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文化传承与高皇歌英译的基本原则
畲族史诗《高皇歌》所反映的畲族社会教育情况
雷三姓住 西 乡 ” “ 蓝雷 钟一 路 郎 , 热 和气何 ;盘 亲 起 ,四姓所 受 的苦 难 ,实指 畲族 族群 的艰 难 生
处 , 能子 孙延 绵 。 才
国 朝 康 熙初 迁 入 处郡 ( 江 丽 水 地 区)依 山 结 浙 ,
相 关 的报 导:浙 江东 畲 民 , 自闽 广徙 来 , 节 “ 云 年 祠 铁 书》 : 载 盘瓠 总祠 在广 东 潮州 凤 凰 山 ,祖 祠 “
宁 德师 专学 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 1 年第 3期 00
( 总第 9 4期 )
畲族史诗 离 》 《 皇歌 所反陕的 会教育 畲族 情况
张 春 兰 祁 开 龙
( 福建 师范 大学 , 建福 州 3 0 0 ) 福 50 7
摘
要 : 高皇歌 》 《 是一部很有价值 的民族 史诗 , 向我们传递 了多方面的历史信 息。本文参考相 关文献,
夷 ” 迁发 展演 变而形 成 的 , 土著说 ” 南 而“ 则认 为 勇 ( 龙 麒 割 断番 王头 ” , 人 对 畲族 族 群 的 自 “ )后 畲族 是古代 闽 粤赣边 的土著居 民 ( 于土著居 我认 同 也在 这 种对 祖先 的 自豪 感 中油然 而生 。 对
民又有 百越后 裔 、闽族后 裔和南 蛮一支 的不 同
前会 遇 到困难 ,如 畲族普遍 把盘瓠作 为 自己 的 想 陷浮 四姓亲 , 都是南 京一路 人 ” “ ;当初皇 帝话 祖先 加 以崇拜 ,这可 以说它 与武陵 蛮有密 切关 言真 ,盘蓝 雷钟 好结亲 ” “ 建古 田住九长 , ,福 蓝
收稿 日期 : 0 9 1 -1 20 - 0 4
史诗 ”或称 “ ( 祖歌 ”。它是 一篇很有 价值 的民族 主要包含 百越后 裔 、 ) 南迁武陵蛮 和入 畲而被畲化 史诗 , 是研究 畲族 历史 十分珍贵 的资料 。 本文 拟 了的汉人三 大部 分 ,畲族 是多元一体 的民族 ” 。 【 ”
畲族历史文化资料
畲族历史文化资料哭丧时,眼泪不得滴在死身者上哭丧先为死者梳洗更衣,孝男孝女执陶罐到溪河边,点燃三支香,烧化纸钱唱〈〈买水歌〉〉。
唱完。
向河里舀水,俗称“买水”。
舀水时,死者是男,要舀顺流水,以示男在天;是女,要舀逆流水,以示女居地。
清水舀回后,要放在火炉上暖几分种,用白布在水中浸湿,在死者胸前揩三下,背后揩四下。
死者不论贫富,衣着要新,旧衣和有口袋的衣服以及钱、米和有文字之物不能装殓。
死者着黑色衣服,衣服有单、夹与棉的不同,穿衣以重数计算,一般上身9重,下身3重。
女性则戴上结婚时竹制的三角形头冠。
衣毕,为其理发(一般人病时就已理好头发)或梳头。
这个过程均伴哭歌。
死者梳穿戴完毕,从卧房移到后厅。
用两条板凳、四块木板、一张草席为死者支起一张“灵庆”。
而后,用炉灰裹成10个小粽子,缚在一枝桃枝上,放到遗体的旁边,人殓时扔到河里。
有“祖图”的畲族村,遇上50岁以上的亡者,在其厅堂悬挂“祖图”3天。
吊唁死者,打破哀伤寂寞的局面,增加“红也喜事,白也喜事”的气氛。
死者装殓时间要择海水涨潮时分,忌讳“重丧日”和“三丧日”。
装殓时,丧女哭唱《落棺歌》。
入殓超度:为死者设立灵位,有的用纸扎灵屋、马和钱币等为供品,请和尚,亦称斋公(迷信职业者)和八音乐队,念经做斋,超度亡魂,引入天国,使死者安息,并寄托亲朋的哀思。
一般做一昼夜,多则三天三夜。
在闽东、浙南,一般在山坡侧挖水平墓葬洞穴,用两根圆木垫着,推棺入穴,石块封口。
少数在平地挖穴入棺,俗称“仰天窟”。
一次土葬原墓穴不合理想,或当时找不到理相墓穴,而临时安葬者,一般在三年后择吉日起棺,捡拾先人骨骸装在陶制的金罂之中,另择风水好地作第二次安葬、修建墓地,俗称“二次葬”。
二次土葬在近村山野处建三面墙的屋子,用于停棺,畲语叫“起厂”,在棺木四周打上泥墙,停棺数年后在拾骨装陶罐土葬。
停棺拾骨土葬,应是迁入闽东、浙南之前的古习俗。
停棺拾骨火化土葬畲族有悬葬之俗。
悬葬又称岩葬。
论中国古今民歌英译三原则
论中国古今民歌英译三原则作者:梁高燕来源:《音乐探索》2016年第02期摘要:目前,中国古今民歌英译研究方兴未艾,但鲜有相关论文探讨民歌翻译的原则。
通过分析大量古今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民歌英译译例可发现,民歌英译多采用“陌生化”“整体性”和“互文性”等民歌翻译原则,这些原则有效传达了民歌特有的语言关、思想关和神韵关。
该研究对古今民歌、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民歌英译的理论和实践均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民歌英译;陌生化;整体性;互文性中图分类号:J605;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6)02-0135-05民歌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歌曲,是我国文学的珍宝,是民间思维和智慧的结晶。
多姿多彩的古今各族民歌凝聚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人类学诗学价值,在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民歌译介是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民歌英译概况目前民歌英译研究方兴未艾,有许多相关论文和译著出版。
相关研究论文多从文学翻译的角度探讨,内容集中在语言修辞和美学、少数民族民歌英译、当代民歌英译具体诗篇及译本、民歌英译策略等4个方面;还有少数论文研究内容集中在3个方面,即传播史、学科定位和历史现状、语料库等。
目前鲜有相关论文对中国古今民歌英译原则进行宏观整体关照和探讨,而这个问题是翻译研究的重要方面,值得深入探讨。
民歌英译译著方面,目前共出版了6部译著,即1959年南开大学外文系选译的《中国新民歌选(汉英对照)》(1、2集),1989年山西省文化厅创作室编,邓映易译配的《山西民间歌舞:黄河儿女情(汉英对照歌曲集)》,2003年冰河(原名周舜卿)选译的《中国民歌选:钢琴伴奏谱(英汉对照)》,2009年王宏印译编的《西北回响:汉英对照新旧陕北民歌》,2014年王宏印选译的《中国古今民歌选译》,2014年颜健生选译的《瑶族民歌选译(汉英对照)》。
这些译著对于我国古今民歌的译介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谈宁德畲族民歌传承与地方高师声乐教学的融合
谈宁德畲族民歌传承与地方高师声乐教学的融合畲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区,其中福建省宁德市是畲族聚居地之一。
畲族民歌作为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畲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畲族民歌,宁德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在声乐教学中积极融入畲族民歌元素,以期推动畲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就宁德畲族民歌传承与地方高师声乐教学的融合进行深入探讨。
一、畲族民歌的特点及传承现状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歌曲形式,它承载着畲族人民的情感、智慧和生活体验,是畲族文化的一部分。
畲族民歌在形式上多种多样,有山歌、田歌、婚礼歌、祭祀歌、劳动歌等,内容涉及生活、爱情、田间劳作、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
畲族民歌的传唱方式古老而独特,多为口传心授,通过长辈传给晚辈,代代相传。
