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台市中医助理医师中药师第四章重要考点

合集下载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中药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中药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大纲知识点总结绪论一、中药的性能:指药物的性质和功能,也就是中药的药性。

用来认识和概括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理论,是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部分,也是中药药性理论的简称。

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二、四气的作用及适应症1.基本用药规律: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寒凉药;如石膏、知母等。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温热药。

如附子、干姜等2.代表性药物石膏:性大寒附子:性大热大黄:性寒干姜:性热薄荷:性凉麻黄:性温柴胡:性微寒防风:性微温3.阴阳属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三、五味的临床作用和典型药物代表辛:行、散例如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祛风湿药、开窍药、化湿药、温里药苦:泄(通泄、降泄、清泄)、燥、坚例如清热药甘:补、和、缓例如补虚药酸(涩):收、涩例如收敛固涩药咸:软、下例如芒硝、海藻、昆布淡:渗、利例如利水渗湿药四、升降浮沉1.定义: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的趋向性。

它是与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对而言的,是通过药物对病证的治疗效应加以认识和概括的。

升—上升,表示药物的作用趋向于上。

降—下降,表示药物的作用趋向于下。

浮---发散,表示药物的作用趋向于外。

沉---收贮、闭藏,表示药物的作用趋向于内。

2.阴阳属性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3.举例:升浮药物: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沉降药物:有清热泻下、渗湿利尿、潜阳息风、重镇安神、消积导滞、降逆止呕、降气平喘及收敛等作用。

4.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1)炮制:通过对药材进行炮制,使其原来本身的客观具有的升降浮沉性能会得到一些改变。

(2)配伍:复方配伍中,是药物本身的升降浮沉性能受到制约。

(3)与药物性味有关:凡辛甘、温热的阳性药物多升浮;凡酸苦咸淡,寒凉的阴性药物多沉降。

(4)与药物质地有关:凡质轻,属花、叶、枝类药物多升浮;凡质重,属果实、种子、矿石、贝壳类药物多沉降。

五、归经1.定义: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症为依据而确定的。

执业中药师考试重要知识点汇总

执业中药师考试重要知识点汇总
业知识(一)
中药炮制第一篇-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中药炮制第二篇-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中药炮制第三篇-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中药炮制第四篇-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中药配伍篇-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功效主治篇-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中药性能篇-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中药典籍篇-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
第一章辛温解表药|辛凉解表药总结
第二章清热药功效对比
第三章泻下药相关总结
第四章祛风湿药功效对比
第五章芳香化湿药功效对比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总结
第七章温里药相关总结
第八章理气药相关总结
第九章消食药相关总结
第十章驱虫药相关总结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药学》重要考点总结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药学》重要考点总结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药学》重要考点总结2017年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药学》重要考点总结一、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1.透疹一一荆芥、薄荷、牛着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荆芥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薄荷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牛着子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蝉蜕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升麻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葛根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紫草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牛着子、升麻、紫草2.通窍一一口芷、细辛、辛夷、苍耳子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口芷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细辛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3.清肝明目一一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桑叶、菊花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桑叶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菊花、羚羊角、熊胆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秦皮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熊胆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决明子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车前子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石决明、珍珠母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珍珠母4.清虚热一一知母、牡丹皮、秦芜、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专清虚热的药物是银柴胡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知母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是牡丹皮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青蒿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是地骨皮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胡黄连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秦苑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药物是鳖甲5.续筋接骨一一庶虫、自然铜、骨碎补、断续既能续筋接骨又能破血逐瘀的药物是庶虫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活血补肾的药物是骨碎补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散瘀止痛的药物是自然铜既能续筋接骨又能补肝肾、止血安胎的药物是断续6.截疟一一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既能截疟又能清热解暑的药物是青蒿既能截疟又能润肠通便、解毒的药物是生何首乌既能截疟又能叶痰涎的药物是常山既能截疟又能驱虫消积、行气利水的药物是槟榔7.安胎一一紫苏、黄苓、砂仁、桑寄生、杜仲、断续、菟丝子、白术、芒麻根、艾叶既能安胎又能解表、行气宽中的药物是紫苏既能安胎又能清热燥湿的药物是黄苓既能安胎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砂仁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强筋骨的药物是桑寄生、杜仲、断续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的药物是桑寄生既能安胎又能凉血止血、解毒的药物是黄苓、芒麻根既能安胎又能温经止血的药物是艾叶既能安胎又能补气、健脾、止汗的药物是口术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是菟丝子8.开窍一一郁金、皂荚、麝香、冰片、蟾蛛、苏合香、石菖蒲、牛黄、远志既能开窍又能活血通经的药物是麝香既能开窍又能外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是冰片既能开窍又能宁神化湿和胃的药物是石菖蒲既能开窍又能解毒止痛的药物是蟾蛉既能开窍又能熄风止痉、清热解毒的药物是牛黄既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祛痰、消散痈肿的药物是远志9.杀虫一一苦参、贯众、芦荟、牵牛子、花椒、川楝子、苦楝皮、槟榔、百部(皂荚、雷公藤、仙鹤草、使君子、南瓜子、鹤草芽、雷丸)既能杀虫又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药物是贯众既能杀虫又能泻下清肝的药物是芦荟既能杀虫又能逐水去积的药物是牵牛子既能杀虫又能温中止痛的.药物是花椒既能杀虫又能疗癣的药物是川楝子、苦楝皮既能杀虫又能行气止痛的药物是川楝子既能杀虫又能消积行气的药物是槟榔既能杀虫又能润肺止咳的药物是百部10.润肠通便一一郁李仁、火麻仁、桃仁、当归、瓜萎(仁)、决明子、(苦)杏仁、苏子、肉豆蔻、生首乌、硫黄、柏子仁、知母、虎杖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是郁李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肝明目的药物是决明子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活血祛瘀的药物是当归、桃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药物是瓜萎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止咳平喘的药物是杏仁、苏子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肾阳、益精血的药物是肉欢蓉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调经的药物是当归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解毒截疟的药物是生首乌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阳的药物是肉欢蓉、硫黄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的药物是当归、桃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心安神的药物是柏子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阴的药物是麦冬11.利咽开音一一蝉蜕、诃子、桔梗既能利咽、开音,又能宣肺化痰排脓的药物是桔梗既能利咽、开音,又能涩肠止泻、敛肺止咳的药物是诃子既能利咽、开音,又能疏散风热、止痉的药物是蝉蜕12.温中止呕一一生姜、沉香、砂仁、白豆蔻、吴茱萸、丁香、高良姜既能温中止呕又能解生半夏、生天南星及鱼蟹毒的药物是生姜既能温中止呕又能行气止痛、纳气平喘的药物是沉香既能温中止呕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砂仁、白豆蔻既能温中止呕又能化湿行气安胎的药物是砂仁既能温中止呕又能散寒止痛、助阳止泻的药物是吴茱萸13.纳气平喘一一沉香、补骨脂、磁石既能纳气平喘又能温中止呕、行气止痛的药物是沉香既能纳气平喘又能补肾助阳、固精缩尿的药物是补骨脂既能纳气平喘又能镇惊安神、聪耳明目的药物是磁石二、特殊疗效1.目珠疼痛一一夏枯草诸骨皱喉一一威灵仙吐泻转筋一一木瓜黄疸一一茵陈蒿油腻肉积——山楂延胡索摄唾一一益智仁(脾虚多涎)回乳一一麦芽(消胀)梅毒一一土茯苓肺胃出血——白芨便血、痔血——地榆、槐花蛔厥 ---- 乌梅脾痺一一佩兰夜盲症一一苍术引火(血)下行一一牛膝引火归源一一肉桂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一一川茸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香附“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膏淋一一革蘇石淋一一金钱草气虚欲脱,脉微欲绝一一人参亡阳证(回阳救逆)一一附2. 安胎行气安胎一一紫苏、砂仁清热安胎一一黄苓、芒麻根补肝肾安胎一一桑寄生、杜仲、断续、菟丝子凉血止血安胎——芒麻根温经安胎一一艾叶固经安胎一一杜仲止血安胎——断续养血安胎一一桑寄生益气安胎一一白术(健脾)3.开窍祛痰开窍一一皂荚清热息风、解毒止痉、化痰开窍一一牛黄解郁清心一一郁金宁心、祛痰开窍----- 远志开窍药一一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蟾蛛4.明目清肝明目一一菊花、桑叶、秦皮、羚羊角、车前子、决明子、夏枯草、珍珠母、熊胆补肝肾明目一一枸杞子、女贞子、菟丝子平肝明目一一桑叶、菊花5.利咽利咽开音一一蝉蜕、桔梗、诃子清热解毒利咽一一射干(祛痰)6.升阳(适应症不同)中气下陷(脱肛、子宫下垂)一一柴胡、升麻中气下陷一一黄苓升阳止泻一一葛根7.头痛太阳(巅顶)一一羌活、藁本、蔓荆子阳明(前额)一一白芷少阳一一柴胡太阴一一苍术少阴一一细辛厥阴一一吴茱萸8.胸痹通阳散结一一薙白、枳实宽胸散结(结胸)一一瓜萎9.痈肺痈一一鱼腥草、芦根、穿心莲、败酱草、桃仁、桔梗、贝母、巴豆、瓜萎、慧歧仁肠痈一一红藤、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牡丹皮、(桃仁)、慧戏仁、紫花地丁、瓜萎、大黄、芒硝乳痈一一蒲公英、川贝母、瓜萎10.清虚热又清实热一一知母、黄柏、牡丹皮、地骨皮、青蒿、秦芫(区别于秦皮)、胡黄连11•通鼻窍一一苍耳子、细辛、辛夷、白芷12.截疟一一青蒿、生首乌、常山13.平补阴阳一一菟丝子、沙苑子、山茱萸14.活血利水一一益母草、牛膝15.肺虏咳嗽——百部16.寒热往来——柴胡17.平肝疏肝一一刺痰藜18.补肺脾肾一一山药19.安神一一丹参、石菖蒲、珍珠母、五味子、大枣、茯苓20.瘤病痰核一一夏枯草、玄参、黄药子、半夏、南星、昆布、海藻、川贝母、浙贝母、白附子、连翘21.樱瘤一一昆布、海藻、黄药子、半夏、浙贝母。

