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索夫斯基(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美国校园文化》

合集下载

地方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构建与完善

地方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构建与完善
第 7卷
第 3期






V0 L 7 NO . 3
M av 2 01 3
2 0 1 3年 5月
J o u r n a l o f H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M a n a g e me n t
地 方 高校 内部 治理 结构 的构 建 与 完 善
化 ~—一 学生、 教授 、 管理》 一 书 中 列 举 出 与 大 学 相
是 可 以彰显 高校 发展 的传 统精 神 。大 学能
够成 为人 类 历 史 上 成 功 延 续 千 年 的社 会 组 织 之


原 因就 在 于其 组 织 形 态 保 存 和 延 续 了人 类 白
有 文 明以来 最有 价值 的精 神 追求—— 探索 未知 世 界, 追 求真 理 。虽 然 近 现 代大 学 的形 态 在 欧 洲 中
世 纪才 产生 , 但 大 学 的传 统 精 神 哲 学 在 西 方 的古 希腊 时期 、 中 国 的先 秦 时代 就 催 生 过 人 类 智 慧 的 辉煌 。但 是 , 大 学 最原 初 的精 神 哲 学仍 然 是 大学
保持 其超 越性 的永 恒价 值 的根本 所在 , 所以 , 现代 大学 治 理制度 的建 立仍 然 要在制 度创 新 的 同时 紧 紧 围绕 大学 传 统 价值 的核 心 。思 想 自由 、 学术 自 由、 学者 治学 等 原 则 是 现代 大学 治 理 所 要 坚 守 的 基本 原 则 。我 国地方 高校 大 多是在 2 O世 纪 9 0年 代 由几 所大专 院校合 并升 格为本 科 或 由几 所 中专 学校 合 并升 格 为 高 职 院校 的 , 这 部 分 高 校 占到全 国地 方 高 校 的 9 0 以上 。无 论 是 原来 的 专科 院 校还 是 原来 的 中 专学 校 , 都 大 多具 有 半 个世 纪 的 历史 , 并 在各 自的办 学过 程 中形 成 了具 有 自身 特 色 的大 学文化 和传统精 神 。

大学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

大学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

大学: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作者:杜嘉美来源:《中外教育研究》2010年第05期【摘要】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应该由包括股东在内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拥有所有权,与企业相比较,我国大学(主要指公立大学)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

大学的利益相关者是指受大学发展影响,同时其行为又影响大学发展的群体,具体可以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重要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

大学的目标是实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其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则是寻求一种利益相关者参与共同决策和相互制衡的机制。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大学治理【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5-0035-02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思想1.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公司治理问题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利益相关者理论被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公司治理时作为一种理论主张提出,并且被广泛地用于研究企业的社会责任等问题。

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企业理论中的一个新分支,是针对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即“股东至上”理论提出的。

“股东至上”理论认为,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的财产是由他们所投入的实物资本形成的,他们承担了企业的剩余风险,理所当然成为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享有者,所以企业经营的目标就是股东利益最大化。

而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所有的受企业影响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雇员、顾客、分销商、供应商、贷款人、消费者、监管者、政府等)都有参与企业决策的权利。

任何一个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组织追求的应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应仅仅是某个单一主体(如股东)的利益。

因此,企业的目标不再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而是集体利益或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实现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2.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内涵利益相关者最初被定义为“没有他们的支持组织就不再存在的团体”,包括股东、雇员、顾客、供应商、债权人和社团。

高等教育学书目推荐

高等教育学书目推荐

高等教育学书目推荐高等教育学书目推荐(一)《高等教育学》潘懋元、王伟廉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潘懋元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23《新编高等教育学》潘懋元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美国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沈红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王英杰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大学之理念》金耀基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大学的逻辑》张维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陈学飞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西方怎样培养博士:法、英、德、美的模式与经验》陈学飞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高等教育学新论》胡建华等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闵维方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丁学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高等教育市场化》戴晓霞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外国高等教育史》黄福涛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23《国际教育新理念》顾明远、孟繁华主编,海南出版社,2023《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石中英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高等教育学书目推荐(二)翻译著作:《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伯顿·克拉克,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伯顿·克拉克,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伯顿·克拉克,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高等教育哲学》约翰·S·布鲁贝克,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2023《大学的功用》克拉克·克尔,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克拉克·克尔,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阿什比,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约翰·范德格拉夫,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德里克·博克,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大学的理想》约翰·亨利·纽曼,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弗兰斯·F·范富格特,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大学的使命》奥尔特加·加塞特,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菲利普·G·阿特巴赫,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与社会特别工作组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美国高等教育》罗伯特·M·赫钦斯,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学术责任》唐纳德·肯尼迪,新华出版社,2023《21世纪的大学》詹姆斯·杜德斯达,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大学运行模式》罗伯特·伯恩鲍姆,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23《高等教育财政:问题与出路》D·B·约翰斯通,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教育组织行为学》罗伯特·G·欧文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亨利·罗索夫斯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托尼·布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1979-1995)》欧内斯特·L·博耶,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

国外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发展的研究及启示

国外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发展的研究及启示

国外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发展的研究及启示国外高校教学评价的方式国外的研究表明,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良好的教学活动取决于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比如教师的专业积累,敬业精神,教学技巧,教学组织安排,良好的沟通与互动能力,学生的专注程度,学生的基础,良好的教学环境等,而教师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从系统论角度出发,要评价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贡献和作用,只有从不同的视角反馈教师在教学活动的作用和成效,才能较为全面客观地评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规范或要求。

从国外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方式来看,主要包括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等。

国外高校教学评价的内容考察教师教学工作分为质和量两个方面,量的方面主要通过统计学时数、学生人数、教学手段等数据,质的方面是通过学生评价、听课组专家评价及主管教学院长评价等来衡量。

教学评价中由于量的统计是直接和外显的,所以信息的统计比较简单,如教师授课的门数、学时数、学生的学业成绩等。

而质的方面由于其评价的开放性和模糊性,所以在操作性上存在较大的困难。

以往美国高校评价教师的教学主要通过两种途径。

一是学生评价,学生评价教学自20世纪20年代引入大学教师评价制度以来,一直作为一项重要教学评价内容,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

