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重要的几种环境问题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环境问题(教师版)
“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和湿地的破坏与保护”等生态环境问题是高考重要命题点。
以区域分布图为背景材料,考查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危害、成因与治理,是重要考查方向。
考向1 环境问题[模拟诊断]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图为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局部地形图,甲、乙两县为国家级贫困县。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为该地区的脱贫,政府规划建设一条地方性公路,最合理的选择方案为A.①B.②C.③D.④2.据图分析甲县精准脱贫不适宜采取的措施是A.合理开发煤炭资源B.根据地形特点发展立体农业C.大力发展旅游业D.整体移民搬迁3.两县在脱贫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有①过度开发导致煤炭资源枯竭②破坏植被,加剧土壤盐碱化③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④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加重命题趋势专题十二××环境问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1.D2.D3.C【解析】1.题意表明,政府规划建设这条地方性公路是为了该地区的脱贫,因此该地方性公路应尽可能多的连接居民点,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口脱贫。
图中①、②、③方案只是连接了两个县城,沿途几乎没有连接其它聚落,排除A、B、C。
图中④方案中途连接多个聚落,利于该地区脱贫,D符合题意。
故选D。
2.图中显示,甲县境内为煤炭资源分布,合理开发煤炭资源,让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和财政收入,有利于脱贫,排除A。
图中显示,甲县境内多山,平地较少,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当地经济,可以根据地形特点发展立体农业,有利于当地脱贫,排除B。
当地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风情独特,山区景观优美,适宜发展旅游业,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增加居民收入,利于当地脱贫,排除C。
整体移民搬迁不太现实,且成本过高,不利于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特色,选项D符合题意。
高考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综合题常见四类题型(答题模式)
分析印度尼西亚濒危物种数量较多的原因。(6分)
甘肃民勤是我国沙尘暴多发地之一。1998~2006 年间平均每年发生沙尘暴11次。
分析甘肃民勤春季沙尘暴频发的地理因素。
自然原因:丰富的沙尘源(植被)、强风和极不稳定的大 气(气候--风、降水)。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民勤周围沙漠广布(沙源丰富 植被少),(2分)春季 升温快、降水少,地表干燥,易起沙;(3分)气旋与 冷空气活动频繁(恰位于寒潮南下的路径上),多大风 天气。(3分)受地形影响(狭管效应),地面风速增 强。(2分)
图例
森林
耕地
居民地
水库
河流
表现类试题,解答的关键一是熟练
掌握环境问题的表现;二是根据材料先
寻找依据,再判断。
题型二:原因类
常用的关键词一般有:原因、成因等。 工业生产中任 意排放含汞的 常考知识点: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2、 废水 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原因(水俣病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来自可吸入颗粒物、酸雨、光化学烟雾形成
表现类试题,解答的关键一是熟练
掌握环境问题的表现;二是根据材料先
寻找依据,再判断。
甲地区以防治污染、保护湿地为主。位于下游三角洲, 图12为某流域示意图。该流域是我国实施环境 人口、城镇与工业密集。 综合整治的重点区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乙地区以保护森林、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为主。位于上 游山区,地形起伏大。
图9是某区域风能资源分布图。
①夏季风力相对 较小; ②易受冰冻、雪 灾、沙尘暴等气 象灾害影响; ③远离消费市场, 输电距离远。
(4)从自然和市场条件分析甲地建设风力发电 基地的不利因素。(6分)
(1)分别说出甲、乙地区环境保护的侧重 点,并说明理由。(7分)
自然环境及特征(考向4:植被、土壤类解题)2024年高考地理核心考点
角度3:生物多样性的综合分析类
1、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分析 分析角度:纬度+过渡地带+地形+海陆兼备+人类影响。 2、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分析 水热条件:地处低纬度,水热丰富,物种丰富,繁衍生长速度快; 水热差异:跨纬度大,热量差异大,物种丰富;跨经度广,水分差异大, 物种丰富;地势起伏大,垂直地带性显著,物种丰富;面积广大,地域辽 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物种丰富。 3、生存空间 面积广大,地域辽阔,生物生存空间广,森林、湿地等面积广,物种丰富。 4、天敌 地形较封闭,天敌少 5、人类活动 地形较封闭,人烟稀少,受人类活动干扰少。
5、根据山地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
大,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少,雪线高。 6、根据不同山坡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1)东西走向的山脉: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分布海拔低的 为阴坡。 (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 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
【答案】(1)类型:灌木林。依据:用某类森林的碳储量除以其碳密度, 得出该类森林的面积,灌木林最大(灌木林碳储量较大,碳密度最小, 碳储量除以碳密度值最大,故其面积最大)。 (2)森林分布区陡险坡面积比例较大;陡险坡坡度大,受人为干扰较小, 森林植被生长时间长,生物量积累大。 (3)保护区海拔高,适宜阔叶林生长的高度范围小;海拔高,气温低,生 长速度慢;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狭窄,适宜阔叶林生长的面积小;河谷 地带,人下类活动干扰大。
