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

合集下载

浅谈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

浅谈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

浅谈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幼儿教育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注重培养幼儿的主体性是幼教活动中的一项基本任务。

幼儿的主体性指的是幼儿在教育活动中能够主动参与和发展自我意识、主动表达、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文将从教育目标的确定、环境的营造、活动的设计三方面浅谈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

一、教育目标的确定幼教活动中的教育目标对于培养幼儿的主体性至关重要。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合理确定教育目标,以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探究欲望。

例如,在语言教育中,教育目标可以是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在艺术教育中,教育目标可以是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明确的教育目标,幼儿可以在教育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环境的营造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也是培养幼儿主体性的关键。

教育环境应该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首先,教室应具有良好的功能布局,让幼儿能够自由地参与各类教育活动。

其次,环境要多样化,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如绘画墙、益智玩具等,让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和参与。

此外,教师还应主动创设亲和力强的社交环境,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幼儿在教育活动中感到安心和自信。

三、活动的设计幼儿教育活动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幼儿的主体性发展。

活动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求,培养幼儿的主动参与和表达能力。

一种常见的活动设计方式是“以幼儿为中心”,即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和参与。

例如,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类型的画笔和颜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并进行创作。

这样的设计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培养他们的主体性。

此外,活动的设计还应注重情感交流和合作。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相互合作、交流和分享,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团队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从而培养他们的主体性和社交能力。

总结起来,幼教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主体性需要从教育目标的确定、环境的营造和活动的设计三方面着手。

幼儿园教育理论

幼儿园教育理论

幼儿园教育理论幼儿园教育理论是指为幼儿提供全面发展的教育和培养计划的理论。

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既要注重幼儿的身体、智力、社交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也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幼儿园教育理论:1. 儿童中心教育理论:这一理论强调幼儿园应该以幼儿为中心,通过提供有趣且与幼儿兴趣相关的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幼儿在这种环境中可以自由地探索、发现和学习新知识,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2. 贝尔多夫教育理论:贝尔多夫教育理论认为,幼儿园应该为幼儿提供有利于他们在整体和身心发展方面积极成长的环境。

这种教育理论注重幼儿的自由发展、个性的尊重和社交技能的培养。

3.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强调幼儿的自主学习和实际经验的重要性。

幼儿园应该提供合适的教具和材料,给予幼儿自由选择并自主探索的机会,从而促进他们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

4.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的。

在幼儿园中,幼儿可以通过与教师和同伴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幼儿园应该为幼儿提供与他人合作的机会,促进他们的社交、沟通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并通过为幼儿提供有趣、积极的学习环境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这些理论可以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安排和幼儿园的整体发展方向,确保幼儿能够获得适当的教育和培养。

幼儿园教育理论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儿童中心教育理论强调幼儿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幼儿园应该提供充满趣味和挑战的活动,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通过自主选择和参与感强的学习活动,幼儿可以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这种教育理论注重幼儿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贝尔多夫教育理论强调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

这个理论认为,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

幼儿园主题教育的特点和要素实践与思考

幼儿园主题教育的特点和要素实践与思考

幼儿园主题教育的特点和要素实践与思考一、概述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接受教育的起点,其教育质量和特点至关重要。

主题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不仅能够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幼儿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幼儿园主题教育的特点和要素实践与思考。

二、幼儿园主题教育的特点1. 幼儿导向主题教育以幼儿为主体,紧抠幼儿的兴趣、特长和实际生活经验,充分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这一特点使得主题教育更贴近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更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2. 跨学科整合主题教育注重知识的整合和应用,可以自然地融入各个学科领域,如语言、数学、科学、艺术等,促进幼儿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

这种跨学科的整合性教学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系统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 情境化学习主题教育将教育内容放置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幼儿身临其境地体验和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

通过情境化的学习,幼儿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和技能,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4. 教师引导在主题教育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者”,而是扮演着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他们需要根据幼儿的需求和发展阶段设计活动和情境,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教师的角色转变,更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潜能。

三、实施主题教育的要素1. 主题选择选择合适的主题对主题教育至关重要。

主题应该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主题应该具有一定的跨学科性,能够引导幼儿进行综合学习。

2. 情境设计情境设计是主题教育的核心环节。

教师需要根据主题内容精心设计情境,创设具有教育意义和吸引力的情境环境,引导幼儿参与主题活动,并在情境中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情境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幼儿的感知、动作、思维和情感等方面。

3. 教学手段在主题教育中,教学手段需要多样化和灵活化。

教师可以使用故事、游戏、实验、音乐等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参与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幼儿教育基本理论

幼儿教育基本理论

幼儿教育基本理论幼儿教育是指对3至6岁儿童进行系统性的教学活动,致力于促进他们身心发展和个性形成的过程。

在幼儿教育领域,有许多基本理论和原则,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指导和支持。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幼儿教育基本理论。

