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 课程导学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1996年6月修订)一、课程的性质和主要内容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在石油地质和油藏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属于专业理论基础课,它是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
本课程同其前期的数、理、化及地质基础课和后续的专业技术课都有密切联系。
一方面研究油气地质问题必须具备广泛的数、理、化及地质学基础知识,因而本课程必须在学习数、理、化等基础课及地质、地史与古生物、构造、岩石(尤其沉积岩)等基础地质课之后才能进行。
另一方面,涉及油气地质勘探与油气藏工程的各门专业技术都是围绕油气藏开展的,石油及开然气地质学为油气勘探与开发实践中有关技术、方法的选用和成果解释提供基本的地质理论依据。
因此,本课程是油气地质勘探与油藏工程专业的主干课和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面向石油地质和油藏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和专科生开设。
但根据实际需要也可面向其他与油气有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开设。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
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学所要求的学时数有所不同。
石油地质和油藏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本课程规定为80学时。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气藏的基本要素及特征。
包括油气藏中的油、气、水流体、储集层和盖层、圈闭和油气藏。
2、油气藏形成条件。
包括油气成因、烃源岩、油气运移、油气藏形成。
3、油气藏分布规律。
包括油气盆地、油气分布及其控制因素和典型油气田地质特征。
本课程的“三基”如下:1、基本知识:油、气、水(含其同位素)的基本性质和产状;生、储、盖层的基本类型及特征;圈闭和各级油气聚集的类型及特征;油气藏在时空上的组合和分布特点;典型油气田的基本地质特点。
2、基本理论:有机质转化与成烃的地球化学原理;油气运移机理;圈闭的形成机理;油气聚集与成藏机理与模式。
3、基本技能:正确识别和鉴定各种油气显示;掌握油、气、水(含其同位素)分析资料的应用与解释方法;能够对生、储、盖层的测试、鉴定资料进行分析并由此作出评价;熟悉圈闭和油气藏平、剖面图的特点和表示方法;掌握油气藏形成条件的分析方法。
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地质学大纲
《石油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10023课程名称:石油地质学英文名称:Petroleum Geology课程类型: 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课总学时: 64 讲课学时: 62 实验(实践)学时:2学分: 4适用对象: 资源勘查工程本科专业先修课程:地球科学概论,岩浆岩和变质岩,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勘探。
一﹑编写说明(一)制定大纲的依据按照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总体教学计划及油田勘探开发对本专业人才业务素质的基本要求制定。
(二)课程简介系统介绍油气的组成、性质和成因,油气成藏要素(生、储、盖、运、圈、保)和油气藏的形成及类型,油气在地壳上的富集分布规律。
(三)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学生毕业后从事油气的勘探、开发和有关的管理工作都要用到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因此它是事关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能力的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
(四)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基本功和习惯,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生产及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和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所涉及到的许多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都已经在先修的地球科学概论、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等课程中介绍,和上述课程相比,本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综合性和集成性,它强调有关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和综合,强调各成藏要素的时空匹配和动态过程和联系。
同时,它也作为后续油气田勘探学、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中外油气田勘探等课程的基础。
(六)对先修课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先修的地球科学概论、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等课程的学习中,打好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同时,要加强有关的实验课程和实习环节的教学,培养好学生的基本功。
作为一门综合课,没有时间从ABC起步。
二、大纲内容(一)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油气成藏要素(生、储、盖、运、圈、保)和油气藏的形成机理、过程及其类型以及油气在地壳上的富集分布规律,并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油气勘探和油气田开发生产及科研工作中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
《石油地质学》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必修、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地质工程
学分:4 学时:64学时(其中实践14学时)
大纲执笔:柳广弟院(系)、部负责人:谢庆宾
一、课程目的与任务
