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概论MOOC韦路笔记

合集下载

新媒体概论全书考点总结

新媒体概论全书考点总结

新媒体概论全书考点总结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第一单元新媒体概论基础第一章新媒体导论·新媒体的基本问题1.数字出版: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出版方式.2.数字出版的主要特征: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传播渠道网络化.3.新媒体的特征: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信息海量性、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融合性等特征,起本质特征是技术上的数字化.4.数字电视:又被称为数位电视或数码电视.5.智能电视:就是具有独立操作系统的电视,其本质是计算机的一种新形态.6.目前的新媒体包括互联网和移动媒体.7.智能手机的本质特征是:在硬件上具有CPU,在软件上具有操作系统.8.新媒体的定义: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9.数字出版的影响:1对人类的知识传播和信息交流方式产生了影响.2对人类的阅读行为和阅读文化造成了深远影响.3对社会文化的整合和传承提出了挑战.10.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亿.·新媒体的优势1.从传播学分类来看,目前较为同行的是将传播类型分为五类:内性传播自我传播或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新媒体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是一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类型.2.新媒体的基本技术特征是数字化,基本传播特征是互动性.3.新媒体的优势:1新媒体传播是一种数字化传播,传播与更新速度更快、成本低.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3零成本全球传播.4搜索便捷.5多媒体传播.6超文本.7互动性.·新媒体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1.改变现有传播格局:(1)形成新的交流环境.信息的传播空间发生了变化,传播机构和个体受众的区别缩小了,静态信息接收方式向动态信息接收方式转变.(2)新媒体生态更加复杂,对既有的信息传播秩序带来了强烈冲击.(3)传播主体更加多元,个人媒体得到了较大发展.(4)受众分化更加明显.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从小众传播到大众传播,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的漫长过程,新媒体的应用和普及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途径和接收方式,推动分众传播、小中传播更深入的发展.☆2.冲击舆论调控机制:(1)冲击传统的舆论调控机制.新媒体使信息形成了一个“5A”的网络环境.从对正面宣传的影响上看,新媒体形式多样、信息内容庞杂,很容易将正面宣传的内容淹没,而错误的观点、非理性的舆论却有了传播渠道和生存空间.(2)冲击信息传播秩序.大众媒体传送的信息越多,在不同经济地位的人之间,“知沟”就会越大,而新媒体则更加强化了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状况.(3)冲击媒体发展环境.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不断冲击着新媒体的发展环境,影响新媒体公信力的建构.新媒体上的舆论变得更加多元,传统的“把关极致”受到的冲击增大.·纸媒还有明天吗1.数字出版产品的分类:1按传统出版物的继承关系:数字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2按照是否具有互动性:网络地图、网络游戏、在线知识服务.3按照信息类型,动画、文本、音频、视频等.2.按需印刷:指的是受到读者或顾客的订单后才印刷、装订和销售的出版物.3.数字产品的分类:1按照继承关系分类:数字图书、数字报纸、期刊、音像制品.2按照是否具有交互性区分:网络地图、网络游戏、在线知识服务、应用程序.3按信息类型分类:文本型、图书音像型、动画型、音频型、视频型和多媒体型等.4.数字产品的特点:多媒体、超链接、开放性、数字产品内容的不确定性、互动性、信息海量、传播效率高、使用便捷、可获得性.5.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关系:1技术与内容的关系:内容是数字出版的本质,技术是手段.2产品与需求的关系:3内容提供商与平台运营商的关系:4传统内容资源与数字内容资源的关系:5传统出版数字化升级与数字出版新业态的关系:6.电子书:是利用忽视掩护、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等终端阅读设备进行读取的数字化图书.包括三个基本要素:电子书内容,电子书阅读器,电子书的阅读软件.第二章新媒体研究的理论模型·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1.产业:是具有某种同意属性的企业或组织,组织经济活动的集合.2.数字出版产业:是出版企业组织所开展的数字活动的集合,是所有参与数字出版产品及服务的生产、传播活动的企业或组织,所组成的国民经济生产部门,是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3.数字出版产业的特点:1产业集中度高.2低消耗和高附加值.3业务活动的平台化.4技术和平台商推进产业链重构.5以技术标准为保障.·新媒体理论研究模型第三章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新媒体时代受众理论1.受众:简单地说,便是接受信息的人.受众在传播过程中是信息到达的终点信宿,此过程可以简要表示为:信息→新闻传播者→大众传播→受众→极少量的信息反馈.2.网络受众:新媒体的信息接收者.3.“网民”泛指上网者.只有上网者处在单纯的接受信息状态时,我们才能称之为“网络受众”.网民有时既接收信息有发布信息,从外延上看,网络受众是网民的子集,或者说使其组成部分,在逻辑上,研究网民必然包含了对网络受众的研究.4.从受众角度看,新媒体具有选择性、主动性和互动性,这些传统大众转播方式所不具备的特点.5.新媒体的互动性:受众反馈几乎都是一种“延迟”行为.互联网是双向、多向交流的媒体.互动性是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的一大优越性.新媒体的互动性带来受众的主动性,传播学认为,任何传播行为尤其是大众传播,都应该是双向的.6.新媒体带来受众获取信息的主动性:新媒体中受众的主动性表现得十分明显,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在新媒体中,受众可以对信息进行自由选择.7.传统的大众媒体是点对面的传播,传统的大众媒体发送信息有两个特点:一是单行的推送式,媒体把经过编排了的信息推送给受众;二是点对面式,一家媒体向众多手中推送同一种信息,这种方式一方面是被动的,另一方面是群体性的,受众只能是接受同样的信息而别无选择.8.接近权:指大众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从传播学角度来看.9.强调受众接近权的意义:1有利于提高传播效率.一个有效的传播模式不仅要包括从传者到受众的信息流动,也应该包括从受众到传者的信息反馈.2有利于建立健康积极的媒体环境.3有利于妥善地解决信息员和传者之间的关系.10.受众接近权实现的困难性在于:1传统大众传媒的时间和版面的限制性决定了受众的意见和客观事实不可能被全部反映.2传统媒介的高度选性、时间和版面的限制让媒体对信息进行选择被普遍认可.而媒体必然在选择时会有所偏重和回避,使受众很难被公平对待.11.网络对现实受众接近权的积极意义:1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信息准入特权,受众由被动的接受到者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2网络使得个人的意见获得的有力传播.3网络使传统媒介的权利受到制约和监督.要监督媒介权力,就要先打破它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垄断地位.12.大众传播有三个特点:根据报道的类似性——由此产生共鸣效果;同类信息传播的连续性和重复性——由此产生累积性效果;信息到大范围的广泛性——由此产生便在性效果.其结果为,造成一个一方声音越来越大而另一方声音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网民的基本特征分析——由精英走向大众化1.中国网民数量增长的原因:1中国经济实力增长,上网费用下降.2随着产业技术进步和网络运营商的重组及竞争加剧,网络接入的软硬件环境在不断优化.3公众上网较为积极.4中国的教育事业在发展,使得的计算机网络制式和技能在迅速普及.2.搜索引擎四部为:搜索器、索引器、检索器、用户接口.·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1.网民可以按中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地域、性别、年龄、支付能力收入、教育水平、职业结构.2.与传统媒体的受众心理相比,网民表现突出的心理特征有:1参与性心理.与传统媒介受众不同,网民不仅仅是接受者与旁观者,网民更多地加入传播过程中.2个性化心理.网民的媒介消费行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更多的自主性.3虚拟环境下的匿名心理.网络给网民提供了一种充分放开自己的环境,在匿名的状态下,他们更加追求在物理世界里无法满足的需求.3.网民的新闻信息需求至少有以下几个新特点:1信息来源很多,选择余地很大,接受时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很强.2在大量信息面前,受众需要在选择上获得帮助.3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么能力加强,个人独立自主性也相应增强.4对传媒的需求增强,需求的个性化程度提.受众需要更优质的服务,包括符合他们个性化需求的传播,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关注经济信息.4.动机:原始含义是引起动作,心理学则把人们经常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观音素称为动机.5.网民上网的动机:1求知,是以对知识、信息的追求为目的的一种动机,它是网民中最常见的一种心里活动.2消闲娱乐,娱乐,是以追求精神享受为目的的一种动机.3求名,追求自己成名,获得成就.4求便,如网上购物.5逃避动机,新媒体可以使网民逃避现实,不理会常规工作.6.网民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但是随着网民的大众化,为了休闲娱乐而上网的网民比例已经逐步上升为第一位,这印证了新媒体的娱乐化趋势.新媒体娱乐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网民结构的大众化,网络正在由“精英”的“专利”转化为大众媒体,网民结构呈现出大众化趋势.网络游戏热也促进新媒体的娱乐化.7.马太效应:指的是好的越好,坏的越坏,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的一种现象.