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

合集下载

浅谈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

浅谈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

浅谈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幼儿教育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注重培养幼儿的主体性是幼教活动中的一项基本任务。

幼儿的主体性指的是幼儿在教育活动中能够主动参与和发展自我意识、主动表达、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文将从教育目标的确定、环境的营造、活动的设计三方面浅谈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

一、教育目标的确定幼教活动中的教育目标对于培养幼儿的主体性至关重要。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合理确定教育目标,以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探究欲望。

例如,在语言教育中,教育目标可以是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在艺术教育中,教育目标可以是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明确的教育目标,幼儿可以在教育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环境的营造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也是培养幼儿主体性的关键。

教育环境应该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首先,教室应具有良好的功能布局,让幼儿能够自由地参与各类教育活动。

其次,环境要多样化,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如绘画墙、益智玩具等,让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和参与。

此外,教师还应主动创设亲和力强的社交环境,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幼儿在教育活动中感到安心和自信。

三、活动的设计幼儿教育活动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幼儿的主体性发展。

活动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求,培养幼儿的主动参与和表达能力。

一种常见的活动设计方式是“以幼儿为中心”,即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和参与。

例如,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类型的画笔和颜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并进行创作。

这样的设计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培养他们的主体性。

此外,活动的设计还应注重情感交流和合作。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相互合作、交流和分享,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团队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从而培养他们的主体性和社交能力。

总结起来,幼教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主体性需要从教育目标的确定、环境的营造和活动的设计三方面着手。

幼儿园教育理论

幼儿园教育理论

幼儿园教育理论幼儿园教育理论是指为幼儿提供全面发展的教育和培养计划的理论。

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既要注重幼儿的身体、智力、社交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也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幼儿园教育理论:1. 儿童中心教育理论:这一理论强调幼儿园应该以幼儿为中心,通过提供有趣且与幼儿兴趣相关的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幼儿在这种环境中可以自由地探索、发现和学习新知识,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2. 贝尔多夫教育理论:贝尔多夫教育理论认为,幼儿园应该为幼儿提供有利于他们在整体和身心发展方面积极成长的环境。

这种教育理论注重幼儿的自由发展、个性的尊重和社交技能的培养。

3.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强调幼儿的自主学习和实际经验的重要性。

幼儿园应该提供合适的教具和材料,给予幼儿自由选择并自主探索的机会,从而促进他们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

4.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的。

在幼儿园中,幼儿可以通过与教师和同伴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幼儿园应该为幼儿提供与他人合作的机会,促进他们的社交、沟通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并通过为幼儿提供有趣、积极的学习环境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这些理论可以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安排和幼儿园的整体发展方向,确保幼儿能够获得适当的教育和培养。

幼儿园教育理论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儿童中心教育理论强调幼儿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幼儿园应该提供充满趣味和挑战的活动,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通过自主选择和参与感强的学习活动,幼儿可以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这种教育理论注重幼儿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贝尔多夫教育理论强调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

这个理论认为,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

幼儿园主题教育的特点和要素实践与思考

幼儿园主题教育的特点和要素实践与思考

幼儿园主题教育的特点和要素实践与思考一、概述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接受教育的起点,其教育质量和特点至关重要。

主题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不仅能够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幼儿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幼儿园主题教育的特点和要素实践与思考。

二、幼儿园主题教育的特点1. 幼儿导向主题教育以幼儿为主体,紧抠幼儿的兴趣、特长和实际生活经验,充分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这一特点使得主题教育更贴近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更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2. 跨学科整合主题教育注重知识的整合和应用,可以自然地融入各个学科领域,如语言、数学、科学、艺术等,促进幼儿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

这种跨学科的整合性教学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系统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 情境化学习主题教育将教育内容放置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幼儿身临其境地体验和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

通过情境化的学习,幼儿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和技能,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4. 教师引导在主题教育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者”,而是扮演着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他们需要根据幼儿的需求和发展阶段设计活动和情境,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教师的角色转变,更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潜能。

三、实施主题教育的要素1. 主题选择选择合适的主题对主题教育至关重要。

主题应该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主题应该具有一定的跨学科性,能够引导幼儿进行综合学习。

2. 情境设计情境设计是主题教育的核心环节。

教师需要根据主题内容精心设计情境,创设具有教育意义和吸引力的情境环境,引导幼儿参与主题活动,并在情境中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情境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幼儿的感知、动作、思维和情感等方面。

3. 教学手段在主题教育中,教学手段需要多样化和灵活化。

教师可以使用故事、游戏、实验、音乐等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参与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论幼儿主体性及培养

论幼儿主体性及培养

主体作为哲学范畴 是在 一定 活动中与客体相对而言 的。 它指参加一定社会 实践恬动的人。 正如马克思 所说 的 : “ 主体是人 , 客体 是 自然 I 。 I人始终是主体 1作 为主体 2 1 的人必定是参加一定社会实践活 动的人 , 因为只有在社会 活动中才有 主 、 客体之分。如果 我们从这个意义上来确定 主体的含义 , 么主体性是指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所具有 那

构 、理解方式和价值 取 向 。每一个主体都 是不 可重复 、不可再造 的独 特价值个体。 第三 , 择性 。 选 在实 践恬动 中,主体 能根 据 客观条件 和 自身发 展的 需要 ,对活动作 出 自我 的选择和决定 ,以获得 自身发展的一种权 力和

