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与经济贸易的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茶文化与经济发展渊源
摘要:茶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茶文化兴盛带动茶消费、促进茶出口、增加茶内涵,茶文化可以增加茶产品附加值,阐释茶文化可与旅游业融合并衍生出茶业休闲产业,利用茶产品推动经济更好发展。
因此,本文对社会生活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茶叶;文化;历史;经济;发展
茶馆业是一门古老的行业,又是一门新兴的行业,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适合现代人生活需求的新颖茶馆不断出现。
茶馆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生产力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茶馆在我国茶文化事业中发挥着七大功能:交际功能、信息功能、休闲功能、审美功能、展示功能、教化功能、餐饮功能。
茶馆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载体。
因此,关注茶馆,查找文献和资料研究茶馆的发展历程。
一、茶馆的类型
茶馆,亦称茶楼、茶肆、茶坊、茶社等。
是专门供应茶水并提供消费者品茗、聚会、休闲、娱乐的场所。
二、茶馆的名称及功能
在与茶馆文化相关的资料里,人们对茶馆的称呼因时代、地域或功能的不同而不同。
有茶邸、茶肆、茶坊、茶舍、茶铺、茶亭、茶居、茶楼等称呼。
茶馆最初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供人们饮茶与休息两个方面,即所谓“不问道俗,投茶取饮。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代以后茶馆的社会功能逐渐增强,除了吃茶、休息之外,人们还利用它来联系感情、交流信息、休闲娱乐,甚至借助茶之“和”的特性与茶馆的公共性特征来处理个人事物、解决社会纠纷,茶馆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发展。
三、茶馆的历史与文化
茶馆的定义是有固定的地点或店铺供人们饮茶休憩,以供应的茶水作为主要商品的场所。
茶馆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两晋南北朝,专供喝茶住宿的茶寮可以说是茶馆发展的开始,至唐代才正式形成茶馆。
茶馆又称为茶寮、茶肆、茶店、茶坊、茶社、茶亭、茶园、茶铺、茶室、茶居、茶楼等。
茶馆是以营业为目的,供客人饮茶的场所。
茶馆这个名词,直到明代才有文献典籍记载,清代才成为惯称。
(一)、茶馆的起源
茶馆的发展可分为7各阶段。
1、东晋时茶馆的原始性时期
有人认为,晋人张载写的《登成都楼》诗句:“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其中包含了饮茶卖茶的含义。
2、南北朝时茶寮的初级形成时期
最早使饮茶成为营业性和服务性行业的是茶摊,并非茶馆。
据南北朝时的神话小说《广陵耆老传》记载:“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日擎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
”南北朝时,有一些城市集镇出现了供喝茶、歇脚、住宿的“茶寮”,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茶馆和旅馆的初级形式。
3、唐代时茶馆的正式形成时期
从晋代出现卖茶水被人们视为稀罕之事,到唐代茶馆群落的形成,大约经历了五六百年的历史。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最为强盛的时期,它为茶馆的产生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唐代经济繁荣,商业交往频繁,从京城长安、洛阳到四川、山东、河北等地的大中城市,都有繁忙的商业往来,商人在外经商、交往,有解渴、吃饭和住宿的需要,这种需要使茶馆便应运而生。
在初唐文献中,有茶馆的最早由明确记载是在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旧唐书·王涯传》记载王涯仓皇出走。
“至永昌里茶肆,为禁兵所擒”。
《太平广记》卷三四一韦浦条记韦浦“俄而憩于茶肆”,都证明唐代已有茶肆。
另据吴旭霞《茶馆闲情》引证,唐时除了都城长安的茶肆之外,民间有茶亭、茶棚、茶房等卖茶设施。
中晚唐时期饮茶之风真正盛行,茶馆数量颇多,遍及城市、乡村。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唐会昌四年(844)六月九日,日本僧人圆仁在郑州“见辛长史走马赶来,三对行官遇道走来,遂于土店里任吃茶,话语多时”。
