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楚简《鬼神之明》中的“伍子胥” 前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博楚簡《鬼神之明》中的“伍子胥”
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博士生西山尚志
前言
《鬼神之明》是《上海博物館戰國楚竹書》第五卷所收的出土文獻之一i。整理這篇文獻的曹錦炎先生在同書第五卷所收的《鬼神之明·說明》中云:“本篇爲對話體,雖然失去開頭部分,且無‘說話者’,但從内容分析應是《墨子》的佚文。記述墨子與弟子或他人的對話,討論的内容是鬼神有所明有所不明的問題。”由此可知,曹錦炎先生將《鬼神之明》明確地看作是《墨子》的佚文。但是,後來這個問題受到了李銳先生、丁四新先生的批評,因此曹先生的觀點未必是定說ii。筆者注意到《鬼神之明》中提及伍子胥的一段文字: (及)五(伍)子疋(胥)者,天下之聖人也,(鴟)(夷)而死。(榮)(夷)公iii者,天下之(亂)人也,長年而(没)。
本文主要探討上博楚簡《鬼神之明》中的“伍子胥”在思想史上的意義。
第一節
如上所述,上博楚簡《鬼神之明》第三簡有:“(及)五(伍)子疋(胥)者,天下
之聖人也,(鴟)(夷)而死。”不言而喻,此處提及的“五子胥”即是活躍在戰國吳王闔盧時代的“伍子胥”。《史記·伍子胥列傳》中詳細記述了伍子胥的故事,下文姑且依據《伍子胥列傳》簡述伍子胥的一生。
伍子胥,春秋時楚國人。因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的讒言,父親伍奢、兄伍尚被楚平王殺害,而伍子胥避難逃奔,經過宋、鄭等國後入吳。後結識吳公子光(即吳王闔閭),併策劃刺死吳王僚,幫助公子光奪得王位。闔閭即位後,伍子胥成爲吳國的重要謀臣。
吳王親率伍子胥、孫武攻下楚國首都郢,於是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報得殺父之仇。闔閭死後,繼事吳王夫差。幫助夫差打敗越國,並且勸夫差暫不攻齊而先乘勢滅越。夫差不納而聽信伯嚭讒言,賜劍使伍子胥自刎。伍子胥說:“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爲器,而抉吾眼縣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吳王聞之大怒,將其尸放鴟夷革中,漂浮江上。吳人憐之,爲立祠於江上,命名爲胥山。
從先秦到東漢的古典文獻中,寫作“伍子胥”的例子有:《莊子》1例;《荀子》1例;《呂氏春秋》8例;《春秋公羊傳》3例;《戰國策》5例;《楚辭》1例;《韓詩外傳》3例;《春秋繁露》4例;《前漢記》1例(一例作“五子胥”);《孔子家語》1例;《新書》2例;《鹽鐵論》1例;《新序》4例;《論衡》三例;《吳越春秋》23例;《越絶書》10例;《風俗通義》1例;《說苑》12例;(一例作“五子胥”)。
寫作“子胥”的例子有:郭店楚簡《窮達以時》第九簡1例;《莊子》5例;《荀子》6例;《春秋左氏傳》2例;《春秋穀梁傳》3例;《戰國策》6例;《呂氏春秋》15例;《韓非子》21例;《晏子春秋》1例;《韓詩外傳》4例;《國語》2例;《新書》7例;《前漢記》4例;《淮南子》1例;《鹽鐵論》3例;《新序》10例;《說苑》26例;《法言》1例;《潛夫論》1例;《徐幹中論》6例;《鶡冠子》2例;《論衡》30例;《楚辭》7例(其中,2例在二十五篇中);至於《吳越春秋》、《越絶書》中例子極多。
伍子胥名“員”,在古典文獻中寫作“伍員”之例有:《莊子》1例;《墨子》1例(所染篇);《呂氏春秋》2例;《春秋左氏傳》4例;《抱朴子》2例;《鹽鐵論》1例;《徐幹中論》1例;《論衡》3例;《吳越春秋》4例。
寫作“伍胥”的例子有:《吳越春秋》13例;《越絶書》1例;《楚辭》1例(九懷篇)。
