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谈经济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
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在读完经济学方法论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经济学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经济学理论的著作,更是一本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宝库。
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深入学习,我对经济学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社会发展的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经济学方法论让我明白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
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运用数学、统计学、逻辑学等多种科学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经济现象。
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学习,我明白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经济学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其次,经济学方法论让我认识到了经济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经济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一门应用学科。
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学习,我了解到经济学理论对于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在解决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等方面的问题时,经济学理论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同时,经济学理论也能够帮助企业和个人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市场变化,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学习,我认识到了经济学的重要作用,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经济学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最后,经济学方法论让我明白了经济学的发展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发展不仅仅是理论研究的发展,更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学习,我了解到经济学的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
例如,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发展中,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学习,我明白了经济学的发展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经济学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学习,我对经济学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社会发展的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经济学方法论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经济学理论的著作,更是一本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宝库。
林毅夫 论经济学方法
《林毅夫论经济学方法》读书报告财政学201220105 欧健利这是一篇林老师的学生与林老师之间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对话。
通过问答式的交流,作者深入浅出地教导有志于经济学研究的青年学子,应如何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善于运用理论、进行理论创新的经济学家。
总体来说,本文回答了同学们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许多问题:什么是经济学方法论、什么是经济学理论、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作用以及地位、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等等,总结起来就是一点即我们如何做学问。
一、林毅夫教授经济学方法论思想第1部分林毅夫教授认为经济学关于“人是理性的、追求自己的目标最大化实现”的假设是经济学的“体”,而解释各种经济现象的经济理论是“用”。
他认为,应该按照“体”与“用”的关系对待各种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家应该有“常无”的心态,不要将已有的经济理论作为出发点固守不放,应该坚持不放的是“经济学关于人是理性的假设”。
可以说,正确对待经济学的“体”与经济学的“用”之间的关系是林毅夫教授经济学方法论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他最为强调的内容。
林毅夫教授在课堂上还引用大量传统思想中的精华来阐释这一关系,其中包括:(1)“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原意:有道德的人(大人),说的话不一定守信(言不必信),做的事不一定果决(信不必果) ,但留意于通权达变,而以“义”为衡量的标准(惟义所在)。
(2)“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篇》(孔子)原意:“毋意”,就是不凭空揣测;“毋必”就是不绝对肯定;“毋固”就是不固执己见;“毋我”就是不自以为是。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原意:作为菩萨,无论他的见修行果,皆不应有所住,不应有任何执著,内心不能系于任何一个实有法上。
《金刚经》(4)“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
”《道德经》(老子)原意: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有一个统一的、共同的起始。
解读中国经济读书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解读中国经济读书心得篇一:《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探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道路——评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在经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创造了经济发展史上新的奇迹,成为一种现象级的经济增长模式。