许多大学把学生对教师的鉴定编集成册,公开放在校图书馆内,作为学生选课的参考资料,以提高教育质量。

二是通过教师个人小结加上系主任和教师代表听课。

教师本人最清楚教学的全环节,知道应该如何根据课程和学生需要进行授课,是教学的第一实践者和监督者。

那么对于教学的评价就不能单纯地依靠学生评价和听课,应该让教师本人参与教学的评价。

美国高校的教师教学评价明确以促进教师发展为根本目的,整个评价力求通过公平、公正、客观地分析教师工作,帮助改善教师的绩效,最终保证每一位教师都能在自己的领域内拥有持久的专业活力。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新动态及其启示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新动态及其启示

通识教育内涵丰富且具有多维性,从提出至今已有两个世纪之久。

高校通识教育是指大学的一种办学思想或观念,教育内容既包含专业性知识又包含非专业性知识,是旨在全面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的一种教育[1]。

就现阶段国际高校通识教育发展现状而言,美国拥有最完善的通识教育体系,哈佛大学是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源地,其通识教育改革长达百年,是美国乃至全世界高校通识教育的典范。

2018年,哈佛实行通识教育改革新方案,以此来适应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

深入研究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举措对发展和完善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通识教育溯源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源于哈佛大学原校长查尔斯·威廉·艾略特提出的自由选修制度,进而逐渐发展成通识教育的雏形。

二战期间,时任校长詹姆斯·布莱恩特·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首次明确提出“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理念。

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发展,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理念与模式才基本成型,并逐渐走向成熟。

(一)早期通识教育的历次改革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第一次改革由时任校长科南特发起并完成。

科南特认为大学教育不应是专门的专业化或职业化训练,也不应是单纯的博雅教育或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

在此教育理念下,科南特任命哈佛学院时任院长保罗·巴克(Paul Buck)来领导改革委员会,并委任教育学院的12位教授为核心成员,历时两年于1945年完成改革报告书《哈佛红皮书》(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2],此报告书将通识课程划分为三大领域: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社会学科[3]。

20世纪70年代,时任校长德里克·博克发起了第二次改革,时任文理学院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被任命为主要负责人,罗索夫斯基在《哈佛红皮书》的基础上提出《核心课程报告书》,该报告书将此前通识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新动态及其启示文/宁宇卢丽华摘要:哈佛大学是美国著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其通识教育历经上百年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性与权威性。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生社团存在着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专业指导、活动经费和场地匮乏、延续性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学校、共青团组织必须在创新管理模式、加大指导扶持力度、培养管理队伍等方面下功夫,才能逐步建立适合我国高校的社团建设管理模式,进而促进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学生社团;问题;对策在2011年召开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上,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若干决议》。

决议对于推动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这一历史重大事件中,高校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是每一个高等教育参与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高校教育很大的意义在于对文明的传承,在于文化继承和创新,在于不断培养有思想、有文化、有能力和有自信的人。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也对高校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方面做出了重要的指示。

在大学的教育中,除了要有教师的教育,还需要校园文化的不断熏陶和感染。

罗索夫斯基在《美国校园文化》中说:“在哈佛我常听人说,学生从相互间学到的东西比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我把它看成是对一个巨大的、多样化的、经过精心挑选的、才能出众的学生群体的选美——作为一个群体,它给每个成员提供了个人成长的无与伦比的机会。

”因此,学生社团在对于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的作用也就凸显出来了。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兴趣和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

大学生社团通过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成才环境、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大学生社团具有学生参与数量多,参与者都为自愿参与,运行方式上多为自主运行等主要特点。

可以说,学生社团的发展程度,标志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准和所达到的高度。

也可以说,学生社团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是大学生自己的文化,是融合了他们所感知的所有一切文化层面继而通过自身的理解和提炼,创造出来以各式各样表现形式体现山来的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

大学利益相关者诉求分析与多元治理结构设计

大学利益相关者诉求分析与多元治理结构设计

大学利益相关者诉求分析与多元治理结构设计摘要】目前,伴随着大学章程的建立和持续推进,利益相关者研究正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分析了大学的利益相关者及其价值诉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利益相关者导向的高校治理结构,为我国大学走向“多元主体共治”的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结构大学不仅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办学机构,而且也是一个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组织。

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构建和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提供了科学、合理的设计路径。

本文分析了高校利益相关者的内涵和利益诉求,以及高校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关系,提出了基于利益相关者互动发展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对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和完善治理结构提供有益参考。

一、大学的利益相关者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假如某个大学连续多年在走下坡路,都有谁可能受到损害?一方面,大学作为创造知识和传授知识的殿堂,首当其冲的是社会受到损害,国家受到损害,学生也受到损害了;另一方面,教授当然也受到损害,无论在哪也脸上没光,学校的行政人员也会因为学校声誉不好导致岗位不稳、收入下降;此外,还有一个群体,即毕业老校友也受到损害。

因为母校的名声变坏了,文凭贬值了,老校友丢了面子,甚至不愿说自己是在这所学校毕业的。

为什么这些人会受到伤害?因为这些群体都是大学的利益相关者。

1963年斯坦福研究中心首次对“利益相关者”概念下了定义。

1984年弗里曼(Freeman)出版的《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一书,明确提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过程影响的人。

目前,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利益相关者影响”、“利益相关者参与”正向“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转变三个发展阶段。

大学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办学机构。

利益相关者是一个范围广泛、组成复杂、性质不同的群体。

教师管理(本科)

教师管理(本科)

教师管理“庸匠误器,器可他求;庸妇误衣,衣可别制;庸师误子弟,子弟可复胚乎?”――宋·许斐《樵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在于建立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80年代中期,美国发表题为《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的专题报告声明,面向21世纪的美国人必须认识“两点最本质的真理:第一,美国的成果取决于更高的教育质量;第二,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建立一支与此任务相适应的专业队伍,即一支经过良好训练的师资队伍。

”教师管理☐一、教师的劳动特点和个性特征☐二、教师的任用☐三、教师积极性的调动☐四、教师管理的误区☐五、教师管理名言录一、教师的劳动特点和个性特征(一)教师的劳动特点☐“在教授和教师的许多特殊活动中,我们可以找到的共同内容就是知识操作,只是发现、保存、提炼、传授和应用知识的工作组合形式有所不同罢了。

