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聋生的家庭教育
教育耳聋孩子的具体举措
教育耳聋孩子的具体举措教育耳聋孩子的具体举措,其实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
我们说到耳聋,很多人可能会想:“哎呀,那该怎么沟通呢?”别着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怎么把这些孩子教育得好,让他们在生活中游刃有余。
沟通是关键。
耳聋孩子虽然听不到声音,但他们的眼睛可是特别灵敏的。
用手语交流,真的是一条绝妙的路子。
家长和老师们可以学习一些基础的手语,让孩子感受到交流的乐趣。
手语可不是冷冰冰的符号,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表达。
就像给孩子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日常生活中,多跟孩子做一些互动,教他们用眼神和手势表达自己。
说真的,那种眼里闪烁着光芒的瞬间,简直让人心都化了。
创造一个包容的环境也是相当重要的。
比如,家里可以贴上一些提醒的卡片,写上简单的手语和日常用语。
这样一来,孩子在生活中就能随时随地看到,耳朵听不见,眼睛可是大有可为的呀。
学校里也可以组织一些手语课程,让孩子们互相学习。
大家一起练习的时候,笑声连连,那种氛围可是相当欢乐的。
没错,这种环境会让孩子感到自信,觉得自己是这个大家庭的一部分。
再说说情感交流,耳聋并不代表情感的缺失。
家长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常常要用眼神和身体语言去传达情感。
一个温暖的拥抱,甚至一个灿烂的微笑,都是在告诉孩子:“嘿,我在这里,我爱你!”这样的情感传递可比什么都重要。
孩子也能通过观察到父母的表情和动作,感受到家里的温暖。
建立良好的情感连接,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科技的进步为耳聋孩子带来了许多便利。
比如,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使用,让一些孩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听到周围的声音。
虽然可能需要一些适应,但能够让他们更好地融入这个世界。
家长要积极带着孩子去适应这些新技术,像孩子的好伙伴,鼓励他们勇敢尝试新事物。
没错,科技不是冷冰冰的,它是孩子们的好朋友。
此外,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耳聋的孩子常常会因为沟通障碍而感到自卑。
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参加一些兴趣班,比如绘画、舞蹈或者运动,让他们发现自己的特长。
如何对聋哑儿进行家庭教育
如何对聋哑儿进行家庭教育
聋哑儿童要象对健全儿童一样进行早期教育。
家庭在施行这种教育时,要特别留意聋哑儿童心理活动上的特点。
孩子入学前,因失去听觉或无法用语言表达思想,只能凭眼睛的观看,片面理解他们四周的客观事物,所以,难免做出一些错误的推断,也很简洁产生猜疑心理或急躁心情。
这时,最需要家长的急躁。
家长有必要学习和制造一些生活上经常使用的手势语,协作口型清楚精确的一般话口语,以较为简洁的词、短句,同孩子进行语言交往。
家长对聋哑孩子既不要持有负疚心情,百依百顺,迁就溺爱;更不能将其当作累赘和负担,冷淡、卑视。
残疾儿童假如得不到正常的家庭温和,很简洁产生自卑感,甚至走上歧途。
聋哑儿童一般来说仿照力气都很强。
因此,家长应特别留意自己的举止、言行、表情神态,要用自己无声的模范行为,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启示和影响。
学龄前的聋哑儿童,对事物的新颖感和求知欲同正常儿童一样猛烈,家长要因势利导,给他们多看些画报、图片,看一些适宜儿童的电视、电影,带他们逛公园、参观展览会,丰富他们的视觉形象,以期培育起多方面的爱好和正确的观念。
在用手势和精确的口形与其交往的同时,也可以慢慢教他们数字概念,使其熟识1~100或1000的数,还可以让他们到四周商店买些单一商品,使其接触社会。
家长还要擅长让自己的聋哑孩
子和四周的健全儿童生活在一起,以去掉他们孤独、自卑的心理。
听障孩子的父母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听障孩子的父母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儿童成才的根基。
对听力障碍儿童来说,家庭教育更是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在听障儿童成长、康复的过程中,家长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研究表明,相对于正常儿童,听障儿童更容易受到负面情绪影响,容易形成自卑、敏感、易怒等性格特征。
他们最终能否融入社会,与他们的性格脾气、处事方式和沟通技巧等方面有很大关系。
这些方面,都需要通过家庭日常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点一滴地积累。
同时因为听障儿童听力的缺失,家长需要有更多的细心、耐心来陪伴、教育,以保证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
个案一:某校七年级聋生赵某某,男,尊重长辈和老师,团结同学,乐于助人,集体荣誉感强。
热爱学习,上课能专心听(看)老师的讲解,课后、假期作业完成很好,成绩一直名列全年级第一名。
个案二:某校七年级聋生陈某某,男,在家不听家长的话,在校经常违纪违规,对部分老师的要求置之不理。
非常迷恋手机和网络游戏,课堂上专注力差,课后作业基本上不能完成或抄袭,成绩很差。
以上两个案例直接折射出两种不一样的家庭教育。
个案一的孩子有一个充满亲情温暖,自由尊重,书香浓厚的家庭;个案二的孩子,母亲从孩子五岁时就离家出走,孩子常年跟随父亲和奶奶生活,父亲教育观念落后,视野狭隘,放之任之,奶奶过分溺爱,缺乏管教。
这两个典型案例,充分说明家庭教育对听障孩子发展的重要性。
那么,作为听障孩子的父母,到底该怎么做呢?一、更多地陪伴孩子并为孩子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就,20%取决于后天努力,80%取决于父母教导。
部分听障孩子的父母为了工作和生活,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孩子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都会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父母的陪伴是听障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
对父母来说,真正的陪伴,需要全心全意地和孩子一起生活,跟孩子一起读书、讲故事、做游戏、打球、爬山……在陪伴的过程中,尽可能多一些身体上的接触:拍拍孩子的肩膀,摸摸孩子的头,把孩子的小手放在自己的手里,拥抱孩子,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等等。
聋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聋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聋生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也逐渐得到了改善。
对于聋生来说,要在社会中融入并取得成功,除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外,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聋生来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对聋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聋生来说,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家庭是孩子们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位老师。
