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美皆的《朱安嫁鲁迅幸与不幸》
纪实故事-朱安-只被鲁迅供养的女人
纪实故事-朱安:只被鲁迅供养的女人朱安说的最伤心的一句话是,她是鲁迅的遗物,跟了鲁迅一辈子,没有享受过正常女人该有的生活。
她只有一个名分,她与鲁迅的书稿一样,毫无生命,只是鲁迅先生的遗物。
她叫朱安,如果不和鲁迅扯上关系,大概没有人会提及她。
也许,她这一生过的是另一种生活,幸福、平淡,和一个疼爱自己的男人了此一生。
但命运却让她选择了鲁迅,这个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的作家。
因此,她的一生跟着不平凡起来。
1906年,鲁迅在日本留学,母亲让他回国,说给他找了个媳妇。
这个媳妇就是朱安。
朱安的家庭祖上做过知县一类的官,她虽不识字,却很懂礼仪。
朱安被鲁迅的母亲看上,就是因为她性格温和,贤惠顺从,是个过日子的人。
鲁迅不愿回去,更厌恶包办婚姻,就回电让姑娘另嫁他人。
这个回电急坏了鲁迅的母亲,她生怕鲁迅娶个日本媳妇回来,就佯装病重,让鲁迅速归。
鲁迅不得不回,回来后知道是让他结婚,很不高兴,却又无法拒绝母亲,只好接受。
结婚那天,鲁迅非常不开心,他装了条假辫子,木偶一样行着大礼。
等他接开女方的盖头,心内的最后一丝期望也消失无踪。
面对眼前这个深目长脸宽额的女人,他连多看一眼的勇气都没有。
到了晚上,鲁迅坐在桌边看书,整夜不睡,也不答理朱安。
这让朱安诚惶诚恐。
在朱安的观念里,女人结婚之后就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她要照顾好公婆,照顾好丈夫。
她没有文化,对鲁迅谈不上崇拜,却十分敬重他,知道嫁了他就是他的人,相夫教子,勤俭持家是她以后要做的事。
看着眼前的情景,朱安难过万分,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朱安有什么错呢?她只是长得不太好看,又小脚,没文化,这些是她无法改变的现状。
鲁迅没有怨过朱安,只是无法接受这样一个陌生人,与一个没有文化的女人共同生活,对他来说太残酷了。
第二晚,鲁迅索性连新房也不回,躲在母亲的屋内看书,晚了就睡在房内的另一张床上,第三晚,也在母亲房内。
对此,鲁迅的母亲也毫无办法,她能逼着鲁迅结婚已经很不容易了。
一连三天,鲁迅都没有回新房。
鲁迅背后的女人
1、鲁迅与朱安朱安,1878年6月生于浙江绍兴。
祖上做过知县一类的官。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朱安,虽然识字不多,但懂得礼仪,性格温和,待人厚道。
因为鲁迅是长子,从鲁迅父亲去世以后,鲁迅的母亲就开始为鲁迅的婚事操心了。
老太太喜欢朱安听话顺从的品性,决定娶来给自己的大儿子鲁迅做媳妇。
1901年4月3日,鲁迅母亲在没有征得儿子同意的情况下,贸然去朱家“请庚”。
结果在两个年轻人根本都不认识的情况下,由双方父母作主,定下了决定朱安一生命运、并给鲁迅带来终生痛苦的婚姻大事。
读《朱安:鲁迅身后被遗忘的女人》由于孤陋寡闻,平生好像只知许广平女士,却不知在鲁迅身后还有一个叫朱安的女人。
朱安虽是鲁迅的老婆,但却有名无实,她为鲁迅空守了41年,直到1936年鲁迅去世也没给朱安留下有个自己孩子的希望。
她是一个典型封建婚姻包办的牺牲品。
朱安临终前,泪流满面地说:“希望死后葬到大先生之旁,”她想念许广平和海婴。
她面对自己的情敌和情敌的孩子竟然毫无怨恨之意。
1906年7月6日(光绪三十二年农历丙午六月初六)鲁迅在日本被母亲骗回老家完婚。
就在娶亲轿子刚一落地的时候,从轿子里面伸出了一只中等大小的脚,这只脚试探着踩向地面,然而由于轿子高,一时没有踩到地面,可绣花鞋却掉了下来,在这只鞋的里面却露出了一只裹得很小的小脚。
原来,这位新娘就是朱安,她比鲁迅大三岁,她听说新郎喜欢大脚,因此穿了双大鞋,里面塞了很多棉花,想讨新郎喜欢。
可当场就露馅了,这似乎预示着她一生的不幸。
在完婚的第二天,鲁迅没有按老规矩去祠堂,晚上他独自睡进了书房。
第三天,他就回到了日本。
朱安虽然疑惑却是遵从了,好像她生来就注定是为伺候鲁迅的老母亲来的。
朱安毕竟是个单纯善良的女性,她热爱丈夫,忠诚于丈夫,一切寄托在丈夫身上。
她内心虽痛苦,可对鲁迅说,她一点也不怨恨许广平,你们的儿子就是她自己的儿子。
朱安作为旧时代的女人,没文化,没理想。
她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她所爱的男人为什么不喜欢她?其实不用她做错了什么,做与不做命运都是一样的,注定她的一生是悲哀的。
鲁迅元配夫人:朱安一一朱安,朱安,一生难安!
