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断流对河口生态的影响
黄河的忧患
黄河的忧患黄河的主要问题在于它的中游和下游,上游很清澈。
中游的忧患在于水土流失。
它因为流经黄土高原,高原土质疏松,每当天降暴雨,泥沙便随河流滚滚而下,注入黄河,遂便黄河成为一条泥河。
下游的忧患在于水患。
因为黄河在中游携带了大量泥沙,流到下游时这些泥沙沉积下来,便形成了现在的黄河中下游平原。
同时,由于这些泥沙的作用,黄河的河床被一年年地抬高,现在黄河在下游已成为一条地上的悬河,水面高出两岸有几米到几十米之多。
黄河一天天长高,两岸的堤坝便一次次加高。
一旦黄河决堤,后果不堪设想。
黄河不仅带给我们欢乐和幸福,也带给我们灾难和痛苦.据历史记载,从先秦到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三千多年里,仅黄河下游就曾发生过一千五百多次大的决口,每一次都造成洪水横流.千里泽国的人间惨象.而近几十年来,由于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黄河有出现了严重的缺水断流和水污染等新问题.华夏文化起源于黄河河畔,从半坡遗址等可以看出。
但由于黄河经过黄土高原,将大量黄沙从高原卷走,到中下游河岸较宽的地方,流速减慢,黄沙堆积,导致黄河河床不断抬高,形成高出地面十几米的悬河。
河床抬高自然容易决堤成为忧患了,再加上近年来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华夏母亲河的境遇便越来越糟,所以大家都行动起来保护母亲河!自然方面:1、它位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多空隙,遇水易塌陷。
2、这里年降水量为300mm-500mm,其中70%以上集中在夏季,降水强度大,多暴雨,往往一次暴雨即占全年降水量的1/3,所以这个就是雨量集中的原因。
而人为原因就是:历史上这里曾经是大片原始森林,由于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开矿、以及不合理的灌溉制度,自然植被被严重破坏,林草对河流的调节功能减弱上游: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凌汛; 中游:水土流失严重; 下游:地上河;凌汛;断流;水污染黄河断流给下游广大地区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首先对黄河下游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山东省受到的影响最严重。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恢复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恢复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自古以来,黄河流域就是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和经济中心。
然而,在不断的人类开发和利用中,黄河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黄河水污染、流域水土流失、河流断流、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也在不断困扰着人们。
因此,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就成为了当前的重大任务之一。
一、黄河流域的生态问题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总长度约5464公里。
其流经的地区包括青海、四川、陕西、宁夏、甘肃、山西、内蒙古、河南等八个省区,涉及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
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有着严重的问题。
1. 水污染严重。
黄河上游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等因素导致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
水体污染不仅影响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还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很大的破坏。
2. 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和环境的不利因素影响,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导致土地沙漠化严重,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
3. 河流断流现象。
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不足,在冬春季节容易出现河流断流现象。
这样不仅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还会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黄河生态保护和恢复的措施为了改善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1. 建设退耕还林还草项目。
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重,政府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项目,通过种植草木植被来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水土流失问题。
2. 实施水资源管理措施。
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通过管控水资源的流向和用途,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的水质。
3. 清理水体。
黄河流域的水污染问题非常严重,政府通过加强对污染源的管控和加大治理力度,清理水体中的污染物,恢复水体健康。
4. 修复生态环境。
为了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政府推动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种植植被、保护野生动物等方式,恢复自然生态环境。
黄河入海径流量减少对河口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黄河入海径流量减少对河口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高振会杨建强崔文林张洪亮(国家海洋局北海监测中心,青岛,266033)摘要:根据多年的实测资料,较详细地分析了黄河入海径流锐减乃至断流对河口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指出入海径流锐减改变了海洋生境要素,从而对海洋生物产生作用,致使海洋渔业生产力下降,部分物种绝迹等;同时,入海径流锐减也是三角洲海岸严重侵蚀,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受损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对整个黄河流域的开发治理,应充分考虑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文章最后分析了入海径流锐减的原因,并提出了缓解和预警对策。
关键词:黄河断流入海径流减少河口生态环境影响黄河干流长5464km,流域面积752443km2,流经中国西北、华北地区,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河流。
它每年向渤海输入巨量的淡水、泥沙和各种营养盐类,并在河口和邻近海域形成了适宜于海洋生物生长、发育的高生产力的海洋生态环境[1],成为大量经济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和育幼场[2,3]。
然而,随着近代黄河尾闾不断变化,加之近年来黄河水资源过度利用和上游生态环境恶化所引起的断水断流,导致了冲淡水和营养盐来源短缺。
黄河自1972年开始自然断流至1995年的24a间,入海量减少了317.51×108m3,入海输沙量减少了28.84×108t[4]。
入海径流的锐减乃至断流改变了河口生态系统的基础环境,对河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威胁。
已有研究表明,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渤海,乃至黄海生物资源动态及其可持续性[5-7]。
因而,研究入海径流改变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制定缓解和预警对策,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海洋资源与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1 黄河入海径流变化特征黄河具有水少、沙多、季节性变化明显等特征。
