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高考物理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三物理第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四电磁感应与电路教案 人教版

高三物理第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四电磁感应与电路教案 人教版

专题四 电磁感应与电路一、考点回顾“电磁感应”是电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时又是与电学、力学知识紧密联系的知识点,是高考试题考查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很好落脚点,所以它向来高考关注的一个重点和热点,本专题涉及三个方面的知识:一、电磁感应,电磁感应研究是其它形式有能量转化为电能的特点和规律,其核心内容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二、与电路知识的综合,主要讨论电能在电路中传输、分配,并通过用电器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量的特点及规律;三、与力学知识的综合,主要讨论产生电磁感应的导体受力、运动特点规律以及电磁感应过程中的能量关系。

由于本专题所涉及的知识较为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往往会在高考中现身。

从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来看,无论哪一套试卷,都有这一部分内容的考题,题量稳定在1~2道,题型可能为选择、实验和计算题三种,并且以计算题形式出现的较多。

考查的知识:以本部分内容为主线与力和运动、动量、能量、电场、磁场、电路等知识的综合,感应电流(电动势)图象问题也经常出现。

二、典例题剖析根据本专题所涉及内容的特点及高考试题中出的特点,本专题的复习我们分这样几个小专题来进行:1.感应电流的产生及方向判断。

2.电磁感应与电路知识的综合。

3.电磁感应中的动力学问题。

4.电磁感应中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的应用。

5.电磁感应中的单金属棒的运动及能量分析。

6.电磁感应中的双金属棒运动及能量分析。

7.多种原因引起的电磁感应现象。

(一)感应电流的产生及方向判断1.(2007理综II 卷)如图所示,在PQ 、QR 区域是在在着磁感应强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均垂直于纸面,bc 边与磁场的边界P 重合。

导线框与磁场区域的尺寸如图所示。

从t =0时刻开始线框匀速横穿两个磁场区域。

以a →b →c →d →e →f 为线框中有电动势的正方向。

以下四个ε-t 关系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解析:楞次定律或左手定则可判定线框刚开始进入磁场时,电流方向,即感应电动势的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故D 选项错误;1-2s 内,磁通量不变化,感应电动势为0,A 选项错误;2-3s 内,产生感应电动势E =2Blv +Blv =3Blv ,感应电动势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正方向),故C 选项正确。

高中必修二物理功教案

高中必修二物理功教案

高中必修二物理功教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概念和性质。

2.认识光的传播方式。

3.掌握凸透镜的焦距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1.光的性质。

2.凸透镜的焦距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

2.应用凸透镜的焦距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教科书《高中物理必修二》。

2.投影仪、教学PPT。

3.凸透镜、光源等实验器材。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光现象,引导学生讨论光的性质以及传播方式。

二、理论讲解(15分钟)
1.介绍光的概念和性质,包括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2.讲解光的传播方式,包括直线传播和折射传播。

三、实验演示(10分钟)
教师进行凸透镜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焦距的变化,加深对焦距的理解。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
1.学生进行凸透镜焦距计算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带领学生讨论焦距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
教师进行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光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演示、练习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了光的概念和传播方式,掌握了凸透镜的焦距计算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高考物理复习教案设计七篇

高考物理复习教案设计七篇

高考物理复习教案设计七篇高考物理复习教案设计【篇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4.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5.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过程与方法1.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联系实际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理方法.2.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2.通过用物理量表示质点不同时刻的不同位置,不同时间内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体验,领略物理方法的奥妙,体会科学的力量.3.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4.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养同学们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时刻和时间间隔1.基本知识(1)时刻是指某一瞬间,时间间隔表示某一过程.(2)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来表示,时间用线段来表示.(3)在国际单位制中,表示时间和时刻的单位是秒,它的符号是s.(1)时刻和时间间隔都是时间,没有本质区别.(×)(2)飞机8点40分从上海起飞,10点05分降落到北京,分别指的是两个时间间隔.(×)(3)10月25日23时33分在西昌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25日23时33分,指的是时刻.(√)探究交流时间的常用单位有哪些?生活中、实验室中有哪些常用的计时仪器?【提示】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常用单位有分钟、小时,还有年、月、日等.生活中用各种钟表来计时,实验室和运动场上常用停表来测量时间,若要比较精确地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有时需要测量和记录很短的时间,学校的实验室中常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来完成.二、路程和位移1.基本知识(1)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2)位移①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②定义: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③大小:初、末位置间有向线段的长度.④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1)路程的大小一定大于位移的大小.(×)(2)物体运动时,路程相等,位移一定也相等.(×)(3)列车里程表中标出的北京到天津122km,指的是列车从北京到天津的路程.(√)探究交流一个人从北京去重庆,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飞机,还可以先乘火车到武汉,然后再乘轮船沿长江到重庆,如图所示,则他的运动轨迹、位置变动、走过的路程和他的位移是否相同?【提示】他的运动轨迹不同,走过的路程不同;他的位置变动相同,位移相同.三、矢量和标量1.基本知识(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力等.(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质量、时间、路程等.(3)运算法则两个标量的加减遵从算术加减法,而矢量则不同,后面将学习到.2.思考判断(1)负5m的位移比正3m的位移小.(×)(2)李强向东行进5m,张伟向北行进也5m,他们的位移不同.(√)(3)路程是标量,位移是矢量.(√)探究交流温度是标量还是矢量?+2℃和-5℃哪一个温度高?【提示】温度是标量,其正、负表示相对大小,所以+2℃比-5℃温度高.高考物理复习教案设计【篇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高二物理教案优秀6篇

高二物理教案优秀6篇

高二物理教案优秀6篇篇一:高二物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电流的产生原因和条件.2、理解电流的概念和定义式,并能进行有关的计算3、理解电阻的定义式,掌握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知道导体的伏安特性.(二)能力目标1、通过电流与水流的类比,培养学生知识自我更新的能力.2、掌握科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方法,培养学生依据实验,分析、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三)情感目标通过电流产生的历史材料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知识规律的形成要经过漫长曲折的过程,培养他们学习上持之以恒的思想品质.教学建议1、关于电流的知识,与初中比较有所充实和提高:从场的观点说明电流形成的条件,即导体两端与电源两极接通时,导体中有了电场,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而形成电流.知道正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从电势高处向电势低处运动,所以电流的方向是从电势高的一端流向电势低的一端,即在电源外部的电路中,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2、处理实验数据时可以让学生分析变量,通过计算法和图象法来出来处理数据,加强学生对图象的认识,进一步学会如何运用图象来解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用“分组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思路以加强感性认识,有利于对本节重点——的理解3、的讲法与初中不同,是用比值定义电阻的,这种讲法更科学,适合高中学生的特点.电阻的定义式变形后有些学生会产生歧义,认为电阻是由电压和电流决定的,要注意引导解释.5、对于导体的伏安特性是本节的难点,应该结合数学知识进行,并尽可能的多举实例以加强对知识的深化.篇二:高二物理教案篇二定义:电势差是衡量单位电荷在静电场中由于电势不同所产生的能量差的物理量。

电场中两点的电势之差叫电势差,依教材要求,电势差都取绝对值,知道了电势差的绝对值,要比较哪个点的电势高,需根据电场力对电荷做功的正负判断,或者是由这两点在电场线上的位置判断。

电流之所以能够在导线中流动,也是因为在电流中有着高电势和低电势之间的差别。

高中物理必修2全套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全套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全套教案
课题:热力学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热力学基本概念,如热量、温度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热力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热力学概念与物体间的热交换关系的理解。

教学内容:
1. 热力学基本概念的介绍
2. 热量、温度、热平衡的概念
3. 热力学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热力学基本概念,引起学生兴趣。

2. 讲解:介绍热力学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热量、温度的概念,并讨论热平衡的条件。

3. 锻炼: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4. 实践:设计实例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反馈。

课后作业:
1. 完成练习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2. 搜集生活中的例子,了解热力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3.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热力学的发展历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热力学基本概念。

但在实践环节,需要更多互动和实践活动,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教案专题二能量与动量功和功率功能关系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教案专题二能量与动量功和功率功能关系

