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会受到哪些消极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且传统中国文化对现在社会和人类的发展更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是提升中国综合实力的精神资源,是建设现代文明的基本条件,是促进世界走向大融合的思想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
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具有强大的遗传性,渗透在每一位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为建设今天中国的新文化提供了历史的基础和客观依据。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积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在当今国际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和谐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乃至实现世界大同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层面的具体标志,是矗立于世界之林的形象”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名副其实的不朽之作,世代相传,百读不厌,而且其智慧之火将永不会熄灭,照耀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因此,珍惜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尊严,抢救保护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尤其青年一代首先要树立尊重传统文化的理念,不仅要自觉从书本上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还要懂得中华传统民俗、习惯,既要懂得民族的现实,又要更多地了解民族的历史,懂得民族的精神实质和民族的利益所在。
说到底,只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
只有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使中华民族的资源得到更为充分和有效的发挥与利用,才能使中华民族在地球村中发出更为响亮的声音,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传统文化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多与王朝政治或社会理想相关联。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消极的一面
浅论中国传统⽂化消极的⼀⾯最近,在论⽂答辩中,答辩⽼师就我论⽂中的⼀句话提出了疑问。
⽼师让我就论⽂中“中国传统⽂化就其实质⽽⾔,呈现出⼀种整体扼杀组成整体的个体的现象。
”这句话作进⼀步解释。
虽然当时我从论⽂中提及的“宗族⽂化”作了解释,也从中国传统⽂化的代表——儒家⽂化作了拓展性回答。
但⾄今这个问题⼀直在困扰着我。
(⼀)中国传统⽂化有其积极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糟粕。
特别是对个体个性的扼杀,影响深远。
从宗族⽂化⽅⾯来说,既有道德传家、耕读⼈家等的优良⽂化,也有着宗族家法等与现今道德与法律相悖的糟粕。
在⼀定意义上可以说,在中国古代,家庭的放⼤就是宗族,宗族的放⼤就是国家。
这种⽂化背景下,家庭成员⽚⾯地依赖并服从家长,⽽⼴⼤⾂民也是⽚⾯地依赖并服从国君。
它强调的是个体服从整体,并不是服从⾃我,⽽是服从他⼈。
服从是以奉献或者说⾃我牺牲为前提的。
这种宗族⽂化环境中,个体只有服从意识,不具⾃我主张。
⼀旦出现反叛⾏为,那将是⼤逆不道,将成为众⽮之的。
因此,不论宗族的⾏为是否符合⼀个社会的潮流,这个宗族中的所有的个体都得服从。
在这样的传统⽂化中,整体意志代表了个体意志,个体的意志根本不能体现,整体也就实质性地扼杀了个体的个性。
从中国传统⽂化的主要代表——儒家⽂化来说,也同样存在着精华与糟粕,也同样存在着对个性的扼杀。
这种糟粕依然在影响着中国社会。
这其中有可以作为现时代精神传承的“天⾏健,君⼦以⾃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优秀品质,“⼠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格,“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执政思想等等,其实这些都已转化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
还有⼀些儒家思想也⼀直在积极地影响着我们思想。
如传统的“孝”⽂化,“修⼰安⼈”、“正⼼修⾝”等命题。
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仍不乏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如何抵制消极文化对青少年德育的冲击
如何抵制消极文化对青少年德育的冲击作者:侯秋丽来源:《职业时空》2008年第10期近年来,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研究表明,这和社会上存在的消极文化是分不开的,消极文化不断地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冲击着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效果。
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制止消极文化现象的蔓延,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消极文化的影响消极文化就是指那些对人的心理及其行为产生消极作用的不良文化,如色情、凶杀等,消极文化给青少年的心灵带来了消极影响,其危害性突出表现如下:1.消极文化会诱导青少年性犯罪。
青少年罪犯涉及了盗窃、抢劫、强奸和伤害四项罪行。
笔者报道,有一少年受不健康的低劣影视剧及网络的影响,贪图享受、色欲膨胀,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2.消极文化会误导青少年暴力倾向。
近几年,网上暴力游戏不断出现,少数青少年沉浸在暴力游戏中,虚拟与现实之间分不清,致使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消极文化会引导青少年刑事犯罪。
经调查,大部分不良少年,或多或少都受过凶杀、帮派和色情文化的影响;各种校内“小帮派”、“小团伙”的形成,都受到了帮派文化的影响。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电视和录像里接受了不良信息,可见消极文化是导致青少年刑事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抵制消极文化对青少年德育冲击的措施青少年是生活在社会里、群体中,他们成长的每一步,无不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措施,消极文化将成为青少年越轨的客观动因。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审时度势,运用主体文化的优势与适当的教育策略,增强青少年的抗击消极文化冲击的能力,让青少年对消极文化产生“抗体”。
(一)加强校园先进文化建设消极文化与当今的主题文化相对立而存在。
应该承认,社会存在消极文化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教师无力从根本上去扭转,但是我们有能力加强校园先进文化建设,宣扬主题文化,塑造一方净土,尽力阻止消极文化的传播。
1.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
我们可以组织青少年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参加公审会旁听,开展扫黄活动,组织模拟法庭等。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众心理消极影响因子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众心理消极影响因子分析摘要]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不少深刻智慧,滋养着中国人的心灵,但也存在着不少对人的心理健康不利的文化因子。
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本位倾向、有差等的爱、人性观、主观内向化思维、直观朴素的辩证思维等,使人的个性受到压抑、主观选择能力弱、人格矛盾和分裂、心理封闭。
[关键词]传统文化;心理健康;不利影响。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7)07-0109-03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不少深刻智慧,滋养了中国人的心灵。
如和合文化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提携带来的温暖感、亲密无间感、温情脉脉,极大程度地避免了人的孤独焦虑感、隔阂感;知天安命、知足常乐思想,有使人懂得放弃也懂得珍惜的一面;儒家本身含有的互补思想造就了人们可进可退、可见可隐、伸屈自如的灵活性心理,行为上,是人们在面临巨大的压力或挫折时保护自我的良好武器;孔子的中庸和谐思想提倡,走中道,行中庸,不偏激,情绪节制适度,对我们今天心理调节仍很有启发;庄子的无为哲学和佛禅的超脱思想还引导着另外一种心理自我调适的方式。
庄子主张人心应超越世俗功利的追求,“忘情”、“忘我”,超然于物外,追求生命自由,从而达到复归宇宙自然的“心游人天”之精神解放境界;中国的气功不求改变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也不求改变环境,而是让人通过良好的自我暗示,排除杂念,放松入静或运动调节,来达到消除焦虑、烦恼、恐惧等不良心境的作用。