如果说木匠的工作就是手拿榔头敲打钉子的话,那么教授的工作就是围绕一组一般的或特殊的知识,寻找方式扩大它或把它传授给他人。

不管我们的定义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知识就是材料。

研究和教学是主要的技术。

”☐[美]伯顿•R•克拉克.(一)教师的劳动特点☐1.创造性与专业性的统一☐2.复杂性与综合性的统一☐3.个体分散劳动与群体协作劳动的统一1.创造性与专业性的统一教师所从事的教学或科研工作,不是简单的、重复性的劳动,而是在变化的环境中依靠自己的知识禀赋和灵感,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而进行的创造性的工作。

1.创造性与专业性的统一☐创造性案例☐专业性案例☐“聪明”:东一片,西一片,隔着山头不见面(耳);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聪”字右边上面两点,意指两眼);红门楼,白门坎儿,里边一个嘻嘻嗨儿(口);小红杏,蹦蹦跳,看不见,摸不着,一出来,可就不得了(心)。

这是“聪”字。

人身上这四件宝(耳目口心),要日日用,月月用,人就聪明了。

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及启示

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及启示

美 国高校校 园文化建 设及 启 示
首先 , 客观标 准( 如考试分数与成绩 ) 还是会起 到主要作用 的, 不过美 国的高校不会将成 绩作为唯 一的评判标准 , 被 考虑 的因素除 了高 中成 绩还包括论文 、 面试 、 教师 推荐 以及对 学生
总体素质 的考察。 成绩优 秀可 以反映 出学生 的学习记忆能力 良 好, 而其他方 面的考评则包括 了一个人 的知识积 累 、 研究能力 、
围内做出调整 , 不会使调查流于形式 。还有些学校规定每位教 师每学期要担任 2 O到 3 0名学生的教育顾问 , 为学生提供 咨询 服务 ,并将此作为对教师 的年终考核晋升的评估标准之一 , 以
引起 足够 的重视 。
从 以上各方面来看 ,学生可 以说是 享受到无微 不至 的服
务, 尤其是学习 的自主权方面有很 大的空间。但这并不 意味着
高校始终重视学 生素质 的全 面提高 , 注重个性培养 , 它所 展现 出来 的活力 、 创造力等都是我们可以学 习的方 面。通 过分析美 国高校 的校 园文化建设 , 取其精华 , 去其糟粕 , 能够使 我国高校
的发展更上一个 台阶, 使 学生拥有一个更加 和谐 向上 的校 园。 美国大学 的校 园文化拥有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 , 并随着社 会的发展而不断改进 , 逐步形成稳 定完 善的文化模式 。现如今
是可 以“ 免试 入学 ” 的, 仅1 7 5 所学校是通过选拔进入的 。想要
进入一所高标准 的私立学校 , 要有 良好 的成绩 , 有 人推荐 , 以及
价值观办学 实践 、 信仰 、 假说等诸 多因素综合起来 的相互影响 而形成 的指导高校学生 个体或 团体行 为以及理解校 园 内外一 些时间 、 行 为提供参考框架 的一种模式” 。( 他 们认 为此包括 校园建筑 、 绿化 等有 形的物质

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公选课课程设置刍议——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

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公选课课程设置刍议——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

定性也使其资源整合增加了难度。因此, 从整体上看, 公选
课缺乏 “ 核心课程 ”( 核心课 程 ” “ 模式 由美国哈佛大学文理 学 院院长罗索夫 斯基 于 17 9 8年 提 出 , 在其 “ 心课程 报告 核 书 ” H radR p  ̄O e oeC rclm) , ( avr eo nt r ur uu 中 把哈佛通识课 hc i
高等教育 的行 政化 、 具化 弊端 业 已被很 多教 育界人 士 揭 工 露, 在大学推进通识教育 , 正是切 中时弊 。当然 , 要想真 正达 到通识教育 的 目 , 标 仅从公选 课人 手是远 远不够 的 , 管 须在 理、 教学等多方面形成合 力 , 实施通识 教育 , “ 表面看需要 改 革课程设置 , 际上将 涉及 大学 教学 制度 乃 至组织 制度 变 实
修、 科研 等 因素 的务于专业学 习 目的的 自然科 学基 础 教育 ( 数理化 ) 内 , 容及学习形式过于单一 , 有很 好地体现通识 教育精神 …… 没 因此 , 各高校很难根据通识 教育理念和 目标 自主设 计公共必
性、 经典性和统整性。在我校全部 7 7门选修课 中, 有部 分课
整发展 , 从而增 进 学生之 道 德福 祉。 -而 欲应 对新 形 势 的 ”l
挑战, 重建“ 教育主体性” 通识教育不失为一剂良方。通识 ,
教 育的 目的在于拓宽学生视 野 、 高学生 素质 、 养全 面发 提 培 展 的人 才。“ 不管是人文 、 与 自 科学 , 社会 然 主要探 索的本质 内涵是人类 精神 的 自由 、 的满足 、 的尊 严、 活的价 心灵 生命 生 值、 资源 的善用 、 宙 的和谐 等 , 是 通识 教 育的 精神 。 [ 宇 这 ”2 ] 通识教 育的课程模式 主要有 三种 : 布必 修 型、 心课程 型 分 核 和 自由选修 型。这三种类 型在 西方已实施较长 时间 , 少学 不 者对其利弊也有许多分析 和认 识。然而 , 中 国现行 的课程 在 设置体制下, 公共必修课难 以担当通识教育的重任, 有学者 指 出 :我 国占据大部分 学分 的通识 教育必 修课 突出强调 了 “

通识教育措施

通识教育措施

通识教育措施事实上现在北大清华等很多学校研究生人数都已经超过本科生。

我们知道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普遍采用小班讨论制,其前提就是大量用研究生作助教来带领本科的小班讨论,但中国的研究生基本都不参与教学。

我认为中国大学同样应该建立研究生作助教的制度,来开展通识教育课程的小班讨论课。

这里的关键在于,应该把助教制度看成本身就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方式,而不应该看作单纯的打工和额外负担。