随着城乡结构的变迁和现代化的进程,畲族民歌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在现代都市化的冲击下,畲族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畲族民歌的传唱环境受到了很大影响;由于社会变迁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一些年轻人对畲族传统文化产生了疏远和陌生的态度,导致畲族民歌传承面临危机。
二、地方高师声乐教学的特点及现状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地方专业化培养教师的学校,其声乐教学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教学能力。
在声乐教学中,学校不仅要传授西方古典音乐,还要注重对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目前,宁德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在声乐教学中注重对畲族民歌的挖掘和培养,积极探索畲族民歌与声乐教学的融合之道。
三、融合畲族民歌元素的声乐教学内容宁德地方高师声乐教学内容中,融入了畲族民歌元素,以期推动畲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
学校将畲族民歌纳入声乐教学的教材范围,让学生通过学习畲族民歌,深入了解畲族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畲族民歌的采风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对畲族民歌的兴趣和热爱。
畲族文化
畲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畲族人民创造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畲族民间文学艺术璀璨夺目,包括歌谣、故事、音乐、舞蹈等,特别是畲族民歌独树一帜,是畲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在全国民族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以祖宗崇拜和多神崇拜为特征的宗教文化,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引人关注的还有畲族的医药学和畲族武术。
畲族医药专科性强,具有特殊的传艺方式、独特的疾病观和治疗方法;畲族武术是在吸取南少林精华的基础上融汇而成,具有步稳势烈,发力短、猛、狠,攻守严谨,进攻多用指法、掌法等特点。
1 畲族简介畲族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多居住在江南丘陵地带。
其先民是长河“武陵蛮”的一支,后经多次迁徙,大约在十三四世纪来到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的山区。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无文字,通用汉文。
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
畲族住房多为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一般都有厅堂和左右厢房。
盖房往往是先立柱、上梁、盖瓦,然后再筑墙和整修室内。
畲族妇女多穿大襟小袖衫,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
花边为宽纹的是中青年妇女的服装;老年妇女则穿窄纹花边的衣服、短裤,裤角镶有锯齿形花纹,束黑色绑腿。
畲族妇女的“凤凰装”别具风格,在衣裳、围裙上刺绣各种彩色花边,多是大红、桃红夹着黄色的花纹,镶绣的金丝银线象征着凤凰颈、腰和美丽的羽毛,金色腰带象征着凤凰尾巴,周身叮当作响的银器象征着凤凰的鸣叫。
全套“凤凰装”一般作为畲族女子的嫁衣。
每年农历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各家照例要蒸乌米饭,用来聚餐、赠友、祭祀祖先。
乌米饭的做法是把野生植物乌树叶捣碎煮汁,然后捞出,在汁中放入糯米,这样做出的饭颜色乌黑,数日不馊,用猪油炒热,香软可口。
祖图,又称“盘瓠图”,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志之一。
畲族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祖图”。
畲族民间还有“高皇歌”,记述盘瓠王不平凡的经历,歌颂其英勇杀敌、繁衍子孙的丰功伟绩。
畲族民歌的传承与创新
畲族民歌的传承与创新摘要:畲族民歌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畬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我国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民歌活动、家传师授、文本媒介等方式广为传承。
然而,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由于民族语言、师承仪式的断裂和歌场环境的破坏,畲族民歌出现了严重的传承危机。
我们应该从传承主体、传承形态、文化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入手,对传统畲族民歌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继承,并力图创作出新时代下的畬族新民歌作品,使畲族民歌这颗璀璨的明珠重放异彩。
关键词:畲族民歌;传承方式;传承危机;发展创新2006年5月20日,畲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畲族没有文字,有关畲族人民的祖先传说、迁徙路线、战争灾难、宗教信仰、行为习惯等内容都保存在畬族民歌里。
从民歌里我们可以窥见畲族人民的艺术形式,从中感受到畲族歌唱艺术魅力的留存。
畲族人在千百年的繁衍生活中所选择、延续、保存、相传的畲族民歌正是他们生活中最为宝贵的东西。
畲族民歌蕴藏着畲族千年历史,不得不承认她就是畲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我国多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畲族民歌的传承伍国栋说:“民间音乐传承是一个动态的音乐过程,它具体是由居于这一音乐传承过程中心地位的音乐群体和音乐个体完成实现的。
因此,民间音乐的口口相传和身传言教,在不同民族和地区范围内的民间音乐生活中,由于传承者和受传者的状态不同,便主要表现为群体传承和个体传承这两种不同的形态。
”[1](P164)畲族民歌的传承有三种基本方式:其一,在民歌活动中,传承者和受传者传承角色经常临时互为转换;其二,在家承和师承中,传承者和受传者身份角色相对固定;其三,有的传承者和受传者没有直接发生关系,而是通过媒介如文本间接实现传承。
1活动传承畲族人无歌不成宴,无歌不成婚,无歌不成礼,歌俗与礼规世代相袭。
畲族人把每年农历的“三月三”作为盛大歌会的日子,举行全国性的畲民歌会联欢。
福建的畲族在“二月二”、“招兵节”也把歌会作为主要活动内容,十里八乡常常对歌,三日不绝。
第一百一十篇畲族《高皇歌》原本应是《狗皇歌》狗不是贬义是英雄赞誉长篇“叙事诗”确切当称“畲
第一百一十篇畲族《高皇歌》原本应是《狗皇歌》狗不是贬义是英雄赞誉长篇“叙事诗”确切当称“畲第一百一十篇畲族《高皇歌》原本应是《狗皇歌》狗不是贬义是英雄赞誉长篇“叙事诗”确切当称“畲史诗”畲多种史诗求历史真相在第一百〇三篇里,已经引说南朝宋国范晔,于公元432年至445年撰著《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里关于与犬戎之寇,以及槃瓠是为高辛帝畜养的一只狗,咬死获得吴将军之头,后来终于得以妻高辛帝的“少女”,走入南山,生出六男六女,后来繁衍成为所谓“武陵蛮”的记述。
《后汉书》作为被历来朝代认定的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我们中华的前四史,具有很高的史话史料意义。
