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之古诗文阅读悲陈陶

合集下载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湘水女神。

作为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均为舜妃,舜南巡时死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凰”三句描写了诗人在湖上所见到的美景:雨后凤凰山下,水风清爽,晚霞明艳。

B.“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以芙蓉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以白鹭有意倾慕来衬托演奏技术的高超。

D.“数峰青”一句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言有尽而味无穷。

2.本词下片是如何来描写音乐的?请作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①苏轼昨夜霜风入夹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②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③。

专题28 古诗词阅读创新题-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上海专用)(解析版)

专题28 古诗词阅读创新题-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上海专用)(解析版)

专题28 古诗词阅读创新题【典例示例】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甲】今年正月十四日,与子由别于陈州,五月,子由复至齐安,以诗迎之[1]苏轼惊尘急雪满貂裘,泪洒风别宛丘。

又向邯郸枕中见,却来云梦泽南州。

暌离动作三年计,牵挽当为十日留。

早晚青山映黄发,相看万事一时休[2]。

注:[1]元丰二年苏轼被贬黄州,十四日与苏辙相别陈州,先赴黄州。

苏辙随后携苏轼家小至黄,再自赴筠州谪任。

齐安:黄州古称。

[2]苏轼自注:柳子厚《别刘梦得》诗云:“皇恩若许归田去,黄发相看万事休。

”【乙】舟次磁湖,以风浪留二日不得进,子瞻以诗见寄苏辙惭愧江淮南北风,扁舟千里得相从。

黄州不到六十里,白浪俄生百万重。

自笑一生浑类此,可怜万事不由侬。

夜深魂梦先飞去,风雨对床闻晓钟。

14. 请对乙诗尾联合理想象,设计一段兄弟“风雨对床”时的对话。

苏轼惊问:子由,这大风大雨天,你怎么深夜独自过来了?苏辙:______苏轼:_____【答案】14. ①. 想到你我悲苦的宦海生涯,无法入眠啊!②. 人生在世不得已之事很多,随着时间流逝都会过去的。

【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依据乙诗的“夜深魂梦先飞去,风雨对床闻晓钟”,可知苏辙在梦里都想与苏轼早日得见,兄弟二人有说不完的话,直到天明;依据题目的“子由,这大风大雨天,你怎么深夜独自过来了?”,并根据“自笑一生浑类此,可怜万事不由侬”,苏辙回答应该是和兄弟来倾诉无奈悲苦之情的,故可填写“想到你我悲苦的宦海生涯,无法入眠啊!”之类的话语;依据“早晚青山映黄发,相看万事一时休”和苏轼豁达、通透和释然的人格精神特征,推断苏轼的答复是“人生在世不得已之事很多,随着时间流逝都会过去的”之类意思的话语。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杜甫力疾坐清晓,来时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桃花嫩,青【】柳叶新。

高三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解析(1)

高三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解析(1)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题草窗词卷①王沂孙白石②飞仙,紫霞③凄调,断歌人听知音少。

几番幽梦欲回时,旧家池馆生青草。

风月交游,山川怀抱,凭谁说与春知道?空留离恨满江南,相思一夜苹花老。

【注释】①草窗:周密。

南宋亡后,周密与王沂孙等过从甚密,并结成诗社,互相唱和、赠答,写了些慨叹亡国之作。

后隐居不仕,归隐山林。

草窗词卷:指周密《蓣洲渔笛谱》。

②白石,指南宋词人姜夔。

周密词即学白石词的清空俊雅。

③紫霞:南宋词人杨缵,他善识曲创调。

(1)“几番”二句是怎样状友人身世和才思的?(2)前人论及本词是说,“风月”、“山川”二句倜傥而凝重,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2.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唐] 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

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③渤澥: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律诗B.小令C.古体诗D.曲子词(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

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B.“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

C.“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一个接一个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D.最后“惊涛来似雪”,表现惊涛骇浪排空而来;“一坐凛生寒”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

(3)“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两句颇受好评,请对这一联加以赏析。

3.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辛弃疾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高频题型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高频题型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题型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遣悲怀三首(其三)①元稹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②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注:①该组诗是诗人悼念亡妻韦氏所作,这是第三首。

②邓攸:西晋人。

《晋书•邓攸传》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

潘岳:西晋人。

妻死,作《悼亡诗》三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有限,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

