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研究的文献综述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研究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6d2ca4c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5e.png)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研究的文献综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FDI)是指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并持有对外实体企业的股权或投资。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对外投资方式和领域也日益多元化。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不仅为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也对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探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及其相关研究成果。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自1979年实行对外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起初,中国企业主要通过政府引导和支持的方式进行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源开采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投资领域也逐渐扩展到制造业、金融业、科技创新等领域。
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规模首次超过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规模,成为全球最大的海外投资国之一。
1.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资源获取途径,有利于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为中国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还有助于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2.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对外投资活动促进了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有助于促进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增长,为全球投资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们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模式、动因和效果、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
1. 发展模式、动因和效果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模式、动因和效果的研究较为广泛。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述评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f314b3c9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62.png)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述评引言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持续增长,成为国际经济领域的热点话题。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许多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本文将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述评。
1. FDI的定义和重要性FDI是指企业或个人在境外投资和经营,通过建立子公司、合资企业或控股外国企业的方式,以及购买对外国企业的股权等形式参与境外经济活动。
在全球化进程中,FDI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多元化的意义。
首先,FDI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FDI,中国可以获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渠道,从而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FDI也促进了国内外市场的联系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改善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积极影响。
其次,FDI对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FDI,在境外投资的同时,中国也为合作国家带来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这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加深了双方的友谊与合作。
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升级转型阶段。
起步阶段(1979年-1999年)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体,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中国开放了对外投资的渠道,并进行了第一批试点项目。
快速增长阶段(2000年-2014年)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快速增长的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不断扩大对外投资的领域和规模。
中国企业纷纷通过并购、设立海外子公司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和经营活动。
升级转型阶段(2015年至今)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新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加强了对外投资的监管和管理,重点关注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并加强了与相关国际组织的合作。
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和挑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以下优势:•市场规模巨大,具有较强的资源和消费需求。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研究的文献综述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研究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3e07a8d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2b.png)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研究的文献综述1. 引言1.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指中国企业通过跨国投资等方式,在境外投资建立企业或者购买外国企业的股权,以实现资源整合、市场拓展或者降低成本等目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也不断拓展,逐渐由传统的资源型投资向技术密集型、品牌推广等领域扩展。
截至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包括多样化、区域分布广泛和行业涵盖广泛。
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行业涵盖领域涉及制造业、金融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并且逐渐向高附加值、科技密集型领域拓展。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域涉及亚洲、非洲、欧洲等多个地区,形成了一个全球化的投资布局。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凸显。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对推动国内产业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障碍,如宏观环境变化、跨国投资风险等。