莫顿将马太效应归纳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在新媒体领域,马太效应指的是网民越来越多,但是他们经常访问的网站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几个网站上.第二单元新媒体的类型和形态新媒体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融为一体,是一种新的传播类型.第四章新媒体的类型·网络人际传播1.电子邮件:是互联网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应用之一,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在一起,人们通过电子邮件互相传递信息,在网上交流,是一种存贮转发式服务.2.电子邮件的特点:1传输速度快.2非常便捷.3成本低廉.4信息多样化.5有广泛的交流对象.6比较安全.7保存时间长.3.电子邮件的传输是通过电子邮件简单传输协议SMTP来完成的,它是互联网的一种电子邮件通信协议.存贮转发式,是电子邮箱系统的核心.·网络群体传播与网络组织传播·网络中的大众传播第五章时代新媒体的主要形态·门户网站1.门户网站: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2.新浪又王志东创立,和搜狐网易腾讯并称为“中国四大门户”.3.腾讯成立于1998年11月,其主要产品有IM软件,网络游戏,门户网站以及相关增值产品.4.网易,1997年6月创立.5.搜狐,1998年由张朝阳创立.6.新闻网站:指以经营新闻业务为主要生存手段的网站.·垂直网站·电子商务网站第六章博客·博客的特点年的“德拉吉”报道让世界第一次感受到了博客的力量.年的“9·11”事件,是博客发展的分水岭.3.博客就是一种在网络上的流水记录形式,简称“网络日志”,blogger或weblogger是指习惯于日常记录并使用weblog工具的人.4.博客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频繁更新,简短明了以及个性化.从技术层面上讲,博客就是个人主页或个人网站.5.博客不同于现实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主体充分表达自我的可能:网络的虚拟性使主体可以隐匿其真实身份;网络的开放性可以让人随时传播自己的观点;网络的互动性使主体可以方便地与人交流、沟通、互动.6.博客的特点:1具有共享性,以共享的方式扩散.2具有互动性,博客一刘艳的方式进行交流,传者和受者可以实时互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者.3具有大众化特征,博客满足了“四零”没有技术、成本、编辑、形式条件,是“零进入门槛”.4博客具有娱乐性,是一种自由体验式写作.5博客具有草根性.6博客具有感化性的特点.博客写作源于内心冲动,是一种体验式写作.6.博客对传统媒介的影响:1拓展新闻猜忌渠道,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传播主体平民化.2丰富了新闻报道的方式,使传播内容丰富化.3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重大新闻事件的发展.7.博客存在的问题:博客给传统道德带来了一系列冲击,其虚拟性弱化了道德规范,信息多元化导致道德信念迷失,匿名性导致了道德人格的异化.1博客仍需要传统主流媒体.2博客具有草根性,实质是娱乐化平台.3已经成为了商业炒作的工具.4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5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微博1.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用户端组建个人社区.2.微博的优势:1简单易用.2主动性强.3及时性强.4发布平台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微博的社会意义在于推动社会的民主化.3.微博对新闻行业的影响:1微博成为重要的消息来源.2微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重大新闻事件的发展.3微博是媒介组织传播产品的新方式.微博短小精悍的特点使其也成为实时新闻更新的重要来源.4.茧效应:指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越来越明显的一种社会现象:人们通常选择接受那些符合自己既有判断标准、自己易于接受的信息,就像他们自己编制的信息茧,他们企图借助这层茧来逃避现实生活得某种不确定性,坚守不得不做出的众多选择.5.微博的冷思考缺陷、局限性:1发布信息随意性强,真实性没有保障.因此用户表达会更加随意,这种状态往往导致用户的表达缺乏节制.2微博具有草根性,实质是娱乐化平台.一方面单条微博信息十分有限,但是微博信息总体上却又具有海量性,这造就了微博的草根性和娱乐性.3微博已成为商业炒作的工具.4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基于微博自身的快捷分享,其为信息的病毒式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5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国内微博目前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免费+广告营销”,即免费拱网民使用,向企业收营销费用.一方面微博比较零散,另一方面微博信息可信性较低.6面临管理的困境.第七章微信·微信的发展1.微信快速发展的原因强大优势:1除了具有短信实时推送功能之外,推送内容的类型还呈现多媒体的特征.2背后的腾讯具有强大的资金支持.3明确了微信是强关系属性.4能适用于多手机机型平台.5自身也在不断完善.2.微信是移动互联网代表性产品,微信极大的促进了网络人际传播与人际沟通.数字化、互动性是手机的基本特征,其最大的优势是便携性和私密性.兼具互动性好、信息获取即时等特质.3.微信的传播优势:1人性化设计,操作便捷.微信打破了传统网络交流的固定范围.2多媒体传播.微信可以实时传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3系统开放,免费试用.微信急用几乎是零资费,性价比非常高.微信可以跨运营商和跨手机操作平台.4用户黏度高.从传播模式看,微信的传播主体非常明确,就是基于手机用户.5传播主体——双向性、互动性.6传播内容——私密性、即时性.微信信息交流内容也更为私密.其内容发布具有即时性.7传播渠道——多媒体平台集成共享.8传播效果——扩散性、准确性.·微信的社会影响1.意见领袖: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可以用过传播信息对别人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人物.2.微信带来的企业营销的新变革:1基于LBS计数喝茶看“附近的人”功能,发掘潜在客户,实行精准营销.2基于O2O模式和“二维码扫描”功能,开展品牌病毒式传播,发展电商业务.二维码抽象的凸陷链接了线上和线下,通过摄像头的扫描就能够轻松获得相应信息.它在线上可与商家产生联系,在线下能进项消费,充分体现了移动端在O2O上的发展.“微生活”的内涵就在于将微信融入具体的日常生活中来,提供本地化服务.3基于公众平台和朋友圈的功能,打造全新社交关系网,开创企业口碑宣传新方式.微信公众平台在精准性和专业性方面更上了一层楼.而朋友圈功能能让微信的私密社交能力被激活,成为分享式口碑营销的良好渠道.4基于数据统计功能,开启大数据时代定制服务营销新模式.数据统计功能的推出使查看的数据更多更全面细致.3.微信的营销模式:1漂流瓶——品牌活动式,提高品牌知名度.2位置签名——草根广告式,吸引周边用户.3二维码——O2O折扣式打造忠实客户群体.4开放平台、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社交分享式,实现口碑营销.开放平台和朋友圈是有效的社交平台.视线企业信息的病毒式传播.4.微信营销的特点:1低廉的营销成本.2大量的潜在用户.3精准的营销定位.4信息交流的互动性.5信息传播的有效性.6多元化的营销模式.5.微信公众平台很适合被传统媒体借用进行更有效的大众传播.6.纸质媒体使用微信情况:1纸媒“发声”.2互动服务.利用微信的即时互动性来维护粉丝群体.3深度报道.纸媒推崇“内容为王”,依靠其专业的采编团队,使深度报道成为其优势.7.微信在广播上的应用:微信以其便携性、速度快、容易操作等特点吸引了众多听众.8.媒体类公众平台运营主体主要包括四类:1门户网站频道.2传统广电以及平面媒体.3独立科技媒体.4自媒体.9.传统媒体与微信的融合发展:1传统媒体可以借助微信平台实现其固有品牌的病毒式传播.2传统媒体可以利用朋友圈功能作为“原料加工厂”的平台.3传统媒体可以用微信的用户筛选推送功能提高传统纸媒体信息传播的准确度.4传统媒体还可以借助微信的实时接收特性加强重大事件的报导和突发新闻的影响力,即权威解读和声音.·微信与微博的比较1.传播方式的比较:微信侧重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微博则侧中大众传播.微信是一对一、点对点的传播,目标群体更具有针对性,大致可分为好友之间传播、朋友圈传播以及信息接收三种.其中信息接收指的是微信用户接受来自腾讯网站推动的新闻广播和来自公众账号推送的信息等,并可以向自己好友转发或分享到朋友圈.微博侧中大众传播,信息发布者无法预知信息的发送和接收.微博则侧重大众传播,微博是一个完全开放的信息平台,信息的发布者无法预知信息的发送和接受.所以应该说,微博是通知系统,而微信是通信系统.2.用户网络社交比较:微信以强人际关系为主,微博则以单向关注的弱人际关系为主.微信以强人际关系为主要社交关系,以个人人际关系为核心,通过强广西和弱关系两种方式进行信息的生产和传递.从微信强关系来看,主要以亲戚朋同事等关系进行点对点方式信息沟通.从微博的弱关系来看,微博以单向关注的弱关系人际关系为主,易于人群的集结.3.传播效果比较:微信信息可信度高于微博魏新雨微博完全是具有不同基因属性的产品,微博有更强烈的传播和媒体属性,而微信有更强的粘性、更好的交流体验.第八章社交网站·社交网站的概念、特点及其发展1.社交网站:是给予互联网的一种服务,它可以让用户在特定的网洛西汀中构建一个公开的活着半公开的形象,用户还可以在上面列出自己的各种联系人,彼此进行交流互动.2.社交网站的一个最显着特点在于:他使用户能够系统地在网络上将自己显示的社交网络公之于众.·社交网站对传播的影响1.六度分隔理论:又称为六度空间理论、小世界现象、小世界效应.该理论假设世界上所有互不认识的人只需要很少的中间人就能建立起联系.任何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总能够产生必然的联系或关系.2.社交网站的一个最重要特色是:社交关系的公开呈现.3.社交网站鼓励实名制,在这个意义上,它实现了网络虚拟世界想真实世界的回归.4.社交网站促进人际关系的构建、维系及良性发展.5.桑德拉提出,人际关系中的各方面不停地管理公共领域和死人空间之间的便捷.所谓的便捷,值得实在思想和感情上是否元和和他人分享的界限,或者可以理解成私密性和非私密性事物之间的界限.·社交网站带来的一些问题1.社交网站带来的问题:1虚假身份对社交网站造成困扰.2隐私受到侵犯.3角色冲突.4现实关系的疏离.5垃圾广告.2.角色冲突:所谓角色冲突,适当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角色时,由于不能胜任而发生的矛盾和冲突.角色冲突大体可以分为两类: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①角色间冲突指的是一个人所担任的不同角色之间发生的冲突.②角色内冲突,指的是同一角色,由于社会上人们对他的期望与要求不一致,或者角色承担着对这个角色的理解不一致,而在角色承担者的内心产生的一种矛盾与冲突. 第二种情形是行为模式上的冲突.。