主 体 和 主体 性含 义
个 “ 中有我 “ 中有 体 、我 你 的相互渗透 的紧密
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程序。主体性在这些不同的阶段 中所
表现 出来的侧 重点各不相同。尽管如此 , 学术界仍 然坚持 认为主体性有 一些基本特征和 内容 。 但各个研究者对主体 性的认识 与表述是不尽 相同的 。 的学者认 为 ,人掌握世 有 “
维普资讯
教育的目的是 为了促进儿童的发展 , 儿童发展的桩心
是儿童主体性的发展。因此 , 育应以促进儿童主体性的 教 发展为基本内容。教育 与主体性存 在着 密不可 丹的关 系,
的差别 ,使得每一 个主 体在与客体相互 作用时
表 现 出 独 特 的 认 知 结
以上 五 个 特 征 是 一
主体并非游离于 自然界之外的超 自然之物 , 而是 自然 的产物。“ 主体的一切都是 自然物质作为载体 、 前提 和基
础” - 同时作 为主体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 和. 打上 了社会

浅析幼儿主体性的内涵及激发意义

浅析幼儿主体性的内涵及激发意义

浅析幼儿主体性的内涵及激发意义幼儿教育作为人的一生所接受的最基础的教育,是决定个人今后发展、为人处世等各方面能力的重要因素,能否接受到良好的幼儿教育,对于幼儿的整体的人生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

现行的幼儿教育仍旧以遵循传统的教育理念为主,实行的“教师讲台讲,幼儿底下听”的模式,无论是从教育方式还是教育内容上都缺乏创新性、针对性,很少根据幼儿特点来制定合适的教育计划,影响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白白错过了良好教育形成的最佳时期,不仅对幼儿时期各项能力的发展起不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更不利于幼儿今后的成长。

一幼儿主体性的内涵及激发意义幼儿主体性就是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为我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自主性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自己行使自己的权利,对自己的事务自我决断,支配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他主;为我性,即主题活动的目的性;主动性就是主题根据自己现实情况和客观情况,选择客体、方法和策略,开展活动,从而达到目的;创造性是个性通过变革和改造旧事物,产生新颖独特的新事物。

目前的幼儿教育,提倡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目标。

儿童教育专家皮亚杰认为,教师应该发现符合特定阶段并用有关阶段的心理结构所能同化的方式教给学生。

默纳舒尔在《让孩子自己做主》中指出,培养具有思考力的孩子,尽早让孩子学会“自己做主”,“自我思考”的技能,是老师和家长应该重视的。

这是因为充分激发幼儿主体性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更能令幼儿学会和掌握主动学习的思维与能力,为后来的学习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幼儿主体性激发的现状2.1 教师主导性贯穿教育实践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一直是幼儿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到课堂实施再到课堂质量衡量,都是以老师为主导的标准来进行界定,并没有考虑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师实施教育的最终对象。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育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在特定环境下,以教师或者是以幼儿为中心的条件是不断变化的。

(完整版)主体性教育理论

(完整版)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1、教育主体性的涵义教育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这一主体转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新需要时,才能真正促使学生的身心向高一级水平发展。

苏联一位著名教育家指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每一位优秀教师工作中的座右铭。

”这句话凝练地表达了教学工作最本质的规律,教师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内动力,形成稳定、健康的心理品质,从而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成为学习中的成功者。

用系统论观点阐述,教师和学生同为一个教学系统中的两大要素。

要使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教与学两个单位功能之和,教师的思想、认识、心灵都应向学生开放,努力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和教师教学活动同步运转的要素,使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是教师的主观愿望,而且也是学生的内在要求。

这样师生共同形成的合力就足以战胜教改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达到预期目的。

2、教育史依据在教育发展史中,本来就一直存在着重视和忽视培养学生主动性的两种倾向及斗争。

早在300 多年前,夸美纽斯就在他的经典著作《大教学论》的扉页上开宗明义地写道:我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100 多年前,著名的德国民主主义教育家、被誉为“教师的教师”的第斯多惠又说:“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

”19 世纪俄国卓越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师应该仅仅是帮助学生克服理解某一现象时的困难,不是教,而只是帮助学。

”20 世纪初期,苏联著名女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在思考关于真正的民主学校发展趋势时指出:“未来学校应该是学生的自由联合,他们的目的是通过共同的努力为自己铺设一条通向思考王国的道路。

在这样的学校里,教师只是有丰富经验和知识的年长同志,他们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地学习,他给学生以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方法。

”我国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

主体教育理论_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主体教育理论_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主体教育理论_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引言: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旨在引导和培养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使其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

近年来,主体教育理论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这一理论很好地强调了学习者的主体性。

然而,单纯强调个人主体性的教育模式容易忽略学习者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因此逐渐出现了主体间性的教育理论。

本文将探讨主体教育理论的演变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一、主体教育理论的主体性主体教育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将学习者视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改变者。

这一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构建和重建知识,通过主体性的学习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主体教育理论的出现对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了革新,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倡导教育者为学习者提供适当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机会,以促进学习者的主体发展。

