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5 公选课《心理学导论》复习范围修改版

合集下载

心理学导论要点

心理学导论要点

总论如果你已经至少把书看了一遍那么你可以往下看了,心理学分为理论三科(导论,发展,教育)和实验三科(实验,统计,测量)两大模块。

理论三科占170分,实验三科占130分。

共计300分。

我们的目标是240分以上的高分。

想得到高分除了能准确背诵知识点以外,对于知识的理解尤为重要,特别是书上的例子。

目前考试的趋势越来越倾向于运用而不是简单的背诵。

所以大家在背诵的同时,务必把书上的例子都好好看看。

心理学的章节一共是13章+8章+5章+5章4章=35章。

3个小时背出一章即可完成任务。

背诵顺序依次是导论>发展>教育>实验>统计>测量。

切记不可贪多求快(统计测量要做题,这里只加入相关理论)《心理学导论》前言这门课占100分,是最大的部分,也是考研出题最细致的地方,当然也是大家拿分的主要环节,这里的题目一遍都很基础。

结构一般是(19个单选+4个多选+2个简答+1论述),开始一、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般两道单选)要点:两大关系+五大方法+七大流派宏观上包括个体心理,团体与社会心理和动物心理,狭义上主要指人的一切精神活动。

一般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人格(有的书叫个性)包括:12验,它是人对客观事物要求的反应。

3理过程,是人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是人意志的体现,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人格(个性)人格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总称。

即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或独特性。

1、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人从事活动的指向性与基本动力。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

因此,心理动力制约着心理活动的性质与变化,并且对人的行为习惯起着最高的调节作用。

2、是人在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个体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面貌,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心理学导论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英文为“psychology”,系由希腊文中“psyche”与“logos”两字演变而成。

19世纪末,科学心理学萌芽时期一度被定义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学科”;20世纪20-60年代曾又改变成“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这一界说维持了40年之久; 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再度改变为“心理学是对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研究”。

一般而言,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三 心理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79年,德国 冯特 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座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的历史1、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2、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3、行为主义(behaviorism )4、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5、精神分析心理学(psychoanalysis )6、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 )7、认知心理(cognitive psychology )(一)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人物:冯特(1879,莱比锡);铁钦纳观点: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的科学;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和描述组成心理的基本元素,发现这些元素如何合成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并用相应的神经过程来解释心理过程。

最简单的心理元素有感觉、意象和感情,而各种复杂心理现象都是这些元素组合的结果。

研究方法是实验内省法。

生理现象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喜、怒、哀、恶、惧等)意志过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等)心理现象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信念等)个性心理个性心 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等)理特征社会 人格(气质、认知风格、自我概念等) 现象构造主义创建了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以后的第一个心理学学派,促进了心理学的独立与发展;应用严格的实验法研究心理,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引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旨在研究人类的思维、情感、行为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本文将对心理学导论中的核心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对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1. 心理学的起源: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和生理学的研究。

从柏拉图的灵魂理论到亚里士多德的感觉与知觉研究,心理学的雏形逐渐形成。

2. 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在19世纪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威廉·詹姆斯、斯坦利·哈尔、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等人的贡献为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 结构主义:由威廉·詹姆斯的实验心理学研究方法和爱德华·塔钦纳的意识元素研究构成。

致力于分析和测量人的感觉和意识的基本元素。

2. 功能主义:以威廉·詹姆斯为代表,注重研究人的心理功能和行为的适应性。

关注心理过程如何帮助个体适应环境并实现生存和繁衍。

3. 行为主义:由约翰·B·沃森、伊万·帕弗洛夫等人发展而成。

认为行为是可以被观察和量化的,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4. 心理动力学: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关注潜意识和个人内心冲突对行为的影响。

强调个体的欲望和冲动在心理过程中的作用。

5. 人本主义:以卡尔·罗杰斯和亚伯拉罕·马斯洛为代表,注重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人类的潜力。

强调个体的主观意识和自由意志。

6. 认知心理学:关注人类思维过程,如知觉、记忆、推理和解决问题等。

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理解行为。

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实验方法:通过对变量进行操作和控制,以观察和测量变量对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影响。

2. 观察法: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和环境的关系,收集信息和数据。

3.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大量数据,用以推断人群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

2014-2015-1《心理学导论》复习范围

2014-2015-1《心理学导论》复习范围

1.什么是认知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即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