新媒体概论读书笔记

新媒体概论读书笔记

新媒体概论读书笔记【篇一:新媒体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一)二、全文框架研究缘由事件背景及过程案例分析研究结论三、逻辑线索(一)研究缘由风险的知识建构是一个知识争议的过程,知识争议涉及话语表达。

风险界定特别有赖于专家知识的鉴定,专家是知识争论的核心角色,普通公众对风险的判断虽往往依赖於具体的日常经验知识,但最后总是通过自身的经验知识与专家提供的科学知识相验证,信任与其经验知识相一致的专家意见。

公众社会参与和表达的扩大是改变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优先选择之一。

如何扩大公眾意见表达的渠道,这实际意味着公众话语权如何实现,这正是本研究关注的焦点。

(二)研究路径(三)案例分析特仑苏(omp)风波与知识争议回顾1.特仑苏之争话语文本分析4.网名信任表达中的专家话语权四、结论五、心得体会(一)研究方法值得借鉴1. 广泛的搜集材料,抽取科学合理的样本,然后有序、有目的组织材料;2. 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合理的运用传播学研究方法,保证逻辑清晰,论证严谨;3. 论证过程,可以多学科知识交叉,保证论证的全面性。

(二)关于“风险的知识构成”一点思考这种过程,伴随着争论和探讨,是科学知识下放与民众的实际感知相结合的一个过程。

而整个知识的构建,也建立在已有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

由于人的对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所以风险的知识建构也不代表着就完全科学正确,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当下对风险的认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面临是谬误的风险。

风险中知识的建构,是科学知识与民众意识想结合的一个产物。

(三)关于论文不足的一点思考《解码新媒体》读书笔记进入二十一世纪,“新媒体”这个词在大家的视野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在以前的印象中,提到新媒体首先就会想到手机和互联网,但这本书作者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为初识新媒体的读者介绍了当今的新媒体的种类和典型代表,也纠正了我一直以来对新媒体片面的了解。

结构梳理:1.绪论:第一部分,从最早的东方的算筹算盘,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计算钟计算器,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诞生,到今天的第四代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作者从源头详尽挖掘了如今改变人们衣食住行的计算机的家族历史。

新媒体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新媒体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新媒体艺术概论课程准备1.新媒体艺术已经出现在我们这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的艺术舞台上了。

2.新媒体艺术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体现出具有新质的艺术内涵、思维和存在方式,但它仍是民族的。

3.新媒体艺术已成长为一种新艺术形态,一切都在探索中充满生命的活力。

课程介绍第一节什么是新媒体艺术第二节新媒体艺术的形态特征第三节为什么要研究新媒体艺术第四节《新媒体艺术概论》的授课内容第五节怎样学好《新媒体艺术概论》第六节《新媒体艺术概论》的课程安排第二节什么是新媒体艺术一媒体(媒介)1.定义:狭义(media):负载信息的介质。

(图像、文字等)广义(communication):传播信息的工具。

(如邮局系统,出版发行售卖,虚)2.媒体与人类同时产生(媒体不只指新闻媒体,还包括信息出版、艺术媒体等。

)“结绳”与“鱼雁”3.媒体的更迭与进步旌旗、鼓角、烽燧、虎符、电报、GPS二新媒体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数字化信息存储与传播媒介三新媒体艺术(2,代表传播方向;3,人性化)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传播、接受与批评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全面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第二节新媒体艺术的形态特征一造型机制数字化机理,智能化功能,虚拟化呈现,海量化存储,非线性结构,网络化传播,无损花复制。

二本质特征1.科学模拟(精灵鼠小弟)2.多媒融合(把不同形态的媒介信息融合在一起)3.互动参与4.平等共享(科学是让人“知道”,艺术是让人“感到”。

“知道”不一定“感到”=_=!!造型机制是表层的,深层的是本质特征。

数字化机理:过去不同的艺术使用的是不同的造型的物质材料,如音乐用声音造型;绘画用色彩,图案;摄影用感光和显影材料等。

人们最熟悉的数字化结构:光盘。

以扇形记录信息。

新一代DVD 4.7G 存储介质的使用要和读取结合起来。

地球上物质分四态,气态液态固态和等离子态。

)第三节为什么要研究新媒体艺术一深化文艺理论研究二深化艺术史的研究三深化门类艺术的研究四促进新媒体艺术的健康发展五培养新媒体的创作和批评人才绪论:新媒体艺术研究的对象、任务与方法目的:建构课程的理论支点重点:怎样研究新媒体艺术现象难点:梳理对象的复杂结构课时:4新媒体艺术研究的对象一、同词义异的辨析:“新媒体艺术”指什么(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二、异词同义的辨析:“新媒体艺术”叫什么(如《乐中书》,属于新媒体艺术,但是也是电子音乐,计算机音乐。

