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课后反思
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精选5篇)
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精选5篇)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精选5篇)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
那么应当如何写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1这堂课在设计时,我试图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新课程的这个理念在我的课中有所体现,下面我从以下4个方面来说一说。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必须做到:一要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
二要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提倡自主、自觉、自悟、自得。
三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课文导入时,我先画了学生熟悉的东西:葫芦,(但对于葫芦这两个字并不认识)学习了生字,让学生对葫芦这两个字,形和字义统一。
然后我画了一棵葫芦苗,以学生喜欢的故事的形式引入课文,并带出了一个问题:那棵葫芦慢慢地长大,长得怎么样呢,揭示了课题。
这样,从生活和故事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接着我没有采用公开课最常用的听录音配乐朗读课文,而是沿用最简单的形式:老师范读课文,目的有三:帮助学生正音,建立课文的生字正确认读的概念;其二,激发学生自己朗读、学习课文的兴趣;其三,是给学生一个无形的影响,更加喜欢、亲近老师,从而喜欢我的课。
同时,在老师范读课文后,我就安排学生自学课文,读准生字和课文,并与同桌合作学习生字,再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解决葫芦是怎样慢慢长大的,自主的基础上合作讨论,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在朗读感悟课文第一段时,我又安排了学生自学这一段课文,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句话想想读懂了什么,再同桌小朋友交流,后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理解感悟课文的第一段。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精选6篇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精选6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篇一在学完《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后,我设计了一道说话题: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他会怎么做呢三五分钟的沉默后,一双双小手举起来了。
有的说:他天天浇水,拔草,照顾得比去年更细心了,结果一只蚜虫也没长;有的说:细长的葫芦藤上挂满了小葫芦,后来叶子上长了蚜虫,他把蚜虫治了,就收了很多葫芦;有的说:他天天去看小葫芦,后来发现叶子上又长了蚜虫,他把蚜虫一个个捉完了,收的小葫芦真的赛过了大南瓜;还有的说:有一天,他的邻居告诉他,葫芦叶子上又生了蚜虫了,他听了邻居的话,赶紧把蚜虫治了,收了许许多多大葫芦……我赞许地点点头,准备让学生练习写生字,可有又一双小手高高地举起来了。
我不忍心拂了他的心意,就点了他。
他站起来,大声地说: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结满了小葫芦。
他高兴极了,天天去看。
有一天,他发现叶子上有了蚜虫,他想了一个好办法——跑到田里捉了一些七星瓢虫,放在葫芦叶子上。
七星瓢虫爱吃蚜虫,全吃光了。
到了秋天,他就收了许多赛过大南瓜的葫芦。
我想告诉他,治虫的方法很简单,打点药水不就行了吗到哪儿去捉那么多的七星瓢虫啊!可看到他那么高兴的样子,我没忍心说。
课后,我问他:你还有别的治虫方法吗他说:有啊,打药呗。
可那有污染呀!多可爱的孩子呀!想得真周到。
我也庆幸当初没把我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这一事例让我深受启发:其实孩子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一旦释放出来,会带给我们一次次惊喜。
想象是创造之母,我们要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为他们提供可展示的平台,让他们的`思想迸发出更美丽,更灿烂的火花!孩子有孩子的思维,也有他们的理由,千万别用成人的思维去束缚他们的想法。
放飞孩子想象的翅膀吧!他们定会挥洒出一片灿烂的天空。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篇二新学期的工作刚步上正轨,教研课便紧锣密鼓地展开,在经过一轮教研课的研讨后,我想,究竟怎样才能使我们二年级语文组的研讨更具实效,更有价值呢?田才老师点醒了我,她说:“不如我们来同课异构,或两个人上一篇完整的课文吧,这样也许我们的研讨会更有意义哦!”于是,和刘婷满老师商量共同完成《我要的是葫芦》的两个课时。
《我要的是葫芦》优秀教学反思(精选6篇)
《我要的是葫芦》优秀教学反思(精选6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芦》优秀教学反思(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要的是葫芦》优秀教学反思1《我要的是葫芦》一课,语言生动形象,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这篇寓言讲述的是有个人种了一课葫芦,他一心盼望葫芦快快长大,但是却全然不顾葫芦叶子上的蚜虫,最终导致蚜虫越长越多,那些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全落下来的结果。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识字和积累词汇,体会人物心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并懂得与课文有关道理是难点。
课后我做了一下几点思考:一、充满童趣《我要的是葫芦》中种葫芦的人让人觉得可笑、可气,又可怜。
可笑的是他的无知愚昧,可气的是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可怜的是他那么喜爱葫芦,结果却一无所获。
在第一课时,请学生给那个人取了一个雅号:葫芦先生。
叫起来既顺口又亲切,让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不少。
在课文教学的最后,我问:那个人那么喜爱葫芦,所以给他取了一个雅号叫葫芦先生,现在你看看,他还可以称做葫芦先生吗?不。
他做事那么糊涂,该称他?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糊涂先生。
”他不听劝告一意孤行,是?固执先生。
与此同时,课堂上发出了一阵笑声,我觉得学生在笑糊涂先生的同时对文本所蕴涵的道理一定有所感悟。
二、在语境中识字学词。
“盯”字是本文的生字,又是一个帮助理解课文的重点字,教学时可以紧抓这个“盯”字“大做文章”。
遗憾的是我在课堂上处理不够到位。
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爱葫芦?生:盯着。
师:盯字怎么记?生:目+丁。
师:目和什么有关?生:眼睛。
师:葫芦先生,你用眼睛看着谁啊?生:葫芦师:只看着葫芦没有东张西望吗?生:没有。
师;认真地只看着一样东西就叫盯着。
(可以这样修改)师:盯着葫芦干什么?师:为什么用盯而不用看?师:你能把他对葫芦的喜爱读出来吗?反思:字词学习是低年级的重点,如何让识字学词更有效?那就要重视联系上下文,进行言语训练,在具体的语境中帮助学生理解了词语。
《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反思8篇
