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六年级数学上册 观察物体教案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观察物体-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观察物体北师大版教案:观察物体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三章“观察物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 学会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和位置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和位置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立体模型、卡片等。
2. 学具: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立方体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出口袋里的立方体模型,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方体,并描述所观察到的形状。
2. 讲解:通过课件展示立方体模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方体,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形状。
教师讲解立方体的形状和位置关系。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立方体的形状和位置关系。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回答,给予评价。
4.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几何图形的形状和位置关系。
教师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重要性2. 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3. 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和位置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语言描述你所观察到的立方体的形状和位置关系。
2. 答案:立方体的形状是正方体,六个面都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方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几何证明。
教材内容安排上,通过丰富的实物图片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观察物体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
但学生在几何图形的观察和证明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能进行简单的几何证明。
四. 教学重难点1.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
2.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3.几何证明的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实物观察: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互相学习和交流。
3.几何证明:引导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进行简单的几何证明,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物模型和几何图形,用于教学演示和练习。
2.准备几何证明的相关案例,用于讲解和分析。
3.准备教学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些物体,会看到什么不同的形状?让学生意识到观察物体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这些图形,并描述他们所看到的形状。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观察方法。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并理解物体的不同视角,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在学习这一章节时,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理解并掌握物体的不同视角。
但是,部分学生在空间想象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特别的关注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不同角度,理解并掌握物体的不同视角,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和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不同角度,理解并掌握物体的不同视角。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理解并掌握物体的不同视角。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体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不同角度,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物体的不同视角,并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和思考过程,互相学习和借鉴。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和疑问,进行讲解和解答,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物体的不同视角。
5.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描述物体的不同角度,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观察物体北师大版(4份打包)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观察物体北师大版 (4份打包)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观察物体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3单元“观察物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和几何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 学习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和位置,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学习利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的组合创作有趣的物体造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描述等活动,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和几何体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形状和位置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利用几何图形创作有趣物体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和几何体,并用语言准确描述物体的形状和位置。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利用几何图形创作有趣物体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几何体模型、实物图片等。
2. 学具:学生自己准备的各类几何体模型、画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的物体图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和几何体。
3. 课堂讲解:讲解如何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和位置,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从不同角度观察几何体,并用语言描述其形状和位置。
5. 创新创作:让学生利用几何图形创作有趣的物体造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板书设计1. 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和几何体2. 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和位置3. 利用几何图形创作有趣的物体造型七、作业设计1. 请用语言描述你身边的某个物体的形状和位置。
2. 利用几何图形创作一个有趣的物体造型,并描述其形状和位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和几何体,并用语言描述其形状和位置,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观察物体-搭一搭-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观察物体-搭一搭-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能说出一根棍子是由一些小木块组成的。
2.理解“棍子”可以由“小木块”组成、并通过搭积木来体现。
3.能使用搭积木活动进行加、减法口算练习。
二、教学准备教师:搭积木、小黑板、彩色粉笔。
学生:搭积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0分钟)假设孩子们已经学过“棍子”的知识,老师可以在小黑板上画出一根棍子,问学生这根棍子的由什么组成的,引导学生说出由许多小木块组成。
2.学习活动(30分钟)活动1:搭一搭先告诉学生有一个正确表达棍子的方法——把小木块按大小顺序排成一条直线即可。
然后,学生用搭积木来搭筑一些不同长度的棍子。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发挥,搭一些高的、短的等不同特点的棍子,搭完后让同学们来判断是不是一个真正的棍子。
老师可以多给学生提示,让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怎样组合棍子。
活动2:数学练习:加减法口算练习老师可以在搭建好的棍子旁边写上几个加减式,要求学生用脑算或者口算快速解题。
例如:2+3=?, 5-2=?, 3+2-1=?等等。
3.组织小结(10分钟)请学生向其他组或者全班演示他们搭建棍子的结果,让它们讲解自己的棍子长度如何组合搭建的以及做数学口算题目时使用了哪些方法。
同时,老师也可以总结各组棍子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4.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使用积木拼筑出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例如:小熊、小书架等等,同时通过这些物品来练习加减法口算。
四、教学反思搭积木是一项很好的课堂活动,它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新知识。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体会搭建棍子及棍子的数学应用,通过小组合作互相比较搭建的棍子,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同时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后面的加、减法口算练习则是帮助学生巩固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口算能力。
总之,这堂课给学生带来了很多新的体验和知识,使得学生学习更加主动和愉悦。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第1课时教案
导学策略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பைடு நூலகம்备
学具盒、课件
导学流程设计: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总结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一.活动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从左侧面和右侧面观察物体,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观察两个简单的物体。先请同学们从学具盒中取出5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根据78页上的立体图形,将它摆出来,看看哪个小组摆的又快又好。
三.练习巩固1、试一试如果要从上面看形状不变,还可以怎样摆?如果从侧面看,要使形状不变还可以怎样摆?(教法: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然后进行集体交流。体会不同的摆法,丰富自己的经验。这个题目比较开放,对于空间观念较好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借助想象和推理解决问题。在通过全体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2、想想做做组织学生利用在操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小组交流
观察物体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从上面、左侧面和正面观察物体
教学难点:能辨认相应的视图的形状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察。
过程与方法:通过从下面、上面以及不同侧面观察5个或6个相同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学生练习
校对
六年级
强化练习
讨论
教学反思
由于在教学中,教师进行了实物演示所以学生作业完成的教好。
二.分组观察,讨论,交流
1、师:大家都摆的不错,现在请同学们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你们桌面上的立体图形。告诉老师两个物体的形状相同吗?