它由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要素组成。

注意是伴随在心理活动中的心理特征。

2.可见光谱的三维特点包括?波长、强度和纯度。

这些特征与我们视觉经验的色调、明度、饱和度有密切关系。

3.数据/概念驱动加工的含义自下而上的加工也称数据驱动加工是指知觉者从环境中一个个细小的感觉信息开始,将它们以各种方式加以组合便形成了知觉。

4.自我同一性的概念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5.在成就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以放弃舒适的生活条件而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这体现了动机的?功能动力的三种功能:①激发功能,动机能激发机体产生某种活动。

例如:饥饿者对食物有关的刺激。

②指向功能,动机使机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例如:在成就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以放弃舒适的生活条件而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③维持和调节功能,当活动产生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6.什么叫利手?利手(handedness),一个人日常生活中做技巧性活动时习惯使用的那只手。

7.感觉的种类据刺激的来源不同,我们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由机体以外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

内部感觉是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

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8.什么叫社会懈怠?为什么会出现社会懈怠现象?社会懈怠(social loafing)是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一种是因为团队成员认为其他人没有公平付出。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意识和行为的科学。

它涉及到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等多个领域。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案例研究法等。

这些方法在研究中各有优劣,应根据具体研究问题进行选择和运用。

二、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1、心理学史上的重要学派: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

这些学派在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上各有特点,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心理学广泛应用于教育、咨询、临床医学、社会工作等多个领域。

了解这些应用领域的特点和需求,有助于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技能。

三、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1、神经元与突触: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通过突触连接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

了解神经元和突触的特性,有助于理解心理活动的生物学基础。

2、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大脑是心理活动的重要器官。

了解大脑各区域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有助于理解心理活动的本质和特点。

四、感知与知觉1、感知的基本过程:感知是心理活动的基础。

了解感知的基本过程,包括感觉登记、注意选择、知觉组织等,有助于理解心理活动的规律。

2、知觉的基本类型: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进行感知的过程。

了解知觉的基本类型,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有助于理解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的心理特点。

五、思维与认知1、思维的基本过程:思维是人类最高级的心理活动,包括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推理与判断等过程。

了解这些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

2、认知的基本形式:认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信息处理过程。

了解认知的基本形式,包括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等,有助于理解人们在学习和理解新知识时的心理特点。

六、情绪与动机1、情绪的种类与表达: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了解情绪的种类和表达方式,有助于理解人们的行为和心理特点。

心理学导论复习提纲.doc

心理学导论复习提纲.doc

心理学导论复习提纲1.心理学有哪些学科——%1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

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的最一般的理论和规律,建立心理学研究最一般的方法论原则和具体的方法。

普通心理学既包括过去研究中已经定论的、为科学实践所证实并为科学家所公认的理论和规律,也包括虽不一定为大家所公认,但却有重大影响的学派的理论和学说,还包括处于科学发展前沿的新成果和新发现。

因此,普通心理学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普通心理学的范围内,按照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还可分为感觉(视觉、听觉、触摸觉、运动觉、嗅味觉等)心理学、知觉心理学、记忆心理学、注意心理学、思维心理学、言语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动机心理学、智能心理学、气质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分支基础学科。

%1心理统计学——心理统计学是研究在心理实验或调查中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字资料,以及如何根据这些资料所传递的信息作出科学推论的应用统计学分支。

%1心理测量学——心理测量学是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1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实验心理学是相对于人文取向的心理学体系,也叫科学心理学。

狭义上来说,实验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并介绍心理学各分支领域中实验研究成果的科学。

%1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是从人体生理和神经生理、神经解剖、神经生物化学等方面进行关于心理的生理基础和机制研究的学科,是心理学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理心理学在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和现代技术方法的基础上,揭示各种心理现象在脑的解剖部位及脑功能上发生的规律。

生理心理学还包括神经心理学、心理生物学、动物心理学等分支学科。

%1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描述心理发展现象,揭示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公共《心理学》复习提纲

公共《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学心理(心理效应)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在这一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则发挥主体作用。

教学活动建立在师生双方的心理活动基础上,并包含着多种心理因素。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渠道与基本形式。

一、课堂教学的心理要素1、注意组织: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学习与活动的前提条件。

调动学生注意的方法:P1002、认知指导: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部分,方式包括: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知识、技能)演示: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为概括奠基;设问:诱发学生产生解决眼前问题的心理需要;迁移:理论与实际结合。