《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反思8篇《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反思8篇《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包括2017版)第14课的课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反思篇1《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
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
我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几点思考:一、明确一种思想以读品文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
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
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
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找准一个切入点以题导文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
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
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从课题入手:“我要的是葫芦,言外之意是我不要叶子”。
顺机启发学生用“我要的是,而不是”句式说话。
因为切入点选得准,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纷纷提出:那个人结果得到了葫芦吗?那个人为什么得不到葫芦?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了颇有深度的问题——“蚜虫吃的是叶子,可落下的为什么是葫芦?”三、明确一条思路以“变”理文文学作品都有一条线索,或为情感线,或为叙事线。
教师要善于把握这条线,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贴近这条线。
《我要的葫芦》一文,篇幅虽短,但要落实的知识点却不少。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不足(优秀8篇)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不足(优秀8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篇一本课学习中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
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主要在于利用了观察法和范读法。
观察法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范读法除了运用课文形象的插图外,教师的范读也起到不小的作用。
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习里形成朗读的技能。
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
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愉快(精神的愉悦)。
在这堂课上,教师范读的地方不少,谈话煽情的地方也有几处,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学得很自主。
教学的内容比形式更重要,范读、谈话,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同样让学生学得自主。
在课改的今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课堂上,却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们该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学习。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篇二教学工作不仅在于老师的“教”,更在于学生的“学”。
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我深深感受到教学的魅力关键还在老师身上。
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确定教学内容和策略,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才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如果实际教学中不考虑学生因素,而只想按照自己已经设计好的教学思路进行,表面上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学生的收获却是令人担心的。
为了不误人子弟,我及时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习,提出疑问,让学生亲自做一做演一演,并交给任务,迫其把分散的精力集中起来,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在自学基础上进行同桌交流,自由组合交流,甚至全班同学交流、讨论,使学生自己在头脑中梳理概括出科学的结论,不仅打开了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说,也解放了学生的大脑,让他们独立思考、探究,同时放开了学生的手脚,让他们自己去查找资料,获得答案,使教学活动起“死”回“生”。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课后感优秀7篇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课后感优秀7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篇一《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新课标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14课,这是一篇寓言性质、趣味地介绍植物自然生长规律的课文。
课文主要写了种葫芦的人不懂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不懂得葫芦的生长规律,一味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不去治,邻居劝他也不听,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个都落了的故事。
从而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文的内容短小,蕴涵的哲理浅显。
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几点。
新课标强调,低年级要重视识字写字教学,本课要写的生字比较有规律,因此,我引导学生对本课要写的子进行仔细观察。
比如:观察生字的结构。
相同偏旁的字:怪、慢;相同部件的字:挂、哇;相同结构的字:治、棵、挂、哇、怪、慢(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然后再观察每个字的重要笔画。
进行练写、评议。
同时,还要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让学生逐步品味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比如,在学生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我引到学生,“真可惜,小葫芦都落了!这是不是种葫芦的人的错误所导致的呢?错在哪里呢?”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到(种葫芦的人错了,他错在:①他没有听邻居的劝告;②他不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
