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2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精品教案:大自然的语言(2课时)

初中语文精品教案:大自然的语言(2课时)

5.《大自然的语言》(两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重点)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难点)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重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物候现象”。

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二、检查预习1.作者介绍。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领域有很高的造诣。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物候学》一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2.背景链接。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

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检查字词。

(1)订正字音。

萌.发(méng) 翩.然(piān) 孕.育(yùn) 簌簌..(sù) 销声匿.迹(nì) 衰.草连天(shuāi)风雪载.途(zài) 农谚.(yàn) 纬.度(wěi) 悬殊..(xuán shū) 短促.(cù) 连翘.(qiáo)(2)词语释义。

萌发:种子或孢子发芽。

次第:依次。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

文中指生长。

簌簌:形容眼泪、树叶等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衰草连天:遍地是枯黄的草。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木枯荣:草木发芽、生长和枯死。

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复习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复习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知识点一、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有很高造诣。

重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等。

二、文体知识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别: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认识、了解这个或这类事物。

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

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第四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理说明文。

2. 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

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语言上是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

三、理解词义萌发:种子或者孢子发芽。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遍地都是。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问题归纳1.课文第一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 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

这些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形象的感受。

这几句话通过时间顺序勾勒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四季图”,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铺垫。

《大自然的语言》精品优质完整教学PPT课件(精选2篇)

《大自然的语言》精品优质完整教学PPT课件(精选2篇)

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
梳理归纳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学习任务二
理顺序
1.课文所写的内容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大自然的语言
激趣导入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九九歌》
在没有天气预报的中国古代,富有智慧的劳动人民已早已洞悉自然的奥秘,创造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世界。而这一切的缘起,皆因——自然会说话。自然是如何说话的呢?她都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和老师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地运用在农业生产上。
快速浏览第三部分,指出第6—10段的说明对象,并列出其说明顺序。
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说明顺序:从空间差异写到时间差异,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即纬度(南北)差异——经度(东西)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因素纬度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文体知识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 画图表、摹状貌、引用等。
学习任务一
知内容
自学任务单
1.学习1、2段,文中都写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2.默读课文,请快速准确地筛选出课文中与物候相关的信息:(1)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3)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大自然的语言》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大自然的语言》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大自然的语言》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一)本课地位和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文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从感性向理性认识物候和物候学及相关知识是本文的学习难点。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除了要巩固所学的说明文相关知识外,还应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学生学法指导和强化学生学法训练,深化和拓展学生知识。

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在设计教法时,我参考了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将学生的旧知识、旧经验和即将学习的新知识相联系,将学生的课外实践和课内学习相结合,注重从感性向理性的升华,注重学法指导和训练,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内容概要简析《大自然的语言》。

本文介绍物候学研究对象,物候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等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丰收。

作者举例生动典型,读起来亲切可信。

2.疑难讲解①本文说明顺序的条理性文章第一部分(1—3段),从描写温带、亚热带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入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那么,研究物候有什么用途呢?文章顺理成章的在第二部分(4—5段)给以解答,说明了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那么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在第三部分(6—10段)加以具体说明。

最后,第四部分(11—12段),在前文说明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物候观测的意义,提倡人们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文章从具体现象入手,有条理的说明有关物候学各个方面的知识。

文章的条理性不仅体现在全文的结构布局上,也体现在段落层次间的说明顺序上,如第三部分说明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时,文章指出共有四个: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教材简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二、说学生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

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复习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复习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知识点一、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有很高造诣。

重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等。

二、文体知识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别: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认识、了解这个或这类事物。

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

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第四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理说明文。

2. 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

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语言上是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

三、理解词义萌发:种子或者孢子发芽。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遍地都是。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问题归纳1.课文第一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 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

这些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形象的感受。

这几句话通过时间顺序勾勒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四季图”,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铺垫。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16 大自然的语言(2)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16 大自然的语言(2)

