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课程实施暂行办法和评审标准[1]

合集下载

2023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实施方案(含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

2023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实施方案(含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实施方案(含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一、实施范围1、本方案义务教育学校适用于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并备案、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和民办全日制小学、初中学校,包括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和一贯制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部分。

2、本方案义务教育补助经费适用于各级财政设立的用于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专项资金,包括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对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国家规定课程教科书(含正版学生字典)资金,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生活费)和农村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资金。

二、实施内容与分担办法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国家规定课程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生活费。

巩固完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

常态化推进实施大别山革命老区中小学采暖保暖工程。

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的原则,建立以县为主,中央、省、市、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1、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补助学校公用经费,确保学校正常运转。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为:小学650元/生•年、初中850元/生•年。

所需资金由中央、省、县财政共同承担,中央和地方分担比例为8:2,省和我县分担比例为8:2o对在校生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安排公用经费。

2、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和接受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普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保障。

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按每生每年6000元标准补助公用经费,所需资金按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分担政策执行。

3、适当提高寄宿制学校和规模较小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水平。

在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础上,对寄宿制学校按照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继续落实好农村地区不足100人的规模较小学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和学校取暖费补助等政策。

《课程建设评审参考指标(适用于专业课)

《课程建设评审参考指标(适用于专业课)
2
视频拍摄内容完整、画面清晰,声画同步
2
总分
注:总分110分,其中课程团队10分,校级重点及以上课程将对课程团队进行评价,“一师一精品”无此项标准。
附件1-1
课程建设评审参考指标(适用于专业课)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描述
分数
得分
备注
课程设计
(35%)
课程内容改革
课程内容改革
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人才培养定位
资源援引主讲教材内容不得高于50%
10
课程项目化
完成单元项目化改造
部分章节
课程大纲、授课计划以项目化形式组织,实施项目化的课程内容有相应的教案、讲义、课件、参考文献、习题及其答案
每章或每个项目不少于一次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以教学笔记形式记录在课程平台上。
要求:教学得失的阐述真实、明确、具体;产生原因的分析清晰、准确、可信;努力方向和措施确切、有效、可行
5
技术与
规范
(5%)
技术与规范
大纲和教案符合规范
大纲参照《四川工商学院课程教学大纲制定的指导性意见》
1
课程资源按要求组建
符合《四川工商学院MOOC、微课、微视频制作基本规范》
10
学生在课程平台上记录学习心得(每生≥1篇)
学习心得在课程平台的课程学习笔记中完成
5
专家评价
专家对该课程教师和课程的评分
评分在课程平台完成,专家评分结课前教师不可见
10
同行评价
同专业教师对该课程教师和课程的评分
评分在课程平台完成,教师评分结课前教师不可见
10
教学反思
(5%)
教学反思
≥章数或项目数*1
1

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3年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通知

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3年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通知

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3年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黑龙江省教育厅
•【公布日期】2013.09.09
•【字号】黑教研函[2013]385号
•【施行日期】2013.09.0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
正文
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3年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通知
(黑教研函〔2013〕385号)
各普通高等学校:
根据《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实施管理暂行办法》和省教育厅《关于申报2013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通知》(黑教研函〔2013〕154号)要求,经专家评审,共确定2013年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18项,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高栋教授主持的《建立全面立体的博士生培养过程贯通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等31项获重点项目立项、东北林业大学陈广胜教授主持的《农林院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保荐机制及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等53项获一般项目立项、哈尔滨商业大学宁虹超主持的《研究生学术道德监督管理的法治化研究》等34项获指导项目立项。

现将评审通过的2013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名单下发给各有关高等学校,请各高校务必加强对项目开展的有效指导和经费的科学管理。

由于省里对上述项目的支持经费于明年才能拨付到学校,为了不影响教改项目的正常开
展,请各有关高校按照省里的资助标准给予先行支付。

附件:2013年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名单
黑龙江省教育厅
2013年9月9日附件。

课程标准制定管理办法

课程标准制定管理办法

课程标准制定管理办法《汽车维修中等专业学校课程标准制定(修订)管理办法》是组织实施课程的纲领性文件,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具有指导作用。

,是编写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指导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性文件。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定、修订和管理,制定本办法1、课程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法律法规,遵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XX)、《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XX)和《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服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整体优化的要求,明确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体现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理念的更新2,课程目标是培养职业能力课程标准制定的一般依据是工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和完成专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有必要防止片面强调课程主体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偏离培养目标。

公共和基础课程旨在应用和“必要和充分”。

首先,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二是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3,示范专业应选择3-5门专业核心课程,注重职业能力培养,与行业和企业合作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根据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排序,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科学设计学习任务。

