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药疹分型

合集下载

药疹几大类型及临床表现

药疹几大类型及临床表现

药疹几大类型及临床表现*导读:荨麻疹型药疹较常见。

多由青霉素、血清制品(如破伤风或白喉抗毒素)、呋喃唑酮及水杨酸盐类等引起。

症状与急性荨麻疹相似,可同时伴有血清病样症状…………药疹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下列类型。

(一)固定型药疹是最常见的一型。

常由磺胺制剂、解热止痛剂或巴比妥类等药引起。

皮疹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的水肿性紫红色斑,直径约1~2或3~4cm。

常为一个,偶可数个,边界清楚,重者其上发生大疱。

停药后约1周余红斑消退,留灰黑色色素沉着斑,经久不退。

如再服该药,常于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在原药疹处发痒,继即出现同样皮疹,并向周围扩大,以致中央色深,边缘潮红。

也可发生水疱。

复发时他处也可出现新的皮疹。

随着复发次数增加,皮疹数目也可增加。

损害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较多见于口唇、口周、龟头、肛门等皮肤粘膜交界处,手足背及躯干也常发生,可单发或凤时累及数外。

发生于皱襞粘膜处易糜烂,产生痛感。

一般经7~10日可消退,若已溃烂则愈合较慢。

重者可伴发热。

(二)荨麻疹型药疹较常见。

多由青霉素、血清制品(如破伤风或白喉抗毒素)、呋喃唑酮及水杨酸盐类等引起。

症状与急性荨麻疹相似,可同时伴有血清病样症状,如发热、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血管性水肿甚至蛋白尿等。

若致敏药物排泄十分缓慢或因生活或工作中不断接触微量致敏原(如医务人员对青霉素过敏,制药厂工人对某些药物过敏),可表现为慢性尊麻疹。

(三)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较常见。

多由解热止痛类、巴比妥类、青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等药物引起。

发病多突然,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麻疹样药疹为散在或密集、红色、帽针头至米粒大的斑疹或斑丘疹,对称分布,可泛发全身,以躯干为多,类似麻疹,严重者可伴发小出血点。

猩红热样药疹初起为小片红斑,从面、颈、上肢、躯干向下发展,于2~3日内可遍布全身,并相互融合。

达到高潮时,全身遍布红斑,面部四肢肿胀,酷似猩红热的皮疹,尤以皱褶部位及四肢屈侧更为明显。

药疹

药疹
药疹
1
[定义] 是药物通过内服、注射、 使用栓剂、吸入等途径 进入人体在皮肤、粘膜 引起的炎症反应。
2
[病因] 1.个体因素:包括遗传、过敏体质,某些 酶的缺陷等。同一个体的不同时期对药 物的敏感性不同。 2.药物因素:任何一种药物都可能引起 药疹,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3
1.抗生素类、磺胺类 2.解热镇痛类 3.催眠、镇静与抗癫痫药 4.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等 5.中药
症状

症状明显
白细 可↑ ↑中性


为主
21
四、湿疹型药疹: 多由于先外用青霉素、链霉素、 磺胺、汞剂、奎宁等引起接触性皮 炎,以后再用相同或结构相似的药 物引起。皮疹似湿疹,病情相对较 长。
22
五、紫癜型药疹 多由抗生素类、巴比妥盐、眠尔通、口 服利尿药、奎宁等引起,皮疹为紫癜,可
有关节痛及出血症状。
10
2.过量反应 3.蓄积作用 4.酶缺陷或抑制 5.光毒性反应:
某些药物在体内在紫外线的诱导 下,转变成对细胞有毒的物质而 产生药疹。
11
[临床表现] 一、固定性药疹
常由磺胺、解热镇痛药、 巴比妥类引起。
12
1.皮疹特点:类圆形或椭圆形水肿 性紫红斑,1-4cm,边界清楚,多 为一个,亦可多个。重者可有水 疱,轻度瘙痒。
18
特点: 1.有全身症状,但较轻 2.皮疹与麻疹或猩红热相似,瘙
痒明显。
19
与麻疹、猩红热的鉴别:
药疹 猩红热 麻疹
年龄 不定 儿童
幼儿
季节 不定 冬春
冬春
皮疹 广泛 口周苍白 费科氏斑
对称 圈、帕哲 耳后、颈
色鲜 氏线
开始
20
与麻疹、猩红热的鉴别:

