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角下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以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为例
创新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创新渝东南 民族地 区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面 临的 问题及 对 策
唐 爱群 ,姚茂华
(. 1 长江师范学院 经济与法学系 ,重庆 4 80 ;2吉首 大学 0 10 . 马克思主义学 院,湖南 吉首 46 0 100)
【 摘
要】 渝 东 南民族地 区 “ 区 ̄ . ” 一 / - ,地 处 渝 、 湘、鄂 、黔 隆起 的褶 皱 带地 区 , 自然条 g
件 恶劣 ,农 业 生产 方式传 统 ,经济 十分落后 。挖 掘该地 区农村 经济 发展优 势 ,转 变经济发展模式 ,
是实现民族贫困地 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 I / 1 标的重大举措 。 【 键词】 渝 东南 ;民族 地 区;农 村经 济发展模 式 关 【 中图分 类号]17 F2 【 文献标 识码】 A 【 编号]6 2 36 20 )4 04 -4 文章 17 - 6X( 0 8 0 —0 80
二 渝 东南 民族地 区农村 经济 发展模式 面临 的问题
农 村建 设经济 发展模 式的 内涵
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是与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相适应 ,能反映特定农 村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经济增长 目 的一个经济 标 范畴,其实质是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 素投入及其组合 的方式 ,也是依靠什么要素 ,借 助什 么手段 ,通过什么途径 ,怎样实现农村经济 增长。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模 式的根本 目的是要切 实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推动农村生 产力 的极 大发展 ,促进农村经济 、政治 、文化和社会 的协 调发展 ,实现奔小康 的奋斗 目标 。依据经济发展 模式的内涵 ,我们可 以看出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的 确立 ,取决于农村所拥有的经济发展的优势要素
尽管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要素 和条件 非常 明显 ,如 民族 民间 文化特色 鲜 明、品牌 资源 突出 、生 态农 业质 地优 良、旅 游资 源丰 富、边 贸条件 优越 等 ,但 由于 各种各样 的原 因 ,渝东 南 民 族地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并没 有改变 , 要创新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现 代农 业 ,还必将 遇到很 多 问题 。 ( ) 一 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 渝东南 民族地区不论从 自然环境 ,还是经济社 会条 件看 都是重 庆一个 特色 鲜 明、相对独 特 的重要 地区,而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总体 经济实力不强。据统计 ,2 0 年渝东南 民族地区 02 G P中第一 产业所 占比重 比全市平 均高 1 多 , D 倍 比三峡库 区还高 1.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从业人 0 3
精准扶贫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探索
精准扶贫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探索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新引擎,对于精准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质量,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
精准扶贫视角下,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探索如下:要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
我国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这些资源可以成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
在精准扶贫的视角下,可以通过评估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潜力,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
一些地区的山水景观适合开发生态旅游,而另一些地方的民俗风情则适合发展文化旅游。
要注重培育乡村旅游的特色品牌。
乡村旅游要与当地的文化、产业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在精准扶贫的视角下,可以依托农产品加工、乡村民宿、农耕体验等项目,培育乡村旅游的特色品牌。
通过品牌塑造,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吸引更多游客,增加农民的收入。
要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配套的基础设施,如交通、通信、水电等设施。
在精准扶贫的视角下,要优先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修建乡村道路,改善交通条件。
要加强乡村旅游设施的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住宿、餐饮、娱乐等服务,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要健全乡村旅游的管理机制。
乡村旅游涉及多个方面的管理,如景区开发、环境保护、旅游市场监管等。
在精准扶贫的视角下,要建立健全乡村旅游的管理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和权益。
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
通过健全管理机制,可以保护乡村旅游资源,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培育特色品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管理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乡村旅游和精准扶贫的良性互动,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的创新及策略深化
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的创新及策略深化作者:冉敏芳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8年第01期摘要:所谓的乡村旅游扶贫就是指,虽然处于贫困地区,但其的旅游资源及地理条件却非常优越,在旅游市场当中有着较强的开发价值,可以将该地区发展为旅游圣地,并对本地区的村民进行有政策、有针对性的扶贫,使其走向致富道路,使该地区的经济状况得以改善。
这一模式具有着较强的创新性,其将扶贫与旅游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以发挥双重的效用,具有着较强的实践价值。
基于此,本文将以此为话题,对该模式的创新及策略深化进行了研究,希望起到一个参考的作用。
关键词:乡村旅游扶贫;创新策略;研究对于我国大部分的贫困乡村而言,其都具有着人力充沛、资源丰富等特点,乡村旅游的发展条件较为充沛,适用于旅游扶贫这一模式的践行。
至此,在这其中,企业一定要将自身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大力的推动乡村旅游产业,从而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够对贫困地区的经济现状加以改善,以为我国的均衡发展而贡献力量。
一、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的现状分析①缺乏操作性。
在对乡村旅游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人力、物力、财力的原因,而导致部分项目存在问题,致使很多特色没有发展起来,难以使最终的开发力度达到预期。
而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旅游项目在开发时,并没有结合当地特色,使得乡村旅游失去其开发的意义[1]。
②旅游商品的竞争性较强。
