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探秘

合集下载

安史之乱故事

安史之乱故事

安史之乱故事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动乱。

它发生在唐朝时期,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的叛乱引发。

安史之乱的起因复杂,但主要原因是唐玄宗朝廷的腐败和内部矛盾,以及安禄山和史思明的野心和谋划。

安史之乱的发生对唐朝政权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爆发源于安禄山和史思明对唐朝的不满和不满。

他们通过挑拨离间、收买贿赂等手段,逐渐获得了一定的势力和支持。

公元755年,安禄山在并州(今山西大同)举兵叛乱,史思明也在并州附近的幽州(今河北保定)起兵响应。

叛乱军迅速攻占了并州、洛阳等重要城市,唐玄宗朝廷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

安史之乱的爆发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叛乱军攻陷了许多重要的城市,如洛阳、长安等,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同时,叛乱军在占领城市后,对当地百姓进行了残暴的屠杀和掠夺,使得社会秩序陷入混乱,人民生活备受摧残。

唐朝政府在安史之乱爆发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叛乱,但由于朝廷内部的腐败和分裂,导致了对叛乱的镇压难以有效进行。

安史之乱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和军事层面,它还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叛乱期间,大量的人口流离失所,农田荒芜,导致了社会经济的严重衰退。

同时,安史之乱也加剧了唐朝的衰落,加速了唐朝的灭亡进程。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中央集权逐渐削弱,地方豪强势力不断壮大,社会动荡不安,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动乱,它对唐朝政权和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爆发源于唐朝政府的腐败和内部矛盾,以及安禄山和史思明的野心和谋划。

叛乱的爆发给唐朝带来了严重的打击,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和军事层面,它还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安史之乱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

论述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

论述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

论述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影响深远的内战。

它发生在唐朝时期,起因于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最终导致唐朝的衰落和分裂。

本文将从原因和影响两个方面来论述安史之乱。

一、原因:1. 政治腐败:在唐朝中后期,朝政腐败严重,官员贪污腐化,官府弊端丛生。

这些腐败现象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民众的不满,为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2. 贵族势力:唐朝时期,贵族势力日益壮大。

贵族豪强不断侵占土地,加剧了社会矛盾。

安禄山和史思明作为贵族出身,利用贵族势力策划叛乱,试图推翻唐朝的统治。

3. 民族矛盾:唐朝时期,边疆少数民族逐渐壮大,与汉族之间存在矛盾。

安禄山是一个突厥人,而史思明是一个回纥人,他们通过利用少数民族的不满,勾结起来,发动了安史之乱。

二、影响:1. 社会动荡:安史之乱导致了长达8年的内战,战乱蔓延至全国各地,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农田荒废,经济衰退,社会秩序瓦解,人民生活陷入困境。

2. 国力衰退: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的国力大幅度下降。

军队损失惨重,财政耗竭,边疆土地大量丧失。

唐朝由此开始走向衰落,逐渐失去了统一的力量。

3. 地方割据: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了各地的割据现象。

叛乱平息后,安禄山的儿子安慈乂在河南建立了大燕政权,又有黄巢、王仙芝等人相继起兵。

这些割据势力使得唐朝的统治更加困难。

4. 文化倒退:安史之乱对唐朝的文化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许多文人因战乱而流亡,文化交流受到阻断。

唐朝的文化繁荣进入了停滞期,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影响。

安史之乱的原因主要是政治腐败、贵族势力和民族矛盾等因素的叠加,导致了唐朝内乱的爆发。

其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动荡、国力衰退、地方割据和文化倒退等方面。

安史之乱不仅是一场内战,更是唐朝走向衰亡的重要标志,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安史之乱唐朝的内乱与外族入侵

安史之乱唐朝的内乱与外族入侵

安史之乱唐朝的内乱与外族入侵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支辉煌的王朝,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给这个朝代带来了巨大的动荡与衰落。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内乱之一,同时也引发了外族的入侵。

本文将探讨这次内乱与外族入侵对唐朝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原因。

一、内乱的爆发安史之乱发生于公元755年至763年,持续了整整8年时间。

内乱的起因主要源于唐朝官场的腐败和政治权力的集中。

安禄山和史思明二人分别掌握了河东和河北两大重要地区的军事力量,并被唐玄宗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和河北节度使。

然而,由于对唐玄宗的不满和野心的膨胀,他们联合起来谋划发动对中央政权的抗争。

最终,在公元755年,史思明率军攻下河北,而安禄山则带领大军攻向了长安,唐玄宗被迫逃离城市。

二、内乱的影响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动荡和混乱。

首先,内乱导致国家政治和军队的严重削弱,导致唐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了严重的瓦解。

其次,内乱导致国家资源的浪费和财政的紧张,政府被迫大量发行铜钱来支付军队和官僚的开支,从而引发了通货膨胀。

此外,内乱还导致了大量人民的流离失所和死亡,尤其是在战乱较为激烈的地区,百姓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三、外族的入侵除了内乱的蔓延,唐朝还面临了来自外族的入侵。

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纷纷使用外族士兵,其中包括辽东、靺鞨等族群。

这些外族勾结入侵的行为对唐朝的统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此外,突厥等游牧民族也抓住内乱的机会,发动了对唐朝疆域的进攻。

这些外族的入侵导致唐朝边境的重要城市频繁更迭,国家的疆域逐渐缩小,边防军队的防线被冲击得四分五裂。

四、原因分析安史之乱的爆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唐朝政权的不稳定和统治的软弱无能。

唐玄宗执政期间,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由于在后期陷入了纵欲奢靡的生活,导致政治风气的腐败。

其次,安禄山和史思明等节度使的权力膨胀和对朝廷的不满促使了他们的叛逆行为。

再者,唐朝经济上的困境和财政的紧张也为内乱提供了可乘之机。

安史之乱故事

安史之乱故事

安史之乱故事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其重大的动荡事件,其影响深远,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时期,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乱所引发,历时七年,给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混乱。

安史之乱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唐玄宗时期,当时朝廷腐败,官员贪污腐化,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秩序混乱。

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人都是唐朝的重要将领,他们在军事上有着很高的声望和影响力。

然而,由于他们对唐朝朝廷的不满和不信任,加上个人野心的膨胀,最终导致了他们发动了这场叛乱。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攻占了长安,逼迫唐玄宗逃往蜀地,这一事件被称为“安禄山之乱”。