鲁迅元配夫人:朱安一一朱安,朱安,一生难安!作者:婉妤鲁迅的妻子是谁呢?大家一定会说一一许广平啰,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
其实许广平与鲁迅只是同居关系,鲁迅生前并没有跟她办过任何结婚手续。
俩人既然相爱,为什么不去办手续,光明正大地在一起呢?这其中的原因就是一一鲁迅是一个有家室的男人,他有一个结发妻子一一朱安。
朱安,又称朱安夫人。
她是鲁迅的结发妻子,一个可怜不幸的小妇人。
朱安,浙江绍兴府人,鲁迅先生的原配,亦是包办婚姻的妻子。
朱安比鲁迅长三岁,是一位传统的小脚太太。
1901年,本着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思想,鲁迅的母亲在没有征得儿子同意的情况下,听了媒婆之言,去朱家“请庚”,为鲁迅包办了一门婚事。
“请庚”就是男女两家人互换儿女的生辰八字,看看他们的八字是否相配。
在封建社会中,只有八字相合的男女才能成婚。
鲁迅对这门婚事一百个不愿意,他那时已经在南京的一间新派学堂,接受了新思想,什么可能娶一个没有文化,传统的小脚女人为妻呢!鲁迅曾经反抗过,无奈自己的母亲喜欢朱安,说他们八字相合,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夫妻。
鲁迅没有任何理由反驳自己的母亲,他只有沉默。
沉默不代表妥协,鲁迅从心地里厌恶这桩婚事,他采取了“拖延”战略,试图让朱家知难而退。
鲁迅拿到了赴日本留学的奖学金,他头也不回地走了。
朱安待字闺中,未婚夫却远渡重洋,渺无音信……鲁迅去日本留学时,朱安已经二十一岁了!在那个年代,女人通常十六七岁便出嫁了。
朱安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姑娘了。
老姑娘朱安在鲁迅走后,就一直默默地等待着他的夫婿归来…等待,究竟是什么一种滋味呢……傍惶,焦虑,不安,大概还有一丝期待!毕竟那时候能够店铺是一件十分光彩的事情,夫贵妻荣,是每一个女人的梦想一一“等大先生回来了,我们就成婚,婚后我一定要做一个最贤惠的妻子。
”朱安经常这样想着…可怜的朱安,她并不知道鲁迅从未想与自己共渡一生…鲁迅在日本时,曾写信给母亲带话给朱家,劝说朱安放脚,去学堂学习。
可朱家不许,他们是传统的封建家庭,无法理解鲁迅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女儿放脚,一个大脚女人怎能出去见人呢?“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也让朱家不可能答应让女儿去学堂学习。
鲁迅先生与朱安的故事
鲁迅先生与朱安的故事1. 介绍鲁迅先生和朱安鲁迅先生,中国现代文学领袖,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
朱安,是鲁迅的一位学生,也是一位文学才子。
2. 鲁迅与朱安相识当时的朱安在北京一所小学任教。
他听说鲁迅先生将在北京的某一天发表演讲,于是便冒着雨天前往。
在演讲结束后,他回到台下想要向鲁迅先生表达自己对他的崇敬之情,但是当他走近鲁迅先生时却无法开口。
这时,鲁迅先生问他:“你是谁?”朱安告诉鲁迅先生自己是一名小学教师。
鲁迅先生听后又问他:“你会不会写东西?”朱安回答道:“会啊!”于是,鲁迅先生便邀请他来看自己的手稿。
3. 鲁迅对朱安的赞赏后来,朱安带来了自己的作品,并给鲁迅先生阅读,鲁迅先生高度赞赏他的文学才华和对实事求是的态度。
于是,鲁迅先生开始指导他的写作,并对他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
4. 朱安对鲁迅的感悟朱安从鲁迅先生那里学到了很多文学上的技巧和思想上的启示,鲁迅先生也成为了他的导师和朋友。
在朱安的回忆中,他曾经写过一篇题为《我的老师鲁迅》的文章,其中写到:“老师的眼里并没有世界上的妖魔鬼怪,更没有什么飘渺的理论,只有唯物唯心两半往南往北、示威示能的现实主义思想。
”5. 鲁迅与朱安之间的情感纽带在鲁迅先生的墓志铭上,人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选择的墓铭“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这句话也成为了鲁迅先生对朱安的寄托。
两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如同这句话中的道理,经过不断的走动和实践,逐渐变得坚实和可靠。
6. 结语鲁迅先生和朱安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他们之间建立的师生情谊、思想共鸣、情感纽带,无疑都是彼此人生中的大礼物和难得的财富。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故事还向我们传递出一份深刻的思想启示,那就是勇敢地面对现实,坚定地走下去,才能找到自己的道路,并留下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读《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有感_读后感