《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新媒体导论1.1 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

新媒体具有以下特点:1. 互动性:用户可以参与内容创作、分享和评论,实现用户与内容、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双向互动。

2. 即时性:信息传播速度快,可以实现实时更新和传播。

3. 多样性:新媒体内容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

4. 个性化:根据用户需求和偏好提供个性化内容和服务。

5. 普及性:新媒体设备普及,用户基数庞大。

1.2 新媒体的历史1. 新媒体的起源:新媒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开发了ARPANET网络,这是互联网的前身。

2. 新媒体的发展阶段:a) 萌芽阶段(1960s-1990s):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标志,出现了电子邮件、BBS等早期网络应用。

b) 成长阶段(1990s-2000s):互联网商业化,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等开始流行。

c) 爆发阶段(2000s-2010s):社交媒体、博客、视频分享网站的兴起,用户生成内容成为主流。

d) 移动阶段(2010s至今):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推动新媒体向移动端转移。

第二章: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2.1 技术决定论1. 技术决定论的定义:技术决定论是一种理论观点,认为技术发展是社会变迁的主要驱动力,技术的进步决定了社会结构、文化和个人行为的变化。

2. 技术决定论的主要观点:a) 技术是自主的,其发展遵循自身的逻辑和规律。

b) 技术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技术进步推动社会进步。

c) 技术的发展不受社会因素的限制,社会因素往往适应技术变化。

3. 技术决定论的批评:a) 忽视了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b) 过分强调技术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社会结构的作用。

《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

《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手机游戏
在手机终端上运行的游戏,如 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
互动性电视媒体
网络电视
通过互联网传输的电视节 目,如IPTV、OTT TV等 。
数字电视
采用数字技术传输的电视 节目,如有线数字电视、 地面数字电视等。
互动性电视应用
提供观众与电视节目互动 的应用,如电视购物、电 视投票等。
新型社交媒体
社交网站
《新媒体概论》知识 点总结
目录
CONTENTS
• 新媒体概述 • 新媒体技术基础 • 新媒体形态与类型 • 新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 • 新媒体产业与经营管理 • 新媒体发展趋势与挑战
01 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定义与特点
定义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 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 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特点
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多媒体与程
01
02
03
Web1.0时代
以门户网站为代表,信息 由网站编辑单向传递给用 户,用户只能被动接收信 息。
Web2.0时代
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用户 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 息的发布者,实现了信息 的双向互动。
Web3.0时代
订阅模式
通过向用户收取订阅费用,提供独家 、优质的内容服务。
电商模式
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商品或服务,实现 盈利。
其他模式
包括知识付费、打赏、会员制等多种 盈利模式。
新媒体法规政策解读
互联网法规政策
知识产权保护
包括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 法等相关法规政策。

新媒体概论读书笔记

新媒体概论读书笔记

新媒体概论读书笔记【篇一:新媒体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一)二、全文框架研究缘由事件背景及过程案例分析研究结论三、逻辑线索(一)研究缘由风险的知识建构是一个知识争议的过程,知识争议涉及话语表达。

风险界定特别有赖于专家知识的鉴定,专家是知识争论的核心角色,普通公众对风险的判断虽往往依赖於具体的日常经验知识,但最后总是通过自身的经验知识与专家提供的科学知识相验证,信任与其经验知识相一致的专家意见。

公众社会参与和表达的扩大是改变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优先选择之一。

如何扩大公眾意见表达的渠道,这实际意味着公众话语权如何实现,这正是本研究关注的焦点。

(二)研究路径(三)案例分析特仑苏(omp)风波与知识争议回顾1.特仑苏之争话语文本分析4.网名信任表达中的专家话语权四、结论五、心得体会(一)研究方法值得借鉴1. 广泛的搜集材料,抽取科学合理的样本,然后有序、有目的组织材料;2. 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合理的运用传播学研究方法,保证逻辑清晰,论证严谨;3. 论证过程,可以多学科知识交叉,保证论证的全面性。

(二)关于“风险的知识构成”一点思考这种过程,伴随着争论和探讨,是科学知识下放与民众的实际感知相结合的一个过程。

而整个知识的构建,也建立在已有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

由于人的对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所以风险的知识建构也不代表着就完全科学正确,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当下对风险的认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面临是谬误的风险。

风险中知识的建构,是科学知识与民众意识想结合的一个产物。

(三)关于论文不足的一点思考《解码新媒体》读书笔记进入二十一世纪,“新媒体”这个词在大家的视野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在以前的印象中,提到新媒体首先就会想到手机和互联网,但这本书作者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为初识新媒体的读者介绍了当今的新媒体的种类和典型代表,也纠正了我一直以来对新媒体片面的了解。

结构梳理:1.绪论:第一部分,从最早的东方的算筹算盘,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计算钟计算器,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诞生,到今天的第四代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作者从源头详尽挖掘了如今改变人们衣食住行的计算机的家族历史。

专业课必备新媒体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专业课必备新媒体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侵权行为与法律责任
未经许可使用他人的知识产权构成侵权行为,需要承担停止侵权、 赔偿损失等法律责任。
行业自律机制建设推进情况
行业自律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我国新媒体行业自律组织逐渐建立,如中国网络视听节目 服务协会等,推动行业自律和规范发展。
自律规范与标准的制定
行业自律组织制定了一系列自律规范和标准,如《网络短 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等,引导新媒体内容健康向上。
资讯类平台
今日头条
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产品,为用户推荐信息,提 供连接人与信息的服务的产品。
腾讯新闻
包括新闻、资讯、视频、图片等内容的综合资讯平台。
网易新闻
涵盖新闻、财经、科技、娱乐、体育等多个领域的资 讯平台。
视频音频类平台
哔哩哔哩
涵盖众多领域的视频分享网站,包括动画、番 剧、国创、音乐、舞蹈、游戏等。
打赏模式
鼓励用户对优质内容进行打赏, 形成内容创作者与用户的良性 互动。
06
新媒体伦理道德问题 及法律规范解读
虚假信息、恶意炒作等伦理道德问题剖析
1 2 3
虚假信息的定义与危害 虚假信息是指不真实或误导性的信息,其传播可 能对个人、组织或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恶意炒作的动机与手段 恶意炒作通常是为了追求关注度、经济利益或特 定目的,采用夸大、歪曲事实等手段进行信息传 播。
02
社交媒体、博客等互动性强的新媒体形态兴起,用户开始参与
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中。
移动互联网时代
03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博、微信等移动新媒体形态迅速崛起,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和传播信息。
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人工智能与新媒体融合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为新媒体 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如智能推荐、 语音交互等。

新媒体概论部分重点知识

新媒体概论部分重点知识

新媒体概论新媒体:能为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其传播特点得解读:1、超媒体。

超媒体性是指在多种媒体中非线性地组织和呈现信息。

2、交互性。

是新媒体区别于以往媒体的最突出特点。

3、超时空。

新媒体大大缩短了信息交互传播的速度。

4、个性化信息服务。

新媒体提供点对点的信息传播服务,使信息传播者可以针对不同的受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5、虚拟信息传播。

新媒体的虚拟信息传播不仅指信息本身的虚拟性还指传播关系的虚拟性。

搜索引擎,就是一种帮助用户在互联网上查询信息的机制,它以一定的计算策略在网络上追踪、捕获各类信息,并按照一定的规则归类、整理和存贮,随时为用户提供查询帮助,从而起到信息导航的作用。

知名的搜索引擎:yahoo、Google、百度。

搜索引擎的分类:目录式、全文、元、垂直搜索引擎。

门户网站:网络内容提供商,是指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并向其用户或访问者发布的公司。