2017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操作笔记(汇总)

2017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操作笔记(汇总)

一、感冒1.风寒束表证:辛温散寒-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苓白术散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加味二、咳嗽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2.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泻白散加减(4)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三、哮病1.发作期(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汤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2.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四、喘证1.实喘(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热,化痰平喘-麻杏甘石汤加味(3)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2.虚喘(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虚不纳证:补肺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震慑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蛤蚧粉五、肺痨1.肺阴亏耗证:滋阴润燥-月华丸2.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两虚证: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六、心悸1.心虚胆怯证:镇静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2.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志-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4.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5.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6.瘀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7.痰火扰心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七、胸痹1.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2.气滞心胸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3.痰浊闭阻证:通阳泻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4.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和当归四逆汤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6.心肾阴虚证: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7.心肾阳虚证: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八、不寐1.肝火扰心证: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2.痰火扰心证: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3.心脾两虚证: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4.心肾不交证: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5.心胆气虚证: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九、痫病1.风痰闭阻证:涤痰息风,开窍定痫-定痫丸2.痰火扰神证: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息风通络-通窍活血汤4.心脾两虚证: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5.心肾亏虚证: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十、胃痛1.寒邪客胃证: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良附丸2.饮食伤胃证: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3.肝气犯胃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4.湿热中阻证: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5.瘀血停胃证: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6.胃阴亏耗证: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7.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十一、呕吐1.外邪犯胃证: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2.食滞内停证: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3.痰饮内阻证: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4.肝气犯胃证: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5.脾胃气虚证: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6.脾胃阳虚证: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7.胃阴不足证: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十二、腹痛1.寒邪内阻证: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2.湿热壅滞证:泻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3.饮食积滞证: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4.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5.淤血内停证: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6.虚脏寒证: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十三、泄泻1.暴泻(1)寒湿内盛证: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2)湿热伤中证:清热燥湿,分利止泻-葛根芩连汤(3)食滞肠胃症: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保和丸2.久泻(1)肝气乘脾证:抑肝扶脾-痛泻要方(2)脾胃虚弱证: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3)肾阳虚衰证: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十四、痢疾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驻车丸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十五、便秘1.热秘:泄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2.气秘:顺气导致-六磨汤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4.气虚秘:益气润肺-黄芪汤5.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6.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十六、协痛1.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2.肝胆湿热证: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3.瘀血阻络证: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4肝络失养证:养阴柔肝-一贯煎十七、黄疸1.阳黄(1)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3)胆腑郁热证: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4)疫毒炽盛证: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2.阴黄(1)寒湿阻遏证: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2)脾虚湿滞证: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3.黄疸消退后(1)湿热留恋证: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汤(2)肝脾不调证: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归芍六君子汤(3)气滞血瘀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十八、头痛1.外伤头痛(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止痛-川穹茶调散(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止痛-穹芷石膏汤(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2.内伤头痛(1)肝阳头痛:平肝潜阳息风-天麻钩藤饮(2)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3)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4)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5)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6)气虚头痛:健脾益气生津-益气聪明汤十九、眩晕1.肝阳上亢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天麻钩藤饮2.气血亏虚证:调补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3.肾精不足证: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4.痰湿中阻证: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5.瘀血阻窍证: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二十、中风1.中经络(1)风痰入络证: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2)风阳上扰证: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3)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息风通络-镇肝熄风汤2.中脏腑(1)闭证:①痰热腑实证:通腑泄热,息风化痰-桃仁承气汤②痰火郁闭证:息风清火,宣郁开窍-羚角钩藤汤③痰浊郁闭证:化痰息风,宣郁开窍-涤痰汤(2)脱证(阴竭阳亡):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3.恢复期(1)风痰瘀阻证: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2)气虚络瘀证: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3)肝肾亏虚证:滋阴养肝-左归丸合地黄饮子二十一、水肿1.阳水(1)风水相搏证: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2)湿毒浸淫证: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谷五味消毒饮(3)水湿浸淫证:运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4)湿热壅盛证:分利湿热-疏凿饮子2.阴水(1)脾阳虚衰证: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2)肾阳衰微证: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3)瘀水互结证:活血祛瘀,化气行水-桃红四五汤合五苓散二十二、淋证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2.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韦散3.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4.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5.膏淋: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薢分清饮6.劳淋: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二十三、阳痿1.命门火衰证:温肾壮阳-赞育丸2.心脾亏虚证:补益心脾-归脾汤3.肝郁不舒证:疏肝解郁-逍遥散4.惊恐伤肾证:益肾宁神-启阳娱心丹5.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二十四、郁证1.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2.气郁化火证: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3.痰气郁结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4.