近年来,探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及影响的著作汗牛充栋,从早期对改革开放的怀疑、到中期对改革具体路径的研究、到后期对改革取得重大成效的总结,再到现在,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新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继续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审视改革得失,在新的发展阶段,为中国经济继续发展寻求新的道路又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林毅夫先生的《解读中国经济》正是这样一部作品,通过深刻分析中国近现代史重大政策、社会现象的内在经济运行逻辑,批判西方新古典经济学在解释发展中国家实践的缺陷,重新建构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的理论体系。
这本书提出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观点,论述过程也简单易懂,既是一部学术作品,也是一本适合大众的财经读物。
一、李约瑟之谜与中国兴衰——对中国古代、近代经济现象的解释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经济规模(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一直都是全世界最大最强的经济体)与科学技术(四大发明)都全面领先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也非常活跃,产生了最早的市场经济萌芽,早在战国时期,被称为陶朱公的范蠡就有“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的经典论述。
而到了18世纪,以工业革命的兴起为主要标志,西方经济取得了人类历史上最耀眼的一次飞跃时,中国经济却急转直下,从此进入了漫长而屈辱的近代史。
英国政治学家李约瑟由此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之谜”,即古代中国为什么拥有非常发达的科学技术?近代中国为什么又成为技术落后的国家?技术革新意味着对现有技术的颠覆,在新技术出现之前,任何试图颠覆现有技术的举动都可以视为创新行为,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试错行为,在不断的失败后,偶然发现更加正确的做法。
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读书总结
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读书总结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读书总结篇一:《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探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道路——评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在经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创造了经济发展史上新的奇迹,成为一种现象级的经济增长模式。
近年来,探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及影响的著作汗牛充栋,从早期对改革开放的怀疑、到中期对改革具体路径的研究、到后期对改革取得重大成效的总结,再到现在,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新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继续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审视改革得失,在新的发展阶段,为中国经济继续发展寻求新的道路又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林毅夫先生的《解读中国经济》正是这样一部作品,通过深刻分析中国近现代史重大政策、社会现象的内在经济运行逻辑,批判西方新古典经济学在解释发展中国家实践的缺陷,重新建构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的理论体系。
这本书提出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观点,论述过程也简单易懂,既是一部学术作品,也是一本适合大众的财经读物。
一、李约瑟之谜与中国兴衰——对中国古代、近代经济现象的解释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经济规模(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一直都是全世界最大最强的经济体)与科学技术(四大发明)都全面领先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也非常活跃,产生了最早的市场经济萌芽,早在战国时期,被称为陶朱公的范蠡就有“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的经典论述。
而到了18世纪,以工业革命的兴起为主要标志,西方经济取得了人类历史上最耀眼的一次飞跃时,中国经济却急转直下,从此进入了漫长而屈辱的近代史。
英国政治学家李约瑟由此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之谜”,即古代中国为什么拥有非常发达的科学技术?近代中国为什么又成为技术落后的国家?技术革新意味着对现有技术的颠覆,在新技术出现之前,任何试图颠覆现有技术的举动都可以视为创新行为,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试错行为,在不断的失败后,偶然发现更加正确的做法。
林毅夫教授对话探讨经济学研究方法
林毅夫教授对话探讨经济学研究方法2005520 搜狐财经 5月 20 日 阅读 1101 次近期,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林毅夫教授的两本新作,一个是谈《论经济学方法》,一个 是谈《论经济学发展战略》。
这两本书是林毅夫教授和学生在课堂上对话聊天的记录,探讨 经济学研究方法,希望更好地研究中国经济问题。
2004 年5 月 19日,林毅夫教授和夏业良博士、巴曙松博士在搜狐网进行了一次对话, 可以说是这两本书的一个延续,夏业良博士、巴曙松博士都是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博士后。
在书之外,也探讨了近期的一些经济话题。
以下内容为对话实录。
(未校对版,先飨读者)是什么样的方法论指导林毅夫的研究夏业良: 我想大家知道林毅夫教授是在国际上享誉盛名的经济学家, 他发表的论文是最多的,有两个人是作为中国人文社科研引用率是最高的, 在引用率上来看, 据权威机构统计的结果,一个是经济学界的,还有曾益教授是人口学界的,能有这样的成就,作为经济学者大家关心 的是:是什么样的方法论指导林毅夫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自己总结和创立了哪些方面的独 到的研究方法和体会,所以就这个问题,我想请林毅夫教授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林毅夫:我出的方法论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一方面是总结我自己怎么研究中 国经济的问题。
实际上大家知道我在芝加哥大学读的博士学位,1986 年毕业时候,又去耶 鲁大学读的博士后。
