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筝(柳中庸)阅读答案
诗歌鉴赏练习题 附答案
诗歌鉴赏练习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塑造了“小孤山”怎样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5分)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桑乾刘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①刘皂,咸阳人。
②咸阳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乾河在并州北约二百公里处。
(1)“客舍并州已十霜”中的“霜”字,可否换成“年”?请简述理由。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登鹳雀楼畅诸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人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
(1)该诗颈联的“围”字和“断”字用得妙,请作简要分析。
(5分)(2)请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分)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①,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有人说“惆怅”是该诗的诗眼。
若是,那它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5分)(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景与情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6分)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八 诗歌鉴赏(新教材新高考)诗歌讲练测练习(解析版)
诗歌鉴赏专题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筝柳中庸①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南方。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写听筝的感受,“听”是此诗的关键,所写内容都是围绕“听”字铺开。
B.首联“悲怨”二字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并为全诗奠定了悲怨的情感基调。
C.颈联诗人展开想象,用“谁家”“何处”连连发问,孤独寂寞之情溢于言表。
D.全诗情感非常丰富,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伤春之悲、怀人之愁、离别之恨。
2.古人描摹音乐颇有心得,请比较一下本诗颔联与《琵琶行》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句在描摹音乐的不同之处。
【答案】1.D 2.两个诗句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各有特色各有千秋。
柳诗以形写声,通过描摹柳条伴着春风絮絮话别,啼鸟绕着落花声声鸣啼的场景,以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写出筝声中的悲怨之情;白诗则直接以声写声,以银瓶突破、水浆四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的声音比喻琵琶声的清越雄壮,使人感觉到琵琶声的铿锵有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直抒胸臆”错,颔联借景抒情,借想象的景象来表达悲怨之情,是间接抒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颔联“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运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以形写声。
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视觉形象。
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读者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毕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白诗“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
六年高考四年模拟试题分类:诗鉴赏
六年高考四年模拟试题分类:诗鉴赏(补遗)13.(浙江省2010届高三第一次五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灞上秋居马戴①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注:①马戴,生卒年不详,生活于中晚唐之交的动荡年代。
(1)前两联诗人所见哪些意象?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简析之。
(2)第三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后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试作赏析。
答案(1)秋风秋雨、雁群、落叶、寒灯。
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
古人每见雁回,易惹思乡之情。
“落叶他乡树”,又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寄居在孤寺中的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自己羁留异地,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呢?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
“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
(2)烘托手法。
“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声”烘托“静”的手法,露滴的声音使人感到寂静,其中的人又是如何彻夜难眠,孤独。
“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
明明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
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孤独无依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14.(福建省子江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小园【清】黎简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1)你认为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答案(1)答案一:“窥”。
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鉴赏(课外)(13) Word版含答案.doc
古代诗歌鉴赏(课外)课后练习(13)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①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抽弦促柱: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
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作简析。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居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一、二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2)动静结合的写法是这首诗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韵①中玉水仙花二首黄庭坚②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③为骨玉为肌。
暗香已压酴醾④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淤泥解作白莲藕,粪壤能开黄玉花⑤。
可惜国香天不管,随缘流落小民家。
注:①次韵: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
②黄庭坚:才华横溢,却久谪川蜀,远贬岭南,仕途坎坷。
③水沉:沉香木。
④酴醾:蔷薇科春尽开花,花单生,重瓣,白色或浅黄色,甚美丽。
⑤黄玉花:水仙花的别名。