读《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有感读《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有感博罗中学高二(28)班李湘指导老师:尹旺民记得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是在去年创新节高二的作文展览,此后,我便对这篇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更是对朱安这个人产生了兴趣。
若非不是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书,我恐怕这辈子都不会知晓,朱安——竟是历史上响当当的大名人鲁迅的妻子。
历史上诸多名人的妻子,从历史上就有她们的记载,甚至名气不输丈夫的,大有人在;而鲁迅之妻——朱安,却是名不见经传,更别说是家喻户晓,这与鲁迅先生的名声之大,显得格格不入。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份礼物。
”“礼物”二字高度概括了朱安的一生,一个仿佛没有自我的、机器般活着却又尝尽疾苦的木纳存在。
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是同情朱安的。
她裹着小脚,个头矮小,束发,是个典型的旧时代传统女性。
二十多岁时,她便被父母包办婚姻,许配给鲁迅;在新婚当天,为了讨丈夫欢喜,她甚至故意塞棉花穿大鞋,却没想到鞋子在途中掉了下来;新婚第二天,她便被丈夫“分房而居,异地而存”,至死都未与鲁迅合葬。
朱安的存在价值,似乎就是为周家三兄弟贴身照料他们的母亲,在柴米油盐、账本算珠里支撑着鲁迅的大后方。
而这样的后勤部长,不但没有得到丈夫的心疼和支持,还成为了鲁迅眼中的妇人——“服事与夫也”。
这样的称谓,也自然让鲁迅对朱安的态度不言而喻了。
朱安的悲哀怪鲁迅吗?其实并不尽然,鲁迅亦是这场婚姻的受害者。
面对这场包办婚姻,鲁迅的内心是拒绝的,以至他从日本回国赴婚,也是母亲谎称生病给骗来的。
鲁迅硬咬着牙接受了这门亲事,但他在办完婚事后便很快又回到了日本,而鲁迅的这番行为,也并未给他带来太多的指责,这是鲁迅唯一比朱安幸运的地方。
细细读完这本书,我对朱安更多的是无奈。
朱安的悲惨结局,更多是在于她认命的态度。
自从许配给周家后,朱安就抱定了“生是周家人,死亦是周家人”的信念,恪守妇道,将自己全盘托付给了周家,以为守着这些条条框框便能挽回丈夫的心。
鲁迅妻子朱安简介
鲁迅妻子朱安简介朱安人物简介朱安是鲁迅的原配夫人,然而她一生都得不到丈夫的怜爱,因为她是鲁迅的母亲私下为儿子娶的媳妇,二人婚姻并非鲁迅自愿。
朱安虽然是封建家庭中长大的女子,没有什么文化,但懂得礼仪,性格温和,待人厚道,就算是对待许广平和周海婴都如同亲人。
朱安与鲁迅结婚后一直独守空房,最终也孤独地离开了人世。
朱安人物生平早年生活1878年,绍兴城一户姓朱的商人家中添了个女孩,取名为“安”。
朱安和旧中国很多中上家庭的女子一样,从小被教养成一个切合传统要求的典型:脾气和顺,会做针线,擅长烹饪,不识字,小脚。
朱安四五岁的时候,有一天被带进一个小房间,大人让她脱了鞋袜,把脚浸在一盆暖水中。
过了一会儿,她的妈妈和两个女佣人或亲戚把她按住,拿出特别编制的长棉布条,把她的四只脚趾向脚底屈折,用湿布条一层一层地裹起来,接着又把她的脚跟拼命往前拉,这样就裹成了“三寸金莲”的雏形。
朱安痛得尖叫起来,但随着她的哭声是母亲的训诲:所有好人家的女孩都得缠足。
她只要看看妈妈和家中其他女人,就知道这是事实,没有一个是例外的。
这样的女性本来是不会引起公众注意的,但中年以后的朱安却曾是记者争相采访的对象,她1947年去世时报上也有报道。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原因很简单:旧式女性在死后留名,十居其九是因为与她们有关联的男人,而在朱安来说,这个男人是她的丈夫——鲁迅。
迟迟订婚1899年,通过亲戚的斡旋,朱安议婚的对象是一名周姓前任官员的长孙。
这位周老爷当过京官,后来因为科场贿赂而锒铛入狱,家道中落。
他的长孙十八岁,在南京一间新派学堂念书。
绍兴传统以妻子比丈夫大两三岁为佳,所以两人算是相当匹配,惟一的缺憾是,周家经济颇为拮据。
但是毕竟他们在绍兴还算是体面人家,对“老姑娘”朱安来说,这可能是最理想的安排了。
1901年似乎是他们成亲的好时间,因为绍兴惯例婚礼多半在冬季举行,而朱安的未婚夫鲁迅又将在同年年底毕业,算得上双喜临门。
不料就在这个时候,鲁迅拿到赴日本留学的奖学金,因此朱家想看到女儿成家的希望又落空了。
鲁迅的悲剧婚姻
(一)鲁迅与朱安的婚姻,名存实亡,无疑是一场悲剧。
这场婚姻给鲁迅和朱安二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特别在鲁迅心灵上刻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进而影响了他的创作。
鲁迅妥协了这段婚姻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鲁迅自己在孝道面前的软弱有一定关系。
鲁迅先生即便当时选择拒绝或出走,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她和朱安的婚姻也已成事实,中国的传统习俗总是重程式不尊重实质,重面子不尊重人性。
所以这次婚姻悲剧,只能是封建家长制包办婚姻的罪恶,鲁迅和朱安一样是这个罪恶的牺牲品,在那样一个强大的习惯势力面前,受过西方教育的充满反叛思想的鲁迅也无力改变这样的事实。
朱安的性格让鲁迅爱不起来,连产生一点点喜欢的感觉都很难,怜悯的感觉又使鲁迅不忍心抛弃她,这是这个婚姻最可悲的地方。
