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学习体会
马克思主义取社会科教要收论教习心得之阳早格格创做纲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教要收论,是钻研社会科教的工具,而且对付社会科教的钻研具备间接指挥效率,是以履历唯物主义社会试验瞅为前提,混合保守社会科教要收论经纪文科教要收论战自然科教要收论.正在教习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教要收论后,对付其表里要收上的认识战试验指挥上的效率进一步加深,并简道教习体验.闭键词汇:马克思主义社会科教要收论;履历唯物主义;教习体验通过对付马克思主义取社会科教要收论的教习,尔对付它有了更深的相识跟体验.马克思履历唯物主义为办理华夏现真问题提供了办理问题的科教要收论,对付现正在华夏社会具备要害现真意思;动做钻研死,要普及表里思维本收,掌握钻研形而上教社会科教的精确要收.马克思主义取社会科教要收论批判继启了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主动成果,克服唯心主义战旧唯物主义的履历限制,依据人类文化先进取死长而变动革新,开开了科教认识人类社会的新时代.马克思的履历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死长的普遍顺序,咱们认为履历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战钻研社会最科教、最完备的要收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教要收论分歧于普遍形而上教要收论,其产死以履历唯物主义社会履历瞅为前提,对付现真社会科教钻研具间接指挥意思.履历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教要收论提供了普遍的要收论指挥,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教要收论是履历唯物主义正在社会科教钻研范围的简曲化.马克思主义取社会科教要收论以辩证唯物主义战履历唯物主义为基础要收,包罗以试验为前提的钻研要收、社会系统钻研要收、社会冲突钻研要收、社会主体钻研要收、社会历程钻研要收、社会认知取评介要收、天下履历钻研要收等,形成了一个科教的战开垦的要收论体系,波及怎么样精确处理主体取客体、系统取果素、冲突取历程、部分取民寡、认知取评介、天下履历取民族履历等一系列社会法中的要害闭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取社会科教要收论不妨助闲人们竖坐精确的坐场、瞅面、要收,不妨为各门社会科教的钻研提供基基础基本则战合理门路,从而有好处人们正在科教的要收论指挥下进止社会履历问题钻研,从而精确分解、采用战使用百般简曲的社会科教要收.人文科教要收论是主弛以明白要收论以部分主义开展社会局里钻研的要收论;自然科教要收论则是主弛以真证要收论从完全主义开展社会局里钻研的要收论.底下,尔将从四个圆里道论尔通过教习该门课程所得到的支获:一、社会科教要收论的观念战特性要收论是闭于要收的表里.包罗“论要收”战“要收论”.要收论需要形而上教思维,但是没有但是有形而上教的要收论,而且有科教要收论战技能要收论.社会科教要收论是相对付于自然科教要收论而止的.社会科教要收论是指进止社会科教钻研的要收论,是修坐正在社会科教钻研的百般要收之上的,除了叙述那些要收,进一步证明那些要收的客瞅前提、真量基础、基础特性及其使用的准则.社会科教要收对付于人文社会科教具备一致的指挥意思,但是那些要收不过钻研的指北,没有克没有及代替简曲的钻研. 取自然科教要收相比,其有自己的特性:一是对付社会局里的钻研没有但是要钻研天下一,还要钻研天下两、天下三;两是对付社会的钻研没有但是要证明,而且要诠释,即明白战评介,便是活动战变革.而正在当代,自然科教战社会科教浮现出相互接叉、相互借镜战相互混合的趋势.两、社会科教要收论的内涵战准则马克思主义形而上教认为,要收的使命是带收思维沿着精确的门路去认识客体、掌控客体.认识的要收惟有体现认识对付象自己死长的客瞅顺序时才是科教的.试验的要收也惟有合乎试验对付象自己所具备的客瞅顺序时才是止之灵验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战履历唯物主义既是其天下瞅,又是其要收论.正在此前提上,简曲化为从试验出收的要收.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教要收论是一个创制性的开搁体系,人类正在社会认识战社会试验中所创制的十足合理的要收,马克思主义皆该当主动天给予借镜战吸支. 贯彻正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教要收论中的基基础基本则包罗客瞅性准则;主体性准则;完全性准则;简曲性准则;死长性准则.三、社会科教要收论是创制性的开搁体系创制性战开搁性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教要收论的真量属性.马克思主义取社会科教要收论正在取社会试验的互动中展示出自己所特有的开搁性,咱们应当自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挥,严肃归纳社会主义的履历体味,借镜战吸支人类十足文化成果,曲里当代人类文化死长中的百般冲突战问题、百般表里战要收,通过深进钻研战探索,没有竭歉富战死长马克思主义取社会科教要收论.恩格斯道:“随着自然科教范围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创制,唯物主义也必定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而自从履历也得到唯物主义的阐明以去,一条心的死长讲路也正在那里开辟出去了.”里对付当代天下的新变更战当代华夏的新死长,应当以越收开搁的心态、越收广阔的视线、越收缜稀的思维,脆持战死长马克思主义取社会科教要收论.对付待当代西圆的百般社会科教要收论,马克思主义该当采取批判的战开搁的做风.一是批判的做风,便是对付待西圆形形色色的社会科教要收论该当举止深进的分解战鉴别,既没有克没有及盲目肯定,也没有克没有及盲目可定.两是开搁的做风,便是以仄等心态主动取之对付话,对付十足主动合理的物品皆以开搁的胸襟给予接纳.马克思主义社会科教要收论是开搁的体系,开搁是马克思主义的表里性格,也是其社会科教要收论的表里性格.对付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教要收论去道,最先是开搁自己,既精确天对付待自己,末究脆持取时俱进的开搁的表里性格.其次是背中开搁,即精确天对付待十足其余的社会科教要收论,主动天取它们接流,主动天吸支其有益的物品以死长自己.四、钻研死教习马克思主义社会科教要收论的意思马克思主义取社会科教要收论是以试验为前提的钻研要收,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科教要收论是咱们举止钻研战教习的要害前提,用科教的表里要收指挥钻研思路,对付普及钻研成果的科教性,具备要害意思.最先,使咱们认识到了精确的人文社会科教钻研要收,竖坐精确的教术理念,逐步产死社会科教钻研的精确要收.其次,使咱们闭注当代华夏战人类死长中的要害问题,闭注海内中社会科教钻研的基础要收战要害成果.再者,使咱们的社会责任感战履历使命感提下,让咱们真切天体验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教要收正在教术革新战死长中的要害效率.总而止之,马克思主义表里正在下校的思维政事培养中具备极强的指挥效率.马克思主义表里注沉表里战时间的分离,果此,以马克思主义表里为指挥举止的思维政事培养,不妨助闲咱们分解并办理本量死计中的简曲问题,使咱们正在加强自己思维素量修制的共时,不妨用马克思主义表里去相识现真社会的情景.以马克思主义表里为指挥下校教死思维政事培养的核心,是修制战谐的社会的必备果素.参照文件:[1] 陈背明,墨晓阳,赵旭东.社会科教要收钻研[J].沉庆:沉庆大教出版社,2005[2]贾劝宝,弛紧柏.下校形而上教社会科教钻研要收革新之尔睹[J].华夏下等教,2010.6.[3]何媛.人文社会科教钻研中的要收论意思—以履历唯物主义为视角[J],2010.12.[4]倪志安.马克思主义形而上教要收论钻研[M]民寡出版社,2000年[5] 田佑中,刘江涛.社会教的修制性批判[J].北京:社会科教文件出版社,1999[6] 李秀林,王于,李淮秋.辩证唯物主义战履历唯物主义本理[M],北京:华夏民寡大教出版社,2007.[7] 弛晓丽.人的精确思维是从哪里去的?[M],北京:民寡出版社版,1963.。
社科方法论心得体会高中生
社科方法论心得体会高中生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研究社会现象的一门学科。
在学习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也有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社科方法论教会了我如何进行科学研究。
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需要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实证、假设的提出与验证等步骤。
通过这些步骤,能够使研究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我发现,科学研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标准,不能凭感觉或主观臆断来进行,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才能得到客观真实的结果。
其次,社科方法论也教会了我如何处理和分析数据。
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数据是非常重要的素材,而如何正确地处理和分析数据则是关键。
通过学习社科方法论,我了解到了许多处理数据的方法,如统计分析、因果分析等。
同时,我也了解到了数据的局限性,包括样本选择、偏差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予以注意和纠正。
另外,社科方法论还教会了我如何进行文献阅读和综述。
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文献的阅读和综述至关重要。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我能够了解到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而避免重复工作,同时也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方法。
