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心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品德心理第一节品德的概述一、品德的含义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
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品德与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1)离开道德就谈不上有个人的品德,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
(2)个人品德的内容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
(3)个人品德的发生发展与道德一样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区别:(1)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它不以个别人的存在、个别人品德的好坏为转移;而品德的发生、发展则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
品德既受社会规律制约,又受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制约。
(2)道德的内容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
而品德内容往往往仅是道德规范的部分体现,是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
(3)道德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二、品德的结构(一)品德的因素构成观点(名词解释、论述)在我国许多学者认为,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组成,四者紧密相连,彼此依存。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对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了解、领会及掌握。
它是品德的基础。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险。
它是品德的动力。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确定道德目的和动机,并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和动机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
它是实现道德目的、动机的手段,也是品德的外部标志。
(二)林崇德的品德系统结构观点林崇德认为,品德结构是个多侧面、多形态、多水平、多联系、多序列的动态开放性的整体与系统。
它主要包括三个子系统:(1)品德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关系系统,即道德动机系统和道德行为方式系统,所谓动机系统就是与道德有关的需要的具体表现,其核心因素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2)品德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品德心理特征系统。
第6章 品德心理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 德 心 理 结 构 的 特 征
品 德 心 理 成 分 的 交 互 作 用
品 德 的 心 理 成 分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一)品德的心理成分:
道德认识
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义 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 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 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一种 自我意志监督的力量,它能使人悔过自新,保 持良好的行为。 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 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 理过程。道德意志的过程一般经历下决心,树 信心、立恒心三个阶段。 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是品 德的外显成分,是实现道德动机达到道德目的 的手段。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道德动机
内部动力
道德意志
支配
道德行为
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
品德的形成是这些心理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综合过程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唯知派和行为派——对品德形成的看法
品德结构中的心理成分不但是交互发展的共同 体,而且是和外部社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开 放系统。在品德的心理结构中,哪一种成分是核 心,占主导和支配地位,这取决于主体与情境的 关系、事件的性质及完成事情的难易程度。品德 的核心是在一定范围内流动着的。品德的发生、 发展不是服从于线性决定说,而是服从于辩证决 定论。同一种行为可能同多种道德认识与情感发 生联系,道德认识与情感同行为之间的联系也可 能存在着种种冲突。总之,品德的结构是发展变 化的,它是主体与外界环境双向互动,相互开放 的运行关系。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 品德和道德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 系。心理学、教育学研究个体品德不能脱离 一定的道德环境和规范,心理学对个体品德 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又丰富了社会道德的内容, 促进了社会道德的发展。
简述品德的心里结构
简述品德的心里结构摘要:1.品德心理结构的定义与重要性2.品德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3.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与作用4.提升品德心理结构的方法与策略正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品德心理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还决定着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方式。
那么,什么是品德心理结构呢?它由哪些部分组成?这些部分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接下来,让我们一一揭开这些谜团。
品德心理结构,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在道德、品行方面的心理特质。
它包括以下几个重要部分: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
首先,道德观念是品德心理结构的基础。
它是我们对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认知,是我们判断事物对错的标准。
道德观念的形成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我国,道德观念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信、友善等。
其次,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的关键部分。
它体现在我们对道德问题的敏感度和关注程度,以及我们在面对道德困境时的内心挣扎。
道德情感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它使我们对他人的痛苦和快乐产生共鸣,激发我们行善积德的内在动力。
接下来,道德行为是品德心理结构的直接表现。
它包括我们的举手投足、言谈举止,以及我们在面对道德抉择时的实际行动。
道德行为的养成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自律,使我们能够将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付诸实践。
最后,道德意志是品德心理结构的保障。
它体现了我们在面对诱惑和困境时,坚守道德底线的决心和毅力。
道德意志的培养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这四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品德心理结构。