象的原因。
▋课堂练习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物多样性的主体为指定区域内的全体植物、动物和由其构成的各类生态系统 等。澳大利亚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古老大陆的特殊进化过程,生物多样性 丰富、物种特有性极高。但自18世纪以来,澳大利亚累计引进130多种外来物种 ,很多已经成为危害农牧业和自然环境的有害入侵物种。其中兔子于1859年引 进【,答案18】8(11年)澳已大利基亚本国蔓土延面积至大整,个陆新地生南物威生尔存空士间州广,;1纬8度83低年,该热州量充颁足布,澳气大候、利地亚形第种类一多部 针样对;澳该大农利业亚害属于兽古的老《的大兔陆子,滋四扰面环法海》,。保近留许20多0特年有来物,种澳;海大岸利线亚长有,海百域余辽种阔动,海植洋物生灭物绝 ,多 (2)已等兔。成子繁为殖全速球度快生,物天多敌样少,性人减为少杀第灭难二度严大重;的兔子国大家量。啃食天然草场及人工牧草;兔粪堆积覆 (盖1草)简原述,导澳致大草利类亚枯死生,物牧多区样牲畜性草丰料富短缺的;有当利地区原生位天条然件植。被大量减少,地表裸露,土地沙化 (加 (32)剧)澳分,大析土利地兔亚生沙子产漠成力广为下布降,澳等自大。然利环亚境恶农劣牧;业气害候干兽旱的,主淡要水资原源因短。缺且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大陆相对 (独3立)推,测多特澳有大物利种亚,生保态护系生统物极为多脆样弱性。的主要困难。
高考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经典题型含答
高考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经典题型含答案一、选择题[2024·陕西西安模拟预测]平原水库是指以供水、灌溉等为目的,在平原地区,利用局部低洼地圈筑围堤进行蓄水的工程设施。
水库大坝多为包围式土石坝,库区开挖土料可作为筑坝材料,水库一般水深较浅,水面积较大。
下图为天山北麓平原水库分布图。
据此完成1~3题。
1.平原水库大坝多为包围式土石坝,主要由于()A.土石多B.水深浅C.水面大D.地势平答案:D解析:平原水库是在平原地区、利用局部低洼地圈筑围堤形成,平原地形平坦,局部低洼地海拔不够低,需要圈筑包围式土石坝才能满足蓄水的高度要求,D正确;而土石多、水深浅、水面大均不是包围式结构的原因,A、B、C错误。
故选D。
2.天山北麓平原水库地区表层的土壤类型多为()A.砂土B.石砾C.黏土D.荒漠土答案:C解析:平原水库位于天山北麓的潜水溢出带,可判断此处为山麓冲积扇的下部边缘,冲积扇从扇顶到扇缘,沉积物粒径依次为:砾石、砂、黏土,C正确,A、B错误;荒漠土并非分布在山麓处,D错误。
故选C。
3.天山北麓修建平原水库后,水库周围地区要主要防止()A.沙尘暴肆虐B.土壤盐渍化C.地下水渗漏D.土壤沙漠化答案:B解析:天山北麓气候干燥,易发生沙尘天气和土地沙化问题,不是水库建设后引发的生态问题,A、D错误;水库蓄水后会使地下水位上升,加剧土壤盐渍化,B正确;地下水渗漏是库区要防止的问题,而不是水库周围地区,C错误。
故选B。
[2024·湖南湘潭一模]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形成和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效用,人类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获得其产品和服务。
长江经济带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是我国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长江流域内出现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下表为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变化(单位:109元)。
据此完成4~5题。
A.长江全面禁渔政策的实施B.人工养殖导致水产品产量增加C.加强了河流的治理,防洪能力提高D.长江上游植树造林和中游退田还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服务。
高考地理复习(新高考1) 选修性必修3 第1章 第31讲 考点三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8.关于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①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太阳辐射强
②三面环山,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③汽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
④冬季温和多雨,水汽充足,更易发生
“光化学烟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345678
解析 洛杉矶经济发达,汽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坐落在三面环山、 一面临海的开阔盆地中,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洛杉矶属于地中海气候, 夏半年阳光辐射强,更易发生“光化学烟雾”。
环境问题受到不同时期的技术水平的影响。在不同的生产 和消费过程中,由于采用的技术不同,人类活动对环境造 成的影响不同,高技术水平赋予人类更大的自然环境开发 人为 技术 能力,人类可能会开采更多的自然资源,造成更大的资源 原因 水平 危机和环境问题,而对环境友好的技术可能会规避环境问 题的发生,使可持续的友好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成为 可能
12345678
叶绿素a是藻类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其含量的高低与该水体中藻类
的种类、数量等密切相关,也与水环境质量有关。因此,通过测定水体
中叶绿素a含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水质状况。下图为“某年杭州西湖
水体中叶绿素a与水环境质量关系图”。读图完成3~5题。
3.据图可推测甲要素是
A.降水量
B.光照强度
环境 过了那个地方的正常值导致 其中有些废弃物在环境中几乎 生的“八
污染 环境无法承受而造成的危害,不能降解,造成较严重的环境 大公害事
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 污染,直接威胁人类健康,影 件”
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响人类生活质量
自然系统的生态功能偏离正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
山东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