它遵循了很多心理学规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学,阴阳平衡,以柔克刚,外圆内方,中医的五行平衡等思想,等等。
无论是对我们今天的身心调节还是待人处事都有指导意义。
但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不少对人的心理健康不利的文化因子。
鲁迅、林语堂、梁启超、梁漱溟、陈独秀、许娘光等都曾就传统文化对国民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作过论述。
上官子木、童俊等用实证分析或理论分析方法剖析了某些心理疾患的传统文化根源。
传统文化对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的一些负面影响更为近几十年来兴起的跨文化研究和文化心理学所关注。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2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摘要:本文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有其双重性,进而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看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导方针。
最后就如何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即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文化,指一个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积年累月,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所取得的各种成果和成就,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着。
今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
社会主义荣辱观,实际上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是引领社会风尚的光荣旗帜。
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有着双重影响,正确引导民众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公民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和消除市场经济某些经济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1、“羞耻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鲜明价值观念。
传统价值观认为,人的价值在于人的道德。
古代社会历来重视羞耻心的强调和培养,把它视为人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些都是弘大刚毅,坚定不移的气节和情操。
有耻与否,成了判断人和禽兽的道德标准。
如《礼记》中记载:“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2、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论社会文化因素对中国人心理疾病的影响
论社会文化因素对中国人心理疾病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基本特征是社会取向。
在传统文化的指导下,中国人的早期社会化多经历依赖、求同、自抑等方面的训练和塑造。
具体说,依赖训练是出现于中国人际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在家庭中子代对亲代的依附。
而且代际间在人格和自我上缺乏显著界限,父母往往把子女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不希望代际间出现断裂,这造成了独立性差、社会适应能力低。
神经症中的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的形成都与此有关。
中国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特别强调对冲动的控制和对成就的追求,自我控制情绪与对挫折的适应是传统文化中要求的东西。
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是孩子面临的压力和焦虑之源。
家庭取向、孝、长者为尊是中国学生不得不做出适合家长需要的努力。
且中国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及其重要性也使不少人对此充满恐惧。
中国人所患的社交恐怖症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传统文化中关系取向对个体的社交能力的过高要求。
传统文化下形成的认知因素控制点对心理疾病的影响中国文化是以情景为中心的,其中个体的行为取决于情境中的人际关系。
有研究表明,中国人大多是外控倾向,这是造成心理挫折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外控,我们总是以他人的标准和看法生活。
大众舆论对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
控制点理论也与归因理论有关。
有人指出,中国人倾向于把失败归因于人际间活动人物间的关系和体现在传统的缘的观点。
缘的概念起源于佛教,它被用来对人际关系的结果加以解释,它暗示着命运、先决条件和外在的控制。
研究者发现人们用此概念来当作一种决定人际关系状况的力量,同时它又是对和谐的人际关系本身的一种描述。
缘被认为是一种稳定的外在因素,它可以使人们将人际关系中的成功与失败归因于外界的控制,而这样一种归因又可以使人们对已有的结果不负责任,于是缘的概念就有着一种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的作用,它通过使人们不丢脸面而保护个体,同时也不使别人丢失身份,并通过减少个体的自责和他人的责难而有助于个体理智地面对失败。
研究者认为缘的概念作为一种防御机制,是有助于精神健康的,但过度依赖它就会阻止个体主动的应付行为。
文化差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文化差异是世界上各个地区、国家和民族之间最显著的差别之一。
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文化差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一、文化对自我认同的影响文化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各种行为模式、观念和价值观的总和。
人们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的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
当个体置身于不同文化背景下时,可能会出现自我认同的不确定感和身份焦虑。
这种不确定感和焦虑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如抑郁、焦虑和自卑等。
二、文化对社交关系的影响文化差异对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产生着重要影响。
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对待亲密关系、友谊、社交礼仪等有着不同的观念和行为模式。
当个体置身于具有不同社交规范的文化环境中时,可能会感到困惑和不被理解,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障碍。
这些困惑和障碍可能对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如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等。
三、文化对情绪表达的影响情绪表达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方面,而不同文化中对情绪表达的方式和规范存在差异。
有些文化鼓励个体表达情感,而有些文化则更加注重情感的控制和内化。
当个体置身于与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环境中时,可能会因无法适应其情绪表达方式而产生困惑和压力。
这些负面情绪和压力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情绪失调和压力过大等。
四、文化对心理疾病认知与治疗的影响不同文化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和治疗方法存在差异。
有些文化将心理问题视为正常的生活经历,通过社会支持和自我调适来解决;而有些文化则倾向于将心理问题理解为疾病,并采用专业心理治疗来缓解症状。
当个体置身于不同文化背景下时,可能会面临对心理问题认知和治疗的挑战。
不了解和适应当地的心理服务和支持系统,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五、应对面对文化差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个体应采取一些积极应对策略来维护心理健康。
首先,增强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的稳定感,接受和尊重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
社会、文化和政治问题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什么?
