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直观教具的使用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合集下载

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61学子 2017.03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王圣婷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正是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有效方法,帮助学生由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为学生终身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抽象思维能力所谓抽象思维就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虽然正是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但是,这种过渡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它离不开平时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那么,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何入手呢?一、利用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一般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在观察,认知的基础上,提炼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在教学“5+3”的时候,教师问同学:“你们知道5+3等于几吗?”由于许多学生已经在学前或者在父母的教导下,学会了一些加法的计算,所以许多学生都抢着回答道“我知道,我知道,5+3=8.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没有直接进行评价,而是进一步追问到:你能把这个加法的具体计算过程说一说吗?许多学生立马闭口,感到哑口无言了,在这种教学情形下,教师让学生拿出手中的小棒,先数出5个小棒,把它们放在一起,然后,再拿出3根小棒,最后,把它们放在一起,让学生说说总共是多少?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追问:从这个过程中,你明白什么是加法了吗?在这种教学情形下,学生们很快答出了: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在一起,再进行计算,这样教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在教学“5+3”的时候,教师首先让学生自主总结5加3的算法,在此基础上,再借助直观教具小棒,让学生经历了加法的具体过程,最后,再引导提取出加法的计算规律,这样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中直观教具的使用

浅谈数学教学中直观教具的使用

浅谈数学教学中直观教具的使用数学的特点是具有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

因此,在小学数学中对思维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飞跃”阶段,而且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够稳定,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的运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对学生顺利获得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直观教具是教师的得力助手。

在教学中恰当的运用直观教具,能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获得知识。

一、通过直观教具的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它对整个心理活动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一些概念、理论和一味的讲解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分散。

而小学生往往对一些色彩鲜明、新奇的事物感兴趣,从而引起他们的注意,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的运用直观教具能引起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运用直观教具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小学生主要是形象思维,记忆形式也主要是形象记忆。

如:我们到某一公园后,当人们再次提到这个公园时,我们脑子里就会再现公园景色。

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记忆,但这种形象化了的记忆往往能够长久地保持下去。

如在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拿出一些纸盒(如墨水瓶、火柴盒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让学生对正方体和长方体形成一种立体的多重的直观形象的了解,当再一次提起正方体和长方体时,学生大脑就会再现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形状,而且始终不会忘记。

三、直观教具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以感性认识为前提的。

小学生的感性认识主要是通过对直观材料的感知而形成。

直观教具就是学生对知识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在教学中对于那些用语言难以叙述清楚或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结合直观教具进行讲解分析,使学生在直观表象的支持下结合形象化的语言,顺利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促进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思维得以发展

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思维得以发展

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思维得以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发展,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的积极作用日益彰显,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已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活动、获得知识的必要手段,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如能恰当地组织学生使用学具,开展实际操作活动,不仅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较好的发展。

学具是主要由学生操作使用的教学辅助用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应用学具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体的本质特征,帮助小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法则。

让学生操作学具,有利于学生思维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这样手、口、脑并用,有利于学生将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促进思维的外化。

在这里和大家探讨以下几点:一、操作学具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操作学具,一方面可使学生手、口、脑、眼、耳多种感官并用,扩大信息源,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小学生好动、好奇的特性。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探求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既有利于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给了学生主体地位,并促进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

例如,教学“4的顺序”时,教师在算盘上先一次拨出3颗珠子,再拨上1颗,计算器上有了4颗珠子。

然后学生照着老师的样子先摆3根小棒,再摆1根,摆出了4根小棒。

通过2次有目的的操作,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具体的事物表象,从而顺利地抽象出3添上1就是4,所以3的后面是4,4比3大1。

教学“4的组成”时,让学生每人拿出4根小棒,按要求把它们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在人人动手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先向右移动一根,4能分成3和1;再向右移动1根,4能分成2和2;再向右移动1根,4能分成1和3(也可以都向左移动)。

如何在五年级数学中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如何在五年级数学中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如何在五年级数学中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充满逻辑和思维挑战的学科,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抽象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能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如何在五年级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呢?一、利用直观教学,搭建抽象思维的桥梁五年级的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实物模型、多媒体等手段,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建立起直观的表象,从而为抽象思维的形成搭建桥梁。

例如,在教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亲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通过观察、测量、折叠等活动,直观地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的形状和大小,进而理解表面积的概念。