综述的过程则能够帮助我总结并归纳已有的研究结果,从而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此外,社科方法论还让我意识到了研究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研究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
在研究中,往往会遇到许多未知的因素和变量,也会面临样本的局限性等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谦虚和开放的态度,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研究方法,以求更好地逼近真实。
最后,社科方法论还让我认识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社会科学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我们对知识的渴望,更是为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科学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依据。
而这些成果又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参考,帮助他们做出更加科学和有效的决策。
总之,通过学习社科方法论,我对科学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一、初读感受。
1.1 打开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就像走进了一个神秘又充满智慧的殿堂。
一开始真的有点懵,那些概念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眼前晃来晃去,让人捉摸不透。
1.2 不过呢,他这种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剖析,就像一把犀利的手术刀,把社会现象这个“大蛋糕”切成一块一块的,让我们能看清楚里面的层次和结构。
这种感觉就像在黑暗中突然看到了一丝曙光,虽然微弱,但充满希望。
二、深入理解。
2.1 韦伯强调理解的重要性,这一点太对啦。
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它研究的是人和人的关系、人的行为。
这就好比你去看一群蚂蚁,你得理解蚂蚁的习性才能明白它们为什么这么行动。
我们研究人也是一样,得进入他们的世界,感同身受。
这就是所谓的“设身处地”嘛。
2.2 他说的价值中立也很有意思。
在研究的时候,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一股脑儿地全塞进去,得客观地看待现象。
这就像裁判吹比赛,不能因为自己喜欢某个球队就偏袒。
要是做不到价值中立,那研究出来的东西可就像歪脖子树,长不直喽。
2.3 还有他对于理想类型的构建,就像是给社会现象画了一幅幅素描。
这些理想类型不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它们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社会现实。
就像我们说的“模范”,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模范学生,但这个模范的存在能让大家知道努力的方向。
三、对自己的启发。
3.1 对我这个搞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来说,韦伯的方法论就像是指南针。
以前我做研究的时候,总是有点乱,不知道从哪儿下嘴。
现在明白了,得先理解,再客观分析,最后构建合适的模型。
这就像盖房子,得先了解地形,再按照标准打地基,最后才能把房子盖得稳稳当当。
3.2 而且他的这些观点也让我在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更加理性。
不再是稀里糊涂地跟着感觉走,而是能从更深层次去挖掘背后的原因。
这就好比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又回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
总之呢,读了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让我在社会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有底气。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心得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心得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分析有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
这门课程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社会科学领域探索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强调,要以实践为基础去认识和理解社会现象。
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认识社会的根本途径。
我们不能仅仅从书本或理论中去理解社会,而必须深入到实际的社会实践中去观察、体验和思考。
例如,对于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如果只是在书斋中推导理论模型,而不了解实际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就很难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只有通过参与实际的经济活动,与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交流,才能真正把握经济运行的规律。
同时,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还注重矛盾分析法。
社会中充满了各种矛盾,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我们要善于发现矛盾、分析矛盾,并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比如,在研究社会阶级结构时,要看到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以及这些矛盾如何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影响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再比如,在探讨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时,要分析城乡矛盾、区域矛盾等,找出导致不平衡的根本原因,从而为实现平衡发展提供有效的策略。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应当运用系统分析法。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个社会现象或问题,而要将其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进行考察。
以教育问题为例,不能仅仅关注教育本身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还要考虑到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其他社会子系统的关系。
教育的发展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又对经济发展产生推动作用;教育政策的制定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而教育的成果又会对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产生重要意义。
此外,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社会的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我们要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去寻找这些规律。
不能割断历史,要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在和预测未来。
例如,研究某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演变,就需要追溯其历史渊源,分析不同历史阶段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变革原因,从而揭示出政治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一、初读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感受。
1.1 刚接触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时,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他的理论就像一团迷雾,让人觉得神秘又复杂。
这也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就像猫看到了毛线球,想要把它解开。
1.2 韦伯强调价值中立,这一点让我深思。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想要完全抛开自己的价值观,那可真是难如登天。
但他这么一说,就好像给我敲响了一记警钟,让我意识到在研究过程中不能过于主观。
就好比在一场比赛中,裁判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得保持公正客观。