实施以实际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专业性其余199课程可根据专业整体改革思路进行模块化和项目化,进行项目化、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或其他教学模式改革,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专业性。

既要满足“岗位人员”和“专业人员”的需求,也要满足“社会人员”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基于CIPP模式的高职综合实践教学评价

基于CIPP模式的高职综合实践教学评价

基于CIPP模式的高职综合实践教学评价[摘要]针对高职综合实践项目化教学的综合实践教学评价存在评价范围局限、评价主体难以有效参与、评价导向不合理、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式等问题,从评价的全面性、开放性、多元化、诊断性等方面提出了有效改革措施。

借鉴CIPP模式,构建了一个多主体卷入、全方位立体共控的综合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提出了背景评价、过程评价、输入评价、成果评价在内的具体评价指标。

[关键词]高职教育综合实践CIPP模式教学评价高职综合实践是在校企专兼导师的联合指导下,学生以群体协作的方式,针对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要求,自主选定项目,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完成项目实施,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教学过程。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综合实践项目化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已被许多高职院校认可并付诸实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而在综合实践教学评价的研究上却尚未达成共识,综合实践的教学评价仍是一个薄弱环节。

因此,加强对综合实践教学评价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建立和完善高职综合实践项目化教学评价体系,是高职教育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

一、目前高职综合实践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一)评价范围局限在评价设计上,忽视教育利益相关者的教育诉求,缺少对教育目标和教学标准制定的考量,局限于对实践过程的评价,普遍缺失对综合实践项目开发设计的评价。

(二)评价主体难以有效参与为完成综合实践项目任务,学生需要借助企业提供的资源条件而频繁地来回于学校和企业之间,往往导致收集评价信息的难度加大,分析和处理信息的周期增长,造成评价工作的被动、间断和繁琐①,作为教学评价主体之一的教学管理者或者是企业兼职教师,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或是不熟悉教学过程等因素,难于有效参与综合实践的教学评价。

(三)评价导向不合理目前的教学评价大多基于教学管理部门的管理需要,过于强调评价的鉴定性和比较性,没有有效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反馈、调节、导向功能。

(四)评价内容片面综合实践评价按照能力本位的理念,过分强调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沧州一中课改实施方案

沧州一中课改实施方案

沧州市第一中学课改实施方案09年秋季开始,我省已全面实施新课改,这对每所学校尤其是对一所百年老校来说无疑是一次新的挑战。

能否按课改精神谋划并实施好新课改,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学校的未来。

为此,我校按照新课改的有关文件精神提前谋划、精心准备、开拓创新,为实施好新课改制订了一系列实施方案。

沧州市第一中学有关学分认定与管理的暂行规定一、指导思想为了顺利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做好学生评价工作,加强学分管理,发挥发展性评价的功能,充分体现我校“以人为本,重在发展”的教育理念,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河北省普通高中学分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精神,以及我校的培养目标,特制定我校的新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暂行规定。

二、组织机构成立学分认定委员会主任:刘月廷副主任:钱卫军、顾新立成员:马长水(兼办公室主任)、刘德红、杨学良、杨民、张兴刚、曹亚会、倪小生、李雪冬、于向东、孙炳法、潘锋、李红、赵寿峰、孟祥勇、吴玉华、牛来恒职责:全面负责学校的学分认定工作。

三、学分的认定(一)认定方法1.高考类课程模块学分认定办法(分A、B、C、D四个等级)①平时的表现如出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平时测验占40%,模块学习结束时进行笔试,成绩占60%,按百分制合成总评成绩。

②总成绩分为A(80分以上为优)、B(70-79分为良)、C(60-69分为合格)、D(60分以下为不合格)4个等级。

成绩不合格的须补考,合格后只可获得C等。

③评价为C等以上的均获得该模块相应的学分[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

2.非高考类课程模块学分认定办法(分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1)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成绩合格者可获得1个学分。

其中体育与健康共11个学分,音乐、美术各3个学分。

2)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①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安排在高一上学期完成,每周2课时。

从高一下学期开设选修模块,学生至少要从中选择1个学习,以获得毕业所必须的4学分。

高职项目化课程的课程管理研究与实践

高职项目化课程的课程管理研究与实践

一、高职课程管理研究现状我国学者对课程管理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1989年高新建在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出版了一本专著—《课程管理》[1]。

至90年代,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改革措施的进一步实施,课程管理才真正引起重视。

由于高职教育课程本身发展的不成熟性,在课程管理的研究上存在“外在现象研究较多,内部生成和实践过程研究较少”的现象,关于项目化课程的课程管理体系及策略的研究在理论深度和具体操作上还十分欠缺。

