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审美化教学中的美感诱发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感渗透的作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感渗透的作用美感,即在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
而美感的渗透在人的一生中特别是青少年时期尤其重要。
特别是在语文教学这块肥沃的土壤里又具备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正像莎士比亚曾说过的那样:“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它是作者对生活感受的精髓,既能给人以美感享受,又有动人的力度。
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尽力沟通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进入无比绚烂的审美境界。
美感的启迪可以在学生身上发生可贵的效应,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感的渗透与学生的心灵之美美学家认为,美感是思想和感情的统一。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审美过程,它像绵绵春雨滋润大地一样浸透着每个学生的心灵,教材内容不仅让学生或轻松欢快、或激昂奋进、或严肃静穆,更能促使学生在美的感受中提高思想认识、丰富思想感情,树立起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中这种“无形”的思想教育方式,不需条条框框的说教方式,更不用婆婆妈妈式唠叨。
学生们能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既学习语文知识又获取巨大的精神动力,这些都取决于文章中优美的艺术形象的感染力。
我们知道,作品以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再现现实生活的图景,形象地、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给人提供区别善恶、美丑、荣辱等标准。
任何作品都凝聚着作者强烈而又真挚的思想感情。
例如:我在教鲁迅的作品《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仅仅注意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结构和精确的人物刻画,同时指导学生细心体会“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写作目的和渴望祖国新生、人民解放的强烈愿望。
对于文中人物的言行、心理描写的分析都紧密地联系其思想内容,通过作品感染,学生能够从典型人物华老栓身上体会到作者对不幸人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诱发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小说作品美感功效显而易见,那么其它体裁作品又怎样呢?在讲解说明文《一场耐人寻味的“空战”》时,教师不能只定格在科技小品写作的形式及特色上,同样可以揭示出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介绍“夜蛾武艺更高强”部分时,先留下思考题后让学生讨论,与夜蛾相比,人类“武艺”更高超,应该怎样解释?大家通过举例说明,你一言我一语归纳出:人类在长期进化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与动物的本能行为相比,人类的行为是出于自觉的,他具备低级动物无法比拟的更加高超的“武艺”。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感诱发
是 教育教学 中的调节剂 , 只要我们 调节适度 , 发挥其
最佳作 用 , 学 生就 自然会被紧 紧地 “ 拴住 ” , 并深深地
被 吸引。因此 , 在教授著名数学家 华罗庚 的《 统筹方 法》 一 文时 , 我运 用了这样 的导语 : “ 同学们都愿意做
智力游戏 , 那么今天我们就做一个游戏 , 大家注意听 , 现在有 甲、 乙、 丙三人 , 分别拿一只 、 两只 、 三只容积相 同的水桶去打水 , 而水龙头 只有 一个 , 如何安排 它们 的打水顺序 , 使三个人所用的时间最少 ?问题一出 , 如 石 子投入平静 的水 中 , 激起 思维的涟漪 , 几 十部 大脑 机 器迅速地运转起来 , 待学生发 表意见后 , 我便话锋
也 应该 跳 动 在我 们语 文 教 师 的胸 中 吗? 二、 设计 警 策 而精 彩 的导 语
探求 、 钻研 知识 的热情和兴趣 , 使他们既学得懂 、 学得 快, 又能感受 到美 , 进入崇高纯净 的审美境界 , 就成 为 教学中亟待解决 的一个重要 的问题 。课堂教学对美感 的诱发 , 其方法 和途径是多种多样 的 , 具体说来 , 主要
第1 函触 期
学科教学
蕊
T ea c h i n g Res e a r c h f o r Pr i mar y a n d Mi d dl e Sc h o ol s
语 文课 堂教学 中的美感诱发
高 辉
( 沈 阳市大 东 区教师 进修 学 校 ,辽宁 沈 阳 1 1 0 0 0 0 )
转, 顺 势导人课文 , 说: ‘ 全面而周密地考虑 到整个
1 3
T
e a c h i n g R e s e a r c h f o r P r i m a r 3 t a n d M i d d l e S c h o o l s
美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美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随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语文课首先就应该是美感教育课,它特别注重感染和熏陶,寓思想教育于听、说、读、写的各项训练之中,寓于文学作品的的具体形象之中。
我们的教育对象在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必须要有更高的要求,否则就会不满足,就不会对他们所学的东西感兴趣,特别是思想道德情操的树立和培养,从来不会离开美的感染和熏陶。
这就要求教师在训练思维、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了这种审美能力,会使学生成为精神世界丰富而高尚的人,他们能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从美得角度感受文章精髓,发生共鸣,产生兴趣,从而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质。
语文教学为美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语文课本中作品都是典范,学习它是一个感受、体验和再创造的过程,教师把这个过程溶于读、讲、练的教学过程之中,使之循环渐进、环环相扣,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语文学习能使学生识别真、善、美,在学习中性情受到熏陶,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提高审美情操。
下面就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谈点体会。
一、朗读训练——使学生沉情于文,学会欣赏美。
朗读是理解文章、唤起美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好的文章反复朗读有“口角余香”之感。
可以利用朗读磁带听优美的朗读录音,用著名播音员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音质优美,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进优美的境界中,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另外,老师范读也是朗读点拨一个重要途径。
凭借范读,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意境,全身心的进入作品之中,深深受到感染。
教师还要通过准确的语言、贴切的比喻,助之以手势、表情,形象地再现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之中。
如讲授《荷塘月色》一课,一开始教师范读,要求学生闭目静听,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意境。
学生朗读须要教师的点拨、指导,指导可围绕两个方面进行。
其一是把握基调。
文章的内容、载体不同朗读的基调就不同。
加强课堂审美设计,焕发语文课堂美感魅力
加强课堂审美设计,焕发语文课堂美感魅力语文是富有美感魅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本身也应该充满美感。