石油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通过各种教学环节学生掌握油气生成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以及油气分布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认识油气矿藏的形成与分布规律,明确寻找油气的方向,为勘探和开发油气矿藏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要求
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正确理解石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
2、掌握油气生成与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以及油气在地壳中分布的基本规律;
3、掌握石油地质研究与分析的基本方法,并能利用石油地质学的原理与方法对盆地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进行初步的评价。
三、大纲内容
四、实验与实践。
《石油地质学》绪论和第一章
三、新中国的石油工业
ú² ¿Á £¨òÍ Ö¶ ©£
18000 16000 140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解放后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三、新中国的石油工业
解放后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三、新中国的石油工业
石油稳定增长期 天然气高速增长期
石油高速发展期
1993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
1978年原油年产突破1亿吨 1997年原油产量达到1.6亿吨
恢复和探索期 1965年实现了原油自给
50年代
60~70年代
80年代以后
解放后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初创阶段(1950-1959)
绪论
• 石油地质学的任务和内容 • 中国油气勘探简史 • 世界油气勘探简史 • 油气勘探的发展方向
现代石油和天然气主要应用(三种用途): 动力燃料(能源) 化工原料 润滑油料
世界与我国能源结构的对比
世界 中国
石油 40
19.8
煤 26 71.6
天然气 水电 23.8 2.7 2.1 6.5
核能 7.5
1.第一阶段:初创阶段(1950-1959)
(2)1950年代后半期
勘探效果
②川中会战
发现7个小油 田:龙女寺、 蓬莱镇、南充、 合川、罗渡、 营山、广安
2.第二阶段:高速发展时期(1960-1985) (1)石油勘探的战略东移
①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地质认识的提高 ③勘探技术的进步
2.第二阶段:高速发展时期(1960-1985)
石油地质学电子教案
石油地质学电子教案第一章:石油地质学概述1.1 石油地质学的定义介绍石油地质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解释石油地质学在能源领域的重要性1.2 石油的形成与演化介绍石油的形成过程和地质时期解释生物质转化为石油的机制1.3 石油地质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介绍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石油地质学的特点解释地质学家的工具和技术第二章:地质时代与地层系统2.1 地质年代的划分介绍地质年代的划分方法和各个时代的特征解释地质年代与石油形成的关系2.2 地层系统的组成介绍地层的概念和地层序的构成解释地层与石油分布的关系2.3 地层对比与层序地层学介绍地层对比的方法和意义解释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第三章:沉积相与沉积环境3.1 沉积相的概念与分类介绍沉积相的定义和分类体系解释不同沉积相与沉积环境的关系3.2 沉积相的识别与分析介绍沉积相的识别方法和分析技术解释沉积相与石油聚集的关系3.3 沉积环境的演化与石油分布介绍沉积环境的演化过程和影响因素解释沉积环境演化与石油分布的关系第四章:构造地质学基础4.1 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介绍构造地质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解释构造地质学在石油地质学中的重要性4.2 板块构造理论介绍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板块的运动解释板块构造理论与石油地质学的关系4.3 构造变形与油气藏形成介绍构造变形的基本类型和油气藏的形成机制解释构造变形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第五章:石油地球化学5.1 石油地球化学的基本概念介绍石油地球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解释石油地球化学在石油地质学中的应用5.2 石油的化学组成与性质介绍石油的化学组成和主要性质解释石油化学组成与石油类型的关系5.3 石油地球化学分析方法介绍石油地球化学分析的方法和手段解释石油地球化学分析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第六章:油气藏类型与评价6.1 油气藏的分类介绍油气藏的类型及其分类依据解释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和特征6.2 油气藏评价方法介绍油气藏评价的方法和指标解释油气藏评价在勘探和开发中的重要性6.3 油气藏开发与保护介绍油气藏开发技术和保护措施解释油气藏开发与保护的方法和策略第七章:油气田开发地质学7.1 油气田开发概述介绍油气田开发的概念和阶段解释油气田开发的目标和任务7.2 油气田开发地质研究介绍油气田开发地质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解释油气田开发地质研究在开发过程中的作用7.3 油气田开发技术介绍油气田开发技术及其发展解释不同开发技术在油气田中的应用和效果第八章:油气的运移与聚集8.1 油气的运移介绍油气运移的机制和影响因素解释油气运移在石油地质学中的重要性8.2 油气的聚集规律介绍油气聚集的类型和规律解释油气聚集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8.3 油气聚集的地质因素介绍影响油气聚集的地质因素解释地质因素对油气聚集的影响和作用第九章:石油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9.1 石油资源管理介绍石油资源管理的原则和政策解释石油资源管理的目的和意义9.2 石油资源评估与预测介绍石油资源评估的方法和指标解释石油资源评估与预测的重要性9.3 石油开采与环境污染介绍石油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和污染问题解释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第十章:石油地质学案例分析10.1 油田案例分析选择典型的油田案例进行分析解释油田案例在石油地质学教学中的作用10.2 油气藏勘探案例分析选择典型的油气藏勘探案例进行分析解释油气藏勘探案例在石油地质学教学中的应用10.3 油气田开发案例分析选择典型的油气田开发案例进行分析解释油气田开发案例在石油地质学教学中的意义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石油的形成与演化石油的形成过程和地质时期是理解石油地质学的关键。