功和功率 功能关系复习备考建议(1)能量观点是高中物理三大观点之一,是历年高考必考内容;或与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结合,或与电场、电磁感应结合,或与弹簧、传送带、板块连接体等结合;或借助选择题单独考查功、功率、动能定理、功能关系的理解,或在计算题中考查动力学与能量观点的综合应用,难度较大.(2)对于动量问题,17年只在选择题中出现,而且是动量守恒、动量定理的基本应用,18年在计算题中出现,Ⅰ卷、Ⅱ卷都是动量守恒的基本应用,运动过程简单,综合性较低,Ⅲ卷只是用到了动量的概念,19年在计算题中出现,Ⅰ卷、Ⅲ卷都涉及动量与能量观点的综合应用,Ⅱ卷中用到了动量定理,对于动量的考察,综合性、难度有所提升,备考时应多加注意.第4课时 功和功率 功能关系 考点 功、功率的分析与计算1.恒力功的计算(1)单个恒力的功W =Fl cos α. (2)合力为恒力的功①先求合力,再求W =F 合l cos α. ②W =W 1+W 2+…. 2.变力功的计算(1)若力大小恒定,且方向始终沿轨迹切线方向,可用力的大小跟路程的乘积计算. (2)力的方向不变,大小随位移线性变化可用W =F l cos α计算. (3)F -l 图象中,功的大小等于“面积”. (4)求解一般变力做的功常用动能定理. 3.功率的计算(1)P =Wt,适用于计算平均功率;(2)P =Fv ,若v 为瞬时速度,则P 为瞬时功率;若v 为平均速度,则P 为平均功率. 注意:力F 与速度v 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功率为Fv cos θ.例1 (多选)(2019·山西晋中市适应性调研)如图1甲所示,足够长的固定光滑细杆与地面成一定倾角,在杆上套有一个光滑小环,沿杆方向给环施加一个拉力F ,使环由静止开始运动,已知拉力F 及小环速度v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如图乙、丙所示,重力加速度g 取10m/s 2.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图1A .小环的质量是1kgB .细杆与地面间的倾角是30°C .前3s 内拉力F 的最大功率是2.25WD .前3s 内拉力对小环做功5.75J 答案 AD解析 由速度-时间图象得到环先匀加速上升,然后匀速运动,由题图可得:第1s 内,a =Δv t =0.51m/s 2=0.5 m/s 2,加速阶段:F 1-mg sin θ=ma ;匀速阶段:F 2-mg sin θ=0,联立以上三式解得:m =1kg ,sin θ=0.45,故A 正确,B 错误;第1s 内,速度不断变大,拉力的瞬时功率也不断变大,第1s 末,P =Fv 1=5×0.5W=2.5W ;第1s 末到第3s 末,P =Fv 1=4.5×0.5W=2.25W ,即拉力的最大功率为2.5W ,故C 错误;从速度-时间图象可以得到,第1 s 内的位移为0.25 m,1~3 s 内的位移为1 m ,前3 s 内拉力做的功为:W =5×0.25 J +4.5×1J =5.75J ,故D 正确. 变式训练1.(2019·河南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如图2所示,ad 、bd 、cd 是竖直面内三根固定的光滑细杆,a 、b 、c 、d 位于同一圆周上,a 点为圆周的最高点,d 点为最低点.每根杆上都套着一个质量相等的小滑环(图中未画出),三个滑环分别从a 、b 、c 处由静止释放,用P 1、P 2、P 3依次表示各滑环从静止滑到d 过程中重力的平均功率,则( )图2A .P 1<P 2<P 3B .P 1>P 2>P 3C .P 3>P 1>P 2D .P 1=P 2=P 3 答案 B解析 对小滑环b 受力分析,受重力和支持力,将重力沿杆的方向和垂直杆的方向正交分解,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小滑环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a =g sin θ(θ为杆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由数学知识可知,小滑环的位移x =2R sin θ,所以t =2xa=2×2R sin θg sin θ=4Rg,t 与θ无关,即t 1=t 2=t 3,而三个环重力做功W 1>W 2>W 3,所以有:P 1>P 2>P 3,B 正确.2.(多选)(2019·福建龙岩市期末质量检查)如图3所示,在竖直平面内有一条不光滑的轨道ABC ,其中AB 段是半径为R 的14圆弧,BC 段是水平的.一质量为m 的滑块从A 点由静止滑下,最后停在水平轨道上C 点,此过程克服摩擦力做功为W 1.现用一沿着轨道方向的力推滑块,使它缓慢地由C 点推回到A 点,此过程克服摩擦力做功为W 2,推力对滑块做功为W ,重力加速度为g ,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图3A .W 1=mgRB .W 2=mgRC .mgR <W <2mgRD .W >2mgR 答案 AC解析 滑块由A 到C 的过程,由动能定理可知mgR -W 1=0,故A 对;滑块由A 到B 做圆周运动,而在推力作用下从C 经过B 到达A 的过程是一个缓慢的匀速过程,所以从A 到B 的过程中平均支持力大于从B 到A 的平均支持力,那么摩擦力从A 到B 做的功大于从B 到A 做的功,而两次经过BC 段摩擦力做功相等,故W 2<W 1=mgR ,故B 错;滑块由C 到A 的过程中,由能量守恒可知,推力对滑块做的功等于滑块重力势能增加量与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两部分,即W -mgR -W 2=0,即W =W 1+W 2,由于W 2<W 1=mgR ,所以mgR <W <2mgR ,故C 对,D 错.考点 功能关系的理解和应用1.几个重要的功能关系(1)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即W G =-ΔE p . (2)弹力做的功等于弹性势能的减少量,即W 弹=-ΔE p . (3)合力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变化量,即W =ΔE k .(4)重力(或系统内弹力)之外的其他力做的功等于机械能的变化量,即W 其他=ΔE . (5)系统内一对滑动摩擦力做的功是系统内能改变的量度,即Q =F f ·x 相对. 2.理解(1)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不同形式的能量发生相互转化可以通过做功来实现.(2)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和能的关系,一是体现在不同性质的力做功对应不同形式的能转化,二是做功的多少与能量转化的多少在数值上相等. 3.应用(1)分析物体运动过程中受哪些力,有哪些力做功,有哪些形式的能发生变化. (2)列动能定理或能量守恒定律表达式.例2 (多选)(2019·全国卷Ⅱ·18)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其机械能E 总等于动能E k 与重力势能E p 之和.取地面为重力势能零点,该物体的E 总和E p 随它离开地面的高度h 的变化如图4所示.重力加速度取10m/s 2.由图中数据可得( )图4A .物体的质量为2kgB .h =0时,物体的速率为20m/sC .h =2m 时,物体的动能E k =40JD .从地面至h =4m ,物体的动能减少100J 答案 AD解析 根据题图图像可知,h =4m 时物体的重力势能mgh =80J ,解得物体质量m =2kg ,抛出时物体的动能为E k0=100J ,由公式E k0=12mv 2可知,h =0时物体的速率为v =10m/s ,选项A 正确,B 错误;由功能关系可知F f h =|ΔE 总|=20J ,解得物体上升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F f =5 N ,从物体开始抛出至上升到h =2 m 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有-mgh -F f h =E k -100J ,解得E k =50J ,选项C 错误;由题图图像可知,物体上升到h =4m 时,机械能为80J ,重力势能为80J ,动能为零,即从地面上升到h =4m ,物体动能减少100J ,选项D 正确. 变式训练3.(多选)(2018·安徽安庆市二模)如图5所示,一运动员穿着飞行装备从飞机上跳出后的一段运动过程可近似认为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运动方向与水平方向成53°角,运动员的加速度大小为3g4.已知运动员(包含装备)的质量为m ,则在运动员下落高度为h 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sin53°=45,cos53°=35)( )图5A .运动员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35mghB .运动员动能的增加量为34mghC .运动员动能的增加量为1516mghD .运动员的机械能减少了116mgh答案 CD解析 运动员下落的高度是h ,则重力做功:W =mgh ,所以运动员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mgh ,故A 错误;运动员下落的高度是h ,则飞行的距离:L =h sin53°=54h ,运动员受到的合外力:F 合=ma =34mg ,动能的增加量等于合外力做的功,即:ΔE k =W 合=F 合L =34mg ×54h =1516mgh ,故B 错误,C 正确;运动员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mgh ,动能的增加量为1516mgh ,所以运动员的机械能减少了116mgh ,故D 正确.4.(多选)(2019·福建厦门市第一次质量检查)如图6甲所示,一轻质弹簧的下端固定在水平面上,上端与A 物体相连接,将B 物体放置在A 物体上面,A 、B 的质量都为m ,初始时两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现用竖直向上的拉力F 作用在物体B 上,使物体B 开始向上做匀加速运动,拉力F 与物体B 的位移x 的关系如图乙所示(g =10m/s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6A .0~4cm 过程中,物体A 、B 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增大B .0~4cm 过程中,弹簧的弹性势能减小,物体B 运动到4cm 处,弹簧弹性势能为零C .弹簧的劲度系数为7.5N/cmD.弹簧的劲度系数为5.0N/cm答案AC解析0~4 cm过程中,物体A、B和弹簧组成的系统,因力F对系统做正功,则系统的机械能增大,选项A正确.由题图可知,在x=4 cm处A、B分离,此时A、B之间的压力为零,A、B的加速度相等,但是弹簧仍处于压缩状态,弹簧的弹性势能不为零,选项B错误.开始物体处于静止状态,重力和弹力二力平衡,有:2mg=kΔl1;拉力F1为20 N时,弹簧弹力和重力平衡,合力等于拉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1=2ma;物体B与A分离后,拉力F2为50 N,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2-mg=ma;物体A与B分离时,物体A的加速度为a,则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kΔl2-mg=k(Δl1-4 cm)-mg=ma;联立解得:m=4.0 kg,k=7.5 N/cm.选项C正确,D错误.考点动能定理的应用1.表达式:W总=E k2-E k1.2.五点说明(1)W总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各力做功的代数和.(2)动能变化量E k2-E k1一定是物体在末、初两状态的动能之差.(3)动能定理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4)动能定理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5)力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力,既可以同时作用,也可以分阶段作用.3.基本思路(1)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2)进行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确定初、末速度和各力做功情况,利用动能定理全过程或者分过程列式.4.在功能关系中的应用(1)对于物体运动过程中不涉及加速度和时间,而涉及力和位移、速度的问题时,一般选择动能定理,尤其是曲线运动、多过程的直线运动等.(2)动能定理也是一种功能关系,即合外力做的功(总功)与动能变化量一一对应.例3如图7所示,在地面上竖直固定了刻度尺和轻质弹簧,弹簧原长时上端与刻度尺上的A点等高.质量m=0.5kg的篮球静止在弹簧正上方,其底端距A点的高度h1=1.10m,篮球由静止释放,测得第一次撞击弹簧时,弹簧的最大形变量x1=0.15m,第一次反弹至最高点,篮球底端距A点的高度h2=0.873m,篮球多次反弹后静止在弹簧的上端,此时弹簧的形变量x2=0.01m,弹性势能为E p=0.025J.若篮球运动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恒定,忽略篮球与弹簧碰撞时的能量损失和篮球形变,弹簧形变在弹性限度范围内,g取10m/s2.求:图7(1)弹簧的劲度系数;(2)篮球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的大小; (3)篮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通过的路程. 答案 (1)500N/m (2)0.50N (3)11.05m 解析 (1)由最后静止的位置可知kx 2=mg , 所以k =500N/m(2)由动能定理可知,在篮球由静止下落到第一次反弹至最高点的过程中mg Δh -F f ·L =12mv 22-12mv 12整个过程动能变化为0,重力做功mg Δh =mg (h 1-h 2)=1.135J 空气阻力大小恒定,作用距离为L =h 1+h 2+2x 1=2.273m故可得F f ≈0.50N(3)整个运动过程中,空气阻力一直与运动方向相反 根据动能定理有mg Δh ′+W f +W 弹=12mv 2′2-12mv 12整个过程动能变化为0,重力做功mg Δh ′=mg (h 1+x 2)=5.55J 弹力做功W 弹=-E p =-0.025J则空气阻力做功W f =-mg Δh ′-W 弹=-5.525J 因W f =-F f s 故解得s =11.05m. 变式训练5.(2019·全国卷Ⅲ·17)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除受到重力外,还受到一大小不变、方向始终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外力作用.距地面高度h 在3m 以内时,物体上升、下落过程中动能E k 随h 的变化如图8所示.重力加速度取10m/s 2.该物体的质量为( )图8A.2kgB.1.5kgC.1kgD.0.5kg答案 C解析设物体的质量为m,则物体在上升过程中,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mg和竖直向下的恒定外力F,当Δh=3m时,由动能定理结合题图可得-(mg+F)×Δh=(36-72) J;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mg和竖直向上的恒定外力F,当Δh=3m时,再由动能定理结合题图可得(mg-F)×Δh=(48-24) J,联立解得m=1kg、F=2N,选项C正确,A、B、D均错误.6.由相同材料的木板搭成的轨道如图9所示,其中木板AB、BC、CD、DE、EF…的长均为L =1.5m,木板OA和其他木板与水平地面的夹角都为β=37°,sin37°=0.6,cos37°=0.8,g取10m/s2.一个可看成质点的物体在木板OA上从离地高度h=1.8m处由静止释放,物体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0.2,在两木板交接处都用小曲面相连,使物体能顺利地经过,既不损失动能,也不会脱离轨道,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求:(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图9(1)物体能否静止在木板上?