”,就是在资金和原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集中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煤炭生产,用生产出来的煤炭重点供应钢铁业,再用增产的钢铁加强煤炭业。

目的是努力造成煤和钢铁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并以此为杠杆,带动整个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根据这个经济发展战略,日本政府专门设立了“复兴金融公库”。

在1947-1948年中,日本即向煤炭业发放了475亿日元贷款,占据该公库全部贷款总额的36%。

1946 年日本产煤2274万吨,而1947年则达2932万吨,增长近30%;同期的钢产量也增长了21 %。

到1948年,日本即出现了初步的经济好转迹象。

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恢复得到美国的大力扶植。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本实行了单独军事占领。

之后,按照波茨坦公告的精神,美国对日本推行了旨在铲除其军国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民主改革。

如在政治和军事上,修改了日本宪法,废除了“天皇制”,并规定日本不得保持陆、海、空军及其它进攻性军事力量,军费开支不得超出国民生产总值的1%。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概况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概况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概况一、日本 FDI 的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在经济上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其经济陷于一片废墟之中。

但是进入 50 年代以后,日本开始了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时期,其对外直接投资在 80 年代中期更是迅猛增长,以奇迹般的速度成长为世界第二贸易大国和投资大国。

其对外直接投资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见表 1)表 1: 1951-2005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单位:亿美元、件)注:1.资料来源:日本贸易振兴会网站 http://www.jetro.go.jp/en/stats/statistics/2.日本在 2005 年后开始采用国际收支的统计方法,不在公布申报额统计1战后恢复期(1951-1970)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其经济陷于一片废墟之中,战后的日本也几乎丧失了全部的对外投资。

战后的日本致力于经济复兴,工业生产设备等国内投资对于资本的大量需求,使企业在国内的投资也具有充分的商机,同时国家政策上对资本流出的限制,使得日本在该阶段不仅在经济上无力同时也没有更大的必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日本重新开始其对外直接投资是1951 年末,但是其规模相当小,1951-1962 年之间,年平均投资额仅为 0.439亿美元,年平均项目数为 61.8 件。

从 1963 年开始,日本开始加快其对外直接投资的脚步,到 1967 年,累计对外投资总额为 14.51 亿美元。

1960 年,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比重为0.75%,同期美国占42.4%,德国占 1.21%,英国为 16.3%,到了 1967 年,日本这一数字虽然增长到了1.31%,但美国为 52.5%,德国为 2.63%,英国为 15.3%。

虽然日本的对外投资额有所增加,但是与此同时,其他几个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额也处于增长态势,与他们相比,在此阶段,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总量仍然处于低水平,其规模较小。

日本经济发展历程

日本经济发展历程

日本经济发展历程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1. 重建与发展初期(1945-1960年代):二战后,日本经济遭受严重的战争摧毁,然而在美国的经济援助下,日本迅速进行了重建与恢复。

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轻工业和加工制造业,例如造船、纺织等领域的企业得到迅猛发展。

2. 高度经济增长期(1960-1970年代):通过有效的政府规划和私人企业的努力,日本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重点发展的产业包括汽车、电子、钢铁、化工等,日本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得到了广泛认可。

同时,日本政府采取了保护主义政策,限制了进口并鼓励出口,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

3. 经济转型期(1980-1990年代):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和国内市场的饱和,日本开始面临一系列挑战。

这一时期,日本政府推动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包括金融自由化、企业并购与重组等。

同时,日本企业开始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通过直接投资和出口扩大经济规模。

4. 泡沫经济崩溃与失去势头(1990-2000年代):1990年代初,日本的泡沫经济破裂,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崩溃,导致经济陷入长期停滞。

这一阶段,日本面临诸多问题,包括高失业率、恶性通缩等。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措施和结构性改革,然而经济的恢复进程缓慢,日本逐渐失去了过去的经济优势。

5. 超低利率和经济调整(21世纪):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日本实施了超低利率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的量化宽松措施。

虽然这些措施一度提振了股市和出口,但日本仍面临着长期经济调整的挑战,主要包括人口老龄化、人口减少、政府债务高企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日本政府也开始注重创新、技术升级以及推动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发展。

日本投资环境研究报告

日本投资环境研究报告

日本投资环境研究报告战后数十年来,外国对日直接投资呈现起点较低、发展有限的总体态势。

50年代前半期每年规模仅有二、三百万美元。

1967年日本政府实施第一次资本自由化后,正式揭开较大规模引进外资的序幕。

至1981~1986年,外国对日直接投资5年累计总额达42亿美元。

从纵向比较看,投资规模呈连年增长势头,但其金额无论同日本对外投资相比,还是同世界其它一些国家吸引外资相比,相差都十分悬殊。

例如,1950年~1985年日本引资总额还不到同期其对外投资总额的5%,甚至不及80年代任何一年对外投资额。

日本一直不是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直接投资对象国,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90年代后期。