社会、文化和政治问题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什么?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的不断变化,人类心理健康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这些变化对人类心理状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种影响。
一、社会问题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问题涉及到的范围十分广泛,从社会矛盾、社会不公到社会失序等等。
这些因素对人的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1. 社会矛盾:面对社会矛盾,许多人会产生焦虑、恐惧、压力等不良情绪,甚至引发抑郁、自杀等严重后果。
2. 社会不公:社会不公现象导致一些群体的心理受到打击,进而导致自卑、无助、愤怒等负面情绪的产生。
3. 社会失序:社会失序现象可引起人们的紧张、恐惧、愤怒等情绪。
这种情绪不仅会加重自身的心理负担,还可能引发社会事件和社会维稳问题。
二、文化问题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文化从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对人类的心理健康也产生着显著的影响。
1. 文化碰撞: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和矛盾往往容易导致人心理上的不适应、焦虑、紧张等情感状态。
2. 文化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的存在容易让人感到迷茫、无助,甚至选择放弃寻求意义,这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
3. 文化沉迷:文化的沉迷可能造成人们的消极心理,包括自暴自弃甚至上瘾的情况发生。
三、政治问题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政治问题既包括政治制度的变化和政府间国际关系的变化,也包括政治局势的动荡等方面,这些问题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1. 政治动荡:政治动荡往往令人感到极度的不安和焦虑,甚至会造成人们的心理问题。
2. 政治压迫:政治压迫会极大地侵犯人的自由和尊严,从而导致人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不良反应。
3. 政治紧张:当国际政治紧张局势发生时,人们往往感到不安和紧张,心理状态可能进一步受到负面影响。
总体来说,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和政治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心理健康不可忽视的因素。
因此,加强对这些问题的了解和研究,注重提高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的健康水平,是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必要手段。
文化差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文化差异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它包括语言、价值观念、社会习俗、信仰等方面的差异。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而文化差异也逐渐成为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跨文化心理健康调适、文化精神分析等方面展开讨论。
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 文化认知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对于同一事件或问题会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解释模式。
例如,在西方国家,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表达,而在东方国家则更注重集体主义和社会关系。
这种认知差异可能导致在同一情境下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2. 文化情绪表达方式不同文化传统对情绪表达方式有着不同的规范和期望。
有些文化鼓励直接表达情绪,而有些文化则更倾向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寻求间接表达方式。
如果个体身处的文化环境与其内在情感表达方式不符,可能会造成心理上的困扰和冲突。
3. 文化适应压力跨文化迁移、移民和跨国婚姻等现象在当今社会十分普遍,面对不同文化的冲击和适应压力,个体常常会感到困惑、焦虑甚至抑郁。
特别是在面临语言沟通障碍、社会角色转变等挑战时,心理健康问题更容易显现出来。
跨文化心理健康调适1. 跨文化教育与培训为了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环境,跨文化教育与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了解和学习不同文化的背景知识、价值观念和习俗,个体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反应,从而减少跨文化冲突带来的心理负担。
2. 跨文化心理咨询与治疗针对跨文化环境下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跨文化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借助专业心理咨询师或跨文化治疗师的指导,个体能够更好地认识并处理自己所处环境中的困惑和挑战,从而重建自我认同感和情感平衡。
3. 跨文化社区支持网络建立跨文化社区支持网络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这样的支持网络中,个体可以找到共鸣和归属感,分享彼此的经验与困惑,从而减轻孤独感和压力感,在社群中获得支持和鼓励。
社会文化剧变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探究
社会文化剧变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探究社会文化的剧变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探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巨大变迁,个体心理健康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竞争压力、现代生活方式、价值观差异等方面探究社会文化剧变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社会竞争压力带来的心理负担社会竞争是当代社会的普遍现象,个体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竞争的激烈程度使得许多人感到焦虑和无助,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例如,争夺高薪工作、考取名牌大学、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网红等,为了达到这些目标,个体经常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忽略了自己的身心健康。
这种严重的工作和学业压力,使很多人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
二、现代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心理适应问题随着社会的快速现代化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紧张度不断增加,缺乏休闲和娱乐的时间。
现代科技的普及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压力来源,如手机依赖、社交媒体虚拟世界中的焦虑等。
这些变化极大地影响了个体的心理健康。
三、价值观差异引发的心理冲突社会文化剧变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价值观念的差异。
个体在面临与他人的观念不一致时,常常会感到困惑和焦虑。
价值观的冲突不仅影响了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更可能给自身的心理健康带来挑战。
例如,传统家庭观念与当代自由婚姻观念的冲突,导致许多个体在选择婚姻对象时感到困扰和矛盾。
这种价值观冲突的心理压力使得个体的心理健康受到了损害。
综上所述,社会文化的剧变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
个体面临的社会竞争压力、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价值观念差异引发的心理冲突,都会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为了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社会应积极关注并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咨询和支持服务,推动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包容,重视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