一个人只有在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全面发展的情况下,才能称得上具备高尚品德。
那么,如何提升我们的品德心理结构呢?以下几点方法或许可以给您带来启示:1.增强道德观念:通过学习党的理论、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参加道德讲座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
2.培养道德情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参与公益活动,关爱弱势群体,培养自己的道德敏感度和同理心。
《品德心理》课件
道德意志
指个体在实现道德目标过程中 所表现出来的决心和毅力。
道德行为
指个体在道德认知、情感和意 志的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习惯和行为方式。
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家庭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的作用
家庭是个人品德心理形成的重要场所,父 母的言传身教、家庭氛围等对个人品德心 理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通过德育课程、校园文化等途径,培 养学生的品德心理,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观察法
要点一
总结词
通过观察被试者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表现,评估其品德心 理的方法。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观察法是一种直接、客观的品德心理评估方法,通过观察 被试者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表现,可以对其品德心理进行 评估。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但需要观察者 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且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
04
社会应该建立公正、公 平的制度,保障孩子的 权益,促进其健康成长 。
个体自我修养
孩子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注重自我修养和 自我完善。
孩子应该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增强社会责任感。
孩子应该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心 态。
孩子应该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 质。
03
CATALOGUE
品德心理的影响因素
家庭因素
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品德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充满 爱、尊重和支持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品 德心理。相反,冷漠、忽视或暴力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孩子 形成消极的品德心理。
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品德心理发展。权威和民主 的教养方式更可能培养出有责任感、尊重他人、积极进取的 孩子。而放任或专制的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形成自私、依 赖或反叛的品德心理。
品德心理的主要内容
品德心理的主要内容
品德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1. 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它包括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是个体对道德的认知和评价能力。
2. 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它是个体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对道德行为的情感反应。
3. 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它是个体在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基础上,对道德行为的自我调控能力。
4. 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它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是个体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基础上,对道德行为的实际表现。
总的来说,品德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心理过程,包括了个体对道德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的心理成分。
这些心理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个体品德的心理结构。
心理学:品德心理
心理学:品德心理一、名词解释1、道德认识:个体对道德现象与道德行为规范的理解。
(道德知识、道德评价、道德信念)2、道德情感: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或道德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人在道德行为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动机斗争和意志水平。
4、道德行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
5、品德——即道德品质,又称品性、德性。
是指个人依据一定德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德稳定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6、观察学习——是个体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现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7、顺从——是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一致,而在认识和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8、认同——是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比顺从深入一层.9、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二、填空题1、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品德结构的四种心理成分是有机组合,缺一不可。
它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义行,持之以恒)的心理依据。
2、小学儿童道德认识(判断)特点:(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片面到全面)。
3、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特点:(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的发展速度最快。
(义务感)排在第一位。
4、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道德行为的发展与认识水平的提高相适应;小学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出现一个低年级和高年级高,中年级低的(马鞍型)。
原因是:(低年级受外部因素的调节,中年级独立性的发展,高年级行为习惯水平进一步上升)。
5、小学儿童品德教育的方法:(说理法、仿效法、强化法)。
品德是个体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6、小学儿童道德观念的理解是从(直观的)、(具体的)的理解过度到(比较抽象的)、(本质)的理解。
品德的名词解释心理学
品德的名词解释心理学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品德是人的个性特征中含有社会价值观的部分,当人们评价行为的是非善恶时所涉及的就是品德。
品德以道德观念为基础,表现为稳定的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1. 道德认知:这是品德的心理基础,是指人们对社会道德规范和准则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判断能力。