父母要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对于聋生来说,父母更应该耐心教导,因为他们的沟通方式和感知方式与正常人不同。
在家庭中,父母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手语、面部表情、笔墨等,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父母要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守规矩,尊敬长辈,友善待人,诚实守信等。
只有从小把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植在孩子心中,孩子才能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做到自律、尊重他人、遵守规则。
学校教育也是聋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
在学校中,老师们要以身作则,示范出良好的行为模范,引导聋生学习。
学校也应该开展各种形式的行为习惯教育活动,让聋生们了解行为规范、学会自我约束。
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行为习惯教育课程,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也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培养自律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聋生们在行为习惯上会有良好的提升。
社会的力量也对聋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社会是多元的,社会中各种文化、价值观念均会对聋生产生影响。
社会应该对聋生进行更多的关注与帮助,无论是从媒体上还是从社会公众舆论上,都要树立起对聋生的尊重和关爱。
通过这种社会的力量,聋生们会感受到更多的友善和温暖,从而更容易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聋生自身也应该意识到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聋生要有自觉抵制一些不良的行为倾向,比如老师讲课时要认真听讲,离开座位要请求允许等。
自觉地养成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但能够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水平,更能在社会中更好地融入,取得成功。
浅谈如何做好聋哑学生的教育
浅谈如何做好聋哑学生的教育芳香的玫瑰,因为满是花刺而更加动人;美丽的维纳斯因为一双断臂而更加迷人。
在日常的学习中,对聋哑学生的教育比其他普通学生困难得多,但“成功教育”的理论说明,任何学生只要得到正确的教育,都能获得成功。
在教育“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的观念指导下,大力发展特殊教育,帮助残疾儿童少年,有利于残疾儿童少年的身心得到应有的发展,为今后自立、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1 关注要有责任心聋哑学生的教育工作,就是让聋哑孩子在特殊的学校与普通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教师必须为这些特殊的孩子提供身心健康所需的各方面的帮助。
担任聋哑教育工作的老师,工作责任心必须要强,热爱学生,对这些学生付出了更多的爱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多启发多鼓励,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不斷的用“你行的”、“你能的”、“做得对”等语言鼓励这些特殊孩子,通过微笑、点头、注视等肢体语言让这些孩子感到教师对他的关心与肯定,激发出学习的兴趣与“一定能行”的勇气。
现实生活中,因为考核的关系,我们大多数老师喜欢以成绩的优劣来衡量学生,过分地看重“智力”的发展,总是对那些成绩好、智力超长的学生十分宠爱,而对那些特殊中的特殊孩子是漠然置之,甚至是视而不见,轻则吵骂,重则惩罚,一心想的是他们影响了自己的教学实绩,巴不得他们早点出门为最好。
显然这些想法和做法都是要不得的。
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学校不但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场所,更是向社会输送大量合格劳动者的场所,如果我们对特殊教育另眼相看,对特殊学校的学生不闻不问,不负责任地将他们弃在一边,就更会加重他们的自卑感,结果使他们在校是既成不了才,又成不了人,只能是一事无成。
因此,强烈的责任感是我们对待特殊教育应该首要具备的态度。
2 感化要有爱心爱生之心,师皆有之,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更是转变特殊学校中特殊学生的必要条件。
聋生的家庭教育2012.12月 2
各位家长,大家上午好,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活动活动,和我们的孩子们一起跟着音乐打一段手语。
(孩子和家长打手语)一段温馨的手语为寒冷的冬季带来了融融的暖意,看到这群可爱的孩子,我们由衷的希望让这些孩子更幸福,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成为一名幸福的人!那么如何让孩子们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呢?这就需要有正确的教育。
那怎样才能正确的进行教育呢!我们都知道,教育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个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
我想首先问问各位家长,您认为家庭教育重要吗?(可现场问几位家长)是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
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家庭教育是人生最初、最早接受的一种教育。
父母可以说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
其次,家庭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
学校教育有阶段性,家庭教育可以跟随人很长时间。
上了年纪的父母还会时刻叮嘱孩子这,叮嘱孩子那。
第三,家长的思想、观点、行为、习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而这些思想观点和行为习惯,对孩子今后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决定一个人的人生。
家庭教育很重要,对于一个有听力残疾的人来说,家庭教育就更加重要。
家庭教育不是随便的教育,它是一门学问。
特别是对于一个聋人的家庭来说,他的教育就更加艰辛和复杂。
因为,一个有残疾孩子的家庭,残疾孩子的家长和其他健全孩子的家长面对的一切是不同的。
从孩子一出生就面临着精神上的考验。
在这种现实中,家长往往会经历这样几个心理历程。
第一阶段:无法接受事实,基本上每一位家长听到医生那无情的诊断时,都会痛不欲生,甚至怀疑医生是不是诊断错了,于是到处求医问药,甚至道听途说的消息也会轻信,那怕有一线希望也绝不放弃,(如:针灸、气功、服药等等),结果是即浪费了时间,又耗费了精力,也没少花费钱财,还错过了孩子尽早配戴助听器以及学习语言进入有声世界的时机。
