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判定规则

合集下载

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

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

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主要是指对于违反市场经济秩序,扰乱正常市场竞争环境的各类行为采取法律手段进行规制和制裁。

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广泛涉及虚假宣传、价格欺诈、商业诽谤、恶意评价等行为。

以下为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内容。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我国公认的专门规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适用于网络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该法规定了各类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虚假宣传、恶意比较、商业贿赂等,并对这些行为给予了明确的法律规制。

该法明确规定了虚假宣传行为的认定标准和法律后果。

对于虚假宣传行为,消费者可以请求赔偿,并有权要求发布虚假宣传的商家公开赔礼道歉或者撤回虚假宣传,修正发布的虚假宣传内容。

该法还规定了商业秘密的保护,以及不正当竞争与反垄断的关系等内容。

二、网络广告法律法规网络广告是网络市场中重要的营销手段,但同时也存在着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针对网络广告的不正当行为,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明确的规制。

《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要求互联网广告必须真实、合法、准确、完整,并应当公示级别和类别(如:广告、信息等),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根据《广告法》的规定,网络广告的发布者、经营者需要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并承担法律责任。

三、电商平台的自律规则电商平台作为网络市场的核心,具备自律规则,对于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也进行了规制。

阿里巴巴集团出台了《电商反不正当竞争行为投诉处理规则》,规定了商家不能利用虚假宣传、恶意评价等行为扰乱市场竞争秩序,并对违规商家进行处罚。

一些电商平台还通过打击虚假交易、整顿商标侵权等方式,加强了对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维护了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主要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电商平台的自律规则。

这些规定对于构建公平、有序的网络市场竞争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不正当竞争商业诋毁和虚假宣传的法律惩处

不正当竞争商业诋毁和虚假宣传的法律惩处

不正当竞争商业诋毁和虚假宣传的法律惩处不正当竞争、商业诋毁和虚假宣传的法律惩处不正当竞争、商业诋毁和虚假宣传是当今商业领域中非常耐人寻味的问题。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一些企业为了获取商业利益,往往采取不正当手段,例如恶意诋毁竞争对手的形象,发布虚假广告宣传,从而误导消费者,破坏商业秩序。

为了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国家对不正当竞争、商业诋毁和虚假宣传的行为进行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并对违法行为予以严惩。

I. 不正当竞争的法律界定和种类不正当竞争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采取违反诚信原则、破坏公平竞争秩序的行为。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了明确界定。

根据法律规定,不正当竞争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行为:1. 假冒他人的商业名称或者恶意注册、抢注他人商标;2. 误导、混淆消费者,制造虚假广告宣传;3. 有损竞争对手商业信誉,进行不实诋毁;4. 通过商业贿赂等手段获得商业利益;5. 盗取商业秘密,窃取竞争对手的技术或商业信息。

II. 商业诋毁的法律责任和应对措施商业诋毁是一种通过利用言论、宣传等手段,诋毁竞争对手的商业声誉,从而获取商业利益的行为。

我国对商业诋毁行为的法律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1. 侵权责任:根据《侵权责任法》,任何人未经他人同意,使用、发布、传播商业诋毁信息,损害他人商业声誉的,应承担侵权责任,赔偿相关损失;2. 反不正当竞争责任: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商业诋毁行为被认定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受到相应的法律惩处;3. 行政处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对商业诋毁行为实施行政处罚,如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

针对商业诋毁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1. 加强企业形象管理,树立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品牌形象;2. 及时发现并监控潜在的商业诋毁信息,采取相应的法律手段进行维权;3. 建立舆情监控和公关危机处理机制,及时回应和消除负面舆论;4. 提高员工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杜绝内部人员参与商业诋毁行为。

虚假宣传的认定及处罚标准

虚假宣传的认定及处罚标准

虚假宣传的认定及处罚标准虚假宣传是指企业在销售、广告、宣传等活动中利用虚假信息、不客观陈述、夸大宣传等手段误导消费者,达到欺骗、诱骗的目的,对消费者权益造成威胁。

虚假宣传作为一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限制和处罚。

虚假宣传的认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是否存在虚假宣传的事实依据。

虚假宣传需要有客观的事实依据,如果没有事实依据或者存在严重夸大事实的情况,则属于虚假宣传。

2.是否具有误导性。

虚假宣传的主要目的是误导消费者,如果企业以不客观陈述、夸大宣传等手段误导消费者,就属于虚假宣传。

3.是否造成消费者权益的损害。

虚假宣传如果导致消费者受到经济损失或者其他损害,则应该认定为虚假宣传。

对于虚假宣传行为,应该进行相应的处罚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责令改正。

对于虚假宣传行为,应该给予企业一定的改正机会,要求其停止虚假宣传行为,并确保同类的宣传不会再出现相同或类似的虚假信息。

2.罚款。

对于严重的虚假宣传行为,应该给予一定的罚款处罚。

罚款的数额应该根据虚假宣传的情节轻重程度、受到的影响和违法所得等多个因素综合考虑。

3.撤销广告。

对于存在虚假宣传的广告,应该及时撤销,以减少对消费者的影响。

4.公开道歉。

对于虚假宣传造成的后果比较严重的,企业应该公开道歉,向消费者说明企业的错误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虚假宣传是一种违法行为,需要受到法律的限制和处罚。