不过关于高辛氏与槃瓠的史话记说,范晔之前晋代干宝撰著的《搜神记》卷十四里,就有了记载。
说:“高辛氏,有老妇人,居于王宫。
得耳疾,历。
时,医,为挑治。
出顶虫,大如茧。
妇人去。
后,置以瓠蓠(蓠是一种香草);覆之,以盘。
俄而,顶虫乃化为犬。
其文(文即纹),五色。
因名:盘瓠。
遂,畜之。
时,戎吴强盛。
数侵边境。
遣将征讨,不能擒,胜。
乃募天下:有能得戎吴将军首者,购(《说文·贝部》:‘购,以财,有所求也。
’亦即奖赏)金:千斤;封邑:万户;又赐以:少女。
后,盘瓠衔得一头,将造王阙。
王,诊视之,即是戎吴。
为之,奈何?群臣皆曰:盘瓠,是畜。
不可官秩,又不可妻。
虽有功,无施也。
少女闻之,启王,曰:大王既以我,许。
天下(应残缺知字)矣!盘瓠,衔首而来,为国除害。
此,天命使然。
岂,狗之智力哉?!王者,重言!伯者,重信!不可以女子之微躯,而负明约,于天下!(应残缺此字)国之祸也!王惧,而从之。
令少女:从盘瓠。
“盘瓠将女(即高辛氏少女归属、服从、听命、跟随盘瓠),上南山。
草木茂盛,无人行迹,于是,女解去衣裳,为仆竖之结(即高辛氏少女脱除原本娘家,即汉族先民高辛氏时的衣裳,将盘瓠作为心爱的宠物狗一样,与之在一起)。
著独力之衣(即穿着她自己独自创造的成为后来少数民族特有的衣服),随盘瓠升山,入谷,止于石室之中。
浅谈新时代闽东畲族民歌的传承发展
23神州文化浅谈新时代闽东畲族民歌的传承发展郭少平宁德市艺术馆摘要:闽东畲族民歌作为闽东畲族文化的“活化石”,伴随着闽东畲族群众走过了4000多年的风雨,其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正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
本文就结合在闽东畲族民歌保护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深入思考,探索新时代闽东畲族民歌传承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畲族;民歌;传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曾指出“畲族文化系列就是闽东文艺特色之一”,“要进一步挖掘、整理、继承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使之具有闽东地方特色。
”畲族民歌作为闽东畲族文化的“活化石”,是畲族文化的瑰宝。
近年来,宁德市艺术馆在推进闽东畲族民歌的保护和传承中,发现畲族民歌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诸多困难,主要原因在于畲族民歌传承方式的落后和传承群体的缺失。
一、畲族民歌亟需增加传承群体和创新传承方式1、增加传承群体。
闽东是我国畲族的主要聚居地,现有畲族人口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福建省的二分之一。
我们在进行畲族民歌田野调查的时候发现,现在闽东畲村中第一代第二代人尚会唱畲歌,第三代人已经完全融入现代城市生活,较少说畲语,对畲歌不熟悉、不喜欢,第四代人已经彻底与畲语、畲歌绝缘了。
只有少数七八十岁的老人会唱,珍贵的山歌本不是出现在畲民家里,而是在旧废纸报摊。
畲歌面临着传承断裂的危险。
如今畲族民歌的传播者都已经迈入老年,有的甚至已经相继离世。
在流行文化和经济大潮冲击下,畲族民歌传承面临很大困难,目前闽东畲族民歌传承范围和人群呈现逐步缩小和和人口缩减的趋势。
传承和发展畲族民歌,最重要的就是把握“人”这个核心。
畲族民歌传承群体增加的责任必须要由地方各级政府,尤其是文化部门担当。
可以采取相应办法和措施如:一是为畲歌老艺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使他们在开展畲族民歌传承时没有后顾之忧;二是处理好艺术传承和文化生态的关系。
畲歌是在动态中传承的,必须尊重原生状态的艺术标准,做到对原生形态不篡改、不扭曲、不牵强的原则,就能最大限度本真地传承原有的艺术形态。
畲族长篇叙事歌谣《高皇歌》的历史文化价值
歌相贺 �闲暇休息 �以歌自娱 � 相恋嫁娶 � 以歌为媒� 喜庆节日 �以歌为荣 �丧葬祭祀 �以歌致哀 � 典仪承俗 � 以歌作乐� 尤有即 情即景以歌咏物� 以歌拆字 �以歌猜谜等等 �可谓 "凡事凡物皆有歌 " � 若按其词意 �我们可把它 分为历史传说歌 �神话小说 歌 �生产劳动歌 �情歌 � 对歌 �劝世歌 �神曲歌 � 礼俗歌 � 诉苦歌 �常识歌 �儿童歌 � 拆字歌 � 咏物歌 �谜歌 �杂歌等 �� 个类型 � 在 这些形式中 � �高皇歌 � 以叙事的方式 � 追述畲族神话传说 "盘瓠 " 的不平凡来历 � 平番救国的功绩 �弃官隐 居广东潮州凤凰 山劳作 �生息 � 畲族的来历和不断迁徙的经过等 � 它是畲族多种形式民歌中的优秀作品 � 关键词 � �高皇歌 � �畲族 �广东凤凰山 中图分类号 � � 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 72 - 4 02 (2 009 )0 4 - 00 10 - 05
歌即言 , 歌即文 . �畲族 民歌内容丰富 , 多姿多彩 , 且具明 � � 勲 府 志 载 " 村氓 歌唱 , 多有 声无字 , 咸矜 新调 , 名曰 畲 显的民族性 , 集体性及形式多样的特点 . � � � 歌 ." 又 澄海 县志 载 " 澄邑 亦好之 , 共矜 新调 , 名曰 畲 � 凤 凰山畲歌 . 凤凰 山畲歌历史久 远 , 源远流 长 , 文化 歌. " �又说 " 畲歌一唱三叹 , 无非儿女之辞 , 性情之感 , 然 积淀深厚 . 千百年来 , 在潮汕民间 , 素有 " 唱畲 歌 "," 逗畲 天机所触 , 衬以 土音俚言 , 弥觉 委曲婉转 , 信口所出 , 莫不 斯固采风者所不废也 ." 渗透到潮 州的民 谣 , 音 乐 , 戏剧文 化之中 , 它 是潮州 文化 � � � 陈坤在 岭南 杂事诗 钞 说 " 畲歌唱 出语音 殊 , 调意翻 新 的重要组成部分 . 潮 州府志 等史 籍对凤凰山 畲歌作了 专门的记载 .史称凤凰山畲族的歌唱为 " 畲歌 ", 它有别于 饶宗颐总纂的 古嬴志乘 丛编 潮州 风俗志 卷 八 娱乐种 曲愈孤 , 促管繁弦多悦耳 , 几曾辨别正声无 ." 畲族因有语 言无文 字 , 他 们唱 畲歌是 托物 起兴 , 触物兴 怀 , 歌词皆 用 客家妇女唱的山歌和 潮州民间唱的 歌谣 . 国际 汉学大师 � 方言俗语 , 故学者说 " 歌词不伦不类 , 正肖儿童口吻 ." 畲歌 犹凤 凰山 " 畲民插 秧的 歌 , 盖 劳者 感咏 , 所以 忘 别 , 对 " 畲歌 " 和 " 逗畲歌 " 作了专卷 著述 ,说 " 辉东谨案 � � 倦 , 潮州人效法 也 , 遂播于全 境 ." 像李调 元之 粤风 , 吴
畲族文化元素的提取与应用研究——以江西龙冈畲族风情特色小镇为例
12
浙 江 建 筑
2020年 第 37卷
俗都不再保留。所以在龙冈畲族乡,畲族文化的保 护与传承迫在眉睫。
4 畲族文化元素在特色小镇规划中的应用 方法
4.1 注重细节 文化是不容易表达,但可以提取畲族文化中凤
凰图腾、手工艺品图案、文字符号、节日习俗等元素, 然后再整合应用到建筑、小品、景观等细节方面。例 如江西龙冈畲族风情特色小镇应用了畲族故事、凤 凰图腾等墙绘,并且将畲族文字符号融入街道商户 招牌中,通过这样具体化形象化的细节处理,不断地 强调畲族文化,烘托特色小镇的畲族风情。 4.2 注重体验感
黄 ,陈倩婷,杨 丽,严少君
HUANGKun,CHENQianting,YANGLi,YANShaojun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摘 要:探析了畲族文化元素提取的方法以及这些文化元素在特色小镇规划实践中应用的形式。以江西龙冈畲族风情特色小 镇规划为例,通过对畲族文化的研究与分析,提取可利用元素,进而在规划设计中整合,使之成为具有畲族风情的特色小镇。
黄 等:畲族文化元素的提取与应用研究———以江西龙冈畲族风情特色小镇为例
11
图 1 区位图
分体现龙冈的畲族文化特色。 2.3 生活生产习俗