心神失养证: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5.心脾两虚证: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归脾汤6.心肾阴虚证: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二十五、血症1.鼻衄(1)热邪犯肺证:清泻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2)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3)肝火上炎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4)气血亏虚证:补气摄血-归脾汤2.齿衄(1)胃火炽盛证: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2)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3.咳血(1)燥热伤肺证: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2)肝火犯肺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3)阴虚肺热证: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汤4.吐血(1)胃热壅盛证: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石灰散(2)肝火犯胃证: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3)气虚血溢证: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5.便血(1)肠道湿热证: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2)气虚不摄证:益气摄血-归脾汤(3)脾胃虚寒证: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6.尿血(1)下焦湿热证: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2)肾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3)脾不统血证: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4)肾气不固证: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7.紫斑(1)血热妄行证: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石灰散(2)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3)气不摄血证:补气摄血-归脾汤二十六、消渴1.上消:肺热津伤证:生津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2.中消:(1)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2)气阴两虚证: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3.下消:(1)肾阴亏虚证: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2)阴阳两虚证:滋阴温阳,补肾固涩-金匮肾气丸二十七、内伤发热1.阴虚发热证:滋阴清火-清骨散2.血虚发热证:益气养血归脾汤3.气虚发热证: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4.阳虚发热证:温补阳气,引火归原-金匮肾气丸5.气郁发热证:疏肝理气,解郁泄热-丹栀逍遥散6.痰湿郁热证:燥湿化痰,清热和中-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7.血瘀发热证: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二十八、虚劳(一)气虚1.肺气虚证:补益肺气-补肺汤2.心气虚证:益气养心-七福饮3.脾气虚证: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4.肾气虚证:益气补肾-大补元煎(二)血虚1.心血虚证:养血宁心-养心汤2.肝血虚证:补血养肝-四物汤(三)阴虚1.肺阴虚证:养阴润肺-沙参麦冬汤2.心阴虚证: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3.脾胃阴虚证:养阴和胃-益胃汤4.肝阴虚证:滋养肝阳-补肝汤5.肾阴虚证:滋补肾阴-左归丸(四)阳虚1.心阳虚证:益气温阳-保元汤2.脾阳虚证:温中健脾-附子理中汤3.肾阳虚证:温补肾阳-右归丸二十九、痹症1.风寒湿痹:(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2)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3.痰瘀痹阻证:化痰行瘀,蠲(juān)痹通络-双合汤4.肝肾两虚证:培补肝肾,舒筋通络-独活寄生汤三十、痉证1.邪壅经络证:祛风散寒,燥湿和营-羌活胜湿汤2.肝经热盛证:清肝潜阳,息风镇痉-羚角钩藤汤3.阳明热盛证:清泻胃热,增液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4.心营热盛证: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5.痰浊阻滞证:豁痰开窍,息风止痉-导痰汤6.阴血亏虚证:滋阴养血,息风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三十一、痿证1.肺热津伤证: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清燥救肺汤2.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通利筋脉-加味二妙散3.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健运升清-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4.肝肾亏虚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5.脉络瘀阻证:益气养营,活血行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三十二、腰痛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甘姜苓术汤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活络-四妙丸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4肾虚腰痛:(1)肾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2)肾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三十三、乳癖1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2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三十四、湿疮1.湿热蕴肤症:清热利湿止痒-龙胆泻肝汤2.脾虚湿蕴证:健脾利湿止痒-除湿胃苓汤3.血虚风燥证:养血润肤,祛风止痒-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丹参、鸡血藤、乌鞘蛇三十五、痔1.风热肠燥证:清热凉血祛风-凉血地黄汤2.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止血-脏连丸3.气滞血瘀证: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止痛如神汤《医宗金鉴》4.脾虚气陷证: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三十六、肠痈1.瘀滞证(初期):行气活血,通腑泄热-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2.湿热证(酿脓期):通腑泄热,解毒利湿透脓-复方大柴胡汤3.热毒证(溃脓期):通腑排脓,养阴清热-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三十七、崩漏1.血热证(1)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2)实热证: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2.肾虚证(1)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芪阿胶(2)肾阴虚证:滋肾益阴,止血调经-左归丸去牛膝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3)肾阳虚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黄芪、党参、三七3.脾虚证:补气升阳,止血调经-举元煎合安冲汤加炮姜炭4.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调经-桃红四物汤+三七粉、茜草炭炒蒲黄三十八、痛经1.气滞血瘀证:理气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证:温经暖宫,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3.湿热瘀阻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红藤败酱草薏苡4.气血虚弱证:益气补血止痛-圣愈汤-熟地+白芍、香附、延胡索5.肾气亏虚证:补肾益气止痛-益肾调经汤三十九、绝经前后诸证1.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饮+制首乌、龟甲2.肾阳虚:温肾扶阳,佐以温中健脾-右归丸合理中丸3.肾阴阳俱虚:补肾扶阳,资肾养血-二仙汤+生龟甲女贞子补骨脂四十、带下病1.带下过多(1)脾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2)肾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3)阴虚夹湿:益肾滋阴,清热止带-知柏地黄丸加芡实、金樱子(4)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止带方(5)热毒炽盛: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加白花蛇草、椿根白皮白术2.带下过少(1)肝肾亏损证:滋补肝肾,养精益血-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2)血枯瘀阻证: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四十一、胎漏、胎动不安1.肾虚:固肾安胎、佐以益气-寿胎丸2.气血虚弱: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当归,+黄芪、阿胶3.血热:滋阴清热,养血安胎-保阴煎加苎麻根4.跌仆伤胎:补气和血,安胎-圣愈汤加菟丝子、桑寄生、续断5.癥瘕伤胎:祛瘀消癥,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加续断、杜仲四十二、肺炎咳嗽1.风寒闭肺证:辛温宣肺,化痰止咳-三拗汤2.风热闭肺证:辛凉宣肺,化痰止咳-银翘散合麻杏甘石汤3.痰热闭肺证:清热涤痰,宣肺降逆-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4.毒热闭肺证: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麻杏甘石汤5.阴虚肺热证: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6.肺脾气虚证:补肺益气,健脾化痰-人参五味子汤四十三、小儿泄泻1.风寒泻证: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2.湿热泻证:清肠泄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3.伤食泻证:消食化滞,和胃止泻-保和丸4.脾虚泻证: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5.脾肾阳虚泻证: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6.肝郁脾虚证:疏肝理气,运脾化湿-痛泻要方合四逆汤四十四、厌食证1.脾失健运证:运胃开脾-不换金正气散2.脾胃气虚证:健脾益气-异功散3.脾胃阴虚证:养阴和胃-益胃汤四十五、水痘1.邪伤肺卫证:疏风清热,利湿解毒-银翘散2.邪炽气营证:清气凉营,解毒化湿-清胃解毒汤四十六、肩关节脱位1.手法复位:(1)手牵足蹬法(2)牵引回旋法(3)拔伸托入法(4)椅背复位法(5)悬吊复位法2.固定方法:胸壁绷带固定法(2-3周)3.药物治疗:(1)新鲜脱位①初期②中期③后期(2)习惯性脱位(3)合并骨折(4)合并神经损伤(5)合并血管损伤四十七、颈椎病1.神经根型2.脊髓型3.椎动脉型4.交感神经型5.混合型治法:(1)理筋手法(2)药物治疗(3)牵引治疗(4)练功活动四十八、腰椎间盘突出症1.理筋手法2.药物治疗3.牵引治疗。

2017年东台市中医助理医师中药师第六章重要考点(5)

2017年东台市中医助理医师中药师第六章重要考点(5)

2017年东台市中医助理医师中药师第六章重要考点(5)第五节清虚热药特点:1.本类药物以清虚热为主要作用,清热不伤阴,善治虚热证。

2.使用本类药常配伍清热凉血及清热养阴之品,以标本兼顾。

青蒿《本经》(一)[性味归经]苦、辛,寒。

归肝、胆、肾经。

[功效]清虚热,除骨蒸,解暑,截疟。

[应用]1.阴虚发热,劳热骨蒸:本品善退虚热,除骨蒸。

——清骨散——秦艽鳖甲汤2.热病后期,温邪伤阴,余热未清,夜热早凉及低热不退:本品长于清透阴分伏热,并可凉血。

——青蒿鳖甲汤3.暑热外感,发热头痛口渴:本品清解暑热。

——配藿香、佩兰、滑石、西瓜翠衣等4.疟疾寒热等证:本品有截疟作用。

——鲜品捣汁——蒿芩清胆汤(配黄芩、滑石等)[用法用量]煎服,5~15g。

不宜久煎;或鲜用绞汁服。

地骨皮《本经》(一)[性味归经]甘、淡,寒。

归肺、肝、肾经。

[功效]凉血退蒸,清肺降火。

[应用]1.阴虚发热,盗汗骨蒸:本品清虚热、退骨蒸,善治有汗骨蒸。

——地骨皮汤(配知母、青蒿、鳖甲等)2.肺热咳喘:本品具有清泻肺热作用。

——泻白散3.血热吐衄:本品具有凉血止血作用。

——常配栀子、白茅根、侧柏叶等4.此外,用治消渴,本品兼有生津止渴作用,常配生地、天花粉、五味子等[用法用量]煎服,10~15g。

银柴胡《本草纲目拾遗》(三)胡黄连《新修本草》(二)[性味归经]银柴胡:甘,微寒。

归肝、胃经。

胡黄连:苦、寒。

归心、肝、胃、大肠经。

[功效]银柴胡:清虚热,除疳热。

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应用][同]1.退虚热——阴虚发热2.除疳热——小儿疳积发热[异]胡黄连:清湿热——湿热泻痢及痔疮[用法用量]煎服,5~15g。