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企业应该加强自律,尽量避免虚假宣传行为的发生。

消费者也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对企业的宣传信息进行审慎判断,以免受到虚假宣传的影响。

反不正当竞争法处罚标准

反不正当竞争法处罚标准

反不正当竞争法处罚标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竞争日益激烈,不正当竞争行为也愈发猖獗。

为了保护市场公平竞争,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我国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

该法规定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和处罚标准,为打击不正当竞争提供了法律依据。

本文将从反不正当竞争法处罚标准的角度,探讨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惩罚力度和应用实践。

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了多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虚假宣传:指企业在广告、宣传资料中故意夸大产品性能、效果、质量等,或者虚假宣传自己的荣誉、声誉、规模等,误导消费者,造成不良影响。

2.侵犯商业秘密:指企业之间在商业活动中,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对方商业秘密,或者未经授权擅自使用他人商业秘密,造成经济损失。

3.恶意诋毁:指企业之间在商业活动中,通过虚假宣传、抹黑对手等手段,诋毁竞争对手的商誉、品牌形象,造成恶劣影响。

4.不正当价格行为:指企业在市场活动中,通过不正当的价格手段,例如低价倾销、价格欺诈等,扰乱市场秩序,损害公平竞争。

5.不正当竞争协议:指企业之间通过垄断、限制竞争等不正当手段,达成不合理的商业协议,损害公平竞争。

二、处罚标准对于不正当竞争行为,我国法律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标准。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对于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处罚方式:1.行政处罚:对于违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企业,行政机关可以采取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行政处罚措施。

其中,罚款数额最高可达到违法所得的三倍。

2.民事赔偿:对于不正当竞争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受害方可以向侵权方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经济损失、精神损失等。

根据实际情况,法院可以判决赔偿金额。

3.刑事追究:对于严重违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行为,如商业贿赂、商业诈骗等,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依据《刑法》的规定,对于商业贿赂行为,最高可处5年有期徒刑和罚金;对于商业诈骗行为,最高可处10年有期徒刑和罚金。

三、应用实践《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实施,有效地打击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了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虚假宣传罪立案标准

虚假宣传罪立案标准

虚假宣传罪立案标准虚假宣传是指企业或个人在商品、服务等方面做出不实宣传,误导消费者,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明确规定了虚假宣传罪的立案标准,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

首先,虚假宣传罪的立案标准是指在虚假宣传行为中,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发布虚假广告、宣传资料或者利用其他方式进行虚假宣传的行为;二是虚假宣传的内容涉及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功能、用途、生产地、规格、销售状况、价格等重要事项;三是导致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因此而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只有具备以上三个条件,才能构成虚假宣传罪,才能依法立案。

其次,虚假宣传罪的立案标准还包括了量刑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八条的规定,对于虚假宣传罪,如果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的,可以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虚假宣传罪的量刑标准也是十分严格的,以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另外,对于虚假宣传罪的证据标准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虚假宣传罪的立案审查中,需要充分收集、固定相关证据,包括但不限于虚假宣传的广告、宣传资料、消费者投诉、专家鉴定等,以确保能够充分证明被告人的虚假宣传行为,从而依法进行定罪量刑。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对于虚假宣传罪的立案标准,司法机关应当依法严格审查,确保不冤枉一方,也不放过一方。

在立案审查中,需要充分尊重事实、依法保护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同时也要严格依法打击虚假宣传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综上所述,虚假宣传罪的立案标准是十分严格的,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构成虚假宣传罪。

在司法实践中,需要依法依规对虚假宣传行为进行严格打击,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

同时,企业和个人也应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得进行虚假宣传,以维护公平竞争和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

虚假宣传的认定条件和标准

虚假宣传的认定条件和标准

虚假宣传是指在商业活动中,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或者服务做出与实际内容不相符的虚假信息,导致消费者误解的行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认定条件和标准:
1. 与实际情况不符:宣传内容与商品或服务的实际情况明显不符,包括质量、性能、功能、成分、产地等方面。

2. 引人误解:宣传内容容易使消费者产生错误的理解或误导,使其对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产生混淆。

3. 重要信息隐瞒或歪曲:故意隐瞒或歪曲与商品或服务相关的重要信息,如使用限制、风险、副作用等。

4. 对比宣传不公正:通过与其他产品或服务的不公正对比来突出自己的优势,而实际上这种对比是不准确或不具有可比性的。

5. 夸大宣传:过分夸大商品或服务的优点、效果或性能,使用夸张、绝对化的语言或图像。

6. 无根据的宣称:没有科学依据或合法证明支持的宣称,如虚假的健康、环保或质量认证。

7. 影响购买决策:虚假宣传的内容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虚假宣传的认定需要综合考虑广告内容、宣传方式、消费者认知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因素。