在计算表面积时,引导学生将模型展开,让他们清晰地看到每个面的面积,从而总结出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又如,在教学小数的乘法时,可以通过展示价格标签、购物小票等实际物品,让学生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小数乘法的计算过程,将小数点的移动直观地展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的原理。

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观察是思维的窗口,比较和分析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数学现象,比较不同数学对象之间的异同,分析数学问题的本质特征。

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关系,通过剪拼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引导学生比较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的底、高和面积,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再如,在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时,给出几组不同的分数,让学生观察分数的特点,通过通分、约分等方法进行比较,并分析不同方法的适用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鼓励学生进行数学猜想和验证猜想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精神。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具操作与思维发展数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具操作与思维发展数学论文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

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

”这段论述给小学数学教学指明了一条有效途径和一种科学方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已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并日益显示其积极作用。

本文欲就如何通过学具操作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思维以及有关的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通过学具操作,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发展思维例题:“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①第一行摆6个,第二行与第一行摆同样多。

(怎么摆,为什么这样摆?)②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先摆与第一行同样多的,再多摆2个。

(第二行与第一行比哪个多,多几个?第二行一共有几个?)③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3个。

(怎么摆,为什么要这样摆?)④教师左手拿5支铅笔,背着右手问学生,右手的铅笔数比左手多3支,右手有几支?(你是怎样知道右手有8支的,并出示右手验证。

)⑤演示:上排6朵小红花?下排(盖住)比第一排多4朵,下排有几朵?(你是怎么想的?口述:比6朵多4朵是10朵。

列式:6+4=10朵)⑥出示例题,并列式解答(略)。

通过例题可以看出,运用学具操作不是直接向学生说明某一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的规律性东西。

这样,不仅使学生迅速地获取了应该获得的知识,而且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发展。

为了使学生在学具操作活动中既学知识又发展智能,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要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进行操作活动学习上的操作或是观察,都是有意义的、有计划的活动,而不是一般的随意的动手活动。

在指导学生操作之前,教师要精心设计操作的步骤,规定操作的程序和规则,还要设计学生观察和思考的问题。

培养小学生数学抽象思维的有效途径

培养小学生数学抽象思维的有效途径

培养小学生数学抽象思维的有效途径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抽象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呢?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途径。

一、利用直观教具和实物模型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实物模型,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操作等方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形象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授“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如粉笔盒、魔方等,让学生数一数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量一量每个面的大小、每条棱的长度,从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再如,在教授“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通过摆小棒的方式,让学生先摆 2 个 3 根,再摆 3 个 2 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怎样列式计算?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乘法的意义,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二、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师可以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授“小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小明去超市买文具,一支铅笔 15 元,一个笔记本 28 元,小明买了一支铅笔和一个笔记本,一共要花多少钱?通过这样的情境,学生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再如,在教授“平均数”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班级里进行跳绳比赛,第一小组的同学分别跳了 80 下、90 下、100 下、110 下、120 下,求第一小组同学平均每人跳了多少下?通过这样的情境,学生可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学会用平均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中的图形教学:直观与抽象的结合

小学数学中的图形教学:直观与抽象的结合

小学数学中的图形教学:直观与抽象的结合引言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图形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图形教学,学生不仅可以理解数学中的几何概念,还可以培养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巧妙地将直观和抽象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形象地理解图形,又能抽象地进行数学思考。

一、直观教学的重要性1. 利用具体物体在图形教学的初期,教师可以利用具体物体帮助学生理解几何概念。

例如,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球、立方体、长方体等),让学生感受这些物体的特征。

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几何概念。

2. 通过画图与实物操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画图或使用几何教具进行操作。

例如,画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并比较这些图形的边长和角度;使用积木拼搭不同的几何体,观察它们的表面、边和顶点。

这样的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向抽象思维过渡1. 认识图形的本质特征在学生对图形有了直观认识之后,教师需要引导他们认识图形的本质特征。

例如,通过比较不同的三角形,学生可以发现所有三角形都具有三条边和三个角;通过观察正方形和长方形,学生可以理解它们都是四边形,但正方形的四条边等长,而长方形的对边等长。

这样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抽象思维。

2. 抽象概念的符号化表示教师可以通过符号化表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抽象概念。