在古典文獻中與伍子胥有關的基礎資料如此。下文將探討《鬼神之明》中的“伍子胥”在思想史上的意義。
第二節
如上所述,《鬼神之明》第三簡有:“(及)五(伍)子疋(胥)者,天下之聖人也。” 本節探討《鬼神之明》將伍子胥看作“天下之聖人也”的意義。
將“伍子胥”作爲“聖人”的記載,如曹錦炎原釋、廖名春先生iv已指出的,在傳世文獻中一例也沒有。與此相反,不將伍子胥看作“聖人”的例子,《韓非子·說林下》有: 崇侯、惡來知不適紂之誅也,而不見武王之滅之也。比干、子胥知其君之必亡也,而不知身之死也。故曰:崇侯、惡來知心而不知事,比干、子胥知事而不知心。聖人其備矣。
《鶡冠子·備知》有:
費仲、惡來得辛紂之利,而不知武王之伐之也;比干、子胥好忠諌,而不知其主之煞之也。費仲、惡來者,可謂知心矣,而不知事;比干、子胥者,可謂知事矣,而不知心。聖人者必兩備,而後能究一世。
在古典文獻中,“天下之聖人”的例子,《墨子·公孟》v有:
公孟子曰:君子必古言服,然後仁。子墨子曰:昔者商王紂卿士費仲爲天下之暴人,箕子、微子爲天下之聖人,此同言而或仁不仁也。周公旦爲天下之聖人,關叔爲天下之暴人,此同服或仁或不仁。然則不在古服與古言矣。且子法周,而未法夏也。子之古非古也。
順便指出,作爲與“天下之聖人”相類似的表達,“天下聖人”的例子,《韓非子·五蠹》有:且民者固服於勢,寡能懷於義。仲尼,天下聖人也,修行明道以遊海內。海內說其仁,美其義,而爲服役者七十人。蓋貴仁者寡,能義者難也。……
綜上所述,與《鬼神之明》一樣作“天下之聖人”之例,在古典文獻中只見於《墨子》。就這點而言,《鬼神之明》與《墨子》有密切的關係。
第三節
本節探討伍子胥與“(鴟)(夷)而死”的關係。關於伍子胥之死,在古典文獻中有各種的傳說。由於例子極多,本文只以至西漢期爲止的文獻爲例,《莊子·胠篋》有:昔者,龍逢斬;比干剖;萇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賢而身不免乎戮。
《莊子·至樂》有:
故夫子胥爭之以殘其形。不爭名亦不成。誠有善无有哉。
《莊子·外物》有(《呂氏春秋·孝行覧·必己》也有同樣的文章):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乎江;萇弘死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爲碧。
《莊子·盜跖》有:
世之所謂忠臣者,莫若王子比干伍子胥。子胥沈江;比干剖心。此二子者,世謂忠臣也,然卒爲天下笑。
《莊子·盜跖》亦有:
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禍也。直躬證父;尾生溺死,信之患也。鮑子立乾;申子不自理,廉之害也。孔子不見母;匡子不見父,義之失也。
《荀子·成相》有:
世之禍,惡賢士。子胥見殺,百里徙。
《荀子·成相》亦有:
嗟我何人,獨不遇時當亂世。欲衷對,言不從,恐爲子胥身離凶,進諫不聽,剄而獨鹿棄之江。
《荀子·宥坐》有:
孔子曰:由不識,吾語女。女以知者爲必用邪。王子比干不見剖心乎。女以忠者爲必用邪。關龍逢不見刑乎。女以諫者為必用邪。吳子胥不磔姑蘇東門外乎。夫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材也。君子博學深謀,不遇時者多矣。……
《韓非子·難言》有:
故子胥善謀而吳戮之;仲尼善說而匡圍之;管夷吾實賢而魯囚之。……
《韓非子·飾邪》有:
故人臣稱伊尹管仲之功,則背法飾智有資。稱比干、子胥之忠而見殺,則疾強諫有辭。夫上稱賢明,下稱暴亂,不可以取類,若是者禁。
《韓非子·難四》有:
是以晉厲公滅三郤而欒中行作難,鄭子都殺伯咺而食鼎起禍,吳王誅子胥而越句踐成霸。
《韓非子·人主》有:
昔關龍逢說桀而傷其四肢;王子比干諫紂而剖其心;子胥忠直夫差而誅於屬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