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本能

生命的本能
生命的本能

生命的本能

-光鼎立

小时候家里收不到中央电视台,没能看上赵忠祥解说的动物世界,现在奔三的年纪竟然觉得动物世界蛮有意思。一只猎豹在草丛的掩护下,匍匐靠近一只离群稍远的羚羊,它的动作非常小心,时不时停下来。那只正在吃草的羚羊极其警觉,低头吃几口草就会抬起头观看一下周围环境。猎豹悄悄的,悄悄的再靠近,时机终于到来,它像出了膛的子弹扑向羚羊。羚羊的反应也是非常及时,一场陆地上最快的动物追逐战拉开序幕,时速超过110km/h。各种急转弯,好不壮观的场面。最终猎豹得手,扑倒了羚羊,那张强有力的大嘴死死钳住羚羊的喉咙,终于羚羊窒息而死。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猎豹叼着猎物,神情紧张走向树丛中,它要把猎物拖到树上去。它需要躲避狮子,还有号称非洲清道夫的鬣狗来抢食物。对于猎豹来说,威胁不仅仅来自狮子和鬣狗,还有非洲该死的旱季,最要命的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断的侵袭。猎豹别无选择,它只能跑得更快,它学会了爬树,它不断去适应新的环境,因为它是一个生命,因为它要生存。

生存,这是一个生命的本能,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它的第一反应就是要生存下去,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当然也包括人类。没有生命能够逃离死亡,也没有生命静候死亡,让我想起电影侏罗纪公园的一句台词,生命是奔放的。虽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是生命来到这个世界,第一反应就是生存在并延续下去。因此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各种动植物进化出各种匪夷所思的本领,就是为了适应它所在的环境并生存下去。

这样的法则同样适用于人类,有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而现在又有网友讲:人之初,性本恶。在我看来,无论善与恶这样的概括都显得片面。人降生于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生命的诞生,它的第一本能反应就是生存下去,这是一个中性而客观的事情。善或者恶取决于它生存的环境,如果环境优越,衣食无忧,你会更多看到它善良的一面;如果饭只够一个人吃,又有一帮人,怎能叫人不自私。家里养过狗的人可能会观察到,喂狗时,一群狗都是抢着食物吃的,即使大家都是“兄弟姐妹”,甚至是“母子”,也绝对不会有孔融让梨的情况发生。你可能会讲人怎么能同狗比,你说得没有错,人之所以叫人,因为人有一样与其他动物不一样的东西:文明。那文明又是什么东西,文明其实是人类暂时牺牲自己眼前利

益而换得更有利于自己长远生存一种行为,简单概括,文明是自私的妥协。就好比一个人,如果这个世界上只允许他随地吐痰,那他吐了就吐了,他会觉得无所谓;但现实是,他无法控制别人也不随地吐痰,那怎么办?于是大家商量好,都牺牲一点,都不随地吐痰,这样有时会觉得有些不方便,但是总比到处踩到别人吐的痰好多了,于是我们就有了文明。话又回到前面,生命的进化总是往有利于它生存的方向发展。

再聊到我们中国。中国从古至今有许多优良传统,但也有一些大部分人认为不好的习惯,借用网传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对中国人的评价:中国人喜欢抢,出生抢床位,临终都要抢坟地,从头抢到尾;中国人习惯讲关系,能通过关系办的事,绝不通过正当途径解决。他的评价有些夸张,但是基本贴合中国国情。中国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两个字:生存。因为自古以来,准确说是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老百姓从来都没有真正富足且衣食无忧过,食物的匮乏,医疗条件的缺失等等,一句话总结,就是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极其匮乏。通俗讲,东西不够分。怎么办?去偷,去抢,那是要坐牢的;杀人放火,更是要被杀头枪毙的。那讲关系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有一定社会关系(亲人,朋友,同学等)的几个或者一帮人,通过抱团方式(你帮我,我帮你)排挤其他人来获得数量有限的生存资源。也许这样的解释不太中听,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如果乞丐都能衣食无忧,有小车开(当然那种骗钱的假乞丐除外),那大家还需要为了买张火车票到处找人吗?所以文明的发展不可能一步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有了物质的保证,大家就会追求更舒服的生活方式,因为这是人的本能,要生存,且要生存得更好。

再从人的本能联想到企业的管理,先不谈效益,我们谈效率,因为这关系到员工的能动性,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所在。举个例子,华为可以2万多块钱起家做到年销售额达到2千亿人民币的国际巨头;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专利,排名中国第一。为什么?我想,是主要因为它能够创新。为什么它能够创新?因为它有很聪明的员工,且竭尽所能的工作?为什么那些聪明的员工会竭尽所能的工作?因为员工竭尽所能的工作,能够换回相对于自己从前和别人更丰厚的报酬,就现在社会而言,就是更好的生活。如果员工不拼命的提高自己,那这个能让自己生活得更好的岗位可能属于其他人。

我曾经与世界上顶级半导体制造商TI(德州仪器)公司的员工共事两年,他们的工作态度和执行力让我敬佩。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这么拼命?一个哥们跟我讲:在TI工作,有一个出色的工作平台,有一份不错的待遇,但这份工作是有危机感的。如果他们不提升自己;不建立好自己的客户资源,把自己的价值体现出来,那美国老板为什么不把这份工作给到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稍微培训一下就可以做同样的事情,关键是只要不到一半的工资给那些家伙就可以了。

由此看来,要一个人充分发挥他的潜能,必须给他一个这样的环境:他努力工作,可以生活得更好;不努力工作只能生活得比现在更差,简单讲就是优越感和危机感共存。我想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前者,因为这是一个法则,那就是生命的本能。

生命本能系统论要点

生命本能系统论要点 生命本能系统论 目录 卷首赘语...................................................................... .. (3) 序.................................................................. ........................................................................ ............... 3 第一章中医对生命的认识...................................................................... (4) 一、中医认识生命的方法...................................................................... . (4) 二、中医与西医对生命认识的不同...................................................................... (4) 三(生命现象与本质...................................................................... (5)

