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导学案学生版

合集下载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主备赵德霞学习目标:1、感受诗歌的音韵美,2、在诵读中感受诗的诗情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学习方法:1、朗读感悟法2、讨论法、点拨法学习重难点:1、感受音韵美,,把握诗歌意象美。

2、领会作品蕴涵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知识储备读课文,把你不认识,不明意义的字、词语,通过查找工具书把它们整理积累出来。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1、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

1926年参加共青团。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成为“雨巷诗人”。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诚挚,多了雄健质朴、浑厚有力的骨感,如《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

三、这首诗和前面的《沁园春长沙》不同,是现代诗歌,请同学们查资料,初略的了解其特点。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诗草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

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

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

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

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雨巷》导学案学生版

《雨巷》导学案学生版

《雨巷》导学案学生版《雨巷》导学案学生版一、巧设迁移:二、展示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把握“丁香”这一意象,体会本诗情感。

2、欣赏本诗,把握反复、排比两种修辞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预习——小组研讨——展示评价——总结点拨——训练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什么样的心灵看什么样的世界,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

三、自主探究:1、作者背景:戴望舒浙江杭县人。

现代诗人,出身于职员家庭。

《雨巷》是他的成名作,叶圣陶送给他“雨巷诗人”的称号。

戴望舒在文学爱好上接近法国象征诗歌,这对于以后他的诗歌创作起了重大影响。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因参加革命宣传工作被上海法租界当局拘捕。

1928回到上海,全力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译工作。

曾经历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抗日战争、太平洋战争,辗转漂泊,但从未放弃过译、著工作。

被称为是“一个决心为人民服务的有才能的抒情诗人。

”,这首诗约作于风云动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

2、“知人论世”是诗歌的一种鉴赏方法,了解了这首诗的作者的经历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体会诗歌情感。

这里再给大家介绍一个概念,一个诗人情感的载体——意象,作者运用这个意象,也就是想借它来传达自己相同的情感。

意象:“丁香”的代表意——孤高、美丽、忧愁。

3、请你大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这首诗的情感。

4、情感探究:(1)了解了作者、写作背景和这个特定的意象的含义后,再来品味这首诗。

(听教师范读或录音)(2)作者到底想借助“丁香”这个意象表达什么情感呢?并结合书后第二题与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交流。

体会本诗情感。

(自由朗读后小组讨论并记录)(3)请把你对本诗情感的体会与你全班同学分享。

《雨巷》通过对的描写,创设了一种的意境,抒写了诗人的情感。

四、内化巩固:1、明确以下手法:①反复: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②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03 《雨巷》导学案

03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分析“丁香”意象,理解《雨巷》的情感,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诵读、联想、想象、鉴赏,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优美朦胧的意境,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学习重点】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学习难点】同教学重点【学习方法】朗读法、探究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中国著名的现代诗人,代表作《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诗集《望舒诗稿》、《望舒草》、《我的记忆》。

戴望舒曾在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期间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从中汲取了朦胧的意象和阴郁的情调,以及表现潜意识的隐喻、暗示、通感等艺术手法。

《雨巷》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诗中营造了一种朦胧而幽深的意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诗人也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

2、写作背景:此诗写于1927年的夏天,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

戴望舒也是些革命青年中的一个,他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

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

因此,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3、修辞------反复( 1 )概念: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 2 )反复修辞手法的几种类型词语反复。

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

词组或句子反复。

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

语段反复。

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

( 3 )反复与排比修辞手法的区别——领会其实质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都含有相同的词语,形式上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其表达的侧重点不同。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

2. 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3.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4. 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

5.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二、教学难点、重点
1. 学习象征的用法。

2. 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预习要求:熟读课文
六、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1. 通过朗读来细细品味本文。

2. 通过细节进一步理解“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3.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4.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第二课时
1. 进一步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2. 深入理解“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3. 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深入探讨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4. 进行朗诵比赛,展示学生的朗诵才华,同时再次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七、课后作业
1. 反复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语言和意境。