也被理解为网民进入互联网的起点与始发之地。

其类型为:其类型为:1、从网站的内容模式来看。

综合门户网站和垂直门户网站,综合门户网站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内容与服务的全面性与广泛性;垂直门户网站指针对某一特定领域、某一特定人群或某一特定需求而提供的有一定深度的信息和相关服务的网站,特点是“专、精、深”。

2、从门户网站的构建主体来看。

个人门户、企业门户、商业信息门户和政府门户,企业门户是指通过一个唯一入口,为企业员工、分销商、代理商、供应商、合作伙伴等同意价值链上的相关人员,提供的基于不同角色和权限的、个性化信息、知识、服务与应用的系统平台;商业信息门户是指面向普通的网络用户,为其提供有价值的咨询、信息以及服务的门户网站,在国内主要以新浪、搜狐和网易三大门户网站为代表;政府门户网站是指在各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之上,建立起跨部门的、综合业务应用系统,使公民、企业、政府工作人员都能快速便捷接入所有相关政府部门的业务应用、组织内容与信息,并获得个性化的服务,使合适的人能够在恰当的时间获得恰当的服务。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人类社会的四次传播革命1. 语言传播:人类最早的传播方式,通过口头语言传递信息。

2. 文字传播:文字的发明使得信息可以记录下来,传播更加广泛和持久。

3. 印刷传播: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大量复制和传播信息成为可能,进一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4. 电子传播:电子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

二、新传播革命的本质新传播革命是指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技术革命。

其本质是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互动性和全球化。

三、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2. 网络化:互联网连接了全球的计算机和设备,实现了信息的即时共享和交流。

3. 互动性:用户可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

4. 多媒体:互联网可以传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丰富了信息的表达方式。

5. 全球化:互联网打破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和交流。

四、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 信息过载: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巨大,用户难以筛选和处理。

2. 网络安全:互联网上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3. 数字鸿沟:互联网的发展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数字鸿沟问题,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信息获取能力差距加大。

4. 媒体素养:互联网用户需要具备一定的媒体素养,才能正确使用和评价网络信息。

五、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1. 技术创新: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不断创新,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2. 商业模式: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推动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一、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1. 互联网的起源:互联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立的一个网络。

2. 互联网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普及,互联网逐渐从军事领域走向民用,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网络。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新媒体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新媒体概论笔记

新媒体概论笔记

新媒体概论笔记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媒体的涉及范围广泛,包括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程序、博客、在线视频和音频平台等等。

本篇文章将探讨新媒体的定义、特点以及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一、新媒体的定义新媒体是指通过信息技术传播和交流信息的一种媒体形式。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高度互动性、多媒体性、即时性和个性化等特点。

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参与互动的方式。

二、新媒体的特点1. 高度互动性新媒体具有高度互动性,用户可以主动参与内容的创作、发布和评论。

社交媒体平台给用户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观点和交流想法的空间。

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和分享等方式与其他用户互动,形成了一个多向互动的社交环境。

2. 多媒体性新媒体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多媒体性。

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展示和传播。

这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使得信息更加生动、直观,引起用户的更大兴趣和共鸣。

3. 即时性新媒体的传播速度非常迅速。

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实时获取最新的新闻和热点话题,与时俱进。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更能满足用户对即时信息的需求。

4. 个性化新媒体平台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偏好,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和服务。

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定制属于自己的信息流。

这种个性化的特点使用户能够更加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

三、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1. 信息传播更加快捷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

新闻可以第一时间发布到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即时获取最新的消息。

这使得新媒体成为了重要的新闻来源之一,也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平民化和底层化。

2. 社交关系的改变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之间的社交方式。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轻松地与朋友、家人和陌生人建立联系。

这也让我们的社交圈子变得更广,与人交流和分享变得更加容易。

然而,社交媒体也带来了更多的虚假信息和隐私泄露等问题,需要我们保持警惕。

新媒体概论复习笔记

新媒体概论复习笔记

新媒体概论期末复习笔记课程讨论框架新媒体传播环境技术支撑内容制作传播观念第一节 绪论➢ 新媒体——非传统报纸、电视广播传播平台,如传统媒体的网络平台发布,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新APP 客户端(呈现形式)➢ 新媒体——新计算机技术应用,如virtual reality 在电视制作中的应用(技术进步)➢ 新媒体——新传播、通讯工具或终端,如个人移动终端(使用终端)“新媒体”,更大程度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不断变化状态本课程采用定义为:新媒体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传播媒体和使用终端,融合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和内容,可进行“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P2P )1.传播介质改变:2.使用体验改变:新旧媒体的区别体现在对人类感官影响的强硬程度和刺激程度。

例如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强度、受众的反馈加强了信息本身的影响力3.传播更具灵活性:时间、空间、形式上的灵活性。

新媒体具有滚动型,而旧媒体是局限在一个时间段,定时定点的传播信息差别在即时的反馈与个性化的体现上——互动和点对点4.即时的社交性:人际沟通和获取信息的重叠新媒体体现的广泛参与度与旧媒体所体现的深度与权威性,两者本身就是有联系的,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发展为综合体——“全媒体”本节要点:1.对新媒体概念的理解2.需了解网络媒体出现前的传统媒体特点第二节 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两种思维:发散思维和定向思维媒介融合,是媒介业务形态的融合和媒介内容的多媒体性各种传统形态的媒介产品都“借道”网络,而不是成为简单意义上的网络产品,即各种媒介产品都将汇流到网络中进行传输,而后又分散到各种不同的接收终端中,这样仍然可以保持媒介产品的多样化。

——彭兰“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1983)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索勒·浦尔提出浦尔《自由的技术》:联网计算机将成为21世纪的印刷机;各种媒介功能一体化思考:传播媒介——某一种媒介的常见特性是否是不能改变的?例如文字报道沉淀的全面宏观、广播新闻的口语化和伴随性、电视娱乐性和网络传播的碎片化等媒介被大家熟悉的“固定”特性是能变化的,例如地铁报虽然是文字报道,但类似微博传播的碎片化,是一种浅短阅读;而各类移动网络终端进行专题的策划,也是网络传播追求深度化传播的表现(各种特性相互渗透)选择的或然率=可能性报偿/费力的程度融媒尝试1.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A网络报刊电子版1987美国圣何塞信使报首度报纸电子化中国纸媒最早电子化实践为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网络化2000年是中国传统媒体进军网络媒体标志性一年2000年8月《人民日报网络版》改为“人民网”B移动终端报刊(纸媒与手机、平板电脑融合)手机报-纸质内容通过移动通讯平台,以短信、彩信方式发送到客户端2004年《中国妇女报》彩信版为国内第一家手机报2.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网络与广播结合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5年4月美国西雅图“进步网络”在其网页上放置Real Audio System试用版软件,提供“随选音效”服务1997年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国内网络广播之先河A网络广播(利用互联网作为平台,提供音频服务,在线直播或点播,如QQ电台)B移动终端广播(利用移动无线通信技术传输或手机内置FM广播协调器,如豆瓣电台)C.APP3.电视和新媒体的融合A网络电视(通过流媒体技术与电视台同步收看及点播,在2009年12月正式上线)B移动终端(利用电信服务商网络或移动终端自带电视信号接收模块实现收视)C数字电视(节目制作、传输、信号接收处理全面数字化)D.IPTV(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提供电视、通信、互联网交互服务)●媒介融合媒体融合A二者概念混用匡文波《传统主流媒体在媒介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媒介融合”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传统媒体纷纷开设报纸网站、广播网站……发布手机APP……B差别化陈国权:《媒体融合·媒介融合一字之差立意有别》2014年8月18日推出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及的是“媒体融合”,一个字的差别,内涵不同“媒体融合”是媒体增加新闻和信息平台的数量,使稀缺的媒体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新媒体概论MOOC韦路笔记

新媒体概论MOOC韦路笔记

新媒体概论第一周新媒体导论什么是新媒体定义: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的包含特定技术、实践和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特征:数字化;多媒体;互动性;网络化;个人化新媒体的形式:虚拟世界;镜像世界;生活记录;增强现实。