这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语文教学任务的特点,以语文学科知识为载体,通过语文的教学方式,设计和设置相关语文教学审美活动和审美情境,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获得审美享受。
其课堂充满着浓郁的审美气息,把师生间的知识传授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使课堂充满浓浓的美感,让学生得到感染和陶冶,达到以美悟真、以美激情、以美启善的目的。
要追求“美感”和“效率”共同实现的语文课堂,教师应在遵循语文教学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加强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将“教学技术”和“教学艺术”整合起来,对课堂教学进行“审美”考量,努力营造美感课堂,充分发挥课堂的美育功能,让学生在发展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愉悦体验,感受到语文教学的独特美感,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教师在进行课堂审美环节的设计时,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一、加强情感调动设计,构建浓郁课堂心理场课堂要充满美感,就必须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对教学进行“整体”的审美设计。
李如密教授指出:“教学美的欣赏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由审美期待、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心象、审美共鸣、审美回味等心理环节组成。
”而在教学之始,教师就要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审美期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认知学习必须同情感相结合,心智发展必须同情绪发展相结合,教学活动是认知流和情感流两个方面同时交互作用的过程。
美感是一种情感的体验,一种心理的感受,在充满美感的语文课堂上,应该有情感的自然流淌、碰撞、交融,交汇成一个强大的情感心理场,学生沉浸其中、陶醉其中。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调动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课堂充满着情感的脉动,充分发挥群体心理的感染、陶冶功能,让学生入课、入情、入境,这是构建美感课堂的前提和保证。
要引发学生的审美期待,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的心理情感状况,为其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使其真正进入课堂。
语文教学中美感培养浅议
语文教学中美感培养浅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是语文教学中特别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文学艺术价值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
语文教材中蕴涵着语言美、情境美、生活中的美。
让这些美转化为学生的美的观点,让他们升华为学生心灵之美,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通过课堂教学对语言形象的分析,加深理解,感知美的形象。
作为语文教师,要会启发学生挖掘作品中的美。
如:在分析《春》一文时,可以抓住“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红的像火”……这样的词语,让学生反复吟读,想象那春花争艳的美景。
加上蜜蜂“闹”、蝴蝶“飞”,衬托出花美、花香、“树上”、“花下”,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就充分展现出来了。
再如陶渊明的田园诗中的田园风光,一幅幅的农家话桑麻的恬静景色展现在学生面前。
郦道元的《三峡》,文章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拨、清幽秀丽的景色。
高峻的山峰、飞悬的瀑布、悲凉的渔歌构成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以此激起读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体会到一个极富艺术感染力与审美价值的美的意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开头就给人美感,主要不是亭子本身的美,而是在于它可以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美的意境能给学生以美的感染,起到灵魂的净化和升华作用,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分析使学生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激发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
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是由内而外培养其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及分析人生、洞察自然现象以及表述科学美的能力,通过美的途径激发学生把对美的追求作为思想的源头,从而将求知与探索活动作为人生的一种享受,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发掘文章主旨及其深层意味,对文中的人物、事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价,从而把握审美对象美的真谛和本质,领略美的艺术。
如:《爱莲说》采用拟人化手法,托物言志,行文平淡自然、富有情感、委婉含蓄、不露锋芒,表现了作者高尚的人品。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感培养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感培养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阅读,学生不仅可以获取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美感修养。
美感是人们对事物美丽、和谐的感受和追求,是人们对美的认知和体验。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美感是人格的一部分,也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
下面就浅谈一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感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人们对美的兴趣、爱好和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通过学生感知美的动人之处,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对所读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阅读一篇散文时,可以让学生仔细品味文字中的景色、人物、事件,感受其中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文学素养包含了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感悟,对文学作品的认同和欣赏,对文学语言的把握和运用等多方面内容。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解读文学作品,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只有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感悟,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感。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艺术修养是指人们对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的认同、理解和欣赏程度。
在语文阅读中,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文学形式的作品,比如诗歌、散文、小说等,让学生了解这些作品的特点和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人们对美的认知、鉴赏和理解能力。