B.颔联引用典故,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写人生的一切自有命定,暗伤自己无妻无子的命运。

C.颈联继续抒怀,诗人情难自己,无意于人间,唯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

D.尾联向亡妻表白心迹,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其“平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缠绵。

2.诗歌题为“遣悲怀”,你认为诗人的悲怀排遣了没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小孤山①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把小孤山所处的环境比作“海门关”,突出了江水形势的险恶,流露出诗人对前路的畏惧。

B.颔联照应诗题,点出了壮伟的小孤山。

“砥柱”赋予小孤山中流砥柱的意义。

C.“江山”“狂澜”两词,语义双关,既是对小孤山的写实,更是对小孤山时代象征意义的揭示。

D.颈联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把小孤山比作挺立战场上的猛士,坚强不屈;又如一位末世艰难中孤独无助的忠臣,危困无奈。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解析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解析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题草窗词卷①王沂孙白石②飞仙,紫霞③凄调,断歌人听知音少。

几番幽梦欲回时,旧家池馆生青草。

风月交游,山川怀抱,凭谁说与春知道?空留离恨满江南,相思一夜苹花老。

【注释】①草窗:周密。

南宋亡后,周密与王沂孙等过从甚密,并结成诗社,互相唱和、赠答,写了些慨叹亡国之作。

后隐居不仕,归隐山林。

草窗词卷:指周密《蓣洲渔笛谱》。

②白石,指南宋词人姜夔。

周密词即学白石词的清空俊雅。

③紫霞:南宋词人杨缵,他善识曲创调。

(1)“几番”二句是怎样状友人身世和才思的?(2)前人论及本词是说,“风月”、“山川”二句倜傥而凝重,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听颖师琴歌[唐]李贺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

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

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

(1)《听颖师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前八句描写________,后八句叙写________。

(2)文字是无声的,却能够生动刻画有声的音乐,在《听颖师琴歌》中,李贺是如何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①,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①葱海: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促。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B.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绿草”“火旗”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的画面感极强。

精选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题及答案(50题)

精选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题及答案(50题)

精选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题及答案(50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宋]陆游局促常悲类楚囚①,迁流②还叹学齐优③。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注释]①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多指处于困境而不忘故国的人。

②迁流:迁徙、流放,诗人此时被远遣到巴蜀任职。

③齐优:曲意承欢、讨好人的齐国优伶。

1.颌联________以喻写悲愁之多,以________暗写时光流逝。

2.本诗尾联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化用同一典故,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答案】1.江声不尽草木秋2.(1)同:都借孙权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2)异:①辛词以“无觅孙仲谋处”表达遗憾和失落之情;②陆诗以“何须似仲谋”表达激愤之情。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大江奔流,流不尽英雄的遗恨;天意无私,寒秋草木依旧枯黄。

“江水不尽”用流水的奔流不息,来写“英雄遗恨”之多之绵长;“草木秋”写秋天到来,草木零落,表现时光的流逝。

由此可以概括出答案。

注意填空时,第一处填写“不尽”“江声”或整句均不得分;第二处填写“秋”或整句均不得分。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尾联“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请看当年三国鏖战的赤壁,如今早已成为陈迹;男儿不再能建功立业,何必再学习孙权的榜样。

赤壁尚在,但英雄不可再世,古战场已成旧址,万事尽付东流,世事成败不足道,因而作者认为“生子不须似仲谋”了。

此联中诗人借赤壁陈迹感叹朝廷偏安半壁,强敌入侵,思无英雄与敌抗衡,自己虽似仲谋,志在恢复失地,驱逐强敌,但又得不到不思振作小朝廷的重用,还放外任万里之外的蜀地。

此联表达的正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不平之鸣。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也说明了作者写诗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表现了一种物是人非的遗憾。

全国及各地2020年高考语文卷【古代诗歌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

全国及各地2020年高考语文卷【古代诗歌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

2020 年浙江省高考题)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9—20 题。(8 分)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4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9.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________;而《送柴侍御》突出________,与王勃《送杜 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2 分) 20.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 的妙处。(6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16.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二) 15.B 16.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②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 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
2020 年全国 I 卷高考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高考必备近三年全国高考古诗文阅读真题附答案