药疹

药疹
除上述的一些类型外,药物还可以引起其它形态的皮损,如避孕药可致黄褐斑;冬眠灵及马利兰可致色素沉着;脱苯达嗪、普鲁卡因酰胺、异烟肼和苯妥英钠可致系统性红斑狼疮样反应等。 D-青霉胺可引起天疱疮样皮损,苯妥英钠可引起假性淋巴瘤综合征。
诊断 药疹的诊断可依据:患者有明确助服药史,有一定的潜伏期,皮疹突然发生,除固定型药疹及荨麻疹外,多对称分布并进展较快, 1—2日至 5—6日遍布全身,可类似猩红热或麻疹等传染病的皮疹,但更为鲜红及瘙痒缅全身症状可较轻,且缺少传染病应有的其它症状和体征,如麻疹的 KOplik斑、猩红热的草莓样舌等。如患者服用两种以上的药物,准确判断致敏药物将更为困难。应根据患者过去服药史,有无药疹史,此次用药与发病的关系,以及所发疹型最常由何种药物引起等加以分析。例如固定性药疹常由磺胺类、巴比妥类和镇痛剂等引起。芝麻疹型药物多见于使用青霉素,呋哺唑酮和血清制品。剥脱性皮炎多见于使用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及保泰松等。
(八)剥脱性皮炎型药疹为严重型药疹。多由巴比妥类、磺胺、苯妥英钠、保泰松、对氨水杨酸钠、青霉素、链霉素等药引起。多数病倒是长期用药后发生。首次发病者潜伏期约20天左右。有的病例是在已发药疹的基础上,继续用药所致。起病急,常伴高热、寒战。皮损初呈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加剧,融合成全身弥漫性红肿,尤以面部及手足为重,可有糜烂、丘疱疹或小疱,破裂后渗液结痂。至2周左右,全身皮肤脱屑呈鳞片状或落叶状,手足部则呈手套或袜套状剥脱。以后头发、指(趾)甲可脱落(病愈可再生)。口唇和口腔粘膜潮红、肿胀或发生水疱和糜烂,影响进食。眼结膜充血、水肿、畏光、分泌物增多,重时可发生角膜溃疡。全身浅表淋巴结常肿大,可伴有支气管肺炎、中毒性肝炎、白细胞数显著增高或降低,甚至粒细胞缺乏。如未及时停用致敏药物,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皮肤剥脱可持续2~3月或更久,重者因全身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学习笔记 药疹

学习笔记 药疹

学习笔记:药疹药疹指药物通过口服、注射、栓剂、吸入、滴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在皮肤和粘膜上引起的炎症反应,严重者可累及其他器官系统。

发病机理1.免疫反应变态反应分型Ⅰ型(速发型/IgE ):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Ⅱ型(细胞毒型):β内酰胺抗生素致溶血性贫血,氨苯磺胺致血小板减少Ⅲ型(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肾炎、血清病样反应Ⅳ型(迟发型):湿疹型药疹、剥脱性皮炎、药物接触性皮炎光敏反应:①光毒性反应,②光变态反应影响因素治疗剂量、疗程和治疗次数-间歇多次重复用药更敏感用药方法-药物致接触性皮炎药物性质和剂型-苯核/嘧啶核药物抗原性高,赋形剂/溶媒/乳化剂影响药物抗原储留,剂型(非结晶型胰岛素更易致敏)遗传因素-家族过敏史-青霉素、磺胺环境因素-外伤、感染、HIV性别、年龄-儿童药疹发病率低于成人2.非免疫反应免疫效应途径的非免疫性活化药物为组胺释放剂:直接作用于肥大细胞药物为补体活化剂:直接活化补体(造影剂)药物为环氧化酶抑制剂:直接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药物的蓄积和过量反应(中毒反应)肝肾功能异常长期用药:阿的平-浅黄色皮肤;铋剂-齿龈蓝灰色铋线;氯丙嗪-皮肤蓝棕色色素;砷剂-皮炎、角化药物副作用和菌群失调:细胞毒药物-脱发;广谱抗生素-念珠菌感染药物相互作用药物激发加重原有皮肤病:β受体阻滞剂-银屑病;西咪替丁-红斑狼疮;血管扩张剂-酒渣鼻;青霉素-二期梅毒Jarisch-Herxheimer 反应;锑剂-血吸虫病药疹的特点只发生于少数过敏体质者,均有明确的用药史药疹的发生与药理作用无关、与服药量无关有一定的潜伏期,初次用药到皮疹发作一般4-20天;再次用药,即刻至24小时发作皮疹形态各异可能存在交叉过敏和多价过敏交叉过敏:几种药物化学结构相似,引起相同过敏反应多价过敏:多种药物化学结构不同,但都引起过敏反应抗过敏治疗有效常见引起药疹的药物抗生素类:青霉素、头孢等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