在语文阅读中,可以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知能力和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理解作品的意境和情感,领悟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趣味。
只有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美感。
从以上几点来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感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有计划地进行。
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师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美的力量,激发学生追求美的渴望,使美成为学生人格的一部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审美化教学心得体会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地寻求创新与发展。
近年来,审美化教学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新趋势。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有幸参与了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践,并在其中收获颇丰。
以下是我对语文审美化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审美化教学的内涵审美化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以审美为核心,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欣赏和创造美的过程。
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鉴赏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会到语言文字的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二、审美化教学的优势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审美化教学以美为载体,将语文知识融入其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审美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鉴赏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素养。
3. 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审美化教学关注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通过审美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4.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审美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三、实施审美化教学的策略1. 创设审美情境。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美文、图片、音乐等资源,为学生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感知美。
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的优美,通过朗读、品味、比较等方法,让学生感知美的存在。
3.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分析作品中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4. 鼓励学生创造美。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富有个性化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5. 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使每个学生在审美化教学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审美化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1. 如何平衡审美与知识传授的关系。
在审美化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知识的传授,但过分强调审美可能导致知识点的遗漏。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感培养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感培养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美感教育已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主题。
语文阅读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文学情操和审美能力。
在整个语文阅读教学中,美感教育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对学生心理和人格完善的提高和培养,是学生终身受益的一种态度和素养。
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思维和语文素质的过程,也是摆脱老师和教材束缚,走向人文和人性的过程。
美感教育旨在通过一系列阅读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品位、兴趣和素质。
这就需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审美情感的激发和文学意境的理解与感悟,使学生能够从阅读中感受到美的力量,领悟到文学之美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人生哲理。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美感教育要突出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注重文本的深层次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是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悟到文学作品的美和情感内核。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理解策略和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意识。
二、注重言语的优美技巧语言是文学作品的核心所在,也是表达美的主要手段。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言语的优美技巧,让学生通过欣赏和模仿,逐渐掌握语言运用的奥义和技巧,提高学生用言语表达感受的能力和水平。
三、注重情感的沟通和共鸣语言是获取和表达情感的主要手段。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学生需要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一起经历情感的变化和发展,在感受他们的喜悲哀乐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也可以增强学生与文学作品之间的情感沟通和共鸣,激发学生的美感体验和情感体验。
四、注重文化意蕴的传递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感性的美,更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阐释,向学生传递文化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人类智慧。
只有通过对文化意蕴的传递,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和人生哲理。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感培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教师们注重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和采用,同时也需要学生们的自觉参与和积极学习。
激发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情趣