进入90年代,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广大中小企业和不少大企业经营恶化,战后罕见的失业、破产等现象渐趋严重。

特别是1997年以后,亚洲金融危机及本国经济动荡的打击使企业经营雪上加霜,为外资大规模打入日本提供了机遇,大型企业并购项目开始出现。

自1998年起,日本吸引外资连续3年猛增,并连创历史新高。

2000年度外额比上年继续增长31.5%,总额达282.76亿美元。

美国为当年度最大对日投资国。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致力于海外事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上半年就有至少7000家中国企业开始进行海外投资,并且有不段增加的趋势。

现在我们就来将全面为您分析日本投资环境,。

一、投资日本的魅力:◇发达的日本市场,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98年497兆日元)。

1,日本市场的特点日本的产品生产、开发能力非常高,资本积累非常雄厚。

拥有高度发达的技术、丰富的人才以及大量的资金。

最近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全社会正在加速信息化,更加充满活力。

另外随着对外开放的进程加快,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在许多领域采取了实际措施推进市场化进程:1)信息产业(NTT的分拆、并入其他公司);2)金融领域(银行、证券、保险的混业经营的放开);3)批发行业(削减流通环节);4)运输行业(公共汽车、出租车、航空等行业的运费放开);5)零售业(放开大型零售店铺选址),这些措施极大的提高了市场活力。

日本战后经济崛起的原因

日本战后经济崛起的原因

日本战后经济崛起的原因二战后的50年,日本由一个战败国,资源贫乏的岛国,迅速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不能不令人惊讶和深思。

下面就由店铺告诉大家日本战后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吧!日本战后经济崛起的原因日本战后经济崛起的原因一、美国实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是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之一。

1、对日政策的全面调整:为了遏制苏联和中国革命的胜利,1948年1月美国提出了一个占领日本的新方针——“建设自主国家”,这个所谓的“自主国家”,实际上只不过是美国在亚洲的“远东工厂”的代名词。

为了建设“远东工厂”,美国积极制定使日本早日自主的方案,主张解除对多数军需工厂的指定赔偿,为了实现日本的复兴,美国力主缓和战争赔偿,允许日本保留赖以恢复生产特别是军工生产的资设备基础。

建设“远东工厂”的重要一步就是使日本尽快摆脱战后的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美国于1948年12月,提出了“稳定经济九原则”,1949年2月还派底特银行董事长道奇到日本担任占领军当局的最高财政顾问,对日本经济进行整顿,制定了“道奇计划”把“稳定经济的九原则”加以具体化。

道奇的紧缩财政措施实行后,通货膨胀被抑制住了,日本经济也稳定下来。

开始向自由经济过渡。

2、侵朝战争的“特需”订货战后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日本立时成了美烟的后方军需物资供应基地和武器、军械的修理厂。

日本由此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高达36忆美元。

这些“特需”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

给日本经济注入活力,带来了国内的“消费景气”。

无怪乎日本垄断资本家称朝鲜战争为拯救日本经济的“及时雨”,就连日本经济学家,不论学术观点如何,也不得不承认美国的侵朝战争是“救助日本经济之神”。

“以战争为契机而发展起来的日本资本主义体制又重新复活了”。

3、旧金山体制的构筑和建立为了积极有效的扶植日本,美国加紧策划对日本的媾和活动,以便把日本纳入它的远东战略计划之中。

日本对华投资发展史

日本对华投资发展史

一一、日本对华投资的变迁图1 日本对华投资金额的变迁(单位:万美元)图2 日本对华投资项目数量的变迁(单位:件)1.1984~1985 年间的第一次对华投资热潮此阶段,日元升值,日本企业在日本国内生产的产品不再具有竞争力,所以许多日本企业开始考虑把自己的生产基地向海外转移。

这时候投资的主要地点是大连,因为从地理及历史的角度而言,日本和大连间有很深的渊源,且大连的日语人才资源相对其他城市而言较为丰富,所以日资企业大多集中于此。

日资投资的主要行业则集中于食品加工、纺织和杂货等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同时,中国国内的与外企投资相关的法令、法规建设逐步完善,中国经济整体自改革开放以来也慢慢步入正轨,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日本企业的对华投资由尝试向实际行动转化。