在实际情况中,如果消费者认为自己受到了虚假宣传的侵害,可以向相关部门投诉或寻求法律援助。

民法典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与处理

民法典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与处理

民法典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与处理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在经济竞争中,企业或个人采用不公平、不合法、不道德的手段进行竞争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其他竞争方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为了规范市场竞争行为,保障公平竞争环境,我国于2021年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该法典明确了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与处理办法。

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虚假宣传:指企业或个人在商品广告、促销活动中发布虚假的宣传信息,误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损害公平竞争的行为。

2.侵害商业秘密:指以非法手段获取他人商业秘密或者披露、使用他人商业秘密,损害他人的商业秘密权益。

3.恶意比价:指企业或个人以不正当手段、损害他人价益的目的进行价格比较,并造成不正当竞争的行为。

4.侵害商标权:指未经商标权人许可,擅自使用商标,容易引起公众对商品的混淆,损害商标权人的权益的行为。

5.恶意诋毁:指企业或个人对他人的商品、服务、声誉进行虚假宣传、恶意诽谤、诋毁的行为,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商业信誉。

6.不正当竞争协议:指企业之间通过合谋、串通、分工等手段,违背公平竞争原则达成的协议,限制、排斥竞争和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

以上仅是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一部分,根据具体情况和市场变化,不正当竞争的形式还可能不断涌现。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处理主要包括:1.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民法典强调了公平竞争的重要性,规定了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禁止和惩罚。

例如,对进行虚假宣传的行为可以采取停止虚假宣传、公开赔礼道歉、恢复受害方声誉等惩罚措施。

2.赔偿受害方损失。

对于不正当竞争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法律规定了赔偿责任。

受害方可以依法向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责任方提起赔偿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恢复市场秩序。

民法典规定,经营者通过不正当竞争行为获得的利益应当返还给受害方或者国家,恢复市场秩序。

不公正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

不公正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

不公正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它体现了市场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然而,竞争也可能引发一些不公正行为,给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带来危害。

因此,法律对不公正竞争行为进行了规制,以维护市场的公平和健康发展。

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在竞争中违背诚实信用原则,采用不正当手段获取竞争优势,干扰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这些行为通常包括虚假宣传、侵犯商业秘密、恶意诋毁竞争对手等。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主要依靠案例积累和司法解释进行问题的裁决。

这种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界定有助于法律规制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并适应新形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虚假宣传的规制虚假宣传是最常见的不公正竞争行为之一。

企业通过虚假宣传夸大产品功能、性能或效果,误导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从而获取不当竞争优势。

针对虚假宣传,我国法律规定了一系列限制和制裁措施。

首先,我国《广告法》对虚假广告的范围、表现形式和处罚标准进行了规定。

广告发布者应当对广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再者,消费者还可以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提起诉讼,维护自身权益。

这些规定和制裁措施有助于有效遏制虚假宣传的蔓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商业秘密的保护与打击商业秘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商业秘密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不公正竞争行为往往伴随着商业秘密的侵犯和泄露。

为此,我国制定了相关法律来保护商业秘密,同时开展打击商业秘密侵犯的行动。

一方面,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做出了明确规定。

未经权利人许可,盗取、披露或使用商业秘密将承担法律责任。

另一方面,司法机关还积极开展商业秘密保护和打击行动,加大对商业秘密侵权者的处罚力度,以维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和商业利益。

四、竞争对手恶意诋毁的惩治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一些企业采用恶意诋毁竞争对手的手段。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竞争对手的声誉,也扰乱了市场的秩序。

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处罚标准

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处罚标准

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处罚标准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主体之一借助于市场支配地位、技术优势、商业信誉或者其他优势条件,采取欺诈、贿赂、恶意诽谤、损害消费者利益等手段,扰乱市场秩序,侵犯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的一种行为。

不正当竞争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损害了经济主体的利益,因此各国都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了明令规定,并制定了相应的处罚标准。

在中国,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处罚标准主要体现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包括了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处罚标准。

下面将就这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处罚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欺骗消费者行为。

欺骗消费者行为是指经营者在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产地、价值等方面,通过虚假宣传、标注或者其他方式向消费者作虚假宣传,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商业信誉以及消费者的利益。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于欺骗消费者行为,相关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可以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第二,损害其他经营者商业信誉行为。

损害其他经营者商业信誉行为是指经营者在商业活动中诽谤其他经营者或者其商品或者服务,损害其商业信誉。

对于这种行为,相关主管部门同样可以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可以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也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第三,恶意比价行为。

恶意比价行为是指企业高价或者低价向消费者出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导致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对于这种行为,相关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可以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也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第四,无偿赠送商品行为。

无偿赠送商品行为是指企业免费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导致市场秩序混乱,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对于这种行为,相关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可以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也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第五,有偿赠送商品行为。