激发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在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审美情趣是指对美的感受、理解、表达以及创造能力的综合体现。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通过诵读、朗诵、欣赏、评价等多种形式,培养和激发自己的审美情趣。
本文将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探讨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语言的美感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作为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语言美感的体现也是重要的。
语言的美感并不是通过一味追求华丽的词汇和长长的句子来达到的,而是需要把握词汇、句子、语言情感等多方面因素的有机结合,形成独具魅力的语言表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韵律美,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语言的美感。
二、多种形式的文学欣赏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审美情趣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学欣赏,有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及其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如,可以采取课内外阅读、听读教学、诗歌朗诵、剧本表演等方式进行文学欣赏。
通过阅读、欣赏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感,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
三、注重语文教学中的视觉和听觉体验人的感官体验对于审美情趣的培养和激发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教学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比如,在教学中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呈现语言的美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同时,在语文教学中也可以运用音乐、朗诵等形式,让学生在听觉上有更加丰富的体验,提高他们对语言美感的敏感度,促进审美情趣的培养和激发。
四、让学生参与文艺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地开展文艺活动,也是培养和激发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学生可以参与各类文艺比赛,参加文艺社团等文艺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和才华的舞台,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多角度、多元化的文艺欣赏和体验。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创作各种文艺形式作品,并通过作品展示、表演等方式发表,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的魅力,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论审美化的语文教学
论审美化的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审美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作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教育理念,审美化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们对语言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如何将审美化融入进去,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语文艺术的本质,是一个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审美化。
简言之,审美化是指将教育的目标或方法转化成艺术的形式,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到知识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在语文教学中,审美化的核心在于鼓励学生欣赏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美妙和艺术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写作和表达的能力。
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要将审美化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首先,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能够真正感受到文学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美感。
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需要通过讲解、演示和引导等手段,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的美感元素,例如节奏、韵律、意象等等。
同时,教师还需要通过反复欣赏和思考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地领悟到这些美感元素是如何产生和运用的,从而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其次,在强调审美化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语言的实用性。
虽然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可以带给学生无穷的美感和感受,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更多的还是需要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便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交流。
因此,在进行审美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重让学生掌握语言的实用性。
例如,在讲解文学作品的情境与背景的时候可以采用对话的方式,让学生在模拟对话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交际技能;在进行作文指导时可以引导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力,并适当运用文学作品中的美感元素。
最后,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我们还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在强调审美化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术成就,而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培养。
因此,在进行审美化教学时,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论审美化的语文教学
论审美化的语文教学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审美价值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
而在教育界,论审美化的语文教学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审美化的语文教学是指在语文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以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培养细致入微的感受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本文将对论审美化的语文教学进行浅谈。