国内研究生大量扩招以后,研究生本身的质量同样是个很大问题,许多研究生本身就基础薄弱,助教制度既可以强化研究生的基础训练,同时也培养研究生主持讨论班的能力,包括综合问题的能力,清楚表达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批改作业等判断能力,以及以后独立授课的能力,这些恰恰都是国内研究生现在普遍缺乏训练而往往能力很弱的方面。

针对我国大学目前通识教育的目前状况,为推进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我们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促进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机制,为通识教育发展奠定思想根基。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我国大学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同时要坚持学术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政策导向引导大学提高对通识教育的熟悉,为高校建立国际交流平台,借鉴国际通识教育发展经验。

和此同时吸取中国人文教育传统中的精髓,既要进行本土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又要致力于中西通识教育传统的综合创新。

推进大学的通识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起到引领方向、宏观指导的重要功能。

组织专家进行高层次的探究,对大学的通识教育予以有效的指导;组织教学管理人员考察学习借鉴国内外大学成熟的做法;对有益的探索和取得的成效予以交流推广,并给以相应的经费资助。

2.大学根据自身发展特征,制定发展通识教育计划及实施细则。

大学要善于吸取符合时代发展的、具有生命力的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改变过去过于注重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大学英语-精选资料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大学英语-精选资料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大学英语一、通识教育1 通识教育的来源、目的及其分类“General Education”即通识教育,它源自于欧洲的自由教育,形成则在19世纪末的美国,它是美国大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适应性的产物。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使其有社会责任感并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

因此,通识教育是大学生应该接受的必不可少的非专业教育。

Levine等人的研究表明,通识教育主要有四种实施类型:(1)分布必修型(Distributed Requirements),指“对学生必须修习的学科领域(一般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以及在各领域内至少应修习的课程门数(或最低学分数)作出规定的通识教育课程计划”;(2)名著课程型(Great Books Program Curriculum),也称“巨著课程型”,是“美国若干高等学校为实施通识教育制定的一种本科阶段的教学计划”,它最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翰厄斯金(John Erskine)提出的;(3)核心课程型(Core Curriculum),它是20世纪70年代末大量出现于美国大学的一种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类型,《韦伯斯特新大学词典》(Webster's New College Dictionary)的解释是:“一种综合传统独立学科中的基本内容、以向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知识背景为目的的课程设置”;(4)自由选修型(Free Electives),强调以学生兴趣为中心的个性发展,主张自由选修,反对必修,例如哈佛通识教育课程包含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自由选修课程。

2 通识教育的理念及发展通识教育的理念是以培养社会的人为主线,让学生进行重新思考,通过通识教育,从新的视野、新的角度让学生重新取向。

坚持精粹主义(essentialism)理念,它所要求的能力是所有学生必需的,但需要把知识领域拓宽到生活领域;教育目的不是传授专业技能,而是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良好公民;注重知识的整体化和综合化;注重学生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注重科技意识的培养;以国际化视野为未来作准备。

党校学习体会

党校学习体会

因时因地制宜,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存交织
通识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在大学阶段是指对全体学生所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高尚道德的陶冶、个性品质的训练,以及人所共需的一些基本能力的培养。美国通识教育从古希腊及欧洲中世纪大学先哲那里汲取营养,又移植了英国自由教育基本理论,并适应北美大陆的社会环境,从北美建立高等院校起就相伴而生了。
学习心得体会
党校学习是一种特殊的高水准的学习,突出的是更多的政治理论学习和现实形势教育,包括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以及村级组织工作和今后的发展趋势等形势介绍比较分析,与我们平时的学习有所区别。在党校这个“大熔炉”里,全体学员饱尝了一顿“理论大餐”,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思想上“充”了“电”,行动上“加”了“油”。短短的几天培训学习是我们每个学员人生的“加油站”,也是一道新的“起跑线”,必将对个人今后的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从过去、现在的延长线上,研究通识教育的走向
美国学者对大学通识教育一直在研究和跟踪。美国高等院校协会的首要宗旨是推动各院校通识教育的开展。该协会组织的教育研究和研讨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21世纪初通识教育问题研究的方向。博耶尔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在石溪大学设立了本科生教育复兴中心,并不时发表研究报告,主张用通识教育精神统领本科生教育。笔者曾亲往石溪大学参加有全美有关专家出席的一次研讨会。与会者表示:通识教育在美国存在着“钟摆”现象,时盛时衰;国家过于强调发展经济的时期,院校往往追求培养应用性人才,于是容易忽略通识教育;不重视通识教育,常会招致不良后果,到头来,还得费力弥补这曾被忽略的一课。
不仅仅是哥大具有提倡文明与和平的优良传统,哈佛大学萨默斯校长也在哈佛网站上发表书面讲话,表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哈佛都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校园的多样化和国际化,表达了向往和平的愿望。

哈佛大学的本科课程设置改革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哈佛大学的本科课程设置改革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哈佛大学的本科课程设置改革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范琐哲【摘要】哈佛大学通识课程向核心课程的升级,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培养人而非仅仅服务于就业的课程目标,学生为主的课程评价体系,为我国高等教育中课程设置,教师教育,课程评价等方面提供了素材,有借鉴意义.此外,对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成为教育强国有重要参考价值.【期刊名称】《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103-106)【关键词】通识课程;核心课程;教师教育课程;课程评价;启示【作者】范琐哲【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42一、课程结构:从通识课程向核心课程的升级哈佛大学作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学,可谓世界高校关注的焦点。

其课程改革备受世界各国教育专家的关注,改革的内容和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也成为众多高校的模板。

通识课程与核心课程共同引领了哈佛大学的发展和繁荣。

20世纪40年代和70年代,哈佛大学进行过两次最重要的本科课程体系改革。

对哈佛大学而言,这两次课程体系改革是历史性的转变,也是其发展的不竭动力。

1945年科南特任校长时出台了《自由社会的普通教育》的红皮书。

红皮书的出台,确定了通识课程成为哈佛大学的主体部分。

红皮书强调,教育系统需要成为为多元化社会提供一个平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方位的进步。

主要特点是以导论课为主要内容,并要求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红皮书中的种种要求和措施被错位的理解和实施了。

