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下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上课讲义

合集下载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速速收藏!桃花源记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一般词语:1.缘:沿着,顺着。

2.夹岸:两岸。

夹,在两旁。

3.数:几。

4.芳:香花。

5.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英,花。

6.缤纷:繁多样子。

7.复:再。

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9.才:仅。

10.平旷:平坦开阔。

11.俨然:整齐的样子。

12.属:类。

13.阡陌:田间小路。

14.悉、咸:全,都。

15.黄发:指老人。

16.垂髫:指小孩。

17.怡然:形容喜悦。

18.乃:竟然。

19.具:详细。

20.问讯:打听消息。

21.云:说。

22.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

23.延:邀请。

24.语(yù):告诉。

25.扶:沿,顺着。

26.向:从前,旧的。

27.及:到。

28.诣:到。

29.遣:派。

30.欣然:高兴的样子。

31.规:计划。

32.果:实现。

一词多义:1.中: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2.志: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3.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4.寻: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5.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6.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7.作: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1.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2.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3.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4.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5.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6.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梳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梳理

《桃花源记》一、陶渊明简介陶渊明(约365 年—427 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其中《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等。

二、字词注释1、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376~396)。

2、世外桃源: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世外桃源是一个人间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相当于西方的极乐世界或者天堂。

千百年来,完美主义者无不苦苦追寻、刻意营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

(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

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比喻不受外面影响的生活安乐、环境幽静的美好地方。

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3、武陵:古代郡名。

今湖南常德一带。

4、为业:把……作为谋生手段。

为:作为。

5、缘:沿着,顺着6、行:行船。

7、远近:偏义副词,这里指远。

8、忽逢:忽然遇到。

9、夹岸:夹着两岸生长。

10、杂:别的,其它的。

11、芳:泛指花卉。

12、鲜美:鲜艳美丽。

13、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14、缤纷:繁多的样子。

15、甚:很,非常。

16、异:惊异,诧异。

意动用法,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诧异”。

17、欲:想要。

18、穷:走完。

19、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处就没有了。

20、便:于是,就。

21、得:看见。

22、仿佛:好像。

23、若:好像。

24、舍:放弃。

25、初:起初,刚开始。

26、才:仅仅。

27、通:通过。

28、行:行走29、复:又30、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而明亮。

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31、平:平坦。

八下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八下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八下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化和语言的重要载体,掌握其中的知识点对于提高语文素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八下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的详细梳理。

一、重点字词1、通假字通假字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现象,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例如,在《桃花源记》中,“便要还家”的“要”通“邀”,意为邀请。

2、古今异义古今词义的变化也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

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则仅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困境。

3、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十分普遍。

以《小石潭记》中的“以”为例,“以其境过清”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全石以为底”中的“以”是把的意思。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能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在《北冥有鱼》中,“怒而飞”的“怒”,原本是愤怒的意思,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奋发。

二、重点句式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者,……也”“……,……也”等。

如《核舟记》中的“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省略句省略句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通常会省略主语、宾语等成分。

例如,《桃花源记》中的“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省略了主语“渔人”。

3、倒装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在《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三、文章内容理解1、主题思想每篇文言文都有其独特的主题思想。

《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2、人物形象文言文往往通过对人物的言行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如《小石潭记》中,作者通过对自己在小石潭游玩时的所见所感,展现出自己被贬后孤寂、凄凉的心境。

3、写作手法不同的文言文运用了不同的写作手法。

部编版八下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

部编版八下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

文言文一词多义,如何理解?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文言文一词多义更是让人头疼的难题。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同音异义、同形异
义的词语,如何正确理解这些词语,成为了学习文言文的重要一环。