二、主体教育理论的不足尽管主体教育理论强调了学习者的主体性,但在过分强调个体主体性的同时,容易忽略学习者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构建知识。

个体主体性教育模式可能导致学习者过于自我中心,缺乏合作和共享的意识,从而限制了学习和发展的潜力。

三、主体间性的理论出现为了弥补主体教育理论的不足,主体间性的教育理论逐渐出现并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主体间性的教育理论强调了学习者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视学习为一种社会活动。

学习者通过与他人共同构建和分享知识,获得了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机会,实现了个人和集体的双向发展。

主体间性的教育理论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促进了学习者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四、主体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主体教育理论的发展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首先,教育者应该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力,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态度。

其次,教育者应该创造有利于学习者主体性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适应学习者需求的教学方法。

主体性教育的三重性_主体性_主体_省略__后形而上学主体性教育内涵的探索_李育球

主体性教育的三重性_主体性_主体_省略__后形而上学主体性教育内涵的探索_李育球

主体性教育(subjective education )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

许多学者对主体性教育都做过深入的研究。

但由于对主体性理解不同,对主体性教育的认识也存在不少分歧。

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主体性教育发展历史做一个检视,同时对其背后的主体性哲学思想演变做一个简要的勾勒,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回答到底什么是主体性教育的真正内涵,以期学界对主体性教育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一、我国主体性教育的发展轨迹主体性的彰显是现代性的主要表征之一。

与之相应,主体性教育是教育现代性的主要表征之一。

我国主体性教育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体性教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研究一个热点和前沿问题。

“主体性教育缘起于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反思传统教育和回归历史潮流的需要。

其发展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对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讨论,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演化为对教育者、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讨论,在90年代中期以后由理论进入到实践,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

”〔1〕我国主体性教育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主要集中在教学主体研究阶段(80年代),即从教学论上探讨谁是教学主体及其师生关系与主客体关系。

比较典型的教学主体说有于光远的“三体论”(1980)〔2〕、顾明远的“学生主客体论”(1982)〔3〕、王策三的“主导主体论”(1985)〔4〕等。

第二阶段开始逐渐突破教学主体论,转向教育主体论阶段(90年代前期)。

比较典型的有王道俊、郭文安的教育过程主体论(1992)〔5〕、黄崴的教育主体性发展过程本质论(1994)〔6〕等。

这一阶段是对80年代教学主体阶段的发展和超越,也为教育主体间性阶段的出现做了铺垫。

第三阶段为教育主体间性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到2006年)。

90年代末,有学者提出了主体间性教育,认为主体间性教育是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7〕,也有的学者对教育主体间性进行了专门论述〔8〕。

幼儿启蒙教育中的学习主体性

幼儿启蒙教育中的学习主体性

幼儿启蒙教育中的学习主体性幼儿启蒙教育是指对幼儿进行的早期教育,旨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在幼儿启蒙教育中,学习主体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学习主体性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幼儿启蒙教育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学习主体性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学习主体性的重要性学习主体性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一种重要品质。

具有良好学习主体性的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学习任务,更快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更有创造力地解决问题。

培养幼儿的学习主体性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学前阶段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还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培养幼儿学习主体性的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和材料,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探索中获得成就感。

尊重和关爱每个幼儿:了解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根据其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让每个幼儿都感受到被尊重和关爱。

鼓励幼儿自主学习:给予幼儿适当的自主权,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选择、有决策权,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注重情感因素的培养:通过亲子互动、师生互动等方式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让他们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幼儿启蒙教育中的实践案例小明是一名三岁半的幼儿,他对动物特别感兴趣。

在托班老师的引导下,小明开始了解各种动物,并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

老师为小明提供了大量关于动物的书籍和图片,鼓励他自己选择想要了解的动物,并帮助他进行相关资料搜集和整理。

在这个过程中,小明展现出了强烈的学习主体性,他不仅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还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实践案例可以看出,在幼儿启蒙教育中注重培养学习主体性对于幼儿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结语在幼儿启蒙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学习主体性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

只有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尊重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自主学习以及注重情感因素的培养,才能有效提升幼儿的学习主体性水平。

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

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

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幼儿教育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为了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和积极参与度,在幼教活动中,教师需要贯彻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并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机会,引导幼儿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本文将探讨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1. 幼儿的主体性概述幼儿的主体性指的是幼儿在活动中能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意愿、需求以及展示个性和能力的特点。

幼儿的主体性是其在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独立性的表现,是其个性健全发展的重要基础。

幼儿的主体性在幼教活动中得以体现,能够使其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也培养其良好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2. 创设积极的幼教环境为了促进幼儿的主体性,教师首先需要提供积极的教育环境。

这个环境应包括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如各种教具、图书和艺术材料等。

同时,教室的布置应充满温馨和活泼的氛围,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

3. 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幼儿的主体性需要在幼教活动中得以实践和发展。

教师在活动设计中应注重引导幼儿参与,并确保他们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

比如,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多种颜色的画笔和纸张,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力随意创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4. 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每个幼儿独特的发展路径和个性特点需要得到尊重和关注。

教师应以幼儿为中心,根据其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在幼教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倾听幼儿的意见和建议,关注他们的需求,并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水平合理调整活动内容和目标。

5. 鼓励幼儿表达和分享幼儿通过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可以进一步促进其主体性的发展。