第二阶段:失望悲观当家长获知孩子耳聋事实不可改变时,很多家长产生的负面情绪,通常会让他们发生很大的改变,如原来喜欢说话的变得沉默寡言,心情抑郁苦闷,常被失望、孤立无援情绪及凄凉的感情所包围,“不愿意和别人谈论自己孩子的事情”,“觉得自己命很苦”,“感到精神很压抑”,“很累”,十分担忧孩子的未来,“觉得社会压力很大”。
浅谈聋童的家庭教育
特殊教育发展到今天,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已 经发生了改变。已不在是过去的那种了,认为是特 殊学校的事情和责任的狭隘观念,而是扩大到涉及 普通教育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大特殊教育观念。如 同萨拉曼卡会议通过的《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 指出的那样:“实现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成功教育 目标,不仅仅是教育部和学校的任务。它还是需要 家庭的合作和支持。”
的儿童身心得到补偿,全面发展,根据家庭的基本 情况和家长素质,结合聋童的生理和心理情况,聋 童教育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浅谈聋儿的家庭教育
《浅谈聋儿的家庭教育》——主讲:侯金秀聋儿的家庭教育是指对听力残疾的儿童进行的特殊教育。
与普通教育是不同的,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如果教育得当,聋孩子同样有美好的明天。
如何搞好聋儿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康复和发展,使每一位家长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一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每一个家庭的关注。
家长是儿童成长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首先是从与父母的交往开始。
而且与父母交往的频率最高。
他们学习的第一任老师就是家长。
由于各种原因,聋儿较正常孩子更需要父母的主动帮助和教育。
然而,由于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缺乏和教育方法不正确等原因,家庭教育受到极大的限制,甚至走入误区。
现在就聋儿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一、家长无法正确认识聋儿的价值,剥夺其早期接受教育的权利。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将聋儿的“听力”障碍与“残疾”、“残废”等词联系在一起,导致聋儿的家长对美好憧憬被“残疾”的定义打破,家长在情景中产生失望的心态。
在家长的眼里,残疾孩子是个“废物”。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残疾儿童是得不到必要的最基本的教育。
绝大部分家长也只是等孩子到了入学年龄,无奈之下把孩子送到培训学校,接受几年的特殊教育。
其实有很多家长并没有抱多大希望,也只是为了某些“需要”罢了。
有研究表明,残疾儿童首先是儿童,有着和正常儿童一样的发展规律和发展需要。
儿童发展与能力的获得关键在学龄前这一阶段培养。
放弃对残疾儿童在学龄期的教育机会,即使后期付出更大的努力,也将是事倍功半,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一、家长始终着眼于聋儿的不足,限制其全面发展。
在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下,有很多聋儿家长对聋儿的认识和教育的理解存在很大的误区。
他们把很多聋儿早期教育等同于“医学治疗”,把早期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
错误认为经过教育残疾儿童就可以获得所谓意义上的“正常”而忽视了对残疾儿童的品德、意志、兴趣、性格等因素的培养。
例:有一个中度听力障碍,有自闭倾向,口齿不清,只会说单个的字,逻辑思维差,对数字没有概念,进入学校后,学生逐渐融入集体,愿意和大家玩,喜欢唱歌做游戏,但是学生家长却总是关心他的孩子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算术,买东西知道多少钱。
聋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聋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引言聋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努力和关注。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聋生的成长、学习和生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聋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措施。
一、培养自主性聋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依赖他人的帮助才能完成一些事情,他们很难像正常人一样做事情,比如购物、外出等等。
这就需要他们学会自主,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1. 家长要有耐心,鼓励孩子多尝试,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过分溺爱和保护。
2.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聋生们亲身体验生活的乐趣和挑战,培养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社会也可以提供一些便利的设施和服务,让聋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
二、培养独立性独立性是聋生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它决定了他们未来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
独立性的培养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1. 家长要逐步放手,让孩子适当地承担一些家务和学习上的责任,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培养独立性的课程,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创新思维,培养他们自信和勇敢面对挑战。
3. 社会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培训和支持,让聋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并获得发展的机会。
三、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对聋生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它需要从小培养,并且持之以恒。
1. 家长要给孩子树立榜样,自己要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从小就要教育孩子养成洗手、刷牙等好习惯。
2. 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教育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卫生知识,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行为习惯。
3. 社会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和公共设施的改善,提高聋生的卫生水平,从源头上预防疾病的发生。