一、同音异义
同音异义是指不同的字形,但读音相同,意义有所不同。

举例来说,古代的“春秋”可以作为一个时间概念,也可以表示由春而秋、
由秋而春的循环。

在阅读时,我们需要通过上下文来判断词语的具体
含义。

二、同形异义
同形异义是指字形相同,但含义不同的词语。

比如,“钱”既有
货币的意思,也指铜器盛酒的器具。

在阅读时,我们需要结合上下文
和历史背景,加以理解。

三、辨析同义词
文言文中常常存在着一些同义词,如“来”、“临”、“至”等。

这些词汇虽然意思相近,但语气、语义等方面有所不同。

在阅读时,
我们应该全面理解上下文的语境,准确选择适合的词语,不能随意替换。

四、多角度阅读
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应该多角度理解。

除了通过上下文和历史背景给词语带来具体的意义外,还可以通过作者的文学风格、时代思潮、政治背景等方面来理解。

只有全方位考虑,才能真正体会到文言文的魅力。

五、学以致用
学习文言文不只是为了拓宽视野,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接触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我们应该学会将这种表达方式融入到自己的写作和表达中,使之更具魅力和精准度。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一词多义讲课稿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一词多义讲课稿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之:①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 ②无怀氏之民欤?(助词, 的 ) ③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取 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 ④送孟浩然之广陵(动词,到,往)
于: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对,介词)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在,介词) ③假借于藏书之家(向,介词) ④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从,介词)
环:①环滁皆山也(环绕,围绕) ②如鸣珮环(玉质装饰物)
胜:①巴陵胜状(美好的,优美的) ②射者中,弈者胜(胜利) ③绝胜烟柳满皇都(胜过,超过)
始:①冰皮始解(刚刚) ②余之游将自此始(开始) ③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才)
开:①连月不开(放晴) ②日出而林霏开(散开) ③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打开)
居:①不可久居(停留) ②城居者未之知也(居住)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
秀: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秀丽) ②佳木秀而繁阴(繁荣滋长)
负:①负者歌于途(背) ②负势竞上(依仗,凭借)
观:①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为:①茅屋为秋风所破(被,介词) ②全石以为底(作为) ③为坻为屿(成为) 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 ⑤或异二者之为(心理活动)
虽:①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长,振作) ②高者挂罥长林梢(高 )
谓:①太守自谓也(命名) ②太守谓谁(是,为) 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认为)
夫:①予观夫巴陵胜状(代词,那) ②夫不能以游堕事(发语词,无义)
然:①然则何时而乐耶(这样) ②颓然乎其间者(……的样子) ③然徒步则汗出浃背(然而)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一词多义
食: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 “饲”,喂养) ②食不饱,力不足(吃) ③欣然忘食(吃) ④主人日再食(给……吃,供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通假字、实词活用、古今义、一词多义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通假字、实词活用、古今义、一词多义

尊敬的老师,您好!不要在乎这1.88元。

如果你搜到这个,或许可以为您节省一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谢谢!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通假字、实词活用、古今义、一词多义通假字《桃花源记》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核舟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与纵相对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同“父”,古代男子的美称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庄子·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冥”通“溟”,指海色深黑其翼若垂天之云“垂”通“陲”,边际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邪”通“耶”,疑问语气词。

《兑命》“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礼记·大道之行》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选举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

寡,老而无妻的人。

《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吗”词类活用《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异:以......为异;对......感到惊异复前行,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作动词,穷尽,到......的尽头。

《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方位词作状语,向西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潭西南而望。

西南:方位词作状语,向西南斗折蛇行。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石青糁之。

糁:名词作动词,涂染。

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庄子·北冥有鱼》《齐谐》者,志怪者也。

怪: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怪异的事物。

水击三千里。

水: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在水面上。

南冥者,天池也。

天: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天然的。

《礼记·大道之行》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亲。

不独子其子。

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子《马说》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部编八下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朗读技巧

部编八下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朗读技巧

部编八下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专题《桃花源记》1、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

(2)乃不知有汉:竟然。

2、出:(1)不复出焉:出去。

(2)皆出酒食:拿出。

3、寻:(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2)寻病终:副词“不久”。

4、舍:(1)便舍(shě)船:动词,离开。

(2)屋舍(shè)俨然:名词,房屋,客舍。

5、中:(1)中无杂树:“中间”。

(2)晋太元中:“年间”。

(3)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6、志:(1)处处志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志”。

(2)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

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7、之:(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

(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6)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

8、为:(1)武陵人捕鱼为(wéi)业:动词,作为。

(2)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此人一一为(wéi)具言所闻:读wéi,介词,对、向。