请说明理由.(2)物体运动的总路程是多少?(3)物体最终停在何处?并作出解释.答案(1)不能理由见解析(2)11.25m (3)C点解释见解析解析(1)物体在木板上时,重力沿木板方向的分力为mg sinβ=0.6mg最大静摩擦力F fm=μmg cosβ=0.16mg因mg sinβ>μmg cosβ,故物体不会静止在木板上.(2)从物体开始运动到停下,设总路程为s,由动能定理得mgh -μmgs cos β=0解得s =11.25m(3)假设物体依次能到达B 、D 点,由动能定理得mg (h -L sin β)-μmg cos β(L +hsin β)=12mv B 2 解得v B >0mg (h -L sin β)-μmg cos β(3L +hsin β)=12mv D 2 v D 无解说明物体能通过B 点但不能到达D 点,因物体不能静止在木板上,故物体最终停在C 点.考点 动力学与能量观点的综合应用1.两个分析(1)综合受力分析、运动过程分析,由牛顿运动定律做好动力学分析.(2)分析各力做功情况,做好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的分析,由此把握各运动阶段的运动性质,各连接点、临界点的力学特征、运动特征、能量特征. 2.四个选择(1)当物体受到恒力作用发生运动状态的改变而且又涉及时间时,一般选择用动力学方法解题;(2)当涉及功、能和位移时,一般选用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或能量守恒定律解题,题目中出现相对位移时,应优先选择能量守恒定律;(3)当涉及细节并要求分析力时,一般选择牛顿运动定律,对某一时刻的问题选择牛顿第二定律求解;(4)复杂问题的分析一般需选择能量的观点、运动与力的观点综合分析求解.例4 (2019·河北邯郸市测试)如图10所示,一根轻弹簧左端固定于竖直墙上,右端被质量m =1kg 可视为质点的小物块压缩而处于静止状态,且弹簧与物块不拴接,弹簧原长小于光滑平台的长度.在平台的右端有一传送带,AB 长L =5m ,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2,与传送带相邻的粗糙水平面BC 长s =1.5 m ,它与物块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3,在C 点右侧有一半径为R 的光滑竖直圆弧轨道与BC 平滑连接,圆弧对应的圆心角为θ=120°,在圆弧的最高点F 处有一固定挡板,物块撞上挡板后会以原速率反弹回来.若传送带以v =5m/s 的速率顺时针转动,不考虑物块滑上和滑下传送带的机械能损失.当弹簧储存的E p =18 J 能量全部释放时,小物块恰能滑到与圆心等高的E 点,取g =10 m/s 2.图10(1)求右侧圆弧的轨道半径R ;(2)求小物块最终停下时与C 点的距离;(3)若传送带的速度大小可调,欲使小物块与挡板只碰一次,且碰后不脱离轨道,求传送带速度的可调节范围.答案 (1)0.8m (2)13m (3)37m/s≤v ≤43m/s解析 (1)物块被弹簧弹出,由E p =12mv 02,可知:v 0=6m/s因为v 0>v ,故物块滑上传送带后先减速,物块与传送带相对滑动过程中, 由:μ1mg =ma 1,v =v 0-a 1t 1,x 1=v 0t 1-12a 1t 12得到:a 1=2m/s 2,t 1=0.5s ,x 1=2.75m因为x 1<L ,故物块与传送带同速后相对静止,最后物块以5m/s 的速度滑上水平面BC ,物块滑离传送带后恰到E 点,由动能定理可知:12mv 2=μ2mgs +mgR代入数据得到:R =0.8m.(2)设物块从E 点返回至B 点的速度大小为v B , 由12mv 2-12mv B 2=μ2mg ·2s 得到v B =7m/s ,因为v B >0,故物块会再次滑上传送带,物块在恒定摩擦力的作用下先减速至0再反向加速,由运动的对称性可知,物块以相同的速率离开传送带,经分析可知最终在BC 间停下,设最终停在距C 点x 处,由12mv B 2=μ2mg (s -x ),代入数据解得:x =13m. (3)设传送带速度为v 1时物块恰能到F 点,在F 点满足mg sin30°=m v F 2R从B 到F 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可知: -μ2mgs -mg (R +R sin30°)=12mv F 2-12mv 12解得:v 1=37m/s设传送带速度为v 2时,物块撞挡板后返回能再次上滑恰到E 点, 由12mv 22=μ2mg ·3s +mgR解得:v 2=43m/s若物块在传送带上一直加速运动,由12mv B m 2-12mv 02=μ1mgL知其到B 点的最大速度v B m =56m/s若物块在E 、F 间速度减为0,则物块将脱离轨道.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只要传送带速度37m/s≤v ≤43m/s 就满足条件. 变式训练7.(2019·山东青岛二中上学期期末)如图11所示,O 点距水平地面的高度为H =3m ,不可伸长的细线一端固定在O 点,另一端系一质量m =2kg 的小球(可视为质点),另一根水平细线一端固定在墙上A 点,另一端与小球相连,OB 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7°,l <H ,g 取10m/s 2,空气阻力不计.(sin37°=0.6,cos37°=0.8)图11(1)若OB 的长度l =1m ,剪断细线AB 的同时,在竖直平面内垂直OB 的方向上,给小球一个斜向下的冲量,为使小球恰好能在竖直平面内做完整的圆周运动,求此冲量的大小; (2)若先剪断细线AB ,当小球由静止运动至最低点时再剪断OB ,小球最终落地,求OB 的长度l 为多长时,小球落地点与O 点的水平距离最远,最远水平距离是多少. 答案 (1)246kg·m/s (2)1.5m355m 解析 (1)要使小球恰好能在竖直平面内做完整的圆周运动,最高点需满足:mg =m v 2l从B 点到最高点,由动能定理有: -mg (l +l cos37°)=12mv 2-12mv 02联立得一开始的冲量大小为I =mv 0=246kg·m/s(2)从剪断AB 到小球至H -l 高度过程,设小球至H -l 高度处的速度为v 0′ 由机械能守恒可得12mv 0′2=mgl (1-cos37°)小球从H -l 高度做初速度为v 0′的平抛运动,12gt 2=H -l ,x =v 0′t 联立得,x =45(-l 2+3l ) 当l =1.5m 时x 取最大值,为355m .专题突破练1.(2019·山东烟台市上学期期末)如图1所示,把两个相同的小球从离地面相同高度处,以相同大小的初速度v 分别沿竖直向上和水平向右方向抛出,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1A .两小球落地时速度相同B .两小球落地时,重力的瞬时功率相同C .从小球抛出到落地,重力对两小球做的功相等D .从小球抛出到落地,重力对两小球做功的平均功率相等 答案 C解析 两小球运动过程中均只有重力做功,故机械能都守恒,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两小球落地时的速度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故A 错误;两小球落地时,由于竖直方向的分速度不同,故重力的瞬时功率不相同,故B 错误;由重力做功公式W =mgh 得,从开始运动至落地,重力对两小球做功相同,故C 正确;从抛出至落地,重力对两小球做的功相同,但是落地的时间不同,故重力对两小球做功的平均功率不相同,故D 错误.2.(2019·河北张家口市上学期期末)如图2所示,运动员跳伞将经历加速下降和减速下降两个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2A .运动员先处于超重状态后处于失重状态B .空气浮力对系统始终做负功C .加速下降时,重力做功大于系统重力势能的减小量D .任意相等的时间内系统重力势能的减小量相等 答案 B解析 运动员先加速向下运动,处于失重状态,后减速向下运动,处于超重状态,选项A 错误;空气浮力与运动方向总相反,则对系统始终做负功,选项B 正确;无论以什么运动状态运动,重力做功都等于系统重力势能的减小量,选项C 错误;因为是变速运动,相等的时间内,因为系统下降的高度不相等,则系统重力势能的减小量不相等,选项D 错误. 3.(2019·河南驻马店市上学期期终)一物体在竖直向上的恒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上升,到达某一高度时撤去外力.若不计空气阻力,则在整个上升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E 随时间t 变化的关系图象是( )答案 A解析 设物体在恒力作用下的加速度为a ,机械能增量为:ΔE =F Δh =F ·12at 2,知此时E-t 图象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撤去外力后的上升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则机械能不随时间改变,故A 正确,B 、C 、D 错误.4.(多选)如图3所示,楔形木块abc 固定在水平面上,粗糙斜面ab 和光滑斜面bc 与水平面的夹角相同,顶角b 处安装一定滑轮.质量分别为M 、m (M >m )的滑块,通过不可伸长的轻绳跨过定滑轮连接,轻绳与斜面平行.两滑块由静止释放后,沿斜面做匀加速运动.若不计滑轮的质量和摩擦,在两滑块沿斜面运动的过程中( )图3A .两滑块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B .轻绳对m 做的功等于m 机械能的增加量C .重力对M 做的功等于M 动能的增加量D .两滑块组成的系统机械能的损失等于M 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答案 BD5.(2019·福建三明市期末质量检测)如图4所示,一个质量m =1 kg 的小球(视为质点)从H =11m 高处,由静止开始沿光滑弯曲轨道AB 进入半径R =4m 的竖直圆环内侧,且与圆环的动摩擦因数处处相等,当到达圆环顶点C 时,刚好对轨道压力为零,然后沿CB 圆弧滑下,进入光滑弧形轨道BD ,到达高度为h 的D 点时速度为零,则h 的值可能为(重力加速度g =10m/s 2)( )图4A .10mB .9.5mC .9mD .8.5m 答案 B解析 到达圆环顶点C 时,刚好对轨道压力为零,则mg =m v C 2R,解得v C =210m/s ,则物体在BC 阶段克服摩擦力做功,由动能定理mg (H -2R )-W BC =12mv C 2,解得W BC =10J ;由于从C到B 过程小球对圆轨道的平均压力小于从B 到C 过程小球对圆轨道的平均压力,则小球从C 到B 过程克服摩擦力做的功小于从B 到C 过程克服摩擦力做的功,即0<W CB <10J ;从C 到D 由动能定理:mg (2R -h )-W CB =0-12mv C 2,联立解得9m<h <10m.6.一名外卖送餐员用电动自行车沿平直公路行驶给客户送餐,中途因电瓶“没电”,只能改用脚蹬车以5m/s 的速度匀速前行,骑行过程中所受阻力大小恒为车和人总重力的0.02倍(取g =10 m/s 2),该送餐员骑电动自行车以5m/s 的速度匀速前行过程做功的功率最接近( )A .10WB .100WC .1kWD .10kW 答案 B解析 设送餐员和车的总质量为100kg ,匀速行驶时的速率为5m/s ,匀速行驶时的牵引力与阻力大小相等,F =0.02mg =20 N ,则送餐员骑电动自行车匀速行驶时的功率为P =Fv =100W ,故B 正确.7.(多选)(2019·四川第二次诊断)如图5甲所示,质量m =1kg 的物块在平行斜面向上的拉力F 作用下从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上运动,t =0.5s 时撤去拉力,其1.5s 内的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g 取10m/s 2.则( )图5A .0.5s 时拉力功率为12WB .0.5s 内拉力做功9JC .1.5s 后物块可能返回D .1.5s 后物块一定静止 答案 AC解析 0~0.5 s 内物体的位移:x 1=12×0.5×2 m=0.5 m ;0.5~1.5 s 内物体的位移:x 2=12×1×2m =1m ;由题图乙知,各阶段加速度的大小:a 1=4m/s 2,a 2=2 m/s 2;设斜面倾角为θ,斜面对物块的动摩擦因数为μ,根据牛顿第二定律,0~0.5s 内F -μgm cos θ-mg sin θ=ma 1;0.5~1.5s 内-μmg cos θ-mg sin θ=-ma 2,联立解得:F =6N ,但无法求出μ和θ.0.5s 时,拉力的功率P =Fv =12W ,故A 正确.拉力做的功为W =Fx 1=3J ,故B 错误.无法求出μ和θ,不清楚tan θ与μ的大小关系,故无法判断物块能否静止在斜面上,故C 正确,D 错误.8.(多选)(2019·安徽安庆市期末调研监测)如图6所示,重力为10N 的滑块轻放在倾角为30°的光滑斜面上,从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到b 点接触到一个轻质弹簧,滑块压缩弹簧到c 点开始弹回,返回b 点离开弹簧,最后又回到a 点.已知ab =1m ,bc =0.2m ,则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图6A .整个过程中弹簧弹性势能的最大值为6JB .整个过程中滑块动能的最大值为6JC .从c 到b 弹簧的弹力对滑块做功5JD .整个过程中弹簧、滑块与地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答案 AD解析 滑块从a 到c, mgh ac +W 弹′=0-0,解得:W 弹′=-6J .则E pm =-W 弹′=6J ,所以整个过程中弹簧弹性势能的最大值为6J ,故A 正确;当滑块受到的合外力为0时,滑块速度最大,设滑块在d 点合外力为0,由分析可知d 点在b 点和c 点之间.滑块从a 到d 有:mgh ad +W 弹=E k d -0,因mgh ad <6J ,W 弹<0,所以E k d <6J ,故B 错误;从c 点到b 点弹簧的弹力对滑块做的功与从b 点到c 点弹簧的弹力对滑块做的功大小相等,即为6J ,故C 错误;整个过程中弹簧、滑块与地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没有与系统外发生能量转化,故D 正确.9.(多选)(2019·河南九师联盟质检)如图7所示,半径为R =0.4m 的14圆形光滑轨道固定于竖直平面内,圆形轨道与光滑固定的水平轨道相切,可视为质点的质量均为m =0.5kg 的小球甲、乙用轻杆连接,置于圆轨道上,小球甲与O 点等高,小球乙位于圆心O 的正下方.某时刻将两小球由静止释放,最终它们在水平面上运动,g 取10m/s 2.则( )图7A .小球甲下滑过程中机械能增加B .小球甲下滑过程中重力对它做功的功率先增大后减小C .小球甲下滑到圆形轨道最低点对轨道压力的大小为12ND .整个过程中轻杆对小球乙做的功为1J 答案 BD解析 小球甲下滑过程中,轻杆对甲做负功,则甲的机械能减小,故A 错误.小球甲下滑过程中,最高点速度为零,故重力的功率为零;最低点速度和重力垂直,故重力的功率也是零;而中途重力的功率不为零,故重力的功率应该是先增大后减小,故B 正确.两个球与轻杆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故:mgR =12mv 2+12mv 2,解得:v =gR =10×0.4m/s =2 m/s ;小球甲下滑到圆弧形轨道最低点,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故:F N -mg =m v 2R,解得:F N=mg +m v 2R =0.5×10N+0.5×220.4N =10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小球甲对轨道的压力大小为10N ,故C 错误;整个过程中,对球乙,根据动能定理,有:W =12mv 2=12×0.5×22J =1J ,故D 正确.10.(2019·吉林“五地六校”合作体联考)一辆赛车在水平路面上由静止启动,在前5s 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5s 末达到额定功率,之后保持以额定功率运动.其v -t 图象如图8所示.已知赛车的质量为m =1×103kg ,赛车受到的阻力为车重力的0.1倍,重力加速度g 取10m/s 2,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图8A .赛车在前5s 内的牵引力为5×102N。