3、行为强化:塑造、增强行为的重要手段,分正负强化。

方式有:语言、动作(如点头微笑)、物质符号(如红花)、活动本身4、心理趋合:个体在认知活动结束时因圆满完成活动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和主观感受。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包括即时趋合与延时趋合。

二、教学过程中常见的心理效应P206-212效应名称代表人物产生效应心理机制在教学中的应用首因效应卢钦斯先入为主、前后干扰做好第一次、发挥黄金位置作用(一)首因效应(第一印象)1、首因效应的概念及实验(P206)最先获得的信息资料对人形成印象有重要作用,称为首因效应。

2、教学中首因效应的运用(1)充分发挥第一印象的作用:见好第一次面;上好第一次课;批好第一次作业;处理好第一次偶发事件……(2)充分发挥教学中“黄金位置”的作用:尽可能使新材料第一次就给学生以强烈、深刻的印象;尽可能避免材料间的相互干扰,克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负作用,以增强首因效应的效果。

(二)罗森塔尔效应(期望效应)1、罗森塔尔效应的概念及机制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发展抱以的期待和热爱而使学生出现相应发展的现象,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首先,教师根据对儿童的总体印象形成对不同儿童的不同期望;(总体印象从何而来?)其次,受不同期望的引导和影响,教师对不同儿童进行区别对待;再次,教师不同的期望与对待,直接影响儿童形成不同的自我概念和行为动机,进而影响其各方面发展。

心理学复习大纲.docx

心理学复习大纲.docx

补修《心理学》复习大纲第一章绪论心理状态 ------- 注意、灵感.激情、 心境、信心、犹豫等。

心理现象的实质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益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是社会实践屮发生发展的。

盗3、人类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心理的物质载体麗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是心理的主要器官 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第二章 感知觉感觉的分类/种类« 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丿扶觉。

2、内部感觉:动觉、平衡觉(询觉)和机体觉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社会知觉和物体知觉« 根据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 根据知觉中哪一种感受器的活动占主导地位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以及味知觉和触知觉。

宗根据知觉结果是否与知觉对彖一致,可分为精确知觉、模糊知觉和错觉。

感觉规律一、 感觉的一般规律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二、 感觉的相互作用规律(一)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受器中的莫它刺激影响着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的现彖。

1、 视觉中的闪光融合现象2、 感觉的适应: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 感觉的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彖。

它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二) 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1、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对刺激的感受性因为其他感觉器官受到别的刺激而产牛变化的现象。

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3、联觉 知觉的特性/知觉的主要规律。

(-)知觉的选择性(二)知觉的整体性(三)知觉的理解性(I 丿4)知觉的恒常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感受性:是指感觉系统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它是感觉系统功能的基本指标。

感觉阈限:是指测量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心理学导论复习 自制

心理学导论复习 自制

一、心理学概述Vasion-m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行为变化规律的科学。

个体心理异常复杂,概括起来,可分成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三个方面。

心理系统包括:认知系统、调控系统、心理特性系统、(活动与发展系统)。

普通心理学:在心理学中,普通心理学处于基础学科的地位。

它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也是研究心理学的最一般的理论,普通心理学的内容包含了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同时又为各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

是学习心理学的入门学科。

如何界定学科性质:心理学要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本体。

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手段都和自然科学一样,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但是,人又是社会的实体,他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心里的发生和发展不能离开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因此,心理学处于中间位置,因而可以叫做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也称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观察法一般在下列情况下采用:①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②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③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观察法的成功取决于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观察和记录的手段,以及观察者的毅力和态度。

(2)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主动干预被试者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

这是和观察法的不同之处。

实验方法分两种: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

自然实验虽然也对实验条件进行了适当的控制,但它是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的情境中进行的。

(3)测量法测量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按内容可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和人格测验;按形式可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按测验规模可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等。

【梳理】心理学导论

【梳理】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考试复习资料part1:实验汇总part2:ppt思考题整理part3:以往考题汇总Part1 心理学实验汇总第五章•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设计:测量狗的唾液量和条件作用前,条件作用后,以及条件作用后之间的关系。

•启示:六个反射规律•范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kamin的信息性实验•设计:老鼠,声音,灯光,电击。

•启示:获得的时间相依原则•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小艾尔波特实验——厌恶性条件刺激反射•华生•设计:11月大的小男孩(安静、很少哭闹),开始给他小白鼠并不害怕。

用锤子敲打钢棒发出巨大噪声——开始害怕小白鼠——后来泛化到害怕其他有毛发的动物。

•启示:厌恶性条件刺激反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迷笼实验•设计:盲目尝试最后得到满意结果。