在我国,课程管理研究被教学管理研究所取代,高职院校管理的重点是“教学管理”。

这种教学管理反映出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分立关系,表现出对于行政手段的过分依赖[2]。

高职教育对学生培养的职业能力要与企业岗位要求相契合,建立项目化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趋势。

而学生的认知水平、企业的生产条件、技术要求等都是动态因素,在这种变化状态下要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有一个科学规范的课程管理体系对课程建设实时监控。

目前,这种仅限于课程内容的执行管理—教学常规管理难以有效地实现这种全面全过程的监控,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改革的要求。

突破原来教学管理的框架,建立项目化课程的课程管理新体系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高职项目化课程管理的内涵(一)高职项目化课程的内涵项目化课程是当前高职教育课程发展的基本方向,它的特点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用典型的职业工作内容和流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教学“理实”融合,“教、学、做”一体化。

项目化课程的课程管理主体队伍应该是多元化的,由项目课程负责人、专业建设负责人、专业教师、课程专家、企业界代表、学生代表和学校教学管理者组成。

(二)课程管理的内涵美国学者斯塔克认为课程管理(curriculum management)是为确保成功地进行课程的编制、协调、实施、支持、评价和改进而履行的责任和行使的权力[3]。

即课程管理是在一定条件下,有领导、有组织有监督地协调人、物和课程之间的关系,指挥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使之达到设定目标的过程。

高职项目化课程教学说课与课程标准建设

高职项目化课程教学说课与课程标准建设

课程标准的内容与结构
内容
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概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评价与反馈等部 分。
结构
课程标准的结构一般包括课程基本信息、课程性质和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进度、 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与评价等部分。
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制定
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由专业教师团队共 同参与,深入分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 职业岗位需求,参照国家或行业标准,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
教师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成果进 行评价,同时结合行业标准和 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评估。
多元评价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学生 自评、互评、小组评价等,确
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05
高职项目化课程案例分析
案例一:机械制造类高职项目化课程设计
总结词
实践导向、技能培养、跨学科整合
详细描述
该课程设计以实践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跨学科整合的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方法
可以采用“五说”法,即说课程定位、说教学目标、说教学内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评价,使说课内容更加系 统化、条理化。
03
课程标准建设
课程标准的定义与作用
课程标准的定义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 设的基础和依据。
课程标准的作用
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为教师提供教学指导,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为评价提供依据,有 助于实现课程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VS
实施
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教师全面理解和掌握 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结合实际教学情 况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同时需要学校提 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措施。

课程标准制定要求

课程标准制定要求

镇江高专关于制订课程标准的原则及管理办法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依据教育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形成为重点而确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标准,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制订,对于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订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课程的教学过程,指导任课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制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一)体现职业性原则课程标准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的要求进行编写,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编写,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岗位性要求,不能只凭编写人的主观想象,或只依据某一教材进行编写,更不能将教材的目录作为课程标准的内容提纲。

(二)突出能力原则以能力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组织教学、以能力形成为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以企业认可的能力指标体系评价学习成果。

突出能力就是要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教学内容,要将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着眼于探索建立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

(三)可学习性原则“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以学生的现有经验为起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四)规范性原则课程标准的文字表达要规范,技术要求和术语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力求文字严谨、术语规范、简明扼要,公共基础课等有特殊要求的课程可对统一格式进行调整。

(五)可操作性原则课程标准的各项内容和要求应清晰明确,尽可能具体化、可度量、可检验,便于任课教师参照执行。

(六)创新性原则打破传统职业教育的约束,构建适合现代职教理念的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体职业生涯的需求。

二、课程标准的制订程序1.课程标准的制(修)定由课程所属系(部)负责,在教研室主任或课程负责人主持下,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讨高等职业教育理念,贯彻学校制订课程标准的各项原则和具体要求,准确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提出课程标准编写的基本思路;安排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负责执笔起草。

PBL模式下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PBL模式下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PBL模式下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理论基础 (5)2.1 PBL教育理论概述 (7)2.2 校本课程开发理论 (8)2.3 综合素质教育理念 (9)三、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现状分析 (10)3.1 初中美术校本课程实施现状 (11)3.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2)3.3 问题的影响探讨 (13)四、PBL模式下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14)4.1 PBL模式下校本课程设计原则 (15)4.2 校本课程目标设定 (16)4.3 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18)4.4 教学方法与策略 (19)4.5 课程实施流程 (20)4.6 课程评价体系构建 (21)五、PBL模式下初中美术校本课程实践案例分析 (22)5.1 案例选取与实施过程描述 (23)5.2 实践效果评估 (24)5.3 成功经验总结 (26)5.4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26)六、结论与展望 (28)6.1 研究结论 (28)6.2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29)6.3 对初中美术教育的启示 (31)一、内容概述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引入到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中。