白薇《本经》(二)[性味归经]苦、咸,寒。

归胃、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应用]1.热邪入营分,身热日久不退:本品善入血分,有清热凉血之功。

——配生地、玄参等2.阴虚发热,骨蒸潮热:本品退虚热,除骨蒸。

——配生地、知母、青蒿等3.产后血虚发热——白薇汤(配当归、人参、甘草等)4.热淋、血淋:本品有利尿通淋作用。

中医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作为中医助理,掌握一定的中医理论知识、诊断技能和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中医助理必考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础理论1. 中医的基本概念:阴阳、五行、气血、经络等。

2. 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医学衷言》。

3. 中医诊断方法:望、闻、问、切四诊法。

4. 中医病因病机:寒热虚实、气滞血瘀、湿热痰浊等。

5. 中医药物治理:草药、中药饮片、针灸、拔罐、艾灸等治疗方法。

二、中医诊断技能1. 望诊:观察面色、舌苔、舌质、目色等。

2. 闻诊:借助闻气、声音、味道等进行诊断。

3. 问诊:详细询问病史、症状、伴随症状等。

4. 切诊:按摸脉搏、腹部、背部等进行诊断。

三、中医病症辨证1. 中风证:面部畸斜、言语不利、手足不遂等症状。

2. 风寒感冒:发热、寒战、头痛、鼻塞等症状。

3. 肝郁气滞证:情绪不稳、胸闷、乳房胀痛等症状。

4. 脾胃虚弱证:腹胀、消化不良、疲倦无力等症状。

四、中医常见疾病治疗1. 感冒: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的治疗方法。

2. 阳痿早泄:草药调理、针灸治疗等方法。

3. 颈椎病:推拿按摩、艾灸治疗等方法。

4. 肾炎:中药汤剂、拔罐等有助于改善肾功能的方法。

五、中医养生保健1. 饮食调理:根据四季气候变化,调整饮食结构。

2. 运动保健:适量运动、太极、气功等有助于调理身体。

3. 精神调理:合理安排工作、休息,保持积极心态。

六、中医文化知识1. 中医历史:中医发展历史、各时期的医学成就。

2. 中医名家:扁鹊、张仲景、华佗等中医学家的成就。

3. 中医文化:中医理念对世界医学的影响。

以上是中医助理必考的知识点总结,掌握这些知识对于提高中医助理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希望大家在备考和工作中能够认真学习和运用这些知识,为患者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7年东台市中医助理医师中药师第六章重要考点(2)

2017年东台市中医助理医师中药师第六章重要考点(2)

2017年东台市中医助理医师中药师第六章重要考点(2)第二节清热燥湿药特点:1.本类药物性味多为苦寒,清热之中,燥湿力甚强,具有清热燥湿之功;2.主要适应证为湿热证及脏腑火热证;3.由于本类药物苦寒多伐胃,且苦燥伤阴,故一般用量不宜过大,凡脾胃虚寒,阴虚津亏者应慎用。

黄芩《本经》(一)[性味归经]苦,寒。

归肺、胃、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应用]1.湿温痞闷:本品尤善清中上焦湿热。

——黄芩滑石汤(配白蔻仁、通草等)——甘露消毒丹2.黄疸,泻痢:本品可清胆及肠胃湿热。

——配栀子、茵陈等——葛根芩连汤、黄芩汤、芍药汤3.肺热咳嗽:本品善清肺火及上焦实热。

——单用,如清金散——配桑白皮、知母、麦冬等4.邪在少阳、寒热往来等证:本品清少阳郁热。

——小柴胡汤5.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本品有较强的泻火解毒之力。

——常配银花、牛蒡子、板蓝根等6.血热吐衄:本品清热凉血止血。

——单用黄芩炭或配生地、白茅根等7.胎热不安:本品有除热安胎之效。

——泰山磐石散(配伍熟地、续断、人参等)[用法用量]煎服,5~15g。

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止血炒炭,清上焦热多酒炒。

枯芩善清肺火,子芩善清大肠之火,泻下焦湿热。

黄连《本经》(一)[性味归经]苦,寒。

归心、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应用]1.湿热泻痢:本品长于清中焦湿热,为治湿热泻痢的要药。

——香连丸、葛根芩连汤、芍药汤2.胃火炽盛之呕吐、牙痛、消渴:本品善清胃火。

呕吐——配竹茹、陈皮、半夏,若肝火犯胃,呕吐吞酸(左金丸);牙痛——清胃散;消渴(中消)——配生地、天花粉等3.热盛火炽、高热烦躁:本品泻火解毒,尤善清心经实火。

——黄连解毒汤——黄连阿胶汤4.热证出血:本品清热泻火以止血。

——泻心汤5.痈疽疮毒,皮肤湿疮,耳目肿痛:本品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尤善疗疔毒。

——黄连解毒汤——配枯矾、冰片等外用[用法用量]煎服,5~15g。

2017年东台市中医助理医师中药师第六章重要考点(1)

2017年东台市中医助理医师中药师第六章重要考点(1)

2017年东台市中医助理医师中药师第六章重要考点(1)第六单元清热药[概念]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作用]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清虚热等。

[适应证]1.气分实热证以及诸脏腑火热证2.热入营血证3.热毒证4.湿热黄疸,泻痢,淋证等5.阴虚发热[分类]1.清热泻火药2.清热燥湿药3.清热解毒药4.清热凉血药5.清虚热药[使用注意]1.应用清热药首先要辨清属实热还是虚热,热在气分还是血分。

2.须辨明兼证之有无,以便配伍用药,照顾兼证。

3.清热药性属寒凉,易伤脾胃,影响运化,凡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

4.热病易伤津液,清热燥湿药药性苦寒,易化燥伤阴津,故阴虚津伤者亦当慎用。

5.如遇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必须明辨,不可妄投。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石膏《本经》(一)[性味归经]辛、甘,大寒。

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应用]1.气分实热证:本品清热力强,长于清气分实热,并可除烦止渴,清热不伤阴。

——白虎汤2.肺热咳嗽:本品清泻肺热作用较强。

——麻杏甘石汤3.胃火上炎头痛,牙龈肿痛:本品能清泻胃火。

——清胃散4.疮疡不敛:煅石膏外敷,可清热收湿、敛疮生肌。

——可配黄连、黄柏、青黛等[用法用量]煎服,15~60g,宜打碎先煎。

内服宜生用,外用宜煅用。

知母《本经》(一)[性味归经]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应用]1.气分实热证:本品能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常与石膏相须为用,如白虎汤2.肺热咳嗽,阴虚燥咳:本品清肺热,养肺阴,润肺燥。