小猫想要逃出迷笼获得食物,必须操纵一种机械装置•启示:•效果率:效果满意,以后该行为的概率增加•练习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结随练习次数的增加而加强•准备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随个体本身准备状态而异•练习并不会促进学习,需要伴随奖励或者回馈。

惩罚不会消除学习到的内容,只是抑制了行为的出现•行为主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设计:操作箱,老鼠按压杠杆,机械装置释放食物。

•启示:行为与环境作用的结果可以导致行为的增加或减少。

•行为主义•黑猩猩代币实验•设计:•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研究•设计:三组儿童,观看成人攻击塑料娃娃。

第一组到现场;第二组在电石厂看;第三组看相同内容得卡通片——所有害己都重复了成人的攻击行为,甚至还加上了新的攻击行为。

•启示: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是通过模仿习得的。

•认知学习理论•设计:两组儿童,观看成年男子演示不同攻击,一组儿童看到这个成年榜样受到另一个成人的奖励;另一组儿童看到这个男子受到惩罚—你以后要是再欺负弱者,我就给你一巴掌——看到榜样受到奖赏的那一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

提供糖果作为奖励,让儿童会想榜样的行为并付诸行动——两组儿童在模仿攻击性行为方面没有任何差异•启示:榜样行为所获的的不同结果,只是影响到儿童模仿的表现,对于学习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心理学导论知识要点

心理学导论知识要点

《心理学导论》知识要点第一章:心理学导论1.心理学的定义(能分辨哪些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哪些不属于)2.心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的研究范畴3.经典研究成果的内容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启发(重点)(重点:睡眠周期和睡眠剥夺实验、延迟满足、六度空间理论、从众效应、责任分散效应、登门槛效应、皮革玛丽翁效应、习得性无助、经典条件作用、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前景理论、心理账户、沉没成本第二章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和理论1.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包括有本我、自我和超我(知道有这三个结构即可)2.系统脱敏法、自由联想法(知道这些技术属于哪个流派即可)3.条件反射理论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需要知道具体内容)5.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6.自我和谐观念(理想自我、现实自我)第三章认识你自己(重点)1.自我结构中的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和集体自我(知道有这四种即可)2.首要特质、核心特质、次要特质(知道三种特质的区分)3.三种自我状态4.自我同一性的四种状态5.知道什么是“一致性动机”,“自我设阻”5.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基础第四章:压力、情绪管理与态度改变(重点)1.什么是压力2.压力源的不同类型(能分辨哪些压力源是急性的,哪些是慢性的)3.压力发展的阶段4.四种基本情绪5.消极情绪的积极意义及处理消极情绪的“四不”原则6.情绪的钟摆效应7.情商包括哪些能力8.缓解压力和情绪的合宜方式9.ABC理论的基本观点10.不合理信念的三大特征11.态度的三成分1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13.什么是认知失调,改变的途径第五章人际关系(重点)1.人及关系的功能2.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3.人际交往的四种心理定位;4.影响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能区分即可);5.依恋的三者模式(能区分即可);6.如何处理好寝室关系;7.爱的能力的组成;8.处理性问题的原则;第六章生涯发展与规划9.什么是生涯规划10.大学阶段的生涯发展任务11.霍兰德“性格-职业”匹配理论12.舒伯提出的生涯发展五阶段13.生涯规划需要的两大领域的知识(“自我的知识”和“职业世界的知识”)第七章心理健康及维护(重点)1.心理健康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2.亚健康状态的表现3.焦虑障碍的分类4.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5.抑郁症的临床表现6.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7.对心理咨询的正确理解(能判断心理咨询是什么和不是什么;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8.了解心理咨询有效的原因(疗效因子)9.了解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10.对自杀的误解11.能判断哪些线索可能是自杀的征兆1.,机会成本2,边际量与平均量3需求与需求量变动4,支持价格与限制价格5,边际效用递减规律6,恩格尔定律7,弹性与税收归宿8,无差异曲线9,边际替代率10,消费者剩余1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12,规模经济13,市场结构与类型14古诺模型15,市场失灵16, 科斯定理。

心理学导论_复习要点整理

心理学导论_复习要点整理

第一篇绪论第一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及其学科发展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级概念: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

3、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现象。

在心理学中,一般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人格。

4、心理过程:根据其能动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角度不同,分为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5、人格:人格主要表现在心理动力(*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和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两个方面。