她那么恪守封建传统,死心塌地的“生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了,性格又那么古板懦弱,毫无个性和灵气,无论怎么对待她,都不会挣扎,哪怕她感到一丝不平对鲁迅发泄一下呢,哪怕她不侍奉他给他点脸色看呢,都让人明白她内心的怨愤和情感,可是,她一直都那么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的遵守妇道,遵守传统,尽管没有尝到一点爱情的温暖。
这一切只能让鲁迅感到怜悯而且厌恶,因为怜悯无法抛弃,因为厌恶更无法交流,即便这样,鲁迅也一直没和朱安离婚。
二十年后,直到许广平出现,鲁迅才过上了几年正常人的家庭生活。
由此可以看出,鲁迅是个责任感很强的人,有那么激进的思想,却忍受了那么多年痛苦的婚姻,他的痛苦比朱安更深刻,因为那是一种清醒状态中毫无麻醉的疼痛。
鲁迅与朱安这样孤独痛苦的婚姻,谁之罪?似乎找不到罪人,但痛苦却是明明白白的。
只有他们身后的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力量,如同一张坚韧无比的网,笼罩并捆缚着他们,使他们难以解脱。
(二)这是《野草*墓碣文》的一句,此句从文字意思上面是说和人们一道进入了天堂,高居九霄之外的天宫之中,他却似乎并无感觉,好像已入万丈深渊一样。
此思维是反常的思维,即是有悖于常人的思维模式。
人们看见是天堂的地方,鲁迅看见的是深渊。
朱安传读后感
朱安传读后感《朱安传》是一部以朱安为主角的传记性小说,通过对朱安一生的描写,展现了他的坎坷命运和坚韧不拔的性格。
小说以朱安的成长、奋斗和爱情为主线,描绘了一个普通人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命运起伏和人生百态,展现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和对生活的热爱。
朱安是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他的成长经历充满了艰辛和挫折。
在小说中,朱安从小就受到了家庭的影响,他的父亲是一个坚强的农民,母亲是一个善良的妇女。
在家庭的熏陶下,朱安从小就树立了奋斗的信念,他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命运的捉弄让他一次次受挫,一次次面临选择,但他始终不放弃,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朱安的奋斗精神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深深感染了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走向成功。
朱安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肯努力,就一定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描写了朱安的爱情故事。
他和青梅竹马的女孩子相爱,但是由于家庭的原因,两人的恋情一直受到了阻碍。
朱安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地努力工作,最终赢得了爱人的芳心。
这段爱情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它告诉我,爱情是需要用心去经营的,只有真心对待,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通过阅读《朱安传》,我深刻体会到了奋斗的重要性,也明白了爱情的可贵。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也会用心去经营自己的爱情,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幸福。
总的来说,《朱安传》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它通过对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经历的描写,展现了奋斗的重要性和爱情的可贵。
朱安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相信,只要我们肯努力,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鲁迅和朱安的婚姻生活
鲁迅和朱安的婚姻生活与鲁迅结婚前后孙伏园是鲁迅的学生和好友,1939年他也说到这事:“家中屡次要他回国去结婚,他不愿放弃学业不肯回去。
后来家中打电报来了,说母病危,先生回国了,到家一瞧,房已修理好,家具全新,一切结婚的布置都已停当,只等他回来做新郎了。
鲁迅先生一生对事奋斗勇猛,待人则非常厚道。
他始终不忍对自己最亲切的人予以残酷的待遇,所以他屈服了。
”鲁迅既然不忍拂逆母亲的意思,那么就只能牺牲掉个人的意志,默默地接受这命运。
鲁迅和朱安婚后感情不和,形同陌路,这在新婚之夜就已经定局。
当晚,鲁迅像木偶一样任人摆布,进了洞房。
周冠五当时20岁,他回忆那天晚上的情形:“结婚那天晚上,是我扶新郎上楼。
楼上是两间低矮的房子,用木板隔开,新房就设在靠东首的一间,房内放置着一张红漆的木床和新媳妇的嫁妆。
当时,鲁迅一句话也没有讲,见了新媳妇,照样一声不响,脸上有些阴郁,很沉闷。
”王鹤照从13岁起就在周家当佣工,1906年鲁迅结婚时,他已经18岁。