⑥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 敝的样子。
⑦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 形容旅途艰难。
⑧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 又一次的循环。
⑨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暮春,生机盎 然,万物复苏的景色。莺:黄鹂。
活动一:分析文脉,理解文意
方法:
快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词筛选信 息,概括内容要点,了解文中物候 知识,给课文划分层次。
结 第一部分(1-3自然段):
现逻
构 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象 辑
层 第二部分(4-5自然段):

次 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序
第三部分(6-10):
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严 第四部分(11-12) 密 阐述了物候学研究的意义。
严 本谨

活动二 选段精读,理清顺序
作业二选一
1.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写一则 短文,要求:用到文中的雅词,模 仿本文的结构层次,讲究说明顺序, 300字以内。 2、在文中找出五句使用了说明方法 的句子,指出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并分析表达效果
4.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 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 说明事物。
5.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文
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 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 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 科学小品文一般短小精悍、通俗 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 活泼。
(6-10自然段)
话题:试根据课文内容阐释这一 部分的结构与顺序都是非常有条 理的、十分讲究说明顺序的。 方法:抓住关键句、抓住连接词 进行分析。
首先
决定 物候 现象
主空


第二

来临

八年级语文 《大自然的语言》课例简介

八年级语文 《大自然的语言》课例简介

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
《大自然的语言》
授课年级:八年级语文
授课者:黄玉珍
提交单位:南海区罗村街道第一初级中学
《大自然的语言》课例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运用准确严密、生动优美的语言,多种说明方法,把抽象的物候知识写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全文采用了严谨的逻辑顺序,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同时文章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只要我们注重观察,我们就可以零距离接触科学。

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个单元的说明文,对说明文的常识有一定的了解,也掌握了一些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为此我在讲述这篇课文时,对说明文的一些常识没有作详细的讲解,而将重点落在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难点落在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及知识的拓展延伸。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一步步地由浅入深的引导,让学生在读中了解、掌握物候知识;在读中领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在小组讨论、交流学习中升华情感,深化主题;从而使学生掌握阅读科普说明文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还注重各个层次的互动,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多媒体与师生的互动、学生与文本的互动。

同时采用多种方法:朗读法、讨论法、鼓励竞赛法、延伸拓展法等。

并且充分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第1页共1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主要谈的是物候学、地理(地质)学、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的问题。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这一综合学科的经典文章,说明语言生动、典雅、准确。

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都以“恐龙”为话题切入,讨论的角度却各不相同,但均逻辑严谨,说理充分。

《大雁归来》是一篇生态学“观察手记”,看似只是平淡地记录大雁在春天的北归,背后却蕴含着对自然界一切生命形态的温情和尊重,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与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好文章。

《时间的脚印》讲述了岩石的侵蚀现象、水流和风的搬运作用、沉积岩的形成和化石的来源,形象地展现出时间留下的“脚印”,也就是大自然变迁的痕迹。

几位作者善于将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地阐明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逻辑周密,说明准确,展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这些文章,不仅是优秀的说明文,也具有散文之美,语言朴素优美,带有“科学小品”的特点,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给人美的享受。

教学本单元课文,要围绕“科学思考方法”这一核心,引导学生去筛选主要信息、理清说明顺序、学习分析推理、理解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等。

同时,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说明文的特点,体会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不同之处,进而体会文章是如何把科学事实和科学道理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在获得美感的同时更好地理解说明文的写法。

本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能够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确定说明内容,安排合适的说明顺序,培养科学严谨的表达习惯和负责任的写作态度。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的主题切合实际,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5.大自然的语言 2 1.积累生字词,记诵优美的语句。

2.掌握筛选信息的方法,有条理地进行信息提炼。

在筛选信息时,把握文章内容和重点,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7.大雁归来18.时间的脚印1 3. 学习运用准确、简明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科学道理讲得深入人心、富有风趣。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
3. 排比:课文通过排比手法,如“雷声震撼着大地,鸟鸣唤醒了沉睡的森林,风吹树叶翩翩起舞”,使语言更加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6.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启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及保护环境的建议。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7.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自然语言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主题讨论和相关活动等。
强调大自然语言在欣赏自然和理解自然现象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读后感,以巩固学习效果。
六、知识点梳理
5. 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应该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人类应该尊重和保护大自然,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6. 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学生可以通过课文学习,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如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7. 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课文中的大自然现象和声音背后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课文学习,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声音的传播、动物的通讯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学生们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同时加深对语言美的理解和感悟。
三、学情分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 教案设计(2课时含反思)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 教案设计(2课时含反思)