2、学生活动:分组摆出两个立体图形,进行观察,交流(教师活动: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出学生从不同面看到的视图。教师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比较,获得相应的结论。)如图:从正面看:从侧面看:从上面看:3.引导学生总结为什么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同?(评价方式:这部分的评价要以学生是否按要求进行有序的观察和有条理的思考及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为重点。对于空间观念较薄弱的学生,要注意他们的拼摆过程,以及积极参与操作的的程度多给予关注)
六年级数学上册 观察物体教案 北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空间想象力,能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和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体。
2. 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能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
3.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的物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物体的名称。
2. 新课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3. 实例讲解:教师展示实物模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并说出物体的特征。
4. 练习巩固:教师给出一些物体图片,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方向观察并描述物体的特征。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问答、练习和小测验,评估学生对观察物体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 收集学生的观察报告和描述,评估他们的表达和应用能力。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选取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并绘制出观察到的图形。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技巧。
九、教学拓展:1. 邀请家长参与,让学生在家中与家长一起观察日常物品,练习从不同角度描述物体。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博物馆或商场,让学生亲身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乐趣。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3单元 观察物体 北师大版 (4份打包)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3单元观察物体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 使学生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体的方法,并能根据观察到的形状想象出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3.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和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体。
2. 观察到的形状与实际几何体的对应关系。
3. 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体,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 教学难点:观察到的形状与实际几何体的对应关系,以及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模型、图片等。
2. 学具:学生自备的观察工具、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观察物体和几何体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观察实物模型,互相交流观察到的形状和特点。
4.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观察到的形状与实际几何体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5. 应用拓展: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观察物体2. 目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3. 正文:根据教学过程逐步展示观察物体和几何体的方法、观察到的形状与实际几何体的对应关系等。
七、作业设计1. 观察身边的物体和几何体,记录下观察到的形状和特点。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3. 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以上内容共2000字以内,希望能满足您的需求。
如有需要,请随时联系我。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三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三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物体”的概念,并能够运用物体的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能够正确运用“重量”、“大小”、“形状”等物体特征描述物体。
3.能够正确运用“吸附”、“浮力”、“磁力”等物理现象对物体进行观察和描述。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物品,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这些物品的看法和认识,引出“物体”的概念,并通过图示对学生进行解释。
2. 学习环节2.1 物体的分类通过多媒体或图示,向学生介绍由何种角度可以对物体进行分类,如形状、用途、材料等,然后请学生大声说出几种自己认为合理的分类方式,不断引导学生理解分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2 物体的描述通过展示一些物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描述一下,让学生感受到描述物体的难度,再通过老师讲解和引导,让学生明白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描述的,如大小、形状、颜色等。
在介绍重量这个物体特征时,教师可以示范先用同等粗细长度、不同材质的木棍,然后再用同样长度、同样材质、不同粗细的木棍,引导学生通过感官体验,了解物体重量的区别和描述方法。
2.3 物理现象的观察描述介绍常见的物理现象,如吸附现象、浮力现象、磁力现象等,让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掌握这些现象的表现形式,学习对物体的描述。
例如,通过引导学生用实验方法体验物体的浮力现象,了解浮力现象的存在和表现特征。
3. 总结环节通过提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点和难点,做一个简单的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简单的概括,加强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物体分类的基本方法、理解重量的描述方式和掌握物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2. 教学难点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概念认识,找到合适的分类方法和描述方式,并加强对物学现象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分析学生的回答和观察,判断学生对物体分类、重量、物理现象等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2.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的作业练习,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水平,对学生的思维潜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行评价。
2022年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022年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技巧,了解物体的特征和性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教会学生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发现物体的特征和性质,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三单元。
2. 教具:物体样本、放大镜、测量工具、实验器材等。
3.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者摆放一些物体,激发学生对观察物体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了解观察物体的概念和重要性,介绍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技巧,并讲解观察物体的步骤。
3. 观察实践(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些物体样本和观察工具。
学生根据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观察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质地等特征,并记录下来。
教师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匡助他们发现物体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
4. 总结归纳(15分钟)学生回到坐位上,教师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物体特征进行总结归纳,提醒学生注意用正确的术语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性质。