对于每一个乡村旅游开发项目而言,其的模式都是大同小异,甚至毫无新意的,旅游商品也基本一致,模仿力较强,大部分都属于观光类的产品,体验式产品只是占有极少数的比重。
在这样的形式下,虽然竞争资本会得到一定的提高,但是与市场的规划、发展却相背离。
③人才的缺失。
要想促使乡村旅游得以创新,就一定离不开相关的专业人员,其将对最终的旅游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拥有专业型的人员,不仅可以使服务的整体质量得以提高,也有助于游客更加深入的了解当地文化、风俗人情、旅游路线等,使其的旅游体验得以深化,使其的满意度及认可度达到标准。
渝东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路径探讨(一)
渝东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路径探讨(一)摘要:渝东南民族地区长期贫困落后,但当地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因地制宜发展当地民族民俗游是渝东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一条捷径。
通过对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民俗游的SWOT分析,可见此旅游产品具有切合当地实际,富有特色,可操作性强等特点,但在规划和实施时应注意开发和保护的平衡问题。
关键词:渝东南民族地区;民族民俗游;路径Abstract: ThenationalityareainthesoutheastofChongqinghasbeeninpovertyforalongtime,butrichinnaturalan dculturaltourismresources.Soitisashortcuttotakemeasurestousethelocalconditionstodevelopthen ationalityfolk-customtour.TheSWOTanalysisshowsthatwiththepracticalconditionsandfeaturesthisc anbeachievedthroughtheextensiveutilizationofthoseresourceswhilegivingthethoughttothebalanc重庆市是全国唯一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直辖市。
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聚居于重庆市的东南角,故称渝东南民族地区。
渝东南民族地区(黔江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重庆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地区。
它位于渝、鄂、湘、黔隆起的褶皱带武陵山区,总人口298万,约为全市的1/10,70%的人口是少数民族,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93.1%。
渝东南地区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区域,贫困问题十分突出,“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若干年前,人们常把渝东南地区生活条件的艰苦状况,作为教育孩子的警示语。
绿色发展背景下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对策思考
绿色发展背景下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对策思考作者:杨英姿来源:《大经贸》2016年第10期【摘要】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可行性强,推进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路径包括:明确当地政府、企业、居民三个角色定位;做好新农村建设与旅游扶贫结合的文章;突出土家族与苗族两大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在景区带动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取生态旅游扶贫、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文化旅游扶贫三种开发模式。
【关键词】绿色发展渝东南旅游扶贫对策思考渝东南民族地区属于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中的生态保护发展区。
该区域拥有秀丽的自然景观和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被国家旅游局誉为“中国旅游第一长廊区”。
旅游资源优势突出、旅游资源特色明显、旅游资源组合度好、生态环境良好、“政策洼地”效应明显。
但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原因,渝东南民族地区长期贫困落后,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连片区域之一,经济落后与旅游资源富集成为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在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下实施旅游扶贫战略迫在眉睫。
1 明确当地政府、企业、居民三个角色定位一是政府主导。
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急需政府发挥领头羊作用,通过积极引导和政策扶持,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现阶段,政府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编制旅游扶贫规划;实施区域旅游合作战略。
二是社区主体。
旅游扶贫的核心是贫困人口如何获益和增加发展机会。
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应以当地居民为主体,着力于增加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机会,鼓励农户直接参与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经营。
三是企业主营。
由于渝东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处于初始阶段,旅游市场不成熟,当地居民拥有的资金及技术不足,在获取商业信息、参与商业竞争等方面具有局限性。
因此,现阶段应鼓励旅游企业介入当地旅游开发,通过把分散的居民组织起来,对旅游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指挥和协调,对收益分配机制、激励机制、人才机制等进行市场化运作,推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
基于贫困度与旅游资源耦合关系的旅游扶贫模式探讨——以渝东南地区为例
区域竞合视角下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研究——以渝东南地区为例
区域竞合视角下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研究——以渝东南地区为例作者:汪姣肖云敏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5年第12期汪姣肖云敏区域竞合是区域发展中竞争与合作,是一种协同共生的关系。
渝东南区域旅游已经在合作中迈出了重要步伐,但由于存在旅游资源的同质性较强、旅游发展方式粗放等诸多问题,导致区域内部的有效合作不足。
文章运用区域竞合理论,通过分析渝东南区域旅游合作基础与条件,来寻求旅游竞合发展的路径,以此来提升本区域旅游竞争力。
近年来,全球旅游业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区域旅游合作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加促进了区域旅游合作,并产生出区域旅游一体化这一更深层次的合作形式。
区域旅游一体化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它不是纯粹的竞争,也不是纯粹的合作,而是一种协同共生的竞合关系。
区域之间构建一种“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竞合共生”的体系,不仅有利于区域旅游的长远发展和规模化发展,而且还降低了“内耗”,促进良性循环,使局部和整体旅游实现共赢。
一、区域旅游“竞合”的内涵“竞合”即竞争与合作,其本意是指企业之间的竞争性合作或合作性竞争,后被引入到旅游研究领域,指不同旅游企业、旅游区域之间同时存在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区域竞合通常要考虑整个区域的旅游发展,协调各区域的利益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政府主要起引导作用,通过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建立区域合作的制度和政策保障,确保区域合作机制的顺畅。