石油地质学课程知识点总结
石油地质学课程知识点总结一、绪论1、石油地质学又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石油的特点:石油热值高,比重低。
石油燃烧充分且易引燃。
具流动性。
开采容易,成本低,投产快。
用途广泛。
3、石油的作用:工业的血液工业食粮良田沃土战略资源4、学习石油地质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形成原理、产出状态、分布规律,用以指导油气田的调查、勘探,以便更有效地发现和探明地下油气藏。
5、石油地质学的内容:生、储、盖、圈、运、保6、石油地质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综合性强,需要的知识面广,必须全面地综合地质、地球化学、岩石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水文地质学和数学、物理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才能深入认识和掌握油气藏的特征,真正学好石油地质学。
二、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1、石油(又称原油)—crude oil :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石油的组成石油的元素组成:碳、氢、氧、氮、硫灰分:微量元素,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石油的组分组成:油质、苯胶质、酒精苯胶质及沥青质。
石油的化合物组成: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和非烃化合物及沥青质。
原油的成熟度:未成熟的石油,主要含大分子量的正构烷烃;成熟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分子量的正构烷烃;降解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小分子量的正构烷烃;原油中大于四环的环烷烃一般具有很高的旋光性,所以没成熟的原油旋光性高。
3、石油的物理性质颜色:从白色、淡黄、黄褐、深褐、墨绿色至黑色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
一般介于0.75~0.98之间。
通常把比重大于0.90的称为重质石油;小于0.90的称为轻质石油。
石油的粘度:代表石油流动时分子之间相对运动所引起的内摩擦力大小。
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但却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
石油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石油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地质及其勘探开发的学科,主要涉及的研究内容包括油气地质学、油藏地质学和油气地球化学等。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介绍石油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油气地质学油气地质学是石油地质学的核心内容,主要研究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分布规律以及地质因素对油气富集的影响。
油气地质学主要包括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富集规律、油气成藏条件与模式、油气勘探目标与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1. 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富集规律盆地构造演化是油气地质学的基础研究内容,主要研究盆地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过程,以及构造运动对油气富集的影响。
通过对盆地构造演化的研究,可以揭示油气成藏的时空分布规律,为油气勘探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2. 油气成藏条件与模式油气成藏条件与模式研究了油气形成和富集的地质条件,主要包括沉积环境、岩性特征、构造特征等因素对油气富集的影响。
通过分析油气成藏条件与模式,可以确定油气勘探的目标区域,并为勘探工作提供指导。
3. 油气勘探目标与方法油气勘探目标与方法是油气地质学的应用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如何确定勘探目标,并选择合适的勘探方法。
通过地质勘探技术手段,如地震勘探、测井、岩心分析等,可以获取地下油气信息,为油气勘探提供数据支持。
二、油藏地质学油藏地质学是石油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储集性能以及油气开发中的地质问题。
油藏地质学主要包括油气储集层特征与评价、油气流体性质与流动规律、油气开发与增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1. 油气储集层特征与评价油气储集层特征与评价研究了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如岩性、孔隙度、渗透率等,以及储集层的发育规律和评价方法。
通过对储集层特征与评价的研究,可以确定储集层的储量和储集能力,为油气开发提供依据。
2. 油气流体性质与流动规律油气流体性质与流动规律研究了油气在地下的流动行为,包括流体性质、渗流规律、油水分离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油气流体性质与流动规律的研究,可以了解油气在油藏中的分布情况,为油气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松辽盆地油气藏形成条件的综合分析前言本课程设计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新开设的一门实践教学必修课。
开设该课程旨在使学生深化和巩固所学的“石油地质学”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油气地质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油气地质与勘探奠定专业理论基础。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油气地质研究与勘探部署的一般工作程序和基本工作方法,学会油气地质研究与勘探所需的基本图件的编制和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为将来参加生产实践和科研工作打下初步基础。