教师应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肯定。

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幼儿互相交流和分享,培养他们合作和倾听他人的能力。

6. 给予适当的自主选择权幼儿的主体性可以通过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选择权得以发展。

在幼教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多种选择,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做出决策。

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概述我国的传统教育,忽视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正是基于此,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有学者提出了主体教育的思想,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研究、探索如何通过教育全面构建人的良好素质,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充分的发展,本文就以主体教育为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什么是主体教育2004年1月我国首届主体教育理论研讨会上,与会的研究者们就主体教育的概念达成了共识:所谓的主体教育,就是依靠主体来培养主体的教育,它包括三层含义:第一,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生活的主体,弘扬人的主体性,这是主体教育的基本价值立场;第二,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正在成长着的主体,有一定的主体性,又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这是主体教育人性论的体现;第三,只有发挥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才能培养主体性强的人,这是主体教育所采取的基本策略。

主体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每个人得到全面、自由、充分地发展。

二.主体教育在我国的发展阶段主体教育的研究在我国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顾明远教授就提出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的理论,并在其后编写的《教育学》一书中有专门的论述。

之后,关于主体教育的理论,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这些探索为以后主体教育在实践中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也在实践层面上进行了积极、大胆、有效地尝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实验”;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北京海淀区28所学校的“和谐教育”实验等。

三.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主体教育主体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最终要在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才能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促进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我国的理论研究者们从下面几个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1.建构发展性教学策略所谓的发展性教学策略就是在现代教学观念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主动学习促进主体发展,它包括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差异发展、体验成功4个基本策略。

主体教育的理论基础问题

主体教育的理论基础问题
化使得整个世界日益联成一体,人的“类”存在成
为了经验的事实。另一方面,全球化也激起了民
族化、本土化的逆动,群体的价值反而凸显出来。
中国所处的阶段和面临的任务更加复杂和艰辛。
一方面,它必须尽快摆脱封建血缘的“人的依赖关
系”一一这是官僚主义和权力腐败的重要根源,以
进行市场经济建设,培养现代意义上的个体主体;
论学习,广泛借鉴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是有效解决
问题的成功策略。当前,有必要继续发扬这一研
究传统,进一步学习和吸收各种有价值的学术思
想,丰富学术资源。对此,总的指导原则应该是古
今中外法,即努力吸收人类所创造的全部优秀文
化成果,全面利用各学科研究的有益成果。不过,
从实际工作来说,这只能是方向和理想,事实上谁
学术源泉。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确立合理的教育价值观,是主体教育首要的
理论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上,马克思关于人的
全面发展理论为主体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
体说,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揭示了个人
发展的社会历史规律,阐明了在现代社会中人的
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强调人的解放和弘扬人
说视为一个学科的基本结论,出现只见树木,不见
森林的现象,这是值得警惕的问题。其实,一个学
科领域,有一些基本问题,在每个基本问题上,可
能会有种种不同的学说,一个学科的基本认识,是
多种学说权衡综合而达成的结论。在利用各学科
资源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区分不同学说,防止
把某种学说和一个学科的基本成果等同起来。此
系,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身。教育作为
人类自身生产的重要方面,人的发展当然是其基

【幼儿教育】谈对主体性原则的一点认识

【幼儿教育】谈对主体性原则的一点认识

【幼儿教育】谈对主体性原则的一点认识幼儿教育谈对主体性原则的一点认识在幼儿教育中,主体性原则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原则,它在培养孩子的主体能动性和发展整体素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对主体性原则的认识。

一、主体性原则的理论基础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展孩子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其兴趣和积极性,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主体性原则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体差异理论:孩子在身体、智力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

主体性原则强调以孩子的个体特点为出发点,关注他们的兴趣、需求和潜能。

2.发展心理学理论: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孩子的认知、语言、社交等能力发展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根据孩子的发展特点,提供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其全面发展。

3.构建合作共同体理论:主体性原则倡导建立积极、平等和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与孩子建立合作共同体,激发孩子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通过学习合作与交流,促进孩子的主体性发展。

二、主体性原则的实践策略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如何贯彻主体性原则也是关键问题。

以下是几种主体性原则的实践策略:1.关注孩子的需求:教师要倾听孩子的需求和意见,根据孩子的兴趣指导他们的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观察和交流等方式,了解孩子的需求,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

2.激发孩子的主动性: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任务,引导孩子自主学习和探索。

同时,鼓励孩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给予充分的支持和指导。

3.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营造积极和谐的教育环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并组织一些创造性的活动,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发展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给予适当的指导。

同时,教师要担任起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在过程中不断激发孩子的主体性。

三、主体性原则的意义和挑战主体性原则的贯彻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体性教育管理的理论审视

主体性教育管理的理论审视
中的惟 一 主体 ,学 生 只是教 师加 工 、塑造 的对 象 。这种教
主体性 教育 管 理 的理论 基础 两 个方 面作 一肤 浅 的探讨把 人 的 发 展 也 类 似 地 视 为 与 自然 的 发 展