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背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持续增长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可以促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还可以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经济文化交流,加深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往。
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重要议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互联互通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可能面临多种挑战和机遇。
了解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和机制,分析外部环境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评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效果等问题,对于制定科学有效的对外投资政策,推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ec9e50db4daa58da1114a09.png)
综述内容
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理论 对外直接投资的中观理论
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理论
2018/12/2
垄断优势理论 内部化理论
提出时:1960 提出时间:1976
代表人物:海默、 金德尔伯格 代表人物:巴克莱 和卡森
对 外 直 接 投 资 的 微 观 理 论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提出时间:1977
2018/12/2
比较优势理论
小岛清(Kiyoshi Kojima)以20世纪50年~70年代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 为考察对象,将资源禀赋差异导致比较成本差异的原理用于分析日本 的对外直接投资。 他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 比较劣势的产业(可称为边际产业,这也是对方国家具有显在或潜在 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的边际产业理论。 其理论的启示:并非拥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才能进行跨国经营,具有比 较优势或者寻求比较优势的企业都可以进行跨国经营。 在论述具体的对外直接投资动机时,小岛清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行 业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和生产要素导向型。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对 外 直 接 投 资 中 观 理 论
20世纪70年代
代表人物: Vernon
竞争优势理论
1990年
代表人物:迈克 尔· 波特
比较优势理论
20世纪50年代 ~70年代
代表人物:小岛 清
2018/12/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弗农(Vernon,1966)从美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考察了比较优 势和投资在国际间的移动过程,提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变动与产品生 命周期密切联系的论点。 20世纪70年代弗农引入“国际寡占行为”来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 资行为,并将产品周期分为创新寡占、成熟寡占和老化寡占三个阶段 。 其理论揭示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质:不断向国外转移已在国内丧 失垄断优势的产业,为本国产品进入新一轮创新阶段作准备,从而使 产品不断得以创新,维持其在国际上的垄断或寡占优势。但该理论关 于寻求低廉生产成本地区的观点有悖于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跨国公司对发达国家的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e84cee9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17.png)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一、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
目前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 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
它是一种说明当代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具有垄断优势的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的理论,开创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
后来金德尔博格〔Kindleberger,1969〕推进了海默的思想,认为跨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具有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产要素优势等。
约翰逊〔Johnson,1970〕从知识资产的占用和使用的角度,阿利伯〔Aliber,1970〕从货币和资本的角度,卡夫斯〔Caves,1971〕从产品的异质化能力、知识和技术等核心资产的角度,彭罗斯〔Penrson,1976〕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论述了企业的垄断优势。
邓宁〔Dunning,1977〕进一步把这种优势开展为“所有权优势〞。
即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以及其他学者的补充,开展成为完整的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管理技能和销售渠道优势等,对他国进展直接投资,方能抵消跨国经营的各项额外本钱和由此产生的劣势。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5月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ee2b5bb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94.png)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传统观点认为,在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发达国家是资本输出的一方,发展中国家则是资本输入的一方。
因此,现有的描述和解释跨国公司行为的理论都将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并将从中得到的结论和规律推广到所有的跨国公司。
但是,根据世界投资报告的资料表明: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已经成为资本输出国。
既然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经济事实,那么这些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是什么?它们的竞争优势何在?他们的投资原因是什么?它们的行为有何特点?这些都有待于经济学家提供相应的答案。
为了寻求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国际经济学界从上述四个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地探索,创立了一些新的理论学说。
但能形成较系统、较成熟的理论的却不多。
这些理论成就远远逊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方面的成就。
这些理论虽然在西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不属于主流理论,但其影响越来越大。
研究这些不同理论流派的思想,可以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以对外直接投资目的为切入点长期战略理论长期战略理论是鲁伯等人根据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调查而总结提出的。
他们的调查涉及80多个跨国公司,描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发现对外直接投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厂商的长期战赂考虑。
他们认为,第一种外国直接投资是以出口导向的投资(10%的产品用于出口)。
该种投资旨在使一个跨国公司容易接近新的投入来源地,即原材料、零部件以及最终产品的来源地。
第二种是市场拓展投资,产品主要在东道国内销售,其经济方面的兴趣在于当地市场的规模及长期的潜力,以及当地的生产成本。
