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最新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合集下载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古诗词复习资料.doc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古诗词复习资料.doc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古诗词复习资料一、《马说》世冇伯乐,然后冇千里马。

千里马常冇,而伯乐不常冇。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Z手,骈死于槽栃Z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冇千里Z 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Z不以其道,食Z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Z,曰“天下无马!”呜呼I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才美不外见同“现”显露(2)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3)策之不以其単卫迭 ______________ (4)只辱于奴隶人Z手______________ 受屈辱•2.下列加点字词意思一样的是(B )A.故虽有名马虽冇千里Z能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Z不能尽其材. •C.马之千里者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虽冇千里Z能,安求其能• • • • 千里也3•表示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世冇伯乐,然后冇T里马”。

文屮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句子是“只辱丁奴隶人Z手,骈死丁•槽栃Z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英能千里而食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尚且想普通的马等同也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H行T里呢? _________________(2)策之不以其道,食Z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_5.课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想一想“千里马” “伯乐”“食马者”各比喻彳卜么。

芸汰了作者仁样的史木目丿成Ko指人才,识别人》的人:'话骯人才的人。

表达作者对朝廷淹没人才的愤慨不满。

__6.千里马只冇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吗?谈谈你的看法。

一方而要冇千里马的才能,述要善丁抓住机遇,也离不开伯乐的赏识二、《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015-2016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3》苏教版

2015-2016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3》苏教版

《课外文言文阅读3》一郑人惜鱼郑人有爱惜鱼者, 计无从得鱼, 或汕①或涔②, 或设饵笱③之。

列三盆庭中, 且实水焉, 得鱼即生之。

鱼新脱网罟④之苦, 惫甚, 浮白而喁⑤。

逾旦, 鬣尾始摇。

郑人掬而观之, 曰:“鳞得无伤乎?”未几, 糁麦而食, 复掬而观之, 曰:“腹将不厌乎?”人曰:“鱼以江为命, 今处以一勺水;日玩弄之, 而曰‘我爱鱼, 我爱鱼’, 鱼不腐者寡矣!”不听。

未三日, 鱼皆鳞败以死, 郑人始悔不用或人之言。

君子曰:“民扰鱼也, 今之治民者皆郑人也哉?”(选自《燕书》) 【注释】①汕( shàn):用汕网捕鱼。

②涔(cén):这里指用积水成坑诱鱼。

③笱(gǒu):竹制的捕鱼器具。

④罟(gǔ):网。

⑤喁(yóng): 鱼口向上露出水面呼吸。

【阅读提示】选文作者宋濂, 字景濂, 号潜溪, 元末明初文学家, 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学者称“太史公”。

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选文写郑人想使鱼活着, 却恰好害死了鱼的故事, 意在讽刺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腐败政策。

文末的“民犹鱼也, 今之治民者皆郑人也哉”就是凭证。

【自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计.无从得鱼() (2)列.三盆庭中()(3)日.玩弄之() (4)鱼不腐者寡.矣()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郑人掬而观之, 曰:“鳞得无伤乎?”(2)未三日, 鱼皆鳞败以死, 郑人始悔不用或人之言。

3.这则寓言故事除了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外, 还揭示了怎样的道理?二买鸭捉兔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①, 买一凫②而去。

原上兔起, 掷之使击。

凫不能飞, 投于地。

再掷之, 又投于地。

至三四。

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 杀而食之乃其分③, 奈何加我以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为鹘, 可以猎兔耳, 乃鸭耶!”凫举掌而示, 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 可能搦④得他兔否?”(选自《艾子杂说》) 【注释】①鹘(hú):打猎用的凶猛的鸟, 是鹰的一种。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