山东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一、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山东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自然灾害频发。
高考中常涉及的地理自然灾害有地震、洪涝、台风等。
在解析地震时,需要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和地震带、震源、震中等基本概念。
对于洪涝灾害,需要掌握洪涝的成因、表现及应对措施,如提高排水能力、规划建设防洪工程等。
此外,山东位于东亚季风区,台风也是山东地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理解台风的形成、特点、影响及预警措施,对于应对台风灾害至关重要。
二、经济地理山东是中国的经济大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这使得山东在中国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高考中可能涉及的经济地理知识点有:黄河三角洲、胶东半岛、山东半岛等地区的经济特点及产业布局。
黄河三角洲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对于掌握山东的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胶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则是山东的经济增长极,工业、旅游等领域发展迅速。
三、城市化与城市发展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山东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高考中可能会涉及城市化的定义、成因、特点以及城市化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同时,了解山东的重要城市,如济南、青岛、烟台等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也是高考地理考试需要关注的内容。
四、资源与环境问题资源与环境问题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山东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生态资源,但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
高考地理中可能涉及的知识点包括煤炭资源、天然气资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环境保护等。
了解山东的资源状况和环境问题,对于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五、交通与通讯山东地处东部沿海地区,交通与通讯发达。
高考地理中可能涉及的知识点有山东地区的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等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另外,山东的电信网络和互联网技术也处于领先地位,掌握山东的通讯发展情况对于理解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网络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
高考地理常见问题设问方式及应对方案
高考地理常见问题设问方式及应对方案一、区位因素①自然:地形(平原、高原、山地、盆地、河谷)、气候、土壤、水源②社会条件:市场、交通、科技、劳动力、政策、历史、资源地形:平原:农业:有利于发展种植业,可以实现生产的机械化、区域化、规模化例:我国三江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美国中央平原工业:有利于工业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例:美国五大湖地区港口:在港口附近陆地必须地形平坦,这样有利于基础设施展开。
例:中国南方即长江口以南港口较少,就是由于陡峭的悬崖直逼海岸,而北方海岸附近平坦则利于港口建设人口: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的人口分布在沿海地区,特别是中纬度沿海地区,因此全球变暖危害巨大城市:地形平坦容易形成大城市且城市呈同心圆分布,如四川成都交通:地形平坦有利于交通发展,陆地上的铁路对地形要求高;水路运输地形平坦有利于航行平稳,这就是平原地带铁路、公路交通发达。
莱茵河是欧洲最为繁忙之地。
河谷:农业:①拥有灌溉水源,使农业具备灌溉条件。
②地形:河谷一般较为平坦有利于耕作。
③光照、热量(河谷地形,热量不易散失,气温一般比较高。
)④土壤:河流沉积泥沙,土壤肥沃。
工业:利:①靠近河流,工业用水比较方便。
②靠近河流,水运方便。
弊:①工业取水会导致水污染。
②河谷地形,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
城市:①城市分布呈条带状,即沿海分布或组团式,即城市分布破碎②热量不易散失使气温较高(中国南京、武汉、重庆三大火炉)(三大火炉形成原因:a、河谷地区热量不易散失。
b、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此地区)山地;农业:a、适合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b、25°坡度以上就不适合开垦梯田,否则易导致水土流失。
工业;一般分布在山区,只有资源开发和粗加工业会分布。
人口:山区人口较少,但坡度低的地区有利于人体健康(疗养院一般建在依山傍水有一定坡度的向阳地区。
)交通:①山区地区,铁路、路沿河谷分布。
②无河谷地带(我国西北地区)沿有地下水出入的绿洲分布,如河西走廊。
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环境与发展专题强化 (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环境与发展专题强化(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环境问题依( )A.臭氧层破坏、酸雨、荒漠化、全球变暖B.臭氧层破坏、酸雨、全球变暖、荒漠化C.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荒漠化D.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荒漠化、酸雨2、由图中①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有( )A.大气污染B.腐蚀建筑物C.皮肤癌高发D.海平面上升四幅漫画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各图反映的环境问题及危害,对应正确的是( )A.①全球变暖—南极臭氧空洞增大B.②大气污染—沙尘暴频率增加C.③森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D.④水体污染—下渗后污染土壤4、多名科学家预测,北极周围大量的冰川将在2030年夏季消失。