最后一种是政府倡导的投资,该投资主要是东道国各种补贴所引致的。
在上述学者看来,不同种类的对外直接投资是由不同的因素决定的。
例如,较之注重于东道国市场的投资,以出口导向的投资通常需要较短的回收期或较高的收益率。
但是,如果把各种外国直接投资一并考虑,鲁伯认为,预期的投资利润率(而不是当前的利润率)对投资水平有着根本的影响。
对外直接投资文献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b62f5ffa21614791611284f.png)
FDI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文献综述1、FDI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FDI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尤其是其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大量的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索洛等人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提出了新古典增长模型,又被成为索洛—斯旺模型。
这一模型认为FDI是资本的一种重要来源,其会导致总的投资量上升,而总投资的增加直接影响经济的增长。
而宏观经济增长理论的乘数效应则提出投资的改变会使得产出的倍数发生改变,即当对一国的投资增多时,则该国产出的倍数也会相应的增加。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不来自于外力的推动,反而依赖于内在的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等要素(Romer,1986,1987;Lucas,1988)。
FDI能够对一国的技术水平、人力资本甚至制度等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对该国的经济增长产生间接影响.此外,通常来说FDI在生产过程中更多的引进和使用新的生产技术,这一方式与国内投资研发相比具有极大的优势。
大量的国外学者就FDI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Lee、Rana和Iwasaki(1986)基于多个亚洲发展中国家私人投资和外国援助数据,探究了二者对该国经济的发展和储蓄的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国私人投资能够有效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而对于储蓄状况的影响相对不显著。
而Firebaugh(1992)则将国内经济与FDI对经济的影响效果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国内资本和FDI对于国内经济发展均有着显著的影响,但是国内经济对增长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国外资本的影响。
Borenztein、Gregorio 和Lee(1998)则从探究缘由的角度出发,他们的研究表明FDI为东道国引进新的生产技术提供了渠道,且与Firebaugh研究结果相悖,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FDI对经济的贡献已经超过了国内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随着FDI在东道国经济增长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被学者所验证,甚至有的学者将一国经济不景气乃至衰退归结于外国投资的不足。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与地方政府竞争理论综述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与地方政府竞争理论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cfad14e336c1eb91a375d90.png)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与地方政府竞争理论综述摘要: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国际经济的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决策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段过程,这一决策不仅与东道国政府有关,更多的直接投资则是直接与投资区位的地方政府发生关系。
影响其决策的因素和条件也日益成为学术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就目前已有的有关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理论做一个较全面的梳理和论述。
关键词:直接投资;区位分布;地方政府;理论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 (2013)06-0-02一、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理论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产生于20世界60年代,在所有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都或多或少地讨论到区位选择的问题,但迄今为止,还并未形成统一的外商直接投资区位理论。
1.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的理论1960年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1960)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率先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首次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是由麻省理工学院c·p·金德贝格在70年代对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进行的补充和发展。
它是一种阐明当代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具有垄断优势的理论。
此理论认为,考察对外直接投资应从“垄断优势”着眼。
巴克利、卡森(buckley,carson,1976)、拉格曼(rugman,1976)的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强调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以较低成本,在内部转移该优势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当作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真正动因。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1966)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理论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营销生命,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608076bde80d4d8d15a4fc4.png)
第三章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第一节新古典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国家之间的贸易只是地区之间贸易的特例。
所谓要素利益就是每个地区生产那些所需要素比较丰富的商品,而不应生产那些所需要素比较稀缺的商品,商品交换的比例就是由各种天赋资源或要素禀赋所决定的。
因此,各个国家应按自身的要素条件发挥优势进行生产。
该理论应用瑞典经济学家赫克谢尔—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来解释的国际流动。
他们认为资本的国际流动的原因是各国利率的差异,而利率的差异又取决于各国资本存量的相对丰裕程度。
(资本存量与利率的关系)由于此处资本国际流动所涉及的只是借贷资本或证券资本的国际流动,因此它不能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故不能称为真正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第二节垄断优势理论一、代表人物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先提出了第一个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垄断优势理论。
(斯蒂芬.海默的理论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理论认为,国际上大公司到海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是其拥有国际化经营的垄断优势。
二、基本观点海默通过对美国企业的实证分析发现,对外直接投资虽然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和不确定性,但现实经济中仍然存在大量的(尤其是垄断性工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因此,一定具有某些特定优势以弥补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利因素。