花园口站多年(1919—1975年系列)平均年径流量为559.2×108m3,年均输沙量(1919—1985年系列)为16×108t[8],其年径流量只有长江的6.1%,而输沙量则为长江的3.5倍。
黄河断流的成因
黄河断流的成因、影响及对策黄河断流主要发生在黄河下游的山东河段。
在1972-1996年的25年间,有19年出现黄河干流断流,平均4年3断流。
尤其是80年代中期后(1987年后),几乎连年出现断流,其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范围不断扩大,断流的频次、历时不断增加。
1996年是有史以来黄河断流时间最早、历时最长的年份。
一、黄河断流成因浅析1.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黄河流域近年来降水量减少是黄河断流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而降水又直接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期,处于太阳黑子两个极值年之间,所以,我国的季风势力较往年减弱,尤其表现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地区,使季风降水雨带多徘徊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我国华北干旱显著。
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河,使该段黄河不仅得不到两岸地下含水层的水源补给,反而要用河水下渗补给地下含水层,越是干旱越是下渗严重。
2.黄河断流的人为原因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也是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①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使得土地蓄水、保水性能很差。
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的消失是造成黄河洪灾与断流并存的历史原因。
②人口、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
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黄河水资源供小于求,断流在所难免。
③水资源管理不协调。
在枯水年份或者枯水季节,黄河沿岸各地只从自身利益考虑,纷纷引水、蓄水、争水、抢水,水资源管理混乱,水量分配不合理,水荒矛盾更加突出。
加重了下游水资源匮乏的程度。
④水费偏低,农业灌溉方式原始,水资源浪费惊人。
引黄灌渠每立方米水费仅为3.6厘钱,远远低于供水的生产成本,如此低廉的水价自然难以唤起人们的节约用水意识。
⑤水体污染严重,水体质量不佳。
随着人口的剧增、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水污染程度逐年加重,水体质量的明显下降既影响了人体的健康,也降低了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水荒”矛盾更加尖锐。
二、黄河断流的影响1.黄河断流对沿岸自然生态环境的危害黄河断流能够引起河道萎缩,原来输入海洋的大量泥沙只能在沿岸地区沉积,由此抬高河床,不利于汛期洪水下泄,容易诱发更大的洪涝灾害。
黄河断流危害分析
黄河断流危害分析标签:黄河断流;严重程度;生态环境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蜿蜒东流,注入渤海,水面落差4480m,其流域面积79.5万k㎡,占全国的8%。
全长5464k㎡,其长度在我国各大江河中仅次于长江,是我国第二大河。
黄河发黄河每年平均输沙为16亿t左右,居世界60余条大河之首。
泥沙淤积使黄河下游河床抬高,郑州花园口以下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
大江大河的某些河段在某些时间内发现水源枯竭、河床干涸的现象。
根据河流水文动态,河流分为季节河(间歇河)和常年河两类。
季节河是在降水丰富的汛期有水,其他时间干涸的河流,许多山区的中小河流为季节河;常年河是一年四季常年有水的河流。
大江大河流域面积大,汇水水源比较丰富,河流自身调蓄能力比较强,多属于常年河。
但由于某些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一些大江大河也会出现断流现象,而呈现日益强烈的季节河特征。
1.黄河断流情况1.1断流频率快速递增近期唐乃亥一河口镇区间实测径流量大幅减少,如唐乃亥、兰州和头道拐年均径流量与1970~1996年相比分别减少20%、21%和41%况表1)。
黄河自然断流指黄河最下游一个水文站利津水文站测得的径流量不足1k㎡/s。
据黄河1919年以来水文观测资料统计,黄河下游在1972年以前,从1972年到1999年的27年间,黄河山东段频繁出现断流,断流时间最长的1997年达到200多天。
1972~1980年间,共发生17次断流,年平均断流1.9次。
1981~1990年间,共发生过14次断流,平均断流1.4次。
1991~1998年断流猛增到54次,年平均断流7次;其中1998年断流竞高达16次(表2)。
从水循环的过程看,黄河发生断流的主要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用水方式导致黄河流域蒸发与入渗数量和规模增大,地表径流数量和规模减少造成的.70世纪70年代以来,断流天数迅速增加。
70年代,有7年发生过断流,断流天数共计94天,年平均断流约13.4天。
黄河流域水环境的综合分析
二是地区利益驱动,工业污染日趋严重。工业污染 占全河废污水排放总量的73%,,
三是立法、治污工程措施不力。黄河流域相关法律 法规不健全.
四是面源污染较严重。
20五21/6/是7 管理体制尚未健全。
水一度停止近一个月。2003年,三门峡水库蓄水 发生严重的污染,国家紧急启动的第7次引黄 济津被迫停止。
2021/6/7
15
三是水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黄河许多支流在五六十年代水清鱼跃,日
趋严重的黄河水污染,破坏了黄河生态系统, 使黄河河道中近1/3的水生物绝迹。
2021/6/7
16
四是地下水的污染问题
黄河流域以地下水为主要水源的城市,由于大 量超采地下水,西宁、兰州、银川、包头、太 原、西安等大中城市市区,地下水位急剧下降, 漏斗区范围不断扩大,以致引起地面沉降,地 下水水质也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2021/6/7
17
2021/6/7
18
3、黄河流域水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
一是水资源短缺。 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十分匮乏,人均水量还不足
程度的污染,污染最严重的河段主要集中在宁 夏石嘴山市至内蒙古乌达桥、内蒙古三湖河口 至甘肃喇嘛湾以及陕西潼关至三门峡等河段。
2021/6/7
6
黄河流域污染已形成点源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 染和工业排放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
合的严峻形势,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成为污染最
严重的四条河,70%成为三类水(不可饮用)或五类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分布图
2021/6/7
22
2021/6/7
浅谈黄河断流的状况及影响解析
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
黄河断流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黄河自西向东流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 华北平原,流域面积的80%以上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 区;黄河径流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而流域多年平均降 水量在400 mm左右(王海梅,2004)。 人为因素:沿河工农业引黄用水迅速增加;水库调节 能力低,管理调度不统一;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严重浪 费(程进豪,1998)。
黄河断流的解决对策
加强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 建设调蓄工程,加大水资源调节能力 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全面推行节约用水 加大黄河水环境保护力度 加速流域治理,减少冲沙水量
主要参考文献
王颖等.1998.人类活动与黄河断流及海岸环境影响[J]. 南京大学学报 ,34(3):258-267.
