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三页小抄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⑴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⑵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⑷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⑸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⑹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简述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⑴教育的终身化;⑵教育的全民化;
⑶教育的民主化;⑷教育的多元化;
⑸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
⑴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①谁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控制教学的领导权。

②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⑵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①什么样的人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②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

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①培养人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是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②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

③国家的这种要求通过制定教育目的的、规定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以及相应的考试评价手段来实现。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政治功能)⑴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①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是培养人才。

②自古以来,任何一种政治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都需要教育为其培养接班人,现代社会更是如此。

⑵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①学校自古以来就是宣传思想、政策的阵地。

②师生的言行、教材都可以影响群众,是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⑶教育可以促进民主①教育程度越高,越可以促进民主。

②从历史上看,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演进,实质上也就是政治民主化与教育民主化演进和发展的过程。

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
⑴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①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②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该国的文盲率、入学率等直接相关。

⑵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①教育结构是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②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

⑶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①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学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的不断更新与改进。

②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等都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⑴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①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担当这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

②教育培养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⑵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①通过教育把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为后一辈人所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继承和发展。

②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③教育可以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①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

②科学为教育指明方向,预示结果。

具体的说,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⑴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者的观念,改变教育者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课程观等。

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

一方面,科学揭示规律,是教育
遵循这种规律,提高了教育的质量。

另一方面,使教育的对象得以扩大,
促进了教育的数量。

⑶科学技术可以
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科技功
能)⑴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①通过教育把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
识为后一辈人所掌握,使科学知识得
到继承和发展。

②教育可以高效能地
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③教育可以
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

⑵教
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早先,科学研
究只是少数人的智力游戏活动,是高
等教育逐步使“教育体制化”。

⑶科学
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在传播科
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
工作,这在高校里尤为突出。

⑷教育
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教育
讲科学成果应用于教育,扩大科学技
术的成果。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⑴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
念①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数量观
念。

②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质量观
念。

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学习更重
要,作为教师应着重教授学生方法。

⑵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
育的观念。

过去,我们一说到学习就
想到学校,现在,学校只是学生交往
的场所,学习变得无所不在,可以在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

⑶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
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①信息
技术的智能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成为
现实。

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
式,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是教学活动
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③信息技术将
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应具备
的专业素养)
⑴教师的道德专业素养①教师应忠于
教育事业②热爱学生③为人师表。

⑵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
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
性要求,包括一下几点:①精通所教
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②了解该学
科的发展脉络③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
维方式和方法论④了解与该学科相关
的知识
⑶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①具有先进的
教育理念。

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师生关系
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
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
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⑴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
关系①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
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在知识经验
上,教师之于学生有明显的优势,教
师的任务是发挥这种优势,促进学生
发展。

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
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我们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
消极被动的人。

Ⅱ个体身心的发展不
仅是外在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外在
因素通过学生内在因素起作用的结
果,所以应强调学生的积极性。

③对
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
自主发展。

Ⅰ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
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


我们不仅要认可而且要鼓励学生有所
判断、有所选择。

⑵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
系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
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封建社会
是不平等的师生观,我们应建立社会
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

②严格要求的
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
帮助的关系。

Ⅰ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专
制型的师生关系。

Ⅱ“儿童为中心”的
师生关系是一种放任主义的师生关
系。

Ⅲ所以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
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
系。

⑶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
的关系①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
—人关系。

从前师生是人—物关系,
买卖关系。

从社会的角度看,师生关
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感情沟通的互
动关系。

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
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
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这是一种潜移
默化的影响,教育者的真正威信在于
他的人格力量,他会对学生产生终身
的影响。

教育应如何遵循个体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
律,遵循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
取得较好的效果,反之则有可能事倍
功半。

⑴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
序,个别过程和特点也具有一定的顺
序。

因此要求教育应循序渐进。

⑵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①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个体发
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
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②前后相邻的阶
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

③青少年身心
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年
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
的特征。

因此要求教育工作应在不同
的阶段选择不同的内容、方法、手
段。

⑶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表现在两方面:①同一方面的发展速
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
的。

②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此要求教育工作抓住关键期或最佳
期。

⑷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①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
方面的超长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②互
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
间。

人的精神力量可以帮助人战胜病
魔,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因此培养
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
内容。

⑸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①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


这不仅是由先天素质的差异造成的,
还受到环境、努力程度等的影响。


此要求教育工作应做到因材施教。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
与活动计划,弥漫着科学、文化的气
息,个体活动有教师的指导,结果要
接受检查。

这种特殊性使学校在影响
人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

⑴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
作出社会性的规范
社会对个体提出德智体美等一系列规
范,学校根据这些要求,有意识的以
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形式去规范学校的
其他工作,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使学
生达到规范的目标。

⑵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
功能。

①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
有专人指导,使个体处在一定的学习
群体中,有助于个体的发展。

②如果
学校教育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
种加速作用将更加明显。

⑶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
有即时的价值,还具有延时的价值。

①内容的普遍性和基础性对人今后的
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

②学校教育提
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这对人的发展具
有长远的意义。

⑷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
发展个性的功能。

①内容的多面性和
学生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
表现与发现。

②教师和领导尊重和注
意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发展
学生的个性。

素质教育
当今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
国力的竞争中处于基础地位。

为此,
必须推行素质教育。

⑴素质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①素质教
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

②每个
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是每个人的基本权
利,作为教师应创造条件实现这种权
利。

⑵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
方面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不仅要抓
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
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
践,使各方面协调发展。

⑶素质教育
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①素质教
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既要关注所有
学生的共同要求,还要考虑学生的个
体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②以
往的教育只重视共同要求,扼杀了学
生的个别性。