例如,用字母表示线段的长度,用符号表示角的大小等。

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看到图形,还能通过符号进行抽象的数学运算。

这种结合直观与抽象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直观与抽象结合的教学案例案例:认识并分类四边形1. 直观展示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四边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实物模型,展示给学生看,并让学生触摸和观察这些模型。

2. 归纳总结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发现这些四边形的共同特征: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类,找出每种四边形的特征,例如正方形的四条边等长,长方形的对边等长且相等等。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这种能力呢?一、利用直观教具,建立抽象思维的基础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实物、图片、模型等,帮助学生建立起抽象思维的基础。

例如,在教授数字“1”“2”“3”时,我们可以拿出1 个苹果、2 支铅笔、3 朵花等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数数,直观地理解这些数字所代表的数量。

再比如,在学习图形时,我们可以展示各种形状的实物,如圆形的盘子、方形的书本、三角形的积木等,让学生通过触摸和观察,感受不同图形的特征。

通过直观教具的展示,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实物联系起来,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表象,为抽象思维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抽象思维的兴趣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授加减法时,我们可以创设购物的情境:“小明去商店买糖果,他买了 5 颗糖,吃了 2 颗,还剩下几颗?”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思考问题,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又比如,在学习位置与顺序时,可以让学生描述自己在教室里的座位,或者说说自己回家的路线,通过这些实际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概念。

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还能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三、开展数学游戏,培养抽象思维的灵活性游戏是儿童的天性,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游戏,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培养抽象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数字接龙”游戏,老师说出一个数字,学生依次说出后面的数字;“猜数字”游戏,老师心里想一个数字,让学生通过提问来猜出这个数字;“搭积木”游戏,让学生用积木搭建出不同的形状,然后数一数用了多少块积木。

直观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直观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直观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使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直观教具,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对教师来说,直观教具的使用能够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

如果只靠语言来传递知识信息,则会给学生以单调和枯燥的感觉,有声语言没有具体事物的形态、体积、大孝色彩和运动等特性,而直观教具的使用则能补充有声语言的这些缺陷,从而利于教学内容的表述,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使知识更富趣味性。

直观教具的使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好奇、好动,对活动着的物体尤为注重,这是他们的特点。

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直观教具,学生的注意力便能被充分吸引,学习兴趣也能被充分调动起来。

直观教具在教师与学生实行信息交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直观教具的使用的确是提升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用直观教具,是每一位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

下面将我在教学中的一些见解与大家共享。

在小学教学中可供使用的教学挂图、卡片、模型以及实物等凡是能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器具,凡是能够为教学活动服务,对教学起辅助作用的工具和实物,皆可称之为教具。

因为小学生年龄小,缺乏实践经验,抽象思维水平较弱,形象思维还处于主导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能够证明:用教材的语言文字唤起的表象,远远不如刺激物直观作用于感官所产生的知觉那样鲜明具体。

所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是很重要的。

尤其是数学教学,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恰当地使用教具、演示材料、图象描绘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感知,把数学的抽象概念形象化,是发展学生的观察水平和思维水平、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

一、合理准确地使用直观教具,能够发挥以下作用:(一)吸引注意力,激发兴趣在小学课堂上,使用直观教具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能够引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联系现实生活,从而有效拓展小学生的思维水平。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理解”的时候,不是使用传统教学中常用的长方体模型,而是用日常生活中常见而又直观的事物代替。

小学数学直观教具的使用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小学数学直观教具的使用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小学数学直观教具的使用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摘要: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教具可以把具体的感知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掌握抽象的概念和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关键词:教具使用;概念理解;抽象思维:G658.5:A:0257-2826(2019)03-0087-01使用直观教具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

正确的使用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直观教具的使用,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由复杂变简单,为学生提供和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和法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教具有很多,如实物图、挂图、计数器、小棒、数字卡片、口算卡片、几何形体模型等等。

直观教具在什么时候使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和抽象程度以及学生的接受水平来确定。

一般来说,低年级要比高年级用的多一些。

1使用简单学具,激发学习兴趣教具并不是复杂就好,只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自然会加快学生的感知速度,提高学习效果。

对低年级学生来讲,许多随手可带的生活物品都可以作为学具,如小棒、水果图片等学具,简单又实用。

课堂上让学生摆一摆、比一比就会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又容易懂。

1.1比如一年级学生学习“10、20以内的认识以及组成”,利用小棒就最方便。

学习时进行按数一数以理解数的组成、数的比较大小、序数,不仅会引起小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好习惯。