他是第一次看到这位周家大少爷。
鲁迅新婚第二天,表现得很决绝。
这一夜究竟发生了什么?王鹤照透露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鲁迅婚后第二天早上,印花被的靛青染青了他的脸,让人想到他那晚很可能把头埋在被子里哭了。
当时新做阿婆的周伯宜夫人担心着新夫妇的动静,一到夜深,她亲自到新房隔壁去听,发现他俩很少谈话。
二三天以后,鲁迅住到母亲的房间里了,晚上先看书,然后睡在母亲床边的一张床里。
在走过了一系列繁杂的过程,如拜宗祠、拜家中男女老少、新郎新娘并肩而拜、拜族中长辈、与平辈彼此行礼、接受小辈拜礼、“回门”之后,鲁迅就搬出新房,睡到了母亲房中。
弟弟周建人说:“结婚以后,我大哥发现新娘子既不识字,也没有放足,他以前写来的信,统统都是白写,新娘名叫朱安,是玉田叔祖母的内侄女,媒人又是谦婶,她们婆媳俩和我母亲都是极要好的,总认为媒妁之言靠不住,自己人总是靠得住的,既然答应这样一个最起码的要求,也一定会去做的,而且也不难做到的,谁知会全盘落空呢?”可是按照周冠五的回忆,朱安拒绝读书、放足,这都事先告知过远在日本的鲁迅,他不可能对此没有任何思想准备。
鲁迅为什么不接受朱安
鲁迅为什么不接受朱安张映勤一在鲁迅的生活中,有一个人是绝对绕不开的,尽管他们名为夫妻,但却名存实亡,形同路人,这个人就是鲁迅的夫人朱安。
三四十年前,开始接触鲁迅作品的时候,我只知道他的爱人是许广平,鲁迅那句著名的诗句:“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就是他们爱情生活的写照。
朱安的名字却始终被回避被隐藏,她和鲁迅的夫妻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显得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生前死后她始终得不到公平的待遇。
鲁迅为什么不接受妻子朱安,许多人出于维护鲁迅的角度,都说是因为朱安没文化、裹小脚,两人志趣相异,没有共同语言等等。
这些说法都可以理解,也是原因之一,但未必是最主要最关键的原因。
朱安是一个可怜可悲的女人。
1878年6月,她生于绍兴城里朱家弄。
朱家富足殷实,祖上曾做过官,到她出生的时候家境虽已败落,但宅门里小楼庭院花园依旧,衣食无忧,在富庶的绍兴城算得上名门。
姑娘叫小名安姑,像她的名字一样安静贤惠、性格温和。
朱安与鲁迅的母亲鲁瑞一样都是大丈夫三岁,都没有读过书,其实以她们的家庭条件而言,想让她们读书,只要在家塾或私塾添把桌椅即可,但是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时代,也许是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礼教影响,女人一般是没有权利读书的。
没读过书自然没有文化,但是这好像并不影响她成为一个好女人、好妻子或好母亲。
至于朱安的缠足那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一百多年前的旧中国,在江南名城绍兴,不缠足的女人恐怕比大猩猩还要少,当然像鲁迅那样具有新思想、接受新教育、念洋书、穿洋服114的留学生更是少而又少。
1898年,鲁瑞为鲁迅议婚的时候他正在南京矿路学堂求学,此时的新台门周家已经彻底败落了。
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因为科场舞弊案被关押在杭州监狱已经五年,父亲周伯宜心情抑郁,重病不治,于两年前病故。
经此变故,周家耗尽家财,元气大伤,用鲁迅自己的话说:“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
”当然,鲁迅的话有些自谦,当初周家的生活水平远在小康之上,后来也没有贫穷到困顿的地步,但总体上是坐吃山空,有出无进了。
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读后感1500字
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读后感1500字本书是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的完整传记,作者乔丽华通过走访朱氏后人,实地勘查采访,钩沉相关史料,搜集各方面人士的回忆,运用报刊资料、回忆录、文物、生活等资料,追溯了朱安69年的人生轨迹,探讨了她对鲁迅的影响,更难得的是,让我们依稀听见了这样一位女性的无声之声。
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读后感一双小脚,跌跌撞撞的走完了人生读这本书之前也曾有过疑惑,鲁迅先生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先驱,怎么会娶一位裹小脚的封建女性为妻。
原先朱安嫁的并不是鲁迅,只是邻家长孙周树人,且因其祖辈的关系,当时的周家实属家道中落。
而朱安的母亲择婿颇苛,耽误了朱安出嫁的好年纪。
在【朱安小传】里曾有记载:“夫人生而颖慧,工女红,守礼法,父母爱之不啻掌上珠,因而择婿颇苛,年二十八始归同郡周君豫”。
在那个年代,年过20未嫁就已是老大姑娘,母亲为了不想委屈自己女儿做别人的填房,便配给了周家,即鲁迅先生。
尽管当时的周家家境破落,好在也还是原配,终归是体面的。
书的结尾有书友评价鲁迅先生对朱安的做法是典型的婚姻冷暴力。
并不认同。
当鲁迅先生得知自己被母亲包办了婚姻,要娶一位缠足女子为妻时,虽百般不愿,但也曾做过让步,提出让朱安放足,进学堂念书。