文化差异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概述: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所共享的价值观、信仰、行为模式和传统习俗的集合。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饮食和服饰等方面,还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
本文将探讨文化差异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一些相关的研究和观点。
一、文化差异与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不同文化中,自我认同的构建方式存在差异。
例如,个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竞争,而集体主义文化则强调集体责任、互助和合作。
这种差异在自我认同上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研究表明,个体主义文化的人更倾向于强调个人成就和独立性,而集体主义文化的人更关注社会角色和集体责任。
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个体在自我认同上的焦虑和困惑,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二、文化差异与情绪表达情绪表达是人们通过面部表情、语言和肢体语言等方式来传达内心情感的过程。
不同文化对情绪表达有不同的要求和规范。
例如,一些文化鼓励人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情绪,而另一些文化则更注重情绪的控制和隐藏。
这种差异对个体的情绪体验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个体主义文化的人更倾向于积极表达情绪,而集体主义文化的人更倾向于控制情绪。
这可能导致个体在情绪表达上的不适应和压抑,对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三、文化差异与应对方式应对方式是个体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所采取的心理和行为策略。
不同文化中,应对方式存在差异。
例如,一些文化鼓励人们主动解决问题,而另一些文化则更倾向于接受和忍耐。
这种差异对个体的应对能力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个体主义文化的人更倾向于主动应对,而集体主义文化的人更倾向于接受和忍耐。
这可能导致个体在应对困难时的困惑和无助感,对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四、文化差异与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会关系中得到的情感和实质上的支持。
不同文化中,社会支持的形式和方式存在差异。
例如,一些文化鼓励人们通过亲密的家庭和朋友关系来获得支持,而另一些文化则更注重社会网络和组织的支持。
心理退行与社会环境分析文化对个体心理退行的影响
心理退行与社会环境分析文化对个体心理退行的影响心理退行与社会环境:分析文化对个体心理退行的影响心理退行是指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倒退、停滞甚至逆转的现象。
社会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而文化作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对心理退行也起到了重要的塑造作用。
本文将从文化角度出发,分析文化对个体心理退行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文化背景的多样性不同文化背景孕育着不同的价值观、信仰体系和伦理规范。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个体可能受到多种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在心理发展中难以找到自己的定位,产生心理困扰和退行现象。
1.1 个体在多元文化之间的纷扰如今社会上存在着多元文化的并存,不同文化的信仰、价值观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相互碰撞,个体难以确定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念。
这种心理纷扰可能导致个体出现回归甚至退行的现象。
1.2 古老文化对现代个体的影响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往往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冲突,个体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
个体可能出现依赖、消极或逆反等心理退行症状。
二、现代社会的压力与竞争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环境给个体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
在这种环境下,个体可能出现心理退行的倾向。
而文化作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影响着个体对待现代社会压力的方式。
2.1 成功观念的侵袭现代社会对成功的追求使得个体陷入了一种功利主义的心理状态,而忽略了内心的情感需求和精神层面的发展。
这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可能导致个体失去了追求内心真正需求的能力,进而出现心理退行。
2.2 竞争导致的焦虑和自卑现代社会的竞争导致了个体间的压力和不安全感增加,个体可能陷入自我怀疑和自卑的情绪中。
面对这些负面情绪,个体可能选择回避或逃避来应对,进而表现出心理退行的特征。
三、解决方案个体心理退行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决。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3.1 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程度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个体了解心理退行的原因和特征,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并学习应对压力和困难的有效方法。
心理退行在文化差异中的表现与干预
心理退行在文化差异中的表现与干预文化差异是指不同地区、国家或民族之间在价值观、信仰体系、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心理退行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困难或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无意识地回归到较为原始、幼稚的心理状态。
心理退行在文化差异中的表现与干预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一、文化差异对心理退行的影响1. 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会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和心理需求。
当个体面临文化冲突、无法适应所处文化环境时,心理退行可能会出现。
2. 社会规范的不同不同文化对个体的期望和规范也存在差异,当个体在文化差异中无法达到社会期望时,可能会选择回避,采取退行的心理策略。
3. 人际交往方式的差异文化差异导致个体对人际交往方式的理解和应对不同。
当个体无法找到适合文化差异情境的交往方式时,可能会产生退行的倾向。
二、心理退行在文化差异中的表现1. 情绪反应的退行在面对文化冲突或无法适应时,个体可能会表现出情绪反应的退行,比如情绪失控、情绪稚气化等。
2. 行为习惯的退行个体在文化差异中可能会放弃原有的行为习惯,采取更为原始和不成熟的行为方式。
3. 语言表达退行个体可能会在文化差异中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出现语言表达的退行,比如采用幼稚的语言方式进行交流。
三、心理退行在文化差异中的干预1. 文化教育与培训通过加强文化教育与培训,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并适应特定文化背景,减少文化冲突和心理退行的发生。
2. 心理咨询与支持为那些在文化差异中产生心理退行的人群提供心理咨询与支持,帮助他们解决适应困难,提升心理素质。
3. 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通过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减少文化隔阂和冲突,为个体提供更好的文化适应环境,降低心理退行的风险。
四、心理退行在文化差异中的启示1. 尊重文化差异个体应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不抱有偏见和歧视,避免因文化冲突产生心理退行。
2. 拓宽自身视野个体可以通过主动学习、跨文化交流等方式,拓宽自身的视野,增加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提高适应能力。
社会、文化和政治问题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什么?