二、深入探究后的理解。
2.1 韦伯对于理解社会学的阐述相当精彩。
他把社会行动当作研究的基本单位,这就像是找到了打开社会科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通过对社会行动的理解,我们能更好地剖析社会现象。
这就好比庖丁解牛,顺着社会行动这个脉络,就能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分解得清清楚楚。
2.2 他对理想类型的构建也很有创意。
理想类型就像是一个标杆,一个模型。
我们可以拿它来对照现实中的各种情况。
这就像我们去买衣服,心里先有个理想的款式,然后在琳琅满目的衣服中寻找最接近的那件。
理想类型不是真实存在的,它只是一种分析工具,可别把它当成了现实的翻版。
2.3 在探究社会科学因果关系方面,韦伯也有独特的见解。
他不像其他学者那样简单地认定因果关系,而是要经过一番抽丝剥茧的过程。
这让我想起侦探破案,不能仅凭表面现象就下结论,得找到确凿的证据,从多个角度去分析。
三、对自身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
3.1 从自身角度来说,读了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我感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更全面了。
以前可能比较片面,现在就像戴上了一副新眼镜,能看到更多的细节和不同的层面。
这对我今后做研究或者分析日常的社会现象都非常有帮助。
3.2 在社会科学研究这个大框架下,韦伯的方法论就像一盏明灯。
它提醒着研究者们要严谨、要客观。
虽然我们不可能完全做到像他说的那样完美,但我们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他的理论就像是一把尺子,时刻衡量着我们的研究是否科学、合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学习心得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学习心得这学期我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通过听取老师的讲解,我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有了简单的理解和心得体会。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解决现实问题都离不开实践的科学方法论。
伴随社会科学的发展,目前,我国社会科学内部的方法论意识日益自觉,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等,正成为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社会科学激烈讨论的问题。
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真理观,特别是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社会科学的性质、功能和方法,是我国社会科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学术要求和前提。
我们应该承认,社会科学需要开放。
但是。
社会科学的开放性正是社会科学在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表现,而不能成为否定社会科学的合理性和社会科学的学术建制的理由。
我认为,任何一种知识形式,其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都不是唯一的,都与人类悠久而丰富的思想传统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
真正规定一种学科和知识体系的合理性的,是其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功能,而学科或特定的知识形式本身从本质上说则只是一种思维向度,是对研究过程的设计和在观念上把握对象的一种方式、一种要求和努力。
我们在研究生阶段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这门课程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帮助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现在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消极的社会现实的影响,形成对社会、对他人的一些错误观念并导致错误的行为。
通过学习这门理论课程,有利于我们树立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真正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自觉地把自己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题 。对于 上面两 种回答 ,韦伯 发表 了 自己不同 的见 解 ,他 认 为大学 的科学观 ,是 一个在 总体上 包含根 本缺 陷但又有 局部合 理性 的西方
教 师在一切 具体 情况下 ,甚 至在面 临使他 的授课 内容 变得 毫无 吸 引 社 会学 方法论 原则 ,是 一个 在国外 学术界 有严重 分歧 、毁誉参 半 、
事实 和经验 事实 为一方 与 以实 践的 、伦 理 的或世界 观 的价 值判 断为 如 何看 待 “价值 中 立”?— — 回应 (为 “价值 中立”辩 护 )一 文对
另一 方的 区分是正 确 的 ;其二 是尽可 能在课 堂上不 讲实 际的价值 问 我 观点 的批 评 》中写道 :“ ‘价 值 中立 ’作 为一 种来 源 于实 证主 义
科学 逻辑领 域 内的批 判性研 究 、社会 科学 和经济 科学 “价值 无涉 ” 则 ,今 天在社 会科学 领域 内依然 广为接 受的标 准。社会 科学 是否需
的意 义三 篇长文 组成 ,它们分 别 阐述了 韦伯方法 论思想 中 的一些重 要坚持 “价值 无涉 ”的原 则 ,引起 了学者 的广 泛争论 。这两 种立场
要 的 内容 ,是 韦伯 方法论著 作 的代 表作 。本文 主要通 过深入 的阅读 在 中国社会 学界争论 了十 几年 ,其 中最 引人注 目的是 刊登在 《社会
研 究韦伯 的社会 科学 和经济 科学 “价值 无涉 ”的意义 一文 ,进行浅 科学研 究 》杂 志上 的郑杭生教 授和李 金教授 之 间的争辩 。
山 西 青年
理 论 研 究
《社会 科 学 方法论 》 读书报 告
毕 丽 华 1 00088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德 国学者马 克斯 ·韦伯对 当代社 会科 学和社 会思潮做 出了巨大 要 研究 问题 的全面资 料和对 这些 资料进行 科学分 析所得 出的结论 ,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书笔记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书笔记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方法论是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社会科学方法论》实际上是由选自《科学论文集》的三篇长文组成,分别是《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的“客观性”》、《文化科学领域的批判性研究》、《社会学和经济学的“价值阙如”的意义》,阐述了韦伯的的基本思想。
李凯尔特认为,所谓意义就是“对过去的觉醒和对未来的参与”。
基于社会生活和精神的特殊性社会科学中的意义也是不同的,人们赋予了社科对象以意义,文化科学即价值和意义的研究。
社会科学是依赖于价值理念的。
确定某物的意义是它成为研究对象的前提。
韦伯认为,社会科学的目标不同于自然科学,不是以寻找实在的规律为目标。
自然主义偏见地把社会科学的目标定为必须将现实还原为规律,这有把理想典型与现实掺和的危险。
但是韦伯认为,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在科学性上应该是一致的,不应该是两套知识,科学客观性的知识不应该因对象的不同就会有所不同,这也是韦伯方法论所想要解决的。
文化科学的对象是有意义的文化事件或实在,其目的是认识实在的独特性质。
因此,韦伯提出了理想类型的概念。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理想类型仅仅是认识经验科学的一种手段,不定义、不解释、不实在。
而由理想类型得出的结论并不等于历史规律。
如果借助经验历史的直观材料澄清理想类型与现实的区分,那么将历史知识表现为理论。
但是,对历史的认知应当为主,得出的理论应当为仆,这个主次不能颠倒。
否则就会出现规律失灵的危险。
国内很多所谓的专家单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得出经济学规律失灵的结论。
理想类型只是有计划地将历史事实有效地归属现实原因的手段。
所有的理想类型的构思都具有暂时性,需要也不可避免的更新。
不同阶层集团的利益形成不同的概念体系,这些概念体系是根据其理想形成的。
因此,韦伯则认为社会行动最终是归结到“个人”的,需要把握社会行动背后的“意义”,主张“理解的社会学”。
初读此处,我想到这种理解是否也是包含个人的价值判断或者是约定俗成的规律?这似乎将文化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特殊性混淆了。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本让人深感启发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也对社会科学方法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这本书中,作者系统地介绍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同时也对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些难点和争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对社会科学研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有了更加深刻的反思。