四、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良好的饮食习惯对聋生的健康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它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1. 家长要培养孩子的饮食好习惯,少吃垃圾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开展一些健康饮食知识的教育活动。
家庭教育对聋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对聋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聋生来说尤为重要。
聋生是指天生无听力或部分听力丧失的人群。
他们面临着与听力正常人群不同的学习和人际交往困难。
因此,家庭教育对聋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家庭教育对聋生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家庭教育策略。
首先,家庭教育对聋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他们学习和社交技能的重要场所。
对聋生来说,家庭是他们最早接触和学习语言的地方。
聋生无法通过听觉获取语言信息,因此家庭教育在提供有效的语言输入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家庭成员可以通过手语、口语或者其他可行的交流方式与聋生进行互动,促使他们逐渐掌握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家庭环境对聋生的情感支持也至关重要。
聋生可能面临学习上的挫折和人际交往的困难,家庭成员的鼓励和支持可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于他们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
其次,家庭教育应注重培养聋生的自主学习和生活能力。
由于聋生在学习和社交方面面临一定的困难,家庭教育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支持和指导。
家长可以帮助聋生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时间,并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
同时,家庭教育还应培养聋生的独立生活能力。
例如,教授日常生活技能,如独立穿衣、洗漱等,以提高聋生的自理能力。
通过这些培养,聋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
此外,家庭教育应关注聋生的心理发展需求。
聋生由于与听力正常人群不同,可能面临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家庭教育需要注重培养聋生的自尊心和心理适应能力。
家长可以倾听聋生的情感需求,理解他们的困惑和挫折,并提供恰当的心理支持。
同时,家庭教育还需培养聋生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情绪和应对挑战。
最后,家庭教育还应推动聋生的社交发展。
由于听力受限,聋生在社交交往中可能面临一定的困难。
因此,家庭教育需要帮助聋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自我表达能力。
家长可以鼓励聋生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与其他聋生和听力正常人群互动,提升他们的交流技巧和合作能力。
聋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聋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聋生是指因听力障碍而无法正常听到声音的人群。
对于聋生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
以下是关于聋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一些建议。
1.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聋生提供一个安静、整洁、明亮的学习环境,确保他们能够专注于学习。
教室中的噪音和杂乱的情况会干扰聋生的学习,因此需要保持一定的安静和整洁。
2. 建立明确的规则和纪律:制定一些明确的规则和纪律,告诉聋生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行为,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行为。
通过重复强调和积极激励,帮助聋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提供示范和指导:作为教育者和家长,应该积极地示范和指导聋生儿童的行为。
通过自己的行为表达,向他们展示正确的行为模式,并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
4. 鼓励积极参与:鼓励聋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和社交场合。
参与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培养良好的社交技能,并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5.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聋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供一些合适的学习材料和工具,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和探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6. 提供合适的奖励和惩罚机制:鼓励聋生遵守规则和纪律,通过给予适当的奖励来激励他们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于不符合规则和纪律的行为,也要进行适当的惩罚,让聋生意识到错误行为的后果。
7. 关注个体差异:每个聋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社会背景等。
在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时,应该关注到每个聋生的个体差异,并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8.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聋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至关重要。
家长应该积极参与聋生的教育过程,与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为聋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9. 提供适当的社会支持:聋生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关注。
通过提供适当的社会支持,帮助聋生建立积极的心态和面对困难的能力。
10. 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聋生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浅谈初中聋生的家庭教育
浅谈初中聋生的家庭教育作者:刘文彩来源:《儿童大世界·家庭教育研究》 2018年第7期摘要: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对于处在青春期身心剧变的聋生来说,他们的心理更为复杂、多变,家庭教育尤为重要。