海默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企业必须拥有垄断优势,以抵消在与当地企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二是不完全市场的存在使得企业能够拥有并保持这种优势。
(一)市场不完全性在东道国市场具有不完全性的条件下,国际企业就可以在那里利用其垄断优势排斥竞争者,维持垄断高价以获得垄断利润。
这就是国际企业对外投资的直接原因。
金德尔伯格指出市场的不完全性可以分为四类:●1、产品市场的不完全●2、要素市场的不完全●3、在企业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4、政府政策造成的市场扭曲海默认为,市场不完全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前三种市场不完全性使得企业拥有垄断优势,从而抵销跨国竞争和外国经济所引起的额外成本,第四种市场的不完全性则导致企业对外投资以利用其优势。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研究综述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dad7bf95ef7ba0d4a733b51.png)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研究综述摘要: 中国的崛起举世瞩目,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政策引导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尤其迅猛,而区位选择和区位分布是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首要问题。
但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时间较短,不论是理论还是政策导向上仍有很大的研究和探索空间。
因此,通过整理和评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的研究成果,可找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疏漏与不足,进而为以后的研究找寻新的方向和角度。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区位理论; 研究评述;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回答的主要问题是对外直接投资时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即是什么因素决定了选址在某个国家或者地区。
这不同于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理论。
一般情况下,企业在决定了对外投资以后,才考虑对外投资的地方,但是这个顺序也可能是反过来的,即企业选好了地方,在考虑是否进行投资时,可能投资也可能撤资。
从这个角度说,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用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阶段。
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的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问题,而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的经济活动在国内空间的分布情况,这导致两个理论的交集甚少,这也就解释了早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没有涉及区位因素的原因。
但是区位因素在国际直接投资研究中越来越重要,只有将区位因素纳入到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才能对更多的问题和现象进行解释。
从21世纪初开始,中国在世界经济中除了扮演重要的引资国,又增加了一个新的角色———对外投资国,并且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领域聚焦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这一问题上。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OFDI 或ODI) 具有普遍适用的理论规律,例如可以用西方投资理论进行解释,也可以用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说明。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其独特的一面,有处于新兴经济体大国背景下的特殊性,不能完全用某一现有理论全面解释。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2c5298f5022aaea998f0fcd.png)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摘要:对外直接投资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并形成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本文对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了综述,并论述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最新进展,希望能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关键词: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综述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是指一国的企业、团体等在国(境)外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投资,并以控制国(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
对外直接投资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一个经济体通过投资于另一个经济体而实现其持久利益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尝试,特别是近几年来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较快。
初具规模,已成为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一)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外直接投资起源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
目前国外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论美国学者海默(Hymer,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提出了“垄断优势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开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
该理论后来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69,1975)的补充发展,现称之为“海默一金德尔伯格传统”。
垄断优势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314ff6c1ed9ad51f01df228.png)
围来讲 ,该理 论难以 解释非 代替 出 口的工业 领域 方 面投 资
增加 的现 象 ( 如美 国对 欧洲食品加工工业的投资 ) ,也不 能 说 明对外 直接投资 的发展 趋势 ,以及 为了适 应 东道 国市 场 而将产 品加 以改进和多样化的行为 。
13 内部 化 理 论 ( eT er fnenlai ) . h h T oy o t ai tn I r z o
2 .吉林 大学 管理学院 ,吉林 长春 10 2 ; 30 5 3 .水利部 海委 漳卫 南运 河德 州河务局 ,山东德 州 2 3 0 ) 5 0 9
摘 要 :对外直接投 资 已有近半 个世 纪的历 史并形成 了对外直接投 资理论 。本文对发达 国家和发展 中国家以及 国 内几个具有代表 性的对外直接投 资理论进行 了综述研 究,希望 能对我 国对外直接投 资的发展起到 一定 的理论 指
机 、决定 因素 、行 为方 式 和条件 等。 目前 国外 对 对外 直接 投 资的研究较多 ,已经形成 了比较完善 的理论 体系。
1 1 垄 断 优 势 理 论 ( o oo scA vnaeT er) . M n plt da t hoy ii g
美 国学 者斯 蒂芬 ・海默 ( t hn H m r 9 0 在其 Se e y e,16 ) p
起 。则对此理 论提 出 了质 疑。另外 ,垄断 优势 理论 也 无法 解释产 品出 口、技术转 让 与对外 直接投 资这 三种 参与 国际 经济 活动方式 的适用条件 。 1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h er f rd c Lf C c ) . T eT oyo o ut i yl h P e e
理论 ” ,指 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 的垄 断优 势从 事对外 直接投