高考必备近三年全国高考古诗文阅读真题附答案

高考必备近三年全国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真题训练附答案一、杜甫《赠别郑炼赴襄阳》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全国新高考I卷高考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 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 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16.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B项,“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

故选B。

16. ①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

③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二、王安石《读史》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全国II卷高考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赠赵伯鱼(节选)韩驹①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题组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女神.两首诗中木芙蓉形象有什么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吕本中《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木芙蓉.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秋季,其鲜艳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精神.诗中后两句,诗人用“无言”和“一生开落任东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己无言,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意红”英勇气概.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两种不同品格代表,寓意深刻.《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可怜样子.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意气风发、昂扬不凡气度.答案吕诗着重描写木芙蓉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范诗写了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豪迈与大度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环境中乐观者形象.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第四联“但有故人供禄米”,有版本作“多病所需惟药物”,你觉得哪一句更好?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但有故人供禄米”更好.此句表面上虽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说“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说“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诗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生活,正是建立在“故人供禄米”基础之上.可见,此句包含着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强烈控诉.(示例二)“多病所需惟药物”更好.此句表面上说自己多病,唯一需要就是药物,似乎再别无所求.但稍加揣摩,便能发现其中包含着诗人多少无奈.现在多病,确实急需药物治病,但药也无从得到.这点要求都达不到,还能说其他要求么?正是有对现实绝望,才有后文“微躯此外更何求”愤慨.3.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虚【注】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傍高冢多贵臣,娥眉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煞人.(张说《邺都引》,选自《全唐诗》)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虚:废墟.请赏析两诗中画横线诗句所抒发人生感悟差异.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前提是理解诗句基本意思.张说《邺都引》画线两句诗意思是,“城郭”和“西园”已沦为废墟,标志着魏武时代已成为历史陈迹,只有明月依旧,却照不见曹操在西园“夜接词人赋华屋”,强调是世事沧桑变化,抒发是世事无常、生命短促感慨.第二段诗中画线句子是说个人生命是短暂即逝,而人类存在则是绵延长久,因此“代代无穷已”人生和“年年望相似”明月得以共存,虽然抒发是作者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基调是“哀而不伤”.答案“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以都邑变为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比,突显人非物换,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将人类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举,表现宇宙永恒和生命无限,强调人类绵延不绝,抒发了一种豁达乐观情怀.4.阅读下面这首元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念奴娇登石头城①次东坡韵萨都剌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注】①石头城:即金陵城,昔为六朝都城.②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宫室.简要分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与萨都剌这首词所抒发情感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相同点:对世事变迁、昔盛今衰悲哀,怀古伤今;对光阴虚掷感伤.不同点:萨词有对战争残酷心痛之感;而苏词抒发是自己有志报国,却功业未成、壮志难酬感慨.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从军北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这两首诗分别是如何表现征人思乡之情?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高诗“借问梅花何处落”是征人由听曲而想到了故乡梅花,含有思乡之情.李诗中“一时回首月中看”那一轮高挂在空中明月,自然地勾起了征人思乡之情.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初冬夜饮①杜牧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闻梨花发赠刘师命韩愈桃溪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注】①本诗写于842年,当时作者受排挤被外放.②淮阳:指东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多次被流放,最后死于淮阳.“偶求欢”“欢”,指代酒.两首诗都分别写到“雪”与“梨花”,但二者在诗中关系却不相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位诗人这样处理意图所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杜诗中雪是本体,梨花是喻体,诗人将积雪比作梨花,形象地写出冬夜积雪之厚之白,其目是从侧面烘托出环境清冷.