5. 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拓展性的观察实验,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观察方法和技巧,观察不同的物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6. 教学反思(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评价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归纳总结能力,通过观察物体的特征和性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观察和拓展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技巧。
2019-2020年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教案(精品教案)
《观察物体》教案教学内容教材第32~38页。
教学目标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学生活动,正确辨认从上面、正面、左面观察到的物体。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拿出写了文明词语的正方体。
谈话:同学们,这是一个正方体,正方体的每个面都写不同的文明词,请你坐在你的位置上,头不摇动,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词?指名不同方向的学生说。
(有的说“您好”“谢谢”“再见”)2、提出质疑:为什么他们向我们介绍得不一样呢?谁说的正确?你能说说他们分别是从哪一面观察的吗?(板书:前面、后面、侧面)3、揭示课题:虽然是看同一个正方体,但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每个面的文明词也就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二、组织活动,构建新知。
1、情境教学。
谈话:(出示玩具熊猫)这是什么?(课件出示从前面、左侧面、右侧面、后面拍摄的照片)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2、换位观察。
提出要求:听老师口令,全体起立。
请每组同学按照顺时针的方向走到本组的下一张位子上去。
你们现在看到的熊猫的形状和刚才一样吗?你现在看到了熊猫的哪一面?引导: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了呢?这是怎么回事?3、小结:这是因为同学们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就不同了,所以看到熊猫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4、练习。
完成教材第33页的练一练第1题。
练习刚才观察玩具熊猫的方法想一想,学生独立完成。
5、出示第34页的小猴看强内的图。
(1)想一想应该看到的是哪一点。
学生讨论,点名回答。
(2)小结:视线都是直的,不会拐弯。
6、出示第36页天安门图。
(1)先找到①④角度拍的。
点名回答,并说一说为什么。
(2)出示②③图。
连一连并说说为什么。
三、联系实际,巩固新知。
1、完成教材第33页的练一练第2、3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理解几何图形的平面与空间关系,培养空间观念。
2. 使学生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能正确画出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平面图形。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观察物体: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理解物体在不同视角下的形状变化。
2. 三视图:学习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平面图形,掌握三视图的画法。
3. 空间想象力: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理解物体在不同视角下的形状变化;掌握三视图的画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教学挂图等。
2. 学具:学生自备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观察物体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观察物体的方法,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题目,让学生学会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物体,并画出三视图。
4. 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观察物体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观察物体2. 目录:1. 观察物体的方法2. 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3. 三视图的画法4. 空间想象力的培养3. 教学重点与难点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画出三视图。
2.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书籍,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观察物体的知识。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加强课后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作业质量。
总之,本节课通过观察物体,让学生理解几何图形的平面与空间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北师大版教案:观察物体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本节课主要讲述如何通过观察物体来认识物体的形状和结构,以及如何通过物体的三视图来描述物体的形状。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物体的三视图,即正视图、俯视图和侧视图。
2. 学会通过观察物体的三视图来识别物体的形状。
3. 学会通过物体的三视图来描述物体的形状和结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物体的三视图,知道三视图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物体来识别和描述物体形状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物体三视图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物体的三视图来识别和描述物体的形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
2. 学具:学生分组合作,准备不同形状的实物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出不同的物体,并尝试描述它们的形状。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物体的三视图,并讲解三视图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3. 例题讲解:展示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三视图,引导学生理解三视图与物体形状的对应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观察物体2. 板书内容:物体的三视图:正视图、俯视图、侧视图三视图与物体形状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身边的物体,描述其三视图,并尝试用文字和图形表示出来。
2. 作业答案:根据学生所观察的物体,描述其三视图,并用文字和图形表示出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观察物体的授课中,我深刻认识到有几个关键细节是亟需重点关注的。
它们分别是:1. 对物体三视图的理解与应用2. 描述物体形状能力的培养3.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对于物体三视图的理解与应用,这是学生理解物体形状的基础。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观察物体-北师大版(年秋)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观察物体-北师大版(年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物体形状的认知。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特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物体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
2. 物体的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等。
3. 物体之间的联系: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找出物体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 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特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物体形状的认知;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联系。
2. 教学难点: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特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模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形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物体的基本形状,让学生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概念。