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e0a19c4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b.png)
理论评价
0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概述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理论背景
该理论是在对之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克服了以往理论的不足,更全面地解释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象。
理论发展
邓宁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经过不断完善,该理论已经成为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目录
contents
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概述 垄断优势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投资理论
01
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概述
定义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是指一国企业或个人在外国进行的长期投资行为,目的是为了获得外国企业的实际经营控制权或参与其经营管理。
理论概述
国家应投资于提升自身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率,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技术、基础设施等。
生产要素
需求条件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
国内市场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是推动企业创新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一个国家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该国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
国家应鼓励企业采取合适的战略、结构和竞争方式,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提升自身竞争力。
理论概述
新产品刚刚研发成功,技术密集度高,生产要素需求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高素质劳动力为主。
创新阶段
产品生产技术逐渐成熟,市场需求稳步增长,生产要素需求以大规模生产和市场营销为主。
成熟阶段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分析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a23b866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1b.png)
内部化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外部市场内部化,以降低交易成本。
详细描述
内部化理论是由英国学者约翰·邓宁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外部市场内部化,以降低交易成 本、消除市场不确定性、保护技术优势和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内部化理论的提出解释了为什么企业在拥有一定 垄断优势的基础上,仍然需要对外直接投资,以实现更高效的市场拓展和技术转移。
案例二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对南非的金属矿业项目,该项目 是中国对非洲最大的直接投资项目之一。
案例三
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对美国的电信设备项 目,该项目是中国对美国最大的直接投资项 目之一。
THANKS
感谢观看
政策支持
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 的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吸引外 资流入。
信息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为投 资者提供东道国政治、经济、社 会等方面的信息支持。
04
对外直接投资实践与案例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概况
投资规模
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持续增长,投资领域涵盖能源、 矿产、制造业、服务业等。
比较优势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基于母国与东道国之间 比较优势的差异。
详细描述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的,该理论认 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基于母国与东道国之间比较优势 的差异,投资应该从母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开始, 转移到东道国相应的产业中去。这种投资模式可以充 分利用母国和东道国的资源和技术优势,促进双方经 济的共同发展。比较优势理论对于解释发达国家与发 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特点
对外直接投资具有长期性、控制性和实体性等特点,投资者通过对外直接投资 可以在国外市场获得竞争优势和长期收益。
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166fc1d5f0e7cd184253684.png)
21 0 0年 3月 第3 2卷 第 3期
当 代 经 济 管 理
C o N TEM PO RA RY EC O N O M Y & M AN AGEM EN T
Mar . 201 0 V0.2 NO3 I . 3
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曹永峰 பைடு நூலகம்
( 湖州师范学院 商学院, 浙江 湖州 33 0 ) 10 0
场 寡 占获 取 超 额 利 润 。其 理 论 集 中在 厂 商 特 有 优 势 和 寡 占市 场 结 构 上 ,但 后 续 的研 究 主 流 关 注 厂 商 特
有 优 势 , 对 寡 占 市 场 结 构 的研 究 不 占主 流 。 而 2内 部 化 理 论 .
巴 克 利 和 卡 森 ( u ke n a s n 1 7 把 对 B c lya d C so , 9 6)
邓 宁 ( 9 7) 先 提 出 国 际 生 产 折 衷 理 论 , 在 17 首 并
以后 不 断修 正 完 善 , 核 心 是 “ 优 势 ” 析 范 式 其 三 分
( L P rdg ) OI a a im 。该 理 论 认 为 国 际 生 产 的 方 式 、 围 范
和 格 局 由企 业 的 三 种 优 势 决 定 : 有 权 优 势 ( 、 所 O) 内 部 化 优 势 ( ) 区位 优 势 ( 。 I和 L) 折衷 理论 的三优 势 中 , 有 权 优势 说 明企业 为 所 什 么 ( v) 从 事 国 际 生 产 , 部 化 优 势 说 明 企 业 wh 要 内 如 何 ( w) 用 所 有 权 优 势 , 位 优 势 说 明 企 业 到 Ho 利 区 哪 里 ( ee 从 事 国 际 生 产 。但 折 衷 理 论 没 有 把 时 Wh r ) 间 作 为 内 生 变 量 纳 入 到 分 析 框 架 中 , 没 有 说 明何 即 时( e 进 行投 资 。 Wh n)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理论综述与实践回顾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理论综述与实践回顾](https://img.taocdn.com/s3/m/c5e528462e3f5727a5e962d8.png)
针对发展 中国家的“ 小规模技 术模型” 到对“ 逆向投 资” 象的研 究等等 。 国企业对外直接投 资应借鉴创新升级理论 现 我
的观点 , 摒弃进 军大国的思路 , 而选择 与我 国贸 易联 系紧密、 D 总量达到一定规模 、 治经济稳 定、 心理距 离” 的 G P 政 “ 短
周 边 国 家。
畲 融蕴 与研 宓
20 年第 6 总第 12 08 期( 2 期)
我 国企 业 对 外 直接 投 资 的 区位 选择
理论 综述 与实践 回顾
李 伟 杰
( 中国人 民银行研 究生部 , 北京 10 8 ) 00 3
摘
要: 理论界 关于对 外直接投 资 区位选择 的研 究早 已有之 , H m r 从 y e的垄断优 势理论到K j a oj 的比较优 势理论 , m 从
现。 从对外 直接 投资 ( D ) F I的情况 看 , F I 在 D 之初 , 我们本 着
“ 摸着 石头过河 ” 的思路 , 更重视单个 投资项 目的操作 , 而缺 乏 整体 的、 宏观 的策略 。 时至今 日, 我国的F I D 已具备相 当的 实力, 因此在对外 贸易和投 资区位选择 时 , 从多重角 度通 应 盘考虑 。
作者简介 : 李伟杰 (90 )山东海 阳人 , 18一 , 中国人 民银 行研究生 部金 融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 任职 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 , 主
、