主 体 性 教 育 管 理 的 本 质 内 涵
展 。 研 究 教 育 活 动 过 程 的 主 体 性 既 是 培 养 和 发 展 学 生 主体 “ 性 的 必 然 要 求 , 是 当 代 教 育 活 动 发 展 的 重 要 趋 势 ” l传 也 。 4 统 教 育 仅 从 教 学 认 识 论 的 层 面 出 发 ,认 为 教 师 是 教 学 过 程
客 体 的 相 互 作 用 中 ,在 与 主 体 的 相 互 交 流 中 , 在 活 生 生 的
教育 活动 中得 到最 大 限度 的发展 。
心 理 的 结 构 面 ; 第 二 个 双 重 是 : 它 具 有 人 类 群 体 的
性 质 和个 体 身 心 的性 质 。这 四 者 相 互交 错 渗透 ,不 可分 割 ” 。 I 中 ,工 艺— — 社 会 的客 观 结 构 面构 成 了 主体 其 性 的现 实基 础 ,文化 —— 心理 的结 构 面则 是 主体 性 的本 质 内 涵 。 从 教 育 学 方 面 来 讲 , 学 生 的 主 体 性 有 两 种 意 义 : 一 种 是 人 在 自我 发 展 中 的 主 体 性 , 它 属 于 教 育 与 发 展 过 程 中 的 问 题 , 是 在 教 育 过 程 中 需 要 调 动 、培 养 和 提 高 的 学 生 自 主 性 、积 极 性 和 创 造 性 ; 另 一 种 是 人 在 历 史 发 展 中 的 主 体 性 ,它 属 于 教 育 目 的 和 结 果 的 问 题 , 是 教 育 应 塑 造 、追 求 和 实 现 的 学 生 在 未 来 发 展 方 面 成 为 社 会 主体 的 人 的 主体 性 。总 之 , 主体 性 教 育 培 养 的 学 生 应是 教 育 活 动 的 主 体 和 社 会 历 史 活 动 的 主 体 。 ” I 第 二 , 教 育 活 动 的 主 体 性 :从 认 识 论 到 本 体 论 的 “ 纵 深 ” 。学 生 的 主体 性 主要 通 过 教 育 活 动 过 程 来 养 成 和发

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

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

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摘要:本文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出发,提出“幼儿是他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一种客观实在,而不是别人“让”的结果;同时,又从主体性教育理论出发,提出主体性的培养,不仅是教育幼儿的手段,更是幼儿教育追求的目标,进而提出幼儿园“主体性教学”就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并不断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幼儿主体性的一种教育。

主体性教育理论,是最近十多年来教育界一直关注的的一个大热点,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当然也应该积极地关注这一教育理论--关注“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建构,关注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该如何贯彻这一代表时代发展潮流的教育思想。

但从近年来,我们对幼儿园的一些领导和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她们在如何理解“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如何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正确落实“主体性教育”思想方面还存在不少模糊的认识,以致阻碍了“主体性教育”思想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真正落实。

本文就这方面的一些问题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从客观上来说,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幼儿就是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不是教师“让”了,幼儿才能成为主体对这一观点,许多幼儿园教师和领导都持否认的态度。

她们认为,是教师“让”了,幼儿才能成为主体;反之,教师“不让”,幼儿就不可能成为主体。

这种观点在不少的报刊杂志上也时有见到,比如“让幼儿成为数学(或语言或音乐或游戏……)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这样的论文题目可真不少。

她们还认为,“幼儿是主体”是教育的结果,而并非一种客观存在。

她们的理由是,幼儿毕竟还是很幼稚、很无知的,他们怎么可能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呢?!幼儿极端的不成熟,他们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只有“受教育”的份和“受管”的份,他们不可能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上述这些认识当然是错误的。

因为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体”这一概念,它是相对客体而言,它表现出人与客观外界的关系--“在任何实践、认识活动中,作为实践者、行为者的人是主体,而作为实践和认识活动对象的世界、事物和人是客体。

幼儿园教育理念

幼儿园教育理念

幼儿园教育理念一、引言幼儿园教育理念是指幼儿园在教育活动中所秉持的核心观念和教育目标。

它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幼儿园教育理念,包括其内涵、特点以及实施方法等。

二、幼儿园教育理念的内涵1. 以儿童为中心幼儿园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幼儿园注重培养儿童的主体性,尊重儿童的意愿和兴趣,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和活动,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2. 全面发展幼儿园教育理念强调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语言、社会情感、身体、艺术等各个方面。

幼儿园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3. 自主探索幼儿园教育理念鼓励儿童的自主探索和主动学习。

幼儿园提供具有挑战性和启示性的学习环境,引导儿童主动探索、实践和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思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社会性与合作幼儿园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性和合作精神。

幼儿园通过组织集体活动和合作游戏,培养儿童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让儿童在相互交往中学会尊重他人、合作共赢。

三、幼儿园教育理念的特点1. 游戏为主导幼儿园教育理念的特点之一是以游戏为主导。

幼儿园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儿童在玩中学,提高学习效果。

2. 情景教学幼儿园教育理念强调情景教学。

幼儿园通过创设情境和场景,让儿童在真实和有趣的环境中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3. 个性化教育幼儿园教育理念注重个性化教育。

幼儿园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4. 教师角色转变幼儿园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合作火伴。

教师需要关注儿童的需求和发展,提供适应性的教育服务,积极引导和支持儿童的学习和成长。

四、幼儿园教育理念的实施方法1. 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幼儿园应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包括室内和室外的场所。