高考物理 第2讲 理想变压器 远距离输电考点知识总复习教案40

高考物理 第2讲 理想变压器 远距离输电考点知识总复习教案40

第2讲 理想变压器 远距离输电 对应学生用书P167 理想变压器 Ⅰ(考纲要求) 图10-2-11.构造 如图10-2-1所示,变压器是由闭合铁芯和绕在铁芯上的两个线圈组成的.(1)原线圈:与交流电源连接的线圈,也叫初级线圈.(2)副线圈:与负载连接的线圈,也叫次级线圈.2.原理电流磁效应、电磁感应.3.基本关系式(1)功率关系:P 入=P 出.(2)电压关系:U 1n 1=U 2n 2;有多个副线圈时,U 1n 1=U 2n 2=U 3n 3=…. (3)电流关系:只有一个副线圈时,I 1I 2=n 2n 1.由P 入=P 出及P =UI 推出有多个副线圈时,U 1I 1=U 2I 2+U 3I 3+…+U n I n .4.几种常用的变压器(1)自耦变压器——调压变压器(2)互感器⎩⎪⎨⎪⎧ 电压互感器:用来把高电压变成低电压.电流互感器:用来把大电流变成小电流.远距离输电 Ⅰ(考纲要求)1.图10-2-22.输电导线上的能量损失:主要是由输电线的电阻发热产生的,表达式为Q =I 2Rt .3.电压损失(1)ΔU =U -U ′;(2)ΔU =IR4.功率损失(1)ΔP =P -P ′;(2)ΔP =I 2R =⎝ ⎛⎭⎪⎫P U 2R5.输送电流(1)I =P U ;(2)I =U -U ′R. 温馨提示对理想变压器的理解(1)理想变压器①没有能量损失②没有磁通量损失(2)基本量的制约关系 电压副线圈的电压U 2由原线圈的电压U 1和匝数比决定 功率原线圈的输入功率P 1由副线圈的输出功率P 2决定 电流原线圈的电流I 1由副线圈的电流I 2和匝数比决定 1.图10-2-3一输入电压为220 V ,输出电压为36 V 的变压器副线圈烧坏.为获知此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某同学拆下烧坏的副线圈,用绝缘导线在铁芯上新绕了5匝线圈,如图10-2-3所示,然后将原线圈接到220 V 交流电源上,测得新绕线圈的端电压为1 V .按理想变压器分析,该变压器烧坏前的原、副线圈匝数分别为( ).A .1 100,360B .1 100,180C .2 200,180D .2 200,360 解析 根据U 1U 2=n 1n 2可得2201=n 15,可知n 1=1 100.排除C 、D 两项.再由22036=n 1n 2可知n 2=180,故A 错、B 对.答案 B2.一台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22∶1,当原线圈两端输入u 1=2202sin 314t (V)的交变电压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副线圈两端电压为12 2 VB .副线圈接一10 Ω电阻时,原线圈中的电流为1 AC .副线圈接一10 Ω电阻时,原线圈中输入功率为10 WD .变压器铁芯中磁通量变化率的最大值是220 2 V答案 C3.(2012·江西重点中学联考)照明供电线路的路端电压基本上是保持不变的.可是我们在晚上七、八点钟用电高峰时开灯,电灯比深夜时要显得暗些.这是因为用电高峰时( ).A .总电阻比深夜时大,供电线路上的电流小,每盏灯两端的电压较低B .总电阻比深夜时大,供电线路上的电流小,通过每盏灯的电流较小C .总电阻比深夜时小,供电线路上的电流大,输电线上损失的电压较大D .供电线路上的电流恒定,但开的灯比深夜时多,通过每盏灯的电流小解析 照明供电线路的用电器是并联的,晚上七、八点钟用电高峰时,用电器越多,总电阻越小,供电线路上的电流越大,输电线上损失的电压较大,用户得到的电压较小,所以C 正确.答案 C4.如图10-2-4所示,理想变压器的副线圈上通过输电线接有三只灯泡L 1、L 2和L 3,输电线的等效电阻为R ,原线圈接有一个理想的电流表,交流电源的电压大小不变.开始时开关S 接通,当S 断开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图10-2-4A .原线圈两端P 、Q 间的输入电压减小B .等效电阻R 上消耗的功率变大C .原线圈中电流表示数变大D .灯泡L 1和L 2变亮解析 当S 断开时,原线圈两端P 、Q 间的输入电压不变,选项A 错误;副线圈两端电压不变,灯泡的总电阻变大,输电线中电流变小,等效电阻R 上消耗的功率变小,选项B 错误;副线圈输出的功率变小,原线圈输入的功率也变小,原线圈中电流表示数变小,选项C 错误;灯泡L 1和L 2两端电压变大,亮度变亮,选项D 正确.答案 D5.(2010·福建理综,13)中国已投产运行的1 000 kV 特高压输电是目前世界上电压最高的输电工程.假设甲、乙两地原来用500 kV 的超高压输电,输电线上损耗的电功率为P .在保持输送电功率和输电线电阻都不变的条件下,现改用1 000 kV 特高压输电,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则输电线上损耗的电功率将变为( ).A.P 4B.P 2C .2PD .4P 解析 设输送功率为P ,输送电流为I ,输送电压为U ,则P =UI ,I =P U ,P 损=I 2R .输送电压升为原来的2倍,则输送电流降为原来的一半,P 损降为原来的四分之一,故选A.答案 A对应学生用书P168考点一 理想变压器基本关系的应用(1)基本关系式中U 1、U 2、I 1、I 2均指交流电的有效值.(2)只有一个副线圈的变压器电流与匝数成反比,多个副线圈的变压器没有这种关系.(3)理想变压器变压比公式和变流比公式中的电压和电流均采用峰值时,公式仍成立.【典例1】(2010·海南高考题)图10-2-5如图10-2-5所示,一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之比为4∶1,原线圈两端接入一正弦交流电源;副线圈电路中R 为负载电阻,交流电压表和交流电流表都是理想电表.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若电压表读数为6 V ,则输入电压的最大值为24 2 VB .若输入电压不变,副线圈匝数增加到原来的2倍,则电流表的读数减小到原来的一半C .若输入电压不变,负载电阻的阻值增加到原来的2倍,则输入功率也增加到原来的2倍D .若保持负载电阻的阻值不变,输入电压增加到原来的2倍,则输出功率增加到原来的8倍解析 若电压表读数为6 V ,则输入电压为U 1=41×6 V=24 V ,是有效值,因此其最大值为24 2 V ,A 正确;若输入电压不变,副线圈匝数增加到原来的2倍,则输出电压也增加到原来的2倍,电流表示数应增加到原来的2倍,B 错;若输入电压不变,负载电阻的阻值增加到原来的2倍,则输出电流减小到原来的一半,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即P =IU 也减小到原来的一半,C 错;若保持负载电阻的阻值不变,输入电压增加到原来的2倍,输出电压增大到原来的2倍,则由P =U 2R可知输出功率增加到原来的4倍,D 错误. 答案 A【变式1】(2012·三亚模拟)如图10-2-6所示,图10-2-6理想变压器初级线圈的匝数为n 1,次级线圈的匝数为n 2,初级线圈的两端a 、b 接正弦交流电源,电压表V 的示数为220 V ,负载电阻R =44 Ω,电流表A 1的示数为0.20 A .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的匝数比为2∶1B .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的匝数比为5∶1C .电流表A 2的示数为0.1 AD .电流表A 2的示数为0.4 A解析 由题意可求得初级线圈的功率,利用理想变压器初、次级线圈中的功率相等可求得次级线圈中的电流,再利用初、次级线圈中的电流之比可求得两线圈的匝数比.由电压表V 的示数和电流表A 1的示数可得初级线圈中的功率P 1=U 1I 1,P 1=P 2=I 22R ,所以电流表A 2的示数为I 2=U 1I 1R = 220×0.244A =1.0 A ,C 错误;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的匝数比n 1n 2=I 2I 1=51,B 正确. 答案 B考点二 理想变压器动态分析问题图10-2-71.匝数比不变的情况如图10-2-7所示:(1)U 1不变,根据U 1U 2=n 1n 2,输入电压U 1决定输出电压U 2,不论负载电阻R 如何变化,U 2也不变.(2)当负载电阻发生变化时,I 2变化,输出电流I 2决定输入电流I 1,故I 1发生变化.(3)I 2变化引起P 2变化,由P 1=P 2,故P 1发生变化.图10-2-82.负载电阻不变的情况如图10-2-8所示:(1)U 1不变,n 1n 2发生变化,故U 2变化.(2)R 不变,U 2改变,故I 2发生变化.(3)根据P 2=U 22R,P 2发生变化,再根据P 1=P 2,故P 1变化,P 1=U 1I 1,U 1不变,故I 1发生变化.【典例2】(2012·宝鸡模拟)图10-2-9如图10-2-9所示的电路中,有一自耦变压器,左侧并联一只理想电压表V 1后接在稳定的交流电源上;右侧串联灯泡L 和滑动变阻器R ,R 上并联一只理想电压表V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若F 不动,滑片P 向下滑动时,V 1示数变大,V 2示数变小B .若F 不动,滑片P 向下滑动时,灯泡消耗的功率变小C .若P 不动,滑片F 向下移动时,V 1、V 2的示数均变小D .若P 不动,滑片F 向下移动时,灯泡消耗的功率变大解析 若F 不动,滑片P 向下滑动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大,则副线圈回路中总电阻变大,则回路中电流减小,灯泡两端电压减小,功率变小,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变大,V 2的示数变大,而原线圈两端电压不变,则A 错误、B 正确;若P 不动,滑片F 向下移动时,根据理想变压器特点可知原线圈两端电压不变,副线圈两端电压减小,则副线圈回路中电流变小,灯泡L 消耗的功率减小,电压表V 2的示数减小,C 、D 错误.答案 B分析动态问题的思路程序可表示为:U 1I 1――→P 1=I 1U 1决定P 1. 【变式2】如图10-2-10所示是原、副线圈都有中间抽头的理想变压器,在原线圈上通过一个单刀双掷开关S 1与一只电流表A 连接,在副线圈上通过另一个单刀双掷开关S 2与一个定值电阻R 0相连接,通过S 1、S 2可以改变原、副线圈的匝数.在原线圈上加一电压为U 1的交流电后:①当S 1接a ,S 2接c 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 1;②当S 1接a ,S 2接d 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 2;③当S 1接b ,S 2接c 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 3;④当S 1接b ,S 2接d 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 4,则( ).图10-2-10A .I 1=I 2B .I 1=I 4C .I 2=I 3D .I 2=I 4解析 设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分别为n 1、n 2,由理想变压器在原线圈上的输入功率与在副线圈的输出功率相同,即P 入=P 出,在定值电阻上消耗的功率P 出=U 22R 0,而在原线圈的输入功率P 入=I 1U 1,得I 1=U 22U 1R 0,又U 1U 2=n 1n 2,故I 1=U 1R 0⎝ ⎛⎭⎪⎫n 2n 12,故题图中电流表的示数与n 2n 1有关,答案选B.答案 B考点三 远距离输电问题解决远距离输电问题时应注意1.首先画出输电的电路图.如图10-2-11所示图10-2-112.分析三个回路:在每个回路中变压器的原线圈是回路的用电器,而相应的副线圈是下一个回路的电源.3.综合运用下面三个方面的关系求解(1)能量关系,P =U 1I 1=U 2I 2=P 用户+ΔP ,ΔP =I 22R ,P 用户=U 3I 3=U 4I 4(2)电路关系,U 2=ΔU +U 3,ΔU =I 2R(3)变压器关系,U 1U 2=I 2I 1=n 1n 2,U 3U 4=I 4I 3=n 3n 4.【典例3】(2012·临沂模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也日益扩大,节能变得越来越重要.某发电厂采用升压变压器向某一特定用户供电,用户通过降压变压器用电,若发电厂输出电压为U 1,输电导线总电阻为R ,在某一时段用户需求的电功率为P 0,用户的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为U 2.在满足用户正常用电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输电线上损耗的功率为P 02R U 22 B .输电线上损耗的功率为P 02R U 12 C .若要减少输电线上损耗的功率可以采用更高的电压输电D .采用更高的电压输电会降低输电的效率解析 设发电厂输出功率为P ,则输电线上损耗的功率ΔP =P -P 0,ΔP =I 2R =P 2R U 12,A 、B项错误;采用更高的电压输电,可以减小导线上的电流,故可以减少输电线上损耗的功率,C项正确;采用更高的电压输电,输电线上损耗的功率减少,则发电厂输出的总功率减少,故可提高输电的效率,D项错误.答案 C【变式3】图10-2-12为某小型水电站的电能输送示意图,A为升压变压器,其输入功率为P1,输出功率为P2,输出电压为U2;B为降压变压器,其输入功率为P3,输入电压为U3.A、B均为理想变压器,输电线的总电阻为r,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图10-2-12A.P1>P2 B.P2=P3C.U2>U3 D.U2=U3解析由变压器原理知,P1=P2=P3+ΔP=P4+ΔP,U2=U3+ΔU,选C.答案 C对应学生用书P17014.两种特殊的变压器模型一、自耦变压器高中物理中研究的变压器本身就是一种忽略了能量损失的理想模型,自耦变压器(又称调压器),它只有一个线圈,其中的一部分做为另一个线圈,当交流电源接不同的端点时,它可以升压也可以降压,变压器的基本关系对自耦变压器均适用.图10-2-13【典例1】 如图10-2-13所示,自耦变压器输入端A 、B 接交流稳压电源,其电压有效值U AB =100 V ,R 0=40 Ω.当滑动片处于线圈中点位置时,C 、D 两端电压的有效值U CD 为________V ,通过电阻R 0的电流有效值为________A .解析 自耦变压器的原、副线圈在一起,由题设可知,原线圈的匝数为副线圈匝数的一半,即此自耦变压器的变压比为n 1n 2=12, 所以U CD =n 2n 1U AB =200 V .通过电阻R 0的电流有效值 I =U CD R 0=200 V 40 Ω=5 A. 答案 200 5二、双副线圈变压器计算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副线圈的变压器问题时,应注意三个关系:1.电压关系:U 1n 1=U 2n 2=U 3n 3=……2.电流关系:n 1I 1=n 2I 2+n 3I 3+……3.功率关系:P 1=P 2+P 3+……【典例2】图10-2-14(2011·黄冈三模)如图10-2-14所示,接于理想变压器中的四个规格相同的灯泡都正常发光,那么,理想变压器的匝数比n 1∶n 2∶n 3为( ).A.1∶1∶1 B .3∶2∶1C.6∶2∶1 D .2∶2∶1解析 灯泡正常发光,可得U A =U B =U C =U D ,所以U 2=2U 3.由变压器的电压比公式n 2n 3=U 2U 3=2U 3U 3=21,所以n 2=2n 3.同理,灯泡正常发光,功率相等,即P A =P B =P C =P D . 由P =I 2R ,得I A =I B =I C =I D ,即I 1=I 2=I 3. 由U 1I 1=U 2I 2+U 3I 3得n 1I 1=n 2I 2+n 3I 3,即n 1=n 2+n 3=2n 3+n 3=3n 3,所以n 1∶n 2∶n 3=3∶2∶1.答案 B对于两个以上的副线圈的理想变压器,电压与匝数成正比是成立的,而电流与匝数成反比的规律不成立.但在任何情况下电流关系都可以根据原线圈的输入功率等于副线圈的输出功率,即P 入=P 出求解.对应学生用书P171一、理想变压器基本关系的应用(高频考查) 1.图10-2-15(2011·浙江卷,16)如图10-2-15所示,在铁芯上、下分别绕有匝数n 1=800和n 2=200的两个线圈,上线圈两端与u =51sin 314t V 的交流电源相连,将下线圈两端接交流电压表,则交流电压表的读数可能是( ).A .2.0 VB .9.0 VC .12.7 VD .144.0 V 解析 由U 1n 1=U 2n 2得U 2=n 2U 1n 1,其中U 1=512 V ,得U 2=5142V≈9.0 V,因此题中两线圈并非处于理想状态,会出现漏磁,所以交流电压表的读数小于9.0 V ,故选项A 正确.答案 A2.(2011·广东卷,19改编)图10-2-16(a)左侧的调压装置可视为理想变压器,负载电路中R =55 Ω,○A 、○V 为理想电流表和电压表,若原线圈接入如图10-2-16(b)所示的正弦交变电压,电压表的示数为110 V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图10-2-16A .电流表的示数为2AB .原、副线圈匝数比为1∶2C .电压表的示数为电压的有效值D .原线圈中交变电压的频率为100 Hz解析 由I =U R 得,I =11055 A =2 A ,A 错误.理想变压器中U 1U 2=n 1n 2,所以n 1n 2=U 1U 2=U m2U 2=220110=21,B 错误.测量交流电时电表示数均为有效值,C 正确.由题图(b)知T =0.02 s ,由f =1T得,f =50 Hz ,D 错误.答案 C3.(2011·山东卷,10改编)为保证用户电压稳定在220 V ,变电所需适时进行调压,图10-2-17甲为调压变压器示意图,保持输入电压u 1不变,当滑动接头P 上下移动时可改变输出电压,某次检测得到用户电压u 2随时间t 变化的曲线如图10-2-17乙所示,以下正确的是( ).图10-2-17A .u 1=1902sin (50πt ) VB .u 2=1902sin (50πt ) VC .为使用户电压稳定在220 V ,应将P 适当下移D .为使用户电压稳定在220 V ,应将P 适当上移解析 由u 2-t 图象知u 2m =190 2 V ,T =2×10-2s 故ω=2πT=100π rad/s,故u 2=190 2 sin (100πt ) V .选项A 错误、选项B 错误.由变压器电压与匝数关系u 1u 2=n 1n 2得u 2=n 2u 1n 1,可减小n 1以使u 2的有效值增大至220 V ,即将P 适当上移,故选项C 错误、选项D 正确.答案 D4.(2011·海南卷,11)如图10-2-18,理想变压器原线圈与一10 V 的交流电源相连,副线圈并联两个小灯泡a 和b.小灯泡a 的额定功率为0.3 W ,正常发光时电阻为30 Ω,已知两灯泡均正常发光,流过原线圈的电流为0.09 A ,可计算出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________,流过灯泡b 的电流为________A.图10-2-18解析 根据P =U 2R和P =I 2R 得灯泡a 两端的电压U 2=PR =0.3×30 V =3 V ,通过灯泡a 的电流I a =P R =0.330 A =0.1 A ,根据U 1U 2=n 1n 2得原、副线圈匝数之比n 1n 2=U 1U 2=103,根据I 1I 2=n 2n 1,得副线圈上的电流I 2=n 1n 2I 1=103×0.09 A=0.3 A ,根据I 2=I a +I b 得,流过灯泡b 的电流为I b =I 2-I a =0.2 A.答案 10∶3 0.2二、理想变压器的动态分解(中频考查)5.(2010·天津理综,7改编)为探究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电压、电流的关系,将原线圈接到电压有效值不变的正弦交流电源上,副线圈连接相同的灯泡L 1、L 2,电路中分别接了理想交流电压表V 1、V 2和理想交流电流表A 1、A 2,导线电阻不计,如图10-2-19所示.当开关S 闭合后( ).图10-2-19A .A 1示数不变,A 1与A 2示数的比值不变B .A 1示数变大,A 1与A 2示数的比值变大C .V 2示数变小,V 1与V 2示数的比值变大D .V 2示数不变,V 1与V 2示数的比值不变解析 交流电源电压有效值不变,即V 1示数不变,因U 1U 2=n 1n 2,故V 2示数不变,V 1与V 2示数的比值不变,D 对.S 闭合使负载总电阻减小,I 2=U 2R ,所以I 2增大.因I 1I 2=n 2n 1,所以A 1示数增大,A 1与A 2示数比值不变,A 错.答案 D6.(2011·福建卷,15)图10-2-20甲中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之比n 1∶n 2=5∶1,电阻R =20 Ω,L 1、L 2为规格相同的两只小灯泡,S 1为单刀双掷开关,原线圈接正弦交变电源,输入电压u 随时间t 的变化关系如图10-2-20乙所示.现将S 1接1、S 2闭合,此时L 2正常发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0-2-20A .输入电压u 的表达式u =202sin (50πt ) VB .只断开S 2后,L 1、L 2均正常发光C .只断开S 2后,原线圈的输入功率增大D .若S 1换接到2后,R 消耗的电功率为0.8 W解析 由题图知,U m =20 2 V ,T =0.02 s ,则ω=2πT=100π rad/s,输入电压u =202sin(100 πt ) V ,故A 错;由变压器的变压规律知:u 1u 2=n 1n 2,故u 2=u 1n 2n 1=20×15V =4 V ,由题中将S 1接1、S 2闭合时,灯泡L 2正常发光可得,灯泡L 2的额定电压为4 V ,当只断开S 2后,副线圈两端电压不变,此时副线圈的负载为L 1、L 2串联,故L 1、L 2均不能正常发光,B错;此时P 出=u 22R 总,副线圈负载R 总增大,故P 出减小,又P 入=P 出,故原线圈的输入功率减小,C 错误;当S 1换接到2后,副线圈的负载仅是电阻R ,故P =U 22R =4220W =0.8 W ,D 正确.答案 D三、远距离输电(中频考查)7.(2009·山东·19改编)某小型水电站的电能输送示意图如图10-2-21所示,发电机的输出电压为200 V ,输电线总电阻为r ,升压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分别为n 1、n 2,降压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分别为n 3、n 4(变压器均为理想变压器).要使额定电压为220 V 的用电器正常工作,则( ).图10-2-21A.n 2n 1>n 3n 4B.n 2n 1<n 3n 4C .升压变压器的输出电压等于降压变压器的输入电压D .升压变压器的输出功率等于降压变压器的输入功率 答案 A8.(2010·江苏单科,7改编)在如图10-2-22所示的远距离输电电路图中,升压变压器和降压变压器均为理想变压器,发电厂的输出电压和输电线的电阻均不变.随着发电厂输出功率的增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图10-2-22A .升压变压器的输出电压增大B .降压变压器的输出电压增大C .输电线上损耗的功率增大D .输电线上损耗的功率占总功率的比例减小解析 升压变压器的输出电压由电源电压及匝数比决定,输出功率变大时升压变压器的输出电压不变,A 项错误.由I =PU可知当输出功率增大时输出电流增大.由U 损=IR 及P 损=I 2R 可知U 损及P 损均增大,故C 项正确.当U 损增大时降压变压器的输出电压减小,B 选项错误.由P 损=P 2U 2R 可知P 损P =PU2R .当输出功率增大时输电线损耗比例增大,D 项错误.答案 C。