根据前期学者研究表明,实施区域竞合战略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即旅游资源的相似性或互补性以及空间的接近性或联系的便利性。
本文所指的区域旅游“竞合”是指有共同边界旅游区,为了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在统一的协调与合作机制下,通过合作与竞争,以求共同发展的一种旅游协调发展模式。
二、渝东南区域旅游竞合现状渝东南地区是指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紧邻黔北、鄂西和湘西的重庆东南一带,具体包括黔江区、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和武隆县6个区县,面积1.98万平方公里,占重庆市总面积的24.0%;是以土家族、苗族聚居区为主体,是重庆市唯一集中连片的少数民族聚集地。
重庆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旅游扶贫对策研究
重庆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旅游扶贫对策研究作者:汪蒙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7年第5期乡村旅游扶贫作为一种创新的扶贫方式,是在国家扶贫实施过程中产生的。
在国家大力倡导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如何将旅游扶贫因地制宜的应用到实践中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本论文主要探讨重庆市民族贫困区域乡村旅游扶贫的现实困境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为以后学者的研究及重庆市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作用。
引言乡村旅游扶贫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扶贫方式,在乡村旅游发展形势大好的情况下,把乡村旅游引入到扶贫,把旅游和扶贫两项工作结合起来,是一种创新的扶贫方式,能有效帮助贫困地区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处于武陵山片区的重庆市少数民族区域长期以来由于资金、人才等的短缺,资源禀赋的差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贫困地域广、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复杂,扶贫任务十分艰巨。
而这些区域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如何凭借本区域有力的资源优势,走出一条适合当地少数民族发展的路子成为当地政府和贫困地区群众最核心、最迫切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20世纪90年代末,英国国际发展局提出了Propoor Tourism(PPT)的概念,旅游扶贫自此成为国内外旅游界研究的重要内容。
国外关于旅游扶贫的研究形成了较系统的理论体系、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一是从旅游扶贫的相关概念出发进行理论研究。
Schilcher D认为旅游扶贫是一种能够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方式,能给他们带来效益;Sofield、De Lacy T等倾向于用ST-EP((Sustainable Tourism for Eliminating Poverty)来替代PPT,他们把可持续旅游作为减贫的一种手段;二是对旅游扶贫方式的相关研究。
国外旅游扶贫主要有三种方式即:自然旅游、农业旅游、遗产旅游;三是在研究方法上将多种学科的相关方法引入到旅游扶贫中。
Mrdyer运用乘数效应对德国6个国家公园旅游消费的区域经济结构、规模的影响进行了研究;Deller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了旅游、休闲活动对美国乡村贫困率方面的影响作用及空间差异。
渝东南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渝东南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渝东南山区是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民族特困地区,是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和改革的重难点。
乡村旅游的开发是实现旅游扶贫的关键。
从乡村旅游开发依托的资源、区位、资金、政策等基础条件着手,进而研究渝东南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最后分析该模式下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标签: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渝东南0引言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旅游资源和其所决定的乡村意象共同构成核心吸引物的旅游形式。
在世界范围来看,发展较为成功的有法国的“政府干预与市场经济整合”模式、英国的“多景点联合互补开发”模式、美国的“乡村旅游基金(NRTF)支持模式”、日本的“生产、研发、休闲一体化农业农园模式”等。
中国自1986年成都首个农家乐“徐家大院”诞生后,乡村旅游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也涌现出了成都模式、贵州模式、北京模式等典型模式类型。
相比之下,处于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地带的渝东南山区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肩负着旅游扶贫和城乡统筹的政治使命。
基于渝东南在资源、区位、资金、政策上的特殊性,研究其乡村旅游的产品类型、经营模式对于深度剖析问题、设计开发路径意义重大。
1渝东南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条件1.1资源基础渝东南地处大娄山和武陵山两大山系交汇的盆缘山地,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森林、洞穴、峡谷、草原、冰雪等是重庆主城及其周边地区不可多得的资源,苗寨、吊脚楼、风雨桥、花灯、西兰卡普、摆手舞、啰儿调、哭嫁等更为渝东南民俗旅游的开发提供了载体。
目前渝东南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8个、中国传统村落8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个。
1.2区位交通渝东南是重庆“一圈两翼”中的东南一翼,与湖北、湖南、贵州四省接壤,包括黔江区、彭水县、酉阳县、武隆县、秀山县和石柱县所辖区域。
受大湘西旅游带、黔东南旅游带的形象遮蔽,以及远离客源市场,渝东南区位劣势突出。
渝东南乡村旅游的开发路径探索
渝东南乡村旅游的开发路径探索渝东南是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民族特困地区,是重庆统筹城乡发展和改革的重难点。
乡村旅游的开发是实现旅游扶贫的关键。
文章从渝东南乡村旅游的开发现状出发,归纳梳理制约渝东南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最后从资源整合、项目示范、连片开发、引导客流、树立品牌五个方面探索了一条独具渝东南特色的乡村旅游开发路径。
标签:乡村旅游;开发路径;渝东南1 渝东南乡村旅游的开发现状渝东南是重庆“一圈两翼”中的东南一翼,是重庆唯一集中连片、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包括黔江区、彭水县、酉阳县、武隆县、秀山县和石柱县所辖区域。
这一地区涵盖范围广、基础条件差、贫困程度深、经济实力弱,是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和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
但同时,正是由于相对割裂封闭的环境让这一地域单元的地质地貌和自然生态极少地受到破坏,也较为完好地保留了土家族和苗族独特的民俗风情。
目前,渝东南地区共有乡村旅游重点项目26个,总投资88.89亿元,项目用地191595亩。
21个村落被评为重庆市美丽乡村建设市级示范村,另外渝东南地区还有乡村旅游扶贫避暑纳凉村33个。
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4个,中国传统村落8个。
渝东南乡村旅游产品类型主要有高山度假型、民俗村镇型、农业景观型、休闲农家型四种类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以“农户自营”模式、“政府+农户”模式、“政府+合作社+农户”模式、“政府+公司+农户”模式等四种模式最为典型,空间布局上表现出城镇依附、景区依附、交通依附以及散点分布等特征,总体布局较为分散。
2 渝东南鄉村旅游存在的问题2.1 资源提炼不足、盲目模仿渝东南虽然拥有大量近乎垄断性的特色资源,但自发式的农家乐开发和景区化的相互模仿,乡村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2]。