当时我一直想回到国内,很多关心我的老师和朋友都有疑惑,你是在芝 加哥大学毕业,大家知道芝加哥大学是强调市场经济,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研究的一个 圣殿, 中国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那个时候中国还是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体系为辅的, 很多人问我,你拿了芝加哥大学的理论到中国怎么去应用,这是第一点,有人说你到中国去 怎么做研究,你没有资料,怎么做研究呢?你没有各种资料,当时在美国各种资料研究方式 都是非常的方便。
很多人说你的图书馆里没有这个资料,也没有人和你研究。
林毅夫经济思想详论
林毅夫教授经济思想述评一、前言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发展成为举国上下压倒一切的任务。
顺应这种新的社会潮流,经济学很快在诸多社会科学中脱颖而出,成为令人景仰的显学。
经济学的繁荣带来了经济学家社会地位的提高,有需求就有供给,经济学家队伍也跟着壮大起来。
在众多经济学家当中,有一个十分光彩夺目的年轻学者,他就是林毅夫教授。
在中国大陆的经济学家队伍中,林毅夫教授在许多方面都是十分独特的,无论治学还是个人经历都是如此。
这不仅因为他来自台湾,更重要的是他占去了中国经济学界太多的第一。
他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从西方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博士,是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教授的关门弟子。
他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在国际最权威的经济学学术杂志《美国经济评论》和《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论文的中国大陆经济学家,也是到目前为止在国外经济学期刊中发表论文最多的一位,是目前在国际经济学界受到瞩目的华人经济学家之一,是中国大陆第一位运用规范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也是国际经济学界公认的研究中国问题的权威学者之一。
从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和地位看,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经济学家恐无一人能望其项背。
对于这样一位卓有成就的经济学家,一般人都会以为他一定是自幼就对经济学十分感兴趣的有心人,并很早就投入到经济学学习和研究中去了。
然而,林毅夫教授进入经济学殿堂不但是很偶然的机缘,而且为时已经比较晚了,直到1979年进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攻读硕士学位才算是开始了系统学习经济学的历程,那时他已经27岁,1982年才出国到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攻读博士学位。
林毅夫教授当初到北京大学读书,目的并不是为了将来从事经济学研究,而主要是因为初到大陆,需要加深对大陆社会的了解。
198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教授和盖尔∙D∙约翰逊教授应复旦大学的邀请访问复旦大学,回国前顺道到北京大学发表演讲。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
【篇一: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
《解读中国经济》这本书是由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所著,该书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以及世界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从别人对该书的评价中都说这本书通俗易懂,可是对我来说仍觉得有些难以理解,文章只是我浅拙的观点。
这本书以李约瑟之谜、东亚奇迹、农村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休克疗法等方面来讲述自生能力理论,比较优势战略和要素理论。
在李约瑟之谜这个问题上,林毅夫先生提出了新颖的观点,他从科举制的角度探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
儒家思想主要是对道德,行为,思想方面的深度探究,而科举制从汉代开始就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主流思想,对几千年中国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这种感性认识对于西方那种崇尚理性认识有较大的差别,中国人讲求思想上的追求,注重内心的修养,崇尚以形养神,而西方一直是以科学,自由为理想,这一点就与各自的地理位置、文化历史等有关。
那么以实验和数字为主的科学就无法再中国古代有较大的发展。
由此,便可解释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成果能那么辉煌但是却无法有近代科学的出现。
同时,度过中国近代史的都知道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科举制更是成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八股取士扼。
林毅夫谈经济学方法论
转型经济学研讨课程读书笔记第一次:课程介绍及经济学方法论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 (1)学问之道 (3)The challenge China’s economy poses for Chinese economists (5)实证经济学方法论 (7)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 (9)De Gustibus Non Est Disputandum (11)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科斯研究经济学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15)与林老师对话:经济学方法论篇 (17)♦ 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作者:林毅夫(《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21世纪将会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
为什么呢?这是从经济学理论的特性推论来的。
理论是用来解释现象得一套几个变量之间的简单逻辑关系,既然是简单的逻辑关系,那么怎么知道哪个理论事重要的,哪个是贡献大的呢?所以,理论贡献的大小是决定于理论所要解释的现象的重要性。
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各国的经济关联十分密切,发生在大国的经济活动,不仅影响大国本身,而且会对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发生重大影响。
因此,研究世界上最大、最强国家的经济现象,并将总结成理论的经济学家,他们也就容易被认为是世界级的经济学家。
这个想法是基于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本质上是用来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一套逻辑体系的特性而推论,并根据世界经济理论研究中心从原来的英国转移到现在的美国的现象观察而得来的。