药疹有哪些症状?

药疹有哪些症状?

药疹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药疹症状,尤其是药疹的早期症状,药疹有什么表现?得了药疹会怎样?以及药疹有哪些并发病症,药疹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药疹常见症状:糙皮病样皮疹、丘疹、皮肤瘀斑*一、症状紫癜型药疹由Ⅱ或Ⅲ型变态反应引起。

1.引发药物多为磺胺类,保泰松,消炎痛,苯妥英钠,巴比妥等。

2.临床表现轻者双小腿出现瘀点或瘀斑,散在或密集,重者四肢、躯干均可累及,甚至伴有粘膜出血,贫血等。

Ⅲ型反应引起者为血管炎的表现,皮损形态可自风团、丘疹、结节,水疱至坏死溃疡等多种成分,但均有可触及紫癜性损害出现。

重者可有肾、消化道、神经系统受累,并伴有发热、关节痛等全身症状。

*二、诊断1、有明确服药史;2、初次接触有一定潜伏期;3、皮疹发生突然,多数为对称性分布,进展快,1~2日即可遍及全身,皮疹色鲜红,伴瘙痒。

皮疹与发热间无传染性规律;4、对服用多种药物的复杂病例,主要根据服药与发疹两者在时间上的关联,并参考疹型与诱发药物间的规律进行分析,常能找出致敏药物。

对初次使用之药物,一般将分析重点限在两周之内;对再次使用者,可限在3天之内。

*以上是对于药疹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药疹并发症,药疹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药疹常见并发症:过敏性休克*一、并发病症会出现继发感染。

由苯妥莫、镇痉宁等抗癫痫药引起的药疹,常伴有发热、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增多以及肝功能障碍,称为药源性过敏性综合征。

总之,危险性药疹具有三大特点:1、形成水泡,并可见皮肤糜烂。

2、伴有口腔黏膜,眼结膜等黏膜部位发疹。

3、可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增多以及肝功能障碍。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药疹症状,药疹并发症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疾病相关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药疹”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药 疹

药 疹

药疹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口服、外用和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的皮肤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

相当于祖国医学“药毒”的范畴。

中医学认为本病总由禀赋不耐,邪毒侵犯所致。

根据患者体质、病邪性质及疾病病程的不同又有湿毒蕴肤、热毒入营、气阴两虚之分。

现代医学认为几乎所有的药物都有可能引起药物性皮炎,但最常见的有抗生素类、磺胺类、解热镇痛药、巴比妥类、安眠药及各种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

近年来也有较多关于中药中成药引起的药疹的报道。

一、发病机制:药疹的发病机制复杂,可通过变态反应或非变态反应性机制发生。

1.变态反应:多数药疹由变态反应机制引起。

一般变态反应性药疹的发生机制有四种类型,不同类型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不同类型药疹临床表现变态反应性药疹的共同特点有:①仅少数具有过敏体质者发生,多数人不发生反应;②病情轻重与药物的药理及毒理作用、剂量无关;③有潜伏期,初次用药约4~20天后出现临床症状,已致敏者如再次服药,则数小时内即可发生;④临床表现复杂,皮损多样,但对于某一患者而言常以一种表现为主;⑤存在交叉过敏及多价过敏;⑥停止使用致敏药物后病情常好转,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2.非变态反应:如阿司匹林可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引起荨麻疹;甲氨喋呤引起口腔溃疡、出血性皮损及白细胞减少等。