)叶子都落了,小葫芦也没了,种葫芦的人看见这个景象,会想什么呢?(让学生充分自由发言。
)改进之处,教学评价还要继续到位,有时为了赶时间,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地评价,不利于课堂问题的生成,应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引导学生。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篇二《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
而这篇寓言是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特点,从观察两幅插图的不同为切入口,采用不同的方式通读全文,然后分别学习一、四两段,了解现象及结果后,再探究其缘由,学习二、三两段。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5篇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5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本节课在三处体现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1、写字方面:“横多别着急,重点在距离,远近都一样,‘哇’字才美丽。
”——这是我自编的一首小儿歌,在学生写“哇”字前出示给学生,这样对学生的书写起到了帮扶的作用。
以此还延伸到了“挂”字的写法。
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我还提示他们,一看二写三对照,一个更比一个好,这样,我把我们学校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方法真正运用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2、识字方面:改变以往的先识字再读文的一程不变的教学方式,而是力争做到让学生边读文边识字。
“葫芦”两个字是在出示课题之前,以实物演示的方式识记的;“哇”是通过字的应用规律识记的,我告诉学生,“哇”本字是一声,一般它出现在句子的末尾读轻声;“盯”是在语言环境中通过字理知识识记的。
3、积累方面:在对第一自然段进行教学时,我向学生渗透了“熟读成诵”、“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文学习方法。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2《我要的是葫芦》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属寓言性质。
__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
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至三年级“要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能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几点思考:一、抓住词句,注重积累这篇课文比较短,但是好词好句还是挺多的。
如“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细长”“长满””、“绿”“几朵”“雪白”“挂”等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二、以读品文,加深理解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__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己能读书的目的。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优秀6篇)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优秀6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篇一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感受到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在提高,进步,当然更待进一步提升。
例如,在教学的后半部分教学上的拖延,由于当时忘词了,所以感觉好像绕弯子了!我体会到了学生的精彩就是课堂的最大的精彩。
教师的教学要立足课堂,立足学生,课堂教学才会赋予生命的魅力。
本节课孩子们的表现要比平时课堂表现要好。
但是通过我对孩子们长期以来的观察及了解,个人认为本节课孩子们并没有展示出他们最出色的一面,没有把最好的效果展示出来。
这给了我在教学中新的思索。
希望通过课下的学习,我能够找到进一步挖掘和展示孩子们优异一面的突破口。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篇二在设计《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前,定位其基本思想就是多尝试、多思考。
这源于假期读书富脑行动,想把从书中学到的教育思想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于是有了这一课的设计,写下收获几点:一、打破常规,有选择地预习预习的好处多多,不用思考就能脱口而出。
以前为了追求相对完美的教学效果,避免课堂上的意外冷场,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成了教学之前的铺垫。
的确,有了预习的读书,课堂上各个环节就会顺畅很多。
这对于有深度的、有难度的或者长篇阅读文来讲是有益的。
而《我要的是葫芦》一文,篇幅短,内容浅,唯一的教学难点就是“明白那个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略有难度的阅读内容就是第一自然段关于葫芦的描写,只要处理好这两个问题,整篇课文就会通透。
想到平铺直叙的课堂是乏味的,于是决定放弃预习环节,尝试不提前读书,让学生们充满新鲜感、怀着期待上课,当然,我也是。
在处理第一自然段关于葫芦的描写时,由实物葫芦引入,出示在黑板上,不认识的“藤”字标注了拼音,在充足的时间里,让学生反复练读,由于是起点相同的初读,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的投入,在读准字,读通句子后,再略加指导,一部分同学就读出味道了。
如果把读书比做走步的话,我真实地感受到学生们从蹒跚学步到疾走如飞这一质的转化过程。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15篇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15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1又一堂公开课过去了,真的是苦并快乐着!这个过程是一种煎熬,但是当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收到了效果,并得到了大家的赞赏,又觉得一切都很值得。
《我要的是葫芦》这种带有常识性的课,我是很害怕上的。
因为像“为什么叶子死了,葫芦就会落了呢?”这样的问题我自己就说不清楚。
但是我以为像这样的问题应该是属于常识课范畴,不必要在语文课中得到解决。
我们语文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以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
因此,我在这堂课中安排了四个教学板块:1、复习巩固;2、学习课文,知道葫芦落的原因。
3、拓展阅读《小虫和大船》;4、笔头练习,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几棵葫芦……看似简单的第一个板块复习巩固,其实也是由易到难,包括了很多的训练。
例如先认识生字“藤”,再认读词语“葫芦藤”,接着说说“()的葫芦藤”,最后用刚刚训练过的“细长的葫芦藤”和“可爱的小葫芦”两个词组说说课文中的两幅插图,由此引入课文内容的教学。