但这个提议被女方拒绝了,并坚信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谬论。
对于鲁迅先生来说,当他不断追求新社会进步的同时,总能看到家里还有一个缠脚的文盲妻子,就像一块狗皮膏药拖住他想要前进的脚步。
当鲁迅先生的学生到家中做客,看的崇尚新时代的先生家里竟然还有这样一位封建思想严重的妻子,怕也是想不通的。
鲁迅先生心中自然也是恨的。
书中有这样一段:有一次,我告诉她,日本有一种东西很好吃,她说是的,是的,她也吃过的。
其实这种东西不但绍兴没有,就是全中国也没有,她怎么能吃到?这样,谈不下去了。
谈话不是对手,没趣味,不如不谈……感情维系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沟通,如果婚姻中两个人总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到最后不如不说,必然是要渐行渐远形同陌路的。
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的悲剧:无爱的婚姻,注定不会幸福
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的悲剧:无爱的婚姻,注定不会幸福没有爱的婚姻,或者说失去爱的婚姻,就像是断了线的风筝,两个人手中各执一线,但是却发现幸福越来越远,遥不可及,再也无法伸一伸手就拉回来。
没有爱的婚姻,每一天都应该是度日如年吧。
大文学家鲁迅也曾有过这样一段长达30年的无爱婚姻,即使现在听起来不可思议。
人人都知道许广平是鲁迅的合法妻子,他们相爱相知相敬如宾,却很少有人知道,鲁迅还有一段远在乡下的包办婚姻。
在那个封建婚姻包办的年代,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违的年代,鲁迅的母亲鲁瑞,假借生病发了一封电报让远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匆匆赶回国,而鲁迅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一个精心准备的婚姻骗局。
原来鲁迅的母亲鲁瑞早已做主,将本家叔祖的侄孙女朱安和鲁迅的婚姻定了下来。
父母之言不可违,鲁迅出于孝顺,只好按照母亲的意愿成婚。
但他对这段包办婚姻,对这段没有任何爱情的婚姻,采取了沉默的抗争。
正如鲁迅后来自己说的,不是他在娶媳妇,而是他的母亲在娶媳妇。
新婚之夜,鲁迅一个人翻书未曾理过朱安。
第二天按照习俗参拜祠堂鲁迅也没有出现,第三天鲁迅直接以不能耽误学校功课为由返回继续求学。
而朱安,婚后便留在的母亲的身边,一个人承担起了照料老人的责任直到去世。
朱安就像是被遗忘在乡下的妻子,虽然是原配,但这一生却从未被鲁迅爱过,没有和鲁迅同过房,一儿半女也没有留下。
朱安跟了鲁迅一辈子,却没有享受过正常女人该有的生活。
在那个年代,鲁迅也没有一纸休书休了朱安,因为在那时这对朱安来说就是死路一条。
反观鲁迅和许广平,就如神仙眷侣一般。
许广平是鲁迅的学生,对鲁迅心生爱慕,鲁迅也慢慢的爱上了许广平。
两个人由最初的师生关系演变成夫妻关系,还有爱的结晶海婴,简直就是婚姻的模范标本。
试想,如果朱安和鲁迅之间也有爱,会不会是另外一个结果?或许朱安这一生就不会如此悲惨,或许在鲁迅死后,朱安也不会说自己也是鲁迅的遗物了吧。
鲁迅对朱安原本就没有爱,最后也没有爱过,朱安最后才会认为自己只是一件没有温度的但是又属于鲁迅的物品,让人不禁唏嘘!可是没有如果,没有爱的婚姻,注定只能成为悲剧。
鲁迅妻子朱安:一生欠安
鲁迅妻子朱安:一生欠安鲁迅妻子朱安:一生欠安引导语:大家了解鲁迅先生的妻子?朱安鲁迅的原配,一生颠沛,未得善终,她的一生真是欠安?壹下花轿时,我掉了绣花鞋,是凶兆。
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初六,我的大喜之日。
五年后,我又见到他。
嶙峋得清冷而倨傲。
月色凄寒。
盖头久久没掀,灯花大抵瘦了,他坐在太师椅上,翻书,不语。
我瞥见墙角的一只蜗牛,一点点向上爬,很慢,仿佛时间。
五年前,父母之命,我便成了周家的媳妇,年底完婚。
他是江南水师学堂的学生,书香门第,祖父是京官,犯了错,锒铛入狱,家道也便中落。
我家为商,我长他三岁,似是一桩好姻缘。
成亲在即,他却要留洋日本,耽搁婚期。
临别,我随周家人送行。
他对我说:“你名朱安,家有一女,即是安。
”周家无女,从那时起,我就自认是周家的人。
让他安心,让家安宁,是我毕生所愿。
我等了五年。
等待有朝一日,一路笙歌,他来娶我。
可是,他迟迟不归,杳无音信。
听娘娘(绍兴话,即婆婆,下同)和亲戚说,他成了新派青年,嘱我放脚,进学堂。
我四岁缠足,母亲言,好人家的女子都是三寸金莲,大脚丑陋鄙俗,不成体统。
今我二十有余,又谈放脚,徒遗笑柄。
自古迄今,女子无才便是德,身为女人,开枝散叶、打理家务才是分内之事,读书识字非正业。
朱家传统,容不得我挑战。
说到底,我不过是个小女子,旧时代的小女子。
我唯一能做的,便是婚礼时往大如船的鞋里塞棉花,没承想,下轿时竟掉了,欲盖弥彰。
墙角蜗牛仍在奋力上爬,夜缓缓地淡了。
我想起那年渡口,他对我说,家有一女即是安。
彼时的他,举手投足都是文弱书生气,不似如今,棱角分明。
我心内有点憎恨起日本来,是日本之行让他改变。
我预感到世道变了,只是不知新世道,容不容得下一个我。
洞房花烛夜,彼此默然的一夜。
一沉默,就是一辈子。
三天后,他再度离家,去了日本。
贰宣统三年,也就是一九一一年,清廷垮台。