幼儿园教育原理与理论

幼儿园教育原理与理论

幼儿园教育原理与理论幼儿园教育原理与理论,是关于幼儿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理念的总结和研究。

它涉及到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原则、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幼儿教育的理念出发,探讨幼儿园教育原理与理论,并对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探寻。

一、幼儿教育理念幼儿教育的理念是指对幼儿教育的基本信念和价值观。

它是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决定了幼儿园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幼儿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化发展:幼儿在教育过程中应以个体为中心,充分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和发展每个幼儿的特长和潜能。

2. 综合发展:幼儿教育应注重幼儿在认知、语言、社会情感、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促进幼儿各能力的协调发展。

3. 游戏为主: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和需求,也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

幼儿园教育应通过游戏的形式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4. 情感关怀:幼儿是情感世界比较丰富和脆弱的群体,教师应注重与幼儿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为幼儿提供温暖、关爱和支持,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幼儿园教育原理幼儿园教育原理是指在幼儿教育中的基本原则和规律,是幼儿教育活动的总体设计和组织的理论依据。

幼儿园教育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以儿童为本:将幼儿置于教育的中心地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确保幼儿得到个体化的教育。

2. 统一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注重幼儿在认知、情感、社会等各方面的统一发展,同时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鼓励幼儿发挥个体潜能。

3. 教育与教学相结合:将教育目标融入教学活动,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过程,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4. 体验与探究相结合:注重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三、幼儿园教育的实践应用幼儿园教育原理与理论的实践应用是指幼儿教育理念和原则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操作。

根据幼儿园教育原理和理论,教师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实践应用:1.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环境、提供教具和材料等方式,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促进幼儿的主动参与和学习。

幼儿园教育的原则

幼儿园教育的原则

幼儿园教育的原则在幼儿园阶段,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教育的原则是基于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理解,以及幼儿个体需求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教育的原则,以及如何有效地实施这些原则。

1. 幼儿的主体性原则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是自己学习的主导者。

因此,幼儿园教育应注重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和探索环境。

教师要以幼儿为中心,尊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方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和自主探索,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综合发展原则幼儿园教育应该关注幼儿的综合发展,包括智力、语言、体育、艺术、情感、社会等各个方面。

教育活动应该全面培养幼儿的能力和素质,通过综合性的学习和体验,促进幼儿全面成长。

例如,可以通过游戏、音乐、绘画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艺术才能;通过团体活动和角色扮演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3. 个体差异和兴趣原则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兴趣和发展速度。

幼儿园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和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教师需要了解每个幼儿的特点和需要,并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设计相应的教育活动。

个性化的教育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4. 情感关怀和安全原则幼儿园教育必须注重情感关怀和安全保障。

幼儿是在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过渡阶段,他们需要安全稳定的环境和关怀。

教师应该与幼儿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关心他们的情感需求和成长过程。

同时,教师还应该提供安全的学习环境,确保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安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保护能力。

5. 与家庭合作原则幼儿园教育应该与家庭密切合作,形成家园共育的良好机制。

家庭是幼儿最重要的社会化环境,教师应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幼儿的家庭背景和教育需求。

通过家园合作,可以更好地支持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家长也可以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与教师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

6. 在实践中学习原则幼儿园教育应该以实践为基础,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获得知识与技能。

幼儿园的学前教育理论

幼儿园的学前教育理论

幼儿园的学前教育理论幼儿园的学前教育是指在孩子进入正式小学之前,为其提供全面的发展和适应学校环境的教育。

学前教育是一种早期教育形式,其目的是通过提供适应性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活动,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其社会和情感能力,以及奠定学习的基础。

一、儿童中心的理论幼儿园的学前教育理论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根据这一理论,学前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鼓励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和互动学习来获得知识。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指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

二、游戏教育理论游戏是幼儿园学前教育的核心活动。

根据游戏教育理论,游戏是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最佳途径。

通过游戏,幼儿可以在安全和放松的环境中探索世界、发展语言、社交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游戏也可以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和创造力。

三、发展教育理论发展教育理论认为,学前教育应该关注幼儿全面的发展。

这包括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方面的发展。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活动,幼儿园可以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潜能并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才能。

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四、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幼儿应该在与同龄人和教师的合作中学习。

通过合作学习,他们可以分享知识和经验,了解其他人的需求和观点,培养社会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幼儿园应该提供鼓励和支持合作学习的环境和机会。

五、包容教育理论包容教育理论强调每个孩子都有权利接受优质的教育。

幼儿园应该提供适应不同儿童的学习和发展需要的教育环境。

包容教育还鼓励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和需求。

总结:幼儿园的学前教育理论在实践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儿童中心、游戏教育、发展教育、合作学习和包容教育这些理论,幼儿园可以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机会,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教师在实施学前教育时也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这些理论,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操作,以确保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儿童的全面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摘要:本文主要就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出发,提出“幼儿就是她自己学习与发展得主体”,这就是一种客观实在,而不就是别人“让”得结果;同时,又从主体性教育理论出发,提出主体性得培养,不仅就是教育幼儿得手段,更就是幼儿教育追求得目标,进而提出幼儿园“主体性教学”就就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尊重幼儿得主体地位,并不断地、有目得有计划地发展幼儿主体性得一种教育。