为防止该环境问题的发生,公众可采取的行动是( )①使用公共交通工具②使用无磷洗涤用品③节约用水④爱护保护绿地⑤参与光盘行动⑥自备购物袋A.①④B.①③⑤C.①②③⑥D.②③④⑤⑥读“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箭头a表示的人类活动若超过自然资源的供给服务功能,可能会引起( )A.石油资源短缺B.酸雨危害C.臭氧层空洞D.土壤污染6、图中箭头b表示的人类活动损害的自然环境的主要服务功能及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A.调节服务功能——煤炭资源枯竭B.供给服务功能——土壤盐渍化C.调节服务功能——染大气污染D.支撑服务功能——水土流失人类文明经历了从采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以及后工业文明的演进,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环境问题不同。
完成下面小题。
7、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始于( )A.采猎文明时期B.农业文明时期C.工业文明时期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8、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科学萌芽的时期是( )A.采猎文明时期B.农业文明时期C.工业文明时期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9、读图,回答1-2题。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三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人教版)
第十三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箭头①:代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箭头②:代表人类通过消费活动以废弃物的形式把物质和能量排放到环境中去。
箭头③:代表人类通过生产和生活活动作用于环境。
箭头④:代表环境把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
2.主要环境问题类型主要表现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等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产生原因类型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环境污染命题视角(一)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演绎法学习1.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如下图所示: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式,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3.主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危害与对策表现分布成因危害对策全球变暖全球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森林面积大量减少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城市;使各地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增加森林覆盖率;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新能源酸雨(pH<5.6) 西欧、北欧、北美、日本、我国南方地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危害人体健康对燃料脱硫处理,变废为宝,化害为利;鼓励使用新能源臭氧层破坏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等地上空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烃等制冷剂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致使皮肤癌发病率增加;危及海洋生物生存;导致全球变暖禁止或减少氟氯烃化合物的使用和排放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人类占据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建立自然保护区国际水域污染北海、地中海;国际河流上游工业、生活废水污染水域;海上油轮石油泄漏破坏海洋生态与海洋水产业;影响河流下游地区人们的废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对石油泄漏要及时治理生产和生活命题点全训题点(一) 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区域调查是地理研究的重要方法。
专题十 环境问题——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A.将稀土矿产制成成品出口
B.加大开采,增加出口数量
C.禁止开采,防止环境污染
D.禁止出口,保存稀土资源
(3)针对稀土矿区主要环境问题进行治理的有效做法是( )
A.保留矿坑表土,及时进行复垦 B.禁止矿产开采,恢复自然植被
C.退耕还林还草,恢复自然植被 D.提高稀土开采技术,保护环境
4.(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长期以来由于稀土开采工艺较为原始,稀土矿区环境污染严 重”可知,稀土矿区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是稀土开采工艺水平较低,C正 确;稀土矿物本身不会产生环境污染,A错误;稀土开采导致地表植被破坏是 生态破坏不是环境污染,B错误;稀土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不在矿区,D错 误。故选C。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我国稀土一度承担全球90%的稀土供应,而稀土有“工业黄金” 之称,因此我国合理开采利用稀土资源的措施应是将稀土矿产制成成品出口, 提高产品附加值,A正确;加大开采,增加出口数量,会影响我国稀土资源可 持续利用,且附加值低,利润低,B错误;禁止开采,会影响稀土工业的发展, 还会影响其它产业的发展,C错误;禁止出口,会影响世界经济发展,不符合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D错误。故选A。
(1)香港淡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 )
①蒸发旺盛
②降水稀少
③人口众多 ④集水面积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副坝的主要功能是( )