我的婚姻,已经走过第五个年头。
先生回国已经两年,先后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和绍兴中学堂当教员,现在是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朱安要求和鲁迅合葬遭拒,死后有多凄凉?坟头一样东西看了落泪
朱安要求和鲁迅合葬遭拒,死后有多凄凉?坟头一样东西看了落泪谈起鲁迅先生和朱安的婚姻,很多人都不免感慨旧式婚姻制度对人的戕害。
无论是鲁迅还是朱安,两个人都为这桩错误的婚姻付出了代价。
1906年7月,鲁迅在接到一则“母病速归”的电报后匆匆回国,没想到自己回家后面对的竟是马上要和大自己四岁的旧式女子朱安成婚的事实。
这一年,距离鲁迅和朱安订婚已有7年之久,鲁迅不好再违背母意,只得屈就。
鲁迅在母亲的期待中和这位大字不识,裹着小脚的安姑最终成婚。
都说“强扭的瓜不甜”,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自然不会幸福。
更何况,鲁迅一直认为自己是这桩婚姻中的受害者。
他曾经对好友许寿裳说过这么一句沉痛的话:“朱安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但是,在朱安那头,她作为一个传统的旧式女子,遵循三从四德,她的人生信条是:生为周家人,死为周家鬼。
况且,她在内心深处对鲁迅有着天然的崇拜。
正因如此,朱安坚持在这段有名无实的婚姻中艰难泅渡。
哪怕在婚姻中,无性无爱,她都不曾挑剔抱怨,而是守住一个媳妇的本分,侍奉婆婆,在丈夫需要她的时候,召之即来。
鲁迅虽然对朱安没有感情,但是朱安待鲁迅却是仁至义尽。
鲁迅因为不满意这桩包办婚姻,他在新婚之夜不顾朱安的感情,抛下她就跑到了母亲的房间里;婚后几天,他又急着奔赴日本求学,从未正眼瞧过朱安。
此去一别几年,徒留朱安一人在无数个满满长夜中独守空房,等待一个不知何时归来的丈夫。
1912年,鲁迅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平。
朱安来到北平后,依旧无法融入鲁迅的生活圈子。
但是她从不抱怨,而是包容鲁迅的一切决定。
在周家,朱安的大部分时间要么是侍奉婆婆鲁瑞,要么是在厨房的一亩三分地里,侍弄一些符合鲁迅口味的家乡菜。
每次饭后,她都要根据每样菜色剩余的多少来判断鲁迅爱吃什么,这是她唯一能为鲁迅做的。
除此之外,朱安对鲁迅的爱也堪称无私。
她自知鲁迅对自己感情淡漠,长此以往,她也无法为周家延续香火。
每每念此,朱安心中愧疚不已。
鲁迅原配妻子朱安,实则一生并不平安幸福
鲁迅原配妻子朱安,实则一生并不平安幸福朱安,绍兴人,1906年奉母命嫁与周树人,1919年,1919年随夫定居北京,寄寓周作人处,1923年周氏兄弟决裂后被迫迁居,1926年周树人赴沪与许广平同居,朱安独守空房至1945年逝世。
一生颠沛,未得善终。
1906年,正在日本留学的鲁迅接到家中电报,电报只有短短四字:“母病速回。
”鲁迅以为家中老母发病,而且病情严重,不然也不会如此匆忙让正在日本求学的自己匆匆赶回。
便心急火燎地中断学业,奔赴家乡。
等到他赶到绍兴自家门口,却发现家中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全然没有悲伤的氛围。
当看到老太太从家里穿着一身大红服装喜乐呵呵地出来时,惊愕之余的鲁迅恍然明白了,这是要结婚。
结婚的对象,便是朱安。
朱安性子安顺,身上也有种旧岁月里的一种痴劲和守性,一直心向着丈夫,希望能获得欢心。
能获得欢心,也是朱安在鲁迅在世时,一直默默努力的,虽然用的是很旧式的方式。
命运也给朱安开了很大的玩笑,鲁迅躲避他,而她一直望着向丈夫靠近,而在这靠近的过程中,纰漏层出不穷。
后鲁迅与周作人闹翻,决定自己搬出去,问朱安愿意回娘家还是一起搬出,朱安选择了后者。
在新的家中,鲁迅依旧沉默着,将衣服分箱子和盖子放在书房外,一部分干净的衣服,一部分放脏的衣服,这也是为了减少与朱安的接触。
虽然,朱安有着旧式女子的思想与气质,向往传统的家庭幸福,又肯默默努力着——用很旧式的方法——就是守着,却没有传统民间的慧黠,无论如何都改善不了丈夫的心意,这也许是运气不够好,或者根本上就是因为她和鲁迅是两种完全不同。
你可想象得到,每一个夜晚,一个女人枯坐闺房,独对孤灯是一种什么滋味?你可想象得到,每一个清晨,一个女人孤坐镜前,看着自己的容颜一天天老去是一种什么滋味。
你可想像得到,每一个时刻,一个女人就呆在自己心爱男人的身边,但却被他不闻不问是一种什么滋味但朱安还是心怀希望,她觉得只要哪一天鲁迅哪怕是怀着慈悲之心和她共度一夜,她抱着封建时代明显的“母以子贵”的思想,希望凭借着育有一子,在周家真正扎下根。
鲁迅与朱安生命难以承受之重
鲁迅与朱安:生命难以承受之重朱安是旧式婚姻的牺牲者,她无辜,她不幸,她的生命可说是灰暗而寂寞,用她自己的话说,就像一只默默的艰难爬行的蜗牛,它不知道何时可以爬行到顶端,或许从来就没有那么一天。
她在孤独中度过了凄苦的一生,寒日无言,斜晖脉脉,是那么样的苍凉。
曾经有人这么质疑:鲁迅、胡适等一些号称是“五四”时期反封建的旗手,在他们人生的旅途上,却成为封建礼教的屈从者。
尤其是他们的婚姻,几乎无一不是接受传统礼教的包办婚姻,以他们对礼教的反叛,再加上他们留日、留美,受异邦文明思潮的洗礼,却接受教育程度极低、甚至目不识丁的女子为妻,岂不是可怪也欤?殊不知,鲁迅诸人,其强烈反传统主义者,终成为传统之奴隶,其根源在于他们几乎无一不是“寡母”抚育有成之孤儿。
父亲的早逝,孤儿寡母的困苦生活,使他们对母亲产生了一种任何情感都无法取代的“寡母抚孤”情结。