5.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1.积累文章重点词语,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难点)2.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了解全文的说明顺序,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重点)3.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筛选信息理要点一、新课导入,激趣入题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进行交流,用语言来表情达意,但别以为只有人类才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

你看那天上的云彩,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飘得高,明天准是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忙着搬家,出门就得带雨伞。

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脉。

那是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

只要你会观察思考,随处可以发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二、浅层阅读,整体感知(一)预习交流1.生字注音竺.可桢.(zhúzhēn)载.途(zài)簌.簌(sù)销声匿.迹(nì)候.鸟(hòu)经.度(jīnɡ)纬.度(wěi)草长莺.飞(yīnɡ)翩.然(piān)草木荣枯.(kū)孕.育(yùn)刺槐.(huái)连翘.(qiáo)农谚.(yàn)2.据词释义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衰草连天:形容一片枯草,连绵不绝。

几乎像是与天连接。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周,环绕一圈。

复,又,再。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3.走近作者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yú)人。

气象学、地理学家,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

八下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笔记

八下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笔记

八下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笔记咱这八年级下册语文啊,有一篇讲大自然语言的文章,可真是让我开了眼!这大自然的语言,不是咱平常说的话,而是那些藏在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里的秘密暗号。

就说这花开吧,春天一到,各种各样的花就像比赛似的,争着抢着开放。

桃花粉嫩嫩的,一朵一朵挤满了枝头,就好像一群小姑娘凑在一起说悄悄话。

杏花也不甘示弱,白里透着点儿粉,远远望去,那一片杏花林就像刚下过雪似的,美极了!油菜花更是霸道,大片大片的金黄,风一吹,那花海就像波浪一样翻滚着,那浓郁的花香能把人给醉倒。

每种花开放的时间还都不一样。

桃花一般在三月就迫不及待地露脸了,杏花稍微晚点儿,到了四月才羞答答地开放。

油菜花呢,得等到四月中旬左右,才会热热闹闹地登场。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啊,告诉我们季节的更替。

还有那鸟儿,也是大自然的信使。

春天的时候,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在人家的屋檐下叽叽喳喳地叫着,忙着搭窝。

那欢快的叫声好像在说:“春天来啦,春天来啦,我们又回来啦!”布谷鸟也不闲着,“布谷布谷”地叫着,催促着人们赶紧去播种。

夏天的时候,蝉在树上拼命地叫着,“知了知了”,好像在抱怨天气太热。

秋天一到,大雁就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那场面可壮观了。

再说说这树叶吧。

秋天的时候,那树叶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变得五颜六色的。

枫叶红得像火,银杏叶黄得像金,还有那松柏,依然穿着一身绿衣裳,傲立在秋风中。

风一吹,树叶纷纷飘落下来,就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走在铺满落叶的小路上,脚下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就像在演奏一首秋天的交响曲。

大自然的语言还藏在那河里的鱼儿身上呢。

夏天的时候,河里的鱼儿特别活跃,一群一群地游来游去。

有时候它们会突然跃出水面,溅起一朵朵水花,好像在跟我们打招呼。

到了冬天,河水冷了,鱼儿们也变得懒洋洋的,都躲在水底深处,很少露面。

还有那天上的云,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晴天的时候,那云就像棉花糖一样,白白的,软软的,一朵一朵飘在蓝天上。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

16大自然的语言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要求掌握的新词,辨别形近字。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大自然的几种语言。

4、理清文章整体脉络和说明顺序5、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整体脉络和说明顺序三、教学难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四、教法、学法:自学法、小组讨论法、竞赛法等。