2. 道德情感:这是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知基础上,对不同的道德行为和情境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如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等。
3. 道德意志:这是品德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指人们在执行道德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决心和毅力,是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守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的能力。
4. 道德行为:这是品德的最终表现形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知和情感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准则的行为。
品德是社会道德和个人价值观在个体行为上的体现,同时也是个体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的一种反映。
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等。
在心理学研究中,品德的研究涉及到人格、认知、情绪、行为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研究领域。
心理学:品德心理
心理学:品德心理一、名词解释1、道德认识:个体对道德现象与道德行为规范的理解。
(道德知识、道德评价、道德信念)2、道德情感: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或道德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人在道德行为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动机斗争和意志水平。
4、道德行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
5、品德——即道德品质,又称品性、德性。
是指个人依据一定德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德稳定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6、观察学习——是个体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现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7、顺从——是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一致,而在认识和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8、认同——是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比顺从深入一层.9、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二、填空题1、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品德结构的四种心理成分是有机组合,缺一不可。
它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义行,持之以恒)的心理依据。
2、小学儿童道德认识(判断)特点:(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片面到全面)。
3、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特点:(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的发展速度最快。
(义务感)排在第一位。
4、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道德行为的发展与认识水平的提高相适应;小学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出现一个低年级和高年级高,中年级低的(马鞍型)。
原因是:(低年级受外部因素的调节,中年级独立性的发展,高年级行为习惯水平进一步上升)。
5、小学儿童品德教育的方法:(说理法、仿效法、强化法)。
品德是个体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6、小学儿童道德观念的理解是从(直观的)、(具体的)的理解过度到(比较抽象的)、(本质)的理解。
品德心理
二、品德及其特点
1、 品德的概念 、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在一定社会道德 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支配、调节 个体道德行为的个体意识,是在一定社会形 态下,道德个性化的反映,具体指个体在一 定社会生活中遵循一定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 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心理倾向。
二、品德及其特点
2、 品德的特点 、 品德所调节的是人的社会行为。 品德所调节的是人的社会行为。 品德是与一定的社会规范或道德准则相联 系的。 系的。 品德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 品德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二、品德的培养途径
(一)说服 提供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 以理服人,以动人 逐步提高要求
二、品德的培养途径
(二) 利用群体规定 第一阶段,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 第二阶段,帮助班集体唤起解决问题的意识,认识只 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 第三阶段,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求形成的新态度。 第四阶段,引导全体学生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 第五阶段,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行动,每 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义务。 第六阶段,在学生执行计划过程中改变态度。 第七阶段,引导群体成员对已改变的态度作出评价, 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二、品德的培养途径
2、惩罚 、 惩罚要迅速而短暂 惩罚在不良行为出现后立即执行 惩罚在强度上要有限制 惩罚针对的是事件而不是个人 惩罚应与学生的不良行为相对应 惩罚不仅仅是给予皮肉之苦,取消某些积极 强化物
第三节 品德不良学生的矫正方法
一、培养自尊和集体荣誉感
对品德不良学生评价注意分寸, 对品德不良学生评价注意分寸,要避免和某 学生的比较 不要把品德不良学生的缺点公开, 不要把品德不良学生的缺点公开,应选择最 佳时机、最佳环境、 佳时机、最佳环境、最佳谈话方式 坚持鼓励为主, 坚持鼓励为主,尊重差生的劳动成果
品德心理
四、品德发展的理论
? (一)皮亚杰的道德判断二水平论(知) ? 6岁以前,无道德规则阶段。 ? 6-10岁,他律道德阶段。 ? 10岁以后,自律道德阶段。 ? 皮亚杰的对偶故事说明了什么? ?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论(讨论) ? 根据道德认知理论怎样进行品德教育?
对偶故事
? 小红帮妈妈刷碗,打碎了十个碗,小明 在家偷东西吃,打碎了一个碗,问“谁 的行为更坏一些?”
据 ? 消除疑惧心理,重视自尊心的培养,形
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 奖励与惩罚的运用。
3、应注意的问题
? 态度要真诚,讲理要透彻,批评要及时, 适可而止。
十、侵犯行为及控制
? (一)侵犯行为的涵义 ? (二)侵犯行为形成的原因 ? (三)侵犯行为的矫正
(一)侵犯行为的含义
? 有意的企图 ? 针对企图回避伤害的人 ? 心理和情感上的伤害 ? 儿 童的侵犯行为和成人的侵犯行为有什
?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 知、情、意、行四方面。
? 道德情感又可分为直觉的情感体验、想 象的情感体验和伦理的情感体验三种。
三、品德发展的实质
? (一)品德发展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推动下, 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
? (三)品德发展是知、情、意、行协调 发展的过程。
? 环境
社会文化与大众媒体
?
家庭
?