仅1984 年1 年间的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数量和金额,就超过了前5 年的总和。

1985 年全年的投资数量又增长了一倍。

2.1988~1989 年间的第二次对华投资热潮为了改善我国投资环境,更好地吸收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发展国民经济,1986 年11 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1988 年1 月中国政府提出并开始实行“沿海经济发展战略”;1989 年11 月的中国共产党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

这一系列的政策都对外资入华起到了有效地作用。

与1987年相比,1988 年全年日本企业对华投资数量有了大幅的增加,增量达到了70%强,从而形成了又一次投资热潮,这种热潮一直持续到1989 年5 月。

3.1991~1995 年间的第三次对华投资热潮形成这一投资热潮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政府根据实地发展需要,于1990 年4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并实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决定》;1991 年起设立了新的经济开发区—上海浦东新区。

战后日本经济史

战后日本经济史

战后日本经济史
战后日本经济史是指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今天的
经济进步历史。

在二战中,日本经历了巨大的损失,赔偿金的支出源源不断,而国家经济也受到重创。

日本国家当时正面临着突然和巨大的负债以及物资荒、城市毁灭和当地经济崩溃的压力,源源不断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压力也更加添加了额外的压力。

海外军事控制期间,美国有意地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来促进日本经济的发展,如:对外开放市场、实施经济强化政策,以及建立独立的财政机构来制定政策。

日本政府在1946年通过了一项减赤计划,其目的是通过减少
政府出口,支出削减财政赤字,从而改善日本经济状况。

1951年,日本加入了《日美宪章》,承诺改革国民经济,并于
1955年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此后,日本经济开始蓬勃
发展,温暖的“昭和时代”也拉开了帷幕,2013年,日本经济
仍占有世界GDP总额的3.9%,位列全球第三。

自19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也处于停滞状态。

日本未能摆脱
银行紧缩政策带来的低利率困境,消费者情绪也受到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在2010年的世界杯和2011年的福岛核灾难之后,日本经济又一次受到沉重的打击,同时,当时日元的下跌也使得出口企业面临更多的困难。

虽然日本经济过去几十年来起伏不定,但日本政府积极推进结构性改革,不仅带来了经济增长,而且还带来了社会的变革和稳定。

在未来的数十年中,日本经济将继续实施适当的改革措施,以期保持最高的增长率和最佳的社会发展。

日本对外贸易的特点3

日本对外贸易的特点3

日本对外贸易的特点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

太平洋沿岸的东京、横滨、大阪、名古屋等,都是优良海港,海上交通便利,利于发展对外贸易。

日本对外贸易的管理体制战后以来,日本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在“贸易立国”基本方针引导下,对外贸易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出口增长的“加工贸易主义”政策,对外贸易的膨胀呈现出一种畸形状态。

进入90年代以后,日本发展对外贸易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受此影响,日本对外贸易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态势也在发生深刻的转变。

日本原有贸易体制存在的问题:1、加工型外贸体制弊端,日本由于国内资源极度贫乏,为了发展经济,必须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即向海外出口制成品,以此换取所需要的原材料、能源和粮食等。

由此形成的对外贸易体制被称作加工型外贸体制。

2、日本经济的成熟及其外贸体制面临的改革,日本虽然已是成熟的经济大国,但其贸易体制却仍停留在传统的加工型贸易上。

这种内在的不协调决定着日本的贸易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日本对外贸易体制1、转变贸易的商品结构。

扩大内需,继续提高制成品在进口中的比率,保持较为合理的出口规模,同其他国家之间形成“水平分工为主、垂直分工为辅”的产业分工格局。

消除对外贸易长期畸形发展的状态,缩小贸易盈余,缓和贸易摩擦。

2、进一步调整贸易的地区结构(区域集团化、资本、贸易自由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在这种趋势下,发展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贸关系,并力求在亚太经济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推进区域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同事日本开拓和巩固亚太以外的市场。

力求在贸易的地区结构上形成以亚太为中心,向全球扩展的格局。

3、改变以往在贸易自由化问题上的被动、消极态度。

积极推动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扩大内需,以恢复经济活力。

就引起各贸易对象国公愤的交易惯例,国内市场的进入障碍等进行某种程度的调整,以缓和对外摩擦。

4、在对外贸易管理体制上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现状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现状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现状一、战后经济恢复〔1945-1955年〕1.战争对日本经济的严重破坏日本帝国主义穷兵黩武,侵略亚洲、挑起太平洋战争的结果,不仅给亚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且使国内军事经济畸形发展,国民经济疲惫不堪。

