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过全文,也梳理了前两段的内容:第一段首先交代了故事的开端:秦晋围郑。然后在国家危亡的关头,出现了一丝转机发展:烛之武临危受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章的第三部分。按照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开端——发展——,然后应该是什么?对,就是文章的高潮阶段:主要内容是----看题目,智退秦师。

板书:高潮:智退秦师

那么烛之武究竟如何做到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扭转局势的呢?答案将在今天的内容中揭晓。

第三段比较长,我们先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整体翻译一遍,大家在下面注意听,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看来大家课下复习的不错,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完整。

2.同样是应对敌人,我想问问大家,毛主席总结过一套对敌方针,一共16个字,大家知道吗?

学生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课件上,大家可以看到。

其实这与我们今天要探讨的烛之武的策略有些相似。今天的思考题,就是希望大家在古今对比之间看出二者之间有哪些相似?你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大家可以带着问题学习。

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第一句话很简单,只有四个字:“夜缒而出”。

什么时间?——夜里为什么?

有同学找得很准确。联系第一段我们已经说过当时的局势:大军压境,双方对阵。这个时候城门打不开,只能在夜晚用绳子拴着偷偷溜出城去。

讲解:说明当时的局势已经相当危急。

(一)烛之武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他并没有直接指责对方侵略、或者宣布誓死抗争,这样很容易激怒对方,而是选择避其锋芒。

首先,摆低姿态,作为弱国,在面对强国之时,毫无隐瞒地展现自己的弱小,反而会让敌人放松警惕。这一招实则是以退为进。

(二)接着烛之武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敢以烦执事”——省了代词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大概是说,如果灭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我们也就不来麻烦您了。这包含了什么意思?

1 从字面上看,表明亡郑对秦无益。怎么无益呢?秦郑两国其实并没有什么梁子,秦国出军只是为了利益。烛之武说这话什么意思呢?秦伯心里肯定开始(ˇˍˇ)思考~

2 我们仔细再看,烛之武说的话表明是站在谁的立场上说的?秦国。这样一来肯定让秦伯有所触动。进而也就放松了警惕,愿意继续听下去。

同学们看,这些话已经取得了扰乱敌心的初步效果。

(二)接着我们看,他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这是烛之武开始论证,为什么亡郑于秦无益。同学们注意,他开始打出杀手锏了,从前面的侧面迂回变成正面攻击。他给出

的第一个理由:1越国以鄙远,归纳起来越地难治

2继续看,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之厚,君之薄也。”——邻邦的国力雄厚了,你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秦国出兵,实际上只是为了利益,但是最大的获益者还是晋国。晋国疆土扩充力量增强,相对而言,即意味着秦国势力削弱,秦国岂不是白白为他人做嫁衣?

归纳起来:亡郑对谁有利?亡郑利晋

3然后,烛之武指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那么谁能归纳一下?刚才说的都是亡郑会怎么样,现在话锋一转,烛之武开始说舍郑将如何。保存郑国,不仅无害,反而有益,秦国要扩大在中原的影响,郑国作为“东道主”,可“供其乏困”。二者一起牵制晋国。秦国多了一个盟友。舍郑利秦。

越地难治

亡郑利晋

舍郑利秦

这些内容,从三方面,层层递进,说明利害关系。从总体上看,这三方面属于什么角度出发的?地理

(四)烛之武接着说: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晋国无信

在秦国已经产生退兵想法的时候,烛之武仍不满足,乘胜追击。纵观历史,晋国言而无信、过河拆桥、忘恩负义(晋国公子夷吾受秦国帮助,答应给秦土地,最后又反悔)。

从郑国存亡的利弊说到秦晋两国的历史纠葛,有点挑拨的意思,烛之武想瓦解秦晋联盟。

(五)此外,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从历史说到现实,晋人不仅无信,而且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晋人无厌至此为止,秦晋联盟全线崩塌。烛之武赢得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乃还——秦国退兵

从烛之武和毛主席的方针中,共同的部分:

1 避其锋芒,以退为进

2 转换立场,以情动人

3 逻辑清楚,讲明利害

不只是书上的课文,也是我们在生活中、在为人处事里应该学习的。

3.课堂小结:秦晋联盟崩塌后,晋国会就此善罢甘休吗?晋文公将采取怎样的行动?

1.晋师撤离郑国的理由?

学生分组讨论“不仁”“不知”“不武”的含义

明确:晋侯兴师问罪,讨伐郑国,无非是他的霸主地位没有得到郑国真心认可,无非想昭告天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但如果一个国君臭名昭著,恶名远扬,谁还会依附他、认可他

的霸主地位呢?

秦伯有恩于他,又是他的岳父,如果攻击秦军,别人会认为他是一个忘恩负义之人,谁以后还会帮助他呢?

秦军本是自己的盟友,现在反过来攻打盟友,谁还会与你结盟呢?结盟而来,共同对付郑国,如今,没有攻郑倒和同盟友打起来了,这不乱套了吗?这是不符合使用武力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的,传扬出去,别人认为你没有武德的。

再说,如果真和自己的盟友秦国打起来,秦郑现已结盟,自己未必能胜。晋侯认为攻击秦军会让自己背负不仁不义,没有武德的恶名,所以劝住子犯也领兵回国了。

重点解析:

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实质;“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为后面人物分析做铺垫。

教师提示学生归纳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

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除了情节上波澜起伏,本文在写作上还有哪些特色呢?除了写作手法,本文的语言是不是也十分精妙呢?这些内容,我们下节课再来分析。

1.今天课上所学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请同学们积累下来。

1.这篇文章出现了很多人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色,大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人物,自由分组,用现代文编写剧本,分角色扮演,下节课汇报演出。

高潮:智退秦师

地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