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先介绍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他指出,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
定性研究主要是通过深入的访谈和观察来获取研究对象的信息,从而深入地理解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和特点;而定量研究则是通过统计和数学模型来分析大量的数据,从而揭示研究对象的普遍规律和趋势。
作者还指出,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还包括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等多种形式,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
通过对这些方法的介绍,我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除了介绍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外,作者还对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些难点和争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例如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数据的获取和分析、研究方法的选择等等。
作者还对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些争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例如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关系、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关系等等。
通过对这些难点和争议的探讨,我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困难和挑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有了更加深刻的反思。
通过阅读《社会科学方法论》,我对社会科学研究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我认识到社会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需要研究者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研究经验,同时也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我也意识到,社会科学研究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需要不断地反思和完善研究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研究对象。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有了更加深刻的反思,也对自己的研究之路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划。
社会科学方法论哈耶克读后感
社会科学方法论哈耶克读后感一、初读哈耶克。
1.1 接触哈耶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新思想世界的大门。
他的观点乍一看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但细细品味却别有洞天。
他那种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就像在平静的湖水里投下一颗大石头,激起层层涟漪。
1.2 他强调个人主义的方法论,这和我们日常所习惯的一些集体性思维有所不同。
这让我想到生活里那些特立独行的人,他们坚持自己的想法,在人群中显得格格不入,可哈耶克却认为这种个体的自主性有着巨大的价值。
二、深入探究。
2.1 哈耶克对于知识的理解很独特。
他认为知识是分散的,就像散落在各处的宝藏。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掌握着一点知识,而这些点滴的知识汇聚起来才是完整的社会知识体系。
这就好比一个大拼图,每个人手里的小碎片看起来不起眼,可拼在一起就成了一幅完整的画。
这让我联想到在一个社区里,卖菜的大妈知道哪种菜最新鲜,修理工知道怎么修好各种小电器,这些分散的知识共同构成了社区生活的丰富性。
2.2 他对理性的有限性的阐述也很深刻。
我们常常觉得人类的理性无所不能,就像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一样神通广大。
但哈耶克指出,理性是有边界的,过度相信理性会导致很多问题。
就像有些城市规划者,以为按照自己的完美蓝图就能打造出理想城市,结果却忽视了很多实际情况,最后弄出的规划反而不适合人们居住。
2.3 哈耶克对自发秩序的推崇也很有趣。
他觉得社会秩序不是人为设计出来的,而是自然发展、自发形成的。
这就像森林里的生态系统,没有谁专门去设计每一种生物的生存方式,可它们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在人类社会里,市场就是一种自发秩序,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政府如果过度干预,就可能破坏这种平衡。
三、读完后的思考。
3.1 从哈耶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里,我得到了很多启示。
在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不能总是从单一的、宏观的角度去看,也要关注个体的力量和作用。
不能把所有人都当成一样的螺丝钉,而是要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
3.2 同时,也要对理性保持一种谨慎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附: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概述引言:要概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就必须搞清楚社会科学的含义、范围及其界定等;就必须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性质,内容及其意义等;就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应用于历史的具体的中国实际;就必须客观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评价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理论。
本论文将针对以上四个方面分别论述。
一、关于社会科学的认识科学是人类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具有客观性、系统性、普遍性、实证性、开放性等特点。
英美强调三分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强调两分法: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在中国社会科学的范畴指广义的人文科学。
(一)社会科学的性质及界定社会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
如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主要是当代),政治学研究政治、政策和有关的活动,经济学研究资源分配。
广义的“社会科学”,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统称。
社会科学大体上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
在20世纪晚期,行为科学这一术语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人们称之为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
那些喜欢采用这个术语的人之所以这样做,部分是因为可以把上述这些学科与一些也属于探讨人类行为的学科像体质人类学和语言学等更为密切地联系起来。
[1](二)社会科学的特点社会科学的特点,我采用的是百科收录的观点,其他不同之处略有补正。
1、复杂性。
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事物(或社会历史现象)一般都是非常复杂的,它们受众多自然和社会变量的制约,而这些变量之间往往又是彼此相关的、非线性的关系。
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一般都具有自我组织、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能力;社会事物的产生往往由偶然的事件或个别人物作为导火索,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模糊性.2、依赖性。
一般社会事物都是建立在众多自然事物的基础之上,或者与众多自然事物相联系,因此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往往涉及众多自然科学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状态。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第一次读马克斯••韦伯的著作,读得尤其困难,举步维艰,除了因为翻译可能带来的额外难度,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的知识实在是浅陋,切实感受到触摸到自己知识边界的慌张(当然也有那么一丝愉悦)。
想起“债与合同法”课上,石佳友老师向我们推荐阅读韦伯著作时提及的一句话——历史的敏感性。