第二节现代心理学的发展6、构造主义(结构主义):心理活动的内容代表人物:[德]冯特(创始人)、铁钦纳(推广)基本观点:心理学应该采用内省法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个体的直接经验要从内容、过程和原因进行研究;个体经验由人的感觉、意象、感情三种元素结合而成。

7、机能主义:有目的的心理代表人物:[美]詹姆斯等人基本观点:主张以心理活动和心理机能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为意识是个人的、变化的、连续的、具有选择功能的。

8、行为主义:理解和控制行为代表人物:[美]华生(斯金纳)基本观点: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可以为他人观察到的外显行为,而不是内隐的心理与意识活动。

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观察刺激—反应的公式,环境刺激是行为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因素,而遗传的影响可以不必理会。

9、格式塔心理学:整体的心理代表人物:[德]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基本观点:主张人的心理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10、精神分析:心理活动的动力代表人物:[奥]弗洛伊德(1896年创立)基本观点:潜意识、生本能与死本能、力比多;人格发展五时期(口腔、肛门、性器、潜伏、生殖)、恋父(母)情结;本我、自我、超我、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学导论》 学习指南

《心理学导论》 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知识点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2、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学习要求1、识记(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边缘科学。

(3)心理学研究的的对象。

(4)心理学研究方法。

2、领会(1)心理过程和人格之间的关系。

(2)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及特点。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基础一、学习知识点1、神经元。

2、神经系统。

3、内分泌系统。

二、学习要求1、识记(1)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

(2)神经系统组成成分。

(3)中枢神经系统及其机能。

(4)大脑皮层的主要机能。

(5)内分泌系统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2、领会(1)神经元。

(2)中枢神经系统。

(3)大脑机能定位。

3、简单应用(1)了解神经元和神经系统的机制与功能。

(2)大脑的中枢神经机能与功能定位。

第三章学习和条件反射一、学习知识点1、学习的概念。

2、学习的基本特征。

3、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

4、学习理论。

第四章意识和意识状态一、学习知识点1、心理的发展和发展。

2、意识。

3、注意。

4、注意的品质。

5、注意的认知理论。

二、学习要求1、识记(1)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2)反射及其反射种类。

(3)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涵义。

(4)学习的认知理论。

(5)观察学习。

2、领会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3、简单应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联系。

4、综合应用学习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二、学习要求1、识记(1)意识的内涵。

(2)注意的内涵与特征。

(3)注意的种类。

(4)注意的品质。

2、领会(1)注意的定义和特征。

(2)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3)注意的品质。

(4)注意的认知理论。

3、简单应用(1)注意的功能。

(2)注意的品质及其特点和影响因素。

4、综合应用注意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第五章感觉一、学习知识点1、感觉的概念。

2、感觉测量。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整理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你是怎样认识心理学的?◆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它主要研究人的认识、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其他动物的心理现象.它既研究意识,也研究无意识;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心理或社会心理.◆人的心理现象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认知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构成,也就是认知过程。

情绪和动机: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或情感。

心理特性包括能力和人格两个方面。

例如:有人记得快,有人记得慢;有人长于想象,有人善于思考,这是能力的差异。

有人比较温柔,有人比较粗暴;有人敏捷,有人迟钝;有人谦虚谨慎,有人骄傲自满;有人坚强,有人怯弱等,这是人格的差异.总之,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是心理学主要研究对象.这三个方面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

2。

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行为指有机体的反映系统。

它由一系列反映动作和活动构成.心理不同于行为,又和行为有密切联系。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因此心理学有时又被认为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3。

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它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研究心理学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人的心理现象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心理过程: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心理结构:分析各种心理现象间的联系和关系心理的脑机制:揭示心理现象与脑的关系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它们和脑发育的关系心理与环境间的联系与关系◆研究心理学的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关是有重要意义的。

