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艺术起源的五种学说
( 1 )艺术起源于“模仿”。

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 2 )艺术起源于“游戏”。

代表人是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 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

( 3 )艺术起源于“表现”。

系统地以理论方式提出这种说法的应当首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 4 )艺术起源于“巫术”。

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 5 )艺术起源于“劳动”。

俄国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位的信》中,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证明,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

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动物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

2.你是怎样认识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的?
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

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事实上,巫术在原始社会中同样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

归根结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来自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艺术是人类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艺术的起源应当是原始社会中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3.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1 艺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艺术不断地从非艺术走向专门艺术,从幼稚走向成熟
艺术发展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又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艺术与时代的密切联系还表现在艺术形式的变迁方面。

艺术与时代的密切联系还表现在与其社会盛衰的密切关系上
艺术与时代的密切关系说明,一个时代的艺术是一个时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2.艺术发展的不平衡性
它主要表现在物质生产发展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

艺术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除了经济状态,还有意识形态,社会政治等因素
艺术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但不是绝对的
艺术发展发展的不平衡还有着地理,民族等因素
艺术发展发展的不平衡在艺术内部突出的表现为不同艺术门类发展的不平衡
3 继承与创新,吸收与借鉴对艺术发展有重要作用
结合所学书法专业,谈谈你对“继承与创新是艺术发展的规律”的认识。

4.艺术史上对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模仿说,理念说,表现说,形式说
5.艺术的本质
从艺术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也是特殊的精神生产的理论基点出发,全面地考察了艺术生产完整的动态结构,可以对艺术的本质作出这样的判断:
艺术是人类立足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以审美创作的方式,最为纯真地寻求精神超越的实践活动,亦即艺术是与审美相关的精神创造。

6.艺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艺术具有的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形象性。

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

艺术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主体性。

第一,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第二,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第三,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审美性。

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7.关于文化的定义
关于“文化”的定义,较有影响的是 19 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的:
“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它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8.艺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有不同的文化艺术
不同治理性质的社会有不同的文化艺术
不同语文环境的社会有不同的文化艺术
不同民族构成的社会有不同的文化艺术
9.艺术与宗教
艺术与宗教在认识、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某些共同之处。

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等诸多心理因素,在艺术与宗教领域中都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艺术与宗教的密切联系,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文艺的利用。

宗教影响艺术,首先表现在利用各门艺术来宣传宗教,为艺术提供了宗教题材和内容。

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尤其表现在它具有促进艺术发展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上。

艺术影响宗教,首先表现在参与宗教活动。

艺术与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

马克思指出:“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

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马克思这段经典式的论述,深刻揭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从根本上讲,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丧失,艺术却是对人的自由创造本质的确证;宗教劝人到天国去寻求精神安慰,艺术却鼓励人们热爱并珍
惜现实生活;宗教作为鸦片麻痹人的精神,艺术却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个性的必要手段。

因此,虽然宗教由于利用艺术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但从本质上讲,宗教也阻碍、束缚和限制着文艺的发展。

10.艺术与道德
首先对“道德”予以界定: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活动等内容。

道德是社会的道德,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 1 )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东方美学比起西方美学来,更加重视道德与艺术的联系。

从总体上看,如果说西方美学史上大多是“哲人”对艺术的思考,那么,中国美学史上多数则是“贤人”对艺术的要求。

在先秦典籍中美即善,善即美。

但在孔子看来,“善”比“美”更加重要,是更根本的东西,非常重视艺术的社会伦理道德功能。

一方面是道德影响艺术。

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内在意蕴等体现出来。

另一方面是艺术影响道德。

主要表现在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上。

艺术对道德的影响,还表现在对于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改变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艺术与道德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但是,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它们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

从范围来看,艺术不仅可以反映人们的道德关系,而且可以表现人们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法律关系等等,所以,艺术是从更广泛的范围来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

从方式来看,道德是以概念、原则和规范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艺术却是以形象来具体地描写、刻画或表现这种关系。

从评价标准来看,道德评价和审美评价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前者常常以“善”为唯一标准,后者往往以“真善美”的统一作为标准,形成对艺术作品的道德评价和审美评价的歧异。

还应当看到,并非一切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道德内容,如风景摄影、花鸟画、器乐曲等
( 2 )艺术中的道德内容。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各种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那些再现社会生活的艺术种类如文学、话剧、戏曲、电影、电视等,受道德的影响然更加明显。

对于非再现艺术种类如建筑、音乐、书法、实用工艺等也有道德因素的渗入。

11.艺术的主要功用
审美功用
认识功用
教育功用
娱乐功用
组织功用
审美娱乐作用
审美认知作用
12.审美教育
主要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
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艺术作品,使读者、观众和听众感受与领悟到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