就从这里切入,这本书主要是韦伯的演讲与论文集,无论是演讲还是写论文,都是在向某个或某些对象说话,交流的双方都处在特定的历史时空条件下。
社会历史过于宏大,我还没有能力把握,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八卦一下韦伯个人史、著述史倒是可以一试。
一、历史的敏感性韦伯的思想、学术生涯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90年代初韦伯在德国思想界崭露头角开始到1897年精神崩溃;随后整整6年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第二阶段从1903年发表第一篇社会科学方法论文章开始,韦伯重新恢复学术与政治活动,直到1910年发表“关于‘资本主义精神’的最后批判”一文。
著名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即在此阶段产生;第三阶段则从1910年到1920年韦伯因肺炎病卒,韦伯日益转向对西方和非西方文明的比较宗教研究,同时以极大精力主持《社会经济学》研究系列,最后留下《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这部未完成的巨著。
本书中的文章基本都是韦伯第二阶段所作,主要是回答他自己第一阶段思索中所面临的诸多困扰。
韦伯在第一阶段思考的中心问题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德国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所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困境——所引起的。
离开了对第一阶段著作,特别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这篇著名就职演讲的了解,将很难理解韦伯大病复出后要首先花如此大的精力论述所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
晚近以来韦伯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就在于韦伯的“著述史”本身成为焦点并成为进一步弄清思想脉络的前提。
为什么这样说呢?不知道大家提起韦伯首先想到什么,至少从之前的个人听闻中,我得出的刻板印象是:这人是搞社会学的,而我脑海中的社会学是美国的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立足中华文化之根来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读罢习主席在2016年所发表的关于《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不禁由衷佩服习主席作为国家领导人的渊博学识,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虑情怀。
真正做到了如他的讲话中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心忧天下的决心。
这番讲话也让我对中国现代为什么没有世界性的思想家、哲学家产生了思考。
习主席在讲话中,大量引用古人的经典语录。
古代先贤的智慧在当今都有着其适用性。
如“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为我们阐明了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指导原则上面不能朝秦暮楚,改弦易辙,否则结果无法想象。
再如“为学之道,必本于思。
”文学及其他社会学科也必须是建立在思想的基础之上的。
“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当代我们就是缺乏这种深入的思考者,因此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上来了,然而思想文化上还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一个瘸子在奔跑的道路上注定是走不远走不快的,因而发展社会哲学科学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
”又在方法论上告诉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和发展不能一成不变,故步自封。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是层出不穷,灿若群星。
他们立足于自己所处的时代,不惧现实世界中的层层阻挠,传播扩散自己的思想。
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家著书立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各家勇于并敢于著书立书,这种思想上的繁荣局面是难能可贵的。
孔门弟子虽仅三千,但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绵延数千年的封建文化及人们的社会生活。
老子的道家思想甚至发展成为了宗教形态,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影响了几千年来的思想文化形态。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一、初读之感。
1.1 当我开始阅读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时,那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片迷雾重重的森林。
他的思想深邃而复杂,一开始真的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我就像个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试图找到一丝光亮来理解他的理论。
1.2 这种困惑并没有让我打退堂鼓。
相反,就像那句老话说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被他的思想所吸引,想要深入探究其中的奥秘。
二、深入理解。
2.1 在深入研读的过程中,我发现韦伯对于社会科学方法论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强调理解社会现象要从主观意义入手,这就好比我们想要了解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的行为,还要深入他的内心世界去探寻他这么做的意义。
这就像我们平时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浮于表面。
2.2 他提出的价值中立原则也让我印象深刻。
这就像是在一场热闹的辩论中,裁判要保持中立一样。
社会科学研究不能被研究者的个人价值观所左右,要客观公正地去分析社会现象。
可是这做起来谈何容易呢?就像我们常说的“说着容易做着难”,在实际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很难完全摆脱自己的价值观。
2.3 韦伯还探讨了理想类型的构建。
这就像是画家在画画之前先勾勒出一个草图一样,理想类型是一种纯粹的概念构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
但这又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基于对现实的观察和提炼。
三、对我的影响。
3.1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社会科学研究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我做研究的时候,可能会比较片面,没有这么深入地去思考方法论的问题。
现在就像是“开窍”了一样,我会更加注重从主观意义上去理解研究对象,而不是简单地统计数据或者描述现象。
3.2 同时,价值中立原则也时刻提醒着我。
在以后的研究中,我要努力克制自己的主观偏见,虽然这可能是一场艰难的“战斗”,但我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更客观准确的研究成果。
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社会科学研究新的认知大门。
它让我在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为我未来的研究道路指明了方向。
蒋逸民社会科学方法论观后感
蒋逸民社会科学方法论观后感蒋逸民社会科学方法论观让我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受:1. 在蒋逸民的方法论观中,我看到了一种注重实证研究的态度,这使得社会科学的研究更加客观、准确。
2. 蒋逸民提倡不断观察和总结经验,这让我认识到社会科学研究需要长期积累,不能只凭主观臆断。
3. 蒋逸民讲述的多个案例,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4. 蒋逸民提到的“思辨”和“求真”触动了我,启发了我要在研究中摆脱主观偏见,真实地探索问题。
5. 蒋逸民的方法论观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方法,这让我感到非常实用和有益。
6. 蒋逸民在讲述研究方法时,注重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这让我意识到社会科学研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
7. 蒋逸民呼吁在研究中多样化数据来源,这让我认识到只有从多个角度获取信息,才能得出更全面、准确的结论。
8. 蒋逸民的方法论观在某种程度上让我明白了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于实际,力图解决实际问题。
9. 蒋逸民所强调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让我明白,社会科学研究也应该有一定的技术性和规范性。
10. 蒋逸民提到的“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让我理解到社会科学研究需要与被研究对象建立密切的联系。
11. 蒋逸民所倡导的探索性研究方法,帮助我明白了研究不应仅停留在已有的知识范畴,而应有更加广阔的视野。