战争后期,由于美军的空袭,以东京为首,全国119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到处都变成一片废墟和焦土。

尤其是广岛和长崎,更遭到了原子弹的毁灭性破坏。

与1934-1936年相比,1946年国民经济和生产能力的下降情况是:实际GNP为62%,人均实际GNP为55%,人均实际个人消费为57%,制造业实际工资为30%(1947年),工矿业生产为31%,(其中煤炭53%、钢材10%、纺织品7%),农业生产为79%。

由于战败,对外贸易几乎完全中断了,与战前相比,1947年出口下降为7%,进口下降为14%。

2.战后初期的民主化改革和经济恢复尽管战后的经济恢复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曲折,但从总体上看,无疑是取代了很大的成功。

1946-1951年度,经济增长率为9.9%,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22.8%;1951-1955年度,经济增长率为8.7%,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11.3%。

日本经济企划厅1956年的《经济白皮书》有一句名言:“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

其含义是战后经济恢复阶段已经结束了。

经济白皮书这样写道:“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

我们现在面临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局面。

在恢复中求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今后的发展要靠实现现代化”。

这标志着到1955年为止,日本经济已经恢复到了战前的最高水平,从此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经济高速增长〔1955-1972〕1.重新赶超的出发点1955年日本经济恢复和超过了战前水平以后,重新开始了赶超欧美的历程,这是一个新的出发点。

战前,日本经济虽然达到了与欧美各国并驾齐驱的水平,但由于战争的影响和破坏,与美国相比,日本经济的发展整整停滞了20年,与欧美各国特别是与美国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02
经济高速增长期(1955-1973 )
产业政策的实施
产业结构调整
日本政府在战后初期,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从以农业为主 向以制造业为主的转变。这包括对传统产业的扶持和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如钢 铁、汽车、电子等。
企业自主创新
在政府的引导下,日本企业开始注重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逐渐形成了以企业 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为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பைடு நூலகம்
经济崩溃与重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 经济遭受重创,国家经济陷入
崩溃边缘。
美国占领期间,日本政府开 始着手重建经济,通过恢复 生产、重建基础设施等措施
,逐步恢复经济秩序。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 如土地改革、解散财阀等,为
经济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美国占领与改革
01
美国对日本进行了军事占领,并 实施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 改革。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汇报人: 2023-12-26
目录
• 战后初期与经济复兴(19451955)
• 经济高速增长期(19551973)
• 石油危机与经济调整(19731985)
• 泡沫经济与崩溃(19851990)
• 经济全球化与新经济模式( 1990-至今)
• 日本经济的未来展望
01
战后初期与经济复兴(19451955)
贸易立国战略
出口导向型经济
日本政府实施贸易立国战略,将出口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 要手段。通过扩大出口、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日本企 业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
贸易自由化与市场开放
日本政府逐步推进贸易自由化,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吸 引外国资本和技术进入国内市场。这为日本经济的全球化进 程奠定了基础。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优先发展重工业
政府优先发展重工业,以满足基础 设施建设和军事需求。
02
经济高速增长期(19551973)
产业升级与工业化
总结词
这一时期,日本成功实现了产业升级和工业化,为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详细描述
日本在战后初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逐渐向重化工业和机械制造业转型。政府对新兴产业给予税收和 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这些措施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工业化,使得日本成为世界 上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05
当前日本经济发展趋势及 挑战(2010-至今)
低迷的经济增长与人口老龄化
经济增长缓慢
自2010年以来,日本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年均增 长率仅为1.5%。这种低迷的增长主要受到国内和国际 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内方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 市场僵化、生产率增长缓慢等问题持续制约经济发展 。国际方面,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事件也对日 本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2023-10-31
contents
目录
• 战后经济恢复期(1945-1955) • 经济高速增长期(1955-1973) • 经济调整与泡沫破裂(1973-1990)
contents
目录
• 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发展(1990-2010 )
• 当前日本经济发展趋势及挑战(2010-至 今)
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实施 军事占领,并推动了一系 列民主化改革。
非军事化改革
撤消军队,实行和平宪法 ,禁止军事武装力量。
政治民主化改革
建立议会民主制度,实施 普选,允许自由政治活动 。
经济恢复与产业重建
经济恢复
随着美军的援助和国内重建的 需要,日本经济逐渐恢复。