有偿赠送商品行为是指企业以低于成本价格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导致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法律对于虚假宣传的罚款标准是多少

法律对于虚假宣传的罚款标准是多少

法律对于虚假宣传的罚款标准是多少虚假宣传是指企业或个人在商品或服务的广告、宣传、包装等信息发布中,使用不真实、夸大、误导性等手段,误导消费者或操纵市场的行为。

为了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消费者权益,法律对虚假宣传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并规定了相应的罚款标准。

一、虚假宣传的法律依据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对虚假宣传行为进行了严格约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此法规定了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其中包括虚假宣传行为,并对其进行了明确的处罚标准。

2.《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广告法对广告内容发布进行了细致规定,明确了虚假宣传的概念,并规定了相关处罚。

3.《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法律明确规定了消费者的权益和维权渠道,并对虚假宣传行为提供了法律支持。

二、虚假宣传的罚款标准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虚假宣传的罚款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对于虚假宣传行为,一般情况下,责令停止虚假宣传,可以处以罚款,最高不超过广告费用的三倍。

对于情节严重的虚假宣传行为,可以处以更高的罚款。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规定,对于虚假宣传行为,广告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按照广告费用的20%至30%处以罚款,对于情节较重的虚假宣传行为,罚款幅度可以适当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罚款金额的确定还需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包括虚假宣传的影响范围、违法所得等因素,并由相关部门进行认定和裁决。

三、进一步完善虚假宣传的惩罚措施尽管我国已经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虚假宣传行为进行了规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罚款标准不尽合理、执行力度不足等。

为进一步完善虚假宣传的惩罚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加大对虚假宣传行为的打击力度:要加大对虚假宣传行为的查处力度,依法追究相关企业和个人的责任,以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2.建立严格的罚款标准体系:要确保罚款标准合理,充分考虑虚假宣传的严重性和影响范围,划定合理的罚款幅度,杜绝过轻或过重的处罚。

经济法对不正当竞争的法律制裁

经济法对不正当竞争的法律制裁

经济法对不正当竞争的法律制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不正当竞争现象在市场中愈发突出,给企业经营和消费者权益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为了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各国纷纷采取了经济法的方式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法律制裁。

本文将从经济法对不正当竞争的定义、不正当竞争的种类和经济法的法律制裁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经济法对不正当竞争的定义不正当竞争是指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以虚假宣传、恶意搭便车、商业诋毁等手段,侵害其他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

经济法对不正当竞争的认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虚假宣传:虚假宣传是指企业对产品或服务进行不实的宣传,夸大产品的性能、功效或欺骗消费者,以此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

2. 恶意搭便车:恶意搭便车是指企业以非正当手段利用其他企业的声誉、知识产权或市场份额等资源,获得不当利益,损害其他企业的合法权益。

3. 商业诋毁:商业诋毁是指企业通过抹黑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给消费者造成误导,降低竞争对手的市场竞争力。

二、不正当竞争的种类根据不正当竞争的不同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1. 虚假宣传类:包括虚假广告、虚假标签和包装、虚假宣传口号等。

此类行为容易误导消费者,损害消费者权益,并且扰乱市场秩序。

2. 不正当竞争手段类:包括恶意抢占市场份额、非法使用别人知识产权、商业贿赂、限制竞争等手段。

此类手段会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限制其他企业的发展空间。

3. 商业诋毁类:包括侵害商业秘密、散布谣言诽谤竞争对手、贬低竞争对手形象等。

这种行为会直接损害竞争对手的声誉,削弱其市场竞争力。

三、经济法的法律制裁为了规范市场秩序和维护公平竞争环境,各国通过制定经济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实施法律制裁。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竞争法制:各国制定了竞争法,并设立竞争管理机构,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管。

竞争法主要针对垄断、不正当竞争等行为进行法律制裁。

2. 损害赔偿:受害方可以依法要求侵权方进行赔偿,赔偿金额应考虑实际损失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后果。

新不正当竞争法规制下的虚假宣传行为判定

新不正当竞争法规制下的虚假宣传行为判定

新不正当竞争法规制下的虚假宣传行为判定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间的宣传竞争也日益激烈,而虚假宣传行为的存在与蔓延更是给消费者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为此,国家针对此问题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广告法》,但是由于这些法律条款比较笼统,对于虚假宣传行为的防范和处罚力度并不足够。

近期,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广告、社交媒体以及电子商务等方式广泛应用,企业的宣传手段也不断更新,使得虚假宣传的形式与手段更加复杂和隐蔽。

这时候,必须依靠更为严格的法规来规范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即《新反不正当竞争法》。

下面,笔者就新法规下的虚假宣传行为进行一些讨论和分析。

一、虚假宣传的划定标准虚假宣传是指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导致消费者蒙受损失,而发布的虚假信息,它是违反商业道德和公平竞争的行为,会导致消费者产生不良后果和恶劣影响。