重视家庭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是家庭幸福、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本文基于笔者的班主任经验和特殊教育理论的学习,将探讨初中聋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初中聋生教育误区教育实践经验汲取青春期是儿童走向成年人的过渡时期,身心的剧烈变化,常易引起各种不良反应。
而聋生由于听力障碍,有一定的心理缺陷。
这时候,聋生的心理状态、情绪情感体验较之普通学生更为复杂、多变。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这时的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近几年来国家一直大力支持、发展特殊教育,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聋生,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但是对于聋生家庭教育的关注度不够,相关资料少之又少。
而单独针对青春期聋生家庭教育的研究几乎找不到。
本文将在笔者的班主任管理中、日常教学中及与家长的沟通中,结合特殊教育理论,寻找初中聋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可汲取的经验。
一、初中聋生家庭教育的误区(一)对聋生过度保护、溺爱由于聋生的生理缺陷,很多父母感觉亏欠了孩子,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以至于他们很少有动手的机会,缺乏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
当面对孩子的问题时,父母总喜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去责怪别的孩子,使他们养成很多坏习惯和不健康心理。
如:受不得一点委屈又喜欢伤人自尊、动不动就生气发脾气、以自我为中心、没耐心、懒惰。
(二)疏于亲子沟通家长有自己的工作,每天都很忙,他们也不会手语,感觉没办法和孩子沟通或沟通不畅。
为了孩子和家庭的幸福,他们更多地选择牺牲陪伴孩子的时间。
虽然孩子的物质生活丰富,但精神世界却贫穷。
其实孩子在5—6年级之后看口形、简单的书面交流是没有大问题的,只是需要家长多些耐心。
浅谈班主任对听力障碍学生家庭亲子沟通的指导
浅谈班主任对听力障碍学生家庭亲子沟通的指导听力障碍学生是指因生理原因导致听力上存在障碍的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都需要得到更多的特殊关注和照顾。
其中,家庭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环境,而家庭亲子沟通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和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
作为班主任,在学校中可以辅导学生,而在家庭中,则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引导孩子,促进孩子的发展和成长。
首先,班主任可以向家长传授一些听力障碍学生教育知识。
家长通常对孩子的听力障碍了解不够,会产生诸如“对孩子失去信心”、“期待不高”等情绪,因此班主任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向家长介绍听力障碍的特点、孩子在学习、生活方面的需要和应对方法,推荐一些相关教育资源和应用软件,增强家长自信心和能力,激发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家庭亲子沟通的开展。
其次,班主任可以指导家长利用身边的环境来适应听力障碍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如果在课堂上,孩子的方向感较差,容易迷失方向,班主任可以建议家长为孩子制作一份个性化的校内地图,标注重要的地方,以供孩子查找参考,还可以向家长介绍一些特殊教育手段和技巧,例如使用助听器、调整课室环境等。
对于孩子在生活中的需求,班主任也可以建议家长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活动,鼓励孩子多进行口语练习等。
此外,班主任可以和家长一起制定关于孩子学习和生活的计划和目标,并指导家长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听力障碍学生需要特殊的教育模式和方法,班主任可以向家长推荐一些针对听力障碍学生的教育资源和方法,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家长在制定孩子的学习计划时,应注意制定周密的计划,分配合理的时间,适当加强孩子的听力训练,提高孩子的听力水平,解决孩子听力障碍对学习、生活造成的困扰,促进孩子发展和成长。
综上所述,班主任应当积极参与听力障碍学生的特殊教育过程,在班内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并在家庭中进行指导,促进家庭亲子沟通的开展,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共同为听力障碍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做出更多的贡献。
家庭教育对聋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对聋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在全球范围内,聋生被定义为在出生时或儿童时期丧失听力或严重受损的人。
聋生面临着与听力障碍相关的特殊挑战,需要得到全面的支持和照顾,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教育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对聋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聋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中,家庭教育能够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和安全感。
对于聋生来说,他们在与外界的沟通中可能面临困难,感受到的孤独和不适可能比正常听力的人更加强烈。
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成员的支持和鼓励可以帮助聋生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信心,增强他们对自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家庭教育还可以通过鼓励聋生与外界展开交流并参与社会活动来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提升自我价值感。
其次,家庭教育对聋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促进他们的语言和认知发展。
对于聋生来说,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它对于他们与外界的沟通和理解至关重要。
在家庭教育的环境中,家长可以通过与聋生频繁的交流和讨论,引导他们掌握适合自己的沟通方式,例如手语、口形和文字等。
此外,父母还可以鼓励聋生进行阅读和写作,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而提高他们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能力。