3. 观察实践:让学生分组观察实物模型,记录物体的视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观察成果,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特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5.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物体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对物体形状的认知。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观察物体2. 板书内容:- 物体的基本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 物体的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观察方法:观察、比较、分析- 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特征七、作业设计1. 观察身边的物体,记录其形状和视图,并用数学语言描述其特征。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观察物体-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观察物体-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能根据观察到的图形推测物体的形状。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能根据观察到的图形推测物体的形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能根据观察到的图形推测物体的形状。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
2. 学具:学生自备观察物体、纸张、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观察物体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形状。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物体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观察物体的重要性。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观察物体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观察物体的作业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观察和推测。
六、板书设计1.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观察物体2. 教学目标3. 教学内容4. 教学重点与难点5. 教学过程七、作业设计1. 观察身边的物体,从不同方向进行观察并描述其形状。
2. 根据观察到的图形,推测物体的形状。
3.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在课后作业中,布置了一些观察物体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观察和推测,巩固所学知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观察物体的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练习。
六年级上册数学学案 《观察物体》北师大版
# 六年级上册数学学案《观察物体》北师大版## 引言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对物体进行观察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的重要环节。
本学案以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观察物体》章节为基础,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提高他们对物体形状和结构的认识。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理解和掌握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2. 能够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3. 学会使用简单的几何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和形状。
###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2. 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1. **直接观察**:通过肉眼直接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和颜色。
2. **工具辅助观察**:使用放大镜、尺子等工具进行观察,以获得更准确的信息。
### 第二部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1. **正面观察**:观察物体的正面,了解其正面的形状和特征。
2. **侧面观察**:观察物体的侧面,了解其侧面的形状和特征。
3. **上面观察**:观察物体的上面,了解其顶部的形状和特征。
### 第三部分:描述物体的位置和形状1. **使用几何语言**:如点、线、面等几何术语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和形状。
2. **绘制观察图形**:通过绘制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来描述物体的形状。
##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不同的物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
### 步骤二:探究新知1. **直接观察**:学生观察物体,描述其形状和特征。
2. **工具辅助观察**:学生使用工具进行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 步骤三:实践操作1. **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活动,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记录观察结果。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观察物体 2.《观察的范围》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观察物体 2.《观察的范围》北师大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理解观察物体时,观察范围会随着观察点和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 培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发展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观察范围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观察范围变化的过程。
-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在小组讨论中分享和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周围物体和空间的观察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教学内容观察的范围- 认识观察点、观察角度和观察范围。
- 探索观察点或观察角度的变化如何影响观察范围。
- 实际操作,观察不同物体的观察范围,并记录观察结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理解观察范围与观察点、观察角度之间的关系。
-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观察范围。
- 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理解观察范围的变化规律。
- 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抽象为数学模型,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教具与学具准备- 模型或实物:如建筑物、树木等不同高度的物体。
- 观察工具:如放大镜、望远镜等。
- 绘图工具:如直尺、量角器、画纸等。
- 角度测量工具:量角器或角度计。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观察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 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观察过哪些物体?是如何观察的?第二阶段:探究与讨论- 分组进行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记录观察范围。
- 讨论观察点、观察角度和观察范围之间的关系。
-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观察点或观察角度的变化对观察范围的影响。
第三阶段:总结与抽象- 让学生总结观察到的现象,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 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抽象为数学模型,理解观察范围的变化规律。
第四阶段:应用与练习- 设计一些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观察范围问题。
北师版数学教案(六上)观察物体
第3单元观察物体第1课时搭积木比赛【教学内容】教材第32页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并能画出相应的平面图形。
2.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辨认相应的视图的形状。
【教学难点】从上面、左面和正面观察物体。
【教学准备】学具盒、PPT课件。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在课一开始,设计了三个比赛,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观察立体图形,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进行观察,想象。
2.由浅到深,由表及里,从直观到抽象,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通过搭一搭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 再通过学生自己和小组合作观察来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确,最后通过练一练进行学生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训练。