主体性教育理论,就是最近十多年来教育界一直关注得得一个大热点,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得一部分,当然也应该积极地关注这一教育理论--关注“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得建构,关注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该如何贯彻这一代表时代发展潮流得教育思想。

但从近年来,我们对幼儿园得一些领导与教师得调查中发现,她们在如何理解“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与如何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正确落实“主体性教育”思想方面还存在不少模糊得认识,以致阻碍了“主体性教育”思想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得真正落实。

本文就这方面得一些问题谈谈本人得一些瞧法。

一、从客观上来说,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幼儿就就是自己学习与发展得主体,而不就是教师“让”了,幼儿才能成为主体对这一观点,许多幼儿园教师与领导都持否认得态度。

她们认为,就是教师“让”了,幼儿才能成为主体;反之,教师“不让”,幼儿就不可能成为主体。

这种观点在不少得报刊杂志上也时有见到,比如“让幼儿成为数学(或语言或音乐或游戏……)教学活动中得学习主体”,这样得论文题目可真不少。

她们还认为,“幼儿就是主体”就是教育得结果,而并非一种客观存在。

她们得理由就是,幼儿毕竟还就是很幼稚、很无知得,她们怎么可能成为自己学习与发展得主体呢?!幼儿极端得不成熟,她们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只有“受教育”得份与“受管”得份,她们不可能成为自己学习与发展得主体。

上述这些认识当然就是错误得。

因为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体”这一概念,它就是相对客体而言,它表现出人与客观外界得关系--“在任何实践、认识活动中,作为实践者、行为者得人就是主体,而作为实践与认识活动对象得世界、事物与人就是客体。

”(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凡就是从事认识活动得正常人(从幼儿认知得角度来瞧,幼儿园教育活动就就是幼儿得一种认识活动),不管其年龄如何(还不能思维得新生儿另论),她们都就是认识得主体。

不管幼儿年龄就是大就是小,她们在教育活动中都就是认识得主体(学习得主体),她们都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如果我们得教育无视幼儿得主体地位,不考虑幼儿得内在需要及其内部结构得特点与发展水平,就是不可能奏效得。

我们得教学要求、教育影响都必须通过幼儿一定得生理、心理得过程,以幼儿自身得认知结构与活动为中介,才能转化为幼儿得知识经验体系与幼儿得能力、个性特征。

每个幼儿都以她自己得方式去理解与接受教师对她们得影响,并且每个幼儿都以她们独特得方式对我们教师得教育影响作出反应,比如,在我们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有得幼儿很认真地参与,有得幼儿不愿意听,不愿意学,甚至有得幼儿在我们教师很认真地组织活动时,她们还在睡觉或注意力不集中,这不但不能说,她们不就是自己学习得主体,相反正说明了她们就是自己学习与发展得主体--这就是她们能动性得表现,就是她们根据自己得经验与需要选择我们教师对她们所施加得教育影响。

幼儿成为或者没有成为教师所期望得“好孩子”,那都就是幼儿主体性得一种表现形式。

所以我们可以说,幼儿就是她们自己学习与发展得主体,这就是一种客观存在,这就是不以人们得意志所转移得客观存在。

幼儿就是自己学习与发展得主体,她本来就就是主体,而不就是教师“让”了她们才成为主体。

那种认为“幼儿就是主体”就是教师“让”出来得观念,实质上就就是没有把幼儿当作真正得主体,在教育实践中没有真正尊重幼儿得主体地位。

这种观念,不但在理论上就是错误得,而且在实践中还会带来一种误导,比如,有得教师为了“让”幼儿成为主体,在“让”得活动过程中,教师考虑得仍然就是如何“‘让’幼儿成为主体”,即把幼儿当作被动得客体,而没有考虑到如何尊重幼儿这一主体。

简而言之,“‘让’幼儿成为主体”,其实质还就是把幼儿当作被动得客体。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做得、能够做得就是如何尊重幼儿得主体地位,如何把幼儿当作真正得主体来对待,而不就是如何去“让”幼儿成为主体。

二、主体性得培养,不仅就是教育幼儿得手段,更就是幼儿教育所追求得一个目标在谈到幼儿主体性(主体性包括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能动性、责任感等)得培养与发挥得问题时,许多幼教工作者谈得最多得就是如何“调动幼儿学习得积极性,提高幼儿学习得效率”“让幼儿在主动参与中学会、、、、、、”等等,她们只就是把幼儿主体性得培养与发挥当作一种手段(一种达到教育教学得知识技能目得得手段)。

其实这种认识就是不全面得。

因为“主体性就是人得全面发展得核心”(张继良,1989),“主体性就是现代人应具有得重要素质”,促进幼儿主体性得发展“就是进行教育得出发点、基础、依据与要实现得目得”(王道俊、郭文安:《教育研究》,1989)。

因此,重视对幼儿主体性得培养与发挥,不仅就是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得一种手段,而且更重要得就是,它还就是我们幼儿教育所追求得一个目标。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如果只把幼儿主体性得培养与发挥当作一种教育手段,那么,这不但不能使幼儿主体性得到相应得提高,而且还可能会有碍于幼儿主体性得发展。