因为我国自1979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取得了奇迹般的增长,20世纪最后二十年GDP年均增长率居于世界首位。
国内国外许多研究表明,只要我们保持政治稳定,并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最迟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
随着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地位的提升,中国经济研究在世界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将随之提高,我国的经济学家在研究我国的经济问题时,有近水楼台之便,可以预期当我国的经济在21世纪变成全世界最大、最强的经济时,我们也有可能迎来中国籍的世界级经济学大师辈出的时代。
林毅夫论经济发展战略读后感《按部就班与以弱胜强》·刘江荣
按部就班与以弱胜强——读林毅夫《论经济发展战略》有感刘江荣①引言最早接触林毅夫先生的思想,是在2002年春季学期每周五晚旁听由他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双学位本科生开设的基础理论课——《中国经济专题》期间。
记得当时北大最大的教室,可容纳500人的理教117总是人满为患,许多位置较好的桌子上都用透明胶布粘着用于占位的字条。
晚上7点的课,我总是赶在下午四点五十分左右或者推迟到晚上十点以后再吃晚饭,只为抢占一个可以坐着的地方听课,好做笔记。
时隔七年,当我翻开《论经济发展战略》这本与林老师对话的集子,自己彷佛又回到了懵懂的旁听岁月。
然而,随着旁听与阅读的日积月累,尤其得益于诸多恩师的循循善诱,今天的我已然习惯于批判审慎地获取信息和知识。
一、本书主要概念和理论要点概观言归正传,正如林毅夫先生在书中指出的那样:“只要理论内部因果关系的逻辑是严谨的,那么,理论只能由经验来证伪。
”②读罢这本深入浅出的对话集,深感林毅夫先生思维的缜密与逻辑的自洽。
以我浅见,行家说行话是经济学人和经济学生探讨问题的基本,以概念视角理解和洞察理论本相更是管窥学术功底的孔道。
林毅夫先生运用要素禀赋结构和企业自生能力两个核心概念作为构建比较优势战略的基石,进而使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经济学概念展开自己的思想,这在逻辑上几乎无懈可击。
证伪它的突破口在于寻找不同于该逻辑的历史和现实经验材料,并在这些材料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新的概念和逻辑范式。
展开而论,在梳理阅读笔记的基础上,我把林毅夫先生关于要素禀赋和要素禀赋结构的重要论述归集起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便于更好地理解林毅夫先生的理论深意,另一方面这也是集中体验林毅夫先生研究功底的绝妙法门。
他认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一个目标,在达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有些东西是必要的,这①刘江荣,1983-,男,汉族,中共党员,山西省朔州平鲁人,中央民族大学研究学生。
个必要的东西我认为是物质基础,而这个物质基础主要指的是要素禀赋。
「论经济学方法林毅夫」
论经济学方法[1]林毅夫一.总括本文是林毅夫教授在北京大学授课学期末,以与学生对话的方式共同阐述林老师心中研究经济学方法的文章。
此书后还收录林老师在不同时期提出的发展经济学经典文章和观点。
二.各章重点细述2.1 总序林毅夫讲述自己在科研过程中的思路变化:在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的“重视实践,研究本国经济现象”的指导下,回国在国务院国家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工作后,加深了他对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的认识。
之后伴随改革问题的研究,他从农村扩展到外贸、国企、金融和收入分配等方面。
尤其,他研究了与我国改革开放背景较为相似的苏联和东欧,在不同的经济改革方案下产生的不同结果。
他得出了一个以“要素禀赋结构、政府发展战略、企业自生能力、产业技术结构内生性、金融结构内生性和政府干预内生性为主要内容,前后逻辑自洽的发展和转型理论体系”。
这套理论在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时更有说服力。
90年代的国际背景是,东欧剧变导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崩盘,以美国为首的主流经济学派“华盛顿共识”为代表,对苏联进行了“休克式治疗”,强调市场的作用,认为改革和转型的任务是彻底消除妨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迅速建立能够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
在这样的主流经济学思想中,我国采用的“双轨式”改革显然是不彻底并且是要注定失败的。
林毅夫在上述时代和思想背景下开始了对我国改革开放研究,对农村问题的研究很快为主流经济学界所接受,但对于城市改革和发展经验的事实对主流的“华盛顿共识”提出挑战,有孤掌难鸣之感。
但事实证明,苏联东欧的经济没有像“华盛顿共识”支持者认为那样,在休克式疗法后迅速经济增长,而我国经济也没有令国民经济崩溃、停滞,反而继续快速增长。
因此国外经济学家提出了和“华盛顿共识”相对的“北京共识”。
林毅夫认为,任何理论都是来自于提出这个理论的学者对他所观察到的真实社会现象背后因果关系的抽象;任何经济学的理论都是在说明一个决策者如何在所面临的约束条件下作出他认为的最佳选择,而这个最佳选择就是大家所关心的社会现象。
阅读林毅夫的《论经济学方法》有感
阅读林毅夫《论经济学方法》有感近期阅读了林毅夫的《论经济学方法》,给我一种耳目一新却又平易近人的感觉,真是受益匪浅。
纵览全书,至少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体系完整,全面系统。
改革开放以来,教条式苏联政治经济学在中国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
取而代之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及涌入中国的西方经济学流派。
百家争鸣固然有利于学术繁荣,但同时造成了理解上的混乱和交流上的困难。
虽然都冠以经济学之名,但是由于各流派在经济学研究目标、内容、标准、方式乃至研究中使用的语言上的不同认识,引起了他们在理论、经验、政策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众说纷纭,而且这种分歧已经到了互不理解和互不交流的境况,成为当前经济学前进道路上难以逾越的主要障碍。
这种状况无疑根源于人们对经济学划界问题的不同回答,不同学派给出不同的经济学划界标准,亦即不同学派对经济学有不同的界定。
与其他经济学家一样,林毅夫也专注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在《论经济学方法》一书中,林毅夫将这一问题置于异乎寻常的重要地位。
他认为,学习和研究经济学必须日积月累,“用力日久而一旦豁然贯通”,要达到豁然贯通就必须去了解经济学到底是什么。
否则,很难有豁然贯通的一天二、主线清晰,简明扼要。
《论经济学方法》内容准确、脉落清楚,侧重于基本事实、基本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的介绍与阐述,注重叙述与评论相结合,以阐述为主,兼有必要的评论。
写作最重要的是简单明了,而不是事无巨细包罗无遗,读者的时间是稀缺资源,简明性正体现了经济学本身的原则。
该书的简明性在于突出重点,紧紧抓住经济学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发展脉络予以客观介绍与阐述,做到了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三、具有学术价值。