企 业对外 直接 投资 的必要 条件 , 区位优势 则是其 充分条 而
①根据邓宁 的发展理论 , 经济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 中的第 在其
关
键
词 : 外直接 投 资; 对 区位选择 ; 资本输 出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号 :0 6 3 4 (0 8 0 — 0 6 0 10 — 54 20 6 0 3 — 4 J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d42e517af46527d3240ce0d7.png)
Working Paper No.201204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内容提要】传统的国际经济理论认为,国际资本应当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流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
然而,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国有企业日益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参与者,相当一部分企业投向了自己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上述事实一方面对传统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提出了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
本文主要从国际生产折衷优势理论、国际生产联系和政府支持等视角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了综述和探讨。
【关键词】 发展中国家 对外直接投资 综述一、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情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融入到了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这使得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企业获得了参与国际化生产的机会。
2007年以来,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掀起了对外直接投资的高潮,而且呈现出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不同的特征。
(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伴随着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些国家(地区)的跨国公司更加渴望在新的市场参与竞争,它们日益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驱动力量。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2010年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创历史新高,达到3,880亿美元,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份额从2007年的16%上升到2010年的29%。
2010年有6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跻身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排行榜的前20名。
联合国贸发会议的2011-2013年世界投资前景调查(WIPS )证实,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正成为重要的投资者,而且这一趋势很可能将来继续发展。
在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方面,2010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比2009年增长了11%,其中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了10%,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了21%。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9578b112af90242a895e593.png)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一、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
目前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 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
它是一种阐明当代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具有垄断优势的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的理论,开创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
后来金德尔博格(Kindleberger,1969)推进了海默的思想,认为跨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具有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产要素优势等。
约翰逊(Johnson,1970)从知识资产的占用和使用的角度,阿利伯(Aliber,1970)从货币和资本的角度,卡夫斯(Caves,1971)从产品的异质化能力、知识和技术等核心资产的角度,彭罗斯(Penrson,1976)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论述了企业的垄断优势。
邓宁(Dunning,1977)进一步把这种优势发展为“所有权优势”。
即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以及其他学者的补充,发展成为完整的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管理技能和销售渠道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方能抵消跨国经营的各项额外成本和由此产生的劣势。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5月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研究综述与案例分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研究综述与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b5dfdde360cba1aa811da3d.png)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研究综述与案例分析摘要:文章通过对奇瑞汽车公司以及北京同仁堂集团对外直接投资成功案例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中国各企业由于其在行业种类、企业规模、经营管理模式等各方面均有差异,因此具体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动因与成功优势表现也各有不同,但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甚至是所属行业的更好发展,获取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的。
关键词:中国企业;投资行为;跨国并购;国际化;奇瑞汽车;同仁堂集团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1-0013-03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现状(一)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早在1998年,中国政府就提出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所谓“走出去”发展战略,是相对于企业生产与市场仅仅面向国内而言的。
“走出去”发展战略,是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与跨国经营,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2001年,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被正式写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此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步伐也进一步加快,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了高速发展的态势。
中国“走出去”的范畴包括三个方面: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和对外劳务合作。
其中,对外直接投资往往被看做“走出去”的代表形式。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