——配瓜蒌、胆星、大贝母等——二母散3.消渴证:本品既清泻胃火,又可生津止渴。

——玉液汤4.阴虚火旺,骨蒸潮热:本品滋阴降火,尤善降肾经之虚火。

——知柏地黄丸[用法用量]煎服,10~15g。

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炙用。

【鉴别用药】石膏、知母相同:石膏、知母均能清热泻火,可用治温热病气分热盛及肺热咳嗽等证。

2017年东台市中医助理医师中药师第五章重要考点(1)

2017年东台市中医助理医师中药师第五章重要考点(1)

2017年东台市中医助理医师中药师第五章重要考点(1)第五单元解表药[概念]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作用]1.发汗解表2.止咳平喘、透疹、消疮、利水、祛风湿止痹痛等作用[适应证]1.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之外感表证。

2.表邪犯肺,肺气不宣的喘咳。

3.麻疹初起,透发不畅者4.风湿痹证及疮疡初起、水肿兼有表证者。

[分类]1.发散风寒药 2.发散风热药[使用注意]1.发汗作用较强的解表药时,应控制用量,中病即止。

2.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淋证、失血者,虽有表证,均当忌用或慎用。

3.因时、因地、因人治宜。

4.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麻黄《本经》(一)[性味归经]辛、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1.风寒表实证:本品发散力较强,可发汗解表以散风寒。

——麻黄汤(配桂枝相须为用 )2.咳嗽气喘:本品具有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作用。

故宜风寒外束,肺气壅遏之喘咳。

经配伍用治多种咳喘证。

(1)风寒咳嗽——三拗汤(2)肺热喘咳——麻杏甘石汤(3)寒饮喘咳——小青龙汤3.风水水肿:本品具有发汗利水消肿作用。

——越婢汤(配伍生石膏等).4.阴疽、痰核:本品具有温通血脉、散寒行滞作用。

——阳和汤(配伍熟地、肉桂、白芥子等)[用量用法]煎服,5~15g。

发汗解表生用,平喘止咳炙用。

宜先煎。

[使用注意]体虚多汗忌服,虚喘忌用。

桂枝《别录》(一)[性味归经]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应用]1.风寒表证:本品具有发汗解表,散风寒作用。

——麻黄汤——桂枝汤2.阳虚不得温通之证:本品具有温经通阳作用。

(1)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本品具有温通胸阳作用——枳实薤白桂枝汤(2)心阳虚之心悸:本品具有温通心阳作用。

——炙甘草汤(3)阳不振之痰饮:本品具有温运脾阳作用。

2017年东台市中医助理医师中药师第六章重要考点(4)

2017年东台市中医助理医师中药师第六章重要考点(4)

2017年东台市中医助理医师中药师第六章重要考点(4)第四节清热凉血药特点:1.本类药多为苦寒或咸寒,入心、肝二经,具有清解营分、血分热邪作用,主要用于营分、血分等实热证。

2.若气血两燔者,可配清热泻火药同用,使气血两清。

生地黄《本经》(一)[性味归经]甘、苦,寒。

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应用]1.热入营血,舌绛口干,壮热神昏;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已伤,夜热早凉,舌红脉数。

本品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清营汤2.血热妄行,斑疹吐衄:本品清热凉血而止血、消斑。

——犀角地黄汤(配赤芍、丹皮等)——四生丸3.阴虚发热:本品养阴降火,泄伏热。

——青蒿鳖甲汤4.津伤口渴、便秘及消渴证:本品养阴生津而止渴、通便。

——益胃汤(配玉竹、麦冬、沙参等)——增液汤——玉泉散(配五味子、葛根、天花粉等)[用法用量]煎服,10~30g。

鲜地黄功偏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干地黄功偏滋阴。

玄参《本经》(一)[性味归经]苦、甘、咸,寒。

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应用]1.温热病热入营分,或邪热内陷心包:本品清热凉血养阴,泻火解毒。

——清营汤——清宫汤2.温毒发斑:本品滋阴,清热,解毒以消斑。

——化斑汤(配伍犀角、石膏、知母等)3.咽喉肿痛:本品滋阴降火解毒,善清无根之火。

热毒壅盛者——普济消毒饮;阴虚火旺者——玄麦甘桔汤4.痈肿疮毒,瘰疬痰核:本品清热解毒散结。

——四妙勇安汤——消瘰丸(配贝母、牡蛎等)5.劳嗽咳血,骨蒸劳热,津伤便秘,6.内热消渴等证:本品有清热凉血,滋阴润燥之功。

——百合固金汤——配地骨皮、银柴胡、丹皮等——增液汤——配麦冬、枸杞子、五味子等[用法用量]煎服,15~25g。

[使用注意]反藜芦。

牡丹皮《本经》(一)赤芍药《本经》(一)[性味归经]牡丹皮:苦、辛,微寒。

归心、肝、肾经。

赤芍:苦,微寒。

归肝经。

[功效]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赤芍药: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执业医师--中医 中西医床执业(助理)中药学

执业医师--中医 中西医床执业(助理)中药学

【强化训练】
1.不能与藜芦同用的药是
A.川乌
B.人参 C.甘遂
D.半夏
【答案】B
2.下列药物需要包煎的是
A.薄荷
B.旋复花 C.大黄
D.人参
泻叶
【答案】B
【名师点睛】
本章考点较少,十八反和十九畏为重点。
E.海藻 E.、番
第五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考情分析】 细目 要点: 剂量 1.影响中药剂量的因素 2.有毒药、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剂量(助理不考) 中药的用法 1.煎煮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 2.服药时间(助理不考)
第四节 服药饮食禁忌 1. 服药时一般的饮食禁忌: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 病情不同的饮食禁忌有所区别: (1)热性病,忌食辛辣、油腻、煎炸性食物,寒性病,忌食生冷食物、清 凉饮料等。 (2)胸痹患者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等。 (3)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热 助阳之品。 (4)黄疸胁痛忌食动物脂肪及辛辣烟酒刺激物品。 (5)脾胃虚弱者忌食油炸粘腻、寒冷固硬、不易消化的食物。 (6)肾病水肿忌食盐、碱过多的和酸辣太过的刺激食品。 (7)疮疡、皮肤病患者,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2.特殊疾病的饮食禁忌 另有文献记载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鳖甲忌苋菜;常山忌葱, 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丹参、茯苓忌醋,土茯苓、使君子忌茶; 薄荷忌蟹肉,以及蜜反生葱,柿反蟹等可做参考。
【内容精讲】 第一节 剂量 1. 含义:它主要指明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 2. 影响因素: ①药物性质:在使用剧毒药物的时候,用量宜小,并以少开始;一旦病势 已减,应逐渐减少或立即停服。在使用一般药物的时候,对质地较轻或容 易煎出的药物如花、叶之类,用量不宜过大;质重或不易煎出的药物如矿 物、贝壳之类,用量应较大;新鲜的药物因含有水分,用量可较大些,干 燥的应较少些。过于苦寒的药物,多用会损伤肠胃,故剂量不宜过大,也 不宜久服。 ②剂型、配伍: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丸、散剂用量要大 一些;在复方应用时比单味药用量要小一些。某些药因目的不同,用量不 同。如:槟榔行气消积用6~15 g,驱绦虫用60~120g。 ③年龄、体质、病情:5岁以下,成人之1/4,5岁以上,成人之1/2。 ④季节变化。