四、生存本能的生命意义...................................................................... .. (6) 五、中医的道与术...................................................................... . (7) 六、什么是自主性排异法...................................................................... . (7) 七、什么是自主性调节法,..................................................................... ............................9 第二章生命本能五大系统...................................................................... (9) 1、自主性本能系统与命门元气...................................................................... .. (11) 2、共生性运动本能系统...................................................................... . (12) 3、排异性本能系统...................................................................... (13)

正确认识中医和西医

正确认识中医和西医 在座的朋友们,有学中医,有学西医,甚至也有医学造诣很深的专家,特别是不曾学过医的朋友们,我相信诸位都会喜欢健康。我所讲的经典著作尽力用现代人的语言,现代人的思维来表述。做到学生都能听的懂,能理解。我讲的“本能系统论”是对中医的核心思想内涵的解释,下面是传统的中医与现代医学在哲学方法论上的统一,而发生的在临床中的重大突破。最后是本能医疗体系的临床实录。这是我要向大家讲授的内容。 我们学医前必须要认识:中医是怎么样治病的?又是怎样把病治好的。这个问题你不要小看它,这可是两千年来至今未说清楚的问题。西医是怎样治病的?怎样治病,怎样治好病,这是个“哲学方法论”上的问题。要了解中医或西医,必须从哲学方法论中去了解,才可以得到中医与西医的比较。这是学医者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从哲学方法论中了解中西医以后,我们便知道怎样学医,怎样事半功倍地学医,怎样学成大家!比如说:中医是怎样治病的?怎样把病治好的?这怎样回答!自伤寒论问世以来近两千年没有人回答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这是个哲学方法论解决这两个问题,你不能回答。我也曾见过有人说,中医治病是“望闻问切”,“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我问他: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方法之一,并不是全部。这个回答不对题目。“辨证论治”其中包含着四诊。辩证法有七个、六经、八纲、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三因、这些辨证法都是中医的治病方法,各有不同。为什么同是中医治病,竟是这样复杂?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至今没人说清楚。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问世,一直被尊为医学之圣经。到清乾隆年代,瘟病条辩等书传世,引起了伤寒与瘟病的一场争论。学经方面,非温病;学温病面非伤寒。这场争论一直延续到民初。为什么会发生这二百年的争论?都是因为对中医没有一个哲学方法论的认识。民国时期,卫生官员余云岫要取缔中医。共和国初建时卫生部付部长王斌要把中医与封建制度一同消灭,都是因为我们国人没有认识到中医的哲学方法论。 中医的哲学方法是什么东西呢?西医的哲学方法又是什么东西呢?今天我们都拿来看一看,不仅是把中医怎样治病,病是怎样治好的,人人可以明白,而且中医内部之争论可以平息。如果把中医的核心内涵说出来,人人都知道中医是人类最好的遗产,诽谤中医的人就没有市场了。或者说无人再诽谤中医。 中医的哲学方法论我们用简单的话说就是中医用自己的哲学观念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方法,就是中医的哲学方法论。西医用它自己的哲学观念来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方法,是西医的哲学方法论。中医的哲学方法论集中体现了中医的智慧;西医哲学方法论同样体现了西方人的智慧。今天我讲中医和西医两家的哲学方法论,目的是使大家明白这两个医的核心思想,它们各自有各自认识疾病的方法和治疗疾病的方法。你学医时可以相互借鉴,可以有选择地融合,提高自己的学业。不是学医的朋友,你对两个医有相当深度的了解,对你选择健康也是很有意义的。 西方医学的世界观是什么?医学的世界是生命世界。西医是怎样认识生命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这就是西医的世界观。认识生命的方法和改造生命的方法就是哲学方法论。西医怎样认识生命?西医从微观世界中去认识生命。这可能要上溯到两千年以前,西方人的祖先在牧畜生活中,从解剖畜牲开始,在人体的解剖中认识生命,改造生命。西医在数百年以前就从解剖人体认识人的生命改造人的生命。这就是西医的解剖学与外科技术的渊源。西方进入工业社会,显微技术出现,西医借助显微镜进入了人体的微观世界,从器官组织的分割到细胞与组成细胞的更细的物质。为了进入人体生命的微观世界,必然用分割的方法。在人体生命微观世界中的物质量变,直接表现看生命的常态与变态。也就是有没有疾病,疾病的进退变化。西医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到人体生命微观世界,发现了物质的量变与人体生命疾病的有无进退,西医走向了成熟。因为西医在认识生命、改造生命的世界里,形成了完整的哲学方