苏教版八年级下文言文归类 课内文言文主要有《马说》、《陋 室铭》、《山市》、《活板》、 《核舟记》 《口技》、《送东阳 马生序》
一、通假字: “见”同“现”,显现。 1、才美不外见: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喂养。 3、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同“才”,才能。 “邪”同“耶”,吗。 4、其真无马邪: “板”同“版”,雕版。 5、板印书籍: 6、若止印三二本: “止”同“只”,只,仅。 6、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同“以”,以后。 7、舟首尾约八分有奇: “有”同“又”,表示零数。 “诎”同“屈”,弯曲。 8、诎右臂支船: 9、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横”,跟竖相对。 10、盖简桃核修长者为之: “简”同“拣”,挑选。 11、满坐寂然: “坐”同“座”,座位。 12、四支僵劲: “支”同“肢”,肢体。 13、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同“披”,穿。 14、与之论辨: “辨”同“辩”,辩论。 15、裁如星点: “裁”同“才”,仅仅。
12、手自笔录 (名词作状语,动手、用笔) 13、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14、一食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形容词作动词,使……乱) 15、无丝竹之乱耳 (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16、无案牍之劳形 (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验的水) 17、有龙则灵 (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18、京中有善口技者 (使动用法,使……尽) 19、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20、是可谓善学者矣 21、遥闻深巷中犬吠 (形容词作状语,远远地)
是;古义为“这”;今义为“判断动词” 古义为“奔向”;今义为“趋向” 18、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趋: 19、不敢出一言以复 复: 古义为“辩解”;今义为“又、重复”
20、主人日再食
再:

2015-2016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学期初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1》

2015-2016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学期初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1》

2015-2016学年下学期初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1》一田父得玉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①,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

部人阴欲图之,诈之曰:“此怪石也。

畜②之弗利其家,弗如复之③。

”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④下。

其夜玉明,光照一室。

田父称家大怖,复以告邻人。

邻人曰:“此怪之征,遄弃⑤,殃⑥可销。

”于是遽而弃于远野。

邻人无何⑦盗之,以献魏王。

魏王召玉工相之。

玉工望之,再拜却立,曰:“敢⑧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

”王问其价。

玉工曰:“此玉无价以当之。

五城之都,仅可一观。

”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上大夫禄⑨。

(选自《尹文子·大道上》) 【注释】①径尺:直径一尺。

②畜:收藏,保留。

③复之:把宝玉放回原处。

④庑(wǔ):廊。

⑤遄(chuán)弃:赶快丢弃。

⑥殃:灾祸。

⑦无何:没过多久。

⑧敢:谦辞,有“冒昧”的意思。

⑨长食上大夫禄:永远享用上大夫的俸禄。

【阅读提示】选文与“卞和献玉”的故事颇为相近。

尹文子认为是非、真伪从长远看,并不会被混淆,但有时候,真正的好东西却因不被了解而无法体现其价值,如文中的宝玉被诬为怪石而遭丢弃。

作者把深奥抽象的问题引入日常生活,与具体的社会问题密切结合,更具通俗性和实际意义。

【自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置.于庞下( ) (2)光照一.室( )(3)复.以告邻人( ) (4)仅可一观.(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以.告邻人(连词,就)B.邻人阴欲图之.(代词,指宝玉)C.犹录以.归(介词,把)D.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代词,这)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下。

(2)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

4. 魏田父得到宝玉又失去宝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各是什么?二去奢克俭齐桓公谓管仲曰:“吾国甚小,而财用甚少,而群臣衣服舆驾甚汰①,吾欲禁之,可乎?”管仲曰:“臣闻之,君尝之,臣食之;君好之,臣服之。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第一部分一、《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一)阅读诗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回答问题1、李白,字,号,是我国朝著名的诗人,文学史上誉为“ ”。

2、《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一首送别诗。

写送别情景的诗句是,。

3、在南朝宋代诗人中,“大谢”指,“小谢”指。

4、“建安骨”又称,指东汉末年建安时代以、、三父子为首的作家群的诗文风格。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蕴含了作者对时光飞逝,功业难成的精神苦闷,也饱含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

B、三、四两句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画,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

C、五、六两句,上句赞美李云的风格刚健,下句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D、最后两句写作者在精神上遭受重压之后,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显示出逃避现实的消极色彩。

6、简要谈谈你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句的理解和看法。

答案:1.太白青莲居士唐浪漫主义诗仙;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3、谢灵运谢眺;4、建安风骨曹操曹丕曹植刚健清新;5、D6、表明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寄情山水,超脱尘世的豁达胸襟,但也表现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消极悲观的思想。

(二)对《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李白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李白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

诗中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B、此诗开头两句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但并没延续着写烦说忧,而是展现出另一番天地。

其中三、四句写春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

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一、《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才美不外见.同“现”显露(2)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3)策之不以其道.方法(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2.下列加点字词意思一样的是( B )A.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C.马之.千里者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3.表示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文中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尚且想普通的马等同也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5.课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想一想“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指人才,识别人才的人,淹没人才的人。