该书对经济学方法的由来、发展和演变过程做了客观、全面的介绍、分析和评价。
该书不仅包含了著作者个人的研究成果,而且也注意合理吸收了有关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得该书不仅理论性、知识性强,而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经济学方法》这本书由“与林毅夫对话—论经济学方法”,“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贺《经济研究》创刊40周年”、“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发展”、“学问之道”和“自生能力、经济转型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等五篇文章组成。
林毅夫读书最重要的是学会认识世界的方法
林毅夫读书最重要的是学会认识世界的方法林毅夫是中国经济学家,被誉为“派经济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长期从事经济研究和教育工作,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有着重要贡献。
在他的学术著作中,他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并认为学会认识世界的方法是读书最重要的目的。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林毅夫的这一观点。
首先,林毅夫认为读书是认识世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阅读书籍,我们可以了解到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和文化。
书籍是智慧的源泉,是我们获取知识和思考的重要方式。
阅读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拓宽我们的视野,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和别人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各种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世界。
其次,林毅夫认为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读书是为了开阔思路,开阔思路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更好地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地为世界做贡献。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智慧,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
同时,书中的观点也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促使我们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和层面。
通过深入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复杂性,提出更全面、准确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再次,林毅夫认为读书可以培养我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他在《林毅夫谈发展》一书中指出:“发展,首先是思维方式的逆袭。
”读书可以培养我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帮助我们分析问题、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通过批判性阅读,我们可以培养辨别事实和观点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面对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同时,阅读还可以激发我们的创新能力,帮助我们形成独立思考和独立观点的能力。
通过对书籍中的思想和观点的理解和吸收,我们可以更好地创造新的思想和观点,对世界做出更有建设性的贡献。
最后,林毅夫认为读书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情感和人文素养。
他在他的著作中提到:“经济学的意义不仅仅是理性的分析,还有一种处世智慧。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和人文社科类书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情感和人际关系。
「财经纵横」林毅夫读书最重要的是学会认识世界的方法
「财经纵横」林毅夫读书最重要的是学会认识世界的方法读书对于人的成长和认识世界至关重要。
而对于经济学家林毅夫来说,读书更是他认识世界、探索经济学的方法之一、在他的著作《财经纵横》中,林毅夫分享了他对经济学的认识和实践,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
本文将从林毅夫读书的重要性与方法论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读书对于林毅夫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他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世界。
作为一位经济学家,他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去研究和理解经济现象,而这个过程正是通过阅读不同类型书籍来实现的。
通过读书,林毅夫可以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从而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机会。
他深知经济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解读经济现象,而读书正是他获取这些不同角度的主要途径之一其次,林毅夫认为读书最重要的是学会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
他主张通过读书来培养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学会不断质疑和探索。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和思辨,才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对于经济学家来说,这种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非常关键,因为经济问题的复杂性需要通过深入思考和逻辑推理来解决。
林毅夫还强调了多读书的重要性。
他认为经济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学科,经济现象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需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