韩诗中梨花是本体,雪是喻体,诗人将梨花比作积雪,写出梨花盛开时洁白、繁盛之貌,其目是形象地表现春天千树梨花怒放美丽景象.7.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梦江南[唐]皇甫松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望江南[南唐]李煜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混轻尘.忙杀看花人.两首词都写到“梦”,这两处“梦”各自表达了词人什么样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皇甫词中,“梦”中江南梅熟、夜雨吹笛、驿边人语充满欢情,表现了词人梦醒之后孤独与惆怅无法消散情感;李词中,“梦”中故园江水、乐声、飞絮、轻尘和看花人一派生机,表现了词人对故国思念和现实生活凄楚之感.题组二综合练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11分)客游李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曹植诗云:“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云“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齐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其中不正确两项是()(5分)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身份,即客居他乡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思念之情.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情怀,“日暖”属于想象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太阳照耀在南山石头上.C.首联,下句“暖”字与上句“满”字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永远是值得依恋.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慨叹.E.“老作平原客”中“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老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但仍漂泊在外孤独寂寞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能力.C项,“下句‘暖’字与上句‘满’字形成鲜明对比”错误,应该是“暖”和“悲”形成对比.E项,颔联中“老”字是“总是”意思,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凄楚与痛苦.答案CE(2)唐代诗人崔涂《春夕》中有:“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崔诗中“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情感异同.(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思念之情.异:崔诗主要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所以连家信也常年断绝,春天到来之时看到了镜中白发,表达了韶光易逝愁苦.李诗主要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封家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悲伤.9.阅读下面这首小令,然后回答(1)~(2)题.(11分)沉醉东风·渔父白朴黄芦岸白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1)下列有关内容是对这首小令理解,其中不正确两项是()(5分)A.开头两句选用“黄”“白”“绿”“红”这样色彩鲜明字眼,展现了渔父生活环境优美,引发读者丰富想象.B.小令中渔父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能以在秋江上自在来去、心地单纯白鹭沙鸥为友,让人感到其心灵世界洁净美好.C.“烟波钓叟”就是诗人在这首小令中着力表现渔父,因为渔父不识字,没文化,所以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D.结尾句虽然表达出词人坚决不向黑暗社会妥协、保持高风亮节之意,但更主要是体现出词人消极避世思想倾向,这是不可取.E.这首小令语言平实自然,风格清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像白鹭沙鸥那样生活自由自在、行动无拘无束渔父形象.解析C项,对“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准确理解应是:渔父虽然不识字,但他自在美好生活足以让人间万户侯羡慕.D项,“这是不可取”理解有误,虽有其消极避世一面,却也曲折地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骨气和那个时代投射在他们心灵上暗影,抒发了他们不平之慨.答案CD(2)有人认为,“钓叟”是小令作者白朴用以自比形象,这和下面“链接材料”中柳宗元以“蓑笠翁”自比是一样.请问:我们可以从“钓叟”和“蓑笠翁”身上看到两位作者怎样相同情怀与不同情怀?(6分)【链接材料】江雪【注】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注】本诗为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所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白词结尾点题,点出前面写并非退隐文人,而是“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表达出词人既有坚决不向黑暗社会妥协、保持高风亮节之意,又有不愿在宦海中“风波千丈担惊怕”、希图逃世思想;而柳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这个渔翁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精神面貌.答案相同情怀——远离世事(远离纷扰、远离尘嚣、不满于现实),崇尚自然(钟情自然、寄情山水).不同情怀——白朴有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于淡泊宁静、崇尚逍遥自在生活情怀;柳宗元虽孤寂郁愤,但却仍有着清高而孤傲情怀.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11分)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刘方平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注】.【注】洛阳东:指富贵人家居住之地.(1)下列对这两首诗赏析,其中不正确两项是()(5分)A.韩诗第一句中“都”字流露出作者经过漫漫寒冬、久盼春色急切心情. B.韩诗第二句表达了诗人见到满园春色、其溢于言表欣喜,一扫遗憾之情. C.刘诗三、四句写富人看春雪似花,强烈表达出作者对社会贫富差异愤慨之情. D.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描写了早春白雪,并借此抒发情怀. E.“白雪却嫌春色晚”这种写法使文章充满灵动之气,与“雪却输梅一段香”有异曲同工之妙.解析B项,句中“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遗憾、惋惜和不满情绪.C 项,刘诗只是隐含了作者因贫富差异造成审美不同感叹,而非强烈愤慨之情.答案BC(2)两首诗均以“春雪”为题,但对雪描绘有所不同,寄托情感也不相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韩诗写春雪嫌花开得太晚,所以化作飞花,在庭中树间飞舞;表达了作者对春雪喜爱之情;刘诗写春雪被春风挟带着在空中盘旋;春天已经来临,突如其来春雪在富贵人眼中似花,却夹杂着作者嗔怪之情.1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1)~(2)题.