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方剂学》知识要点

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方剂学》知识要点

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方剂学》知识要点第一单元总论细目一:方剂与治法要点: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常用治法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点:1.方剂的组成原则2.方剂的变化形式细目三:剂型要点:常用剂型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的特点第二单元解表剂细目一:概述要点: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辛温解表要点:1.麻黄汤、桂枝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2.小青龙汤、九味羌活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辛凉解表要点:1.银翘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2.桑菊饮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四:扶正解表要点:败毒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第三单元泻下剂细目一:概述要点: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寒下要点:1.大承气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2.大黄牡丹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细目三:温下要点:温脾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四:润下要点:麻子仁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第四单元和解剂细目一:概述要点:和解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和解少阳要点:1.小柴胡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2.蒿芩清胆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调和肝脾要点:1.四逆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2.逍遥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细目四:调和肠胃要点:半夏泻心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第五单元清热剂细目一:概述要点:清热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清气分热要点:1.白虎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清营凉血要点:1.清营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2.犀角地黄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细目四:清热解毒要点:1.黄连解毒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2.仙方活命饮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五:清脏腑热要点:1.导赤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2.龙胆泻肝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3.左金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4.苇茎汤、泻白散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5.清胃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6.白头翁汤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六:清虚热要点:青蒿鳖甲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第六单元祛暑剂细目一:概述要点:祛暑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祛暑解表要点:香薷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祛暑益气要点:清暑益气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第七单元祛温里剂细目一:概述要点:温里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温中祛寒要点:理中丸、小建中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回阳救逆要点:四逆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四:温经散寒要点:1.当归四逆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2.阳和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第八单元表里双解剂细目一:概述要点:表里双解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解表清里要点:葛根黄芩黄连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三:解表攻里要点:1.大柴胡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第九单元补益剂细目一:概述要点:补益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补气要点:1.补中益气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全方配伍特点2.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生脉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补血要点:四物汤、归脾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四:气血双补要点:炙甘草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五:补阴要点:1.六味地黄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全方配伍特点2.大补阴丸、百合固金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一贯煎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症候细目六:补阳要点:肾气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全方配伍特点细目七:阴阳双补要点:地黄饮子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第十单元固涩剂细目一:概述要点:固涩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固表止汗要点:牡蛎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涩肠固脱要点:真人养脏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四:涩精止遗要点:桑螵蛸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五:固崩止带要点:固冲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第十一单元安神剂细目一:概述要点:安神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重镇安神要点:朱砂安神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滋养安神要点: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第十二单元开窍剂细目一:概述要点:开窍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凉开要点: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的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三:温开要点:苏合香丸的功用及主治证候第十三单元理气剂细目一:概述要点:理气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行气要点:1. 越鞠丸、瓜蒌薤白白酒汤、半夏厚朴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2.柴胡疏肝散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三:降气要点:1.苏子降气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全方配伍特点2.定喘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3.旋覆代赭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第十四单元理血剂细目一:概述要点:理血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活血祛瘀要点:1.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全方配伍特点2.桃核承气汤、温经汤、生化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止血要点:1.咳血方、黄土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2.小蓟饮子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第十五单元治风剂细目一:概述要点:治风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疏散外风要点:1.川芎茶调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全方配伍特点2.消风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小活络丹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三:平息内风要点:1.羚角钩藤汤、镇肝息风汤、天麻钩藤饮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第十六单元治燥剂细目一:概述要点:治燥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轻宣外燥要点:1.杏苏散、清燥救肺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2.桑杏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三:滋阴润燥要点:1.麦门冬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全方配伍特点第十七单元祛湿剂细目一:概述要点:祛湿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燥湿和胃要点:1.平胃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2.藿香正气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全方配伍特点细目三:清热祛湿要点:1.茵陈蒿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全方配伍特点2.八正散、三仁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四:利水渗湿要点:1.五苓散、猪苓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2.防己黄芪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细目五:温化寒湿要点:1.实脾散、真武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2.苓桂术甘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细目六:祛湿化浊要点:完带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七:祛风胜湿要点:1.羌活胜湿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2.独活寄生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全方配伍特点第十八单元祛痰剂细目一:概述要点:祛痰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燥湿化痰要点:二陈汤、温胆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清热化痰要点:清气化痰丸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四:润燥化痰要点:贝母瓜蒌散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五:温化寒痰要点:苓甘五味姜辛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六:化痰息风要点: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第十九单元消食剂细目一:概述要点:消食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消食化滞要点:保和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健脾消食要点:健脾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全方配伍特点第二十单元驱虫剂要点:乌梅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017年东台市中医助理医师中药师第五章重要考点(2)

2017年东台市中医助理医师中药师第五章重要考点(2)

2017年东台市中医助理医师中药师第五章重要考点(2)第二节发散风热药特点:1.本类药味辛性凉,发汗解表作用和缓,具有发散风热之功,主要用于风热表证;2.本类药物大多兼有透疹作用,用于麻疹不透。

3.风热所致目赤多泪、咽喉肿痛及风热咳嗽等。

薄荷《新修本草》(一)[性味归经]辛,凉。

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应用]1.风热表证,温病初起:本品具轻清凉散之性,善解风热之邪。

——桑菊饮——银翘散2.头痛目赤,咽喉肿痛:本品轻扬上浮,清利头目,利咽喉。

——配牛蒡子、荆芥、菊花、桑叶等3.麻疹不透或风疹瘙痒:本品可疏散表邪以助疹子透发。

——配荆芥、牛蒡子、连翘等4.肝气郁结,胸胁不舒:本品入肝经,能疏肝解郁。

——逍遥散(配柴胡、白芍、当归等)[用法用量]入煎剂5~10g,宜后下。

叶长于发汗,梗偏于理气。

牛蒡子《别录》(一)[性味归经]辛、苦,寒。

归肺、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应用]1.外感风热及咽喉肿痛:本品具有疏散风热,清肺利咽作用。

——银翘散2.麻疹不透:本品既可疏散风热,又可透泄热毒而达表里双解以透疹,为透疹良药。

——透疹汤(配荆芥、薄荷、蝉衣、紫草等)3.痈肿疮毒及痄腮:本品辛苦性寒,于升浮之中亦有清降之性,能外散其热,内泄其毒,解毒散肿,且性偏滑利,通行大便。

——普济消毒饮(配板蓝根、黄连、黄芩、玄参等) [用法用量]煎服,5~15g。

[使用注意]性寒滑利,气虚便溏者慎用。

蝉蜕《别录》(一)[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止痉。

[应用]1.风热表证,咽痛音哑:本品具有疏散风热,宣肺疗哑作用。

——配薄荷、连翘、菊花等——海蝉散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本品可疏散风热,透疹止痒。

——透疹汤(配薄荷、紫草等)——消风散3.肝经风热,目赤翳障:本品能除肝经风热以明目退翳。

——蝉花散(配木贼、菊花等)4.小儿惊哭夜啼及破伤风:本品能凉肝息风止痉。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知识库及正确答案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知识库及正确答案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知识库及正确答案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知识库和正确答案。

考试内容涵盖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

以下是一些重要考点和对应的正确答案。

考点1:中医基础理论1. 中医的四气包括风、寒、暑和湿。

其中,风邪主动,寒邪主静,暑邪主热,湿邪主滞。

2. 五脏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包括心、肝、脾、肺和肾。

每个脏腑都有其对应的功能和病理变化。

考点2:中医诊断方法1. 中医的四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观察、听诊、询问和脉诊来辨别疾病。

2. 舌诊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方法。

舌苔的颜色和厚度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

考点3:中药学1. 中药分为草药、矿物药和动物药三类。

草药是最常用的中药类别,包括植物的根、茎、叶、花和果实等。

2. 中药的炮制方法包括煎煮、炒炙、炒炙、酒浸等多种方式。

考点4:中医治疗方法1. 中医治疗的基本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治疗、推拿按摩和中医药膳等。

2. 针灸疗法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激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考点5:中医养生理论1. 中医强调养生的重要性,包括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调节情绪等方面。

2. 气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来调整人体的气血流通。

考点6:中医法律法规1.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中医法》、《中医药管理条例》等。

2.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应当具备一定的医德和职业道德,保护患者的隐私和合法权益。

以上是一些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知识点和正确答案。

希望对您的备考有所帮助!。

2017执业药师中药学第四章复习要点

2017执业药师中药学第四章复习要点

2017执业药师中药学第四章复习要点为大家提供“2017执业药师中药学第四章复习要点”供广大考生参考,更多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第四章中药炮制的分类及辅料①掌握中药炮常用辅料的作用(环球网校提供2017执业药师中药炮制学第四章中药炮制的分类及辅料复习笔记);②熟悉中药炮制的各种分类方法;③了解炮制常用辅料的一般用量。