畲族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历的二月二、三月三、农 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等。另外,每年农历二月 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可以 将传统节日习俗及传统的畲族美食乌米饭、菅粽、山 哈酒等与节庆活动结合,发展文化旅游。
连江畲族文化介绍作文英语
连江畲族文化介绍作文英语Title: Exploring She Ethnic Culture in Lianjiang: A Cultural Journey。
Introduction:Lianjiang, a region rich in history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s home to the She ethnic minority, whosevibrant culture adds to the tapestry of China's cultural heritage. In this essay, we delve into the essence of She ethnic culture, exploring its traditions, customs, language, and arts, offering a glimpse into the captivating world of the She people.1. Historical Background:The She people, an indigenous ethnic group in China, have inhabited the mountainous regions of southeasternChina for centuries. Their history is steeped in legend and folklore, with oral traditions passed down throughgenerations. Believed to be descendants of the ancient Yue tribe, the She people have preserved their unique cultural identity despite the passage of time and external influences.2. Cultural Traditions:She culture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rich tapestry of traditions and customs, which are deeply rooted in the rhythms of nature and the cycles of agricultural life. Oneof the most significant aspects of She culture is its reverence for ancestors. Ancestor worship is a centraltenet of She spirituality, with rituals and ceremonies conducted to honor and appease the spirits of the departed.3.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Festivals play a vital role in She culture, serving as occasions for communal celebration and religious observance. The She people celebrate a variety of festivals throughout the year, each marked by colorful rituals, lively music,and traditional dance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sis the She Torch Festival, held annually to pray for a good harvest and ward off evil spirits.4. Language and Literature:The She language, belonging to the Sino-Tibetan language family, is a testament to the linguistic diversity of China. Although She is primarily a spoken language,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preserve and promote its written form through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initiatives. She literature encompasses a wide range of genres, including poetry, folktales, and historical narratives, reflectingthe richness of She oral tradition.5. Arts and Crafts:She artistic expression finds expression in a varietyof mediums, including traditional crafts such as embroidery, weaving, and pottery. She embroidery, in particular, is renowned for its intricate designs and vibrant colors,often depicting scenes from nature and mythology. The She people are also skilled musicians and dancers, withtraditional instruments such as the suona and bamboo flute accompanying their spirited performances.Conclusion:In conclusion, the She ethnic culture in Lianjiang is a treasure trove of history, tradition,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From their deep reverence for ancestors totheir vibrant festivals and exquisite craftsmanship, the She people have created a cultural legacy that continues to inspire and captivate. By exploring and celebrating She culture, we not only honor the heritage of this unique ethnic group but also enrich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diverse tapestry of human experience.。
宁德市畲族文化保护条例
宁德市畲族文化保护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字号】•【施行日期】2017.07.01•【效力等级】其他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宁德市畲族文化保护条例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保护措施第三章法律责任第四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畲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与进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畲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畲族文化是指具有畲族特色和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文化形态。