9、遂:(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2)遂迷:“终于”。

(3)后遂无问津者:“就”。

10、得:(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

(2)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

11、闻:(1)鸡犬相闻:听见。

(2)闻有此人:听说。

《小石潭记》1、乐(1)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似与游者相乐(逗乐)2、可(1)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2)不可久居(能)3、清(1)水尤清冽(清澈)(2)以其境过清(感到凄凉)4、从(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2)隶而从者(跟从)5、以(1)以其境过清(因为)(2)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3) 全石以为底(用来)6、而(1)记之而去(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2)隶而从者(不译,表并列关系)(3)潭西南而望(不译,作停顿词)7、差(1)参差披拂(长短不一)(2)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8、见(1)下见小潭(发现)(2)明灭可见(看见)9、游(1)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2)同游者(游览)10、环(1)鸣佩环(玉环)(2)竹树环合(环绕)11、为(1)全石以为底(做为)(2)为岩(成为)《核舟记》1、奇:(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手艺)奇妙,奇特.(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2、有:(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与“无”相对(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3、为:(1)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2)中轩敞者为舱是(3)为人五:为,刻有.4、可:(1)高可二黍许大约(2)珠可历历数也可以5、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画卷的右端”)2.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6、木:1.能以径寸之木(木块)2.以至鸟兽、木石(树木)7、者:1.中轩敞者为舱(......的部分)2.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8、曰: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叫作)2.文曰:天启壬戌秋日(是)9、扇:1.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扇,量词)2.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扇子)10、启: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打开)2.天启壬戌秋日(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11、而: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并且)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转折,但是)12、以:1.能以径寸之木(用)2.以至鸟兽、木石(甚至)《北冥有鱼》1、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名词,志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动词,立志)《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博闻强志(动词,记住)2、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圣人无名(名词,名望)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3、置: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动词,安放)郑人有且置履者(动词,购置)4、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形容词,穷尽)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形容词,生活困难)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走到尽头)5、苍苍: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深蓝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灰白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固:①固不知子(固然)②子固非鱼也(本来)2、之:①知鱼之乐(的)②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代词)《虽有嘉肴》1、其:(1)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美味的菜)(2)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3)其此之谓乎(表示揣测)2、学:(1)教学相长(学习)(2)学学半(教)《大道之行》1、修:(1)讲信修睦培养(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专题09:文言文阅读(知识精讲)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专题09:文言文阅读(知识精讲)

专题09 八(下)文言文知识梳理一、桃花源记【通假字】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意思为:邀请。

2.具答之。

“具”通“俱”完,意思为:全。

【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

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2.屋舍俨然。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3.阡陌交通。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业的总称。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①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

绝境:②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5.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

6.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充足,不满。

7.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古义:顺着;今义:缘故。

8.说如此。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古义:请今义:延长。

10.夹岸数百步。

夹:古义:古代量度单位今义:两脚跨过的距离。

11.后遂无人问津。

津:古义:渡口今义:口液。

12.停数日辞去。

去:古义:离开今义:跟来相反。

13.欲穷其林。

穷:古义:走近今义:贫穷。

14.此中人语云。

云:古义:告诉今义:说话。

15.便得一山。

得:古义:发现今义:得到。

16.仿佛若有光。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今义:好像。

17.咸来问讯。

咸:古义:全都今义:咸味。

18.村中闻有此人。

闻义:古:发现今义:用鼻子嗅。

19.此中人语云。

云:古义:说今义:白天。

20.便扶向路。

向:古义:从前的今义:方向。

21.不足为外人道也。

外人:古义:桃花源外的人今义:不同民族或国家的人。

【一词多义】1.中①晋太元中,年间;②中无杂树,中间,其中。

2.舍①便舍船,动词,舍弃;②屋舍俨然,名词,房屋。

3.闻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闻有此人,听说。

4.出①不复出焉,出去;②皆出酒食,拿出。

5.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②寻向所志,名词,标记。

6.遂①遂迷,(最终);②后遂无问津者(竟然)。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一词多义归纳资料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一词多义归纳资料

一居停留不可久居(《小石潭记》)居住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在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核舟记》处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二、可大约高可二黍许《核舟记》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可以(能够) 手指不可屈伸《送东阳马生序》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珠可粒粒数也三极极点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非常初极狭《桃花源记》穷尽此乐何极《岳阳楼记》到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四、于1、介词,比。

苛政猛于虎也2、介词,在。

<其一犬坐于前/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负箧曳徙行(于)深山巨谷中/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3、介词,为。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4 介词到。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太守与客来饮于此5、介词,从。

<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四)之1、代词,指人、事、物均可,他(们),它(们)。

/或置酒而招之(指人)/属予作文以记之(指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执策而临之/走送之/具答之/心乐之/乃记之而去/名之者谁><代词,否定句中作动词的宾语,放在动词之前。

——弗之怠/而城居者未之知也>2、助词,的。

<忘路之远近/水陆草木之花/花之隐逸(富贵、君子)者也/黔娄之妻有言/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祇辱于奴隶人之手/虽有千里之能/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益慕圣贤之道/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无鲜肥滋味之享/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览物之情/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山之僧智仙也/山间之四时也/宴酣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脱笼之鹄/曝沙之鸟/己亥之二月也/余之游将自此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3、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八年级语文下文言文一词多义归纳