新媒体的内容:新闻→融合新闻;娱乐→互动;社交→用户生产内容;服务新媒体的历史前新媒体时代:语言;文字;造纸;印刷术;摄影;电报;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时代:机械计算机;;;网络时代:,浏览器,门户网站。

,从门户网站到社交媒体,从受众到用户,从专业生产内容到用户生产内容,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

,语义网,大数据,智能网第周: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技术决定论媒介偏向论,伊尼斯,时间偏向媒介、空间偏向媒介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重新定义时间和空间、改变感官比率、改变人们思维方式、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传播时代论,口语传播时代、书面传播时代、电力传播时代社会决定论技术决定论的反思:简化论、单向论、机械论、中立论、弱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的提出:社会力量决定技术原型是否被采用油门—刹车模式,温斯顿技术社会互动论决定论的困惑诞生期:社会需要>原型成熟期:技术决定,宏观上技术是社会变化主要原因,微观上技术是改变心理的原因,技术推动社会需求过时期:新的社会需要>过时装置,新社会需要刺激技术——喜新,各种因素对新技术的延缓——恋旧第周:新媒体的采纳与扩散社会学习论社会学习过程:班杜拉,注意、记忆、模仿、结果。

交互决定论榜样,活榜样、口头指引、符号自我效能感,个人对自己能力、关注整体行为、对未来的评价。

影响因素:直接体验、间接体验、社会劝说、生理因素。

创新扩散论技术创新的特性:相对优越性、兼容性、复杂性、可实验性、可观察性。

创新采纳的过程:获知、说服、决定、实施、确认。

创新采纳的受众:创新者、早期采纳者、早期大众、晚期大众、滞后者。

技术接受论理性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权衡需求理论第周:新媒体的伦理与法制新媒体伦理网民伦理。

《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

《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

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模拟信号:采样-量化-编码1.媒体的定义和五个分类媒体:是信息表示和传输的载体媒体的两层含义:1.信息的载体(数字、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2.存储信息的实体(书本、报纸、硬盘、U盘、SD卡、光盘)五个分类:①感觉媒体②表示媒体③显示媒体④存储媒体⑤用来将媒体从一处传送到另一处的物理载体2.新媒体的概念是由P.高尔德马克提出的3. 新媒体概念的广义和狭义?新媒体依托的技术?P3广义上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和手机等为主要输出的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的总称,包括“新兴媒体”,也包括“新型媒体”。

狭义上的“新媒体”专指“新兴媒体”。

4.新媒体的特点P6①媒体性②交互性③超时空④个性化⑤虚拟化5. 新媒体的三个技术?P33☆云计算技术数字技术是一种与计算机相生相伴的信息编码技术,它以数字“0”或“1”作为信息存储的最小单位——比特(bit)。

6. Web1.0、Web2.0、Web3.0的本质是什么?P37Web1.0的本质:聚合和搜索Web2.0的本质:满足了网络用户个性化和互动性的需求Web3.0的本质:智能化的人与人、人与机器的交流模式7. 移动通信技术1G 2G 3G的G代表什么?答:G是代,英文缩写是Generation。

第二单元新媒体形态论物联网P428.门户网站的分类?P48按照门户网站提供的内容来看,可以将门户分为综合门户与垂直门户。

按照构建体不同,门户网站又可以分为企业门户、商业信息门户与政府门户等。

9.搜索引擎的分类?P50①目录式搜索引擎②全文搜索引擎③元搜索引擎④垂直搜索引擎10. 即时通讯的定义?类型?P53即时通讯是指通过专门的网络即时讯息传呼软件,依靠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在用户之间建立起来的直接联系和实时交流的通信系统。

《新媒体概论》读书笔记模板

《新媒体概论》读书笔记模板

第一节数字媒体技术概述 第二节数字音频、图像处理 第三节动画与络游戏 第四节数字影视剪辑、特效
第一节新媒体的产业化 第二节新媒体产业链、价值链 第三节新媒体产业政策 第四节新媒体商业运作模式 第二节避风港原则与红旗原则
读书笔记
这是《新媒体概论》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新媒体概论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新媒体
移动
专业
教材
新媒体
运作
模式
新媒体
教授
网络 媒体
商业
概论
网络
影响
网络游戏
数字
互联网
时代
内容摘要
2012年全国28所高等院校正式被批准新设专业络与新媒体,而这一专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高水平的系列专业教 材,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系统的有关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合适教材,全国高校络与新媒体专业规划教材系列正是顺应 这一形势需要推出的。这套教材是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湖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沈阳体育学院、贵州民族大学、四川民族学院等28所 高校的50多位高校专家编写,内容囊括了14门主干课程和11门选修课程。由此形成国内首个系统、权威的专业课 程体系。聘请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兼教育部指导委员郭可,暨南大学支庭荣教授,张晋升教授为专业建设顾问, 丛书主编石长顺是华中科技大学终身教授,兼任教育部新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华中学者,华中科技大学广播 电视与新媒体研究院院长,武昌分院院长。作者队伍由各高校院系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及授课老师组成,代表了 络与新媒体专业领域的权威。《数字媒体概论》是必修课系列中对应的教材。

新媒体概论MOOC韦路笔记

新媒体概论MOOC韦路笔记

新媒体概论 MOOC韦路笔记新媒体概论第一周新媒体导论1.1什么是新媒体定义: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的包含特定技术、实践和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特征:数字化;多媒体;互动性;网络化;个人化新媒体的形式:虚拟世界;镜像世界;生活记录;增强现实。

新媒体的内容:新闻→融合新闻;娱乐→互动;社交→用户生产内容;服务1.2新媒体的历史前新媒体时代:语言;文字;造纸;印刷术;摄影;电报;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时代:机械计算机; ENIAC ;EDVAC ;UNIV AC;TRADIC;IBM360;IBM PC;Apple 网络时代: Web1.0,浏览器,门户网站。

Web2.0,从门户网站到社交媒体,从受众到用户,从专业生产内容到用户生产内容,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

Web3.0,语义网,大数据,智能网第 2 周: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2.1 技术决定论媒介偏向论,伊尼斯,时间偏向媒介、空间偏向媒介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重新定义时间和空间、改变感官比率、改变人们思维方式、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传播时代论,口语传播时代、书面传播时代、电力传播时代2.2 社会决定论技术决定论的反思:简化论、单向论、机械论、中立论、弱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的提出:社会力量决定技术原型是否被采用油门—刹车模式,温斯顿2.3 技术社会互动论决定论的困惑诞生期:社会需要 >原型成熟期:技术决定,宏观上技术是社会变化主要原因,微观上技术是改变心理的原因,技术推动社会需求过时期:新的社会需要 >过时装置,新社会需要刺激技术——喜新,各种因素对新技术的延缓——恋旧第 3 周:新媒体的采纳与扩散3.1 社会学习论社会学习过程:班杜拉,注意、记忆、模仿、结果。