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解读

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解读
进入90年代后 ,由于种种原因 ,日本的对外直接 投资 开始逐渐下降
2021/4/18
4、.已积累的大量资本是其对外投资的基本条件。
日本是工业化国家的后起之秀,当今世界第2 经济大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使日本在国际金融领 域的地位大大提高。
5、扩大海外直接投资是缓和贸易摩擦、绕开贸易 壁垒的重要手段。
进入90年代,日本与欧美的贸易摩擦越演越 烈。由于日本长期以来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 发展战略,大量出口高附加值产品,而进入日本 市场却要受到严格的限制,致使日本对欧美的贸 易顺差有增无减,这引起了以美国为首的其他西 方国家的强烈不满。为了缓和贸易摩擦,绕开贸 易壁垒,扩大海外直接投资,在海外建厂,无疑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021/4/18
7.日元升值和国内经济不景气,促使日本企业把目 光投向海外
1994年初至1995年5月,日元汇率出现了有史以来最 为严重的急剧升值,从1994年初的126日元兑换1美元, 一路攀升,并一度升至1995年4月19日的79.5:1。在日 本经济遭受“泡沫经济”、经济滑坡的连续打击下,日元 的急剧升值对日本无异于雪上加霜,使日本经济陷入困境。 在这次日元升值中,首受其害的是出口产业和企业,使这 些日本企业的利润大幅度下降。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以维 持国际竞争能力,不得不把目光投向海外。近几年来很多 企业加快了向海外投资的步伐。据《日本经济新闻》最近 作的一次调查发现,日本制造业中59%的企业有在国外建 厂的意向。由于在海外投资建厂,日本的进口有了显著的 增长。在1996年1~9月,由于在亚洲大量投资设厂,导 致来自亚洲生产据点的机器比上年同期进口量增长80%, 半导体、电子零部件进口量增长70%。
2021/4/18
二、日本对外投资的的四个阶段

战后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

战后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

战后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
韩丽珠
【期刊名称】《外国问题研究》
【年(卷),期】2003(000)001
【摘要】战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开始于1979年,呈现出沿海地区集中、投资目的单一、由制造加工转变为注重销售等特点,同时在其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中国应在充分认识日本海外直接投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市场,优化投资环境,增强包括日本投资者在内的外国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以便吸引更多的投资满足国有企业改革和西部开发对资金、技术和管理的迫切需要.
【总页数】5页(P49-53)
【作者】韩丽珠
【作者单位】吉林化工学院,经济管理系,吉林,吉林,132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3.48
【相关文献】
1.战后日本海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念 [J], 韩丽珠
2.战后日本海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J], 韩丽珠
3.战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及内在机制 [J], 金仁淑
4.试论战后日本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特点的演变 [J], 耿广鸿;王三星
5.战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变迁 [J], 金仁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二次作1

第二次作1

第二次作业下面两道案例题请任选一题,根据题目要求回答问题,字数要求800左右。

案例一下面是日本汇改的发展的情况介绍:二战后,日本的汇率改革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1、建立并极力维护日元对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时期二战后,日本政府提出贸易立国的口号,稳定汇率有利于出口。

自1949年4月25日开始,实行美元兑日元的固定汇率政策,保持了22年多,直到1971年12月才正式改变,这为日本经济腾飞立下了汗马功劳。

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增长,美国对日本产品出口日益不满。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日美间摩擦不断。

60年代后期开始,双方贸易摩擦向几乎所有重要工业产品领域扩展。

随之而来的是,美国对日本的压力增大,在金融层面要求日元升值。

2、被迫采取浮动汇率制度,日元逐渐升值时期1971年8月,美国“新经济政策”从根本上动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剧烈动荡。

日本为维护日元兑美元汇率水平,多次入市干预,但都无济于事。

尽管如此,欧美国家仍不断批评日元升幅不够。

1971年12月,“史密森协议”决定将日元升值16.8%,即1美元兑308日元,并以此为标准,可上下浮动2.25%。

但由于美国贸易逆差继续扩大,美元汇率仍呈下滑趋势。

1973年2月13日,美元对黄金贬值10%,日本只好让日元向浮动汇率过渡。

从固定汇率过渡到浮动汇率,日本是在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后才实现的,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

3、答应日元汇率大幅度升值时期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汇率进入了长达10年之久的升值周期。

日本政府放手日元升值,日本试图以此缓和日美贸易摩擦,避免两国关系恶化,也想借此机会提高日元甚至日本的国际地位。

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最大的影响是促进了日本企业的对外投资。

当时日本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行业仍主要集中在汽车、钢铁、家电等传统产业方面,在以信息产业、生化等为代表的高科技方面还未发展到成规模的产业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