心理学导论note

心理学导论note

04行为主义——斯金纳,整理前者,扩展并出版有三大核心观点1、你的知识,你的一切,都是经验的产物。

人性根本不存在,反言之,人类具有无限可塑造性。

人类的自然属性不存在任何差别,个体差异源于他受到的不同教育和待遇。

不存在先天知识,所有行为都是经验的产物。

只要放在合适的环境给予合适的刺激,就可以训练出各种行为。

且不存在物种界限,适用于各种物种。

因此可以通过研究动物的学习行为来研究人类的学习机制。

2、反心理主义,排除一切不可测的因素,取而代之是应用,如刺激、反应、强化、惩罚三大学习原则1、习惯化。

对突然出现的事物给予极大关注或感到吃惊,当事物再次出现后,关注程度递减{由于重复暴露在刺激环境下,而对该刺激的反应倾向降低}。

作用:{反过来想,试想一下不能习惯任何东西}学习的一种途径,不可能时刻对一个事物高度关注。

适应机制,可以关注新事物e.g.突然一个“hey”会使人吃惊,继续hey则不会。

2、经典条件作用。

非条件刺激,非条件效应,条件刺激,强化尝试,非强化尝试,消退狗分泌唾液与铃声恐惧症:狗咬与怕狗。

治疗恐惧症:把非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分离。

至于引起恐惧的情景,同时使你放松使强奸犯远离暴力:看暴力场景同时喂产生恶心的药物使人对提示线索变得敏感。

父亲举起手,孩子闪躲3、操作性条件作用。

学习行为与成功或失败程度的关系主动去做一些事并通过效果而筛选效果好的行为代币法(代替强化物)食物+good dog->good dog但会消退强化作用,必须再次建立联系效果律(行为的自然选择)行为倾向随奖励而增加,随惩罚而减少强化机制:正强化,负强化。

初级强化物。

比率强化(每10次奖励一次,更能使该行为长久),时间强化(每一段时间强化一次)。

引导强化,行为塑造(当出现类似的动作即给予强化,比如引导猪跳舞)批判1、存在先天知识,每个物种有其先天的应对环境的做法2、不需奖励-惩罚的强化,动物也能学习{托尔曼经典实验,训练白鼠走迷津}3、奖励-强化的概念过于模糊,不具科学性。

心理学导论复习材料

心理学导论复习材料

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2.观察法3.实验法4.调查法5.测验法6.个案研究法二、问答题1.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2.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什么?3.简述精神分析理论的要点4.简述行为主义理论的要点5.简述认知心理学理论的要点6.简述人本主义理论的要点第二章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一、名词解释1.感应性2.信号性反应3.意识4.自我意识5.无意识二、问答题1.简述动物心理发展的阶段2.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3.简述意识的功能4.论述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5.简述心理的本质第三章注意一、名词解释1.注意2.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3.注意的广度4.注意的紧张度5.注意的稳定性6.注意的起伏7.注意的转移二、问答题1.注意的功能有哪些?2.简述注意的外部表现3.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4.简述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5.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哪些?6.简述影响注意的稳定性的因素7.简述注意分配的条件8.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的区别是什么?第四章感知觉一、名词解释1.感觉、知觉2.社会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3.感受性4.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5.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补偿6.知觉的组织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7.暗适应8.错觉9.韦伯定律二、问答题1.简述知觉的种类2.简述知觉的组织原则3.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4.简述影响暗适应过程的因素5.听觉告警的优越性有哪些?第五章记忆一、名词解释1.记忆、动作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内隐记忆、程序性记忆2.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3.组块4.有意识记、无意识记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实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情境的含义情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

包括戏剧情境、规定情境、教学情境、社会情境、学习情境等。

2.灾难后压力障碍的主要症状有哪些?这种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是:(1)对周围事物麻木不仁,对早先的活动缺乏兴趣,孤独,退隐,意志消沉;(2)在记忆中与睡梦里反复出现受灾时的场面;(3)焦虑,可能出现寝食难安、注意力难以集中和过度的警觉。

有些人因其他人死亡而自己却活着会产生罪疚感。

灾难后压力障碍可以在灾难后立即形成,也可因某些较轻压力的触发而在数周或数月后产生。

它可以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而不愈。

这时还会出现生理上的不适,包括疲劳感增加、头痛、感冒等病症,以及由寝食难安而导致的体重下降。

3.理解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布朗芬布伦纳在其理论模型中将人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环境称为行为系统。

该系统分为4 个层次, 由小到大分别是: 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

这4个层次是以行为系统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直接程度分界的, 从微系统到宏系统, 对儿童的影响也从直接到间接。

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的行为系统模型见图1[4, 5 ]。

环境层次的最里层是微系统, 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 这个环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对大多数婴儿来说, 微系统仅限于家庭。

随着婴儿的不断成长, 活动范围不断扩展幼儿园、学校和同伴关系不断纳入到婴幼儿的微系统中来。

对学生来说, 学校是除家庭以外对其影响最大的微系统。

布朗芬布伦纳强调, 为认识这个层次儿童的发展, 必须看到所有关系是双向的, 即成人影响着儿童的反应, 但儿童决定性的生物和社会的特性与其生理属性, 人格和能力也影响着成人的行为[6 ]。