除了语言和认知发展,家庭教育还可以促进聋生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聋生往往经历心理压力、自卑、孤独和焦虑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问题可能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而家庭教育提供了一个温暖、包容和支持的环境,可以帮助聋生更好地调节情绪,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
父母可以教给聋生一些情绪管理的方法,如深呼吸、放松技巧和寻求朋友的支持等。
同时,他们还可以鼓励聋生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培养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心理韧性,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最后,家庭教育对聋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促进聋生的全面发展。
在家庭教育的环境中,父母可以鼓励聋生进行体育锻炼,培养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
听障学生“家庭教育”教案
听障学生“家庭教育”教案介绍本教案旨在帮助听障学生在家庭环境中获得更好的教育支持和发展。
由于听障学生的特殊需求和挑战,借助适当的家庭教育方法,可以促进他们的研究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目标- 帮助听障学生建立良好的家庭研究环境;- 提供适合听障学生的教育资源和工具;- 增强听障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 培养听障学生的社交能力。
教学方法和策略1. 沟通:采用清晰简洁的语言与听障学生进行交流,使用手语、笔记、图像等方式辅助沟通。
2. 视觉辅助:提供视觉辅助工具,如字幕、图像、示意图等,以便听障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3. 手语研究:鼓励家长和其他家庭成员研究基础手语,以便能够与听障学生进行更好的交流。
4. 创造适合听障学生的研究环境:家庭中为听障学生创造安静、整洁、明亮的研究空间,避免干扰和噪音。
5. 鼓励参与和互动:鼓励听障学生积极参与家庭活动,与家人互动交流,培养社交技能和自信心。
6. 提供合适的教育资源:寻找和利用适合听障学生的教育资源和工具,如书籍、应用程序、在线课程等。
7. 定期评估和反馈:与听障学生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定期评估研究进展并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支持。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对于听障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良好的家庭研究环境和有效的家庭教育可以弥补听障学生在学校中可能存在的不足,提供更多的研究机会和支持。
同时,家庭教育还能培养听障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和适应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论家庭教育在听障学生的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可以帮助听障学生在家庭环境中获得良好的教育支持和发展。
这需要家长、教师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参与,以创造一个积极、支持和理解的学习环境,帮助听障学生实现他们的学习目标和潜能的发展。
浅谈聋生养成教育的内容及聋校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浅谈聋生养成教育的内容及聋校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指的是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一个人良好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持续、渐进、积累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需要我们做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决非一朝一夕之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是责任重大,理应把它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来抓。
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
”同样,聋生的养成教育亦是如此。
那么,聋生的养成教育包含哪些内容及聋校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呢?下面我就结合喀什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实际来谈一下这两个问题。
1 聋生的养成教育内容喀什地区盲聋哑学校自建校以来一直招收南疆三地州(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和克州)适龄残疾儿童来校就读.他们大多来自于边远、贫困的农牧民家庭.从出生以来,由于听力残疾造成的语言障碍,家长及周围人群无法与之沟通交流,致使他们未能像正常孩子一样接受启蒙教育和学前教育等。
由于家长整天忙于生计,对残疾孩子更是无暇顾及,任由其自生自灭。
受家庭环境和周围环境影响,他们从小养成了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如随地大小便、乱扔垃圾、不讲究卫生等等。
喀什地区盲聋哑学校实施寄宿制管理,270名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一待就是四个多月,这对学校的管理确是一个考验。
因此,作为班主任,作为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和教育者,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对聋生加强养成教育。
1.1 安全教育.安全工作是新疆喀什地区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保障,也是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底线。
保障师生安全,保障校园安全是学校的首要任务。
浅谈聋生的家庭教育
浅谈聋生的家庭教育爱孩子是父母感情的自然流露,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理。
爱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在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自然、最亲密的关系,在爱的氛围中,子女无拘无束轻松自然地接受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生最初、最早接受的一种教育。
父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教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1】从新生命诞生的那一刻起,双亲就开始对新生儿进行抚养和教育,在家庭生活中教会他做人的最起码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
正是通过家庭教育,才使初离母体的生物个体逐步向社会人转化。