虚假宣传行为判定的标准是基于公认的常识和规定,判定标准分为三类:一是有关企业的属性、产品、服务、经营状况等所发布的信息;二是对于消费者的误导、欺骗、错误的信息给予的效果;三是违反公共道德、侵犯消费者诚信、选择自由权等方面的影响。

虚假宣传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虚假宣传行为具有很高的隐蔽性和合理化,很难被消费者发现;其二,虚假宣传内容更具有操作性,通常是通过曲解其产品特性等方式描述,或是选择一些有限实例进行证明或说明,使得消费者无从辨别;其三,虚假宣传行为更可能导致消费者选择失误和蒙受经济损失。

二、虚假宣传防范机制在新不正当竞争法规制下,针对虚假宣传行为的防范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自我约束机制。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一种防范虚假宣传的方式。

企业在宣传产品服务时应当真实宣传,不得夸大宣传,不得模糊宣传。

同时要对员工进行宣传培训,加强对市场竞争法规制的认识。

2.监管机制。

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对虚假宣传行为进行更加有效的监管和处罚。

通过加强市场趋近机制,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和内外部信息交流机制,营造公正、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

虚假宣传罪立案标准

虚假宣传罪立案标准

虚假宣传罪立案标准虚假宣传是指企业或者个人在商品、服务的宣传中,利用不实信息、夸大产品性能、误导消费者等手段,对产品或服务进行虚假宣传,从而获得不当利益的行为。

虚假宣传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因此,针对虚假宣传行为,我国法律规定了一定的立案标准。

首先,虚假宣传必须具备主观故意。

也就是说,虚假宣传者必须是有意地发布虚假信息,其行为不是出于疏忽或者无心之过。

只有具备了主观故意,才能构成虚假宣传罪的立案条件。

其次,虚假宣传必须具备客观事实依据。

也就是说,虚假宣传的内容必须是与客观事实不符的。

在进行虚假宣传时,必须是对产品或服务的性能、功能、质量等进行了虚假宣传,而非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况。

只有具备了客观事实依据,才能构成虚假宣传罪的立案条件。

再次,虚假宣传必须具备社会危害性。

也就是说,虚假宣传的行为必须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虚假宣传不仅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也会扰乱市场秩序,影响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行。

只有具备了社会危害性,才能构成虚假宣传罪的立案条件。

最后,虚假宣传必须具备一定的后果。

也就是说,虚假宣传的行为必须已经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后果。

这个后果可以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也可以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后果,才能构成虚假宣传罪的立案条件。

总的来说,虚假宣传罪立案标准是一个相对严格的标准,必须具备主观故意、客观事实依据、社会危害性和一定的后果。

只有在这些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才能构成虚假宣传罪,才能依法立案追究责任。

希望广大企业和个人能够遵守法律法规,不进行虚假宣传,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社会环境。

不正当竞争行为之虚假宣传行为

不正当竞争行为之虚假宣传行为

不正当竞争⾏为之虚假宣传⾏为虚假宣传⾏为是指经营者利⽤⼴告和其他⽅法,对产品的质量、性能、成分、⽤途、产地等所作的引⼈误解的不实宣传。

以⼴告或其他⽅式销售商品,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促锖⼿段。

但各类虚假⼴告和其他虚假宣传,或乱⼈视听,有害精神⽂明;或直接误导⽤户及消费者,使其作出错误的消费决策,引发了⼤量社会问题;或侵犯其他经营者,特别是同⾏业竞争对⼿的合法利益,造成公平竞争秩序的混乱。

⼴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均将此类⾏为作为必须禁⽌的违法⾏为予以规范。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利⽤⼴告和其他⽅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途、⽣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误解的虚假宣传。

⼴告的经营者不得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告。

⼴告法第4条规定,⼴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1.⾏为要点:(1)⾏为的主体是⼴告主、⼴告代理制作者和⼴告发布者。

在某些情况下,三者⾝份可能重叠。

(2)上述主体实施了虚假宣传⾏为。

(3)上述虚假⼴告或虚假宣传达到了引⼈误解的程度,因⽽具有社会危害性。

(4)主观⽅⾯,⼴告商在明知或应知情况下,⽅对虚假⼴告负法律责任;对⼴告主,则不论其主观上处于何种状态,均必须对虚假⼴告承担法律责任。

2.法律责任:(1)经营者(⼴告主)的法律责任。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4条第1款规定,经营者利⽤⼴告和其他⽅法,对商品作引⼈误解的虚假⼴告的,监督检查部门应责令停⽌违法⾏为,消除影响,并可根据情节处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2)⼴告商的法律责任。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4条第2款规定,⼴告经营者在明知或应知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告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违法⾏为,没收违法所得,并依法处以罚款。

这⾥的“依法”,指⼴告法。

⼴告法第37条规定的罚款,指⼴告费⽤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情节严重的,可停⽌其⼴告业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连带责任。