例如, 母亲给婴儿哺乳, 婴儿饥饿的时候会以哭泣来引起母亲的注意, 影响母亲的行为。

如果母亲能及时给婴儿喂奶则会消除婴儿哭泣的行为。

当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交互反应很好地建立并经常发生时, 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持久的作用。

但是当成人与儿童之间关系受到第三方影响时, 如果第三方的影响是积极的, 那么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会更进一步发展。

相反, 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就会遭到破坏。

例如, 婚姻状态作为第三方影响着儿童与父母的关系。

当父母互相鼓励其在育儿中的角色时, 每个人都会更有效的担当家长的角色。

相反, 婚姻冲突是与不能坚守的纪律和对儿童敌对的反应相联系的[7]第二个环境层次是中间系统, 中间系统是指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 如果微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的联系, 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

相反, 微系统间的非积极的联系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儿童在家庭中与兄弟姐妹的相处模式会影响到他在学校中与同学间的相处模式。

如果在家庭中儿童处于被溺爱的地位, 在玩具和食物的分配上总是优先, 那么一旦在学校中享受不到这种待遇则会产生极大的不平衡, 就不易于与同学建立和谐、亲密的友谊关系, 还会影响到教师对其指导教育的方式第三个环境层次是外层系统。

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

例如, 父母的工作环境就是外层系统影响因素。

儿童在家庭的情感关系可能会受到父母是否喜欢其工作的影响。

第四个环境系统是宏系统。

指的是存在于以上3 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

宏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广阔的意识形态。

它规定如何对待儿童, 教给儿童什么以及儿童应该努力的目标。

在不同文化中这些观念是不同的, 但是这些观念存在于微系统、中系统和外系统中,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知识经验的获得。

布朗芬布伦纳的模型还包括了时间纬度, 或称作历时系统[8 ]。

把时间作为研究个体成长中心理变化的参照体系。

他强调了儿童的变化或者发展将时间和环境相结合来考察儿童发展的动态过程。

婴儿一出生就置身于一定的环境之中, 并通过自己本能的生理反应来影响环境。

通过行为, 比如哭泣来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

另一方面, 婴儿也会根据外界环境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冷暖适宜时会发出微笑。

随着时间的推移, 儿童生存的微观系统环境不断发生变化。

引起环境变化的可能是外部因素, 也可能是人自己的因素。

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 可以自由地选择环境。

而对环境的选择是随着时间不断推移个体知识经验不断积累的结果。

布朗芬布伦纳将这种环境的变化称为“生态转变”,每次转变都是个体人生发展的一个阶段。

比如, 升学、结婚、退休等。

而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时间系统关注的正是人生的每一个过渡点, 他将转变分为两类: 正常的(如入学、青春期、参加工作、结婚、退休) 和非正常的(如家庭中有人去世或病重、离异、迁居、彩票中奖) , 这些转变发生于毕生之中, 常常成为发展的动力, 同时这些转变也会通过影响家庭进程对发展产生间接影响[9 ]。

2 对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的评价2. 1 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的局限性首先, 过分强调环境对发展的作用。

与传统发展理论相比, 布朗芬布伦纳不仅对环境的影响作了分析, 他也承认生物因素和环境两种因素交互影响着人类的发展, 所以许多人将他的理论又称为生物生态理论。

但是, 布朗芬布伦纳的研究是以环境为主的, 他忽略了生物性, 即遗传对人类的影响。

如前所述, 人类发展的基本问题和争论之一就是环境与遗传哪个对人类发展影响作用更大。

很显然, 布朗芬布伦纳在这个问题上是持折中观点的,但是在他的研究中我们看到的多是关于环境方面的。

发展的生物性在理论中并没有提出, 在4 个系统中也看不到生物性的论述。

受布朗芬布伦纳的影响, 以后的研究者也都将精力投注于对环境的研究, 有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扩大之嫌。

对于当前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走到人类发展以环境影响为主的研究的极端的做法必须给予纠正。

其次, 布朗芬布伦纳并未提出一个人类发展的系统的理论模式。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的是影响人类发展的因素, 尤其是环境的作用。