现实版的开心农场在部分地区取得成功后,渝东南大量模仿,最具代表性的武隆木根村“开心农场”和黔江开元村“QQ农场”等均表现平平。
在传统民族古村聚落的开发上,渝东南遍地开花。
渝东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路径探讨
渝东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路径探讨简介渝东南民族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的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经济发展落后等原因,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较高的贫困率。
因此,探讨渝东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提高教育水平等方面分析渝东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路径。
改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渝东南民族地区来说也不例外。
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改善基础设施是首要的任务之一。
1. 交通基础设施渝东南民族地区地域辽阔,山区和高原地带较多,交通不便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应加大力度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包括修建公路、铁路、桥梁等重要的交通设施,提高交通的便利性,方便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
2. 水利基础设施渝东南地区水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水利基础设施,无法充分利用这些水资源。
因此,应加大投资力度,修建水库、水电站等水利设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推动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3. 通信基础设施现代经济离不开信息化,而渝东南民族地区的通信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因此,应加大对通信基础设施的投资,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宽带覆盖等基础设施,方便当地居民和企业获取信息、开展电子商务等活动。
发展产业除了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也是渝东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之一。
1. 农业产业农业是渝东南民族地区的主要产业,但由于传统的农业模式和技术的落后,产业发展受到了限制。
因此,应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同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加附加值,提高农民的收入。
2. 旅游产业渝东南民族地区的山水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景观,具备发展旅游业的潜力。
因此,应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这里旅游观光,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3. 文化产业渝东南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应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精准扶贫视角下乡村旅游扶贫初探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视角下乡村旅游扶贫初探李 虹,王 阳(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摘要]实施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是打破城乡双重结构,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
旅游业有着强大的市场优势和新生的产业活力,因此发展乡村旅游扶贫成为当前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战略的主要措施。
但是,在进一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的过程中,如何能够做到制定科学长期的规划、筹集资金、培养从业人员等也是很关键的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整合资源,精准制定资金援助方案,并向员工提供针对性的培训,以期为乡村旅游扶贫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乡村旅游;旅游扶贫[中图分类号]F323.8;F592.7 [文献标识码]A2017年10月28日第十九届中国共产党全国大会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乡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同时,国家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着重指出,要“在旅游精准扶贫方面取得新突破”,从而找到旅游和扶贫综合发展的新模式。
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够达到扶贫的目的和效果,还能为当地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为30.9亿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次一半以上,乡村旅游总收入1.81万亿元。
此外,由于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旅游者及其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有了一些变化,很多旅游者出于安全考虑,选择相对方便的短途周边游,在这其中,乡村旅游就成为游客外出旅游的首选方式,这同时也为实施乡村旅游扶贫提供了契机。
1 乡村旅游扶贫的重要意义1.1 大大改变低收入者的思想观念现存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乡村偏远地区。
对外来旅游者及其思想观念也比较抗拒,有较强的抵触心理。
此外,对于祖祖辈辈以务农为生的农民来说,他们很难相信发展旅游可以提高自身的收入。
而通过乡村旅游扶贫拉动地区经济增长,让村民从旅游活动中得到经济利益,更多地尝到旅游活动带来的发展实惠,这就会由内而外的激发他们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热情,从而改变他们的传统思想观念,促进本地低收入者和外界的交流,增加贫困阶层获取新政策和新信息的渠道,树立对乡村旅游扶贫的信心,从而积极行动改善自身状况。
浅谈互联网+渝东南红军遗址旅游线路扶贫开发设计研究
互联网+渝东南红军遗址旅游线路扶贫开发设计研究互联网+渝东南红军遗址旅游线路扶贫开发设计研究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现代旅游产业也在不断创新升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如何在强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提高旅游经营效益,满足游客需求,维护旅游局面,成为旅游经营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渝东南地区是我国红军长征的主要经过地区之一,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民俗文化遗产。
但是由于当地经济水平比较低,旅游资源开发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和利用,旅游经济效益较低。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将互联网+的思维应用到对渝东南红军遗址旅游线路扶贫开发设计研究中呢?首先,渝东南地区旅游业的特色非常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在扶贫开发设计研究时,要突出特色,使游客更有吸引力和感受。
建立网上门票预订和在线导览系统,实现游客随时随地在线查询门票价格和预定,了解景点介绍,随时随地打开手机,就能获取对当地红色资源以及相关文化、历史背景的深入了解,更能在互动环节中得到个性化的旅游服务和体验,这么做不仅能提高游客的旅游满意度,还能优化当地旅游服务体系,实现旅游扶贫的目的。
其次,对旅游线路的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旅游线路的合理性不仅能够减少游客之间的混乱,提高景点的参观效率。