在这一个板块里,字、词、词组、句子的训练一气呵成,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当然,老师们在课堂评价和引导方面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小鱼儿认为,当一个学生说那个造船的人比种葫芦的人更笨时,我引导说是一样笨就有点不妥当。
因为一个只是造成葫芦的凋落,而另一个却造成船毁人亡的惨剧,所以说更笨是正确的。
我觉得她说得有道理,拓展阅读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存在,应该去吃透它,研究它与教材之间的联系,这样自己心里有了底,课堂上可以从容应变。
余萍认为在教学“一个邻居看见了,()地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时,学生出现了“热情、生气”等偏离文本传统取向的回答时,应该要及时引导,让学生的回答回到“着急、担心”上来。
我觉得也很有道理,因为我也认为这句话带着着急、担心,而我当时光顾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没有及时引导。
但是我也有个想法,这是不是学生对文本的一种独特理解呢?当然,低段学生还不太会感悟,更多的是把这个回答当作填空题来完成,怎样合适怎样填。
《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5篇)
多说多想。
方面引导孩子们总结道理,很顺畅,收获多。并且让孩子们学会查资料的
3.教师的评价语太过单调。
方法,从而也告知了家长怎样指导孩子查资料。
《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 3
二、缺乏之处
昨天是学校教学开放日,来了好多家长和外校的老师,我预备的课是
1、毕竟是刚上二年级,小组学习搞了不久,还没有大规模的主动发
子们补充和适当点拨。突出了重点,将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的区分及 多,应当改成多叫单人,那样适合个体提高,有序不乱。
朗读方式交给了大家,孩子们激情澎湃。
3、当时在对反问句与陈述句互换进行一下书写练习就好了,因为课
3、多角度学习这篇课文。不但练说了主要内容,还从低年角度着想, 后册子上有很多同学会变换,却忘了加标点符号。这个内容应当深入练习,
另外,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诸如寓言故事之类的文体,可能有点生
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 疏,在理解寓意上有肯定的难度,在整个授课中我虽然是以读为主,在读
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中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但始终还是牵着学生走,没有真正让学生做课堂
当然,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在词句中,因此,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
《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反思如下:
言,学习过程中有溜号的现象,也有在一起学了,却说不出来感受的同学。
一、中意之处
小组汇报时,最好再有一组来汇报就好了。好像有点少。不过很真实,我
1、预备比较充分。
感觉还不错。
2、课堂生成比较精彩。我努力做到了孩子们会的我不说,我只给孩
2、读的训练时,一焦急,感觉还是单独读的人少了,集体读的时间
以后对问题的设计还需再细推敲。模棱两可的提问使问题繁杂,不成体系, 并且结合我“十二五〞科研内容的训练,扩展阅读,在课堂主动发言。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集合15篇)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集合15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集合15篇)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从而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因此,这堂课我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语言感受。
而语言感受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读”。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设计和引导下,针对性地多读是很重要的。
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实物“葫芦”让学生感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利用课文形象的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观察听说能力。
从而让学生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感受植物生命的繁衍不息。
抓重点段,引导学生带着中心问题:“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呢?”质疑,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种葫芦人和邻居的不同态度,最后,让学生在理解文本,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懂得植物的生长需要各环节的联系。
抓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赛读、范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比较句子中的不同语气,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课文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
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和技能。
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6篇)
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6篇)二班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1我10月25日在147班执教了一堂公开课,内容是二班级上册第四单元的14课《我要的是葫芦》的第一课时。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中葫芦的人,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
通过教学,使同学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留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留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教学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纳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终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缘由: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亲密联系的。
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
教学时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朗读体会,并进行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将教学设计付诸课堂实践后,我做了如下反思:1、字词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简短精悍,生字较少,共6个。