论中医复兴-郭生白

论中医复兴 ——郭生白 中医复兴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的选择,是中华医学与西方医学百年较量的结果。我有充分的证据来说明这个论断。 任何一个文化体系的复兴,都是在发展中的复兴。没有发展而妄谈复兴,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今天的中医与昨天的中医已经发生了变化,已不再是昨天。中医没有系统的理论;中医的理论是模糊的、随意的;中医是不可复制的;中医是玄奥难以理解。……种种对中医的议论,中医自己都不能回答。百年以来在沉默的思考之中。 中医的命运与中华文化的命运是相同的。近百年之中两次被政府官员提出封杀,但这不可怕。中医背后是人民的支持。近年又有一次封杀,是某几个人的一场闹剧而已。然而,最可怕最可恶的是由一些人精心设计的消灭中医的阴谋:暗下刀子,肢解,杀死中医。这不是耸人听闻。这是人人看得见的,在光天化日之下已经实现了计划。 我请大家想想看:中医自从萌生时便是医家与药家为一人。医家治病采药、制药、处方、加工炮制集于一身,这样才有中医不断的发展。在2600年前有了《内经》与《本草经》的出现。东汉建安年代伤寒流行,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出现。中医由经验医学发展到人体生命本能医学。清乾隆年代流行瘟疫,有了吴鞠通的《温病条辩》和叶天士的《温热经纬》的出现。发展了中医的病种与方法系统。上世纪五十年代,河北流行“乙脑”,蒲辅周先生治疗167例全部治愈,没有后遗症,是用了《伤寒论》的方法,本世纪03年邓铁涛先生治“非典”50余例全部治愈,没有后遗症,是用了温病学中的方剂。如果中医不是医与药集于一人,绝没有仲景的伟大成就,吴鞠通、叶天士的医学贡献。医学家、药学家在同一个大脑中工作是中医的一大优势。而阴谋家看准了这一点,于是在中医药大学中把中医腰斩,学医的不学药,学药的不学医。从此中医的大脑被切去了一半。这是阴谋家的第一刀:腰斩。 中医的思维来自于中华的根文化,来自“天人合一”的合一性与和谐性。中医对生命的思维,对疾病的发生,对疾病的治疗,对药物、方剂的选择、组织都是用均势、平衡的和谐思想,是顺应自然规律行为的。所以中医无不可治愈之病,是道与德合一的和谐医学。而阴谋家看准了和谐理念是中医的灵魂,于是让他先学习两年西医,而后再学两年中医。在两年西医的课程里,学生已经装满了对抗理念、分割理念,在微观世界看生命,在物质的量变上看生命等等基本观念。后两年学中医时,和谐理念、宏观世界、整体观念,顺应自然法则等等中医的基本思想已格格不能进入。这些人名为中医,其实没有中医,只是最低级的西医而已。因为中医的基本观念,和谐思维,整体思想……已被暗暗地抽走了。这是阴谋家谋杀中医的第二刀:割去了中医的和谐理念,整体思维,中医没有了自己的思想。这是最恶毒的一刀。 不仅仅如此。中医的一部《本草经》,被篡改为每味药先是大篇幅地讲分析为某化学单物质,可以抗什么、抑制什么,完全成为化学药,丝毫没有了中药的味道,只是后面有几笔治什么病,被新编为中药学。一打开便闻到一股“废医存药”的味道。这是砍向中医的第三刀。这三刀足可以致中医于死命。 不仅仅如此,所有对中医的一切规章,都是不许中医生存,变中医为西医的硬性方法。这足以证明,中医的命运五十年来完全掌握在西医手中。而西医又在谁的掌握之中呢? 中医的百年坎坷,五十年痛苦地思考着自己,在冻土中孕育着生机,等待春雷的发动。人总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中医何其不然。请看当今的祖国,高血压患者人数一亿六千万;糖尿病患者六千万;肿瘤患者每年死亡六百万至七百万;亚健康占总人口百分之七十点六。只这四个病,累计已达十一亿以上。这是逐年递增而来,还会逐年递增而扶摇直上。这个健康危机是历史所无,今天独有。怎么办?这些人都在吃化学药。我们每年用的化学药有多少是进口的?今天的这个主导世界的医学体系对今天的健康危机有没有责任呢?对今天的健康局面有没有能力改变呢?能不能克服你自己的药源性疾病、医源性疾病呢?能不能改变你自己命名的终身服药,终身病为可愈的病呢?你的基因工程能不

生与死的本能

生与死的本能 在弗济伊德的早期理论中,他把本能分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后来他从生物观点出发,认为在人的心理成分巾,存在着死的本能,其反面是生的本能。不过死的本能不是表现为求死的欲望,而是杀生的欲望。生的本能变弱的话,死的欲望就会抬头,由此可以解释自杀现象。 总之,精神分析理论特别强调对人的问题行为、症状背后所压抑的各种需耍、欲求、感情的力曲关系的理解及其意义的解释。四、行为主义的心理咨询(behavionsm counseling) 行为主义的心理咨询是以学习理论和行为疔法理论为依据的心理咨询,认为人的问题行为、症状是由错误认知与学习所导致的,主张将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的着眼点放在来访者当前的行为问题上,注重当前某一特殊行为问题的学习和解决,以促使问题行为的变容、消失或新的行为的获得。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 J.B.Watson)。但对心理治疗产生较大影响的却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B.F.Skinner) 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和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条件反射理论 条件反射理论成为行为主义心理咨询或行为疗法的根据,这一原理是由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创立的。 巴甫洛夫用狗做实验,当狗吃食物时,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无条件反射。如果给狗以铃声,则不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但是,如果给狗以铃声时即喂以食物,这样结合多次之后,每当铃声一响,虽然食物并未出现,狗也会分泌唾液,这时,原来与唾液分泌无关的刺激物——铃声,变成了引起唾液分泌这种无条件反射的无条件刺激物——食物的信号,转化为信号刺激物,引起唾液分泌。这就是条什反射的原理。但是,如果形成的条件反射不予强化和保持的话,就会产生条件反射的消退现象。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可以解释人的很多行为。人的日常生活极其复杂多变,但人可以随机应变,首先就在于人因为条件反射而处于一种自动化了的或半自动化了的状态。但是,如果这种条件反射产生负面作用的话,就会引起强迫症状、焦虑或不安发作,或也会形成某种癖病。不良习惯、辍学或恐怖多山此而形成。对于在无意识中的条件反射所形成的不良癖病、恶习或身心障碍、心理问题,在治疗和咨询