其最主要的问题是,通识课程科目和范围的过度膨胀,从而造成了对知识的理解和错位,最终导致丢失了通识教育的内涵和本意。

随着对通识教育的种种质疑的产生,哈佛大学也跟随时代的步伐,寻找更加合适的课程体系。

“经过深入的研究和讨论,20世纪70年代初,博特任校长、罗索夫斯基任文理学院院长时,哈佛大学展开又一轮重要的课程体系改革。

大学的文化品位与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大学的文化品位与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大学的文化品位与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教授王义遒在进一步深入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时候,教育部提出要着眼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和格调。

这确实是抓住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关键。

“三提高”的落脚点是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这是作为教育机构的大学的职责与目标之所在;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和大学的文化品位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名师出高徒”,只有作为实施教育的主导力量的教师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才能使学生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而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和格调,则是要进一步发挥学校整体环境的育人作用。

这里,不仅有教师群体,还有管理和服务人员群体以及学生群体的参与,因为学校的整体环境、文化品位是靠师生群体来共同营造、维护和体现的。

在这里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

文化品位体现一种环境。

环境对教育的作用历来是教育学的研究课题。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和孟子都十分注重环境对人的影响。

孟子说过:“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

“孟母三迁”的故事是家喻户晓。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也体现了社会环境的教育作用。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在其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强调:“社会环境能通过个体的种种活动,塑造个人行为的智力的和感情的倾向。

……社会环境无意识地、不设任何目的地发挥着教育和塑造的影响。

”我们常常说,大学是一个“大染缸”、“大熔炉”,甚至说是个“泡菜坛子”,都是指大学的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作用。

而这种环境主要就是文化氛围,文化品位。

和社会一般环境不同,学校作为社会有意识培育与教育下一代的机构,应尽可能地去创造一个有利于年轻人成长的优化的育人环境。

这种环境反映了教育者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和追求,体现了他们对下一代让会主义主人翁形象的要求。

所以,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既与社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使自己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现实社会,服务于社会;它又高于现实社会使其培养出的人才成为改造现实社会、实现社会理想、构建新的更好更完善的社会的动力。

浅谈高校教学过程中的亚教学过程

浅谈高校教学过程中的亚教学过程


引言
教学过程 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可能性 主体通过交 往实践活动转化 为现实 的真正 主体 , 以课堂为主渠道 的交往过程 , 是教 学过程和人类认 识过程 的统一 , 是 教养 与教育的统一 。一 提教学过程 , 人们往 往认为是 教师单一 向学生传输 知识 的过程 , 这在 当前 高校教学过 程 中显得越 来 越 不够 合理 , 缺失 了学生通 过教学 内容 自我学 习 , 自我探究 的学 习过 程, 这种课 后更多 的学生 自觉学 习 、 自我学 习和研究 , 也 是课堂教 学过 程 的延续 , 学生 自己和教学 内容直接发生关 系的习得过 程我们称之 为 大 学教学过程 中亚教学过程 。教 学过程也是主体在生活世界里 生命 历 程 不断展开的过程 。所 以亚教学 过程对 高校教学过程 的完整性构建 的 必要性 就不言而喻 r。 二、 亚教学过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高 校教学过程 中, 大学生 的认识过 程虽 然具有特殊性 , 但仍遵循认 识论 的一般规律 , 马克思谈到人 的认识 时 . 在《 关于费尔 巴哈 的提纲 》 中 提到, 不仅要从 客体 的方 面理解认识 , 更要从主体 方面理解认 识 : 从客 体方 面进行认 识 , 在 于揭示客体 固有 的内在属性 ; 从主体方 面认识 , 在 于揭示 主体 与客体 的关 系在认知结构 上 , 从客体 方面 的认识 获得关 于 客体 的“ 知识” , 从主体方 面的认识使 主体 与客体形 成价值关系 , 从而发 展 了主体 的能动的方面 。任何认识都是从 客体 的认识 与从主体 的认识 的统一 , 在认识 过程 中, 主体与客体之 间既建构 了认 识关系 , 更 建构 了 价值关 系 , 如大学生对历 史事件 、 历 史人物的认识 , 不仅要从 客体方 面 认识历 史事件 原型及历史人 物原貌等 “ 事实 ” , 更要 发现人类 在历史生 活 中所包 含的意义 , 所具有的生命 内涵 , 了解人类 在历 史 中的共 同性等 “ 价值 ” 。大学 生对历史事件 、 历史人 物的认识是对 “ 事件 ” 的认 识与对 “ 价值 的认识 的统 一 , 由此 可知 , 认识过 程中认识 对象虽然有其 固有 的 属性 , 但并不与 主体分离 “ 客观地 ” 存在, 而是与 主体 联系在一起 , 受主 体影响 , 主体 自身也是认识的一部分 , 或者说主体 不仅 仅认识客体的属 性, 也 揭示马克思 所说 的客体 的“ 为我 ” 的性 质与意 义 , 因此 , 主客体之 间所具有 的也不 只是认 知关系 , 还有也许更为重要 的价值关 系 、 意义关 系 。认 识论 只关注 对客体 的固有属性 的认 识 , 忽略 对主客体关 系的认 识, 只强调 与客体 的认知关系 , 而忽视与对象 的意义关 系 、 价值关系 , 歪 曲 了学生 的认识 过程 , 结果导致学生认识过程 的“ 知识化 ” , 如在德育教 学中 , 学生理解德 育原理 、 规范 , 主要与之建立认知关 系 , 只认 识规范原 理的“ 知识 ” , 而不 去理解 规范原理与 自我人生 的意义作为结果 , 大学生 学 习德 育课后 , 虽 能成功地 回答试卷 , 但 他 自己的道 德思想 、 言行并不 因此 而改 变 。 “ 客 观 的” 道德 “ 事 实” , 粗暴 地排斥 了“ 主观 的 ” 道德 “ 价 值” , 这不能不令我们在大学教学 中深思 。 从 主体性方 面来看 , 首先 , 在教学过程 中, 教师和学生是 平等的 , 但 教 师是 “ 平 等者 中的首席 ” , 教 师的作用 没有被 抛弃 ; 而是得 以重新 构 建, 从外 在于学生 情境转化 为与这一情境共 存 , 其次 , 要 把学生 的学习 视 为一种 建构活动 , 是学生在 与客体 的交互 作用 中 自主建构对学 习 内 容的理解 。因此 , 教学要从教 师的灌输转 向促进学生 的 自主建构 。这 样 的教学具有如下特征 。第 一 , 教学中要调动学生 的主动性 、 积极性 和 创 造性 , 因为学 习依赖 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 而非单纯 的内部 反省或外部 灌 输。第二 , 教学 中要重 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 , 因为学 生的学习是以 原 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的。第 三 , 教学 中要重视情境创设 , 因为只有在 真 实 的情境 中才能 形成 完整 的素 质结构 , 才能实 现 知识 和技 能 的迁 移 。第 四 , 教学 中要重视学 生的差 异性 , 因为只有每个学生都能 以 自己 的方式 建构对学习 内容 的理解 , 才能培养 出有个性和创造性 的人 。 把 大学教学过程看成是 多边互 动的过程和亚教学过程也有 利于师 生 主体性 的发挥 。按照建构 主义的观点 , 学生既是知识的接受者 , 也 是 知识 的来源 。在信息 时代 , 每一个学 生都可能从 传统媒介 和互联 网上 获得 知识 , 并形成 自己的独特见解 。如果把一个 学生群体 看成一个 互 联网, 那么 , 每一个学 生都是一个 内容丰富 的网站或 网页。 由此可见 , 学 生群体 的教育资源 是多么丰 富。而且 , 学生之 间 的互 动是促进他们 人格 完善 的重要途径 , 是师生互 动不可替代 的。前哈佛 大学文理学 院 院长 罗索夫斯基在《 美 国校 园文化 》 一 书中写道 : “ 在哈佛 , 我常听人说 , 学 生从相互 间学到 的东西 比从教 师那里学到 的东西 还 多。 ” 所 以, 要 更 充 分地发挥 学生群体 作为一种学 习性组织 的作 用 , 要 明确学生互相 学 习的责任 , 鼓励学生互相学 习 , 使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 , 心灵互相 沟通 , 情感互 相交融 , 从而造就人格丰满 的个体 。 三、 亚教学过程也是完整的大学教学过程之组成部分 《 学会 生存》 一本 书中所言 : “ 人们一般认 为 , 人类从 事创造性边程