特别是在初中美术校本课程中,PBL模式的引入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方法,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初中美术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美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思维和美术素养。

传统的美术校本课程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将PBL 模式引入初中美术校本课程,对于推动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以初中美术校本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讨了PBL模式下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实践策略和方法。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目的与问题 (4)二、文献综述 (5)2.1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相关研究 (6)2.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 (7)2.3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研究 (8)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9)3.1 研究内容 (11)3.2 研究方法 (11)四、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12)4.1 教学目标设定 (13)4.2 教学内容选择 (14)4.3 教学活动设计 (15)4.4 教学评价设计 (17)五、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施 (18)5.1 实施步骤 (19)5.2 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20)六、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评价 (22)6.1 评价原则与方法 (23)6.2 评价实施过程 (24)6.3 评价结果分析 (25)七、结论与反思 (26)7.1 研究结论 (27)7.2 研究反思与展望 (28)一、内容简述本文围绕“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将项目化学习有效地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项目化学习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首先介绍了项目化学习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然后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接着探讨了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和方法,最后对项目化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和反思。

1.1 研究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受到关注。

项目化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提升。

在这一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其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语文项目化课程设计

小学语文项目化课程设计

小学语文项目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课时的生字词,包括读音、书写和词义。

2.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细节。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常识。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项目策划和实施的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实践技能。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写作,提升书面表达能力。

3.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倾听、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小学语文项目化课程,以课本内容为基础,注重实践性和综合性。

学生特点:小学高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好奇心强,喜欢合作和探究。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分解,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围绕“传统文化”主题开展。

1. 教学大纲:- 第一课时:生字词学习,课文朗读与解析。

- 第二课时:课文深入理解,文化背景探究。

- 第三课时:创意写作与实践项目策划。

2.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 第一课时:学习本课时的生字词,掌握字音、字形、词义;进行课文朗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 第二课时:深入分析课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后的文化内涵;开展课堂讨论,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 第三课时:根据课文内容,开展创意写作活动;小组合作策划与实施传统文化项目。

3. 教材章节与内容列举:- 教材第五章《传统节日》:课文《端午》,学习端午节的相关习俗和文化背景。

- 教材附录:《成语故事》:选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成语故事,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重构研究——以邢台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为例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重构研究——以邢台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为例