③素质教育既重共性也
重个性,使每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
主的人。

⑷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
神为重点的教育。

养具有创新精神和
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
特征。

①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
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
状态。

②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素质
教育的核心。

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
能力应成为教育活动的根本追求,成
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Ⅱ能不能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
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③重视创新
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
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Ⅰ传统教育强调
对过去知识的记忆,把教学理解为知
识积累的过程。

Ⅱ现代教育使知识的
学习成为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
学过程中强调发现和探究。

普通中学智育方面的要求。

⑴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
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⑵发展学生
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⑶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
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

⑴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
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
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
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
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
精神;⑵结合劳动技术教育,授予学
生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

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

⑴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
速时期的人;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⑴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反应教
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
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
关系,知与行的关系。

①学生以学习
间接经验为主。

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
要是间接经验,并且间接的去体验。

这是一条认识的捷径。

使学生在短时
间内掌握大量知识,在新的起点上继
续认识世界。

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
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要是学生真正理
解、掌握知识必须建立在感性经验的
基础上。

⑵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辩证关系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
促进,两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

①掌
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识为智力
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同时知识中也包
含有认识方法的启示。

②智力发展是
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学生具有一定
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科学
文化知识的必要条件。

而能力具有迁
移价值。

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
转化有其内在规律。

第一,传授给学
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
识。

第二,必须科学的组织教学过
程。

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
活动。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
质。

⑶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①学生的知、情、意相互作用,同时
介入,需要我们处理好培养他们之间
的关系问题。

②它们的协调发展不仅
与教学内容、也与教学过程的组织、
教师的责任感等有密切的关系。

③人
们认识到情感、意志、兴趣等直接影
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

⑷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的结
合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
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
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
体能动性。

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
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⑴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
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
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
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
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
发展认知能力。

要求: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
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⑵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
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
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
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
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②启发学
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
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
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⑶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
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
能,长久的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
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的运
用。

要求: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
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
知识中积极巩固
⑷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按照学科
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
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
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要求: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
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
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
入繁
⑸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
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
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
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要求:①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
教学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
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⑹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
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
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
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
用、学以致用。

要求: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意联系
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
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
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德育过程的规律
⑴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
发展的规律
①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
的四个基本要素②知、情、意、行之
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⑵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
规律
①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
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
道德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
要特点:Ⅰ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
组织性Ⅱ主要在学习中进行Ⅲ具有科
学性和有效性
⑶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①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
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
外化为社会道德的过程。

实现这“两
化”必然伴随着一系列思想矛盾和斗
争。

②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③德育
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
程。

⑷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
性规律
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都要经
过易得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
过程。

坚持长期抓反复抓,抓反复。

15、德育的基本原则
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
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
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简述德育过程的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
化规律。

⑴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
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
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⑵要实现
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
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
因而起作用的。

⑶德育过程也是教育
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简述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
复性规律。

⑴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
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
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是一个
无止境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
程。

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
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
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

⑵在德
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
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
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
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

简述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
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
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促进迁移的教学
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教学,促
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考
虑:①精选教材。

教师应选择那些
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
材的基本内容,而每一门学科中的基
本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
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

大量的实
验都证明,在教授概念、原理等基本
知识的同时,配合具有典型代表性的
事例,并阐明概念、原理的适用条
件,则有助于迁移的产生。

②合理编
排教学内容。

精选教材只有通过合理
的编排才能充分的发挥其迁移的效
能。

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
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
化、网络化。

③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
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

在宏观上,
教学中应以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为主干结构;在微观上,则应注重教
学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

④教授
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授之以
鱼,不如授之以渔。

不仅教给学生良
好的组织能力,还应使其掌握必要的
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者迁移的意识
性,改善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学生学
会学习。

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①深度加工材料。

通过对要学习的
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教材
的理解和记忆,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
联想。

②有效运用记忆术。

运用联想
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
意义,以促进知识的保持。

③进行组
块化编码。

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
储存长时记忆系统里的知识经验对进
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
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
大的单位的过程。

④适当过度学习。

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称
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在日常教学中,
对于基本概念、原理的学习,必须在
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达到牢固熟记的程
度。

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
忆效果最好。

⑤合理进行复习Ⅰ及时
复习Ⅱ分散复习Ⅲ反复阅读结合尝试
背诵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①准确的示范与讲解②必要而适当的
联系③充分而有效地反馈④建立清晰
的动觉
心智技能的培训要求
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②注意
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③适
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5
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①指导教学模式。

指导教学模式由激
发、演讲、联系、反馈和迁移等环节
构成。

在教学中,通过不断重复这种
内部定向思维,加强学生对学习策略
的感知与理解保持,是学生形成对策
略的概括化认识,从而形成一种综合
应用能力。

②程序化训练模式。

程序化训练就是
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分解成若干有条理
的小步骤,在其适应的范围内,作为
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
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
程度。

③完形训练模式。

完形训练就是在直
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
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
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
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
成分或步骤。

④交互式教学模式。

交互式教学这种
方式,主要是用来帮助成绩差学生阅
读领会,旨在教学生这四中策略:⑴
总结——总结段落内容。

⑵提问——
提与要点有关的问题。

⑶析疑——明
确教材中的难点。

⑷预测——预测下
文会出现什么。

在这里,教师先示范
四种策略,然后改变自己的角色,在
学生不会使用时给以必要的帮助,起
一个促进者和组织者的作用。

⑤合作学习模式。

这种学习的学生学
习和保持都有效得多,合作性讲解的
两个参与者都能从这种学习活动中收
益,而主讲者比听者获益更大。

创造性的培养
⑴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事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里环境②给学生留有
充分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
试内容
⑵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
的恐惧心里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⑤给学生提供
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⑶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
性思维策略
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
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