13.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
以情感人寓教于乐潜移默化
结合中国某一时期的美术史论述艺术教育。

14.艺术功用的特点
以审美功用为基础
寓教于乐
艺术的功用在潜移默化中产生
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关于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
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

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

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和分工。

由于艺术生产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使得在艺术家这一总称下,又有许多各自不同的艺术分工。

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由于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精神生产,真正的艺术家绝不把艺术作为谋生或获取名利的手段,而是看作自己毕生的事业和追求,并为之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生命。

第三,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能力。

第四,艺术家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第五,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

艺术家与社会生活。

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
一方面,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因而,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历代艺术家们在这方面都有着许多深切的感受和体会。

的关系。

另一方面,艺术家本人作为创作主体,总是属于一定的民族和时代,他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方面,社会生活作为艺术创作客体,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

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又对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主客体这两个方面,艺术家都与社会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

艺术家的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

艺术才能,是指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它是先天禀赋和后天训练培养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创造力。

无庸讳言,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常常具有超出普通人的艺术天才,具有艺术的天赋和才能。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除了需要艺术家具有一定的技艺和艺术才能外,还需要艺术家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同艺术才能的培养一样,同样需要长期勤奋的学习和实践。

艺术家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艺术创作过程
艺术体验活动(艺术积累,获取素材)、艺术构思活动(艺术构思,生成创作意象)和艺术传达活动(艺术表现,化成艺术形象)
艺术家创作中主要采用的是形象思维方式
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
一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生动具体的形象
二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丰富活跃的想象
三形象思维始终伴渗透着深沉强烈的情感
关于灵感
灵感是左脑的显意识功能和右脑的潜意识功能交互作用的结果,它虽然以偶然的形态出现,却体现了必然的内涵及规律,是以生活情感思想艺术的长期积累为前提的灵感思维
现实主义是指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客观地再现生活,通过典型化的手法塑造富有概括意义的艺术形象的创作方法。

浪漫主义是指依照艺术家的理想和愿望去表现生活,通过充满个性的强烈情感和大胆想象,塑造神奇超凡的艺术形象的创作方法。

创作风格是指艺术家在其一系列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也就是艺术家在其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艺术家的整体特色。

艺术创作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些思想倾向艺术观点和创作风格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艺术派别。

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既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

结合美术作品论述艺术语言
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第一,从一定意义上讲,艺术意蕴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涵义和人文精神。

第二,艺术意蕴就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

第三,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有时由于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第四,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

比起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来,艺术意蕴是一种更加形而上的东西,它是一种哲理或诗情,是这样一种艺术境界。

关于典型
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

艺术典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又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

任何艺术典型,都是在鲜明生动的个性中体现出广泛普遍的共性,在独一无二的个别形象中体现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

艺术典型的个性,是指作品中人物形象非常独特,不仅有独特的外表、独特的行为,独特的生活习惯,而且有独特的性格、独特的感情、独特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这个人物形象应当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

艺术典型不仅在个性中体现出共性,在特殊性中体现出普遍性,而且也在现象中体现出本质,在偶然中体现出必然性。

典型性格或典型人物,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内在的矛盾性,真正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人物深邃的灵魂与内心世界,才能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

艺术作品要想塑造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首先需要艺术家从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出发,对客观现实生活加以艺术概括,在大量的生活素材中发掘出典型人物的原型,再经过艺术加工和艺术虚构,创作出具有较高典型性的艺术形象来。

27.关于意境
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

中国古典诗、画、文、赋、书法、音乐、建筑、戏剧都十分重视意境。

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这种“情”和“境”不是分离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境中有情,情中有境。

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意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理想境界。

作为美学范畴的意境,孕育于先秦至魏晋南北朝,诞生于唐代。

还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直接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意境”还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

第二,“意境”是一种有限无限的超越美。

中国传统关系与艺术理论,从来就是追求一种“韵外之致”或“味外之旨”。

第三,“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中国美学史上,历来有两种不同的审美理想,一种是“错采镂金,雕缋满眼”的美,另一种是“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后者更被看重。

意境”追求天然之美,追求纯真之美,追求素朴之美,归结为一种自然天真的审美趣味,对于中国传统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境与典型的关系
艺术意境与艺术典型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意境在景物中也有人物,意境的产生本身就是情景交融的结果,它一方面以自然景物的意象描述为主,另一方面也必然熔铸进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美学情趣。

简言之,如果说典型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客体,那么意境却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主体;前者侧重于塑造人物形象,后者侧重于抒发艺术家自己的情感。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典型与意境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二者至少在一点上是共同的或一致的-- 它们都是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

艺术典型是在个别的有限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

艺术典型是在个别的人物形象身上体现出共性、普遍性和本质必然性,艺术意境则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让人们领悟出无穷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乃至于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深层意蕴。