(1)请对第一首的修辞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2)结合两首诗说说诗人选择水仙作为意象来写的意图何在?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晚泊[清]洪昇空江烟雨晚模糊,越峤吴峰定有无①?宿鹭连拳鱼泼剌②,败芦深处一灯孤。
【注】①峤:尖而高的山峰。
定有无:究竟有没有。
②连拳:指屈曲而卧的样子。
泼剌:鱼跃出水面的响声。
(1)请简要概括诗歌一、二句所表现的意境的特点。
(2)诗歌三、四句都巧妙运用了衬托手法来表现晚泊之“孤”,请结合诗句分别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野步(宋) 周密麦垄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听筝》 古诗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9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①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抽弦促柱: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而是精心刻画发出“悲怨声”的形象。
B.首联由秦筝联想到“秦人悲怨声”,以此渲染氛围,奠定全诗悲怨的情感基调。
C.颈联展开想象,连连发问,较颔联有参差变化之美,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D.本诗着力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借此传达心声,抒发人世悲欢,真切感人。
16.本诗的颔联在表达效果上和《听颖师弹琴》的“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对此加以分析。
(6分)
答案:15.D(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人世悲欢)
16. 相同点:(2分)
两首诗都运用通感(比喻)手法写声音,把听觉和视觉沟通起来,用视觉获得的形象美,形容听觉所体会的音乐美,把无形的音乐描绘得惟妙惟肖,宛然可见。
(手法1分,分析1分。
意思对即可)
不同点: (4分)
①柳诗写筝声像柳条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②韩诗写音乐像浮云和柳絮,表现了音乐的飘逸婉转悠扬,展示了高远阔大的意境,使人有极目遥天悠悠不尽之感。
(每点2分:理解1分,意境情感1分。
意思对即可。
)。
2017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全国通用)语文综合训练第四章 小说阅读综合训练11含解析
综合训练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听妈妈的话箫子凰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
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为了儿子,母亲没改嫁。
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朗朗读书、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为儿子缝补衣衫。
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
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
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
儿子知道母亲拿不出,便说:“娘,我要退学,帮你干农活."母亲摸着儿子的头,疼爱地说:“你有这份心,娘打心眼儿里高兴,但书是非读不可。
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养你.听妈妈的话,你先到学校报名,我随后就送米去。
"儿子固执地说不,母亲说快去,儿子还是说不,母亲挥起粗糙的巴掌,结实地甩在儿子脸上,这是16岁的儿子第一次挨打……儿子终于上学去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母亲在默默沉思。
没多久,县一中的大食堂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母亲。
她一瘸一拐地挪进门,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母亲臊红了脸,连说对不起。
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
母亲又掏出一个小布包,说:“师傅,这是5元钱,我儿子这个月的生活费,麻烦您转交给他。
”熊师傅接过去,摇了摇,里面的硬币丁丁当当.他开玩笑说:“怎么,你在街上卖茶叶蛋?”母亲的脸又红了,支吾着道了个谢,一瘸一拐地走了。
又过了一个月,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
熊师傅照例开袋看米,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
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代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
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
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
”母亲有些惶恐地请求道:“师傅,我家的米都是这样的,怎么办?”熊师傅哭笑不得,反问道:“你家一亩田能种出百样米?真好笑."遭此抢白,母亲不敢吱声,熊师傅也不再理她。
听筝柳中庸 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听筝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小题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6 分) 小题 2:全诗是怎样表现筝声中蕴含的“悲怨”之情的?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小题 1: ①交代了所写的主要事件――听筝;(2 分)②引出下文,底下内容,均 从“听”字而来;(2 分)③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奠定了全诗悲怨的情感 基调。(2 分。) 小题 2: ①颔联借用比喻,以春风、杨柳、花鸟形象地渲染了筝声中的所流露出的 伤春惜别之情;②颈联展开想象,连连发问,通过灯下独愁、楼上空思等意 象,也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孤单寂寞的思念之情;③尾联再作想象,通过友人 一南一北的对比,又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友人离别思念之情。(每点 2 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筝的长方形音 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弹奏
走马台①边人不见,拂云堆②畔战初酣。 【注】①“走马台”系指汉时张敞“走马章台街”之事。②拂云堆,在朔方, 指代征战之地。 小题 1:诗的一、二句中哪两个字最为生动传神,,为什幺?(4 分) 小题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完满地表达了“秋思赠远”的题意,请加以简要分 析。(4 分) 参考答案: 小题 1:“厌”“闲”两个字用得好。“厌”有“讨厌”之意,一贯全句,“杨柳”触起 离思,自然厌之有理;“清阁”似送别时的长亭,临清阁惹人伤情。(1 分)写 出了诗人极力想逃避这离思之苦的愁苦之情。(1 分)一个“闲”字,看似“清 闲”,实则无聊,描摹出了诗人那种情不自禁的动作,(1 分)这繁忙战事中 的无聊赖反衬出的正是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1 分)。 小题 2:(4 分)诗歌后两句不去描写对千里之外的亲人的思念,却腾出笔 墨去描写边关战事,(1 分)反映了诗人以国事为重的男儿情怀,(1 分)表现 的正是诗人极力要从思念中解脱出来,(1 分)恰是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远方 亲人的思念之情,从而完满地表达了“秋思赠远”的题意。(1 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对于诗歌主旨的把握,原诗中的“赠远”中的“远”应该指自己的 妻子,但从原诗中无法看出指妻子,所以这里的“远”只要理解成亲人、朋 友、恋人都可以,关键是学生需要知道“秋思”是在思谁,“赠远”是要赠给 谁,抒发一种什幺样的感情。前两句中的“厌”和“闲”,既可以是写诗人自己 “厌”和“闲”,也可以是自己所思念的人“厌”和“闲”。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小题在设计方面难度有点大,实际上是在考查学生本诗最后 两句是怎样体现“秋思赠远”的,由于第三句中的“走马台”注释也不具体,这
关于听筝的语文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听筝的语文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关于听筝的语文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7分)