表达作者对朝廷淹没人才的愤慨不满。

6.千里马只有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吗?谈谈你的看法。

一方面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还要善于抓住机遇,也离不开伯乐的赏识二、《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将横线上的内容填好。

苏教版8下语文重点课文文言文诗歌复习资料

苏教版8下语文重点课文文言文诗歌复习资料

8下语文复习资料一.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1.“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的赏析:直抒心中的郁结,表现作者的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忧之乱。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赏析:点明饯别时间、地点,借景抒情,对此一景精神一振,烦忧一扫,豪情油然而生。

3.“中间小谢又清发”的赏析: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赏析:前半句是生活中的现象,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挤,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源于眼前景,合乎心中情。

后半句3个“愁”字,足见愁思,与开头“多烦忧”相呼应,道出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写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

5.“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赏析: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愿,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使他不能找到更好的处境。

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慨和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也表示了对恶势力的不屈服,与现实社会的决绝(不甘沉沦、豁达乐观)二.渔家傲1.“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赏析:暗示军情紧急、敌军险恶、军事森严、敌强我弱,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2.“霜满地”赏析借景抒情,与上文写天气寒冷照应,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表达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3. 中心:词中描绘边地奇异的秋景,表现作者慨叹功业未立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三. 天净沙秋思1.“小桥流水人家”的赏析:以乐景写哀情,与下文三句照应,起到了强烈的反衬作用。

2.“瘦”的理解:写出诗人的疲倦,暗示旅途之长和旅途的艰辛。

3.“夕阳西下”的赏析:为“断肠人”作铺垫,点明游子思乡的时间,渲染悲凉气氛,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抒发了天涯游子因思乡而产生的孤寂凄楚的心情。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赏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用西下的夕阳衬托,直接抒发了天涯游子因思乡而产生的孤寂凄楚的心情。

苏教版八下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苏教版八下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苏教版八下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马说》一、翻译句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但是)伯乐不常有。

故(即使)虽有名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马,只辱于奴隶人(马夫)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拿)千里称也。

了名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马之千里者,一食(吃)或(有时)尽粟一石。

食(喂养)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是(这样的)马也,虽有千里之(的)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显现),且(尚来喂养。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特长也就显且)欲与常(普通,平常)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安(怎么,哪里)求其能千里也。

现不出来。

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策(驱使)之不以(按照)其道(方法),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懂策(马鞭)而临之(代千里马),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难道)真无马邪?其得它的意愿。

拿着鞭子,走到千里马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恐怕)真不知马也!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二、课文内容1、《马说》的体裁是我国文言文中的一种议论文体“说”,它一般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2、本文主要写作方法是托物寓意。

3、《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4、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一句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文言文整理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文言文整理