或许,从有限中把握无限,
正是艺术的极致境界
典型与意境是属于同一层次的范畴,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刻画艺术形象时,都应当努力达到典型或意境的艺术高度。

作品的展示方法
一通过时间维度来展示艺术作品的是音乐
二通过空间维度来展示艺术作品的是美术
三通过时间和空间维度共同来展示艺术作品的是综合艺术
四在作品的展示方面,最为特殊的是文学
艺术鉴赏
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鉴赏的本身便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

审美直觉
31.艺术鉴赏的基本条件如何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

首先艺术品的审美价值和当下的实际环境构成艺术欣赏的客观条件。

其次鉴赏者的艺术素养,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也构成了艺术欣赏的主观条件。

最后须建立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
艺术修养与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

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

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

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艺术鉴赏的过程
直觉感受层面
深入体验层面
领悟升华层面
请以塞尚作品为例理解构图要素并做图例分析。

请你赏析安格尔作品《泉》。

请以安格尔作品为例理解构图要素并做图例分析。

请你赏析顾恺之的作品《洛神赋图》。

艺术鉴赏的心理
审美注意
感觉知觉
联想想象
情感共鸣
领悟理解
艺术鉴赏方法
涵咏玩味
入后之出
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
艺术评论的类型
论著体小品体签注体
音乐
是以流动的,有组织的声音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

这些包含着人的艺术创作的声音组织被称为音乐作品。

音乐作为人的艺术创造产物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音乐的基本材料——声音具有自然属性。

原始音乐不是纯粹的艺术。

作为艺术的音乐是从非艺术中诞生的。

38.音乐的种类
演唱性音乐,演奏性音乐,歌剧,戏曲音乐
从歌唱形式角度分类单声部歌曲可分为独唱歌曲,齐唱歌曲;多声部歌曲分为重唱歌曲,小合唱歌曲,大合唱歌曲
音乐的特征
表现的特征,形式的特征音乐的存在方式
旋律是音乐中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以致有“旋律是音乐的灵魂”的说法
41.美术的定义
传统意义上的美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它是指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和物质材料,利用平面或空间,创造出具有可视性的艺术形象,进而能给人以美感的客观对象,故它又被称为造型艺术。

美术的产生
劳动为产生最早的美术创造了人的生理和心理条件,使其逐步培养起造型技能,并萌发出稚拙,简朴的审美观念,而巫术活动的需要则是原始美术产生的直接原因
春秋中期的青铜器《莲鹤方壶》
秦《秦始皇兵马俑》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文艺复兴
巴洛克风格
在意大利的罗马兴起,随即在欧洲的天主教国家中风行。

它首先出现在教堂建筑中,以异常豪华,采用大量的装饰曲线和漩涡饰的动态形象,取代了文艺复兴建筑中方形和圆形的静态形式,使得整个建筑立体塑性复杂多变,动态强烈。

浪漫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不同
浪漫主义艺术家不能容忍推崇新古典主义的学院派坚持强调正确素描和继续模仿古典雕像的做法,认为色彩比素描更加重要,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浪漫主义艺术家积极的反映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对正义和幸福的向往,对个性和情感表现的强调,对幻想的主观世界的偏爱,对寓意和对比以及灿烂色调,大胆构图的爱好,与新古典主义艺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反思文革的伤痕美术之后出现了乡土写实美术,以后经过以西方现代主义美术为参照的“85新潮”的有力冲击,人们艺术观念大大解放,在纯美术创造上,逐渐形成了多元格局
油画的产生 15世纪初倪德兰画家凡。

爱克尔兄弟
雕塑就其空间占有形式分为圆雕,浮雕透雕
绘画艺术。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是一门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艺术手段,在二度空间 (即平面) 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绘画种类繁多,范围广泛。

从体系来划分,绘画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方绘画两大体系。

52.中国画,简称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成为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

其特点:
第一,表现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

因此,中国画又可称之为“水墨画”或“彩墨画”。

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 ( 即可移动的远近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

中国画营造的空间多种多样,但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种,即:全景式空间、分段式空间和分层式空间。

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四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也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诗、书、画、印交相辉映的特色。

第四,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

中国画的传统画法有工笔画,也有写意画。

前者用笔细致工整,结构严谨,无论人物或景物都刻画得十分具体入微;后者笔墨简练,高度概括,洒脱地表现物象的形神和抒发作者的感情。

不管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在处理形神关系时都要求“神形兼备”,在造型和意境的表达上都要求“气韵生动”。

中国画总体上的美学追求,不在于将物象画得逼真、肖似,而是通过笔墨情趣抒发胸臆、寄托情思。

“搜尽奇峰打草稿”所反映出的艺术家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