听筝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2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
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作简要分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参考答案:
21.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修辞,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
(3分)
2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
无所依人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愤,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4分)。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书《听筝》《高楼夜弹筝》后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书《听筝》《高楼夜弹筝》后含答案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小题听筝张九龄端居正无绪,那复发秦筝。
纤指传新意,繁弦起怨情。
悠扬思欲绝,掩抑态还生。
岂是声能感,人心自不平。
高楼夜弹筝常建高楼百馀尺,直上江水平。
明月照人苦,开帘弹玉筝。
山高猿狖急,天静鸿雁鸣。
曲度犹未终,东峰霞半生。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诗前两句写听筝前的悠闲情绪,常诗写的则是弹筝之处的高远空阔。
B.张诗中“岂是”与“那复”相呼应,开阖自然,情感表达得曲折有致。
C.常诗中“玉筝”与“明月”都有明澈清冷之感,色调和谐,意境清幽。
D.张诗尾句直抒胸臆,常诗则以破晓时分霞光初现之景收结,含蓄蕴藉。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悠闲情绪”错,“端居正无绪”说的是闲居时的百无聊赖。
故选A。
16.这两首诗的五、六句以不同方式描写筝乐,表达效果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①张诗五、六句直接描写筝乐,“悠扬”“掩抑”写出乐声的起伏不平,“思绝”“态生”则写听者的情绪波动,主客体交融,暗含“弦外之音”,为结尾翻出新意蓄势。
②常诗五、六句诉诸听觉、视觉的融通状难写之声如在目前,“山高猿啼”“天静雁鸣”不仅渲染哀怨凄苦的音乐意境,而且富有画面感,绘声绘形,虚实并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张诗五、六句直接描写筝乐。
“悠扬思欲绝,掩抑态还生”,“悠扬”是说筝声悠扬,“悠扬”“掩抑”写出乐声的起伏不平;“思欲绝”传达出哀思欲绝的情绪,“掩抑”是弹筝的指法,声音低沉,“态还生”表现筝乐传达的哀伤情态,“思绝”“态生”则写听者的情绪波动。
这两句主客体交融,直接正面描写弹筝的艺术表现力,为结尾铺垫蓄势。
常诗“山高猿狖急,天静鸿雁鸣”中,“山高”“天静”创设空旷静谧的环境,是视觉描写;“急”与“鸣”描写闻筝后猿猴与鸿雁的哀鸣,是听觉描写。
“山高猿啼”“天静雁鸣”渲染哀怨凄苦的音乐意境,而且富有画面感,从侧面表现筝乐的感染力。
听筝柳中庸诗歌鉴赏
听筝柳中庸诗歌鉴赏
原文: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译文:
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古筝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耳中秦筝声声,使人联想到秦人的悲怨之声。
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黑夜里独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忧愁,又好像谁家的少妇独自守立空楼,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
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南北远离,相隔千里,两地相思。
写作背景:
柳中庸生活在唐朝时期,他的《听筝》是一首描写音乐的诗。
在唐朝,音乐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古筝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乐器,
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深受人们喜爱。
柳中庸的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鉴赏:
《听筝》是一首优美的音乐诗,柳中庸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想象,将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的视觉形象,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的韵律和节奏。
诗中的“抽弦促柱”形象地描绘了演奏者的高超技巧,“秦人悲怨声”则揭示了音乐的深刻内涵。
诗中的意象如“春风”、“柳态”、“啼鸟”、“花情”等,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也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通过“独夜愁灯影”和“空楼思月明”的描绘,诗人进一步深化了音乐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音乐中的离别之恨和相思之情。
整首诗以音乐为线索,将情感、意象和意境融为一体,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敏锐的音乐感受力。
听筝柳中庸原文及翻译
题目:听筝柳中庸原文及翻译
答案:听筝
唐·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
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
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
江南岐路洛阳城。
译文: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古筝声,就从这变化巧妙的指尖飞出来,传入耳中秦筝声声,使人联想到秦人的悲怨之声。
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黑夜里独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忧愁,又好像谁家的少妇独自守立空楼,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
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南北远离,相隔千里,两地相思。
《听筝》柳中庸唐诗鉴赏
《听筝》柳中庸唐诗鉴赏《听筝》柳中庸唐诗鉴赏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柳中庸诗鉴赏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
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
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筝发出的悲怨之声与人心中的离别之恨交映成趣,别有一番情韵。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碌”,“抽弦促柱”写出弹筝的特殊指法。
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那疾徐相间,高低起伏的音乐声,从“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
诗人凝神倾听,听之于耳,会之于心。
“听”是这首诗的“题眼”,下面的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无限秦人悲怨声”。
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
据《秦州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
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
”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
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之情。
接下来围绕“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的描绘。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筝声如柳条轻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似杜鹃鸟绕着落花,啾啾啼血。