3.蓄积作用如碘化物、溴化物可引起痤疮样皮损,砷剂引起的色素沉着等。

二、临床表现本病表现复杂,基本具有以下特征:1.发病前有用药史。

2.有一定潜伏期,第一次发病多在用药后4-20天内,重复用药常在24小时内发生,短者甚至在用药后瞬间或数分钟内发生。

3.突然发病,自觉灼热瘙痒,重者伴有发热、倦怠、纳差、大便干燥、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

4.皮损形态多样,颜色鲜艳,分布常为全身性、对称性,可泛发或仅限于局部。

三、常见类型:1.猩红热型或麻疹型药疹较为常见,皮损呈鲜红色斑或米粒大小的红色斑疹,密集、对称分布,以躯干部为主,粘膜、掌跖也可累及。

药疹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

药疹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

药疹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
一、概述:
建议就诊于皮肤性病科。

药疹又叫药物性皮炎,是由于人体对某些药物发生过敏反应而发生的皮疹。

其特征大约为发热、斑疹、关节疼痛、瘙痒等。

药疹的类型很多,有各种形状和不同的颜色,包括固定性红斑型药疹、荨麻疹型药疹、紫癜型药疹、光感型药疹、剥脱性皮炎型药疹、中毒性坏死性表皮松解型药疹(为最重型药疹,一般均在急诊中先见到),其中的一种最常见的药疹颜色为暗红色的丘疹。

大多数药物都具有引起药疹的可能性,其中包括中草药物,但以抗原性较强者引起的最多。

药疹中也有可危及生命的重症类型,如判断有错,未及时治疗,其后果非常严重。

二、临床表现:
1、发热;
2、斑疹;
3、关节疼痛。

三、检查:
1、血常规;
2、尿常规;
3、生化全项。

四、治疗:
(一)病因治疗:尽可能明确病因,立即停用致敏或可疑致敏性药物,并终身禁用。

(二)鼓励病人多饮水或输液以加速药物自体内的排出。

(三)对症及支持疗法:
对重型药疹的治疗原则为及时抢救,尽早收入院治疗;
对轻型药疹的治疗:一般于停药后2~7天皮损即可消退。

五、预防:
1、用药前应询问病人有何种过敏史,避免使用已知过敏或结构相似的药物。

2、用药应有的放矢,尽量选用致敏性较低的药物。

3、应用青霉素、血清、普鲁卡因等药物时应按规定方法作皮肤试验,阳性者不可用该药治疗。

4、已确诊为药疹者,应将致敏药物记入病历并嘱病人牢记,每次看病时应告诉医生勿用该药。

药疹

药疹
• 护理及局部治疗:清洁、干燥、暴露、 选用无刺激的收敛药物,防褥疮。
20
治疗
过敏性休克的抢救与治疗
给药数分钟至半小时内发作,患者先出现面红、胸闷、气促、
气憋、头晕、心悸、四肢麻木,继之面色苍白或发绀、出冷汗 、四肢厥冷、脉搏细弱、濒危感、血压下降、神智不清乃至昏 迷,可同时伴发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皮肤过敏反应。
菌 烫 伤 样 皮 肤
42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2019/9/21
43
2019/9/21
硬 下 疳
44
2019/9/21
生 殖 器 疱 疹
45
2019/9/21
5
临床表现
• 荨麻疹型药疹
• 血清制品、痢特灵、青霉素。 • 皮疹与急性荨麻疹相似,持续时间较长。可
同时伴有血清病样症状。 • 致敏药物排泄缓慢或不断接触微量致敏原,
可表现为慢性荨麻疹。
2019/9/21
6
临床表现
• 湿疹型药疹
• 外用或接触青链霉素、磺胺类、奎宁等引起 接触性皮炎,再服用化学结构同样或相似的 药物引发。
2019/9/21
35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2019/9/21
36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2019/9/21
37
剥 脱 性 皮 炎 型 药 疹
2019/9/21
38
剥 脱 性 皮 炎 性 药 疹
2019/9/21
39
2019/9/21
麻 疹
40
2019/9/21
风 疹
41
2019/9/21
综葡 合萄 征球
• 重者四肢躯干累及,可伴关节肿痛、腹痛、 血尿、便血,甚至粘膜出血。