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文整理古文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àn今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ã)?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有了名贵的马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用"千里马"来称呼他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去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马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他们)真不认识(千里)马啊!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 " 见 " 通" 现 "显现、表现(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材 " 通 " 才 "才能(3)其真无马邪: " 邪 " 通 " 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4)祗:通"只"只是古今异义是:古义: 这样的.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今义:判断词安: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今义:安全;安定;安装等:古义:同样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今义:或者然后: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食:古义:通"饲"喂养例:食之不能尽其材今义:吃策:古义:马鞭今义:策划策略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2.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3.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驱使执策而临之:马鞭(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 --自《木兰诗》)4.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5.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动词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6.虽故虽有名马:即使虽有千里之能:虽然7.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8.以不以千里称也:把用策之不以其道:按照9 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尽竭尽实词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喻指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伯乐--擅长相马之人喻指识别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辱--辱没骈-两马并驾称--称为一食--吃一顿食马者--"食".通"饲".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才美--才能美貌见--显现出来"见"通"现"等--等同一样常--普通的是--这种作代词策之--驱使(执)策--打马的鞭子道--方法尽--竭尽材--"材"通"才"才能鸣--鸣叫通--通晓执--拿着临--面对着知--识别了解虚词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语气较重);却(语气较轻)故--因此于--在之--结构助词的以--凭借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或--有时其--代"千里马"安--怎么(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以--按照(鸣)之--助词补充音节无意义而(执策而临之)--表修饰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辱:受屈辱例句: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2、名词用作动词: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3、数量词用作动词: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特殊句式1. 反问句:其真无马邪?2.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3.介词结构后置:只辱于奴隶人之手4.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重点语句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论点;点明中心)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不知马也可不写)(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据2010年河北保定望都所发语文教参)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再次点明文章中心句子)4.点明中心的主旨句:其真不知马也主题归纳本文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思想感情(中心)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陋室铭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在于多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碧绿的苔痕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来这里谈笑往来的都是博学的学者没有缺乏文化知识的人可以弹奏不加修饰的古琴浏览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它们虽然都是简陋的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了人们的景仰)孔子说:"什么简陋的呢?"一词多义1.之: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无丝竹之乱耳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2.往来:①表示交往的人:往来无白丁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古今异义:在:古义(在乎动词)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调:古义(调弄)今义(调动)形:古义(身体)今义(形状)鸿:古义(大渊博)今义(书信)丝、竹:古义(管、弦乐器)今义(丝丝绸;竹竹子)词类活用: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苔痕上阶绿绿名词作动词使......变青无丝竹之乱耳乱使动用法使......扰乱无案牍之劳形劳使人劳累①用于主谓之间不①表示交往的人:往来无白丁②表往来种作(《桃花源记》)3.是:①判断词是:斯是陋室②这个、那个:当是时(《口技》)4.名:①出名:有仙则名②名词作动词说出: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活板原文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译文用雕版印书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样做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此后经典文献都是版印的本子庆历年间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版印刷他的办法是:用胶泥来刻字印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一个印刻好以后用火烤一下让它变得坚硬、牢固先准备好一块铁板把松脂、蜡和纸灰之类的东西铺在上面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一个紧挨着一个地排上字印排满了就算一版(再)拿到火上去烘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那字印就平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两三本还算不得简便;如果印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那就显得非常快了(最好是)经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同时排字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排好版面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印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以便它们在同一版内重复出现时使用不用的时候就拿纸条做标记贴上按韵分类分别放在木格里有些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出来那就当时动手刻用草火烘烤很快就可以投入使用字印所以不用木料来刻是因为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如用胶泥来烧制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弄脏毕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辈得到了到现在还保存得十分完好通假字1.活板 "板"同"版"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同"以" 以后3.若止印三二本 "止"同"只" 仅仅只有4. 文理有疏密 "文"同"纹" 词类活用:1.板印书籍 "板"名词作状语表工具"用雕版"2.火烧令坚 "火"名词作状语表方式"用火"3."木格"贮之名词作状语表方式"用木格"4.用讫再火令药熔 "火"名词用作动词"用火烤"5.则以纸帖之 "帖"名词用作动词"用标签标出"一词多义1.为(1)唐人尚未盛为之动词做(2)皆为板本动词是(3)又为活板动词发明(4)每字为一印动词刻(5)满铁范为一板动词成为(6)未为简易动词算是(7)极为神速动词是(8)每韵为一帖动词归为(9)不以木为之者动词刻(10)为予群从所得介词被被动用法2.以(1)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介词用拿(2)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介词把(3)以一平板按其面介词用拿(4)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连词连接两个分句表目的翻译为"用来"(5)以纸帖之/以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介词用3.其(1)其法代词指活字版印刷的(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代词指铁板的(3)则以一平板按其面代词指排好的字模(4)其印自落代词那些(5)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代词他的4.之(1)唐人尚未盛为之代指"板印书籍"(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代词"这";代指"铁板"(3)持就火炀之代指"铁板"(4)更互用之代指"两块铁板"(5)则以纸帖之代指不用的字模(6)旋刻之代指"奇字"(7)不以木为之者代指活字模(8)以手拂之代指字模5.帖(1)则以纸帖之动词用标签标出(2)每韵为一帖名词标签6.就(1)持就火炀之动词靠近(2)瞬息可就完成7.若(1)不若燔土如像(2)若止印三二本如果8.火(1)以草火烧名词作状语火(2)再火令药熔名词作动词用火9.印(1)每字为一印名词字模(2)欲印动词印刷(3)其印自落名词字模10.自(1)已自布字另外(2)其印自落自己11.