12. 蒋逸民提到的“数据分析”这个环节让我认识到社会科学研究也需要一定的数理知识支持。
13. 蒋逸民所讲述的用数学方法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案例,让我对于数学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14. 蒋逸民讲述的多重回归分析的案例,让我明白了根据不同背景变量对研究结果进行更全面的解释的重要性。
15. 蒋逸民所强调的“归纳与演绎”方法,让我明白到社会科学研究需要既关注个别案例,又关注普遍规律。
16. 蒋逸民提到的“综合归纳法”,让我认识到社会科学研究需要从不同纬度进行分析,以形成更完整的研究结论。
17. 蒋逸民提到的“历史比较法”,让我理解到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借鉴历史经验,以更好地认识现实问题。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
1.近代西方文明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答:首先,产生的影响就是开启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文明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从鸦片战争经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是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而“师夷长技”的时期,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既是为了反抗侵略,更是为了强化封建统治。
但还是使得中国人民开始了解世界,迈开步伐走向世界。
②从甲午战争经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是在“制度上感觉不足”而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时期,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内开启了学习西方的大门,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包括天赋人权论、进化论、君宪制、共和制等,从而把学习西方运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③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而从文化深层进行反思的时期,唤起多数人的民主意识,他们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 掀起波澜壮阔的思想启蒙运动,把近代学习西方的理论与实践提高到文化的最深层。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开始把视线和注意力转到了俄国,决定抛弃资本主义,以俄为师,坚持走俄国人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长期实践的经验积累和历史选择,最终找到了一条走向独立富强的必由之路。
其次,近代学习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深刻变化。
①在西方文明的启迪下,导致了中国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启蒙和建立;②通过学习外国先进的生产方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近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③西方文明的传入客观上加速了中国旧文化的解体,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唤起了人们的觉醒,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改革运动和革命运动;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最终为中国人民所接受,这是中国人学习西方文明的最大成果。
最后,总结近代学习西方文明的过程,给人的重要启迪是①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展现了近代中国对西方文明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由物质到精神不断由浅入深的过程。
但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基础的西方文明,自身是一个紧密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不能把握整体 ,就如盲人摸象,无所创获。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对当代社会科学和社会思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此贡献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他的方法论学说。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一书主要选自《自然论文集》,本书由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中的“客观性”、文化科学逻辑领域内的批判性研究、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三篇长文组成,它们分别阐述了韦伯方法论思想中的一些重要的内容,是韦伯方法论著作的代表作。
本文主要通过深入的阅读研究韦伯的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一文,进行浅析。
在《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一文中,韦伯提出人们在大学授课时是否应当宣明他们所赞成的某种伦理的或者建立在文明理想以及其他世界观基础上的实际的价值判断这一问题。
针对此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其一是以可以从纯逻辑演绎而得到的事实和经验事实为一方与以实践的、伦理的或世界观的价值判断为另一方的区分是正确的;其二是尽可能在课堂上不讲实际的价值问题。
对于上面两种回答,韦伯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大学教师在一切具体情况下,甚至在面临使他的授课内容变得毫无吸引力的危险时,都会毫不犹豫地向听众,首先向自己宣明,哪些陈述是纯粹从逻辑推理演化而来的或者对纯粹经验事实的说明,哪些陈述是实际的价值判断,并且把这一点看作自己天经地义的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的第一种回答才可以接受;而韦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赞同第二种回答,认为第二种回答只适于掩盖向听众发表的意见的实际影响,韦伯认为如果让教师放弃实际的价值判断,不能讲激情昂扬的话语,会使听众迷失于各种不同范围的彼此混淆之中。
在讲坛上一般是否应该进行实际的价值判断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政策的问题,因而它最终只能由个人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而对大学的任务所取的观点来决定。
韦伯批评了种种不合时宜的德国教授们在大学课堂的言行,认为“如今的大学生在教室里应当向自己的教师学到的东西,首先是熟练地完成给定的任务的能力;其次,承认事实,即使是令人不堪的事实,然后把关于它们的规定和自己的价值态度区别开来;第三,使自己服从职责,因而首先抑制不必要地表示自己个人兴趣和其他感受的冲动。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After reading Weber's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I was struck by the intricacy and depth of his examination of social scientific methods. His discussion of the intertwining of interpretation and explanation in the social sciences left a strong impression on me. With Chinese influences from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 was able to appreciate Weber's focus on understanding the subjective meanings and intentions that underpin social action.读完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我对他对社会科学方法的深入探讨感到印象深刻。
他对社会科学中解释和解释的交织讨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受到儒家和道家的中国文化影响,我能够欣赏韦伯对理解社会行为背后的主观意义和意图的关注。