A.减轻海浪侵蚀
B.防止海水入侵 C.增加蓄水面积 D.防止水库渗漏
(3)香港选择海湾建设水库的主要原因是( )
A.储水量大
B.水质清洁
C.供水方便 D.地质稳定
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 ②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 ③工业区和城市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建设基础设施、建筑物等; ④交通工程措施主要有修建铁路、公路、飞机场、汽车站、
高考地理常考知识点梳理(精选)
高考地理常考知识点梳理(精选)高考地理常考知识点梳理1高考地理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气候干旱大风频繁。
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土质疏松,遇水崩解,易于侵蚀。
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人口增长迅速,加大生态环境压力。
过度放牧,乱砍乱伐,盲目开垦。
2荒漠化的危害流动沙丘淹没农田灌渠村社铁路公路等设施粮食减产牧草绝收,引发饥荒,增加社会不稳定性。
表土裸露,为沙尘暴提供沙源。
破坏植被与地表形态,使生产力持续下降。
3等高线地形图地理专题:⑴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河流峡谷处,原因:①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②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⑵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⑶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⑷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⑸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⑹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4气候与自然带地理知识专题⑴拉丁美洲气候湿热的原因:位于赤道两侧,周围海洋广阔.⑵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景观差异原因:受安第斯山影响,山地东、西两侧降水差异较大。
⑶非洲缺失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原因:非洲同纬度是海洋.⑷南半球缺失苔原带的原因:南半球同纬度是海洋.⑸同在北回归线附近,却出现了非洲的热带沙漠气候、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我国东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等气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热带高压及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影响,全年炎热干燥。
南亚受热带季风影响,我国东南部受亚热带季风影响。
归纳: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岸的气候差异及成因:--海陆位置与大气环流形势不同.⑹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原因:副高强弱不稳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⑺我国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来得早,去的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较短。
20个重要的高考地理环境保护问题
20个重要的高考地理《环境保护》问题1、试分析若尔盖草原荒漠化的形成原因。
自然然因:①气候不断变暖,必使地表水蒸发加速;②若尔盖草原鼠虫的危害严重;③高寒草原,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农垦③在草地上采挖药材和开采矿产。
2、我国的酸雨问题(以硫酸型酸雨为主)严重地区:长三角、珠三角、西南地区成因:自然——盆地,风小,湿度大,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如贵州、四川盆地)人为——①化石燃料燃烧;②金属冶炼;③含硫原料的工业生产;④尾气排放3、为了维护我国石油安全,你认为有哪些可行的措施?科技创新,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加速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建立多元化的石油进口渠道:研究开发石油替代产品;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加快开发和利用海外油气资源的步伐。
4、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影响:①对西部的意义:a. 改变西部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b.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c.调整产业结构;d. 增加就业机会;e 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F 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②对东部地区:a 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b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
c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d.调整产业结构;e 增加就业机会;f 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5、简述三峡水库建成对重庆自然环境产生的有利影响。
有利于库区局部气候的改善;湿度增大,降水略有增加;气温的年、日较差减小;水库养殖水面增大,鱼类产量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多;水流变缓,航道加深、加宽,通航能力提高。
6、防治水体污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①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②兴建污水处理厂;③依法管理,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污水达标排放。
7、我国西南、海南两地全年降水比较丰富但干旱严重,试从地形、地貌方面简要分析造成两地干旱的主要原因。
西南石灰岩广泛分布,形成喀斯特地貌,多地下暗河,地表水渗漏比较严重。