1. 儿童中心教育理论儿童中心教育理论是一种教育方式,将儿童视为学习的主体,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这种理论认为,儿童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育应该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和探索。

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和观察者的角色,与儿童进行互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 意义构建理论意义构建理论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互动来建立意义和知识。

这一理论主张,教育应该提供有意义的学习环境,通过情境创设和体验式学习来促进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挑战性的任务来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

根据这一理论,儿童通过与他人相互作用和参与社区活动来学习。

教育应该关注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并提供合适的学习机会和支持。

教师应该倡导合作学习和互助学习,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社交关系。

4.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通过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和构建个人意义来建立知识。

这一理论主张,儿童在探索和实践中建构知识,教育应该提供支持和引导。

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式问题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来激发儿童的思考和创造力。

这些幼儿教育基本理论提供了教学实践的指导,但并非是孤立的。

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和儿童的个体差异,综合运用这些理论,并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同时,幼儿教育还需要注重与家长的合作,共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儿童健康、独立、幸福的成长。

理解和应用这些基本理论,将有助于教师和家长更好地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提供支持和指导,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让每个儿童在幼儿教育中获得最好的成长经历。

浅析幼儿主体性的内涵及激发意义

浅析幼儿主体性的内涵及激发意义

浅析幼儿主体性的内涵及激发意义幼儿教育作为人的一生所接受的最基础的教育,是决定个人今后发展、为人处世等各方面能力的重要因素,能否接受到良好的幼儿教育,对于幼儿的整体的人生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

现行的幼儿教育仍旧以遵循传统的教育理念为主,实行的“教师讲台讲,幼儿底下听”的模式,无论是从教育方式还是教育内容上都缺乏创新性、针对性,很少根据幼儿特点来制定合适的教育计划,影响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白白错过了良好教育形成的最佳时期,不仅对幼儿时期各项能力的发展起不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更不利于幼儿今后的成长。

一幼儿主体性的内涵及激发意义幼儿主体性就是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为我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自主性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自己行使自己的权利,对自己的事务自我决断,支配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他主;为我性,即主题活动的目的性;主动性就是主题根据自己现实情况和客观情况,选择客体、方法和策略,开展活动,从而达到目的;创造性是个性通过变革和改造旧事物,产生新颖独特的新事物。

目前的幼儿教育,提倡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目标。

儿童教育专家皮亚杰认为,教师应该发现符合特定阶段并用有关阶段的心理结构所能同化的方式教给学生。

默纳舒尔在《让孩子自己做主》中指出,培养具有思考力的孩子,尽早让孩子学会“自己做主”,“自我思考”的技能,是老师和家长应该重视的。

这是因为充分激发幼儿主体性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更能令幼儿学会和掌握主动学习的思维与能力,为后来的学习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幼儿主体性激发的现状2.1 教师主导性贯穿教育实践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一直是幼儿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到课堂实施再到课堂质量衡量,都是以老师为主导的标准来进行界定,并没有考虑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师实施教育的最终对象。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育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在特定环境下,以教师或者是以幼儿为中心的条件是不断变化的。

幼儿园教育理念

幼儿园教育理念

幼儿园教育理念一、引言幼儿园教育理念是指幼儿园在教育活动中所秉持的核心观念和教育目标。

它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幼儿园教育理念,包括其内涵、特点以及实施方法等。

二、幼儿园教育理念的内涵1. 以儿童为中心幼儿园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幼儿园注重培养儿童的主体性,尊重儿童的意愿和兴趣,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和活动,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2. 全面发展幼儿园教育理念强调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语言、社会情感、身体、艺术等各个方面。

幼儿园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3. 自主探究幼儿园教育理念鼓励儿童的自主探究和主动学习。

幼儿园提供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学习环境,引导儿童主动探索、实践和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社会性与合作幼儿园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性和合作精神。

幼儿园通过组织集体活动和合作游戏,培养儿童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让儿童在相互交往中学会尊重他人、合作共赢。

三、幼儿园教育理念的特点1. 游戏为主导幼儿园教育理念的特点之一是以游戏为主导。

幼儿园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儿童在玩中学,提高学习效果。

2. 情景教学幼儿园教育理念强调情景教学。

幼儿园通过创设情境和场景,让儿童在真实和有趣的环境中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3. 个性化教育幼儿园教育理念注重个性化教育。

幼儿园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4. 教师角色转变幼儿园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教师需要关注儿童的需求和发展,提供适应性的教育服务,积极引导和支持儿童的学习和成长。

四、幼儿园教育理念的实施方法1. 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幼儿园应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包括室内和室外的场所。

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

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

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摘要:本文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出发,提出“幼儿是他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一种客观实在,而不是别人“让”的结果;同时,又从主体性教育理论出发,提出主体性的培养,不仅是教育幼儿的手段,更是幼儿教育追求的目标,进而提出幼儿园“主体性教学”就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并不断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幼儿主体性的一种教育。