在《财经纵横》中,他分享了自己的阅读心得和经验,鼓励读者多读不同类型的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林毅夫认为读书对于认识世界和探索经济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他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知识,还能够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通过多读书、多角度思考和实践,林毅夫不断深化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为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因此,对于任何一个渴望认识世界的人来说,学会认识世界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而读书正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的有效途径。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二)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二)《解读中国经济》是林毅夫世界银行卸任归来带回的三本着作之一。
了解经济学理论的年轻人,大多都有这样一个困惑:为什么经济学理论用来解释发达国家的经济现象是如此合适,可面对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失灵”了呢?林毅夫说:“理论应该能够用来解释和预测现象,若不能如此,则说明这个理论有根本的缺陷。
”饱含他提出应修正经济学隐含的假设——企业具有自生潜能。
不能假定企业具有自生潜能,而是在发展和革新问题的理论分析和相关政策政策制定时,必须把企业是否具有自生能力作为具体考虑变量,这样,经济解释就会迥然不同。
“经济分析方法的作用就信息论像一张地图,地图不是真实世界本身,而是帮助我们了解周遭的环境以及下一步如果往前、往后、往右或往左会遇到什么样的新景象,电子地图一定要有一定程度的抽象和简化,重要但如果把重要的地标抹杀了或画错了,经常会造成当代人疏漏行动的失误。
”相应地,与企业的自生能力相联系资源优势的还有比较优势。
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该国具有比较的产品、产业、技术结构,如果一个国家的目标被领袖或精英定位为短时间与建立发达国家比较优势一样的产业,那么实现这个首要目标的载体——企业——必定没有自生能力,在开放竞争市场中将无法生存,如果要强行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就必须靠强劲政府机构的有形之手,扭曲价格信号,干预资源配置来补贴、保护这些没有自生专业知识的企业,进而导致寻租、预算软约束、宏观不稳定、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不断涌现。
结果必然是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解读中国经济》对许多中国经济问题做了环境问题完整的叙述,澄清了很多模糊界线。
例如,为什么19世纪之前,最最亚洲地区是全球最强大的经济体,独步天下,而现代则落后欧美,即着名的“李约瑟之谜”,林毅夫给出了视角新颖的解答。
中国的衰落,可在科举制上找到根由,儒家思想而民族复兴的情感又源自儒家文化,“中国的科举取士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由此形成的从中激励机制不利于数学和可控制实验等‘奇技淫巧’的学习,因此,中国也就无法自发地产生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从而在西方发生工业革命后的短短几十年时间内,超前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迅速由领先变为落后。
《经济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经济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经济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1. 简介
本文是对《经济学方法论》一书的读书报告。
《经济学方法论》一书是经济学领域的经典之作,作者阐述了经济学的方法论和研究
方法,并探讨了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2. 主要内容
在本书中,作者详细讨论了经济学的方法论,包括定性研究方
法和定量研究方法。
作者指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当基于客观的
数据和统计分析,以得出科学的结论。
作者还探讨了经济学的假设和模型建立的重要性。
经济学研究
需要建立清晰的假设,并使用适当的模型进行推演和预测。
作者强
调了经济学研究的紧密联系性,经济学家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证之间
的平衡。
此外,本书还涉及了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些方法论问题,例如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区别等。
作者通过具体案例和论证,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3. 总结
《经济学方法论》这本书对经济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于研究经济学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原理,并能够更准确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今后的研究和应用中,我们应当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严谨地进行经济学研究。
只有基于实证数据和科学分析的研究结果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
---
注:以上为读书报告的简要概述,不对内容进行详细总结。
对经济学方法论的认识及启示
对经济学方法论的认识及启示2009级经济管理2班胡清华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30年。
身处中国纷繁芜杂的经济社会中,各种经济现象光怪陆离、引人入胜。
对于学习经济学的人们来说如何找出这些复杂经济现象背后所蕴含的一般性经济规律,以及是否能借用对已有经济事实的分析来预测未来经济发展趋势,这都成为我们学习经济学方法论的出发点。
一、经济学方法论内涵及范畴经济学方法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经济学方法论指论证经济学理论正确的某种原则,广义上则包含着什么是科学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理论创新的方法论。
具体来讲,西方学者研究经济学方法论主要围绕对一个核心问题的回答,即如何衡量与选择经济理论。
换句话讲,有无一套标准来区别开“科学的”与“非科学的”理论?如果有,用什么标准?或者如何从所有理论中鉴别出哪种是“最好”的。
现实意义上,这套标准就成为经济学家在建立与发展理论时必须遵守的方法规则。
经济学本质上属于社会科学,是经济学家面对经济理论难以消解的现实,试图提出自己的尝试性解释,也是作者的主观认识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认识和把握。
经济学方法论在其发展过程中深受西方科学哲学的影响。
元学太认为,经济学方法论属于哲学的认识论范畴,主要探讨经济学知识的性质、认识论地位以及获得途径等问题。
严格意义上讲,方法论属于哲学的范畴,经济学方法论为经济理论构建提供了方法上的哲学观,即方法论哲学。
张五常认为,“经济学方法论”应叫“科学的方法”,“因为科学方法论在经济方面与其他科学是相同的,所以要笼统地说一说,不应该分门别类”,“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因而适用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均适用于经济学研究。