(11分)咏竹刘孝先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耻染湘妃①泪,羞入上宫琴②.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注】①湘妃:传说中舜帝妃子,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②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琴.(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其中不正确两项是()(5分)A.“竹生”句既描述了竹恶劣生长环境,也赋予了竹不图安逸、不慕奢华品性. B.“梢云”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竹梢高耸入云情状,为下文写“高节”作铺垫.C.“无人”两句意思是没有人赏识它高风亮节,徒自抱着一颗坚贞之心. D.“耻染”句表明竹子自感无法与湘妃相比,为不能像湘妃那样痴情而感到羞愧.E.结尾两句抒写竹子希望能制成长笛高声吟唱愿望,寄寓了作者奋发向上、不甘人下豪壮情怀.解析D项,“耻”是“以……为耻辱”之意.这一句意思是:耻于染上湘妃泪迹,羞于制作上宫宫琴.E项,“奋发向上、不甘人下豪壮情怀”有误,本诗托物言志,写出了作者不事权贵贞亮之节.答案DE(2)这首咏竹诗运用了托物言志表现手法,这种写法在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虞世南《蝉》(“垂饮清露”)、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等诗中也有体现,请以本诗或任选上述诗歌中一首(也可另选其他诗作)作为例子,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理解.(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富有特征物象描写,将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人品性,来寄托作者志向、情趣或理想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达到形象、委婉、深沉感人艺术效果.《咏竹》通过描写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外直中空等特点,赋予竹子不慕奢华、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品性,表达自己要像竹子一样坚贞高洁,追求梦想,愿为国家效力高尚志趣.这种手法在其他诗人诗中也常有运用.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借石灰经过“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清白”“粉末”等特点,将石灰人格化,赋予石灰历经锤炼、不惧焚烧、不惜粉身碎骨,要留清白在人间人品性,寄寓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决心.《石灰吟》运用托物言志,把石灰人格化,委婉、形象,深沉动人,极富艺术感染力.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11分)虎丘①题壁陈恭尹②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市中亦有吹篪客③,乞食吴门秋又深.【注】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②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③吹篪(chí)客,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住吴国,吹篪乞食,后为吴国重臣,借吴兵力,雪耻家仇.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乐器.(1)下列对本诗理解与赏析,其中不正确两项是()(5分)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B.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深沉感慨.C.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D.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E.古诗词中数字有时是实指,有时是虚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数字和本诗中“千家笛”“万里天涯”中数字都是实指.解析D项,颈联这两句诗字面上写是春秋时吴越之战给人们带来灾难.连年战争使战士们流尽了血泪;西风中,吴宫美人西施也心如刀剜,痛苦不堪.实际上,诗人咏史是为了抒发自己情怀.他是明朝遗民,其父陈邦彦在抗清战争中殉难;国仇家恨,常形诸笔端.两句中“征士泪”“美人心”都暗指当时南方抗清斗争和他自己家国之痛.E项,“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意为:两只黄鹂在翠绿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白鹭直冲向蔚蓝天空.诗中“两”和“一”都是实指,是确切数字.而本诗中不是实指.答案DE(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诗《蜀相》尾联,请和《虎丘题壁》尾联进行比较,说说这两首诗尾联所表现思想感情有何不同.(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虎丘题壁》以伍子胥自比,侧重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表达反清复明大志.《蜀相》则更多是对诸葛亮敬仰及对事业未竟痛惜,和包括自己在内无数志士爱国深情.②《虎丘题壁》中“秋又深”三字,使人想见瑟瑟秋风、森森寒气,又表现了诗人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前途迷茫.1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1)~(2)题.(11分)水仙子·咏雪乔吉冷无香柳絮扑将来,冻成片梨花拂不开.大灰泥漫了三千界①,银棱了东大海,探梅心噤难捱.面瓮儿里袁安②舍,盐罐儿里党尉③宅,粉缸儿里舞榭歌台. 【注】①三千界:佛家语,这里泛指整个世界.②袁安,晋周斐《汝南先贤传》记载:“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出行视察,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③党尉,即党进,北宋时人,官居太尉,雪夜拥炉酌酒,热得出汗,“扪腹徐行”,说:“天气不正.”(1)下列对这首散曲理解与赏析,其中不正确两项是()(5分)A.前两句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雪花飘飞轻若柳絮,冰冷而没有香气;积雪像飘落满地梨花,冻成一片,推移不动.B.第四句“棱”字是口语赘词,用于某些形容词后.第五句“噤”字指冻得从心里打战.C.最后三句描写雪之大:袁安宅舍雪大如同埋进了面缸,党尉深宅积雪像洁白盐堆,歌舞亭台被大雪变成了粉缸.D.这首元曲是一首咏物曲子,全曲处处都在写雪,而曲词内容却不着一“雪”字,从不同角度运用多个手法突显描写对象.E.这首元曲先俗后雅,大俗与大雅形成强烈对比,显示出俗对于雅调侃,于是产生了喜剧效果,给人以强烈审美冲击.解析A项,前两句是运用比喻手法.E项,这首元曲先雅后俗.答案AE(2)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从这个角度看,这首散曲和唐代高骈《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相比,哪一首更符合刘熙载评论?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水仙子·咏雪》运用比喻、夸张、用典等表现手法,从不同角度渲染出大雪纷飞景象,是一首纯粹咏物散曲.而《对雪》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写得别具一格.人坐在窗前,欣赏着雪花飘入庭户,雪花把窗外青竹变成了洁白琼枝.诗人想到此时如果登上高楼观赏野景,那野外一切崎岖难走道路都将被大雪覆盖,展现在眼前将是坦荡无边洁白世界.高楼四望,一片洁白,诗人希望白雪能掩盖住世上一切丑恶,让世界变与雪一样洁白美好.结尾一句,道出了作者胸中感慨与不平.所以《对雪》更符合刘熙载评论.。