Weber's concept of ideal types resonated with me, as I found parallels with the concept of archetypes in Chinese philosophy. The idea of constructing ideal models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social phenomena provided me with a fresh perspective on the intersection of culture and society. I also found Weber's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lue judgment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to bethought-provoking as it made me reflect on the cultural nuances in interpretation and evaluation.韦伯对理想类型的概念让我产生共鸣,因为我发现它与中国哲学中的原型概念有相似之处。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学习体会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办法论学习心得之五兆芳芳创作摘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办法论,是研究社会科学的东西,并且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具有直接指导作用,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实践不雅为根本,融合传统社会科学办法论中人文科学办法论和自然科学办法论.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办法论后,对其理论办法上的认识和实践指导上的作用进一步加深,并简谈学习体会.关头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办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学习体会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办法论的学习,我对它有了更深的了解跟体会.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科学办法论,对当今中国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作为研究生,要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掌握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正确办法.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办法论批判承继了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积极成果,克服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依据人类文明进步与成长而变动创新,开启了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的新时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成长的一般纪律,我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社会最科学、最完备的办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办法论不合于一般哲学办法论,其形成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不雅为根本,对现实社会科学研究具直接指导意义.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办法论提供了一般的办法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办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办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底子办法,包含以实践为根本的研究办法、社会系统研究办法、社会矛盾研究办法、社会主体研究办法、社会进程研究办法、社会认知与评价办法、世界历史研究办法等,组成了一个科学的和开发的办法论体系,涉及如何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进程、团体与群众、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社会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办法论可以帮忙人们树立正确的立场、不雅点、办法,可以为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基来源根底则和公道途径,从而有利于人们在科学的办法论指导下从事社会历史问题研究,进而正确阐发、选择和运用各类具体的社会科学办法.人文科学办法论是主张以理解办法论以团体主义开展社会现象研究的办法论;自然科学办法论则是主张以实证办法论从整体主义开展社会现象研究的办法论.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谈论我通过学习该门课程所得到的收获:一、社会科学办法论的概念和特点办法论是关于办法的理论.包含“论办法”和“办法论”.办法论需要哲学思维,但不但有哲学的办法论,并且有科学办法论和技巧办法论.社会科学办法论是相对于自然科学办法论而言的.社会科学办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办法论,是成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类办法之上的,除了论述这些办法,进一步说明这些办法的客不雅根本、实质本源、根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社会科学办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这些办法只是研究的指南,不克不及代替具体的研究. 与自然科学办法相比,其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不但要研究世界一,还要研究世界二、世界三;二是对社会的研究不但要说明,并且要诠释,即理解和评价,就是勾当和改革.而在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呈现出相互穿插、相互借鉴和彼此融合的趋势.二、社会科学办法论的内涵和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办法的使命是引导思维沿着正确的途径去认识客体、掌控客体.认识的办法只有体现认识对象自己成长的客不雅纪律时才是科学的.实践的办法也只有符合实践对象自己所具有的客不雅纪律时才是卓有成效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不雅,又是其办法论.在此根本上,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办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办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公道的办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贯彻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办法论中的基来源根底则包含客不雅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具体性原则;成长性原则.三、社会科学办法论是创造性的开放体系创造性和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办法论的实质属性.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办法论在与社会实践的互动中展示出自己所特有的开放性,我们应当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直面当代人类文明成长中的各类矛盾和问题、各类理论和办法,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不竭丰厚和成长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办法论.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明,唯物主义也必定要改动自己的形式;而自从历史也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以后,一条心的成长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面对当代世界的新变更和当代中国的新成长,应当以加倍开放的心态、加倍广漠的视野、加倍缜密的思维,保持和成长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办法论.对待当代西方的各类社会科学办法论,马克思主义应该采纳批判的和开放的态度.一是批判的态度,就是对待西方形形色色的社会科学办法论应该进行深入的阐发和辨别,既不克不及盲目肯定,也不克不及盲目否认.二是开放的态度,就是以平等心态积极与之对话,对一切积极公道的东西都以开放的胸襟予以接纳.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办法论是开放的体系,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其社会科学办法论的理论品格.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办法论来说,首先是开放自己,既正确地对待自己,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品格.其次是向外开放,即正确地对待一切其他的社会科学办法论,主动地与它们交换,积极地吸收其有益的东西以成长自己.四、研究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办法论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办法论是以实践为根本的研究办法,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办法论是我们进行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根本,用科学的理论办法指导研究思路,对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具有重大意义.