在链接不同景点的线路上,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游客流量的预测和调节,提高游览的安全性和效率性,减少景区堵车和拥堵情况,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当地旅游资源,降低旅游开销。
最后,对旅游营销的拓展和推广也是值得重视的。
网络营销是时下最流行的营销方式之一,我们可以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旅游软件平台上,发布旅游推广广告,吸引更多游客的注意,提高渠道的辐射度,为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
总之,互联网+渝东南红军遗址旅游线路扶贫开发设计研究可以更快速地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强旅游产业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唯有不断地创新和实践,才能让旅游走的更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旅游扶贫的目标。
精准扶贫视域下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的绩效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反贫困2019.6政第牲农驰保脸祕贴的绩兹研奔——以重庆市为例黄英君汪婵(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30)[摘 要]精准扶贫是我国现阶段扶贫任务的重要指导思想,重庆市地处我国西部欠发达地 区,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是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力量之一。
文章运用DEA 分析方法评估了重庆市2015-2017年30个区县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绩效,发现重庆市各区县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综合效率低,主要是由于规模报酬递减和纯技术效率较低,同时区县间财政补贴农业保险取得的成 效差异较大。
运用Malmquist 指数进一步分析多期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效率的情况,发现技术进步率的下降是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因素。
进而提出加强不同区县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的制度创新、在不同的区县实施差异化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机制和扩大财政补贴规模等建议。
[关键词]农业保险;财政补贴;DEA 模型;绩效评价—、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困人口的数量 逐年减小,但由于贫困人口分布不集中,传统扶贫方式难以解决贫困人口真正的问题。
扶贫工作 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 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攻坚阶段。
扶贫攻坚是我国 目前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途径之一,而精准扶贫则是在这场扶贫攻坚战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和理论创新,因此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减贫成为时代的重要选择。
习近平同志2013年11月 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 并指岀精准扶贫要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原则。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在精准扶贫的基础上,提出了坚 持大扶贫格局,为解决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经过近年来卓有成效的 大规模的精准扶贫,目前重庆市尚有30万未脱70XINJIANG STATE FARMS ECONOMY[作者简介]黄英君(1979-),男,河南商丘人,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橢树金融工作室首席专家,中国银行 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咨询专家,研究方向: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市场与投融资、保险与社会保障等;汪婵(1995-),女,重庆 万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风险管理。
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战略路径选择
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战略路径选择曾瑜皙;杨晓霞【摘要】The minority area in southeast of Chongqing consist of Qianjiang, Wulong, Pengshui, Youyang, Xiushan, Shizhu,etc, which are the destitute areas in China and rich in tourism resource, so that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would be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getting rid of poverty in the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in southeast of Chongqing not only has the advantages of tourism resources, government policy, tourism location, traffic condition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tc. while also facing natural constraints, weak economic foundation, lack of tourism professionals, poor infrastructure and other problem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has proposed 3223-strategic path of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making the role of local governments, enter-prises and residents clear;strengthening the combination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govern-ment investment and private financing;highlighting the minority culture of Tujia and Miao ethnic groups, and adopting the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 like ecological tourism, rural tourism and cultural tourism on the basis of scenic area development.%位于渝东南地区的黔江、武隆、彭水、酉阳、秀山、石柱等一区五县,既是我国连片特困地区,又是旅游资源富集区,贫困与旅游资源富集的孪生性致使旅游扶贫成为渝东南民族地区摆脱贫困的必然选择。
渝东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路径探讨的论文
渝东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路径探讨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渝东南民族地区长期贫困落后,但当地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因地制宜发展当地民族民俗游是渝东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一条捷径。
通过对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民俗游的swot分析,可见此旅游产品具有切合当地实际,富有特色,可操作性强等特点,但在规划和实施时应注意开发和保护的平衡问题。