包括:(一)畲族语言及传统口头文学;(二)畲族传统民歌、舞蹈、武术;(三)畲族传统技艺、畲医畲药;(四)畲族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体现畲族生产、生活习俗和历史发展的建筑、服饰、器具、手稿、谱牒等;(六)保存比较完整的畲族传统村落等文化生态区域;(七)畲族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
畲族文化组成部分中属于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第四条畲族文化保护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畲族文化保护工作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尊重畲族风俗、信仰和习惯,维护民族团结,不得歪曲民族历史和文化,不得伤害民族感情。
对畲族文化遗存不得进行破坏性的活动。
第五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畲族文化保护工作的领导,制定畲族文化保护总体规划,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城乡规划。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协调解决畲族文化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做好畲族文化保护工作。
畲族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当地人民政府做好畲族文化的保护和宣传,将其纳入村规民约,劝阻、制止并及时报告破坏畲族文化的行为。
谈宁德畲族民歌传承与地方高师声乐教学的融合
谈宁德畲族民歌传承与地方高师声乐教学的融合宁德是畲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传承和表达自身文化的重要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畲族民歌的传承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地方高师声乐教学作为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与宁德畲族民歌的传承相融合,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宁德畲族民歌的传承需要在教育层面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地方高师声乐教学机构可以与宁德当地相关单位合作,设立畲族民歌专业课程,培养更多具备扎实音乐功底和对民族音乐文化有深入研究的专业人才。
可以成立声乐研究团队,对宁德畲族民歌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和推广,为畲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地方高师声乐教学应该注重与宁德畲族民歌的对接和结合。
可以通过选课的方式,将畲族民歌纳入声乐教学的内容中,让学生能够学习、演唱和传承畲族民歌。
可以通过邀请宁德畲族民歌传承人员进行讲座和授课,教授他们的演唱技巧和传统的唱法。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地方高师声乐教学与宁德畲族民歌的互动,实现音乐文化的融合和传承。
在声乐课程中,应该加强对宁德畲族民歌的教学和演练。
可以将畲族民歌作为教学曲目,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演唱畲族民歌,进一步了解和感受畲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
可以结合现代声乐技巧,对畲族民歌进行适当的改编和创新,提高其艺术性和表现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和观众的需求。
宁德畲族民歌的传承与地方高师声乐教学的融合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对畲族音乐文化的投入和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经费和资源,支持有关的研究和教育活动。
民间组织和文化机构也可以积极参与到畲族民歌的传承和推广中,举办音乐会、比赛和展览,为畲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
宁德畲族民歌的传承与地方高师声乐教学的融合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才能够实现宁德畲族民歌的传承和保护,使其在现代社会得以继续发展和传承。
谈宁德畲族民歌传承与地方高师声乐教学的融合
谈宁德畲族民歌传承与地方高师声乐教学的融合宁德畲族民歌是福建省宁德市地方特色的民歌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作为宁德地区畲族民歌的代表,畲族民歌以其独特的音调、琅琅的歌词及丰富的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
畲族民歌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地方高师声乐教学的融合成为了宁德畲族民歌传承的一个重要方面。
地方高师声乐教学作为专业音乐教育的代表,具有一套科学的教学体系和先进的教学方法。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高师教师能够系统地传授声乐基本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技能。
与此高师声乐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表演能力和艺术创造力,使学生能够在音乐舞台中展现自我。
这种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对于宁德畲族民歌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高师声乐教学的融入,可以提高宁德畲族民歌传承者的专业水平和演唱技巧,使畲族民歌得到更好地发扬和传播。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
他们在大学期间学习了音乐理论、音乐史、声乐技巧等相关知识,并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演出获得了丰富的经验。
这些学生可通过实习或志愿活动的方式,走进宁德地区,与当地的民歌传承者进行交流和互动,从而形成一种互学互鉴、共同进步的局面。
这种交流和互动不仅有利于宁德畲族民歌的传承,也能够丰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
融合地方高师声乐教学有助于宁德畲族民歌传承者的自我认同和文化自信。
宁德畲族民歌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高师声乐教学的引入,将可以增强宁德畲族民歌传承者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一步激发他们传承畲族民歌的热情和动力。