高中物理第二册备课教案

高中物理第二册备课教案

高中物理第二册备课教案课题:简谐振动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简谐振动的概念、特点及条件,掌握简谐振动的基本公式和参数。

2.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简谐振动的特性,解决相关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简谐振动的概念、特点、公式及参数。

难点:如何应用简谐振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问题:什么是简谐振动?简谐振动有哪些特点?2. 展示实验现象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简谐振动的兴趣。

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讲解简谐振动的定义和特点。

2. 解释简谐振动的周期、频率和振幅的含义。

三、公式推导与分析(20分钟)1. 推导简谐振动的公式:x=A*sin(ωt+φ)。

2. 解释公式中各项的含义及物理意义。

四、例题练习(20分钟)1. 设计一些简单的例题,让学生运用简谐振动的公式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分析振动的特性和变化规律。

五、实验与探究(2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简谐振动的实验。

2.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振动的规律。

六、课堂讨论(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引导学生讨论简谐振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简谐振动的现象并做记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简谐振动的概念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运用简谐振动的公式解决问题。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讲解简谐振动的进阶内容,并引导学生开展更深入的实验研究。

高中物理复习课教案

高中物理复习课教案

高中物理复习课教案
主题:电学一
时间:90分钟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能够回顾和掌握电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电流、电压、
电阻、电功率等概念,能够运用基本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
1. 电荷、电流、电压、电阻的基本概念及其单位
2. 欧姆定律及其公式:U=IR
3.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方法
4. 电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并复习电学的基本概念。

2. 知识讲解(20分钟)
讲解电流、电压、电阻的定义和单位,欧姆定律的公式以及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3. 案例分析(30分钟)
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加深他们对电学知识的理解和
掌握。

4. 练习和讨论(25分钟)
分发练习题给学生,并让他们独立完成。

然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

5. 总结(10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继续加强复习和练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让学生在回顾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
能力和技巧。

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也较好。

但需要注意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总结,促进他
们的自主学习和提高。

高中物理复习课教案

高中物理复习课教案

高中物理复习课教案。

一、教案的编写1.确定教学目标在编写教案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操作性强,能够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指导和引导。

例如,在高二物理力学的复习课中,教学目标可能包括:掌握牛顿第二定律、重力等概念的定义和基本公式;学会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重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制定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计划是教案编写的重要步骤。

教学计划应该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安排、教学评估等内容。

在高中物理复习课程中,物理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如讲解、演示、实验等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3.准备教学材料和资源在编写物理复习课教案时,物理老师还需要准备教学材料和资源。

例如,教学材料可以包括试卷、教辅材料、PPT、视频、模拟实验等。

在准备教学资源时,要注意选择可靠的、有权威的来源,以确保所传授的知识是准确、全面、严谨的。

二、教学实施1.启发学生思维在物理复习课中,物理老师应当通过启发式问题、举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思维。

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例,让他们学会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一般规律;或者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在思维碰撞中发现新的知识和解决方案。

2.激发学生兴趣在物理复习课中,物理老师应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设计趣味性教学活动、为学生讲解有趣的物理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加强实践操作在物理复习课中,物理老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可以通过观察、测量、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头脑中的物理知识。

同时,物理老师也应该在课堂中注重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安全。

4.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物理复习课程中,物理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将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

更重要的是,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可以通过设计自学题目、聚焦复习重点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环境,物理老师应该灵活掌握物理复习课程教案的编写和实施。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专题教案(14个专题)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专题教案(14个专题)

专题1“双基”篇所谓“双基”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就是能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的知识.只有掌握了“双基”,才谈得上能力的提高,才谈得上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综合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物理试卷不难看出,虽然高考命题已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但每年的试卷中总有一定数量的试题是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识面的,试卷中多数试题是针对大多数考生设计的,其内容仍以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内涵及外延的判断和应用为主.只要考生知道有关的物理知识,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以2003年我省高考物理试卷为例,属于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和简单应用考查的试题,就有15题,共90分,占满分的60%.如果考生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掌握得好,把这90分拿到手,就已大大超过了省平均分.许多考生解题能力差,得分低,很大程度上与考生忽视对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关,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或不全面,就会在解题时难以下手,使应得的分白白丢失. 如果说,我们要求学生高考时做到“该得的分一分不丢,难得的分每分必争”,那么,就要先从打好基础做起,抓好物理基本知识和规律的复习.复习中,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概念、规律的“内涵”(例如内容、条件、结论等),做到“理科文学”,对概念、规律的内容,该记该背的,还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其次,要掌握概念和规律的“外延”,例如,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如果条件不满足,即重力或弹力以外的其他力做了功,系统的机械能将如何变化?等等.有一些情况我的感受特别深,一是有些试题看似综合性问题,而学生出错的原因实质是概念问题.二是老师以为很简单的一些概念问题,学生就是搞不清,要反复讲练.下面,就高中物理复习中常遇到的一些基本概念问题,谈谈我的看法.我想按照高中物理知识的五大板块来讲述.一些共同性的概念和规律:1.不能简单地从数学观点来理解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一个物理量与另一个物理量成正比或反比的说法).2.图线切线的斜率.3.变加速运动中,合力为零时,速度最大或最小.一、力学●物体是否一定能大小不变地传力?例1:两物体A 和B ,质量分别为m 1和m 2,互相接触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如图所示.对物体A 施以水平的推力F ,则物体A 对物体B 的作用力等于 ( B )A .112m F m m + B .212m F m m + C .F D .21m F m 拓展:如图,物体A 叠放在物体B 上,B 置于光滑水平面上.A 、B质量分别为m A =6kg ,m B =2kg ,A 、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开始时水平拉力F =10N ,此后逐渐增加,在增大到45N的过程中,则 ( D )A .只有当拉力F <12N 时,两物体才没有相对滑动B .两物体开始没有相对运动,当拉力超过12N 时,开始相对滑动C .两物体间从受力开始就有相对运动D .两物体间始终没有相对运动●力、加速度、速度间的关系——拓展至与机械能的关系例2:如图所示,轻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自由伸长时恰好到达O 点.将质量为m (视为质点)的物体P 与弹簧连接,并将弹簧压缩到A 由静止释放物体后,物体将沿水平面运动并能到达B 点.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不能忽略,则关于物体运动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 )A .从A 到O 速度不断增大,从O 到B 速度不断减小B .从A 到O 速度先增大后减小,从O 到B 速度不断减小C .从A 到O 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从O 到B 加速度不断增大D .从A 到O 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从O 到B 加速度不断增大拓展1:(1991年)一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落在直立于地面的轻弹簧上,如图所示.在A 点,物体开始与弹簧接触,到B 点时,物体速度为零,然后被弹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 A .物体从A 下降到B 的过程中,动能不断变小B .物体从B 上升到A 的过程中,动能不断变大C .物体从A 下降到B ,以及从B 上升到A 的过程中,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D .物体在B 点时,所受合力为零●矢量的合成或分解 1.认真画平行四边形例3:三段不可伸长的细绳OA 、OB 、OC 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它们共同悬挂一重物,如图所示,其中OB 是水平的,A 端、B 端固定.若逐渐增加C 端所挂物体的质量,则最先断的绳 ( C )A .必定是OAB .必定是OBC .必定是OCD .可能是OB ,也可能是OA2.最小值问题例4:有一小船位于60m 宽的河边,从这里起在下游80m 处河流变成瀑布.假设河水流速为5m/s ,为了使小船能安全渡河,船相对于静水的速度不能小于多少?3.速度的分解——孰合孰分?例5:如图所示,水平面上有一物体A 通过定滑轮用细线与玩具汽车B 相连,汽车向右以速度v 作匀速运动,当细线OA 、OB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分别为α、β时,物体A 移动的速度为 ( D )A .v sin αcos βB .v cos αcos βC .v cos α/cos βD .v cos β/cos α●同向运动的物体,距离最大(或最小)或恰好追上时,速度相等(但不一定为零). 例6: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放有长为L 的长木板C ,在C 上左端和距左端s 处各放有小物块A 和B ,A 、B 的体积大小可忽略不计,A 、B 与长木板C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A 、B 、C 的质量均为m ,开始时,B 、C 静止,A 以某一初速度v 0向右做匀减速运动,设物体B 与板C 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求:A OBAB(1)物体A 运动过程中,物块B 和木板C 间的摩擦力.(2)要使物块A 、B 相碰,物块A 的初速度v 0应满足的条件. ●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及其推论的应用——注意条件例7:已知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第5s 末的速度为10m/s ,则该物体 ( BD )A .加速度一定为2m/s 2B .前5s 内位移可能为25mC .前10s 内位移一定为100mD .前10s 内位移不一定为100m●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 注意公式2r GMm F =①和r mv F 2=②中r 的含义. 例8:今年10月15日9时,中国自行研制的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从酒泉航天发射场升空,10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绕地球沿椭圆轨道Ⅰ运行,如图.(1)当飞船进入第5圈后,在轨道Ⅰ上A 点加速,加速后进入半径为r 2的圆形轨道Ⅱ.已知飞船近地点B 距地心距离为r 1,飞船在该点速率为v 1,求:轨道Ⅱ处重力加速度大小.(2)飞船绕地球运行14圈后,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返回舱开始返回.当返回舱竖直向下接近距离地球表面高度h 时,返回舱速度约为9m/s ,为实现软着落(着地时速度不超过3m/s ),飞船向下喷出气体减速,该宇航员安全抗荷能力(对座位压力)为其体重的4倍,则飞船至少应从多高处开始竖直向下喷气?(g =10m/s 2)●惯性、离心运动和向心运动例9:如图(俯视图)所示,以速度v 匀速行驶的列车车厢内有一水平桌面,桌面上的A 处有一小球.若车厢中的旅客突然发现小球沿图中虚线从A 运动到B ,则由此可判断列车 ( A )A .减速行驶,向南转弯B .减速行驶,向北转弯C .加速行驶,向南转弯D .加速行驶,向北转弯 例10:卫星轨道速度的大小及变轨问题.●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冲量或功例11:关于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A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是一对平衡力B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可以是不同种性质的力C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所做功的代数和一定为零D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冲量的矢量和一定为零●对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1.内涵——条件及结论2.对表达式的理解3.外延例12:对于由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定律可以表达为Δp 1=-Δp 2.对此表达式,沈飞同学的理解是: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时,一个物体增加了多少动量,另一AB个物体就减少了多少动量.你同意沈飞同学的说法吗?说说你的判断和理由(可以举例说明).例13:总质量为M的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匀速行驶.现同时向前后水平抛出质量相等的两个小球,小球抛出时的初速度相等,则小车的速度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1.内涵——条件及结论2.外延——重力(若涉及弹性势能,还包括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做的功,等于系统机械能的增量.例14:如图所示,质量为M=1kg的小车静止在悬空固定的水平轨道上,小车与轨道间的摩擦力可忽略不计,在小车底Array部O点拴一根长L=0.4m的细绳,细绳另一端系一质量m=4kg的金属球,把小球拉到与悬点O在同一高度、细绳与轨道平行的位置由静止释放.小球运动到细绳与竖直方向成60°角位置时,突然撤去右边的挡板P,取g=10m/s2,求:(1)挡板P在撤去以前对小车的冲量;(2)小球释放后上升的最高点距悬点O的竖直高度;(3)撤去右边的挡板P后,小车运动的最大速度.●功和能、冲量和动量的关系1.合外力的功=动能的变化2.重力/弹力/分子力/电场力的功=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子势能/电势能变化的负值3.重力(或弹簧弹力)以外的其它力的功=机械能的变化4.合外力的冲量=动量的变化5.合外力=动量的变化率例15:一物体静止在升降机的地板上,在升降机加速上升的过程中,地板对物体的支持力所做的功等于( C )A.物体势能的增加量B.物体动能的增量C.物体动能的增加量加上物体势能的增加量D.物体动能的增加量加上重力所做的功例16:一粒钢珠从静止状态开始自由下落,然后陷入泥潭中.若把在空中下落的过程称为过程Ⅰ,进入泥潭直到停住的过程称为过程Ⅱ,则(AC)A.过程Ⅰ中钢珠动量的改变量等于重力的冲量B.过程Ⅱ中阻力的冲量的大小等于过程Ⅰ中重力冲量的大小C.过程Ⅱ中钢珠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等于过程Ⅰ与过程Ⅱ中钢珠所减少的重力势能之和D.过程Ⅱ中损失的机械能等于过程Ⅰ中钢珠所增加的动能例17:在光滑斜面的底端静止一个物体,从某时刻开始有一个沿斜面向上的恒力F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沿斜面向上滑去,经过一段时间突然撤去这个力,又经过4倍的时间又返回斜面的底端,且具有250J的动能,则恒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为J, 撤去F时物体具有J的动能.若该物体在撤去F后受摩擦力作用,当它的动能减少100J时,机械能损失了40J,则物体再从最高点返回到斜面底端时具有J的动能.例18:如图所示,分别用两个恒力F1和F2先后两次将质量为m的物体从静止开始,沿着同一个粗糙的固定斜面由底端推到顶端,第一次力F 1的方向沿斜面向上,第二次F 2的方向沿水平向右,两次所用时间相同.在这两个过程中 ( BD )A .F 1和F 2所做功相同B .物体的机械能变化相同C .F 1和F 2对物体的冲量大小相同D .物体的加速度相同例19:在光滑斜面的底端静止一个物体,从某时刻开始有一个沿斜面向上的恒力F 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沿斜面向上滑去,经过一段时间突然撤去这个力,又经过4倍的时间又返回斜面的底端,且具有250J 的动能,则恒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J, 撤去F 时物体具有 J 的动能。