目录一、区域地质概况 (4)1、地理位置 (4)2、区域构造位置 (4)3、勘探历程 (4)二、构造演化及沉积特征 (6)1、盆地基本构造特征 (6)2 、松辽盆地区域构造演化 (6)三、松辽盆地的性质决定了其油气资源丰富 (9)1、地质时代有利 (9)2、盆地类型决定其油气丰度高 (9)3、盆地所处板块位置有利于高丰度油气形成 (10)4、高丰度的油气资源为大油田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10)四、烃源岩(生烃条件) (10)五、盖层及生储盖组合 (13)1、优质的烃源岩 (13)2、有利的油气储集条件 (14)3、良好的盖层分布 (14)4、良好的生储盖组合特征 (14)四、盆地地层及岩性描述 (15)五、油气藏研究(以大庆油田为例) (19)1、大庆油田简介 (19)2、原油性质 (20)3、构造形成史 (20)4、主要排烃史 (21)5、油气运移聚集 (21)6、油气成藏期 (22)6、油气藏成藏模式 (23)7、大庆油田石油地质特征 (24)六、含油气综合分析 (25)1、开展多目的层的勘探 (25)2、重视非背斜圈闭的勘探 (26)3、逐步开展外围盆地的石油普查勘探 (26)总结 (27)参考文献 (27)一、区域地质概况1、地理位置图1中国主要盆地分布跨越黑龙江、辽宁、吉林和内蒙四省。
石油地质课程设计指导书2012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指导书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王凤琴凡元芳2006-12-08《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总学时:1周适应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开课教研室(系):石油地质教研室执笔人: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基本要求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是: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堂上所学石油地质学理论。
2、使学生掌握石油地质学综合分析方法,并培养学生进行实际数据分析、综合利用的能力。
3、使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基本图件的编制。
要求:1. 巩固和加深对石油地质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自学参考书籍,查阅手册、图表和文献资料的能力。
3. 通过实际课程设计,初步掌握石油地质理论的应用方法。
4. 了解与课程有关的地质图件编制规范,能正确解释和分析数据。
5. 题目具有足够的工作量。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课程设计报告要求规范书写。
应当包括如下4个部分:1. 问题描述:描述要求的问题。
2. 基本要求:给出课程设计的具体的要求。
3. 数据:生油层的地化指标数据、储集层的物性数据、具体含油气盆地的名称及要求包含的内容。
图件规范,图素齐全,表达正确的地质概念。
4. 提交文件:总报告,答辩用多媒体ppt三、课程设计的考核办法与评分方法学生成绩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5个等级评定。
1.学生编写的报告占总成绩40%2.汇报多媒体PPT,占总成绩40%3.教师提问,占总成绩10%4.出勤,占总成绩10%课程设计内容一有机质成烃演化曲线和成熟度分区一、目的和要求有机质演化曲线和反射率等值线是反映盆地内某一油气源层中有机质成烃演化的基本图件,对认识有机质成烃的演化阶段,油气资源的远景评价和定量计算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设计要求完成某一成油气层的有机质成烃演化曲线和镜煤反射率(Ro%)等值线图的编制,并作简要说明,以便加深对有机质成烃模式及其演化阶段的认识,培养利用煤岩学的基本方法之一——镜煤反射率,对生油气层进行初步的评价和解释的能力。
《石油地质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doc
《石油地质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执笔人:院(部)负责人: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石油地质综合课程设计英文课程名称:comprehensive course design ofpetroleum geology 课程号:100101P023 开课学院:地球科学学院总学分: 2 总学时(实践周数): 32(2周)实验学时: 0 上机学时:32课程性质(必修/选修):必修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先修课程:石油地质学、石油地球化学、沉积岩石学、岩相古地理、构造地质学后续课程:油矿地质学、油气田勘探二、课程简介石油地质综合课程设计是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实践课程。
其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具有综合性及实践性强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总目标是通过实际地质资料的整理、地质图件的编制、地质报告的撰写等系统的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石油地质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科学的思维方式。
石油地质综合课程设计包括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为烃源岩评价,重点开展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的评价及烃源岩生烃演化历史的研究;第二部分为油气成藏研究,重点开展油气藏中原油性质分析、油气运聚方向分析、圈闭成藏的时间有效性分析、油气成藏过程及成藏期次分析。
三、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要求学生学习该课程后具备以下知识与能力:(1)了解石油地质综合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能够有目的、有选择地利用实际资料开展石油地质问题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毕业要求2和3);(2)学会编制地质图件来表达地质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石油地质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科学的思维方式(毕业要求4和5);(3)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与表达能力(毕业要求9);(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高度责任感的工作作风(毕业要求8)。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烃源岩评价、油气成藏分析。
第一部分烃源岩评价(1周)(1)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图件的编制(4学时)利用化验分析资料,开展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的评价,指出有利的烃源岩系,并确定其生油门限。