高师声乐教学也能够为宁德畲族民歌传承者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华和个性的平台,帮助他们在艺术舞台中展现宁德地区的音乐文化魅力,进一步提升畲族民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
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文化源流陈训先饶宗颐先生在《何以要建立“潮州学”?——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一文中,郑重地指出,“潮州人文现象和整个国家的文化历史是分不开的。
先以民族而论,潮州土著的畲族,从唐代以来,即著称于史册。
陈元光开辟漳州,荜路蓝缕,以启山林,即与畲民结不解缘。
华南畲民分布,据专家调查,皖、浙、赣、粤、闽五省,畲族保存了不少的祖图和族谱,无不记载着他们始祖盘瓠的传说和盘王祖坟的地点均在饶平的凤凰山,换句话说,凤凰山是该族祖先策源地。
”由此可见,畲族文化与潮汕文化的关系历史上就是极其密切的。
倘若运用“文化之源多层次说”的观点,对“潮汕文化”这一文化综合体,来一个“血液会诊”与“源流”考察,那么,人们将会立即发现,粤东畲族祖先所创造的文化,无疑是潮汕文化中一支古老的来源,也就是潮汕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
本文先从文化学的语言、音乐、戏剧、民俗等要素入手,作一简要的记录。
畲歌。
潮汕人把用方言唱出来的歌谣,统称为“畲歌”。
“畲歌”的涵义,其实就等同于“潮州歌”。
其一般格式为七言一句,四句为一“条”(首),每条成一个乐段,亦即一个叶韵单位。
这一格式完全被今天的“潮州歌册”采用。
根据调查材料,在非常古老的时候,畲族就有规模盛大的“盘诗会”风俗。
盘诗会在固定的节日举行,以《高皇歌》和《麟豹王歌》为核心内容。
就歌唱形式言,有“小说歌”、“杂歌”和“斗歌”。
《高皇歌》和《麟豹王歌》都是反映盘瓠王英雄事迹的史诗。
如《高皇歌》的歌词开篇说:“当初出朝高辛皇,出来游戏看田场。
皇后耳痛三年许,挖出金虫三寸长。
挖出金虫三寸长,便置金盘拿来养。
一日三时望长大,变成龙期丈二长。
变作龙期丈二长,五色斑烂尽成行。
五色斑烂生得好,龙眼变作荔枝样。
……”这个龙期又被描写成“半如麒麟半如山豹”的形状,故盘瓠王歌又称《麟豹王歌》。
潮汕歌册吸收了畲歌的各种形式。
它以历史上的英雄故事和恋爱故事为主要题材,实际上就是畲歌的史诗形式,或者说是“小说歌”(“小说歌”不同于《高王歌》等史诗。
畲族哀歌英译探析
畲族哀歌英译探析杜丽娉【摘要】畲族哀歌的英译不仅涉及语言转换,而且涉及文化转换.以民族志诗学和文化翻译观理论为指导,采用人称与呼应、声响与回应、韵味与诗意、增添与诠释等适当的翻译策略,不拘泥于原诗的掣肘,以畲族哀歌所蕴含的文化为翻译单位,求得畲族文化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功能等值,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的目的,也从理论和方法上重新审视我国少数民族口头文学对外翻译过程中的跨文化诉求,为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的英译研究提供启迪.【期刊名称】《丽水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40)004【总页数】6页(P10-15)【关键词】畲族;哀歌;民族志诗学;文化翻译观【作者】杜丽娉【作者单位】丽水学院民族学院,浙江丽水3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46畲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南方游耕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借用汉字记载,主要分布在闽、浙、赣、黔、粤、皖、川等七省,现主要聚居在闽、浙两省。
在千年变迁中,畲族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畲族哀歌便是其中的瑰宝。
哀歌又叫哭歌,农村里也俗称白事歌。
是从亡者去世到落土为安期间畲民以歌代哭、以歌赴丧的丧葬习俗。
歌词内容大多是对已逝者的怀念、对子女的表扬或是对不孝子孙的批评,曲调低沉、哀婉、悲切。
这是畲民用以歌代哭的方式诠释悲痛的心情。
综观学术界,目前对畲族民歌的研究可从收集整理和专题研究两方面来窥视。
收集整理方面:2002年雷阵鸣和雷招华合编的《畲族叙事歌集萃》,从叙事学的角度编辑收集;2006年雷阵鸣的《畲族情歌选》,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畲民的爱情观;2012年由丽水学院的吕立汉、施强等一批人编著的《浙江畲族民间文学资料总目提要》,对畲族研究者、畲族文化喜好者都是弥足珍贵的资料,其中收录的山歌手抄本现收藏于丽水学院畲族文化研究所。
专题研究方面,以研究音乐和民俗为主,如:研究畲族山歌音乐的,有杨建伟[1]、蓝雪非[2];研究山歌文本的,如:吴素萍[3],王建武[4];从山歌中窥探民俗的,如:姜华敏、汤苏英[5],成晓[6];有研究畲族山歌语言的,但比较少,有雷艳萍[7]。
浅谈畲族歌言与弘扬畲族文化雷霓裳
浅谈畲族歌言与弘扬畲族文化雷霓裳发布时间:2023-07-28T06:35:05.765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3年9期作者:雷霓裳[导读] 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也是善歌善舞的民族。
本文通过对畲族歌言的概述和畲族歌言演唱的方法进行对比,了解畲族歌言音乐中节奏节拍、旋律进行、曲式结构,并对畲族歌言现状提出畲族歌言目前的局限性及其进一步弘扬和发展。
柘荣县第二小学 355000摘要: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也是善歌善舞的民族。
本文通过对畲族歌言的概述和畲族歌言演唱的方法进行对比,了解畲族歌言音乐中节奏节拍、旋律进行、曲式结构,并对畲族歌言现状提出畲族歌言目前的局限性及其进一步弘扬和发展。
关键词:畲族歌言唱法弘扬发展畲族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大部分居住在福建、浙江地区。
畲族文学艺术质朴率直、丰富多彩,歌谣是主要的文艺样式,畲族是善歌善舞的民族,现存的舞蹈有婚礼舞与巫师舞,畲族的乡村每年的每逢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九月九等传统节日,畲民都要举行盛大的节日歌会,尽情地对歌盘答。
一、畲族歌言概述畲族歌言,整体来区分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杂类歌言,大部分是畲族民歌部分,广为流传的就是畲族的情歌,根据演唱内容的不同,我们将其分为六部分,分别是歌俗歌、情歌、习俗歌、生产劳动歌、劝世家教歌。
第二类是改革开放的新民歌,畲族题材中的小说歌,主要以历史人物的歌颂,以历史中伟大人物为内容编唱,主要歌词共产党,人民当家做主人等。
第三类歌是小说歌言,是畲族历史中的神话传说歌言和畲族民间流传小说歌言,畲族歌手将历史人物故事编唱口口相传,畲族人称为“长连”“全本体”,根据汉族流传的小说或者福州评话唱本改编的故事和畲族人民自身的生活性的长篇故事,如(殉情歌)、(石莲花)等。
第四类是婚嫁丧葬仪式类,也是畲族人民唱的最多的类型,他们唱的都很自如。
二、畲族歌言音乐的特点畲族民歌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畲族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其中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最喜爱的一种民歌的方式,“双音”是畲族人擅长的二声部重唱的唱法,又称“双条落”。
畲族民歌 [畲族民歌歌词特征初探]