2019-2020年高三物理第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力和运动教案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三物理第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力和运动教案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三物理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力和运动教案人教版一、考点回顾1.物体怎么运动,取决于它的初始状态和受力情况。

牛顿运动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关系如下表所示:2.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反过来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反映出物体的受力情况。

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去推断物体运动情况,或从物体运动情况去推断物体的受力情况,是动力学的两大基本问题。

3.处理动力学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是:①领会问题的情景,在问题给出的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构建出正确的物理模型;②合理选择研究对象;③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④正确建立坐标系;⑤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的规律列式求解。

4.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隔离法和整体法,要善于捕捉隐含条件,要重视临界状态分析。

二、经典例题剖析1.长L的轻绳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拴一质量为m的小球,现使小球在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小球通过最低点和最高点时所受的绳拉力分别为T1和T2(速度分别为v0和v)。

5求证:(1)T1-T2=6mg(2)v0≥gL证明:(1)由牛顿第二定律,在最低点和最高点分别有:T1-mg=mv02/L T2+mg=mv2/L由机械能守恒得:mv02/2=mv2/2+mg2L以上方程联立解得:T1-T2=6mg(2)由于绳拉力T2≥0,由T2+mg=mv2/L可得v≥gL5代入mv02/2=mv2/2+mg2L得:v0≥gL点评:质点在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的问题是牛顿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应用的综合题。

加之小球通过最高点有极值限制。

这就构成了主要考查点。

2.质量为M 的楔形木块静置在水平面上,其倾角为α的斜面上,一质量为m 的物体正以加速度a 下滑。

求水平面对楔形木块的弹力N 和摩擦力f 。

解析:首先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建立牛顿定律方程: N 1‘=mgcosα mgsinα-f 1’=ma ,得:f 1‘=m(gsinα-a) 由牛顿第三定律,物体楔形木块有N 1=N 1’,f 1=f 1‘然后以楔形木块为研究对象,建立平衡方程:N =mg +N 1cosα+f 1sinα=Mg +mgcos 2α+mgsin 2α-masinα =(M +m)g -masinαf =N 1sinα-f 1cosα=mgcosαsinα-m(gsinα-a)cosα=macosα 点评:质点在直线运动问题中应用牛顿定律,高考热点是物体沿斜面的运动和运动形式发生变化两类问题。

高中物理必修第2册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第2册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第2册教案
课题:电荷与电场
教学目标:
1. 了解电荷的性质和基本知识;
2. 掌握电场的概念和相关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电场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电荷的性质和种类;
2. 电场的概念和性质;
3. 电场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教学难点:
1. 掌握电场的计算方法;
2. 运用电场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电荷的性质和种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20分钟)
1. 电荷的性质和基本知识;
2. 电场的概念和性质;
3. 电场强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三、示范演示(15分钟)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感受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并引导学生理解电场的概念和性质。

四、讨论互动(15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实际问题,如电场的计算和应用,练习电场的相关计算方法。

五、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电场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激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物理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电荷和电场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了解,掌握了电场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讨论和实践,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提高他们的物理学习兴趣和能力。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教案 第八章 恒定电流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教案 第八章 恒定电流

第八章 恒定电流知识网络一、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研究闭合电路,主要物理量有E 、r 、R 、I 、U ,前两个是常量,后三个是变量。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表达形式有: ①E =U 外+U 内②r R E I += (I 、R 间关系)③U=E-Ir (U 、I 间关系)④E rR RU +=(U 、R 间关系) 从③式看出:当外电路断开时(I = 0),路端电压等于电动势。

而这时用电压表去测量时,读数却应该略小于电动势(有微弱电流)。

当外电路短路时(R = 0,因而U = 0)电流最大为I m =E /r (一般不允许出现这种情况,会把电源烧坏)。

图像的应用 1、图像的应用 (1)U-I 图像的应用注意区别电源的伏安特性曲线与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的不同及应用。

例1.如图所示,直线A为电源的路端电压与总电流关系的伏安图线,直线B 为电阻R两电压与通过该电阻电流关系的伏安图线,用该电源和该电阻组成闭合电路时,电源的输出功率和效率分别是:A.2瓦,66.7%B.2瓦,33.3%C.4瓦,33.3%D.4瓦,66.7%A例2.如图所示,不计电表内阻的影响,改变滑线变阻器的滑片的位置,测得电压表V l和V2随电流表A的示数变化的两条实验图象如图,关于这两条图象,有A. 图线b的延长线不一定过坐标原点OB.图线a的延长线与纵轴交点的坐标值等于电源电动势C.图线a、b的交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值乘积等于电源的瞬时输出功率D.图线a、b的交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值乘积等于电阻R0的瞬时消耗功率BCD例 3.利用如图甲所示电路图可以测定定值电阻R0的阻值、电源电动势E及内电阻r的值,利用实验测出的数据作出U—I图线如右图乙所示。

(1)测得a图线的电压表应该是(填“V1”或“V2”)(2)要使实验中测量定值电阻R0的误差尽可能小,对电流表A的内电阻大小的要求是;(选填字母代号)A.尽可能选小一点B.尽可能选大一点C.无要求(3)要使实验中测量电源电动势E和内阻r的误差尽可能小对电压表V1的内电阻大小的要求是;(选填字母代号)A.尽可能选小一点B.尽可能选大一点C.无要求答案:(1)V2(2)C (3)B(2)11U R图像的应用由 U E U r R =+得 111r U E E R=+∙ 例4.已知电阻R l =4.8 Ω,测电源电动势E (不计内阻)和电阻R 2的阻值。

物理高考复习教案

物理高考复习教案

物理高考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悉物理高考考点,掌握解题方法;2.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3.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熟悉物理高考考点,掌握解题方法;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高考题目。

三、教学过程:1.复习基础知识:复习重点知识点,包括力学、光学、电磁学等内容,通过讲解和练习题复习基础知识点。

2.解题技巧指导:提供一些解题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快速解题,例如:通过图像法、估算法、代入法等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

3.解析高考真题:选取一些经典高考题目,进行解析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高考题目的出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4.模拟考试:进行一次模拟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解题能力。

模拟考试结束后,进行答案讲解和评分。

四、教学评价:1.通过日常练习、思考题和课堂参与度等方式,评价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和进步程度。

2.模拟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和解题能力。

五、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高中物理教材;2.高考真题和模拟题;3.讲义、练习册等教辅材料;4.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延伸:1.布置每日作业,加强对知识点的巩固;2.提供一些相关讲座、培训班等机会,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七、教学小结:通过本教学过程的实施,学生将能够更好地掌握物理高考考点,掌握解题方法,并能够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模拟考试和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

物理总复习高考教案七篇

物理总复习高考教案七篇

物理总复习高考教案七篇物理总复习高考教案篇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这一点的切线上。

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与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1.重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难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前边几章我们研究了直线运动,同学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什么是直线运动?2.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在实际生活中,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新课学习展示图片:卫星绕地球的运动人造地球转弯的火车这几幅图中物体的运动轨迹有何特点?(轨迹是曲线)请大家举出一些生活中的曲线运动的例子一、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1思考: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除了运动轨迹不同,还有什么区别?2.观察课本P32图6.1-1和图6.1-2思考:砂轮打磨下来的炽热微粒。

飞出去的链球,它们沿着什么方向?3.讨论或猜测,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应该怎样?4.是不是象我们大家猜测的这样呢?让我们来看一个演示实验:教师演示课本P32演示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测,从而得到结论: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切线方向5.什么是曲线的切线呢?结合课本P33图6.1-4阅读课本P33前两段加深曲线的切线的理解。

6.阅读课本P33第四段,试分析推理曲线运动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速度是________(矢量.标量),所以只要速度方向变化,速度矢量就发生了________,也就具有________,因此曲线运动是________。

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1.提出问题:既然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那么由可知具有加速度,又由可知受力不为零,那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呢?2.实验探究器材:光滑玻璃板小钢球磁铁演示:小钢球在水平玻璃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高中物理二轮教案

高中物理二轮教案

高中物理二轮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的问题。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光的性质,回顾光在真空中传播的特点,并引出光的直线传播。

2. 理论讲解(15分钟)
通过讲解,板书的方式,引入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以及折射定律的内容,向学生详细介绍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并讲解为什么光在传播过程中一般是直线传播。

3. 示例分析(15分钟)
给学生准备一些典型的折射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折射定律进行分析和解决。

通过让学生参与示例分析,巩固他们对光的直线传播的理解。

4. 实验操作(20分钟)
为学生准备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让他们亲身体验光的直线传播的过程,加深理解。

5. 练习与巩固(15分钟)
为学生提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解题巩固对光的直线传播的理解,并对折射定律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在课堂上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他们理清相关概念。

6. 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光的直线传播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物理知识。

教学反馈与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和练习中的表现,及时纠正错误,鼓励正确的思维方式。