阔祖父的回答

阔祖父的回答

作者: 智效民
出版物刊名: 基础教育
页码: 62-62页
主题词: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校友会;校园文化;女生;学校;作者;轶事;素质;捐款
摘要:在一本名为《美国校园文化》的译著中,有关于“走后门”的轶事。

该书作者亨利·罗素夫斯基教授,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在哈佛大学文理学院担任院长达11年之久。

他说,若干年前,哈佛大学曾经因为素质太差而拒收一位女生。

然而,由于这位小姐的祖父是哈佛大学的主要捐款人和该校校友会的头头,所以学校感到十分为难。

为慎重起见,。

大学的魅力

大学的魅力

大学的魅力在大学里学习、生活了一年多,越来越感到她的魅力。

就像品尝一杯醇香的美酒,味道日益浓得化不开。

大学的魅力,犹如恋人之间的魅力,不在于世俗的评价,也不在于门当户对、郎才女貌,而在于彼此的适合。

适合个人的价值观念、审美情绪。

在旁人看来十分般配的组合,而在自己却可能十分别扭。

但很显然,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有的宁可自己别扭,也让他人看上去舒服,本来自己适合报考某所高校,其中有自己喜欢的专业,有适合自己特点的校园文化,可是,却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于是按照众人的眼光,挑选了一所他人感觉不错的学校,这所大学对他而言有无魅力,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在我的印象中,大学是纯静的。

一想起大学校园,我们的脑海里即刻呈现出一幅树木、草坪、庄严的建筑物的美丽景象。

就像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曾说:“每天早晨,当我穿过市内拥堵的哈佛广场而进入大学庭院时,好像在沙漠中找到了一块绿洲,立刻感到心旷神怡,使人清新地开始一天的工作。

一想到我的邻居们要到波士顿商业区,在玻璃塔楼的虚假气氛中待一整天,我很同情他们。

”当然,透过纯静的表面,大学的魅力还在于她是常新的,生机勃勃的。

每年秋天,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奔涌而来,意气风发、朝气蓬勃;每年夏天,一批批青年才俊满怀理想和希望奔赴各个社会领域。

正应了一句古诗“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

在这里,古老的建筑、白发苍苍的学者和生机勃勃的青年学子、崭新前沿的知识文化如此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犹如一幅妙不可言的苍松翠柏图。

也许,正是由于古老与年轻的完美结合,才使得大学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历经百年、千年而不衰。

大学的生机勃勃还来自于学科的多样、文化的多元。

不同于研究院所,大学将众多的学科集中在一起,彼此影响,共同生长繁衍。

大学的教师和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带着各个民族或地方文化,他们也在多元文化的交融和冲突中茁壮成长。

大学的魅力还在于她是求真的,传递知识、创造知识,探索未知世界、追求真理是她的使命之一。

中西大学起源简考

中西大学起源简考

中西大学起源简考(节选)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05-11-10作者简介:蓝劲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从事高等教育、社会战略、行动哲学等研究。

电子邮件(Email):Lanjs@ ......托斯顿·胡森(1992)把西方大学的特征概括如下:1、它在一定程度上将理论与实践明确区分开来。

2、它鼓励自主和对外界事物完全采取冷漠态度。

3、无论从社会地位上看还是从知识水平上看,它都是一个教育英才的机构。

4、作为一个以“追求真理”为主要目的的机构,它力主成为一座象牙塔。

托斯顿·胡森的概括实际上是从历史传统的角度来总结西方大学特征的。

实际上,演变至今,西方大学都发生了或大或小的转型。

例如,美国大学在继承西方高等教育的传统基础上,又形成了自己的特征:1、彻底的分散管理。

无论是联邦政府抑或各州当局实际上都不参与管理。

美国高校在20世纪初即通过了全美大学教授协会所阐述的美国教育思想三大原则,即著名的“三A原则”:学术自由(Academic Freedom)、学术自治(Academic Autonomy)和学术中立(Academic Neutrality)。