《畲族民歌 [畲族民歌歌词特征初探]》摘要:现在闽东、浙南流传较广的有《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姜太公钓鱼》、《闹天宫》、《洪武帝》、《桃园三结义》、《蓝佃王》、《钟景祺》、《奶娘传》、《铁弓缘》、《洛阳桥》等等,如《十送红军》、《红军歌》、《土改歌》、《蓝大娘打游击》等革命历史歌和《分田歌》、《计划生育好处多》、《改革开放富畲民》等新民歌,如《度亲歌》、《拦路歌》、《赤郎歌》、《半夜点心歌》、《起身歌》等等“祖公代代三田分,留下歌言分子孙,歌是山哈传家宝,千古万年世上轮。
”勤劳智慧的畲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灿烂的畲族文化,尤其畲族民歌更是文化瑰宝。
善歌的畲族,男女相恋,以歌为媒;喜庆节日,以歌相贺:生活劳动,以歌传言;丧葬祭祀,以歌当哭。
每每长夜盘歌,通宵达旦,历数日夜而不衰。
唱山歌是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一种主要的活动方式,探究畲族民歌对传承和弘扬畲族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分析畲族民歌的歌词,我们会发现其内容丰富,独具特色,是民族艺术中绚丽的一朵浪花。
畲族民歌歌词具有:题材内容丰富、以七言绝句为主、贯用修辞和衬词等重大特征。
一、畲族民歌歌词题材内容丰富畲族称歌唱为“歌言”,即以歌表言。
有畲族歌手说:“只要是眼睛看得见的,手脚做得出的,话讲得来的,无论什么事情都可以用歌唱出来。
”可见畲族民歌题材内容极其丰富多采。
纵观畲族民歌,其歌词题材内容从神话、小说到祭祖、做功德,从男女恋情到婚俗礼仪,从劳动生产到日常生活,从传授知识到伦理道德,从革命历史到改革开放,五光十色,应有尽有。
按歌词题材内容区分归类,我们可以把畲族民歌分为叙事歌、小说歌、杂歌和仪式歌四大类。
(一)叙事歌叙事歌是对神话传说及社会历史发生的重大事件或人物的歌唱。
主要有流传于全国各地畲族同胞中的民族推原神话传说歌《高皇歌》,记述盘瓠王一生经历的《麟豹王歌》,反映原始社会早期血亲婚配婚姻制度的《古老歌》(又名《火烧天,火烧地》),反映畲族人民憧憬和向往的《封金山》,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充满深刻仇恨、对满清政府和军阀统治者进行讽刺揭露的《末朝歌》和阐述历史的《十八帝》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广场 |畲族文化传承与高皇歌英译的基本原则摘要:畲族由于是人口较少少数民族,且畲语有语言无文字,面对社会族群互动的不断深入,其民族文化、社会风俗有被完全涵化的可能,民族文化传承面临危机,而仅凭文化自觉难以解决问题,还需外部力量的积极参与,共同挖掘其文化闪光点。
民族史诗《高皇歌》作为畲族文化积淀与传承的重要载体,可以作为文化进一步传承的助推器,在结合畲族社群现实社会发展需要的情况下,英译高皇歌是外宣的重要途径,同时要推敲翻译过程中的指导性原则。
关键词:畲文化;传承;高皇歌;翻译;原则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费烨妮 朱贤瑶 田锦 钟丽丹 张倩引言:民族史诗《高皇歌》是一部反映了畲族的起源、迁徙、婚姻、经济生活等方面内容的最悠久的长篇叙事歌,但据前期文献记载,《高皇歌》无任何英译本,不利于外界对其文化价值的准确认识,阻碍了畲族文化的传播和开发。
本文将以《高皇歌》为畲族文化的代表,重点探讨畲族文化的传承,以其动力来源为起点,揭示英译《高皇歌》的现实价值,剖析英译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畲族文化传承及其动力来源(一)文化传承的来源和动力何为文化?“文化”一词来自于拉丁文,原意是耕种和培育土地,西塞罗等人用它来描述培育灵魂和心智。
麦克林提到“即使是肥沃的土壤,如果没有人培植,就只会长一些毫无价值的杂草。
同样,人的精神如果没有得到训练,也不会有好的成果。
”[1]文化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制度和组织结构。
[2]文化不局限于记录在案的,还有口口相传的,一种文化的延续就是一股精神的传承。
因此,文化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
文化传承的动力,无外乎两点,一是继承,二是创新。
如果没有延续了五千年的文化内容,就等于失去了文化的根基和价值的本原,但若只原封不动地传承文化,不吸收外界新鲜充满活力的文化和迎接更为先进文化的撞击,我们的文化就无法与时俱进。
(二)畲族文化传承的现状和问题1.畲文化传承的现状畲族文化传承的载体虽然包括畲语、畲歌、书籍、各式礼仪习俗等等,最主要的载体还是广大畲民,因为他们才是文化传承的主体。
畲文化的传承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最普遍的是通过语言的方式将文化传承下来,畲语和畲歌是传统畲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媒介。
由于畲语有语言无文字的特点,其有关书籍都是用汉语抄录的,但许多字词的发音还是以畲语为准,在抄录过程中能尽量还原畲语特色;畲歌则是畲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口头文学,蕴含了极大的文学和艺术价值。
除此之外,比如在各种节庆典礼上通过展示服饰、饮食、歌曲、舞蹈的形式或是在婚葬习俗中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模式来传播畲族文化,提高畲文化的影响力也是传承的方式之一;还有一种传承方式如政府建畲族博物馆、文化馆并对外免费开放,鼓励畲民对具有代表性的畲文化进行传承如创办“彩带传承馆”、“畲语畲歌传承工作室”,并创造性地举办“印象山哈”等活动,这一系列是政府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形式来继承和发展畲文化的。
2.畲文化传承的问题虽然畲文化的传承载体还是传承方式都非常丰富,但如今畲文化的影响范围却非常有限。
影响人群主要集中在儿童和中老年人,影响的地区集中在政府重点保护的几个村落如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镇,其他的乡镇地区所受畲文化辐射微弱。
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的落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乡为例,由于缺乏工业基础,特色农业也在起步阶段,并且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不完善难以形成体系的问题,该乡的人均收入低于2200元人民币,属于欠发达乡镇,因此外出打工成为主要经济来源,特别是常年的大量青壮青年人口外出打工,形成所谓“老弱病残守家门”的状况。
这也就导致了畲文化的传承缺乏一定群众基础,久而久之,畲文化势必淡出人们视野,遭强势文化的侵蚀与融合。
问题之二在于畲文化传承的主体—广大畲民缺乏传承的责任意识。
如今我国存在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当中,往往是政府及干部们对保护文化遗产持积极的态度,下面的少数民族民众身处文化环境中却对其无动于衷,这就是文化传承所谓的“上热下冷”。
[3]当今世界,各民族间文化交流融合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任何一个少数民族成员,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有机会接触到国家的主流文化,少数民族文化面邻着主流文化的冲击与挑战。
(三)《高皇歌》传承需内生和外源性动力共同作用文化传承的内源动力是自身文化自觉的民族心理需要和民族自觉外化的需要,即本民族团体主动了解民族文化,继承发展并积极外宣58 赤子 | | 2016年总第377期O PINIONS | 思想广场的需要。
费孝通先生曾在1997年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认识。
这也就是主动去了解本民族文化,并对其进行继承和发展。