教学中,我重点是学习“葫、芦”,读好轻声,并通过读“葫芦叶、葫芦藤、葫芦花、小葫芦”四个词,稳固“葫芦”的读音。
在教学“哇”字是我让同学用换一换的方法把形近的“挂、桂、娃、洼”进行比较记忆,用动作理解“盯”这个重要的生字,正确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体会那个种葫芦的人的思想。
在教同学字词的过程中,我重视记字方法的渗透,注意让同学自己学习生字的力量训练。
2、课文教学教学课文时,我注意好词好句的积累。
比方教学“瘦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洁白的小花。
”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洁白”词语,让同学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样子、叶子的茂密、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
为写话中加修饰词语作一个预备。
再通过反复的指导同学朗读,读出对葫芦的宠爱之情。
让同学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情。
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1、种葫芦的很喜爱葫芦,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爱葫芦,最终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集合15篇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集合15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我要的是葫芦》一课,语言生动形象,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这篇寓言讲述的是有个人种了一课葫芦,他一心盼望葫芦快快长大,但是却全然不顾葫芦叶子上的蚜虫,最终导致蚜虫越长越多,那些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全落下来的结果。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识字和积累词汇,体会人物心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并懂得与课文有关道理是难点。
课后我做了一下几点思考:一、充满童趣《我要的是葫芦》中种葫芦的人让人觉得可笑、可气,又可怜。
可笑的是他的无知愚昧,可气的是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可怜的是他那么喜爱葫芦,结果却一无所获。
在第一课时,请学生给那个人取了一个雅号:葫芦先生。
叫起来既顺口又亲切,让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不少。
在课文教学的最后,我问:那个人那么喜爱葫芦,所以给他取了一个雅号叫葫芦先生,现在你看看,他还可以称做葫芦先生吗?不。
他做事那么糊涂,该称他?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糊涂先生。
”他不听劝告一意孤行,是?固执先生。
与此同时,课堂上发出了一阵笑声,我觉得学生在笑糊涂先生的同时对文本所蕴涵的道理一定有所感悟。
二、在语境中识字学词。
“盯”字是__的生字,又是一个帮助理解课文的重点字,教学时可以紧抓这个“盯”字“大做__”。
遗憾的是我在课堂上处理不够到位。
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爱葫芦?生:盯着。
师:盯字怎么记?生:目+丁。
师:目和什么有关?生:眼睛。
师:葫芦先生,你用眼睛看着谁啊?生:葫芦师:只看着葫芦没有东张西望吗?生:没有。
师;认真地只看着一样东西就叫盯着。
(可以这样修改)师:盯着葫芦干什么?师:为什么用盯而不用看?师:你能把他对葫芦的喜爱读出来吗?反思:字词学习是低年级的重点,如何让识字学词更有效?那就要重视联系上下文,进行言语训练,在具体的语境中帮助学生理解了词语。
适时引导运用,不搞机械的、单一的识字读词。
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通用11篇)
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通用11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通用11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
那么什么样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通用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1《我要的是葫芦》主要是讲从前有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因没有及时医治叶子上的蚜虫,导致他种的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
通过对这篇课文朗读和理解,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以及要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
我运用谜语导入,为使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识字环节创设一个“葫芦园摘葫芦”的情景,自由识字并口头组词,以“开火车”的形式识字组词并领读,个别学生分析字形,之后就读词语,在这里应该渗透识字方法,归类识字:比如“葫、芦、藤”三个字,都带有草字头,你还能说出带有草字头的字吗?再比如“邻”字组词时,同学们说“铃铛”一词,我只是在读音上作了区分,没有在字形上作辨别。
写字指导方面教师没有充分起到示范作用,并且字写得太小。
在“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问题中,对孩子要求过高,应该是课件出示一个特定的格式。
语文课要有读书声,而在这堂课学生读的少,这样也很难充分感悟,教师也应该示范读,传授更多的朗读技巧。
通过这堂课,我明白了做为教师应充分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由于自己太年轻,教学经验不足,课堂驾驭能力不成熟,导致了课堂时间没把握好。
最后的环节是扩散思维,以“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为开头续遍一个小故事,没有完成。
这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我有很多次都没有抓住孩子的闪光点来进行启发,没有给予他们更大的想象空间,也没有关注到个别学生的养成习惯。
还有就是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
教学语言的再精炼,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一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一些。
我相信,通过我今后不断的努力,我一定会慢慢的走向成熟,在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中做一名恰如其分的给予者和引导者。
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
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反思1《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是一篇寓言故事。
课文通过虚拟的故事来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通过执教本节课,我最大的反思就是教学目标的设定。
如何准备备课,怎样才能备好课,让备课不偏离方向,这就看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准确。