交互决定论榜样,活榜样、口头指引、符号自我效能感,个人对自己能力、关注整体行为、对未来的评价。

影响因素:直接体验、间接体验、社会劝说、生理因素。

3.2 创新扩散论技术创新的特性:相对优越性、兼容性、复杂性、可实验性、可观察性。

新媒体概论笔记 浙江大学之欧阳索引创编

新媒体概论笔记  浙江大学之欧阳索引创编

新媒体概论欧阳家百(2021.03.07)韦路目录第一章新媒体导论 (8)1.1 什么是新媒体 (8)1.1.1新媒体的定义 (8)1.1.2 新媒体的特征 (9)1.1.3 新媒体的形式 (9)1.1.4 新媒体的内容 (10)1.2 新媒体的历史 (10)1.2.1前新媒体时代:长 (10)1.2.2计算机时代 (11)1.2.3 Web1.0:人类进入互联网的第一个阶段 (11)1.2.4 Web2.0 (12)1.2.5 Web3.0 (13)第二章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13)2.1技术决定论 (13)2.1.1.媒介偏向论: (13)2.1.2 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14)2.1.3 传播时代论:倾向通过媒介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 (14)2.2 社会决定论 (15)2.2.1 技术决定论的反思 (15)2.2.2 社会决定论的提出 (16)2.2.3 油门-刹车模式 (16)2.3 技术社会互动论 (17)2.3.2成熟期 (17)2.3.3过时期 (18)第三章新媒体的采纳与扩散 (19)3.1 社会学习论 (19)3.1.1 社会学习过程 (19)3.1.2 社会榜样概念 (19)3.1.3 自我效能理论 (20)3.2 创新扩散论 (20)3.2.1 技术创新的特性 (20)3.2.2 创新采纳的过程 (21)3.2.3 创新采纳的受众 (21)3.3 技术接受论 (21)3.3.1 理性行为理论 (21)3.3.2 技术接受模型 (22)3.3.3 权衡需求理论 (22)第四章新媒体的伦理与法制 (22)4.1 新媒体伦理 (22)4.1.1 网民伦理 (23)4.1.2 行业伦理 (24)4.2 新媒体法制 (26)4.2.1 知识产权 (26)4.2.2 网络色情 (27)4.2.3 个人隐私 (28)4.3 其他控制手段 (29)4.3.2 技术控制 (29)4.3.3 NGO控制 (30)第五章新媒体的社会结构影响 (31)5.1 网络社会 (31)5.1.1 网络历史 (31)5.1.2 网络类型 (33)5.1.3 社会特征(大众社会 VS 网络社会) (34)5.1.4.1 社会关系:开放性 (34)5.1.4.2 社会关系:复杂性 (34)5.1.4.3 社会关系:无标度(Scale-free) (35)5.1.4.4 社会关系:弱关系(Weak Ties) (35)5.2 阶层结构 (36)5.2.1.1 阶层理论—马克思 (36)5.2.1.2 阶层理论—马克思.韦伯 (37)5.2.1.3 阶级理论(革新发展)—布尔迪厄(Bourdieu) (39)5.2.2 阶层变迁 (41)5.2.3 阶层目标 (42)5.2.4 阶层认同 (42)5.2.5 新媒体与阶层认同 (43)5.3数字鸿沟 (43)5.3.1.1接入沟——概念层次 (43)5.3.1.2 接入沟(国家层面) (44)5.3.1.3 接入沟(个体层面) (45)5.3.2.1 使用沟(信息娱乐) (45)5.3.2.2 使用沟:多模态网络使用 (46)5.3.3.1 知识沟:经典假设(Knowlege Gap) (48)5.3.3.2 知识沟:新媒体与知识沟 (49)第六章新媒体的政治影响 (50)6.1 网络参与 (51)6.1.1 网络赋权 (51)6.1.2 社会运动 (52)6.1.3社会运动的情感动因 (53)6.1.4.1 动员机制-悲情 (54)6.1.4.2 动员机制-戏谑 (54)6.1.4.3 动员机制-道德震撼 (55)6.1.5.1 微博参与-校车事件 (56)6.1.5.2 微博参与-公共知识 (56)6.1.5.3 微博参与-行为模式 (56)6.1.5.4 微博参与-研究结论 (57)6.2 网络治理 (58)6.2.1 网络治理 (58)6.2.2 信任机制 (58)6.2.3 协调机制 (59)6.2.4英美实践-信息发布 (60)6.3 电子政务 (61)6.3.1 电子政务 (61)6.3.2 发展阶段 (62)6.3.3 绩效评估 (63)6.3.4.1 政务微博发展 (63)6.3.4.2 政务微博误区 (64)6.3.5.1 政务微信发展 (65)6.3.5.2 政务微信优势-信息发布 (65)6.3.5.3 政务微信优势-公共服务 (65)6.3.5.4 政务微信优势-危机管理、监督政府 (65)第七章新媒体的经济影响 (65)7.1 信息经济 (65)7.1.1 信息经济的概念 (65)7.1.2 信息经济的指标 (67)7.1.3 信息经济的特征 (67)7.1.4.1 信息经济的层次-知识阶层 (69)7.1.4.2 信息经济的层次-知识经济 (69)7.1.4.3 信息经济的层次-智能经济 (71)7.2 创意产业 (71)7.2.1 创意产业的概念 (71)7.2.2 创意产业的特征 (73)7.2.3.1 全球创意产业发展-全球创意指数 (74)7.2.3.2 全球创意产业发展-英国 (75)7.2.3.3 全球创意产业发展-美国 (75)7.2.4.1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发展水平 (76)7.2.4.2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城市 (76)7.2.4.3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园区 (76)7.2.4.4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创意产业品牌 (77)7.2.4.5 中国创意产业面临的问题 (77)7.3 电子商务产业 (77)7.3.1 电子商务 (77)7.3.2.1 网络营销的概念特征 (79)7.3.2.2病毒式营销(Viral marketing) (79)7.3.2.3搜索引擎营销 (79)7.3.2.4网络营销-电子邮件营销 (80)7.3.2.5网络营销-微博营销 (80)7.3.2.6网络营销-微信营销 (80)第八章新媒体的文化影响 (81)8.1 网络文化概念 (81)8.1.1 网络文化界定 (81)8.1.2 网络文化特征-技术层面 (82)8.1.3 网络文化层面 (82)8.2 网络文化建构 (84)8.2.1.1 网络语言 (84)8.2.2.1 网络作品-恶搞缘起 (85)8.2.2.2 网络作品-文字恶搞 (86)8.2.2.3 网络作品-视听恶搞 (86)8.2.2.4 网络作品-抵抗颠覆 (86)8.2.2.5 网络作品-政经制约 (87)8.3 网络文化影响 (88)8.3.1.1 个体涵化-涵化概念 (88)8.3.1.2 个体涵化-主流共鸣 (89)8.3.1.3 个体涵化-新媒体涵化效益 (89)8.3.2.1 群体分化-亚文化概念 (90)8.3.2.2 群体分化-芝加哥和伯明翰学派 (91)8.3.2.3 群体分化-亚文化转向 (92)第一章新媒体导论媒介技术:区分人类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鲜明标志之一以电脑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推动了人类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

网络及新媒体概论笔记

网络及新媒体概论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笔录第一章四次流传革命文字印刷术国家>公民电报互联网变化:流传媒介流传构造流传方式流传观点流传文化流传成效新流传革命的实质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益人人是记者;监察“自媒体”即时化流传,促使表达权回归全面信息看管无效,“权益”上涨为“权益”新流传革命的基本特色去中心化---再中心化去中心化:原由:互联网技术特色流传资源泛社会化流传权益全民化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遇到挑战再中心化:原由:信息过度,公民找寻代理人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构造,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表现:1.建议领袖阶层兴起,重塑思想中心精力旺盛,拥有宽泛社会资源,拥有公共关心2.社会关系从头洗牌,重构行动中心“强关系”“弱关系”3.话语空间拓展,重修舆论中心'..二元:虚构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议新流传革命的挑战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改革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流传手段多样性改变:内容生产者,供给者,媒体信息散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花费习惯,技术→流传范式,流传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花费方式。

需求:交融性,跨平台性,创新性2.两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精英“隔岸观火”一般公众“一点就燃”3.多元思潮浮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自由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狭小民族主义,新花费主义4.崭新执政环境,抢夺流传主导权理论:福柯“全景牢狱”少量人看多半人意义:安全(信息,一时形态)政策实行举措:可操作的“解说框架”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全世界化”与“个人化”时代背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

现代性特色:全世界化(整体性的社会化大生产)后现代性特色:碎片化(个人关于体系的和个人生计状态的觉悟)即:吉登斯“意愿性”问题:中国媒风光对现状怎么办?即:媒体转型举措。