第36卷㊀第2期2021年6月邢台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NGTAI UNIVERSITYVol.36,No.2Jun.2021[收稿日期]2020-10-09[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编号2019GJJG561;邢台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重构研究,编号JGZ18010.[作者简介]鲁印服(1966-),女,河北邢台人,副教授,从事学前教育理论研究;宋文霞(1965-),女,安徽巢湖人,教育学博士,高级工程师,从事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研究.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重构研究以邢台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为例鲁印服,宋文霞,栗慧萍(邢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河北邢台㊀054001)摘㊀要:随着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需要以专业认证理念和标准为依据进行重构㊂邢台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在现有基础上结合师范类专业认证二级标准,对课程设置㊁结构㊁内容㊁实施及评价五个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㊂重构后的课程形成了 平台+模块 的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突出了以保教能力为中心的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今后学生胜任园所保教工作提供有力保证㊂关键词:师范类专业认证;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重构中图分类号:G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658(2021)02-0070-06㊀㊀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旨在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㊂随后,高等院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陆续开展和推进㊂邢台学院是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综合院校,于2009年设立学前教育专业,尽管已有10余年历史,但对照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该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凸显,课程重构急不可待㊂本文主要围绕邢台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进行研究,探讨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重构的必要性,对照认证理念和标准,对课程的设置㊁结构㊁内容㊁实施和评价内容进行重构与反思㊂一、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课程重构的必要性(一)原有课程与专业认证的理念存在差距 学生中心㊁产出导向㊁持续改进 是师范专业认证坚持的基本理念㊂理念具有的导向性,为专业认证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㊂首先, 学生中心 强调要遵循师范生成长及成才规律,以师范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㊁组织课程并实施教学[1]㊂而在以往课程设置中,更多从学科与专业角度着手,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㊂因此,专业认证加大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以师范生为中心进行建构,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㊂其次, 产出导向 强调的是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1]㊂这是以结果为导向,对毕业生所获得的核心能力素质进行评价,看是否达成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㊂课程设置是专业内涵与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和依托[2]㊂但是长期以来,课程主要关注的是课程具体目标的实现,而课程目标与师范生毕业要求之间缺乏针对性的联系,使得课程第2期鲁印服,等: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重构研究71㊀开设的意义不够明确㊂最后, 持续改进 强调的是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㊁全过程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改进教学,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1]㊂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需要结合评价结果以及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等方面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㊂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有必要在专业认证理念的引领下进行重构㊂(二)重构课程体系是‘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指由专门机构(或教育行业协会)组织的㊁由专业人员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标准对自愿接受认证的高校师范类专业进行审查与评估,其目的是在评审过程中帮助其找到问题并提出改进办法,进而促进其质量的提升[3]㊂‘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以下简称‘认证标准“)是开展学前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重要依据㊂该‘认证标准“划分了三个等级,三级监测认证之间形成相互衔接㊁逐渐递升的关系㊂一级认证是对学前教育专业办学水平的基本要求,原有课程需要结合监测指标和参考标准进行比对,了解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符合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㊂二三级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合格与卓越标准认证,包含培养目标㊁毕业要求㊁课程与教学㊁合作与实践㊁师资队伍㊁支持条件㊁质量保障㊁学生发展8项一级指标㊂培养目标说明了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的总体质量,并对毕业五年左右发展情况进行预期㊂毕业要求则是师范生毕业时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其内容围绕 践行师德㊁学会教学㊁学会育人㊁学会发展 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与 一践行三学会 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新要求相契合㊂‘认证标准“对于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进行了区分,特别对毕业要求指标的说明使得师范生培养更加具有方向性㊂但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对毕业要求的相关说明,不利于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㊂课程作为毕业要求达成的重要支撑,也需要根据毕业要求进行调整,使其符合专业认证要求㊂二、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课程重构按照专业认证的要求,以‘认证标准“第二级标准为依据,对课程设置㊁结构㊁内容㊁实施及评价五方面进行课程重构㊂(一)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方面应能够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㊂为此,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强调课程与毕业要求相互关联,并对课程进行调整和优化㊂1.