2002~2005年的四年期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65.6%,2005年的流量比上年增加1.2倍,首次突破了百亿,达到122.6亿美元。
截止2006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达到了733.3亿美元。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开始了快速发展的进程。
2008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拖累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但并未能阻止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步伐。
根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我国对外投资规模跃居全球第五位,截止到年底,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2457.5亿美元;而在2010年更延续了快速的发展态势,全年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同比增长16.3%。
第2章 对外直接投资
![第2章 对外直接投资](https://img.taocdn.com/s3/m/021a96707fd5360cba1adbb9.png)
图 2-1
产品周期
第二节
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
巴克利、卡森[ (4)内部化理论 (巴克利、卡森[英]) 企业之所以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企业之所以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是由于 市场的不完全性造成的, 市场的不完全性造成的,即市场交易难以保证 企业获得最大限度利润, 企业获得最大限度利润,于是企业在跨国经营 活动中将中间产品内部化,以获取最大利润。 活动中将中间产品内部化,以获取最大利润。 跨国公司对其中间产品实行内部化, 跨国公司对其中间产品实行内部化,主要有 三个动机: 三个动机: (1)降低交易成本 (2)避免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 (3)运用转移定价获取财务利益
第二节
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
3、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来源 (4)国际资金来源,包括: 国际资金来源,包括: 以母公司名义在第三国筹场发行债券。
第二节
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
4、对外直接投资的传统动因 1、获取生产资源 2、开拓新市场 3、提高效率 4、其他动机 逃避性投资(Escape (1)逃避性投资(Escape investment) 辅助性投资(Support (2)辅助性投资(Support investment) 被动性投资(Passive (3)被动性投资(Passive investment)
(1)逃避性投资:是指跨国公司为了逃避 逃避性投资: 母国政府的管制或法规而将生产设施通过 直接投资方式转移到其他国家。 直接投资方式转移到其他国家。 (2)辅助性投资:是指跨国公司为了促进 辅助性投资: 或支持其他经营活动而进行的投资。 或支持其他经营活动而进行的投资。 (3)被动性投资:指通过直接投资获得企 被动性投资: 业股份或资产经营权,但是不积极参与管理。 业股份或资产经营权,但是不积极参与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以上观点和模型可以看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目前关注的问题是发展中国家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展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优势、投资方式、区位选择和行业选择等。具体到我国中小企业而言,就是研究开展外直接投资的可行性,以及如何进行等。同时,目前的研究还把目光投向寻找更合理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我国中小企业开展外直接投资,从而促进我国微观经济主体能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际资源,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一、国内外发展的历史现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调整,由发达国家实施并推动发展中国家参与的国际分工体系,正快速向经济全球化演变,市场经济作为配置生产要素的一种重要机制,正朝着世界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正改变着国际分工中的格局,使得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在国际范围内配置生产资源。除对外贸易之外,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发达国家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的重要手段。而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其在新的国际环境中的地位,并将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其改善目前处境的重要措施。而中小企业也以它灵活性强、及其相对技术、区位优势越来越活跃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舞台上。中国目前正进行着以符合本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改革,趋于全球化发展的国际经济体系给中国改革和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国政府适时提出“走出去”战略,一方面发挥本国传统贸易的参与优势,另一方面,利用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有效流动,根据我国各种经济资源的具体特征,进行世界范围内的余缺调整。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中国已有海外投资企业已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境外企业(中资类金融企业除外)7470家,协议投资总额150多亿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113.27亿美元。在7000多家的海外投资企业中,投资规模在300万以下的中小企业占了将近60%的比重,它们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败会直接影响到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现。二、前沿发展情况1、现阶段主要理论观点和方法对外直接投资起源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自然也主要是以发达国家企业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探讨它们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投资决策和投资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前形成了以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为代表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2国际竞争理论。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 年代,由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也蓬勃发展,先后出现了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技术积累产业升级理论。这些理论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体系,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也为中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指导意义。(1)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对外直接投资①垄断优势论。美国学者海默(Hymer , 1960) 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 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提出了“垄断优势论”, 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开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该理论后来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 , 1969 , 1975) 的补充发展, 现称之为“海默一金德尔伯格传统”。