2. 分析文中其他意象的象征意义,如“雨巷”、“油纸伞”等。

3.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自己对《雨巷》的理解和感受。

《雨巷》导学案共3篇

《雨巷》导学案共3篇

《雨巷》导学案共3篇《雨巷》导学案1导学案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工具,它可以用来引导学生理解并深入探究一个文学作品,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本篇文章以《雨巷》为例,将介绍一个完整的《雨巷》导学案。

1. 感受雨巷的气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雨巷》的世界,我们可以先让他们通过观察图片或者其他艺术形式来感受雨巷的气氛。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一下雨巷的样子,用形容词或诗句来描述它的氛围。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更深入地理解《雨巷》的主题。

2. 理解《雨巷》的主题在讨论《雨巷》的主题时,应该让学生自己思考。

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雨巷》是一首描写什么情感的诗歌?”“作者在《雨巷》中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和思想?”等等。

通过让学生自主发挥和讨论,让他们理解《雨巷》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3. 学习诗歌技巧学生还应该学习一些诗歌技巧,比如韵脚、节奏、修辞手法等等。

通过让学生了解这些技巧,可以提高他们对《雨巷》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技巧来写出自己的诗歌作品,加强他们的写作能力。

4. 探讨诗歌的背景《雨巷》诗歌出自唐代诗人柳永之手,他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在让学生深入了解《雨巷》时,我们应该将这首诗歌放在它所处的历史时期背景下来看待。

就这首诗歌的产生、作者、风格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懂得诗歌也是依附于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

5. 拓展阅读学习《雨巷》之后,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

选择一些与《雨巷》相关的作品,比如“越女剑”、“春江花月夜”等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学、诗歌等方面的知识。

总之,《雨巷》导学案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这首诗歌的理解,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方式。

通过本案例的学习,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通过上述五个步骤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雨巷》这首诗歌,包括它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能够学习一些诗歌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雨巷》 导学案

《雨巷》 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韵律、节奏、语言等方面。

3、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如“雨巷”“丁香姑娘”等。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其音乐美和绘画美。

2、难点(1)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思想内涵。

(2)探究诗歌的现代性和传统性的融合。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 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被称为“雨巷诗人”。

他的诗作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注重意象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

2、写作背景《雨巷》写于 1927 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茫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四、文本解读1、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意象分析(1)“雨巷”:这是一个怎样的雨巷?它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2)“丁香姑娘”:丁香姑娘有什么特点?她象征着什么?(3)“我”:“我”在诗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艺术特色(1)韵律与节奏:分析诗歌的押韵和节奏特点,体会其音乐美。

(2)语言特色:探讨诗歌语言的简洁、含蓄和富有表现力。

(3)象征手法:诗歌运用了哪些象征手法?其作用是什么?五、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雨巷”和“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是否存在多种解读?2、交流分享:诗人的情感是单一的还是复杂的?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六、拓展延伸1、比较阅读:将《雨巷》与其他现代派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之处。

2、诗歌创作:模仿《雨巷》的艺术特色,创作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诗歌。

七、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雨巷》这首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诗歌通过独特的意象、优美的语言和巧妙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复杂情感和对未来的迷茫与希望。

《雨巷》学案(精选12篇)

《雨巷》学案(精选12篇)

《雨巷》学案(精选12篇)《雨巷》学案篇1学习目标1. 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3. 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4.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重难点分析1.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一、背景知识1.现代诗派简介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绕这个刊物并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

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现代诗派的鼎盛时期。

它是对象征诗派与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它的核心是象征主义。

2.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3.作品时代背景《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雨巷》导学案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雨巷》导学案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雨巷》导学案教人班级学生姓名1 一、课前——结构化预习【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读音,理解生词含义;2.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3.体悟作者情怀,逐步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诵读、鉴赏学习难点:意象的把握【学法指导】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

因此,学习中,重点在品味诗歌的“美”,品味纯美的意境、绝美的语言、唯美的情思,尤其应品味语言所呈现出的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

一定要紧扣语言本身去感受,通过反复诵读、潜心品读等手段,辅之以音乐的效果,调动联想、想象的能力,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知识链接】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

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

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之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的夏天。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收到这首诗以后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而戴望舒也因此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这一年,作者才22岁。