而文化传承的内源动力只能源于属于该种传统文化的主要群体“文化自觉”。
景宁畲族村每年举办一届的春晚就是畲民主动推动畲文化传播的一次有益尝试。
景宁春晚无论是节目内容还是服饰装扮都极具民族特色,表演者更是来自家家户户的村民,这也是培育“文化自觉”一项手段,利用政府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刺激相对缺乏热度的少数民族成员自发地继承发展本民族文化,也就是说,上面的柴火旺了就抽出点加到下面来烧,从而自下而上,由内而外地使文化这支火炬蓬勃燃烧、生生不灭。
传承文化的外源性动力包括来自于受其文化独特性吸引的外部力量对畲族文化继承的反拨作用、自身文化开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前景。
政府建设对外免费开放的畲族博物馆、文化馆,鼓励并支持畲民对具有代表性的畲文化进行传承如建立“彩带传承馆”、“畲语畲歌传承工作室”,这都是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形式来传承畲文化。
除此之外,政府亦或是民间团体或个人可以尝试更多样化的传承方式,寻找传承区域和方向的空白处,查漏补缺,例如代表畲族传统文化特色的高皇歌,它的难以普及和传唱程度生生埋没了其崇高的地位。
畲文化传承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可以归结到其文化传承带来的现实价值里,以《高皇歌》英译为例,其社会效益在于丰富了国内民族文化典籍的翻译,填补民族史诗翻译的空白,它积极主动的姿态也是文化传承的榜样;经济效益主要通过高皇歌的传承英译,丰富当地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契机,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文化传承以内源性动力为主外源性动力为辅,切不可本末倒置,完全以经济效益为主导的传承会玷污民族文化的纯洁性,而完全“传统”的传承方式无法适应外部环境的剧变,面临淘汰的危险。
因此畲文化的传承要清晰的把握好这个度。
二、高皇歌英译的现实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及学者对少数民族典籍的保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挖掘出大量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和口述历史,但由于起步晚,资金不足,人才匮乏,少数民族典籍在英译上的作品很有限,其中包括藏族的《萨迦格言》、《格萨尔》,蒙古族的《蒙古秘史》,维吾尔族的《福乐智慧》,彝族的《阿诗玛》等,在浩如烟海的少数民族典籍中不过一粟。
《高皇歌》被誉为研究畲族文化的“活化石”,是畲族标志性的史诗之一,也是一部体现畲族“历史起源”和“民族记忆”[4]的部落神话。
它从古代畲族的宗教、信仰、民俗、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畲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超的艺术特色。
最重要的是迄今为止,《高皇歌》的英译仍处于空白地段,潜力无穷,带来的现实价值也不可估量。
(一)填补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空白《高皇歌》英译是填补对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方面的空白,其英译版本将会成为少数几部英译的少数民族史诗作品,提高畲族以及畲文化的关注度。
上文提到过,少数民族典籍在英译上的作品不多,有英译作品的藏族、维吾尔族、彝族、蒙古族等都是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人口大族,经济、文化和政治地位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都发展较快,而畲族人口只有80万左右,属于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将两者相提并论,相对提高了畲族及畲文化的地位,扩大了其影响力,刺激外界因素推进畲文化深入发展。
(二)为畲文化外宣作基础性准备《高皇歌》英译是畲文化走出去的基础性准备。
提高畲族族裔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增进外界对畲族经济、文化、生活状态、思想情感的了解,这对畲族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英译《高皇歌》不仅使懂英语人士知晓,了解这首民族史诗,更重要的是让本国政府和学者看到畲文化的价值,从而重视起畲文化的挖掘和发展。
“一种文学与与文化的传播范围与其所获得的地位与尊重往往成正比关系。
传播范围越广,所受了解越多,获得的认可与尊重越多。
因而,通过翻译扩大对外影响,塑造少数民族文化的形象,可以提高少数族裔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令尘封的文学典籍焕发出新的魅力。
”[5]畲族是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高皇歌》以民间口头叙事的演唱形式流传了千年,自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畲民、学者的收集翻译有了译成普通话的文本,如今若译成英文版,将进一步使该文本脱离了原生态封闭的环境,主动走向世界,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多样色彩。
(三)传承和开发相结合的契机更重要的是,《高皇歌》英译是传承和开发相结合的契机。
译前的资料搜集和整理是保存和保护,对其的翻译是外向型开发的前提,也是吸引传承的外源性动力介入的入口。
英译《高皇歌》能丰富当地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给畲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同时经济的发展又激发畲民保存和发展畲文化的意识,“文化自觉”得以生根发芽。
这就形成了有益的循环,畲文化在共赢的局面下得以蓬勃发展。
这就是所谓的“有效交换机制”[6],让少数民族群众感受到自身的传统文化会给他们利益,改善他们生活,同时也让外界的人欣赏到传统文化的同时付出一定代价,从而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活”的传承。
由此,发展畲乡民族文化旅游就十分有必要。
通过英译《高皇歌》,拓宽《高皇歌》的传播渠道,提高畲族和畲文化的关注度,从而增加畲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畲民的认同意识,这是畲族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
畲民有了自豪感,就愿意自发地、积极地传播和发展本民族文化。
此时政府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就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而这个有益的循环能够建立。
三、《高皇歌》英译的基本原则《高皇歌》反映了畲族的起源、迁徙、婚姻、经济生活等,对畲族人民意义重大,其本质是畲族精神文化。
因此,《高皇歌》的翻译不仅仅是诗篇本身,而是整个《高皇歌》所蕴含的畲族精神文化系统。
《高皇歌》的翻译必须多方面考虑到翻译与文化表达的契合性,将艺术性与文学性有机结合,才能奠定《高皇歌》英译的基石,最终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因此,英译《高皇歌》必须做到以下三点基本原则:(一)译歌为歌在翻译过程中,将高皇歌这一歌曲的形式向诗歌体裁靠拢。
高皇歌隶属于史诗,而史诗是英文诗歌体裁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