根据“三A原则”,教授作为学者和知识传授人有言论自由;大学有权利从学术角度出发,决定谁教书,教什么,如何教,以及谁来学等问题;大学教授们的自由以校园和学术界为界,对外严守中立,不过问政治和社会敏感问题。

彻底的分散管理从制度上保证了“三A原则”落到实处。

2、服务的理念。

与英国大学致力于培养绅士(gentleman),德国大学致力于学术研究(scholarly research)不同,美国大学还致力于为美国生活的基本需求服务,因此,现代美国大学总是与其社区保持最密切的联系。

威斯康星思想(Wisconsin Idea)就是这种理念的最好体现,“赠地法案”等则从法律或政策上保证了大学更好地为当地社会服务。

3、高等教育普及化。

美国高等教育规模宏大,20世纪90年代其高校学生总数即达1300万左右,约为同期挪威、丹麦和芬兰三国人口之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个人认为,一所学校的质量与它主管人的不受限制的权利成负相关(成反比)关系。

——《美国校园文化》(美)亨利-罗索夫斯基谢宗仙、周灵芝、马宝兰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页大学是一种热衷于等级和荣誉的机构,在这方面至少同军队是一样的。

——《美国校园文化》(美)亨利-罗索夫斯基谢宗仙、周灵芝、马宝兰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9页在那些日子里,他(罗索夫斯基)获得四年良好的教育,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威廉-玛丽学院)教授们和蔼可亲,尽心尽责,有时甚至启人灵感,激人上进。

——《美国校园文化》(美)亨利-罗索夫斯基谢宗仙、周灵芝、马宝兰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1页一些重要特点没有被改变。

即,首先,教师们持续不断地追求创造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识,由写书人上讲台讲课;其次,学生都是根据严格标准选自全国各州和世界许多国家,形成了一个多样化的、爱争论的和非常令人奋发上进的群体;第三,蔑视教条与“学院式的答案”和极其推崇杰出人才兼而有之。

——《美国校园文化》(美)亨利-罗索夫斯基谢宗仙、周灵芝、马宝兰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2页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教授的名字属于学术性刊物,而不是全国性的报纸。

——《美国校园文化》(美)亨利-罗索夫斯基谢宗仙、周灵芝、马宝兰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3页人们对这类职位(系主任)总是要设法回避的。

它们的实权很小,没有奖金,并且需要付出许多精力。

一些最优秀的学者都千方百计地躲避这些工作,他们被认为是令人钦佩的待价而沽的人物,不值得把时间浪费在行政管理上。

——《美国校园文化》(美)亨利-罗索夫斯基谢宗仙、周灵芝、马宝兰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4页在46岁这样的年龄,看来似乎应该把时间集中在研究日本和东亚的新兴经济上,集中用于当研究生的导师和哈佛本科生的称职教师。

大学的一些其他活动都是浪费时间。

——《美国校园文化》(美)亨利-罗索夫斯基谢宗仙、周灵芝、马宝兰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5页我们所说的这些大学(排名前十),在基础科学研究上走在世界的前列。

它们能够提供相当一部分十分重要的、最具竞争力的研究生课程;并且在社会科学方面,在总体上仍居优势——尽管目前的发展有些迟缓。

——《美国校园文化》(美)亨利-罗索夫斯基谢宗仙、周灵芝、马宝兰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0页美国大学生活的突出特点,就是它的竞争性。

同一等级的各院校在师资、研究经费、学生、民意以及其他许多方面进行竞争。

它有助于克服自满,鞭策进取,锐意改革和创新,精益求精。

——《美国校园文化》(美)亨利-罗索夫斯基谢宗仙、周灵芝、马宝兰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1页一流大学都认为,教师质量是保持学校名望和地位的最重要因素。

最优秀的教师才能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才能产生最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才能获得外界最多的资助。

——《美国校园文化》(美)亨利-罗索夫斯基谢宗仙、周灵芝、马宝兰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2页在说明为什么我国能在世界最好的大学中占有不成比例的份额时,我愿提出另外一个原因:地区自豪感。

这种地区自豪感也可能存在于其他地方,但程度却不一样。

我们许多最好的大学——包括私立和公立的大学——都明显表现出热爱乡土的精神。

在我们这个权力分散的大国里,每个地区都希望拥有自己最优秀的大学,这种雄心勃勃的志向,有时可以如愿以偿。

——《美国校园文化》(美)亨利-罗索夫斯基谢宗仙、周灵芝、马宝兰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页校长是用一种奥林匹克观点看大学的,因而总是鼓励督促,吹毛求疵,要求改进。

他站在院长们的肩上高瞻远困,想着五年或几十午后将遇到的新的挑战。

——《美国校园文化》(美)亨利-罗索夫斯基谢宗仙、周灵芝、马宝兰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5页客观标准(如考试分数与成绩)起主要作用的同时,还应补充以主要方面的、质量性的、非数量性的扣个性方面的因素。

我愿把这种程序称之为一种社会工程,它包括高中成绩、论文、面试、教师推荐,而最重要的是关于一个理想大学新生的总体素质的看法。

它的最终日标完全可以界定为:学校精英结构内多样化的最优化搭配程度——这就是我所引诺亚方舟这一典故的意思——从而使学生具有相互学习的最大可能。

——《美国校园文化》(美)亨利-罗索夫斯基谢宗仙、周灵芝、马宝兰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0页我们也相信,教育,特别是录取标准高的学校的教育,是导致社会和经济向上流动的一条途径,因而,迫切希望使现有条件变成有利于各阶层民众的优越条件,这些民众曾经是,并且在许多情况下说至今仍然是歧视和排他性的受害者。

——《美国校园文化》(美)亨利-罗索夫斯基谢宗仙、周灵芝、马宝兰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4页虽然有一些个体差异,但基本特点仍然是一样的:一个考虑诸多变化因素的灵活复杂的制度,它所表示的是一种关于社会秩序的观点。

这些大学的本科学生,主要地不是去学习某个专门学科,而是要在智力上作为社会的一员发展成熟起来。

我们的制度也能原谅和承认大器晚成的人。

我们更为关心的是被录取的学生毕业时的成就,而不是他们入学时的名次,承认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在一个起跑点上平等竞赛的。