高考语文试卷古诗例题

高考语文试卷古诗例题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甲】《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丙】《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丁】《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望》通过描绘国破山河在的景象,表达了对战争的悲愤之情。

B.《江南逢李龟年》以江南春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通过对春雨、春草的描绘,展现了早春的生机勃勃。

D.《泊船瓜洲》以景物描写为主,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下列诗句中,运用对偶修辞手法的是()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C.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D.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3. 下列诗句中,表达诗人对故乡思念之情的是()A.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C.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D.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戊】《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通过对行舟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远行的感慨。

B. 诗歌以海日、江春为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C. 诗歌通过对乡书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D. 诗歌以归雁洛阳边为结尾,暗示了诗人对故乡的向往。

2. 下列诗句中,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是()A.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B.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1)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1)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汲江煎茶苏轼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所以只好到江边去汲取。

B.领联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像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里,再用小水杓将江水舀人煎茶的陶瓶里。

C.第五句写煎茶这里翻“雪乳”,说明他沏的是好茶;第六句说斟茶,用“松风”来形容茶声。

诗人熟练地运用了象征、比拟的手法,显得十分形象、逼真。

D.这是一首关于茶道的七律,诗中描写了从取水、煎茶到饮茶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通达从容的人生态度,构思奇特,描写精美细致,笔风清新简淡。

(2)“自临钓石取深清”句,看似只是平淡的叙事,实则用意颇工,内涵丰富,请分析该句内涵。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部编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解析解析

部编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解析解析

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题草窗词卷①王沂孙白石②飞仙,紫霞③凄调,断歌人听知音少。

几番幽梦欲回时,旧家池馆生青草。

风月交游,山川怀抱,凭谁说与春知道?空留离恨满江南,相思一夜苹花老。

【注释】①草窗:周密。

南宋亡后,周密与王沂孙等过从甚密,并结成诗社,互相唱和、赠答,写了些慨叹亡国之作。

后隐居不仕,归隐山林。

草窗词卷:指周密《蓣洲渔笛谱》。

②白石,指南宋词人姜夔。

周密词即学白石词的清空俊雅。

③紫霞:南宋词人杨缵,他善识曲创调。

(1)“几番”二句是怎样状友人身世和才思的?(2)前人论及本词是说,“风月”、“山川”二句倜傥而凝重,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六幺令·天中节①苏轼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

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同,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中坐而叹日:‘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皆相视流泪。

”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通过描写“虎符缠臂”“门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渡”“诵赋祭吊”几个场面写出端午节的盛况。

B.词中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准确贴切,是因为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