3.经历这一过程,学生自然地感知了二维与三维的关系,埋下了看到表象猜测内里的种子,有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 感受到“没看到并不代表没有”这一重要的空间理念,由此类推到其他同样情况,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应用意识的形成。
4.最后感悟到了根据从两个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但可以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正方体的数量范围这样的结论。
[不足之处]通过观察,画图比赛,动手操作,着重学生空间思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培养,没能完全放开让学生多角度思考,多层面推断,多策略探索,没提供足够的交流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探索、创造。
[再教设计]再教时设计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让学生用5个正方体积木搭一个立体图形,仔细观察,然后分别画出从上面、正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
这个活动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观察经验。
学生兴趣高涨,很快完成了搭一搭、画一画的任务,通过这个活动激活学生的旧知,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配套K12】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搭一搭”》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搭一搭”》教案观察物体:“搭一搭”【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77页“搭一搭”【教学目标】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能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面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具准备】小立方体,大立方体,比赛记录纸。
教学前准备:。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的形状。
创设“比赛”情景一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想一想,从正面看是什么形状,从側面、上面看呢?又是什么形状?画一画同组同学交流对比,讨论修改后完成比赛记录纸项目一。
各组代表上台投影展示本组比赛作品。
师:你们画出的从三个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与看到的立体图形符合吗?说说理由。
生:师:这个立体图形是个长方体,从正面看和从上面看或从側面看都没有被遮挡小立方体,所以就比较直观,容易观察和想象其不同方向的形状。
创设“比赛”情景二变换成以下的形状,从不同方向再观察,想象它的形状,并画出来。
画一画同组同学交流对比,讨论修改后完成比赛记录纸项目二各组代表上台投影展示本组比赛作品。
师: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为什么只看到3个正方形或4个正方形?你想过为什么吗?这个物体不是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吗?应该看到5个才对呀,还有一个到哪去了呢?生:被遮挡住了。
师:虽然看不见,但它仍然是组成这个立体图形的一部分。
请分别指出从从三个不同方向看不见的是哪一个?二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屏幕出示,课本上从正面和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
师:这是一个用5个小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从上面和正面观察所画下的形状。
同学们,你能不能用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学生小组合作操作各组展示本组搭好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71页——7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加深认识。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并能画出从指定方向看到的图形。
2.增强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及空间观念。
3.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教学难点:会画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图形。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正方体块若干个;各种立体图形及它们的展开图;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谈话:经过前几节课的复习,我们已经系统地复习了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
从今天开始,我们来系统的复习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知识。
1.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
教师: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拿出不同的形体,谁能告诉大家它们各是什么名称。
(教师用课件逐步演示)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
教师:如果把上面的图形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为什么?
(长方体、正方体一类;圆柱、圆锥一类)
分类依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都是平面,而圆柱、圆锥都有曲面。
(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它们各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们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摸一摸这些立体图形并观察一下它们的表面积展开图,感知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
学生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表格。
课件逐步填充内容(见下表)
教师: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教师课件演示长方体演变成正方体的过程。
(2)复习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师:圆柱、圆锥各有什么特点?。
摸一摸这些立体图形并观察一下它们的表面积展开图,感知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
学生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表格。
课件逐步填充内容(见下表)
教师: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后,请学生从不同角度(前后、左右、上面)观察这个长方体,并说一说自己的观察角度。
教师:如果再放一个长方体,能说出你看到的面吗?
在小组内把几个长方体放在一起,互相说一说,观察的角度和所看到的面。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一)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教材第71页的第2题的立体图形。
(1)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并在小组内讨论观察的结果。
2. 完成教材第72页“巩固与应用”第1题
下面的平行图形,以它的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样的空间图形。
用线连一连。
如遇困难,可以然学生自己画图形,实际演示一下;
2、(完成教材第72页“巩固与应用”第2题)
下面的图形哪些是正方体的展开图,先想一想,再试一试。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如何想的。
(二)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完成教材第72页“巩固与应用”第3题
观察下面用4个正方体搭成的图形,并填一填。
①先让学生独立判断。
②再让学生说说自己观察和思考的方法。
2.完成教材第73页“巩固与应用”第4题
让学生说说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是指哪几个面。
(三)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本题为思考题,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具有较大的挑战性,不作考试要求。
教师可进行帮助学生进行思考,想象。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知。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认为自己有收获吗?更清楚了哪些知识?把你的收获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同桌互相说)。
谁愿意说给老师和同学听听呢?
学生汇报。
师提升:本节课主要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的认识以及特征,复习观察物体的有关知识。
教材在“回顾与交流”中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再用一定的方式验证这些特征。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主要从点、面、棱等角度进行刻画,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主要从面的角度刻画,还可以从“展开图”的角度进行复习。
对于特征的验证可以结合知识梳理过程进行。
第二个问题是通过看一看,连一连,复习观察物体的有关知识,体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我们的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