王爱军等.2002.黄河断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J].自然灾害学报 ,11(2):104-107.
1
黄河断流的历史状
况
2
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
3
黄河断流的影响
4 黄河断流的解决对策
黄河断流的历史状况
❖ 黄河水少沙多,时空分布不均匀,下游(三角洲)河道迁徙频繁。 解放后,加固大堤、建库发电、引黄灌溉、束水排沙,减轻了黄河 的水患。但黄河流域沿途开发,不断扩大灌溉与用水量,出现断流 现象。1960年,黄河下游出现断流。据利津站记录,自1972-1996 年有19年断流,累计断流57次,共641d(王颖等,1998)。
王海梅等.2004.黄河断流与中上游气候的相关性分析及其对流域生态环境 的影响[J].内蒙占气象,(2):19-21.
王海梅等.2006.黄河断流与中上游沿岸气候的相关性分析[J].气象, 31( 专刊):18-22.
程进豪等.1998.黄河断流问题分析[J].水利学报,(5):75-79. 李政海.2007.黄河下游断流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16(2):686-690.
东营市黄河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
东营市黄河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摘要:东营市黄河水资源存在供需矛盾突出、水污染加剧、渠首工程引水困难、节水措施少、开发管理研究少等问题。
为此,建议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系统的黄河水资源管理利用体系,包括积极提高水资源供给、建立辖区独立水文水资源监测机构、建立完善各级水调中心和水资源监测网络、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政策和技术应用、研究调水调沙影响趋势等。
关键词:东营市黄河水资源利用对策加强水资源管理、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是确保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通过对东营市黄河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分析,提出科学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的对策。
1 东营市黄河水资源特点水量年内分布不均。
黄河流域水具有夏秋季丰富、冬春季缺少的特点。
汛期(7~10月)径流量占年总量的60%左右。
水量年际变化大。
根据利津站统计,利津站年径流最大为904亿m3(1964年),最小为54.2亿m3(1991年),相差16.7倍。
水丰枯流量变化大。
利津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1958年7月25日为10400m3/s,最小流量为0.0m3/s。
2 东营市黄河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2.1 利用现状(1)工程方面:黄河干流东营段现有各类固定取水口196处(渠首工程),同时为适应黄河水资源日益紧缺的形势,陆续修建了调蓄工程(库容占全省56.32%)。
东营市有9处引黄灌区,总设计灌溉面积444.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31.87万亩。
(2)利用概况:东营年均引水量9.9亿m3,占全省总引水量的16%左右。
其中,农业用水8.04亿m3,但灌区工程不配套,渠道衬砌率低,灌溉水沿程渗透损失严重,灌溉方式以传统的漫灌、串灌方式为主,灌溉水利用率低,水利用系数在0.4左右。
非农业用水年均用水量1.86亿m3,其中工业用水量为1.43亿m3,主要为东营市和胜利油田的工业用水。
(3)生态用水情况:90年代以来,黄河频繁断流对河口地区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近海水域鱼类资源衰减,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萎缩,海岸大面积蚀退,海水入侵加重。
黄河决堤
• 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 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 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2、土壤沙化: ● 河流改道后,原河道河床和堤防变成了地面上的一道 沙堤,阻碍洪水的排泄,由于黄河的粗泥沙含量较高, 所以决口泛滥对灾区土壤沙化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在 风力作用下,形成了许多断续的沙丘和沙垅,吞噬了 大片农田、房屋,破坏了城市、交通道路。 土壤沙化后,即使积极耕作改良,土壤肥力状况也难以 改善,因为地下水很难借助毛细管上升补给土壤,土 壤持水量小。 ● 现今河南东北和东部分布的许多沙丘、沙垅和大片盐 碱地,就是历史上黄河泛滥的结果。
谢谢
谢谢
谢谢 谢谢 谢谢
黄河水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自古黄河多水患,1949年以前的3000多年 里,黄河下游发生的漫、溢、决口和改道 达159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三年两 决口,百年一改道。洪水波及范围西起孟 津,北至天津、南抵江淮,泛区涉及黄淮 海平原的冀、鲁、豫、皖、苏五省25万平 方公里。
1938 年 6 月, 为了阻止日军沿 陇海路西进,中 国军队在花园口 炸开黄河大堤, 奔腾的黄河水对 河南、安徽等多 省造成了严重的 危害。自此以后, 黄河在中原大地 上肆虐达 9 年 之久。1938年决 堤视频洪水和泥沙吞没了农田和城镇,往往把 原先农业发达的地区变成了旱、涝、沙、碱的 常灾区。 1、土壤盐碱化:黄河含沙量高,每次决口将大 量泥沙带出堤外,随着洪水搬移,水退沙留, 在地面上覆盖了一层厚膜不一沙土。这些沉积 物在一定时间内对土壤有一定的肥力,但如砂 质过粗,或排水不良,则必然引致土壤盐碱化。
洪水对乡村生态环境的最大威胁莫过于 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破坏。河南本身就属 于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灾害的影响就 更加明显。
黄河断流的原因和保护黄河的建议
黄河断流的原因和保护黄河的建议
黄河断流的原因: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黄色河流。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黄河在过去几十年里曾多次断流。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黄河断流的原因:
1.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可能导致降水不均,进而使黄河的水量减少。
2.水污染:在黄河流域,污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工业和农业活动导致了化学和有机物的排放,这些物质会污染黄河的水源,影响水质和水量。