地面起伏大,地势较陡,地表水容易流失。
【专题整理】高考地理中常考的几种重要生态环境问题汇总
最好的地理文章合集一、森林1.生态功能(1)调节气候(蒸腾作用强,空气中水汽充足,云量多,湿度大,气候湿润,降水量多,降水季节变化小;气温年较差小)。
(2)美化环境。
(3)稳定大气成分。
(4)涵养水源(截留雨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和地下径流)。
(5)保持水土(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截留大气降水)。
(6)调节径流[雨季,下渗增强,地下水增多,雨季汇入河流的地表径流减少;旱季,地下水补给河流水量增大,使河流流量(水位)季节变化减小]。
(7)吸烟滞尘、净化空气(吸附大气的烟尘、吸收污染物质、释放出氧气)。
(8)繁衍物种,维持生物的多样性。
(9)防风固沙(森林的垂直结构越复杂,越有利于降低风速),保护农田——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记忆口诀——水气净美物尘沙。
2.破坏原因(1)自然原因:森林火灾等。
(2)人为原因: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调整农业结构,如原始植被改成经济型植被。
3.影响危害使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气候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加剧;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湿地减少等。
4.治理措施(1)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加强监测。
(3)严禁过度采伐森林和过度开垦。
(4)建立自然保护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计划开采,采育结合、调整林区经济结构;植树造林,建设人工林;建立缓冲区;鼓励保护性开发。
二、草场1.生态功能同森林。
2.破坏原因(1)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减少;火灾。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垦殖。
3.影响危害导致气候干旱;涵养水源能力降低;草场退化;旱涝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种类)减少;造成土地荒漠化,形成沙尘天气。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4.治理措施(1)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加强监测管理。
(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严禁过度放牧和开垦。
(3)实行禁牧、轮牧制度;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合理放牧,严禁滥牧、滥垦、滥挖;积极建设人工草场,建立饲料基地。
高考地理复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疑难问题专项突破
高考地理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疑难问题专项突破聚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规律方法: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貌(岩石)、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环境要素整体性表现热量、水分来自于地面,地面性质(地貌)直接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及气候运动特征各种水体间存在水分交换,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水文水分交换,水文是各地理要素影响的综合表现地貌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受河流、冰川、波浪、风、地下水等影响植被受光、热、水、营养物质(土壤)等因素影响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接地带,是各种自然土壤因素及时间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技巧点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2.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体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典例精析:1.地球表面四个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物质、能量交换,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读图,回答(1)~(4)题。
(1)①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A.连续但不规则 B.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C.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D.由坚硬岩石组成(2)在水循环的过程中,①圈层物质进入②圈层的主要环节是( )A.降水 B.水汽输送C.蒸发 D.径流(3)④圈层的“矿物质”进入①圈层的主要过程是( )A.搬运、沉积过程 B.侵蚀、搬运过程C.风化、侵蚀过程 D.变质、沉积过程(4)关于图示圈层的正确叙述是( )A.各圈层上下平行分布B.各圈层相互渗透C.③圈层单独占有空间D.都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解析】读图判断,①为水圈,②为大气圈、③为生物圈、④为岩石圈。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人口城市和环境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人口城市与环境考点归纳一.人口的增长与问题1.世界人口发展的概况:<1>自人类出现的最初二、三百万年间,人口增长非常缓慢。
<2>18世纪工业革命后,人口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
<3>二战以后,人口迅猛增长,出现了"人口爆炸"。
<4>70年代以来,由于许多国家实行控制人口增长,人口增长速度出现下降的趋势。
2.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①发展中国家,以亚洲,非洲,拉美的国家为代表,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等使人口出生率提高,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②欧洲,北美洲等发达国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人口增长缓慢,有些国家的人口已停止增长或负增长。