(2)再比如利用自制简单的数字卡片做教具,从中任意抽出2张就可以让低年级学生进行数的比较大小,还可以进行口算,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到了知识。

(3)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如果直接出示竖式,学生不易理解,因此让学生提前准备好10颗纽扣,利用分纽扣的活动:把10颗纽扣平均分成2份,刚好分完;如果把10颗纽扣平均分成3份,则会发现会剩一颗。

使用教具辅助小学生增强数学思维

使用教具辅助小学生增强数学思维

使用教具辅助小学生增强数学思维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而使用教具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首先,教具可以提供直观的视觉效果,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授几何学时,使用几何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看到各种几何形状的特点和关系。

通过触摸和操作教具,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形状的性质和变化。

这种直观的感受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概念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其次,教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相比于枯燥的纸上练习,使用教具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例如,在学习数学运算时,使用计算器可以让学生更快地完成计算,并且可以进行各种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具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具还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数学思维的逻辑推理能力。

例如,在学习数学推理时,使用逻辑棋盘和逻辑卡片可以让学生进行逻辑推理训练。

通过解决各种逻辑问题,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种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积极的影响。

然而,教具的使用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教具只是辅助工具,不能代替教师的角色。

教师应该在使用教具的过程中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教具。

其次,教具的选择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需求进行合理搭配。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教具的需求和理解能力是不同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综上所述,使用教具辅助小学生增强数学思维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教具可以提供直观的视觉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然而,教具的使用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并且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合理搭配。

通过合理使用教具,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直观与抽象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直观与抽象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直观与抽象能力数学是一门既抽象又实际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观与抽象能力,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观能力。

数学直观能力是指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和规律的直观感受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具体形象的例子和实际应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

例如,在教学加减法时,可以通过实际的物体和图形来演示,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运算的本质和规律。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其次,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抽象能力是指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一般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例如,在解决几何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图形,然后通过分析图形的性质和关系来解决问题。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几何概念和性质,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数学游戏和竞赛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数学直观与抽象能力。

数学游戏和竞赛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拼图、数独等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挑战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让他们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切磋,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和能力。

最后,教师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推理和证明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代数方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变量替换、方程变形等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培养小学生数学抽象思维的有效措施

培养小学生数学抽象思维的有效措施

培养小学生数学抽象思维的有效措施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中的核心能力之一。

它能够帮助学生从具体的事物和现象中提取出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和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然而,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成为了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一些培养小学生数学抽象思维的有效措施。

一、利用直观教具,化抽象为具体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具体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实物、模型、图片等,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让他们数一数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摸一摸面的形状和棱的长度,从而直观地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再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多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实例,如 3 个 2 相加、4 个 5 相加等,然后用小棒或图片进行直观演示,让学生先列出加法算式,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加法算式的特点,从而引出乘法的概念。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规律,逐步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二、创设生活情境,感受数学抽象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抽象性。

比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妈妈买了 25 千克苹果,花了 8 元;买了 15 千克香蕉,花了 5 元。

请问妈妈一共花了多少钱?苹果比香蕉多花了多少钱?”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又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的地面、黑板、课桌面等物体的表面,比较它们的大小,从而引出面积的概念。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数学是一门充满逻辑和思维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任务。

抽象概括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呢?一、利用直观教具和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思维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于直观、具体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实物、模型、图片等,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形象联系起来。

例如,在教授“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拿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面、棱、顶点等特征,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摸一摸、数一数,从而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教室中的桌椅、书本、粉笔盒等,让学生找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这两种立体图形的理解。

通过直观教具和生活实例的展示,学生能够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逐渐建立起抽象思维。

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培养概括能力观察和比较是培养抽象概括能力的重要方法。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数学对象的特点,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比如,在学习“整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给出一些算式,如 5 +3、8 2、7 + 1 等,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中数字的特点和运算符号,然后引导他们比较这些算式的计算方法,概括出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再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时,教师可以展示不同形状、大小的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它们的角的特点,然后将三角形按照角的大小进行分类,并概括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定义。

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能够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从而提高概括能力。

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交流与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从直观到抽象小学数学教学的层次与过渡

从直观到抽象小学数学教学的层次与过渡

从直观到抽象小学数学教学的层次与过渡从直观到抽象的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过程。