3.水资源开采: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水资源。
由于过度开采,黄河的水量变得不足,甚至会导致河流断流。
4.水土流失:黄河流域的土地长期以来受到水土流失的影响,导致农田耕地减少、植被遭破坏、河床淤积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导致黄河水量减少。
保护黄河的建议:
为了防止黄河再次断流并保护其生态环境,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建议:
1.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政府可以制定政策、规划和技术支持,鼓励企业和居民使用更为节水的设备和生产方式。
2.加强污染治理:政府可以加强污染监管,提高污染治理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企业和居民的环保意识,从根本上减少污染源。
3.优化水资源配置:政府可以制定更为合理的水资源利用规划,协调黄河流域内各部门和地区之间的用水争端,防止过度开采造成黄河流域水源减少。
4.防治水土流失:政府可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防止土地过度利用、植被遭破坏等问题,减少泥沙淤积和影响水量的因素。
5.促进科技创新:政府可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探索更为高效、可行的水资源管理和治理方法。
这些建议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等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黄河生态环境的长期保护。
黄河水资源现状对河口地区引水的影响及对策
7 8
水利建设与管理 ・0 6年 3期 20
赉
( 山东 滨州 市滨 南水厂 2 6 0 ) 5 6 1
【 摘 要】 黄 河是我 国第二大河 , 由于所处地域关 系, 又是水资源相对 比较 紧张 的河流, 它的水资源利用率是全 国大
河 中最 高 的。 2 0世纪 9 0年代 , 河 连 续 数 年 出现 断流 , 地 处 黄 河 最 下 游 的 河 口地 区 造 成 了严 重 的 影 响 , 黄 给 引起 了广 泛 关 注。 近 年 来 黄 河 水 资 源 实 行 了全 河 统 一调 度 , 虽然 有 效 地 解 决 了断 流 问题 , 河 口地 区的 引 用水 仍难 以保 障 , 但 对
沟、 罗家屋子 、 十公 里险工等引黄涵 闸, 二 相继兴 建了西河 口 护滩 、 崔家护 滩 、 丁字路 口三处 取水 口, 利用 泵船 从黄 河提
个月 。 为减缓黄河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 , 每年还需要 20 0 亿一
2 0Lm3 4 ' 的水 量输沙人 海 , 样 , I 这 黄河可 利用 的水量就 只有
干流河道全长 5 6 k 流域面积 7 . k 4 4 m。 95万 m 。黄河 是西北 、
积 26. k 2 3 5 3m . 1 是胜利油 田主要产油 区。区域地表水多 为天 然 降水 . 由于地处 渤海之 滨 。 自然条件较 差 , 水资源 贫乏 、 单
一: 由于 区域 土地 盐碱化 , 表径流水质 差 。 地 无法利用 , 黄河
1 . 6 . 4. 4 . 4, 12 0 1 8 6 l 8 9l 6 1l 1 9I 9. 6 3 5 5 8 6
资源 的利用要兼顾 中下游供水及输沙 的需要 。
从表 1 可以看 出:除 2 0 0 3年黄河流域发 生 了百年不遇 的秋季来 水 . 而人海水 量 比较 显著外 , 从 其余各年 水量都 比 较小 。这也代表 了黄河 的真实情况 。自从黄河水利委员会 自 19 9 9年授 权对 黄河进行 全河统一 调度以来 . 利津 断面就没有
走向和解:一种新的河流伦理观
走向和解:一种新的河流伦理观一、我们对河流做了些什么河流是人类以及许许多多生命伙伴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
她既是壮美多姿的地球形态的主要部分,也是推动和影响大地景观发生变化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河流穿越封闭凝固的山脉,通过千百万年的搬运和冲淤,在海洋上堆积起一个又一个广袤富饶的平原和近代三角洲,为生命的进化成长提供了辽阔的发展空间。
作为地球水文循环的巨大通道,河流以它无与伦比的活力吐故纳新,拾遗补阙,保障了大地整体的水分平衡,滋养着奇妙无比的生物种群。
各种不同的河流共同哺乳了人类古老的文明。
不同的河流决定了各种不同的文明模式,并主宰着不同模式的文明的命运。
在红海、地中海和撒哈拉沙漠所夹持的北非平原,每到夏季,汹涌而至的尼罗河洪峰溢出狭长的河谷;汛期过后,河岸两旁的田野被一层沃土所覆盖。
在这片柔软湿润的土地上,诞生了以泛滥农业为依托的包括天文学、几何学、象形文字和建筑艺术在内的古代埃及文明。
古埃及被历史学家称为“尼罗河的赠礼”。
在《圣经》部分情节所发生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从白雪皑皑的群山起源,在奔向波斯湾的曲折历程中,把西亚苦旱之地变成宜农宜牧的生命家园,并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创造了古代人类第二个文明中心——巴比伦文明。
先后被印度河、恒河所滋润的古代印度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为世界史贡献了史诗、因明学、计数法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城市文化。
印度文明又称印度河文明、恒河文明。
早在100万年以前,黄河流域就踏上了直立猿人的足迹。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以及宋代以前中央政权的更替,都出现在黄河流域。
长期以来,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大江大河构造了蛛网式中心辐射型的中华制度文明和儒道互补、刚柔相济的民族性格,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河流在带给人类灌溉和舟楫之利的同时,它的定期泛滥也给增长中的人类社会带来了灾难。
正是在减灾和兴利的双重努力中,古代东方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其上层建筑逐步走向成熟。
黄河断流 生态环境 对策措施
黄河断流生态环境对策措施1.黄河断流的生态影响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黄河断流自1972年起始之后,•在距今(1996年8月)25年的变化过程中,其断流频数、历时和河长,均不断增加。
1995年,黄河断流河长高达662km,•占下游河道(以郑州花园口断面为代表)总长度的86%,起点已经上溯到河南开封附近的夹河滩断面,河口地区的断流历时已高达152天。
•断流给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危害,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然而,黄河断流影响的深层次问题,即生态环境问题却很少有人去分析、去思考。
河道断流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是巨大的。