唐代的茶馆主要经营业务是烹茶、卖茶,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茶馆尚未发现,但它为两宋茶馆的兴盛奠定的基础。
4、宋代时茶馆文化的兴盛时期
宋代是茶文化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茶馆文化的形成和快速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茶文化的两个侧面,雅与俗的分途发展。
宋代茶肆、茶坊已独立经营,茶馆盛行。
汴京城的茶坊鳞次栉比,处处皆是,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在皇宫附近的朱雀门外街巷南面的道路东西两旁,“皆居民或茶坊。
街心市井,至夜尤盛”。
在北宋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里,临近京城汴梁有一座大拱桥横跨两岸,桥的南端有临河的茶馆,赶集的人或饮茶歇息,或席间闲谈,或凭窗远眺。
这一画面生动地展现了宋代茶馆的一个侧面。
宋代茶馆的兴盛是同商业经济的繁荣有密切关系的。
《梦梁录》记载,“处处有茶坊、酒肆、面店、果子、彩帛、绒线、香烛、油酱、食米、下饭鱼肉鲞腊等铺”。
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城纪胜》如实记载了当时杭州茶坊盛况、经营内容,并有一般茶坊、人情茶坊、市头和水茶坊之别。
宋代茶馆从设施装饰、经营方式、服务内容等各个方面都有日趋完善。
《梦梁录》记载当时的茶馆:“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
今杭州茶肆亦如此,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
”有些茶馆银山与经营而名闻遐迩。
《摭青杂记》记载:“京师樊楼畔有一小茶肆甚潇洒清洁,皆一品其名,椅桌皆济楚,故卖茶极盛。
”这时茶馆有讲究品茗环境的意识,在茶馆安排说唱艺人说书,也是宋代茶馆多种经营的内容之一。
宋代洪迈《夷坚志》记载:乾道在弦歌说唱之外,还有博弈等活动。
宋代茶馆的经营策略除增加多种娱乐活动外,亦在饮茶本身上推陈出新。
《梦梁录》记载:“茶坊里还‘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或卖盐豉汤。
暑天添卖雪泡梅花酒”。
范祖禹在《杭俗遗风》中记载,杭州城内,除固定的茶坊茶楼外,还有一种流动的茶担、茶摊,称为“茶司”。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势必推动认的交际的广泛性和享乐思想的普遍化,从而导致宋代茶馆的兴盛。
5、元明代时茶馆的繁荣时期
元明时期的茶馆,基本上是宋代茶肆茶楼的延续。
元代以开始出现散茶,饼茶主要为皇室宫廷所用,民间以散茶为主。
这时出现泡茶方式。
元代迥别于其他朝代的文学样式是元曲,元曲是多民族文化大融合的产物,其中咏茶之作不乏精品。
谈到茶曲,需谈到元代著名散曲作家张可久。
其一生创作了850首散曲,位居元代200多位散曲作家之首,写及茶事的有50多首。
元代有关茶馆的诗文以元曲作家李德载的《阳春曲·赠茶肆》最有代表性。
这是元曲中唯一用组诗形式歌咏茶的散曲,从中可见元代茶楼之概貌。
元代是从宋至明的过渡时期。
在马背民族的政权持续了100年后,历史步入了大明王朝,茶馆走向成熟期,明代的茶馆与宋代相比,数量更是有增无减,《金瓶梅》中,涉及茶的多达629处。
据《杭州府志》记载,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三月,有位李姓商人在杭州开了一家茶馆,因生意兴隆,赚了不少钱。
为此,不少人竞相效仿,也纷纷开起茶馆,在旬月之间,一下子就开了50多家。
明代作家凌蒙的《初刻拍案惊奇》记载:“(金陵)酒馆十三四处,茶坊十七八家。
”
明代茶馆最大的特点是更为雅致精纯。
人们在茶馆饮茶,十分讲究,对水、茶、器都有一定的要求。
田艺衡的《煮泉小品》全书分源泉、石流、清寒、甘香、宜茶、灵水、异泉、江水、井水、绪谈十个部分,可见明人对水之重视。
明人饮茶对茶品的要求,钟情于名茶,并注重茶的香气韵味。
张岱的《陶庵梦忆》中记载:“崇祯癸酉,有好事者开茶馆,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无老汤。
器以时涤,无秽器。
其火候、汤候亦时有天合之者。
”这家茶馆十分讲究煮茶的火候及盛茶的器皿,是饮茶者流连忘返。
以器而言,明代更加崇尚茶具的精致典雅。
茶盏也由黑釉瓷变成白瓷或青花瓷,尤其是景德镇白瓷茶盏“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
”
明代散茶冲泡饮法的兴起,是宜兴紫砂壶的使用成了时尚。
元明以来,曲艺、评话兴起,“五方杂处”的茶馆成了这些艺术活动的理想场所。
北方盛行说大鼓书和评书,南方则流行只说不唱的“说书”。
茶馆中的说书一般在晚上,茶客听众大多为下层社会的劳动大众。
这种茶馆文化促进了民间文学和曲艺的繁荣。
明代市井文化的发展,使茶馆更加走向大众化。
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是明代末年,面向大众百姓的茶摊推出了大碗茶。