二、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阶段划分以及主要思想针对西方经济学方法论阶段划分的问题,国内学者并无统一的看法,傅耀按照科学方法论的内在逻辑将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演进分为四个阶段,即前实证主义阶段、实证主义阶段、证伪主义阶段和历史主义阶段。
读后感——精选推荐
读后感读《论经济学⽅法》有感假期我阅读了林毅夫的《论经济学⽅法》,这本书⼀⽅⾯⽐较系统地阐述了林毅夫在⽅法论上的想法,另⼀⽅⾯加深了我们对⽅法论重要性的认识,让我们对经济学学习、研究、运⽤的⽅法论有更好的理解,以免差之毫厘,谬以千⾥。
下⾯是我在阅读这本书之后对经济学⽅法论产⽣的更深⼊的⼏⽅⾯认识。
第⼀,经济学⽅法论侧重的是怎么样进⾏经济学的理论运⽤和理论创新的⽅法。
理论是⽤来解释现象的⼀整套逻辑体系,学经济学和研究经济学理论的⽬的是为了了解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作为后来者,我们需要站在巨⼈的肩膀上⾯,多读前⼈的理论研究成果。
但是,任何理论都不是真理本⾝,⽽且,对于⼀个现象经常会有⼏个相互⽭盾的理论同时都可以解释它。
所以,在了解我们的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现象时,我们必须知道怎样对待现有的理论,知道如何取舍,才不会成为现有理论的奴⾪。
同时,当现有理论不能解释现象时,我们还应该有能⼒进⾏理论创新,提出新的解释。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经济现象有更加合理地认识。
第⼆,数学是⼯具⽽不是⽬的。
林毅夫⽼师认为数学是加⼊经济学家俱乐部的门票,数学是最严谨的⼀种形式逻辑,作为学⽣要尽⼒学好数学⼯具,但是我们也不要把⼿段误认为是⽬的,要有能⼒运⽤数学,但不要成为数学的奴⾪。
经济学还是经济学,任务是解释经济现象、预测经济现象,以便更好地了解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个经济学家要想对经济学的发展有影响,必须具有能发现重要的经济现象以及直接了解现象背后的最主要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能⼒,这样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变量中去芜存精,构建能解释现象⽽且简单易懂的模型,所以我们作为学⽣在学好数学⼯具的同时,也要学会以理性⼈作为出发点来观察现象、直接抓住现象背后的主要变量来构建新的理论模型的能⼒。
我们要记住:数学不是万能的,没有数学是万万不能的第三,解释同⼀个现象的理论不是永远不变的。
⼀个理论的推论和被解释的现象⼀致,只能说暂时可以接受这个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不能说这个理论被证实了。
《新结构环境经济学初探:理论、实证与政策 新结构经济学丛书 林毅夫》的读后感
《新结构环境经济学初探:理论、实证与政策新结构经济学丛书林毅夫》的读后感《新结构环境经济学初探:理论、实证与政策》是林毅夫教授的新著,属于《新结构经济学丛书》系列的一本书。
本书通过对新结构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实证研究和政策实践进行了初步探索,对于读者了解国内外经济发展现状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就我个人对本书的读后感进行一番阐述,希望对其他读者有所启发。
本篇读后感共计2000字。
《新结构环境经济学初探:理论、实证与政策》这一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本具有启发意义的经济学著作。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于新结构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我对这本书的观点。
首先,本书对于新结构环境经济学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剖析。
作者通过详细的案例和论证,对新结构环境经济学中的关键概念和原理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书中论述的理论体系既完整又系统,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学中的一些难题。
其中一个我印象深刻的概念是制度变迁。
书中指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制度变迁是不可避免的。
作者通过案例和数据详细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变迁过程和影响,剖析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在制度变迁中的相互作用。
这个概念的引入使我对于经济发展的历史和脉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此外,本书还提到了环境经济学的重要性。
作者指出,当前全球面临的许多经济问题都与环境有关,如气候变化、自然资源的枯竭等。
他强调,通过对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新结构环境经济学的理论探讨给了我很多启示。
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又关注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其次,本书通过详细的实证分析,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案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结构环境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在书中,作者对于不同经济体和国家的发展经验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出了不同制度和环境背景下的经济增长和转型模式。
读后感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
《解读中国经济》由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所作,该书深刻分析中国社会现象的运行逻辑,批判西方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解释,重新构筑符合中国发展的经济理论体系。
他认为经济发展由要素、制度、产业结构和技术所决定,而要素、制度及产业结构都具有一定刚性和被动性,只有技术发展才是关键。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成为现代经济体制的新起点,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同时,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持续增长。
但中国在赶超战略下,也衍生出一系列问题,首先是金融机构的扭曲,国有银行成为金融垄断企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结构多元化的关键。
其次资源价格扭曲,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价格低,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资源价格不断提升,而开采成本随着技术发展越来越低,造成了资源开采成本与价格之间存在巨大盈利空间,这就加剧了贫富差距分化。