儿童心理学形考作业答案

儿童心理学电大学前教育本科专业 作业1 一、概念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2、发展:事物从出生开始的一个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是指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有正向的变化,也有负向变化。 3、个案研究法:是通过各种数据收集的方法(结构性访谈、问卷法、临床诊断法、行为观察法)建立起研究对象的成长档案,以探讨儿童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4、跨文化研究法:跨文化研究是指,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探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5、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6、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7、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 8、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7、认知: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我们通常所讲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过程。 9、认知结构图式: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10、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是指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当他发现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新的刺激时,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图式来应对新的刺激,这就是顺应)。 11、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12、社会生态系统论: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二、选择题: 1-5BACCB 6-10DACBD 三、简答题(每题 6 分,共 30 分) 1、简述二十世纪的主要儿童观。 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他应该拥有基本的人权;儿童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不能把他们等同于成人,或把成人的观念强加于他们,或完全放任儿童自然、自由发展; 儿童期不只是为成人期做准备,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儿童应当享有快乐的童年;儿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他们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每个健康的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幼儿才能的发展存在递减法则,开发得越早就开发得越多;儿童的本质是积极的,他们本能地喜欢和需要探索、学习和成长,他们的认识结构和知识及个性是其自身发展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自我建构的; 实现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其先天的生理遗传充分赋予了实现全面发展的条件,自由全面的发展才能实现充分发展; 儿童的学习形式是多样的,如模仿学习、交往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操作学习、阅读学习等。成人应尊重幼儿各种学习形式,并为他们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 2、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生命的真谛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生命的真谛 郭根福:江苏省溧阳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科室主任,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1976年开始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在《人民教育》《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报》等20余种教育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科研报告350余篇。近几年曾参与人教版小修订版、大修订版、新课标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主持编写并出版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及教材分析》《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等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教材。 钟群娟: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江苏省溧阳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科室副主任。在国家级教育报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围绕“生命”这个主题,选编了《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4篇中外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 《触摸春天》一文,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来感受春天美好景色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内心创造缤纷美丽的世界。作者用细腻的笔法、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表现盲童安静丰富、热爱生活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生命、热爱世界上其他生命的盲女形象。 《永生的眼睛》一文,讲述了“我”的母亲、父亲在死后捐献自己的遗体器官──角膜的故事。作者通过“‘我’对捐献母亲遗体的角膜不理解,爸爸对‘我’进行教育;爸

爸的言行感动了‘我’‘,我’给女儿讲‘我’爸爸的故事并感动了女儿”的故事,展示了“我”的父辈为了他人能够更好地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的美好品德。 《生命生命》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对生活中极为普通的“飞蛾奋力挣扎逃生”“小苗顽强地从墙缝里钻出来”“倾听自己的心跳声”作了深深的思考,表现了“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要让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的人生哲理。 《花的勇气》一文,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朗读、品味重点词句,让学

郭老讲课笔完整版

郭生白議笔记完整版 -、说白伤寒论 二、本能系统论 目录 2 101第一讲纪要^2 102第二#纪要^ 5 103第三讲纪要^ 6 104第四讲纪要说白阴阳六经^ 10 105第五讲纪要^ 12 106第六讲纪要^ 14 107第七讲纪要^ 23 108第八讲纪要养生新观念^ 25 110第十讲纪要^ 32 111第十一讲解肌法^34 112第十二讲桂枝汤方^ 37 113第十三讲几种常见病的自疗方法(一)^40 114第十四讲几种常见病的自疗方法(二)^47 115第十五讲纪要鉴别热型^ 49

116第十六讲纪要肺感染^ 52 117第十七讲纪要几种方剂的正确运用(一)^55 118第十八讲纪要几种常见方剂的正确运用(二)^59 119第十九讲纪要急性胃炎^62 120第二十讲纪要生命本能信息系统^ 66 121第二十一讲中医是生命本能系统医学^ 69 123本能系统论第三讲^ 71 本能系统论^71 124第四讲升降出入之能与内外开放之器^71 125第五讲升降出入与内外开放的临床意义^ 75 126第六讲升降出入与内外开放的临床意义治疗^ 76 127第七讲系统医学的系统思维^76 128第八讲系统医学与系统思维(二)^79 129第九讲本能系统论答疑^ 79 130第十讲本能系统论答疑(二)^79 131第十一讲本能系统论答疑I三〉^ 80 132第十二讲本能系统论答疑〈四〕^ 81 133第十三讲本能系统论答疑(五)^81 134第十四讲本能系统论答疑(六)^81 135第十五讲本能系统论答疑(七)^82 136第十六讲大文化中包含医文化^83 137第十七讲中医的智慧^83 138第十八讲本能论导读^ 84

人类三大本能

人类三大本能 =序= 这篇文的存在起源於"I, Robot"的电影所刺激出的灵感。机械人三大法则的存在是大量「人类和机械人和平共存在同一个社会」的思考实验的结果,因此其实是「人类社会的共存法则」的一个亚版本,作为进化的一种结果(虽然不甚完美,因为人类只有十万年的历史),人类本身的心理法则——也就是本能——必然是异曲同工的东西。 =人类本能的起源=底假设:其他的动物没有人类那种华丽的计算能力,因此依靠简单的本能来规范人类的行为以保证生命的延续是不可行的。因此,人类应当会进化出一些新的本能来保证人类作为一个种族能够延续下去。 =人类第一本能=进化过程的第一游戏规则:要生存下去。群体动物不能脱离群体生存,所以必须进化出珍惜其他成员生命的本能。然而人如何能够天生就直觉地体会到什麼是生命、认同其他人类和自己是「一样是人类」? 怎样能够天生就体会及感受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存在? 进化的答案:拥有「意识」。 问题继续。如何本能地能确认其他人类和自己「一样是人类」? 拥有「直觉」。 所谓的直觉,是指一种自动而无法用意识控制计算过程、输出直接进入意识的计算模组。因为无法控制,所以基因可对硬件的形态加上规范,然后共同的生活环境和相类的身体机能会令此模组弄出相似的输出,令个体和个体之间出现明显的同步感觉,而两个人同时面对相似的外在刺激,会有一样的反应,这种反应的共同性会自动形式「同体」的概念——人类的其中一种视觉直觉,就是会将共同移动的刺激自动当成「同体」。 所以,人类第一本能会是「遵从直觉」。这实际上是利用了人类的动物性本能来体现机械人第一法则「不能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原意。 正常来说这是力量最强的本能(当然因为突变和环境因素造成硬件破坏是绝对不罕见的)。 =人类第二本能=群体动物如果太容易因为意见不同而分化导致轻易离群独居,存活率肯定大大下降。因此能够想出各种各样不同意见的人类必须进化出一种反作用力,减低这种因为思考能力发达结果反而不利生存的恶果。 所以,人类第二本能是「追求与同类的一致性」。这和机械人第二法则「遵从人类的指令,除非和第一原则矛盾」有异曲同工之理。 因为这个本能的执行需要人类的天生就能理解何谓「别人」,因此「意识和直觉」有存在的必要。因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必须先有自我意识以及同类意识,才能理解何谓「别人」。 正常来说这是力量第二强的本能。 =人类第三本能=因为能够想出各种各样不曾见过的做法,因此人类不小心杀了自己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进化令人类比那些不擅想出新做法的动物更加有动机去考虑自己的做法的危险性。 所以,人类的第三本能是「贪生怕死」。因此人类的意识和直觉都有必要存在,因为没有意识就不能天生地感受到「自己在生存」,而没有直觉也就没有「同步」,也就不能透过同伴的死来理解「自己的死亡」的存在。 (由此可见为何「目击别人死亡」对人类有如此大的心理冲击,因为它触动了人类的第三大的本能。) =讨论=这三种本能解释了「意识」有什麼进化功能、在人类的生存上担任了什麼角色,而且也解释了为什麼人类的法律一向有「意识」概念和衍生的裁判差别,因为文化上对意识的重视能够强化意识的功用,同时文化也是进化机制能够作用的对象。另外也预测了意识的复杂程度限制了个体能发展的道德观。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动 机)