社会、文化和政治问题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什么?在当今社会,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和政治问题。
它们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会对人类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1. 社会问题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问题是指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和不公平现象,如贫困、社会矛盾、犯罪等等。
这些问题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具体体现为:(1)焦虑和压力:社会不公和不良现象的存在会增加人们的不安全感和压力感,导致焦虑和紧张情绪的产生。
(2)恐惧和担忧:社会问题可能会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如犯罪、恐怖袭击等,会使人们产生恐惧和担忧情绪。
(3)社交障碍:社会问题可能导致人们产生信任危机,使人们难以建立起良好的社交关系,影响人们的社交能力和交际技巧。
应对方案:(1)关注自己的情感需求,学会积极调节情绪,减少焦虑和压力。
(2)了解社会问题的真实情况,并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3)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和社交活动,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增加社交技巧。
2.文化问题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文化问题指的是存在于文化领域中的问题,如文化冲突、文化认同危机等等。
这些问题也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1)身份认同危机:文化认同危机可能导致人们对自己的认同感产生困惑和不安,使人们难以找到自己的定位。
(2)社会孤立:文化差异可能会阻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而导致人们的社交孤立。
(3)文化冲突: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价值观和信仰差异可能会导致人们产生文化冲突和不和谐情绪。
应对方案:(1)接受多元文化,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保持平衡的文化认同。
(2)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和沟通活动,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文化适应能力。
(3)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合理表达自己的文化观点,化解可能存在的文化冲突。
3.政治问题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政治问题是指政治体制、政治决策和政治文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如选举、政治腐败、政治极端等等。
文化差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文化,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个人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跨文化交流愈加频繁,人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显现。
了解和研究文化差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于改善个体的心理状况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差异的内涵文化差异是指不同文化之间在价值观念、信念、行为规范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不同。
它不仅体现在语言、宗教、饮食等表层现象上,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社会关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态度和理解。
文化背景可以影响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知,以及处理压力和情绪的方式。
价值观与信念不同文化对何谓“正常”与“异常”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
在某些文化中,表现出情绪问题可能被视为软弱或耻辱,因此个体往往不愿意寻求帮助;而在其他文化中,寻求心理咨询则可能被接受,并被认为是一种积极应对方式。
社交方式与人际关系各文化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不同。
在一些集体主义文化中,人际关系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柱,而在个体主义文化中,个人独立性可能更被重视。
这种差异会导致人们在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时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和求助行为。
应对策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应对压力。
例如,西方文化可能偏向于积极的情绪宣泄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许多东方文化则倾向于内化情绪,强调耐心和隐忍。
这种应对策略的差异将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文化差异对心理健康的直接影响当个体处于异文化环境中时,他们常常会遇到一系列适应性挑战,这些挑战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
适应压力在异国他乡生活或工作的人常常需要面对语言障碍、社会融合以及生活习惯上的巨大差异,这些都会造成适应压力。
长期处于高强度适应压力下,个体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身份认同危机进入新的文化环境后,个体可能会遭遇身份认同的困惑。
一方面,他们希望融入新环境,另一方面又难以舍弃原有的文化认同。
这种身份认同危机会严重影响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社会心理
交流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社会心理李明蔚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摘要:本文对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社会心理的关系做了解读,认为文化传统的差异,使中国人在心理、情感、认知模式方面有自己的特点。
我们需要通过对这些特点的探讨,才能更好的把握中国人社会心理特征,为促进良好人文环境打下基础。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国人;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社会及相关群体在一特定时期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社会价值取向的总和。
社会心理既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态度、情绪、习惯,也会促成一定的社会风气。