聋生的教育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
家庭教育奠定其发展的基础,对聋生的影响贯穿于他们的一生。
在与父母的共同生活中聋生所形成的各种思想观点和行为习惯,不论好坏,对今后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搞好聋生的家庭教育是提高聋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聋生是由于听力的缺陷,使他们与正常儿童有着不同的地方,由此易出现的心理偏差。
心理偏差的出现是有可能的,但未必有必然性。
家庭教育就可以预防心理偏差的出现。
其作用是巨大的。
聋童与正常儿童一样,除了吃奶等本领是天生的外,吃饭、穿衣、睡觉、走路都得由父母不厌其烦的教,有时甚至得教上几十遍。
聋童由于自身听力功能的缺陷,就需要在父母的引导下制定早期康复计划、早期教育计划;他们在无数次尝试而又无数次失败后,需要家长的鼓励培养自信心;家长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家庭角色和社会成员角色的观念,使特殊儿童具有健康的人格;家长与教师联合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有助于聋生的自我发展。
由于聋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导致了它的难以把握,不少聋生的家庭教育走入误区之中。
一、聋童家庭教育误区与探源。
1、对聋童百般溺爱和庇护。
有些家长总以为自己造成了孩子的残疾,对不起孩子,怜悯心和负罪感驱使他们对孩子百依百顺,一切包办代替,即使孩子有了过错,家长也总是予以迁就宽容。
不但如此,还要求老师与家庭所有成员转着这个宝贝转,平时孩子在校或在家里受了点委屈,家长便满腹牢骚,有看法,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从良心上对得起孩子,才是对孩子生理残疾的补偿。
聋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聋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聋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聋人的生活,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也包括行为的发展。
他们的行为习惯的形成,直
接影响到他们的社会生活。
因此,聋人家长以及相关从业者应该在聋生的日常生活中多多
关注他们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一方面,要让聋生注意行为规范。
聋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坚持做事按部就班,要文
明礼貌,不要放肆大声喧哗,平时要坚持定时就寝,以便于早起早睡,巩固自身免疫力。
另一方面,要让聋生自觉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因为状况变化而随意发脾气,并尽力向
父母和家庭成员道歉,并试图和解。
还应该多给聋生正向的鼓励和奖励,让他们认识到行
为习惯规范给他们带来的丰富多样性,而不是他们只能听到声音,而不能听到正面的双方
声音。
另外,家长也应该对聋生在家庭和社会的行为习惯进行日常的观察和管理,适当的发
现他们的不良行为,以及行为改变的机会,并给予积极的教育,以引导聋生改正错误的行为,更正错误的习惯。
家长可以给予聋生各种奖励,让他们真正认识到遵守行为规范,做
出正确的行为可以带来的好处和鼓励,从而获得自我满足感。
通过以上措施,家庭和教育机构在聋生生活中,可以为聋生创造更加充满机会的环境,从而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他们更好的发展,从而获得一个社会全面发展机会。
浅谈怎样做好聋生家庭教育
浅谈怎样做好聋生家庭教育【摘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聋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本文从聋校家庭教育的误区入手,对家长提出给孩子适度的爱,以德育教育为重,运用合适的教育方法,认清职责多和孩子进行心理沟通的意见,切实帮助家长改善聋孩子的家庭教育。
【关键词】家庭教育聋生沟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而家庭教育是人生最初、最早接受的一种教育。
宋庆龄曾说过:“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
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聋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耳聋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交往的主要对象还是父母,可见,家庭教育对耳聋学生的影响作用远远大于正常学生。
因此,搞好聋生的家庭教育是三大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一、聋童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1、对聋童百般溺爱和庇护或歧视怠慢孩子。
2、同孩子的沟通交流少,对聋童放任自流。
3、父母不理解孩子,不懂得正确的教育方法。
4、家长对自身的教育职责认识不清。
以上四点是深为人忧虑的,这也许是许多家长面临的问题。
搞好聋生的家庭教育使其尽快地走出误区,有效地补偿聋生的缺陷,使其将来能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
二、聋生家庭教育的方法1. 给孩子适度的爱。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总以为自己造成了孩子的残疾,对不起孩子,怜悯心和负罪感驱使他们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
致使家长丧失了主动权,反被孩子操控,使孩子逐渐养成一种自私、任性为所欲为的不良品德和习惯。
还有些家长,视聋生为家庭的包袱和累赘,并以此为辱,对孩子冷眼相待。
这些家长时不时在心理上产生一股无名的怨恨,且常常会把这股怨气不自觉地发泄到孩子身上,稍不如意就迁怒于他们,动辄对孩子打骂、训斥、体罚,使孩子的情感和心灵受到摧残。
热爱孩子是父母的天职,但爱孩子要掌握分寸,爱的表露要适度,以一种含蓄的、恒定的、温和的、庄重的形式表露,不因孩子的残疾而溺爱,也不因孩子的缺陷而慢待,让聋生在理智的爱的氛围中健康地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聋生的家庭教育
作者:刘文彩
来源:《儿童大世界·家庭教育研究》2018年第07期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对于处在青春期身心剧变的聋生来说,他们的心理更为复杂、多变,家庭教育尤为重要。
重视家庭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是家庭幸福、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本文基于笔者的班主任经验和特殊教育理论的学习,将探讨初中聋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初中聋生教育误区教育实践经验汲取
青春期是儿童走向成年人的过渡时期,身心的剧烈变化,常易引起各种不良反应。
而聋生由于听力障碍,有一定的心理缺陷。
这时候,聋生的心理状态、情绪情感体验较之普通学生更为复杂、多变。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这时的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近几年来国家一直大力支持、发展特殊教育,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聋生,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但是对于聋生家庭教育的关注度不够,相关资料少之又少。