第10章动机 10.1 复习笔记 一、概述 (一)动机的定义 动机(motivation)是指发动、指引和维持躯体和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在具有特定目标的活动中,动机涉及这种活动的全部内在机制,包括能量的激活、使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以及维持有组织的反应模式,直到活动的完成。“动机”这一概念是伍德沃斯(R.woodworth)于1918年率先引入心理学的,他把动机视为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 (二)动机术语 1.本能 本能是指一种先天的生物力量,它预先确定有机体(包括动物和人)的一些行为倾向或行为方式。这种先天的本能行为模式在种系的每一个体达到特定的发展阶段时,被足够的刺激条件所激发而以同样的形式表现出来;本能行为一旦被引发出来后,便不再依赖外界刺激而完全自发地完成。 2.需要和驱力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而“驱力”是来源于这种生物需要的唤醒状态,这种唤醒状态驱动有机体去追求需要的满足。 需要和驱力概念的基础是体内平衡原理。有机体的生存必须保持体内物质和能量的动态

平衡,当某种物质或能量代谢失去平衡时,就产生某种需要,这种需要使有机体被唤醒,促使有机体从事某种目的在于满足需要的行为,以恢复体内平衡。 3.诱因 (1)定义 诱因是指能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2)分类 诱因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正诱因使人产生积极的行为,即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而负诱因使人产生消极的行为,即离开或回避某一目标。 (3)功能 诱因具有两种功能:它唤醒有机体;并指导行为朝向或离开诱因本身。 (三)动机概念在研究中的运用 为了使动机研究具有科学的应用价值,必须将动机概念与可测量的外显行为指标和研究者可操纵的外部刺激条件这两种因素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考察动机的确定效应,才能发现刺激条件的变化、作为中介变量的动机的变化以及行为的变化这三者彼此之间的关系。 1.动机的行为指标 可用于测量动机强度的行为指标有:在训练水平恒定条件下的学习速度、最终达到的操作水平、反应被消除的困难程度、对其他活动的干扰程度、对特定目标或活动的偏好程度以及一些有关维持生存的行为指标。这些变量都是可见和可测量的外显行为指标,因此均可用于作为动机的操作定义。对于人类被试,动机还可用其他方法测量,如用问卷调查法。 2.对动机的操作 为了了解动机的变化将怎样改变行为,需要通过实验设计来对动机条件进行操作,包括引发动机、增强动机或减弱动机。普遍使用的两种方法是剥夺和刺激。

死本能指向

几乎人人都有死亡冲动 "死本能"与生俱来 专家简介 郭蓄芳,回龙观医院心理病房主任。专业领域:心理障碍的森田治疗及家庭治疗。主要成果:《精神分裂症病人归因与记忆的研究》、《7例强迫症患者的结构式家庭治疗》、《现代医学模式中心理诊断的意义、分类和原则》等。 向程,高级心理咨询师,四川南岛心理咨询研究所所长、首席咨询师,知名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家。专业特长:婚恋情感亲子关系咨询、各类神经症治疗、性心理障碍及变态性行为矫正、短程精神分析、催眠与意象引导、人生发展咨询、职业心理指导与营销心理训练。 死本能与生俱来且有积极作用 “几乎所有的人在潜意识的底层都有死亡本能。它与生本能相对应,构成人类心灵底层最重要的两种本能力量。”听完记者的讲述,四川南岛心理咨询研究所所长、首席咨询师向程非常平静地解释了这一现象。“几乎所有人”这个令人瞠目的比例在记者采访著名心理学家朱建军教授和北京市回龙观医院心理病房主任郭蓄芳时,也得到了证实。 人往往对于头脑中转瞬即逝的东西难以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恰恰是这“一闪念”泄露了人类生死的秘密。第一个发现它的人如果活到今天,已经150岁了,而我们的生活却始终在他的理论框架下重复着。这个人就是弗洛伊德。 瞬间浮现的跳楼、溺水等死亡冲动是死本能的表现

弗洛伊德在1920年的《超越唯乐原则》一书中提出了“生本能”和“死本能”这一组相对的概念。“生本能”包括人的自卫本能和性本能。“死本能”指的是每个人都有一种趋向毁灭和侵略的冲动。 “新闻报道中那个想从楼上往下跳的年轻人的案例只是死本能导致的死亡冲动中的一种。”向程告诉记者,像人在极度开心时会哭出来、极度幸福时刻会希望死去,极度绝望时会焕发出强有力的生的力量,这就是生本能和死本能的转换。“死本能表现为攻击、破坏和毁灭。死本能向外表现,就体现为伤害他人,而以人类战争的最高形式达到顶峰;死本能向内发展就表现为对自我生命的否定、自毁和自杀。而生本能和死本能的转换构成了人的生命过程的全部内容。” “人有很多本能,死亡本能是从一出生开始就有的。和人生存的本能一样,死的本能也是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之中的。”郭蓄芳主任在回龙观医院心理病房工作多年,对于生和死这一人生永恒的话题有着更深入的认识,“有些人可能不承认或者意识不到自己的死亡本能。只要一个人想到过死,这就是死本能的表现”。 人的死亡本能是人放弃和逃避的防御心理。很多人常说,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当人们这么说的时候可能仅仅会感到内心的一股悲凉,但实际上这正是死本能的表现。 情感达到一定强度时,希望用想象的“结束”的方式来把这种体验定格 和严重的抑郁症患者极度渴望死亡的病态心理不同的是,瞬间的死亡冲动更接近于一种人类特有的情感。 “死亡冲动是人在原始情感中所共有的。当人面对美丽的景色,觉得特别高兴的时候,都可能会有种希望个体消失、消融在景色中的冲动。在爱情关系中,情侣在做爱时达到了高峰体验,也会有种‘如果死在此刻就好了’的感觉,人们