社会心理的形成不仅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密切关系,也受到人们生活其中的传统社会文化的制约,尤其是受到其生长的自然与传统人文环境的制约。
因此探讨中国人社会心理,除了要以当今社会环境为基础外,也需要参照传统人文环境的因素,才能得到更为准确的答案。
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人社会心理的影响主要有那些方面呢?一、自我观念的双重性由于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政治,人们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往往具有较大的可变性。
许多古代中国人信仰“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信念。
这种思想既是儒家的人生哲学,也包含了道家的“慎独”精神在内。
这种双重性表现在主观幸福感上:一方面,中国人的人伦、道德观念占据重要地位,人们往往将遵守人伦道德看成人的一种价值评判,一种自我人生价值完成与实现的需求。
另一方面,当社会生活或者政治上失意后,则以道家独善其身来对待自己的生活,其信念也趋向于自我的满足。
这样,双重性的自我评判标准导致人们在主观幸福感上的追求与西方文化下的人格模式不同,其个体的认知程度也不同。
在当代,虽然已处于法制、民主的开放环境中,但是传统文化毕竟会对人们思想有所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在一些人心灵深处,既注重“大我”,即兼济天下,心怀祖国的性情培养;也注重小我,即独善其身的主观幸福与满足感。
这种个体自身的内在感受,正是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主观性个人感受。
二、注重自谦、自爱、含蓄、内蕴古代中国人强调宗法血缘、团体主义,因此个体出头被看成是不好的倾向。
传统文化积极价值与消极影响资料
传统文化积极价值与消极影响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
然而,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传承上,当今人们却有着基本的文化判断力和理性的缺失。
传统文化究竟能为当代中国带来什么,又能在多元共生的全球对话背景下给世界以何种影响,需要我们深入地反思与追问。
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入手,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仅靠延续,更需要创造性的转换,使其得到良性的传承和发展。
因此,摒弃出于对现实利益的得失和民族情节的片面做法,全面理性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良好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的镜鉴和现实的渊源,促进全球文化的平等与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一个简单问题,非常复杂。
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要想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内容,要想在中国扎下根,逻辑地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一是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仅仅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不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不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汲取优秀的思想遗产和智慧,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就不可能真正具有中国作风,中国形式、中国气派,就不可能真正成为我们的思想理论武器。
令人遗憾的是,多年来,我们似乎过多地关注了第一个方面的结合,而对第二个方面则关注不够,现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有相当一部分只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背景,而不具有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的背景,因而很自然地把关注的焦点投放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研究中,现在有些理论文章,仍然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似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被人们遗忘了。
中华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
中华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内容提要:中华传统文化所体现的“重人”、“重德”、追求和谐的人文精神,是心理健康运动的思想基础,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宣扬的一些为人处世哲学和态度有维持心理平衡的作用。
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也含有可能导致心理疾患和阻碍心理健康运动的固有缺陷。
造成这种利弊并存的原因,主要是传统文化的作用存在着时代差、社会发展进程的不均衡性以及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矛盾。
一.人的心理是社会化的产物。
通俗的讲是社会环境塑造人的心理,使它反映着特定环境的色彩和光泽。
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文化塑造人的心理。
尽管社会的发展最终决定于经济的力量,但经济力量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往往是通过作为其上层建筑的文化手段而发生作用的。
中华传统文化塑造着中华儿女独特的心理品质,并对中华儿女的心理健康方面产生着强劲的影响。
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生要解决三大矛盾,一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即人为何征服和改造自然的问题;二是人与人的矛盾,即人际关系的协调问题;三是人个体心理的矛盾,即人自身的超脱问题。
由第一个矛盾而诞生西方的科学文化,由第二个矛盾而形成东方的人文文化,由第三个矛盾而形成印度的宗教文化,因而这三种文化在解决不同的矛盾中各有独特的作用。
以“儒家”思想理论为基础的“东方文化”,在其孕育过程中所突出的是人,而不像西方文化那样突出“神”。
诸如“重人”、“重德”、“重实”、“民贵君轻”的思想反映了“东方文化”的人文特征。
孔子提出的治理天下的礼治观点,主张治民要宽,养民要惠,富民而教之;认为管理人民,首先要尊重他们,教育他们,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这充分体现了东方文化的人本精神,它为心理健康运动在东方的兴起提供着思想土壤。
联合国卫生组织所提出的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人肉体、精神和社会的康乐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指无疾病或无体弱的状态”。
这种完善状态实质体现了一种和谐:从人的外部来说,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和谐和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和谐;从人的内部来说,是个人身心关系的和谐。
社会文化对个体不适应的影响