主体性教育理论,是最近十多年来教育界一直关注的的一个大热点,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当然也应该积极地关注这一教育理论--关注“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建构,关注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该如何贯彻这一代表时代发展潮流的教育思想。

但从近年来,我们对幼儿园的一些领导和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她们在如何理解“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如何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正确落实“主体性教育”思想方面还存在不少模糊的认识,以致阻碍了“主体性教育”思想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真正落实。

本文就这方面的一些问题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从客观上来说,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幼儿就是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不是教师“让”了,幼儿才能成为主体对这一观点,许多幼儿园教师和领导都持否认的态度。

她们认为,是教师“让”了,幼儿才能成为主体;反之,教师“不让”,幼儿就不可能成为主体。

这种观点在不少的报刊杂志上也时有见到,比如“让幼儿成为数学(或语言或音乐或游戏……)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这样的论文题目可真不少。

她们还认为,“幼儿是主体”是教育的结果,而并非一种客观存在。

她们的理由是,幼儿毕竟还是很幼稚、很无知的,他们怎么可能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呢?!幼儿极端的不成熟,他们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只有“受教育”的份和“受管”的份,他们不可能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上述这些认识当然是错误的。

因为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体”这一概念,它是相对客体而言,它表现出人与客观外界的关系--“在任何实践、认识活动中,作为实践者、行为者的人是主体,而作为实践和认识活动对象的世界、事物和人是客体。

(完整版)主体性教育理论

(完整版)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1、教育主体性的涵义教育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这一主体转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新需要时,才能真正促使学生的身心向高一级水平发展。

苏联一位著名教育家指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每一位优秀教师工作中的座右铭。

”这句话凝练地表达了教学工作最本质的规律,教师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内动力,形成稳定、健康的心理品质,从而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成为学习中的成功者。

用系统论观点阐述,教师和学生同为一个教学系统中的两大要素。

要使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教与学两个单位功能之和,教师的思想、认识、心灵都应向学生开放,努力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和教师教学活动同步运转的要素,使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是教师的主观愿望,而且也是学生的内在要求。

这样师生共同形成的合力就足以战胜教改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达到预期目的。

2、教育史依据在教育发展史中,本来就一直存在着重视和忽视培养学生主动性的两种倾向及斗争。

早在300 多年前,夸美纽斯就在他的经典著作《大教学论》的扉页上开宗明义地写道:我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100 多年前,著名的德国民主主义教育家、被誉为“教师的教师”的第斯多惠又说:“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

”19 世纪俄国卓越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师应该仅仅是帮助学生克服理解某一现象时的困难,不是教,而只是帮助学。

”20 世纪初期,苏联著名女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在思考关于真正的民主学校发展趋势时指出:“未来学校应该是学生的自由联合,他们的目的是通过共同的努力为自己铺设一条通向思考王国的道路。

在这样的学校里,教师只是有丰富经验和知识的年长同志,他们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地学习,他给学生以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方法。

”我国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

主体教育理论_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主体教育理论_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主体教育理论_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引言: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旨在引导和培养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使其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

近年来,主体教育理论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这一理论很好地强调了学习者的主体性。

然而,单纯强调个人主体性的教育模式容易忽略学习者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因此逐渐出现了主体间性的教育理论。

本文将探讨主体教育理论的演变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一、主体教育理论的主体性主体教育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将学习者视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改变者。

这一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构建和重建知识,通过主体性的学习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主体教育理论的出现对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了革新,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倡导教育者为学习者提供适当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机会,以促进学习者的主体发展。

二、主体教育理论的不足尽管主体教育理论强调了学习者的主体性,但在过分强调个体主体性的同时,容易忽略学习者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构建知识。

个体主体性教育模式可能导致学习者过于自我中心,缺乏合作和共享的意识,从而限制了学习和发展的潜力。

三、主体间性的理论出现为了弥补主体教育理论的不足,主体间性的教育理论逐渐出现并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主体间性的教育理论强调了学习者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视学习为一种社会活动。

学习者通过与他人共同构建和分享知识,获得了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机会,实现了个人和集体的双向发展。

主体间性的教育理论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促进了学习者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四、主体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主体教育理论的发展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首先,教育者应该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力,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态度。

其次,教育者应该创造有利于学习者主体性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适应学习者需求的教学方法。

幼儿主体性的教研活动(3篇)

幼儿主体性的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幼儿主体性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强调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幼儿的兴趣、需求和发展。

为了更好地推动幼儿主体性教育的发展,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我们特此开展本次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幼儿主体性教育的认识,明确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 探讨幼儿主体性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三、活动内容1. 幼儿主体性教育理论探讨(1)介绍幼儿主体性教育的内涵、意义和发展历程。

(2)分析幼儿主体性教育的特点、原则和实施策略。

2. 幼儿主体性教育实践案例分析(1)分享幼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幼儿主体性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法。