八年级语文下文言文一词多义归纳

八年级语文下文言文一词多义归纳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策: 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夫: 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3、丈夫(夫齁声起观: 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2、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号: 1﹑ háo 大叫,呼啸。

(阴风怒号《岳阳楼记》)2、hào,别号。

(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患: 1、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且人患志之不立)2、忧患(无冻馁之患)或: 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2、或许(或异二者之为)极:1、尽头、穷尽(此乐何极)2、尽、到(南极潇湘)寂:1、平静(视端容寂)2、寂静(寂寥无人)借:1、借(每假借于人)2、依靠(愿借子杀之)开: 1、散开(日出而林霏开)2、放晴(连月不开)乐: 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2、乐趣(而不知人之乐)3、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临: 1、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2、来到,在(临溪而渔/临池学书)3、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鳞: 1、像鱼鳞一样(鳞浪层层)2、鱼(呷浪之鳞)名:1、命名、起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2、说出(不能名其一处《口技》)清: 1、清澈(水尤清冽/回清倒影)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穷: 1、穷尽,动词(欲穷其林)2、穷尽,形容词(乐亦无穷)3、深(穷冬烈风)阙: 1、宫殿(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2、同“缺”,中断(略无阙处)少:1、shǎo一会儿(少时)2、稍微(意少舒)3、不多(饮少辄醉)胜: 1、取胜,胜出、超过(此时无声胜有声)2、优美、美好(予观夫巴陵胜状)3、忍受,能承受(高处不胜寒)食: 1、shí,吃。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文一词多义归纳汇总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文一词多义归纳汇总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文一词多义寻1.寻向所志:寻找2.寻病终:随即/不久舍1.便舍船:舍弃2.屋舍俨然:房屋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2.乃不知有汉:竟然遂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2.遂迷,不复得路:终于3.遂成枯落:终于,最终清1.水尤清冽:清澈2.以其境过清:凄清可1.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2.不可久居:可以3.珠可历历数也:可以环1.如鸣佩环:表玉饰2.竹树环合:环绕以1.全石以为底:而2.以其境过清:因为3.去以六月息者也:凭借4.策之不以其道:按照5.不以千里称也:凭借为1.全石以为底:表玉饰2.为坻:成为3.为宫室、器皿做:这里指雕刻4.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5.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6.茅屋为秋分:被7.天下为公:是乐1.心乐之:以……为乐2.似与游者相乐:取乐/欢乐3.钟鼓乐至:使……乐而1.乃记之而去:表顺承2.谭西南而望:表修饰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5.启窗而观:表承接奇1.明有奇巧人:奇妙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余数云1.此中人语云:说2.盖大苏泛赤壁云:句末语气词绝1.佛印绝类弥勒:极2.哀转久绝:消失之:1.何陋之有:宾语前置标志12.鹏之背:的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无义4.久之,目似瞑:无义5.菊之爱:取消句子独立性6.子之不知鱼之乐:取消句子独立性固1.固不知子矣:固然2.子固非鱼也:本来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4.汝心之固:固执能1.虽有千里之能:才能2.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食1.一食或尽粟一石:餐2.食之不能尽其材:同“饲”,喂养尽1.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2.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其1.其真无马耶:表加强诘问语气2.策之不以其道:它的3.其正色邪:表选择4.其此之谓乎:表推测5其真不知马也:表强调语气与1.相与步于中庭:一起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3.选贤举能:同“举,推举”志:1.寻向所志:标记2.处处志之:做记号3.志怪也:记载见1.下见小潭:看见2.明灭可见:看见3.才美不外见:同“现”,表现端1.其人视端容寂:正2.右手执卷端:首语1.此中人语云:告诉2.如有所语:说话3.夜久语声绝:说话者1.齐谐者:语气词2.似与游者相乐:……的人3.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息1.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风2.君子以自强不息:停息曾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竟然2.增不弱孀妻弱子:竟然3.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是1.是鸟也:这2.问今是何世:判断动词3.是马也:这属1.神情与苏黄不属:相似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3.属引凄异:连续2。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1.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文中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通假字窥谷忘反(通“返”,返回,回去)2、古今异义词一百许里(古义为“左右”,表示约数;今常指“应允”,“许多”,“或者”等.)鸢飞戾天者(古义为“到,到达”,今常指“罪过”或“乖张”.)经纶世务者(古义为为“筹划,治理”,今常指“政治规划”.)3、一词多义绝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猿则百叫无(动词,停止.)上负势竞上(动词,向上)横柯上蔽(方位名词,上边,上面)百一百许里(数词,十的十倍)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4、词类活用风烟俱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净,散净)任意东西(名词用作动词,往东往西漂流)急湍甚箭(副词用作动词,快)猛浪若奔(动词用作名词,奔跑的马)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轩,争着向高处伸展.