同辈
八、助人行为及其培养
? 1、助人行为—使他人受益而非自己受益 的亲社会行为。
? 2、助人行为的形成 ? 助人天性、情感唤起、代价与回报、责
任内化 ? 培养: ? 助人者素养、榜样与环境熏陶、社会规
则支持
九、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的转化与矫正
? (一)过错行为与品德不良的特征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品德心理》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十章品德心理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一、品德与道德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中的表现。
心理学研究对象。
道德是由舆论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动规范。
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道德不以个人的存亡为转移。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最高水平是道德信念)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第二节品德的形成一、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实质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行为指南,成为人的道德信念。
二、道德品质形成的开端与基本条件(一)、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多开端性(可以从知、情、意、行根据实际选择)(二)、条件1、掌握有关的道德知识2、通过道德实践,获得与道德知识相符合的道德经验。
3、在道德实践中情感体验具有重要作用。
三、道德品质形成的特殊性1、知情意行在教育活动中经常是同时存在、共同发生作用、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2、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3、需要在人际交往中来形成(培养良好的班集体、促进同伴交往)四、品德形成的理论(一)皮亚杰的理论1、研究方法:间接故事法(对偶故事)2、发展规律:从他律到自律(10岁是分水岭),过程不可逾越。
3、发展阶段:①自我中心主义(2~5岁):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
②权威阶段(6~8岁):权威的规则与要求不能更改。
③可逆阶段(8~10岁):平等阶段,道德行为准则只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用来保障共同利益的一种社会产物。
④公正阶段(11~12岁):真正的平等。
4、评价:研究有创造性;但当时影响不大。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1、前习俗水平(0-9岁)(1)、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2)、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取向(享乐主义)2、习俗水平(9-15岁)(1)、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取向(4)、第四阶段: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的取向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1)、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2)、第六阶段:良心或普遍的道德原则取向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1、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_第七章_品德心理
二、品德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道德认识。
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道德观念。
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移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只有道德观念而无道德信念时,就经常会发生诸如明知故犯之类的错误行为。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既可以表现为个体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可以表现为在道德观念的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缺乏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也就无所谓品德的发展。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由于其产生非常迅速,因而当事人往往不能明显意识到这个过程。
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道德形象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是因为它是以社会道德标准的化身而存在的,又具有极大的鲜明性,因而能使人更容易理解道德规范的要求及其社会意义,也更容易使人受到感染和激励。
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它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品德心理心理学
品德心理心理学
第34页
❖ 学校教育主要经过三个方面影响学生品德发展: 一是校风和班风影响; 二是老师教书育人方式、方法及本身榜样作用 ; 三是素质教育与德育影响。 ❖ 社会环境教育影响
品德心理心理学
第35页
(三)个体本身影响
❖ 总而言之,遗传素质是青少年学生品德 发展自然前提或物质基础,它提供了品 德发展内在可能性;环境教育是使这种 可能性逐步变为现实性桥梁;在这座多 层次桥梁上,人主观能动性是个人品德 发展水平和速度决定原因。
品德心理心理学
第16页
2.权威阶段(6-7岁)
❖ 又称他律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 绝对尊敬和顺从愿望。他们认为服从、听话就是 好孩子,不然就是错,是坏孩子。另外一个表现 是对规则本身尊敬和顺从,即把成人要求准则, 看成是固定不变。这个阶段儿童对行为判断是依 据客观效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 1.品德与道德区分
①所属范围不一样
道德是一个社会现象 品德是一个个表达象
②反应内容不一样
道德内容是社会生活总体要求
品德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局部详细表达
③产生力量源泉不一样
道德产生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
品德产生力量源泉则是个人需要
品பைடு நூலகம்心理心理学
第6页
2.品德与道德联络
❖ 品德与道德发展是互动过程,他们之间联络十分 紧密,主要表现在:
❖ 阶段1:处罚与服从为定向。 ❖ 阶段2:相对功利为定向
品德心理心理学
第23页
水平二:习俗水平
❖ 该水平特点是:个体能按照家庭、集体或国家期 望和要求去行事,认为这本身就是有价值,而不 大理会这些行为直接后果。这时他们能够从社会 组员角度来思索道德问题,了解、认识社会行为 规范,并恪守执行这些规范。
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是指一个人行为的表现、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品德的心理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包括自我形象、自尊心、自我纪律和自我控制等方面。
在品德的形成中,自我概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一个人品德高尚还是低下的关键因素。