【预习任务安排与要求】1、利用工具书,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理解词语含义。

寂寥.:彳亍..:颓圮.:惆怅..:2、反复朗读诗歌。

读完这首诗,你体会到作者的一种基本的情感是什么?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情感?教人班级学生姓名2 3、我们通过诗的什么感觉到诗充满着伤感愁绪?二、课中——探究交流1、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两个意象?2、《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第六节写那位姑娘消失时,用了这样的诗句“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诗歌的音乐性、韵律感,能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歌。

2.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3.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4.通过诵读、分析和欣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分析诗歌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追求与诗人的心灵对话。

2、展开联想和想象,力求化虚为实,领略诗歌意境。

【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作者xx(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

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

著有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向朦胧、含蓄,代表就是《雨巷》。

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

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2、作品《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说《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3、补充丁香:花开在仲春,白色或紫色,淡雅而不轻佻,姣好芳香,可惜花期比较短容易凋谢,形状像结,被赋予结扣、愁结的象征意。

二、自主学习:1、字词识记雨巷()巷()道撑()着彷()徨()寂寥()彳()亍()惆()怅()凄婉()颓()圮()2、用“/”划分下面一节诗的节奏,标出韵脚,体会其音乐性,并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注意感情基调)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3、读完《雨巷》,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试谈谈。

【探究案】徜徉《雨巷》,品味精读一.鉴赏形象:1、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说说你对这些意象的理解和看法。

【教育资料】戴望舒《雨巷》导学案(附答案)学习专用

【教育资料】戴望舒《雨巷》导学案(附答案)学习专用

戴望舒《雨巷》导学案(附答案)【学习目标】1.理解丁香、雨巷两个意象,体味诗人感情;2.诵读诗歌,探讨本诗营造氛围的手法;3.学习用美的眼光看待人生的忧苦哀愁。

【学习重难点】1.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导入:一首好诗就是一曲优美的旋律,一路走来,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磅礴大气,什么是洒脱悠扬。

今天我们赏析戴望舒的《雨巷》(板书:雨巷)。

我相信,它一定会把大家带进另一番情境。

也许有人不信,那好吧,让我们走进“雨巷”来倾听一下那优美的旋律吧。

【知识链接】1、作者生平简历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

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

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

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

1927年写的《雨巷》。

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推荐,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

1932年他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

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

不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欢去课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文著作上。

当时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等,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许多小说集。

《雨巷》导学案(2)

《雨巷》导学案(2)

《雨巷》导学案(2)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4.对《雨巷》的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受中国古代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5.对《》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课外阅读】6.对下面这首诗的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偶然徐志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A.这首诗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形象化,充满情趣,富有哲理,不但珠圆玉润,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溢于言外。

B.此诗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

雨巷导学案含答案

雨巷导学案含答案

2.《诗两首》之《雨巷》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

2.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3.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

4.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重点难点】1.诗中思想容的分析是重点。

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学法指导】1.分析新诗也要从诗的意象、意境、语言、情感、写作技巧五个方面去把握,不能单凭直观感觉。

2.鉴赏诗歌还要注意不同技巧产生的不同效果,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进行体会。

【知识】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杭县人。

1923年秋入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商隐,后者如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在诗的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2.作品时代背景《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导学案学生

《雨巷》导学案学生

《雨巷》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判断出诗歌的意象,能理解意象传达出来的意思2、能通过诗歌意象理解诗人蕴含在诗中一情感。

3、朗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

【背景简介】《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

当时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

戴望舒在抗战时期他从事革命文艺工作,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

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

“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在这首雨巷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心中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个人经历】一场天花给他脸上留下了片片疤痕,常常被当作取笑的把柄,诗人的性格从此变得非常沉郁。

匿居松江期间,诗人对施蛰存的妹妹产生了爱慕之情,但爱情之花终未结果。

【作品简介】雨巷诗人—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诗人,翻译家。

祖籍南京祖洪成谷村,浙江省杭州人。

戴望舒的诗继承和发展了后期新月派与20世纪20年代末象征诗派的诗风,开启了现代诗派的时代,因此被视为现代诗派“诗坛的首领”。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丁香】丁香它是美丽、高洁和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牡丹是富贵的代表,玫瑰是爱情的象征。