支撑毕业要求一是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㊂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强化了与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联系㊂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毕业要求的内容,这是结合专业认证内容的需要㊂毕业要求覆盖了‘认证标准(第二级)“的所有要求,并进行了逐条分解,形成了涵盖 一践行三学会 四大方面㊁八个维度以及二十条具体指标的毕业要求(表1)㊂表1㊀毕业要求内容维度指标践行师德师德规范思想政治素质㊁职业道德修养教育情怀专业认同㊁儿童观学会教学保教知识通识性知识㊁幼儿发展知识㊁幼儿保教知识保教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㊁环境创设与利用㊁活动的组织与实施㊁观察评价能力学会育人班级管理班级常规㊁班级环境㊁班级氛围综合育人环境育人㊁协同育人学会发展学会反思专业发展㊁反思研究能力沟通合作团队合作能力㊁有效沟通技能为有效支撑专业毕业要求,本专业设置了全面覆盖毕业要求的 平台+模块 课程体系㊂ 平台+模块 课程结构体系兼具系统性和灵活性,能够适应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需要[4]㊂通识教育㊁学科专业㊁综合实践教育构成了学前教育课程的三大平台,以此满足社会需求72㊀邢台学院学报第36卷和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㊂具体是由公共必修课程㊁公共选修课程两大课程模块组成通识教育平台,由专业基础课㊁专业必修课㊁专业选修课三大课程模块组成学科专业平台,由必修课与选修课两部分组成综合实践教育平台,模块中又进一步划分了各种课程类型㊂将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各种课程类型与毕业要求建立联系,来支撑 一践行三学会 的毕业要求(图1)㊂图1㊀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示意图㊀㊀二是具体课程支撑毕业要求㊂形成了课程对毕业要求支撑的关联度矩阵,课程对毕业要求支撑度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将课程与毕业要求进行匹配,明确了不同课程所要达到的要求,使得课程的设置具有针对性㊂如‘幼儿园班级管理“课程,对毕业要求中的班级管理具有高度支撑,保教能力和沟通合作具有中度支撑㊂2.调整和优化课程在专业认证背景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根据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进行了调整和优化㊂新修订的培养方案将对毕业要求中具有高支撑度的‘幼儿园班级管理“‘幼儿园游戏与指导“纳入到核心课程中,并从核心课程中移出‘中外学前教育史“㊂设置中增加了一些新的课程,如学科专业平台增加了‘人体解剖生理学“‘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教师专业发展“等课程㊂调整了个别课程的名称㊁课程修习类型以及课程开设顺序㊂如‘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活动设计“更名为‘幼儿园社会教育与活动设计“,‘特殊教育概论“由选修课调整为必修课,‘幼儿园课程与教学论“由第四学期调整为第三学期等㊂专业选修课程方面设置多元化,如‘学前教育名著导读“‘幼儿故事表演与创编“‘幼儿音乐作品赏析“‘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与幼儿园环境创设“等课程,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选择课程,满足兴趣和需要,同时提升专业能力与素养㊂结合用人单位和学生的信息反馈,调整原有课程偏重理论学习现象,加强实践环节㊂实践活动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途径,也是缩短学生理想与现实的重要环节[5]㊂除了专门设有的综合实践平台,明确实践课程的课时外,也重视课内实训环节对教学实践的强化,为进一步推进课内外实践活动展开,将见习㊁实习㊁研习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㊂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不仅考虑学生认知规律,也兼顾到课程之间内在逻辑规律,从第一学期开始,以通识教育课程和教育基础课程为先导,沿着专业理论素养㊁专业技第2期鲁印服,等: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重构研究73㊀能训练㊁专业实践课程顺序依次安排,采取逐步深入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㊁理论素养和实践素养㊂(二)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方面对照‘专业标准“要求对各类课程学分比例进行了调整,并形成了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㊂一是调整了学分比例,使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㊂‘认证标准“要求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支撑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相关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0%,以及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应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5]㊂在新修订培养方案的各类课程中,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占到总学分的28.9%,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相关课程学分占到总学分的27.4%,教师教育类课程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达到其规定学分要求㊂具体各类课程学分对照见表2㊂表2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新修订培养方案各类课程学分对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2019年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总学分不少于64学分专业课程总学分为79学分必修课程学分不少于44学分必修课程学分为73学分教育实践课程不少于18周教育实践课程为32周通识教育课程中人文社科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通识教育课程中人文社科素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28.9%㊀㊀二是形成了 平台+模块 的专业特色课程体系㊂本专业提出 厚师德㊁宽基础㊁强保教㊁会思考㊁能合作 的一体两翼 T 字型高素质专业化幼教人才培养模式㊂ 一体 是以保教能力为中心,着重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今后学生胜任园所保教工作提供有力保证㊂ 两翼 中一方面是与专业相关的师德及人文科学素养的培养,即 厚师德 宽基础 素养的培养过程,另一方面是幼师专业发展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即 会思考 能合作 能力的培养过程㊂ 一体两翼 是围绕保教能力进行的幼师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是对 T 字型人才素养结构的具体描述,也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形象表述㊂本专业通过采用 平台+模块 的立体课程结构,来支撑毕业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图2)㊂课程体系具有宽基础㊁强保教㊁实践取向的特点㊂宽基础表现在通识教育平台的必修课和学科专业平台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占总学分46.2%㊂强保教体现在学科专业平台中的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践平台中大部分课程,占总分41.2%㊂实践学分占总学分40.3%,除了实践取向在实践平台课程中充分体现之外,在理论和技能课程中也得到了体现,如在课程中增加了课内实践学分㊂在课程结构方面,注重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㊁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互通㊁必修课程到选修课程的延伸㊂图2㊀课程体系与一体两翼 T 