(2)分析幼儿主体性教育案例,探讨如何提高幼儿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幼儿主体性教育课程设计(1)介绍幼儿主体性教育课程设计的原则和步骤。

(2)分组讨论,设计具有幼儿主体性的课程方案。

4. 幼儿主体性教育评价(1)探讨幼儿主体性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指标。

(2)分享幼儿教师在实际评价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四、活动过程1. 开场致辞主持人简要介绍活动背景、目标及流程,并邀请专家进行开场讲座。

2. 幼儿主体性教育理论探讨专家围绕幼儿主体性教育的内涵、意义、特点、原则和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讲解,教师认真聆听、记录。

3. 幼儿主体性教育实践案例分析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幼儿教师分享实际案例,分析问题、探讨解决方法,其他教师积极参与讨论。

4. 幼儿主体性教育课程设计分组讨论,教师根据幼儿主体性教育原则,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方案,并分享设计思路。

5. 幼儿主体性教育评价探讨幼儿主体性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指标,分享评价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6. 总结与反思主持人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教师分享学习心得,提出改进措施。

五、活动总结本次幼儿主体性教研活动,旨在提高教师对幼儿主体性教育的认识,探讨幼儿主体性教育的方法和策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学理论 幼儿园教育理论

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学理论 幼儿园教育理论

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学理论幼儿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培养孩子的基本品格、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等任务。

而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教育学理论对于幼儿园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学理论入手,全面探讨幼儿园教育理论。

一、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学理论的内涵(一)教育学理论的概念教育学理论是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规律的认识和总结。

在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学理论中,包括了幼儿成长发展规律的研究、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探讨等内容。

(二)教育学理论的功能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学理论具有指导教学实践、促进专业素养提升、激发教育创新的功能。

通过教育学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幼儿园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幼儿园教育理论(一)儿童发展理论1. 来自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 来自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3. 来自萨提爵的多元智能理论(二)幼儿园教育目标和任务1.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能力2. 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3. 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三)幼儿园教学方法和手段1.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2.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3. 重视孩子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三、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学理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一)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教育学理论运用1. 根据儿童发展理论进行教学设计2. 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3. 鼓励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二)教育学理论对幼儿园教师角色的塑造1. 要求教师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高超的专业能力2. 要求教师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3. 要求教师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合作(三)教育学理论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发展的影响1. 促进幼儿园教师的思想更新与知识更新2. 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3. 促进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发展与成长四、结语从本文对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学理论和幼儿园教育理论的探讨可以得出,教育学理论对于幼儿园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主体性教育管理的理论审视

主体性教育管理的理论审视
中的惟 一 主体 ,学 生 只是教 师加 工 、塑造 的对 象 。这种教
主体性 教育 管 理 的理论 基础 两 个方 面作 一肤 浅 的探讨把 人 的 发 展 也 类 似 地 视 为 与 自然 的 发 展


主 体 性 教 育 管 理 的 本 质 内 涵
展 。 研 究 教 育 活 动 过 程 的 主 体 性 既 是 培 养 和 发 展 学 生 主体 “ 性 的 必 然 要 求 , 是 当 代 教 育 活 动 发 展 的 重 要 趋 势 ” l传 也 。 4 统 教 育 仅 从 教 学 认 识 论 的 层 面 出 发 ,认 为 教 师 是 教 学 过 程
客 体 的 相 互 作 用 中 ,在 与 主 体 的 相 互 交 流 中 , 在 活 生 生 的
教育 活动 中得 到最 大 限度 的发展 。
心 理 的 结 构 面 ; 第 二 个 双 重 是 : 它 具 有 人 类 群 体 的
性 质 和个 体 身 心 的性 质 。这 四 者 相 互交 错 渗透 ,不 可分 割 ” 。 I 中 ,工 艺— — 社 会 的客 观 结 构 面构 成 了 主体 其 性 的现 实基 础 ,文化 —— 心理 的结 构 面则 是 主体 性 的本 质 内 涵 。 从 教 育 学 方 面 来 讲 , 学 生 的 主 体 性 有 两 种 意 义 : 一 种 是 人 在 自我 发 展 中 的 主 体 性 , 它 属 于 教 育 与 发 展 过 程 中 的 问 题 , 是 在 教 育 过 程 中 需 要 调 动 、培 养 和 提 高 的 学 生 自 主 性 、积 极 性 和 创 造 性 ; 另 一 种 是 人 在 历 史 发 展 中 的 主 体 性 ,它 属 于 教 育 目 的 和 结 果 的 问 题 , 是 教 育 应 塑 造 、追 求 和 实 现 的 学 生 在 未 来 发 展 方 面 成 为 社 会 主体 的 人 的 主体 性 。总 之 , 主体 性 教 育 培 养 的 学 生 应是 教 育 活 动 的 主 体 和 社 会 历 史 活 动 的 主 体 。 ” I 第 二 , 教 育 活 动 的 主 体 性 :从 认 识 论 到 本 体 论 的 “ 纵 深 ” 。学 生 的 主体 性 主要 通 过 教 育 活 动 过 程 来 养 成 和发