《石油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石油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基本原理和富集规律的一门学科,属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和开发领域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
本课程内容包括石油天然气是如何生成的?石油天然气储存在地下哪些岩层中?呈流体状态的石油天然气是如何运移聚集在一起的?石油天然气聚集在什么地方?石油天然气为什么能够保存至今?即石油天然气的成因、成藏及分布规律问题。
本课程是对大学阶段所学基础地质学或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等专业基础科和专业课的升华与拓展应用,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地震、测井、构造、地球化学等地质和地球物理知识、手段进行含油气目标勘探设计和评价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培养物探工程师运用地质思维针对具体地质目标进行综合地球物理勘探设计、处理及解释的重要基础。
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控制石油天然气成藏的“生、储、盖、圈、运、保”六大地质要素为主线,采用课堂理论讲授、典型案例实训和专题讲座引导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认识- 1 -石油天然气在社会、国民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中重要地位的基础上,重点掌握石油天然气的生成运移、储集保存、聚集成藏的基本要素、概念和理论,并了解致密砂岩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等特殊石油天然气藏的基本特征和勘探开发现状,培养同学们将所学的普通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理论知识与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技术相结合综合进行地下含油气目标勘探与评价的能力,使同学们掌握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的基本工作技能和方法。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的成分和性质、石油天然气的生成与烃源岩、石油天然气的储层与盖层、圈闭与油气藏、石油天然气的运移、石油天然气的聚集和保存及石油天然气藏相关理论进展七部分内容,环环相扣、学以致用,穿插地震、测井及有机地球化学等处理技术与测试手段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实例,介绍相关理论进展,提升同学们学习石油天然气勘探系列专业课程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并适应学科发展。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前言石油地质学是矿产资源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石油地质学更加受到关注。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油气藏的形成、分布、储量评价、勘探开发和管理等方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围绕着石油地质学展开课程设计,旨在为师生提供一份详实的课程设计参考。
一、设计目的石油地质学作为一门具有高度实用性和科学性的课程,需要以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来展现其研究成果。
通过设计本课程,旨在让师生更充分地理解石油地质学的基础知识、科研现状和研究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研究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石油地质学基础知识–地质时间与地层学–古生物学和古地理学–油气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与测井技术2.油气藏勘探与评价–搜索策略与方法–勘探技术和资源评价–分析与评价石油地质资料3.油气藏开发与管理–石油地质工程概述–采油采气工艺技术–油田开发和油气管理–油田环境保护与建设4.石油地质学前沿–油气勘探新技术和新领域–油气藏研究新方向和新成果–石油地质学与能源转型三、教学方法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导、实践为主线、探究为核心、营造探究式学习的氛围。
以多种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其中包括但不限于:1.讲授式教学,打好课程的基础知识;2.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3.网络化教学,利用网络手段扩大教学范围和广度;4.研讨式学习,通过研讨课题加深理解和提高思维能力;5.实践性学习,通过实验、实地考察、模拟操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保障为方便石油地质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需要保障以下措施:1.教学场地。
必须具有一定的条件和场地,用于课堂讲授、实验教学和实地考察等。
2.教学资源。
图书、多媒体设施、地质标本、模型、仪器设备等都是必要的教学资源。
3.师资力量。
要求石油地质学学科专业师资力量强、教学经验丰富,能够熟练地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教学活动。
4.实践支持。
实习、实训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体验。
石油地质学导论
石油地质学导论石油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能源之一,石油的开采与利用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石油地质学作为石油勘探开发的基础学科,其研究内容旨在了解石油的形成、分布、运移规律以及储集条件等,为石油资源的合理勘查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在地质体中形成并富集的石油资源。
石油是从有机质在地下埋藏的过程中经过长期变质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有机物混合物。
有机质是由古生物在水体中富集,经过一系列的分解和变质作用形成的。
而形成石油的地质条件则包括富有有机质的源岩、适宜的埋藏环境、富含油气的沉积岩储层以及上覆盖层的保护等。
在地质作用的过程中,沉积矿物质在岩石中沉积并逐渐形成了石油的储集层。