字型人才培养模式关系示意图(三)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确保每项毕业要求指标点有相应课程内容支撑㊂一方面,选择每门课程中最基本㊁最核心的内容,以确保学生掌握专74㊀邢台学院学报第36卷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㊂另一方面,选择各门课程中最前沿㊁最实际的内容,以保证学生了解本专业发展的新动向,及时更新教育观念㊂同时,将师德教育进一步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使课程体现师德规范内容,如热爱幼儿㊁尊重幼儿㊁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等㊂课程内容离不开教材㊂本专业对教材进行多方面评价,淘汰不适用教材,建立教材动态更新机制㊂如教材选择方面,优先选用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和近几年新版本教材,教材的内容和形式上要符合教育教学和学生认知规律,具备科学性㊁思想性㊁先进性㊁启发性,满足教学上的适用性㊂此外,课程内容基于学前教育的发展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的可获得性,将学前教育领域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的新成果,优秀的保育和教育案例等引入,丰富和更新课程内容㊂(四)课程实施‘认证标准“中明确提出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与方法㊁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1]㊂因此,依照要求对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㊂首先,建立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之间的联系㊂ 师德规范㊁教育情怀㊁保教知识㊁保教能力㊁班级管理㊁综合育人㊁学会反思㊁沟通合作 是毕业要求涵盖的具体内容,将课程目标与上述八个维度进行匹配,说明本课程对毕业要求的具体支撑情况㊂以‘幼儿园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为例,这门课程目标主要支撑毕业要求中 保教知识㊁保教能力和学会反思 三方面内容,具体涉及到的指标点为保教知识中的幼儿保教知识,能力中的一日生活组织与保育㊁活动组织与实施,学会反思中的专业发展㊁反思研究等方面能力㊂其次,将课程内容中每章的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进行对应㊂另外,明确课程评价内容㊁方式㊁标准与课程目标的联系㊂在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中,将具体课程与本专业毕业要求密切联系,使每门课在专业认证工作指导下有据可循,从而课程在目标不断达成中,支撑毕业要求的实现㊂课程实施中,进一步强化学生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㊂如课堂教学中,学生观摩教学视频,进行模拟教学等,鼓励教师运用案例分析法㊁讨论法㊁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㊂利用课堂教学㊁第二课堂以及其他多种活动形式,进一步加强师范生基本功训练与师德养成教育㊂(五)课程评价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是以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为基础,它会受到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的可靠性和合理性的影响㊂因此,在课程评价中建立了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机制㊂评价机制从课程评价依据㊁评价主体与责任人㊁评价方法与周期㊁评价结果及运用等方面进行说明㊂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依据,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主体涵盖了学生和专任教师㊁教学督导与学院管理者㊁校外专家等利益相关方㊂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结合方式,由课程负责人每学期进行评价并撰写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报告㊂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报告中包含对教师和学生主观评价,课程考核成绩的评价,将评价结果与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相联系,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评定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同时,反思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㊂如‘学前教育学“课程达成度评价报告中,以评价课程目标是否实现作为判断标准,通过课程考核成绩发现课程实际目标达成度比较好,但具体围绕幼儿教育教学实践分析有些欠缺,需要在今后的课程中弥补㊂此外,还分析了本门课程目标合理性,并对课程目标定位㊁课程评价方式㊁课程对毕业要求支撑度进行评价㊂通过课程的评价发现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等,进而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发展㊂三、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课程重构的反思(一)课程重构符合专业认证工作需要在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开展下,课程作为重第2期鲁印服,等: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重构研究75㊀要的实施途径,势必要结合认证要求审视原有课程㊂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在原有基础上,对照‘认证标准“二级认证要求进行了重构㊂一方面,课程重构中坚持以 学生中心㊁产出导向㊁持续改进 的专业认证理念,将课程与 一践行三学会 毕业要求之间密切联系,并在课程中分解落实来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㊂另一方面,依据认证中课程与教学部分的要求,从课程设置㊁结构㊁内容㊁实施到评价进行了调整和优化㊂无论是宏观层面上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的调整,还是微观层面上具体到每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变化,都是以认证要求为出发点㊂(二)在持续改进中进一步完善课程课程设置方面需要强化利益相关方对课程设置的反馈机制㊂新的课程设置方案实施后,将通过学生评教㊁任课教师自评反思㊁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民主评议等,搜集课程实施效果的反馈意见㊂同时,依据预期课程设置对于毕业要求的相关目标的达成情况,每学年进行一次课程设置的研讨和微调,建立完善课程设置的长效机制㊂课程结构方面存在课程多㊁学分少㊁学时不足问题,课程需要进一步整合,学分和学时合理安排㊂课程中选修课灵活度有待增强,需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比例,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求㊂课程内容方面在实际教学内容中存在交叉和重合,需要进一步整合课程内容,以避免专业课程之间内容的过度重复㊂课程内容存在更新不及时,前沿研究成果纳入课程内容滞后等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更新,建立动态调整机制㊂课程实施方面存在认证理念落实不到位现象㊂教师能够认同专业认证理念,但并没有完全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进一步学习和体会专业认证理念的精神,并有效地落实在教学各环节中㊂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探索 学生中心 理念的有效落实,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㊂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机制有待完善,需要确保毕业要求进一步落实到课程目标㊁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过程中㊂评价中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进一步重视过程性评价,持续追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㊂同时,要将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作为评估课程实施效果,改进课程教学方式,提升课程整体质量的重要依据㊂秉持 持续改进 的专业认证理念,在评价和反思中不断完善课程,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达成毕业要求,实现培养目标㊂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10-26)[2020-02-29]http:// /srcsite/A10/s7011/201711/t20171106_ 318535.html.[2]许倩倩.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5(02):30-36. [3]田腾飞,任一明.高校师范专业认证的总体设计及实践探索[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 69-74.[4]徐愫芬.转型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35):20-22. [5]李芳霞.地方型师范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J].教育与职业,2014(24):126-128.(责任编辑:马雪玉)。