药疹的健康教育

药疹的健康教育

药疹的健康教育药疹是指由于药物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也被称为药物过敏性皮疹。

它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副作用,可能出现在任何时候,不论是初次使用药物还是长期使用药物。

药疹的症状可以从轻微的皮疹到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药疹的症状和表现形式各异,常见的症状包括:1. 皮肤红斑:药疹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皮肤上出现红斑。

这些红斑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遍布全身。

红斑可能伴随瘙痒或疼痛。

2. 疱疹:有些药物引起的药疹会导致皮肤上出现疱疹,疱疹可以是小水泡或大水泡,破裂后会形成溃疡。

3. 皮肤脱屑:某些药物引起的药疹会导致皮肤脱屑,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药疹严重的患者身上。

4. 全身症状:除了皮肤症状外,药疹还可能伴随其他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关节痛等。

药疹的健康教育对于患者和医务人员来说都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于药疹的健康教育内容:1. 药物过敏史询问:医务人员在给患者开具处方药时,应询问患者是否有过药物过敏史。

患者应如实告知医生,以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药疹的药物。

2. 药物选择和用量:医务人员在选择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和个体差异,选择较为安全的药物。

同时,药物的用量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避免过敏反应。

3.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某些药物在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引起药物相互作用,增加药疹的风险。

患者在使用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嘱托,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药物搭配。

4. 注意药物的副作用:一些药物本身就具有引起药疹的潜在风险,患者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注意观察身体反应。

如果出现皮肤瘙痒、红斑等症状,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5. 避免自行用药:患者应避免自行购买药物并使用,特别是对于有过药物过敏史的患者。

在需要用药时,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指导。

6. 寻求医疗帮助:如果患者出现药疹的症状,如皮肤瘙痒、红斑等,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用药史。

医生会根据症状和用药史进行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药疹临床皮肤性病学

药疹临床皮肤性病学

2.变态反应性药疹的特点 ①只发生于少数过敏体质者; ②有潜伏期,首次用药4~20天出现临床表现,再次用药, 数分钟至24小时内即可发病; ③病情的轻重与药物的药理及毒理作用、剂量无相关性; ④有交叉过敏或多价过敏现象; ⑤临床表现复杂,皮损形态各异,同种药物致敏同一患者在 不同时期可发生不同类型药疹; ⑥病程自限性,停止使用致敏药物后病情较轻者可好转; ⑦抗过敏药和糖皮质激素有效。
2.荨麻疹型药疹 (1)血清制品、青霉素、头孢类诱发 (2)类似急性荨麻疹,可出现血清病样反应
3.固定型药疹 (1)解热镇痛类、磺胺类、巴比妥类和四环素类诱发 (2)局限性、圆形或类圆形水肿性红斑 (3)好发于口腔和生殖器皮肤黏膜交界处
4.湿疹型药疹: 下肢或泛发性红斑、
丘疹、丘疱疹、水疱
5.紫癜型药疹: 抗生素、巴比妥类和利尿剂诱发 双下肢瘀点、瘀斑
12.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ESS) (1)抗癫痫药、磺胺药诱发 (2)发热和皮疹,麻疹样,面部水肿 (3)淋巴结肿大 (4)内脏受累、肝功异常 (5)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用药史 2.潜伏期 3.典型临床表现 4.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诊断根据7条诊断标准判断 (二)鉴别诊断 1.麻疹型或猩红热型药疹与麻疹、猩红热鉴别 2.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与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鉴别 3.生殖器固定型药疹与生殖器疱疹、硬下疳鉴别
药疹
定义
药疹(drug eruption):也称药物性皮炎,是药 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 皮肤、黏膜炎症反应,严重者可累及其他系统。
病因
个体因素
药物因素
遗传因素; 某些酶的缺陷; 机体病理或生理状态
抗生素;解热镇痛药;镇 静催眠药及抗癫痫药;中 草药;其他如异种血清制 剂及疫苗、抗痛风药物等