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发源于祁连山的黑河,近年来由于中上游地区用水量急剧增大,•河道断流的历时、•频率迅速增加,使得下游阿拉善盟(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在阿拉善盟西部,50年代有1700多万亩梭梭林,•现在已减少到300万亩,原来可采食的牧草有130多种,•现在减少到20几种。
50年代平均10~16亩草场养一只绵羊,现在30~40亩也养不起了,骆驼的数量已由1980年的25万峰降到现在的不足10万峰。
水量减少,植被退化,植物种类锐减,群落结构趋于简单,伴随而来的是群众生活贫困、沙漠化危害日趋严重。
•阿拉善盟的沙漠每年正以20m的速度向东南推进,流沙不仅埋没了大片牧场、湖泊和绿洲,而且时常切断电力、通讯,•阻碍交通,使公路改道。
流沙严重的25个苏木乡有2万多牧民被迫迁移它地。
虽然黄河断流的生态环境问题难以与黑河情况雷同,但黄河断流的影响范围和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预计要比黑河情况复杂得多。
2.断流对三角洲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2.1.海岸蚀退和海平面上升黄河三角洲是由泥沙逐渐淤积而成的。
黄河多年平均有10.5亿t泥沙输送到河口地区,其中约有73%的泥沙淤积在河口三角洲,仅有27%被海流携带到深海。
致使三角洲以每年20多km2的造陆速度向外扩展,成为世界上陆地资源生长最快的地区。
7-1 中国水危机-黄河断流
勤俭诚信 立己树人
加强,降水减少,旱情加重,水资源供求关系更加吃紧。
降水量本来就不充沛,水资源不足,进入温暖期后蒸发
2014-12-9
50/65
森林覆盖率低和水土流失严重
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总水量大约1.0×1018t;
若将其均匀分布在地球表面,可形成近3000m深
勤俭诚信 立己树人
的水层。
约98%存在于海洋, 仅2.53%为淡水,
87%的淡水又被封闭在冰冠和冰川、大气、土壤 中或深藏于地下。
2014-12-9 3/65
各种水体所占比例
96.53 %
勤俭诚信 立己树人
2014-12-9
11/65
勤俭诚信 立己树人
水危机
2014-12-9 12/65
问
题
一.黄河断流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二.黄河为什么会断流? 勤 俭诚信 立己树人
三.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2014-12-9
13/65
黄河!伟大的母亲河!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 《将进酒》
2014-12-9 49/65
勤俭诚信 立己树人
日益增长的用水需要;
③黄河流域及下游灌区人类活动(主要是农业灌溉),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黄河流域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 多年平均降水量476毫米,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大约60%
的降水量集中在6月~9月。
径流的补给主要靠降水,因年内分配不均匀,且年际变 化大。
勤俭诚信 立己树人
内汇入较大支流30条;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
增加沙量占全黄河沙量的92%,为黄河泥沙的主
要来源。
2014-12-9 28/65
2022年高考地理河流专题—黄河流域含答案
2022年高考地理专题训练—黄河流域【典例】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黄河流域简图,图中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于1999年底初步建成。
材料二:1972年黄河下游利津河段首次出现断流,1972~1999年的28年中,黄河下游有22年出现断流。
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有效调度,以及相关举措的推进下,1999年后即使在严重枯水年黄河也不再断流。
(1)说出黄河下游容易断流的自然原因。
(2)简析断流对下游沿岸及河口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3)1999年至今黄河不再断流,简述为此所采取的有效对策。
【标准答题】(1)(下游)径流量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河水下渗严重,径流损失大。
(2)沿岸农田灌溉水源减少,种植业减产;河口营养物质减少,渔业减产。
(3)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小浪底水利工程的调蓄;经济(农业)结构的调整;节水技术的推广;流域生态环境(植被)的改善等。
【分析】本题以材料为背景以图为载体,考查黄河断流的原因、影响和措施,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1)黄河下游断流,可以从水的来源减少以及水的消耗增大两方面来考虑,黄河下游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较小,径流量小,且降水集中在夏季,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该区域为沙质土壤,河水下渗严重,径流损失大,导致黄河断流。
(2)黄河断流对农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灌溉水源减少和渔业的影响,沿岸农田灌溉水源减少,使种植业减产,断流会使河口泥沙沉积减少,营养物质减少,渔业减产。
(3)为防止黄河断流,需要黄河流域的人们共同做出努力,流域内的水资源要统一调配;农业结构要进行调整,尽量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技术;也可以采取工程措施,加强小浪底水利工程的调蓄作用;要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保护流域内的生态环境等。
【同类专练】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三角洲是由黄河填海造陆而成,历史上平均每10年左右黄河有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道。
黄河入海河道不断演变,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逐渐淤积形成近代黄河三角洲。
黄河入海径流量减少对河口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黄河入海径流量减少对河口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高振会杨建强崔文林张洪亮(国家海洋局北海监测中心,青岛,266033)摘要:根据多年的实测资料,较详细地分析了黄河入海径流锐减乃至断流对河口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指出入海径流锐减改变了海洋生境要素,从而对海洋生物产生作用,致使海洋渔业生产力下降,部分物种绝迹等;同时,入海径流锐减也是三角洲海岸严重侵蚀,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受损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对整个黄河流域的开发治理,应充分考虑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文章最后分析了入海径流锐减的原因,并提出了缓解和预警对策。