此后,史思明也发动了另一场叛乱,攻占了洛阳,这一事件被称为“史思明之乱”。

这两场叛乱给唐朝造成了极大的危机,国家社会秩序几近崩溃。

在安史之乱期间,叛军在全国各地肆虐,百姓生活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无数人丧生,农田荒芜,社会经济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唐朝朝廷也因此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之中,国家治理陷入瘫痪状态。

在此时,唐朝朝廷得到了各地豪强和地方官员的支持,他们组织了许多义军,抵抗叛军的进攻。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郭子仪和李光弼等将领率领的义军,他们在抵抗叛军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意志,最终成功地挫败了叛军的进攻。

安史之乱最终在唐朝朝廷和义军的共同努力下平息,但是这场叛乱给唐朝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力急剧下降,社会经济陷入了长期的停滞状态,国家治理也陷入了混乱之中。

这场叛乱给中国社会和政治带来了长期的影响,也为唐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总的来说,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动荡事件,其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叛乱不仅给唐朝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危机,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安史之乱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记。

安史之乱的研究报告

安史之乱的研究报告

安史之乱的研究报告摘要本文通过对安史之乱的研究,分析了安史之乱的背景、起因、发展和影响,深入洞察了这场历史事件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的重大影响。

引言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内战,发生于唐朝的中期时期,持续了14年之久。

这场内战造成了沉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对唐朝政权和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政治,深入研究安史之乱是至关重要的。

一、背景1. 唐朝的政治制度唐朝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辉煌时期,政治制度相对完善。

其统治者通过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并建立了有效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来维护各地的治安和经济发展。

然而,政府官僚机构的腐败和贵族阶层的特权化导致了政治和社会的不稳定。

2. 外族势力的崛起在唐朝中期,突厥和吐蕃等外族势力的崛起给中央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这些外族势力不断侵扰中国北部边境地区,给唐朝带来严重的军事和经济压力。

3. 李林甫与魏征的权力争夺唐朝中期,宰相李林甫与魏征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权力争夺。

这场权力之争导致了官员之间的分裂和对抗,削弱了政府的稳定性,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二、起因1. 安禄山与史思明的叛乱安史之乱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位原本是唐朝官员的人物。

由于政治原因和对唐朝的不满,他们与各地的势力结盟,并在755年发动了暴动。

他们迅速占领了长安等重要城市,并自立为帝,号称大燕。

这场叛乱正式拉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

2. 李世民和安禄山的矛盾安禄山起初曾效力于唐朝的李世民,并为其立下过赫赫战功。

然而,由于李世民对安禄山的威胁感,使得两人之间产生了矛盾。

这种矛盾最终导致了安禄山背叛唐朝,并发动了安史之乱。

三、发展1. 内乱与战争爆发安史之乱爆发后,战事迅速蔓延至整个唐朝的中原地区。

叛军占领了大片土地,摧毁了城市并屠杀了无数百姓。

唐朝政府的军队在开始阶段遭遇了一系列的挫败,陷入了被动防御的境地。

2. 李唐联盟的成立面对叛乱,唐朝政府积极寻求外援,并与西方的回鹘和吐蕃等势力建立了联盟。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吗?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吗?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吗?"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吗?" 我们在此询问的问题,引人瞩目。

此前的唐朝虽然勃兴,然而之后的安史之乱却给华夏帝国血泪沥香,国势又将何去何从?这里,就来聊聊历史令人心酸的曲折。

一、安史之乱背景介绍1.此次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继位扩大中央集权制度以及策略错误造成财政恶性循环后,内部统治开始出现裂痕,朝臣们也普遍不满宰相丁宝治的政策。

2.冉闵士人也因进士考试失败多次、家业破败而发起反叛,以降服唐朝的行动,在抗唐问题上由一人到多人的抗议,最终唐朝征服者与反对者混战,形成乱局。

3.当时反叛军催生出许多激进的思潮,人们革命性地想要改变自身的政治状况,宣扬统一天下以及反贫富不均等思想之风,诉诸于暴力,将当时唐朝一统大汉的格局,推向灭亡的边缘。

二、安史之乱对唐朝成果有何影响1.安史之乱对唐朝的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安史之乱让唐朝更加脆弱,中央集权制度下以统治天下的统治魂急剧减弱。

2.朝廷原有的权力和统治也由此大受影响,当时的社会金钱贿赂减少,官僚制结构及其行政却也无法继续存在。

3.安史之乱还出现在经济上,财富贬值,收入减少,土地分配及赋税收取的实行也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唐朝的衰落。

三、安史之乱是否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1.从安史之乱发生前后的历史比较来看,安史之乱给已然衰败的唐朝急剧减弱了中央集权制度以及政治统治,是唐朝由盛而衰的分水岭。

2.在当时的乱局中,唐朝的开明宰相虽然努力想维系政治的整体性,但军事上的失败与政策的失败,还是让唐朝最终走向了被金兵灭亡的命运。

3.从望穿秋水的历史眼光看,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大转折点,因此,时今应回归历史客观性,依然把安史之乱看作是一滩令人心酸的分水岭。

安史之乱简要介绍

安史之乱简要介绍

安史之乱简要介绍一、安史之乱的背景1. 政治方面- 唐朝在开元盛世之后,政治逐渐腐败。

唐玄宗后期怠于政事,将朝政大权交予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

李林甫为巩固自己的权势,排斥异己,打压朝中正直之士,导致朝廷内部矛盾重重。

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潜在因素。

2. 经济方面- 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

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

而贵族、官僚和富商却大量占有土地,贫富差距悬殊。

虽然唐朝前期经济繁荣,但到后期,这种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性逐渐凸显,农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加剧。

3. 军事方面- 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兵农合一。

但随着时间推移,府兵制逐渐瓦解,开始实行募兵制。

募兵制下,士兵由国家招募并长期服役,这使得军队与将领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同时,为了防御边疆,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立了多个节度使,赋予他们较大的军事权力。

节度使不仅掌握大量军队,还兼管当地的民政和财政,势力逐渐膨胀。

安禄山一人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拥兵自重,具备了发动叛乱的军事力量。

二、安史之乱的经过1. 叛乱爆发- 公元755年,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叛乱。

安禄山率领15万叛军南下,由于唐朝内地多年没有战事,军备空虚,叛军一路势如破竹。

很快,河北地区的郡县纷纷沦陷。

2. 叛军进军路线- 安禄山叛军从范阳出发,渡过黄河,迅速攻占了洛阳。

公元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接着,叛军继续西进,逼近长安。

唐玄宗命哥舒翰率大军镇守潼关,哥舒翰坚守不出,本可阻挡叛军西进。

但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谗言,强令哥舒翰出关迎敌,结果哥舒翰兵败被俘,潼关失守。