2. 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和评价,包括道德、伦理、美学等方面。
一个人的品德与其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表现。
3. 信念系统:信念系统是指一个人对宗教、信仰、道德和哲学等方面的看法和信念,是一个人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人的信念系统会影响其品德的表现,如诚实、正义、勇气等。
4. 反射行为:反射行为是指一个人在一定情境下的反应和表现,是自我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个人的品德与其反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反射行为可以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自我概念、价值观、信念系统和
反射行为等方面,这些组成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品德的表现和评价。
简述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及其作用
简述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及其作用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包括良知、追求、责任、关切以及现实感。
这些心理结构构成了人们的道德标准,在他们做出健康、有意义的决策时提供了指导。
良知是指一个人根据其国家、文化以及个人情感所形成的内在道德准则集,它能够确定一个人的所有行为,并以此为基础来回应当前的情况。
追求指的是一个人考虑整体、长期的未来并实施有意义的行动,这些行动包括负责任的澄清自己的立场和追求社会正义以及创造社会友爱的机会。
责任指的是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被评价的道德准则集,保持个人的尊严、实现个人的使命以及对一个人的行为承担及时的责任。
关切是指一种以人为依归的综合考虑,考虑他人的角度和乐观期望,表现出一种友好、温暖的态度来维持双方的互动。
最后现实感是指对一切存在的东西的真实领悟,重新发现并接受本质的视野,以此为基础做出正确的决定。
这些心理结构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健全的个人道德标准并发展自己的信仰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建立人际关系,建立个人道德规范,以达到良好地关系和决定力。
第四章品德心理]
第二节 品德发展的研究和理论
• • • • 一、国内的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李伯黍 的研究 北师大林崇德的研究 二、国外的研究
(一)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 1、研究方法 • 对偶故事法 • 故事1、玛丽想让妈妈高兴,便剪了一块布 给妈妈做补丁,不小心把自己的衣服剪了 个大窟窿。 • 故事2、玛格丽特趁妈妈不在时,拿妈妈的 剪子玩,把自己的衣服剪了个小窟窿。 • 问题:谁的行为更坏?
• 另外,家庭人员构成也可能与儿童品 德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孩子和父母 两代人一起生活的家庭被称为核心家 庭,孩子和父母以及爷爷、奶奶(或 外公、外婆)三代人一起生活的家庭 被称为直系家庭。理论界大多认为, 核心家庭比直系家庭更有利于对孩子 的品德培养。
• 2.社会方面的原因 • 广义的社会环境:整个社会关系和风 尚,如暴力年代:战争、暴乱等 • 狭义的社会环境:朋友、社区、个体 的社会活动等
• 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 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 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 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在夜晚竟撬 开药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 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 • 为什么说应该? • 为什么说不应该? • 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
• (一)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 2、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 •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自己玩自己的,规则对他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这一 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随着年 龄的增长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
• (2)权威阶段(6—7岁)
–6—7岁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根据外 在标准,这一阶段的道德认知具有以下 几个特点:①儿童认为规则是不变的, 不理解规则是由人创造的;②评定是非 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非好即坏,非 善即恶;③判断行为好坏的根据是后果 的严重性,而不看主观动机;④把惩罚 看作是天意和报应,而不是把惩罚看作 是改变人的行为的一种手段。
品德的心理结构举例
的心理结构是指构成品德的心理要素,包括认知、情感、意愿等方面。
以下是品德的心理结构的举例,涵盖了认知、情感和意愿等多个方面。
### **1. 认知层面:**#### **责任心:**责任心是品德中的一项重要认知要素。
它包括对自己和他人负有的责任感,愿意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一个具有责任心的个体会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也关心和承担他人的权利和利益。
#### **道德判断力:**道德判断力是品德中的认知过程,涉及对道德问题的识别、分析和判断。
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个体在面临伦理困境时能够辨别对错,形成正确的判断,并在行为中表现出道德行为。
这种认知能力有助于个体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正直和公正。
### **2. 情感层面:**#### **同情心:**同情心是品德中的情感要素,表现为对他人遭受困境或痛苦的感同身受和关切。
一个具有同情心的个体能够体验到他人的痛苦,并因此产生愿意帮助他人、关心社会问题的情感体验。
#### **爱心和善意:**爱心和善意是品德中的积极情感。
它体现为对他人的关爱、理解和包容。
具有爱心和善意的个体在与他人相处时表现出宽容、亲切和友好的情感,有助于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 **3. 意愿层面:**#### **正直:**正直是品德中的一项强烈意愿,表现为坚持真实、诚实和守信。
一个正直的个体在面对诱惑或压力时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保持诚实的品格。
#### **奉献精神:**奉献精神是品德中的积极意愿,表现为愿意为社会、家庭或他人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资源。
具有奉献精神的个体通常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愿意为他人的福祉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 **4. 行为层面:**#### **守诺行为:**守诺行为是品德的一种具体表现,指个体能够履行自己的承诺和义务。
一个守诺的人在言行一致,信守承诺,能够建立起可信赖的品德形象。