研究储层物性是石油地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渗透性、孔隙度、饱和度等参数。
通过分析储层的物性,可以判断石油在地下的分布形态以及储量大小,并为石油的开采提供技术支持。
石油地质学还研究石油在地下的运移规律。
在地质作用的过程中,石油会随着地层的倾角、渗透率以及构造变化而发生运移,形成石油田。
因此,研究石油在地下的运移规律,对于评价石油资源的分布形态和勘探开发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石油勘探是石油地质学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
石油勘探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勘探技术手段,确定有潜力的石油资源地区,并预测其中的储量大小和可开采性。
石油勘探涉及到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地层学勘探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应用。
通过对地球地层、矿石、岩石、矿物、化学元素及其分布、结构、它们的性质,以及地球的物理特性、不同部分的发展变化和构造关系等进行检测,可以了解石油资源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以及储层特性等。
石油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分析地球体系内部的各种元素和现象,探索石油资源形成的规律,为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在石油地质学的研究过程中,涉及到地质学、地球化学、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学、地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石油地质学电子教案
石油地质学电子教案第一章:石油地质学概述1.1 石油地质学的定义1.2 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3 石油地质学的历史与发展1.4 石油地质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第二章:石油的形成与演化2.1 石油的定义与特性2.2 石油的形成过程2.3 石油的演化过程2.4 石油资源的分类与分布第三章:地质时代与地层系3.1 地质时代的划分与特征3.2 地层系的定义与组成3.3 地层划分的依据与方法3.4 地层系的分布与演化第四章:沉积盆地与沉积环境4.1 沉积盆地的定义与特征4.2 沉积环境的分类与特征4.3 沉积物的来源与搬运4.4 沉积作用的类型与过程第五章:石油地质构造5.1 地质构造的定义与分类5.2 断层的特征与分类5.3 褶皱的形成与分类5.4 石油地质构造对石油分布的影响第六章:石油地球化学6.1 石油地球化学概述6.2 石油的化学组成与性质6.3 石油地球化学特征与分析方法6.4 油气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第七章:油气藏地质学7.1 油气藏的定义与分类7.2 油气藏形成与充注过程7.3 油气藏的地质特征与评价方法7.4 油气藏的压力和温度特性第八章:石油勘探技术8.1 石油勘探概述8.2 地震勘探技术8.3 钻井技术8.4 地球物理测井技术第九章:石油开发与开采技术9.1 石油开发概述9.2 油气藏评估与开发策略9.3 注水与压裂技术9.4 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方法第十章:石油地质学案例分析10.1 国内外典型油气田案例10.2 油气田开发案例分析10.3 油气藏管理案例分析10.4 油气勘探与开发中的挑战与机遇第十一章:非常规油气资源11.1 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定义与分类11.2 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地质特征11.3 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技术与挑战11.4 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采现状与发展趋势第十二章:石油与环境12.1 石油与环境关系的概述12.2 石油勘探与开发对环境的影响12.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12.4 石油与环境争议问题分析第十三章:石油市场与经济学13.1 石油市场的基本概念与结构13.2 石油价格的形成与影响因素13.3 石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3.4 石油市场预测与风险分析第十四章:石油地质学实验与实践14.1 石油地质学实验概述14.2 岩石与矿物鉴定的实验方法14.3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应用与实践14.4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实践案例第十五章:石油地质学展望与未来15.1 石油地质学领域的挑战与机遇15.2 新技术在石油地质学中的应用15.3 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带来的影响15.4 石油地质学未来的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石油地质学这一主题展开,涵盖了石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石油的形成与演化、地质时代与地层系、沉积盆地与沉积环境、石油地质构造、石油地球化学、油气藏地质学、石油勘探技术、石油开发与开采技术、石油地质学案例分析、非常规油气资源、石油与环境、石油市场与经济学、石油地质学实验与实践以及石油地质学展望与未来等多个方面。
石油地质学电子教案
石油地质学电子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定位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的形成、分布和开发利用的学科,是石油工程、地质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石油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从事石油地质工作奠定基础。
1.2 课程目标(1)石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石油与天然气的基本性质和组成;(3)地质时期与地质构造;(4)沉积盆地分析与油气藏评价;(5)油气田开发与环境保护。
二、教学内容2.1 石油地质学基本概念(1)石油、天然气的定义及分类;(2)石油的形成与演化;(3)油气藏的成藏条件。
2.2 石油与天然气的基本性质(1)物理性质:密度、粘度、凝固点等;(2)化学性质:组成、烃类分布、含硫量等;(3)运移与聚集规律。
2.3 地质时期与地质构造(1)地质时期划分及其特征;(2)断裂构造、褶皱构造及其分类;(3)地质构造对油气藏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直观展示石油地质学知识;(2)地质模型: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地质模型,帮助理解复杂地质现象;(3)软件工具:利用地质软件进行盆地分析、油气藏评价等实践操作。