已(1)已自布字已经(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同"以"以后古今异义1、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冒之(冒:涂盖敷上今常用义为:向外透冒失冒充等)2、一板已自布字(自:另外今常用义为:自己从等)3、文理有疏密(文理:木材的纹理质地今指文章内容、词句等方面的条理)4、药稍熔(药:古义指文中所提到的松脂、腊等物;今义指病的药品)5、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布衣:古义指平民;今义指衣服的一种)核舟记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îu)奇(jī) 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敞者为舱篛(ruî)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guān)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mí)勒袒胸露(lîu)乳(rǔ)矫(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卧右膝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chuí)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pān)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fǔ)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yí)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ãn) 戌(xū)秋日虞(yú)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ruî)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zhuàn)文为字共三十有(yîu)四;而计其长曾(cãng)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译文明朝有(个)技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一直到飞禽走兽、树木山石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泛游赤壁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的)两旁开有小窗户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子就(看到)右边(窗门)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窗门)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黄鲁直在他的左边东坡和黄鲁直共同观赏着一轴横幅的书画卷子东坡右手拿着画卷的右端左手搭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画卷的左端右手指着画卷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转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子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露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黄二人不相类似(他)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起他的左膝左臂(上面)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那)念珠子可以(一粒粒)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各有一(个)撑船的人在右边的(梳着)椎形发髻仰着面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有(把)茶壶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那(只)船的背面稍平就在船背上面题了(个)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的脚笔画清清楚楚它(字)的颜色是黑的(题名后面)又刻了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字)的颜色是红的总计整条船刻有五(个)人;刻有八(扇)窗;刻篛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图章上的)篆文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可是计算一下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原来这是挑选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雕制成的咦!(这)技艺也真奇妙啊!一字多义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技艺)奇妙奇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通"又"加上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做这里是雕刻的意思)中轩敞者为舱(是)为人五:(刻有)可:高可二黍许(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可以)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2.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木:1.能以径寸之木(木块)2.以至鸟兽、木石(树木 )者:1.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2.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曰: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叫作)2.文曰:天启壬戌秋日(是)扇:1.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扇量词)2.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扇子)启: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打开)2.天启壬戌秋日(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而: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并且)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转折但是)3.启窗而观(连词然后)以:1.能以径寸之木(用)2.以至鸟兽、木石(甚至)语:1.如有所语(说话)2.此中人语云(告诉)盖:1.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云:1.盖大苏泛赤壁云(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2.此中人语云(说)古今异义1、卧右膝:卧古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今意:躺下躺着的样子2、其两膝相比者:比古意:靠近今意:两个事物进行比较3、高可二黍许:可古意:大约今意:可以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意:通"拣"挑拣今意:简单容易人物:古意:人和物今意:被描写或有突出贡献的人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意:竟然今义:曾经定语后置1.原句:核舟一正确语序:一核舟2.原句:篆章一正确语序:一篆章词类活用(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诎:通"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5)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形容词作名词特殊技巧)(6)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梳着椎形发髻)口技原文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译文京城里有一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正赶上(有人)大摆酒席请客在大厅的东北角设置(安放)了八尺宽的屏风口技人坐在屏风里面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所有宾客围绕而坐一会儿只听到屏风里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远远地听到幽深的巷子里有狗叫声(接着)便(听见)有个妇女被惊醒打哈欠伸懒腰她的丈夫说着梦话不久小孩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孩子给他喂奶小孩子含着乳头仍然啼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轻声哼唱哄小孩入睡又有一个大一点的孩子醒了唠唠叨叨说个不停在这个时候妇女用手拍着小孩子的声音嘴里哼唱哄小孩子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的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发出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这口技艺人的表演)真是妙极了不久丈夫打鼾的声音响起来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地拍一会儿停一会儿隐隐约约听到有老鼠活动的声音盆子、器皿倾斜翻倒的声音妇人在睡梦中咳嗽的声音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地把身子坐端正了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失火啦"丈夫起来大叫妇人也起来大叫两个小孩子一起哭起来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大喊成百上千个孩子大哭成百上千条狗狂叫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火焰燃烧的爆裂声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起响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的求救声(众人)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在火中)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种没有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即使这里所有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里有上百个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任何)一个地方来在这种情况下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大腿打着哆嗦几乎都想争先恐后的逃跑忽然醒木一拍所有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屏风往里一看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一词多义1、坐:众宾团坐(坐下)满坐寂然(通"座"座位)2、乳:妇抚儿乳(喂奶)儿含乳啼(乳头)3、而:既而儿醒(表时间副词的词尾不译)妇拍而呜之(连词表并列)4、妙:众妙毕备(妙处)以为妙绝(好)5、指:手有百指(手指)不能指其一端(指明)6、绝:以为妙绝(极)群响毕绝(停止)7、备:众妙毕备(具备)。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汇总一、文言文学习1.经典篇目研读:深入学习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文言文,如《桃花源记》、《马说》等,理解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深层含义。