同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为下节课的教学调整做好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物理复习教案目录第一部分:1.1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匀速直线运动1.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1.3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1.4运动图像、追及和相遇问题1.5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第二部分2.1力2.2力的合成与分解2.3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第三部分3.1牛顿第一、第三定律3.2牛顿第二定律3.3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3.4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第四部分4.1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抛体运动4.2圆周运动及其应用4.3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第五部分5.1冲量、动量、动量定理5.2动量守恒定律、碰撞第七部分7.1库仑定律、电场强度7.2电势差、电势、电势能7.3电容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第八部分8.1电路的基本定律、串并联电路8.2电流表和电压表、电阻的测量8.3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8.4实验、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8.5实验、传感器的简单应用第十部分10.1电磁感应现象、楞次定律10.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自感10.3电磁感应定律的综合应用第十一部分11.1交变电流的产生和描述11.2变压器、电能的输送11.3电磁振荡与电磁波第十二部分12.1原子的结构、能级12.2天然放射现象、衰变、核能第二章 力 物体的平衡考纲要求一、考纲要求内 容要 求说 明1.滑动摩擦、静摩擦、动摩擦因数2.形变、弹力、胡克定律3.矢量和标量4.力的合成和分解5.共点力平衡Ⅱ ⅡⅠⅡⅡ力学中的三类常见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特别是静摩擦力,这是高考中常考的内容.由于静摩擦力随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发生变化,在分析中非常容易失误,同学们一定要下功夫把静摩擦力弄清楚.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是高中物理中重要的问题,几乎是年年必考,对共点力平衡的考查不仅在本章可独立出题,也常常与电磁学知识综合考查.另外,本章的知识与数学、生物学科、体育运动等结合形成新颖试题的亮点.知识网络第1讲 力力 物体的平衡力 力的概念 力的定义静力学效果:产生形变动力学效果:产生加速度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性质:物质性、相互性、矢量性 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 重力:G=mg弹力 线性形变:胡克定律F=kx 微小形变:拉力、压力、支持力等摩擦力 静摩擦力:0<f ≤f m滑动摩擦力:f=μN 力的等效处理 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 共点力的平衡平衡条件:∑=0F 力的合成、分解法 处理方法 相似三角形法 三力平衡 图解法正交分解法 多力平衡 正交分解法动态平衡解析法★一、考情直播考点一 形变和弹力(1)弹力产生的原因发生 的物体要恢复原状时,会对与之相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2)弹力的产生条件①两物体 ②发生 (3)弹力方向的判断①细绳的拉力 指向绳收缩的方向.②点与面、面与面接触处的弹力 指向 (4)弹簧的弹力大小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遵循胡克定律:F= 式中k 为 x 为 ,并非原长或总长.【例1】.如图所示,一匀质木棒,搁置于台阶上保持静止,下图关于木棒所受的弹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解析】 木棒的下端与地面接触,接触面为水平面,故弹力的方向应该与地面垂直,木棒的上端与台阶的一点接触,接触面为木棒一个面,故弹力的方向和木棒垂直. 【答案】D【规律总结】物体的点与面、面与面接触处的弹力总是垂直于面(若是曲面则垂直于切面),且指向受力物体.考点二 轻绳、轻杆、轻弹簧的弹力【例2】.如图所示,为一轻质弹簧的长度和弹力大小的关系.根据图象判断,正确的结论是 ( ) A .弹簧的劲度系数为1 N /m B .弹簧的劲度系数为100 N /mC. 弹簧的原长为6 cmD .弹簧伸长0.2 m 时,弹力的大小为4 N【解析】由图可知,弹簧的原长为6cm ,弹簧的劲度系数为m N m N x F k /100/10222=⨯=∆∆=-, 当弹簧伸长量为0.2m 时,弹力的大小为N N x k F 202.0100=⨯=∆= 【答案】BC【规律总结】胡克定律的另一种表达式为x k F ∆=∆,其中为F ∆弹力的改变量,而x ∆为弹簧形变量的变化量. 考点三 滑动摩擦力(1)滑动摩擦力的产生产生: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 时产生的摩擦力. 产生条件:①相互接触且 ;②有 ;③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成正比,即:=f(3)动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并跟物体的 相反.【例4】如图所示,有黑白两条毛巾交替折叠地放在地面上,白毛巾的中部用细线与墙连接着,黑毛巾的中部用细线拉住.设细线均水平,欲使黑白毛巾分离开来,若每条毛巾的质量均为m 、毛巾之间及其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则将黑毛巾匀速拉出需施加的水平拉力F 值为 ( )A.mg μ2B.mg μ4C. mg μ5D.mg μ25【解析】以黑毛巾为研究对象,其水平受力如图所示:其中mg f 211μ=,mg f μ=2 f 2 分mgF 1F 2 mg f 233μ=,mg f 24μ=故mg f f f f F μ54321=+++=【规律总结】求解滑动摩擦力问题,关键在于理解N 的含义 考点四:静摩擦力(1)静摩擦力的产生产生: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 时产生的摩擦力.产生条件:①相互接触且 ;②有 ;③ (2静摩擦力的大小静摩擦力的大小随 的变化而变化,有最大值,最大静摩擦力与物体间的 成正比,还与接触面有关,在实际问题中最大静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但在一般计算中,若无特别说明,认为二者 .(3)动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并跟物体的 相反【例5】(2006年北京卷)木块A 、B 分别重50 N 和60 N ,它们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磨擦因数均为0.25;夹在A 、B 之间轻弹簧被压缩了2cm ,弹簧的劲度系数为400N/m.系统置于水平地面上静止不动.现用F =1 N 的水平拉力作用在木块B 上.如图所示.力F 作用后( ) A .木块A 所受摩擦力大小是12.5 N B .木块A 所受摩擦力大小是11.5 NC .木块B 所受摩擦力大小是9 ND .木块B 所受摩擦力大小是7 N【解析】未加F 时,木块A 在水平面内受弹簧的弹力F 1及静摩擦力F A 作用,且F 1=F A =kx =8N ,木块B 在水平面内受弹簧弹力F 2和静摩擦力F B 作用,且F 2=F B =kx =8N ,在木块B 上施加F =1N 向右拉力后,由于F 2+F <μG B ,故木块B 所受摩擦力仍为静摩擦力,其大小F /B =F 2+F =9N ,木块A 的受力情况不变. 【答案】C 【规律总结】:本题涉及了力的平衡、胡克定律及静摩擦力的知识,求解时应注意静摩擦力的可变性,静摩擦力的大小由物体所受外力和运动状态决定的..★ 高考重点热点题型探究热点1 弹力大小的计算 【真题1】(2008年广东理科基础)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悬挂在轻质的支架上,斜梁OB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设水平横梁OA 和斜梁OB 作用于O 点的弹力分别为F 1和F 2.以下结果正确的是( )A .1sin F mg θ=B .1sin mgF θ=C .2cos F mg θ=D .2cos mgF θ=【解析】以O 点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所示:由平衡条件可得1tan F mg θ= 2cos mgF θ=【答案】D【名师指引】本题关键在于以结点O 为研究对象,正确分析O 点所受弹力的方向. 【真题2】(2008广东理科基础)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时,在弹性限度内,悬挂15N 重物时,弹簧长度为0.16m ;悬挂20N 重物时,弹簧长度为0.18m ,则弹簧的原长L 原和劲度系统k 分别为( )A .L 原=0.02m k =500N /mB .L 原=0.10m k =500N /mC .L 原=0.02m k =250N /mD .L 原=0.10m k =250N /m 【解析】根据胡克定律可得2015/500/0.180.16F k N m N m x ∆-===∆-.设弹簧的原长为0l ,则有015(0.15)k l =-,解得0l =0.10m.【答案】B【名师指引】对于弹簧的弹力关键在于理解x k F ∆=中x ∆的含义 新题导练1-1.甲、乙双方同学在水平地面上进行拔河比赛,正僵持不下,如图所示.如果地面对甲方所有队员的总的摩擦力为6 000N ,同学甲1和乙1对绳子的水平拉力均为500 N .绳上的A 、B 两点分别位于甲1和乙1、乙1和乙2之间.不考虑绳子的质量.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地面对乙方队员的总的摩擦力是6 000 NB .A 处绳上的张力为零C .B 处绳上的张力为500 ND .B 处绳上的张力为5500N 1-2(2009年中山一中)如图所示,滑轮本身的质量可忽略不计,滑轮轴O 安在一根轻木杆B 上,一根轻绳AC 绕过滑轮,A 端固定在墙上,且绳保持水平,C 端下面挂一个重物,BO 与竖直方向夹角45=θ,系统保持平衡,若保持滑轮的位置不变,改变θ的大小,则滑轮受到木杆的弹力大小变化情况是( )A .只有角θ变小,弹力才变小B .只有角θ变大,弹力才变大C .不论角θ变大或变小,弹力都变大D .不论角θ变大或变小,弹力都不变 热点2 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判断[真题3] (2008高考山东卷)用轻弹簧竖直悬挂的质量为m 物体,静止时弹簧伸长量为L 0现用该弹簧沿斜面方向拉住质量为2m 的物体,系统静止时弹簧伸长量也为L 0,斜面倾角为30︒,如图2-1-7所示.则物体所受摩擦力( )A .等于零图2-1-7B .大小为12mg ,方向沿斜面向下 Cmg ,方向沿斜面向上 D .大小为mg ,方向沿斜面向上[解析] 竖直挂时mg k x =∆,当质量为2m 放到斜面上时,2sin 30mg f k x ︒=+∆,因两次时长度一样,所以x ∆也一样.解这两个方程可得,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零,A 正确. 【答案】A[名师指引] 斜面上物体受力分析是高考的必考内容,本题综合考察了考生对三种性质的力的分析与理解,本题若不注意前题条件mg k x =∆,有可能得出B 选项 【真题4】(2008高考全国Ⅱ卷)如图2-1-8, 一固定斜面上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物块A 和B 紧挨着匀速下滑, A 与B 的接触面光滑. 已知A 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是B 与斜面之间动摩擦因数的2倍, 斜面倾角为α. ,则B 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是( )A .αtan 32 B .αcot 32C .αtanD .αcot【解析】设B 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对A 、B 两物体有αμαμαcos 2cos sin 2mg mg mg +=,解得αμtan 32=【答案】B【名师指引】本题关键在于研究对象的选取,以整体做为研究对象将使问题求解十分简单. 新题导练:2-1(2008年韶关一模)如图所示,两个等大的水平力F 分别作用在B 和C 上.A 、B 、C 都处于静止状态.各接触面与水平地面平行.A 、C 间的摩擦力大小为f 1,B 、C 间的摩擦力大小为f 2,C 与地面间的摩擦力大小为f 3,则( )A .f 1=0,f 2=0,f 3=0B .f 1=0,f 2=F ,f 3=0C .f 1=F ,f 2=0,f 3=0D .f 1=0,f 2=F ,f 3=F 2-2.如图所示,小木块以初速度0v 沿三角形木块a 的粗糙斜面向上滑动,至速度为零后又沿斜面加速返回斜面底端,三角形木块a 始终相对水平面保持静止,则水平面对三角形木块a 的摩擦力方向是( )A .始终向左B .始终向右C .先向左后向右D .先向右后向左★三、抢分频道图2-1-8FF◇限时基础训练1.用手握着一只圆柱形杯子处于静止状态,当手握杯子的力增大时( )A .杯子所受的摩擦力增大B .杯子所受的摩擦力不变C .杯子所受的摩擦力减小D .杯子所受的摩擦力始终为零. 2.如图1所示,水平推力F 使物体静止于斜面上,则( ) A.物体一定受3个力的作用;B.物体可能受3个力的作用;C.物体一定受到沿斜面向下的静摩擦力;D.物体可能受到沿斜面向下的静摩擦力.3.如图2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在恒力F 的作用下沿天花板匀速滑动, F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物体与天花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 )A. θcos F B .θsin FC .)sin (mg F -θμD .)sin (θμF mg -4.如图3所示,皮带传送机的水平传送带将物体M 以一定的速度向右输送,若关闭传送机的动力,在物体随传送带逐渐停下的过程中,物体M 受到的摩擦力的情况是( )A .不受摩擦力B .摩擦力方向向左C .摩擦力方向向右D .条件不足,难以确定5.运动员用双手握住竖直的滑杆匀速上攀和匀速下滑时,运动员所受到的摩擦力分别是f 1和f 2,那么( )A .f 1向下,f 2向上,且f 1=f 2 B.f 1向下,f 2向上,且f 1>f 2 C.f 1向上,f 2向上,且f 1=f 2 D.f 1向上,f 2向下,且f 1=f 26.(2008年湛江二模)如图所示,C 是水平地面,A 、B 是两个长方形物块,F 是作用在物块B 上的沿水平方向的力,物体A 和B 以相同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可知A 、B 间的动摩因数μ1和B 、C 间的动摩因数μ2有可能是( ) A .μμ1200== B .μμ1200=≠C .μμ1200≠=D .μμ1200≠≠7.(2009年潮州一模)如图A 、B 后释放,它们同时沿墙面向下滑,已知m A >m B ,则物体B ( ) A .只受一个重力B .受到重力和一个摩擦力C .受到重力、一个弹力和一个摩擦力D .受到重力、一个摩擦力和两个弹力8.(2007年海南)如图,P 是位于水平的粗糙桌面上的物块.用跨过定滑轮的轻绳将P 小盘相连,小盘内有砝码,小盘与砝码的总质量为m .