首先,使我们认识到了正确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办法,树立正确的学术理想,逐步形成社会科学研究的正确办法.其次,使我们存眷当代中国和人类成长中的重大问题,存眷国际外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办法和重大成果.再者,使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升,让我们真切地感触感染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办法在学术创新和成长中的重大作用.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注重理论和时间的结合,因此,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忙我们阐发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使我们在增强自身思想素质扶植的同时,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了解现实社会的状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焦点,是扶植调和的社会的必备因素.参考文献:[1] 陈向明,朱晓阳,赵旭东.社会科学办法研究[J].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2]贾劝宝,张松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办法创新之我见[J].中国初等教,2010.6.[3]何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办法论意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视角[J],2010.12.[4]倪志安.马克思主义哲学办法论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0年[5] 田佑中,刘江涛.社会学的扶植性批判[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6] 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 张晓丽.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M],北京:人民出版社版,196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对当代社会科学和社会思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此贡献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他的方法论学说。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一书主要选自《自然论文集》,本书由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中的“客观性”、文化科学逻辑领域内的批判性研究、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三篇长文组成,它们分别阐述了韦伯方法论思想中的一些重要的内容,是韦伯方法论著作的代表作。
本文主要通过深入的阅读研究韦伯的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一文,进行浅析。
在《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一文中,韦伯提出人们在大学授课时是否应当宣明他们所赞成的某种伦理的或者建立在文明理想以及其他世界观基础上的实际的价值判断这一问题。
针对此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其一是以可以从纯逻辑演绎而得到的事实和经验事实为一方与以实践的、伦理的或世界观的价值判断为另一方的区分是正确的;其二是尽可能在课堂上不讲实际的价值问题。
对于上面两种回答,韦伯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大学教师在一切具体情况下,甚至在面临使他的授课内容变得毫无吸引力的危险时,都会毫不犹豫地向听众,首先向自己宣明,哪些陈述是纯粹从逻辑推理演化而来的或者对纯粹经验事实的说明,哪些陈述是实际的价值判断,并且把这一点看作自己天经地义的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的第一种回答才可以接受;而韦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赞同第二种回答,认为第二种回答只适于掩盖向听众发表的意见的实际影响,韦伯认为如果让教师放弃实际的价值判断,不能讲激情昂扬的话语,会使听众迷失于各种不同范围的彼此混淆之中。
在讲坛上一般是否应该进行实际的价值判断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政策的问题,因而它最终只能由个人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而对大学的任务所取的观点来决定。
韦伯批评了种种不合时宜的德国教授们在大学课堂的言行,认为“如今的大学生在教室里应当向自己的教师学到的东西,首先是熟练地完成给定的任务的能力;其次,承认事实,即使是令人不堪的事实,然后把关于它们的规定和自己的价值态度区别开来;第三,使自己服从职责,因而首先抑制不必要地表示自己个人兴趣和其他感受的冲动。
”提出在每一项职责任务中,承担任务者应当克制自己,排除那些不属于职责的东西,而最需要排除的是他自己的爱与恨。
韦伯认为经验科学只能告诉人们事实怎么样,它可能怎么样,但决不指导人们应当怎么样,因此关于实在的经验认识的科学必须拒绝承担价值判断的任务,从而保持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和中立性。
科学研究者在涉及社会事实时,应当克制对它公开发表个人见解,韦伯写道:“一个职业‘思想家’如果有什么职责的话,他所迫切要做的便是,面对时下盛行的理想,哪怕是倾人的理想,都要保持个人才智的清醒,倘有必要,就需‘逆潮流而动’。
”韦伯深切地认识到研究者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和做学术报告时需要回避价值判断,不借科学研究来鼓吹自己的价值观;正是在这些因素之下,韦伯提出了“价值无涉”的概念。
韦伯写《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这篇论文的意图在于,批判德国的教授们利用自己不受攻击的权威在学术讲坛宣扬自己的价值观点,混淆了价值判断和关于经验事实的科学知识之间的界限。
在韦伯看来大学教授不能任意的发表其价值判断。
即应该做到价值无涉(价值中立)。
所谓价值无涉是指要求研究主体按主观愿望选择了所要研究的问题之后,应该客观地描述关于所要研究问题的全面资料和对这些资料进行科学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而不管这些资料和结论是否与研究主体、社会或者他人的价值观念相冲突、相对立。
价值无涉这一原则首先是由韦伯提出的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原则,今天在社会科学领域内依然广为接受的标准。
社会科学是否需要坚持“价值无涉”的原则,引起了学者的广泛争论。
这两种立场在中国社会学界争论了十几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刊登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的郑杭生教授和李金教授之间的争辩。
李金教授对社会科学研究中坚持“价值无涉”的立场是持基本接受的态度。
他在《为“价
值中立”辩护》一文写道:“在中国社会学界正如在社会科学的其它领域一样,有一种十分流行的观点,即主张我们应当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坚决拒斥价值中立的研究立场。
郑杭生教授对“价值无涉”立场是批判的接受。
他在《究竟如何看待“价值中立”?――回应〈为“价值中立”辩护〉一文对我观点的批评》中写道:“‘价值中立’作为一种来源于实证主义的科学观,是一个在总体上包含根本缺陷但又有局部合理性的西方社会学方法论原则,是一个在国外学术界有严重分歧、毁誉参半、仍难一致的争论问题,是一个在本质上与马克思主义相左但又有部分一致的理论命题,因此,对它极有必要采取具体分析的态度,既不能全盘肯定,把它夸大为我国社会科学的普遍的方法论原则,也不能全盘否定,将它说得一无是处,连它包含的合理因素也否认了。
”
郑杭生教授倾向于批判,他提出用“实事求是”的原则来代替“价值中立”。
他在《关于我的社会学定义――序董驹翔主编的〈社会学〉?答我的一些批评者》一文中写道:“总之,我与那位批评者的分歧根本不在要不要科学性,在坚持科学性上我丝毫也不亚于他;分歧在于科学性能否通过所谓‘价值中立’来达到。
我认为通过所谓‘价值中立’不仅不能达到科学性,还会引起十分有害的后果;在我看来,科学性只有通过实事求是才能达到。
”
在我看来,对“价值无涉”我们应该做到批判的保留,而不是简简单单地认为要完全接受或者是全面地、彻底地抛弃。
“价值无涉”原则在韦伯那里是一种原则,而非方法。
是以解决实际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的,这也是科学研究过程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
因此,我认为在大学教学的过程中大学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价值判断、发表其主观性的评论。
以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老师的思想,使大学课堂充满活力、学生更加愿意地加入课堂讨论,增加其知识,开阔其视野。
参考文献:
[1]李金.为“价值中立”辩护[J].社会科学研究,1994,(4):58-63
[2]郑杭生.究竟如何看待“价值中立”?――回应《为“价值中立”辩护》一文对我观点的批评[J].社会科学研究,2000,(3):94-102
[3]郑杭生.社会运行导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