3.我国的人口增长:我国历来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既使很小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会有很大的人口数量的增加。
1997年我国人口约有12.6亿人。
占世界总人口数的22%左右;自70年代以来,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每年净增加人口仍有1400万人之多。
4.人口增加引起的社会问题: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人口的发展要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由于人口过快增长,自然资源大量浪费,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给人类社会带来许多问题。
二.人口的分布1.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平衡,<1>从大洲看:亚洲人口最多,占一半以上,亚洲连同非洲和拉丁美洲,那么占世界人口的70%以上。
<2>从地区看: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东亚、南亚、西欧和美国东北部队;世界上人烟稀少的地区是北美和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带,撒哈拉、中亚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南极洲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来和巴基斯坦。
2.我国的人口分布:我国地域广大,各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别大,人口的地区分布也不平衡。
专题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复习课件)-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辑(上海专用)
选择性必修三
第6单元:环境治理与国际合作 主题 12 碳排放与碳减排国际合作 1)温室效应与碳排放 2)碳循环 3)碳排放增加对环境的影响 4)碳减排国际合作 主题 13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 1)污染物跨境转移 2)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 响 3)控制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法律法规 与政策措施
小结
环 生态破坏 境 环境污染 问 题 自然资源枯竭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由于人类过多过快地向自然界
索取资源和排放废弃物,超过资源环境承载 力时,引起的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及环 境污染等现象。
基础梳理:考点一
环境问题
种类
表现
自然资源枯竭
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等
自然原因 具体分析
地形条件 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逆温条件 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水域条件
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 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基础梳理:考点四
环境污染的表现
表现 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地域分布
城乡 之间
城市 乡村
差异
原因
主要表现为环境 污染
人口高度集聚, 交通和工业活动 排放大量废弃物
主要表现为生态 利用资源的方式
破坏
不当或强度过大
国家 之间
发达国 家
发展中 国家
资源短缺、环境 过度消耗资源;
污染
排放大量污染物
掠夺式开发;快
生态破坏、环境 速工业化;承接
高考地理土壤知识点(超详细)
高考地理土壤知识点(超详细)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土壤会遭受退化,导致肥力下降,土地质量下降。
主要原因包括过度耕作、过度施肥、过度使用农药、土地沙化等。
这些因素导致土壤质量下降,肥力减弱,土壤结构变差,甚至出现土地荒漠化的情况。
为了避免土壤退化,需要采取合理的耕作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地生态环境。
绿肥种植等方法可以改善土壤板结和肥力下降问题。
同时,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减少化肥使用,以及改善农耕措施,如减少翻耕和浇水,也可以有效地预防土壤板结和肥力下降。
对于土壤污染问题,应该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控制和消除各种污染源,增加土壤容量和提高土壤净化能力,以及采取必要的挖去受污染的土层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治理土壤污染问题。
对于土壤酸化和盐碱化问题,应该采取合理的灌溉措施,减少化肥使用,增加有机肥料的施用量,以及采取土壤改良措施,如客土置换、覆盖和绿肥种植等,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理土壤酸化和盐碱化问题。
综上所述,土壤问题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够保护土壤生态环境,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有机层覆盖是一种有效的土壤改良方法,可以抑制盐分积累,平衡地温,保持水分,增加肥力,改善通气状况,控制杂草生长,并促进微生物活动。
此外,针对性施肥和间作绿肥也是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性状的有效方法。
红壤是一种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分布广泛。
由于该地区降水丰沛,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颜色呈红色,一般酸性较强,土性较粘。
红壤地区适宜发展亚热带经济作物、果树和林木,但红壤的酸性强、土质粘重是利用上的不利因素,可通过多施有机肥,适量施用石灰和补充磷肥,防止土壤冲刷等措施提高红壤肥力。
黑土是东北地区的一种土壤类型,形成原因包括夏季雨热同期、植被覆盖率高、纬度较高、气温低、土壤水分多、地形平坦等。
黑土适宜发展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但由于微生物活动弱,枯枝落叶及其它有机质不易分解,黑土的肥力较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重要的几种环境问题(热点)