虚假宣传的界定

虚假宣传的界定

“虚假宣传” 在《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广告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电信条例》等多部法律法规中均有涉及,但因其处罚部门不同、处罚标准各异,导致在实务操作中见仁见智,用什么“法”的都有。

那么在何种情况下,适用何法,才是“适用法律正确”?一、“虚假宣传”的界定按着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虚假宣传”是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之一,通常也称为“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虚假的宣传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分为两类:一类是虚假宣传,一类是引人误解的宣传。

虚假宣传是指商品或服务的宣传内容与商品或服务的客观情况不符。

如将非获奖产品宣传为获奖产品。

引人误解的宣传是指可能使宣传对象或受宣传影响的人对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产生错误的联想,从而影响其购买决策的宣传。

如某家具店的广告称“本店销售意大利聚酯漆家具”,消费者一般理解为销售的是意大利家具,而实际上是使用了意大利聚酯漆的家具。

虚假宣传的判断标准是以客观事实为认定标准,其宣传内容必定是假的、不实的。

而引人误解的宣传是以消费者、用户的主观判断为标准,即使宣传的内容是真实的,但却产生了引人误解后果,仍然是违法的。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以上概念包含了虚假宣传的形式、虚假宣传的内容、虚假宣传的法律特征、虚假宣传认定的条件、虚假宣传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2007年1月17日公布了“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首次明确了虚假宣传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内涵。

该司法解释规定,以明显的夸张方式宣传商品,不足以造成相关公众误解的,不属于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

虚假宣传的处罚规则

虚假宣传的处罚规则

虚假宣传的处罚规则对虚假宣传行为处罚规定:第一条为公正合理实施对虚假宣传行为(含“引人误解的宣传”行为,下同)的行政处罚,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对虚假宣传行为的行政处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浙江省反不正当竞争条例》等相关规定。

第三条对商业信誉或者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制作方式、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经营状况、售后服务等作虚假宣传或者作引人误解的宣传的,罚款1.5万元。

有下列事实的,应当分别计算,合并确定罚款的基本标准:(一)虚假宣传的内容有2项的,罚款增加5000元,以后每增加一项,增加罚款5000元;(二)因虚假宣传行为而发生的经营额达到5万元的,增加罚款1万元;超过5万元的,每增加5000元,增加罚款1000元;(三)虚假宣传行为延续的时间达到三个月的,增加罚款1万元;超过三个月的,每增加1个月,增加罚款3000元;(四)利用广告进行虚假宣传的,广告费用达到5000元的,增加罚款5000元;超过5000元的,每增加1000元,增加罚款2000元。

第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在罚款的基本标准基数上增加罚款比例,从重处罚:(一)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受到处罚后,再次实施的,增加20%;(二)雇佣或者伙同他人进行欺骗性销售诱导的,增加20%的罚款额;(三)作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的,增加20%的罚款额;(四)刊登、发布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声明性公告的,增加20%的罚款额;(五)隐瞒事实、提供虚假材料的,增加30%的罚款额;(六)拒绝监督检查,阻碍执法人员进入其经营场所或者其他违法行为实施地,抢夺与违法行为有关的财物、资料等,采用暴力手段的,增加40%的罚款额;未采用暴力手段的,增加30%的罚款额;(七)无正当理由不按《询问通知书》指定的时间和地点接受询问的,增加10%的罚款额;拒不接受询问,阻扰调查的,增加20%的罚款额;(八)不履行法定义务,经告知后仍然拒不提供有关帐册、协议、单据、文件、记录、业务函电和其他资料的,增加20%的罚款额;(九)虚假宣传行为造成他人严重损害或者引起群体投诉的,增加40%的罚款额;(十)其他应当从重处罚的情形。

虚假宣传罚款标准

虚假宣传罚款标准

虚假宣传罚款标准
(实用版)
目录
1.虚假宣传的定义
2.虚假宣传的法律规定
3.虚假宣传的罚款标准
4.虚假宣传的案例
5.虚假宣传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正文
虚假宣传是指经营者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对商品或者服务做出与实际不符的夸大、虚假表示,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还会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因此我国法律对虚假宣传有严格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虚假宣传是违法行为,可以处以罚款等处罚。

具体的罚款标准取决于虚假宣传的情节和影响,如果虚假宣传行为严重,罚款可能会更高。

近年来,我国对于虚假宣传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许多虚假宣传案件得到了查处。

比如,某知名保健品企业因为虚假宣传,被罚款超过亿元。

这个案例就提醒我们,虚假宣传不仅会损害消费者权益,也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法律风险。

对于消费者来说,如何预防和应对虚假宣传呢?首先,消费者要增强自身的消费意识和法律意识,对于经营者的宣传要保持警惕。

其次,消费者可以查阅相关法律法规,了解自己的权益,如果发现虚假宣传行为,可以向相关部门投诉或者举报。

总的来说,虚假宣传是一种违法行为,我国法律对此有严格的规定和处罚。

消费者要增强自身的防范意识,学会维护自己的权益。

第1页共1页。

商家虚假宣传如何认定?