3. 长安沦陷与玄宗出逃- 潼关失守后,长安失去了最后的屏障。

唐玄宗惊慌失措,带领杨贵妃、杨国忠等少数亲信仓皇出逃。

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士兵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处死杨贵妃。

唐玄宗无奈,只得赐死杨贵妃。

之后,唐玄宗逃往成都,太子李亨则北上灵武。

唐朝的安史之乱中国古代的内乱与动荡时期

唐朝的安史之乱中国古代的内乱与动荡时期

唐朝的安史之乱中国古代的内乱与动荡时期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曾经是一个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社会。

然而,在唐朝的鼎盛时期,一场震惊天下的动荡事件——安史之乱,却给这个朝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安史之乱持续了长达8年之久,严重破坏了唐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给中原地区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本文将对唐朝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回顾和探讨。

一、背景与前因安史之乱爆发于公元755年,其导火索可以追溯到几年前。

当时,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位后来成为叛乱头目的将领被唐玄宗任命为边境要塞的守将,以抵御来自辽东和西域的敌人。

然而,由于朝廷的虐待和苛捐杂税,军队士气低落,士兵和将领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

二、叛乱的爆发与蔓延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了对长安的叛乱。

他率领叛军攻占了几个重要的城市,迅速扩大了他的势力范围。

史思明也在西北地区宣布叛乱,使得唐朝陷入了两面夹击的境地。

三、内乱给唐朝的影响安史之乱对唐朝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不仅冲击了政治稳定,还造成了经济的崩溃和社会的动荡。

一方面,叛乱导致朝廷权力的分裂和削弱,政治腐败和内讧不断,使得国家无法有效统治。

另一方面,军队和叛乱势力的战争使得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致使重要的农田和城市陷入废墟之中。

社会秩序的崩溃导致了普遍的恐慌和不安,人心涣散,国家面临着解体的危险。

四、唐朝复兴与安史之乱的教训安史之乱之后,唐朝逐渐实现了政治稳定和国家的复兴。

然而,这场内乱对唐朝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唐朝君臣们认识到,在时局动荡的情况下,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宁的重要性。

他们注重加强中央集权,增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加大对军队的管理力度,以确保国家的抵抗能力。

此外,唐朝也努力恢复国家的经济,加强对商业和农业的扶持,以实现国家财富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繁荣发展。

总结唐朝的安史之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内乱事件,给这个辉煌朝代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灾难。

通过对安史之乱的回顾和探讨,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内乱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破坏力,也体会到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

唐代的安史之乱

唐代的安史之乱

唐代的安史之乱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时代,被誉为中华文明的巅峰时期。

然而,在这个时期中,也发生了一场几乎摧毁了唐朝的内乱,那就是安史之乱。

一、背景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盛世的中期,具体的时间是公元755年至763年。

那个时候,唐朝的皇帝是肃宗,而军队的主要领袖是安禄山和史思明。

安禄山是唐朝的一名军阀,曾经在唐玄宗统治时期担任过河东节度使。

而史思明则是吐蕃的后裔,他从小就在唐朝的宫廷中长大,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将领。

二、事件经过在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联手发动了叛乱,先后攻占了洛阳和长安,逼迫肃宗逃离都城。

唐朝政权的核心地带几乎全部落入了反叛者的手中。

不过,唐朝政府的军队并没有就此放弃。

在杨国忠等一批将领的带领下,唐朝的军队反击了叛军,夺回了洛阳和其他几座城市。

但唐军的反击并没有成功地平息叛乱,相反的,英名渐增的安禄山更加固执地反抗,他不仅在西北地区开展了军事行动,还在唐都长安附近建造了一座新的都城——宏胜府。

在这一系列的战斗中,唐朝的王朝正在逐渐削弱。

特别是在763年,唐朝军队组织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反击,但是这场战争并没有取得胜利,而是导致了更多的混乱。

在唐军的进攻中,大批的平民百姓陆续离开了家园,导致唐朝社会的整体效率下降,商业也大幅度下滑,这直接导致了唐朝官吏的收入减少,甚至降至不能支付国家的开支。

最终在763年,安禄山与其儿子安庆绪,被家族养儿阿史那社父子杀害,安史之乱结束了。

三、影响安史之乱带来的影响十分巨大。

首先,唐朝的统治地位被大幅动摇,王朝的财政和精神面貌极为不稳定。

其次,中原地区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建立余威。

唐朝的统治思想,以及对王室执政的系统中,也产生了各种长期性的影响。

并且,尽管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了,但其动荡的影响甚至影响了唐朝的余波,也促使了其他王朝的崛起。

总的来看,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黑暗的时期,它摧毁了一个相对十分稳定的政权,使得许多不良的现象和问题加剧,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之一,其对于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是十分深远和重要的。

安史之乱详细介绍

安史之乱详细介绍

安史之乱详细介绍一、背景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内战,发生在唐朝时期的755年至763年,又称为安史之祸。

这场内战的参与方是唐朝政府和安禄山、史思明这两个反叛将领。

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唐朝的式微和中央集权的动摇。

二、起因安史之乱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唐朝开元年间,这时的唐朝已经进入了全盛时期。

然而,唐朝政府腐败严重,官员贪污受贿,军队裁决压迫百姓,社会不稳定。

另一方面,边境地区的蕃族也感到不满,特别是东北边境的契丹、吐蕃和回纥等少数民族,他们对唐朝朝廷的统治感到不满。

三、安禄山的叛乱唐朝朝廷在控制边境地区时,任命了安禄山为河北、河东地区的安抚大使。

然而,安禄山却利用手中的权力,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并与史思明结成反叛同盟。

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叛,吞并了大片的领土,包括河东、河北和洛阳等重要城市。

他的叛乱行动使得整个中国的中央政权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安禄山的叛乱对唐朝政权造成了严重的打击,朝廷派出了许多军队进行镇压,但都以失败告终。

据史书记载,安禄山拥有庞大的军队,旗下有精锐的步兵和骑兵,他巧妙地利用战术,征战沙场,成为了唐朝政权的威胁。

四、史思明的援助史思明是突厥人,曾经任命为唐朝的边防将领。

然而,安禄山的起义促使史思明也加入了叛乱行动,他率领自己的军队支援安禄山。

安史之乱因此转变成为了两个反叛势力对抗唐朝中央政权的战争。

史思明的加入使得安禄山的势力进一步壮大,他们攻占了长安等重要城市,并逼迫唐玄宗逃亡至四川。

安禄山和史思明之间的合作关系也开始发生变化,双方开始对抗并争夺控制权。

这为唐朝复兴的机会提供了一线的希望。

五、军队的压力安史之乱期间,唐朝政府不断派遣军队进行镇压,但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

唐朝政府对于军队的指挥失误,战略决策的错误以及军队士兵的不稳定都负有一定的责任。

另一方面,唐朝政府为了增加军队的数量,进行了动员,但这反而导致了社会的动荡,百姓的负担加重。

安史之乱期间,中原地区的社会秩序严重受损,军队的行为越来越残暴,百姓不得安宁。

中国历史故事-安史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为何会发生安史之乱?