#### **尊重他人:**为的个体能够在人际关系中体现出礼貌、包容和关心他人的态度。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九章 品德心理
第九章品德心理一、简答题1.品德的结构包含什么?答:(1)道德认知(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包含哪几个阶段?答:(1)自我中心阶段(2)权威阶段(3)可逆性阶段(4)公正阶段3.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1)前习俗水平(2)习俗水平(3)后习俗水平4.简述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答:妻子患癌症,医生告知丈夫有一种药可以医治,但是价格昂贵,丈夫希望能够便宜购买,但是遭到拒绝,故偷盗该药医治妻子。
这个故事需要被试回答丈夫是否应该偷药?法官是否应该判其有罪?5.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答:(1)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2)品德发展协调(3)形成自觉纪律(4)品德发展具有过渡性6.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答:(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2)道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7.中小学品德形成的外部条件有哪些?答:(1)社会文化条件(2)家庭教养方式(3)学校教育方式(4)同伴群体8. 中小学品德形成的内部条件有哪些?答:(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4)社会经验的丰富程度9.简述品德转化的三个阶段。
答:(1)醒悟阶段(2)转变阶段(3)稳定阶段10.简述常用的培养良好品德的方法。
答:(1)对话——沟通的教育方法(2)榜样示范法(3)群体约定法(4)价值观辨析法二、论述题1.试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故事中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的道德发展水平。
2. 试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皮亚杰指出,儿童道德发展具有一条总的规律,即从他律水平发展到自律水平。
处于他律阶段的儿童把准则看做是道德上绝对的东西,对于任何道德问题,都有“对”的一面和“错”的一面,在儿童心目中“对”就是服从准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实际上是有关道德观念和价 值观念的能动作用,是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 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道德生活中的内 心矛盾,作出决策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 (四)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一个人的道德认识的具体 表现与外部标志。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 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行为。
三 、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理论
• (一)精神分析理论 • (二)认知发展理论 • (三)社会学习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 弗洛伊德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人格结构。 本我代表本能欲望,自我代表现实力量,超我则相 当于潜意识中的良心,代表道德的力量。人格结 构的三部分在各种情境中应该一致,这样才可培养 人们良好的德性,达成理想自我的实现。 • 弗洛伊德把人格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口唇期、肛 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在这些阶段中, 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 不自觉到自觉,从生理上的自制到心理上的自制。
第八章 青少年的品德心理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
• • • • 一、品德的概念 (一)道德和品德的概念 理解品德,要从理解道德开始。 道德是指社会为了协调人与人,以及人与 社会的关系而向其成员提出的一系列行为 准则的总和。 • 品德就是个体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表 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也叫道 德品质。
(二)认知发展理论
•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创立的。在他以后,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 格又对这一理论加以完善和修正。
• 皮亚杰首先认为,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 一部分,由于认知结构在发展过程中有差 别,因而就表现为思维发展的阶段性,道 德发展和思维发展一样,在发展的过程中也 会表露出它自己的阶段性来。他明确指出, 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与智慧发展的阶 段是相平行的。皮亚杰又认为,儿童的道 德发展是一种由他律的品德逐渐向自律的 品德过渡的过程。
• (二)道德和品德的关系(P344)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 (一)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个体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 意义的认识,发展到高级阶段就成为道德 信念。 •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简称道德感,是人们运用自 己所认可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 言行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个人道德需 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
• 1、说说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道德行为? • 2、怎样培养青少年的品德心理?
• 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尔伯格把人们的道 德判断概括为3种水平,并细分为6个阶段, • 第1水平:前习俗水平。大约在学前至小学 低中年级阶段。此水平分两个阶段。 • 第2水平:习俗水平。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 始,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 • 第3水平:后习俗水平。大约自青年末期接 近人格成熟时开始。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
(三)社会学习理论
• 班杜拉建立了现代社会学习理论体系。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因
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与强化的
作用等,通过奖励儿童的适当行为,有利于良好道德 行为的发展,通过榜样的影响可以抗拒外界的多种诱 惑,而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是模仿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