百合象征着和平,莲花意味着高洁。

丁香又名“百结”: 极为耐旱,不娇惯,即使长时间不下雨,照样也能存活。

性喜沃土,但要植于贫瘠之地,照样也能茁壮生长,生命力可谓强矣。

丁香花开于仲春时节,呈百色或紫色,花形为结状。

颜色都不轻佻,美丽/高洁,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们的青睐。

淡雅清丽,坚韧顽强。

丁香花姿娇好,却极易凋谢,多愁善感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不已,说它是愁品。

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引愁之物.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有不少吟咏丁香的名句,如:“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李璨《浣溪纱》词);“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或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一、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32年后留学法国。

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

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

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

1950年因病逝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和《灾难的岁月》等。

二、背景介绍:
《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

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三、基础知识
1、给下列词语注音。

彷徨()寂寥()彳亍()惆怅()凄婉()颓圮()2、解释下列词语。

彷徨:彳亍:
太息:惆怅:颓圮:迷茫:
四:合作探究
1、《雨巷》中的意象主要有那些?怎样理解和欣赏?
2、能否将第四节“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中的“飘”字改成“走”字?为什么?
3、第六节中这位姑娘逐渐消失时用了3个状语“在雨的哀曲里”,可否将这个短语去掉?
4、诗歌中多次出现了丁香这一意象,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呢?
5、诗中的“丁香姑娘”到底是实写还是虚写?。

高中语文教案-雨巷导学案

高中语文教案-雨巷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 《雨巷》导学案
重庆市大足一中 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刘朋飞 审定人:张庆 - 1 -
《雨巷》之导学案
一、明确目标
1.赏析这首诗的意象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2.通过朗读与鉴赏体味诗歌所具有的音韵美及画面美;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全诗。

二、课前预习案
1、初读
读准字音、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字音字形辨识:
彷徨( ) 寂寥( ) 惆怅( )
颓圮( ) 彳亍( )
2、诗歌助读 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怎样理解赏析这些意象? 第一步:找出主要意象:
第二步:找出诗中跟意象相关的词语或句子:
第三步:分组讨论这些词的特征:
第四步:结合作品创作背景和文本理解作者情感。

3、个性解读
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为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导学案
主编:周宇审核:语文备课组使用时间:9月日--- 日
学习目标
1. 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 通过意象的分析,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3. 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
4.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重难点分析
1. 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重点
2. 分析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是学习的难点。

学法指导
1.分析新诗也要从诗的意象、意境、语言、情感、写作技巧五个方面去把握,不能单凭直观感觉。

2.从分析语言入手,学会咀嚼语言,分析不同词语呈现出的不同意味。

3.鉴赏诗歌还要注意不同技巧产生的不同效果,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进行体会。

学时安排:1课时
学案使用说明:
1、反复诵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疑难问题,再研读本学案。

牢记:先读完课文,再做本预习案。

2、认真限时,规范书写,独立完成,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3、独立完成导学案,勿忘:自主完成,全力投入,不干扰别人和不被别人干扰,边读边完成预习导读题。

【课前预习案】
一、背景知识
1. 文体知识: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

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作者简介
(1)雨巷诗人。

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今余杭)人,是中国现代象征诗派的代表。

因其《雨巷》一诗声名鹊起,因此又被称作“雨巷诗人”。

他的笔名“望舒”出自屈原《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2)诗歌作品主要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3)作为中国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他诗歌中蕴含的多种思想艺术气质,都显示着或潜存着新诗的发展与流变的种种动向。

他的诗歌尤以其诗境的朦胧美、语言的音乐美和诗体的散文美为主要特色。

3.作品时代背景
《雨巷》创作于1927年夏天,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还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到“夜的深渊”。

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的境地,他们在失望中渴求新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
这种心境的反映。

诗歌中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当时作者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二、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辨识
支撑(chēng)彷徨(huáng)寂寥(liáo)
惆怅(chóu chàng)颓圮(tuípǐ)彳亍(chìchù)
2、表现手法简介
象征:拿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的一种写作技法。