第52章 药疹

第52章 药疹

皮损情况:轻者表现为
双小腿红色瘀点、瘀斑, 散在分布,压不退色;重 者四肢、躯干可累及,可 有关节痛、腹痛、血尿、 便血等。
5.光敏性药疹( photosensitive drug eruption )
引起的药物:冬眠 灵、磺胺类、喹诺 酮类及避孕药等经日光或紫外线照射而发病。
皮损的情况:在暴光部位出现与晒斑相似的
(drug-induced exfolialive dermatitis)
引起的药物:磺胺类、巴比妥类、
抗生素类
皮损的情况:多由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发展
而来
潜伏期:20天左右;
皮疹的情况:弥漫性潮红肿胀
脱屑,皮肤皱褶处糜烂。
2.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sis) 死亡率最高可达50%
5、抗过敏药物(如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毒性作用
用量过大、时间过久、肝肾功障碍 可致药物蓄积、产生毒性作用。
四、临床表现
(一)轻型药疹:
固定型药疹 麻疹型或猩红热型药疹 荨麻疹型药疹 紫癜型药疹 光敏性药疹
(二)重型药疹: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多形红斑型药疹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死亡率最高)
(一)轻型药疹
●防止继发感染: 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抗生素的选择应用应及时、正规。
十、护理措施
●药物副作用的观察:
激素、抗生素等。
●局部红外线治疗:
有疱液及时抽出;
有脓性分泌物应 及时清创;有结痂应及时
去痂;治疗时间根据病情。
十、护理措施
●用药前详细询问过敏史,对致敏药物应
有显著标记;
●鼓励患者多饮水,加速药物的排泄。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药疹
教学目标
※掌握药疹护理评估的主要内容、

急诊重症药疹诊疗常规

急诊重症药疹诊疗常规

急诊重症药疹诊疗常规
药疹又叫药物性皮炎,是注射、内服、吸入或外用药物引起的皮肤变态反应。

药疹的形态及严重程度差异很大。

其中重症多形性红斑型药疹、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诊断标准】
1.有用药的病史。

2.起病急,可伴有发热等全身反应。

3.重症多形性红斑型药疹及大庖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的皮肤损害均以全身水肿性红斑和大疱为主,同时侵犯黏膜。

水疱破溃后出现大面积糜烂、渗液。

大庖性表皮松解型药疹还出现表皮的坏死及松解。

4.可合并呼吸道、消化道、心、肝、肾等多脏器损害。

5.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增多。

【治疗原则】
1.停用一切可疑药物。

2.避免使用与致敏药物有相似化学结构的药物。

3.给予足量皮质激素口服或静脉滴注,尽早有效控制病情。

4.针对病人具体情况给予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5.注意对损伤皮肤和黏膜的护理,避免继发感染。

药疹常见药物

药疹常见药物

药疹常见药物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斑丘疹,大疱性多形红斑,多毛症。

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阿司匹林)]——水疱,红斑,水疱性或固定性红斑,多形红斑或结节性红斑样损害,丘疹,鳞屑,风团,血管性水肿,紫癜。

促皮质素(ACTH)及可的松(cortisone)——风团,血管性水肿,紫癜,痤疮样或湿疹样皮疹,红斑,类固醇激素后脂膜炎,色素沉着。

烷化剂(alkylating agents)——红斑,荨麻疹。

别嘌呤醇(allopurinol)——红斑,斑丘疹,脱毛,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剥脱性皮炎,荨麻疹,紫癜。

氨基比林(amidopyrine)[匹拉米洞(pyramidon)]——斑丘疹,麻疹样红斑,多形性红斑,风疹块,血管性水肿,固定性红斑,水疱,大疱,紫癜,粘膜损害,血管炎。