在这里,诗人巧妙地把筝声与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将悲怨的乐声,转化为生动鲜明的形象。
那柳条摇曳、柳絮纷飞、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强烈地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随着“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悲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行而望月长叹。
“独”、“空”两字,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强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气氛。
《听筝》翻译及赏析
《听筝》翻译及赏析《听筝》翻译及赏析听筝·抽弦促柱听秦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前言】《听筝》是唐代诗人柳中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该诗描写了诗人听筝时的感受,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
比喻新颖贴切,艺术效果极佳。
【注释】⑴筝: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
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
⑵抽弦促柱: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
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⑶“似逐”两句:似,好像。
逐,追逐。
态,状态,情态。
随,追随。
识,认得,辨别。
⑷独夜:孤独一人的夜晚。
⑸灯影:灯下的影子。
⑹空楼:没有人的楼房。
⑺更:更加,愈加。
⑻几重:几层。
⑼“江南”句: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
【翻译】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古筝声,就从这变化巧妙的指尖飞出来,传入耳中秦筝声声,使人联想到秦人的悲怨之声。
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黑夜里独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忧愁,又好像谁家的少妇独自守立空楼,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
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南北远离,相隔千里,两地相思。
【鉴赏】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
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
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其格局和表现技巧,别具一格,别有情韵。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
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
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那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
柳中庸《听筝》全诗及赏析
柳中庸《听筝》全诗及赏析柳中庸《听筝》全诗及赏析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翻译: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古筝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耳中.秦筝声声,是人联想到秦人的悲怨之声。
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黑夜里独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忧愁,又好像谁家的少妇独自守立空楼,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
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南北远离,相隔千里,两地相思。
作者简介:柳中庸,唐代诗人。
生卒年不详。
名淡,以字行,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为柳宗元族人。
曾授洪州户曹,不就。
萧颖士以女妻之。
与弟中行并有文名。
其诗以写边塞征怨为主,然意气消沉,无复盛唐气象。
和李端为诗友。
今存诗仅十三首。
赏析: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
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
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其格局和表现技巧,别具一格,别有情韵。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
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
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那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
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
“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无限秦人悲怨声”。
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
据《秦州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里,极目泯然。
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
”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
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
下面围绕“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和细致地描写。
听筝阅读答案2篇
听筝阅读答案2篇【第一篇】筝,又称古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乐器,它以悠扬动听的音色和独特的演奏技巧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千年音乐文化的瑰宝之一,筝在演奏和赏析的过程中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传递着人们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筝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古人常常用筝来比喻心灵的愉悦与宁静,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到:“指麾成寸曲有遗,回音入云应有时。
宛不见筝弦处,萧萧落叶风中衣。
”这里的筝弦象征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愿望,在动听的音乐中,人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力量和安宁。
筝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它也深受许多古代文人墨客的喜爱。
古人认为筝是一种可以净化心灵、增添灵感的乐器,所以许多文人常常在弹筝之时寻找灵感,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诗篇和文章。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与诸子道场琴谱》中写到:“独贤知音子,似玉倾金响。
有才堪切割,无名辄丹霄。
衔涂不计短,音韻惟追长。
至今谁所倾,众脚掌筝墙。
”他把筝比作知音,表示对筝音的赞美和倾慕。
与此同时,在筝的演奏技巧上也有着丰富的内容。
筝的演奏需要双手分别扣弦和拨弦,虽然只有十个指头,但演奏出的音色却有着丰富的层次和变化。
筝的演奏要求演奏者技巧娴熟,需要掌握正确的手指动作和节奏感。
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需要通过不同的指法,使筝弦发出不同的音色,并配合节拍的变化,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使听众产生共鸣。