关键词:渝东南民族地区;民族民俗游;路径abstract:the nationality area in the southeast of chongqing has been in poverty for a long time, but rich in natural and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so it is a shortcut to take measures to use the local conditions to develop the nationality folk-custom tour. the swot analysis shows that with the practical conditions and features this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extensive utilization of those resources while giving the thought to the balance重庆市是全国唯一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直辖市。
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聚居于重庆市的东南角,故称渝东南民族地区。
渝东南民族地区(黔江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重庆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地区。
渝东南民族地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
渝东南民族地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渝东南地区应重视发展农业产业。
农业是渝东南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通过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渝东南地区应该加强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推广高效、节能、环保的农业技术和设施。
渝东南地区还可以发展特色农产品和农村旅游,提高农民的收入来源。
渝东南地区应关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和条件有限,渝东南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为了促进乡村振兴,渝东南地区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的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生产效率。
渝东南地区应注重发展乡村产业。
乡村产业是乡村经济的重要支撑,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
渝东南地区应根据自身资源和特点,发展适合该地区的乡村产业,如农副产品加工、传统手工业、生态农业等。
渝东南地区还可以引进一些高新技术和知识产权,促进农村创业创新。
第四,渝东南地区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对于渝东南地区来说尤其重要。
渝东南地区应加强农业、农村发展和乡村规划等方面的人才培养,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渝东南地区还可以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和知名专家,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
渝东南地区应加强政策支持和整合资源。
政策支持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渝东南地区应制定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各方面力量参与乡村振兴。
渝东南地区还应加强资源的整合和协调,形成乡村振兴的合力。
渝东南民族地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需要关注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和引进以及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等方面。
只有全面考虑地区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才能够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创新路径实践研究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创新路径实践研究摘要:乡村旅游是一种独特的旅游模式,它将城市人们引导到农村地区,感受农村的风景和乡土文化。
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了扶贫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方面的创新路径。
第一节: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情况乡村旅游是指将城市旅游者引导到农村地区进行旅游活动,在享受农村风景和乡村文化的实现农民增收、村庄振兴、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各地农村旅游项目种类繁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流量。
第二节: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的关系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乡村旅游可以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通过从事农家乐、导游、农产品加工等工作,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引入了外部资源和资金,为村庄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乡村旅游可以宣传和传承乡土文化,激发农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乡村旅游可以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提升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
第三节: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创新路径为了更好地实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需要探索一些创新的路径。
要加强乡村旅游的规划和设计,在规划过程中考虑到乡村旅游的扶贫效果,使得旅游资源和扶贫资源相互匹配。
要加强农民的培训和能力提升,提高他们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要强化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提供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支持。
要加强乡村旅游景点的市场推广,提升宣传力度,吸引更多游客,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四节: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实施案例本节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展示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实施效果。
以贵州省为例,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该地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有效地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政府还提供了一系列的扶助政策,帮助农民改善生活条件。
通过这些实施案例可以看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效果是显著的。
重庆市渝东南地区扶贫开发与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考
地方经济重庆市渝东南地区扶贫开发与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考姚长林 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党校摘要:重庆渝东南地区在发展进程中由于受到因素的直接限制,现如今被纳入到了重点规划地区进行优化改造,基于此,渝东南地区结合实际情况,不仅应当加快扶贫开发步伐,更应当从发展中存在的困境入手,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动当地的经济的经济发展,为重庆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