关键词:黄河断流入海径流减少河口生态环境影响黄河干流长5464km,流域面积752443km2,流经中国西北、华北地区,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河流。
它每年向渤海输入巨量的淡水、泥沙和各种营养盐类,并在河口和邻近海域形成了适宜于海洋生物生长、发育的高生产力的海洋生态环境[1],成为大量经济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和育幼场[2,3]。
然而,随着近代黄河尾闾不断变化,加之近年来黄河水资源过度利用和上游生态环境恶化所引起的断水断流,导致了冲淡水和营养盐来源短缺。
黄河自1972年开始自然断流至1995年的24a间,入海量减少了317.51×108m3,入海输沙量减少了28.84×108t[4]。
入海径流的锐减乃至断流改变了河口生态系统的基础环境,对河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威胁。
已有研究表明,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渤海,乃至黄海生物资源动态及其可持续性[5-7]。
因而,研究入海径流改变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制定缓解和预警对策,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海洋资源与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1 黄河入海径流变化特征黄河具有水少、沙多、季节性变化明显等特征。
花园口站多年(1919—1975年系列)平均年径流量为559.2×108m3,年均输沙量(1919—1985年系列)为16×108t[8],其年径流量只有长江的6.1%,而输沙量则为长江的3.5倍。
黄河断流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影响
黄河断流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影响
崔树强
【期刊名称】《海洋科学》
【年(卷),期】2002(026)007
【摘要】介绍了黄河断流的特点和原因,分析了黄河断流的变化趋势及断流在黄河三角洲地区造成的影响,指出断流不仅加重三角洲地区今后防洪的负担,而且对三角洲环境变化将产生重大影响.研究表明,黄河断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流域降雨量的减少,水土保持减水是黄河流域水资源不足的主要原因;但人为用水如城乡工农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量增加加剧了黄河的断流;人为引水过程中的水资源不合理利用乃至严重浪费、流域引水管理混乱、水资源统一调配的机构和机制不健全,缺乏具体有效的控制引水措施和手段是导致近年来黄河断流加剧的根源.黄河断流对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是严重的而且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造成了三角洲地区水资源的极度匮乏、影响三角洲地区水质质量、造成地下水质恶化、区域植被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变差、陆区农业及海区渔业生态系统失调、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多方面的影响.
【总页数】5页(P42-46)
【作者】崔树强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4
【相关文献】
1.黄河断流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影响 [J], 丁兆运;李相明
2.黄河断流及其对河口区(黄河三角洲)地质环境的影响 [J], 何庆成
3.黄河断流对河口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J], 何宏谋;王煜;陈红莉
4.黄河断流与中上游气候的相关性分析及其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J], 王海梅;胡英华;李吉东;丁小俊
5.黄河断流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J], 刘郁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断流什么意思
断流什么意思断流是指河流干涸,河床表面有没水系流过。
断流也不是永久的,北方大部分河流都有断流期。
断流,汉语词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下》。
黄河下游最后一个水文站——利津水文站流量小于1立方米/秒时即称“黄河断流”。
历史上看,如遇持续干旱枯水年黄河干支流也曾出现断流现象。
初步研究表明,古代黄河干流断流约数百年发生一次,支流断流约数十年一次。
但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断流频繁发生。
1972年~1998年的27年中,黄河有21年发生断流,首次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天数不断增加,断流河段长度不断增加,下游大流量时也发生断流。
70年代~80年代在花园口站月平均流量小于750立方米/秒时,下游才可能发生断流。
进入90年代以后,在花园口站月平均流量为1100立方米/秒时,也可能发生断流。
除黄河下游断流情况严重外,黄河中游各主要支流控制站亦多次出现断流,黄河干流头道拐和潼关站出现了有记载以来的最小流量。
主要是黄河流域水资源贫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要。
黄河流域大部分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十分贫乏,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仅占全国径流量的2%。
黄河流域及下游引黄灌区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生活耗水量的迅速增加、水土保持拦蓄,使本来就比较贫乏的黄河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这是造成黄河下游断流的主要原因。
二是近期降雨、径流量明显减少。
1990年~1997年期间黄河流域降雨偏少,兰州以上降雨量平均355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减速少15%,河口至龙门411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减速少10%,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11毫米,比多年平均减速少21%。
三是用水浪费现象严重。
黄河流域灌区大多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程度差、渠道衬砌少、耗水定额普遍偏大。