垄断优势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的情况下, 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等, 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它研究的对象只是实力厚、具有明显垄断优势的美国跨国公司。根据该理论, 没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无法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而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没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 则对此理论提出了质疑。另外,垄断优势理论也无法解释产品出口、技术转让与对外直接投资三种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适用条件。②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是英国里丁大学经济学家巴克莱和卡森(Buckley&Cason , 1976) 以及加拿大经济学家拉格曼(Rugman , 1981) 在他们合著的《多过企业的未来》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两位教授把着眼点放在跨国公司生产经营的交易成本上。他们认为,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中间产品(尤其是专有技术、专利、管理及销售技术等信息与知识产品) 价格难以确认,造成市场交易成本过高。跨国公司只有通过企业内部建立市场,以企业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解决由市场不完善带来的供需交换不能保证进行的问题。这样才能减少交易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司的利润。内部化理论给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启示是,跨国公司要努力构建以跨国公司母体为核心的企业网络体系,并在这一网络体系内控制和使用中间产品,从而实现获取高额利润的目标。③边际产业转移理论。20 世纪70 年代末,日本学者小岛清(Kiyoshi Kojima) 运用比较优势原理,把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结合起来,以投资国和东道国的比较成本为基础,着重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果,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其基本思想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 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边际产业(也是接受国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 依次进行。小岛理论虽然不能完全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现象,但我们可以从另外角度去理解和运用这一理论。处于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初期的国家,其对外直接投资大部分是以成熟技术和利用发展中国家低廉生产要素开始国际化经营的,因此该理论也可以用以指导对外直接投资初期的社会实践。这对我国中小企业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④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垄断优势理论解释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内部化理论解释了对外直接投资决策问题,但尚无一理论能够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向问题。英国著名的跨国公司问题专家约翰·邓宁(John Dunning) 教授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试图全面探讨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投资决策、投资方向三个主要问题。邓宁综合了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并结合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资源禀赋学说等理论优点,从所有权优势(即垄断优势) 、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投资决策和投资方向,对对直接投资有着较为完整的解释力。国际直接投资的实践也证实了邓宁理论的正确性。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一直被认为是较为完善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2)发展中国家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随着国际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 发展中国家也日益加入到这一行列中。从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学者逐渐关注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探讨, 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观点。哈佛大学研究跨国公司的著名教授刘易斯·威尔斯(1983) 提出的“小规模技术理论”, 被学术界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开创性成果。威尔斯认为,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拥有的小规模制造技术, 虽然无法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相比,但这却正是其特有的优势。这些技术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且灵活性较高,特别适合小批量生产,能够满足其他发展中国家相对狭小的市场需要。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同时具有“当地采购和特殊产品”和低价产品营销战略的优势, 这也使得他们能够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竞争。同时,威尔斯指出“保护出口市场”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由该理论可知,即使是技术不够先进、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较小的发展中国家企业, 也能够进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参与国际竞争, 这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特别是我国中小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英国学者拉奥(Lall , 1983) 在对印度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进行了深入研究后, 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 认为第三世界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虽然表现为规模小、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但是其中却包含着企业自身的创新活动, 有自己的“特定优势”。技术地方化理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引进不是被动的模仿和复制, 而是对引进的技术加以消化、改进和创新。正是这种创新活动给引进的技术赋予了新的活力, 给引进技术的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 从而使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当地市场和邻国市场具有竞争优势。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Cantwell & Tolentino,1990 ;Tolentino,1993) 针对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提出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吸引外资的时候, 对引进的技术加以吸收、消化和改造创新,进而为本国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该理论指出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且与该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 并且进一步认为可以预测: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 显示出技术引进对本国产业转换和升级的推动作用。(3)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