而单独针对青春期聋生家庭教育的研究几乎找不到。
本文将在笔者的班主任管理中、日常教学中及与家长的沟通中,结合特殊教育理论,寻找初中聋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可汲取的经验。
一、初中聋生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对聋生过度保护、溺爱
由于聋生的生理缺陷,很多父母感觉亏欠了孩子,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以至于他们很少有动手的机会,缺乏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
当面对孩子的问题时,父母总喜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去责怪别的孩子,使他们养成很多坏习惯和不健康心理。
如:受不得一点委屈又喜欢伤人自尊、动不动就生气发脾气、以自我为中心、没耐心、懒惰。
(二)疏于亲子沟通
家长有自己的工作,每天都很忙,他们也不会手语,感觉没办法和孩子沟通或沟通不畅。
为了孩子和家庭的幸福,他们更多地选择牺牲陪伴孩子的时间。
虽然孩子的物质生活丰富,但精神世界却贫穷。
其实孩子在5~6年级之后看口形、简单的书面交流是没有大问题的,只是需要家长多些耐心。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都到初中了,他们能自己照顾自己了,学生也不愿意把自己的事情告诉家长,家长便听之任之。
殊不知初中是聋生身心变化的关键期,稍不注意就会走偏,需要家长的不断引导。
(三)让聋生长期住校
医学的进步,健康理念的传播,让聋生的出生率和发病率越来越少。
许多县级、市级特殊教育学校已开始转向以招收培智学生为主,更多的聋生需要离家求学。
他们从小学就开始住校,每周只回家一次。
长期呆在学校,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教育,他们变得敏感,自卑。
在今后的家庭生活中,更不知如何与父母相处,与异性相处。
到青春期后,交友、如何与异性保持距离将成为人生的一大难题。
二、初中聋生家庭教育经验
聋生A父母离异,且父母告诉孩子该事实,与妈妈、姐姐生活在一起,家庭条件相对较好。
该生父母对其特别关注:在小学时,妈妈常常在家教她说话,带她看书;常和班主任联系,陪她参加活动;严格要求玩手机时间。
现在这个孩子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很强,开朗乐观,酷爱读书。
聋生B父母对她要求很严,从小给她佩戴助听器,带她做语训;给她报艺术班;为她把工作搬到学校附近,背井离乡;让她走读,给她家的温暖。
该生多才多艺,勤奋好学,严于律己。
由这两个学生我们可以看出,早期教育、严格要求聋生、不让聋生拘于家中是多么重要。
(一)重视早期教育
科学家研究发现,孩子在一生中的最初三年所获得的经验丰富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大脑的发育。
这就需要父母为聋生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
为了孩子今后的健康快乐成长,多抽出一点时间来陪孩子,看书、说话、参加活动。
这是其他时期所不能取代的。
问题对策
(二)严格要求聋生
幼儿、小学时,学生可塑性很强,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这时要以严为主,绝不能溺爱、放任。
进入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增强,要求与大人平等,这时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民主,创造宽松一点的环境,这样才能防止逆反心理。
但是不能因为民主,放弃对孩子的管理,一切由他做主。
对于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必须严格要求,只是多讲理、多给孩子一些思考的空间。
(三)不让聋生拘于家中
不让聋生拘于家中,给予他们了解自然、了解社会的机会,不仅愉悦他们的心情,增进母子间的沟通,而且也能增长他们的见闻,补偿他们的缺陷。
三、对于初中聋生家庭教育的建议
(一)定家规,不溺爱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只有遵守社会规范的聋生,才能更快地适应社会。
规范从家开始。
家有家规,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聋生心中应十分明确。
设置“家务劳动承包制”。
家务活列出清单,把他能做的承包给他。
如果孩子该洗刷餐具而没干,家长也要“罢工”——不给孩子做饭。
有了规定必须要严格执行,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进而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二)重視早期教育
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认为,儿童的潜在能力遵循着一种递减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D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
根据敏感期和大脑发育理论,人类对各种信息和各项能力发展的敏感期都集中出现在生命的最初几年,这个时期是人一生中独特和重要的发展阶段,也是孩子发展的机会之窗。
聋生本来就有生理缺陷,如果再不抓紧早期教育,以后发展将更为困难。
早期家庭教育好的聋生,在进入初高中后学习、适应能力更强。
(三)少住校,多回家
学校是人多密集的场所,一个老师要对着十多个学生,不可能像父母一样去照顾、关心他们。
青春期的聋生身心剧变,有些隐私他们不愿意找老师倾诉,找朋友倾诉往往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这时,父母成为他们倾诉的最好对象。
少住校,多回家,加强亲子沟通,父母多倾听孩子的心声,让他们平安度过青春期迈向成人。
(四)多参加户外活动
有些父母害怕聋生在外受到歧视,担心他们能力不够,不愿意带他们出去或让他们自己出去。
长期的室内生活是很压抑的,长久的隔离自然会抑制孩子的快乐天性。
户外运动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它不仅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增长见闻、扩大胸怀,同时也是对自我的一种挑战。
通过户外运动,聋生能更好的认识自己,直面挑战,克服困难。
(五)减少危险因子,增加激励因子
儿童发展受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单一环境因素本身很难造成影响,家庭危险因子数量和分布组合才是关键。
减少危险因子,增加激励因子是加强聋生早期家庭教育的有效措施。
聋生C父母离异,妈妈带着她再婚,组成新家庭,家长隐瞒该事实。
该生家庭困难,一家4口挤在一张床上。
考虑到该生年龄大了,不适合与父母挤在一起,初中后她开始住校。
住校时有学生散播她不是爸爸亲生的事,虽然老师做了处理,但是这个事对她和她的家庭打击很大。
由于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工作比较忙,对孩子的帮助和关心相对较少。
目前这个孩子性格内向,有点自卑,学习成绩一般。
由聋生A、B、C的事例可知单一环境因素本身很难造成影响,家庭危险因子的数量和分布组合,及激励因子的数量才是关键。
总之,初中聋生的家庭教育,需要家长的耐心学习与引导;需要加强家校沟通,学校为家长提供相应的教育理念与方法;需要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参与,为聋生家庭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
(责任编辑:方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