首先,审美化的语文教学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审美品味。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更注重对知识点和技能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感受。
审美化的语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品味和感悟文学作品中的美感元素,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和理解力。
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自己对美的敏感性,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品味。
其次,审美化的语文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眼光。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学生接触到的信息种类繁多,内容琳琅满目,其中夹杂着很多低俗、庸俗、低级的内容。
这些内容容易使学生的审美眼光产生偏差,降低对优秀文艺作品的辨别力。
在审美化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审美价值的把握能力,从而更好地辨别出好的文艺作品。
另外,审美化的语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艺术修养是人们的情感、思维、理解和创造力的综合体现。
通过欣赏和鉴赏文学和艺术作品,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和艺术美,还能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艺术修养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有利于他们以后的职业生涯和社会交往。
此外,审美化的语文教学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美的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而忽视了对文本中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而以审美为导向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感分析、创作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文学艺术作品中,深入感受作品传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美的情感体验能力。
最后,审美化的语文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23年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
2023年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近年来,教育界普遍把美育作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美感和创造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成为具有情感和思维能力的现代化人才。
面对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我们需要将美育融入语文课堂,推进语文教学的整体升级,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文学之美。
一、借助课文启蒙情感情感是文学之美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课程作为文学的载体之一,更是应该利用好这个优势。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记住课文中的文字和内容,更要让学生感受到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文化情感,激发其情感共鸣。
通过讲解和分析课文中的情感,把学生带进作品的情景之中,让情感融入课堂。
例如,引导学生在阅读《荷塘月色》时,体会小说所描写的荷花,莲叶,蝌蚪等景物所带来的美感,从而激发他们对于自然之美的感悟,陶冶情操,增长知识。
二、加强美感概念的阐述想要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文学之美,需要先让学生了解美的概念。
加强美感概念的阐述,可以让学生有清晰的认识,更好地去感知、体验、欣赏和创造美。
教师可以从审美对象的多样性、美的评价标准、美的作用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多角度了解和认识美学,关注生活中的美,在认识中加强自身的审美能力。
在教材设计上,可以增加一些与文学相关的口语教材,让学生从口语中进一步领悟美的概念。
例如,在讲述句式的时候,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一些具有优美韵律的句子,如“胜人一筹,提高自信,重视生命”等,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语言的使用感知美,渗透美育教育。
三、促进美学思维的发展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过程,美育教育也是如此。
通过提供不断变化的文化和不断改进的方法,我们不仅能帮助学生重新认识世界和主动创造世界,还能够推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借助一些有关文学的思维活动,如分析课文中的造型技巧、个别文学元素的比较等,让学生逐步提高其文学逻辑思维和文学观察能力,从而深入理解文学艺术之美、文学形式之美和文学思想之美。
初中语文美感教学实践
初中语文美感教学实践
语文美感指的是语文学科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它不仅限于对于语言艺术的欣赏,还包括对于文化艺术的欣赏和审美意识的提升。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美感,使学生能够通过欣赏、审美、感悟来加深对语文的理解和学习兴趣,达到“情感语文,修养人生”的教育目标。
一、创设情境,唤醒美感
情境是引导学生进入感性认识的先决条件。
在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提供艺术作
品的生动背景,唤醒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思维,培养学生对于美的爱好和追求。
例如,对于
课文中的文学细节,要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美和诗意,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联想,加深对
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二、能力培养,提升美感
语文美感的培养需要学生拥有一定水平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
审美能力,例如对于课文中的描写、比喻等文学手法进行分析和评价,让学生通过阅读感
受到文化艺术的魅力。
同时,通过写作、朗读等语文活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更好
地理解和传达文学艺术的内涵和意蕴。
三、教材设计,营造美感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教材设计,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文学艺
术的美和审美趣味,例如通过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诗歌,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韵味和情感;通过古诗词的背诵和朗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化修养,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感悟古
代文艺之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美感,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
欣赏到创造,从传统到现代,不断锤炼自身的审美意识,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和素养,愉
悦学习,快乐成长。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感培养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感培养
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的重要环节。