以下是这个过程中的层次与过渡的详细阐述:一、直观教学层次1.具体感知:这是数学教学的起点,教师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让学生直接感知数学对象,形成对数学概念的初步认识。

例如,在教授“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可以展示各种形状的物品,让学生观察并分类。

2.形象思维:在学生对数学对象有了初步感知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进一步理解数学概念和规律。

例如,通过让学生观察长方形的特点,总结其长和宽的关系。

二、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1.语言描述:随着学生对数学对象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数学概念和规律,帮助他们将直观感受转化为抽象思维。

例如,在教授“加法”时,可以让学生描述两个数相加的过程和结果。

2.符号表示:数学符号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重要工具。

在学生对数学概念和规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后,教师可以引入数学符号,帮助学生用符号表示数学概念和规律。

例如,用“+”表示加法,“=”表示等于等。

3.逻辑推理:在学生对数学符号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授“乘法分配律”时,可以让学生尝试证明这个定律的正确性。

三、抽象教学层次1.概念理解:在学生对数学符号和规律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后,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和内涵。

例如,在教授“分数”时,需要让学生理解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问题解决:在学生对数学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这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从直观到抽象的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过程。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他们逐步从直观感知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直观思维”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策略探究

“直观思维”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策略探究

“直观思维”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策略探究一、引言直观思维是指通过观察、感知、经验以及感情而产生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直观思维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成绩。

本文将探究直观思维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策略,旨在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直观思维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1. 利用实物教具进行直观化教学小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较差,因此利用实物教具进行直观化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在教授小学生加减法时,可以使用珠算工具或者有色计算应用工具,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数学运算的过程,从而将抽象的符号运算转化为直观的实物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2. 进行数学问题拆解与图像辅助分析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将数学问题进行拆解,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

在解决应用题时,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将问题具体化,让学生从图像中找到问题的关键点,进而解决问题,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直观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利用故事情境激发数学兴趣故事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在教学有关平行线的知识时,可以通过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出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快地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与应用。

4. 利用游戏进行数学运算训练游戏是小学生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来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

设计一些数学运算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运算的乐趣,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以上策略的应用,都帮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知和体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1.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直观思维的有效方式。

好奇心是人类探索未知领域的源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能够引发其对数学知识的探索与思考,从而培养其直观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入新颖的数学知识,或者讲述一些耐人寻味的数学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帮助他们在探索中培养直观思维。

小学数学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需要抽象思维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小学数学的思维发展入手,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一、启发学生观察和发现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规律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在数列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组数字,并引导他们观察其中的规律。

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可以激发他们的抽象思维,帮助他们建立起数学概念和抽象思维的连接。

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强调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答案。

通过给学生提供一系列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关面积的问题,让他们通过思考和尝试,探索出寻找面积的公式。

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抽象思维的习惯,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提供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丰富多样的数学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自动手进行数学探索,激发他们的抽象思维。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数学游戏、数学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图片、声音、动画等形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直观的表现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五、开展团队合作学习团队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合作解决问题,从中获得启发和成长。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需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需要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训练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训练。

小学数学直观教学与抽象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直观教学与抽象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直观教学与抽象思维的培养摘要:数学知识其实是从生活实践中不断的积累出来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感官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在课堂上进行实物的演示和操作还有语言描述等形式教学,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丰富。

那么在这种感官刺激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对其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和抽象等思维活动,把已有的感性认识抽象为理性知识,让学生对知识内容有个更加全面的理解,并且可以对其进行判断和推理。

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同时重视直观教学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直观教学;抽象思维一、增强对学生的直观教学小学生对身边很多事物都有好奇心,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直观教学。

直观包括实物直观、语言直观以及模象直观等,使用直观教学可以有效的把课堂上的形、声、色联系起来,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直观教学的形式有很多种,老师在使用直观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使用恰当。

直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要根据该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以及对应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确定。

比如,遇到很抽象难懂的数学内容的时候就要给学生多做几个直观的演示,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这样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当遇到比较简单易懂的内容的时候就别再过多去进行直观演示。