加上灌溉方式简单落后,不少还是大水漫灌,管理粗放,致使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只达30%~50%,水量浪费严重。
工业用水也同样存在浪费问题。
四是水价太低。
难以用经济杠杆的作用调控引黄水量,不利于唤起人们的节水意识,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加重了引黄供水的紧张状况。
黄河下游断流问题的环境地质效应分析
黄河下游断流问题的环境地质效应分析
刘桂仪;王彦俊;吴修合;董上茂
【期刊名称】《山东国土资源》
【年(卷),期】1997(000)002
【摘要】黄河客水是黄河下游沿黄地带重要供水水源,由于受流域内持续干旱、中游来水量减少和下游引黄量增加等因素,自1972年以来,黄河下游断流现象日趋严重。
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带来了明显的环境负效应:河道萎缩与河口海岸侵蚀使"悬河"不稳定因素增强;大量兴建平原水库和引黄工程增多造成土地减少,土地砂化、盐碱化、沼泽化加重,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不合理开发诱发了地面沉降、海(咸)水入侵等地质灾害。
对此,从环境地学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对黄河水资源开发应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涵养水源、节约用水和进一步加强黄河下游地区地下水勘查开发、建设平原地下水库。
【总页数】8页(P59-66)
【作者】刘桂仪;王彦俊;吴修合;董上茂
【作者单位】地矿部山东地勘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地矿部山东地勘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26
【相关文献】
1.黄河下游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对堤防的影响 [J], 王现国;王和平;吴东民;彭涛
2.黄河下游断流原因及其对策——兼论龙羊峡水库对缓解断流的重大贡献 [J], 万景文
3.黄河下游(山东段)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 [J], 杨询昌;石阳;冯守涛;王成明;柴建林
4.河南省黄河下游重大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研究 [J], 张连胜;李莲花;等
5.水!黄河断流忧思——由黄河下游断流引发的思考 [J], 李肖强;王利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断流对河口地区及三角洲地区生态的影响研究综述管君阳51082601024摘要:介绍了黄河断流的特点和原因,黄河断流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黄河断流对黄河河口地区、三角洲地区以及附近海域生态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这些研究表明:黄河下游断流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叠加所致,但主要影响因素为人类活动,而气候变化、源区生态环境恶化也是导致黄河径流减少的重要因子。
黄河断流对河口地区及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影响是严重的而且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对三角洲地区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对河口地区附近海域的海洋生物的影响,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等等。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黄河下游的断流;生态;影响1 黄河断流特点和原因的研究进展[1]1.1 近十年来黄河断流特点黄河断流的现象始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
1972年,黄河下游利津水文站首次出现断流,断流天数19d,断流长度310km,此后,黄河断流频繁发生。
1972~1999年的28a中,有22a出现断流,断流年份占79%,特别是1986年以来,黄河流域连续严重干旱,断流天数和断流距离呈逐年增加趋势。
20世纪90年代,断流现象年年出现,其断流天数及断流距离见表1。
黄河断流的另一个特点是断流时间的提前,断流开始时间从1991年的5月份,提前到1998年的1月份。
另外,表1黄河断流情况统计表1.2 黄河断流成因1.2.1黄河下游断流的人为因素分析随着黄河流域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激增,人类活动对黄河水文情势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黄河干流上的多座大型水利骨干工程,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使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的难度加大,再加上流域工业及农业灌溉用水的大幅增加,在没有统一调配、合理控制各段用水量的情况下,造成了上、中游大引,而下游来水量锐减乃至发生连续断流的局面。
1.2.2黄河下游断流的自然因素分析干旱少雨的自然地理环境是黄河下游发生断流的重要客观原因。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黄河流域尤其是中上游地区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加、降水量及降水格局等发生变化,也是引起黄河下游来水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2 黄河断流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进展[2]黄河自1972年至1996年,有19年出现断流,计642 d[2]。
断流机率为76%。
断流天数90年代前期(1990—1995)比80年代前期(1980—1985)增多了4.8倍,比70年代前期(1970—1975)增多了6.7倍。
黄河断流出现以下新的特点:一是首次断流时间提前,80年代以前一般是在5、6月份发生断流,进入90年代以来,断流时间已提前到2、3月份。
二是断流时间增长, 90年代以前利津站发生断流的天数一般为3—20 d,最长的是1981年为37 d,1991年以来断流时间基本上是逐年增长。
利津站1991年断流13 d,1992至1996年依次为72、61、74、119、133 d。
三是断流河段由河口不断上延,断流的距离, 70年代平均为130 km,80年代为150 km,90年代为300km,最长的是1995年,将近700 km。
3 黄河断流对黄河河口地区及三角洲地区生态的影响研究进展3.1 黄河断流对三角洲地区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2]黄河三角洲的植被生态十分脆弱,是一块极易演替的不稳定的生态系统。
黄河断流,将促使地表盐分积累加重,造成土壤返盐,使三角洲的植被分布趋向单一性。