美感培养是其中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就浅谈一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感培养。
美感培养需要注重对文学作品的鉴赏。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文学作品中的
优美语言和情感表达。
通过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更好地领略到文学作品中蕴含的
艺术美,培养对美的敏感度和独立欣赏能力。
同时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朗
读和表演活动,让学生通过身体表达去感受文学作品中的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美感鉴赏
水平。
美感培养需要注重对语言文字的精炼运用。
语言文字的美感,既体现在字句的精当用词、巧妙组句上,也体现在语言的节奏感、韵律感上。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
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通过欣赏和分析语言文字的精炼运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促使
学生在写作中追求语言文字的精准和优美。
教师也可以通过诗歌、散文等形式的写作训练,让学生体验到语言文字的韵律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美感培养需要注重对文化的传承。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
达能力和审美情趣,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教师要通过教学
内容的选择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
进行相关的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和认同感。
体验美感是语文课堂通向审美情趣的深处
体验美感是语文课堂通向审美情趣的深处美是一种纯粹的情感,它让人心灵愉悦,情感丰富。
美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它可以瞬间点燃人的灵魂,激发人的创造力。
而语文课堂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丰富多彩的美感体验,可以引领学生走进审美情趣的深处,激发他们对美的认知和感悟,促进其审美情操的提升。
本文将探讨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美感体验,让学生走进审美情趣的深处。
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感。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优美文字、优美形象和优美情节来引导学生进行美感体验。
可以通过教学《小荷才露尖尖角》,让学生感受到夏日里荷叶娇嫩的触感和婀娜多姿的身姿,欣赏其中的意境和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感悟。
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情境再现、图文并茂、声情并茂等手段,为学生呈现更加生动、真实的美的形象,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美的魅力和魅力对人的震撼力。
在进行美感体验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美,用心去感受美,用心去品味美,从而使美成为学生丰富内心世界的一部分。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人们通过感官和思维活动对事物进行审美认知和评价的能力,它包括对事物的美感及美学的理解能力。
语文教学通过美感体验,可以引导学生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
在学习古代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领略其中的意蕴、品味其中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认知和对美的感悟。
在学习古代散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散文的结构、语言和意境,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美感,从而使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认知得到提升。
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举办写景诗比赛、作文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从而使审美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美感体验是语文课堂通向审美情趣的深处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走进美的世界,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感悟,促进学生审美情操的提升。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审美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感受美的魅力,开启心灵之窗,从而变得更加丰富和充实。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感培养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感培养语文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十分关注的话题,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美感的培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美感培养可以增加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提高其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美感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美感培养的重要性美感培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美感是人类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美感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美感,才能让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去阅读文学作品,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美感培养也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感受美的力量,可以促进学生发展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情感稳定性。
二、美感培养的具体方法1. 通过讲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意境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赏析,讲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朗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美感。
通过朗诵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语言的韵律和美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美感。
3. 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积极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包括文学角、读书角等,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阅读,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其审美能力。