中国历史故事-安史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为何会发生安史之乱?

中国历史故事-安史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为何会发生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因其发生在唐朝天宝年间,因此又被称为“天宝之乱”,这次叛唐的主要人物是安禄山和史思明。

唐朝经历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高宗的“永徽之治”,武则天的“贞观遗风”,以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唐朝在中国历史以至于世界历史上,都是一段极其重要的时期,许多史学家们都将安史之乱看作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唐朝经历了几代帝王以后,虽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在经济发展方面,唐朝经济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朝代中空前繁荣的了,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民间土地兼并的现象十分广泛,富人虽富,但是穷人却越来越穷,在如此情况下,竟然出现了大量的百姓无家可归,无田可种的状况。

可见,均田制这种土地制度已经遭到破坏,无法适应如今的社会状态了。

唐玄宗执政初期,励精图治,又是收复领土,又是治理国内,整个唐朝的发展趋势一片明朗。

到了唐玄宗执政末期,他宠爱美人杨贵妃,又宠信奸臣杨国忠和安禄山,自己每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极其奢靡。

杨国忠等朝廷奸臣更是加大了对百姓的剥削,将金银财宝占为己有。

据说玄宗赏赐给杨贵妃三个姐姐的脂粉钱,每年都有千贯之多,宫里面为贵妃织女秀女就有七百人之多。

杨家人任意挥霍玄宗赐给她们的金银财宝,真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她们生活过得好,却是建立在百姓们贫苦的基础上的,长此以往,杨家姐妹和杨家人在民间积怨已深,必然会引起大家的不满。

在阶级矛盾方面,我们看到,唐玄宗继任以来,先是宠信奸臣李林甫,就因为李林甫为自己赢得了美人杨玉环,就一路提拔李林甫,让李林甫在朝中广布党羽,肆意杀害朝廷忠良,排除异己。

李林甫把持朝政长达十九年之久,而李林甫之后的宰相杨国忠同样不是什么好人,他相当于是第二个李林甫,有了势力以后,就在朝中拉帮结派,不断扩充势力,还屡次对付太子东宫,更是和安禄山两人掐得火热。

可以说,玄宗统治下,朝廷内部的文官武将之间的长久以来的矛盾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加加剧了。

唐代名将李靖与安史之乱的历史揭秘

唐代名将李靖与安史之乱的历史揭秘

唐代名将李靖与安史之乱的历史揭秘1. 引言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而安史之乱则是其中最具重要性和影响力的事件之一。

在这场动荡的战争中,唐朝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然而,正是在这个时期,李靖以其出色的军事策略和威力无比的军队成为了一位备受赞誉和仰慕的名将。

2. 李靖的早年经历李靖生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来自于一个平凡家庭。

他自幼聪明好学,并得到了优秀教育。

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众,被唐玄宗选为翰林院书写;随后进入官府任职。

3. 李靖在安史之乱中的重要角色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靖被任命为镇压叛军并恢复地方秩序的总指挥。

他利用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对地理布局的精准把握,在一系列战役中取得了惊人的胜利。

他不仅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战术,还有效利用了士兵的特长,使军队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4. 李靖对抗安史之乱的策略李靖在对抗安史之乱时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策略。

首先,他重视招募、训练和组织士兵,并加强了装备改良,以确保军队的实力。

其次,他巧妙地运用军事地理知识,在战场上占据有利位置,并采取各种进攻和防守手段。

此外,他善于运用间谍情报和灵活变通的战术,不断打击敌军的要害部位。

5. 李靖为何成为唐代名将李靖之所以成为唐代名将,除了其过人的智慧和勇气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他非凡的领导才能和军事天赋,在战场上展现出卓越的指挥能力。

其次是他具备极高道德品质和正直立场,在治军过程中秉持公正无私的原则。

最后,他对待士兵慈爱有加,积极关心士兵的生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待遇和保护。

6. 李靖与安史之乱的历史影响李靖在安史之乱中的成功阻止了叛军的进攻,并恢复了唐朝的稳定。

他所采取的战略和策略也为后来各个朝代的军事家所借鉴和学习。

此外,他对军队建设、战争策略以及地理战争等方面都有着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军事家。

7. 结论通过对李靖与安史之乱历史揭秘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李靖作为唐代名将应用智谋、运筹帷幄之能力在这场重大战役中取得了巨大胜利。

安史之乱的故事

安史之乱的故事

安史之乱的故事
安史之乱的爆发主要是由于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

安禄山是唐朝的一位大将,他原本是一名突厥人,后来被唐玄宗赐姓安,成为唐朝的重要将领。

史思明则是一位本族人,他原本是唐朝的一名将领,后来因为不满唐朝的统治,开始了反叛活动。

安禄山和史思明联手发动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叛乱,他们攻占了许多重要的城市,威胁了唐玄宗的统治地位。

在安史之乱期间,唐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唐玄宗曾经试图通过委任
李林甫等权臣来平息叛乱,但这些措施都没有奏效。

后来,唐玄宗被迫逃离长安,逃往四川,这一事件被后人称为“安禄山之乱”。

在长安的混乱中,唐玄宗的一些亲信和宠臣纷纷被杀害,唐朝政权岌岌可危。

安史之乱的结果是对唐朝政权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使得唐朝政权的统治地位大
大削弱。

安史之乱也导致了唐朝的国力衰退,国家经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此外,叛乱期间,人民生活遭受了极大的痛苦,许多地方发生了大规模的饥荒和流离失所的情况。

在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权虽然恢复了一段时间,但是其国力已经大大削弱,政
治局势也变得更加动荡不安。

安史之乱的教训也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政治决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总的来说,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动荡事件,其发生的原因和
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

安史之乱的故事告诉我们,政治腐败和统治者的荒废都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这一点对于今天的社会和政治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安史之乱的故事