2.文言字词与句式: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积累常见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理解并识别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3.文化常识与背景:了解与课文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古代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历史事件等,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背景和思想内涵。

二、现代文阅读1.阅读策略与技巧:培养学生有效的阅读策略,如快速浏览、精读、略读等;引导学生掌握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观点、评价作品价值等技巧。

2.文体特征与表现手法:区分不同文体的特征,如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等;学习并理解各种表现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如象征、对比、比喻、拟人等。

3.主题思想与情感:深入理解现代文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情感态度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或人生哲理。

三、写作技巧与语言运用1.写作基础:巩固学生的写作基础,包括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句子的通顺流畅、段落的合理安排等。

2.文体写作训练:针对不同文体进行专项写作训练,如记叙文的事件叙述、人物刻画,议论文的论点提出、论据论证,散文的抒情达意等。

3.语言运用提升: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同时,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逻辑性。

四、文学鉴赏与评论1.文学作品鉴赏:选取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引导学生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2.文学评论写作:教授学生如何撰写文学评论,包括如何提炼观点、组织论据、进行论证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五、综合实践与拓展1.名著阅读与分享:推荐并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组织读书分享会,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和体会。

2.语文综合活动:开展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作文竞赛、辩论赛等语文综合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专题复习[2]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专题复习[2]

灌南县树人实验学校九年级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四)(八下文言文部分)1.《马说》唐.韩愈原文: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 只辱于奴隶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 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曰: “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间有了伯乐, 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 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 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 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 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 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 而没有喂养。

所以这样的马, 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 但是吃不饱, 力气不足, 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

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 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驾驭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 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 千里马嘶鸣, 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 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唉, 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还是不认识千里马啊同步测试: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槽枥()()粟()外见()食马()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只辱于奴隶人之手()②骈死于槽枥之间()()③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3、填空。

①韩愈, 字, 代著名家, 他的著作收在《》里。

他和、、、、、、、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②“说”是一种文体, 可以也可以但都是为了。

③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 , , 。

4.用原文填空。

①《马说》的中心论点是: 。

②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③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④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

⑤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1.第二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_船头(或舟首)__,以__空间顺序_为说明顺序。

语言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介绍的内容有_舟长、高、舱、窗、雕栏、窗上的刻字2.第二段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作比较3.第二段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4、这几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说明,作者是怎样说明的?答:先说船的正面,再说船的背面。

作者按从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

5、第二段怎样介绍核舟?有何作用?答: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介绍舱旁小窗和所刻的十六字文句。

突出“奇巧、灵怪”的特点。

6、雕刻者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答: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和《赤壁赋》,写的是苏轼泛舟赤壁之所见、所感。

将它们刻在小窗上,既能通过小窗启闭景象的分别说明,使读者体会王叔远刀法的精细又能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照应第一段的“大苏泛赤壁”,使读者惊叹王叔远构思的奇巧。

7、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是谁?为什么?答: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当然是东坡。

作者除了交代了三人在船头的位置,而且还刻画了东坡的肖像—“峨冠而多髯”。

之所以这样描写,一是因为苏东坡的主要游览者,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二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不能违背其初衷。

8、船头三人的神态有何不同?哪些描写突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答:前二人是士大夫兼诗人、学者,受世俗礼法的束缚,显得拘谨,严肃;后者是僧人,不拘礼节,放浪形骸。

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突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9、这一段描写“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答:两“舟子”虽神情有异,右边的舟子突出他“右手攀右趾”的粗犷和“若啸呼状”的悠闲自在;左边的舟子突出“视端容寂”的平静神态。

苏教版八下文言文知识总结

苏教版八下文言文知识总结

《马说》一、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2、才美不外见。

“观”通“现”,表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疑问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通“只”,只是二、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辱:辱没。