第一节炮制的分类方法一、雷公炮炙十七法——明代缪希雍在《炮炙大法》卷首进行的归纳【炮、爁、煿、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摋、晒、曝、露】二、三类分类法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提出火制、水制,水火共制三大类方法《中国药典》一部附录收载“药材炮制通则”净制、切制和炮炙三大类三、五类分类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及其他制法【修治】采用挑、拣、簸、筛、刮、刷(枇杷叶)等方法,去掉灰屑、杂质及非药用部分,使药物清洁纯净。

【水制】用水或其它液体辅料处理药物的方法。

目的主要是清洁药材,软化药材以便于切制和调整药性。

常用的有:洗、淋、泡、漂润、水飞。

【火制】使用最为广泛的炮制方法,常用有:炒、炙、煅、煨、烘焙等,其主要内容如下:炒清炒:不加辅料。

程度不同的清炒法炒黄:表面微黄,或能嗅到药物的气味。

【作用:①增强疗效;②降低毒性或副作用;③缓和药性保证疗效,利于贮存:杀酶保苷、除水、杀虫、灭微生物。

炒焦:较强火力加热,表面焦黄或焦褐色,内部微黄。

【作用:主要是增强药物消食健脾的功效或减少药物刺激性。

炒炭:武火加热,表面枯黑,内部焦黄或焦褐色。

【作用: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降低毒性和副作用等。

加辅料炒:麸炒、米炒、土炒…【土炒白术、麸炒枳壳、米炒斑蝥等】【作用:可减少药物的刺激性,增强疗效。

炙: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作用:可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

煅:将药材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

煨: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药学》考点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药学》考点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药学》考点2017年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药学》考点 中药学是中药学科的统称。

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药材饮⽚、中成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等知识的学科。

下⾯是yjbys⼩编为⼤家带来的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药学考点。

欢迎阅读。

⼀、总论 1、中国最早的医⽅——《五⼗⼆病⽅》 2、⾸次阐述中药药性理论、七情配伍理论、组⽅原则——《神农本草经》 3、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4、提出六经辩证、⼋纲辨证——《伤寒杂病论》 5、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伤寒杂病论》 6、⽅书之祖——《伤寒杂病论》 7、⾸创三品分类法——《神农本草经》 8、⾸创按药物⾃然属性分类的⽅法——《本草经集注》 9、朱墨分书承前启后——《本草经集注》 10、第⼀部炮制学专著——《雷公炮制论》 11、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千⾦⽅》 12、我国第⼀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由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组成) 13、宋代第⼀部官修本草——《开宝本草》 14、⾸次采⽤⿊⽩字代替朱墨分书——《开宝本草》 15、《嘉祐本草》和《图经本草》——宋代本草的姊妹篇 16、具有⽣物分类学思想,被达尔⽂称为百科全书——《本草纲⽬》 17、近代第⼀部具有重要影响⼤型药学辞书——《中国药学⼤辞典》陈存仁 18、当代中药学代表作——《中华本草》 黄连、川芎、乌头、附⼦的道地药材产于四川;薄荷、苍术的道地药材产于江苏;细⾟、五味⼦的道地药材产于东北;阿胶的道地药材产于⼭东;⽜膝、地黄的道地药材产于河南;枸杞的道地药材产于宁夏;当归的道地药材产于⽢肃;阿胶的道地药材产于⼭东;党参的'道地药材产于⼭西;茯苓的道地药材产于云南。