四、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采用平时成绩、课堂讨论、课后作业、期中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4.2 评价内容(1)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2)石油与天然气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3)地质时期与地质构造的知识运用能力。
五、教学计划5.1 课时安排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5.2 教学进度安排(1)第1-4课时:石油地质学基本概念;(2)第5-8课时:石油与天然气的基本性质;(3)第9-12课时:地质时期与地质构造;(4)第13-16课时:沉积盆地分析与油气藏评价;(5)第17-20课时:油气田开发与环境保护。
石油地质学电子教案
石油地质学电子教案第一章:石油地质学概述1.1 石油地质学的定义解释石油地质学的概念和基本任务强调石油地质学在能源领域的重要性1.2 石油的形成与演化介绍石油的形成过程和地质时期解释石油与古生物的关系1.3 石油地质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介绍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石油地质学的特点强调野外调查、岩心分析、地球化学和遥感技术的重要性第二章:石油地质元素与岩石2.1 石油地质元素的基本特征介绍石油地质元素的概念和分类解释石油地质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2.2 石油地质岩石的分类与特征介绍石油地质岩石的分类和主要特征强调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在石油地质学中的重要性2.3 石油地质岩石的成岩作用与演化介绍石油地质岩石的成岩作用和演化过程解释沉积环境对石油地质岩石形成的影响第三章:石油地质构造与盆地分析3.1 石油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解释石油地质构造的概念和分类强调断层、褶皱和地层倾斜等地质构造的特点3.2 盆地分析的基本方法介绍盆地分析的概念和主要方法解释地震勘探、地质测井和地质模型建立等技术在地盆分析中的应用3.3 石油地质构造与盆地的关系探讨石油地质构造与盆地的关系强调盆地构造对石油资源分布的影响第四章:石油地球化学与油气藏形成4.1 石油地球化学的基本概念解释石油地球化学的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强调生物标志物、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油源对比等技术的重要性4.2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介绍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地质因素解释生烃凹陷、运移通道和圈闭等地质因素对油气藏形成的影响4.3 油气藏的分类与特征介绍油气藏的分类和主要特征强调不同类型的油气藏地质特征和开发策略第五章:石油资源评价与开发5.1 石油资源评价的基本概念解释石油资源评价的概念和主要方法强调资源量分类、评价参数和资源评价模型的重要性5.2 石油开发技术与方法介绍石油开发的概念和主要技术解释钻井、完井、油气藏管理和提高采收率等技术在石油开发中的应用5.3 石油开发与环境问题探讨石油开发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强调石油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第六章:油气藏描述与建模6.1 油气藏描述的基本内容介绍油气藏描述的概念、目的和主要内容强调地质、物探、生产数据在油气藏描述中的综合应用6.2 油气藏建模的方法和技术介绍油气藏建模的方法、流程和关键技术解释地震、测井、生产数据和地质建模软件在油气藏建模中的应用6.3 油气藏动态建模与预测介绍油气藏动态建模的概念、方法和应用强调生产数据分析、历史拟合和未来预测在油气藏动态建模中的重要性第七章:石油工程项目管理7.1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和流程介绍石油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目标和方法强调项目策划、实施、监控和收尾的关键环节7.2 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介绍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方法和应用强调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在项目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7.3 石油工程项目团队与沟通介绍石油工程项目团队建设、沟通与协调的方法和技巧强调团队协作、跨文化交流和冲突管理在项目成功中的作用第八章:石油勘探战略与技术发展8.1 石油勘探战略的基本概念介绍石油勘探战略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强调战略规划、市场分析和投资决策在石油勘探中的重要性8.2 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介绍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强调物探、钻井、测井和地质信息技术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8.3 非常规石油勘探与开发技术介绍非常规石油资源的分类、特点和开发挑战强调水平井、压裂技术和多元醇等非常规石油勘探与开发技术的重要性第九章:石油市场与贸易9.1 石油市场的基本概念与结构介绍石油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交易方式和价格机制强调市场供需、地缘政治和宏观经济因素对石油价格的影响9.2 石油贸易的模式与策略介绍石油贸易的流程、模式和风险管理强调贸易合同、运输物流和风险评估在石油贸易中的重要性9.3 石油价格预测与市场分析介绍石油价格预测的方法、模型和应用强调数据分析、市场趋势和政策变动对石油市场分析的影响第十章:石油地质学与可持续发展10.1 石油地质学与环境保护探讨石油地质学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挑战强调生态影响评估、污染防治和绿色勘探技术的重要性10.2 石油地质学与能源转型介绍石油地质学在能源转型中的角色和贡献强调非常规石油资源开发、替代能源研究和能源政策制定等方面的重要性10.3 石油地质学与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石油地质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和实践强调资源合理利用、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和协调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石油的形成与演化需要关注石油的生物地质条件,包括古生物的种类、分布和埋藏条件。