社会文化对个体不适应的影响社会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共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它不仅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也对每个个体产生深刻的影响。
有时,由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一些个体可能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例如文化冲突、文化隔阂、心理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文化冲突及文化隔阂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对立所带来的矛盾和冲突。
由于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信仰体系、行为规范以及语言习惯等等,因此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一个人如果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就会面临许多困难,例如语言不通、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等等,这些问题会阻碍他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
文化隔阂则是指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交等方面的障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加剧,文化隔阂成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
一些人在跨文化背景下感到孤立和不适应,甚至会发展出社交恐惧症和抑郁症等心理问题。
二、社会问题对个体心理的影响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结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例如贫富差距、人口老龄化、社会矛盾等等。
这些社会问题会对个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影响,例如压抑、焦虑、恐惧等等。
贫富差距是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人由于经济上的困难而面临生存的压力,可能会出现压抑和抑郁的状况。
同时,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一些人也有可能出现攀比心态和心理负担的情况,这些问题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一些老年人在经济和生活上的困难可能会导致他们出现孤独、失落和抑郁的情况。
同时,由于社会文化对年龄和性别的不同看待,一些老年人也有可能出现自我认同感的问题。
社会矛盾是由于利益分配、文化差异、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问题所产生的社会问题。
一些人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惧、愤怒等情绪,这些情绪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三、个体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的关系个体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密不可分,社会文化影响了个体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习惯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会受到哪些消极传统文化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习俗会形成不同的社会传统文化,它的形成必然会反过来对人们的社会心理产生某种影响,导致人们在特定的时期内无法反抗地遵从于它,甚至直接地受它的摆布,任何企图反抗者都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传统文化从其不同的作用和不同的效果上看,可分为积极传统文化和消极传统文化。
积极传统文化可起到推动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例如“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它使人们的社会心理得到释放,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创新活动,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就促进了社会进步;消极传统文化可起到阻碍和破坏社会发展的作用,例如“焚书坑儒”和“文字狱”,它使人们的社会心理备受压抑,从而不可避免地打击了社会创新活动,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就阻碍了社会进步。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发现在所有的社会形态中,都无可避免地会出现某种消极传统文化,它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发展产生副作用,甚至有些副作用直到今天还没有完全消除,这是我们必须承认和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消极传统文化的起源及影响
伴随着人类历史的文明起源,在积极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的消极传统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大致说来,产生于夏以前的巫觋文化以及后来发展而来的祭祀文化和礼教文化,就是当时消极传统文化的代表。
巫觋文化的主要表现,就是人们对大自然的求索被锁定在巫术和占卜的范围内,使得人们事事以一种迷信的心理状态听任使之;祭祀文化的主要表现,就是人们对生命的探索被锁定在崇拜图腾的范围内,使得人们事事以一种愚昧的心理状态祈求神灵保佑;形成于周朝、后被孔孟之道“发扬光大”的礼教文化的主要表现,就是人们对社会生活领域的探求和总结,被完全压制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的范围内,使得人们事事以一种臣服、依赖的心理状态仰仗长者、君者施恩。
如果说,巫觋文化是人们“对地盲目”的产物、祭祀文化是人们“对天盲目”的产物的话,那么礼教文化就是让人们“对人盲目”的产物。
相对而言,巫觋文化和祭祀文化如果能够暂时占据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尽管它们属于消极传统文化,但也能在客观条件成熟之际即生产力得到有效发展的作用下转变成积极传统文化,就如同龟卜可以逐渐扬弃、改弦更张演化为科学预测;星占术可以逐渐扬弃、改邪归正演化为天文学一样。
因为在天和地的面前,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机会去做探索的工作,创新的概率就会大一些。
相反,如果礼教文化占据了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则即使有客观条件促使消极传统文化转变成积极传统文化,但礼教文化的维护者会在主观上为了自身的既得利益而抑制甚至打击积极传统文化,就如同清朝宗室整治“戊戌变法”一样,使消极更为消极。
因为在人的面前,人与人就不同了:血统、地位、权力、名声、好恶等等,到处都可以“使绊子”,“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于是,创新的概率就会小很多。
“李约瑟难题”其实并不难,从消极传统文化的起源及其影响上就可以找到它的答案源头。