一、温室效应问题
1. 产生原理:
CO2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大气温度增高。
2. 产生原因
①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排泄大量的CO2。
②森林被大量砍伐,植物吸收的CO2减少,使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多。
3. 对全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
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
①海水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②极地增温强烈,部分极冰融化。
⑵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①干旱地区将变得更干旱
②温带耕作业发达的地区,因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气候会变得更干旱、退化成草原。
③亚寒带某些地区,因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有所改善,适应温带作物生长。
4. 解决措施
①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
②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③推广使用绿色能源。
5. 全球变暖给中国沿海地区带来许多环境问题
①加剧了风暴潮灾害;
②加大了洪涝威胁;
③减弱了港口功能;
④引发海水入侵;
⑤引发土壤盐碱化;
⑥海岸侵蚀加剧;
⑦沿海湿地损失和动物的迁徒;
⑧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排污能力降低。
二、臭氧层空洞
1. 产生原理:
氯氟烃等气体在低空不易分解,上升到平流层,破坏臭氧,使臭氧层变薄或出现空洞。
氯氟烃等气体主要源于北半球,通过大气环流输送到南极上空,对南极上空臭氧层造成严重破坏。
2. 臭氧层破坏对地球环境和生物的影响:
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一方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3. 措施:
减少并逐渐禁止氯氟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三、酸雨(酸雨、酸雾、酸雪)
十几年来,由于硫氧化合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日渐增多,酸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现在中国已成为仅次于欧洲和北美的第三大酸雨区。
1. 形成条件:
大量硫氧化物(SO2)和氮氧化物(NOX)和湿润的气候。
2. 主要原因:
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排放SO2、NOX;有色冶金工业大量排放SO2。
3. 危害:
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及死亡;
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危害人体健康。
4. 解决措施
①减少矿物燃料的消费量;
②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的排放;
③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回收SO2气体制成硫酸(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洁净燃烧技术)。
5. 十几年来,我国酸雨危害为什么越来越突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业迅猛发展,由于现代工业起步较晚及追求经济效益的片面性,再
加上治污经验不足等原因,环境污染严重;西方国家利用科技优势,在投资的同时,也把污染转嫁到我国。
四、赤潮问题
1. 概念:
赤潮是一种海洋生态灾害,指的是一些在海洋中浮游生活的赤潮生物(主要是浮游植物或原生动物)在短时间内暴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且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水色不一定是红色)。
联合国已将赤潮列为世界三大近海污染问题之一。
2. 赤潮爆发的主要原因
①丰富的营养物质;
②强烈的阳光;
③较高的水温;
④停滞的海水。
3. 赤潮爆发对海洋水产业的不利影响
①藻类过度繁殖容易导致海水缺氧,致使鱼类死亡、或其它鱼类的食物死亡,鱼类因缺少食物而死亡;
②产生毒素、毒死鱼类;
③阻塞鳃腺,造成器官性损伤;
④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影响浮游植物和食物链。
4. 我国最易爆发赤潮的海域是珠江口、长江口、渤海。
五、沙尘暴
1. 概念:
什么是扬沙、沙尘暴与浮尘呢?
大多在冷空气过境时出现,北方在春季容易出现。
所不同的是扬沙天气风较大,影响的能见度在1公里到10公里之间;而沙尘暴风很大,能见度小于1公里。
而浮尘是由于远地或本地产生沙尘暴或扬沙后,尘沙等细粒浮游空中而形成,俗称“落黄沙”。
出现时远方物体呈土黄色,太阳呈苍白色或淡黄色,能见度小于10公里,大致出现在冷空气过境前后。
2. 形成原因
⑴气温高、降水少、大风多是形成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
沙尘暴的形成及其大小,直接取决于风力、气温、降水及与其相关的土壤表层状况。
气温高、降雨少、大风多是形成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也是重要原因。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春天气温常常偏高,使土壤解冻的时间比往年提前,加速了土壤水分的蒸发。
而北方地区冬春降水稀少,地表土壤干燥、疏松,植被还未形成,难以抑制沙尘天气的产生。
与此同时,全球性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等气候异常,造成冷空气活动异常频繁,多大风天气,为沙尘天气的形成提供了动力。
⑵生态环境是形成沙尘暴的重要原因
我国西北和华北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为破坏活动造成土地沙化不断扩展,为沙尘天气提供了重要土沙物质。
此外,在北方城市建设中在建工地很多,由于缺乏工地表土保护设施,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极易扬尘,也是加剧沙尘天气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危害:
①造成环境质量下降;
②使农作物受灾;
③造成人畜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