——《美国校园文化》(美)亨利-罗索夫斯基谢宗仙、周灵芝、马宝兰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7页真正的大学学院都强烈地感到并且有时在经过论战后也一致认为,科研和教学是相互补充的;大学等级的教学如果没有科研提供新的思想和启示,其教学水平是难以提高的;而教授的理想知识结构亦包含着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指导。

——《美国校园文化》(美)亨利-罗索夫斯基谢宗仙、周灵芝、马宝兰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70页研究是指有目的的探究,通常是以用发现的事实修正现有结论为目的的二进行的批判性的大量调查和实验。

阅读(和实验)是不可缺少的研究活动,但它是一种特殊类别的阅读:有目的、有计划,并且是为某个具体目标进行的阅读。

研究和发表,虽然不是一回事,但却密切相关。

因为要使“对一项现有结论的修正”起作用,那就必须对此公开宣布、进行辩论,表示同意或反对,这就意味着某种形式的发表。

——《美国校园文化》(美)亨利-罗索夫斯基谢宗仙、周灵芝、马宝兰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73页在思考是什么促使教授们进行科学研究这个问题时,我认为有两种因素最重要。

第一是热爱学习。

这种说法乍听起来似乎有些平凡、带感情色彩、自我吹嘘,然而却是真实的。

职业的选择是受“市场”需要影响的。

那些选择军事职业的人必定在某种程度上瘩好制服,要求身体强壮,富有爱国心;政治家则受人民、权力和口才的吸引;而学者则是永远长不大的学生——是一些希望在其有生之年永远当学生的人。

难道这还不是一种对学习热爱的表现吗?另一方面是专业上进步的要求。

如果一个人从个人利益的动机出发,去谋求个人的进步,其研究成果比如是质量低劣的东西。

——《美国校园文化》(美)亨利-罗索夫斯基谢宗仙、周灵芝、马宝兰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74页研究是对进步有信心的表尔。

驱使学者们去研究一个问题的动力必须包括:相信新事物能够被发现;知识越新越好;对事物在更深层次上的理解是可以做到的。

研究,尤其是学术研究,是对人类状况持乐观态度的一种表现形式。

对进步怀有信心,因而具有一种智力上乐观性格的人,即教师--学者这种人,就可能是很有趣和更好的教授了。

这种人不大可能从愤世嫉俗或过分保守的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

——《美国校园文化》(美)亨利-罗索夫斯基谢宗仙、周灵芝、马宝兰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75页对付热情消失最健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科学研究。

与攫取型和被动型的书呆子不同,做研究工作的人在猎取知识的同时,还与国际评论界及同行互相交流。

这些活动不是去对那些僵化无用和缺乏热情的人表示意气相投:因为书呆子是不能共享奉献和收获的激情的。

一个积极主动、生龙活虎、完全与当代潮流同步、并能享受辩论和矛盾的乐趣的人才能成为好教师。

——《美国校园文化》(美)亨利-罗索夫斯基谢宗仙、周灵芝、马宝兰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76页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一门科学。

学术意见中的不足,可能是出于缺乏经验和没有以长远观点考虑问题,或者由于他们只是追求快乐的原则。

——《美国校园文化》(美)亨利-罗索夫斯基谢宗仙、周灵芝、马宝兰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77页我认为把选聘教师的根据主要放在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方面,较之主要根据他们难于界定的教学能力进行选聘,更不会导致错误。

两种能力都应加以考虑,但最好把科研能力作为有长远意义的指标。

把重点放在较为客观和可衡量的方面,科研的标准一定会产生公认目标意义上的更高的评价质量,即能使人保持生气勃勃和具有创造性和探索性思想。

职业教师与学者-教师不同,常常在表达事物方面效率高。

在表达能力方面,他们比学者-教师有更大的优势。

——《美国校园文化》(美)亨利-罗索夫斯基谢宗仙、周灵芝、马宝兰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78-79页兼任教学工作的研究生必须通过培训和指导,只有在他们有了胜任工作的能力时,才能聘用他们。

——《美国校园文化》(美)亨利-罗索夫斯基谢宗仙、周灵芝、马宝兰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83页现在还不能对通才教育或普通教育做出科学的定义,因为教育不是科学。

被广泛接受的理论并不存在,要对许多历史上的和现代的观点用实验或推理加以证明是没有多大可能的。

不存在单一的真理,但是,让我引证两个我认为特别合意的观点。

第一:普通教育意味着一个人在职业培训以外的全面发展,包括他的生活目标和文明化,情感反应的纯静化,根据我们时代最优秀的知识,对事物本质理解的成熟化。

——《美国校园文化》(美)亨利-罗索夫斯基谢宗仙、周灵芝、马宝兰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86页威廉·约翰逊·科里曾是过去伊顿公学的校长,在100多年前他说得非常好。

1861年他向一群年轻人发表演讲时说:“你们与其说是在追求知识,还不如说是在批判的精神下进行思维活动。

有一些知识你可以靠一般的智力学到并记住,你不必为你忘记了曾花费许多时间学到的知识而遗憾,因为这些知识的影子仍能使你免受幻觉的干扰。

进一所好学校,最需要学到的不是知识而是艺术和习惯:专心致志的习惯;表达意见的艺术,表示在一瞬间注意到一项新的学术动向的艺术;迅速了解他人思想的艺术;对待非难和反对的艺术;有分寸的语言表达同意或不同意的艺术;重视细微差别的习惯;准时完成工作的习惯,以及要学会判断,学会鉴别,增强精神上的勇敢无畏并保持头脑清醒。

进一所好学校员重要的是,要学到有自知之明的本领。

”——《美国校园文化》(美)亨利-罗索夫斯基谢宗仙、周灵芝、马宝兰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93页我们的大学不得不去努力寻求有成绩、有潜力、有才能的人,同时照顾到我们社会上地理的、种族的相经济的多样化问题——《美国校园文化》(美)亨利-罗索夫斯基谢宗仙、周灵芝、马宝兰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96页职业的理想境界不应仅限于成为一个合格的技术专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