总而言之,筝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乐器,不仅在音乐上有着独特的魅力,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情感内涵。
通过弹奏筝,人们可以在音乐中找到心灵的平静与安宁,并且借助它的美妙音色和演奏技巧,传递出作者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
无论是在古代文学中还是在文人雅士的创作中,筝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音乐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第二篇】筝阅读是指通过阅读筝曲的方式来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一种方法。
通过筝阅读,人们可以将文学作品与音乐进行完美结合,获得更加丰富的艺术体验和情感共鸣。
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柳中庸《听筝》赏析
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柳中庸《听筝》赏析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r暂li.r孕i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柳中庸《听筝》赏析江苏徐华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这是一首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的诗作.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手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JIl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 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逼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随着"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独","空" 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 "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这一联用暗喻,且用"谁家","何处"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对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读者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尝那筝声所构成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意思是说,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岂不格外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江南歧路洛阳城",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诗人的族侄——着名文学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南陲海涯.这末两句也许是有感而发吧!这首描写筝声的诗,集中描写筝弦上所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其格局和表现技巧,别具一格,别有情韵.●。
诗歌《听筝》——柳中庸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译文: 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古筝声,就从这变化巧妙的指尖飞出来,传入耳中秦筝
声声,使人联想到秦人的悲怨之声。 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黑夜里独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上一联写自然景物,这一联写人世悲欢。独、 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思月 明,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何等孤独,不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 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不能不思。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参差变化,引发想象。
颈联两句中各有一字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找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答案:
“独”和“空”。 “独”指内心孤独,突出了子然独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指 楼内空空,表现了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 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抒写了人物内心的忧 郁和思念。
忧愁,又好像谁家的少妇独自守立空楼,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 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南北远离,相隔千里,两地相思。
鉴赏: 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其格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忽疾忽徐、时高时低 的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端飞出,传入诗人之耳。诗人凝神地听着, 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高考语文《听筝》阅读答案
高考语文《听筝》阅读答案
高考语文《听筝》阅读答案
听了的牵线搭桥,推波助澜,秦人怨声载道。
就像从春风那里知道柳树的状态,就像从鸟儿那里知道花朵。
晚上谁一个人在担心光影?月亮照耀的空建筑在哪里?成几重离别恨,江南路洛阳城。
21.这首诗的题目是《听郑》。
第一副对联写道,诗人正在聚精会神地听。
那么对联主要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述音乐带给听者的感受呢?请简单分析一下。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有人说,领口的“独立”和“空虚”可以作为诗人提炼文字的典范。
请对这两个词做一个简短的评价。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1.楹联主要用比喻(或“通感”)修辞来描写“柳态”和“唱鸟”来写别离后的悲伤和向往;用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让视觉更直观、更感性。
(3分)
22.“独立”突出的是一个人坐在孤独的灯下发愁的形象,而“空虚”则表现的是人在远方。
无人依靠的情况;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独、悲切的愤怒,写下了人物内心的惆怅和向往。
(4分)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筝①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②。
注:①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
②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南方。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诗是怎样表现筝声中蕴含的“悲怨”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①“听”字总领全诗,这首诗着力表达的正是诗人听筝的感受;(2分)③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奠定了全诗悲怨的情感基调。
(2分。
)(2)①颔联借用比喻,以春风、杨柳、花鸟形象地渲染了筝声中的所流露出的伤春惜别之情;②颈联展开想象,连连发问,通过灯下独愁、楼上空思等意象,也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孤单寂寞的思念之情;③尾联将笔触指向听者(“我”)的内心,写筝弦与自己心弦同声相应,我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愁绪早已渗透到自己听筝的审美体验中,使筝声所蕴含的“悲怨”之情更为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