而尽管他们从理智上清醒地意识到母亲为他们所做的事不合道理、不近人情,但往日生活中对母亲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对母亲抚孤的艰辛,令他们产生对母亲意愿的无力反抗。
鲁迅曾说过,“母爱差不多是伟大而盲目的”,这是凝聚多少生命体验的肺腑之言。
而胡适更形容,母亲犹如“放高利债的债主”,他们这些孤儿终其一生都无法偿还这笔债务。
于是尽管有百般地不愿意,他们也只能听凭老人家的安排了。
胡适曾于婚后不久向好友胡近仁透露心中的话:“吾之就此婚事,全为吾母起见,故从不曾挑剔为难。
(若不为此,吾决不就此婚,此意但可为足下道,不足为外人言也)今既婚矣,吾力求迁就,以博吾母欢心。
吾之所以极力表示闺房之爱者,亦正欲令吾母欢喜耳。
”而鲁迅对于母亲一手安排的婚姻,也没有半点反抗。
后来他曾对好友许寿裳说:“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事母至孝”,成就他们的传统美名,但换来的却是他们在爱情上的悲剧―――两个毫无感情的人的终身厮守。
胡适还算不错,还生儿育女;而鲁迅与朱安则过着徒有夫妻之名的无爱日子。
爱情里的悲与欣
爱情里的悲与欣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不会遗忘。
鲁迅的第一夫人朱安,虽然从没有和鲁迅有过夫妻样的生活,但她却一辈子守在鲁迅的旧宅里。
近段时间看到不少微信转发关于朱安的故事,说她活着再也不想见到鲁迅,果真是这样吗?朱安去世前唯一的想法就是能和鲁迅葬在一起。
这说明,她的一生都是念着鲁迅的,她一生都忍受着不能遗忘所带来的煎熬。
弘一法师出家前,他老婆领着孩子追到寺院,问他为什么要出家。
他说,要普度众生。
他老婆说,那你先把我们娘几个度了吧。
他好像一下子遗忘了滚滚红尘,挥挥手,进了寺院,任由老婆孩子在寺外又哭又闹。
经过在寺院的潜心静修,弘一成为了一代名僧,可他真就把红尘间的事遗忘了吗?没有。
圆寂前,弘一法师写下了“悲欣交集”四个字,这说明,他一直没有放下尘事,一直被尘事折磨着。
十多年前,我去采访一对无性婚姻的夫妻。
男的因为在战场受了重伤,不能自理,女的崇拜他这种英雄精神,从几千里外找到他,并与他结婚,心甘情愿地照顾他。
这么年轻貌美的姑娘,怎么能甘受寂寞呢?因为他们这种特殊的婚姻,世人都认为女的有其他想法。
于是,关于她的各种流言蜚语不绝于耳。
但她却是充耳不闻,依旧悉心照料她残疾的丈夫。
一年年过去,她的笑容越来越阳光,而那些流言蜚语早已退去。
隔壁老王,好打媳妇。
年轻时,他常常把媳妇打得要么跑回娘家,要么就喝药上吊。
年老了,老王身体不方便了,也没脾气了,媳妇经常牵着他的手在公园里溜跶,帮他恢复健康,以前的那些恩恩怨怨,她早就忘得一干二凈。
遗忘,是治疗一切人生顽疾的良药。
忘得了,即便是寻常百姓也能过一段美好的生活;忘不了,就算是高僧,也只能是悲欣交集。
摘自《大公报》。
此中甘苦谁心知——析鲁迅与朱安的旧式婚姻
此中甘苦谁心知——析鲁迅与朱安的旧式婚姻
杨彦博
【期刊名称】《保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3)001
【摘要】鲁迅与朱安女士的旧式婚姻,对其思想、创作影响很大,特别是在推动他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反动本质认识上起了很大作用.这一婚姻悲剧的形成,有特定的社会背景、时代原因以及家庭和个人的原因.
【总页数】3页(P87-89)
【作者】杨彦博
【作者单位】保定学院办公室,河北保定0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94
【相关文献】
1.鲁迅旧式婚姻的悲剧及启示 [J], 肖遥
2.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鲁迅与美术 [J], 宋石磊
3.鲁迅和朱安女士以及他俩的婚姻问题 [J], 稽山
4.鲁迅和朱安婚姻问题史料补叙 [J], 稽山
5.旧式婚姻悲剧中的鲁迅心理探索 [J], 王国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读李美皆的《朱安与鲁迅》
我想李美皆写这篇文章的主要要表达的是谴责一些传媒过大的夸大伟人的人格美,在这篇文章里,显然是把鲁迅平民化。从一个平凡人的角度里,分析他与朱安微妙的关系,从他们是怎么一步步由两个不相识的人演变成一个人的抱怨,一个人的责任,抱怨的是朱安。责任是鲁迅。在我这里我用责任来形容来鲁迅。可为什么是责任呢?现在普遍用责任与亲情来形容已经沉淀的婚姻。而鲁迅却还是责任,并没有亲情,亲情意味着还有情,可在鲁迅认为的他与朱安却只是责任。李美皆从婚姻的源头开始阐述,不好的结果的开始便是万恶之源,当时周树人还在日本求学,她母亲便帮他订了亲事,在这里,李美皆说鲁迅是同意的,先不说他是否非常同意,应该也不反对吧,一个单身母亲一般不会逼迫儿子娶哪个女人。除非非常有钱的父亲还有可能,如果按照世人给鲁迅的性格定位,估计是看都不会看一眼。估摸是鲁迅看了一眼之后,失望之极,自己是见过世面的,这么个没有什么魅力的女人怎么入得了他的法眼,这只能说,他的母亲很失败,她完全不了解他的儿子,她低估了鲁迅欣赏女性的能力.
前面讲过,鲁迅是一个很有责任感得男的,他的责任告诉他。他不可以抛弃朱安,朱安需要他,他年少的时候犯的错。必须要承担,在这个失败的婚姻里,他也是有过错的,如果没有当初的考虑不周全,当初的不果断,就不会有这个错误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