最后是行政性垄断,国有企业如石油、电信、电力等企业利用该垄断地位抬高价格取得巨大利润,进一步加大贫富差距,也引起社会不满。
因此引入竞争企业,加强垄断行业监管,才是市场经济接下来的前进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报告
——林毅夫谈经济学方法论这是一篇林老师的学生与林老师之间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对话。
这篇对话不管是对我这种跨专业的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经济学基础的的学生来说,都受益良多,同时也回答了我心中的很多疑惑。
总体来说,本文回答了同学们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许多问题:什么是经济学方法论、什么是经济学理论、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作用的地位、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等等但是总结起来就是一点即我们如何做学问。
我想用一句话总结我的学习心得,那就是“一体、二常、三归纳、四个把握”。
一体指的是“理性”是经济学的本体,任何经济学的理论都是建立在这个本体的基础上。
从理性的角度出发解释社会现象是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本质区别。
不以这个出发点来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就不是经济学的理论,反过来,如果以理性为出发点来观察解释社会经济现象,即使所观察、解释的现象和金钱和物资利益无关,也是经济学的理论。
但是这个理性不是没有限制的,它是“一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在他所知的可能的选择方案中,总是会做出他认为的最佳的选择”。
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性是有界的。
但是在构建模型时,如果无界理性就可以很好的解释、预测现象、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引入有界理性、从而保证模型的简单明了。
“二常”指的是“常有”和“常无”。
我们现在作为学生,,首要的着力点应该在于做好经济学和数学的基本训练、多看理论文献、日积月累这样才能达到林老师所说的“豁然贯通”。
所谓常有就是我们心中要常有对经济学的追求。
而当我们在做研究时就应该有“常无”的心态,不能把理论当作真理本身。
虽然“理性”作为经济学的本体是不变的,但是选择的限制确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切忌用现有的理论来套用所要分析的现象。
而“三归纳”指的是林老师提出的“一分析,三归纳”的方法。
一分析是指“本质特征分析法”,即在分析一个现象时,首先想清楚谁是这个现象的主要决策者,以及他的目标、目标的特性,他所处的环境的特性等等。
而想要找到这些目标和特性,就要借助归纳的方法,包括当代横向的归纳,历史纵向的归纳和多现象综合归纳,即“三归纳”。
反复交替进行分析和归纳我们才能建立逻辑的自洽,推论与现象相符的理论。
“四个把握”则是告诉我们做学问的原则以及如何成为一位对社会进步作贡献的经济学家。
首先,我们要清楚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差别,在推动社会进步是,要从改变决定内生变量的外生变量入手才能有效改变内生变量,否则不仅事与愿违更有可能令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我们现在国有企业改革强调产权和治理结构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所以不可能根本改变国企软约束的情况。
其次,在外生
变量中还要分可变动的和不可变动的外生变量,要有效改变内生变量只能从可变的外生变量中着手。
比如一个国家的产业、技术结构除内生决定于该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外,还决定于该国过去的产业、技术的选择,但是,过去的产业和技术是不可以改变的外生变量,所以,要最快的提升内生产业、技术结构只能从选择能够最快的积累资本,提升要素禀赋结构的发展战略着手。
再次,一个变量到底是内生还是外生,并非一直不变,必须以要分析的问题和所处的条件等而定。
最常见的我们在生产函数中总是假定技术和资本是给定的研究其他投入和产出的关系,而在增长分析中资本就是内生决定的,随着宏观理论的发展技术也被引入到模型中不再是外生给定的量。
最后,经济学的原则必须变为具体的经济政策才能发生作用,但是一个具体的经济政策,是否合乎经济学的基本原则并不能从这个政策本身得到结论,而必须就政策所运用的国家的具体状况而定。
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苏联农民却不愿意承包而在越南又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总结了那么多,我们平时接触最多的数学和模型的作用又何在呢?通常的看法我国的经济学界缺乏用数学做分析的传统因此似乎就不是正统的经济学无法进入主流。
我觉得我们对数学有所误解,夸大了它的作用,觉得如果本科不是学数学的,就成不了经济学家。
首先数学并不是经济学研究所必需的,数学是我们把问题表述清楚、避免出现逻辑错误的有力工具,但是不用数学语言也同样可以把自己的逻辑表述清楚。
现在很多经济学大师在成名后就不再使用复杂的数学了。
但是数学对于我们进入主流经济学界还是很必需的。
这里还想指出的是不能把实证等同于数学,实证在经济学研究中还有很重要的作用。
因为理论模型本身不能告诉我们有关“量”和“速度”的信息,这时候我们要借助于实证研究。
因为量和速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变量,例如渐进式改革,大家都预期时间会比较长,成本会比较大,但是这种成本我们到底能不能承受以及是否能被改革的收益所覆盖现在仍无法给出答案。
明确了经济学主体,心中常有对经济学的追求,对待先知、分析现象保持常无的心态,掌握了一分析、三归纳的方法、把握住最外生并且可变的变量,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些是否就可以成为经济学的大师呢?单有这些恐怕还不足够,因为理论是用来解释现象的逻辑关系,理论的贡献大小决定于理论所要解释的现象的重要性,只有研究最重要经济的重要现象的理论才能成为重要的理论。
幸运的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可以预见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届时发生在中国的经济现象也就会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现象,而解释中国经济现象的贡献就像现在解释美国的经济现象或是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解释英国的经济现象一样,会被认为是对经济学科的发展做出最重要的贡献,所以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将会随着中国经济在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的提高而逐渐转移到中国来,我们将会迎来
世界的经济学大师辈出于中国的时代的到来。
所以我们今天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渐修”通过“学”通过“困”而达到“知之”的目的,实现顿悟的飞跃。
总之,通过问答式的交流,作者深入浅出地教导有志于经济学研究的青年学子,应如何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善于运用理论、进行理论创新的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