本文就以重庆渝东南地区扶贫开发及农民增收困境为切入点,通过细化研究及分析,提出了符合地区特点的扶贫开发及农民增收优化路径,旨在推动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扶贫开发;农民增收;优化路径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28-0471-03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新思路及新想法,这就对城乡融合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打破发展中存在的局限性,积极开拓进取,实现跨越式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重庆渝东南地区,由于受到基础条件及发展水平等因素的直接影响,贫困指数不断上升,为了迎合时代发展需求,就需要将扶贫开发及农民增收放在首位,提升当地整体经济水平,促使农民过上真正意义上的好日子。
一、积极推进扶贫开发及农民增收工作的重要性重庆渝东南地区中包含一个区及五个县,虽然占地面积较大,在重庆总体面积中占据较大比例,但是渝东南地区的地理优势却较为匮乏,不仅处于偏远地区,更在大山区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在渝东南地区中贫困范围较为广泛。
虽然渝东南地区集不同的功能分区于一体,但是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及交通条件的限制,使得基础设施建设难度随之增加,在基础设施不到位的同时,经济发展会受到直接限制,而生活在该地区的农民收入也将寥寥可数,因此,精准到位的解决其贫困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势在必行。
渝东南地区是重庆市不可分割的部分,要想推动城市整体发展,拉近贫富距离,就需要从该地区入手,通过落实积极有效的扶贫开发措施,提高当地生产效率、提高农民经济收益,从根本上改善渝东南地区的经济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雪钧,李 莉.精准扶贫视角下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以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5):337-341.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9.05.077精准扶贫视角下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以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为例陈雪钧1,李 莉2(1.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重庆400074;2.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旅游与服务管理学院,重庆400067) 摘要:新时期民族地区扶贫面临着新任务和新挑战,旅游精准扶贫成为民族地区扶贫攻坚的重要路径。
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和引证,为试验奠定逻辑推理与理论分析的文献支持。
选取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归纳提炼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实践探索与成功经验;理论构建基于贫困居民受益的4种典型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即政府部门+贫困居民参与模式、旅游企业+贫困居民参与模式、村寨农户+贫困居民参与模式、扶贫共同体+贫困居民参与模式,并阐释其模式特征与实施内容;综合比较4种民族地区的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在模式特征、适用范围、优点缺点、参与方式、受益领域、实施要点的区别,为民族地区选择合适的旅游精准扶贫模式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
关键词: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创新;旅游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9)05-0337-05收稿日期:2017-11-16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2016QNSH22、2016BS035);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16SKGH073、16SKGH203);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编号:KJ1714360);川藏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协同创新中心协同任务(编号:18CZZX17);“万名旅游英才”计划实践服务型英才培养项目(编号:WMYC20183-096)。
作者简介:陈雪钧(1978—),男,湖北黄石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产业经济和旅游企业管理研究。
E-mail:chenxuejun2005@163.com。
通信作者:李 莉,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产业经济研究。
E-mail:lilyjoanh@163.com。
1999年英国国际开发署(DFID)首次提出面向贫困人口的旅游扶贫(pro-poortourism,PPT),此后旅游扶贫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可与推广运用。
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在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部消除贫困的战略目标下,旅游精准扶贫成为民族地区扶贫攻坚的重要战略选择。
旅游扶贫模式是指在旅游目的地开展旅游扶贫实践活动过程中所普遍遵守、运用的一套系统的、程序化的运作机制。
旅游扶贫模式规划着地区旅游扶贫活动的目标、范围、方式、途径等,是指导地方旅游扶贫活动的重大战略之一。
随着旅游地外部环境和自身实际情况的变化,旅游扶贫模式处于不断变化调整的动态过程中。
一方面,新时期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环境等外部宏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模式须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生命周期阶段、资源禀赋、市场条件等旅游地自身情况的差异,不同旅游地须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旅游扶贫模式。
综观国内外旅游扶贫的成功案例,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动态,创新旅游扶贫模式是其取得扶贫成功的重要经验。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产业经济分工与融合深化、文化创意经济浪潮、“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等环境发生重大变革的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模式也发生着深刻变化。
因此,研究新时期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的研究主要运用相关理论构建旅游扶贫模式框架,并结合地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
国外旅游扶贫模式主要有自然旅游扶贫模式、遗产旅游扶贫模式、农业旅游扶贫模式等。
在自然旅游扶贫模式研究方面,国外学者十分关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的旅游扶贫实践;在发展中国家,以野生生物、地质景观等为基础的自然旅游是贫困地区开展旅游扶贫的主要方式[1-3]。
在遗产旅游扶贫模式研究方面,Hampton研究了印尼爪哇婆罗浮屠遗产地案例[4]、Wantanee等研究了老挝ViengxayCaves遗产地案例[5]、Poyya研究了印度遗产旅游案例[6];研究结果普遍认为文化遗产旅游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地区自豪感、保护当地传统文化与工艺、推动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正效应。
在农业旅游扶贫模式研究方面,除了传统的农场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民俗与节庆等领域以外,一些学者从供应链视角探索了旅游扶贫新模式[7]。