安史之乱的故事

安史之乱的故事安史之乱的起因,源于唐玄宗时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安禄山和史思明等人原本是唐朝的重要将领,但由于受到唐玄宗宠幸宦官李辅国的排挤和打压,他们对唐朝政府产生了不满和反抗情绪。

安史之乱的爆发,正是在这种政治和社会背景下,叛军趁机发动了对唐朝的叛乱。

叛乱爆发后,安禄山和史思明等人率领大军攻占了许多重要的城池,威胁到了唐朝的统治。

唐朝政府为了镇压叛乱,不得不调集了大批军队,进行了艰苦的战斗。

在这场战争中,唐朝军队和叛军展开了多次激烈的对抗,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安史之乱的战争持续了长达8年之久,给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战争期间,民不聊生,百姓遭受了巨大的痛苦。

同时,战争也对唐朝政权造成了严重的危机,使得唐朝的国力和社会秩序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然而,尽管安史之乱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这场动乱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在这场战争中,唐朝政府不得不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以应对战争带来的挑战。

这些改革措施,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最终,安史之乱以唐朝政府的胜利而告终。

唐朝政府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最终战胜了叛军,恢复了社会秩序。

然而,这场动乱给中国社会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

这场动乱不仅对唐朝时期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也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和战争事件对社会的影响。

能证明安史之乱的文物

能证明安史之乱的文物

能证明安史之乱的文物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动荡和战争,发生在唐
朝时期,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安史之乱发生在1300
多年前,但是一些历史文物和考古发现仍然可以被用来证明这段历
史事件的存在。

首先,关于安史之乱的文物证据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的史书和
文献。

《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等史书对安史之乱
的发生和经过有着详细的记载,这些史书被认为是唐代以后编纂的
历史资料,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安史之乱的重要文献证据。

其次,考古发现也为安史之乱提供了一些证据。

在中国境内一
些与安史之乱相关的遗址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与唐朝时期相关的
文物,如瓷器、铜器、建筑遗迹等,这些文物可以作为安史之乱时
期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风貌的重要参考。

此外,还有一些与安史之乱相关的文物,如书画、雕塑、铭文等,虽然不能直接证明安史之乱的发生,但可以作为当时社会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重要线索,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
事件。

总的来说,安史之乱的文物证据主要包括史书记载、考古发现和与当时社会相关的各类文物。

这些文物虽然不能直接证明安史之乱的发生,但结合史书记载和其他历史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和确认这一历史事件的存在。

中国通史安史之乱观后感

中国通史安史之乱观后感

中国通史安史之乱观后感《安史之乱:历史的镜鉴与启示——从中国通史视角的观后感》在研读中国通史的过程中,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犹如一道深邃的鸿沟,深深吸引了我的目光。

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内乱,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其深远影响波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

这次观后感,我将从历史的长河中探寻安史之乱的根源、过程以及其对后世的启示。

首先,安史之乱的爆发源于唐朝中期的社会矛盾。

当时,国家财富集中在少数贵族手中,而广大农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节度使安禄山利用边疆的军事优势,煽动士兵不满情绪,加上朝中腐败,内外因素交织,最终引发了这场历时八年的叛乱。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政权的稳定与否,往往取决于其能否妥善处理社会公平和利益分配的问题。

其次,安史之乱的过程充满了曲折和惨烈。

叛军势如破竹,一度攻入长安,唐朝皇帝仓皇南逃,国都陷落。

然而,唐朝军队在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的带领下,历经艰苦卓绝的战斗,最终平定了叛乱。

这段历史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战争的残酷性,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再者,安史之乱对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藩镇割据,唐朝从此走向衰落。

同时,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南方地区开始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这一变化对中国历史格局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也预示着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型。

从安史之乱中,我们不难看出,国家治理的缺失,政策的失误,以及社会矛盾的积累,都可能导致国家的动荡。

因此,对于任何时代,都应注重社会公正,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势力过大,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

同时,危机时刻更能考验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智慧,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战胜困难,实现复兴。

总的来说,安史之乱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它让我们看到了权力滥用的危害,看到了社会公平的重要性,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

在今天,我们更应该从中汲取教训,坚持依法治国,关注民生,维护社会和谐,以期我们的国家能够在新的历史阶段持续繁荣昌盛。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字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字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字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时期的一场政治动乱,此次动乱的起因还存在不少争议,但最终的结果是唐朝几乎被彻底摧毁,中原地区陷入了战乱的漫长岁月。

下面,让我们来聆听一些与安史之乱有关的历史故事。

1. 安禄山的天意剑安禄山是这次动乱的最大叛乱者之一,他是唐代著名将领安世高的私生子,曾经任职于唐朝的安南节度使,但以奉承派奸佞李辅国为荣,野心勃勃地想要推翻唐朝。

据说,他曾经得到了一柄名叫“天意剑”的宝剑,据说这柄剑来自神仙,能够命运强盛,毒气无侵。

2. 张巡的义军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保卫家园,许多贫苦百姓和地方豪强纷纷组织起自己的义军。

其中一位著名的将领就是张巡,他原本是东汉末年的割据势力几位将领之一,此次加入义军,肩负起保卫祖国的责任。

不过,由于张巡过于自大,最终还是落得了覆灭的下场。

3. 唐玄宗的红拂女唐玄宗和他的红拂女在安史之乱期间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但他们的爱情却越来越深。

据传说,当时唐玄宗大臣们因为战乱不愿挑起公主的婚事,但是唐玄宗认为自己已经年老色衰,必须大力推广女性教育,否则这个皇朝就没有未来。

于是,他决定把自己的一位心爱女子作为教育灵魂人物推进公众视野。

4. 李白的弃官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唐朝文人李白在官场上不得志,此时他已经成为一名放浪诗人。

但是,当他听到祖国处境危急之时,便放弃了自己的自由,投身于保家卫国的行列。

他在那个惨烈的时代发扬了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留下了一批经典的诗篇。

5. 韩城的种瓜大户在安史之乱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唐朝的经济和农业几乎全面崩溃,农民一度面临着生存的困境。

但是,在陕西韩城,一位种瓜大户却不曾放弃自己的家业。

他带领着自己的家族,每年都会推广新的栽培技术和育苗方法,以此来提高产量,为食民谋福利。

这个种瓜大户也被后人誉为“唐代庄稼之神”。

在整个安史之乱时期,中国百姓深刻体验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滋味。

但这场动乱也激发了许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为祖国的未来而奋斗不息。

安史之乱唐朝危机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唐朝危机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唐朝危机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唐朝危机的转折点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朝代之一,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这个辉煌的王朝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之中。