生命本能系统论 郭生白

生命本能系统论 第一章中医对生命的认识 作者:郭生白来源:郭生白中医研究院 中医为什么要认识生命?医学是完善生命、保护生命的科学,怎么能不研究生命呢? 人有生死寿夭,这是为什么?天有风寒暑湿燥火伤于外,人有喜怒忧思伤于中,病有正邪盛衰进退的变化,这又是因为什么?生命从哪儿来的?人为什么会生病?病是怎样治愈的?人能不能不生病?人能不能青春永驻、返老还童?人如何健康长寿?……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医学家终生研究的课题。这些生命现象内含的本质是什么?中医从两千五百年前便开始研究了。 一、中医认识生命的方法 中国这个古老文明的大国,五千年的文化之中,一个最古老、最伟大的智慧就是“天人合一”。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顺应自然法则”。自然法则就是“天地之道”。中医这个文化体系当然不能超越这个伟大的智慧观念,当然是在这个大观念中思考生命,在生命现象中看到生命的本质。我着重地说几句题外话:两千五百年前的中医,与今天的西方医学不同。中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天人合一”观念中,是用整合的方法看世界,看宇宙万物,看生命。这就决定了中医的宏观理念。所以中医对生命的发生是用聚变的观念,将生命的发生看成“阴阳合德”。中医是在聚变中认识了生命,什么是阴阳合德呢? “阴”是有形的静物质,“阳”是无形的动能。这两种物质在特定的条件中发生了聚变。两种物质的属性合成另外一种属性的东西:生命发生了。阴阳合德,两种不同物质的属性合成另一种什么属性呢?——“阴阳互根”。 什么是阴阳互根呢?“阴阳互根”是生命自己发生的运动。这个生命运动能把外界物质变化为自己身体需要的物质,而且发生了生命生存本能:自主性运动本能,共生性本能,排异性本能,应变性本能,守个性本能等五个生存本能系统。这是中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而且在东汉已经运用于临床了,出现了数之不尽的神奇医案! 二、中医与西医对生命认识的不同 中医对生命的认识与西方医学不同。这不仅是早了两三千年,主要是认识方法不同。中医是用整合的观念,在宏观中看到生命发生于聚变。西方医学在近五十年内用分割的观念,凭借显微技术,在微观中看到生命,而且尚未在临床中看到成功的结果。 我们不谈这些。知道中医早已把对生命的研究与认识用于临床,我们如何继承传统、发展自己就够了。中医有没有生命科学?当然有,而且是在临床中应用了至少两千年以上。直到今天仍然是神奇的、超现代的! 说超现代,我想先说中医所处的背景。近百年来两次被卫生官员取缔(当然未能成功);近年又被人在网上招兵买马声声叫着取消中医。试看国内还有多少真正用中医理法治病的中医!为什么中医这样艰难?为什么中医药大学毕业的中医师那么喜欢用西药治病而放弃中医药?这个现象背后是什么?我想,这是中医的自残自弃。 中医的超现代疗效可表现在两个方面——传染病与慢性病。在传染病方面:上世纪50年代蒲辅周先生在石家庄治167例乙脑,全部治愈,无一例后遗症。2003年邓铁涛先生在广

生命本能,死亡本能

生命本能,死亡本能 "生命本能"是什么? 按照弗洛伊德晚年发展的一套理论,每个人只有两种基本的本能。他把其中之一叫做生命本能,而给另一个命名为死亡本能。这两种冲动的目标和欲望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弗洛伊德又给生命本能取名为厄洛斯--希腊爱神之名,相当于罗马神话中的五比特。它直接被包含在“原欲“里。它是每个人身上的创造力量和肯定力量。它也包含所有的自足和自卫的欲望。 生命本能一如其名是个人力量的来源,它坚强地袒护生命和代表生命的每件事物。 哉们时常读到一些不平凡的英雄事迹,这些英雄竟然能在看似绝望的情况下坚持抵抗,而获得最后的胜利。有些人半疯狂地在沙漠里流浪了几个星期而遇救;有些人躺在木排里又渴又饿,却能在太平洋上飘流一个多月不死;有些人受到惨酷的刑罚后仍然活着,这些都是生命本能发挥力量的戏剧化的例子。它也常表现在我们的快乐,野心、亲人感,爱、乐观主义以及生活的其他方面上,只不过这

一些时候的表现比较不明显罢了。 "死亡本能"是什么? 按照弗洛伊德的主张,死亡本能的学说是多数人特别难以接受或了解的。这种学说认为每个人的身上有一种趋向毁灭和侵略的本能冲动。而达冲动起初是朝着我们自己本身而发的。 与这个冲动相对的是生命本能。后者的最初目标是自卫及自足,而且本质上是创造性的一股力量。 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死亡的本能设法要使个人走向死亡,因为那里才有真正的平静。只有在死亡--这个最后的休息里,个人才有希望完全解除紧张和挣扎。 这个自毁的冲动(还是按着弗洛伊德看法)受生命本能的压制而减弱,或改转了方向。不过有时候生命本能失去这种力量,这时死亡本能可能借着“自杀“方式表现出来了。 莎士比亚盼《哈姆雷特》剧本里有段台词是以“生存或不生存(死亡)……“开头的。这里他提出了许多理由,说明为什么死亡对人类具有吸引力。他也提出了为什么结果也许又不那么吸引人的一些理由。哈姆雷特王子对“不想寻死“所