幼儿启蒙教育中的学习主体性

幼儿启蒙教育中的学习主体性

幼儿启蒙教育中的学习主体性幼儿启蒙教育是指对幼儿进行的早期教育,旨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在幼儿启蒙教育中,学习主体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学习主体性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幼儿启蒙教育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学习主体性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学习主体性的重要性学习主体性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一种重要品质。

具有良好学习主体性的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学习任务,更快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更有创造力地解决问题。

培养幼儿的学习主体性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学前阶段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还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培养幼儿学习主体性的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和材料,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探索中获得成就感。

尊重和关爱每个幼儿:了解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根据其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让每个幼儿都感受到被尊重和关爱。

鼓励幼儿自主学习:给予幼儿适当的自主权,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选择、有决策权,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注重情感因素的培养:通过亲子互动、师生互动等方式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让他们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幼儿启蒙教育中的实践案例小明是一名三岁半的幼儿,他对动物特别感兴趣。

在托班老师的引导下,小明开始了解各种动物,并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

老师为小明提供了大量关于动物的书籍和图片,鼓励他自己选择想要了解的动物,并帮助他进行相关资料搜集和整理。

在这个过程中,小明展现出了强烈的学习主体性,他不仅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还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实践案例可以看出,在幼儿启蒙教育中注重培养学习主体性对于幼儿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结语在幼儿启蒙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学习主体性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

只有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尊重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自主学习以及注重情感因素的培养,才能有效提升幼儿的学习主体性水平。

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

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

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幼儿教育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为了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和积极参与度,在幼教活动中,教师需要贯彻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并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机会,引导幼儿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本文将探讨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1. 幼儿的主体性概述幼儿的主体性指的是幼儿在活动中能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意愿、需求以及展示个性和能力的特点。

幼儿的主体性是其在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独立性的表现,是其个性健全发展的重要基础。

幼儿的主体性在幼教活动中得以体现,能够使其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也培养其良好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2. 创设积极的幼教环境为了促进幼儿的主体性,教师首先需要提供积极的教育环境。

这个环境应包括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如各种教具、图书和艺术材料等。

同时,教室的布置应充满温馨和活泼的氛围,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

3. 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幼儿的主体性需要在幼教活动中得以实践和发展。

教师在活动设计中应注重引导幼儿参与,并确保他们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

比如,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多种颜色的画笔和纸张,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力随意创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4. 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每个幼儿独特的发展路径和个性特点需要得到尊重和关注。

教师应以幼儿为中心,根据其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在幼教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倾听幼儿的意见和建议,关注他们的需求,并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水平合理调整活动内容和目标。

5. 鼓励幼儿表达和分享幼儿通过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可以进一步促进其主体性的发展。

教师应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肯定。

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幼儿互相交流和分享,培养他们合作和倾听他人的能力。

6. 给予适当的自主选择权幼儿的主体性可以通过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选择权得以发展。

在幼教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多种选择,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做出决策。

注重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主体性的发挥

注重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主体性的发挥

注重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主体性的发挥幼儿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而角色游戏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角色游戏中,注重幼儿的主体性发挥,是提高幼儿综合能力,培养个性特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1.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会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根据不同的情景进行语言的表达交流,这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能够帮助幼儿提高沟通表达能力,拓展语言范围,培养语言交际技能。

2.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需要和其他小伙伴进行互动,共同构建游戏场景,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帮助幼儿学会团队合作,培养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3.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需要根据情景做出相应的反应,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幼儿的思维发展,促进幼儿智力的提高。

4.增强幼儿自我认识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扮演各种角色,体验不同职业与身份,有助于幼儿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

角色游戏对幼儿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注重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主体性发挥,更是提高角色游戏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1.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注重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主体性发挥,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角色扮演的内容和方式,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发挥,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自我决策能力。

1.提供丰富的角色情景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角色情景,丰富多样的游戏道具和场景布置,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力扮演不同的角色,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

2.尊重幼儿的选择在游戏中,尊重幼儿的选择,不要强制性地规定幼儿扮演某种角色或者采取某种表现方式,而是鼓励幼儿自由发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

3.引导幼儿自主发挥在游戏中,引导幼儿自主发挥,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游戏表演,提供积极的指导和鼓励,让幼儿有信心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个性。

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概述我国的传统教育,忽视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正是基于此,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有学者提出了主体教育的思想,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研究、探索如何通过教育全面构建人的良好素质,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充分的发展,本文就以主体教育为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什么是主体教育2004年1月我国首届主体教育理论研讨会上,与会的研究者们就主体教育的概念达成了共识:所谓的主体教育,就是依靠主体来培养主体的教育,它包括三层含义:第一,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生活的主体,弘扬人的主体性,这是主体教育的基本价值立场;第二,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正在成长着的主体,有一定的主体性,又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这是主体教育人性论的体现;第三,只有发挥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才能培养主体性强的人,这是主体教育所采取的基本策略。