国内学者对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一是从不同理论视角划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模式。
由于划分标准不同,国内学者对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的观点迥异。
首先,基于成功案例的实践总结。
如政企合作模式、项目推动模式、产业联动模式和大区带动模式[8];特色村寨模式[9];“旅游+片区开发、旅游+N(农业、文体、商贸等)”扶贫模式[10]。
其次,基于民族地区的旅游业态划分。
如农家乐开发模式、现代农业旅游产业化开发模式、旅游景区依托开发模式[11];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民族文化旅游扶贫模式[12-13]。
最后,基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的主导力量划分。
包括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社区主导型[14]。
在中国情景下,多数学者均认为政府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中发挥主导作用[15]。
二是实证研究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的实践状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并提出对策建议。
学者们认为,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实践中普遍存在旅游扶贫目标偏离、精准度较低等问题。
邓小海等认为,受益者是掌握行政特权的人和旅游开发商[16];陈友华认为,整体区域缺乏规划、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产品配套程度差等[17];李忠斌等认为,“旅游飞地”现象导致当地居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18]。
针对以上问题,学者们积极探索解决策略,包括非政府部门、私人部门的参与[19];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旅游小城镇[20];社区参与民族旅游扶贫[21];创新“造血式”旅游扶贫、特色旅游扶贫[22];建构民族村寨旅游扶贫链接机制[23];实施旅游精准扶贫[24];建立相关主体利益平衡机制[25]。
综上,国内外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研究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研究范围广泛、内容深入,但也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新时期精准扶贫视角下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理论亟待完善。
在国家提出精准扶贫战略背景下,已有研究缺乏有关精准扶贫视角下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的内涵特征、内容体系等研究成果,亟须构建精准扶贫视角下适合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的理论体系。
二是界定旅游扶贫模式的标准繁多而混乱,导致旅游扶贫模式类型的划分过于繁杂,有的划分标准甚至缺乏科学性;已有研究在旅游扶贫模式的适用条件、应用推广的普适性等方面缺乏深入探讨。
三是研究视角和内容缺乏创新。
新时期在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革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呈现出新趋势、新特点、新挑战。
传统研究视角已不能很好地解释和指导新时期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的实践。
2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创新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核心是让贫困居民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广泛参与旅游经济活动,公平获取旅游发展带来的利益,最终实现消除民族地区贫困的目标[26]。
因此,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是有利于民族地区贫困居民参与和受益的旅游扶贫模式。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参与主体包括政府部门、旅游企业、社会组织、村寨农户、社区居民等旅游利益相关者。
在不同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实践中,由于社会经济状况、传统民风习俗、旅游发展阶段的差异,不同参与主体承担的角色和发挥的功能有所不同。
基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参与主体的主导作用,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划分为以下4种典型模式。
2.1 政府部门+贫困居民参与模式2.1.1 典型案例分析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其扶贫存在经济基础差、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等困难[27]。
在“政府主导,社区参与”战略思想指导下,石柱县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实施各级各类政府部门主导下的旅游旅游扶贫工程,其成功经验有:第一,成立专门组织机构。
石柱县将旅游业定位为地区经济的特色优势产业,先后成立旅游事业管理局、旅游开发总公司、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等组织机构专职负责旅游发展事务;同时,石柱县扶贫开发办公室、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等部门协调配合,合力开展旅游扶贫事务。
第二,出台系列扶持政策。
除了贯彻落实中央、重庆市有关民族地区扶贫优惠政策以外,石柱县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石柱县全城旅游总体策划》《石柱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3—2020)》《石柱县民族文化旅游业贷款贴息实施细则》等,精准解决了贫困居民脱贫的障碍。
第三,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石柱县各政府部门设立专项资金扶持贫困居民从事旅游生产经营活动,以“造血式”扶贫逐渐培养贫困居民自立脱贫的能力。
从2011年开始,石柱县设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旅游业发展;2017年石柱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乡村旅游发展资金,对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贫困户给予2万元/户的扶持经费;对利用当地资源发展旅游食品、旅游手工艺品制作的贫困户,给予设备采购金额15%的补助;对接受旅游服务技能培训的贫困户,给予食宿交通费用补助;对经营农家乐且开展宣传营销活动的贫困户,由县旅游局给予20%的宣传补贴等。
石柱县的旅游精准扶贫实践显示政府拥有集中社会资源扶贫攻坚的强大组织优势、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极大地推进了石柱县民族地区的扶贫进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2.1.2 模式特征与实施内容 政府部门+贫困居民参与旅游精准扶贫模式是指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各级各类政府部门凭借其行政权力、财政实力和资源调配能力,通过制订政策、法规和规划,投资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开展旅游经济活动等手段,帮扶贫困居民深度参与旅游经济活动并获取经济收益,以实现贫困居民脱贫的扶贫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有:首先,政府部门扶贫的对象精准锁定民族地区的贫困居民。
传统旅游扶贫模式的扶贫对象针对全体社区居民,存在“大水漫灌”但不精准的问题。
政府部门+贫困居民参与旅游精准扶贫模式以民族地区的贫困居民为对象,扶贫对象更精准、扶贫措施更对症、扶贫效果更显著。
其次,政府部门全面深度介入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
政府部门除了营造良好的扶贫环境和提供公共服务以外,还全面负责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的具体业务活动,并在资源分配、资金筹备、规划开发、运营管理、市场营销、人员培训等各个环节引导贫困居民全面深入参与,进而充分保障贫困居民的利益[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