邈,争着向远处伸展)《五柳先生传》1、古今异义词因以为号焉(古义为“以之为,把它作为”,两个词,今常用作一个词,认为)或置酒而招之(古义为“有时”,今常用作连词,表选择关系)造饮辄尽(古义为“往,到”,今常指“创造,... ”等)2、一词多义如亲旧知其如此(动词,像)晏如也(名词,……的样子)得家贫不能常得(动词,得到)忘怀得失(名词,得到的(东西))3、词类活用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旧友,故友)《马说》1、通假字才美不外见(通“现”,显露,表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其真无马邪(通“耶”,吗)食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2、古今异义词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为“有时”,今常作连词,表选择关系)执策而临之(古义为“马鞭子”,今常指“政策、决策”等)3、一词多义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餐)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能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虽有千里之能(名词,才能,能力)策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子)4、词类活用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策之不以其道(名词帮作动词,用鞭子打)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尽,竭尽)《送东阳马生序》1、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同舍生皆被绮绣(能“披”,披着)2、古今异义词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古义为“问”,今常指“敲”等)媵人持汤沃灌(古义为“热水”,今常指“汁水”等)略无慕艳意(古义为“欣羡”,今常指“鲜艳,艳丽”等)日再食(古义为“两次”,今常指“又,再次”等)3、一词多义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动词,担心)无冻馁之患矣(名词,忧患)故故余虽愚(连词,所以)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副词,特意)质援疑质理(动词,询问)非天质之悲(名词,资质)至色愈恭,礼愈至(形容词,周到)至舍(动词)4、词类活用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动词用作代词,此,这)腰白玉之环(名词用作动词,腰挂)《小石潭记》1、古今异义词全石以为底(古义为“以之为,以全石作为”,今义指“认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为“约,大约”,今常作能愿动词,可以)崔氏二小生(古义为“年轻人”,今常作戏曲用语)2、一词多义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介词,由)隶而从者(动词,跟从,跟随)见下见小潭(动词,显现,呈现)明灭可见(动词,看见)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明灭可见(副词,可以)差参差披拂(形容词,不齐)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3、词类活用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西)近岸(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潭中鱼可百许头(动词用作副词,约,大约)日光下澈(形容词用作动词,照射)斗折蛇行(两个词均为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凄神寒骨(两个词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凄凉;使……寒冷)《岳阳楼记》1、通假字百废具兴(通“俱”,全,都)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嘱托)2、古今异义词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古义为“做州郡的太守”,今常指“守卫、守护”等)越明年(古义为“到”,今义为“超过”)越明年(古义为“第二年”,今常指“今年的下一年”)则有去国怀乡(去,古义为“离开”,今常指“到,往”.国,古义为“国都,京城”,今常指“国家”)至若春和景明(古义为“日光”,今常指“风景、景色”等)沙鸥翔集(古义为“栖止,鸟停息在树上”,今常指“聚集、集中”等)微斯人(古义为“无,没有”,今常指“微小、略微”等)3、一词多义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相当于动词,是,就是)然则北通巫峡(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那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连词,就)极北极潇湘(动词,尽,到达)此乐何极(动词,穷尽)一在洞庭一湖(无实义,起强调作用)一碧万顷(数词,一片)而或长烟一空(副词,全)4、词类活用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太守)用做动词,做州郡的长官,即做太守.)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动词用做名词,景象)《醉翁亭记》1、古今异。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一词多义归纳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一词多义归纳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一词多义归纳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一居停留不可久居(《小石潭记》)居住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在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核舟记》处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二、可大约高可二黍许《核舟记》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可以(能够) 手指不可屈伸《送东阳马生序》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珠可粒粒数也三极极点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非常初极狭《桃花源记》穷尽此乐何极《岳阳楼记》到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四、于1、介词,比。

苛政猛于虎也2、介词,在。

<其一犬坐于前/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负箧曳徙行(于)深山巨谷中/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3、介词,为。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4 介词到。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太守与客来饮于此5、介词,从。