主体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每个人得到全面、自由、充分地发展。

二.主体教育在我国的发展阶段主体教育的研究在我国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顾明远教授就提出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的理论,并在其后编写的《教育学》一书中有专门的论述。

之后,关于主体教育的理论,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这些探索为以后主体教育在实践中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也在实践层面上进行了积极、大胆、有效地尝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实验”;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北京海淀区28所学校的“和谐教育”实验等。

三.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主体教育主体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最终要在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才能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促进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我国的理论研究者们从下面几个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1.建构发展性教学策略所谓的发展性教学策略就是在现代教学观念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主动学习促进主体发展,它包括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差异发展、体验成功4个基本策略。

主体教育的理论基础问题

主体教育的理论基础问题
化使得整个世界日益联成一体,人的“类”存在成
为了经验的事实。另一方面,全球化也激起了民
族化、本土化的逆动,群体的价值反而凸显出来。
中国所处的阶段和面临的任务更加复杂和艰辛。
一方面,它必须尽快摆脱封建血缘的“人的依赖关
系”一一这是官僚主义和权力腐败的重要根源,以
进行市场经济建设,培养现代意义上的个体主体;
论学习,广泛借鉴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是有效解决
问题的成功策略。当前,有必要继续发扬这一研
究传统,进一步学习和吸收各种有价值的学术思
想,丰富学术资源。对此,总的指导原则应该是古
今中外法,即努力吸收人类所创造的全部优秀文
化成果,全面利用各学科研究的有益成果。不过,
从实际工作来说,这只能是方向和理想,事实上谁
学术源泉。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确立合理的教育价值观,是主体教育首要的
理论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上,马克思关于人的
全面发展理论为主体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
体说,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揭示了个人
发展的社会历史规律,阐明了在现代社会中人的
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强调人的解放和弘扬人
说视为一个学科的基本结论,出现只见树木,不见
森林的现象,这是值得警惕的问题。其实,一个学
科领域,有一些基本问题,在每个基本问题上,可
能会有种种不同的学说,一个学科的基本认识,是
多种学说权衡综合而达成的结论。在利用各学科
资源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区分不同学说,防止
把某种学说和一个学科的基本成果等同起来。此
系,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身。教育作为
人类自身生产的重要方面,人的发展当然是其基

儿童作为研究者——论幼儿课程上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儿童作为研究者——论幼儿课程上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 儿童权利宣 言》 、 ( J L 童权利公约 》 、 《 儿童生存 、 保护 和 发展世界宣言》 等一系列的保护儿童权利 的国际准则 , 儿 童
权利得以重视 。 ( 3 ) 师生地位的变化。
me n t t h e c u r r i c u l u m o u t l o o k o f a u t o n o mo u s l e a r n i n g a n d e x p l o — r a t i o n i s t h e e mb o d i me n t o f e d u c a t o r s ’n e w o u t l o o k o n c h i l d r e n a n d e d u c a i t o n i n c u r r i c u l u m p r a c t i c e . I t i s a l s o B n a c t i v i t y r e a l i z -
பைடு நூலகம்
儿童作为研究者
论 幼 儿课 程 上 幼 儿 主 体 性 的发 挥
黄 采 其 荣
( 湖 南师 范大 学田 家炳教 育科 学 学院
中图分类号 : G 6 1 文献标识码 : A
湖南・ 长沙
4 1 0 0 0 0 )
文章编号 : 1 6 7 2 — 7 8 9 4 ( 2 0 1 4 ) 0 3 — 0 1 0 7 — 0 2
On C h i l d r e n a s R e s e a r c h e r s : On C h i l d r e n ’ S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i n
Ki n d e r g a r t e n Co u r s e s / / Hu a n g Ro n g

【幼儿教育】谈对主体性原则的一点认识

【幼儿教育】谈对主体性原则的一点认识

【幼儿教育】谈对主体性原则的一点认识幼儿教育谈对主体性原则的一点认识在幼儿教育中,主体性原则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原则,它在培养孩子的主体能动性和发展整体素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对主体性原则的认识。

一、主体性原则的理论基础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展孩子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其兴趣和积极性,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主体性原则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体差异理论:孩子在身体、智力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

主体性原则强调以孩子的个体特点为出发点,关注他们的兴趣、需求和潜能。

2.发展心理学理论: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孩子的认知、语言、社交等能力发展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根据孩子的发展特点,提供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其全面发展。

3.构建合作共同体理论:主体性原则倡导建立积极、平等和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与孩子建立合作共同体,激发孩子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通过学习合作与交流,促进孩子的主体性发展。