例句: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

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策:名词,马鞭子。

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鞭策,驱使。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3、数量词用作动词:千里:行千里。

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尽:使……尽,竭尽。

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三、文言句式1、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2、尽粟一石(定语后置)3、策之不以其道(省略句,省略主语)4、执策而临之(省略主语)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句)6、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句)7、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设问句)8、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后置。

译文:只好屈辱在低贱的(养马)人的手里。

四、一词多义【策】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名词动用)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它)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介词,难道,表推测语气)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的)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助词)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它,代千里马,代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译,补充音节)虽有千里之.能(的,助词)【以】不以.千里称也(凭借)策之不以.其道(按照)孔夫子何以.谓之文也(凭,靠)能以.径寸之木(用)【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或】或.以为死(有的人)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易】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改变)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交换)【能】安求其能.千里也(助动词,能够)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示转折)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陋室铭》1、重点字词解释(1)在:在乎、在于,动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课文翻译一、《马说》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能在马夫手里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特长也就显现不出来。

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愿。

拿着马鞭,走到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二、《陋室铭》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茅,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它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三、《活板》译文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

五代的时候才(用雕板)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是雕板印刷的本子。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一类东西覆盖好。

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便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微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

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板在印刷,那一块板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

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

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

不用木头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头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同药物粘在一起,(拆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已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们得到,到今天还珍贵地收藏着。

四、《核舟记》译文明朝有个有特殊技艺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

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

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

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

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

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

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

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

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底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

是挑选又长又窄的桃核雕刻成的。

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五、《山市》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

(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

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

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

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

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六、《口技》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

正赶上一家大摆筵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架八尺宽的屏风,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风后面,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众多的宾客相聚而坐。

过了一会,只听得屏风后面醒木一拍,全场立刻肃静,没有一个敢高声说话的。

远远听到长长的巷子里传来了一阵狗叫,随即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的丈夫说着梦话。

不久,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

丈夫也醒了。

妇人抚慰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小儿子含着奶头啼哭,妇人拍着哼着哄他睡觉。

接着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

在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大儿子刚刚醒来说话的声音,丈夫呵叱大儿子的声音,同时一齐发出,各种声音都摹仿得惟妙惟肖。

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眼旁视,微露笑容,暗暗赞叹,认为好极了。

没有多久,丈夫打起呼噜,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越来越轻逐渐停止了。

隐隐约约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盆碗器物倾斜翻倒,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

客人们的心情稍微宽松了些,渐渐坐端正了。

突然有一个人大喊:“失火啦!”随即丈夫起来大喊,妇人也起来跟着大喊。

两个孩子齐声啼哭。

一会儿,成千上百的人大喊,成千上百的孩子号哭,成千上百的狗狂叫。

里面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烈火燃烧的爆裂声,呼呼的风声,成千上百种声音一齐响起来;还夹杂着成千上百人的呼救声,一齐用力拉倒着火房屋的喊叫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灭火的声音。

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

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张嘴,一张嘴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任何一处。

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失色,离开坐位,捋起袖子,伸出手臂,两条腿索索发抖,几乎想要抢先逃跑了。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

撤去屏风一看,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七、《送东阳马生序》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回来读,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自己动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

(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抄完,赶快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

已经成年,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

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和他们交游,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那位前辈道德高,声望高,学生挤满了屋子,但人的言辞、脸色并没有稍微变得委婉、温和。

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恭恭敬敬地请教;有时受到他的训斥,(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能有所收获。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里,严寒的冬天寒风凛冽,积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我)还不知道。

到了书馆,四肢冻得僵硬了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热水来(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着、盖着(我),很长时间才暖和过来。

寄居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食品味道的享受。

和我住在一个旅店里的同学们都穿着绣花的丝绸衣服,戴着用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带着佩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就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没有羡慕的意思。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

我求学时的勤奋与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现在在太学里学习的各个学生,朝廷每天有米粮供给,父母每年给(他们)冬夏的衣服,没有受冻挨饿的担心;坐在大厦里里面读书,再没有奔走的劳累了;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题得不到回答,要求得不到满足的;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动手抄写,要向别人借来书才看得到。

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东阳县的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很称赞他的贤能。

我到京城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

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见面礼,言辞很流畅、通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