比如,有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就是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手段,如制定各种严密得常规、有吸引力得奖惩制度以及开展形式多样得学习竞赛活动等,使幼儿得“学习积极性”确实被调动起来了;从客观上来讲,这对完成当时得教育教学任务,也确实起到了一定得促进作用。

但如果我们得幼儿教育总就是仅此而已,忽视对幼儿内在得学习积极性(如对学习得兴趣、对知识得求知欲、对学习活动得成就感)得培养,那么,幼儿以后得学习,也照样就是被动得,因为上述教育方式中幼儿所形成得那些所谓得“学习积极性”就是一种“操纵性得”积极性、被动得积极性,在这种条件下,幼儿学习得“积极”可能就是一种“无奈”得选择,如果一旦失去了“操纵性条件”,幼儿很可能也就失去了学习得积极性。

同时,如果幼儿习惯了“被操纵”,那么,这就有碍于她们对学习形成真正得发自内心得自愿自主得积极性;再者,这种从外部去“控制”与调动幼儿得学习积极性,而没有考虑幼儿得内在需要得做法,实质上也就是不尊重幼儿主体地位与幼儿主体性得一种表现。

仅仅把调动与发挥幼儿得主体性作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得一种手段,而忽视了对幼儿进行主体性得培养,就是一种舍本求末得做法。

所以,调动与发展幼儿得主体性,不仅就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得一种手段,更重要得就是,它还就是我们现代教学所追求得目标。

三、面向全体幼儿,尊重幼儿主体,将每个幼儿都当作其学习得真正主体现在,许多教师在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中,来来去去都就是让那几位“好孩子”唱“主角”,其她幼儿只能做“局外人”,她们每节课只能瞧老师与那几位“好孩子”得“表演”,这种只重视少数,而忽视大多数得做法就是有背于我们所提倡得“主体性教学”原则得,“主体性教学”所倡导得就是面向全体幼儿,尊重幼儿主体,使每个幼儿都能成为各种教育活动得“主角”。

为此,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得规律要求并促进她们身心得健康发展。

2、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幼儿学习得内在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我们反对单纯依靠严厉得纪律制度、奖惩制度来迫使幼儿学习,因为这样得学习并非真正主体性得学习,并且它还会有许多不良得后果,如使幼儿把学习当作负担,久而久之逐渐讨厌学习等。

3、教学要适应并促进幼儿个性得发展。

为此,我们要给幼儿以一定得选择权利,我们得教学要个性化。

这方面,我们现在得教学做得还很不够,我们现在得教学基本上就是只有“共性”得教学,而没有“个性”得教学。

我们得教学应多将一些主动权交给幼儿,使她们能根据自己得需要、兴趣、爱好、特点与其它条件,选择适合自己得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实现自己个性、主体性得发展,从而使教学要求由外在强制得力量转化为幼儿主体能动追求得东西。

4、要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得学习心理环境。

在教育活动中,一就是不要总就是教师“一言堂”,要允许幼儿发表自己得意见并给之以机会;在这种环境中,幼儿得行为与想法不会招来成人或其她小朋友得种种非议,使幼儿感到轻松、愉快。

二就是对幼儿得犯错误或失败应多一点宽容,因为幼儿年龄小,经验不足,能力有限,犯错误或失败就是难免得,如果我们对犯错误或失败得幼儿缺乏宽容之心,当她们犯错误或失败时,对她们施以严厉得处罚,这将会扼杀幼儿得主体性(如主动性、创造性等);另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犯错误或失败也就是幼儿成长必须经历得一个过程,幼儿从犯错误或失败中可以学到许多“‘只有成功,没有失败’得成长历程”所学不到得东西,如“如何才能不再犯类似得错误”等。

5、要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学习,不要使幼儿对教师产生“盲从”得心理。

要教育好幼儿,教师要注意树立威信,但就是这方面也不能走极端,不要使幼儿觉得教师所讲得全都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得绝对真理,使幼儿对教师产生“盲从”“依赖”得心理。

因为这样不利于幼儿主体性,特别就是创造性得发展。

所以我们倡议,不管怎么“高明”得教师都应该想办法给幼儿留下一个具有诱发批判精神与创造性得形象--“老师说得不一定都对”,为此我们教师在一定条件下,不妨有意地“失误”,以便能给幼儿也有“纠正”教师“错误”得机会,以减少甚至消除幼儿对教师产生得盲从心理。

我们认为,如果教学使幼儿对老师产生盲目崇拜,甚至达到迷信得程度,从“主体性教学”这一角度瞧,这种教学仍就是一种失败得教学。

综上所述,我认为,幼儿园“主体性教学”绝对不就是某些人所说得那种仅仅就是成天让幼儿做她们想做得事得“放羊式”“放任式”教学(对幼儿“放羊”“放任”,那就是我们教师得失职,就是教师对幼儿、对社会不负责任得表现),幼儿园“主体性教学”就就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尊重幼儿得主体地位,并不断地、有目得有计划地发展幼儿主体性得一种教育。

在“主体性教学”中,教师得主导作用不但不能“弱化”,而且还要增强。

“主体性教学”,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教学发展得一种潮流趋势,但要想真正将“主体性教学”得思想“幼儿园化”,还有许多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深入探索与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