商家虚假宣传如何认定?

一、法律对于虚假宣传行为的规定虚假宣传是指经营者在商业活动中为了获取竞争优势和不正当利益,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做出与实际内容不相符的虚假信息,导致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产生误解的行为,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广告的经营者不得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三条规定:“广告应当真实合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第四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从法律规定来看,虚假宣传行为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利用广告和其他方法进行虚假宣传,其他方法有哪些,竞争法中并没有作明确规定。

二、商家虚假宣传认定标准虚假宣传的主体是经营者,包括广告主、广告代理制作者和广告发布者以及其他与广告宣传行为有关的的团体等。

虚假宣传的目的是获取竞争优势和一些不正当利益。

商家通过对商品或服务做虚假广告或其他方式进行虚假宣传,欺骗或误导消费者购买自己的商品或服务,达到自己的市场竞争目的。

如果商家在宣传时,并没有对商品作出明确的解释,从而引起了消费者的误解,这种过失心态是否也被认为是虚假宣传呢?我国法律规定,认定商家只要作出“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客观上发生了让消费者误解的行为,不管是故意还是过失,都认定是虚假宣传。

行为结果达到引人误解的程度。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但对其内容及判断标准并没有做具体的规定,往往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一些争议。

在这里我们对虚假宣传一些常见的情况进行界定:引人误解的真实宣传是否构成虚假宣传?有些商家会将自己的产品优势与竞争对手产品的劣势做比较,误导消费者的判断。

像这类并未对全部事实进行充分表述,导致消费者产生误解,应该属于虚假宣传。

虚假销售处罚规定

虚假销售处罚规定

虚假销售处罚规定
虚假销售是指销售者在产品、服务的宣传、广告、标示、包装、说明书等形式中虚假宣传或者虚构事实,误导消费者购买产品或者接受服务,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为了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虚假销售处罚规定。

首先,在中国,虚假销售行为是被明确规定禁止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虚假宣传行为是禁止的,包括下列行为:
1. 虚假陈述产品的性能、功能、质量等;
2. 虚构或者伪造事实欺骗消费者;
3. 非法使用他人商标、专利、著作权等知识产权。

根据该法律规定,对于虚假宣传行为,相关部门有权对其进行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止发布虚假宣传等处罚。

其次,虚假销售行为还涉及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

对于虚假宣传行为,消费者可以要求销售者承担赔偿责任,包括退款、赔偿损失等。

此外,还有行政部门和监管机构对虚假销售行为进行处罚的权力。

例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虚假销售行为进行监管和处罚。

他们可以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虚假
销售行为的企业进行罚款、吊销营业执照、实施行政处罚等措施。

总之,虚假销售行为在中国是被严厉禁止的。

相关部门和机构对虚假销售行为进行了规范和处罚,以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消费者在遇到虚假销售行为时可以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并通过举报和投诉来揭露虚假销售行为,促使相关部门和机构采取相应措施处罚虚假销售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判定规则
【关键词】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判定规则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 -0009-01
随着当前我国网络和广告文化的盛行,商业宣传在市场竞争的作用日益显著,具有吸引力的商业宣传往往能很好地为经营者开拓市场、从而促进销售。

目前的市场交易中,商业宣传不但是经营者竞争的关键,也在无形中影响着许多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

可是,随着当前广告业的发展,虚假广告也在利益的驱动下泛滥,这严重影响着竞争的正当性。

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虚假宣传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作一个详细而明确的规定,引导商业宣传的良好健康发展。

一、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内涵
(一)虚假宣传的概念
虚假宣传是我国反不正当竞争的一个重要概念。

“虚假”是指与实际的情况不符,即包括歪曲事实和凭空捏造事实两种情况。

“宣传”是指个人或者团体借助媒体或别的手段表达自己的主张,从而影响受众的一种活动。

因此,“虚假宣传”的意思就是企业或者个人借助某种媒介来对自己的产品进行跟实际情况不符合的宣传,这种宣传会给接受它的人造成影响。

而它作为当今社会上的一种不正当行为,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有关专家给出的相关解释是“以歪曲事实、捏造虚构事实或者其他误导性的方式来对商品质量作出和实际情况不符合的宣传”。

因此,虚假宣传的特点即是广告宣传的内容与实际的客观情况不相符。

(二)“虚假宣传”与“引人误解”
在有些宣传中,尽管广告中的宣传内容是真实存在的,但是这些广告可能会引导消费者对产品产生错误的认识,这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不正当竞争行为。

因此,虚假宣传和引人误解共同作为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重要内容是缺一不可的。

比如说以下行为都属于虚假宣传的范围:①对商品作片面的宣传和对比;②把科学上还没有做出定论的观点和现象当作事实用于宣传;③用歧义的具体语言或者其他一些引人误解的方式来进行商品的宣传。

而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在意义上表明虚假宣传主要有虚假宣传、虚假分析、引人误解,引人误解是虚假宣传的中心。