氨茶碱(aminophylline)——红斑,红斑狼疮样固定药疹。

氨蝶呤(aminopterin)——口炎,脱发,光线敏感,猩红热样斑,银屑病样皮损疼痛,糜烂或溃破出血。

弥漫的色素沉着,在暴露部位尤其明显。

氨酚喹(amodiaquine)——黄褐或灰褐色弥漫性色素沉着,甲床呈青黑色,暴露部位色素沉着尤其显著。

巩膜呈淡黄色。

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麻疹样红斑,颜色鲜红,广泛散布,常有痒感。

鲜红色斑丘疹。

安乃近(analgin,novalgin)——固定性药疹,剥脱性皮炎。

抗组胺药(antihistamines)——固定药疹,荨麻疹。

安替比林(antipyrine)[非那宗(phenazone)]——红斑,多形红斑,恶性大疱性红斑,固定药疹,猩红热样或麻疹样红斑,荨麻疹,水疱,大疱,口炎等粘膜损害。

皮炎消退后,常遗留鳞屑及色素沉着。

肼苯哒嗪(apresoline, hydralazine)——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综合症包括红斑狼疮性皮炎、头痛、关节痛及淋巴结肿大等,血液白细胞减少,红斑狼疮细胞可被查见,抗核抗体往往阳性,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很少累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应。 (2)皮疹的轻重与药物的药理性质及用药量无关。 (3)有一定的潜伏期,多数患者初次用药4-20日后才出现
皮疹,已致敏者,再次用该药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即发生。 (4)皮疹形态各异,无特异性。 (5) 出现交叉过敏及多价过敏,交叉过敏是指药疹治愈后,
如再用与致敏药化学结构相似或共有同一基因的药物可诱 发药疹。多价过敏是指药疹发生的高敏状态下,与致敏药 化学结构不同且平时不过敏的药物也出现过敏。 (6)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a
5
2、非免疫反应
(1)免疫效应途径的非免疫性活化:某些药物如吗啡、可 待因、放射造影剂可直接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荨麻 疹、血管性水肿等。
(2)药物蓄积:肝肾功能下降导致药物排泄缓慢,药物蓄 积诱发药疹。
(3)药物过量:某些药物量和中毒量接近,如MTX等。 (4)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可促进或抑制其它药物的排泄或
14
治疗原则是:
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 促进致敏药物排出 抗过敏治疗 全身支持治疗
a
15
1、 轻型药疹
这种药疹多有自限性,停药后很快能 消退。一般可给予抗组胺药、大剂量维生 素C及钙剂等。病情较重者,如猩红热样或 麻疹样型药疹,伴中高度发热,可加用皮 质类固醇激素,如强的松30~40mg/d,待 皮疹基本消退、体温降至正常后逐渐减量 至停药。局部治疗外用药物应根据皮疹类 型选用粉剂、油剂或溶液,起止痒、消炎、 消肿等作用。
倘若风团损害发生于皮下组织疏松的阴部、眼睑、口 唇等部位时,可使病变处局部水肿显著,病情进展较快, 以致眼不能睁、口难开、阴部高度肿胀、自觉灼痒、此即 谓之血管性水肿。当这种皮损a 发生在喉头处,可因声门水11 肿窒息而危及生命,应引起注意。
a
12
大疱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
a
13
剥性皮炎型药疹
a
量,必要时可采用冲击疗法。 (3) 防治继发感染,消毒房间及床单等物品以预防感染。
如有感染,可选用敏感抗生素,注意避免交叉过敏及多元 过敏。 (4) 积极治疗内脏器官损害 (5蛋)白血支症持等疗。法,补充热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低 (6) 加强护理及局部治疗
a
17
3、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是药物过敏中最严重的一种反应,注射青霉 素引起者最为多见。特点是发作快,多在用药后立即或30分钟 以内发生。表现有气促、呼吸困难,甚至窒息,以及面色苍白、 呕吐、四肢厥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皮肤可起风团、红 斑。
(4) 补充血容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纠正低血压。
(5) 纠正酸中毒及对症处理。
a
18
药疹防治