重叠:相同的字`词`句,在诗中重叠地出现,叫作重叠。

反复:用相同的字`词`句`段,重复的出现在诗中,叫作反复。

三、预习任务
1、读诗歌,感受、想象你心中的“丁香姑娘”的形象。

2、熟读,背诵全文。

【课堂探究案】
【学习过程】
一、诗歌朗诵,整体感知
二、问题探究,赏读课文
(一)走进雨巷
1.在诗中找出关于“我”的动作、情态的词句,把握“我”(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2.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景物)?分析这些意象的特点及表达作用。

3.在诗中找出关于丁香姑娘的动作、情态的词句,分析其形象。

(二)走出雨巷
1、“雨巷”象征着什么?
2、“丁香姑娘”有何象征意义?
3、(主题探究)分析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提升
1、分析第二节描写女子形象都采用了哪些手法?有何作用?
2、最后一节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说说它的作用.
四、课堂反思总结
1、意象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2、排比、复沓、比喻修辞手法的分析
五、随堂检测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温馨提示】
鉴赏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解题技巧:
(1)弄清作品中描写的意象具体是什么
(2)思考这一意象通常具有怎样的特点,结合作品的具体语境,指出意象所包含的意义。

(3)指明作者通过这一意象要表达的情感。

【课外延伸】
(一)《雨巷》在高考作文中成功运用的素材
片段一:
下雨的时候,雨丝浸润着古巷,笼罩着古巷,仿佛在小心翼翼地为一个婴儿洗浴。

瓦片上的青苔,含苞的花朵都在欣喜地啜饮天降的甘霖。

雨天人民是不怎么出门的,泡一壶清茶坐在藤椅上,翻翻古老的线装书,吟着《雨巷》,也会有调皮的孩子在雨中嬉戏,清脆的笑声如挂在檐角的风铃,美妙悦耳,丁香般的姑娘,举着油纸伞消失在巷口,留下背影让人遐想。

这里的一切都如一首婉约的诗,一花一木都充满了灵气,营造着诗意的氛围。

(湖南高考优秀作文《诗意地生活》)【素材点拨】
这篇佳作,看似闲言细语,却是浑然天成。

作者写雨中小巷,突出一个“静”字,无论是写“雨浸古道”还是写“花饮甘霖”,无论是写“倚藤品茗”还是写“手捧经书”,均扣住了诗意的氛围。

作者还深化《雨巷》一诗中的一些意象,把场面描写得如诗似画。

片段二:
一切照旧,江南一切鸟语花香,江南雨巷照样迷人。

我竟信了你,撑着油纸伞,头上戴着牙月钗,就像陈逸飞的《丽人行》那样。

我走了进去,踏上你来时的路,带着迷惘,四处寻觅。

希望替你寻到那位从雨巷深处走来的丁香一样的女子,告诉她你的梦与愿望。

尔后,依然从我身边走过,来不及回来,丁香一样的女子早已消逝在雨巷的尽头,可我仍站在你走过的小路上,重温当初你的遗憾。

我踏着你的路,带着你的梦回来了,一切仍是原样。

他们大概看出了我与你的相似,同样青涩的脸庞与深邃的眼神,他们脸上写着惊愕,可他们又摇头了,“你不是他,他不一样”。

是啊,我怎么可能会是你呢?你永远是为多情的诗人,为了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而抱憾终身。

而我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位,因为了解你,深知你,所以愿意替你追寻,走上你的路。

(江苏高考优秀作文《人与路》)【素材点拨】
戴望舒的《雨巷》和作者自己的“雨巷”朦朦胧胧地交织在一起,给人以遐想,并由此触发了许多乡愁、许多神思。

作者善于捕捉微妙的人性和人情的火花,以清新流丽的文字,使人在默然无语中感受到“丁香”的韵味。

(二)诗歌中意境与情感常用词
①意境(氛围):
安静、宁静、恬静、幽静、寂静、清静、静谧
雄浑壮阔、苍茫辽远、苍凉悲壮、瑰丽雄壮、高远深邃、清幽明净、清新明丽、幽僻冷寂、淡雅幽远、闲适恬淡、恬静优美、
萧瑟凄凉、孤寂冷清、肃杀荒寒、悲凉萧条、虚幻飘渺、生机勃勃、繁华热闹等。

②思想感情:
(注意:要在这些词语前加上引发情感的具体缘由。

例:①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②抒发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闲适、恬淡、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思乡思亲、忧国忧民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