3.1.1 对森林、旱田的影响黄河断流将导致农田灌溉面积减少,增加地表面的蒸发,加快土壤盐分向地表聚积速度,形成土壤的次生盐渍化,使生活在这一带耐盐性较低的植物片断化[4],变成一些小的斑块,形成森林、旱田植物的岛屿,造成大片土地荒废,蒿类、狗尾草等普遍草甸植物由伴生种变成了优势种。
3.1.2 对湿生植被的影响湿生植被以芦苇为建群种,黄河断流,湿地萎缩,将使湿生植物种群的数量及分布减少,从而改变了以芦苇为基质的湿地景观,变成一些不连续的湿地景观斑块,增加了湿生植物随机性的灭绝机率。
3.1.3 对普遍草甸的影响三角洲土壤系近百年来的新淤地,成土年幼,草甸过程短,潜水位高,盐水易生地表。
以蒿类、白茅为建群种的杂草型斑块,随着黄河断流,淡水资源得不到补充,土壤的盐渍化面积将会进一步扩大,使普通草甸植物变成许多小的种群、多度降低,而被以柽柳、獐茅为建群种的盐生植物乘机入侵,变成盐生植物斑块。
3.1.4 对湿生草甸的影响湿生草甸适宜生长于含盐量1%以下的土壤中,黄河断流,土壤盐碱化加重,湿生草甸将会被翅碱斑块所取代。
翅碱篷可生长在土壤含盐量高达3%以上的滩涂裸地上,它是陆地向海岸方向发展的先锋植物群落。
黄河断流将使植物自身的腐烂减慢,减少了土壤的腐殖质,降低了土壤养分,使翅碱篷逐渐减少而出现裸地。
黄河断流对三角洲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见图1。
图1黄河断流对三角洲植物多样性的影响[2]3.2 黄河断流对河口地区海洋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5,7,17]3.2.1对河口地区浮游植物的影响[5,7]黄河口附近海域共有浮游植物4门116种(变种)。
1984年三角洲海域浮游植物现存量———叶绿素a含量平均为3.56 mg/m3。
4月黄河口外海较高,5~6月现存量达调查海域全年的高峰(10~20 mg/m3)。
浮游植物总量平均为226×104个/m3,个体数量密集区常出现于黄河口以南的莱州湾南部,密集区盐度始终保持在27~31左右,透明度较高(4.3~8.0 m),符合浮游植物生长的条件。
可见,黄河断流出现后,三角洲海域盐度升高,透明度增加,将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但营养的减少又限制了浮游植物的大量增殖。
3.2.2对河口地区浮游动物的影响[5,7]三角洲海域1984年浮游动物月平均生物量为249 mg/m3,4~5月间生物量较高。
本区有接纳黄河所注入的大量淡水与近岸水浅的特点,故以近岸低盐性的浮游动物为主,还杂有少量低盐河口种和偏高盐外海种。
黄河断流后,海水温、盐度的改变,会使偏高盐外海种入侵,浮游动物种类多样性会增高。
3.2.3对河口地区经济无脊椎动物的影响[5,7]三角洲海域为对虾、鹰爪虾和三疣梭子蟹的产卵、育幼场。
3月份蟹群开始向河口附近生殖洄游,至4月下旬遍布该海域,开始春季产卵。
4月份口虾蛄大量出现在本海域,进行产卵、育幼。
5月上、中旬(水温11℃左右),对虾在小清河口和黄河口以北沿岸浅水区产卵。
黄河断流期正好出现在其产卵、育幼期,水温的降低,盐度的升高,将影响其产卵期、产卵量和成活率,进而影响其资源量。
3.2.4黄河断流对河口地区海洋鱼类的影响[3,4,6]3.2.4.1 黄河口及其附近海域鱼类资源及其生物学特点根据黄海水产研究所和国家科委海洋组等单位对黄河口及其附近海域的渔业资源、渔场环境等综合调查①,黄河口及其附近海域的海洋经济类无脊椎动物约有50余种,主要有对虾、鹰爪虾、三疣梭子蟹、日本鲟和口虾蛄等,其生物学特点是在水温≤10℃的季节,随着海水水温的下降,逐渐向渤海中、东部移动,游向黄海深水区越冬;在水温≥10℃的季节,从黄海深水区洄游到黄河口附近海域产卵、孵化,其产卵期孵化的高峰季节为每年4~6月份,8~10月份为幼体生长期,10月至次年3月份逐渐移至黄海深水区越冬。
黄河口及其附近海域的鱼类初步鉴定约有80余种。
全年以暖温性种群居多(如皱唇鲨、孔鳐、青鳞鱼、鲈鱼等),在冬季还分别出现少量暖水性种群和冷暖性种群,其生物学特点主要取决于种群的适应性和环境的水温变化。
由于黄河口及其附近海域的鱼类以暖温带鱼类居多,大多在每年5~8月份产卵,6月份产卵鱼种类达到最多。
根据黄河口及其附近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区系性质分析,大多数鱼类是从黄海南部中央区越冬场出来,到渤海(包括黄河口及其附近海域)进行生殖、索饵,然后又回到黄海南部中央区进行越冬。
3.2.4.2 黄河口及其附近海域鱼类资源及其生态学特点生态学特点研究的重点是关于海洋动物的生活环境要素。
根据已有的研究,黄河口及其附近海域的鱼类数量分布与海水的温、盐度的关系有以下规律,即,春季,海水的温、盐度的变化与梭鱼和鲈鱼的数量分布密切相关,其中温度对这两种鱼类数量的影响程度更大;夏季,海水的温、盐度与黄鲫、鲈鱼、小黄鱼、银鲳、焦氏舌鳎等的数量分布关系相当显著,盐度影响大于温度;秋季,黄鲫、刺头梅童鱼、小黄鱼、银鲳、焦氏舌鳎等的数量分布受海水盐度影响较大;冬季,海水温、盐度对刀鲚、梭鱼、黑鳃梅童鱼、绵虾等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显著。
此外每年4~6月份是鱼虾产卵、孵化的高峰季节,海水的适宜盐度为23~27,一般情况下,黄河口及其附近海域的盐度在30左右,此期间的盐度的高低对鱼虾的产卵、孵化具有重要意义。
3.2.4.3对河口地区海洋鱼类的影响根据对黄河口及其附近海域鱼类资源及其生物学特点和生态学特点的分析,不同季节黄河入海淡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海水的盐度。
在4~6月份鱼虾产卵、孵化的高峰季节,黄河口及其附近海域海水盐度的高低对鱼虾产卵、孵化将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其它季节海水的盐度对鱼类生长的影响并不显著。
因此,黄河断流对黄河口及其附近海域鱼类影响的大小,主要取决于4~6月份黄河入海的淡水量的多少。
在以往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研究中,海洋水产部门曾要求在每年的4~6月份,黄河入海水量能每月维持20×108m³的入海量,以降低4~6月份黄河口及其附近海域海水的盐度,满足鱼虾产卵、孵化所需要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根据观测资料分析,在黄河枯水季节(入海水流量为300~500m³/s),涨潮时感潮河段的盐度为25左右,相应口门外附近海域的盐度为30左右;低潮时淡水水舌突出于口门以外海域,感潮段受淡水控制,盐度较小,相应口门外附近海域的盐度为5~27左右。
因此,4~6月份入海总水量在(24~40)×108m³,即可以满足鱼虾产卵、孵化所需要的海水盐度要求。
但由表1可知,1989年以来,多数年份4~6月份入海总水量<24×108m³的最低入海水量要求,这对鱼虾产卵、孵化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但对河口地区海洋鱼类的影响程度到底如何,还有待进行深入研究。
由于1989年黄河频繁断流以来,未对黄河河口及其附近海域海洋生物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这里采用1985年以前调查和分析的生物资源量进行对比。
1930年的生物资源量为3.36t/km2;1950年的生物资源量为1.22t/km2,1985年的生物资源量为0.335t/km2。
如果将1930年的数值作为其原始生物资源量值,20a后(1950年),此值降为1/3,而1985年调查的生物资源量,只相当于1930年的1/10,说明1985年黄河口及其附近海域海洋生物资源与原始生物资源量相比,下降幅度甚大。
同时,从黄河河口及其附近海域鱼类网获量变动情况分析,也说明1985年的鱼类网获量已较1958年下降3/4还多(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