巫觋文化、祭祀文化和礼教文化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使人们产生出不思进取的社会心理、逆来顺受的社会心理、听天由命的社会心理和无为蒙混的社会心理。
这些社会心理严重地阻碍了人的智力开发,大大地降低了人们的创新力,从而极大地束缚了人们对未知领域的科学探索。
这些消极传统文化,它们虽然盛行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一段时期内,但一直到了封建社会时期,它们的余风仍然不减,变相“品种”还偶尔猖獗,甚至至今尚有其残迹。
二、消极传统文化与社会形态
消极传统文化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中存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但笔者经过分析后,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上,将消极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归纳为四种。
即:惰力文化、暴力文化、权力文化和财力文化。
在一般情况下,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中都会有一种为主的消极传统文化,它可以成为主流,在消极传统文化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原始社会形态中,消极传统文化占主流的是惰力文化,这是由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情况所决定的。
产生惰力文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当时完全受制于大自然,人们了解并改造大自然的能力极其低下。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惰力文化逐渐失去主流地位。
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各个氏族部落之间社会关系失衡,在没有社会公平的情况下,暴力成了可以论成败的英雄,致使暴力文化成为奴隶社会形态中占主流的消极传统文化。
由于奴隶社会使人人都处于动乱之中,谁都没有安全感,于是人人都思安定。
尤其是当国家实现了统一后,为了巩固政权,国家会加大治理的力度,通过制订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从这时起,暴力文化就逐渐失去主流地位,封建社会便进入了历史的轨道。
历史发展到封建社会阶段,权力文化便成为消极传统文化的主流。
封建社会的一大特色,就是所有会做“大买卖”的聪明人,都把捞取个一官半职作为一项重任,至少要和那些有权力的政府官员搞好关系,一旦成功便荣华富贵。
当官掌权,成了人人的志向;与官攀亲,成了人人的向往;为官效力,成了人人的理想。
不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权力文化也必将走向没落。
可以这样说,什么时候财力文化从整体上完全取代权力文化成为消极传统文化的主流,这就预示着封建社会的真正灭亡。
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货币充当了经济交往的主角。
这个时候,不管是投资开办企业,还是参与市场消费,要的都是实实在在的货币,有了足够的货币,才能成为开办企业的本钱,才能在琳琅满目的商品面前随心所欲地挑选自己所爱。
这一时期,即使不可以说是“金钱万能”的年代,但至少可以说是“没有钱万万不能”的年代。
由此,财力文化必然要对经济社会产生副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会破坏社会和谐,甚至造成社会动荡。
对消极传统文化与社会形态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根据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准确地抓住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流消极传统文化,抓住主要矛盾,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更准确地“对症下药”,有效地发挥积极传统文化的作用,抵御消极传统文化的影响,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最快的发展。
三、当今消极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所形成的社会形态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消极传统文化。
不过,就社会历史的正常发展过程来看,这各种各样的消极传统文化综合在一起,它所起到的副作用,仍然无法从整体上抵御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正常发展,只不过它有时逞一时之能,暂时阻碍生产力的正常发展而已,最后它终将会被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洪流所淹没。
然而,传统文化是无法阻断的,它往往具有“遗传性”。
消极传统文化也是如此。
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几种消极传统文化会汇合在一起向我们袭来,对防范任何一种消极传统文化都不能放松警惕。
惰力文化,是指某个社会形态中所形成的不想改变旧的生活和工作习惯的文化倾向。
它的主要社会心理表现形式是:因循守旧的无为思想,不思进取的保守观念,事不关己的放任态度,排斥异己的工作作风,胆小怕事的处世习惯,人云亦云的跟风风俗。
惰力文化所造成的后果是,它使人的智力活动变得懒惰起来,抑制了人的创新能力,在新事物面前人人自危,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导致社会风气消沉、懒散、桎梏、闲逸。
惰力文化阻碍社会发展的“至理名言”是:“先出头的檐子先烂”“人怕出名猪怕壮”。
暴力文化,是指某个社会形态中所形成的对待不同的意见惯用强制手段进行压服的文化倾向。
它的主要社会心理表现形式是:弱肉强食的霸权理念,欺弱怕强的处世哲学,以暴取胜的为人心态,视暴为尊的盲从心理,急功近利的暴躁性情,自暴自弃的消极行为。
暴力文
化所造成的后果是,它使人的智力活动和创新能力均偏向地为暴力活动服务,不能做到这一点就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出现智力和创新力的异化,谁都认为“枪杆子里面出真理”,导致社会风气紧张、恐惧、无序、仇恨。
暴力文化阻碍社会发展的“至理名言”是:“胜者王侯败者贼”“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权力文化,是指某个社会形态中所形成的人们过于求乞、依赖政治权力的文化倾向。
它的主要社会心理表现形式是:倾慕权力的社会氛围,攀权为贵的精神寄托,执权惟上的诡诈权术,官官相护的混沌体制,推诿避实的为官道术,寻租腐败的肮脏伎俩。
权力文化所造成的后果是,它使人的智力活动和创新能力均偏向地为谋权和保权活动服务,不能做到这一点就会遭受排挤,出现智力和创新力的蜕化,谁都渴望“有权就是娘”,导致社会风气腐化、虚假、阴险、沮丧。
权力文化阻碍社会发展的“至理名言”是:“有权就有一切,无权就丧失一切”“有权不使,过期作废”。
财力文化,是指某个社会形态中所形成的人们过于求乞、依赖金钱的文化倾向。
它的主要社会心理表现形式是:金钱至上的拜金风潮,享乐主义的人生价值,不择手段的谋财恶作,营造虚荣的奢侈浪费,花钱似水的消费攀比,鄙视穷人的豪贵气焰。
财力文化所造成的后果是,它虽然用“一只看不见的手”激发了人的智力和创新力,但对社会的平等造成极大的损害,极易导致一部分人为求财而铤而走险,甚至还会在特定的情况下引发“革命”,促使暴力文化抬头。
与此同时,它还对大自然的平衡造成损害,过度地消耗和浪费,都会使大自然反过来“报复”人类,最终造成对自然和社会的破坏。
在“笑贫不笑娼”的驱使下,导致社会风气糜烂、浮躁、空虚、妄想。
财力文化阻碍社会发展的“至理名言”是:“有钱能使鬼推磨”“有理无钱别进来”。
虽然社会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发展,但是,这四种消极传统文化仍然会潜伏在我们的身边,对社会心理的导向产生出牵引性的影响,并且可以慢慢形成一股巨大的暗流,稍有不防,就会突然袭来,令我们措手不及,对社会的正常发展造成极大的破坏。