冬吴相对论第讲本期主题知人善用

冬吴相对论第093讲——本期主题:知人善用 播出时间:经济之声2009-09-19 18:30-19:00 主讲人:吴伯凡主持人:梁冬 参与整理:红枫叶小鱼儿婉婷 下载:冬吴相对论-93.知人善用.mp3 梁冬: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都二脉,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冬吴相对论》我是梁冬,对面的依然是《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伯凡你好! 吴伯凡:大家好! 梁冬:在较早之前的时候呢,我们聊到过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个话题。其中呢大家都比较关注就是关于时间的管理,想不到这期话题,诶还真的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人都说:哇,想不到掐指一算,人生也就三万天而已。三万天呐!三万块钱连个厕所都买不到,这三万天就过去了,而且还活比较长寿的,八十多岁的人才活三万多天。 吴伯凡:活一百岁才三万六千五百天嘛。 梁冬:对啊,而且这三万天里面还抛出你小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 吴伯凡:哎,唐伯虎说的人生七十古来稀少,十年幼小十年昏老。中间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是吧?呵呵…… 梁冬:呵呵……这样你算下来就几千天可活。 吴伯凡:呵呵,对,还有中间夹杂多少奔波烦恼。 梁冬:哎呀,老吴这是你在大学还是中学的时候背的? 吴伯凡:我忘了,反正他这么写的。 梁冬:哎呦,但是呢总而言之屈指算来,真是人生苦短啊。那么人生的烦恼呢除了没有好好的利用时间之外呢,其实还有另外一种浪费时间的方式,你发现了没有? 吴伯凡:浪费精力,浪费感情,浪费机会,有些时候机会它比时间还重要,机会过去了你再多的时间没用了。 梁冬:对,所以呢,我们今天呢继续沿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个思路呢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些观念啊,应该我觉得说除了做一些事情拖拖踏踏浪费时间以外,还有另外一种浪费的方式,那就是与不合适的人在一起对生命的浪费。 吴伯凡:嗯,把不合适的人放在不合适的位置上,做一件不合适的事是吧?那就是非常浪费。把那个人的生命给浪费了,把你的生命也浪费了,把组织的生命,把组织的机会全浪费了。

本能观后感和心得(精选多篇)

本能观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本能影评 如果是游戏,谁才是赢家? ——《本能》影评 凯瑟琳用智慧和性的本能占了上风,但最后却被爱的本能驱使放下了手上的冰锥。尼克看似被欲望所迷惑,最后却使得凯瑟琳改写了一直以来遵从的故事发展规则。 爱发生在遇到那个能懂得自己的人时,抗拒征服的同时也是被征服的过程。游戏之所以好玩,是因为棋逢对手,凯瑟琳是高智商高性感度的美女作家,尼克是职业嗅觉敏感作风强硬的警察。强者之间的过招,从来就是充满了刺激、暧昧和欣赏的。就像是猫和老鼠的游戏,他们都以为自己是猫,却又同时都是老鼠。这么节奏紧凑神经紧张的相处方式带来的致命吸引力跟快感应该也不是能够轻易抗拒的吧? 所以,从一开始结局就是注定的。 只是,当凯瑟琳从爱情中清醒,那只一直藏在触手可及的地方的冰锥,是不是就会落下? 不管那一天会不会到来,曾经发生过的改变不会像粉笔字一样被轻易擦除,当一个杀手真正动情,她就再也无法完成艺术品式的杀戮。

回到原题:本能,是什么? 性善性恶,从来就说不清楚。有人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可是每天看看微博看看电视看看大街小巷让人心寒的事情也出了不少,有人相信“人性本恶”但是一旦真的遇到别人有危险自己却想都不想伸手帮助。问起来只能说杀人是冲动,救人也一样不假思索,毁坏会有快感,建立一样成就感十足。 或者说是征服么?让对手,特别是强大的对手臣服在脚下的确是件让人兴奋的事情,可是在对手戏的过程中要让你相信他的确是可敬可惧的对手的过程难道不是对你的征服么?那么到最后到底是他承认了你的不可战胜还是你承认了他的值得赞赏呢?你以为你赢了那就是赢了么? 只能说,当我们没有发现更大的心理舒适时,曾经以为当下所追求的欲望就是本能。 嫉妒是本能、宽容也是本能,伤害是本能、维护也是本能,杀戮是本能、拯救也是本能,相信是本能、不相信也是本能,性是本能、爱更是本能。 第二篇:最美丽的本能 交通 第三篇:爱的本能 爱的本能