5. 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音频等多种形式呈现文学作品,增强学生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三、美感培养的策略1.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让学生从作品中感受美的力量,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
美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美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引言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学科,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美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满意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美感教育的内涵及意义、美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方法、美感教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实践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美感教育的内涵及意义1.引导学生审美阅读文学作品美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阅读文学作品。
通过导读、点评、解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意义和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理解和欣赏的文学作品,进行精心设计的导读,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品所表现出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兴趣。
2.进行美感情感的交流与表达3.开展美感教育主题活动美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开展一些美感教育主题活动,如创作、演讲、朗诵等,让学生通过主题活动的参与,体验和享受美的魅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发现潜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感教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实践1. 寓教于乐,增强学习趣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文学作品中的美感元素,让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感,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竞赛、角色扮演等形式,组织学生进行美感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和体会美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2. 融入社会实践,提高美感认知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外阅读、社会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社会生活中的美感,增强学生对美的认知。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美术展、文学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和体会美的魅力,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大,语言雄健。
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场景的表层,它与我们日常可以见到的江河汹涌澎湃并没有大的差别。
要领悟这篇作品的意境美,需要引导学生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与“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联系起来,想象作者眼望“大江东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而如何发思古之幽情,体会作者对周瑜建功立业的敬仰和羡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我抒发“人生如梦”的心理过程,进而体会诗人把伤古今之情寄托于那波澜壮阔的意境中的无可奈何。
意境审美的微妙之处,不仅在于对“景与情切”的欣赏,读者能够凭借意境体察作者彼时彼地的思想感受,获得同感,而且能够移位思考,生发读者自己的现时情感。
学习过去时代的作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和谐的情景中看到矛盾联系,引发时代不同、政治际遇不同应抱有的不同志趣。
当代青年学生,从苏轼即景抒情中感悟到的,应该是自己的时代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而不是消极无奈的人生感叹。
审美教育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没有情感也就没有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
审美中的感情活动,是在审美对象中直接观察到事物及人的本身,满足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而引起的。
教材是审美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
有的歌咏花草,有的歌咏山川;有的赞美高尚,有的赞美奋斗;有的鞭挞丑恶,有的谴责虚伪;有的揭露黑暗,有的伸张正义:不一而足。
丰富多彩的课文内容,为我们提供了引导学生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好材料,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处理好通感与对比想象的应用关系。
例如正面描写的历史伟人、科学家、现实生活中模范人物等,他们都具有美好的心灵,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很强的感染,发挥榜样教育的作用。
而有些作品,即使《岳阳楼记》抒发的政治胸怀,也需要加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而后成为学生效法的榜样,更不必说由审丑而产生的审美教育了。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考虑课堂的结构形式。
苏联教育家奥斯特罗高尔斯总结文学课进行美育的基本方法为: (1)积极有表情地朗读;(2)背诵和朗诵诗歌的典范作品;(3)课外指定阅读,随后要在课堂上进行教育性的谈话和检查提问;(4)教师生动地讲述。
结合实际,文学作品教学的第一阶段是造成读者直接印象的阶段,可先由教师示范做表情朗读,再让一些学生表情朗读;第二阶段要了解读者的印象,在课堂上进行检查性提问;第三阶段就是老师生动的讲述。
我在教学冰心散文《笑》一文时,表情朗读课文后,用形象的语言把作者描绘的优美景象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让他们去体味刚下过雨的月夜景象:空气清新,天空晴朗,被雨水洗刷一新的树叶在月光下显出的绿色光亮,还有屋内墙上的安祺儿。
接着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中的美无处不在,只要用心观察、体味,一定会感到我们生活的大自然美妙。
在分析孙犁的《荷花淀》时,我细致入微地分析水生妻的温柔、体贴、聪明、坚强、顾全大局的精神品格,让学生看到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普通中国妇女的美好的心灵和人格魅力,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对学生的思想品质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美育的有力阵地,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
[责任编校 赵运通]语文审美化教学中的美感诱发毛淑敏(洛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洛阳471022) 审美化教学也可称作艺术化教学,与那种只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不同,它体现的是教学规律和审美规律的高度融合。