对于年级来说,较低的年级要多给孩子做一些实物和模象的直观演示;高年级的学生就多作语言的直观讲解。

所以,在使用直观教学的时候要适当和时宜的去作演示,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二,要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去使用教学工具,使学生可以手脑一起使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动手操作能力可以加深学生对操作对象的印象,从而获得知识,并且还可以从自己的操作过程中得到启发,甚至可以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但是,因为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比较差,所以老师一定要耐心的指导学生,在操作之前要说清楚操作时要注意的事项,同时教给孩子操作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直观教具的使用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发表时间:2019-11-19T14:43:47.73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9月4期作者:石雪梅[导读] 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教具可以把具体的感知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石雪梅(重庆市武隆区文复苗族土家族乡中心校重庆武隆 408500)摘要: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教具可以把具体的感知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掌握抽象的概念和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关键词:教具使用;概念理解;抽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9-162-01 使用直观教具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

正确的使用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直观教具的使用,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由复杂变简单,为学生提供和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和法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教具有很多,如实物图、挂图、计数器、小棒、数字卡片、口算卡片、几何形体模型等等。

直观教具在什么时候使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和抽象程度以及学生的接受水平来确定。

一般来说,低年级要比高年级用的多一些。

一、使用简单学具,激发学习兴趣
教具并不是复杂就好,只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自然会加快学生的感知速度,提高学习效果。

对低年级学生来讲,许多随手可带的生活物品都可以作为学具,如小棒、水果图片等学具,简单又实用。

课堂上让学生摆一摆、比一比就会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又容易懂。

(1)比如一年级学生学习“10、20以内的认识以及组成”,利用小棒就最方便。

学习时进行按数一数以理解数的组成、数的比较大小、序数,不仅会引起小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好习惯。

(2)再比如利用自制简单的数字卡片做教具,从中任意抽出2张就可以让低年级学生进行数的比较大小,还可以进行口算,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到了知识。

(3)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如果直接出示竖式,学生不易理解,因此让学生提前准备好10颗纽扣,利用分纽扣的活动:把10颗纽扣平均分成2份,刚好分完;如果把10颗纽扣平均分成3份,则会发现会剩一颗。

由此引出“有余数的除法”这一概念,学生实现了从形象到抽象的转化,使学生印象深刻。

基于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的特点,数学课上可以借用实物帮助学生观察有关的数学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比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就可以借助鞋盒、魔方、杯子、足球等实物模型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使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和感知图形的知识,增强对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

二、合理的使用学具,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一般是从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

在授课中让学生充分操作学具,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节教学中,通过对几何形体的观察、触摸、数一数,以此建立长方体面、棱、顶点的概念,逐步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具体特征,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为了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棱长按长、宽、高分为几组,棱长总和怎样简单计算,让学生用备好的学具自己制作一个活动的长方体框架模型,操作完学生很容易的得出长方体棱长总和是:(长+宽+高)×4;还通过若干小正方体的拼摆,使学生轻松归纳出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长×宽×高。

通过实物的操作,轻易的完成这一过程。

合理的使用学具,还能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时,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分给每组一个圆柱形容器、两个不同的圆锥形容器(其中一个圆锥是与圆柱等底等高)、细沙,让学生用圆锥容器向圆柱容器中装沙子,通过操作,学生顺利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公式是V=1/3Sh的成立。

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巧用自制学具,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自己制作一些简单易用的学具,再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帮助学生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如:(1)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可以让学生回家用硬纸自制图形,上课时通过动手拼、摆,得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

(2)再如四年级学习长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比较”时,用学具可以让学生明确二者之间的区别:用铁丝做一个长方形框架,再用一块纸板做一个长方形面,在这个模型中,四边这个铁丝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内部纸板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对比模型,学生就很容易的区分面积与周长的不同含义了。

通过这样的体验,让学生在动手中充分感悟、亲身体验、形成表象。

四、处理好直观性与抽象性的关系
抽象是直观的发展。

直观教具的使用只是作为帮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发展思维的手段,是一种教学手段。

因此,教学不仅只是停留在直观演示上,而是要帮助学生归纳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及数量关系。

在使用教具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抽象出所演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达到对数学概念、公式和法则正确的理解。

如果学生已经理解了,就应当脱离直观,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

另外,有些新知识,学生能够从旧知识中推出,就不需要再回到直观。

否则,也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抽象思维能力的增强,就可以逐渐减少学生对直观演示的依赖性,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从以上所述中不难看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恰当的使用教具、学生适时动手操作学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可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推理、勇于探索的品质和习惯,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永康借助教具、学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新课程学习,2010.15.
[2]韦辉梁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例谈[J].《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00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