• 1.用药必须谨慎,切忌随便滥用。在用药过程中一旦出现 原因不明的红斑丘疹或者全身皮肤瘙痒时,这些有可能就 是药疹的早期表现。如果情况允许,能及时停药并采取积 极措施,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切忌是出现了过敏反应之后 仍然继续用药。
过敏体质,机体病生状态影响,酶缺陷或抑制等。
a
3
发病机理:
1.免疫反应:即变态反应,多数药疹属于此 类反应。
2、非免疫反应 : (1)效应途径的非免疫活性化 (2)药物的过量反应 (3)药物的蓄积作用 (4)机体的酶缺陷或抑制 (5)药物的光毒作用
a
4
1.免疫反应:即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性药疹的特点: (1)只发生于少数过敏体质的服药者,大多数人则不发生
立即停用致敏药物,立即抢救:
(1) 使患者平卧 (2) 立即皮下或肌肉注射0.1%肾上腺素0.5~1.0ml,同时肌注
地塞米松5~10mg,然后将氢化可的松200~400mg加入 5~10%葡萄糖500~1000ml中缓慢静脉滴注。肾上腺素可15分 钟后视病情重复注射。
(3) 保持呼吸道通畅若支气管痉挛严重,可静脉注射氨茶碱 0.25~0.5g。如有喉头水肿应作气管切开。
降解。 (5)光感作用:
光变态反应:药物在光影响下变成抗原物质。 光毒性反应:服药后皮肤吸收光中的中长波紫外线到一定
量时导致细胞损伤。
a
6
临床分型: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红斑型药疹 荨麻疹型药疹
固定性红斑型药疹 多形红斑型药疹 紫癜型药疹
大疱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湿疹、光感、痤疮样药疹
a
7
a
16
2、重症药疹
• 重症多形红斑型、大疱表皮坏死松解型及剥脱性皮炎型药 疹,常合并高热及肝肾等多脏器损害,死亡率高。应及时 采用各种有效措施:
(1) 抗组胺药口服 (2的2)4松小3时尽0。0早~待4足0病量0m情使g稳用/d定皮,后质或,类地逐固塞渐醇米减激松量素10。,~2病可0m情静g重脉/d笃注,者射最可氢好加化维大可持剂
a
1
定义:
• 药疹又名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内服、 注射、吸入、灌肠、使用栓剂或通过破损 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后 ,引起皮肤粘膜的 炎症反应,严重者尚可累及机体的其它系 统,甚至危及生命。药物既有治病的效用, 又可能引起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由药物引 起的非治疗性反应,统称为药物反应,药 疹仅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红斑型药疹
• 1、引发药物 多为解热止痛药,巴比妥,青霉 素,链霉素,磺胺等。
• 2、临床表现 突然发疹,常同时伴有轻或中度 发热,中或重度瘙痒。皮疹为散在或密集的红色 帽针尖样红疹,以躯干为多,可泛发全身。初起 为细小红斑,从面、颈、上肢、躯干顺序向下发 展,于2~3天可遍布全身并相互融合。面部四肢 可出现肿胀,以皱褶处及四肢屈侧为明显。但患 者一般情况较好,多无头痛、恶心等中毒症状, 内脏一般不累及 。
a
2
病因 :
一.药物因素
1.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类等; 2.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扑热息痛、氨基比林等; 3.镇静催眠药及抗癫痫药:如苯巴比妥、苯妥因钠、卡马
西平等; 4.抗痛风药:如别嘌呤醇; 5.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如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病疫苗。 6.中药:不少临床中草药及制剂也引起药疹。
二.个体因素
a
8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红斑型药疹
a
9
a
10
荨麻疹型药疹
1、引发药物 多为青霉素,血清制品,痢特灵,水杨酸盐,磺胺,
普鲁卡因等。 2、临床表现
这一型药疹可由第Ⅰ型或Ⅲ型变态反应所引起,是 过敏性疾患常见的皮肤表现之一。引起本病的药物很多, 皮疹表现为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风团,多泛发全身和对 称分布。药物过敏反应所致的荨麻疹与普通的荨麻疹往往 无法区别。但常因前者发病急剧、皮损广泛、颜色鲜红、 瘙痒强烈、皮疹损害消退所用时间较长而提示我们给予注 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