安史之乱是指755年至763年间,安禄山和史思明起义推翻唐朝统治的事件。

这场政治动乱引发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乱和混乱局面,对唐朝政权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然而,正是在这场危机中,唐朝强大的统治者李世民的果断决策和勇敢战斗,使得安史之乱成为了唐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一、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安史之乱的爆发有着复杂的原因。

一方面,由于唐朝朝政腐败,贪污腐化问题严重,安禄山等地方势力得以蓄积力量。

另一方面,安史之乱也受到了外族势力的支持,如吐蕃帝国的支持等。

安史之乱的爆发直接造成了唐朝政权的削弱,大量的战乱和动荡不仅导致了人民的生计凋敝,还对唐朝境内的交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二、李世民的崛起和反击在安史之乱的初期,李世民并不是唐朝的统治者,他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儿子。

然而,面对安史之乱的威胁,李世民以其卓越的统治能力和军事才华崭露头角。

他积极参与对抗安史叛军,手握重兵和重要职位,成为唐朝政权内部的有力支持力量。

最终,由于他的英勇和智慧,李世民成功地平定了叛乱,将唐朝政权重新巩固。

三、李世民的政治改革在安史之乱平定后,李世民意识到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加强唐朝政权的稳定。

他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包括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地方官吏、清查贪污腐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

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恢复了唐朝政权的权威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四、安史之乱的历史意义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一方面,这场叛乱动荡扰乱了唐朝政权,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唐朝王朝的强盛局面受到严重威胁。

另一方面,李世民的果断决策和有效反击,使得唐朝政权重新巩固并得以发展壮大。

安史之乱也促使李世民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为后来唐朝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结论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爆发给唐朝政权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安史之乱的故事

安史之乱的故事

安史之乱的故事安史之乱是谁发动的公元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安禄山和史思明组织发起了一场政治,史称“安史之乱”;又由于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亦称“天宝之乱”。

发生之后,安禄山将他占据的地盘变成了一个独立于大唐的国家。

这就是“大燕”。

安禄山自称“大燕”的皇帝,不会再听从李隆基的命令了。

不过“大燕”在大唐的眼里也不过就是一个在玩过家家的小孩吧。

安禄山和史思明会发起,就是看到大唐当时的皇帝李隆基不理朝政,专宠杨贵妃,使得国家混乱。

最后安禄山和史思明虽然没有的到这个江山,也是逼得李隆基杀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杨贵妃。

安史之乱全过程是怎样的公元755年,安禄山就开始蠢蠢欲动。

在同一年的11月15日,唐玄宗知道了安禄山的这一个消息。

在几经犹豫之后,他决定任命安西的节度使封常清再同时去管理范阳、平卢的节度使,以此作为对这次防守的前期准备,还任命了皇六子荣王李琬作为元帅,当时的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作为副元帅东征。

在唐玄宗做了这些准备之后,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到了一些阻碍,不过因为杨国忠没什么本事,使得安禄山就在同一年的12月12日就攻下了洛邑。

当时东京的留守李憕还有御史中丞卢奕因为不投降,就被安禄山杀了。

河南的尹达奚珣没什么骨气就投降了安禄山。

不知是不是唐玄宗因为有人投降了,有些丧失判断。

听信了监军宦官的诬告,用“失律丧师”这样的罪名处斩了封常清、高仙芝这两位坚守这的大将。

在天宝十五年的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并改国号为元圣武。

此时大燕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很快就打入了长安。

唐玄宗看到是这样的局势,就马上选择了逃离长安,逃到了马嵬坡这一个地方。

在逃亡途中,士兵又饿又累,不愿意再战斗了,于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就请求唐玄宗杀了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这几个祸乱朝政的人。

杨国忠其实已经被士兵们乱刀砍死了,唐玄宗看这样的情况就打算为杨贵妃求情,不过士兵们不买账,最后玄宗还是赐死了杨贵妃。

这是士兵们斗志高昂,马上就进行了反击。

最简单的文字了解安史之乱

最简单的文字了解安史之乱

最简单的文字了解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其影响深远,对于唐朝乃至中国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安史之乱的过程。

一、背景唐朝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

然而,到了唐玄宗时期,政治逐渐腐败,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加上唐玄宗本人过于好战,导致国家财政严重亏空,军队内部矛盾重重,社会不稳定因素逐渐积累。

二、起因安禄山是唐朝的一位高级官员,因才华出众,深得唐玄宗的信任。

然而,安禄山却利用自己的职权,大肆贪污腐败,使得百姓生活困苦。

755年,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正式发动了安史之乱。

三、战争过程初战失利:安禄山发动叛乱后,唐朝政府派遣了封常清、高仙芝等人率领唐军抵御。

然而,唐军缺乏战斗经验,加上军队内部矛盾重重,导致初战失利,洛阳很快失守。

调整战略:唐玄宗处死封常清和高仙芝,然后任命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令其将兵二十万镇守潼关。

潼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哥舒翰在此加固城防,闭关自守。

诱敌深入:安禄山久攻不下,不得不将自己的精锐部队给藏起来,意在引诱哥舒翰出关迎战。

唐朝政府听信谗言,将哥舒翰处决,然后令杨国忠亲自去潼关督战。

潼关失守:由于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加上杨国忠无能指挥不当,潼关失守。

唐玄宗带领杨贵妃姐妹和皇子皇孙等人逃往四川。

安禄山称帝:安禄山的大军攻入长安,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唐朝政府形势岌岌可危。

四、唐朝政府的反击唐肃宗即位:唐朝政府在危机之中选择了唐肃宗为皇帝,希望能够稳定局势。

唐肃宗即位后,立即开始筹备反击安禄山的战争。

组建反击军队:唐肃宗任命李光弼、郭子仪等人为将领,开始组建反击军队。

同时,唐朝政府还向回纥借兵,以加强反击力度。

反击安禄山军队:李光弼、郭子仪等人率领军队在洛阳附近与安禄山的军队展开激战。

经过多次交锋,唐朝军队逐渐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同时,回纥军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协助唐朝军队击败了安禄山的军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史之乱探秘安史之乱使繁华无比的盛唐变得满目疮痍,那安史之乱应该由谁来负责呢?唐玄宗可是开创过开元盛世的明君,怎么会导致天宝之乱呢?传统的史书给出的答案是因为他沉溺于与杨贵妃的爱情而不理朝政,进而任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过度信任安禄山。