<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四)之1、代词,指人、事、物均可,他(们),它(们)。

/或置酒而招之(指人)/属予作文以记之(指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执策而临之/走送之/具答之/心乐之/乃记之而去/名之者谁><代词,否定句中作动词的宾语,放在动词之前。

——弗之怠/而城居者未之知也>2、助词,的。

<忘路之远近/水陆草木之花/花之隐逸(富贵、君子)者也/黔娄之妻有言/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祇辱于奴隶人之手/虽有千里之能/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益慕圣贤之道/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无鲜肥滋味之享/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览物之情/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山之僧智仙也/山间之四时也/宴酣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脱笼之鹄/曝沙之鸟/己亥之二月也/余之游将自此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3、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八下语文文言文
一词多义
部编八下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专题
《桃花源记》
1、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

(2)乃不知有汉:竟然。

2、出:(1)不复出焉:出去。

(2)皆出酒食:拿出。

3、寻:(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2)寻病终:副词“不久”。

4、舍:(1)便舍(shě)船:动词,离开。

(2)屋舍(shè)俨然:名词,房屋,客舍。

5、中:(1)中无杂树:“中间”。

(2)晋太元中:“年间”。

(3)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6、志:(1)处处志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志”。

(2)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

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7、之:(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

(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6)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

8、为:(1)武陵人捕鱼为(wéi)业:动词,作为。

(2)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此人一一为(wéi)具言所闻:读wéi,介词,对、向。

9、遂:(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2)遂迷:“终于”。

(3)后遂无问津者:“就”。

10、得:(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

(2)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

11、闻:(1)鸡犬相闻:听见。

(2)闻有此人:听说。

《小石潭记》
1、乐(1)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2、可(1)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2)不可久居(能)
3、清(1)水尤清冽(清澈)(2)以其境过清(感到凄凉)
4、从(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2)隶而从者(跟从)
5、以(1)以其境过清(因为)
(2)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
(3) 全石以为底(用来)
6、而(1)记之而去(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
(2)隶而从者(不译,表并列关系)
(3)潭西南而望(不译,作停顿词)
7、差(1)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2)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8、见(1)下见小潭(发现)(2)明灭可见(看见)
9、游(1)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2)同游者(游览)
10、环(1)鸣佩环(玉环)(2)竹树环合(环绕)
11、为(1)全石以为底(做为)(2)为岩(成为)《核舟记》
1、奇:(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手艺)奇妙,奇特.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2、有:(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与“无”相对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3、为:(1)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2)中轩敞者为舱是
(3)为人五:为,刻有.
4、可:(1)高可二黍许大约
(2)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5、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画卷的右端”)
2.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
6、木:1.能以径寸之木 (木块)
2.以至鸟兽、木石 (树木 )
7、者:1.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2.居右者椎髻仰面 (......的人)
8、曰: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叫作)
2.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是)
9、扇:1.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扇,量词)
2.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扇子)
10、启: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
2.天启壬戌秋日 (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
11、而: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并且)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转折,但是)
12、以:1.能以径寸之木(用)
2.以至鸟兽、木石 (甚至)
《北冥有鱼》
1、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名词,志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动词,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
博闻强志(动词,记住)
2、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圣人无名(名词,名望)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3、置: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动词,安放)
郑人有且置履者(动词,购置)
4、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形容词,穷尽)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形容词,生活困难)
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走到尽头)
5、苍苍: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深蓝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灰白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固:①固不知子(固然)②子固非鱼也(本来)
2、之:①知鱼之乐(的)②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代词)
《虽有嘉肴》
1、其:(1)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美味的菜)
(2)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3)其此之谓乎(表示揣测)
2、学:(1)教学相长(学习)(2)学学半(教)
《大道之行》
1、修:(1)讲信修睦培养(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长。

2、为:(1)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雕刻(2)天下为公:是。

3、能:(1)选贤与能:能人(2)能以径寸之木:能够。

4、分:(1)男有分职业(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

5、归:(1)女有归:女子出嫁(2)归来见天子:回
《马说》
1、策: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名词动用)
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2、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它)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介词,难道,表推测语气)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的)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
3、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千里马,代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译,补充音节)
虽有千里之能(的,助词)
4、以:不以千里称也(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孔夫子何以谓之文也(凭,靠)
能以径寸之木(用)
5: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6: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7:或或以为死(有的人)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8: 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助动词,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
9: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示转折)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