C.本词咏今叹古,“借古而启今”。

上片极力描摹端午诸种盛况,下片感怀屈原人生经历。

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

D.词中有景,景中寓境。

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景境如画;下片一幕幕沧桑的历史再现眼前,一唱三叹。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4)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4)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4)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题杨颖士西亭白居易静得亭上境,远谐尘外踪。

凭轩东南望,鸟灭山重重。

竹露冷烦襟,杉风清病容。

旷然宜真趣,道与心相逢。

即此可遗世,何必蓬壶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中的“静”“远”二字从环境和地理位置两方面突出了西亭的特点。

B.诗人登临西亭,远望重峦叠嶂,感受竹露、杉风,认为找到了人生的真趣。

C.诗人认为西亭堪比蓬莱山,适合隐居,劝杨颖士不要舍弃西亭前往蓬莱山。

D.这首古体诗以通俗明畅的语言写景、抒情,写景不事渲染,抒情有曲有直。

(2)这首诗第五,六句有何妙处?请从用字和抒情这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黄庭坚早秋明月新圆,汉家戚里生飞将。

青骢宝勒,绿沉金锁,曾瞻天仗。

种德江南,宣威西夏,合宫陪享。

①况当年定计,昭陵②与子,勋劳在、诸公上。

千骑风流年少,暂淹留、莫辜清赏。

平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

遍舞摩围,递歌彭水,拂云惊浪。

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③。

【注】①“青骢宝勒……合宫陪享”这几句是讲曹彬(曹伯达曾祖)平定江南,其子曹玮、曹璨等屡破西羌契丹事。

②昭陵,宋仁宗葬永昭陵,宋人以昭陵代指仁宗。

③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汉家戚里生飞将”一句总领上片,巧妙地夸耀了黔州太守曹伯达的高贵出身。

B.上片回顾往事,写曹伯达家族功勋卓著,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

C.下片“暂淹留、莫辜清赏”表达出词人对曹伯达的勉励,希望他不要辜负朝廷恩遇。

D.下片承接上片铺陈的手法,“虚弦落雁”“拂云惊浪”等句极力赞扬曹伯达年少有为。

(2)本词结尾“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高中语文 阅读理解训练题之古诗文阅读 悲陈陶

高中语文 阅读理解训练题之古诗文阅读 悲陈陶

悲陈陶悲陈陶①杜甫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②。

都人回面对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注:①陈陶:地名,在长安西北。

公元756年唐军跟安史叛军在此交战,几乎全军覆没。

②都市:指唐都城长安。

⑴本诗以一“悲”字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4分)⑵“野旷天清无战声”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分)⑶杜诗有“诗史”之称,这首诗是如何体现“以史入诗”的?(3分)参考答案:9.⑴(4分)①首联:对战事惨败的哀思;②颔联:对阵亡义军的哀伤;③颈联:对群胡骄横的悲愤;④尾联:对官军到来的悲切召唤。

评分建议:每点1分。

⑵(3分)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想像)(1分)。

描写原野空旷、天空清虚、天地肃穆的凄凉景象(1分),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战事的惨烈,表达诗人心中哀痛之情(1分)。

⑶(3分)这首诗叙写了战斗的时间、地点和结果(1分),以及阵亡将士的籍贯、身份(1分),描写了得胜者的骄狂、百姓的哀痛和期盼(1分),具体真实地再现了陈陶之战的历史。

【简析】756年(唐肃宗至德元年)冬,唐军跟安史叛军在这里作战,唐军四五万人几乎全军覆没。

来自西北十郡(今陕西一带)清白人家的子弟兵,血染陈陶战场,景象是惨烈的。

杜甫这时被困在长安,诗即为这次战事而作。

这是一场遭到惨重失败的战役。

杜甫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四万唐军如何溃散,乃至横尸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严峻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大事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

这就显得庄重,使“十郡良家子”给人一种重于泰山的感觉。

因而,其次句“血作陈陶泽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

这一开头,把唐军的死,写得很沉重。

至于下面“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两句,不是说人死了,野外没有声息了,而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是说战罢以后,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天空显得清虚,天地间肃穆得连一点声息也没有,好像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万义军同日死”这样一个凄惨大事,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四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1(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四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1(含解析)新人教版

专题四古代诗歌鉴赏高考帮·备考方向导航诗1[2020全国卷Ⅰ,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