⼆、巴⾖有较强的毒副作⽤,压油取霜能降低其毒副作⽤,醋炙⾹附可增强其疏肝⽌痛的功效,⽣⾸乌制熟的⽬的是改变药性。

三、药性理论 1、治疗筋脉拘急疼痛的药物多具有⽢味。

执业中药师考试重点总结

执业中药师考试重点总结

执业中药师考试重点总结2017执业中药师考试重点总结2017年中药师考试将至,yjbys店铺在此为大家分享中药师考试重点知识点如下,希望对同学们考试有所帮助!第一章中药与方剂(一)历代本草著作1.神农本草经学术价值2.本草经集注3.新修本草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5.本草纲目6.本草纲目拾遗7.中华本草(二)中药性能1.中药性能理论(1)药性理论的内容(2)中药防治疾病的机制2.四气(1)确定四气的主要依据(2)四气与所疗疾病的关系(3)寒凉性所示的效用(4)温热性所示的效用(5)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3.五味(1)确定五味的主要依据(2)五味与所疗疾病的关系(3)辛味、甘味、酸味、苦味、咸味的效用与临床应用(4)气味配合的原则与规律(5)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4.升降浮沉(1)确定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2)升降浮沉与所疗疾病的关系(3)升浮性所示效用(4)沉降性所示效用(5)顺其病位用药(6)逆其病势用药(7)依据气机运行特点用药(8)升降浮沉转化的条件5.归经(1)归经的理论基础(2)归经的确定依据(3)归经的表述方法(4)归经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6.有毒与无毒(1)“毒”的特性(2)确定中药有毒无毒的依据(3)使用有毒中药的注意事项(三)中药功效与主治病证1.功效(1)功效的认定(2)功效的表述(3)功效的分类2.主治病证主治病证的表述3.相互关系(1)功效与主治病证的关系(2)性能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应用的关系(四)中药的配伍1.配伍目的配伍的目的2.单味药配伍(1)七情配伍的内容(2)七情配伍的应用原则3.中成药配伍(1)功似配伍(2)功异配伍(五)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常用的治法“八法”的内容与应用3.方剂的组成(1)组成原则(君臣佐使的内容)(2)组成变化(药味加减、药量加减、剂型更换) 第二章中药材生产与品质(一)中药材的品种与栽培1.品种品种对药材质量的影响2.栽培栽培对药材质量的影响(二)中药材的产地1.产地与药材质量产地对药材质量的影响2.道地药材主要道地药材的产地(三)中药材的釆收1.釆收对药材质量的影响釆收与药材质量的关系2.药材的适宜釆收期适宜釆收期的确定3.各类药材的一般采收原则(1)植物药的釆收原则(2)动物药的釆收原则(3)矿物药的釆收原则4.采收中的注意事项(四)中药材的产1.产地加工的目的目的、具体内容2.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拣、洗、切片、蒸、煮、烫、搓揉、发汗、干燥第三章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一)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类与性质1.结构类型与理化性质(1)结构类型(2)理化性质与作用2.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1)提取分离方法(2)结构鉴定方法3.化学成分与质量标准、药效物质基础(1)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2)化学成分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二)生物碱1.生物碱的分类和分布(1)生物碱的分类(2)生物碱在自然界中的分布2.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1)吡啶类、莨菪烷类、异喹啉类、吲哚类和有机胺类生物碱的结构特征(2)生物碱的性状、旋光性、溶解性和碱性(3)生物碱的沉淀反应与显色反应3.含生物碱的常用中药(1)苦参、山豆根、麻黄、黄连、延胡索、防己、洋金花和天仙子中所含主要生物碱的化学结构类型和生物活性(2)川乌中所含主要生物碱的化学结构类型、毒性及其在炮制过程中的变化(3)马钱子、千里光和雷公藤中所含主要生物碱的化学结构类型与毒性(4)上述中药在《中国药典》中的质量控制成分(三)糖和苷1.糖的分类、结构特征和化学反应(1)糖的分类(2)常见单糖和二糖的结构特征(3)糖的氧化反应、羟基反应和羰基反应2.苷的分类和水解反应(1)苷类化合物的分类及结构特征(2)苷的水解反应3.含氰苷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苦杏仁、桃仁和郁李仁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成分(四)醌类化合物1.醌类化合物的分类醌类化合物的分类及基本结构2.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1)醌类化合物的性状、升华性、溶解性和酸碱性(2)醌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及其应用3.含醌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大黄、虎杖、何首乌、芦荟、决明子、丹参和紫草中醌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类型及质量控制成分(五)香豆素和木脂素类1.香豆素的结构类型和理化性质(1)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和结构(2)豆素的性状、溶解性、荧光性、与碱的作用和显色反应(3)呋喃香豆素的光化学毒性2.木脂素的结构类型和理化性质木脂素的结构特点、溶解性和旋光性3.含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秦皮、前胡、肿节风和补骨脂中的香豆素类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成分4.含木脂素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五味子、厚朴、连翘和细辛中的木脂素类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成分(六)黄酮类1.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2.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黄酮类化合物的性状、溶解性、酸碱性和显色反应3.含黄酮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1)黄芩、葛根、银杏叶、槐花、陈皮、满山红中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类型及质量控制成分(2)上述中药在贮存保管和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七)萜类和挥发油1.萜类化合物的分类萜的分类2.挥发油的组成和理化性质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性质及化学常数3.含萜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穿心莲、青蒿和龙胆中主要萜类化学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及生物活性4.含挥发油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薄荷、莪术、艾叶和肉桂中主要萜类化学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八)皂苷类1.特点和分类皂苷的分类2.皂苷的理化性质(1)皂苷的性状、溶解性、发泡性和溶血性(2)皂苷的水解反应和显色反应3.含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人参、三七、甘草、黄芪、合欢皮、商陆和柴胡中主要皂苷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及质量控制成分4.含甾体皂苷类化合物麦冬和知母中主要甾体皂苷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及质量控制成分(九)强心苷1.特点和分类(1)强心苷苷元部分的结构分类及特征(2)强心苷苷元与糖的连接方式2.强心苷的理化性质强心苷的溶解性、显色反应和水解反应3.含强心苷的常用中药(1)香加皮和罗布麻叶中强心苷类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及毒性表现(2)上述中药在《中国药典》中的质量控制成分(十)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1.含胆汁酸类成分的常用动物药(1)胆汁酸类成分的化学结构特点(2)牛黄和熊胆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2.含强心苷元成分的常用动物药蟾酥的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成分3.含其他成分的常用动物药麝香和水蛭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十一)其他成分1.有机酸(1)桂皮酸类衍生物的化学结构特点(2)金银花、当归和丹参中有机酚酸的化学结构及生物活性(3)马兜铃酸的化学结构特点(4)马兜铃的主要化学成分与毒性2.鞣质(1)鞣质的基本结构和分类(2)鞣质的理化性质(3)除去鞣质的主要方法(4)五倍子主要化学成分3.蜕皮激素(1)蜕皮激素的结构特点(2)牛膝的主要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第四章中药炮制与饮片质量1.炮制的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2)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3)增强药物疗效(4)便于调剂和制剂(5)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2.炮制与药物成分(1)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成分的影响(2)炮制对含苷类药物成分的影响(3)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成分的影响3.炮制常用辅料及作用(1)酒、醋、盐水、姜汁、蜂蜜、油等辅料及作用(2)麦麸、河砂、米、土、滑石粉、蛤粉等辅料及作用4.常用饮片的质量控制(1)净度、片型、色泽、气味的要求(2)检查(3)含量测定(4)限量标准(三)常用饮片炮制方法及作用1.炒法(1)炒黄:牛蒡子、芥子、王不留行、莱菔子、苍耳子的炮制方法与作用(2)炒焦:山楂、栀子的炮制方法与作用(3)炒炭:大蓟、蒲黄、荆芥的炮制方法与作用(4)麸炒:枳壳、苍术的炮制方法与作用(6)土炒:白术、山药的炮制方法与作用(7)砂炒:马钱子、骨碎补、鳖甲、鸡内金的炮制方法与作用(8)滑石粉炒:水蛭的炮制方法与作用(9)蛤粉炒:阿胶的炮制方法与作用2.炙法(1)酒炙:大黄、黄连、当归、蕲蛇、白芍、丹参、川芎的炮制方法与作用(2)醋炙:甘遂、延胡索、乳香、香附、柴胡的炮制方法与作用(3)盐炙:杜仲、黄柏、泽泻、车前子的炮制方法与作用(4)姜炙:厚朴、竹茹的炮制方法与作用(5)蜜炙:黄苗、甘草、麻黄、枇杷叶、马兜铃的炮制方法与作用更多中药师考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东台市中医助理医师中药师第四章重要考点
第四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一节剂量
1.中药剂量的含义
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

它主要是指每味药的成人一日用量。

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物之间的比较分量,也称相对剂量。

2.影响中药剂量的因素
中药用量得当与否,是直接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确定中药的剂量,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剧毒药或作用峻烈的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开始时用量宜轻,逐渐加量,一旦病情好转后,应当立即减量或停服,中病即止,防止过量或蓄积中毒。

(2)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入丸散剂的用量要大些;单味药使用比复方中应用剂量要大些;在复方配伍使用时,主要药物比辅助药物用量要大些。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一般老年、小儿、妇女产后及体质虚弱的病人,都要减少用量,成人及平素体质壮实的患者用量宜重。

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用量宜小;病情重、病势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

(4)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夏季发汗解表药不宜多用;冬季发汗解表药可以多用;夏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重;冬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轻。

除了剧毒药、峻烈药、精制药及某些贵重药外,一般中药常用内服剂量为5~l0g;部分常用量较大,剂量为l5~30g;新鲜药物常用量为30~60g。

3.有毒药、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剂量
有毒或作用峻猛的药物,以及某些名贵药物,均应严格掌握用量,详见各药。

第二节中药的用法
1.煎煮方法
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

即使同一药物,如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

以下对常用特殊煎法进行介绍。

①先煎
磁石、牡蛎等矿物、贝壳类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入煎20~30分钟再纳入其它药同煎;
生川乌、生附子等毒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也宜先煎。

制川乌、制附片也应先煎半小时再入它药同煎,以确保用药安全。

②后下
如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等药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煎者,入药宜后下,待他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

大黄、番泻叶等药甚至可以直接用开水泡服。

③包煎
蒲黄、海金沙等因药材质地过轻,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
车前子、葶苈子等药材较细,又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煎煮时容易粘锅、糊化、焦化;
辛夷、旋覆花等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
以上均宜用纱布包裹入煎。

④另煎如人参等贵重药物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费。

⑤烊化如阿胶等胶类药,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焦,宜放入水中或已煎好的药液中融化,再与其它药汁兑服。

⑥冲服如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药及竹沥等汁液性药时,宜用煎好的其它药液或开水冲服。

⑦煎汤代水:如灶心土。

2.服药时间
汤剂一般每日l剂,煎2次分服,两次间隔时间为4~6时左右。

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则主要决定于病变部位和性质。

一般来讲,病在胸膈以上,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如病在胸膈以下,如胃、肝、肾等脏疾患,则宜饭前服。

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补益药多滋腻碍胃,宜空腹服;驱虫药、泻下药也宜空腹服;治疟药宜在疟疾发作前的两小时服用;安神药宜睡前服;慢性病定时服;急性病、呕吐、惊厥及石淋、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者,均可不定时服。

【习题】
1.不属于沉降性所示的功效是
A.清热泻火
B.利水渗湿
C.平肝潜阳
D.涌吐开窍
E.收敛固涩
『正确答案』D
2.与草乌不相反的药是
A.赤芍
B.川贝母
C.天花粉
D.全瓜蒌
E.半夏
『正确答案』A
3.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消除的配伍关系是( )
A.相使
B.相畏
C.相杀
D.相反
E.相须
『正确答案』B
4.表示药物有渗湿利水作用的味是
A.涩味
B.辛味
C.酸味
D.淡味
E.咸味
『正确答案』D
5.不属于沉降性的功效是
A.泻下
B.清热
C.解表
D.止呕
E.平喘
『正确答案』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