二、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判定规则
(一)内涵上的界定:引人误解是虚假宣传行为的认定标准
由于虚假宣传造成的直接危害是接受者,因此主要应该从行为造成的后果来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而事实上,当前的广告效益存在两种不同的情况:①“虚假”但不“引人误解”。

有些虚假的宣传行为很容易就被消费者识破,比如在宣传产品的功效时过度吹嘘,消费者很容易凭借着自己的常识对这一问题进行甄别,因此,此类的广告宣传行为其实很难对消费者产生误导。

②“真实”但“引人误解”。

这类广告宣传表面上看不出任何破绽,但实际上往往暗含玄机。

这种宣传方式最典型的做法是利用歧义句来进行文字游戏。

比如:“瑞士聚酯漆家具”,表面上看是全套从瑞士进口的家具,可事实上它的虚假含义表示只有家具漆是从瑞士进口的。

这会给消费
者带来很严重的误导。

当然,我们这里不是说没有达到宣传效果的虚假宣传就不构成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行为,而是指在实际判定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行为时,要着重看这种宣传行为有没有对消费者产生误导,不要只是局限在表面,而要看清商家的本质。

因此,从这一个层面上,不管商家利用什么手段,“引人误解”才是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最终标准。

(二)法律上的界定
1、范围问题。

《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在市场交易的过程中,应当要遵守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循工人的商业道德。

因此,它规定的不正当竞争是在市场交易中,经营者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而不是政治、文化中不涉及经济利益的虚假宣传。

2、行为主体问题。

虚假宣传的主体在《广告法》中为广告主、广告发布者、广告经营者。

在《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指广告经营者和经营者。

而经营者在广告宣传活动中其实就等同于广告主和广告发布者,因此,虚假宣传的判定主体在法律上是有严格规定的。

(三)构成要素
①竞争关系的存在。

竞争关系是指经营者因为他人的行为而在竞争上造成损害从而形成的关系。

早期的竞争法规定了受害人与不正当竞争者存在直接的利益损害关系,而现代反不正当竞争法并没有要求不正当竞争者和受害者在相同的业务上,只要构成了竞争上的利益损害就可能构成了虚假宣传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②实施了引人
误导的虚假宣传。

虚假宣传的误导作用表现在使消费者对自己的产品产生和本产品不相符的印象进而影响他们的消费选择。

《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规定,误导的概念不仅仅表示商业者本身有虚假的言论,或者已经对消费者造成了这种虚假言论的印象,只要这种言论的存在本身容易给消费者产生误导即可[5]。

比如说当前在市场上存在着一种突出的误导方式,一些市场调查机构和行业组织擅自从事上榜、统计、排序、推荐、认定等活动,违反了公平竞争的宗旨,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对企业评比或变相评比,以此来向企业索取高额费用,而对于参评企业来说,可以借此机会在各主流媒体加大宣传,从而获得不正当的竞争优势。

③对诚实的竞争者造成了伤害。

事实上,虚假宣传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产生的后果往往是多方面的。

不仅仅是对消费者的行为产生误导,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是会损害诚实经营者的相关利益。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否对诚实经营者造成伤害是虚假宣传不正当行为更为合理的判定规则,因为反不正当竞争毕竟是从经营者的竞争关系角度来说的。

(四)判定过程中不能违背的原则
在具体的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行为判定过程中,要注意不能违背了市场经济和商业发展过程中商业言论自由和市场透明度的原则。

言论自由是国家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而商业言论自由也自然受到我国宪法的保护,因此,在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行为判定中要注意区分言论自由和虚假宣传的度,政府不能过分干涉商业的言论自由,以致影响市场经济和我国商业的发展。

而市场透明度不仅关涉
着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也与市场竞争的秩序有直接关系。

作为一个诚实的市场竞争者,可以在维护消费者、澄清产品事实功效的范围内进行宣传,只要不是以误导为目的,都不构成虚假宣传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三、结语
随着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加上商业宣传文化的发展,宣传媒介的更新,商业宣传成为了竞争不可或缺的部分。

可是,当前我国虚假宣传的现象也愈发严重,不仅严重误导消费者的消费选择,也在严重损害了诚实竞争者的利益。

但笔者相信,只要我们清楚认识虚假宣传的本质,详细了解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判定规则并用这些规则去指导商业宣传和市场竞争
行为,一定能改变当前我国虚假宣传泛滥的现状,引导市场经济和商业宣传的有序、规范竞争,从而有效促使我国国家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昌麒.经济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05).
[2]张伟明.企业不正当竞争行为剖析及其法律对策[j].企业经济,2010(06).
[3]孔祥俊.公平交易执法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工商出版社,2009(04).
[4]李昌麒.经济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09).
[5]刘博,向歆.论引人误解的虚假商业宣传行为的认定标准商
[j].商业研究,2011(08).
[6]朱钰祥.虚伪不实广告与公平交易法[m].中国台北:三民书局,201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