五、教具准备:问题卡片六、教学过程:(一)课前游戏(快乐传真)。

规则:一名学生不准说话,看着教师给出的词语,用动作表示让其他同学猜出来。

从刚才的游戏中你知道了什么?教师小结:要是人类不会说话该会闹出多少笑话来啊!(二)引入新课。

大自然不会说话,但他也有自己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出示课题并齐读)大自然的语言会是什么样的呢?在蓝天白云、高山流水、鸟语花香中我们能听懂些什么呢(三)范读课文。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五彩缤纷、赏心悦目啊!那我们怎样才能读懂它呢?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欣赏。

(四)自学课文,下发问题卡片.(一小组的形式,解决各自问题).1组:注音衰草连天连翘问题: 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蓑衣阻挠2组:注音纬度销声匿迹问题: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忌讳悄然无声义3组:注音候鸟难测问题: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诸侯侧面4组:问题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概括文章框架.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指导,对回答不准确的地方予以补充.精读6---10段,探究局部说明顺序.由小组轮换的形式进行提问.(一组提问,二组回答,依次类推)问题推测: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运用这些方法的作用是什么揣摩语言,体会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生齐读第一,第二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学生找出体现语言生动形象的字,词,句子.例如: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

“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

八年级上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的优秀教案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的优秀教案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的优秀教案五篇教学工作是教师按照确定的教学目的和必须的教学规律,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潜力的过程。

无论教师的知识经验多么丰富,若不进行备教案就难以将课本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八年级上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学习目标:1.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2.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学习重点:1.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难点:说明的条理性。

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把握文本内容(师生问好)刚才同学们和老师是怎样问好的?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的。

别以为只有人才会用语言说话,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以问题形式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这四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

不能。

课文是按照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从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来安排的,并用序词标明,使文章条理清楚。

--“纬度影响”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寒冷的冬天大家喜欢去海南旅游,因为那里风光正明媚。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二、分析结构,把握文本条理性过渡:同学们都概括得非常好,那你能说说你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么多的重要信息的呢?第4段中结尾有这么一句话--“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及赏析《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如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如蚂蚁忙着搬家,出门就要带好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春天已到人间。

大雁集队南飞,不就“省略号”一串?秋天已在眼前。

如果你砍倒大树,就会把“车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计算起来方便。

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从不把人欺骗。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巨大的“漂砾”,从遥远的秦岭搬到平原,告诉我们游荡的冰川曾在这里漫游。

《大自然的语言》赏析这是一首以大自然为主题的诗歌,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大自然中的各种景象,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神秘。

诗歌以“大自然的语言”为线索,通过白云、蚂蚁、蝌蚪、大雁、大树、鱼鳞等自然元素,向我们展示了自然的规律和生命的韵律。

诗歌开头以白云和蚂蚁为例,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日常景象,也引导我们去思考自然背后的规律。

接着,通过蝌蚪和大雁的形象,诗人描绘了春秋两季的更迭,展现了生命的循环和季节的变化。

而后,诗人又通过大树和鱼鳞,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成长。

最后,诗人以三叶虫化石和巨大的“漂砾”为例,揭示了地球历史的漫长和自然的伟大力量。

整首诗歌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语言,将大自然的景象和规律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诗歌也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引导我们去关注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整首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一首适合反复吟诵的好诗。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内含2个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内含2个课时)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周而复始、草长莺飞”等词语。

筛选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体会课文生动形象、准确严谨的语言。

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培养注重观察的科学态度,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志趣。

重点难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走近作者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深深的吸引着一个人,他就是竺可桢。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竺可桢为我们带来的《大自然的语言》。

二、积累词语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萌发(méng ) 连翘(qiáo)纬度(wěi)次第 (cì) 翩然 (piān) 孕育 (y ùn)蓑衣(suō)阻挠(náo)忌讳(huì)悄然无声(qiǎo)风雪载途(zài)周而复始(fù) 草长莺飞(zhǎng)衰草连天(shuāi)销声匿迹(xiāo)2、积累词语---辨别多音字3、理解词义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次第:一个接一个。

萌发:种子发芽。

比喻事物发生。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也指自然界非生物变化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悬殊:相差很远。