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类专业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电气自动化系统综合应用竞赛规程

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类专业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电气自动化系统综合应用竞赛规程

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类专业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电气自动化系统综合应用竞赛规程一、赛项目的综合应用竞赛为电气自动化系统综合应用竞赛的简称。

本赛项主要是对接当前市场出现的新技术、新软件,开展的专业综合系统集成应用竞赛。

目的是提升教师工程能力和工程人才培养水平,助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促进各院校新工科专业改革创新与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比赛统一使用电气自动化系统综合应用竞赛平台。

参赛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竞赛任务书要求的系统构思设计、机电设备配置与安装、电气控制系统编程调试、数字化虚拟仿真软件应用、项目化课程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组织实施等。

二、参赛对象1.参赛对象全国高等院校电气类、自动化类、信息类、机电类等专业青年教师。

年龄在45周岁以下(含45岁)。

2.参赛要求(1)本次大赛各赛项均为团体赛项,不跨校组队。

参赛选手须为各校在职教师;(2)综合应用竞赛为2名教师一组;(3)各校报名组队不限专业、不限队数。

三、竞赛要求1.竞赛内容本赛项重点检验选手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智能控制、机电一体化、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专业建设中新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

主要内容为可编程控制系统、机电传动装置、伺服系统、机器人、机器视觉、传感器、组态、互联网、数字化仿真软件等。

竞赛形式为电气控制系统在集成生产线上的应用,包括机电部件的安装、调试与运维,机器视觉与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数字化虚拟仿真软件设计与应用等,同时考核选手临场应变、工作效率、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节能环保意识、操作规范性等职业素质与素养水平。

竞赛时间为4小时。

2.竞赛要求综合应用竞赛参赛团队,须在指定的竞赛设备平台上和规定时间内完成竞赛任务书相关内容要求;(1)系统硬件的设计安装与调试;(2)数字化虚拟仿真设计与应用;(3)项目化课程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组织实施。

3.竞赛平台竞赛设备平台是由技术支持单位提供。

该设备平台集成了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可视化、机电一体化等所需的硬软件环境和条件,以实现某一电气自动化生产线机电控任务的设计安装和调试;平台所采用的控制器、人机界面、伺服系统、编程软件、机器人、机器视觉、智能设备等由企业统一提供;详细平台信息以竞赛网站公布的信息为准。

英语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与思路探析

英语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与思路探析

312020年10期总第502期ENGLISH ON CAMPUS英语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与思路探析文/欧阳静怡一、项目课程与项目化课程体系“项目”一词可指某一项具有特定内容的工作任务。

在教育领域,教师基于课程要求设计出“项目”,将课程要教授的知识融入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实际参与项目下的各环节学习和实践知识点来实现教学目的,像这样围绕某一或某些“项目”的开展实施来实现教学目的的课程就是项目课程。

较之传统形式的教学,项目课程有其独特的优点,其“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前提下,强调知识的应用,将知识与应用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以做促学,提高学生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也提供了平台给学生拓展知识架构、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对于各个学科的教育来说,设计优良的项目课程对提升教学质量以及促成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无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项目课程的建设也成为教育领域一个重点议题。

从目前情况来看,对于项目课程的研究已在高校体系内逐渐铺开来,也有许多成功的项目课程实践。

然而,与此同时,一些探索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其中便有项目课程的体系化问题。

一些项目课程开设的失败让我们注意到,学科下项目课程的创建,若无序无章,则会导致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模糊、培养目标的不明晰甚至是偏离,如此会对教学带来十分不良的影响和后果。

因此,项目课程还须进一步体系化,即在设计“项目”时,不再仅从单一课程视角考量,而要将整个专业的课程架构看作一个整体,从这个整体出发,探索出科学、可行、有效的项目“课程群”结构,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这也是本文所指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含义所在。

下面,笔者将从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学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累积的英语专业项目化教学设计和开展经验,探析英语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及思路。

二、英语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1.以专业特点为出发点。

与传统性专业课程一样,一个专业下的项目课程设计、项目化课程体系即“课程群”的设计必须符合该专业的特点,只有符合专业特点的设计,才能满足该专业的教学需求,并最终实现其教学和培养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化课程实施暂行办法和评价标准为推进学院项目化课程改革进程,将项目化课程改革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暂行办法和评审标准。

一、实施办法
1、项目化课程实施数量要求:各二级学院(部)以专业为单位,每学期开设项目化授课课程门数不低于总课程门数的10%;
2、项目化课程授课评价由学术委员会专职委员、督导办公室及教务处联合给出。

3、项目化课程实施激励机制:项目化课程授课评价优秀,奖励教学工作量的10%;项目化课程授课评价良好,奖励教学工作量的8%;项目化课程授课评价中等,奖励教学工作量的5%.
4、本办法自2011-2012第一学期开始实施,最终解释权归教务处。

二、评审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