二、主体性原则的实践策略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如何贯彻主体性原则也是关键问题。

以下是几种主体性原则的实践策略:1.关注孩子的需求:教师要倾听孩子的需求和意见,根据孩子的兴趣指导他们的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观察和交流等方式,了解孩子的需求,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

2.激发孩子的主动性: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任务,引导孩子自主学习和探索。

同时,鼓励孩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给予充分的支持和指导。

3.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营造积极和谐的教育环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并组织一些创造性的活动,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发展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给予适当的指导。

同时,教师要担任起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在过程中不断激发孩子的主体性。

三、主体性原则的意义和挑战主体性原则的贯彻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摘要:本文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出发,提出“幼儿是他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一种客观实在,而不是别人“让”的结果;同时,又从主体性教育理论出发,提出主体性的培养,不仅是教育幼儿的手段,更是幼儿教育追求的目标,进而提出幼儿园“主体性教学”就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并不断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幼儿主体性的一种教育。

主体性教育理论,是最近十多年来教育界一直关注的的一个大热点,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当然也应该积极地关注这一教育理论--关注“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建构,关注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该如何贯彻这一代表时代发展潮流的教育思想。

但从近年来,我们对幼儿园的一些领导和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她们在如何理解“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如何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正确落实“主体性教育”思想方面还存在不少模糊的认识,以致阻碍了“主体性教育”思想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真正落实。

本文就这方面的一些问题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从客观上来说,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幼儿就是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不是教师“让”了,幼儿才能成为主体对这一观点,许多幼儿园教师和领导都持否认的态度。

她们认为,是教师“让”了,幼儿才能成为主体;反之,教师“不让”,幼儿就不可能成为主体。

这种观点在不少的报刊杂志上也时有见到,比如“让幼儿成为数学(或语言或音乐或游戏……)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这样的论文题目可真不少。

她们还认为,“幼儿是主体”是教育的结果,而并非一种客观存在。

她们的理由是,幼儿毕竟还是很幼稚、很无知的,他们怎么可能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呢?!幼儿极端的不成熟,他们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只有“受教育”的份和“受管”的份,他们不可能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上述这些认识当然是错误的。

因为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体”这一概念,它是相对客体而言,它表现出人与客观外界的关系--“在任何实践、认识活动中,作为实践者、行为者的人是主体,而作为实践和认识活动对象的世界、事物和人是客体。

”(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凡是从事认识活动的正常人(从幼儿认知的角度来看,幼儿园教育活动就是幼儿的一种认识活动),不管其年龄如何(还不能思维的新生儿另论),他们都是认识的主体。

不管幼儿年龄是大是小,他们在教育活动中都是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体),他们都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如果我们的教育无视幼儿的主体地位,不考虑幼儿的内在需要及其内部结构的特点和发展水平,是不可能奏效的。

我们的教学要求、教育影响都必须通过幼儿一定的生理、心理的过程,以幼儿自身的认知结构和活动为中介,才能转化为幼儿的知识经验体系和幼儿的能力、个性特征。

每个幼儿都以他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接受教师对他们的影响,并且每个幼儿都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对我们教师的教育影响作出反应,比如,在我们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有的幼儿很认真地参与,有的幼儿不愿意听,不愿意学,甚至有的幼儿在我们教师很认真地组织活动时,他们还在睡觉或注意力不集中,这不但不能说,他们不是自己学习的主体,相反正说明了他们是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他们能动性的表现,是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选择我们教师对他们所施加的教育影响。

幼儿成为或者没有成为教师所期望的“好孩子”,那都是幼儿主体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所以我们可以说,幼儿是他们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一种客观存在,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所转移的客观存在。

幼儿是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他本来就是主体,而不是教师“让”了他们才成为主体。

那种认为“幼儿是主体”是教师“让”出来的观念,实质上就是没有把幼儿当作真正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没有真正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这种观念,不但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中还会带来一种误导,比如,有的教师为了“让”幼儿成为主体,在“让”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考虑的仍然是如何“…让‟幼儿成为主体”,即把幼儿当作被动的客体,而没有考虑到如何尊重幼儿这一主体。

简而言之,“…让‟幼儿成为主体”,其实质还是把幼儿当作被动的客体。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做的、能够做的是如何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如何把幼儿当作真正的主体来对待,而不是如何去“让”幼儿成为主体。

二、主体性的培养,不仅是教育幼儿的手段,更是幼儿教育所追求的一个目标在谈到幼儿主体性(主体性包括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能动性、责任感等)的培养和发挥的问题时,许多幼教工作者谈得最多的是如何“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幼儿学习的效率”“让幼儿在主动参与中学会......”等等,她们只是把幼儿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当作一种手段(一种达到教育教学的知识技能目的的手段)。

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

因为“主体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张继良,1989),“主体性是现代人应具有的重要素质”,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是进行教育的出发点、基础、依据和要实现的目的”(王道俊、郭文安:《教育研究》,1989)。