它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态和美感的多渠道诱发,通过师生双向活动的巧妙安排,把课堂教学的智力内容与施教手段的审美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快地接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能够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需要、心理特征和美学追求,能否达到教育目的,最终还要取决于学生的内因。
审美化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效应要落实到学生身上,首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和研究教材。
了解学生,就要充分估计学生的审美经验和心理承受能力,这种估计建立在对学生已有的审美经验、文化基础、心理承受能力的充分了解上。
研究教材,就要从审美角度去把握和钻研教材。
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美学因素,教师应以美学的眼光去发现它、体味它,直到自己的身心都融进其中,再到课堂上引导学生去体验,从而获得既能”教懂”又能”教美”的效果。
这样,唤起学生主动钻研知识的热情和兴趣,使他们既学得懂、学得快,又能感受到美,就成为语文审美化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创造热烈而又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
其中,设计精彩的导语至关重要。
导语精彩生动,往往一瞬间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并能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
在此基础上,层层诱发学生定向思维,自然而然地导向教学高潮。
有经验的教师总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不失时机地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的最佳精神状态。
良好的课堂气氛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环环相扣的推进和“渐入佳境”的高潮创造,还要有耐人寻味的结尾处理。
结尾的功能,一是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整理,既有助于知识的系统掌握,又有助于认识从感性向理性飞跃;二是对知识的存档储存,不仅强化了知识,而且便于知识的迁移运用。
其次,教师应具有充沛的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思路、教材思路和学生思路三者的合拍共振,在关键之处恰到好处地拨动学生的心弦。
情感可以促使学生领悟真谛,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达到思维活动的飞跃和教学高潮的来临。
情感的影响常能使每一件事物具有特别浓厚的趣味,使事物具有特别的魅力。
教师要把蕴涵在教材中的思想情感成功地传达给学生,感染学生,首先要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就需要教师在钻研教材时通理明情,设身处地地体味教材中的真情实感和美的内涵。
美之所以能唤起学生的求知兴趣,是因为美所蕴涵的情感浸润学生心田,使之产生主动探求的学习热情。
教师的情感灌注,动之以情,是课堂教学诱发美感、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再次,教学语言应富于情感。
试想,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他的语言尽是些光秃秃、硬邦邦的枯燥词语,不动一点感情,即使他满腹经论,也很难把语文课讲好。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语言表达就很值得我们借鉴。
他时时把自己摆进去,颇带感情地向他的弟子们娓娓而谈:“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短短几句话,有情、有景、有声、有色,借助于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讲得生动形象。
难怪弟子颜渊赞美他,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孔子的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极大地感染了学生,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了“欲罢不能”的程度。
所以,情感语言是诱发学生产生美感的第一要素。
这里说的情感并非那种“欲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语言也不是那种繁词丽藻的堆砌,而是真挚、质朴、鲜明、生动,要音节响亮,有抑扬顿挫。
只有把这样的情感和语言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感染力强的教学语言。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对课文有深切的领悟。
领悟指在心理上对作品内容的整体把握,是一种心领神会。
没有领悟也就不会有深入的情感体验,也就谈不上什么美感。
教师不仅要自己领悟,而且要指示领悟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作品。
如讲授都德的《最后一课》,要集中力量引导学生反复领悟教了40年法语的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时说的话:“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就要失去自己祖国的人们,在连自己民族的语言也禁止使用的情况下,记住了自己国家的语言,就是记住了民族的耻辱,就能激发爱国热忱,就有复国的希望。
对这段话重点朗读,认真体味,透彻地领会了这一段的思想含义,就能进入“最后一课”的氛围之中,激发起热爱自己祖国、仇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作品的美学意义也就会深切地感受到了。
又如鲁迅的《祝福》中,有两处叙写祥林嫂讲述痛失阿毛的故事,第一次是“我叫阿毛,没有应……”第二次是“我叫,‘阿毛!’没有应”。
两次叙写,文字完全相同,只是换了几个标点,改变了一下语气,就巧妙地传达出祥林嫂的真情实感。
第一次是在鲁四奶奶面前诉说自己不幸遭遇,目的是请求主人收留自己,所以不能毫无顾忌地表露情感,只能强压悲痛,采用叙说的表达方式。
第二次则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精神折磨,饱受周围人们鄙薄奚落,更加怀念儿子的时候,不可抑制地迸发而出的情感表现,她已经完全沉入当时的境遇,所以,小说就人物模拟她当时的语气,叙写就成为当时情景的完整再现。
这种语气的变换,艺术地再现了一个母亲惶恐急切呼唤爱子的真实情景,一片真情咄咄逼人,使人感慨系之。
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上述描写进行审美欣赏,以审美的心境进入作品的情感世界,领略“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审美创造功力,当是审美化教学的精髓。
审美化教学在情感陶冶、思想启迪、智力开发、完美人格的塑造、创造力的培养方面所具有的效应,是其他教学方式不能替代的。
美感的诱发,是审美化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教学活动中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因素,只有充分发掘其审美功能,并通过各种教学环节和手段展示出来,才能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境界。
语文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强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服务,审美化教学正符合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这一要求。
[责任编校 赵运通]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马为民,李 翠(南阳市第一中学,河南南阳473000) 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说:“如果让我们举出一次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
”我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合作学习就是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一起相互讨论,相互帮助,相互竞争,相互鼓励,在积极合作的氛围中共同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