但是, 他并没有形成一个人类发展的连贯的一般模式。

虽然人类发展的基本问题存在连续性和阶段性之争。

但是两者并不否认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我们对人类发展的系统研究一般有个模式。

一个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的研究; 一个是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历程的研究[10, 11 ]。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中提到的环境只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

从这个角度来说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发展。

换一种角度说, 它只是人类其它发展理论的补充。

2. 2 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的优点首先, 扩大了心理学研究中环境的概念。

传统的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关注的只是影响儿童的即时环境。

在实验中控制的也是儿童身体周围的环境。

比如, 噪音、明暗等。

这使“环境”的概念大大缩小了, 实验的信度效度也会跟着下降。

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将“环境”的范围拓展得更宽、更复杂。

不仅包括了儿童周围的环境, 还包括了影响儿童发展的大的社会、文化环境。

以这个为基础, 实验研究的内容就更真实, 更接近生活, 研究的结果也就更有实际意义。

其次,从多方面促进儿童的发展。

生态系统理论中的4 个系统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环境影响的详细分析, 可以找出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从而给予及时的干预。

比如, 工作压力较大的夫妇, 他们与子女的关系可以间接通过父母的工作单位这一微系统改善。

最后, 强调发展的动态性。

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将时间纬度作为研究个体成长中心理变化的参照体系。

认为时间系统的最简单形式是关注一生的过渡点, 这与以往发展心理学家所说的“时间”是不同的, 以往心理学家关注的是随着时间的变化, 在成长过程中成熟对人发展的影响。

而布朗芬布伦指的是一些生活事件, 这将影响发展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两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

我们知道, 重大的生活事件, 尤其是偶然发生的事件, 比如, 父母离异或父母的死亡, 对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布朗芬布伦纳强调了人的发展的动态性, 推动了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3 结论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是现代发展心理的前沿理论之一, 强调发展来自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的过程设定了人的发展路线。

生态发展观进一步扩大了"环境"的概念。

将环境看作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

突破了以往研究中对环境的限定的局限性。

虽然它有不完善的一面, 但对发展心理学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对儿童发展的环境影响提供了与众不同和全面的解释, 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4.利手的含义利手,一个人日常生活中做技巧性活动时习惯使用的那只手。

5.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代表作有?《梦的解析》,《性学三论》,《日常生活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学引论》,《自我和防御机制》6.在成就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以放弃舒适的生活条件而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这体现了动机的?动力的三种功能:①激发功能,动机能激发机体产生某种活动。

例如:饥饿者对食物有关的刺激。

②指向功能,动机使机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例如:在成就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以放弃舒适的生活条件而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③维持和调节功能,当活动产生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7.单眼线索包括哪些?(1)对象的相对大小(2)遮挡(3)质地梯度(4)明亮和阴影(5)线条透视(6)空气透视(7)运动视差(8)眼睛的调节8.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大致分为哪三大类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9.人的前脑主要包括?视丘边缘系统大脑皮质10.什么叫策尔纳错觉?由于背后倾斜线的影响,看起来棒似乎向相反方向转动了,也称为策尔纳(Z?llner)错觉11.在艾因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测量实验中,婴儿的表现可分为哪几种类型?第一种叫做安全依恋,属于这种依恋的一岁孩子大约占70%。

进入实验室以后,他们积极地独自或与妈妈一起进行探究(玩房间里那些没见过的玩具)。

与妈妈分离时明显地焦虑。

见到妈妈回来非常高兴,与妈妈进行热烈的身体接触。

妈妈在场时与陌生人一起玩。

第二种叫做忧虑-反抗型不安全依恋,大约10%的1岁婴儿属于这种依恋。

进入陌生的实验室以后,虽然妈妈在身边,他们已经感到忧虑,不喜欢探究玩具;妈妈走后表现极为痛苦。

妈妈回来时表现出双重情感:既想靠近她,又怨恨她的离开,并反抗妈妈主动与他们亲近。

即使妈妈在场,也对陌生人非常警觉。

第三种叫做忧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大约20%的一岁婴儿属于这种依恋。

•这些孩子单独和妈妈在一起时对探究玩具不感兴趣。

与妈妈分离时表现出较弱的痛苦,妈妈回来时回避与她接触。

对陌生人不十分警觉,有时他们像回避妈妈一样回避与忽视陌生人。

12.从众的含义从众是在群体影响下放弃个人意见而与大家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行为。

13.反映从众现象的心理学实验进行“服从实验”最有名也最具争议的研究是由米尔格拉姆(Milgram,1963)在耶鲁大学做的电击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