因此,重视对幼儿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不仅是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是我们幼儿教育所追求的一个目标。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如果只把幼儿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当作一种教育手段,那么,这不但不能使幼儿主体性得到相应的提高,而且还可能会有碍于幼儿主体性的发展。

比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手段,如制定各种严密的常规、有吸引力的奖惩制度以及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竞赛活动等,使幼儿的“学习积极性”确实被调动起来了;从客观上来讲,这对完成当时的教育教学任务,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如果我们的幼儿教育总是仅此而已,忽视对幼儿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如对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求知欲、对学习活动的成就感)的培养,那么,幼儿以后的学习,也照样是被动的,因为上述教育方式中幼儿所形成的那些所谓的“学习积极性”是一种“操纵性的”积极性、被动的积极性,在这种条件下,幼儿学习的“积极”可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如果一旦失去了“操纵性条件”,幼儿很可能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如果幼儿习惯了“被操纵”,那么,这就有碍于他们对学习形成真正的发自内心的自愿自主的积极性;再者,这种从外部去“控制”和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而没有考虑幼儿的内在需要的做法,实质上也是不尊重幼儿主体地位和幼儿主体性的一种表现。

仅仅把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作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而忽视了对幼儿进行主体性的培养,是一种舍本求末的做法。

所以,调动和发展幼儿的主体性,不仅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它还是我们现代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三、面向全体幼儿,尊重幼儿主体,将每个幼儿都当作其学习的真正主体现在,许多教师在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中,来来去去都是让那几位“好孩子”唱“主角”,其他幼儿只能做“局外人”,他们每节课只能看老师和那几位“好孩子”的“表演”,这种只重视少数,而忽视大多数的做法是有背于我们所提倡的“主体性教学”原则的,“主体性教学”所倡导的是面向全体幼儿,尊重幼儿主体,使每个幼儿都能成为各种教育活动的“主角”。

为此,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要求并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2.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幼儿学习的内在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我们反对单纯依靠严厉的纪律制度、奖惩制度来迫使幼儿学习,因为这样的学习并非真正主体性的学习,并且它还会有许多不良的后果,如使幼儿把学习当作负担,久而久之逐渐讨厌学习等。

3.教学要适应并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为此,我们要给幼儿以一定的选择权利,我们的教学要个性化。

这方面,我们现在的教学做得还很不够,我们现在的教学基本上是只有“共性”的教学,而没有“个性”的教学。

我们的教学应多将一些主动权交给幼儿,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特点和其它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自己个性、主体性的发展,从而使教学要求由外在强制的力量转化为幼儿主体能动追求的东西。

4.要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心理环境。

在教育活动中,一是不要总是教师“一言堂”,要允许幼儿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给之以机会;在这种环境中,幼儿的行为和想法不会招来成人或其他小朋友的种种非议,使幼儿感到轻松、愉快。

二是对幼儿的犯错误或失败应多一点宽容,因为幼儿年龄小,经验不足,能力有限,犯错误或失败是难免的,如果我们对犯错误或失败的幼儿缺乏宽容之心,当他们犯错误或失败时,对他们施以严厉的处罚,这将会扼杀幼儿的主体性(如主动性、创造性等);另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犯错误或失败也是幼儿成长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幼儿从犯错误或失败中可以学到许多“…只有成功,没有失败‟的成长历程”所学不到的东西,如“如何才能不再犯类似的错误”等。

5.要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学习,不要使幼儿对教师产生“盲从”的心理。

要教育好幼儿,教师要注意树立威信,但是这方面也不能走极端,不要使幼儿觉得教师所讲的全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使幼儿对教师产生“盲从”“依赖”的心理。

因为这样不利于幼儿主体性,特别是创造性的发展。

所以我们倡议,不管怎么“高明”的教师都应该想办法给幼儿留下一个具有诱发批判精神和创造性的形象--“老师说的不一定都对”,为此我们教师在一定条件下,不妨有意地“失误”,以便能给幼儿也有“纠正”教师“错误”的机会,以减少甚至消除幼儿对教师产生的盲从心理。

我们认为,如果教学使幼儿对老师产生盲目崇拜,甚至达到迷信的程度,从“主体性教学”这一角度看,这种教学仍是一种失败的教学。

综上所述,我认为,幼儿园“主体性教学”绝对不是某些人所说的那种仅仅是成天让幼儿做他们想做的事的“放羊式”“放任式”教学(对幼儿“放羊”“放任”,那是我们教师的失职,是教师对幼儿、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幼儿园“主体性教学”就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并不断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幼儿主体性的一种教育。

在“主体性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但不能“弱化”,而且还要增强。

“主体性教学”,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教学发展的一种潮流趋势,但要想真正将“主体性教学”的思想“幼儿园化”,还有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深入探索和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