在P运动的过程中,若不计空气阻力,则关于P 在水平方向受到的作用力与相应的施力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拉力和摩擦力,施力物体是地球和桌面图1B.拉力和摩擦力,施力物体是绳和桌面C. 重力mg 和摩擦力,施力物体是地球和桌面 D. 重力mg 和摩擦力,施力物体是绳和桌面9.如图,位于水平地面上的质量为M 的小木块,在大小为F 、方向与水平方向成a 角的拉力作用下沿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求: (1) 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2)木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10.(2009年北京海定区)在一次课外活动中,某同学用图甲所示装置测量放在水平光滑桌面上铁块A 与金属板B 间的动摩擦因数.已知铁块A 的质量m A =1kg ,金属板B 的质量m B =0.5kg .用水平力F 向左拉金属板B ,使其向左运动,弹簧秤的示数如图甲所示,则A 、B 间的摩擦力f μ=_______N ,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μ= .(g 取10m /s 2).该同学还将纸带连接在金属板B 的后面,通过打点计时器连续打下一系列的点,测量结果如图乙所示,图中各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s ,可求得拉金属板的水平力F = N◇基础提升训练11.如图6所示,物体m 放在一木板上,木板与水平面间的夹角由0逐渐增大到90°的过程中(缓慢地绕支点O 转动)对木块的摩擦力 ( )A.不断增大B.先变大后变小C.不断变小D.先变小后变大 12.(2009肇庆一模)如图所示,一木块受到垂直于倾斜墙面方向的推力F 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墙面与木块间的弹力可能为零B.墙面对木块的摩擦力可能为零C.在推力F 逐渐增大过程中,木块将始终维持静止D. 木块所受墙面的摩擦力随推力F 的增大而变化13.用水平力把一个重量为G 的长方体物块,压在足够高的竖直墙上,水平力的大小从零开始随时间成正比地逐渐增大,物块沿墙面下滑,则物块所受摩擦力随时间变化的图线是下图中的( )14.两个重叠在一起的滑块,置于固定的,倾有为θ的斜面上,如图2-1-10所示.滑块A 、B 的质量分别为M 、m .A 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B 与A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已知两滑块都从静止开始以相同的加速度从斜面滑下,在运动过程中,滑块B 受到的摩擦力 ( )A.等于零B.方向沿斜面向上C.大小等于μ1mg cos θD.大小等于μ2mg cos θ15.(2006年全国卷)如图,位于水平桌面上的物块P ,由跨过定滑轮的轻绳与物块相连,从滑轮到P 和到Q 的两段绳都是水平的,已知Q 与P 之间以及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都μ,两物块的质量都是m ,滑轮轴上的摩擦不计,若用一水平向右的力F 拉P 使做匀速运动,则F 的大小为( )A .4μmgB .3μmgC .2μmgD .μmg16.如图所示,两木块质量分别为m 1和m 2,两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 1和k 2,上面木块压在上面弹簧上(但不拴接),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缓慢向上提上面的木块,直到它刚离开上面弹簧.在整个过程中下面木块移动的距离为( )A .11k g mB .12k g mC .21k g m D .22k gm◇能力提升训练17.(2005年·天津理综卷)如图2-1-16所示,表面粗糙的固定斜面顶端安有滑轮,两物块P 、Q 用轻绳连接并跨过滑轮(不计滑轮的质量和摩擦),P 悬于空中,Q 放在斜面上,均处于静止状态.当用水平向左的恒力推Q 时,P 、Q 仍静止不动,则 ( )A. Q 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变小图ACGDBG图2-1-16B. Q 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变大C. 轻绳上拉力一定变小D. 轻绳上拉力一定不变18.如图2-1-17所示,在一粗糙水平面上有两个质量分别为m 1和m 2的木块1和2,中间用一原长为l 、劲度系数为K 的轻弹簧连接起来,木块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为μ.现用一水平力向右拉木块2,当两木块一起匀速运动时两木块之间的距离是( )A .g m Kl 1μ+ B .g m m Kl )(21++μC .g m Kl 2μ+ D .g m m m m K l )(2121++μ19.重力为G 的物体A 受到与竖直方向成α角的外力F 后,静止在竖直墙面上,如图2-1-13所示,试求墙对物体A 的静摩擦力.20.如图,原长分别为L 1和L 2,劲度系数分别为k 1和k 2的轻质弹簧竖直地悬挂在天花板上,两弹簧之间有一质量为m 1的物体,最下端挂着质量为m 2的另一物体,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现用一个质量为m 的平板把下面的物体竖直地缓慢地向上托起,直到两个弹簧的总长度等于两弹簧原长之和,求(1)m 2上升的高度是多少?(2)此时平板受到人对其的托力为多大?第一讲参考答案考点参考答案 考点一、(1)弹性形变;(2)直接接触,弹性形变; (3)沿绳,垂直接触面,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 (4)kx ,弹簧的劲度系数,弹簧的形变量 考点三、(1)相对运动,挤压;相对运动;接触面不光滑(2)物体间的正压力,μN ; (3)相对运动方向考点四(1)相对运动趋势,挤压;相对运动趋势;接触面不光滑 (2)外力,正压力,略大于,相等 (3)相对运动趋势方向 新题导练1-1.AD 【以甲乙双方的队员为整体,分析水平方向的受力,易知地面对乙方队员的总的摩擦力也是6000 N ,以甲队为研究对象,水平方向受力平衡,故A 处绳子的张力为6000N ,以AB 段绳子为研究对象,可得B 处绳上的张力为5500N 】1-2.D 【以滑轮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滑轮两边绳子的拉力大小相等,故改变手柄的方向,弹力不变】图2-1-13图2-1-17T2-1.B 【以ABC 整体为研究对象,分析整体在水平方向的受力易知,地面对C 的摩擦力为零,以A 为研究对象,A 处于平衡状态,故C 与A 之间无摩擦力,以B 为研究对象,易知C 与B 之间的摩擦力为F 】2-2.A 【无论是上滑还是下滑,物体的加速度均是沿斜面向下,加速度有水平向左的分量,把物体和斜面视为一整体,易知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方向始终向左】★三、抢分频道限时基础训练参考答案1.答案:B .解析:因杯子始终静止,故摩擦力始终与重力平衡.手握杯子的力增大只是导致手与杯子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增大.2.答案:B 、D 解析:物体在水平推力F 的作用下与斜面间可能无相对运动趋势,也可能有向上或向下的相对运动趋势,故物体可能不受静摩擦力,也可能受到沿斜面向上或向下的静摩擦力.3.答案:C 解析: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竖直方向有 θsin F F mg N =+ 故)sin (mg F F f N -==θμμ4.答案:B .解析:物体有向左的加速度,故摩擦力向左.5.C[运动员匀速上攀时,运动员所受的是静摩擦力 ,匀速下滑时,运动员所受的时滑动摩擦力,两者都和重力大小相等]6.BD 【AB 以共同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A 处于平衡状态,A 所受的合外力应为零,故B 对A 无摩擦力作用,把AB 看做一整体,地面对B 有摩擦力作用,故μ2一定不为零,μ1可能为零,也可能不为零】7.A 【墙壁和物体之间无挤压,故墙壁和物体之间无弹力,AB 均自由下落,故AB 之间也无弹力】8.B 【以P 物体为研究对象,水平方向受绳子的拉力和桌面的静摩擦力,施力物体分别是绳子和桌面】9.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所示水平方向有:θcos F f = 竖直方向有:Mg F N =+θsin 又N f μ= 解得 θs i n F Mg N -=; θθμs i n c o sF Mg F -=10.以A 为研究对象,A 水平方向二力平衡,故AB 之间的摩擦力为2.50N ,动摩擦因素为25.0===gm f N f A μ,以B 为研究对象,根据纸带,用分组法可求出纸带的加速度x222/2)1.03(10)]50.550.350.1()50.1150.950.7[(s m a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a m g m F B A =-μ解得F =3.50N基础提升训练11.B 【在倾斜角逐渐增大的过程中,物块所受摩擦力由静摩擦力转变为动摩擦力,在静摩擦12.C 【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把重力沿墙面方向和垂直于墙面 正交分解易知C 正确】13.答案:D 解析:物体开始沿墙面下滑,受滑动摩擦力,其大小与压力成正比,当滑动摩擦力大于重力后,物体将做减速运动直到速度变为零,此后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与重力平衡,大小为G .14.答案:BC 解析:以AB 为整体进行研究,其加速度为αμαcos sin 1g g -,然后再隔离B 物体进行研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答案为BC15.A 【以Q 为研究对象,Q 在水平方向受绳的拉力F 1和P 对Q 的摩擦力F μ1作用,由平衡条件可知:F 1=F μ1=μmg ;以P 为研究对象,P 受到水平拉力F 2绳的拉力地F 2,Q 对P 的摩擦力F /1μ和地面对P 的摩擦力F μ2,由平衡条件可知:F =F 2+F /1μ+F μ2,F μ2=μF N =2μmg ,牛顿第三定律知:F 1=F 2,F /1μ=F μ1,代入得:F =4μmg 】16.C 【初态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弹簧k 2的弹力为g m m )(21+,当m 1提离弹簧k 1时, 弹簧k 2的弹力为g m 2,弹簧k 2的弹力的改变量g m F 1=∆,由x k F ∆=∆得,弹簧k 2形变量的改变量为21k gm 】 能力提升训练17.答案:D 解析:P 只受重力和绳的拉力,所以绳的拉力不变,.对Q 受力分析不能确定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及其有无,所以A 、B 错,故选D.18.答案:A 解析:对木块m 1,水平方向受滑动摩擦力f 、弹簧弹力F 的作用匀速运动,且f =μm 1g ,F =k △x ,由平衡条件知F =f ,即μm 1g =k △x ,有△x =μm 1g /k ,故两木块一起匀速运动时两木块之间的距离是g m Kl 1μ+,本题正确答案为A.19.解析:当 Fcos α=G 时,物体A 在竖直方向上受力已经平衡,故静摩擦力为零;当 Fcos α<G 时,物体有向下滑动的趋势,故静摩擦力f 的方向向上,大小为G-F •cos α;当 Fcos α>G 时,物体有向上滑动的趋势,故静摩擦力f 的方向向下,大小为 Fcos α-G. 20.解:(1)挂上重物后,设上面的弹簧伸长x 1,下面的弹簧伸长x 2对m 1、m 2所组成的整体,有:g m m x k )(2111+= 对m 2 有 g m x k 222=平板把m 2托起后,m 2上升的高度为221)21(21kg m k g m m x x h ++=+= (2)用力托起后,上面的弹簧必伸长,下面的弹簧必缩短,设形变量为x ,人对m 的托力为F ,对m 1、m 2、m 所组成的整体,有 g m m m x k F )21(1++=+对m 1 有 g m x kx k 121=+联立解出 2111)21(k k gm k g m m m F +-++=或 2112)2(k k g m k g m m F +++=第2讲 力的合成与分解★一、考情直播考点一 力的合成1.合力与分力:一个力如果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 ,而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 ,合力与分力之间是效果上的等效“替代”关系.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 .2.平行四边形定则:3.两个力的合力(1)F 1与F 2大小不变,夹角θ变化时,合力F 的变化: θ=0°时, ,θ =90°时, ,θ=180°时, 因此两个力的合力满足:F F 21-≤F ≤ F 1+F 2当两力夹角变大时,合力F .(2)F 1与F 2夹角θ不变,使其中一个力增大时,合力F 的变化: 分θ>90°和θ<90°两种情况讨论.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θ>90°时,若F 2增大,其合力的大小变化无规律.当0°<θ<90°时,合力随着其中一个力的增大而增大.(3)将菱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两个大小为F 的力,夹角为θ时,其合力大小为F 合=2Fcos2θ,方向在两个力夹角的平分线上.当θ=120°时,F 合=F. 4.三力的合力:若F 3满足F F 21-≤F 3≤ F 1+F 2,则三个力合力的最小值等于0.或者说,表示三个力的线段如果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则这三个力的合力最小值为0.【例1】(2009北京宣武区调研测试)一运动员双手对称地握住单杠,使身体悬空.设每只手臂所受的拉力都是T ,它们的合力是F ,若两臂之间的夹角增大了,则( )2 F F 2 F 1F F 1F A F B F C F D 2A.T 和F 都增大B.T 和F 都减小C.T 增大,F 不变D.T 不变,F 增大【解析】以人为研究对象,人受到自身的重力和单杠对两手臂的拉力,很明显,两拉力的合力的大小和重力的大小相等,当两壁之间的夹角增大时,合力不变,T 会变大. 【答案】C考点二 力的分解(1)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 .力的合成与分解互为逆运算. (2)力的分解的原则:(1)可以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 (2)按照题设条件分解; (3)正交分解.点上,该处下凹至最低点时,网绳dOe ,bOg 均为120° 张角,如图乙所示,此时O 点受到向下的冲击力大小为2F ,则这时O 点周围每根网绳承受的张力大小为( )A .FB .2F C.mg F +2 D .22mgF + 【解析】以结点O 为研究对象,O 点受人对其作用力2F ,还受到四根绳子的拉力,每根绳子的拉力设为T ,把拉力T 正交分解,这四个拉力在竖直方向的合力等于2F ,故有F T 260cos 4= ,解得T =F【答案】A【规律总结】本题结合生活实例,考查力的正交分解,关键在于分析清楚O 点的受力. 考点三 利用力的合成与分解求力的两种思路【例3】如图2-2-7所示,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放一质量为m 的光滑小球,球被竖直的木板挡住,则球对挡板的压力和球对斜面的压力分别是多少?【解析】思路一:小球受到重力mg 、斜面的支持力N 1、竖直木板的支持力N 2的作用.将重力mg 沿N 1、N 2反方向进行分解,分解为N 1,、N 2,,如图2-2-8所示.由平衡条件得N 1= N 1,=mg/cosθ,N 2= N 2,=mgtanθ.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得球对挡板的压力和球对斜面的压力分别mgtanθ、mg/cosθ.注意不少初学者总习惯将重力沿平行于斜面的方N 图2-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