2.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3.4.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类比挪动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5.新媒体的基本特色6.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7.新媒体的主要种类8.硬件设施终端区分计算机9.手机与便携式电子设施10.数字电视机11.*户外LED12.软件属性分'..的特色与发展3.经营性质营利性以信息流传和供给娱乐为主;供给详细产品非营利性政府;公益慈善组织新媒体平台应用功能Eg:交际媒体新技术的发展趋向新技术:光导纤维,电脑技术,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流媒体技术、IPTV技术、WAP平台技术、海量储存技术支撑: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挪动通信技术趋向:数字化,智能化,挪动化第三章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五大平台:Google、Apple、Facebook、Amazon,Microsoft→特色:软硬整合互联网功能:信息流传,知识生产,社会交往,娱乐休闲,商务推行,观点争议的场所与平台。

中国大学mooc新媒体编创课堂笔记

中国大学mooc新媒体编创课堂笔记

第一章新媒体编创:概念、内涵与外延☐什么是新媒体?☐传统纸媒迎战新媒体南京宣言:一、坚决捍卫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和新闻事实的准确性。

近年来虚假新闻屡禁不绝,尤其是一些互联网站在转载平面媒体新闻过程中屡屡歪曲异化,导致舆论导向偏差、新闻失实,严重损害了新闻事业严肃性和报纸的权威性及公信力,这种现状必须引起报界同行高度警醒。

二、积极创新报业主体业务与新兴业务共同发展的新模式。

传统平面媒体应当与时俱进,加强合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应对传媒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三、坚决维护报纸的新闻知识产权。

全国报界应当联合起来,积极运用法律武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自身合法利益,改变新闻产品被商业网站无偿或廉价使用的现状。

☐新媒体编创的新理念交互具有以下两个维度的含义:①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互传播②人机互动新媒体编创的四个特点:非线性编辑的基础;交互编创的理念;跨媒介叙事的实践;社交型创新的可能。

第二章融合媒介时代的编创实践(上)☐融合新闻报道的国外相关课程哥伦比亚大学:视觉可视化;互动设计;计算传播学;多平台的设计与叙事。

☐融合新闻报道题材什么样的故事适合做融合新闻报道:从媒介介质属性的角度出发去寻找故事。

故事应当具有强烈的时空特征,但本质应当是“时间”属性的。

文字——时间艺术;试听——空间艺术。

时间的第一要素是悬念;以“空间”来进行结构空间要有时间性或方向性。

深度报道的一般要求:温度、角度、深度、高度。

三种类型的深度报道:●现象趋势报道——影响及原因要求:①现象或趋势应当具有共性;②好的现象或趋势具有潜在性(春江水暖鸭先知)。

过程与要素:①发现并确定趋势;②处于这一趋势中的人:包括受益者、受害者和无关者;③对趋势进行评价或解释的专家。

●人物报道——独特生活经验&普遍社会意义①探索个体独特的生活方式以丰富受众的生活经验;②挖掘个体命运背后的社会发展背景与意义。

过程与要素:①发现并展示一个“有趣”的人;②之所以有趣的事例与行为;③有趣行为背后的思考与背景;④支持性信息(信息、同事、家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概论
第一周新媒体导论
1.1什么是新媒体
定义: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的包含特定技术、实践和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特征:数字化;多媒体;互动性;网络化;个人化
新媒体的形式:虚拟世界;镜像世界;生活记录;增强现实。

新媒体的内容:新闻→融合新闻;娱乐→互动;社交→用户生产内容;服务
1.2新媒体的历史
前新媒体时代:语言;文字;造纸;印刷术;摄影;电报;电影;广播;电视;
计算机时代:机械计算机;ENIAC;EDV AC;UNIV AC;TRADIC;IBM360;IBM PC;Apple 网络时代:Web1.0,浏览器,门户网站。

Web2.0,从门户网站到社交媒体,从受众到用户,从专业生产内容到用户生产内容,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

Web3.0,语义网,大数据,智能网
第2周: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2.1 技术决定论
媒介偏向论,伊尼斯,时间偏向媒介、空间偏向媒介
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重新定义时间和空间、改变感官比率、改变人们思维方式、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
传播时代论,口语传播时代、书面传播时代、电力传播时代
2.2 社会决定论
技术决定论的反思:简化论、单向论、机械论、中立论、弱技术决定论
社会决定论的提出:社会力量决定技术原型是否被采用
油门—刹车模式,温斯顿
2.3 技术社会互动论
决定论的困惑
诞生期:社会需要>原型
成熟期:技术决定,宏观上技术是社会变化主要原因,微观上技术是改变心理的原因,技术推动社会需求
过时期:新的社会需要>过时装置,新社会需要刺激技术——喜新,各种因素对新技术的延缓——恋旧
第3周:新媒体的采纳与扩散
3.1 社会学习论
社会学习过程:班杜拉,注意、记忆、模仿、结果。

交互决定论
榜样,活榜样、口头指引、符号
自我效能感,个人对自己能力、关注整体行为、对未来的评价。

影响因素:直接体验、间接体验、社会劝说、生理因素。

3.2 创新扩散论
技术创新的特性:相对优越性、兼容性、复杂性、可实验性、可观察性。

创新采纳的过程:获知、说服、决定、实施、确认。

创新采纳的受众:创新者、早期采纳者、早期大众、晚期大众、滞后者。

3.3 技术接受论31
理性行为理论
技术接受模型
权衡需求理论
第4周:新媒体的伦理与法制
4.1 新媒体伦理
网民伦理。

计算机伦理十诫;RFC1087;《文明上网自律公约》;网民自律公约
行业伦理。

合理信息行为规范;(ISC)²伦理规范;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
4.2 新媒体法制
知识产权:版权,数字千禧年版权法,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
网络色情
个人隐私
4.2 其他控制手段
市场控制。

盗版、礼品经济
技术控制。

数字版权保护
NGO控制。

非政府控制
第5周:新媒体的社会结构影响
5.1 网络社会
网络历史:;扩张趋势;
网络类型
社会特征:大众社会vs网络社会
社会关系:开放性、复杂性、无标度、弱关系
5.2 阶层结构
阶层理论:马克思,韦伯,布尔迪厄
阶层变迁
阶层目标
阶层认同
新媒体与阶层认同
5.3 数字鸿沟
接入沟:国家层面,个体层面
使用沟:信息娱乐,多模态网络使用
知识沟:经典假设,新媒体与知识沟
第6周:新媒体的政治影响
6.1 网络参与
网络赋权
社会运动
情感动因
动员机制:悲情、戏谑、道德震撼
微博参与
6.2 网络治理24
网络治理: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

信任机制
协调机制
英美实践
6.3 电子政务42
电子政务:政府利用各种信息传播技术建立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政府治理典范,实现善政和善治的一种手段。

发展阶段:办公自动化→三网一库→应用主导
绩效评价,低
政务微博:2011,新浪、腾讯、人民网、新闻网
政务微信,优势:信息发布、公共服务、危机管理
第7周:新媒体的经济影响
7.1 信息经济42
1.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
信息产业化、产业信息化
2.信息经济的指标:部门比重、产值比重、职业比重,50%+
3.信息经济的特征:企业结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劳动力结构:智力劳动型;产业结构:
低耗高效型;体制结构:小型分散化;能源结构:再生型;流通方式:数据流通;消费结构:多样化。

4.信息经济的层次:数据、信息、知识、智慧。

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智能经济。

4.2知识经济
4.3智能经济
7.2 创意产业55
1.概念
2.特征:创意、文化、科技、产业
3.全球创意产业发展,全球创意指数
3.2英国
3.3美国。

市场规模大、行业集中度高、全球影响力大
4.中国创意产业发展
4.1发展水平
4.2城市
4.3园区
4.4品牌
4.5问题。

定位、政策、人才
7.3 电子商务52
1.电子商务。

O2O、F2F、众筹
2.网络营销。

病毒式营销、搜索引擎营销、电子邮件营销、微博营销、微信营销
第8周:新媒体的文化影响
8.1 网络文化概念
8.2 网络文化建构
8.3 网络文化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