090621郭生白说白伤寒论第四讲

说白伤寒论第四讲 主讲:郭生白主持:梁冬 播出时间2009-06-21 23:00—24:00 梁冬:是的,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重新发现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太美,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国学堂》,我是梁冬。在过去的几周里面呢,我们有幸请到了83岁老明医,“明”呢,不是出名的名,而是明白的明,明医郭生白老师,和我们分享从伤寒杂病论所悟出来的生命本能,这样一个大的生命体系。 在上一周的时候,我们讲到了生命本能的若干个方面,比如说有排异的本能,我们每个人身体都有把不属于自己身体排出去的能力。第二是有自主调节的本能。第三个本能是应变性本能,今天呢继续和郭生白老师,一起分享生命本能的话题。 郭生白:这个本能系统第一个是自主,自主运动,有自主性系统。第二个是共生性系统,共生性系统就是我们说的许多的组织,许多的器官在完成一个活动之间的这些,组织一个和谐的程序,这个能力叫共生性。再一个是排异性,一个是应变性,再一个就是守个性。 梁冬:刚才我们在上一周的时候讲到了排异性了,也讲到应变性是吧,也讲到了自主调节性和自主性了,那今天马上我们要讲哪个性呢? 郭生白:我们提一下守个性。 梁冬:守个性。 郭生白:天地万物是每一个物种都有自己的个性,甚至于到说万顷森林,没有两片相通的意思,所以人会,每一个人都是有不同个性的,这个个性就说明着人的遗传的功能,这和我们在医学上,在优生学上要研究的内容,我们现在说这个本能系统是个什么东西,明确一下这是与生命一同来的,一个保护生命生存的系统。既然一个生命都有自己保护自己生存的系统,您说这个医是干什么的?这个医要不要这个系统,你要承认这个生命最好保护的是自己系统,不是医,医应该做的是什么,是这个本能系统发生障碍的时候,发生某些力不足的时候给一点帮助,给一点助动,给一点引导,给排除一点障碍,我说医不过如此。 我再说一句充其量也不过如此,因为什么,生命是不可再造的,是不可改变的,是不可干预的。我希望大家对于这一点要认真的考虑,认真的去对待什么是医,什么是药,什么是病,什么是生命本能,我们在生存过程当中应该如何看待这一切。这就是我在说白伤寒论之前,要说明白人有一个本能系统,为什么要说明这个本能系统,因为这跟伤寒论是息息相关的一个问题,说明了这一点我再说白伤寒论,你才懂伤寒论,我敢说势如破竹,非常顺利,又非常好懂,因为我把一个核心问题统统的先教给你了,然后再给你,以伤寒论再一条一条的看,你看每一条当中,都贯穿着一个本能系统。 梁冬:刚才我们讲到了,今天我们马上讲到守个性,所谓的守个性呢,就是每一个生命,它都是与生俱足的,而且也是与众不同的,都有它的个性。 郭生白:如果你懂了本能系统,你再懂了伤寒论,我以后讲的每一个条目,每一个方剂,每一个方法,都包含着一个本能系统思想。因为这个样子,所以我说它是伤寒论的一个核心思想,因为伤寒论的问世,以后在伤寒论的影响之下,又形成了各家各个流派,所以这些流派当中没有一个能以超越出本能系统论的,他们当中也有或多或少,都是用本能系统作为一

心理结构与本能理论

5.2心理结构与本能理论* 精神分析有一个基本假设,对该假设的讨论可以留给哲学思考,但对它的证明只能取决于其结果。我们知道我们称之为心灵(或精神生活)的两类事情:一是心灵的生理器官和活动场所,即大脑(或神经系统),二是我们的意识活动,一种不能用任何描述作进一步解释的直接素材。我们对两类事物之间存在着什么一无所知,并且,意识资料也没表明我们知识的这两个端点之间存在着任何直接的联系,即使有这种联系,也顶多是提供了意识过程的准确定位,对我们于意识的理解不会有什么帮助。 基于我们所有这些知识,我们提出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是关于意识的定位。我们假设精神生活是某种心理结构的功能,它在空间延伸并由若干部分组成,我们可以想象它类似于望远镜或显微镜之类的东西。虽然在同一方向早有一些尝试,但用这样一个一以贯之的概念则是科学的创新。 通过研究人类个体的发展,我们已经掌握了这一心理结构的知识。我们称此心理范围或心理组织中最古老的部分为本我(id)。本我包含了一切受之于遗传的、与生俱来的、及基于体格首先是本能之上的东西。本能源于肉体组织,并且正是在这里(本我)以不为我们所知的方式找到了心灵的最初表现。 在我们周围外部现实的影响下,本我的一部分经历了特殊的发展,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组织。它源于本我的表层,“装备”了接受刺激的器官,“配备”了避免刺激损害的保护性装置,这一特殊组织由此而担当了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我们把心灵的这一部分称之为自我(ego)。 自我具有这样的特征:由于在感觉接收和肌肉运动间先前建立的联结,自我可以发布指令随意运动。它有自我保存的任务。为实现这项任务,在面对纷繁的外部事件时,自我必需留意各种刺激,在记忆中储存这些刺激的经验,躲避过强的刺激,适应和接受适宜的刺激,并经由行动使外部世界发生与己有利的改变。处理与本我相关的内部事件时,自我保存的任务则是通过对种种本能要求的控制来实现的,自我要决定是否满足这些要求,或延缓这些要求直到外界出现有利的时机,再不就彻底压抑本能的兴奋。在其活动中自我是由对刺激产生的紧张的考虑所引导的,不管这些紧张是现存的还是引进的。一般来说,紧张增强会感觉不快,紧张减弱则感觉快乐。但是,被感觉为快乐或不快的可能不是紧张的绝对强度,而是强度变化的节奏。自我追求快乐,逃避不快。可以预见的是不快乐的增长会伴随有焦虑的迹象。不快乐增长的情况,不管其威胁来自外部还是内部,都会被认为是一种危险。自我会不时地放弃与外部世界的联系,退缩到睡眠状态中,在睡眠中,它会在它的组织中造成广泛的改变。从这种睡眠状态可以推断出这种组织就在于心理能量的特殊分布。 人在漫长的成长期依赖父母生活,使父母的影响延续下来的特殊机能(special agency)在自我中形成,作为沉淀物留存下来。这就是所谓的超我(super-ego)。就超我异于自我,或对立于自我而言,它构成了自我必须考虑的第三种力量。 自我的行动同时满足本我、超我和现实的要求,也就是说能够使三者的需求相互调和。追溯孩子对父母的态度,自我与超我二者关系的细节就很好理解了。当然,这种继续发挥作用的父母影响,不仅包括了真实的父母的人格,和他们代表的切身的社会环境的种种要求,也包括了通过他们传递的家庭、种族和国家各种传统。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超我接受来自父母的继任者、替代者的影响,比如教师和公共生活的模范人物,作为社会理想为人所向往。人们可以看到,尽管本我和超我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都体现了过去 *原文选自James Stachey编译的An Outline of Psycho-Analysis, standard ed., V ol.23 (New York: W.W.Norton, 1949),pp.13-21。本书在弗洛伊德死后出版,此处的节选文字代表了弗洛伊德终生研究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最后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