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诗2[2018全国卷Ⅰ,14—15,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分)诗3[2018全国卷Ⅱ,14—15,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新部编高三高考 语文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解析解析

新部编高三高考 语文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解析解析

新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①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注】①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1)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下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

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

D.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2)岑参是盛唐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辋川别业①王维不到东山②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柒,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释】①辋川别业:王维在辋川山谷中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

别业:别墅。

②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离开辋川已近一年,归时正遇春耕农忙,细数时间点明时节,流露出归来的急切与喜悦。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答案解析(1)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答案解析(1)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①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注】①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1)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下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列各题。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①葛胜仲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

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①公元1108年(宋徽宗大观二年),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

县斋:县衙斋室。

(1)下来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秋晚寒斋”,点出了词人愁坐的时间、地点,不待言情而情已十分。

B.香篆,一种香,因焚香时所起的烟缕曲折似篆文而得名。

室内燃香,室外薄雾,迷茫之感油然而生。

C.“梦逐芭蕉雨”,芭蕉雨是个愁意象,在梦幻中仿佛觉得淅沥的雨不是滴在叶上,而是敲击着他的心头,增添几许愁绪。

D.词的上阙和下阙,不管描景还是抒情,都围绕着题目中的“愁”而写。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闲愁几许”中“愁”的内涵。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王维吴道子画苏轼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①。

中有至人②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③。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④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⑤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⑥。

[注]①扶桑:古代神话中的日出之处。

暾:太阳升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悲陈陶
悲陈陶①
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②。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注:①陈陶:地名,在长安西北。

公元756年唐军跟安史叛军在此交战,几乎全军覆没。

②都市:指唐都城长安。

⑴本诗以一“悲”字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4分)
⑵“野旷天清无战声”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分)
⑶杜诗有“诗史”之称,这首诗是如何体现“以史入诗”的?(3分)
参考答案:
9.⑴(4分)①首联:对战事惨败的悲痛;②颔联:对阵亡义军的悲悼;③颈联:对群胡骄横的悲愤;④尾联:对官军到来的悲切呼唤。

评分建议:每点1分。

⑵(3分)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想像)(1分)。

描写原野空旷、天空清虚、天地肃穆的凄凉景象(1分),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战事的惨烈,表达诗人心中哀痛之情(1分)。

⑶(3分)这首诗叙写了战争的时间、地点和结果(1分),以及阵亡将士的籍贯、身份(1分),描写了得胜者的骄狂、百姓的悲伤和期盼(1分),具体真实地再现了陈陶之战的历史。

【简析】
756年(唐肃宗至德元年)冬,唐军跟安史叛军在这里作战,唐军四五万人几乎全军覆没。

来自西北十郡(今陕西一带)清白人家的子弟兵,血染陈陶战场,景象是惨烈的。

杜甫这时被困在长安,诗即为这次战事而作。

这是一场遭到惨重失败的战役。

杜甫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四万唐军如何溃散,乃至横尸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郑重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

这就显得庄严,使“十郡良家子”给人一种重于泰山的感觉。

因而,第二句“血作陈陶泽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

这一开头,把唐军的死,写得很沉重。

至于下面“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两句,不是说人死了,野外没有声息了,而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是说战罢以后,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天空显得清虚,天地间肃穆得连一点声息也没有,好像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万义军同日死”这样一个悲惨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

诗的后四句,从陈陶斜战场掉转笔来写长安。

写了两种人,一是胡兵,一是长安人民。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两句活现出叛军得志骄横之态。

胡兵想靠血与火,把一切都置于其铁蹄之下,但这是怎么也办不到的,读者于无声处可以感到长安在震荡。

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他们北向而哭,向着陈陶战场,向着肃宗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渴望官军收复长安。

一“哭”一“望”,而且中间着一“更”字,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情绪。

陈陶之战伤亡是惨重的,但是杜甫从战士的牺牲中,从宇宙的沉默气氛中,从人民流泪的悼念,从他们悲哀的心底上仍然发现并写出了悲壮的美。

它能给人们以力量,鼓舞人民为讨平叛乱而继续斗争。

从这首诗的写作,说明杜甫没有客观主义地展览伤痕,而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他根据战争的正义性质,写出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表现出他在创作思想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