这种茶摊,只有一张桌子,几条凳子,几只粗瓷碗,供过往行人解渴、歇脚。
他虽然不能取代高贵雅洁的茶馆茶楼,但却有茶馆、茶楼无法取代的便捷、实惠的优势,因此几百年来长盛不衰。
6、清代时茶馆的鼎盛时期
茶馆的真正鼎盛时期是在清朝。
乾隆设此是新岁之时赏玩节目之一,亦是相借此了解民间饮茶风习。
新年到来之际,同乐园中就设置一条模仿民间的商业街道,安置各色商店、饭庄、茶馆等。
在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盛世承平局面下,清代茶馆上承晚明,以后的兴盛发展中又出现大盛世,茶馆的数量、种类、功能皆蔚为大观,完全融入了中国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茶馆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沿海内地,而且数量大增。
各地茶馆林立,茶客川流不息。
诸晦香《名斋小识》记载:“茶肆为游手好闲被聚集之所。
余少时,记邑中有二,一在南门外茅姓家,一在城隍庙口东楼上。
价以兩文为率。
今则添置二十余处,并每晚索价五十余文者,侈荡之风伊于何底?”在明代茶馆发展的基础上,清代的茶馆发展更甚,遍及全国大小城镇。
就北京而言,有名的茶馆多达30多所,上海更多达60多座。
清代丛封建末期转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段,随着清王朝的衰败,太平军的起义,西方侵略者的入侵,辛亥革命,变换莫测的政治风云弥漫全国,大至全国、小至地方的日常时事,成为人们关心和交流的焦点,而茶馆茶楼正好为这种信息的交流提供了最好的场所。
因此,清末明初,中国的茶馆更加兴盛起来。
清代盛行宫廷的茶饮自由皇家的气派与茶规。
强龙皇帝还曾于皇宫禁苑的圆明园内建了一所皇家茶馆——同乐园茶馆。
7、近现代的茶馆文化时期
中国近代的历史应该从1840年算起,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时期的社会特点是政治动汤、民生凋蔽、中外思潮边斗争边融合,军阀混战与民主革命此起彼伏,整个社会处于混沌状态。
中国的茶馆文化自然也要受这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近代茶馆的数量很大,据统计,从同治初年(1862年)到民国初年,上海有名的茶馆从几家发展到60多家,民国八年,已经达到160多家。
这些茶馆装潢考究,规模较大。
由于时代环境的影响,近代茶馆与前大为不同。
其主要特点是陈设完备、功能多样,且融汇中西,去俭而求奢。
据《清稗类钞》记载:“其后有江海、朝宗等数家,益华丽,且可就吸鸦片。
”挽畹香留梦室主的《淞南梦影录》在记述阆苑第一楼时说:“别有邃室数楹,为呼吸烟霞之地,下层则有弹子房。
”
近代茶馆与古代茶馆有较大的区别,茶馆初兴时期,是为了解决饮食与休息,后来又兼有娱乐与交流的功能,但喝茶还是重要内容。
尤其是文人进茶馆,讲究茶、水、器,使茶馆开始向高雅精致方面发展,与市民饮茶成为两大特色,并行不悖。
随着茶馆的发展,茶馆有担负起更多的社会功能,茶水在其中只起了一个媒介作用,地位有所下降,如名为茶馆,志在其他,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
到了近代,茶馆似乎只是一个场所,饮茶变得可有可无了,有些茶馆甚至变成了藏污纳垢的地方。
近代茶馆,不论它的内容怎么污浊,但它仍然属于茶馆文化的内容,而且是茶文化的发展与补充。
如果因为茶馆原有的清新、雅致、具有大众化文化气息的特点逐渐减弱或者消失,从而断言茶馆文化已经衰败、枯萎,其实并不是特别客观的。
今天的茶馆已经变得非常精致,大众化的茶馆越来越少,茶馆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也日渐单薄这其实才是传统茶馆文化的末路。
现代茶艺馆,茶艺馆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出现在我国的台湾地区。
内地最早的茶艺馆是老舍茶馆,创办于1988年,被誉为“民间艺术的橱窗”。
此后,全国各地相继开张了多家茶艺馆,而且在大中城市里蓬勃发展,方兴未艾。
茶艺馆是茶与艺术的结合,据蔡泉宝先生的总结,其特点:茶艺馆虽以品茗为主,但特别强调文化气氛,既重外部环境,更重内部的文化韵味;除洽谈事务、以茶会友外,茶艺馆强调形成一个着重精神层面的小型文化交流中心,类似文化、书法等的沙龙;强调社会责任感。
茶艺馆不同于茶馆,他是新社会、新时代的产物。
茶艺馆能否取代茶馆的位置而获得较大的发展还需要时间来证明。
参考文献
[1] 刘修明.中国古代的饮茶与茶馆.上海:商务艺术馆国际有限公司,1995
[2] 连振娟,中国茶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3] 周文棠,茶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4] 刘勤晋,茶文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5] 徐传宏,茶坊,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