这个解释可以说很完美,自古以来就是红颜祸水,奸臣误国。

而杨贵妃似乎就是那红颜祸水无疑了,她生活奢侈,她竟然把乱臣贼子安禄山认为养子,她的族兄杨国忠因为裙带关系而当宰相。

不过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安禄山是如何升迁到三镇节度使,起兵叛唐的过程,以及安史之乱为什么会长达8年之久,就可以看出唐玄宗的无奈,杨贵妃的无辜,安史之乱的某种必然性。

安禄山为什么受到重用玄宗时因为府兵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中央政府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度的削弱。

中央和内地的兵员总合只有8万人。

由于边疆局势紧张,玄宗为此专门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让节度使在边地征兵,边境军队高达49万人。

从此,外重内轻的格局形成。

在这种新形势下,皇帝本应该想办法对节度使进行挟制防范,不能让节度使久任。

可是,安禄山竟然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而且时间长达14年之久。

是什么原因导致唐玄宗对安禄山如此的重用?我们来看一下传统史书关于安禄山是如何解释安禄山被唐玄宗重用的。

开元二十八年(730 年),御史中丞张利贞为河北采访使,搞视察工作.安禄山“百计谀媚”张利贞,又舍得出钱,贿赂其手下人,以结私恩。

于是,吃人家嘴短,张利贞入朝后极力为他美言,安因授任营州都督、平卢军使、顺化州刺史。

以后,对过往的使者,安都督都尽力巴结,照方抓药,暗中加以贿赂,使者回朝后一再称赞他,逐渐受到了玄宗的青睐。

天宝元年(742),分平卢为节度,遂以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兼柳城太守、押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

天宝二载正月,安禄山入朝,玄宗倍加宠待,“谒见无时”。

为了讨得玄宗的欢心,他谎奏说:去年七月,营州境内出现了害虫,蚕食禾苗,臣焚香祝天说:“臣若操心不正,事君不忠,愿使虫食臣心;若不负神祇,愿使虫散。

”忽然来了一大群红头黑鸟,霎时把虫吃得精光。

安禄山讲得绘声绘色,煞有介事,玄宗以为他对己忠诚无二,于翌年三月,命安禄山代替裴宽兼任范阳节度使。

礼部尚书席建侯为河北黜陟使,大概也受了贿赂,在玄宗面前大力称道安禄山公正无私,裴宽与宰相李林甫也随声附和。

三人又都是玄宗所信任的人,“由是禄山之宠益固不摇矣”。

那么安禄山被唐玄宗重用仅仅是因为安禄山善于察言观色,投其所好,贿赂使者和善于拍马屁,以及李林甫对他的支持。

安禄山在前面说的那些话,只有小孩才会相信是真的。

唐玄宗怎么可能因为那几句话就认为安禄山对自己忠诚无二。

裴宽是以廉明清正、刚直不阿、执法如山而名垂青史,他随声附和总不至于也受了安禄山的贿赂吧。

如果我们从当时大的历史背景去分析安禄山的升迁之路,那么安禄山被重要的某种必然性。

唐玄宗时期,契丹和奚对大唐的威胁很大。

唐朝和契丹的交战互有胜负,一直没办法平定契丹,彻底解决东北边防问题。

而且在与契丹作战的同时,大唐还在西北与吐蕃进行鏖战。

唐玄宗决定对契丹、奚采取守势。

所以东北边防的负责人绝对是重要的,因为事关大唐后方的稳定。

不可能仅因为安禄山几次贿赂再加那廉价的马屁,就让安禄山最后兼任三镇节度使,负责整个东北的边防。

安节度确实是骁勇善战,依仗他熟悉塞外的山川井泉,经常率领三五个骑兵出去巡逻,却往往能生擒数十个契丹人回营。

让他多率领一些士兵出击,更是所向皆靡。

当时名将张守珪之所以把安禄山受为义子,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安禄山的骁勇善战。

除了骁勇善战外,安禄山还有具有其他将领不具备的优势:安禄山是生长在东北的混血胡人,精通各种民族语言,便于在东北复杂的民族地区发挥作用。

陈寅恪先生对安禄山得势曾分析:河朔地区在武后至玄宗开元年间已经胡化,居住于这一区域的是东北及西北的诸胡种,于是“唐代中央政府若欲羁縻统治而求一武力与权术兼具之人才,为此复杂胡族方隅之主将,则拓羯与突厥合种之安禄山者,实为适应当时环境之唯一上选也。