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石油地质学的概念与任务1. 概念: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中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及分布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旨在揭示油气藏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2. 任务:(1)资源评价:评估油气资源的潜力和分布,为国家和企业制定能源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油气藏勘探: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法,寻找新的油气藏,提高勘探成功率。
(3)油气藏开发:研究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
(4)环境保护:研究油气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环境保护措施,实现油气田的可持续发展。
二、石油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 地质方法:(1)野外调查:观察地质现象,收集地质资料,分析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
(2)岩心描述:对钻井取出的岩心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岩石性质和油气显示。
(3)地质构造分析: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成、演化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
2. 地球物理方法:(1)地震勘探:利用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特性,探测油气藏的位置和规模。
(2)重力勘探:通过测量地球重力场的变化,推测地下地质结构和油气藏分布。
(3)磁法勘探:分析地球磁场的异常,识别地质构造和油气藏。
3. 地球化学方法:(1)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有机质的类型、丰度、成熟度等,判断油气生成潜力。
(2)同位素地球化学:利用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研究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3)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岩石和流体的元素含量,探讨油气藏的成因。
4. 数学与计算机方法:(1)油藏数值模拟:模拟油气藏的物理过程,预测油气藏的开发动态。
(2)地质统计学: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地质数据的分布规律和不确定性。
(3)地理信息系统(GIS):管理和分析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为油气勘探提供支持。
三、石油地质学的发展简史1. 萌芽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石油地质学起源于对石油露头和浅层油气藏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导学
本课程共分8章,课内学时64。
教学包括课堂理论教学、课堂实践教学(实验与实训)、课后习题等三个环节。
学时安排见表1。
1.课堂理论教学
(1)教学材料
A.教材:《石油地质学》(第四版)(柳广弟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2009)B.PPT课件(见各模块教学资源)
C.教学录像(见各模块教学资源)
D.习题(见各模块教学资源)
E.参考文献(见各模块教学资源)
上述材料在课前提供,作为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用。
(2)教学方法
应用多媒体,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课程要求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同时,设计讨论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得到合理的认识。
理论课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听课为主。
针对学习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组织研究型讨论课,鼓励学生从相关参考书目中挖掘相关内容,深入探讨,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热情,并及时纠正问题。
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见教学大纲及教学日历。
2.课堂实践教学
为课内设置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训练内容由6个相互独立的单元组成,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课程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技能,特别是锻炼动手操作能力。
(1)教学材料与内容
材料取自于实际的油田实际地质资料,包括烃源岩性质、地层温度与压力和构造等值线等(详见课程资源)。
实训内容包括:①圈闭及油气藏类型的识别(2学时);②烃源岩演化特征与生油区评价(2学时);③时间-温度指数(TTI)值的计算与烃源岩成熟度评价(1学时);④天然气成因类型综合判别(1学时);⑤流体势计算和油气运移分析(2学时);⑥油气藏形成条件综合分析(2学时)。
实验内容包括:①烃源岩与原油的地球化学指标实验分析(2学时);②原油、烃源岩、储集岩样品观察与描述(2学时)。
(2)教学方法
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
教学活动安排在实验室进行,教师提供训练(作业)素材并提出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操作。
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3.习题练习
针对课程的每一章,均会给出若干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给任课教师。
教师批改后,及时给学生反馈。
同时,针对每一章,均有复习思考题,学生结合听课、作业、习题、自学等进行复习思考。
表1 石油地质学各章各环节学时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