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基本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概念和知识点。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正确理解课文中的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2. 学会分析和解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增强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人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中的关键概念和知识点。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正确理解课文中的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和表达技巧。

2.2 教学难点1. 分析和解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实际应用和创作。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1.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文本。

2. 相关参考资料和阅读材料。

3. 教学PPT或黑板。

3.2 教学环境1. 教室环境安静、整洁,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2. 教学设备正常运行,如PPT播放器、音响等。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大自然的景观,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4.2 reading and prehension1. 分发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文本,让学生独立阅读。

2. 学生阅读后,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3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1. 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课文,理解其中的关键概念和知识点。

2024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全册第2单元大自然的语言

2024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全册第2单元大自然的语言

5大自然的语言设计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是竺可桢写的通过介绍自然现象,讲述物候和物候学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指导农业生产的一篇事理说明文。

教学此课,要厘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进而理解物候现象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重点应放在筛选主要信息、掌握文中的说明方法和作用上。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筛选主要信息,了解物候学的相关知识。

2.厘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读懂文章说明的事理。

3.探究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体会科普说明文形象、严谨、准确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1.厘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读懂文章说明的事理。

2.厘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说明文形象、准确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默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物候、气象的相关农谚。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我们夏天来了。

田野金黄,北雁南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白雪皑皑,粉妆玉砌,告诉我们冬天来了。

其实,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枯荣、候鸟去来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竺可桢先生一起去探究《大自然的语言》。

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

翩.(piān)然簌.(sù)簌物候.(hòu)载.(zài)途农谚.(yàn)刺槐.(huái)连翘.(qiáo)短促.(cù)孕.(yùn)育悬殊.(shū)销声匿.(nì)迹草长莺.(yīng)飞2.根据释义明确词语。

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孕育动作轻快的样子:翩然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销声匿迹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周而复始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草长莺飞花儿飘香,鸟儿鸣叫。

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季美景):花香鸟语3.文学常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例子 、 列数字

3、介绍这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可以改变吗?为什么?
不可以。 因为本身就排了序,表明这是按影响的 大小、主次来排列的 ;同时表明是按从空 间 (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到时间(古 今差异)的顺序来安排的。这些以逻辑顺序 排列,使文章条理清晰。
语言特色

准确
生动 典雅
拓展延伸
• • 见课本 二、三题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农事的谚语? 试举出一两条。
1、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 2、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 3、燕子低飞要落雨。 4、猪衔草,寒潮到。
1、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作题目有什么好处?
将大自然拟人化了,生动有趣,能吸引读者。
2、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 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大自然告诉我们季节 排农事 据以安 物候、物候学由来自及里进行说明课文思路图:
大自然告诉我们季节 据以安排农

物候、物候学
物候对于
决定物候现
研究物候学 的重要意义
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象来临的因素
首先,纬度 第二,经度
第三,高下的差异
此外,古今的差异
精读——深化理解(6—10段)
1、用自己的话陈述物候现象 来临的决定因素。 2、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难点:正确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作者简介
• 竺可桢,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 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 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 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 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 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读一读 想一想
• 注意读音和字形 • 萌生 翩然 孕育 雪载途
1.体会并学习本文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把抽象、 枯燥的事物变得形象、具体的写法; 2.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要点,从而明确 什么是物候学以及相关的知识; 3.激发学生对丰产的科学——物候学的兴趣,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搞物候观测。
•重点:学习本文优美的词语、描写性的语句和
拟人手法的运用。
• 1.哪些词语体现出大自然以它独特的语 言在提醒我们要干什么事了?
“传语”“暗示”“唱歌”要我们“耕地、种 谷、插禾”,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 2.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
拟人.
使文章形象生动、形象、有情趣。
品读第三段 • 1、什么是物候? • 2、什么是物候学?
第一段到第三段的思路:
3、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 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销声匿迹 风
注意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 次第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年 年如是
整体感知
• 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 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
品读第一段
• 既抓住了各种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写 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运用 拟人、成语使文章形象生动。



品读第二段,揣摩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