玄宗以东北诸镇付之禄山,虽尚有他故,而禄山之种性与河朔之情势要必为其主因。

”可以说出了安禄山被唐玄宗重用的真实原因吧。

除了安禄山的骁勇善战,混血胡人血统之外,安禄山的势力迅速膨胀,也与唐玄宗驾驭节度使的策略有很大关系。

唐玄宗时外重内轻的格局逐渐形成,很可能引起唐玄宗内心的不安。

而外重内轻的格局,不是唐玄宗说改变就可以改变的 .唐玄宗所能做的,就是运用权术驾驭各节度使。

西北之朔方、陇右、河西、河东四大节度,负责防御吐蕃、突厥,拱卫京师,故而兵力雄厚,尤其是抗击吐蕃入侵,朝廷更加重了对西北边防的经营。

在抗击吐蕃的过程,西北节度使的军事力量日益强大。

王忠嗣在开元二十八年代牛仙客领朔方、河东节度使,天宝五载又继皇甫惟明领陇右、河西两节度.“忠嗣杖四节,控制万里,天下劲兵重镇,皆在掌握。

”王忠嗣一人兼任四镇,可以说是西北力量的巅峰。

而西北是很靠近长安的,一旦王忠嗣反叛,那么唐玄宗将毫无反抗能力。

最后王忠嗣因不从玄宗之命而获罪, 继以李林甫使人构陷, 于是被解职。

在一般人看来,这又是李林甫陷害忠良的例子。

其实从这件事上,体现了唐玄宗对西北节镇的不信任,李林甫的构陷不过是表明原因而已。

而为了使各大节镇的实力达到平衡,遏制西北节镇的势力,唐玄宗自然会想到在东北的安禄山了。

安禄山远在东北,对长安构成的威胁远远小于西北各节度使。

这样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节度使就不足为奇了。

可以说唐玄宗之所以重用安禄山,一方面是为巩固东北的边防,另一方面是利用安禄山来节制西北军事集团,达到各镇势力相互牵制和平衡。

唐玄宗完全信任安禄山吗很多史学家都认为因为唐玄宗过度的信任安禄山,最后导致安禄山势力过度膨胀,发生了安史之乱。

吕思勉在《隋唐五代史》中写道:“天宝之时,偏重之势太甚,君相不早为之计,而徒荒淫纵恣,耽宠怙权,则神州陆沉,因不得不任其责耳。

”吕思勉认为唐玄宗没有节制安禄山,而是一心耽于享乐。

岑仲勉在《隋唐史》中写道:“窃以为由唐廷言之,错在边兵失调,过度信任禄山而招惹其野心”。

而唐玄宗真的过度信任安禄山吗?前面已经分析了唐玄宗重用安禄山既有军事目的,也有政治目的;那么唐玄宗在重用安禄山的同时,也重用与安禄山矛盾很深的哥舒翰和安思顺。

自然也有利用他们制约安禄山的目的了。

哥舒翰在安史之乱前兼任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

哥舒翰与安禄山的矛盾在下面的故事中可以说是公开化了。

天宝十一年冬天,两个人同时来朝,唐玄宗让宦官高力士在驸马崔惠童府上的池亭里摆御宴特地款待他们两人。

哥舒翰的母亲是于阗尉迟氏,安禄山在酒席宴上特意和他套近说:“我的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你的母亲是胡人,父亲是突厥人,咱们俩的血统一样,应该亲近些才是。

”哥舒翰很倔,回答说:“古人曾说,山野中的狐狸对着洞窟而嚎,那是忘本的行为。

”安禄山认为这是哥舒翰在讽刺他是胡人,大怒,指着哥舒翰骂道:“你这个突厥野老竟敢如此无礼。

”哥舒翰立刻也要开骂,一旁的高力士急忙劝阻。

天宝十年正月, “安禄山求兼河东节度”, 以致东北隅节度位冠诸侯。

玄宗于天宝十二年让哥舒翰“进封凉国公, 食实封三百户,加河西节度使, 寻拜西平郡王”。

安禄山和哥舒翰的矛盾在天宝十一年就公开化了,唐玄宗不可能不知道.而在安禄山兼任三镇节度使后,唐玄宗依然让哥舒翰“进封凉国公, 食实封三百户,加河西节度使, 寻拜西平郡王”。

唐玄宗之所以这样做,就是用哥舒翰来节制安禄山,使东西两个军事集团的实力达到平衡。

安禄山与结为兄弟的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也不睦.“始, 安思顺度禄山必反, 尝为帝言, 得不坐。

”陈寅恪先生认为:玄宗虽然极为宠任安禄山,但也兼用安思顺,委以劲兵,盖所以防制安禄山,维持均势。

王忠嗣曾经兼任四镇节度使,而安禄山自始至终都只能兼任三镇节度使。

说明唐玄宗对安禄山的信任也是有限度的。

唐玄宗和杨贵妃收安禄山为养子, 在宫中为他演出了一幕三日洗儿的闹剧, 实际上就是按照安禄山生活的那些少数民族的习俗加以笼络, 用一种“亲属”关系来保证他对唐室的忠诚。

唐玄宗还一再给安禄山加官晋爵, 厚加赏赐, 天宝九载安禄山入朝时, 礼遇隆重, 在亲仁坊为他新造宅第一座, 唐玄宗敕令但穷壮丽, 不限财力, 特别交待监工的宦官“胡眼大, 勿令笑我”。

这些都带有政治目的, 不能单纯视作奢侈糜费。

这样看来,唐玄宗为了笼络安禄山,也是煞费苦心的。

可以说,唐玄宗一方面对安禄山进行防范;另一方面因为安禄山的势力过于庞大,不得不对他采取笼络战术,而不是激烈的消藩措施。

不过,这一切都对安禄山这样的野心家来说,没有用处。

安史叛军为何背叛朝廷以往的史书都注重于解释安禄山为何要背叛唐朝,过于看重安禄山个人的力量。

以为只要安禄山一死,什么问题都会解决,而实际上安禄山在起兵反唐两年后(757年)就被自己的儿子谋杀,可是安史之乱并没有被迅速平定,安史叛军没有自动瓦解。

甚至到了最后,安史之乱虽被表面平定,但实际上河北藩镇还是不臣服中央。

这恐怕不是安禄山的狡黠就可以解释过去的。

安禄山的实力是惊人的,他兼任三任节度使,手下的兵力占天下兵马的30%多,可是杨国忠却一心想逼安禄山造反,难道仅仅是因为杨国忠被对安禄山的仇恨遮蔽了双眼,而过高的估计了唐朝廷的军事力量。

杨国忠在得知安禄山发动叛变时,还得意洋洋地说:“现在造反的仅仅是安禄山及少数几个人,他手下的将士都不想反叛,所以要不到十多天,安禄山的首级必定会通过驿站传送到京城。

”可见杨国忠之所以敢逼安禄山造反,是因为他估计安禄山得不到大多数的支持。

而这种想法可以说是很正常的,毕竟这么多年唐朝对东北的边防军并没有什么亏待,没有必要跟安禄山冒着杀头的危险一起去造反。

可是安史叛军与朝廷对抗了八年之久。

那么安史叛军为何要背叛朝廷呢?关于这点,陈寅恪提出了“唐代安史乱后之世局,凡河朔及其他藩镇与中央政府之问题,其核心实属种族文化之关系也”。

安禄山将领中最被信用和最以悍勇见称的也多有奚和契丹人,如孙孝哲是“契丹人”;张孝忠“本奚之族类”;王俊武,出自契丹怒皆部“;李宝臣”本范阳内属奚”。

《安禄山事迹》一书中写道“禄山专制河朔以来七年余,蕴蓄奸谋,潜行恩惠,东至靺鞨,北及匈奴,其中契丹,委任尤重,一国之柄,十得二三,行军用兵,皆在掌握。

”确实可以看出安史叛军中契丹。

奚等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当时的民族关系远没有那么紧张。

安禄山虽然多次出兵攻打契丹,但是安禄山统治的地区,民族矛盾并不尖锐。

安禄山并没有刻意制造汉人和少数民族的冲突,而是十分重视搜罗和重用有文化的汉人。

这些人自安禄山萌发叛乱念头开始, 就成了安禄山的谋士, 为安禄山搜集情报, 分析时局, 提供信息, 研究对策, 帮助安禄山度过难关, 摇扶直上, 成为当时唐玄宗之下的头号人物。

安史叛军之所以跟着安禄山谋反,主要原因恐怕不是民族矛盾如此简单的,而是主要是安禄山给予他们恩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