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依据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了解各学段的语文学习要求,同时结合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本课的课后题。
只有教学目标确定,找准了方向,那在接下来的相关资料搜集、课文内容的取舍等问题上,才能拨开云雾,才能柳暗花明。
《我要的是葫芦》是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第四单元的导读是这样的:一些词语和故事能使我们受到启发,让我们认真读一读吧!从导读中我获得了两个信息:一是受到启发,即让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二是朗读,指导学生们能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因此我将这两点作为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确定了重难点就要大胆取舍课文内容,筛选重要的契合的信息。
如何更好地呈现本节课呢?便要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实现。
与训练点结合地行云流水,水到渠成,这需要教师的匠心独运。
而所有的这些都要指向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目标。
而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准确有效的唯一标尺,就是学生。
关注是否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关注是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提高。
学生没有所得没有提高,这节课无论如何布局皆是失败的,因为教学的最终对象还是学生。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准确,一定要依据学情来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设定我还借鉴了学校语文教研活动的语用与拓展阅读的前沿思潮,注重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我要的是葫芦课堂反思(四篇)
我要的是葫芦课堂反思语言的学习与掌握,都是从词语的理解开始的。
学生只有准确深刻地理解了,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奠定其内化的基础。
利用课文插图可以有效地帮助低年级学生形象地理解语言,有利于词语的积累。
在学习《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中,我先让孩子们观察长势很好的小葫芦插图,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所看到的葫芦,孩子们说的挺好的,有的说“小葫芦长得枝繁叶茂”;有的能根据葫芦藤—葫芦叶—小葫芦的顺序来表述。
然后我再让他们读读文中作者描写小葫芦的相关句子,对比感悟作者遣词用句的准确、巧妙,从而感悟、积累优美语言---“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
这样图文结合,孩子们能更好地感受到小葫芦的可爱,自己的内心燃起了对这棵葫芦的喜爱之情,自然而然地理解、体会到文中种葫芦人对自己所种葫芦的深爱情感。
为后面的感情朗读也起到了水到渠成的引导作用。
我要的是葫芦课堂反思(二)角色表演是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活动。
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也就是情感“蓄积”的过程。
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去演一演,通过角色表演把“蓄积”的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
角色体验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语言内化、锤炼、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丰富的过程。
课后我结合老师们的建议,我反思在教《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时除了角色朗读外,如果能再给孩子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演一演的情境: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分角色演一演种葫芦的人和邻居之间的对话、动作、神情,通过邻居的口自然而然地总结出课文所蕴含的道理,而不是先让他们用成语概括自己的体会,学生在与伙伴的愉快合作中,在口头交际的临场发挥中,在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声中,才能更好地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个性化思维发展。
这种愉悦之情,无论是在视觉、听觉等生理上,还是精神、智力上,都获得了满足、快感。
从而能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同时把全体学生的情感推向了新的境界。
我要的是葫芦课堂反思(三)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对于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调节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主要讲述了一个种葫芦的人,眼睛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也不治,结果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一个一个都落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只顾“结果”,忽略了“过程”。
在教学过程,我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同时,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
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完《我要的是葫芦》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个拓展,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让他们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
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课后,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给了孩子们一个开头“第二年,种葫芦的人又种下了一棵葫芦,……”。
这样不仅促进学生了解种葫芦的人错在哪个地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而且发展了
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生活紧密联系。
另外,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诸如寓言故事之类的文体,可能有点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整个授课中我虽然是以读为主,在读中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但始终还是牵着学生走,没有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也是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